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淺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范文

    淺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淺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淺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

    第1篇:淺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私密性;心理學;園林景觀規劃;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1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建筑工程項目的日漸增多,如何實現城市發展與人類生存的和諧統一,如何在環境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點,成為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人員需要認真思考與總結的問題。研究者認為,在城市公共空間的園林景觀規劃過程中,需要注重體現私密性的設計要素,以滿足城市居民對園林空間的休息、放松、精神需求,為城市居民創造溫馨、愉悅的園林景觀空間。

    2城市公共空間園林景觀規劃私密性的情況綜述

    所謂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園林規劃私密性,是指有選擇地對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園林景觀布局進行設計,從而起到控制城市公共空間作用與性能的預期目標。因此,研究者認為“私密性設計”可以理解為一種主觀能動的積極選擇和創造,打破城市公共空間的距離感和封閉性,確保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共空間中享有舒適、自由的個人領域。根據城市公共空間園林景觀設計的相關理論,當城市居民的經濟水平升高到一定程度,生存權利和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將轉而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與滿足。因此,城市公共空間的園林景觀設計標準可以確立為,向城市中生活的居民提供生態環境、勞動環境與其他活動環境相互交融的私密園林景觀場所。

    3城市公共空間園林景觀規劃私密性設計中的不足之處

    在我國經濟水平普遍較低的時期,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園林設計不夠重視,將注意力集中在工業生產與勞動力發展方面,導致城市公共空間小、布局狹窄,呈現出私密性特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部分建筑開發商過于看重經濟利潤,忽視了園林景觀設計,導致部分園林景觀缺乏連續性和層次性,設計過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4城市公共空間園林景觀規劃私密性設計的注意事項

    進行靈活多樣的設計,重視細節空間的設計,才能真正達到使用者的滿意,有效提升人們對園林景觀的需求。

    4.1園林景觀規劃過程中應當注意小群生態性

    通常情況下,在園林景觀的公共空間中,人們的交流都是三三兩兩一組的,這種交流方式就是社會學中提到的小群生態。從私密性應用的角度看,私密性不僅針對個人還針對這樣的小群,小群生態也不喜歡受外界干擾,而小群體的大小有差異,則相應的空間形式也存在較大區別,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私密性應用的層次性和多樣化特征,在園林景觀空間設計中,充分考慮空間選擇的多樣性。

    4.2園林景觀規劃過程中應當注意私密空間的可視性

    園林景觀中向私密空間通行的路線應當是可視的,要盡量提高空間的使用率。針對不同程度的私密性,可設計不同程度的可視度。可視化通常指對園林景觀邊界入口的處理,所設置的邊界入口空間,能夠直接影響到使用者是否順利進入空間及進入的數量。與公共空間比較而言,私密空間的入口應當設計更多限定條件,既要充分考慮空間感,也不能從視覺上隔絕與外界的聯系。所以,應當充分考慮園林景觀疏密有致的組合性質,延長道路和場地間的距離,增大空間私密程度。

    4.3園林景觀規劃過程中應當注意輔助設施的靈活性

    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應當針對人們的不同需求,充分滿足使用者擴大空間及多樣化使用功能需求。園林景觀公共空間的標簽并不明確,空間的公共性或者私密性由使用者的使用狀況決定,比如可采取靈活的處理方式,使外部景觀設施的靈活性顯著提升,像園林景觀中的觀景踏步、花臺邊緣以及矮墻等等都可設計成座區,但設計時要考慮與人的尺度相符,使人們選擇形式及范圍拓寬。

    4.4園林景觀規劃過程中應當注意空間范圍的適度與合理

    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園林景觀設計,應當注重呈現空間范圍的適度性與合理性,避免公共園林空間過于狹窄,產生打擾他人休息活動,進入他人私有空間的感受;公共園林空間也不能過于寬廣,給人們一種疏離、荒涼、空曠的孤獨感。因此,有關設計單位和設計師應當合理把握空間范圍的規格與合理性。

    4.5園林景觀規劃過程中應當注意科學設置過渡空間與邊界

    作為設計公司及其所屬的設計人員,在城市公共空間園林景觀私密性設計過程中,應當注意對過渡空間與邊界的科學設置,將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聯系起來,既不能讓私密空間獨立于公共空間的整體之外,應當做到二者之間的和諧與統一。設計人員需要考慮到,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地面材質、高差和標志物等因素,將對城市居民的行為活動產生影響與限制,容易讓居民產生走入其他空間的感受想法和心理活動。因此,設計人員應當靈活應用上述設計對象,賦予景觀園林強烈的心理感觀,營造空間感和私密感,為城市居民打造既具有整體性、連續性,又具有獨特性和私密性的公共空間。

    4.6園林景觀規劃過程中應當注意呈現自由與舒適的空間性能

    作為設計公司及其所屬的設計人員,在城市公共空間園林景觀私密性設計過程中,還應當保證公共空間的自由與舒適屬性,滿足人們休息、放松、休閑的心理要求,設計出便于溝通交流、進行活動、安全自然、視野開闊的城市公共空間。綜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間園林景觀規劃的私密性設計過程中,應當從自由與舒適的空間性能、科學設置過渡空間與邊界、空間范圍的適度與合理、輔助設施的靈活性、私密空間的可視性和小群生態性等方面加強注意與思考,既要滿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要和物質需求,還要注重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作為設計人員應當不斷提升個人專業素養與技能,不斷優化設計方案,打造優美、舒適、愉悅的城市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1]張金超.園林景觀規劃的主題與文化研究[J].鄉村科技,2017(20):43~44.

    [2]孟祥偉.風景園林中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程序及其方法探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7(5):207~208.

    [3]楊春順.淺談城市公共空間園林景觀規劃中私密性應用[J].中國林業產業,2017(4):72.

    [4]戚勇,楊涵.城市生態綠道在園林景觀規劃中的應用[J].中國建材科技,2017(1):66~67.

    第2篇:淺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低山丘陵區;新農村;景觀規劃;綠化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rural greening lu zhongnan low hilly land problems, to weifang LingHe town new rural environment greening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apply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pproach to the town of village and town resident, road, water, green land greening plan and design. Summarized in the general layout, function zoning, the specific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pattern and so on method and train of thought, put forward the \"three, three lines, six area\" of landscape layout, formed \"courtyard, compound green dot - street LuHuaXian - ecological greening\" of new rural greening structure. For lu zhongnan low hilly land in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work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ow hilly land; New countryside; Landscape planning; greening

    中圖分類號:S73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規劃區概況

    凌河鎮地處山東省濰坊安丘市的西南部,屬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受沂山山脈的影響,地形地貌較為復雜,整個地勢大致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低山,中部、東部為丘陵,汶、渠兩河流域為沖積平原。

    凌河鎮現有68個行政村, 5萬人口,六萬畝耕地,是山東省小康鄉鎮、村鎮建設明星鎮。目前,該鎮具有良好的自然資源,依山傍水、洼大灘多,同時堅持連年造林,現初步形成了“四嶺、三洼、兩河、一庫”板塊,兩萬畝林區的綠化大格局。

    2 規劃理念和原則

    根據凌河鎮的具體情況及“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的目標,運用景觀生態學、林學、園林規劃和城鎮規劃設計等理論,運用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對現有綠化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園林規劃理論與方法,以突出村莊特色為主題,將新村綠化與村莊周邊自然環境綠化相結合,將公共綠地與道路綠地、宅間綠化和庭院綠化相結合,構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體系,建立一個健康、持續、穩定的生態系統。

    本著以人為本、生物和景觀多樣性、整體協調性、農村地方特色性、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性等景觀設計原則進行規劃與設計。充分發揮環境綠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先鋒作用和主體作用,形成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生態優美,生活富裕的和諧新農村,把凌河鎮建設成資源高度利用、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進步的新凌河。

    3 總體規劃

    3.1 集約化社區管理

    針對目前村莊布局分散,進行環境綠化規劃時首先要對村莊進行撤并、聯合。遵循就近并入,規模小的并入規模大的,自然和交通條件較差的并入條件較好的,基礎設施差的并入基礎設施好的,能盡量并入鄉鎮駐地和中心村的盡量并入的原則。

    通過村莊合并統一規劃,凌河鎮將從以前的68個行政村改造成為1個鎮駐地:包括大路村和凌河村兩個行政村;七個中心村:分別為偕戶、石家莊、北小溝、東北莊、鄭家河、秦戈莊和朱家埠;27個基層村:除鎮駐地和中心村以外的其它村莊,根據各村情況,逐步遷村并點,保留27個村莊。

    3.2總體框架

    在“集約化管理”工作結束后,圍繞打造生態型、花園式、現代化小城鎮,以扮靚“一點、一軸、一市場、三線、六區”為突破口,在主要干道,節點上種植景觀林,建街旁游園,形成“一路一點、一街一景”的新格局,提升村鎮形象,提高生活質量。經過科學的規劃后,以鎮為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村全面綠化,做到“點、線、面”和“帶、網、片”有機結合,多樹種、多林種、多功能優化配置,喬灌草花合理搭配,從系統工程和景觀生態角度,完善和提高新農村居住環境綠化體系的結構和功能,構建一個集生態、經濟、景觀、文化建設為一體的新型綠色農村。

    3.3整體功能規劃

    村鎮規劃力求結構體系清晰,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通過景觀軸線和景觀節點的溝通與串聯,使各功能片區在各具特色、相對獨立的基礎上,自然銜接成為一個有機體。通過規劃,全鎮形成“一點、一軸、一市場、三線、六區”的景觀格局。

    “一點”:指下小路與凌通街交叉口一級節點,是凌河鎮展示其面貌的主要標志,作為主要節點進行處理。其次,要控制好另外2個重要景觀節點,即下小路與兩條河流的交叉點。

    “一軸”:指橫跨整個鎮的商貿經濟軸。其中心位于鎮駐地的南面,西通小關,東達下營,是連接外界的商業軸。

    “一市場”:即下小路南的以大姜為主的農業產品市場,以此帶動全鎮形成的三大專業生產基地。

    “三線”:景觀軸線主要突出三條綠化景觀軸線,分別為凌通街綠化軸線、行政街綠化軸線和路凌街綠化軸線。加上周邊河流綠化帶,整個鎮區形成二橫三縱綠化體系。

    “六區”: 凌河鎮作為一農業大鎮,產業以養殖、種植、加工為主。因此,按照村鎮經濟進行區劃,分為:

    一鎮駐地:位于凌河鎮中部偏北,是凌河鎮的政治、經濟、服務和信息中心。

    一林果苗木區:位于凌河鎮西部,以偕戶、朱家埠、秦戈莊片為主;主要經營苗圃、種植果樹如柿樹、棗樹、毛桃等。

    兩個瓜菜種植區:分別位于鎮駐地的左右兩翼,以石家莊、東北莊、北小溝片的瓜菜種植基地為主,主要經營大姜、蔥、土豆、圓蔥、蘆筍等蔬菜及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4 專題規劃

    4.1凌河鎮鎮駐地環境綠化規劃

    規劃后的鎮駐地包括大路村和凌河村兩個行政村在內,雖然現今綠化布局已初具規模,但仍缺乏較為系統的規劃設計,針對鎮駐地居住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諸如:街道綠地缺乏連貫性、樹種運用單一、規劃用地不合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充分利用原有的植被、水系,充分挖掘現狀自然風光脈絡,根據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的理論設計出“點—線—面”結合的綠化體系,形成“三點、三線、六區”的景觀布局,構成“庭院、駐地綠化點—街道綠化線—生態綠化圈”的綠化結構。

    三點:即新凌街與行政街、下小路與凌通街、下小路與凌河三個景觀節點。

    三線:指城鎮中心景觀軸線、商業軸線、濱河綠化景觀軸線三條軸線。

    六區:包括行政辦公景觀控制區、居住區景觀控制區、工業園景觀控制區、產業園景觀控制區、農貿市場景觀控制區和水面控制區。

    庭院、駐地綠化點主要包括庭院綠化和鎮政府綠化。庭院是村民生活活動的主要區域,綠化應以精巧活潑為主,利用植物姿態、葉色、花期等季相變化來營建綠色空間,并結合宅旁綠地營造遮蔭、生態和景觀等多方面價值的庭院綠地。鎮駐地廣場綠化質量的高低是凌河鎮展示其面貌的主要因素,處理時可合理增加“斑塊”面積和數量。應有開放性活動場所和人行道,以起到集散人流和游憩娛樂功能;同時要設有象征性小品、彩燈、草坪燈。植物以高大樹木為主,花灌木為輔,點綴欣賞價值高的地被植物,形成層次豐富,四季有景的景觀。因此,無論從功能分區還是植物的配置、雕塑小品設置、健身器材擺放等方面都要著重規劃。另外,在重要街道節點處,可建設街旁游園,形成輻射點。

    街道綠化線是指在主要街道兩側選用合適的綠化植物,喬冠草合理搭配,配置成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具有較高綜合效益的綠化模式。通過街道綠化,形成縱橫交錯的綠色廊道,將村周圍的生態綠化圈與各點的小塊綠地串聯起來,使“點、線、面”相互滲透,保持綠化空間的連續性。

    總之,通過在鎮駐地四周建設不同模式的圍村林使村鎮置于有效的林網防護中,通過對街道、河流兩岸進行科學的景觀設計,不同模式的街旁游園合理布置,并拓展娛樂、健身等主要活動內容,提高公眾的參與性,創造因地制宜的新凌河鎮形象。

    4.2 道路規劃

    依托現狀道路,路網結構為方格網狀,主要道路間距在300~600m間。主框架兩橫三縱,即:東西向兩條主干道,分別是新凌街、下小路;南北向三條主干道,分別是大江路、凌通街、苗圃路。紅線寬度大江路35m,一塊板;下小路52 m,三塊板;苗圃路35 m,二塊板。其余次要道路25 m。村內街道綠化時,二層以上建筑均后退道路5m以上,留做綠化用地。沿路凌街、行政街、凌通街兩側控制20m綠化帶,下小路兩側各設10m綠化帶,形成一條綠色游憩長廊。

    4.3綠地景觀規劃

    規劃在鎮區形成以鎮級公共綠地為主體、包括生產防護綠地、道路綠地、專用綠地的綠地系統。生產防護綠地:沿凌河、史溝河兩側,設50-100m防護林帶,工業與居住交界處控制20m防護林帶,栽植成排喬木。公共綠地是人流比較集中的地帶,要重點建設,設立健身廣場、雕塑小品、鎮標等。村鎮內的各類空閑地、廢棄地和溝溏,適度開發成各類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有效面積,優化和美化鄉村景觀,充分發揮其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經濟、生態和美學綜合價值,使之更加適于人類生存。

    5 結語

    通過調查規劃科學合理的村鎮體系,對分散的自然村落進行撤并或聯合,是新農村環境綠化規劃的前提。針對凌河鎮的現狀,本文提出了“三點、三線、六區”的景觀布局,形成“庭院、駐地綠化點—街道綠化線—生態綠化圈”的新農村綠化結構。

    參考文獻:

    [1] 劉安宏,馮朝鵬,李鋒.西安新農村建設村莊綠化原則及樹種初探.2007(3):83-84.

    [2] 于真真,王至誠,張志國.魯中南地區山地村落景觀規劃研究.北方園藝,2008(5):140-142.

    第3篇:淺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景觀;文化

    景觀作為視覺審美的對象,在空間上與人物我分離,景觀所指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土地、人對城市的態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觀作為生活中的棲息地,是體驗的空間,人在空間中的定位和對場所的認同,使景觀與人物我一體;景觀作為系統,物我徹底分離,使景觀成為科學客觀的解讀對象;景觀作為符號,是人類歷史與理想,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作用與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即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的含意,一直延續到現在,但該詞所包含的內涵和其背后所傳達的人類審美態度,卻經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對鄉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其二則來源于工業革命中后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城市的對抗。

    以自然為主線,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生活領域,使身居鬧市的人們能獲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概念也是循時代而發展的。進入現今的生態環境建設階段,環境的綜合性決 定了城市規劃和城市景觀的綜合性。城市景觀的普遍問題是過于人工化。園林構成因素中面積最大的是綠色植物。惟綠色植物,既可與山水自然景觀親和,又可與人工建筑物親和,并可有效地綜合生態環境與景觀兩方面來隔離過于密集的建筑景觀。景觀生態思想的產生使景觀的概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有觀點認為景觀是一個多層次的生活空間,是一個由陸圈和生物圈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統。景觀生態的任務就是為了協調大工業社會的需求與自然所具有的潛在支付能力之間的矛盾,通過對有關土地及一切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解決途徑,并監理設計的實現。景觀設計,就是設計人跟自然的這種關系,這種和諧的狀態,這種狀態既是現實的生活,也是憧憬和理想。它的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的山、自然的地形地貌、自然的水。當你遵從、適應了自然以后,人文的景觀就非常的美,人也生活得很愉快,因為自然是美的。景觀設計還要尊重人,既然我們要建立人和土地的關系,設計就必須尊重人。這個人是一般的人,每一個人,首先他是一個動物,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不管你權力有多大,你總是離不開入的本質。

    生態景觀設計要在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生態環境系統在不同的發展時期的生態平衡質量,綠化水平,社會服務,特色風貌等重要指標。在定性的基礎上逐步定量化,使具體目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在進一步對人群休閑行為進行研究和預測。如價值觀念,心理需求,休閑方式的選擇與休閑文化的取向,有些人們喜歡靜靜的享受和觀賞以放松情緒,有些人則愿意積極頻繁的使用公共空間,占具較大的空間,將其視為社交的空間。人們也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物品來改變和豐富公園的活動內容,這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強調人性化的園林綠化設計,要特別強調人性化。人們進入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 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 做到景為人用, 富有人情味。人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能在泥土和石縫中尋找小動物;因此要進行綠化,使人們盡量多接觸綠色,多看到園林景觀,可以隨時隨地地享受到新鮮空氣、陽光雨露、鳥語花香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強調以綠為主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發揮,主要由樹木、花草的種植來實現,因此,以綠為主是綠化的著眼點。目前有些設計過分強調標志性建筑,占用過多的宛若間建造園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綠化面積更加可憐。事實上,喬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復層種植結構,是強調以綠為主的具體體現,是增加綠量的基本保證。良好的植物景觀往往作為園林小品、甚至鋪裝、坐凳的獨特背景,通過色彩、質感等方面的對比突出園林小品以及鋪裝、坐凳所處的特定空間,起到點景的作用。以綠為主的另一層含義是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不僅要平面化,而且要提倡“林蔭型”的立體化模式。利用墻壁種植攀緣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體生硬的幾何線條,使這部分空間增加美化、彩化效果,從而提高的生態效益。

    要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理念“天人合一“。這是中國文化的總綱。戰國時的管子早就提出“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理念。現代的東西方文化也在人與自然協調、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上不只有人、人與自然共同持續發展等理念方面有所統一。文化是人類群體共享的一套價值,信仰,和習俗的體系,它可以反映人們的理想,創造生活方式,并指導行為的規則,方法和環境形態。景觀需要人們去品味,正如品味一幅畫,品味一首詩;景觀需要人們去體驗,體驗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景觀需要人們去解讀,正如解讀一部歷史與故事的書;景觀需要人們去關愛,去呵護,就像關愛自己和愛人;當然,景觀也需要人們去設計、去改造和管理,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使人的生活具有意義。景觀環境的創造就是創造生活,這些是比受地域文化控制的。沒有理由認為西方模式就有普遍意義的合理模式,對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和豐富地方特色的中國地理區域,尤其不能盲目的把這種模式當作一種合理的假定。任何地方都具有自身的自然形態,和固有的歷史感,具有精神和倫理的內涵。生態必須對生態環境,歷史背景和文化脈絡做出綜合的考慮。歷史文化傳統和地方特色既反映在特殊的藝術品質上,也表現在生產模式和生活模式的選擇上,杜絕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把人與自然的溝通,人對自然的回歸,人與自然界的協調做為目標,為人們創造一個自然親切的居住空間。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 張炯,創造生態淺談,中外建筑,1998.

    第4篇:淺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原則;論述

    一、引言

    對于城市生態規劃,人們會想到美國景觀建筑師麥克哈格(IanL.McHarg),他和他的同事為生態規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認為規劃城市不能僅考慮經濟因素而不考慮自然和社會因素,必須考慮“生態決定因素”。1969年麥克哈格出版《順其自然的設計》(Design withNa-ture),總結了其哲學思想和生態規劃方法。但這本書并沒有確切定義生態規劃,只提出土地利用生態規劃方法的基本思路,即利用生態學原理考慮所有的“生態決定因素”、確定可能的土地利用類型最適宜的地段。可以認為麥克哈格的最大貢獻在于將生態學的原理具體應用到城市規劃之中并提出生態規劃方法,但不是提出新的規劃領域―生態規劃。這種生態規劃方法可應用到土地利用規劃、景觀規劃、風景區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資源管理規劃、城市規劃、區域規劃甚至環境規劃中,而成為合理安排人類活動、協調人類和自然關系的有力工具。

    城市是人類生活的樂園,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臨的危機越來越嚴重,而生態城市概念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生態城市是一種全新的城市概念和發展模式,已被認為是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近年來,國內城市規劃學界運用生態學原理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成為一種新時尚。本文主要就關于生態城市規劃的問題進行幾點探討。

    二、生態城市規劃的概念及價值

    1生態城市規劃的概念

    生態城市的建設必須要有科學的、高起點的、切合實際的規劃,在規劃思想里導入經濟、社會、生態的因素,按符合生態要求的原則進行生態規劃。它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市、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20世紀70年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過程中,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態城市的理論和模式,即生態城市是“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為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的人類住區。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

    2生態城市規劃的價值

    2.1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產消費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與社會的生態關系,構造傳統與現代文明的生態文明體系。

    2.2有利于形成符合社會經濟與生態協調運作的發展模式,以利用本地資源條件為基礎。

    2.3有利于緩解自然資源及環境問題對城市發展的阻礙。

    2.4有利于改造傳統產業,使之生態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態產業結構。

    2.5有利于加快城鄉經濟發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環境,形成濃厚的生態文化氛圍。

    2.6有利于凸顯生態經濟的強勢地位,保持經濟發展的高速運行。

    2.7有利于解決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態破壞等重點環境問題,形成良好的生活創業環境。

    2.8有利于構建與城鄉體系平衡的自然生態體系(以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生態承載力為依托)。

    2.9有利于實現社會和自然整體系統的協調,保證城市發展速度和發展的質量同時達標,既滿足城市發展對環境的需求,同時也滿足居民對環境的需求,達到。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

    三、我國生態城市規劃現狀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生態城市規劃事業起步較晚,各方面政策上也支持不足,經驗較少。而且由于過于強調經濟發展,導致大部分城市的功能結構單一,城市的生態基礎差,所以,我國只有通過生態化改造和提升工業科技化,減少工業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來進行。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

    工業文明的經濟模式使城市出現人口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的現象,這些是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將生態學的原理應用到城市規劃設計中,即城市生態建設模式的運用,對協調城市規劃發展與城市生態之間、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生態城市規劃原則

    1城市生態位最優化原則

    生態位是指物種在群落中,在空間和營養關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態位是一個城市提供給人們的或可被人們利用的各種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的集合。它不僅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現狀對于人類各種經濟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適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性質、功能、地位、作用及其間人口、資源、環境的優劣,從而決定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吸引力和離心力。城市生態位是決定城市競爭力的根本因素。

    2城市的成長性原則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城市規劃也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變化的,城市規劃要為城市的未來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成長性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長或演替的規律運行。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時,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否則就會導致“生態逆退”。將成長性原則運用于城市規劃,就是將一個城市的文脈、歷史、文化、建筑、鄰里和社區的物質形式當作一種生命形式、生命體系來對待,我們要根據它的“生命”歷史和生態狀態來維護它、保護它、發展它和更新它。

    3生態承栽力原則

    城市生態承載力原則是指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城市發展以及城市人群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活動強度是有極限的,即城市發展存在著生態極限。城市發展有一定的規模,自然生態環境是限定城市發展規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規劃中,堅持城市生態承載力原則,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3.1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我們要科學地估算城市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并運用技術、經濟、社會、生活等手段來保護、提高這種能力。

    3.2要考慮環境的自凈能力和人工凈化能力,它們直接關系著城市的生存質量與發展規模。

    3.3要考慮城市的產業種類、數鼉結構與布局。這些指標對生態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污染的產生與凈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3.4要調整控制城市人口的總數、密度與構成。這是一個城市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五、生態城市規劃的具體方案

    生態城市建設是一種漸進、有序的系統發育和功能完善過程。為處理和協調好城市建設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做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維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提倡全民參與,提高生態意識。就是使人們知道自己在環境中的位置和環境責任,改變壞的消費方式,從而保障城市生態系統的運行。

    2在規劃中融入人性化元素。為方便居民考慮,城市建筑物要限高;減少空中架線;人流、物流中轉站應集中放在一個區域;減少移動帶來的能源消耗;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等。

    3展現城市自己的特色。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

    4制定生態城市規劃評價指標體系,并加強城市間合作。應整體、全面、系統地理解社會和文化間的相互關系,形成評價指標體系,用它來衡量城市生態規劃態勢,并在此評價指標體系下編制各種城市規劃條例。城市間相互依存、互相促進。城市之間不斷地在進行著物質、能量及信息等的交換,因此生態城市的建設特別要強調城市間的分工協作,以期共同發展。

    5以綠色城市為目標,以節約型城市為方向。充分利用街道綠化,使之成為貫穿城市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消解城市廢棄物等,使之在維護生態環境安全方面起到主干作用。城市綠化用植物選擇要盡量選用本土的物種,此外還要有耐旱及抗病蟲等性能的植物。要樹立節約觀念,并融人城市規劃中去。要從法規上完善對于城市規劃的監督,如有問題要追究規劃施工單位責任,要最大限度地進行能源循環利用,達到清潔生產的目標。

    6鼓勵大眾接近大自然,看清自己生存城市的現狀。使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元素,城市生活中的污水處理廠和發電廠等系統有意識地讓人們了解,使人們看清環境的現狀,關心生態環境的現狀而對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約束。

    六、生態城市建設的前景和展望

    生態城市的內涵及其規劃建設的內容比現行常規城市規劃編制與建設的內容更為復雜、寬廣,它不僅涉及到城市本身的空間結構和發展形態以及城市所在地域的規劃與鄉村的建設;還涉及到城市的規劃和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文化教育、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的治理。因此,僅依靠現行的規劃設計編制辦法和管理制度已顯得很不適應,需要采取多學科、多專業、多部門的協作配合和群眾的參與,不斷創新,使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向著更加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并宜從理論與應用兩個方面進一步進行探索與研究。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也是關心環境的世紀,“城市未來將決定的越來越多的不僅是國家的未來,而且是整個星球的未來”。我們必須以科學的觀點、發展的觀點、變化的觀點來認識城市與環境問題,以新的生態視角和時空觀不斷探索、研究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建設富有中國文化特色、能體現各地地域特點的生態市、生態鎮、生態社區、生態村落,是應對新世紀的嚴峻挑戰、建設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趙敏.淺談城市的生態規劃[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

    [2]傅博.城市生態規劃的研究范圍探討[J].城市規劃匯刊,2002.

    [3]林蔚.生態城市規劃原則與設計要求[J].山西建筑,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成人国产mv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app|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网站| 国产成人小视频|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天天摸夜夜摸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18禁成人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 欧美成人性视频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久久久|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