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物聯網發展報告范文

    物聯網發展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聯網發展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聯網發展報告

    第1篇:物聯網發展報告范文

    一個是中國RFID市場名列全球第三位,形勢喜人。報告稱,去年RFID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85.1億,同比增長25.9%,中國在這方面僅次于美國和英國居全球第三位,今年可以達到120億的市場規模,相比去年增長將近40%。RFID應用的領域不斷擴張,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另一個是物聯網的切入點。報告稱,當今物聯網的重點和切入點應該是從感知層和應用層作為重點,網絡層由于三大運營商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在這個層面上基礎是比較好的。

    物聯網的切入點是感知層和應用層?

    物聯網的結構復雜,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感知層,承擔信息的采集,通過智能卡、RFID電子標簽、傳感器網等等;其次是網絡層承擔著信息的傳輸,包括三網融合的計算機、國際互聯網、通訊網、固網包括各種專網;第三是應用層,完成信息的分析處理和控制決策以及實現完成特定的智能化的應用和服務的任務,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感知發揮智能作用。

    報告中關于物聯網的切入點是感知層和應用層的說法,恐怕難以得到各大運營商的認可。筆者曾經撰文《中國移動并非“物聯網”的主角》,發表后就聽到許多人的不同看法,其中不乏來自運營商的聲音。筆者也還記得,去年11月23日,繼中國移動近日宣布將在無錫成立中國移動物聯網研究院后,中國電信也在無錫成立中國電信物聯網應用和推廣中心、物聯網技術重點實驗室兩個機構,全面進軍物聯網產業。并且,各大運營商的領導多次分別對物聯網表示了深厚的興趣和極大的野心。

    中國電信王曉初曾表示,中國電信將繼續加大對無錫的資源傾斜力度,在此開展下一代互聯網的試點與應用,加快相關項目的建設進度,為物聯網提供全程全網、又快又好的通信通道。

    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也曾多次談及物聯網未來的廣闊前景:物聯網現在不是一個幻想,物聯網已經成為現實了。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了無處不在的網絡,這是物聯網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們已經完全具備了,也大大延伸了我們電信行業擴展的空間。

    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也曾對物聯網發表觀點:物聯網實現了人與物、物與物的傳播,這也將成為未來移動通信的巨大藍海。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式增長,互聯網和手機的結合使電信運營商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移動互聯網將成為推動信息化發展、解決數字化鴻溝的重要手段。

    這樣看起來,RFID與物聯網國際峰會高峰論壇上的報告所言雖然贊揚了運營商的網絡狀況,但是并非否定物聯網的切入點不是網絡層。

    物聯網為眾多行業打開了大門

    實際上,物聯網概念的逐漸實施與普及,對于各行各業都是契機。至于說物聯網的切入點究竟在哪里,那就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了,誰找準了角度,誰就有可能沾上物聯網的邊。

    物聯網可帶動發展的行業太多了,幾乎任何行業似乎都會受益于它。這樣,倒是需要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學習、了解并認識物聯網,在此基礎上也許就能找到更多切入點。

    根據計世資訊公布的研究顯示,物聯網的產業鏈結構主要包括芯片與技術提供商、應用設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軟件與應用開發商、網絡提供商、運營及服務商、用戶七個環節。

    芯片與技術是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游市場,主要包括RFID芯片設計、二維碼碼制等技術提供商。

    應用設備產品主要集中在數據采集層面,包括電子標簽、讀寫器模塊、讀寫設備、讀寫器天線、智能卡等提供商。

    系統集成商是根據客戶需求,將實現物聯網的硬件和軟件集成為一個完整解決方案提供給客戶的廠商。

    軟件與應用開發商市場包括中間件廠商,在國內已經發展了相當數量的企業。

    物聯網網絡提供商指數據的傳輸承載網絡服務商,以通信網為主,包括固網和移動通信網。

    物聯網運營及服務提供商主要是為客戶提供統一的終端設備鑒權、計費等服務,實現終端接入控制、終端管理、行業應用管理、業務運營管理、平臺管理等服務。

    第2篇:物聯網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校園網;應用研究

    近幾年來,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物聯網不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貿易機會,而且簡化貿易流通過程和提高生產力,改善物流和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環境與系統。物聯網發展勢頭很強,而且所占整個貿易額的比例很好。同時,物聯網在校園網構建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把他其與互聯網相結合在一起,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高,使其作用更好的得以利用。這樣不僅僅能夠快速的利用網絡化的時代,也能夠使我們在實用的途徑中收到更大的啟發,研發更多的成果,供人類的生產需求,也為所有在校生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平臺,使他們更能很好的接觸到網絡的科學技術,學到更多的知識。

    1 物聯網技術在校園網應用的發展史

    物聯網這個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的Auto-ID中心在1999年提出,其基本想法是將RFID和其他傳感器相互連接,形成RFID架構的分布式網絡。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的同名報告中,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RFID技術的物聯網。自2009年明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他各國不可比擬的。

    “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物聯網的英文名稱。在中國把物聯網稱之為“傳感網”。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并已建立了一些實用的傳感網。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技術研發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具有同發優勢和重大的影響力。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的報告,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在2009IBM論壇上公布了名為“智能的地球”的最新策略,這次革命成為一次巨大的飛躍?,F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聯網的運用不再僅僅局限于科學研究領域中,而且也都遍布世界中的各種網絡技術當中。隨著校園網絡的廣泛運用,物聯網也涉足于校園文化中。

    2 物聯網技術在校園網構建的應用方法

    2.1 在圖書館中的應用

    物聯網技術利用其自身具有的無線傳輸能力和大容量的數據儲存,可以極大地提高圖書館管理的效率。具體表現為:

    ①簡化借還書服務工作:以前圖書館的借還書采用刷條形碼的方式,這種方式還需要充磁等繁瑣的步驟,帶來了許多不便,現在如果利用物聯網技術就不用一本書一本書的用掃描儀掃描條形碼,這樣既減少讀者的等待時間,也可以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②可以有效快速地查找到需要的書籍:利用物聯網中RFID無線電波感應技術,可以快速的查找到所要的書籍,這樣也提高了管理員的辦事效率;

    ③使圖書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快速:以前學校對圖書的管理需要相關的人員進行依次整理和清點,而利用物聯網無線電波傳送信息的功能,能夠一次性掃描出資料,簡化了盤點工作;

    ④讀者自助借還書:圖書館利用物聯網技術提供自助借還書設備,則讀者可以自行辦理圖書的借還,就不用親自去圖書館進行辦理。

    2.2 與學校部分專業的結合應用

    現在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學校開設專業各個領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技術角度,主要涉及的現有高校院系與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電子與電氣工程,電子信息與通訊,自動控制,遙感與遙測,精密儀器,電子商務,建筑與智能化,土木工程,交通運輸與物流,節能與環保等等,以下是我了解到的一些專業中的運用。

    2.2.1 在醫學方面的應用

    利用物聯網的各種獨特的技術運用在校園網中的有關醫學方面的設備。如在醫學學院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模擬、學生模擬實驗的設備的監控、還有就是對學生實驗過程中追蹤管理等等。這些都是把物聯網的技術應用在醫學設施上,通過這些先進的技術,大大增強了學校的醫學設施,提高了同學的學習效率,也促進了學校的進步。

    第3篇:物聯網發展報告范文

    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明確納入重點產業振興。重點產業振興是2010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首要任務。

    不管物聯網是不是概念炒作,它走進《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010年將成為物聯網元年?!编囍泻舱f。

    物聯網元年

    “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薄墩ぷ鲌蟾妗返哪┪?對物聯網的定義做出了這樣的詮釋。參與詮釋的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從以下三個角度理解“物聯網元年”的意義。

    首先,物聯網提升了產業創新的意義,它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大大擴展了產業規模,為產業創新提供了更多機會。此外,物聯網將成為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的重大契機?;ヂ摼W時代帶動更多的是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物聯網的興起將聯動第一、第二產業。第三,它是科技在歷史作用中的自然體現,“就像蒸汽機之于工業革命,物聯網將開啟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

    “很多人都認為信息產業已經飽和,甚至有人動了改行的念頭,其實信息時代才剛剛開始?!编囍泻舱f的不無道理,縱觀《政府工作報告》,處處顯現出后危機時代,經濟增長方式將成重中之重,而在這其中,諸如三網融合、信息網絡、物聯網等新興詞匯已然成為新興戰略產業。

    人大代表、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在接受《計算機世界》報獨家采訪時則認為,物聯網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從概念落到實處,從“虛火”變成“實火”。上海將從產業化和重點領域來突破,是通過建設示范應用的基地來促進產業化,“物聯網只停留在研發階段是沒有用的。”重點領域則是物聯網落地的關鍵,為此,上海選擇了智能交通、精準農業、環境監測,大氣監測等領域。

    警惕信息安全

    “云計算、物聯網越來越成為全球的發展趨勢,必將引起整個產業模式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信息網絡將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信息會越來越高度集中,這將對我國的信息安全提出更加嚴峻的挑戰。”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則從信息安全的角度關注物聯網。

    孫丕恕舉例說,人人上網,物物上網,由于物聯網在很多場合都需要無線傳輸,這種暴露在公開場所之中的信息很容易被竊取,這直接影響到物聯網體系的安全。這給原本復雜的信息安全問題帶來了新的挑戰,信息安全正在告別傳統的病毒感染、網站被黑及資源濫用等階段,邁進了一個復雜多元、綜合交互的歷史時期。

    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孫丕恕認為,加快信息安全立法進度,完善信息安全法律體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根本,這也是孫丕恕此次兩會的提案之一。盡快推進《信息安全條例》,構建和完善我國信息安全的監督體系; 依靠自主創新,推進我國重要信息系統裝備、技術國產化進程,是孫丕恕此次提案的主要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鄧中翰和孫丕恕在接受《計算機世界》報采訪時,都提到物聯網是我國信息產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機遇。物聯網尚處于產業鏈整合階段,新技術輩出、各種應用百花齊放,中國企業能不能抓住此次機會,占領技術制高點,決定著今后這一產業是被我們自己主導還是被國際企業牽著鼻子走。因為在以往的技術專利糾紛中,中國企業吃的虧太多了。

    “所以,中星微在物聯網的布局中,一定要通過專利和自主研發來開展。”看來,在新的產業競爭中,中國企業已經有了新視野和新思維。

    鏈接

    兩會中關于物聯網的精彩言論

    “每次金融危機后都醞釀著新的技術革命,物聯網將開啟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

    ――人大代表、中星微董事長鄧中翰

    “我們要突破一些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這樣的話,才能迅速占領高端,和競爭對手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人大代表、上海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

    第4篇:物聯網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 物聯網 傳播趨勢 傳播困境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又稱傳感網,簡指“物物相連的網絡”。移動通信連接的是人與人,物聯網連接的是物與物,是一種將傳感器和現有的互聯網進行相互銜接的新技術。在這里,物體即媒介,物體即信息,物聯網成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塑造著人們的思維習慣。

    一、物聯網的傳播情況

    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物聯網的用戶端可以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能夠在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具體而言,物聯網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物聯網借助互聯網和傳感器對現實物理世界各種物體進行感知和互聯,因而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物物互聯,感知世界”。物物互聯是指使需要聯網的“物”實現互聯互通;感知世界則指網絡系統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目前,世界各國均將物聯網的發展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投入巨資深入研究。

    物聯網概念最初出現于1995年比爾?蓋茨《未來之路》一書中。 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上,提出“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1] 同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明確提出“物聯網”的概念,指出物聯網是將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的網絡。

    “泛在網”即廣泛存在的網絡,它以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順暢地通信為目標。[2] 2004年3月,韓國情報通信部公布U-Korea戰略,旨在使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享受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2004年5月,日本總務省正式提出U-Japan構想,希望在2010年將日本建設成一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聯網的環境。2005年2月,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局“下一代I- Hub”的新計劃,旨在通過一個安全、高速、無所不在的網絡實現下一代的聯接。2005年,互聯網的全球權威組織――國際電信聯盟(ITU)了題為《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的報告,對其涵義進行了擴展。報告認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信息交換,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3]

    2009年初,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將帶動信息產業與經濟發展,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全球每個角落的電網、鐵路、橋梁、公路等設施中,并被普遍連接形成“物聯網”。2月,美國經濟振興計劃面世,美國政府啟動投資百億美元用于智能電網的研究與改造。6月,歐盟委員會向歐盟議會、理事會、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及地區委員會遞交了《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7月,日本政府IT戰略本部制定出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戰略“i-Japan戰略2015”。8月,在無錫考察傳感網產業發展時明確提出“感知中國”的概念。11月,又指出“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4]

    二、 物聯網的傳播趨勢

    物聯網的出現與發展,是繼計算機及通信網絡之后推動信息產業的又一次科技浪潮。國際電信聯盟(ITU)2005年的年度報告《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描繪了“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回家前先發條短信,浴缸就能自動放好洗澡水等。[5]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管理、工業監測、食品溯源、智能家居、健康護理等領域,在人類生產、生活的各方面均能應用。未來“物聯網”逐漸會跟電信網、互聯網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泛在的、無處不在的網絡環境。

    物聯網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它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活。物聯網把人們的生活擬人化了,物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無需人的介入。物聯網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通過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物聯網期望把IT技術充分運用于各行各業,為每個貼上電子標簽的物品提供信息交換的平臺,對現有因特網的應用范圍進行拓展,形成無所不包的廣義互聯網,使人們生活的環境具備智慧。物聯網將會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環境的有效融合,建立起更緊密的、基于信息暢通的邏輯聯系,從而實現對融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等進行實時管理和控制的目標?;ヂ摼W只是將計算機連接起來形成網絡,而物聯網則能夠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連接起來形成無所不包的龐大網絡,實現信息無處不在和智慧地球的目標。

    物聯網為全球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了變革性的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支持。目前物聯網標準研究無論在國際和國內均處于初期階段,各國之間有協作也有分歧,物聯網標準建設未取得整體性突破,物聯網的技術創新能力仍顯不足,也尚未形成穩定的、可實現規?;洜I的商業模式。物聯網在全面應用后將有望成為超大規模的新興市場,形成萬億元級規模的龐大產業,并將通過與傳統產業的全面融合,成為全球新一輪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此外,物聯網還將在極大程度上打破物體自然屬性的困擾,實現物物相通、人物相融的傳播夢想。物聯網的傳播使物體在不斷進行人與物交流、物與物交流中傳播信息與生產內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物體就是信息與內容本身。人類將會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去解讀物體和自然,從而改變人的思維習慣與生活方式。

    三、物聯網的傳播倫理困境

    從傳播角度看,只要信息對他人產生影響,倫理問題就會出現。物聯網時代是“物”的時代,那么,物聯網時代的“人”又在哪里?物聯網突出的泛在性、商業性與開放性將使人類社會的傳播倫理遭遇困境。

    首先,物聯網的泛在性可能引發人際傳播的障礙。物聯網將互聯網的人際傳播,拓展到了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傳播的對象和范圍。這種泛在性加強了人與物的信息交流,實現了更高的工作效率,節省了操作成本。受眾在享受物聯網帶來的便捷時也將產生依賴與惰性。物聯網的泛在性將會減少人際傳播的途徑,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溝通頻度降低,人與人之間很可能會產生一定的交流障礙,人們之間的感情可能逐漸淡薄。

    同時,物聯網的泛在性也可能造成人的異化。在最一般的意義上,人的異化指人被自己的創造物所奴役和控制,使創造物由工具上升為目的的一種狀態。[6] 物聯網時代人的異化可能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信息焦慮”。人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沒,人們只需使用標準化的操作程序而逐漸喪失了自己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二是“脫離肉體效應”。人們對物聯網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導致某些器官和能力的退化。也許未來的人類只剩下大腦工作,其他器官將失去作用。

    其次,物聯網的商業性可能會沖擊傳播的人文精神。國際眾多權威機構預測物聯網將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十大技術之首,其產業規模遠遠超出現有的互聯網市場。物聯網的商業性極其顯著,可廣泛應用到各個行業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潛在的巨大的市場價值。商業性會誘導人們利用物聯網的技術謀取商業利益,漠視人文精神崇尚的人的生命、尊嚴、情感、價值、自由等意識。這種商業性與人文性之間的沖突將會在物聯網傳播發展中不斷加劇。

    此外,物聯網的開放性還可能導致傳播倫理失衡。物聯網在革命性地推動人類社會信息化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傳播倫理問題。由于物聯網的技術與覆蓋特性,其所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比互聯網更廣泛更嚴重。物聯網具有互聯網的開放性,在網絡中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一個終端連接進入,網絡中的惡意攻擊可能導致信息的泄漏,計算機病毒的侵入可能導致網絡系統的癱瘓。物聯網目前最主要實現的是一個全球性的商品互動網絡,經濟安全更為人們所關注。因此運營商、各行業在應用時都應慎重,項目應用前期做大量的測試來驗證系統的安全性,確保物聯網中商品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安全保密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物聯網中,個人隱私將受到更大的威脅。目前,隱私權保護中日益嚴重的個人信息數據的網絡泄漏,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大熱點問題。如果物聯網被惡意地入侵和破壞,那么個人隱私和信息就會被竊取,其所造成的隱患將是巨大的。物聯網還讓國家信息面臨威脅,因為它涵蓋了電網、鐵路、公路、橋梁、供水系統等眾多領域。

    綜上所述,物聯網傳播旨在拓展物的智慧,但無論多么智慧的物體也僅是媒介而已,永不能也不應成為人類社會的主體。這種“物對物”的信息傳播,實質還是為“人對人”的信息傳播服務的,不能脫離人際傳播的框架研究。物聯網不能脫離人類社會而憑空存在。因此,在任何人類社會的傳播圖景里,傳播技術的革新都應促進人際交流,體現人文精神,符合傳播倫理規范。

    注釋:

    [1]Anon.21 ideas for the 21stcentury[J].Business Week,1999(8)

    [2]參見“什么是泛在網”,中國物聯網網站

    [3] [5]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EB/OL]. itu.int/dms_pub/itu-s/opb/pol/S-POL-IR.IT-2005-SUM-PDF-E.pdf

    [4]: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科技部網站most.省略/yw/200911/t20091104_74048.htm

    第5篇:物聯網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職業院校;物聯網;定位

    2009年8月,溫總理在無錫調研時,提出了把“感知中國”中心設在無錫、輻射全國的構想。2010年3月,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任務。

    2010年教育部號召高校建立物聯網專業學科,全國已經有近700所本科院校向教育部申報物聯網相關專業,目前已經有67所本科院校建立了“物聯網工程”或“傳感網技術”等專業(評審基本條件為“211”以及擁有博士站的重點大學)。產業發展,人才先行。物聯網開啟了新的產業革命,數萬億元規模的應用市場需求必然需要百萬計的各類多層次的物聯網工程技術、產品維護及應用人才。職業院校應該根據產業需求,積極推進“物聯網”相關專業建設。針對中職、高職、技師學院等職業院校,應該深入研究本層次物聯網專業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1 物聯網

    1.1 物聯網的美好生活

    場景1:下班了,用手機短信發送一條短信,就能讓空調開始預先調整溫度,讓浴缸放好洗澡水,檢測冰箱內的食物份量,如不足則通過互聯網,自動下訂單要求超市按照當天的菜譜送貨。場景2:你在逛超市時,隨意的將電池、口香糖等小件商品放入口袋,看到喜歡的運動鞋就換上,拿上了果汁、面包等各類商品后,就直接可能走出超市出口。此時掃描系統已將你隨身攜帶的商品記錄下來,并在你的電子賬戶上扣去了款項。

    1.2 物聯網簡介

    2005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ITU)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其目標就是讓萬物開口說話。其本質體現為:第一,具有互聯網特征,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具有識別與通信特征,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第三具有智能化特征,由原來的人與人通信,擴展到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其實與互聯網相比,物聯網實際上只是多了一個底層的數據采集環節,大致是四類數據的采集:電子標簽顯示身份,傳感器捕捉狀態,攝像頭記錄圖像,GPS進行跟蹤定位。

    1.3 物聯網的典型案例

    國外成功典型案例:美國一個偏遠小鎮種植橘子,普經一度因橘子染病,而大大影響收成。后來果農在每棵橘子樹上安裝數據采集器,將溫度、干燥等數據匯總到PDA上,然后由PDA發送給研究機構,最后由研究機構分析數據,找出了問題所在,隨后將問題及解決方案發送回果農手中,果農甚至不需要了解這些數據的意義,就很快地解決了這一次橘子危機,在此物聯網的作用凸現無遺。國內成功典型案例:溫州天正集團的帶網線端口智能電表,能收集電表的運行狀況,通過電表上的網線端口與通訊網絡連接,使用戶在手機、電腦上就能接收和查看電表信息。

    1.4 物聯網發展

    物聯網的發展需要經歷四個階段:2010年之前電子標簽和傳感器被廣泛應用在物流、銷售和制藥領域;2010-2015年實現物體互聯;2015-2020年物體進入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體進入全智能化。在規模性、流動性條件的保障下實現4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化通信。

    2 物聯網涉及的重要技術

    物聯網實現了對物體的智能識別、跟蹤、定位、監控和管理,他由傳感器(SENSOR)/攝像頭、無線射頻(RFID)、無線傳感網(WSN)、全球定位系統(GPS)、互聯網(INTERNET)等構成。在物聯網的體系結構中,支撐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射頻識別(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傳感器網絡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

    2.1 RFID技術

    可識別高速運動體并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也無須人工干預,可以在各種惡劣環境中工作。例如:身份識別(中國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公共交通管理(不停車收費ETC)等。

    2.2 傳感器技術

    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并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器件或裝置,有溫度傳感器、紅外傳感器、位移傳感器等。例如:全自動洗衣機、紅外夜視探測、人造衛星的遙感遙測等。

    2.3 傳感器網絡技術

    大量的靜止或移動的傳感器以自組織和多跳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絡,其目的是協作地感知、采集、處理和傳輸網絡覆蓋地理區域內感知對象的監測信息,報告給用戶。例如:小區安全監控,滅絕危險或珍貴動物的跟蹤監護等。

    2.4 網絡通信技術

    是指通過計算機和網絡通訊設備對圖形和文字等形式的資料進行采集、存儲、處理和傳輸等,使信息資源達到充分共享的技術。例如:GPRS(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等。

    3 浙江省物聯網產業現狀

    當前,中國“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發展寬帶融合安全的的下一代國家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的應用。物聯網將會在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環境與安全檢測、工業與自動化控制、醫療健康、精細農牧業、金融與服務業、國防軍事十大領域重點部署。浙江在智能電網、節能減排、安防監控、環境監測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智能電網的本質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在開放的系統和共享信息模式的基礎上,整合系統中的數據,優化電網的運行和管理。比如遠程抄表計費、遠程電路通斷控制、線路損耗監測管理、盜電監測、高頻數據采集、分布發電監控和管理等。浙江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建設以杭州為核心、嘉興和溫州兩翼為支撐的產業集群”。物聯網的感知、網絡、應用的不同層面,都需要大批元器件。溫州特別是樂清會成為具有核心技術的物聯網關鍵元器件、生產設備提供者。我們應該立足區域經濟,及時跟蹤社會的熱點及時調整專業,挖掘新的可能發展的變業空間。針對區域物聯網技術發展,打造物聯網需要的各層次人才。

    4 物聯網專業對人才的需求

    物聯網產業鏈主要包括:芯片制造、傳感器制造、設備制造、網絡服務、軟件開發、集成商、服務商等若干環節。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聯網的發展除了需要具有高端知識的頂級人才以外(所占比例較少),物聯網成果的規?;a、市場化推介、項目應用、應用系統集成、二次開發與應用服務等,還需要數以百萬計的初中級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承接。而各級職業院校的學生就可以承擔起物聯網產業鏈中生產和應用領域中最為龐大的產業基礎型技能型人才集群。

    5 物聯網專業培養定位

    物聯網是一個多學科交叉、應用復雜的專業領域,因此在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方向來進行人才培養。物聯網專業人才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培養:物聯網感知設備方向(電子設備知識、數字和模擬電子知識、嵌入式開發知識等);物聯網通訊方向(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相關知識,通訊系統的運行維護與管理,通信設備的安裝、調試和故障排除);物聯網開發和集成方向(物聯網相關知識,系統工程開發和集成);物聯網管理和服務方向(物聯網知識、IT技術、管理知識)。

    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應定位在物聯網的應用、使用維護上,稍高水平的最好能夠協助實現二次開發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以應用型、維護型,具備二次輔助開發設計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物聯網專業。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工程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具有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態度,具備基本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可以較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等信息領域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能夠從事智能交通、智能樓宇、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電力等物聯網產業相關行業的系統集成、技術支持、工程設計與施工調試、嵌入式產品開發等工作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從事傳感器與RFID生產、應用與測試,嵌入式系統編程,標準配置套件集成,物聯網組網及典型行業SOA應用服務外包,物聯網網絡組建、系統配置、管理和維護,物聯網應用系統軟件開發,物聯網軟硬件產品銷售,計算機及網絡產品的技術服務等崗位工作。

    6 物聯網專業打造

    物聯網技術專業在高校的名稱是“物聯網工程”,那么在高職院??梢苑Q為“物聯網工程應用技術”,在中職學校則可以稱名為“物聯網技術應用”專業。物聯網專業主干技能性課程包括:物聯網行業知識、物聯網技術基礎、電工電子基礎、數字電路、單片機、嵌入式系統及應用、傳感技術與應用、RFID及應用、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實用組網技術、可視化程序設計、物聯網組建與管理、網絡工程導論、就業項目實訓(物聯網綜合案例)等,偏重于應用性和實踐性。

    職業學校可以嘗試在相關專業(網絡應用、自動化)中引入部分物聯網專業課程,通過引導、積累經驗,為物聯網專業全面鋪開后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走校企業合作一體化之路,由面向學科辦專業改為面向物聯網行業崗位技能需求辦專業,及時把握物聯網應用的實際情況,并通過提供社會科技服務作為學校和社會的紐帶,創學校和企業互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郎為民.初識物聯網.《電信快報》,2011年第1期.

    [2]陶冶.對浙江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思考.《科技視窗》,2011年第2期(總第366期)上,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2010Z52),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3]譚立容,周波,劉豫東.物聯網主體崗位群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遼寧高職學報》,2011年第6期.

    [4]張鐸.物聯網應用之未來超市篇.《物聯網事》,2011年4月第2期總第29期.

    [5]姜臘林,王靜,徐蔚鴻.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課程改革研究.《計算機教育》,2011年10月10日,第19期.

    [6]李可學.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工程專業建設若干關鍵節點淺析.《福建電腦》,2010年第11期.

    第6篇:物聯網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物聯網;專業建設;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9-0000-01

    Professional Building Talking on Internet of Things in Colleges

    Li Gang1,Li Yang1,Hou Xia2

    (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455000,China;2.High School of Anyang Development Zone,Anyang455000,China)

    Abstract:In today's technological advances,computer network professional is faced with the maturity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new and expanded i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and made thing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program.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Internet of Thing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urriculum design

    一、引言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1]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它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適服務智能化3個重要特征。

    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概念。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的報告中,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

    二、物聯網專業的分析

    (一)專業建設的背景分析

    物聯網改變了人類之前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截然分開的傳統思維,將具有自我標識、感知和智能的物理實體基于通信技術有效連接在一起,使得政府管理、生產制造、社會管理,以及個人生活實現互聯互通,被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自2009年8月總理提出“感知中國”[2]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目前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物聯網產業具有產業鏈長、涉及多個產業群的特點,其應用范圍幾乎覆蓋了各行各業。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遠超美國、歐盟、等其他各國,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培養大批物聯網專業的人才。

    (二)申報專業的院系分析

    2010年初教育部下達了高校設置物聯網專業申報通知,眾多高校爭相申報。由于物聯網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技術角度,主要涉及的現有高校院系與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電子與電氣工程,電子信息與通訊,自動控制,遙感與遙測,精密儀器,電子商務等等。物聯網專業可能會在上述這些院系中開設。

    (三)專業課程的選擇

    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闊使用促使高校進行該專業的建設,在進行學生培養的時候,不同的高校應該明確自身的培養目標,一是結合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另一是結合物聯網技術的理論研究。

    在進行物聯網建設時,選擇的專業基礎課程包括:物聯網產業與技術導論;Java程序設計;無線傳感網絡概論;TCP/IP網絡與協議;嵌入式系統技術;傳感器技術概論;RFID技術概論等。

    (四)專業課程的實驗設計

    物聯網專業的實驗設計要從物聯網的網絡層次結構,物聯網關鍵技術,以及物聯網所注重的關鍵性問題出發,結合目前的產業現狀和高校教學環境,力求讓學生掌握物聯網系統的感知層、接入層、網絡層、支持層與應用層,設計出具體的實驗內容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創新實踐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未來。

    開設的實驗課程可以按照方向來進行劃分:嵌入式方向有有藍牙嵌入式編程、3G嵌入式編程等;傳感器方向有光敏傳感器實驗、壓力傳感器實驗、溫度傳感器實驗等;RFID技術方向有:RFID介紹及讀卡器設計實驗、串口讀卡實驗、以太網讀卡實驗等;ZigBee技術方向有:ZigBee介紹、IAR使用介紹、無線傳感網實驗等。

    三、總結

    本文介紹了在目前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環境下,高校通過對該專業的申報、院系安排、課程選擇及課程實驗內容設計等方面的工作,積極開展物聯網專業學生的教育培養,適應了目前我國對該專業學生急切需要的需求。通過認真系統的專業建設能夠培養學生具有物聯網技術實際應用能力,并且具備在本專業領域跟蹤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

    參考文獻:

    第7篇:物聯網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智慧城市;感知基礎層;網絡中間層;智慧應用層

    中圖分類號:TN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2)0510015-02

    0 引言

    隨著數字城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城市成了當今國內外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趨勢和熱點。然而在當今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發展中,特別是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尚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學者指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有諸多不足。例如,物聯網、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的相關關鍵技術尚未完全解決,對智慧城市的本質內涵、特征缺乏深刻認識,尚未了解和體會智慧城市的精髓,國家還沒有從頂層對其進行全局設計以及安全保障體系尚未建立等等。在這里我們認為,厘清智慧城市的內涵、本質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構成是一個最基本的也是尤為重要的關鍵問題,認清智慧城市的本質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盲目性,從而實現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科學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1 物聯網與智慧城市

    1.1 什么是物聯網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較早應追溯到1999年,正式提出是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的《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物聯網在字面上意思是指物體與物體之間能互相鏈接,物體和物體之間能互通消息,通過網絡鏈接能實現物物之間的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物聯網的實質是利用傳感網、射頻識別(RFID)、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模糊識別等技術實現物品之間的自動識別、信息互聯以及智能化處理等。當今互聯網是物聯網建設與發展的基礎,利用傳感網、RFID、無線通信技術等多網融合技術,建構一個涵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物聯網世界里,物體之間能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在未來的物聯網世界中,通過RFID、傳感器等規范、準確、廣泛的感知和存儲信息,通過傳感網、通信網、移動互聯網等多網融合技術把它們自動識別的信息集中到中央控制系統,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信息交換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處理與管理。我國較早把物聯網稱為傳感網,1999年中科院開始傳感網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國物聯網、傳感網技術的研究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在國際物聯網標準制定中擁有話語權,擁有了從技術、器件、材料、系統到網絡的完整產業鏈。物聯網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如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校園、智能環保、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慧政府、智能消防等等?;谖锫摼W的現代產業的快速發展與市場的逐步形成,將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鏈,據美國Forrester機構預測,未來物聯網所帶動的產業價值將比互聯網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

    1.2 智慧城市的內涵

    1.2.1 智慧城市發展概述?!爸腔鄢鞘小笔状纬霈F在1984年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產業技術協會組織,歐盟在2007年的《歐盟智慧城市報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創新構想,2009年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從2005年開始,我國學者開始借鑒國外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經驗。2009年,國家總理在北京科技界大會上作了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報告中詮釋了“物聯網”、“智慧地球”等與智慧城市密切相關的關鍵概念,標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從2010年開始,智慧城市指標體系進入了研究者視野,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了“中國智慧城市(鎮)科學評價指標體系”、上海浦東新區了“智慧城市指標體系1.0”。2010年,

    《中國智慧城市(鎮)建設行動綱要(建議案)》由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制定完成,提出未來5年發展100個智慧城市(鎮)、200個智慧城區示范區的建設構想??梢灶A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將成為國內新一輪城市發展與轉型的創新點和有力支撐。

    1.2.2 智慧城市的內涵。IBM認為“智慧城市”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響應。北京大學朱躍生教授認為:數字城市+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胡寶鋼教授認為智慧城市就是對于城市發展過程的集成和復合,即智慧城市是對工業城市、信息城市、互聯城市、智能城市、數字城市五個階段的集成和復合。國脈互聯認為智慧城市的本質特征是更加透徹的感知、更加廣泛的聯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計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動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靈性、人文化、創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智慧城市人類城市建設的延續,是從工業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數字城市發展到更高階段的必然產物。其本質特征是以傳感器、物聯網、高速無線信息基礎設施為基礎,以精細、準確、可靠的傳感網、互聯網等多網融合為傳感經絡,以數據挖掘、云計算、模糊識別、智能技術等為神經中樞,以智慧經濟、智慧產業、智慧技術、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醫療、智慧校園、智慧生活等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和新形態??傊?,智慧城市是人類城市化進程中,實現人與環境、人與城市、人與自然高度融合、協調發展的更高階段。

    2 智慧城市的特征

    2.1 全面感知。更全面更加透徹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礎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種傳感技術和設備,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與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夠隨時獲取需要的數據和信息。要想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傳感技術和設備的發展是關鍵,傳感設備在智慧城市中的廣泛嵌入是基礎,傳感設備在智慧城市中的廣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覺器官”。

    2.2 可靠傳遞。在廣泛的聯接基礎上形成可靠傳遞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動互聯網、電信網、互聯網、物聯網形成泛在化的網絡承載系統,并安全可靠的將各種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進行實時準確的可靠傳遞?;趶V泛聯結的可靠傳遞是智慧城市的信息來源的基礎,廣泛聯結如同智慧城市的“經絡”,而可靠傳遞如同智慧城市傳遞來自外界的準確“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對外界信息的準確通信。

    2.3 智能處理。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計算的智能處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智能模糊識別等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快速、集中、準確的分析和處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與處理。對海量的數據,利用數據挖掘、云計算、模糊識別等智能技術對其進行智能化的處理是實現智慧城市的關鍵和標志,是智慧城市區別于數字城市的關鍵點。

    2.4 人性化管理與服務。智慧原本是對人的靈性的描述,現在移植到城市建設之中,其目的是要實現城市的智能化、自動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樣也有靈性也有智慧。當城市的運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傳遞以及智能的處理的基礎之上時,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靈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3 智慧城市的要素構成

    3.1 智慧城市的“軀體”:感知基礎層。感知基礎層是智慧城市的“軀體”與“感覺器官”。傳感設備在智慧城市中的廣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軀體”與“感覺器官”,感知基礎層的功能是收集現實世界中發生的物理事件和數據,包含各種物理信息量、坐標信息、身份信息、聲音、視頻數據等,感知基礎層成了決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說話的前提條件。數據采集與執行主要是運用智能傳感器技術、身份識別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術,對物品進行基礎信息采集,同時接收上層網絡送來的控制信息,完成相應執行動作。物聯網的數據采集涉及傳感器、RFID、互聯網、通信網等數據采集、二維碼和實時定位等技術。感知基礎層使整個城市有了“軀體”和“感覺器官”,整個城市既能向網絡表達自己的各種信息,又能接收網絡的各種控制命令。

    3.2 智慧城市的“經絡”:網絡中間層。網絡中間層是智慧城市的“經絡”,即信息傳導系統。它將完成整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范圍的信息傳遞與溝通,通過移動互聯網、電信網、互聯網、物聯網形成泛在化的網絡承載系統,并安全可靠的將各種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進行實時、準確、可靠的傳遞,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個地方,使物體自己之間能遠距離、跨領域通信,從而實現城市之間、甚至全球范圍內的通信。網絡中間層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經絡”,“經絡”的形成使信息傳遞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傳遞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強大的網絡中間層是智慧城市可靠傳遞的保證。

    3.3 智慧城市的“大腦”:智慧應用層。智慧應用層是智慧城市的“大腦”。智慧應用層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快速、集中、準確的分析和處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與處理,完成物體信息的采集、分析、決策等功能,智慧應用層是物聯網的控制層、決策層。物聯網的最終服務對象還是人,其目的是要實現城市的智能化、自動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對人的靈性的描述,現在移植到城市建設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靈性和智慧。物聯網的應用服務涉及到當今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領域,如智慧校園、智慧醫療、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電網等。智慧應用層是智慧城市的“大腦”,智慧應用層使城市具有了靈性,實現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動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創造力。

    4 結論

    隨著全球范圍內智慧城市建設熱潮的掀起,我國建設智慧城市己成必然,各級政府已經把智慧城市的建設作為新一輪城市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推動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我們必須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內涵、特點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規律,充分借鑒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設經驗,結合各城市智慧城市發展的特點和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特色,探討出一條可行之路,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

    第8篇:物聯網發展報告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giv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oT industry in China, analyzes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ment of IoT industry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oT industry in China.

    關鍵詞: 物聯網產業;發展分析;對策研究

    Key words: IoT industry;developmental analysis;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8-0014-03

    0 引言

    物聯網概念早在1995年就由比爾?蓋茨率先在《未來之路》一書中提出了,但是由于當時的無線網絡、硬件及傳感設備發展的局限性,物聯網并未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創新性提出了EPC系統的物聯網構想。直到1999年,美國Auto-ID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發表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的報告,正式提出了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提出了任何時刻、地點、物體之間互聯、無所不在的網絡和無所不在的計算的發展愿景。[1]

    當前整個學術界比較認同的有關“物聯網”的定義是:物聯網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2]

    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江蘇、北京、浙江、上海、廣州以及福建等沿海城市,其他省市地區的物聯網產業發展相對滯后。[3]

    隨著總理在無錫調研時提出建立“感知中國”的口號,拉開了中國物聯網時代的序幕。因此,以無錫為中心,江蘇省注重發揮政府推動作用,積極采取措施,努力將無錫建設成為“感知中國”中心:一是加強規劃,編制了《江蘇省傳感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2012、2015年的具體發展目標;二是注重以用促產、創造需求,拉動產業發展;三是營造良好的技術環境,提供技術支撐。

    作為我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也高度重視這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著手打造國內物聯網產業發展中心:第一,率先成立產學研相結合的行業組織;第二,著手制定北京市物聯網產業規劃,確保在國內的領先地位;第三,加強與智囊機構的戰略合作。

    浙江省作為國內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研究的先行地區之一。早在2004年嘉興市政府就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聯合成立了中科院嘉興無線傳感網工程中心,先于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研發中心。當前浙江省政府計劃把浙江打造成國家級物聯網產業基地,建成以杭州為核心,嘉興、溫州樂清為“兩翼”的物聯網產業集群。

    其他各省也立足于當地的實際情況積極出謀劃策,抓緊建設物聯網產業。如:上海市的口號“頂層規劃、示范先行”;廣東省計劃把廣州建設成為無線射頻識別產業園區、中國移動南方基地、廣東省衛星導航產業示范基地等,作為廣州市物聯網產業的重要載體。

    目前在這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江蘇、廣東、浙江等省,均大規模規劃建設物聯網產業園區,均預測產值將達到上千億元。

    1 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優勢和瓶頸

    1.1 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優勢[4]

    1.1.1 發展背景的優勢 我國物聯網的發展始于1999年,當時中科院啟動了傳感網研究,組成了2000多人的團隊,先后投入了數億元,在無線智能傳感器網絡通信技術、微型傳感器、傳感器端機、移動基站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目前已經擁有從材料、技術、器件、系統到網絡的完整產業鏈,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物聯網的研究水平好不遜色,是世界上少數能實現物聯網產業化的國家之一,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家之一。

    第9篇:物聯網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 物聯網;會展模式;智慧會展

    現代智慧會展與傳統會展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引入了先進的物聯網信息技術。物聯網的廣泛應用是未來會展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人類歷史,每一次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都伴隨著技術的革新與應用,“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和國際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我國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為會展業的創新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物聯網將催生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點的智慧會展新模式。

    一、物聯網概述

    1、物聯網的基本概念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首次提及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這一新名詞。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概念。2009年2月,美國在其經濟振興計劃中,為以物聯網為支撐的美國國家電網智能化改造項目中投資百億美元,這被國際社會視為奧巴馬政府科技新戰略的方向性預示。[1]隨后,歐盟、日本、韓國等經濟體也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物聯網發展的戰略項目。2009年8月,時任總理明確指示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并明確要求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國”中心。2010年3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加快物聯網的研究應用”,意味著物聯網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

    物聯網廣受關注的同時,其具體定義也一直是業界爭論的話題,目前比較流行,能夠被各方所接受的物聯網定義為: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2]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其核心是將互聯網擴展應用于我們所生活的各個領域。

    目前,物聯網還處于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其定義也會不斷地發展和變化??梢灶A見,物聯網將與互聯網、通信網進一步融合,進而實現人、物之間信息的自由交互。

    2、物聯網的體系架構

    從結構上來說,物聯網的體系構架可分為三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感知層的功能是識別物體、采集信息,即利用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獲取物體信息。網絡層主要實現信息的傳送和通信以及相關部分的處理。網絡層可以依托專用網,可以依靠現有的電信網、互聯網等公共網絡,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送出去。應用層可實現物聯網與行業專業技術的深度融合,利用云技術、模糊識別等智能計算技術,對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最終提供智能化應用服務。

    二、智慧會展服務研究的背景

    1、我國會展業的發展

    會展業具有促進文化交流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雙重功能,它不僅能傳播信息、知識、觀念,同時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國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里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合理規范展館布局,發展會展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里,再次提出“促進會展業健康發展”。隨著政府對會展業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會展業對地方經濟和產業經濟以及服務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會展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中國貿促會的研究顯示,未來5-15年內,中國會展業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15%-20%左右。到2020年,我國會展業總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然而,令人欣喜的數字背后,依然有嚴峻的現實問題,中國會展業約140億元的年直接收入,僅相當于德國會展業收入的約四分之一,在全國GDP總量中所占份額還不到0.1%,僅為0.07%。[3]中國會展業面臨著自我調整和轉型突破的挑戰。

    未來中國會展業將呈現以下幾大發展趨勢:產業化進程加快;市場總量擴大;項目數增速放緩;專業化程度提高;展館面積繼續擴大。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會展業可促進會展業朝專業化方向發展,并可滿足展館面積增大、市場容量擴大等發展需求。

    2、物聯網應用于會展業的研究現狀

    在國外,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SU)研究設計出一套展館系統Exhibition Next。該系統實現了展會智能注冊、信息推送、觀展追蹤、展品評估、展訊服務等功能。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的主辦方將物聯網技術服務于其展會服務系統,并開發了官方移動應用Follow Me,開創了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會展信息化階段[4]。

    相比國外,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勢頭呈良好趨勢??蓱糜诓┪镳^的清遠華程文物保護監測系統WiSen平臺,是我國自主開發的無線傳感網解決方案平臺,實現對文物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以及震動等對狀態參數的實時測量和分析,并自動調節,同時入侵監測裝置可繁殖認為的偷盜與破壞對文物古跡造成的損失。中國移動江蘇公司無錫分公司開發了“會務通”平臺,并在第二屆佛教論壇、首屆中國技術創業峰會等重大活動中成功應用。“會務通”全面實現了會務信息的集中管理和網絡共享。

    深入分析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會展業的現狀,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目前大部分會展依然采用傳統的組織管理方式,很少有會展組織者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會展中;二是目前的應用平臺在信息服務方面以信息為主,缺少參展商、嘉賓和普通參觀者之間的即時互動功能;三是未追溯展會的效果,無法對展會進行扎實的評估;四是會展中尚未實現在線交易。

    相關文章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app|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 |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caoporn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7777|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影视|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αv在线视频高清|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