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裝飾藝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陶瓷裝飾藝術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文化也面臨著全球化與民族化的雙向發展。一直以來,中國傳統的裝飾藝術崇尚自然元素和實用價值,隨著外來文化的引入,人們審美素養的提高,人們對陶瓷裝飾藝術的追求也越來越深入。陶瓷也從注重實用性向實用與審美價值兼重轉變。
二、傳統陶瓷裝飾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陶瓷裝飾藝術有著明顯的歷史發展痕跡。最開始的陶瓷裝飾藝術產生于新石器時期,當時人類多以各種族群居為主,因為繁雜的部落形式,由此形成了各族群不同的文化表達形式和特點。我們的祖先將生活中的靈感,用最原始和最自然的表現形式刻畫在陶器上,雖然圖案抽象、色彩單一,但極富藝術創造價值,體現了先人對自然的認知和對美的追求。很多圖案和表現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如對稱法、平衡法、連續法等,為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商代是我國白陶藝術高速發展的時期,白陶在燒制過程中吸取青銅工藝的特點,并結合刻畫、壓印的制作方法,創作出的白陶花紋細致立體,形制美觀。漢代佛教傳入我國,為陶瓷裝飾的藝術表現形式增添了不少靈感,出現的忍冬紋和佛像造型裝飾都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地方特色。而從漢代之后的六朝開始,中國就正式步入“瓷器時代”。
隋唐時期陶瓷裝飾開始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得陶瓷裝飾與別的時期大為不同,裝飾風格更加絢麗多彩,為后期陶瓷裝飾圖案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宋代是陶瓷裝飾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陶瓷裝飾風格深受當時文化的影響,追求細節的真實,圖案富有詩意,題材廣泛。宋瓷以青釉飾為最后一層,充分體現了材質美與工藝美的完美結合。在元代,政府的“浮梁瓷局”對當時的陶瓷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景德鎮成為元朝陶瓷的生產中心。而當時青花瓷器的出現,也使陶瓷裝飾進入另一個嶄新時期。青花瓷器發展到明清,已經達到鼎盛時期。至今在我國陶瓷裝飾發展史中青花瓷器還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陶瓷裝飾的影響流傳深遠。
傳統裝飾藝術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之后,不僅沒有銷聲匿跡,反而不斷吸取不同時期的文化精華,愈發具有獨特魅力。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下,我國的傳統裝飾藝術更具有東方特色。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與歷史的演進息息相關,從裝飾材料方法和技巧,再到內容的題材和形式,都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當今陶瓷裝飾藝術中廣泛應用的元素如“牡丹紋”“蓮花紋”“卷草紋”等裝飾紋樣都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加入現當代的流行元素改良而來。這些沿用至今的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象征,增強了陶瓷裝飾藝術的感染力。藝術在時代變革中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容納百川,吸取經典元素,繼承和借鑒優秀的技術方法,并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成為豐富多彩的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三、傳統裝飾藝術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應用
陶瓷裝飾藝術發展至今,已經形成獨特的風格,具有鮮明的個性,這也離不開我國陶瓷藝術家們多年以來對陶瓷裝飾藝術的追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美的認知也不同于以往,我們的陶瓷藝術家在繼承前人留下的優秀裝飾藝術基礎上,結合現代表現手法和當代審美意識,創作出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陶瓷裝飾藝術品,體現了中國陶瓷裝飾傳統藝術的獨特內涵與新時代風格。
(一)傳統藝術(剪紙)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應用
剪紙作為典型的傳統民間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南宋時期,人們開始將剪紙作為陶瓷裝飾圖案。隨著剪紙藝術的發展,從產生到成熟,再到擴大,剪紙藝術隨著時展,也在不斷進步,這也促使剪紙藝術運用于陶瓷藝術時,在不同的時期,由于受到當時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題材和表現手法。
1.裝飾題材
剪紙藝術具有較強的民間藝術特質,它保留了淳樸的語言風格,能反映事物的成長規律,具有樸實的自然本質,因此,將剪紙裝飾運用到陶瓷裝飾藝術中時,能將陶瓷粗獷簡潔的風格自然直接地體現出來,這也使得剪紙的不同題材在陶瓷裝飾藝術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剪紙題材包羅萬象,較為廣泛,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動植物圖案、自古流傳的經典歷史故事、人盡皆知的戲曲人物和動人心弦的神話傳說等,這些題材多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積累和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陶瓷裝飾題材亦是如此。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由此形成獨特的運用手法。如寓意多福多壽的“蝠壽雙全圖”“鹿鶴同春圖”;寓意吉祥的“鯉魚躍龍門”等,這些題材都在現代陶瓷裝飾藝術中得到廣泛應用,相互呼應。雖然兩者在造型和材質上存在不同,但題材和內容所表達出的含義是一致的。
2.表現手法
自古人們多是在喜慶的日子里用剪紙來進行裝飾,比如過年過節時貼的窗花,其表現內容豐富多彩,表現的題材也非常廣泛。將剪紙的表現手法運用到陶瓷裝飾中時,能夠增加作品的美感,使得作品更加立體。剪紙內容運用傳統吉祥圖案或者裝飾花紋,都能使陶瓷裝飾更加生動、活潑大方。除此以外,剪紙還可以與其他的表現手法相結合。比如與山水畫結合可以呈現一種典雅和諧的風格。由此可見,將剪紙裝飾手法運用到陶瓷裝飾時,既可以作為單獨的紋樣進行裝飾,又可以作為整體裝飾手法,使之從局部襯托陶瓷裝飾的美。
3.構圖多樣性
剪紙藝術的構圖靈活多樣,變化多端,主要是虛實、黑白對應,有對稱、并列、組合、團花等方式。將這些構圖手法運用到現代陶瓷裝飾藝術上既能讓陶瓷的裝飾構圖多元化,又能呈現出獨特的美感。
(二)民族風格(吉祥紋)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應用
吉祥紋最早出現在遠古時期,是先民對真、善、美的寄托和向往,所以人們在制作器皿的時候就將象征吉祥的紋樣裝飾在器皿外,以此來表達祥瑞的寓意。吉祥紋現已廣泛應用于方方面面,深受人們的喜愛。它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隨著科技的進步,陶瓷藝術家們通過彩繪、雕刻等技法將吉祥紋作為依附于陶器上的一種裝飾,并把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其中,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陶瓷藝術表現形式,從而使人們看到這一件件陶瓷藝術品時,就聯想到它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1.吉祥紋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綜合運用
吉祥紋在陶瓷裝飾歷史中源遠流長。在新石器時代,先人就用樹枝、骨錐等工具,采用刻畫、鏤雕雕塑等技法將吉祥紋雕刻在陶器上,紋樣多以動植物為主。發展到宋代,工匠們用刻畫、劃花、印花的技法,在陶瓷胚體上進行裝飾,施釉后放入窯爐里進行高溫燒制。這些都是吉祥紋在陶瓷裝飾中綜合運用的早期雛形。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材料、新工藝、新技法不斷涌現,加上改革開放以后,國外文化傳入中國,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掀起了新的藝術革新浪潮,這些都為陶瓷吉祥紋裝飾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促進了新作品的誕生。
綜合裝飾是指在一件陶瓷藝術品中綜合運用兩種以上工藝和技法,通過整體的構思和綜合思考,使陶瓷藝術品表現出獨特的魅力。綜合裝飾在現代陶瓷裝飾工藝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表現形式主要有色釉與繪畫綜合、刻花與繪畫綜合、底與釉面襯托、雕塑與繪畫綜合。這些裝飾技法之間相互輝映,各具色彩,形成了獨特的綜合藝術效果和魅力。
2.吉祥紋在陶瓷新工藝中的運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陶瓷工藝也在不斷發展,每一次技術革新都豐富著陶瓷的表現技法,陶瓷工藝也逐步成為一個統一、科學的體系。以往陶瓷的工藝主要靠工匠們憑借經驗不斷摸索和創新,到了現代,它已經進入全面發展階段。比如,計算機和絲網印刷技術為吉祥紋在陶瓷裝飾所帶來的影響。
(1)計算機對吉祥紋的影響。計算機的普及和快速發展使得電腦與美術相結合,如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新形式的藝術創作,用電腦設計來輔助陶瓷吉祥紋裝飾,成了當下的主流。以往,陶瓷吉祥紋裝飾設計圖都是手繪的平面效果圖,造型不夠立體,紋樣的裝飾效果也不能完整逼真地表現出來,視覺效果比較差。而運用電腦技術,可以為吉祥紋的設計帶來很多好處,電腦可以設計紋樣的造型,然后通過軟件繪制到立體的陶瓷作品上,模擬真實的效果,增強預見性。
(2)絲網印刷對吉祥紋的影響。陶瓷裝飾上的吉祥紋樣一直以來都采用手繪、吹噴、拓印、轉印的手法,很難像照片一樣清晰、真實。而隨著絲網印刷的應用,陶瓷的裝飾紋樣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逼真。燒制后的瓷釉很厚,而且色彩鮮艷、圖案精致,像是用漆描繪的一樣,非常逼真。工匠們可以先根據瓷器的形態,設計出紋樣,然后制作成陶瓷貼花紙,通過釉上貼花或釉下貼花紙的技法,再經過窯爐燒制,使整個貼花牢牢依附在瓷器上。這種絲網印刷出來的裝飾效果圖案清晰、色彩艷麗,能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計算機與絲網印刷技術為現代陶瓷裝飾藝術創作帶來了更多新技術和新工藝,為陶瓷裝飾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創作靈感,使陶瓷裝飾作品更加豐富多姿。
四、結語
現代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一方面得益于傳統的裝飾藝術成就,另一方面是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的結果。我們在探索陶瓷裝飾藝術發展的過程中,要傳承和總結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優點,融匯當前的新工藝、新技法,充分發揮現代陶瓷裝飾藝術善于表現傳統美的作用,才能使中國現代陶瓷裝飾藝術永續發展,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王小芹.傳統裝飾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價值[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6(1).
[2]章 星.中國傳統陶瓷風格解析[J].裝飾,2001(2).
[3]孔六慶.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17.
[4]方華明.傳統陶瓷裝飾的形式[J].中國陶瓷,2007(2).
[5]武 珊.傳統藝術與裝飾設計的意義[J].西北美術,2000(2).
新豐縣位于廣東省中部偏北地區,東南與河源縣接壤,東北與連平縣毗鄰,南連從化、龍門兩縣,北接翁源縣,西靠英德縣,西南與佛岡縣相鄰。新豐縣處在山地,土地資源豐富,全縣總面積2015.2平方千米,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h內崇山峻嶺、地勢高聳,山脈間縱橫交錯。受山脈走向、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影響,該地水系發達、日照充足、降雨量充沛,礦產、水能、林業等自然資源豐富,其中以林業資源最為豐富。南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年),置新豐縣時,就因其“物產豐富”,故稱此地為“新豐”。豐富的礦產、林業樹木等物產資源為新豐縣民居建筑裝飾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滿足了其就地取材的經濟原則。據新豐縣志所記載,新豐縣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活于此,而且歷朝歷代均有人陸陸續續遷居建村于此,從部分村落族譜中發現,其先民中大多數是在明清時期從江西、福建等地遷徙而來。如新豐縣寨下村、大嶺村先民都大約于清朝時由江西遷入此地開基。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生產生活習慣和外來人口的遷入,促進了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交流,加之又處于湘楚文化、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匯地帶,多元文化在此長期的相互影響融合,而形成了既有特色又有中原韻味的民居建筑裝飾風格。另外,該地山勢險峻,再加上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生,如低溫陰雨、風、霜、雪、冰雹、水災、旱災等等,造成該地區人口發展相對緩慢,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使其成為一個相對密閉、穩定的空間,保持了較明顯的山地農耕文化特征。經濟能力的制約也使其民居裝飾顯示出質樸的特性。而從其裝飾題材、楹聯和匾額上的題詞上也都能反映出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耕讀傳家思想的繼承。如新豐縣潭石村九棟十八井祠堂大門上就掛有“三世六品”的匾額,廳堂梁架上雕刻有表示“按察司官員出巡圖”、“狀元衣錦還鄉”的題材內容。
二、新豐縣傳統民居裝飾藝術
新豐縣傳統民居裝飾類型種類繁多,有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彩繪等等,這些豐富的裝飾工藝使得其傳統民居在質樸中透露出其民居主人對美的追求。但是其裝飾受經濟條件以及工藝技術的影響,相較于裝飾的富麗堂皇、金碧輝煌的潮汕地區還是從整體上反映出其質樸的特性。其裝飾大多集中在對人們而言最重要的祠堂,將村落的財力、人力、物力都集中在對祠堂的裝飾上,故而其祠堂的裝飾最為精美。不過大多出于對經濟的考慮只會在重點的部分進行裝飾。對其工藝上,通過對新豐縣部分傳統村落的考察中可以看出,盡管其裝飾工藝種類繁多,但并非每一種工藝都運用的多而成熟。其中以木雕裝飾工藝運用最為廣泛,雕刻最為精美,技術最為成熟。石雕工藝與之相比顯得略為不足,而磚雕、灰塑、彩繪等工藝在新豐縣傳統民居中更為少見,僅僅在少數的窗花、民居建筑脊式、檣檐的檐口等地方有運用,其中以大嶺村為多。
1.木雕表現手法和工藝新豐縣傳統民居中木雕的表現手法和工藝有浮雕(包括有淺浮雕和高浮雕,二者并無本質區別,僅僅是深淺程度的差異)、圓雕、通雕(即透雕)、線雕、沉雕(即陰雕)等,雕刻中還經常會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雕刻工藝相結合。其中浮雕的表現手法最為常見,沉雕比較少見,只在部分匾額中有運用。除此之外,相較于粵北大部分以木的原色為主的木雕來說,新豐傳統民居木雕除去原木雕刻外,其大部分木雕都施以紅漆,并且部分構件的裝飾部位會施以金漆或加彩。木雕表現手法多用于大木構架和小木作的裝飾。在大木構架上,一般在其曲梁、柁墩、瓜柱、梁頭等部分進行雕刻。在新豐縣木雕中,以廳堂梁架和外檐梁架上的部分構件雕刻最為精美,廳堂內的橫梁正面一般不做裝飾,僅在梁頭的部分進行雕刻,雕以簡單的云紋或龍頭型。立于兩層梁枋之間的短柱,會進行雕刻,以潭石村九棟十八井最為有特點,其瓜柱根據長短雕刻有兩到四個蓮花座形,柱身中還以彩繪繪有精美的圖案。而外檐橫梁除去龍頭裝飾外,通常在其橫梁下以浮雕的工藝雕刻有龍鳳、花草等題材并施以金漆。曲梁,墻上或柱上支撐房頂的橫梁。在新豐縣傳統民居木雕中,其祠堂入口的曲梁的雕刻最為精細,通常用浮雕的工藝,在其曲梁的正立面和底部都有進行精美的雕飾,或在雕刻上加彩,或在施以紅漆的曲梁上,以金漆涂于其雕刻上。題材內容豐富,雕刻以植物、動物、云紋等裝飾圖案。柁墩,梁枋之間的墊托構件,一般用圓雕的工藝,雕刻成動物的形狀,如獅子、豬等,或者先雕刻成荷葉狀再在其上雕刻以植物、動物等進行裝飾。在小木作雕刻上,一般在隔扇門、雀替、封檐板等部位進行裝飾。隔扇門主要由隔扇心(或隔心)、絳環板、裙板組成,在新豐縣,隔扇門一般為五抹頭或六抹頭,在裝飾部位上,一般在上絳環板、中絳環板和隔扇心上進行雕刻,尤其是作為人的視覺中心點的中絳環板作為裝飾的重點部位一般施以立體感強的高浮雕,題材有花鳥、動物、器物,或組合紋樣等;隔扇心(同樣作為隔扇門裝飾的重點部位,為了滿足通風采光,一般多采用通雕或者通雕與淺浮雕相結合的工藝進行雕刻,題材一般為幾何紋或者在幾何紋中雕刻上動植物;上絳環板通常也會用通雕進行雕刻,題材有花草、動物等等,多以和鳥的組合為題材;而下絳環板由于不是人們視線集中的部位,裝飾通常以線刻或淺浮雕雕刻花紋或者完全不做任何雕刻。雀替是在房屋外檐柱與梁枋交接處的一種構件。其一般也會作為裝飾的重點,雕刻技法上通常運用線刻、通雕與高浮雕的表現手法,有雕刻成簡單的云紋、花草、動物,或者以花鳥、代表吉祥的麒麟瑞獸組合為裝飾題材。其中比較特殊的是新豐縣寨下村,在各瓜柱與插于瓜柱的梁之間的交接處有雀替,并簡單的施以花草紋樣。封檐板是為了避免檐條端部和望板受雨水的侵襲而在檐口或山墻頂部外側挑檐處設置的木板。其出現在民居中的封檐板一般以實用為主,很少有裝飾。祠堂部分的封檐板一般會以浮雕、或者浮雕與線刻組合的方式進行雕刻,題材以幾何紋樣、花鳥魚蟲、瓜果樹木、祥禽瑞獸或一些組合紋樣為主。部分村落中封檐板除了雕刻精美的紋樣外,還會施彩。如新豐縣大嶺村,其祠堂的封檐板用高浮雕的表現手法雕刻以精美的植物、動物組合的紋樣,并以綠色為底加彩木雕。
2.石雕表現手法和工藝新豐縣傳統民居中的石雕工藝相比于其木雕工藝還顯得不夠成熟。但是因石材質地堅硬耐磨,而且能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有受力、防潮要求的部位還是會被使用。其石雕工藝主要用于石柱礎,另外還用于石柱、石裙板、門枕石、石槍眼孔、石制窗花上。工藝上有陰刻、線刻、浮雕、透雕等。而圓雕因工藝難度高,在其石雕裝飾中并未發現。石柱礎能增加柱子的承載力和避免木柱子受地面濕氣侵蝕,因此在石柱和木柱底部一般會采用堅硬耐磨的石柱礎,其石柱礎的樣式主要有鼓式、四方式、花瓶式等,其中以鼓式為最多,除了其穩定性外,也因其“鼓”還具有勝利、喜慶和避邪的象征意義。在工藝方面,通常用線刻、浮雕的表現方式,并沒有雕刻細致的圖案,顯示出其質樸一面。除了石柱礎外,其部分村落石柱上多用陰刻雕刻對聯,如潭石村九棟十八井祠堂入口處就刻有“巍闋敦恩波晏海清河臨瑞第,瓊林呈翠色琪花玉樹映華門”,寓意該地人才輩出。石裙板和門枕石大多沒有進行雕刻,或者是以線刻或淺浮雕雕刻以簡單的云紋、瓜果、龍鳳紋。石制窗花一般以幾何紋、萬字、銅錢等題材為裝飾內容,潭石村九棟十八井樓閣的窗戶部分是用大青石打鑿的,最為精美的為通雕工藝雕刻的龍盤虎踞圖案。除此之外,因防御的需要客家圍樓圍屋立面上一般會設置有石槍眼,除常見的圓形、長方形等幾何圖案外,還會雕刻成葫蘆形、萬字形以及錢幣形等寓意吉祥的圖案。既起到防御作用又對立面進行了美化。
三、新豐縣民居裝飾題材內容及文化內涵
新豐縣傳統民居裝飾通過使用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彩繪等工藝使構件在充分滿足實用功能的同時更具裝飾性,并能通過豐富的題材內容反映出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其傳統民居裝飾多以植物題材和動物題材為主。
1.植物題材人們在長期與自然的交往過程中,對植物有了一種新的認識,認為其在生活中還可以起到裝飾的作用。同時借助這些植物的同音、諧音,甚至是植物本身的特質來表現某一種吉祥的象征符號,多被人們用來反映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植物題材運用較為廣泛,或單獨出現,或與其他植物、動物以組合的形式出現。植物題材中,蓮花、牡丹,包括梅蘭竹菊等都是常見的裝飾題材,都被人們賦予了特定的意義。蓮花,亦被稱為荷花,因其出淤泥不染的特質,被譽為“花中君子”,常常被用來形容品格高尚的君子。常常被單獨使用,或與蓮蓬一起表達“早生貴子”的美好祝愿,或與松鶴一起表達連年賀壽,平安長壽的愿望。在新豐縣民居裝飾中常常將蓮花與蓮蓬、松鶴一起組合,多以木雕的方式雕刻在人們視線容易觸及的地方,如隔扇門視線中心的中絳環板。牡丹,被譽為“百花之王”象征著富貴吉祥,和各種花卉一起組合寓意著“花開富貴”。新豐縣大嶺村較為常見牡丹題材,其祠堂入口檐下就以牡丹為題材,取其富貴吉祥之意。除蓮花、牡丹外,花草紋因其形態自由,能自由組合,在民居裝飾中也比較常見,尤其是一些梁架、雀替中。另外,還有葡萄,因其果實累累的特性常代表著豐收,也代表著多子多孫,象征著堅貞不屈的精神,故也常常作為裝飾題材出現在民居裝飾中。
2.動物題材在生產力低下,自然災害嚴重,而人們又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解決時,人們就會把動物的形象神話。通過生活中對動物的觀察,將其變成一種符號,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一種美好愿望。在新豐縣民居裝飾中,麒麟、龍、鳳、鶴、蝙蝠、鴟吻等都是常見的裝飾紋樣,麒麟,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祥瑞之獸,傳說中,只有在天下太平,政通人和時才會出現麒麟。而龍在中國古代,人們將皇帝稱為真龍天子,龍代表著權利和尊貴,常常將以龍的圖案來寄托著對后人“望子成龍”的期待,與鳳凰組合則被寓意著“龍鳳吉祥”表達著希望夫妻和睦的愿望。鶴,因其代表著長壽,常與壽字或蓮花相組合,寓意著福壽連綿,長命百歲。在潭石村多將麒麟、龍、鳳、鶴用于梁架的裝飾圖案,部分還會被施以金漆,相比之下顯得更加的富麗堂皇。蝙蝠,在外國有吸血鬼之稱,在中國除去了血腥的代名詞,取其“蝠”與“福”的諧音,將其作為吉祥物,預示著福氣,并將倒飛的蝙蝠寓意為“福到了”等,在新豐縣尤其以潭石村將蝙蝠作為裝飾題材為多,多用于門當、梁架和隔扇門隔心的四周。另外,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的鴟吻,據說其能躲避火災。在粵北地區人們大多喜歡在屋脊、雀替上安置兩個相對的鴟吻,以期望不要發生火災。但在新豐縣,其還被作為廳堂梁架上以及外檐梁架上的造型。其中以潭石村九棟十八井最為精細,其祠堂廳堂梁架最上一層的橫梁雕刻以兩個相對的鴟吻對著中間的短柱。除此之外,代表著威嚴,象征著飛黃騰達的獅子和寓意著好兆頭,能帶來喜兆的喜鵲,象征五谷豐登的豬等也會被作為裝飾題材而使用。
四、結語
關鍵詞:2008北京奧運;裝飾藝術;廣泛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8-0-01
一、北京奧運與裝飾藝術共有的廣泛性
裝飾活動更是整個人類歷史共同創造的,“無論哪個民族和地區,也無論那個民族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只要有人類存在就一定會有裝飾存在。”而奧運會本身就是一項裝飾活動?!皧W運重在參與”體現了文化民主的原則,更說明了其廣泛性。奧運是人人參與的活動,包括運動員、志愿者、藝術家,還有官員和群眾。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進行著不同的活動。
裝飾藝術是歷史最悠久的藝術形式,其形式、手法最豐富,有著廣泛的適應性,涉及的門類最多樣。“從體與用的角度看,作為用,裝飾幾乎涉及到所有的藝術門類,是構成藝術之為藝術的本質性要素之一;作為體,裝飾藝術又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藝術形態,是人類造物藝術的核心要素之一,它體現了人類審美思維的規律性特征。”
我們處在一個充滿裝飾性的世界中,裝飾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裝飾起源于原始社會,原始人在為了強化自身,戰勝其它部落及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創造了紋身、飾物、偶像崇拜物等裝飾品,以及具有象征意義的裝飾符號。這種超越民族、種族及時代的具有普遍性的裝飾物、裝飾符號、裝飾現象,包含了原始人對現實生活的理解。一切裝飾藝術及其裝飾表現,其目的不單單是為美化、裝飾自己的環境、得到快樂,而是人類將內心深處存在的某種感情,通過圖案化、象征化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在自我的心靈中得到某種慰藉。
中國的傳統藝術裝飾性很強,許多藝術門類都充滿著濃郁的裝飾性??梢哉f,裝飾藝術有著廣泛的適應性。繪畫藝術、雕塑藝術都有極強的裝飾性,工藝美術、民間藝術本身就是裝飾藝術,中國傳統戲劇,也是裝飾性十分強的圖案劇。戲劇中的表演動作,服裝設計,臉譜化妝以及詩句式的唱詞,朗誦式的念白,真是無一不帶著圖案美,京戲中的“亮相”,以雕刻般的姿勢,帶給觀眾欣賞的愉悅。
二、北京奧運的裝飾設計系統
2008北京奧運是人人知曉或參與的一項盛會。走在大街上,北京奧運的視覺圖像充斥眼球;公共藝術設施和裝飾雕塑的樹立,奧運場館的建設,奧運海報的巡回展覽,民間藝術家為奧運而創作的剪紙作品、泥塑作品、陶瓷作品等等裝飾藝術形式,紛紛躍動在人們的視線里。特別是為北京奧運開閉幕式準備的節目表演,更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精華匯總,從節目內容到服裝道具,從舞臺鋪設到空中焰火,從運動員的入場到觀眾席的喝彩,都可以看出,2008北京奧運不但是奧林匹克運動的一場盛會,也是裝飾藝術的一場盛會,中國傳統裝飾藝術通過2008北京奧運煥發出新的生機。
北京奧運裝飾藝術將中國文化元素“嵌入”奧運文化,奧林匹克精神以獨特的中國風格被予以表現傳達。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符號化提煉與運用是北京奧運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不論是北京奧運會徽的中國印的表現手法,還是奧運會獎牌“金鑲玉”中中國古代龍紋玉璧的設計和運用,再或是奧運祥云火炬紙卷軸的創意造型,都是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之間的完美統一。中國文化通過現代與傳統的裝飾藝術手法表現出來,使奧林匹克精神因獨特的中國設計而更顯韻味,而中國文化的深厚與豐富也通過奧林匹克運動會得以生動展現和廣泛傳播。
水立方的方形結構設計折射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方”的思維理念,寓意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一定規則界定后具有的穩定感。在奧運裝飾藝術設計的背后,無一不透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2008北京奧運會裝飾設計系統,層面之多,范圍之廣絕對超乎想象,大到城市規劃、大型場館與景觀設施,小到一枚精致的郵票或金屬胸章。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基礎視覺元素設計,這是整個奧運會設計系統的基礎,包括會徽、吉祥物、體育圖標、色彩系統、核心圖形、二級標志(火炬接力、奧林匹克文化節、綠色奧運的專用標志)、主題口號等;2.在宣傳、景觀、儀式等應用環節中的諸多設計:開閉幕式、火炬接力的火炬與點火臺、金銀銅獎牌以及領獎臺、制服禮服與運動服等專用服裝、官方海報、畫冊、知識讀本以及視頻等宣傳設計、以及各種場內場外烘托氣氛的景觀設計等;3.城市規劃、運動場館、奧林匹克公園、運動員村等諸多建筑空間公共藝術設計,其附屬的專用導視系統設計等等;4.特許商品紀念品設計:以北京奧運會為例,已納入開發計劃的特許商品種類包括服裝服飾(服裝、帽品,其他飾品)、箱包、陶瓷、文具、玩具、工藝品(琉璃、宮燈、繡品,其他)、貴金屬產品、徽章等非貴金屬制品、家用紡織品、首飾、日用品(傘、眼鏡、等)、寶玉石、絲綢等13個大類數十個小類。
中國文化通過現代與傳統的裝飾藝術手法表現出來,使奧林匹克精神因獨特的中國設計而更顯韻味,而中國文化的深厚與豐富也通過奧林匹克運動會得以生動展現和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官方網站.
[2]人民網.
【關鍵詞】裝飾藝術;裝飾色彩;裝飾壁畫
色彩是裝飾藝術作品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對藝術起一種裝飾作用,有助于促進作品的真正完美,也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色彩之美。分析裝飾色彩有利于我們創作出具有時代、民族感的優秀作品。
一、裝飾色彩的發展
裝飾色彩的起源是從裝飾藝術的出現為標志的,它是構成裝飾藝術不可缺少的基礎組成部分。裝飾色彩的應用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四萬至一萬五千年前原始社會的石器時代晚期。至今,裝飾色彩主要經歷了三個的時期:原始裝飾色彩、傳統裝飾色彩、現代裝飾色彩。
1、原始裝飾色彩的藝術特點
原始裝飾色彩以紅、黑、白、橙黃幾種色彩作為原始裝飾藝術的專用色,它以樸拙清新的藝術特點在彩陶紋飾的圖騰符號中體現的十分充足。彩陶是一種繪有黑色、紅色的裝飾花紋及圖騰紋飾的陶器藝術,它是原始人類利用泥土燒炙的生活器物或供奉品,這種裝飾藝術的由來,也是與原始人對圖騰崇拜密不可分的,體現了當時人們由于思想的愚昧,在萬物有靈觀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原始宗教形式和文化現象。
2、傳統裝飾色彩的藝術特點
傳統裝飾色彩是指傳統藝術中普遍使用的色彩,它主要繼承了古代貴族藝術華麗的色彩特點,主要體現在建筑、服裝、工藝品、宗教藝術的形式上。傳統裝飾色彩的發展是建立在原始裝飾色彩的基礎上,在發展的過程中吸取了華麗的宮廷藝術和民間藝術而逐漸形成的。其色彩的應用較以往更豐富多彩,再也不是原始裝飾色彩單一性的體現。在文化方面,傳統裝飾色彩也是一名優秀的“文化大使”,它在傳承中很好體現了商周文化、秦漢文化、唐宋文化等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文化現象,使我們現代人找到了一條了解古代藝術的捷徑。
3、現代裝飾色彩的藝術特點
裝飾色彩發展至今,融入了古時優秀的文化和藝術形式,很好的將它們各自的色彩特點融合在一起,構成了綜合性的藝術元素,使裝飾藝術在藝術設計中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極大的滿足了人們對生活審美性的需求。
二、裝飾色彩在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的應用
沿著藝術發展的軌跡,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裝飾色彩風格各異的時代流變及其所反映出的不同色彩特點,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藝術形式。據記載,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繪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及周公抱著幼年的成王接受諸侯朝拜的壁畫。到了戰國時期,大型建筑物普遍的采用裝飾壁畫作為裝飾。其富麗堂皇的藝術形式,為我們現代人嘆為觀止。
從漢、唐至明、清這段文化藝術鼎盛時期來說,涌現出了數以千計不同風格的裝飾藝術作品。其中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們大致分布于我國的山東、南陽及四川等地,它們的藝術表現形式各有不同。山東畫像石藝術的風格古樸深厚,在技法上多采用剔地凸像的“薄肉雕”,以陰線表示面部和衣紋,人物形象多為正側面角度,只見大略外形,具有剪紙般的裝飾效果。河南南陽是漢畫像石藝術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其藝術作品以潑辣豪放的藝術風格而著稱,作品造型簡潔,神態生動,構思大膽奇巧。四川畫像磚藝術的藝術風格清新明朗,有全用陰線刻畫的作品,也有以浮雕結合凸線陽紋表現的作品,手法靈活多變。漢代畫像石畫像磚雖然分布于不同地域,受不同風格的影響,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黑、白兩種裝飾色彩的面貌出現的。漢代人之所以將黑、白兩色應用在畫像石、畫像磚上,由于當時人們對陰陽學的癡迷,認為黑、白兩色已經超越色彩本身而具有強烈的情感象征意義。由此可以進一步領悟到,漢代裝飾畫的色彩結構運用黑、白重復,反轉形式的空間關系和“求平、求滿、求穩”簡約的形象特征,所顯示的淳樸、深沉、厚重的藝術特點里蘊涵著神秘的藝術魅力。
在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組成元素當中,不得不說敦煌莫高窟的裝飾壁畫。它大約從十六國時期到元代,歷經一千余年,在現存近五百個洞窟里有壁畫四萬多平方米,其風格各異,豐富多彩的壁畫精品構成了一條燦爛的藝術長廊,為后人很好的研究中國傳統裝飾藝術色彩的風格流變和文化內涵提供了一個異常廣闊的藝術天地。敦煌壁畫含概了從南北朝一直到晚唐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顯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南北朝時期的裝飾畫多以石青、石綠為主用色,利用中間灰色和冷暖對比的手法突出當時時代的嚴肅保守。如北朝描寫佛教題材的《薩琳那王子本身故事》、《鹿王本身的故事》的兩幅作品邊是這個時期的經典之作。到了隋唐時期確立了華麗豐腴為主流的裝飾藝術新風格,其裝飾用色除了石綠、石青、藤黃外,開創了金色作為畫面分割色的使用方法,使畫面更加富麗堂皇,藝術審美性更有張力。除了這些裝飾壁畫外,在唐代的裝飾藝術中,還有例如牙雕的“拔鏤”,將象牙染成紅綠諸色,再刻以花紋;木雕的“木畫”,是用染色的象牙、鹿角、黃楊木等制成裝飾花紋,鑲嵌在木器上;等等。這些不同藝術形式的出現,為中國的傳統裝飾藝術營造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五代宋元時期是中國藝術史上一個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裝飾色彩的應用在這時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裝飾用色比以往顯的更加成熟,色調大多采用溫暖濃郁的金橙色調,使其煥發出一種絢麗多彩的活力。宋代的裝飾藝術題材涉及的方面也比以往更加豐富,如宗教、宮廷、市井小民生活方面等。可見當時藝術文化環境的寬松,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藝術作品,如宋代的裝飾壁畫《西度母》的藝術特點突出,其造型柔美俊秀,色彩濃郁穩重,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裝飾用色與造型追求統一和諧優美的藝術風格。元代時期的藝術受到一些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再融入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藝術形式,使中國的傳統裝飾藝術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由于當時主要受道教文化的影響,創作出大量與道教相關聯的裝飾壁畫,如山西永樂宮壁畫《朝元圖》最具特色。在表現宏大場景的畫面中,色彩強烈對比,主次分明,綠色主調中穿插紅、白、藍各色覆蓋于整個畫面,互相襯托,冷暖相映,使得裝飾色彩既豐富又不失其和諧統一的美感。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成熟時期,同時也是衰弱時期。這一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因素的增長孕育了民間裝飾藝術的勃然興起,其中版畫裝飾藝術最能體現明清時期民間藝術的水平和當時的文藝思潮以及人們的審美趣味,用色豐富多彩,如楊柳青年畫、桃花塢年畫、朱仙鎮年畫、濰坊年畫等裝飾版畫之間,在畫面中大紅大綠及各種純色對比應用比較頻繁,這種特殊的色彩關系創造了明清時期燦爛的民間藝術形式,也充分反映了當時裝飾藝術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我們在現代藝術創作中追求東西方文化的統一,不盲目追求西化,才能夠在現代設計中既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精髓,能使設計作品更具說服力和精氣所在。而裝飾作為將傳統裝飾藝術和現代設計穿針引線結合在一起的重要角色,必將在現代社會中體現出無比巨大的能量。
【參考文獻】
傳統裝飾元素對于創作插畫來說,創意是最為核心的內容,好的創意可以讓觀者感受到視覺上的戲劇性變化。插畫設計者在創作圖形的時候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觀者則會根據自己的視覺經驗體會并解讀插畫作品。在面對相同的插畫作品時,不同的人往往會形成不同的感受。所以,要實現觀者和作者主觀思想上的碰撞,就必須要有相同或相似的認知,只有在兩種思想產生交集之后,才能夠形成共鳴。給予這種訴求,在設計插畫的思維和創意當中融入傳統裝飾元素和語言不是為一種不錯的新嘗試。這種嘗試能夠將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新的藝術作品。插畫創意中新穎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以及恰當把握不同元素,必將會讓插畫作品產生另一種美感。在現代插畫中能夠非常完美地體現出裝飾語言,現代的插畫藝術需要依靠經典藝術的裝飾性對藝術的視覺效果及表現力加以豐富。其實裝飾語言是十分豐富的。從造型處理的角度上來說,傳統裝飾藝術所遵從的是以簡代繁,具體來說就是借助高度概括的線條或者是其他視覺元素來將各種自然形象表現出來。以漢代的畫像石為例,均用簡潔的形象來對人物造型中的動勢實施平面化和概括化的處理。借助平面式的黑白塊面對人物的樣貌和動態進行創作,利用簡約的圖形視覺語言來將豐富的思想內涵呈現出來,利用元素的排列來促使造型線條的輪廓美感得以突出,將故事情節和人物的關系生動地再現出來。某件傳統藝術作品背后蘊藏的歷史故事或者是古老的傳說,就是傳統文化的象征寓意。以非洲黑人的雕刻藝術為例,太陽神的樣貌是大多數人物雕像的造型取材,這表現出了一種對太陽的敬仰和崇拜之情,那些形象不僅協調勻稱、古樸雅靜,同時還透露著一種莊嚴肅穆之感。綜上所述,在創作插畫藝術的過程中,融入傳統藝術元素是很有必要的。
二傳統裝飾藝術為插花藝術的創作帶來的啟示
1.輪廓要清晰輪廓具體指的是插畫形象
在畫面中的造型構成方式。單純的從畫面造型的角度來分析,明確邊緣線表示每個元素都是插畫創作者注重局部和細節的結果,這也是對傳統裝飾藝術追求簡單明了的幾何圖形的一種傳承。此外,當前的數字電子技術已經越來越發達,其促使插畫創作者更多地利用矢量圖的方式去呈現造型的輪廓,插畫創作者們在創作作品的時候好像已經盡可能地在摒棄模棱兩可的模糊邊緣,并且對清晰程度和質感已經提出了更加深入的要求和嘗試。這種類型的創作方式可以增強插畫作品畫面的形式感。進行清晰的邊緣處理能夠在這種繁雜的社會氛圍中為插畫作品增添幾分祥和寧靜的視覺效果,并且,這種邊緣的親細化還能夠將新時代中朝氣十足的新希望有效的展示出來。
2.符號化的圖形表現
其中把插畫圖形處理得更加簡約化和符號化也同樣是一種典型的裝飾和修飾手段,在現代的作品中這種繪畫方式是比較常見的,很多插畫師都會借助一些人們比較熟悉的圖形或者是現成的圖形來作為自己的畫面元素,從而達到裝飾性的效果,從內容的角度考慮,這種替換或者是重構對于大眾傳播來說是需要的,想要讓更多的觀者在情感上和創作者產生共鳴,借助比較常見和熟悉的符號來對自己的創意進行裝扮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創作方法。并且這些符號的視覺吸引力還很強,能夠增添插畫作品的律動感和節奏感。
3.重復化在創作插畫的過程中
存在著很多形式美法則的運用案例,然而,用重復感受的案例還不多。當今的分形幾何學與視覺傳達設計已經實現了完美的融合,促使更多的圖形在機械轉變中實現重復化的重構和疊加,從而形成某種新的視覺形態。不斷發展的電腦繪圖軟件促使元素重復化的創作方式已經漸漸走向主角地位。對于一些比較相似元素的重構來說,可以有規律的進行放大或者縮小,從而變換出新的構成樣式,這種嘗試一定能夠促使插畫作品產生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一般情況下這種重復性的圖形變換會被用在插畫作品的背景當中,主要用來增強畫面富有韻律的視覺氛圍。體積和角度大小的重復運用會給觀者帶來一種統一中存在著變化的視覺效果,具有極強的裝飾感。
三結語
【關鍵詞】陶瓷藝術裝飾 中國傳統文化
引言: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在中國流傳下來的古老的“思想”“文化”“風俗”“習慣”。比如國畫大師在瓷器上作畫,便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在陶瓷上,成為藝術的裝飾的體現,通過陶瓷藝術裝飾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一、陶瓷藝術裝飾
天下間的器皿,通常都會采用裝飾。中國陶瓷有著上千年的發展史,其裝飾性和器物相結合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藝術風格。在現代,具備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陶瓷藝術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現代的陶瓷藝術裝飾通過傳統的陶瓷藝術裝飾的傳承和發展,不但體現了現代的新技術,新表現,新手法,更是結合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將豐富的材料,高超的創意,現代的觀點加上現代化的制作工藝相融合,形成了現代的陶瓷藝術裝飾作品。現代陶瓷更強調人文,實用,傳承。在某種意義上陶瓷藝術裝飾是狹義的中國傳統文化代表。傳統陶瓷文化,陶藝,可分為傳統陶瓷藝術,和現代陶藝。陶瓷和陶藝兩概念應該區別開,前者是偏向于傳統或者是繼承古代陶瓷發展路線;而陶藝則是現代藝術范疇的概念,指通過與古代陶瓷一樣的材質,但是卻通過完全個性和創新的理念、打破了傳統對于材質的使用局限和審美的顛覆,前者為工匠審美而后者為藝術家審美。陶瓷藝術裝飾文化的研究、開發、制作對中國傳統文化集傳承、推廣作用于一體,本著挖掘、創新的基本方針,為打造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新的發展平臺。
二、陶瓷藝術裝飾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借鑒他國的寶貴經驗,我們的陶瓷藝術裝飾工作會更有成效。要讓全社會,特別是年輕人,深入了解陶瓷藝術裝飾文化,借以認識民族的根,認識文化的意義,自覺地關心陶瓷藝術裝飾文化。弘揚陶瓷藝術裝飾文化不是復古,不是排外,而是認真對待古代的、外國的一切先進的東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很多人在陶瓷藝術裝飾上似乎只是學一些皮毛,甚至是學了糟粕。要經過比較和鑒別,抓住陶瓷藝術裝飾的精髓,把對傳統文化的愛與陶瓷藝術裝飾統一結合起來。
我國經濟步伐大步加快后,各種藝術的發展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有大量的國外新型陶瓷藝術裝飾作品涌入我國,帶來了不同風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同時也為我國的陶瓷藝術裝飾設計打開了“走出去”的大門,陶瓷藝術裝飾發展也在積極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樸素平淡,以質為美的簡約的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也充分體現在陶瓷藝術:重樸素、簡潔之美,反對奢華和鋪裝堆砌,注重事物的本質之美,重視設計實用功能,強調實用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反對為了形式而形式。這一思想對陶瓷藝術裝飾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也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種藝術表現而反應在陶瓷藝術裝飾上,甚至成為一種時代記錄,比如最能表達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唐朝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人文的表現??傊袊鴤鹘y文化對中國陶瓷藝術裝飾發展有著方方面面的影響及應用。
三、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陶瓷藝術裝飾不僅僅只是一個藝術展示,它還擔負著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向世界推介優秀的陶瓷藝術裝飾文化成果。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深刻的、多層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滿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讓公眾忘記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說到陶瓷藝術,便可令世界想到中國,這是一種深遠的文化影響,是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比如中國具備有名的陶瓷藝裝飾文化相當的多,比如平定古窯張文亮刻花瓷制作精良,豐潤飽滿,拙樸厚重,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
陶瓷藝術裝飾的這種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在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各種國家級的國寶展示表明其不是憑空創造的,陶瓷藝術裝飾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為中國藝術裝飾中具備代表性和當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陶瓷藝術裝飾文化的發展和發揚,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需要保存、延續和發展的歷史必然。陶瓷藝術裝飾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只能在超越了單一藝術展示和結合傳統才能存在,對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傳承作用,因此陶瓷藝術裝飾文化長期以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精華。
結束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并歷經數次社會形態的巨大變革依然生生不息.千百年來,質疑、反對、改造、甚至遏止,悉數上演,可結果呢?歷史一直無聲不停地大踏步前進,傳統文化在奠定基礎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它需要適應形勢,需要發展,這就說到了創新. 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種先進的生命力,是基礎之上的再發展.它需要傳統做鋪墊,需要從傳統汲取營養,有r,還需要從傳統攝取素材,而我們的陶瓷藝術裝飾則更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當代中國陶瓷制作科技已不是優勢,國際上一些新發明的陶瓷技術比我們更先進,而我們的優勢在于傳承下來的工藝,加之中國傳統文化,合而為一,成為具備中國特色的陶瓷藝術裝飾。陶瓷藝術裝飾要想得到大力發展,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發揚,將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得到傳承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劉菲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陶瓷藝術[J]藝術評論;2016(03).
[2]鄭芳.淺談傳統青花紋樣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應用[J]2007(04);.
傳統藝術文化于現代的包裝設計中的應用,這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剪紙以及年畫等等,這些我國傳統的文化是對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的重要設計理念以及元素,另外,在書法以及國畫方面是最為重要的文化精髓,將它們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當中應用能夠達到出色的效果,從而充分的對人們的情感進行表達,這也是其它的一些元素所不能夠替代的。
2.傳統圖案文化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在我國傳統的圖案文化方面在現代的包裝設計中的應用也比較的重要,這一元素能夠直接性的表達一些寓意,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在我國的古代社會和民俗文化當中有著眾多的吉祥圖案,例如我們所熟悉的鹿以及龍等,這些進行加工處理之后在裝飾設計中進行應用,能夠充分的體現出所要表達的內容。兩者的結合能夠增強現代裝飾的藝術性,從而將文化的品位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傳統色彩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的色彩元素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也能夠增強商品的藝術效果,在不同的受眾方面進行設計的顏色也會隨之而發生變化,例如紅色所表達的是喜悅的情緒,而黃色則是權力的代表,通過對傳統的色彩進行合理運行,可以使得現代裝飾藝術體現出我國傳統的文化內涵,這樣就能夠增強裝飾的藝術魅力,在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人們的追求也在朝著多元的方向進行發展,所以只有將傳統的文化色彩運用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才能夠使得本民族的風格得以體現。
4.傳統文化元素在室內裝飾中的應用
再者就是在我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在室內裝飾藝術中的應用是當前建筑裝飾中最為常用的,在傳統的文化內涵上進行將造型以及工藝和色彩等加以充分合理的應用能夠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現代的紡織藝術設計過程中把獨特的傳統文化圖案的裝飾造型以及色彩等進行加工融入,從而能夠創造出典雅以及前衛的藝術效果,從而使得現代裝飾在時尚的體現過程中也能夠將我國傳統的文化內涵得以展現。例如:在我國的青花瓷圖案可以將其應用到現代紡織裝飾當中,這樣就能夠顯示出比較有層次感以及均衡比例的效果。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歷史的變遷以及文化的積淀,在本民族的文化觀念以及審美思維已經形成,是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精髓的反映,在室內裝飾當中進行應用能夠別具一格的營造舒適完美的藝術風格。
5.結語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藝術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can have a variety of art forms, decoration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part. Architectural style often rely on the decoration to reflect. Decorative 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mbodies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e and reality in the content, the color is simple and elegant and prioritize the combination, through the flexible use of a variety of decorative category and production methods to achieve different table styl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n the present force. The Chinese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and understanding and pursuit are embodi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rt;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裝飾藝術是我國傳統建筑的表現形式之一,隨著我國民族文化與傳統建筑不斷地發展革新,裝飾藝術也得到長足發展和豐富。裝飾藝術的特點是對材料及其工藝特性進行充分利用,另外靈活運用我國的其他傳統藝術如繪畫、木雕、書法以及紋樣并將其進行綜合,進而使建筑風格和美感得到良好的融合和統一協調。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不論是在哪個時代以及哪個地區,傳統建筑都淋漓盡致的體現了當時其民族的藝術特點以及文化水平。由此可見,只有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中建筑藝術才能得到快速穩固的發展,才能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
1 建筑裝飾藝術的文化內涵
事實上,建筑可以定義為一種文化,這里的文化有兩層意思。第一,建筑本身就代表著文化,第二,建筑作為各種文化的載體,無論是什么文化,其實現都是在建筑空間里。由此可見,建筑包含隱藏著各種文化,深深地反映著各種文化。建筑的歷史不僅是其本身年代的見證,而且其更反映了社會文化的變遷。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體系主要以木構架為主,木結構的風格也基本上包含了大部分的中國傳統建筑。中國古代的工匠也不可不謂是匠心獨運,他們對木構架建筑的特點進行了充分利用,利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在木質材料等上進行了多種方式的雕刻加工,另外也將中國的一些其他傳統藝術,如雕刻、書法、繪畫等于建筑相融合,從而讓建筑本身與裝飾品達到協調統一的地步,這不僅加強了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表現力而且也給中國建筑帶來了與眾不同的特色。這種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古代的任何建筑裝飾都是依據實質來設計建造,其建造的目的不是為美而美。這個一來可以從他的建筑構成對象如抱鼓石、祥龍等裝飾品看出,二來建筑裝飾都是根據實際應用出發,比如說中國古代的門窗都采用的是細格子。仔細分析其原因是因為在古時候沒有玻璃,若是窗格太大則皮紙容易破損,因此以后一律采用細格,也便形成了細格花紋圖案。
其次,中國傳統建筑裝飾都是深深扎根于中國文化之中的。中國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社會倫理,并以此來構建文化從而使整個國家凝為一體。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教性總是弱于倫理性,套于人們精神之上的就是綱常倫理,如“三綱五?!敝惖?。這種文化也一并反映到建筑風格及其裝飾之上了。中國的傳統建筑及其裝飾一來強調等級關系,二來強調依靠民族文化達到教化民眾的地步。
最后,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藝術文化與民俗文化密切結合
在一些制作考究的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儀門上方的磚雕無與倫比的精美巧妙,其藝術價值當然無可估量,但這些磚雕的內容卻與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如一些磚雕、木雕以及壁畫等經常出現“二十四孝”“桃園結義”等內容。
2 建筑裝飾的功能性
普通人們的眼中,建筑的裝飾不過是讓人們對美的追求得到滿足,美化我們的居住環境。如果建筑裝飾不復存在,我們可能認為其只是影響了建筑的美感,并不影響其使用功能。實際上,建筑裝飾的功能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其實建筑裝飾不只有增添美感的功能,還有很多實際的用途。例如,室內的立柱不僅可以起支撐作用,還可以經雕刻成為文化立柱,也能成為旋轉樓梯的軸心,還能在室內中起過渡作用。
從整體來看,建筑裝飾的功能大致可以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審美的功能。建筑裝飾的審美功能自古就有,這也是最容易被人們理解的功能。建筑在經過裝飾以后,它的色彩以及造型都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心情愉悅的感覺。二、對建筑的調節功能。一些設置巧妙的裝飾往往可以將空間劃分成幾個功能區域,從而使整個建筑看起來更加協調。三、對建筑的強調與突出功能。裝飾可以使原本風格并不凸顯的建筑更加凸顯,或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不同風格的裝飾以凸顯建筑的整體風格。四、裝飾作為符號以及標志的功能。每個建筑都會體現反映當時時代的特色,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建筑裝飾來研究當時的文化特點,從而獲得真實的歷史資料。
3 中西的建筑裝飾風格的異同點
西方的建筑看起來都很大氣穩重、富麗堂皇,卻又很典雅沉穩,這其中尤以歐洲建筑為代表。整個建筑和裝飾顯得協調一致,與周圍的風景相互襯托,某些石質材料在這方面顯得更加突出。大致看來,歐洲的建筑裝飾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其裝飾的雕刻特征比較明顯,我們可以在很多建筑物上看到石雕的影子,特別是宮殿以及廣場中心的石雕。第二,西方建筑慣于利用大量壁畫來展現建筑深厚的內涵,例如很多教堂的墻壁上都存在著大量關于基督教歷史及其主旨的壁畫。第三,歐洲建筑裝飾的色彩往往鮮艷亮麗,對人們的眼球產生很強烈的沖擊,使人們猶如置身于油畫中一般。第四,西方建筑裝飾通過對點、線、面、體的充分利用,使建筑的立體效果得到充分表現。
中式建筑的風格深受我國傳統文化與人文思想的影響,從而讓其與西方建筑有截然不同的特色。整體來看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國建筑通常都秉持對稱原則,中國建筑的空間布局總是以軸線為中心對稱而建。這種風格主要是受“周禮”思想觀念的影響,比如說北京的故宮以及大多數寺廟都依據這一原則而建。第二,中國建筑慣于使用大量的木雕。例如,中國的園林、寺廟以及家居都是如此,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結構體系都是以木構架為基礎。第三,中國傳統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裝飾畫,例如彩畫,它可以在很多中國古建筑中看見例如北京故宮,是我國古建筑中極為常見但又特別重要的修飾手段。主要的彩畫有高檔的和璽彩畫。另外除了在宮殿中出現彩畫外,民居建筑、寺院等建筑上也使用了大量的裝飾畫。
參考文獻:
[1] 樓慶西. 中國傳統建筑裝飾[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12
[2] 伍毅志. 傳統裝飾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價值[M]. 北京: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傳統紋樣;纖維藝術;手編藝術;扎染;蠟染
中圖分類號:J5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0-0146-02
中國傳統紋樣豐富多樣,在纖維藝術領域經常出現作為裝飾題材。纖維藝術的工藝技法豐富,包括手編工藝,其是利用經緯線的穿插關系編織紋樣,細分為編結工藝和編織工藝兩種,如掛件、國別林都是利用這種工藝;印染工藝,其是一種防燃工藝,如扎染、蠟染都是利用這種工藝。
手編藝術當中包括編結工藝和編織工藝,首先編結工藝主要利用的材料是各種棉質的線或者是質樸的麻繩,運用的是編結工藝,這種工藝是通過線與線的不同方法穿行纏繞來形成各種造型的一種工藝。這種纖維藝術品經常是懸掛于墻面體現平面的質感或者是懸掛于空間中體現出立體造型感,它會經常應用到傳統紋樣當中的幾何紋樣。單從外觀看,我們把編結所呈現的形態大致分為網狀、片狀和帶狀三種形式。繩紋,是傳統的幾何紋樣,古時出現在玉鐲或者玉墜上,而在編結工藝方面帶狀形式的編結工藝則可以很形象的表現,可以多條帶狀形式結合形成片狀形式,作為編結工藝當中的底紋以襯托前面的各種紋樣,或者作為主體紋樣與其他編結當中的形式相互配合出現,如帶狀形式和網狀形式的配合穿插出現,陰陽形式凹凸形式的搭配,令編結工藝層次明顯,體現編結藝術的空間表現力。乳釘紋,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另有一種圖案,乳釘各置于斜方格中,稱為斜方格乳釘紋,這種紋樣運用編結工藝能很容易的體現出來,編結工藝當中的網狀、片狀和帶狀三種形式單獨或者相互搭配運用都可以完美的體現這種乳釘紋樣,可以以單獨的多個乳釘點在網狀形式當中多次并且有秩序的排列,也可以多個密集的乳釘點形成一個適合紋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等)的面然后與網狀形式排列,整體形成乳釘紋。曲折紋,以折曲的線條組成,狀如水,多條折線上下連續排列的形式。
編織工藝是纖維藝術中運用最廣的手法之一,他是利用毛、麻、絲、棉、棕或其他材質的纖維,通過經緯變化而創造的一種獨特視覺藝術形式。最基本的編制方法有經緯法、緙織法、栽絨法和圈絨法,其中經緯法和栽絨法經常被應用在編織工藝當中。經緯法細分有平紋、斜紋、緞紋、人字紋、連珠紋、品字紋。
平紋,是由兩根經線和兩根緯線一上一下相互交織組成一個單元組織循環,編織出的紋理是平整、緊密、勻細,各種裝飾圖案都可以應用于平紋,傳統紋樣當中的動物、植物、人物、幾何紋樣都可以利用這種方式表現,平紋可以表現豐富的漸變關系使作品更加細致,與所要表現的傳統紋樣相附,如蓮花紋、龍紋、鳳紋,這些紋樣在傳統紋樣當中比較復雜而且經常出現于日常所用的產品裝飾上,利用平紋編織出這些細致的紋樣,可以將經線緯線加密或者篇幅盡量大一些,使每塊單元格顏色相對縮小,就像色彩構成當中的空間混合一樣,單元格顏色越小越密集最后完成的作品越細致、豐富。斜紋、緞紋相對于平紋來說,是按照一定的循環數內纏繞,所形成的紋理是傾斜的,在表現傳統紋樣當中的復雜紋樣時不如平紋好掌握和表現,但是可以適當的以這種肌理與平紋做搭配。連珠紋,以緯線后面跳兩根經線,纏繞前面一根經線構成點狀,而在緯線纏繞經線的基礎上,也可以變單經為雙經,以擴大點狀面積,取得凹凸強烈的點狀肌理,這種肌理如同中國傳統紋樣當中的“連珠紋(同名)”中國的唐錦中成為數量最多,而且具有時代特色的紋飾,這種紋樣在編結工藝當中可以完美的展現出來并且具有肌理感,“乳釘紋”也可以編結當中的連珠紋表現,乳釘直接的間距可以變單經線為雙經線或多經線的辦法來表現。人字紋,由上下兩行緯線,一行向右纏繞經線,一行向左纏繞經線,一來一回鎖住經線,構成“〉”形,這種紋理可以表現傳統紋樣當中的“曲折紋”以折曲的線條組成,狀如水波紋的一種,人字紋可以很好的表現曲折紋理。品字紋,以緯線在兩根經線中上下間隔、纏繞構成品字形,其紋理平滑,適合表現漸變、單色的傳統紋樣。
傳統紋樣經過歷史的積淀,有很多種,在現代的裝飾紋樣當中也是經常的出現,并且受到了消費者和觀賞者的一致好評。傳統紋樣不僅可以利用手編藝術表現出來,同時也可以與手編藝術相結合出現,即傳統紋樣還是利用它本來的媒介表現,比如在布料上,紙張上,瓷器上表現,與手編藝術品如“掛件”和“國別林”一同出現,使兩種工藝完美的結合,呈現出所要表達的語言,可以體現一種統一感也可是一種對比感。在這種結合的手法上,本人有所研究可以運用“國別林”的編結工藝,編織出所要表達的紋樣,經線一般利用的是綁線,這種線是用棉線制作的比較結實,但是我想在背景上與前面所編織的紋樣呈現一種對比的關系,為了能更好的呈現背景的圖案,綁線可以選擇魚線代替,魚線不僅結實、強韌并且是透明的比較細,用魚線時經線的間距自然也需要相應的縮小,緯線也需要變得細一些,這樣編織出的圖案更加的細致。背景上可以利用蠟染或者扎染的工藝畫出傳統的裝飾紋樣,要淡淡的紋樣感為了不搶前面編織的紋樣,但是整體色調一定要與前面的編織紋樣形成對比,利用色調、前后對比的關系,傳統紋樣和手編藝術可以同時出現在一個作品或者畫面當中。
傳統紋樣當中的幾何紋樣,在現代的裝飾圖案中經常應用,但是會結合當今比較流行的元素和表現手法出現在各種產品的裝飾中。繩紋,在現代裝飾當中會應用到圖案的周邊,作為輔助的紋樣,或者在圖案當中穿插繩子圖案這種螺旋的紋樣,給人以動感的韻律。云紋,在傳統紋樣當中經常出現在各種裝飾品當中,總是和一些仙鶴和香道具等等紋樣結合,給人以仙境的情界,在現代紋樣當中,云紋也是做了一些變形,例如在08年奧運火炬的的設計當中就運用了云紋,在這個云紋的設計當中,省略了“云”的大體形狀而保留了其中的螺旋裝飾紋理,在火炬的紋樣設計中密集出現,配以鮮亮的中國紅色,中國風和現代形式綜合表現。勾云紋,也是螺旋為主的裝飾紋樣,經常以對稱形式出現,一種輔助裝飾紋樣,在現代裝飾圖形中作為邊紋裝飾,與傳統的勾云紋變化不大,只是有時在表現手法上做一些創新,例如也許是用水彩手法或者各種材料表現。其它的比較復雜的紋樣如動物、人物紋樣,一般會在表現手法上做創新,在紋樣本身不會做太大變動,保留紋樣本來的意境。同理這些傳統紋樣在手編藝術當中也會按照我所舉出的這些規律進行裝飾,使編織藝術品除了肌理層次關系外,在圖案設計應用方面更加有內涵,手編藝術與傳統紋樣的結合促進了傳統紋樣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豐富了手編藝術的圖案裝飾。
牡丹江師范學院案例教學專項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3ALZX018。
參考文獻:
[1]劉琳琳.唐代渤海國藝術形式與影響.戲劇之家雜志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