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美食文化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中式菜譜 翻譯原則 翻譯技巧
一、引言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飲食文化是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式菜譜更是其重要體現。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國際的交往日益頻繁。如今,許多外國朋友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也對其菜名的涵義、使用原料、烹調方法等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然而,不準確的英文譯名不僅無法體現中華名族的優秀飲食文化,而且會影響外國游客的胃口。可見,中式菜肴的準確英譯在傳播中國飲食文化、加深國際交流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
不同的自然環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其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飲食則精致巧妙。兩者在飲食觀念、對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
1.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國飲食進一步體現著食以味為先的觀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營養搭配。而西方飲食則較為理性,烹調重營養而輕味覺。
2.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肴主要是補充能量的,所以愛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攝取的食物包羅萬象。
3.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體現在烹調方式和進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調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講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狀多種多樣,有整體(Whole)、塊(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處理則較為簡單,一般有整體、塊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調味,中餐較西餐而言,烹飪方法更繁復多變。在進餐方式上,筷子對刀叉、圓桌對長桌的對比都體現著中西方文化的極大差異。
4.菜品命名的差異。
西菜命名多實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則注重表情達意,多富于藝術性,除少數一般大眾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當一部分菜是以創始人、景物、典故和傳聞來命名的。
三、中文菜單英譯原則
隨著中國與國際交流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涌入中國,在宣傳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準確的菜單就是一支好的廣告。菜名的翻譯不僅是語言層次上的意譯,而且是文化層次的傳譯,譯者在翻譯時必須遵循一些相關的原則。
1.避免文化沖突。
中文菜譜為追求其“意”美,命名時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動物名,翻譯時應按原料名直譯,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則可省略。如“脆皮乳鴿”,西方人認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考慮到此種情況,此類菜在英譯菜單上就應省略。
2.注重原料,避虛求實原則。
大多數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話典故、自然聯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此類菜名應從其原料出發,采用轉譯或意譯。如“百鳥歸巢”,應譯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3.音譯原則。
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且也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食品,可使用漢語拼音注譯。如:餃子(jiaozi)。還有些用地方語言或音譯拼寫的菜名,則仍保留其拼寫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傳廣泛的傳統菜點在音譯后還可以附加說明。
四、英譯中文菜單的技巧
漢英語言差異很大,因此在翻譯菜單時,譯者應盡量體現出其原料、烹飪方法、味道形態,以讓人一目了然。
1.初加工中的英語對應語。
中國菜肴制作較為復雜,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對原料進行初步加工,如去鱗(scaled)、剝皮(skinned)等。中國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2.烹調方法的英譯。
中餐的烹調方法極其多樣,大致分類如下:燒、燴、燜(braise);燉、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燒、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鹵、醬、熏(smoke)、釀、扒、燙、糟等有其對等詞,可一對一翻譯,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歸入“煎炸”類,西餐沒有“拔絲”方法,類似方法為candy,toffee。應注意的是,英譯時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
3.直譯及轉譯法。
直譯法能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種可取并且實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譯可借鑒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主料開頭的:主料(名稱/形狀)+with+配料;如: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以烹制方法開頭的:做法(動詞過去式)+主料(名稱/形狀)。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形狀/口感+主料。如:脆皮雞(Crispy Chicken);做法(動詞過去式)+形狀/口感+主料+配料。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菜名含器具的可譯出器具,也可直接譯出原料。如:八珍火鍋(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4.意譯法。
有些中文菜名極具象征意義或由神話典故得來,需采用意譯法。如“螞蟻上樹”,若直譯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會引起外賓的詫異。螞蟻在中餐中雖可以入菜,但此螞蟻非彼螞蟻,而是用醬油和淀粉和過的肉末,應意譯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五、結語
通過菜名這一窗口,食客可以領略中國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領略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準確英譯是極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譯時要克服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障礙,因此要準確且生動地翻譯出中文菜名較為困難。譯者需熟知中西飲食文化知識、飲食漢英語的對等轉換等。英譯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單一不變的,譯者可運用多種翻譯技巧以達到通過菜名能很好地體現菜肴本身的特點,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
參考文獻:
[1]陳克成.旅游交際英語通[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黃承球.中國菜譜英譯初探[J].廣西師范學報,1997,2.
[3]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飲食文化、餐具、進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禮儀等則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樣式和文化取向。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 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而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許多差別, 了解了兩者的不同防止失禮于人。
1. 餐桌氣氛上的差異
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 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絕, 相互讓菜, 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2. 餐桌舉止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 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 但是在現代風俗變遷和發展中, 有進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對傳統的觀看來, 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 而且危害人體。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養, 重視以飲食來養生滋補, 但我們的烹調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 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破壞, 因此營養問題也許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3.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
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 因此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來, 還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 而這導致了西餐的一個弊端) ) ) 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嘗當地美食時, 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 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確, 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 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規范化, 使其毫無創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國烹調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 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 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國烹調中, 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 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 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制和為蘇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調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 都毫無變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別與個性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出這種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數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 魚就是魚, 牛排就是牛排, 縱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 這體現了繼承, 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著, 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 可著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 這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變遷和發展, 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 相互發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
例證。
當今許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國人不喜歡吸煙或喝酒, 許多人也不喜歡別人在他們的住處吸煙喝酒。而在當今的中國, 許多人既吸煙又喝酒, 有一種社會怪現象似乎是/ 不吸煙不喝酒0 就無以社交。所以在中國的餐桌上依舊存在吞云吐霧、爛醉如泥的/ 陋習0, 盡管他們知道這有傷風范, 但依舊不能禁絕之。想必這就是文化遷移和發展的不完全性、不徹底性的表現, 我們有必要在正確理解和認識文化現象的基礎上, 不斷推動人文文化的發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質。
關鍵詞:西餐;中餐;阿拉伯餐;餐具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3-0203-01
一、西方餐飲文化與餐具歷史溯源
西餐的主要發展時期是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帝國國內的奴隸制經濟高度發達,農牧產品豐富,再加上對四方蠻族部落的不斷戰爭,其飲食文化體系建立。羅馬的餐飲體系及保留了自身的地中海飲食特點同時吸收了希臘甚至阿拉伯甚至東方的影響。然而到了公元475年,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后,西餐在以后的四五百年間并沒有很大的發展。
西餐餐飲體系的主體即意大利菜和法國菜。意大利菜歷史悠久,有著融合東西方以及游牧以及海洋文化的特點。而法國菜起源宮廷,富麗奢華,然而使用的餐具復雜且繁瑣。總的來看,西餐主要餐具是刀叉,這與其飲食文化起源時期喜歡食用肉制品和奶制品以及海鮮類食物有關。其烹飪方式遠沒有中餐多,主要集中于烤,炸等。再加上受到過穆斯林文化的影響,喜吃奶酪等奶制品。所以刀叉被作了主要的餐具使用。
意大利西餐是西餐之母。到了中世紀,意大利傳教士馬可波羅到了東方,學會了面粉加水可以制作面條的技法,帶回意大利后加以改良做成了如今流行的意大利面。但是,馬可波羅并沒有將中國的餐具筷子引入意大利,這導致現在意大利面的正規吃法仍然是笨拙的用勺子和叉子一起吃。
法國菜是西餐之冠,法國國王亨利六世娶了意大利人做妻子,與此意大利女子陪嫁的是名有名的廚子。從此將高級的意大利料理帶到了法國宮廷當中。路易十四的時候,法國宮廷美食比賽盛行,逐漸使法國菜料理稱為高檔奢華,選料口味豐富的代名詞。法國大革命爆發時,法國料理流入法國民間,從而開啟了法國美食的盛行時代。法國大廚Augustee Escoffie在19世紀時,將法國菜整理成烹飪指南,從而奠定了法國料理體系。餐具主要是刀叉和湯匙,餐具餐巾以及酒杯的擺放和使用都有嚴格的規定。
二、中國餐飲文化與餐具歷史溯源
中餐的發揚與體系的建立是在宋朝。雖然北宋政權沒有統一中國并且與遼,西夏,金,蒙古等少數名族政權并列,其科技,經濟,以及封建文化已經達到了巔峰。宋朝有領先世界的科技,如造紙,火藥武器等,同時也有進入高度成熟期的儒家文化。飲食文化也不例外,中餐餐飲體系也是在那個時候建立。炸,煮,燉,炒等不同烹飪方法的建立,奠定中餐體系。同時也確定了以筷子為主要餐具的原則,并且進一步影響了日本韓國,西域,甚至中亞。當時,北宋與多個少數名族政權并列,宋朝的飲食習慣再影響這些國家的同時也將少數名族的餐飲文化帶入中原加以融會貫通。
北宋時期的餐飲業極其繁榮,出現了很多新變化。首先,北宋首都汴梁所在的中原地區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中心,同時向外輻射,也影響到了遼,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其次,宋朝時期,烹飪方式改良,肉類和蔬菜類食物的種類大幅度增加。再者,筷子已經成為主要的餐具。筷子的使用,不僅能應對種類繁多的各種食物,而且方便,容易清洗。研究還發現,宋朝時期,宋人喜歡食用蔬菜而高于肉類食物,因此,這也間接解釋了宋人不使用刀叉類餐具的原因。
三、阿拉伯餐飲文化與餐具歷史溯源
阿拉伯帝國飲食傳統恪守伊斯蘭教規,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為主。同時,主食主要是面餅或者烤馕。阿拉伯餐通常是直接用手食用的,不用借助工具。阿拉伯美食與中餐相比,比較粗線條,但風味獨特,有其自身獨有的特點。
阿拉伯帝國與公元623年由創立。并且基于伊斯蘭教立國,有著遼闊的疆土。由于位于歐亞之間,同時受著東西方兩種文明的影響。阿拉伯帝國與歐洲以及中國大唐王朝發生過數次大規模戰爭,因此向歐洲和中國學習了不少。比如阿拉伯人喜歡喝的飲料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茶葉配以阿拉伯產的薄荷制成的。阿拉伯餐雖然沒有像刀叉筷子這樣的餐具,但進餐的時候通常是將各種菜肴包裹在主食大餅里面食用。因此,主食大餅代替了餐具的功能。這樣進食至今仍被認為阿拉伯文化的一大特色。
四、小結
西餐,中餐,阿拉伯餐這三者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特色與特點。這是來自于三種飲食文化體系起源時候三個不同文化的強大古代帝國。雖說餐具,菜式以及就餐方式各有特色,但也有融匯相通之處。如同西餐有近似阿拉伯餐的牛羊肉菜式,西餐中意大利菜學習借鑒中餐的面點制作方式等等。這客觀的反映出,東西方以及阿拉伯從古至今的不斷交流,不斷演變,不斷碰撞,互相借鑒優點完善自己。因此,這三種不同的飲食文化環境既有各自特色也有相通之處,也深刻的體現了和而不同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姚艷虹.試論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意義[J].湖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02).
[2]萬建中.中西飲食習俗差異論[J].民俗研究,1995,(02).
摘要: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引導下,美食翻譯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當前美食翻譯大多強調字面意思對等,而忽視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美食名稱中所含的文化負載詞在其翻譯中更是很難被體現。本文以土家族美食為例,結合傳統翻譯理論和方法試圖尋求一種更加有助于傳播中華文化的翻譯方法,使得譯文在實現字面文字對等的同時,也不失文化底蘊。
關鍵詞:文化負載詞英譯;土家族美食;翻譯目的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9-0152-03
引言
由于地理位置、社會習俗以及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美食文化有著巨大差異。現如今關于美食文化英譯的相關研究,大多單純追求語言字面的對等,而忽視了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將翻譯的重心多放在烹飪方法和食材上。王榮(2013)提到:“中西方文化中所存在的文化差異常常在翻譯過程中被忽視,因而使得中國文化難以在翻譯中得到體現”。胡文仲認為:“文化負載詞是一個特殊的文化范疇,它是在語言層面對文化直接或間接的體現”(1994:64)。土家族大多分布在中國的西南部,其文化具有層次多、內容廣等特點。土家人飲食以谷物為主,腌、熏是常用的烹飪方式。“社飯”、“臘肉”、“油茶湯”等都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習俗。
一、翻譯目的論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中的運用
漢斯?弗米爾提出的翻譯目的論,被認為是功能翻譯理論的精髓。弗米爾發現:基于行為理論,每一種行為都有其自身所具有的目的。翻譯也是一種行為,其目的是譯者所賦予的。
(一)“目的原則”視角
弗米爾認為,翻譯應當把通過譯文實現其目的作為首要目標。“目的原則”注重于翻譯目的的重要性。對于英譯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而言,其目的主要包括兩方面:1.探索土家美食文化中的文化內涵,并借助恰當的翻譯,將其傳播。2.基于美食文化不同目標群體的特殊性,使翻譯被不同階層的人接受。
以“社飯”為例。在土家文化中,“社”指“春社”――土家族特有的節日。“春社”用以祭祀土地神,從每年的“戊日”一直持續到“立春”。土家人“過社”有兩種習俗:掃墓和吃社飯。社飯的原材料是:艾葉、葉蒜、臘肉、糯米等。在“社飯”一詞中,“社”就是文化負載詞。翻譯“社飯”一詞時,應充分考慮其文化背景,讓讀者通過翻譯感受到濃濃的土家節日氛圍。
(二)“連貫原則”視角
“連貫原則”注重翻譯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是指翻譯應該被大眾所接受,它更強調語用層面的意義。再以“張關合渣”為例,“張關合渣”因湖北省宣恩縣張關鎮而得名。因此,在翻譯“張關合渣”一詞時,應充分考慮其在實際生活中是否便于人們使用。同時,譯文也應當符合目的語語言表達習慣,如果在翻譯時,過分地糾結于某一個詞就會導致讀者對譯文產生誤解。因此,基于目的原則,我們應當使譯文通順且便于理解。
(三)“忠實原則”視角
以“臘肉”的翻譯為例,“臘肉”是一種加工食品,其主要制作方式是:腌和熏。基于忠實原則,翻譯“臘肉”一詞時,應當運用合適的文字表_來傳達其內在的文化信息,對其名的產生做出簡單的解釋。許多譯者將“臘肉”一詞翻譯成“preserved meat”。但是,“preserve”一詞只是說明了臘肉的存儲方式,而忽略了其內在的文化因素。因此,“preserved meat”這一翻譯不滿足于忠實原則的基本要求。
二、土家族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之理論建議
(一)基于句子結構的角度
翻譯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證句子結構正確。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英漢互譯實質上也是形合和意合的轉換。
英語是一門形合語言,其單詞和句子的鏈接多靠顯性的連接詞才得以完成。基于前文對“張關合渣”的介紹,“張關”,作為文化負載詞,修飾和限定“合渣”一詞。在中文中,“張關合渣”一詞的語法結構是:名詞+名詞。但在英文中,其語法結構應當是:名詞+介詞短語。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過程中,漢語是源語,英語是目的語。基于目的論的連貫原則,在將漢語轉化為英文時,如果必要,我們適當改變其原有的句子結構或者語序以滿足英語語言表達的習慣。通過借助介詞或者更多的顯性的鏈接方式,在英語中,譯文的結構和意思能夠更加顯著和清晰的被傳達。
漢語是一門意合語言,其單詞和句子的鏈接無需連接詞,其內在含義和邏輯關系可以通過上下文的文義得以傳達。因此,在進行英譯研究時,我們需要理解和感受文字背后的內涵。以“油茶湯”的翻譯為例,“油茶湯”的制作原料是:茶葉、花生、黃豆等。通過對食材的翻炒以及沖泡制作而成。“油茶湯”是由“油”、“茶”、“湯”三字組合而成。對應在英文中的便是“oil”“tea”“soup”。但是,這三個字并非完全獨立存在,亦不能將其簡單地翻譯成“oil tea soup”。通過對其制作方式的解釋,不難發現這三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在“油茶湯”一詞中“油”是動詞而不是名詞,其用來修飾“茶”。但也不能因此就將其翻譯成“fried tea soup”,還應充分考慮其內在的文化內涵。
雖然形合和意合存在差異,但二者并非無關對立。他們所代表的實質上就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進行英漢互譯時,我們也應當結合和權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將二者分離。
(二)基于文化的視角
Lawrence Venuti將“歸化”一詞定義為:“以自我民族為中心,將外文文字轉換為符合目的語語言體系的語言。即,把作者帶回家”(1995:20)。歸化是以目的語為中心的翻譯理論,針對原文中所出現但在目的語中不常見或者完全陌生的表達,將其轉化為目的語中熟悉的表達方式。再以“臘肉”一詞的翻譯為例,基于前文的介紹,在英語中很難找到一個詞與“臘”對應。另外,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他們并不了解“臘月”這一概念。因此,將“臘”直接譯為“the December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是否得當?
翻譯所傳遞的不應當只是文字表面的含義,更應當傳達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站在歸化的角度,無論是語言層面還是文化層面的轉化都應當更加遵從英語文化。然而,基于目的論忠實原則,同樣不可以忽視文字背后所隱含的源語文化。以“臘肉”中“臘”字的翻譯為例,在英語中,我們不能找到一種表達方式與其直接對應。在英語文化中,并不存在“農歷臘月”這一概念。但它同“中國新年”、“中國春節”息息相關。且這兩個概念為外國人所熟知。因此,在進行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時,可以將其轉換為更為熟知的概念。
Venuti將“異化”定義為:“在處理存在文化差異的文本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反本民族主義,轉而注重于源語文化價值的傾向”(1995:20)。異化強調譯文應當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語文化的韻味,從而實現源語文化向目的語文化的過渡。異化同目的論的忠實原則相似,都要求譯者忠實于原文和作者。在英譯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的過程中,從異化角度出發,應更注重于中國土家文化,譯文也應更有中國味道。
以“社飯”一詞的翻譯為例,在土家文化中,“社”即指土家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英語中,幾乎沒有一種現成的表達可以與之對應。同時,我們又要保證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語的味道。因而,我們就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知“社”以使其滿足英語表達的需要,但是這樣做不僅會失去源語的風味,還會造成誤解。
相比于歸化,異化更能夠保存中國特色。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特色是文化崛起與傳承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中,異化更有利于土家文化的傳播和發揚。
同形合和意合一樣,歸化和異化并未非全對立,我們應當辯證地去看待這二者之間的關系。不同的著眼點必然會導致不同的選擇。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中,二者更應當互取其長。
三、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之方法建議
(一)直譯法
“直譯”是指在語言轉化過程中實現字與字之間的對等。但是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中,直譯會導致文化因素的缺失,故,不可單獨使用直譯。仍以“臘肉”英譯為例,“臘”既表達其制作方法也表示其文化內涵。在翻譯“臘肉”一詞時,可以運用直譯的方法并加以注釋,翻譯成“smoked meat(special for new year in Tujia)”。
(二)意譯法
Shuttleworth Cowie將“意譯”定義為:“更加注重實現譯文閱讀感而非保留文字字面對等的翻譯方法”(1997:97)。
相對直譯而言,意譯更有利于擴大詞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會受到字面含義的拘束。但是意譯包含了譯者的主觀思想,會導致讀者對某些文字的不理解或錯誤理解。因此運用注釋以彌補其缺憾。還以“油茶湯”的翻譯為例,我們可以嘗試著將其翻譯為――“Tujia tea soup(made of fried tea leaves,peanuts,rice and so on)”。
(三)音譯法
音譯法,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譯音代義的方法。楊志宏認為“音譯法有時候不能完全傳達出原文含義,可能還會導致讀者對于譯文的誤解”(2009:37)。注解的方法不僅可以使譯文傳達更加充實的信息也可以實現文本含義的有效轉化。
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中,音譯填充了中英文翻譯中的空白。對于解決語言轉換過程中所出現的不可譯的現象有很大的幫助。注釋的使用就更能有效的傳達文字所蘊含的文化含義了。以“社飯”的翻譯為例,可以嘗試將其翻譯為――“Shefan(special for Tujia festival-Chunshe-to memorize the goddess of land)”。
結語
總體而言,美食文化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文化交流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注重美食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有利于中華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和發揚。學術界從未停止過針對美食翻譯的研究,但美食翻譯仍舊任重而道遠。
本文就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做出了細致的分析和探究,為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提供了方法和理論建議。但仍然存在不足之處,望日后專家譯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Nord,Chri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Routledge [M]. London:Routledge,1995.
[3]Mark Shuttleworth & Mori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B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楊志宏.文化翻譯觀指導下的中國傳統節日及民俗文化英譯[D].山西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
[7]王榮,等.中國傳統美食的英譯現狀及對策[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6):18.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小學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的背景
一般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獨特的風格與傳統。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充滿了文化色彩,語言中的文化現象除了指狹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外,還泛指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類所獨有的特征。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意義(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們各自代表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的表達方式。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際中,語言的使用和意義的表達就會有很大的差異。聽到別人贊揚時,說英語的人和說漢語的人在回答時所用的語言就不同。說英語的人一般說“Thankyou”以示接受對方誠心誠意的贊揚,而說漢語的人則往往要使用一些語句來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類的意義。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言的組織形式;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規則的話,用于不同場合,如若不符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人的社會風俗習慣,既使結構規則正確無誤,不注意使用規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從一定意義上講,語言是形式,文化是內容,學習英語不能脫離英語文化,英語文化是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的基礎。因此在語言學習中,一定要從文化的角度組織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規則,從而用獲得的文化去感染語言。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對這個問題,許多學者都曾有過精辟的闡述。著名的語言教育家拉多(1_ado)認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著名英語專家鄧昌民曾經指出,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熟悉有關的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的整體性。從中不難看出,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該語言的文化的過程,兩者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為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英語課程標》(以下簡稱“標準”),這標志著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教育不僅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得以確認,而且有關文化意識教育的內容與教學要求都非常明確地列在《標準》中。在《標準》中,“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文化意識”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別強調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觀”。這樣做的原因是基于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對目標語(英語)文化的了解與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傳授文化知識,所以,培養文化意識是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語言的特質就是它本身帶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學習語言需要了解和體會一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只有這樣才不致于使語言的學習淪為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下面介紹幾種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方法:
1.在學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語教學的特點,課堂教學往往使學生接觸目標語言素材,觀察與參與目標語交際活動,學習有關目標語及其文化知識的最重要的場所。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學材料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把語言材料和活動的交際性、跨文化體驗及語言認知作為重要的原則。教學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大量的其他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教學包含著西方英語語系的文化烙印,涉及問候、購物、祝愿、飲食等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民族的差異的背后包含豐富的生活內容、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但是直白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的輸入,對于小學生來說,與聽天書無異。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有關于跨文化差異的幻燈片或視頻,根據看到的內容組織表演,如:場景一:一位中國人與一位外國朋友初次見面,中國人通常會問“你吃了嗎?”用英語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Hi/HelM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場景二:一位美國老太太,穿著得體。舉止優雅,令人感覺很有品位。一位中國朋友很想表示美國太太顯得年輕,讓他實在看不出實際年齡,于是問到“How 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經常很開心地回答:“過獎了,我都七十五啦!”那當外國老太太聽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詫異,只能故作鎮定的回答:“It’S a secret!’’
在學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訴他們在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有“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了,不問“吃了嗎?”。讓文化的意識緩緩滲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種有效的輸入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交際中注重這些文化,體現出較好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材是教師輸人文化最好的載體,在現行的教材中,編者已經較好地關注到了文化的編寫。以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從3A到6B的八冊教材中,在每冊中都輸入了一定的文化,學生通過學習,已經打開了通曉文化的窗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文化教學要和語言教學有機結合。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素,特別是那些會影響語用和語義的文化因素,與本國文化加以比較,因勢利導,積少成多,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當自己受到別人夸獎的時候,要禮貌地說“Thankyou”。.
在四年級教材中,當談論到用餐時,學習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時,讓學生通過中西方餐具的不同來介紹中、西方飲食文化,使學生產生積極交流和嘗試的欲望,于是,他們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 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現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語中它指的是二樓,而美語中則是指一樓;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節,節日期間人們會舉辦化妝晚會,小孩會提著南瓜燈籠游玩或拿著提簍去挨家挨戶討糖吃。在此我們可以介紹如果哪戶人家不給小孩糖果吃,當地的小孩怎么想辦法呢?讓學生發揮想象,給我們一些他們的想法后,我再告訴他們當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紹萬圣節的來歷和南瓜燈的故事。了解這些節日知識后,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課文了。當學生了解了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機會實踐,就會產生參與語言交際的強烈欲望。
2.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感受文化
(1)發揮想象巧編故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一種用外語進行的有意義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環境。可以選取西方小孩的一個小故事,但是只告訴學生故事的開頭,請幾位小朋友為故事續寫情節,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依據他的生活經驗來續寫,往往小朋友要根據上一個小朋友的情節往下發展,這對小朋友的邏輯思維有很好的鍛煉。
在欣賞完小朋友們編的故事后,接著再向學生展示這篇小故事的原文,讓我們觀察西方的小學生是怎樣看待問題的,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體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英文經典動畫影片賞析
多媒體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應用,效果不同凡響。現代技術的發展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運用電教媒體的優越性。多媒體集形、聲、光、色于一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多通道輸入。可以選取時下很流行的幾部英文動畫片,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達進行指導。
(3)結合關注的熱點、聯系生活和熱點話題開展主題活動
其實我們常常能遇上國際上的重要節日,如國際愛眼日(6月6日)、國際愛牙日(9月20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2日)等等。以此為契機,舉辦—些主題活動,如,假設我們用簡單的英文寫一封E-一mall給美國的小朋友,介紹我們這邊國際兒童圖書日的活動,并告訴他(她)我最喜歡的圖書的名字叫什么,我為什么喜歡它,并請美國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們自己制作宣傳海報和貼圖。
3.在教室環境布置中滲透文化
(1)設立文化墻
建立班級文化墻,通過這個小小的一面墻認識和傳遞世界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在班級的一面墻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結合教材關于文化知識的圖片,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之余,通過閱讀拓展文本知識與文化。在學習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學中,我們通過文化墻,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①不同意味的圣誕節;②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關于圣誕襪的傳說;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誕老人嗎?;④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誕祝福英語等等。
(2)建設文化角
這是個在黑板的某個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盡管他是個小小的角落,卻也是輸入文化的有效途徑。它以“及時、直觀、有趣”而讓學生喜歡。“及時”是指教師和學生能根據需要隨時更新內容,學生面對的文化知識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時刻面向學生,隨時都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每天一句英語諺語、勵志語言或者英語繞口令等,那迎面而來的文化氣息,自然而然就被學生捕捉到了。一種文化的氛圍也就在課堂中漸漸彌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實勝于雄辯),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勞而獲),Wherethereisawill,theer 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 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繞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 is building a eb autiful building between two 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 by his parents and put htem in a big paperplate.③A bigblackebra satonabigblackbug.這樣的文化角就像是一個個朋友在同學生進行文化的交流。這個小小的角落讓人感覺到角落雖小,而意義極大。
4.比較文化差異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理解
小學英語教材涉及的幾乎都是西方文化,對本民族文化考慮并不多,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人似乎只是針對西方文化在中國開展文化意識教育還應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隨著中國近年來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我們在和國際接軌時,不要忘了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人們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識和民族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意識教育。
(1)節日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西方節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誕節,還有我們所了解的萬圣節和復活節。其實西方還有許多節日如降靈節、耶穌受難日、耶穌升天節、懺悔節等我們不是很熟悉種景象。中國的“四時八節”與氣候的變換聯系在一起的,如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等。
(2)姓名差異
中國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異,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約翰·維爾遜,維爾遜是姓,約翰是名。我們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軍,李是姓,軍是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中國人注重祖輩血統,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整體中去,作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個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強調個性,更為注重自己是個個體,所以以代表自己個體的名放在前面。
(3)禮儀文化差異
我們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了解到早期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是雙手拱手作揖,西方人見面打招呼是握手和擁抱。曾經有西方人說道,“中國人真有意思,用自己的左手握自己的右手,而我們是用自己的左手握別人的右手”。其實這樣的禮儀上的差異,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中國一直以來是禮儀之邦,講究謙遜和內斂;而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外向和直接。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對現代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而文化意識則是語言運用是否得體的保證,這就告訴我們不要單純地進行就語言而語言的教學活動。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教學生語言知識,還要教他們社會文化知識。學生只有掌握了有關目的語的語言規則和文化規則,才真正擁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E.Sapir)說“文化是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語言是思想的具體形成。”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文化:一是廣義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大寫字母“C”文化(即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等);二是狹義文化,即小寫字母“c”文化,即普通的社會習慣或某一社會成員對其文化的適應能力。語言文化如一對孿生兄弟一樣,相依為命,它們又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結晶,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制約著語言形式,語言學習不能獨立于文化學習之外。同樣,文化學習也不能獨立于語言學習之外,二者同步學習是掌握語言的捷徑。綜上所述,有關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三、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策略
(一)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
教師應該指出東西方文化背景之淵源。學習者首先要注意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我們可以把通過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作為通向理解其他文化的橋梁,這樣有助于對目的語的掌握。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東方文化的淵源之一。春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法家獨尊。到了漢代,特別是漢文帝之后,為了鞏固統治,儒道合流,形成儒道文化。后來,印度佛教東渡,儒道佛三位一體的文化體系形成,直到現在東西兼容的多元文化體系形成。由于長期的文化積淀,中國人有著自己固有的傳統思維模式,比如中國人比較恭謹、謙和,在行為上“接受”多于“挑戰”。而西方文化的淵源是古希臘文化,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以及工業革命都對西方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就文化本質而言,我國學者吳森教授在論及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基本差異時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學、法律和宗教;我們的文化有兩大基石,一為道德,二為藝術。導致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東西方不同的哲學觀念,其表現在思維方式上則是中國人比較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比較重分析,細微曲折,描寫周全。從總體上看漢語較重悟性,西方語言較重理性。
(二)挖掘教材,精心備課
教師應該就教材中的有關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首先對相關的文化背景有一個了解。教師結合文化內涵來進行教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高一課本中有一個單元是關于健康飲食方面的,教師就可以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麥當勞”“肯德基”這些快餐在我國一些方比較盛行,教師可以講一下Fast Food,如漢堡包hamburger是蘸芝麻的小圓面包對剖,夾上一個壓扁的牛肉塊,當然有時還添上生菜葉子,乳酪或其他調味品。為什么以“漢堡”命名呢,據說是由于以碎牛肉煎成的肉餅是來自德國的稱為Hamburger steak,后來肉被夾在面包里,以部分概整體就簡稱hamburger了。在美國hamburger也可以指絞碎的肉、肉末、肉餡。還可以舉辦一次美食文化節,師生共同制作一些西方食品,比如蘋果派等,再做上一些中國的傳統食品如餃子等,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還可以教學生使用西方餐具,使他們不至于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如果講到有關節日的單元,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圣誕節、萬圣節等節日的由來及節日的一些慶典活動,并與中國傳統節日進行比較,使學生感受節日的氣氛,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從詞語中進行文化對比
詞匯在語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爾金斯(Wilkins,1972)曾說:“沒有語法不能很好表達意思,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詞語中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的有習語、典故等。
1.習語能傳達大量的語言文化信息。習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書面語中,還是在口頭語中,習語使用的頻率都很高,有著重要的交際功能。例如,tomeet one’s Waterloo(to be completely defeated)這一短語源于拿破侖1815年慘敗于滑鐵盧戰役。1815年6月18日清晨,圓桌會議上拿破侖對即將拉開序幕的滑鐵盧大戰勝券在握,他對將軍們說:“英國小鬼威靈頓,今天我要給他一個教訓,他是一個不怎么樣的統帥,拿下這場戰斗也就需要一頓飯的工夫。”但是結果拿破侖敗了。拿破侖在歐洲馳騁23年,卻在滑鐵盧的大雨中栽了。所以to meet one’s Waterloo用以比喻“遭到慘敗;受到極沉重的打擊”。
轉貼于 2.神化典故中潛藏著文化信息。典故往往會導致理解上的障礙或造成誤解。因此了解神話典故的歷史文化背景對跨文化交際很有必要。中國人在口頭或書面表達事物及思想感情時經常使用典故,例如“破釜沉舟”等。作者如能巧妙地運用典故,不僅會使文章多姿多彩,而且寓意深刻,令人回味。英語中典故也是非常豐富的,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和演講中碰到。如果讀者對典故的出處與內涵不甚了解,就無法準確地理解其寓意,無法欣賞其魅力。
眾所周知,古希臘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她為人類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文化遺產,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希臘神話中眾多的故事和詞語現在已經成為英語語言中常用的詞匯和成語。例如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Achilles)出生后,其母捏住他的腳踵倒提著把他放到斯堤克斯(River styx)河水里浸泡。被該河水浸泡之后,他渾身堅硬如鐵,刀槍不入。但是他母親所捏的腳踵未沾河水,所以成為他的致命之處,容易遭受傷害。阿基里斯也正是因為腳踵被箭擊中而死。現在Achilles’ heel被喻為“致命的弱點”。一些典故來源于宗教,如solomon(所羅門)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經》的傳說。
3.挖掘詞語的象征意義。象征是“用具體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同義象征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截然不同的意象和內涵。比如,神話中的兩種動物──“龍”(dragon)和“鳳”(phoenix),在中國古代,“龍”和“鳳”是皇權的象征,“龍”代表皇帝,“鳳”代表皇后。中國人長期以來對龍和鳳有文化崇拜。中國古代傳說龍能騰云駕霧,是虛幻神奇、法力無邊的靈物,是高貴、神圣、偉大生命力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中國人對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龍”。“鳳”則是百鳥之王,好多中國女孩的名字叫鳳。在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英語中dragon是“一個兇猛殘暴的人”,而phoenix與龍沒多大關系。Phoenix是傳說中阿拉伯地區的一種鳥。在希臘神話中,這種鳥在生活一段時間后,便會用香料筑成一個巢,把自己燒成灰燼,從灰燼中飛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phoenix便成為耶穌復活的象征。
4.注意英漢色彩詞的涵義。中國的紅茶用英語表示為black tea,紅糖是brown sugar,red meat指牛羊肉,white meat指雞肉和魚肉。由此看來,在跨文化交際中到處布滿詞匯陷阱。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不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就會造成語言詞匯選擇上的失誤。例如,中國有一種白象牌電池,質量性能都很好。可是廠家在外銷時把產品的名字譯為White Elephant,結果外國人看了都不想買他們的電池。因為white elephant在英語中比喻大而無用的東西。
(四)進行文學作品的分析
文學作品為學生提供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在外語教學中教學文學作品,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水平,還能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如果讓學生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觀點和看法,還會培養他們用外語表達思想的能力和信心。這種信心反過來會促使他們更有勇氣和膽量使用外語與他人進行交流。選擇文學作品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語言的難度要適當,作品要寓意深刻、易讀易懂,這樣學生會在語言和文化方面都受益。選材最好不要超出學生的閱讀水平太多。
(五)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跨文化知識教學
互聯網上的大部分信息以英語為載體,它的語言是實際生活中語言的真實反映。在講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上網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不僅可以了解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的無限資源自己設計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簡介地理概況時,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直觀地一目了然地顯現英美等國家地圖。此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等直觀教具。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文化產品正鋪天蓋地流入中國,我們往往會不知不覺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滲透,這是很現實的。我們同時應該認識到,中國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而燦爛的文化之一,它對東方國家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文化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態度,應拋棄文化偏見,不能厚此薄彼。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2]張安德、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對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10期。
[4]曾劍平:《從詞語看英漢民族的思維差異》,《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5期。
關鍵詞:職中英語;教學;文化補充
【中圖分類號】G712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著力體現素質教育和能力本位的精神,注重交際應用,突出職教特色。它的教學目的在于傳授基礎語言知識,訓練基本語言技能,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在十多年的職中英語教學中,筆者深深體會到,文化補充作為語言教學一項基本內容是有必要的。使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從而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
一、 文化補充的必要性
首先,“文化”是一個涵義極廣的概念。它包括一個社會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每種文化在其準則規范、行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整套的價值系統,對這個文化社團的成員容易理解的,可是對另一文化社團的成員卻不一定能自覺地理解。因此,一位生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當他生活在另一種文化時,就會面臨許多問題。例如,操英語的民族,打電話或應門時從不問對方“Who are you?” 而是說“Who is that?”。而“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 for month/year?”也成了個人隱私。但這些卻正是中國人日常聊天關心的問題。因此,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與否會成為交際的障礙。
其次,語言教學與文化有著緊密聯系。任何語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操英語的人們的思想、信仰、習俗等都與我們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對于學習語言的人來說,不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自如地運用該語言。因此,英語教學中加強語言背景知識的傳授,能使學生克服“母語干擾”,養成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把英語學“活”,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
再次,適當的文化補充,有助于提高職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職中學生普遍存在英語基礎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較強的特點。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英語民族的文化背景,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幫助他們最終實現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的交際。
二、 職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補充
(一)課文背景知識的補充
了解課文的背景知識是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一步。職中《英語》教材的文學作品選段、人物傳記、說明文、論說文等,帶有濃厚的英美文化色彩。部分課文的背景學生不熟悉,單就語言本身進行教學,學生往往會一知半解或難以理解。例如,在Thanksgiving Day這一文中,多數學生只知道Thanksgiving 是感恩節,卻搞不清楚它是英國還是美國的節日,更少有人知道它豐富的文化背景。教師可告訴學生感恩節是美國僅次于圣誕節的重要節日,并追溯到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之初。1620年12月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到達新英格蘭的普利茅斯,并在那里定居下來。雖然那年冬天,有47名乘客死去,但1621年剩余的英國殖民者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經過努力奮斗取得了豐收。為感謝上帝,他們舉行了慶祝活動。以后這一習俗逐漸擴展到全美國,并把慶祝活動固定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這一天,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享受烤火雞和南瓜餅等美食,并常有舞會等余興節目。了解了這些文化背景,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就更高了。
(二)詞匯教學的文化補充
詞匯教學是職中英語課的主要任務之一。相當一部分的詞和詞組在某種程度上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給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運用帶來一定的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進行如下方面的文化補充。
1. 英語中有些詞匯在意義上存在某種程度的不等值性。學生們常出現的語義失誤是只按照字面和譯義去理解該詞,而忽視了其文化涵義上的不等值性。如英語中的“black tea”一詞,漢語譯為“紅茶”,而不是字面的“黑茶”。又如英語中的“hotdog”一詞,漢語譯為“熱狗”。它是一種西方點心的名稱。由于中西方飲食文化不同,中國學生可能按字面意思認為這是一種用燒熱的狗肉制成的食物。而事實上,“hotdog”是一種三明治或長條面包內夾熱香腸配以蔥等的食品。再如英語的“dinner”是一天內的“主餐或正餐”,既可是“午飯”也可以是“晚飯”。在漢語卻沒有相應的概念。
2.不同文化中表達相同事物的詞匯所帶的感彩不同。例如,“狗”(dog)在西方人眼中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在下列句子中,dog屬于中性或含褒義:
You lucky dog. (你真幸運。)
He worked like a dog. (他工作很賣力。)
而在漢語中,“狗”一般用于貶義,如“狗奴才”,“狼心狗肺”等。
3.英語中許多諺語、俚語等,在不同的文化中,其涵義不同。學生如果只看字面的意思,不了解文化背景,很難推斷其涵義。例如,“lose one’s shirt”不能按字面理解成“丟失了襯衫”,而應理解為“輸了很多錢”。又如英語中“green hand”表示沒有經驗的生手或新人。
(三)語言結構的文化補充
語言結構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造成的語言結構差異。人的心理、邏輯思維文化對于語言的詞匯、句子結構、篇張結構具有內在的支配力。反映在句法上,漢語的定語放在被修飾的詞之前,英語的定語如果是單詞就放在被修飾的詞之前,若是短語或從句則放在被修飾的詞之后。例如“星期天寄出的那封信”,英文譯為“the letter sent on Sunday”,而不能按照漢語的習慣把定語放在被修飾的詞之前,照字直譯往往是職中生容易犯的錯誤。漢語的狀語從句放在主句之前,英語的狀語從句大多放在主句之后。反映在時空的感知上,漢語的時空順序是從大到小,英語是從小到大。所以漢語和英語表達時間和地點的方式正好相反。如漢語說“2005年8月5日”,英語則說“5 October, 2005”;漢語說“中國廣州”,英語則說“Guangzhou China”。在教學時對這一文化的補充,能使學生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不受漢語思維太多的影響。
(四)語言交際中的文化補充
英語交際是英語教學的目標。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語言知識后,還應對英語國家的社交禮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人生價值觀等有較全面的理解,才能將所學英語恰如其分地運用于這種跨文化的交際中,避免在交際中造成誤解。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向不大熟悉的人打聽年齡、收入、等,是不得體的。西方人對別人的贊美會表示感謝,中國人則會謙虛地說“不”。如果我們按照中華民族謙虛的美德去回答外國朋友的贊美,他們聽了就會想,難道我說錯了嗎?因而覺得很尷尬。有的學生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見外國人就問:“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你從哪里來,你叫什么,你多大了?)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會把外國人弄得很尷尬,他們不知該不該回答,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在某些國家,這樣一連串的問題一般只在醫院、移民局、警察局這類地方才使用。還有的學生遇見相識的人,往往會招呼一句“Hi! Where are you going?”(你好!你上哪去呀?)。這樣一句在中國人看來很是正常的話,在英、美國家的人看來卻是不禮貌的,甚至被認為是有意干涉別人的私事。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一差異,即使掌握了正確的詞匯和語法,在交際中運用也會出現差錯。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補充,有助于學生融東西方文化為一身,提高自身文化修養。
(五)英美文化差異的補充
例如:“足球”這個詞,英國人叫它“football”,而美國人叫它“soccer”,把橄欖球“rugby”叫做 “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在講到這兒時,我們應當讓學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圓的,而是橄欖形的,玩時多半用手而不用腳等等。又如:英國人說: “Thank you all the same.”(不管怎樣也得感謝你。)而美國人說:“Thank you anyway.” 再如:英國人說:“Let's go.”(我們走吧!)美國人說:“Shall we leave?”或“Are you ready to go?”(我們可以走了嗎?)他們認為 “Let's go.”(我們走吧!)有命令之意,很不禮貌。我們可以把它們和文化背景及中、美、英三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聯系在一起講。這樣使學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國式的英語",而是比較地道的英美英語。
三、職中英語課如何進行文化補充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應同時并舉、緊密結合。后者要為前者服務,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進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時必須優先考慮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和交際性原則,做到精講多練,形象生動。
(二)隨機講授。因為目前職中還沒有開設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專門課程,所以只能按現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講什么,重點是要講解那些“具有背景意義的詞匯和交際用語”,除講清其概念部分外,還要講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要適當擴展其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的風俗習慣和交際常識等。
(三)寓教于樂。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應用,而學習英語的難題之一是缺乏語言環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語言環境,并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并能加深記憶。我們可以利用課堂或課外活動時間采取對話、表演、競賽、唱歌、做游戲、學習諺語等多種形式,為他們創造學習環境,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和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在職中英語教學中適時地進行文化補充,是必不可少的,它將大大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屠獻芳,《高職英語教學中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論文關鍵詞:文化翻譯觀;旅游資料;翻譯
隨著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要求運用多種宣傳手段,其中旅游資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傳手段之一。旅游資料的翻譯不僅涉及到語言的轉換,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溝通,不僅要考慮書面文字的材料的表達,更要考慮不同文化間信息的有效傳遞和交流。文化上的差異,在旅游資料翻譯中表現的更為突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則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體現的應該是深刻的文化內涵。外國旅客來中國旅游,其目的是欣賞歷史古跡,體驗異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譯需要理性的態度,它是為了滿足旅客了解中國文化需求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翻譯。在旅游英語的翻譯中,僅僅掌握兩種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匯,和相應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不能保證譯者具有跨文化內核。作為旅游文化,不僅僅滿足游客的視覺快樂,還應與文化對接,提升旅游的內在文化品味,傳承歷史文化。因此,在漢英兩種語言的翻譯中,譯者要建立文化翻譯觀,既考慮語言又考慮文化,追求兩種語言之間最貼切的對接,才能最大限度的傳神達意。
一、文化翻譯觀
當代翻譯界越來越重視從不同的視角對翻譯理論進行研究,文化翻譯觀就是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研究者不再將翻譯看作是靜止的,純語言的機械轉化,而是將其視為特定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中文化的不斷變化,對接和交流的過程。英國翻譯理論家蘇珊.尼巴內特認為,翻譯就是文化內部和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等值就是元語與異語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為代表的文化學派對當代社會需求和翻譯的總體狀況進行了自覺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譯觀。在她們看來翻譯絕對不是一個純粹的語言行為,它深深地植根于語言所處的文化當中,文本也不是語言中靜止不變的標本,而是譯者理解作者意圖,并將這些意圖創造性地再現于另一種文化的語言表現,因而,翻譯絕對不僅僅是復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協調和對接。具體看來,文化翻譯觀的理論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具體含義:(一)翻譯應以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而不應停留在語篇之上;(二)翻譯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譯碼重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種交流行為;(三)翻譯部應該局限于原語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該文本在譯語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歷史時期翻譯有不同的原則和規范。在文化翻譯觀的理論中,翻譯就是滿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轉換,這無疑突破了傳統的翻譯觀念,順應了當代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日益加強的趨勢。
二、旅游資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們通過創造活動而形成的產物,他是社會歷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異常常表現在語言文字這一載體中,更是無時無刻不表現在旅游資料的翻譯中。前來中國的旅客,年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審美興趣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賞中國的方方面面。當他們想對目的地有一個初步認識時,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資料,因為旅游資料中涵蓋了豐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資料里說表達的文化意蘊明明白白地告訴游客,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資料中表現的中西文化差異,然后再考慮如何進行文化處理。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中國的人文景觀往往就是一個凝固的歷史,反應著某一時期發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資料中往往會出現古代的年號、人名及歷史典故。而這些,中國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對不了解中國歷史的外國游客來說,無疑如讀天書。中國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它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獨有的建筑、獨有的生產生活工具,獨有的民族服飾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讓人領略到人類文化的色彩斑斕,是現代旅游者審美探奇的重要內容。但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圖騰、禁忌、表現一個民族深層的文化內容,有的則是一個民族敏感的話題。例如貓頭鷹在中古被視為不吉利的動物,而在西方則是智慧的象征。在譯解旅游英語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這樣的事情:我們花很大的工夫介紹的有關民俗,最后卻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到民族習俗的差異。再者中原飲食文化也博大精深,傳承數千年,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結晶。華夏烹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國人來中國游覽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便是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翻譯菜譜是如何進行處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如“紅燒獅子頭”,曾聽說一外國客人看了“braised head of lion”被嚇的跑出了餐廳,說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嘆中國人連獅子的腦袋都敢吃,而在他們的國家,被保護的野生動物是覺對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實上,“紅燒獅子頭”并不是把真的獅子頭紅燒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氣派。這時,在翻譯菜名的時候就應注意外國人的語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據菜的材料和做法來翻譯。就拿這紅燒“獅子頭”來說,只不過是兩個肉團,所以翻譯為“meatball”就不會鬧笑話了。
三、文化因素導致的翻譯障礙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資料中蘊含的文化因素給旅游英語帶很大的困難,因為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和中西文化的差異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資料的翻譯中。文化差異導致的旅游障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類是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沖突造成的詞匯空缺和詞匯沖突給詞匯翻譯帶來的困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條件、、社會習俗,使兩種語言的詞匯出現非對應和非重合現象,他們之間沒有語意共鳴,有的只是語義空缺或語義錯位,也就是文化空缺產生的詞匯空缺以及文化沖突導致的詞匯沖突,而這些詞匯往往被稱作為“文化負載詞”。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語言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語言的特殊性,像“陰陽”“八卦”“五行”“氣功”“太極拳”等詞匯,嚴格來說,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像文秘站:“餃子”“粽子”“元宵”等食品等也沒有相應的詞來解釋,如果勉強將“餃子”譯成“dumpling”,不僅后者意思要寬泛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拉家常,其樂融融的場面的聯想。“粽子”可以解釋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但是如果外國朋友不知道屈原這位偉大的楚國詩人,不知道龍舟節的來歷,不知道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內涵意義仍然沒 有被傳遞過去。“元宵”也可以譯為“a rice glue ball”or“sweet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得背景知識,譯文讀者也體會不到元宵的象征意義。因此,許多專家主張以音譯加注的方式來保留這些詞的特殊文化聯想意義,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斷深入,這些詞匯不需要加注解釋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種現象是漢語中的某些詞匯即使在英文中找到意義相同的詞,其聯想意義或隱含意義也不同。就拿植物的聯想意義為例,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陳德彰教授專門以調查表的形式,分別向中文和英文為母語的人發出調查問卷,分析結果表明,在中英兩種文化中,有些動物代表著類似的形象,如狐貍。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龍。有的不同很微妙,如豬。柳樹,紅豆,梅,蘭,竹,菊等植物聯想意義也是“表同質異”。此外顏色詞在兩種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聯想意義,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克服的不僅僅有語言障礙,而且有文化障礙,如王佐良先生所說的“譯者處理的是兩種文字,面對的確是兩大片文化”
漢英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反映在語言中就是謀篇布局,修辭方法等行文習慣的差異,漢民族主張“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強調客觀融入主觀,喜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書畫,建筑,詩歌都講究神似重于形似,簡單空靈的風格,反映在語言上就有了漢語行文辭藻華麗,情感橫溢,講究聲律對仗,音韻和美的特點。此外,受“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美學觀念別強調平衡美,除了特別頻繁使用對仗這一修辭,還大量使用四字詞組,特別是前后兩部分有并列關系的四字詞組如天造地設,天涯海角,四通八達,德高望重等。在這些方面,西方民族則迥然不同,西方哲學強調分析型抽象性思維,在主觀和客觀的物象關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現,體現了“天人各一”的思想。“這種趨勢反映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就出現了英語重形式,重寫實,重理性的特點,形成了其句式框架嚴整,表達思維縝密,行文注重邏輯理性,用詞強調簡潔自然,描述突出直觀可感的風格”。這些行文和修辭差異,也不可避免的表現在漢英旅游文體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體修辭等各方面各有講究,美學標準和文體風格也大相徑庭。
四、克服翻譯障礙的方法
在翻譯景點時,除了采用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翻譯方法之外,還要注意一些技巧,旅游資料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觀,還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翻譯時需要增添或刪減原文內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識,如: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名勝的具置等等,有助于外國游客的理解。對于中國人和西方人之間思維差異的狀況,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對旅游資料進行改寫,比如中國人是螺旋式思維,而西方人是直線型思維,為了能讓游客們跟好的接受翻譯的信息,我們不妨按著他們的思維方式改寫旅游資料。當然譯者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實踐來把握翻譯分寸,而不是隨意的增減。
翻譯人員應該熟知中西方文化、思維的差別、在翻譯的時候從讀者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不同的民族擁有其不同的文化根源。校對人員也應該提高自己的校對水平。如果可能,政府應該給予各個景點更多的幫助。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專門的機構或者聘用專門人員對各個景點的介紹進行翻譯和校對工作。否則與其提供給外國游客提供錯誤百出的譯文還不如不提供。總之旅游資料的翻譯水平的提高還是依賴于我們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 高校英語教育 跨文化交際能力 重要意義 有效途徑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地域c地域之間的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英語己成為國際通用語言,但是具備全面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并不意味著你能夠與外國友人良好溝通,你還必須要學習異域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象征,在高校教育中,英語教育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具備英語交流能力,而是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
1高校英語教育現狀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我國的高素質人才來說,是提高自己發展空間的一種必備能力。但是,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育在培養學生跨交際能力的培養上仍有待提高,老師雖然具備較高的英語素質和教學水平,但是仍然無法突破傳統英語教育模式的禁錮,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將英語教學重點放在單詞、詞組、句式、語法等基礎理論知識上,忽略了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傳播,導致學生雖然具備較深的英語知識底蘊,聽說讀寫譯能力較強,但卻不具備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英語表達能力較差,甚至在交流時出現一些語法錯誤,更別說與外國友人進行深入交流。
2跨文化交際概述
不同地域之間的人進行交流,其中存在的,不只是語言的不同,還有文化的隔閡,跨文化交際便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的一個過程。語言相通的人往往有著相通的生活方式,因為在長期溝通的過程中文化逐漸融合,而對于不同語言的人來說,其文化背景必然不同。就以漢語和英語來說,就代表著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實兩個語言人群的飲食、服裝、言談舉止等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英語知識,還要學習相應的文化知識,以便和英語母語者進行深入交流。
3高校英語教育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意義分析
3.1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學習內容本來就不僅僅局限于單詞、語法、句式的學習,英語背后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才應該是學習的重點,其實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學生也是在學習西方文化,因為英語的句式表達、情感表達等都與漢語不同。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已具備一定的英語功底,單純學習單詞和詞組已經不具備吸引力,反而會令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在這種情形下,在教學內容中滲入西方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讓學生產生好奇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英語時,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化習俗,飲食、服裝、節日、藝術等學習內容,可豐富英語學習的內涵,使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3.2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掌握一門語言只是交流的基礎,并不意味著你掌握了英語單詞、語法、句式等就能夠與外國友人溝通,中國“啞巴式”英語教學現狀的形成,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重視度不足有關。在高校教育中,英語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在提高英語知識水平的同時,學習西方文化知識,明確中西方文化差異,改變中國式英語思維模式,學習西方的語言表達手法,以免在用英語交流時出現語法錯誤,造成交流障礙。此外,了解西方文化,是尊重英語的語言秩序和文化背景的一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用英語交流時獲得對方的認可,至少不會因為違反西方文化規則而令對方產生敵意。
3.3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英語素質的定義已經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譯這五個指標,其重點已經轉移到學生英語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言本身不過是一個骨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知識方是血肉,學生應該借助英語的學習去了解西方文化,開拓自己的視野,而不是一味地學習英語的理論知識,這樣是無意義的。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意味著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語言交流知識,熟知英語交流的形式,并且了解西方文化知識,能夠深入地與他人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全面地提升了學生的英語素質,讓學生與交流者處于一個相互理解的狀態,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進行交流。
4高校英語教育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分析
4.1貼切教材,增加跨文化知識內容
英語的學習,是以文化為基礎的,英語教材的編纂,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其實在教材中,都是以西方文化知識為依托進行英語學習的,只是通常老師忽略了這一點,為了讓學生掌握英語理論知識,將一些單詞、詞組、句式等從課文中摘出來,進行獨立闡述,只有在進行課文翻譯時,才涉及到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需要老師轉變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從教材中了解西方文化知識,從文化差異中掌握西方的語言模式和表達方式。
在英語教材中,西方節日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對萬圣節前夜“Halloween”有著最為深刻的印象,在學習到西方節日時,老師可以向學生詳細介紹這一節日,讓學生對這一代表性的西方節日有個大致的了解,同時,讓學生在課后查閱資料,去了解一個自己覺得最有趣的西方節日,了解節日背后所代表的民族文化,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4.2利用多媒體輔助技術進行跨文化教學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為老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多種可能,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在高校英語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術優勢,進行跨文化教學。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等,豐富學生的感知,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西方文化,學習其語言和文化知識。在跨文化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多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異域文化氛圍,同時提升自己對于西方文化的認知。
學習是一個模仿的過程,高校英語老師雖然具備專業的英語水平及教學素質,但是在英語交流上其語調和情緒的把握始終不如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人。利用多媒體,老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英語紀錄片或者是影視劇,比如說《Ffiends)),這部影視劇以其最貼近生活的拍攝手法和最地道的語言表達手法,成為高校學生學習英語必看的一部影視作品。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一些制作水平較高的電影,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比如說《Brave Heart》、《The Silence ofthe Lambs》、《Forrest Gump》等,通過老師的補充介紹,讓學生在這些作品中學習原汁原味的英語交流方式,提高文化素養。
4.3模擬跨文化交際場景,提升學生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困難之處,在于沒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環境,學生處于單一的漢語言環境中,因此,在課堂上為了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常采用場景模擬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跨文化交際環境,讓學生進行實際演練,增加自己對于英語知識和西方文化應用的熟練度,切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此外,高校為了保證英語教學質量,通常會在每個班級里分派數個外國留學生,老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學生來建立跨文化交流模型,這樣既能讓學生增強英語交際能力,而且能夠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例如,在英語口語課時,由老師制定一個交流主題――western impression,讓學生闡述自己對于交流者的國家的印象,再由對方闡述自己的真實經歷,交流內容可包括“Transport”、“Food”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
4.4拓展課外閱讀,指導學生接觸西方文化
英Z教學課時畢竟有限,如果單靠課堂上老師傳授的西方文化知識,是不足以支撐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因此,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外多去學習西方文化知識,多與外國留學生進行交流,學習他們的語言模式。在課外學習中,閱讀是一種幫助學生掌握西方文化最有效的一種方式,老師可以根據自己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給學生推薦一些合適的雙語讀本或者是純粹的英語讀本,讓學生嘗試著獨立閱讀,開拓自己的眼界。
書籍是各國文化知識的結晶,其中囊括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書籍閱讀,有利于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在閱讀時,了解西方文化,并不一定要局限于《Notre Dame de Paris》、《Count of Monte Cristo》這種較為晦澀難懂的名著,可以找一些語言相對簡單涉及到西方文化知識的讀本,比如說對美食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閱讀《Mrs.Beeton's Book ofHousehold Management》這本極為著名的英國美食書籍,了解英國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