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范文

    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

    第1篇: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遙感地址勘查技術;具體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P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1-152-2

    1 遙感地質及勘查技術概述

    遙感技術所取得的地面圖像和數據及相應的數據和信息處理技術在地質學的應用 。又稱地質遙感。遙感地質一般包括4個方面的研究內容:①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電磁波譜特征。②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在遙感圖像上的判別特征。③地質遙感圖像的光學及電子光學處理和圖像及有關數據的數字處理和分析。④遙感技術在地質制圖、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及環境、工程、災害地質調查研究中的應用。

    1.1 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概念

    利用飛機與衛星等遙感器對檢測地標的地質數據進行電磁、光譜的掃描與識別的技術稱之為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其在地質勘探工作中的應用有助于對檢測地標的地質特性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可通過摸清地質信息與地質特征為地質勘探提供更為科學可靠的理論與數據。較之傳統地質勘查技術,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具有多層次、綜合性與宏觀性的特點,因而地質勘查檢測結果的精準性可得到大大提升。近些年,遙感地質勘查技術憑借技術先進、檢測結果準確等優勢在現代地質勘查工作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2 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特點

    1.2.1 科學性

    遙感技術在地質勘查工作中的應用為其數據采集環節提供了大量更具科學性的理論依據。以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為例,使用衛星、飛機等高端遙感器可科學計算、檢測出待檢測地標的具體地質狀況,有效結合電磁技術、光譜技術同現代化計算機技術以及現代化航拍器械可使地質掃描工作更具科學性,進而可為我國地質勘查與地質研究工作提供更為科學、準確的勘察數據與地質資料。

    1.2.2 精確性

    不斷增大的礦產需求量使得我國地質勘查工作逐漸細化,這對地質勘查技術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精細化要求。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可通過電磁技術與光譜技術的應用掃描并分析地質狀況,現代地質勘查工作的精細化需求可得到滿足。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應用實例顯示,其可對地質狀況進行全方位的檢測與計算,這對現代地質勘查工作精確性以及礦產開采效率的提高均十分有利。

    2 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應用

    2.1 獲取地質構造信息

    在應用遙感技術找礦的過程中,我們可通過空間信息觀察到相關地質標志,而提取空間信息的過程中則需應用到遙感技術所呈現出的與檢測區域成礦相關的線性圖像,從推覆體以及斷裂等相似類型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是這一過程中需注意的部分。遙感地質勘查技術還可應用于獲取酸性巖體、火山盆地等地質的信息。由于影響遙感技術成像的因素較多,因而其在地質勘查工作中極有可能會發生地質圖像模糊的情況,這將直接導致地質線性形跡和地質紋理信息無法清楚顯示出來,地質勘測工作隨之面臨困難。針對這一問題,目前主要采用人機交互、目視解譯等方式來突出顯示地質構造圖像中的關鍵信息。

    2.2 通過獲取植被光譜來確定礦產位置

    礦區感測區中的金屬或礦物較易因地下水文因素和地下微生物作用的影響而改變底層結構,隨之將會對土壤層中的成分造成礦物元素增加等影響,土壤成分受到的影響將直接體現在地表的職務上。土壤層中成分的變化將會改變地表植物對金屬元素的劇集程度和吸收程度,繼而將會使得植物內含水量及葉綠素也發生改變,后種變化將通過植物的反射光譜特征顯示體現出來,遙感技術正是利用了這一系列的變化將檢測區域地表植物的反射光譜特征顯示出來,并通過分析植物異常光譜信息來確定該區域是否存在礦產。不同種類的植物,甚至是同種植物的不同器官在金屬含量方面將會呈現不同的特點,因而需大量收集檢測礦區的植被樣品,并在分析植被光譜信息的基礎上統計出具有良好金屬吸收能力和聚集能力的植被。植物反射光譜的色調是應用光譜特征增強技術處理遙感圖像的主要依據。分離提取出異常色調后,遙感技術可直觀展現出這些異常色調,分析出植被對金屬的吸收能力和聚集能力后則可為確定礦產位置提供一定的依據。

    2.3 利用巖礦光譜技術進行識別

    作為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理論基礎,巖礦光譜技術適用于多光譜技術與高光譜技術,其主要是通過提取多光譜蝕變信息實現巖性識別與高光譜礦物識別的目的。多光譜技術較低的光譜分辨率使得巖礦的光譜特征表現力較弱,因此巖礦光譜技術在分析巖礦反射率差異時主要以圖像線性信息與圖像灰度特征為基礎。較之多光譜技術,高光譜技術則既可獲取到連續光譜信息,也可對地質類型加以直觀地識別。綜合使用多光譜技術與高光譜技術可對巖礦類型、與成礦作用有直接關系的礦物蝕變信息加以有效地識別,并可對蝕變強度進行定量,進而可為地質勘探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3 加強遙感地質勘查技術應用的措施

    前文筆者簡要分析了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概念與特點,并探討了其在地質勘探工作中的具體應用。由于我國在應用遙感地質勘查技術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因而我們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需采取合理的措施來保證其應用效果。

    3.1 加強對遙感技術理論研究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實際應用離不開有效的理論研究。因此我們首先需深入研究并分析大量與遙感技術相關的理論文獻,為遙感技術的應用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除此以外,我們還需依據勘測區域的特點進行理論創新,不斷豐富地質勘查技術應用的理論成果。

    3.2 加強技術支持

    技術支持在遙感地質勘查技術應用中處于十分關鍵的地位,因此我們首先需保持所應用的相關遙感設備的技術先進性,保證硬件基礎;其次需加大引進與培養先進遙感技術人才的力度,以為遙感技術應用的準確性、合理性和科學性提供人才保證。

    3.3 完善相關制度

    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有效應用離不開相關制度的指導與規范,因此我們需積極完善諸如技術崗位責任制度的一系列制度,及時發現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促進我國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迅猛發展的國民經濟使得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對地質勘查技術的效率與精確度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此,本文簡單介紹了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及其在地質勘探工作中的應用,并提出了加強其應用的具體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理論參考。

    參 考 文 獻

    [1] 王潤生,熊盛青,聶洪峰,等.遙感地質勘查技術與應用研究[J].地質學報,2011,11:1699-1743.

    [2] 易飛.遙感地質勘查技術探究與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6,18:265.

    [3] 羅慶霞,蘇吉祥.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在礦山中的應用[J].世界有色金屬,2016,10:203+205.

    第2篇: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遙感技術 林業監測 應用要點

    林業遙感技術是通過非接觸性和非實地性的觀測和記錄林業的地理、生物、生態和其他信息,是現代做好林業監測、調查和信息獲取的重要技術手段。應該在對遙感技術做出科學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提高對林業遙感技術的重視程度,詳細了解影響林業遙感技術效果的因素,明確林業遙感技術的特點,結合實際林業監測工作做好林業遙感技術的應用,提升林業監測的質量和水平,為實現林業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服務。

    1、遙感技術的概述

    遙感技術,英文簡稱RS(是Remote Sensing的縮寫),是一種通過非接觸性和非實地性的觀測和記錄目標物,獲取目標物體各種信息的一種技術。遙感技術在林業的應用可以稱為林業遙感技術,是指通過衛星和飛機對林業資源進行監測和調查,形成對林業資源實時地和動態地監測,形成各種數據和信息,為林業決策和發展提供基礎上和實施上的參考。

    2、林業遙感技術的特點

    2.1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高效性

    林業資源的在我國分布區域遼闊,應用林業遙感技術可以使國家有關部門在短時間里掌握大面積的林業資源狀況及變化情況。

    2.2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層次性

    要想提高林業資源調查和監測的精確程度和速度,就必須利用抽樣技術,建立林業遙感技術不同高度的遙感平臺,獲得多層次遙感資料,在配合多階抽樣技術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林業資源調查和監測的速度和精度。

    2.3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動態性

    林業資源的具有再生性和周期性的特點,決定了林業遙感技術必須保證林業資源信息監控和調查的動態性,實現多時相遙感和動態遙感。

    2.4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基礎性

    林業遙感技術得到的林業資源信息是定量的數據,方便林業資源管理、調查和監測,應該重點做好林業用地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的定量監控工作,為林業資源調查和監測做好基礎性工作。

    2.5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差異性

    不同的傳感器和不同的介質,接受和記錄林業資源的屬性不盡相同,為了林業規劃的合理、林業生產的科學、林業監測的全面,必須提高林業遙感技術的差異性,將各種類型的信息接收和記錄下來,以利于科學分析和綜合利用。

    3、遙感技術在林業監測中的應用要點

    3.1 做好林業遙感技術在三個方面的應用工作

    首先,做好對林業資源遙感資料的成圖工作,林業資源的面積、土地類型的判定、制圖和調繪是林業資源遙感技術的基礎工作,也是其優勢的主要方面,是林業監測的根本性工作。其次,做好木材蓄積量的估計工作,針對各地實際情況,開展有代表性的估量試驗,為林業監測工作提供詳盡的蓄積量信息。最后,做好林分調查因子的估計工作,加強林業遙感技術和傳統監測技術的相互配合,對各種因子做以詳細描述和準確記錄。

    3.2 做好林業遙感技術的信息共享工作

    林業監測離不開林業信息的共享,林業遙感技術的信息共享是林業信息合作的重要措施,據相關林業文件報告顯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已把遙感技術當作林業資源調查信息的主要獲取手段。但各國調查方法差異很大,標準(如分類系統)也不相同,這就使資料失去可比性,影響信息共享。我國已經建立國家級的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和監測項目,就是這方面很好的嘗試,在林業資源分類方法與監測體系上與國際上進行了協調。這方面的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各地林業信息和數據資源的共享,便于林業監測工作的開展和深入。

    3.3 做好林業遙感信息的信息融合工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林業遙感信息源的多形式應用成為林業技術工作人員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做好林業遙感信息的融合工作,使信息來源多樣化,信息加工多功能化,將不同系統和不同來源的信息融合成為一項值得關注的工作。隨著信息源的多樣化,人們總希望將各種信息源的優點集中在一起,而不是簡單的疊加,這無疑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目前,應該做好林業遙感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融合工作,實現信息的無縫對接。

    3.4 提高林業遙感數據的精度

    林業應用航天遙感數據的一個重大障礙是當前運行的衛星傳感器的空間分辨率低,導致現有信息源不能滿足林業上的一些特殊要求,如樹種的區分。當前信息源即使能區分樹種組,由于大量的混雜像元存在,致使分類精度一直很低。隨著高光譜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上述問題的解決有了可能。如樹種區分,森林結構的表達,郁閉度及其它林分因子的測定等。高光譜是一個新的思路,它將原來僅有6~7個波段的區間,細分為更多的波段(如從400~2450m分為192個波段),目的在于建立窄光譜段與地物的直接對應關系,實現空中對地物的直接鑒別,盡管仍會有混雜與干擾,但通過多維光譜空間信息的分析,也能將林業的相關問題適當解決。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林業監測工作中應用林業遙感技術是時代對林業整體工作的一項要求,林業技術人員應該明確林業遙感技術的概念,清楚林業遙感技術的特點,找到確實有效掌握林業遙感技術提升林業監測質量的方法,為林業的發展服務。本文來自于實踐和基層,難免會出現水平和角度上的缺陷和漏洞,希望能夠對同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同行能把文中的缺欠當做新研究的開始,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推進林業監測工作的深入,振興林業事業。

    參考文獻

    [1]侯彥林,賀紅仕,徐吉炎 等.農田防護林生態效益遙感研究方法[J].生態與環境遙感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44~50.

    第3篇: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范文

     

    環境科學中環境保護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研究工作,遙感技術和GIS系統也在環境保護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不論是采集信息數據、監測環境動態變化還是環境管理方面都發揮了相應的作用,并且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對于控制環境問題具有突出貢獻。

     

    一、遙感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是借助于傳感器設備對地面電磁波信息進行探測收集,并對其進行數據處理來完成對資源和環境監測的一種綜合技術,遙感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也是不斷拓展,其應用的領域也是越來越多。

     

    (一)在水土保持研究中遙感技術的應用

     

    水土保持是環境保護和監測中的重點,遙感技術在其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上:一是在土壤侵蝕方面,通過建立三維模型能夠對同一地區在不斷時間段的目標變化進行觀測,利用遙感技術能夠對某一區域在一段時間內土壤侵蝕的變化和程度進行較為精確的計算,并可將數據整理成土壤侵蝕強度分布圖和透視圖等以供環境科學工作人員來進行查看和處理,對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可以實現動態實時監測;二是在植被覆蓋和分布方面,通過利用航空影響能夠對地面植被等級和種類進行判斷,航空影像的分辨率較高可以完成對局部區域內植被分布和覆蓋較為精準的觀測,同時結合衛星圖像能夠對較廣區域內的植被分布和覆蓋進行分類和信息采集。

     

    (二)城市環境監測規劃中遙感技術的應用

     

    在城市環境規劃和監測中遙感技術主要應用在兩個方面上,一方面是對城市結構進行規劃。利用遙感技術能夠清楚對城市中的各種建筑結構類型進行區分和判斷,從而對城市結構進行規劃分類,優化城市結構規劃。例如對城市中的道路、居民區進行觀測時可以通過遙感影像中顏色和形狀的不同來進行判斷,像是道路多呈現為帶狀或是環狀或線狀,從影像上可以清楚對城市中的交通分布進行辨別。另一方面是對城市熱污染的監測上。隨著城市建設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交通流動的增多,使得城市形成了與周圍農村和山林不同的獨特氣候,也就是常說的城市熱效應,而這種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熱污染。而通過遙感技術能夠對城市的紅外熱感分布數據進行收集,對城市不同區域的溫度分布進行區分,從而實現對城市熱污染的實時監測,從而有針對性地處理相應的熱污染。

     

    二、GIS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GIS全稱為地理信息系統,是通過對空間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和分析的一種信息系統,由于其對數據處理分析的表現非常出色,在環境科學和地理研究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環境規劃、監測和應急預警等方面。

     

    (一)GIS在環境規劃中的應用

     

    在環境規劃中應用GIS主要是通過將GIS系統中的空間分析技術和已經獲取的數據結合起來進行應用,從而為環境規劃提供更為精確的規劃依據。環境規劃不僅要靠規劃專家的經驗,而且還要依靠豐富的地理環境數據來作為支持。現代GIS系統在水污染控制、環境保護區規劃和城市規劃等領域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其基本的數據庫來為決策者提供實時的環境空間信息,利用GIS的數據處理功能能夠對各種基礎數據進行轉換處理,并可將數據通過可視化圖表直接顯示出來,為環境規劃人員提供便利。同時與遙感技術聯合還能夠完成對城市熱效應的全面監測和規劃,更深入地分析城市熱效應數據,建立相應的城市熱效應規劃模型,從而為城市未來規劃提供模型支持。

     

    (二)GIS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在環境監測中GIS系統主要是通過與遙感技術、GPS技術等進行聯合應用,利用遙感技術獲取的相應數據信息來建立相應的監測模型,從而完成對某區域內環境的動態監測和分析。基于GIS和遙感技術建立起來的環境監測系統具有使用方便、人機交互友好、數據可視化強等優點,在現代環境監測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能夠完成對水域污染、固體廢棄物分布和噪聲等環境監測工作,尤其是在水質監測方面,依靠遙感技術等其他技術獲取的水域地理信息數據建立相應的監測系統能夠完成對當地水質的自動監測任務,其監測結構主要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基于GIS系統的水質監測系統主要有三個大部分組成,分別是信息數據采集、信息數據傳輸和信息數據處理這三個部分,三個分工明確、職能清楚,從而能夠較為快速地完成對水質的監測工作。

     

    (三)GIS在環境應急預警中的應用

     

    隨著GIS系統的不斷完善,其能夠完成的監測任務也是越來越多,其中應急預警是GIS系統應用較為突出的一種,能夠對某區域內重大環境污染事故進行應急預警,快速正確地對事故位置、屬性進行判斷,并可提供污染擴散的模擬過程,模擬污染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趨勢,從而提供相應的應急處理方案,這樣能夠讓環境控制人員在短時間內及時對環境污染事故進行緊急處理,將環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而現實中的諸多事實也證明了GIS系統在環境應急預警中的重要作用,其與遙感技術的聯合應用也使得預警系統的效用不斷增強。

     

    三、遙感技術和GIS技術的未來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遙感技術和GIS系統都在不斷發展完善當中,遙感技術中對信息數據獲取的精確度和數據可靠性在不斷增強,而其信息處理模型的建立也是未來遙感技術發展的重點。而GIS系統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也在不斷實現網絡管理和網絡實時分布等功能,同時GIS系統和遙感技術的一體化也將成為今后兩種技術發展的目標,從現在很多應用中就可以窺見遙感技術與GIS系統之間的緊密聯系,而之后遙感與GIS一體化也將不斷增強測繪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作用,使得遙感技術和GIS系統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不再局限于淺層提供數據和分析數據,而是向著更深層次發展,并且隨著GIS和遙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一體化的不斷加深,兩者在我國環境保護監測中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重要。

     

    結語:

     

    在環境科學中應用遙感技術和GIS系統主要是依靠遙感技術來獲取相應的環境信息數據,然后用以獲取的信息數據來建立相應的地理信息系統,運用GIS系統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建模分析,這也是遙感技術和GIS系統在不斷融合的過程,兩者在環境科學中的聯合應用,使得環境科學的各項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推動了我國環境科學領域的不斷向前發展。

    第4篇: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遙感技術;地震預測工作;應用

    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板塊交界處,大陸板塊的緩慢運動,使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相對較高。所以,能夠及時、準確、有效地進行地震預報、監測以及震后救災工作就顯得非常有必要。遙感技術的特點是高效率信息收集、獲取信息量較大、方式多樣與間隔時間較短等,可以保證全方面24h的動態監測,所以其用于地震預測、地震災害現場調查與震后損失核算等是一個比較有價值的課題。該文主要對遙感技術用于地震預測工作進行簡要描述。

    1遙感技術與地震

    遙感技術(RS)指的是通過使用一定的方式能夠遠距離獲取“物體”的各種信息。使用遙感器遠距離獲取目標對象的各種數據,再采用特定方式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進而得到目標對象的相關情況。遙感技術是根據電磁波和地球表面物質之間的特定關系建立的,目的在于探測、分析、研究地球現有的資源和地理面貌,是對地球表面的空間與時間的特征以及規律變化進行觀察研究的新型技術。遙感技術的優點是概括性強、綜合性優異、宏觀調控力強、具有直觀可視性等,由此能夠最大限度地預防人為性的干擾,在合理分配有限資源的同時,使震區各項數據能夠快速有效地傳輸。通過將遙感技術和傳統地震探測技術進行對比,能夠發現遙感技術要更先進、更科學以及更加具有時效性,其使用于地震的預測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地震的實質是地球內部的某種結構產生突然性的破裂引發震波,在某個范圍中引發地震的現象。地震現象伴隨的是災難與危險,具有突然性、危害嚴重性以及影響較大等特征,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危險的自然災害之一。我國所處的位置是亞歐大陸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頻繁,因此地震發生的數量也相對較多。世界范圍內死亡人數前十的地震中,有一半發生在我國。使用遙感技術進行地震預測、地震災害調查和損失評估等震前震后各種處理工作,提高了地震預測的準確性,能有效控制和減少震后各種問題的發生。目前,遙感技術在災后重建工作的規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強震區之中,利用遙感技術還可以評估災后重建工作的進展,為管理人員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利用遙感技術,還可以獲取震區的地理資料,為災后重建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的科技保障。

    2遙感技術應用于地震

    傳統的地震預測、地震情況調查、災情了解等信息收集方式只能采用實地勘測等方法。雖然能夠得到精確性和可信度很高的數據信息,但其附帶著巨大的人力和成本的投入。那么使用遙感技術能夠優化傳統實地勘測方式的缺陷,伴隨而來的是更加先進、更加科學的地震各個階段的處理工作,其在地震領域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遙感技術主要以航天遙感影像分辨率為基礎,伴隨高分辨率影像技術的發展,推動著遙感技術在地震各個階段的廣泛使用。

    3遙感技術在地震預測中的應用

    地震的預測工作是一個國際性的研究課題,主要是由于地震形成原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且受到目前科學技術的限制,無法形成及時有效、準確的地震預測工作。現在將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到地震預測的研究正在處于發展階段,伴隨而來的是很多難關需要攻克,現在科研人員研究的重點是使用遙感技術進行地震震前監測,其中心是對震區的熱異常情況進行探測分析。地震發生前的地表溫度異常在國際的歷史上有很多記載,我國歷史文獻中也有很多資料記錄了地震時地表溫度異常的情況。在強烈地震發生時,震中位置周圍一定范圍內將會出現溫度升高的情況,同時這種溫度升高包括空氣溫度、地表溫度以及地表下淺層溫度等。傳統地震預測技術對震前溫度變化的研究主要是對全國臺網監測的氣溫、淺層土地溫度與中、深層水溫等數據的分析,同時對震中位置附近區域的地表與指定深度的地下溫度情況變化的分析研究。然而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監測局部位置的溫度異常,無法形成范圍性溫度變化趨勢的數據。熱紅外遙感技術的特點是覆蓋性、24h動態信息監測、信息多樣性等,因此能夠對震區熱異常信息影像形成連續性監測。

    4遙感技術在地震災害評估中的應用

    地震災情的獲取與評估是降低災害影響的有效途徑,但是傳統人工勘探途徑不僅費用高,且工作效率低。實際上,早在1906年,美國科學界就利用風箏記錄了地震災后影響,從此,遙感技術開始應用在地震災害的調查與分析中,自此之后,遙感技術開始普遍應用在地震災害信息的預測中,獲取了突出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利用遙感技術來獲取震害信息,可以及時收集到道路、橋梁、建筑物等設施的信息,為地震后的災害評估提供資料支持。作為一種新興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遙感技術正日益發展成為一種先進的手段,并應用于各個不同的科學領域當中。對地震科學而言,快速、高效及準確地獲取信息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遙感的特性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不同光譜段和不同空間分辨率的遙感數據可以根據其自身的特點應用于地震研究的各個研究方向。開展多源地震空間數據的綜合研究,并建立多源遙感數據地震應用模型是今后空間技術應用于地震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震害損失快速評估未來的發展應主要定位于結合高精度遙感數據和遙感震害模型的3S技術(RS、GIS及GPS)的應用,通過震害信息自動識別技術和目標物的精確定位技術真正實現震害快速得出結論。

    5結語

    第5篇: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范文

    [關鍵字] 鈾礦勘查 遙感技術 綜合研究 成礦觀點與找礦效果

    [中圖分類號] P23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2-118-2

    地質勘查工作的深入開展對遙感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化應用遙感信息,以便更有效地服務于礦產資源勘查,已成為當前遙感地質工作者積極探索的科學難題和熱點。而開發新型遙感探測技術與先進的圖像處理方法、促進遙感技術與多學科的交叉集成,是這一探索的方向和重要途徑。本文結合鈾資源勘查,重點從遙感信息綜合研究的角度,對其在地質勘查領域深化應用的這一科學難題進行了探索。

    1地質找礦中遙感信息綜合研究和深化應用的思考與理念

    (1) 遙感技術在地質領域應用的局限性。遙感技術在地質領域應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遙感所獲得的信息主要是地表信息,而目前找礦更多的是需要地下深部信息。因此,單靠遙感技術本身很難解決復雜的地質找礦問題。

    (2) 找礦難度愈來愈大,遙感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已成必然。隨著地質勘查工作的深入發展,一方面,出露地表的礦床明顯減少,勘查的目標已由地表或近地表轉向地下深處的隱伏礦床,因此找礦的難度愈來愈大;另一方面,由各種地學手段獲得的信息愈來愈豐富,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信息資源,以提高勘查效果,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3) 遙感技術要與迅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相整合。進入21 世紀以來,現代信息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如何將這些新技術(如:三維地理信息系統(GIS) 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仿真模擬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 應用于地質勘查領域,進一步解決礦產資源的勘查問題。鑒于上述思考,筆者提出了遙感信息深化應用的思路:即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優勢,實現遙感技術應用的以下兩個結合: 一是遙感信息與傳統地學信息的結合,二是遙感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 同時,在遙感技術應用的過程中要注入地質專業知識,將信息轉化為創新思維,用來指導找礦決策和實踐。

    2遙感信息綜合研究與我國砂巖型鈾礦斷隆成礦觀點的提出

    2.1 鈾礦床遙感信息的綜合研究

    2.1.1 對地質資料分析的質疑

    關于礦床成因,研究初期人們認為它屬層間氧化帶鈾成礦類型,鈾源來自盆地北緣蝕源區的含鈾地層和中酸性巖體,在氧化條件下,雨水淋出的鈾滲入地下,經地下水搬運,沿滲透性高的砂巖層遷移,在從氧化帶進入還原帶的過渡地帶,由于氧化還原環境的變化,發生了鈾的沉淀和富集,形成了該鈾礦床( 圖1( a) ) 。可是,經礦化同位素年齡分析,礦床的形成經歷了從120 ± 11 Ma ~ 8 ± 1 Ma 的一個漫長過程,新生代時( 20 ± 2 Ma 和8 ± 1 Ma) 繼續有鈾礦化形成,但新生代時,河套斷陷已經形成,斷陷的下陷已將蝕源區與成礦區分開,這時成礦的鈾源已不可能再來自盆地北緣( 圖1( b) ) 。因此筆者認為,用傳統的觀點難以完全解釋東勝鈾礦床的形成。

    2.1.2 新發現地質現象的遙感信息綜合研究

    先將收集的研究區的遙感、地質、地球物理( 重力、航放、航磁) 、地球化學數據建成GIS 數據庫; 然后利用GIS 分析功能,將遙感信息與傳統地學信息集成( 復合和融合) ,并進行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通過綜合研究進一步認為:東勝-石灣子斷隆構造為一基底隆起背景上的富鈾斷塊,它的不斷隆升,能夠為成礦提供鈾源;斷隆南緣斷裂為一從地表切入基底的貫穿性斷裂,是深部物質向上運移的通道;環狀構造為一與油氣有關的環狀構造,反映該區油氣活動的中心,可以為成礦提供油氣等還原物質。由上述構造要素構成的成礦背景疊加在早期的套蝕源區與斜坡帶的成礦背景之上,構成了該區鈾礦形成的特殊區域地質構造環境。

    2.2鈾礦床的斷隆疊加成礦

    在綜合研究了鈾礦床的區域地質構造背景之后,又進一步研究了礦床的成礦特征,發現油氣和熱流體參與了成礦過程,礦化有明顯的疊加現象,如鈾源的疊加、成礦流體的疊加和成礦年齡的多期性等,且鈾礦化類型具雙重性和復雜性等。將礦床的成礦背景信息與礦床的成礦特征信息綜合,并注入鈾礦地質專業知識,實現了信息的轉化,重新認識了鈾礦床的成礦過程。

    2.3 砂巖型鈾礦斷隆成礦觀點的提出

    (1) 斷隆非疊加成礦的證據。當擴大研究范圍后發現,其他鈾礦床在空間分布上也與斷隆構造有關,如黃陵鈾礦床位于渭北斷隆的北緣,國家灣鈾礦床位于固原-華亭斷隆上,磁窯堡鈾礦床位于牛首山-羅山斷隆的西緣等。 綜合斷隆疊加成礦和非疊加成礦的研究成果,筆者提出了砂巖型鈾礦斷隆成礦的觀點。

    (2) 斷隆成礦的機理。通過對斷隆構造成礦機理的研究認為: ① 斷隆構造的隆升作用,使深部的鈾礦床和富鈾層被抬升到地表,遭受風化、剝蝕,為新的成礦過程提供鈾源; ② 斷隆邊緣斜坡帶的地形和沉積環境( 有利于形成賦礦的粗碎屑的沉積地層);③ 斷隆邊緣貫穿性斷裂是將深部還原性物質向上運移的導通等。這些有利的成礦要素在斷隆構造環境形成了最佳組合,從而使斷隆構造孕育了源( 鈾源) - 運( 搬運) - 聚( 富集) 統一的成礦條件。(3) 斷隆成礦觀點的核心。斷隆成礦觀點的核心是強調構造,特別是深位貫穿性斷裂和油氣,甚至熱流體等深部還原性物質在砂巖鈾成礦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該類型鈾礦床的形成不同于傳統的層間氧化帶類型鈾礦床,不只是個淺部地質作用過程,而是深部與淺部地質作用的復合。

    (4) 斷隆成礦觀點提出找礦意義: ①我國克拉通盆地砂巖型鈾礦的區域找礦,應圍繞斷隆構造及其邊緣進行; ②圍繞斷隆構造找礦,不要局限于砂巖型鈾礦,應開展多目標找礦( 包括砂巖型、碳硅泥巖型和熱液型); ③不同斷隆構造形成的背景、演化歷史、成礦條件和找礦潛力不盡相同,即使同一斷隆構造不同部位成礦環境和條件也不相同。因此,找礦時要進行具體的地質分析。

    3結論

    實踐表明,如果用同樣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同一個問題,由于看不到新的現象和事實,認識將很難有所突破。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它能夠迅速發現用常規地質方法很難發現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如果將這些新發現與傳統地質方法得到的信息相結合,將會促進地質人員重新考慮問題和進行創造性思維,以導致新概念的產生和礦化規律新認識的形成。曾經指出的"沒有先進技術支持的理論是落后的"。同時可以看出,遙感技術的應用不僅限于"線、環、塊"的識別和蝕變信息的提取,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進行成礦理論的研究。因此,需要將遙感的應用"從技術索引的思路走出來","從技術層面提升到科學層面"。這樣才能使遙感在地質找礦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充分發揮遙感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地質勘查信息資源,進行新理論的探索和建立新的找礦模式,并利用新模式進行找礦,這是一條從"信息找礦"到"理論找礦"再到"模式找礦"的正確途徑,實踐證明可以取得顯著的找礦成果。

    第6篇: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遙感技術;地籍測繪;應用分析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47

    地籍測繪是一項具有行政管理性質的工作,政府通過行政性技術手段,調查土地及其附著物的位置等基本情況,了解我國國土的基本情況,為國土、城建、規劃等部門提供了權威數據,作出科學決策。但是,地籍測繪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如果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廣泛應用,將使得這項工作取得非常重要的進展。

    一、遙感技術的具體概述

    (一)遙感技術的概念。遙感技術指的是通過傳感裝置,并不與被檢測對象發生直接接觸,而獲得被檢測對象的基本情況,并分析這些數據,進行加工和表達的一門新型的科學技術。它基機、衛星等飛行裝置來收集地面或者被研究對象的電磁信息,借此判斷地及相關資料的技術手段。遙感技術獲取信息具有動態性強、內容豐富、便于傳輸、獲取效率高等特點,十分適合于對地籍監測工作的應用。應用遙感技術可以對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大規模的更新和核查。因為遙感技術不需要進行實地的勘測與拍攝,只需要借助飛行器進行遠程監測即可獲得大量的可行性數據,從而節約了大量的工作時間,并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大大提高了地籍監測工作的效率和準確率。

    (二)遙感技術的應用。現代科技認為一切物體都會反射出不同的電磁波,即物體的反射特性,而遙感技術便是基于物體的這一特性,遙感技術最早應用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是航空航天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綜合而發展得來的一門重要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漸廣泛,利用遙感技術對土地相關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和分析,記錄大量的可行性及科學性數據,并借此判斷地籍狀況更加理所當然。遙感技術本身的先進性結合計算機系統的信息化,將在未來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并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會使世界的技術水平向前邁出一大步,更會是國家和社會的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

    現代地籍測繪的基本流程為:資料分析、數據獲取、數據編輯、整理、入庫。對待測地區已有的地籍資料進行分析,熟悉該去情況,此時可使用“準地籍測量”,對于已獲取的各種數據,按照數據庫的要求進行整理、編輯、入庫,并通過計算機網絡上傳,以便其他兄弟地區及上級取閱和使用,同時通過計算機數據技術進行各種統計、分析和匯總,并建立地籍數據庫,形成地籍管理系統。隨著計算機和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地籍測繪的手段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各種新型的測繪手段漸漸在地籍測繪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同時,地籍測繪采集到的圖像和信息也更加清晰,測繪業內外的工作因為技術的發展而得到全面的改善。國土資源狀況的大部分情況資料都是通過地籍測繪得到的,而地籍測繪需要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情況來決定使用不同的測繪方法,為了避免重復作業造成資源浪費,這就要求各個部門將各自測繪的結果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共享。

    (一)在動態監測方面的應用。現在在地籍測繪工作中所使用的技術不斷地成熟,應用的技術也更加多樣,特別是遙感技術、GPS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更是大大推動了地籍測繪工作的進步和發展,提高了測繪的水平。而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則更是實現了動態監測,便于土地測繪技術的開展,實現對土地的高效利用。動態監測能夠及時的檢測到土地的變更、調查等動態信息,有效及時的掌握土地的情況,,掌握土地調查的相關資料,實現對土地的合理利用。重要的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可以將難以識別的圖像、數字等資料對象進行處理,從而轉變為便于識別的文字、圖表等形式,更便于對相關數據的整理,儲存等,也更便于對地籍監測相關資料的傳播和使用。通過對土地利用往期和其他地區情況的對比,得出最好的信息。通過對土地利用情況變化的隨時監測,可以更好地實現對土地利用情況核查,得出土地利用情況變化的趨勢,為往后的變化情況提出預測,為決策者提供科學可靠地數據資料,以便對土地利用做好整體科學規劃,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

    (二)在遙感技術方面的應用。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由于我國土地情況和環境的復雜性,結合時間和空間的因素,我們可以看出遙感技術在國土、水利、農業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結合實際地籍測繪,遙感技術應用一般具有以下流程:數據選取――數據處理――變化信息提取――檢測精度評定。下文從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地籍管理的特點有連續性要求高、綜合性強和精度性高的特征。精度的要求是最關鍵的,因此,在數據選取中一般通過美國和法國的Landsat TM、SPOT兩種衛星數據來實現。甚或為提高精度會結合相關土地利用圖作為對比,或將人文、生態等內容列入地籍測繪資料中作為補充,甚至利用GPS衛星影像來做補充,以達到更高的精度。(2)數據處理是地籍測繪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遙感取得的資料必須經過計算機進行處理,將不便于識別的材料如數據、圖像等,轉換為可便于識別的文字和圖片并作出修正,以達到足可使用的精度。然后,變化信息提取是遙感技術在地籍監測中最重要的應用。變化信息指的是在固定的時間段內土地相關資料(如面積、類型、利用方式等)發生變化的相關量的大小,通過時間差,來計算不同時間段的變化信息量,從而得到土地信息變化的規律,得到往后變化的情況預測,為決策者提出科學可行的建議,為今后的整體科學規劃給出參考的意見。(3)精度是評價測繪成果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對遙感技術評價的籌碼。通過對已檢測數據進行統計學研究,對已測信息的分析和記錄,和與以往數據進行的對比得出測繪信息的精確度,以衡量測繪結果以及遙感技術的測繪水平。遙感方式除傳統的航空攝影外,還有彩色紅外、紅外攝影、紅外掃描、微波探測等非成像攝影,有多譜段掃描儀不僅可以獲得大量光譜像片,而且其信息量很大程度上多于單波段像片。

    (三)GPS RTK在建設用地勘測界定中的應用。建設用地中的勘測定界為各級政府的國土資源部門規劃土地利用類型、地籍管理等提供者必要的依據和基礎資料,它確定了土地使用邊界范圍,測量了使用邊界范圍內的各類土地面積及土地利用方式。建設用地勘測定界的基本流程有:審查用地文件及相關圖件等――現場踏勘――圖上紅線設計――實地放樣――復核測量――面積量算――繪制建設用地界圖――填繪建設用地管理圖――資料整理――歸檔,反復實地勘察、作圖測算、調查后制定放樣數據。利用這樣的新型解析技術進行勘測定界放樣,能避免解析法和關系距離法放樣帶來的復雜性和不可避免的誤差,同時也簡化了建設用地勘測定界的工作程序,特別是對公路、鐵路、河道、輸電線路和特大型工程的放樣更為有效和實用。

    結語:地籍監測工作對于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同

    時,它又是一項非常繁瑣的工作,而遙感技術、GPS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其中降低了繁瑣程度,并提高了數據的精度,提高了地籍監測工作的效率,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數據處理使得地籍測繪工作日臻成熟,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遙感技術的結合和發展,為地籍監測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方法。

    參考文獻:

    第7篇: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遙感技術;地質找礦;發展前景

    隨著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非常緊迫。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客觀上推動了地質找礦事業的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的偵測力度,獲取更多的礦產資源儲藏信息,需要更多高新技術的支持。遙感技術在這樣的條件下孕育而生,這一高新技術在地質領域的采用,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礦產資源開采量。遙感技術隨著新技術的開發應用,減少了我國在地質找礦工作中的難度。地質找礦事業運用遙感技術將在“十二五”時期得到更好發展,到時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和傳統地學方法,將帶動整個地質找礦事業的發展。

    1 早期的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應用

    1970年之前,地質偵測水平一般,只能停留在收集回來的圖像信息上,無法進行科學有效的處理,進而不能真正地了解地質情況。1970年之后,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通過衛星能夠使用多光譜掃描技術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地質找礦事業的發展。1990年之后,遙感技術迅速發展,遙感數據的空間分辨率、光譜分辨率、時間分辨率都大大得到提高。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運用能夠有效地通過電磁波對大范圍的立體地貌信息進行定位收集。但是因為長期的礦產開采,導致了地表礦物的縮減,而遙感技術一般采用電磁波獲取地表信息,這就要求擁有更強勘測能力的儀器的出現并結合更先進的科學勘測技術。

    遙感地質工作者明白地質找礦要往更深層萬面發展,經過不斷的努力,開發了多源地學信息集成技術,由對礦產資源的表面勘測進行更深的勘測,還開發了遙感弱信息提取技術,這種技術能夠有效提高遙感直接找礦的效率。但是由于信息源分辨率多為MSS、TM、SPOT等,且二十世紀末地質工作投入量有所縮減,遙感地質找礦逐漸從跌入低谷。

    2 新型遙感技術的應用

    2.1 依靠雷達成像技術獲取地礦信息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的光譜成像和雷達成像技術為地質找礦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偵測方法。光譜成像主要依靠成像光譜儀,這一設備可以對地物波譜特征定量及空間定位分析,之后能夠獲取礦石的種類、成分。該儀器能夠有效識別高光譜分辨率和窄小多波段遙感圖像。雷達成像不受時間和天氣的影響,偵測能力出眾。它主要通過往地物上釋放電磁波,根據電磁波波長的變化掌握地物的表面結構和節電特性,并且電磁波波長具有很強的穿透力。雷達成像的電場矢量對于地物的類型會有特別的極化散射型。不同的電磁波發射方向和角度會對地物外部特征有更好的加強效果。因為雷達成像技術具備這么多的技術優勢,已經成為了偵測地質結構的有利方式。

    2.2 通過人機互換形式處理收集的信息

    遙感信息的收集依賴圖像處理,主要通過人機互換形式。20世紀以前,電腦性能不足,費用不菲,遙感信息的提取主要依靠專業人員。這樣使得信息不僅收集不到位,浪費了時間,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隨著計算機的快速推廣,性能的不斷提高,計算機在遙感信息的圖像處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也為遙感數據的接受、發送、檢驗提供了便利。由于遙感信息主要以圖像數據為主,個別數據需要人工處理,所以采用人機互換形式能夠有效地提高信息收集、處理的效率。

    2.3 使用高分辨率和新方法分析含礦信息

    含礦信息分析主要通過兩種技術實現:第一種是運用光譜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這兩種分辨率能夠對地物類型和外表結構進行信息收集,針對性對物質成分進行分析。利用得到的波譜特征對圍巖蝕變進行探測,是有效地發現礦產資源的途徑。第二種是利用“環境-礦床”的處理方法,利用環境來勘測礦床信息。此方法能夠從整體上對礦床的形成有一個大致把握,了解成礦的規律,但此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就是沒有辦法進行定量分析。

    3 遙感地質找礦的未來發展

    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事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未來還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層面:

    3.1 經濟發展的需要

    礦產資源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講是至關重要的。為了使我國礦產資源的供應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地質勘測的力度已經得到了國家政府的號召。推動科技的創新和進步,實現地質勘測工作的科技化,提高地質找礦的工作效率,擴大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新時期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奠基石。只有滿足了整個社會對礦資源的需求,經濟才能實現真正地騰飛。

    3.2 適用范圍推廣

    遙感地質找礦已經突破國家范疇,各國通過互相學習,總結經驗,促進了遙感技術的發展;遙感地質找礦從應用的地域范圍上來講,從陸地找礦向海洋找礦拓展,從人口密集地區向人口稀疏地區擴散,有效促進了遙感技術在不同環境下的應用;遙感地質找礦的理念有所更新,以前只是單純追求礦資源的開采量,現在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的應用中更加注重了環保意識,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找礦事業從地球拓展到外太空,遙感技術的遠程操控性在滿足了這一技術要求。

    3.3 新技術的拓展

    高光譜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因為其高空間分辨率的高光譜遙感技術給遙感地質找礦添加新的血液。高光譜遙感技術繪制的圖譜能夠有效地區分礦與非成礦斷裂、蝕變巖體、地層和非蝕變巖體、地層,能夠精準地找到新的礦產蘊藏靶區。高光譜成像系統從理論和技術方面都能對地質找礦做出貢獻。遙感系統技術地質勘查系統正在有條不紊地構建。該系統能夠把航天、航空、陸地、海洋、地下的遙感數據進行有效收集處理,構建出一套三維地質勘查遙感系統。立體式的地質偵測技術系統利用航空遙感技術、航空物探技術、地面地下物探測技術、地球化學技術等等先進的地質勘測技術,構建出了從地面到天空再到太空的立體式地質勘查技術系統。

    3.4 技術應用觀念的轉變

    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在未來的發展中,遙感技術會向科學層面得到提升。結合成礦理論來清除在遙感技術地質找礦中存在的障礙,充分發揮遙感技術的優勢,及時處理在找礦中存在的問題。遙感技術在未來將實現與遙感信息與傳統地學信息和遙感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在找礦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先進技術結合先進理論,不斷在實踐中提出創新性想法是遙感技術在未來的應用中會必須做到的。

    4 結束語

    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事業中的拓展應用任重道遠,利用這一核心高新技術能夠實現直接找礦和解決更深層次的找礦問題。新的高光譜遙感技術和雷達成像技術為遙感技術注入了新的血液,基于新技術在遙感技術中的拓展,結合先進的科學成礦理論的知識,能夠為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探索出一條新的出路。結合我國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拓展,遙感找礦還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拓展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是未來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劉德長,李志忠,王俊虎.我國遙感地質找礦的科技進步與發展前景[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1(8).

    第8篇: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遙感技術;環境監測;運用

    遙感技術的應用,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各個領域廣泛滲透。結合GIS、GPS等技術的協同發展,“3S”技術的快速發展,遙感技術已成為推動保護環境、資源利用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以其具有的大面積同步觀測、多波段全天候工作、瞬間成像功能等優越特點,并與航空航天領域結合,已逐漸成為環境監測領域的高成本效益的監測工具,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遙感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1、水環境污染監測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污染中的應用,主要是分析水體的光譜特征、確定水體界線、水體溫度以及反演水體懸沙規律、葉綠素規律等,基于統計關系的定量反演或定性的進行遙感影像分析,最終確定水體的綜合水質指數,反應水質污染現狀。環境監測領域正逐步由定性監測發展到定量反應,同時這也是遙感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遙感技術應用于水環境監測,可較高精度的反應出水體的泥沙濁度、葉綠素水平、水體溫度,并可對SS、SD、DO、BOD5、COD、TN、TP等指標有一定指示作用,對水體富營養化的監控有一定作用。并且目前應用海洋遙感衛星進行海洋污染監控效果較好,對大范圍的海洋石油污染、海洋化學污染具有一定重大的意義,具有較大應用。

    2、大氣環境污染監測

    目前,遙感技術應用于大氣環境監測主要是對其進行臭氧監測、氣溶膠含量監測、有害氣體和熱污染監測,以及對沙塵暴的監測、酸沉降的監測等,隨著傳感器科技的不斷進步,應用十分廣泛,全球目前唯一臭氧測量手段即為遙感。采取衛星為傳感器搭載平臺的遙感技術收集大氣信息和地表信息區域性更大,而且是瞬間完成的,應用于大氣污染調查,可最大程度避免其誤差產生,有利于對大氣污染進行動態監測。

    遙感用于臭氧監測時,主要是通過測量臭氧對熱紅外輻射量的吸收,進而分析臭氧含量的。但遙感技術用于有害氣體監測仍是通過間接解譯敏感植物受影響狀況。對災害性的大氣問題的監測主要是包括沙塵暴、酸沉降、有毒有害氣體泄漏等問題的監測,嚴重危害環境質量,屬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許多傳感器的特定數據對其便有較好的觀測效果,如美國NOAA的高級甚高分辨率輻射計,便可對氣候監測、厄爾尼諾現象等許多環境災害進行描述性監測。總體來說,現如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遙感技術應用于大氣監測發展迅速。

    3、植被生態監測

    植被生態監測被各種監測均視為重要監測項目,所有監測衛星均需特殊考慮植被周期及生長規律,以便獲得更好的監測效果。植被生態遙感的應用主要應用于:植物生態健康狀況解譯、植被動態變化的調查城市綠化調查、草場資源調查、林業資源調查等。根據植物不同種類、不同狀態具有不同的光譜特征,對植被生態狀況可以進行良好細致的把握。在我國植被生態監測極為重要,其不僅關乎國民經濟,而且影響生態安全問題。因此植被生態監測意義重大。

    4、土壤及土壤污染監測

    遙感技術應用于土壤監測,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土壤關系著農業生產、流域非點源污染、沙塵暴、礦產資源等。土壤監測中的遙感技術應用是將土壤類型、土壤分布規律根據遙感影像解譯出。由于土壤監測是大范圍的監測,因此具有監測效果較好的傳感器為大波段、覆蓋范圍較大的傳感器。

    5、土地利用監測

    遙感技術應用于土地利用監測即為以傳感器為“手段”對土地利用進行分析,對土地覆蓋利用變化情況進行表達,進而對城市環境規劃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城市土地利用遙感圖像資料通過解譯,可進而可對城市發展、森林覆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等進行檢測。對此可進行間隔長度為五年或十年的跨度,經過圖片疊加,可發現分析出明顯規律。

    由于現如今城市熱島效應愈加劇烈,已達到干擾生態的程度,遙感技術對城市熱島的監控,有利于分析其產生原因,改善其現有狀態。遙感技術應用于城市還突出貢獻于城市熱島效應方向,如Landsat7的熱紅外波段6即對地表溫度、水溫變化以及城市熱島有特別的判斷作用。

    二、遙感在環境監測中運用的前景

    通過對遙感技術及GIS、GPS技術的開發研究,隨著遙感影像獲取技術的日益精湛,傳感器的精度水平及應用水準逐步提高,環境監測中的遙感技術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在今后的發展中,主要對環境監測中遙感技術的智能化進一步提升,使其由遙感數據直接智能自動處理,節省人力消耗。最后,發展智能化技術是需要一定時間和精力的,因此技術良好的團隊,以及優秀的遙感技術管理技術是環境監測中遙感技術健康快速發展的前提。

    遙感技術目前在環境監測領域已廣泛應用于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監測,但由于很多技術還滿足不了定量分析的需求,對大部分的形成機理仍有盲點,多數只是從影像資料直觀定量分析,因此在技術上還應有所提高,對其高精度傳感器需進一步開發以及相關制度體制需進一步建立。但由于其所具優點點突出,應用前景良好。

    總結:

    遙感技術是一種高科技技術手段,是一種高投入并具有可持續性可觀回報、可觀效益的高科技技術。但遙感技術仍只是一種技術手段,應用于環境監測領域,雖可廣泛的、快速的、動態的掌握信息,但是通過遙感這一“碧空慧眼”也只是能夠獲得地表信息,即環境監測的所需的環境數據資料,同時還是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相關工作人員對其數據進行分析、解譯等配合工作,才能使遙感更加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葉圓圓,高良敏.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4.02(09):58-60.

    [2] 吳志毅,韓薩出日拉.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研究[J].北方環境.2013.05(08):150-151.

    [3] 王麗寧.淺談信息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3.05(11):157.

    [4] 石麗娜,趙旭東,韓發.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和發展前景[J].貴州農業科學.2010.01(11):175-178.

    第9篇: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遙感技術地質測繪

    Abstract: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s a new type of modern land surveying technique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ll aspects of nation-build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been very mature in geological mapping, this paper do some simple exposi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geological mapping

    中圖分類號:TP7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2-

    一、引言

    地質測繪總體來說是一項政府行為上的技術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管理職能并且具有法律意義的行政技術手段,其主要工作是調查土地及其附著物的位置、界線、質量、權屬和利用現狀等基本情況來測繪其幾何形狀與面積,目前,隨著遙感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遙感調查正由示范性實驗階段步入全面推廣的實用性階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大大提高了經濟和社會效益。應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測繪是極其必要的,是當代高新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遙感技術特點及其它相關高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可以貫穿于地質測繪調工作的全過程,應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測繪工作具有廣闊的前景。全面推廣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有待于遙感工作者和地質災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遙感技術是最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科學技術。隨著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資源、環境監測衛星的發射與運行,為研究地表動態變化提供了多時相、大范圍的實時信息,遙感技術不斷與地學、環境科學相互滲透,成為研究地球資源環境最有力的技術手段。遙感模式識別也為模式識別這一傳統學科帶來了新的問題與挑戰,注人了研究與探索的活力,近20年來,遙感技術在地址測繪與工程勘查領域的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遙感技術是在測繪科學、空間科學、電子科學、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它的應用已深入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1]。

    二、遙感技術在地質測繪中的應用

    遙感對地觀測技術是當代高新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0世紀末幾年開始執行的“對地觀測系統(EOS)”計劃的主體。它具有時效性好、宏觀性強、信息量豐富等特點。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可以準確地監測地質災害體的形變與蠕動情況,從衛星遙感圖像上可實時或準實時地反映災時的具體情況,監測重點災害點的發展演化趨勢,增強地質災害發生的預見性。因此,為了能及時地調查地質災害狀況,為搶災與救災工作提供準確資料,根據國民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地質災害調查中采用遙感技術這一先進手段,是尤為必要的,這也是現代高新技術應用發展的必然趨勢。

    2.1遙感技術在地址測繪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將有利于發展科學、促進地質礦產事業的持續發展。遙感信息反映的地質事實,不能因為學科偏見,傳統觀念和規程而被改變。當然,早期的遙感資料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近年來,由于采用了新的技術思路,在大比例尺地址測繪和地質制圖中,遙感與地質的符合程度和可兼容程度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在如何充分發揮遙感地質的認識上仍有待統一,否則遙感地質將無法健康發展下去[2]。

    2.2 在巖漿巖、變質巖,特別是火山巖地區,地質圖上對地質結構的描述要比實際粗略得多,很多復式侵入雜巖體、隱伏侵入體、火山機構、脈巖、變質巖的類型和相帶在遙感圖像上有充分的反映,但常規地質圖則記述得很簡單。在松散堆積物廣泛覆蓋的地區,地質圖上的要素內容也過于簡略,近年來,各類鉆井、物探資料進一步證明了遙感地質資料的可靠程度,如果能用遙感資料將各種各樣的隱伏地質信息、隱蔽地質界限,補充到這類地區的地質圖上去,則將大大改善其地質研究程度,所以地址測繪開展了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在這些工作中如能充分正確地應用遙感技術,也必將大幅度提高大比例尺地質圖件的精度和專業水平,加快詳細地址測繪、專業勘測的進度。

    三、遙感技術帶來的新信息[3]

    縱觀遙感提供的構造新信息可概括為:

    ①表淺硬固地殼中的大斷裂和韌性剪切帶;

    ②地塊和巖塊;

    ③密布的直線形斷裂和大節理;

    ④碎裂塊體與漂移巖塊;

    ⑤塑性-硬固地殼中垂直貫通的強爆環形斷裂;

    ⑥地殼中的膨隆及塌陷地段等。通過遙感分析發現的不同世代、不同級別的環形斷裂,包括隱伏侵入體和巖漿強爆中心等地質條件,我們堅信,這一新的地質構造理論終將會萌生、生長,給地質測繪帶來革命性發展。

    地質災害作為一種特殊的不良地質現象,也是地質測繪工作的重中之重。無論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個體,還是由它們組合形成的災害群體,在遙感圖像上呈現的形態、色調、影紋結構等均與周圍背景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對崩、滑、泥等地質災害的規模、形態特征及孕育特征,均能從遙感影像上直接判讀圈定。由此,通過地質災害遙感解譯,可以對目標區域內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查明其分布、規模、形成原因、發育特點、發展趨勢以及危害性和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進行地質災害區劃,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域,評價易發程度,為防治地質災害隱患,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絡提供基礎資料,此外,遙感在大型工程規劃選址,工程地質穩定性評價,鐵路、高速公路、引水工程、水利電力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應用,初步顯示出遙感的技術優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4]。

    四、遙感調查中尚存在的主要問題

    遙感技術尚未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地質測繪隊伍中,目前人們對遙感技術比較陌生,使得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地質災害遙感調查工作需要多時相的實時或準實時的遙感信息源,而這種信息源價格昂貴。受資金限制,地質災害的遙感調查工作難以得到普及,目前只能局限于重點地區與重點工程的地質災害調查;目前常用的遙感信息源空間分辨率較小,難以滿足地質災害點的詳細調查工作,這使得遙感技術僅在宏觀調查中應用廣泛,而在微觀上應用較少。遙感技術在工程地質勘測、環境地質和地質災害研究方面獲得廣泛的應用和良好的效果,但急待以新的思路進行深入研究,提高應用水平[5]。

    五、總結

    遙感技術是一門新興的高新技術手段,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災害調查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遙感技術可以貫穿于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預警、評估的全過程。隨著遙感技術理論的逐步完善和遙感圖像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與波譜分辨率的不斷提高,遙感技術必將成為地質災害及其孕災環境宏觀調查以及災體動態監測和災情損失評估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給地質測繪工作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支持和更全面的數據庫資料,為“數字中國”提供更翔實的數據和信息,以全面提升行業領域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發揚成績 搞好改革 開創地質測繪工作的新局面[J];中國地質;1984年10期

    [2] 熊盛青;聶洪峰;楊金中;;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中的應用[A];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與災害防治技術高級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李新生;;地質部門測繪工作之特點、現況和展望[J];云南地質;1985年0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青青草成人影院| 亚洲欧美成人网| 欧美成人免费公开播放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二区芒果视频|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88| 成人福利app|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网页|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免费看片|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欧美成人第一页|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 青春草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