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環境污染與健康;通識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003-02
前言
通識教育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易經》中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也提倡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即是在古代我們的學者就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西方文化中通識教育思想同樣很古老,亞里士多德曾提出“自由人教育”,實行對話式、散步式和討論式的多學科教育。到了近代,通識教育最先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其重點在于提升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及參與社會活動所需技能等內容。自20世紀末開始,我國也逐步在高等學校教育中推行通識教育。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大學生對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因此,環境與健康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也越來越受學生們喜愛,高校對此類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視度也逐漸提高。但是,課程的開設過程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如課程內容偏理論,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傳統;授課內容脫離實際生活,輕實踐等。改革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模式,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成效,培養學生對課程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也將成為提升高校本科生教學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通識教育課程開設意義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各種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人類對健康的關注度也不斷提升。健康是人類生存之本,幸福之源。研究發現,單純由遺傳因素所致的癌癥大約僅有5%,而80%的腫瘤與環境因素有關,我們不能改變基因,但可以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學生可通過學習和研究環境與健康的關系,了解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合理地利用環境因素,消除污染,預防疾病,達到保護人群健康的目的。正因為如此,各高校也逐漸開設了環境與健康類通識教育課程,課程內容主要分為環境毒理學,環境中物理、化學和微生物因素,大氣、水和土壤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主要目標是將環境污染、環境保護和公眾健康聯系起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對環境和健康問題的濃厚興趣[1]。
二、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通識教育課程存在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近20年的文化素質教育使我國的教育水平和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育過程的重心也從知識轉移至學生,同時,逐漸意識到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作為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知識和素養的重要課程,通識教育課程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對通識教育的理解存在誤區、課程設置不合理、實施制度不夠完善和教學方法存在不足[2]。近年來開設起來的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主要包括課程專業性強;內容偏理論,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傳統,還以過去填鴨式教學櫓鰨皇誑文諶薟荒芙裘芰系實際生活,輕實踐等。其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足是阻礙通識教育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教師的素質偏低,部分教師采用傳統的灌鴨式教學方法進行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較少,很難開展深入討論。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期末成績兩級分化,嚴重影響通識教育教學目標的完成[3]。
三、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與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優化課程理論知識,將環境與健康相關理論與實際環境問題分析相結合;改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參與的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與討論、報告、社會實踐、視頻資料、學生分組展示環境與健康熱點問題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提高教學成效;更新考核方式,使其更能綜合反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1.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近年來,公眾對環境污染與健康的話題越來越關注,更多的專家和學者把科學研究也集中在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上。每年新英格蘭雜志、柳葉刀、JAMA等醫學權威雜志均發表多篇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的研究論文和綜述。在環境與健康通識教育課程中逐年增加最新的研究報道和內容,使學生了解并接觸到最前沿的科學研究進展,提升學生對環境與健康問題的濃厚興趣。
2.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并重。在環境與健康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我們將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相關的理論知識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并加入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如近年來我國霧霾天氣頻發,我們可以霧霾作為主題,先講解其概念、來源、形成原因、健康危害及防治技術,然后介紹最新的研究數據,國內外發生的重大煙霧事件。同時,帶領學生在校園不同功能分區采集大氣細顆粒物并進行濃度測定。課后則讓學生自行查閱家鄉的相關環境污染、環境保護及防治情況,請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樣可將環境污染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改革教學模式。我們將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方法講授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通識教育課程,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參與的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與討論、報告、社會調研、視頻資料、學生分組展示環境與健康熱點問題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提高教學成效。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以PPT、視頻和音頻播放、圖片展示等方式,結合實際的環境問題進行知識傳授,通過提問與抽查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進行學生參與的討論式教學。課堂上還將開展環境污染問題案例分析與討論,將多方面環境污染案例展示給學生,組織學生進行自由討論,討論過后提交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同時根據課程理論知識,組織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課程的最后幾次課將交給學生,通過學生分組展示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熱點問題來培養學生獨立收集資料、語言組織、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的能力。小組內進行分工協作,查閱最新的研究結果和相關資料,最后通過PPT匯報的形式,在課堂上將所選的熱點問題進行充分展示。
4.改革課程考核模式。本研究將改變過去以開卷、閉卷或寫論文等形式的考核模式,將學生課堂上提交的案例分析討論與環境污染與健康熱點問題的展示情況作為考核模式,更能真實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的理解及其團體協作等綜合能力。
四、結束語
通識教育課程在高校已受到學生的極大關注,教師可通過對多學科交叉知識的涉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當代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環境污染與健康類通識教育課程也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斷擴展相關知識,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創建良好的課堂互動環境,增設多個課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構建積極、適宜、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形成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動網絡,并形成一定的互動教學模式,達到拓展知識結構,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等目標。
參考文獻:
[1]章麗萍,何緒文,侯嬪,張凱.淺析環境與健康通識教育課程現狀及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4):103-104.
[關鍵詞]碘;人體健康;碘缺乏病;碘過量病
中圖分類號:TQ124.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2-0147-01
1 碘的性質與存在
1.1 碘的性質
碘是一種呈晶體狀的紫黑色固體,在室溫的條件下,碘可以慢慢升華,如果對碘進行加熱操作,碘的升華現象會更加明顯。碘在水中微溶,但是極易溶于有機溶劑。碘的化學性質非常活躍。
1.2 碘的存在
1.2.1 碘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火山活動和礦物、植物的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碘,碘廣泛分布在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之中。碘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是通過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通常情況下,水可以溶解自然界中產生的碘化合物,因此碘在自然界中可以隨水的流動而移動[1]。
1.2.2 碘在人體中的存在
人體中碘的含量很少,大約是15-35mg。人體中大約有80%的碘在甲狀腺中,血液、肌肉、骨骼、皮膚等器官和組織中僅分布有少量的碘。
2 碘的生理作用
碘通過合成甲狀腺激素來發揮其生理作用,目前人們尚未通過研究發現碘可以單獨發揮其生理作用。甲狀腺激素在人體中的作用如下。
能量代謝作用:人體內物質在甲狀腺激素的促進下可以更好地進行分解和代謝過程,增加耗氧量來產生更多的熱量和能量以滿足機體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需要。
垂體的支持作用:甲狀腺激素能夠維持垂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促進體格發育:處于發育期的兒童,機體在甲狀腺激素的促進下能夠快速發育,促進機體成長。
促進腦發育:在腦發育的臨界期,神經系統離不開甲狀腺激素,如果在此時期機體缺乏甲狀腺激素,很可能會導致腦發育落后,在臨界期過后,即使補充甲狀腺激素也無濟于事。
3 碘與人體健康
3.1 碘缺乏對人體的影響
3.1.1 地方性甲狀腺腫
當機體內缺碘時,甲狀腺組織就會無法正常發揮功能,此時就會引起甲狀腺腫大,這就是地方性甲狀腺腫疾病。此時的甲狀腺濾泡上皮不能濃集足夠碘,這樣就無法合成機體所必須的足量的甲狀腺激素,此時通過反饋機制的作用,通過一系列的機體反應,甲狀腺的體積會迅速膨大,使機體的功能大大增強,隨著時間的積累,甲狀腺就會呈彌漫性腫大[2]。這種疾病是可以通過治療來緩解的,給機體供給適當量的碘元素,機體的甲狀腺分泌就會逐漸恢復正常狀態并且逐漸趨于穩定,這樣就可以逐漸治愈地方性甲狀腺腫疾病。
3.1.2 克汀病
孕婦血漿中的無機碘離子濃度由于妊娠其處于缺碘的環境或者是該時期機體碘的攝入量不足會大大降低,此時就會引起本身的雌激素分泌量加大,母體缺乏碘元素會導致胎兒的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很容易阻礙胎兒正常的生長發育過程,這樣會導致胎兒聽力障礙智力低下等不良癥狀。如果出生后仍處于缺碘的環境或者是碘攝入量達不到機體必須的水平,就會導致兒童智力低下,機體發育遲緩[2]。
3.1.3 影響智力發育
機體缺碘對人體健康的最大的損害就在于導致人體智力發育障礙。國外的一些機構曾經做過這方面的研究,科學家們將缺碘區和正常地區的適齡兒童分別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對象進行智力水平檢測結果表明實驗組的智力水平普遍低于對照組,由此可以發現,碘缺乏會影響智力發育。科學家通過測驗結果還發現碘缺乏對抽象思維的損害比形象思維的損害更加嚴重。
3.2 碘過量對人體的影響
機體長期攝入過量的碘或者一次性攝入大劑量的碘,都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害,可以導致碘過多的各種疾病,包括甲狀腺癌碘過敏和碘中毒等疾病。
碘過量也會導致甲狀腺腫,但是目前誘發這種疾病的病理尚不清楚,有科學家推測可能是甲狀腺過氧化酶被過量的碘持續抑制引起酶的活性大大降低,這樣就會使碘的有機化被抑制。科學界關于這種病理還有一種推測,部分專家猜測可能是甲狀腺球蛋白被過量的碘破壞,這樣水解作用就會被抑制,甲狀腺激素的釋放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引起了甲狀腺腫疾病。
碘過量會引起甲亢現象,目前其機制尚未發現,科學界對此有很多的猜測,有一種猜測是當甲狀腺內碘的含量過量時,甲狀腺無法通過反應機制來降低碘的含量,這樣大劑量的碘無法抑制甲狀腺對碘的繼續攝取,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過量的甲狀腺激素,引起甲亢癥狀[3]。
甲狀腺功能衰退是由于機體內碘含量過高引起的,經常表現出有中度至重度的甲狀腺彌漫性腫大的癥狀,損傷甲狀腺,嚴重的時候就會引起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或甲狀腺腫等病史。
醫學研究表明機體食用的食物中的碘含量如果超標,可能會增加患甲狀腺癌的幾率,雖然目前的研究水平暫時無法排除高碘膳食會導致甲狀腺癌,雖然這一推測目前尚未得到證實,但是這一問題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4 碘的臨床應用
人們通過對碘的研究,發現了碘的很多性質和生理功能,通過對這些性質和功能的研究,我們可以把他們應用于臨床上對各類疾病的檢測和治療。合成甲狀腺激素需要以碘作為原料,預防缺碘引起的甲狀腺腫大的一種比較方便有效的方法是口服小劑量的碘制劑,但是口服的劑量必須準確把握,如果服用的劑量過多,就會阻礙甲狀腺激素釋放進入血液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引起甲狀腺組織退化,因此口服的劑量必須準確控制。
研究表明,碘具有強大的消毒作用,碘能夠快速殺滅微生物,而且殺滅效果非常好,碘不但能夠殺滅細菌的芽孢,還能夠消滅真菌和病毒等有害體,因此在臨床應用領域常用碘來配制碘伏來作為皮膚消毒劑,經常用碘來配制甘油,這種甘油制劑可以治療很多炎癥,例如咽炎、扁桃體炎、牙周炎等炎癥[3]。
5 總結
通過以上的簡要論述,我們對碘會有了干架深刻的了解你,了解了碘對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總之,碘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微量元素,過低或者過多攝入碘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損害,所以必須合理適量的攝入碘,這樣才能發揮碘的各種生理功能,促進人體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李洋,劉鑫.碘與人體健康[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3,10:6-13.
【關鍵字】飲食;習慣;健康;關系
【中圖分類號】R15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2-001-03
前言:健康到底是什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說是身體健康,有人說是思想健康,其實都沒有錯,人類完整的健康狀態包括身體健康和思想健康,并且影響健康的因素眾多。在這里,筆者主要想論述的是人類的身體健康,以及與身體健康密切聯系的人類飲食習慣。依靠藥物維持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在未來社會,只有通過日常鍛煉和良好的飲食習慣創造的健康才值得提倡,對健康具有決定作用。人們常說病從口入,如果不注重飲食的衛生和合理的膳食搭配,都將導致人類產生健康隱患。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東西很容易滿足,不是什么難事,但是如何搭配,怎么吃才能獲得健康是擺在我們眼前的大事。
1 什么是健康
關于健康,較為全面準確的定義是世界衛生組織1989年給出的,它指出健康是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性健全的一種狀態,評判健康的重要標準是:精力充沛,睡眠良好,對感冒和傳染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牙齒清潔,皮膚富有彈性等,這些表現都與人的飲食習慣有著緊密聯系。身體是人最大的本錢,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任何事情都無從談起。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國諸多人群出現了不同于傳統的健康理念的肥胖癥狀,是實際上也是一種非健康的表現,除疾病因素影響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生活飲食習慣導致,過多攝入營養,暴飲暴食。
2 飲食習慣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吃,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之一,但怎樣吃,吃什么對健康才有好處可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們吃很多的美味佳肴,很多人經常飲食習慣不一樣,不按點吃飯,只吃自己喜歡吃的,并且暴飲暴食,這些對身體健康真的有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筆者認為,要想維持身體健康狀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人之所以能夠維持生存最基本的就是靠從食物中攝取人體必需的營養。相關調查表明,一個成年人每年攝入的食物量可達1000千克,是靠每天的食物攝取日積月累形成的,因而,維持身體健康也不是一兩天就能輕易做到的,必須長期依靠科學、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得以獲得和保持,反之,如果長期處于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下,人的身體機能往往會出現問題。
筆者以前也很挑食,愛吃肉,不愛吃水果,蔬菜,導致身體發育較慢,肥胖,個子也長得不夠高,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的,果蔬里面富含維生素,對人體發育具有重要影響,而肉里面脂肪和纖維含量很高,過度食用容易導致肥胖,伴隨肥胖而來就是心腦血管等疾病。學過食物營養學這門課程后,我明白了食物均衡搭配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以后我每餐都加強菜品的營養搭配,過去不愛吃的食物只要是對身體健康發育有促進作用的,再怎么難吃,也會堅持吃下去,同時加強鍛煉,身體健康狀況較之于以前有了很大改觀。
3 現在生活中應該堅持的健康飲食習慣
現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生活壓力較大,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更容易忽視健康飲食習慣的重要性,鑒于此,筆者列出一些比較科學的飲食習慣,供大家參考學習。
3.1 要按時吃飯,并形成長期規律。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人們忙這忙那很多時候就耽誤了飯點,造成吃飯時間不規律,時間不夠就少吃甚至不吃,時間充裕就暴飲暴食,這是對身體健康具有嚴重不良影響的飲食習慣,必須加以摒棄,同時不要過度飲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3.2 要注重食物營養的搭配,摒棄過度偏好。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和不喜歡吃的食物,對自己來說,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是美味佳肴,不喜歡吃的就難以下咽。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過度依照自己的偏好來決定食物的攝取,自己喜歡吃的就多吃,不喜歡的就少吃,甚至不吃,身體的健康需要均衡的營養來維系,這種擇食觀只會造成營養的失衡,導致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
3.3 攝取的食物對象要正確。我們吃的食物一定要正確、科學,病從口入,千萬不要為了滿足好奇或個人口味而去吃一些野生動物,因為這些不是人類使用的食物,野生動物身上通常寄居著一些尚未被人類發現的寄生蟲或傳染病,對人體的健康會構成巨大威脅。2003年發生的“非典”疫情的起因就是由于人類非法食物果子貍這類野生動物,導致原本只在動物身上傳播的病變異傳染給人,造成嚴重的災難。
3.4 要嚴格控制食品安全,不吃變質的食物。國家相關質量監督檢查部門要嚴格控制食品安全,保障食品的生產和質量安全,保證人體健康。我們自己也應該小心謹慎,不吃過期變質食品。
參考文獻
[關鍵詞] PM2.5;臨床常見疾病;廣義可加模型
[中圖分類號] R19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6-011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PM 2.5 in the air in Jinan city and the outpatient visi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Methods Outpatient visi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two comprehensive hospitals in Jinan, air quality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On the basis of controlling confounding factors such as "day of the week"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generalized additive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M 2.5 on the outpatients visits. Results While two-day cumulative PM 2.5 was lower than 200 μg/m3, the increase of outpatients visi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was not substantial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PM 2.5. While PM 2.5 was higher than 200 μg/m3 and lower than 400 μg/m3, the outpatient visits were large. Concentration of PM 2.5 in the atmosphere showed a non-linear connection with daily outpatients visi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Concentration of two-day cumulative PM 2.5 showed a linear connection with the outpatient visit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nce the two-day cumulative PM 2.5 increased 1 μg/m3, 1 more patient visited the outpatient of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onclu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PM 2.5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 outpatient visits in the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have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the concentration of PM 2.5 has slight different connections with the daily outpatient visit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Key words] PM2.5; Clinical common diseases;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空氣中懸浮顆粒物分為大粒徑顆粒物(粒徑在11~100 μm)和可吸入顆粒物(粒徑≤10 μm,即PM10)。PM10又分粗顆粒(粒徑在2.5~10 μm)和細顆粒物(粒徑≤2.5,即PM2.5)。PM2.5又稱可入肺顆粒物,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易引發哮喘、支氣管炎等疾病[1]。大量研究表明,大氣顆粒物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巨大損失,且粒徑越小,危害越大。近年來,濟南地區空氣污染嚴重,PM2.5是灰霾天氣的元兇,其給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不容忽視。對顆粒物的定量健康危害評價,已成為WHO、歐盟等國際機構關注的熱點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指出,PM2.5在25 μg/m3以上都對健康有害[2]。大氣污染通常是跨區域的,不利于清潔大氣以及人類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國外針對霾健康危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細顆粒物誘發的健康效應方面,而且國內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大氣污染物組成及對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而對心血管系統發病規律的研究,尤其是在濟南地區并不多見。因此,研究PM2.5與人體各系統疾病的發病率規律,探討濟南地區PM2.5對人體各系統發病率的影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2013年1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濟南市兩家醫院呼吸科、心內科和神經內科日門診數據來源于相應醫院信息系統。日均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空氣質量數據及日最低氣溫、最高氣溫等氣象數據等來自于濟南氣象局網站。
1.2 統計方法
1.2.1 自變量的確定 在本研究中,由于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碳(CO)間存在共線性(任意兩者間的相關系數均>0.742),為提高模型估計的準確性,我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三變量的公因子Factor1(其累積貢獻率為86.097%)作為研究的自變量。日最低氣溫與最高氣溫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為0.972,本研究采用最低氣溫(Tmin)作為自變量。采用互相關分析探索PM2.5對反應變量的滯后效應,根據互相關系數,在考慮暴露累積效應的基礎上,本研究取當日及滯后一階PM2.5之和(PM2.5td)作為自變量。為控制“星期幾效應”,本研究提取了星期因子(Week)作為自變量。
1.2.2 統計模型的選擇 本研究以呼吸科、心內科和神經內科日門診人數為反應變量,其近似服從Poisson分布。由于上述自變量與日門診量間可能為非線性關系,本研究采用廣義可加模型擬合數據,其連接函數(link function)為對數函數。公式如下:
式中:E(μt)為第t天門診量的預期值;Xj為與反應變量呈非線性關系的自變量;Xi為與反應變量呈線性關系的自變量;βi為回歸系數;fj為平滑樣條函數。以上統計分析采用SAS9.2進行分析,小概率事件的標準α
2 結果
2.1 描述性分析
研究期間(2013年1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兩醫院呼吸科、心內科和神經內科共有病例93167例,三科室門診量分別為30837例(占33.10%)、36109例(占38.76%)和26221例(占28.14%)。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0.96:1,最小年齡為1歲,最大年齡為114歲,平均年齡為56.48歲。門診患者最少的1 d為56例,最多的1 d為579例,平均255.25例。1周的不同時間日門診量的均數見圖1,可見其具有明顯的“星期幾效應”。
空氣污染物濃度及最低溫度描述性分析結果見表1,PM2.5td小于200 μg/m3有245 d,占全年的67.6%;小于400 μg/m3有348 d,占95.6%。
2.2 模型擬合分析
2.2.1 PM2.5與呼吸科門診量的關系分析 擬合結果分為參數回歸分析、平滑樣條非參數分析和離差分析,分布見表2~4。表2參數回歸部分,全部自變量均有統計學,且Factor1為危險因素。表3非參數部分光滑成分分析顯示廣義交叉驗證(GCV)較小,兩變量的自由度都約為4.2;兩日PM2.5之和(PM2.5td)與呼吸科門診量的關系見圖2,顯示擬合曲線光滑性較好,可認為模型擬合效果尚可。表4為非參數部分的離差分析,比較全模型與不含該變量時的離差,僅有最低溫度和兩日PM2.5之和有統計學意義。依據模型中的系數,可計算自變量PM2.5td對門診量的相對危險度(RR),RR=ef(PM2.5td)。圖2更加直觀地顯示濟南市兩日PM2.5之和與呼吸科門診量間呈明顯的曲線關系,在兩日累積PM2.5小于200 μg/m3時,隨著PM2.5的增加,呼吸科門診量增加不明顯,尤其是小于150 μg/m3時,變化更小;但當其>200 μg/m3且400 μg/m3時,曲線又變得平緩。
2.2.2 PM2.5與心內科、神經內科門診量的關系分析 PM2.5與心內科、神經內科門診量呈現線性關系,兩模型擬合的結果見表5。顯示隨著兩日PM2.5濃度的增加,兩科室門診量都有增加趨勢,根據相關危險度可知,兩日累積PM2.5每增加1 μg/m3,兩醫院心內科、神經內科日門診量大約增加1例患者。
3 討論
廣義可加模型是廣義線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的擴展,其可處理反應變量與自變量間復雜的非線性關系,適用范圍廣,在環境流行病學研究多有應用[3]。廣義可加模型應用假設為函數是可加的,在估計反應變量與自變量關系時,其解釋成分既可以是自變量本身,也可以為自變量的各種平滑函數形式,靈活性強[4]。對環境污染的健康效應研究中,通常可采用廣義相加模型。在平滑樣條函數中,自由度的確定對函數的擬合效果有影響。自由度大,一般擬合越好,但會導致曲線粗糙[3]。本研究的廣義交叉驗證(GCV)較小,且曲線相對平滑,擬合結果較好。
錢孝琳等[5]所做的關于“大氣細顆粒物(PM2.5)與居民每日死亡關系的Meta分析”中建立了居民短期接觸大氣PM2.5污染的暴露反應關系,得出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增加重病和慢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統、心臟系統疾病惡化,改變肺功能及其結構,患癌率增加等。蘭嵐[6]所做的“金昌市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研究”中,得出了以下結論:大氣污染對女性人群的影響較男性大,在COPD疾病中,對
本研究發現,當兩日累積PM2.5小于200 μg/m3時,隨著PM2.5的增加,呼吸科患者增加不明顯,尤其是小于150 μg/m3時。當暴露于低劑量的PM2.5時,可能大多數居民為負荷或代償狀態。但當其超過200 μg/m3時,患者增加迅速,健康效應較明顯,患者增多。當其大于400 μg/m3時,曲線變平緩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僅采集了一年的數據,大于400 μg/m3天數較少,效應的估計欠穩定。
本研究在扣除了主要大氣污染物及氣溫的影響后,分析了濟南市大氣中PM2.5濃度對呼吸科、心內科、神經內科疾病影響的延遲效應及累積效應,發現兩日累積PM2.5濃度與呼吸科門診量間呈非線性關系,與心內科、神經內科門診量呈線性關系,將為該地大氣污染預測、預警研究提供基礎信息。
近年來,濟南地區空氣污染嚴重,屢次在環保部公布的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之空氣較差前十名中“上榜”,有日益加重的趨勢。許多研究表明,PM2.5與人群健康的關系和對人群死亡率的影響比PM10更加密切[10],霾污染期間細顆粒物能顯著影響人群的健康狀態。因此,研究PM2.5與人體各系統疾病的發病率規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畢曉萍. PM2.5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探討[J]. 綠色科技,2012,(5):205-207.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Air quality guidelines.Global update 2005[S]. Copenhage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2005.
[3] 賈彬. 廣義可加模型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D]. 山西醫科大學,2005:46.
[4] 張燕萍,張志琴,張曉萍,等. 太原市空氣污染對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急性影響的Poisson廣義可加模型分析[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8,25(1):11-15.
[5] 錢孝琳,闞海東,宋偉民,等. 大氣細顆粒物污染與居民每日死亡關系的Meta分析[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05, 22(4):246-248.
[6] 蘭嵐. 金昌市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研究[D]. 蘭州大學,2013:79.
[7] 劉曉莉,李紅,孟紫強. PM2.5對大鼠心、肺、的氧化損傷作用[J]. 中國環境科學,2005,25(2):160-164.
[8] Sagai M,Lim HB,Ichinose T. Lung carcinogens by diesel exhaust particles and the carcinogenic mechanism via active oxygens[J]. Inhalation Toxicol,2000,12,215-223.
[9] 閆慶倩,趙學彬,楊莉,等. 不同地區大氣PM2.5致大鼠肺損傷的比較試驗研究[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12,39(1):7-11.
建筑材料及裝飾物品對健康的影響建筑材料大致有基本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之分,基本建筑材料主要指建筑物的基礎材料、承重材料;裝飾材料主要指用于基本建筑材料表面的材料,起保護、防護、美化等作用;裝飾物品主要指各種家具物件。上述物品所用的原材料中,大部分是廢渣或再生材料及現代化工產品,且在加工和生成過程中加入了各種輔助劑,其中有很多具有揮發性,有的還有放射性,對人體健康具有很大威脅。
氡及其子體氡是一種惰性放射性氣體,易擴散,在體溫條件下極易進入人體組織。氡是由鈾、鐳等衰變所產生的。鈾、鐳都是固體,廣泛存在于地殼中。衰變成氡后變成氣態,氡可繼續衰變直至變成鉛,每次衰變都有a、B及y輻射。室內氡的來源主要是土壤和建筑材料中含有的鐳。氡及其子體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肺癌,潛伏期約為15-40年。現代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氡是僅次于吸煙的第二個導致肺癌的原因。由氡引起的肺癌占肺癌總發病率的10%。影響室內氡含量的因素除污染源的釋放量以外,室內的密閉程度、空氣交換率、大氣壓、室內外溫差等都是重要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在建筑材料表面使用涂料可起一定的防護作用。
甲醛甲醛是一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無色,有強烈的刺激性氣體,其水溶液俗稱福爾馬林。甲醛是室內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來自建筑材料、裝飾品及生活用品等化工產品,如粘合劑、隔熱材料、化妝品、消毒劑、防腐劑、油墨、紙張等。甲醛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產生變態反應,免疫功能異常,引起肝、肺和中樞神經受損,也可損傷細胞內遺傳物質。甲醛在室內的濃度變化主要與污染源的釋放量和釋放規律有關,也與使用期限、室內溫度、濕度及通風程度相關。加強室內通風可降低污染空間的濃度。
揮發性有機物揮發性有機物是一類重要的室內污染物,明確已鑒定出300多種,雖然它們各自的濃度不高,但其聯合作用不可忽視。揮發性有機物除醛類外,常見的還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奈等,主要來自各種溶劑、黏合劑等化工產品。此外,苯類等環烴化合物還可來自燃料和煙葉的燃燒。揮發性有機物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不多,主要有臭味、刺激性,能引起免疫水平失調,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出現頭暈、頭痛、嗜睡、無力等癥狀。亦可影響消化系統,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嚴重者可損傷肝臟和造血系統。
不良建筑綜合癥 不良建筑綜合癥也稱病態建筑綜合癥,指某些建筑物由于室內污染、空氣交換率低以致該建筑物內的人群產生一系列癥狀,表現為鼻、咽喉部有刺激感、頭痛、易疲勞、嗜睡、哮喘等非特異性癥狀。離開建筑物則癥狀消退。目前認為本病是由于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引起的,除污染和通風外,還可能由于溫度、濕度、采光、聲響等舒適因素失調,以及情緒心理反應等。
人工空調對健康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已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家庭必備消費品。空調給人們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健康問題,稱“空調病綜合癥”。
使用空氣調節系統造成室內污染的途徑主要是由于室內新鮮空氣的補充不足而引起的。使用空調的房間大都比較密閉,與外界空氣交換不足,若有人長時間停留、活動可導致室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增加和空氣負離子濃度減少,而使室內空氣污濁。新風采集口受到污染、空氣過攄器失調等也可使室外污染物進入室內。此外,空調冷卻水系統中可能存在嗜肺軍團菌,是軍團菌氣溶膠的來源,稱水致空氣微生物污染。
1引言
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和水污染的不及時治理導致我國污染型缺水問題日益嚴重之外,也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中國水資源監測系統估算大約70%的河流水對人體消費是不安全的,但是很多農村地區人口仍然以這些水資源作為飲用水。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指出,我國每年死于消化系統癌癥的人口接近100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11%,其中胃癌和肝癌分別是第四大和第六大導致死亡的因素。中科院2005年提交的一份關于我國環境污染與公眾健康關系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預計到 2020 年,我國癌癥的死亡人數可增加到 400 萬人以上,而水污染是導致癌癥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Lee Liu(2010)的研究發現除西藏與青海外,遍布全國的癌癥村高達459個,農村地區的消化系統癌癥率遠高于城市\[1\]。國家疾控中心(2003)通過對淮河流域“癌癥村”的跟蹤調查,證實了癌癥高發與水污染的直接關系。同時,引起人類發病的傳染病中有相當一部分疾病是由水傳播引發的,如病毒性肝炎、霍亂、傷寒、痢疾等\[2\]。
近年來,水污染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然而由于水資源沒有市場,水污染經濟價值損失沒有直接市場價格,不能夠同其它商品相比較,致使人們對水污染的人體健康價值沒有一個準確的貨幣化概念。目前國內外大部分研究都是通過評估大氣污染的損害來反映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經濟損失,而對水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損害研究相對較少,但是,水污染對人體健康存在顯著的負效應,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負效應必定將越來越明顯。水污染已對人體健康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威脅,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現實問題。鑒于此,本文利用2004~2009年中國19個腫瘤登記地區的面板數據,采用修正的人力資本法和醫療費用法從早逝健康損失、疾病醫療費用、誤工經濟損失和陪床人員陪床費用這四個方面對這19個農村地區6年的水污染健康價值損失進行了評估,研究成果預期可為決策者加強農村環境管制,建立農村環境補償機制,推進農村水污染問題的解決提供決策依據。
2研究方法與指標說明
2.1研究方法介紹
水污染引起的健康價值損失的估算通常采用各項求和法,即分別用人力資本法和醫療費用法計算水污染引起過早死亡的損失、醫療費用、門診費用、住院誤工損失以及陪護人員的陪床誤工損失,最終加總合計為水污染公眾健康價值損失值。水污染引起過早死亡造成的健康價值損失的計算通常采用潛在減壽年法 (PYLL)、支付意愿法(WTP)、統計生命價值法(VSL)等方法。本文參考已有研究成果,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采用潛在減壽年法進行估算。
水污染造成的公眾健康經濟損失主要由早逝引起的健康損失價值、患者住院醫療費用、患者誤工損失以及陪床人員陪護損失費用組成,其公式表示如式(1):
2.2指標與數據說明
中國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課題研究報告中就假設:胃癌、肝癌、食道癌、膀胱癌等過早死亡疾病,其病因的25%是由水污染導致的;由于飲水衛生條件的變化所引起的常見流行病為肝炎和痢疾。此后,一些學者在評估水污染健康價值損失時也延續了這一水污染病因比例標準,見表1。
3結果分析
3.1水污染健康價值損失的時間變化趨勢
如表2所示,從時間趨勢上來看,近幾年水污染造成的公眾健康價值損失逐年增加。不同地區水污染水平不同,導致的健康價值損失也不同,但每個地區的健康價值損失都存在上升的趨勢。從全國范圍來看,由2004年的99386.97萬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95188.33萬元,為原來的2倍,且年增長率均在10%以上,說明水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水污染問題不容忽視,需引起相關各部門的重視。當然,雖然水污染造成的公眾健康價值損失總量在增加,但是其年增長率卻呈現出下降趨勢,這與近幾年公眾環保意識增強及政府加強水污染治理有關。
3.2.1水污染健康價值總損失的區域差異
3.2.2水污染健康價值人均損失的區域差異
為了增強結果的客觀性,真實反映水污染健康價值損失,取各個地區的人均損失,對各農村地區的人均損失進行省區之間、東中西部之間比較分析,結果詳見表4。
相對于水污染健康價值損失總量來說,人均損失更能反映個體行為。如表 4所示,江蘇省(104.07-195.9元)水污染人均健康價值損失依然是10個省區中最大的,增長最快的是河南(49.24~144.34元)、河北(86.2~193.6元)等地,這說明工業化程度越高,工業廢水排放越多,水污染越嚴重,對公眾造成的健康損失越大。同樣地,東部地區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價值損失(84.83~163.91元)大于中部(70.08~153.54元)和西部地區(47.81~79.27元)也說明了這一點。
此外,在進一步的分析中,我們發現農村地區水污染造成的人均健康損失(80.47~156.88元)大于城市地區(75.56~147.02元),考慮到農村地區人均GDP低于城市地區,說明農村地區水污染嚴重程度大于城市地區,工業化進程中的污染轉移現象嚴重,農村地區面臨著更大的污染治理壓力。盡管近幾年隨著日趨嚴峻的環境形勢,水污染治理已成為國家環保工作的重點,截至2009年底,全國廢水治理設施處理能力高達22703萬t/d,工業廢水達標率達94.2%。但遺憾的是,相對于城市水污染治理,農村地區得到的環保財政資金明顯偏少。同時,由于農村地區環境規制比較少,大量城市禁止的污染密集型企業向農村地區轉移;另一方面,農村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健全,一些農村地方政府為吸引高經濟效益的企業在本地區落戶,不惜降低環境標準,環境污染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形成污染天堂效應,對農村居民的健康造成更大的損害。
不管是絕對水平還是相對水平,東部農村地區的水污染健康價值損失都明顯高于中部和西部農村地區,這是因為東部地區工業化程度更高,產生的工業廢棄物更多,環境污染問題更為嚴重。
4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采用人力資本法和醫療費用法對19個不同農村地區的2004~2009年的水污染健康價值損失進行了評估,分別求得過早死亡經濟損失、疾病醫療費用、誤工經濟損失以及陪床人員經濟損失,4項求和得到水污染公眾健康總損失,并計算了該總損失占當年GDP的百分比,并進一步從各分項損失、區域差異和時間趨勢上對計算結果進行了全面分析。
在一些發達國家,服裝已不限于實用、美觀,而是逐漸延伸到舒適、保健、防護諸學科領域,目標是使服裝成為生態無害化產品,并形成規模市場。織物原料要求為有機種植的天然植物,或者是經嚴格科學檢測,屬于無公害的合成纖維原料;面料的染料要求達到無毒化標準。推行植物型和水型染料。對保健服裝特別要求使用抗菌織物。
筆者在日本考察期間了解到,自70年代末期以來,日本已陸續頒布《關于限制含有有害物質的家庭用品法律》等有關保護人們身體健康的法律條文,對有害物質甲醛(樹脂加工)限制嚴格,尤其是嬰幼兒用品絕不允許檢驗出此類成分;一般的成人內衣、睡衣、手套、襪子等直接與皮膚接觸的織物中,含量要求在75ppm以下。
這幾年,我國對服裝的改良型“健康”面料產品已見端倪。如麻質面料在經過麻纖維酵素加工和纖維柔性處理后呈現5大特點:①柔軟舒適。可避免刺癢和粗硬感,適于制作貼身衣物如內衣、褲,甚至床上用品等。②透氣涼爽。可作運動服、勞動服。③抑菌防腐。對金黃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具有防霉、防臭、防腐功能,可作夏季服裝面料。④耐熱耐曬。防紫外線功能極佳,是制作高溫工作服、鞋飾面料的良好材料。⑤粗獷瀟灑,獨具氣派。由于布料條紋不勻,有粗細變化,制成品風格粗獷、豪放,符合現代回歸大自然的潮流。由于麻質面料獨具的特性,預計今后將會給我國紡織行業帶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著裝舒適性是服裝與人體健康關系的重要環節,主要表現為人、衣裝及環境之間的生物熱力學的綜合平衡。道理很簡單,服裝與環境氣候條件、人體活動方式、服裝面料甚至樣式等多種因素都互為關聯,需要綜合協調。服裝在人與環境不斷進行熱濕能量交換中,必須使人體感到舒適滿意。才能保證各種器官處于正常生理狀態,從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據研究表明。通過皮膚散熱(濕)是體熱散發的主要方式,占人體總散熱量的87.5%。因此,服裝對人體的包覆和體表的,就成為人體保溫和散熱調節的重要手段;而構成服裝的物質基礎――服裝面料的熱濕傳遞性能更是這一調節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當體熱從皮膚傳到衣服,然后再傳向外界空氣的過程中,服裝內若空氣靜止且含氣量大時,就可發揮保溫性能。冬季服裝常采用茄克式或收緊式的款型,其原理就在于此。反之,若服裝內、外界的空氣流動時,則會產生冷或涼的感覺,夏春季服裝通常注重輕、薄、爽、透也即為此理。
人體的微生態平衡和人體健康息息相關。比如人體的營養代謝和正常菌群有著密切關系;正常菌群能夠發揮免疫調節的重要功能,對于人體抵抗各種各樣的疾病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膳食結構上傾向于肉類、脂肪類食物,膳食纖維的攝入過少,加之抗生素濫用、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人體微生態失衡狀況。幾乎所有引起亞健康的誘因都可能導致腸道微生態的失衡。腸道微生態的失衡既是亞健康的結果,同時也可能加重亞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
微生態失衡與腫瘤性疾病的發生
飲食對腸菌群有重要的影響,高脂肪飲食者有害菌群增加,高纖維者有益菌群增加。腸菌群能使飲食中化合物通過酶作用轉變成致癌因子。某些腸菌群使蛋白質分解成各種胺類,胺類對人體有毒性;酪氨酸與苯丙氨酸經腸菌群作用產生酚,酚可誘發普通大鼠的皮膚形成亞性腫瘤,有的還可誘發肝癌。腸道內的胺與胃腸中的亞硝酸鹽相結合可形成具有強烈致癌作用的亞硝胺。
微生態失衡與高膽固醇血癥
過多攝入動物脂肪(飽和脂肪)會導致腸內膽汁酸的分泌量增加,膽汁酸的增加促進食物中的膽固醇的吸收,相應血液中膽固醇亦增加。菌群失調導致膽固醇代謝受阻,也會增加血膽固醇水平。
微生態失衡與胃腸功能障礙
腸內菌群失調與胃腸功能障礙互為因果。胃腸功能障礙引起腸內菌群失調,先天性巨結腸時,糞便在結腸內淤結,致使腸內有害菌非但未被清除,反而不斷繁殖過生,引起小腸結腸炎。結腸高度膨脹,腸壁屏障作用受損,這些細菌還可乘虛進入全身引起敗血癥。腸內菌群失調,導致胃腸功能障礙。
微生態失衡與皮膚疾病
腸道正常菌群的微生態平衡有助于毒素的分解并經過腸道排出體外,如果經常發生便秘,腸道中的腐敗菌就會大量繁殖產生各種毒素,在結腸中停留時間越長,毒素進入體內的量越多,毒素隨血液傳遍全身,而這些毒素透過皮膚分泌出來,會引發皮膚發炎或形成痤瘡。
微生態失衡與人體衰老
關鍵詞:健康的人居環境;心理健康的人居環境;身心健康的人居環境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從過去僅僅追求一定的空間作為棲息之地的要求,發展到了創造適宜于人們生理、行為、心理及社會等需要高質量的居住環境上了。人們在享受當代文明成果的同時,忽視了大自然詞語的陽光、空氣、風、水;過分依賴現代科技的生活方式,淡化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親密關系;回歸自然、親和自然變成了奢侈的健康要求。從健康的角度看,目前住宅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選址不當,周邊噪聲干擾休息;規劃布局不當造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失去了人與自然的親和力;平面布局不合理,降低了居住的舒適度;門窗對視造成視覺的污染;有些功能空間面積不能達到最低標準;小區的服務設施、醫療保健設施、康體活動設施以及老年人、殘疾人服務設施不配套等。更重要的是有些住宅的 建筑材料、裝修材料選型不當,設備低劣,引起空氣、聲、光、熱、水質污染,對人體健康構成直接的危害。這些問題都與住戶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因此,21世紀應提供給老百姓一個健康的、生機盎然的人居環境是社會發展的集中體現。
健康的人居環境應該體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體現社會環境的完好,健康的人居環境必須一切從居住者出發,滿足住戶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要求,使居住者生活在一個健康、安全、舒適、環保的室內外居住環境中。總之,健康的環境最終目標應該是全面提高人居環境品質,實現人文、社會、環境效益的同意。住宅建設一定要從健康的角度出發,居住環境應有利于人的健康:健康的人居環境,是實現人們性格健全和情緒穩定的 重要因素。因此,人居環境品質的營造始終以“健康”的需求為目標,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1、心理健康的人居環境
心理健康是人們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的健康,它包括自我認知和自我發展,其本質為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互為因果。我國古代就早已認識到身心的關系,提出“修身養性”,特別重視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基石。在住宅建設中,如果注意滿足心理健康、為人創造一種心胸開闊、人際交往、人與自然、社會生活和諧的居住環境,就是掌握了金鑰匙。滿足心理健康的居住環境,應該使居住者感覺有安全感、居家感和社會感。
1.1居住環境的安全感
居住安全與否,對住戶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在居住小區規劃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1)具有可防衛的領域感:居住小區應注意把居住空間劃分不同層次的領域,各領域有明確的屬性,分別為部分居民使用或歸使用者所有,使小區、組團、院落、住宅樓等各功能空間具有聚合性,有明確的出入口,避免四通八達。
(2)具有對私密性的保護:健康住宅內部的功能分區,應做到空間公私分離、居住居寢分離,使居住空間內外有別。
1.2居住環境的居家感
(1)合理完善的功能質量:能滿足居住功能需求,滿足安全、休閑、社交的需求。
(2)賞心悅目的景觀環境,用以協調情緒,緩解工作壓力、陶冶情操。在視覺效果上能滿足審美需求,體現文化內涵,確保充足的“綠量”,喬、灌、花、草等植物比例恰當。
(3)恬境平和的居住氛圍:因地制宜的環境空間、祥和的小區居住環境、個性特色的環境小品、綠化空間的可達性及人與自然的高接觸性,都會營造出一種居家的氛圍。
1.3居住環境的社區感
居住小區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線圍合,并于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配建有一套能滿足該居民基本的物質要求和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務設施的生活聚居地。因此,要適合居民的活動規律,綜合考慮日照、采光、通風、防災、配電設施及管理要求。
2、身心健康的人居環境
健康重于財富,提高生活環境質量,可以使身心更健康。據有關資料表明,環境與健康的關系度為19%以上,遠遠高于醫藥的作用。滿足身心健康的居住環境,應該為居住者創造戶內環境的健康性,戶外環境的親和性以及具有健全的社會健康保障體系。
2.1戶內環境健康性
(1)增強衛生防疫功能
必須增強住宅衛生防疫功能的合理性,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室內空氣質量,要有充足的陽光和良好的自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及陽光消毒。
(2)重視設施設備交叉感染
設備設計合理性是影響戶內環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廚衛設施設備及排污管道是病菌傳播擴散的重要途徑,因此,住宅樓的管道設計如何切斷病菌、病毒的傳播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3)選擇環保安全的建筑裝修材料
室內裝修材料是確保住宅戶內環境健康的重要內容。室內裝修材料選型不當,是導致對人體健康危害的直接殺手,為確保戶內環境的健康性,在設計中必須十分重視。
(4)平面布局合理
戶型合理是戶內環境舒適健康的先決條件,戶型設計要堅持潔污分離、干濕分離、保障衛生設計的原則。
2.2戶外環境的親和性
自然環境是不可再生資源,綠色是健康的保障。居住小區的總體規劃一定要尊重自然。讓人接近自然與親和自然是健康居住環境比不可少的條件,古語“以景養心,以境養人”,亦即此道理。
(1)豐富多樣的活動空間
運動和活動是健康的基石,居住小區要營造供居民戶外接納陽光、空氣、水和運動的各種活動空間。
(2)提供方便的商業服務設施
(3)自然優美的人居環境綠化景觀
環境綠化是人居健康的組成部分,居住環境綠化包括宅前屋后小面積綠化,小區路旁綠化,集中綠化,在小區中心、組團中心布置中心花園。
(4)有明顯的牌示標志
(5)牌示標志是居住小區戶外環境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牌示標志力求有趣味性、指示性、解說性、宣傳性、警告性和管理性。
2.3有完善的健康保障體系
(1)關愛兒童教育機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