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drought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natural disaster system theory,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theory and GIS technology, and using drought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 disaster-causing environment, hazard-affected bod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bilities as the factors for regional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attribute and social attribute of drought, it gets to the drought disaster risk zoning map of Jingyang county taking township as a uni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drought disaster high risk area: Longquan township, Yongle township, Chongwen township, east of Gaozhuang township, north of Sanqu township;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secondary-low drought disaster risk area: Baiwang township, Kou township, Wangqiao township; middle area and other place are medium and secondary high drought disaster risk area.
關鍵詞: 干旱災害;風險區劃
Key words: drought disasters;risk zoning
中圖分類號:S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5-0323-04
0 引言
氣象災害是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各種氣象災害出現頻率增加,因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和損失是各級政府關心的問題,也是氣象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報告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新形勢下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需要加快建立“監測預警、預報服務、風險評估、應急處置、應對防范、風險管理”有機統一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體系。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工作可以為政府防災減災提供決策科技支撐,有效增加防抗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為我縣氣象防災減災規劃利用、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提供科技支撐。
干旱是涇陽縣境內主要氣象災害之一,1997年4月8日-9月10日長達156天期間。涇陽縣無一場透雨,較常年偏少78%,加之氣溫較常年偏高,蒸發偏多29%,日照偏多26%,使土壤水分損失加劇。全縣秋糧受旱11400.0公頃,嚴重受旱8933.3公頃,絕收5800.0公頃;2001年2月24日-4月19日54天降水5.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87%,4月25日-7月9日76天降水53.6毫米,較同期偏少65%。兩次干旱造成6666.7公頃小麥受旱,其中嚴重受旱2666.7公頃,18000.0公頃玉米受旱,絕收3600.0公頃。為此,本文利用GIS作為工具,在收集相關數據,通過建立模型,對涇陽縣干旱災害做風險區劃,以期為氣象防災減災規劃利用、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提供決策科技支撐。
1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涇陽縣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咸陽市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鳳山及黃土臺塬。中部為沖積平原,自西向東逐漸展寬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勢平坦。南部為黃土臺塬,位于涇河以南,塬面開闊。總面積792平方千米,人口51萬。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美稱。農灌設施比較發達,糧食產量很高。涇河流過本縣,自王橋鎮謝家溝入境,張家山出谷,東南流至桃園村附近出境。縣內河長77.3公里,流域面積6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8.67億立方米。張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涇惠渠引水樞紐,是涇陽縣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縣域內為八百里秦川沖積平原區,地勢地坦,水流平穩,比降僅1%,土壤肥沃,宜于灌溉。
涇陽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13℃,冬季(1月)最冷為-20.8℃,夏季最熱(7月)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為349.2毫米。日照時數年平均為2195.2小時,最多(8月)為241.6小時,最少(2月)為146.2小時。無霜期年均213天。
1.2 數據來源 研究的氣象資料來源于涇陽縣氣象局,包括涇陽縣氣象站1961-2010年的日降水量數據、年高溫日數、年最高氣溫及區域站資料等;災情資料為1984-2011年涇陽縣以鄉(鎮)為單元的干旱災害普查數據(受災人口、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等);社會經濟資料包括以鄉(鎮)為單元的行政區年末人口(人)、土地面積(平方公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元)、年末耕地面積(公頃)、GDP(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公頃)、大牲畜年末存欄(萬頭)等數據以及有效灌溉面積(公頃)和旱澇保收面積(公頃);地理信息數據:包括涇陽縣1:25萬數字高程(DEM)、土地利用資料、水系數據和植被數據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數據資料包括各鄉鎮應急預案指標、氣象預警信號能力、政府防災減災決策與組織實施水平等。
2 干旱災害風險區劃的技術方法及區劃因子
高慶華、黃崇福和趙阿興等學者從災害學的角度出發研究認為,自然災害風險是自然力作用于承災體的結果,可以表示成災害危險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區域防災減災能力的函數。根據自然災害風險的定義,氣象災害風險定義為災害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系統、社會和經濟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的可能性,而不是氣象災害本身。具體而言,是指某一時間內、某一地區氣象災害發生的可能、破壞損失、活動程度及對自然環境系統、社會和經濟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的可能性的大小。
借鑒相關學者研究思路,結合涇陽縣實際,本報告中基于災損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主要是根據各地過去出現過的各地各類氣象災害產生的損失的大小,計算各地災害風險度,然后將每個氣象災害分成幾個等級,求它們的出現概率,再結合各地的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區域防災減災能力得到每個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結果。
2.1 干旱氣象災害危險性 氣象災害危險性指氣象災害異常程度,主要是由氣象致災因子活動規模(強度)和活動頻次(概率)決定的。一般致災因子強度越大,頻次越高,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氣象災害的風險也越大。影響干旱災害的致災因子因素主要包括:旱災規模、強度、頻率和影響范圍等。而這些因素變化的程度越大,旱災對人類社會經濟系統造成破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造成的損失也就越嚴重,相應地,災害風險就可能越高。反之,旱災的風險就越小。在災害研究中,致災因子的這種性質,通常被描述為危險性,其高低通常可用干旱災害的變異強度和干旱災害發生的概率來表達。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對各地市分五級將干旱災害危險性進行區劃,分別為低危險區、次低危險區、中等危險區、次高危險區和高危險區。
2.2 干旱災害發生地的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 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指受到氣象災害威脅的所在地區外部環境對災害或損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強度的災害情況下,敏感程度越高,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氣象災害的風險也越大。自然物理暴露是孕育災害的溫床,自然物理暴露是指人類所處的自然地質地理環境(又稱為孕災環境),包括地形地勢、海拔高度、山川水系分布和地質地貌等。
影響干旱災害的自然物理暴露主要有以下幾點:地表水文因素(流域、水系、水位變化、地表濕潤度指數等)、土壤因素(土壤類型、質地、田間持水量等)、地形地貌(海拔、高差、走向、形態等)和植被狀況(植被類型、覆蓋度、分布等)。自然物理暴露包含因素較多,各因素間關聯比較復雜,分析時應綜合考慮。對于自然物理暴露的分析,采用植被覆蓋度、田間持水量和地表濕潤度指數三個因子為評價指標。植被覆蓋度越大,物理暴露度也越弱;土壤田間持水量越大,物理暴露度越小;地表濕潤度指數越大的地區,物理暴露度越弱;三個指標的變化都與旱災的敏感性成反比。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分五級將物理暴露度敏感度進行區劃,分別為低敏感區、次低敏感區、中等敏感區、次高敏感區和高敏感區。
2.3 干旱災害的承災體易損性 承災體易損性指可能受到氣象災害威脅的所有人員和財產的傷害或損失程度,如人員、牲畜、房屋、農作物和城鎮生命線等。承災體是災害風險作用的對象,是蒙受災害的實體。潛在氣象災害只有作用于相應的對象(包括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活動安全)時,才可能造成災害,而存在危險性并不意味著災害就一定會發生。一個地區人口和財產越集中,易損性越高,可能遭受潛在損失越大,氣象災害風險越大。
對于干旱災害的承災體易損性的分析,通過選取涇陽縣人口密度、人均GDP、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有效灌溉面積比、地表濕潤指數和干旱災情等評價指標,構成涇陽縣干旱氣象災害易損性指標體系,并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涇陽縣各個鄉(鎮)進行干旱氣象災害易損性評價與分析。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將承災體易損性指數進行區劃,分別為低易損性區、次低易損性區、中等易損性區、次高易損性區和高易損性區。
2.4 干旱災害防災減災能力 區域防災減災能力是指受災區對氣象災害的抵御和恢復程度,包括應急管理能力、減災投入資源準備等各種用于防御和減輕干旱災害的各種管理對策及措施,包括減災投入、各種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資源準備、管理能力等,表示受災區在短期和長期內能夠從災害中恢復的程度。防災減災能力越高,資源設備先進,管理措施得當,管理能力強,可能遭受的潛在經濟損失就越小,干旱災害的風險也就越小。
防災減災措施是人類社會、特別是風險承擔者用來應對災害所采取的方針、政策、技術、方法和行動的總稱,一般分為工程性防減災措施和非工程性防減災措施兩類。非工程性防災措施包括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政府防災減災決策和組織實施水平以及公眾的防災意識和知識等幾個方面。
對于區域防災減災能力的分析,采用財政支出、旱澇保收面積比和非工程性防減災措施等,包括應急預案指標、氣象預警信號能力、政府防災減災決策等多個因子。
根據專家調查問卷,根據各災種防災減災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因子,建立干旱災害防災減災能力指數模型,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將防災減災能力進行區劃,分別為低防災減災能力區、次低防災減災能力區、中等防災減災能力區、次高防災減災能力區和高防災減災能力區。
2.5 干旱災害風險區劃 在災害危險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防災減災能力等因子進行定量分析評價的基礎上,為了反映各鄉(鎮)干旱災害風險分布的地區差異性,根據風險度指數的大小,將風險區劃分為若干個等級。然后根據災害風險評價指數法求干旱災害風險指數,具體計算公式為:
FDRI=wh×(VH)+we×(VE)+ws×(VS)+wr×(1-VR)
式中:FDRI為氣象災害風險指數,用于表示風險程度,其值越大,則災害風險程度越大;VH、VE、VS、VR為分別表示風險評價模型中歸一化的災害危險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的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各評價因子指數;wh、we、ws、wr為各評價因子的權重。針對不同類氣象災害,wh、we、ws、wr取值不同。通過專家問卷調查法(Delphi法),經過對調查結果綜合分析,確定各個評價因子及指標的權重。涇陽縣干旱災害的精細化風險區劃評估指標權重詳見圖2。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分五級將干旱災害風險指數進行區劃,分別為低風險區、次低風險區、中等風險區、次高風險區和高風險區。
3 涇陽縣干旱災害風險區劃結果(圖3-8)
①從區劃結果來看,涇陽縣西北部大部分地區為干旱災害中等及低危險區,其余大部分地區則為干旱災害次高及高危險性區域;受海拔和植被分布影響,白王鎮東部、口鎮西部、王橋鎮大部、橋底鎮、中張鎮、太平鎮為干旱災害次低及低敏感性區域,高莊鎮、崇文鄉、三渠鎮小部分則為高敏感性區域,其余部分為次高敏感性區域;受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影響,涇陽縣大部為干旱災害高易損性區域;更多受經濟發展水平和防災減災行政能力等影響,王橋鎮、云陽鎮、涇干鎮、永樂鎮為干旱災害高防災減災能力區域,其余地區多為中等及以下防災減災能力區域。
②綜合以上因素的涇陽縣干旱災害風險區劃顯示,東部龍泉鄉、永樂鎮、崇文鄉、高莊鎮東部、三渠鎮南部為干旱災害高風險區,白王鎮、口鎮、王橋鎮為干旱災害次低及低風險區,中部大部及其余地區則為中等及次高風險區。
③影響區域干早災害風險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數據資料不易獲取,所以要將干旱災害風險影響指標完全定量化研究有很大的困難,并且有些指標的歸類存在模糊性。隨著數據的易獲取性及處理技術的提高,在研究干早災害風險時,還應該考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類型及質地、河流密度及緩沖區等指標對成災環境敏感性的影響,社會經濟要素方面還應該考慮當地的灌溉條件、水利設施、產業結構等指標的影響。
④本文所建立的干旱災害的社會屬性,即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是靜態分析的結果。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騰飛,相應的社會經濟數據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加之數據處理的技術會不斷提高,相應的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結果也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對社會經濟要素的變化規律和趨勢做出準確的分析和預測,在此基礎上完成的風險區劃才可以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發揮其防旱減災作用。
⑤盡管運用GIS建立指標模型的方法進行風險評估及區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為了更好使區劃結果為規劃所使用,必須進一步調試和改進干旱災害風險區劃的各種指標及模型,如旱災的致災因子危險性、成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各因子和指標如何使得其選取與量化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如何更合理將各因子和指標及綜合風險指數分等級等,從而使區劃結果更合理,更接近實際。
參考文獻:
[1]杜繼穩等.陜西省干旱監測預警評估與風險管理[M].北京:氣象出版,2008:29-35,170.
關鍵詞夏玉米;大風災害;風險區劃;GIS;菏澤市
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黃河南岸,下轄8縣1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季風環流影響,四季分明,春季大風多風沙,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涼爽日照長,冬季寒冷少雨雪。夏玉米是菏澤市最主要的秋糧作物,夏玉米播種面積占可用耕地面積的74%以上。大風倒伏一直是制約夏玉米穩產高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夏玉米生長中后期影響更大。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為追求更高產量,一方面種植密度越來越大,植株之間爭光爭肥,稈細纖弱,另一方面大量施用氮肥,容易旺長,造成植株過高,次生根少,增加了夏玉米倒伏的發生。同時夏玉米生長季正是菏澤市的多雨季節,往往是雷雨大風同時造成危害。許多學者對夏玉米大風災害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1-4],但針對菏澤市夏玉米大風災害的研究鮮見報道。筆者利用1971—2015年菏澤市地面氣象觀測資料,采用數理統計、Kriging插值等方法,對近45年來菏澤市夏玉米大風災害風險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并針對夏玉米大風災害提出了防御措施。
1資料與方法
選擇菏澤市8縣1區地面氣象觀測的大風資料來分析菏澤市各縣區大風災害發生的風險等級,主要利用日最大風速觀測資料,資料年代序列為1971—2015年。大風標準的確定以地面氣象觀測為準,日最大風速指某時段10min平均風速的日最大值。大風日數的確定采用專家咨詢等方式,以5級風作為對玉米等高稈作物造成損害的風力下限,即日最大風速≥8m/s為出現一個大風日數[5]。區劃使用的地理信息資料采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25萬菏澤市基礎地理背景數據。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將1∶25萬等高線數據轉成高分辨率(1000m×1000m)的數字地形模型(DEM),在此基礎上進行數字地形定量分類技術研究。根據菏澤市8縣1區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夏玉米生育期間大風發生范圍、發生頻率及發生強度,將各個鄉鎮的大風倒伏日數進行分級,然后將大風日數等級進行0、1的標準化,作為大風災害的風險系數,最后利用ArcGIS軟件中的Kriging插值法進行插值繪圖[6-8]。
2夏玉米大風災害特征
根據1971—2015年菏澤市夏玉米全生育期內的大風災害氣象資料可知,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2004—2015年是菏澤市玉米全生育期出現大風較多的時段,最高有12d大風。隨著氣候變化,氣候不穩定性增加,極端大風暴雨天氣增多,加重了大風倒伏災害的影響。統計歷史資料發現,菏澤市夏玉米生育期內的大風災害多發生在7—8月份,特別是7月下旬夏玉米進入大喇叭口期之后。7月份之前玉米植株較矮,一般在1.0~1.5m,大風災害發生的概率小。7—8月份大風災害較多,加之夏玉米生長迅速、植株高大、莖稈脆弱,容易造成夏玉米倒伏。
3夏玉米大風災害風險區劃
根據菏澤市8縣1區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各站多年平均大風日數,經歸一化處理后確定菏澤市夏玉米大風災害風險區劃圖(圖1)。由圖1可知,菏澤市夏玉米大風倒伏風險等級呈放射狀分布,從牡丹區(即市區)向各縣逐漸增加,由于受市區建筑物高度的影響,降低了夏玉米倒伏的危險。其中,成武縣、單縣的部分地區位于高風險區,夏玉米生育期內大風日數>4.3d;牡丹區、定陶區、巨野縣位于低風險區,夏玉米生育期內大風日數<3.1d;其他縣區位于中值區。
4夏玉米大風災害的防御措施
夏季7、8月份,菏澤市常會出現大風暴雨天氣,造成玉米倒伏或莖折,甚至絕收,對夏玉米高產穩產造成較大影響。夏玉米大風災害的防御措施:①應當盡量選用株高較矮、穗位較低、根系發達、莖稈粗壯且堅韌的品種。②搞好苗期蹲苗,促進下扎,增強抗倒抗災能力。③搞好中耕培土,并進行合理施肥。可在玉米拔節期,結合中耕,進行培土,要做到氮、磷、鉀配合施用。④夏玉米在小喇叭口期前遭遇大風出現倒伏時,可不采取措施,靠植株自我調節進行恢復,基本不影響產量。而對小喇叭口期后遭遇大風出現的倒伏,應及時扶起,以免植株間相互倒壓,影響光合作用。在受災后,對成熟前倒伏的玉米,如果只是根倒,及時將倒伏的玉米植株扶正即可,如果是莖折,應將倒伏的數株玉米捆在一起,使植株之間相互支持[9]。
5結論與討論
關鍵詞:日光溫室;低溫冷害;風險評估;信息擴散;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S641.205+.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6)12-0124-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derived from the 122 aut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facility production season from 1984 to 2013 and the greenhouse auto-micro-climate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Linzi, Laiwu and Dongying from 2007 to 2014,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inside greenhous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outside greenhouse by 80% guarantee rate method. Then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outside greenhouse were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change rules of the chilling injury of greenhouse tomato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3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illing injury mainly happened in December, January and February. The risk probability values of 122 stations in Shandong under different chilling injury grades for different time length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Matlab program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 The risk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maps were drawn using ArcGIS platform for chilling injury in Shandong.
Keywords Greenhouse; Chilling injury; Risk assessment; Information diffusion; Shandong Province
低溫冷害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是指農作物生育期遭受低于其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溫度,引起農作物生育期延遲,或生殖器官的生理機能受到損害,導致農業減產的災害類型[1]。我國低溫冷害多發,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及新疆等地的大宗作物[2-6],一般采用災害風險評估模型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而風險評估模型包括3類[7-16]:(1)描述災害本身發生強度等級及其發生概率的災害強度風險評估模型;(2)以災損指標表示的描述災害強度與承災體直接和間接損失的災損風險評估模型;(3)反映社會生產水平或承災體本身抗災能力的評估模型。然而,大多數風險系統具有模糊不確定性,基于此,黃崇福教授在《模糊信息優化處理技術及其應用》一書中系統提出了信息擴散理論,并將其引入風險評估中[17,18]。目前已有很多學者將信息擴散理論應用于災害的風險分析[19-22],如馮利華等[22]利用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風險評估方法對地震災害進行了風險分析;張麗娟等[20]依據信息擴散理論,提出了基于災害發生標準直接估算低溫冷害、干旱和洪澇風險的計算方法,是信息擴散理論在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充分應用的很好例子。
在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大環境下,設施農業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對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顯著作用。然而設施作物與大田作物的生長環境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我國北方冬季生產中所使用的大多為非加溫型日光溫室,其熱量完全依靠太陽輻射,受外界氣象條件影響極大[23,24]。番茄是山東省冬季日光溫室生產的主要反季節蔬菜之一,其產量及品質直接影響農民收益。因此,本文利用常見的風險評估模型中的第一類,即描述災害本身發生強度等級及其發生概率的災害強度風險評估模型,引入信息擴散理論,通過Matlab程序編寫計算不同程度低溫冷害的風險概率值,對山東省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的發生風險進行評估,并利用ArcGIS繪制其分布圖,為實現設施生產防災減災提供數據支持。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試驗數據來源于1984年至2013年設施農業生產季內(當年10月至次年4月)山東省自動氣象觀測站(共122站,不含泰山站)逐日最低氣溫數據資料,2007年至2014年臨淄、萊蕪、東營三個日光溫室小氣候自動觀測站逐小時最低氣溫數據資料。
1.2 數據處理
基于文獻查閱得到的日光溫室內番茄低溫冷害等級指標,將日光溫室內小氣候逐日觀測數據資料與相同地區的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資料進行匹配提取,利用80%保證率分別計算不同等級低溫發生時溫室內、外氣象資料對應關系,最終確定低溫冷害的外界氣象等級指標。
將日光溫室的種植季分為三季,即秋季(10-11月)、冬季(12月-翌年2月)、春季(3-5月)。根據日光溫室番茄發生低溫冷害的外界氣象等級指標,統計1984-2013年10月至次年4月日光溫室番茄發生不同等級低溫冷害的日數,采用信息擴散理論方法,對30年日光溫室番茄發生低溫冷害的概率風險進行信息擴散計算,得到全省30年來各年代、各季節不同低溫冷害發生等級的風險概率值,即災害發生的致災因子危險性判斷值。
1.3 研究方法
信息擴散方法是為了彌補信息不足而優化利用樣本模糊信息的一種對樣本進行集值化的模糊數學處理方法。當樣本點不多時,所有樣本點提供給我們去認識風險的知識并不完善,具有模糊不確定性[17,18,25],此時不應該把一個樣本點的信息看作確切的觀測值,而應該把它看作是樣本點的代表,看作是一個集值,是一個模糊集觀測樣本點。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評估模型可通過設定災害指數論域、利用信息擴散函數將單值觀測樣本點進行信息擴散、對樣本點進行歸一化信息分布計算等最終得到樣本點概率估計值[20]。
在信息擴散評估模型中,擴散函數與擴散系數是關鍵,直接關系到結果準確與否[4,11,23]。黃崇福教授對不同擴散函數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在樣本容量不大的情況下,簡單正態分布要優于指數分布和對數正態分布,故本文選用正態擴散函數(公式1)。
式中,h為擴散系數,可根據樣本最大值b和最小值a及樣本點個數來確定[4,20]。
2 結果與分析
2.1 日光溫室外番茄低溫冷害等級指標構建
日光溫室番茄生長過程中,當氣溫低于6℃時,生長受到嚴重影響,10℃以下生長緩慢,15℃以上為最適生長溫度,因此,將6、10、15℃作為劃分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等級的閾值。
將臨淄、萊蕪、東營三個日光溫室小氣候自動觀測站數據與對應的三個地區自動氣象觀測站數據匹配提取,并按80%保證率方法求算,得到日光溫室外番茄低溫冷害氣象等級指標(表1)。
2.2 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風險發生時間變化
2.2.1 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發生規律 利用1984至2013年日光溫室番茄主要生長季內(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全省122個自動氣象監測站逐日最低氣溫觀測資料,結合日光溫室外番茄低溫冷害等級指標進行統計,重度冷害平均發生天數為20.2天,中度冷害平均發生天數為16.4天,輕度冷害平均發生天數為57.7天。從近30年全省日光溫室番茄苗期低溫冷害累計發生天數逐年變化圖(圖1)中看出,以輕災為主,發生天數明顯高于重度和中度冷害;重度冷害與中度冷害多年平均發生天數接近。各月平均冷害發生天數從10月至次年4月分別為0.3、8、25、29、22、10天和0.5天(圖2),表明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主要發生在冬季3個月內。
2.2.2 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風險時間變化 結合2.1中全省各縣站生產季內不同月份內出現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的日數,確定離散論域選取為: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山東省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主要發生在冬季,因此,利用信息擴散理論,確定離散論域,分別對12月、1月及2月的不同冷害等級發生概率進行計算。因全省站點過多,文中僅以魯西北、魯中、魯南三個地區的代表站點,即東營、濰坊、臨沂為例,給出不同低溫冷害發生時間下的中度冷害發生概率變化(圖3)。由圖3可以看出,生長季內,各代表站點發生5天中度低溫冷害的風險概率最大,其中東營接近80%,濰坊12月及2月的概率超過80%,臨沂1月概率在90%左右;發生10天中度低溫冷害的風險明顯降低,東營、濰坊僅為20%左右,臨沂1月較大,在50%左右,但12月和2月同樣明顯低于5天概率;發生15天及更長時間低溫冷害的風險各代表站均極小,可忽略不計。
2.3 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風險空間變化
利用ArcGIS9.3繪制山東省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發生概率分布圖,其中概率值過小的冷害發生時長不單獨繪圖,如12月內低溫冷害發生時間分別為15、20、25、31天的概率值全省均約為0,不列出概率分布圖,同理,若該月內某時間長度的災害發生概率值全省差別不大,均不列出概率分布圖。
從圖4可以看出,山東省12月日光溫室番茄,各地發生10天輕度低溫冷害的概率均在84%以上,除魯西北北部、魯中東部、半島南部及魯西南局部地區在84%~96%之間,其他地區均在96%以上;中度低溫冷害發生可能性較大的地區為魯西北中東部及半島內陸地區,概率值在20%~47%;重度低溫冷害主要集中在魯西北中部、魯中東部等地,概率在55%~74%之間,魯南大部、半島北部及東部發生概率最小,僅在17%以下。
1月,發生10天輕度低溫冷害的概率呈現中、北部較低,東、南部較高的趨勢,其中,魯西南地區概率最大,在89%以上;中度低溫冷害發生概率較高的區域主要為魯西北及半島局部,范圍小,且分布不均;重度低溫冷害主要發生在山東中、北部地區,其中,魯西北大部均在93%以上,表明發生10天重度低溫冷害的可能性極大(圖5)。
2月,發生10天輕度低溫冷害的概率分布無明顯規律,全省發生概率均在80%以上,各地局部均在98%出現可能性;發生10天中度低溫冷害的概率分布特點與發生5天的相似,仍為東部地區大,西部地區小,其中,半島地區發生概率最大,在12%~28%之間;全省大部地區重度低溫冷害發生概率在29%以下,其中,魯南大部地區僅在8%以下,魯西北、魯中及半島內陸局部地區發生風險較大,概率在42%~66%,為需要關注的地區(圖6)。
3 討論與結論
(1)利用日光溫室內、外氣象觀測數據,基于80%保證率方法,統計得到日光溫室外番茄低溫冷害氣象等級指標,該指標為開展低溫冷害風險區劃的基礎。
(2)利用1984-2013年日光溫室番茄主要生長季內自動氣象監測站逐日最低氣溫觀測資料,結合低溫冷害氣象等級指標,統計得到全省122個自動氣象站30年平均重度冷害發生天數為20.2天,中度冷害發生天數16.4天,輕度冷害發生天數57.7天,且主要發生在冬季。
(3)利用信息擴散理論,分別計算山東省各月內不同時間長度、不同災害等級的發生概率,并利用ArcGIS分析制圖,得到日光溫室番茄發生低溫冷害的概率分布,為開展精細化服務提供了依據。
(4)信息擴散理論已被應用于多種自然災害的風險分析,理論方法成熟,可以利用該理論方法對山東省設施農業不同災害類型進行分析,進而更好地為設施生產提供指導。
參 考 文 獻:
[1] 王書裕. 農作物冷害的研究[M]. 北京:氣象出版社,1995.
[2] 杜鵬,李世奎.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模型及應用[J]. 氣象學報,1997,55(1): 95-102.
[3] 霍治國,李世奎,王素艷,等.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03,18(6):692-703.
[4] 陳紅.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黑龍江省主要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5] 李文亮,張冬有,張麗娟. 黑龍江省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 干旱區地理,2009,32(5): 756-758.
[6] 譚宗琨. 廣西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價及災害風險區劃[J]. 廣西氣象,1997,18(1): 44-50.
[7] 王春乙,張繼權,霍治國,等.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進展與展望[J]. 氣象學報,2015,73(1): 1-19.
[8] 李世奎,霍治國,王素艷,等. 農業氣象風險評估體系及模型研究[J]. 自然災害學報,2004,13(1): 77-86.
[9] 張繼權,李寧. 主要氣象災害風險評價與管理的數量化方法及其應用[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0]薛曉萍,李楠,楊再強. 日光溫室低溫冷害風險評估技術研究[J]. 災害學,2013,28(3): 61-65.
[11]黃崇福,白海玲. 模糊直方圖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災害風險分析中的應用[J]. 工程數學學報,2000,17(2):71-76.
[12]趙靜,張繼權,嚴登華,等. 基于格網GIS的豫北地區干旱災害風險區劃[J]. 災害學,2012,27(1):55-58.
[13]史培軍. 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37-42.
[14]史培軍. 再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自然災害學報,1996,5(4):6-17.
[15]史培軍. 三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1-9.
[16]羅培. 區域氣象災害風險評估[D].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17]黃崇福. 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理論與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8]白海玲,黃崇福. 自然災害的模糊風險[J]. 自然災害學報,2000,9(1):47-53.
[19]劉引鴿,繆啟龍,高慶九.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方法[J]. 氣象科學,2005,25(1):84-89.
[20]張麗娟,李文亮,張冬有.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J]. 地理科學,2009,29(2):250-254.
[21]馮利華.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要素風險分析[J]. 氣象科技,2000,28(1):27-29.
[22]馮利華,稱歸燕.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地震風險評估[J]. 地震學刊,2000,20(1):19-21.
[23]李楠,薛曉萍,張繼波,等. 日光溫室黃瓜低溫冷害預警模型構建技術研究[J]. 山東農業科學,2015,47(9):106-111.
小麥紋枯病的發生與危害探析
安徽省小麥品種紋枯病的抗性鑒定及分析
玉米銹病的研究
安徽省玉米南方銹病的抗性鑒定
黃瓜枯萎病的研究
設施栽培黃瓜枯萎病菌拮抗菌的篩選
海南降香黃檀病蟲害調查與防治
氰戊菊酯的研究
植物性樣品中甲草胺殘留的測定方法
土壤中有機氯農藥的污染狀況與生態毒性研究
我國玉米抗旱性與節水灌溉技術研究
單項指標法在黔東北地區干旱評估中的應用
氣候變化對錦州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
湖南人工干預冰凍野外催化研究
檢疫性雜草薇甘菊的研究進展
我國植物檢疫現狀及除害處理研究進展
我國小麥干熱風危害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寧夏紅棗干熱風氣象等級預報
小麥黃花葉病的研究
板藍根新病害——根腫病
褐飛虱的鑒別與防治措施比較
甲草胺的研究
60%高巧懸浮種衣劑與6%立克莠濕拌劑混用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效及增產作用
50%氟啶蟲胺腈WDG對棉花盲蝽蟓和煙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
蘇州地區草坪雜草調查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堿性條件下晶體敵百蟲中毒塘魚的解救方法
木霉拮抗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銅川市農業污染現狀·成因及其防治對策
西安市南郊冬季PM2.5中重金屬污染與危害分析
內蒙古河套灌區面源污染的途徑與防控措施
三峽庫區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方式探索
光助芬頓反應降解聚苯乙烯塑料的研究
基質固相分散萃取—氣相色譜法測定農產品中戊唑醇農藥殘留
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CLEIA)法測定豬肌肉組織中的氯霉素含量
羊腦多頭蚴病的診斷及防治
鉤蛾科害蟲的發生與防治
雞壞死性腸炎的鑒別與防治
副豬嗜血桿菌病研究進展
水稻矮縮病的研究
基于WebGIS的水稻病蟲害預警平臺設計
昆山地區水稻大螟種群數量動態及綜防技術研究
多菌靈貯存穩定性研究
玉米病蟲草害診斷系統的研究與實現
40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WP對番茄煙粉虱和韭蛆的防治效果研究
45%毒死蜱EC不同劑量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不同除草劑對小麥闊葉雜草防除效果評價
養豬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貴州止瀉草藥對仔豬腹瀉的預防劑量篩選
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飼料中四環素類藥物殘留
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研究——以廣西地區為例
林州市常見冬小麥凍害及防御措施
近40年南洞庭湖區農業生產霜凍·冰凍和冬酣災害研究
春季低溫晚霜凍對成縣核桃生長的影響
基于GIS的輝縣市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研究
滄州市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一、充分認識氣象服務在“三農”工作中的作用
農村是氣象災害的多發區,也是氣候的敏感區,氣象工作與“三農”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氣象工作關系農業的科學發展,加強氣象工作,既有利于防范、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村和農業的危害,又有利于趨利避害,優化農業經濟結構,提升農業效益;氣象工作關系農村的和諧穩定,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薄弱,極易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的不穩定;氣象工作關系農村的民生改善,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對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造成嚴峻威脅。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氣象服務“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氣象服務的支持力度。
二、全面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各地要以減輕農村氣象災害損失,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為目標,爭取在3年時間內,基本建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一)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要加快現代化農業氣象觀測系統建設,整合氣象、水文、國土資源等部門資源,優化布局,加密站點,統籌推進重要流域、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等農村重點部位的氣象災害監測站建設。因地制宜開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的監測分析,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預報和農用天氣預報,進一步提高監測預報的準確性、災害預警的時效性和風險評估的針對性。
(二)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組織建設。要建立縣、鄉兩級政府氣象防災減災領導機構,負責全縣、全鄉的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做到重點部門有聯絡員,每個鄉鎮有氣象協理員,每個村有氣象信息員,落實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組織災害防御、傳播氣象信息、反饋受災情況和氣象災害科普宣傳等工作。
(三)加強農村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措施的建設。要做好縣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完成鄉鎮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設;開展農村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修訂,突出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優化各氣象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積極開展氣象災害預案演練,提高農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單位協同作戰水平。
(四)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機制建設。要建立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并納入城鄉規劃和工程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工作;重點加強對農村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遷建選址、農民建房等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避開氣象災害風險區和隱患點,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開展鄉鎮、村(社區)和重點單位的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
(五)加強農村防御雷電災害能力建設。要按照規范標準,科學設計、安裝防雷裝置,推進農村學校等公共設施、企業以及成片農民新村的防雷設施建設,并逐步納入當地政府建設項目的審批管理。各地要加強農村防雷減災科普與宣傳,氣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引導農民按防雷規范標準建房,提高農民防御雷擊災害的能力。各縣(市)至少要建成一個農村防雷科普示范點。
三、全面推進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
以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城鄉均等化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爭取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結構科學、布局合理、功能先進的氣象為農服務體系。
(一)開展保障糧食安全的氣象服務。氣象部門要開展針對糧食作物關鍵農事時期的天氣預報服務;農業部門要加強與當地氣象部門的合作,及時開展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會商分析,指導農戶采取抗災避災措施,保障全市糧食生產的安全和穩定。
(二)推進現代農業“兩區”氣象服務。根據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的服務需求,在“兩區”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農業氣象觀測站,各縣(市)至少建成二個園區氣象工作站和一支園區氣象信息員隊伍。探索建立現代農業氣象服務試驗基地,提升農業氣象觀測和小氣候觀測能力。完善氣象為農服務“聯系卡”制度,為農業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開展“一對一”氣象服務。
(三)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農村的傳播。建成以氣象服務系統為依托的縣級突發自然災害預警信息平臺,完善鄉鎮、村及氣象災害敏感行業(單位)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機制,逐步建成農村有線廣播、iTV氣象直播頻道、電子顯示屏等多種農村氣象信息接收設施,使氣象信息進村入戶,為農民防御氣象災害和安排生產生活提供服務。深入開展各類氣象科普教育、氣象信息應用培訓等活動,增強農民的氣象信息運用能力。
(四)加強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深入挖掘農業氣候資源生產潛力,科學規劃農業生產布局,為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供決策支撐。認真組織開展氣候資源普查評估和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區劃,結合農業區域開發、商品糧基地建設、良種引進等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動態預警服務;落實人工增雨作業經費、裝備和隊伍等,開展針對農業抗旱、水庫蓄水、緩解高溫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業。四、以“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鄉鎮”建設為載體,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
各地要在建設農村防災減災示范鄉鎮的基礎上,以點帶面,按照“有氣象工作站、有氣象協理員、有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有氣象監測設施、有氣象信息接收設施、有氣象科普活動”為內容的“六有”標準,全面推進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鄉鎮(街道)建設工作,積極開展創建示范村(社區)的試點工作。“十二五”期間,全市要完成所有鄉鎮(街道)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和100個氣象防災減災示范村(社區)建設。各縣(市)政府要大力支持,市、縣(市)氣象部門要加強指導,各鄉鎮(街道)要抓緊推進。對已通過省級氣象防災減災示范鄉鎮驗收的單位,要按照標準定期復查,真正發揮示范作用,提升基層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規范化建設水平。五、切實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領導
(一)加強考核,完善制度。各地要把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納入對下一級政府的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新農村建設考核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農口聯席會議制度,發改、國土、水利、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和參與氣象為農服務工作。
財產保險是指以各種物質財產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它的保險責任一般來說是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導致保險標的的經濟損失。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超過了7000億美元。我國在20世紀50~60年代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300億~400億元,70~80年代約為400億~500億元,80年代末期增至600億元以上[1],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年均達1580多億元,近3年更是高達2600億元[2]。氣象信息是對大氣變化狀態的搜集、整理、分析預報和綜合,是一種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有:近百年氣象歷史資料,各種天氣狀況的實時監測系統、未來天氣趨勢預報、災害性天氣評估分析和預警系統(如臺風、暴雨、霜凍)等等。在財產保險中所指的自然災害特指:雷擊、暴雨、洪水、臺風、龍卷風、雪災、冰凌、雹災、泥石流、崖崩、突發性滑坡、地面突然塌陷等,其中,有80%以上屬于氣象災害。所以,保險企業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氣象信息,了解氣象災害發生的規律,為保險精算提供準確的、科學的數據,指導保險企業在不同地區實行差異化經營,必將為其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氣象信息在承保決策中的應用
整個保險活動由展業、承保、核保、管理、理賠等環節構成。其中,承保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以后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承保決策也就是承保選擇,是對可承保的標的進一步分析、審核,確定承保的費率條件。承保選擇的過程是:識別風險-估測風險-確定可保風險-確定保險成本。風險評估是防范承保風險的重要途徑,借助專家的分析、采用科學手段事先進行評估,使承保風險降到最低限度。財產所承保的標的,自然災害風險都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氣象災害的風險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氣象災害風險的正確評估,能使保險公司承保決策更科學,承保失誤風險明顯降低[3]。利用氣象信息和保險公司的歷史數據,應用統計決策理論可以做以下3方面評估:①災害發生劇烈程度的可能性評估,如暴雨、臺風等可能出現的概率各占多少,強度有多大;②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的最壞和最好的評估;③如何以最少投資來換取防災抗災最佳經濟效益的決策手段評估。其中前兩個方面的評估可以為承保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減少不必要的經營風險。通常情況下,保險公司的核保人對某一特定的保險業務,會考慮到同一類保險標的的歷史賠付情況,抗災能力等因素。
利用氣象部門所提供的天氣趨勢預報,便能了解某一地區氣象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從而決定用何方式承保,合理安排再保險,以確保保險公司經營的穩定,如:對貨物運輸保險,應用氣象部門的短期天氣預報,可以分析要保的標的是否處在極度危險狀態,從而決定是否承保,防止投保人的逆選擇行為。著名學者郭迎春等根據農業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對于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長季內所遭受的氣象災害,確定出作物受災級別和損失程度,提出農業自然災害損失率的計算和分區方法。劉麗等[4]以自然災害綜合危險度和易損度指標值作為評判因子進行了自然災害保險風險度綜合評判,根據評判結果得到了各風險區的自然災害保險風險度,并繪制了中國自然災害保險風險區劃圖。保險公司也可以借鑒這些評估方法,根據當地的氣象歷史資料和未來的天氣發展趨勢,制定出各種氣象災害評估和損失程度的指標,從而決定是否承保,預計承保成本并作出承保方案。
2氣象信息在防災核損中的應用
防災核損,就是為預防和減少災害事故的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所采取的各種有效組織措施和技術措施,它是保險的派生職能,也是保險公司管理風險的重要手段。風險控制的手段主要有3種:避免風險、損失控制和非保險方式的轉移風險。就保險標的而言,對于氣象災害的風險,可以應用氣象部門的專業技術和氣象預報信息,結合保險法律賦予保險人的權利,從而達到損失控制和非保險方式轉移風險的目的[5]。具體說來:就是保險公司根據氣象部門所提供的氣象服務信息,對所承保的保險標的進行逐一的排查,發現隱患,通過發整改通知書的形式,督促投保人整改,從而達到減少災害損失的目的。如果投保人拒絕整改,當發生氣象災害造成保險標的的損失時,保險人可以依法不予賠償。下面從氣象信息服務角度來討論其在防災核損中的應用。
①全方位實時天氣實況監測系統。氣象監測儀器的廣泛設置,為保險公司確定保險責任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保險條款規定的保險責任中的暴風、暴雨在氣象學中是有嚴格定義的。保險標的達不到規定的標準所造成的損失時,保險公司是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氣象全方位的監測系統可以真實地、客觀地反映災害發生的整個過程,保險公司可以根據監測的客觀記錄,判定災害是否屬于保險責任以及災害所造成保險標的損失的最大程度,以利于主動、迅速、準確、合理地開展保險理賠。此外,氣象部門的防雷技術比以往有了較大的提高,對防直擊雷和感應雷的措施日趨完善,提供給保險部門的防雷整改措施更具權威性。保險部門可以根據氣象部門的意見,作為要求投保人整改防雷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雷擊給保險財產所造成的損失。
②歷史氣象資料和未來天氣趨勢預報。氣象業務數值預報模式的廣泛應用,使中、短期氣象預報的準確度大大提高,保險公司可以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歷史數據和根據實時監控所作出的中、短期預報進行分析:一是風險區氣象災害可能損失的預評估;二是大面積氣象災害發生前的減災預案;三是大面積氣象災害發生后的災情評估。例如:氣象部門對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可以提前72h作出預報,這就為保險部門的防災防損工作從時間上提供了可能,并且可以根據災害性天氣的強度和等級對保險標的有的放矢地做好防御工作。例如:2001年7月23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茂名市茂港區支公司在強熱帶風暴“玉兔”登陸前24h接到氣象部門的預報,臺風中心最大風力9級,陣風11級,并有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降水過程。根據這一信息,該公司有針對性地發出了25份通知書,并對重點客戶派出專人現場監督。由于事先對重點單位、重點部位有了了解,臺風登陸后,該公司僅用了3天時間就完成了查勘定損工作,災害造成保險財產損失25萬元。由于防災措施得當,經評估,減少保險財產損失約60多萬元。在大部分自然災害的防災核損上,保險公司可以成立防災理賠專家組,專門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氣象信息,從而使經營風險的防范由一般檢查型向技術服務型轉變,使防災核損更加科學化、規范化[6]。#p#分頁標題#e#
3氣象信息能夠有效地指導保險公司實行差異化經營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差異很大,自然災害在不同地區的活動頻次、危害程度懸殊很大[6]。比如在南方,臺風所造成的災害是比較常見的,而在北方和西北地區是不可能有臺風存在的;在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狀況比西部地區要好等等。但目前國內保險公司經營的財產損失保險,未能體現這些差異和變化,仍然對不同地區采取統一條款,差異不大的費率,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這種簡單的經營方式,會嚴重影響災害低風險區的投保積極性和高風險區的保險收益,不利于保險業的發展。專家研究表明:我國氣象災害的風險度是由東往西逐漸降低的趨勢。如果按全國統一的條款和差異不大的費率水平經營,將會嚴重影響著沿海地區保險企業的償付能力和經營效益。因此,保險企業應當以財產基本保險為主險,根據各地區氣象災害的特點、保險風險程度,制定不同地區的費率,相應地開發若干個附加險種(如:分別附加臺風、暴雨、洪水、龍卷風、雪災、冰凌、雹災、突發性滑坡等),供不同地區的客戶選擇。這樣,既便于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也解決了不同地區財產風險存在差別卻承擔一樣的保險費的矛盾,實現風險差異化經營。
為有效防御氣象災害的危害,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20*〕49號)、《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浙政辦發〔20*〕99號)和茅臨生副省長在全省氣象防災減災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現就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天氣復雜多變,各類氣象災害頻發。尤其是我市處于三江之匯的特殊地理位置,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切實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氣象災害損失,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對于促進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構建平安蘭溪具有重要意義。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加快我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災減災水平。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綜合監測系統的建設。各有關部門要加快氣象綜合監測網建設,提高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氣象臺站探測系統,增設城市多要素地面自動氣象站,進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加快移動氣象應急系統建設,提高區域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
(二)著力提高氣象災害預測預報能力。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雨、洪澇、干旱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測預警。
(三)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機制。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建設的要求,依托氣象部門的氣象業務和氣象信息系統,建立權威、暢通、有效的蘭溪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逐步完善和擴充氣象手機短信預警信息系統、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及時暴雨、雷電、大霧、大風等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及簡明的防災避險辦法,建成全程、滾動、連續、個性化、多媒體化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
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系統建設。普及鎮鄉、街道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建設。逐步在人員密集場所設立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等設施接收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快農村鎮鄉自動氣象站和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在已完成鎮鄉氣象協理員隊伍建設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村級、社區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進一步暢通農村和山區預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響應機制。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蘭溪市重大氣象災害和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進一步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氣象部門要根據天氣氣候變化情況及防災減災工作需要,及時向各鎮鄉、街道和部門提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同時,各減災協調機構要認真履行氣象災害防御的綜合協調職責,加強災害應對工作的協調聯動,充分發揮部門聯絡員的作用,切實形成防災減災工作的合力。
(二)大力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各有關部門要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要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加強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同時,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
(三)切實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暴雨、雷電是我市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要加大對防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氣象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大防雷工作行政執法力度,強化新建(構)筑物防雷設計審核、竣工檢測驗收工作和易燃易爆場所、通信、金融、學校等重點防雷裝置年檢工作,加強農村民居建設的防雷工作,避免和減輕雷電災害的危害。
四、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一)完善并落實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各有關部門要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特點,針對主要的和突出的氣象災害,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和體系建設,切實增強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救助機制。進一步加強防汛抗旱、防雷、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建設,確保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準確接收和傳達。鎮鄉、街道、村(社區)要結合山洪災害預警員、水庫堤防安全巡查員、地質災害預警員等隊伍建設,明確氣象協理員工作職責,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和幫助群眾轉移等防災避險工作,切實提高全社會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三)加大氣象災害防御的資金投入。財政部門要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將氣象重點工程建設和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災害救助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氣象科技開發等方面的投入。
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臺風、暴雨(雪)、雷電、干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高溫熱浪、低溫凍害等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相當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為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國家與地方各級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基礎,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進一步完善國家與地方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加快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氣象衛星工程和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雷電、酸雨、臭氧、大氣成分、土壤墑情等專業觀測網,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網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監測體系,提高對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氣象部門要組織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監測,特別要做好農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氣象災害監測工作。
(二)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強臺風、暴雨(雪)、大霧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
(三)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抓緊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系統的建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增加信息內容,建設針對不同群體的接收子系統。完善和擴充氣象頻道、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數字衛星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及時臺風、暴雨(雪)、大霧等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及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在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立或利用現有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警報器等設施接收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加強對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行業和領域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快農村鄉鎮自動氣象站和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完善海洋氣象廣播系統,進一步暢通農村、牧區、山區、海上等預警信息渠道。
三、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并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進一步完善相關應急預案。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部位和邊遠山區的氣象災害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二)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各級氣象部門要在干旱缺水地區積極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努力緩解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用水緊張狀況;在做好傳統農業防雹工作的同時,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防雹作業布局,加強人工防雹工作,減輕雹災對農作物和農業設施的損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對森林草原火災、污染物擴散、環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三)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設立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及時傳遞預警信息,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要研究制訂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的辦法,進一步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
(四)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抗災救災能力。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及時分析對本地區、本領域的影響,并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查險排險,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要認真落實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全力做好氣象災害救助、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加快災害保險和再保險等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一)積極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防災減災有關規劃和要求,統籌考慮當地自然災害特點,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加強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地制訂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同時,要認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組織體系、搶險隊伍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特別要加強對學校、醫院、敬老院、監獄及其他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隱患排查,制訂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
(二)不斷強化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基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積極開展海堤、水庫、防風林、城市排水設施、避風港口、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及時疏通河道,抓緊進行病險水庫、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險段的除險加固,保證工程設施防災抗災作用的有效發揮。要按照國家規定的防雷標準和設計、施工規范,在各類建筑物、設施和場所安裝防雷裝置,并加強定期檢測。針對臺風、風暴潮、沙塵暴等災害強度增加、損失加重的實際情況,科學制訂防風、防浪、防沙工程建設標準,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
(三)積極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四)抓緊制訂和實施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五、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一)加強氣象災害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快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報和防御等科學技術研究,大力發展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和氣候系統模式,著力提升氣象災害監測和預報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要深入開展氣候變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水資源、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要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世界各國防災減災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不斷增強我國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二)加強氣象災害相關法規和標準建設。要加快完善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相關的法規以及實施細則和制度,健全國家、行業、地方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范,促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規范化管理。
(三)加大氣象防災減災資金投入力度。要發揮中央和地方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積極性,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災害救助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災減災責任制。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有關領導干部要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組織研究解決防災減災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各級人民政府要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格局。
(二)進一步加強各有關部門的協調聯動。氣象部門要根據天氣氣候變化情況及防災減災工作需要,及時向各有關地區和部門提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各有關部門所屬氣象臺站和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單位,要按規定及時向氣象部門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要的氣象探測信息和有關水情、風暴潮、災情等監測信息。各級減災協調機構要認真履行氣象災害防御的綜合協調職責,進一步完善氣象、公安、民政、國土資源、建設、鐵道、交通、信息產業、水利、農業、衛生、環保、民航、安全監管、林業、旅游、海洋等各有關部門互聯互通的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災害應對工作的協調聯動,形成防災減災工作合力。
(三)努力提高全社會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要加大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深入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利用氣象、教育、新聞等資源,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強全社會尤其是對農民、中小學生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公眾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及時開展氣象災害分析評估,做好相關科學解釋和說明工作,增強公眾抗御各類氣象災害的信心。
國務院辦公廳
一、總體要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大氣象災害防御建設投入,加快縣、鎮(鄉、街道)兩級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夯實防災減災工作基礎,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及救助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強化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要進一步完善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加快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雷電、酸雨、臭氧、大氣成分、負氧離子、土壤墑情、風能、太陽能、GPS水汽等專業觀測系統。盡快做好*多普勒天氣雷達系統的延伸工作,充分發揮其監測預報作用。進一步完善中尺度災害性天氣自動監測站網建設,實現每個鎮(鄉、街道)、每個風景名勝區、重點景區,省級以上森林公園,每一座大、中型水庫,境內主要河流上、中、下游地段、重點非煤礦山的每一座小(一)型以上尾礦庫,每一處地質災害重點防御區等至少建立一個中尺度災害性天氣自動監測站的目標,力爭今明兩年分批再建4個重點地質災害防御點中尺度災害性天氣自動監測站。盡快建成車載式氣象災害應急觀測系統。
(二)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盡快建成與縣級氣象信息處理中心相鏈接的信息接收與傳輸系統,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和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加緊完成可視天氣會商系統。建設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快建立和完善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預警和精細化天氣預報系統、相關災害氣象預警服務系統以及農業、林業、水利、糧食、衛生、交通、國土、工礦企業等專業氣象預警服務系統,增強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服務能力與水平;重點加強對危害性大的暴雨(雪)、強降水、雷電、大風、冰雹、大霧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和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評估分析和預測預警工作。
(三)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水平。由縣氣象局牽頭,按照集約化的要求,以拓展氣象防災減災信息系統功能為主要內容的四級公共信息平臺,力爭2009年汛期前完成全縣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和不同群體的接收子系統建設。完善和擴充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廣播電視、報社等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實現各種防災減災預警信息向社會公眾的免費。進一步建立和健全重大氣象災害天氣手機短信免費群發和廣播電視信息接發機制。20*年12月底前開通重大氣象災害天氣信息播發綠色通道,實現對不同級別氣象災害發生地手機(小靈通)用戶的免費、快捷、定向群發,以及電視全屏覆蓋或滾動字幕等接發工作。加快車站、主要交通要道等人員密集公共場所電子顯示屏建設,以便和接收氣象災害、地質災害、交通安全等各類公共預警信息,保障城鎮、鄉村等區域的預警信息的覆蓋率和受眾面,全面實現各類預警信息發送接收渠道無障礙。
三、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按照《*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部位和邊遠山區的氣象災害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二)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要利用有利天氣條件,開展對污染物擴散、環境污染等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應急作業;要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抗旱、城市降溫和綠化、降低高森林火險等級、撲救山火、消霧等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要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建設,在皂頭、花廳等地設人工消雹基地,在中型水庫(茗洋、上潭、下會坑電站)、重點林區和靈山風景區等重點地區,建立和完善不定期人工增雨作業基地。
(三)加強防災減災信息員隊伍建設。各鎮(鄉、街道)、村(居)委會、生活小區、礦山企業以及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落實防災減災信息員。縣減災辦要定期對全縣560名防災減災信息員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防災減災信息員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傳遞氣象災害等預警信息和反饋災情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要采取物質和精神激勵措施,調動防災減災信息員工作積極性。要整合資源,將水利部門的報汛員、森防林護員、義務消防員等其他自愿者隊伍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一員多能、一員多用的工作要求。
四、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一)積極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要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要加強災害分析評估工作,根據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地制訂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同時,要認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組織體系、搶險隊伍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特別要加強對學校、醫院、敬老院、監獄及其他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隱患排查,制訂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
(二)不斷強化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基礎。要建設和完善水庫、城鎮防洪排澇設施、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及時疏通河道,對病險水庫、礦山尾礦庫、堤防等重要險段除險加固,保證工程設施防災抗災作用的有效發揮。
(三)加強防雷減災安全工作。要按照國家規定的防雷安全技術標準和設計、施工規范,在各類易遭雷擊建筑物、設施和場所安裝防雷裝置,并加強定期檢測工作。要嚴格執行防雷安全管理“三同時”制度,確保防雷工程與主體建設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加強建設項目的防雷工程質量管理,切實將新建建筑物防雷設計審核和驗收納入建設審批程序中,嚴格規范防雷設施設計、施工、監理、驗收和防雷安全評估等各個環節的工作。要嚴格落實防雷減災責任制,將單位、各生產企業應將防雷安全生產納入各自的目標管理工作中,明確責任,健全雷擊事故責任追究制;適時開展防雷安全工作檢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做好督促整改工作。要認真執行防雷裝置定期檢測制度,各有關單位和企業要主動申報防雷裝置的定期檢測工作(即年檢),對安裝不規范、年檢不合格在使用的防雷裝置或設施,要及時進行整改,以消除安全隱患,否則將依法查處和追究法律責任。要加強防雷產品質量監督與管理,對使用不合格防雷產品的單位依法進行查處。要重點加強中小學校的防雷安全工作,力爭用3-5年時間,對全縣初中、高中部、中心小學規模所存在防雷安全隱患的學校都安裝上標準化、規范化的防雷設施。
(四)積極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部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法律法規,對城市規劃、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主要農業產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工程項目實施、重要工程設施及產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五)編制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要組織有關部門結合我縣的氣象災害特點,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五、切實做好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的保護工作
各有關部門要按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辦法》、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等氣象法律法規的要求,做好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的保護工作。規劃、建設、國土、環保等有關部門,在審批可能影響已建氣象臺站探測環境和設施的建設項目時,要事先征得有審批權限的氣象部門同意。
六、建立和完善穩定增長的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
要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氣象支出基本預算要保持穩定增長。要將涉及民生的公益性氣象防災減災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災害救助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要充分調動公民、法人、組織等社會投入氣象災害防御的積極性,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
七、切實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災減災責任制。各鎮(鄉、街道)、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盡力解決防災減災工作中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