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范文

    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

    第1篇: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企業物流管理;管理方法

    經濟的發展使得企業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對于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企業要想占據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更好地發展下去,就需要增強自身的管理,而物流管理能夠降低物流成本,能夠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能夠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為了提升企業物流管理質量和水平,需要積極運用供應鏈管理模式,對物流的整個流程和環節進行合理規劃、合理調整、加強管控,保證企業物流運作的合理良好,使企業物流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使企業的物流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從而使企業效益得到提高,有助于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一、供應鏈管理的概述

    (一)供應鏈概念

    傳統的供應鏈概念局限于企業的一個內部過程,更加重視企業內部資源的合理利用,伴隨著供應鏈的應用和不斷發展,開始注重供應鏈的外部環境,不同學者從不同的側重點對供應鏈的內涵進行了闡述,使供應鏈的內涵各不相同,人們比較普遍接受的供應鏈定義為,企業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會涉及到生產商到最終客戶所形成的一種供需網絡,利用信息技術和控制技術能夠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快速的反應,在合適的時間、地點提供優質的產品,從而能夠最大化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并且能夠使運作最優化,促使供應鏈的成員企業能夠實現多贏的局面[1]。

    當前不管是制造行業還是服務行業都已經打破個體追求最大化利潤的局限性,把內外部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使上下游平臺信息能夠得到共享,從而使整個系統能夠達到整體規模效益的最大化。伴隨著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不斷提高的貿易水平,不斷加劇的市場競爭,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發生了變化,從最開始的成本價格競爭變成產品質量競爭,到現在開始變成企業與企業之間物流模式的競爭。

    (二)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的關系

    供應鏈整合統一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物流是供應鏈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物流主要通過管理來降低成本使商品增值,從而使產品競爭力提高,物流管理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把物流運作流程進行改善和優化,使生產率和物流效率得到提高,從而使單位成本得到顯著的降低,以此達到增值企業產品與服務的目的。

    很多企業通過增強物流能力來擴大市場份額,調整庫存貨物管理來使存貨和配送成本降低,從而來構建企業的供應鏈。由此可見物流能夠降低成本,增加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企業通過物流管理來提高供應鏈的效率,物流管理已經成為企業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從企業的戰略管理上看,物流管理對整個供應鏈主要表現在組織結構上。

    物流本身有著比較復雜的控制系統,需要合理平衡材料的購買、產品的運輸和產品的儲存,這也是物流管理對企業的有效回報,有效的物流管理能夠減少系統當中的非增值環節,使供應鏈管理更有競爭力。從供應鏈發展歷程來說,在一定角度上供應鏈是從物流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許多觀點認為物流一體化管理的代名詞就是供應鏈管理,但是供應鏈管理已經超出物流管理的范疇,物流運作管理的拓展是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從企業的物流管理拓展到優化企業的整體職能,從而實現企業整體的集成。

    供應鏈管理是物流一體化的延伸,能夠把企業外部的競爭優勢融入到企業的自身當中,利用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把供應鏈進行連接,把企業自身和合作企業擴展為一個企業,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方法來創造市場價值。供應鏈管理在關注物流運作的同時更關注戰略方面,由此可見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一種新戰略。

    二、供應鏈管理模式

    企業供應鏈管理主要體現在對物質流、信息流、商品流、財務流等各方面企業業務鏈進行科學的規劃、合理的調整和有效的管控。供應鏈管理模式同之前管理模式相比有著明顯的特性,主要表現在集成化管理和全過程管理。

    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集成化主要通過規劃、調整、控制供應鏈的各個流程,來打破各部門之間的隔閡,促使信息能夠在各部門之間得到交流和共享[2]。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全過程戰略管理主要是優化企業的總體經營流程,從而使總體經營流程實現高效化,促使企業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對于供應鏈上每一個環節信息都需要企業進行收集,并對各個鏈條進行分析,找到不足,進行完善和優化,從而上資源能夠得到更科學合理地配置,使全局能夠得到更好的統籌,促使企業的供應鏈能夠良好開展,良好循環運行。

    三、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物流管理現狀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使企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為了促進貿易的發展需要不斷推進物流業務。但是當前許多企業的物流功能還沒有集成,這表現在企業內部還存在著不順暢的聯系,物流各環節不能及時有效地執行,這會使物流業務不能良好的運營。物流技術和物流設備是物流活動的基礎硬件,物流技術和物流設備的滯后,可能會出現物流緩慢、虛假信息等情況,影響物流業務的發展,很難有效降低物流運營的成本,難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現代信息技術的缺少,會使供應鏈企業物流管理中大量的物流信息受到不同部門的阻隔,這對每個節點的物流運作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得大量資源不能有效利用,增加物流成本,對供應鏈整體競爭力造成直接影響。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的每個節點都是相互聯系的,這使得一些風險和許多不確定性更容易放大。企業供應鏈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主要為了能夠有效流動供應鏈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而供應鏈上產生的不確定因素會對物流管理帶來很大的麻煩。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關鍵的人才因素,要想使企業的物流管理能夠高質高效的運行,需要企業引進優秀專業的物流人才。從當前企業實際物流管理來看,大部分企業都存著物流專業人才缺失的問題。在企業當中任職物流管理的人員大多數都是從基層員工晉升上來的,在管理經驗、物流專業知識方面比較欠缺,這使得物流管理人員很難從專業上來規劃和管控物流業務,使物流管理在效果上有待提高。

    四、供應鏈模式下企業物流管理方法的分析

    (一)重視供應鏈物流管理

    企業需要重視供應鏈物流管理,把其上升為企業的戰略高度上,不能把供應鏈物流管理只局限于眼前的企業管理發展當中,需要作為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規劃,供應鏈的競爭是未來企業的最主要競爭。企業需要與相關企業建立物流戰略聯盟,這樣能夠使企業更好地利用市場和組織的兩重優勢,良好的合作有利于形成穩定的伙伴,利用供應鏈的整體優勢來進行競爭,能夠使供應鏈的整體優勢得到有效的發揮,從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使產品的市場份額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還能使供應鏈企業之間實現互惠互利[3]。

    (二)積極向第三方物流轉型

    供應鏈物流管理需要提高物流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而第三方物流能夠滿足供應鏈物流管理的需求。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要求日益變高,特別是在物流服務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并且客戶的需求服務也變得復雜和多樣。當前從整體上來看,對于供應鏈管理服務需求來說,物流服務水平還不能有效地滿足,大多數企業的物流服務還是比較單一,沒有實現多樣化,對整個供應鏈還不能實現全過程的服務,不能滿足市場一體化的物流服務需求。

    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的物流管理需要改變傳統的物流服務模式,積極進行創新,加強向第三方物流轉型,對于物流管理當中的某一節點物流服務,企業不能只滿足于此,那樣在市場的不斷發展當中企業會被淘汰,需要企業改變傳統經營理念,要轉變為供應鏈理念,對物流服務業務要積極地拓展,主動地創新,針對消費者多樣復雜的需求,要為客戶制定個性化、差異性的服務,并提供物流增值服務。物流服務需要轉變為積極參與客戶的物流管理,有機銜接起各個物流功能,從而使物流系統能夠實現高效的運作,使物流管理的控制能夠得到提高。

    企業對物流服務項目進行開發時,一定要對新項目的物流管理服務內容進行創新,這主要包括優化客戶的物流系統、供應管理等,從而能夠提供給客戶一體化的物流解決方案,為客戶帶來極大的便利[4]。物流管理的基礎是信息,企業通過信息流來對實物流進行有效的控制,這樣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基于此在企業進行實物服務時,也需要企業進行信息流的服務,這樣使物流管理更加的全面。企業要加強對客戶供應鏈管理的參與度,積極與客戶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從而使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能夠實現協同效應。

    (三)建設完善的信息平臺

    信息時代需企業積極加強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不斷提高企業供應鏈物流管理的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物流管理的創新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進行,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采集和分析數據,并能夠及時有效地對數據進行處理,從而實現對信息的快速更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企業要想占據有利的市場地位,能夠長遠穩定的發展,核心的部分就是增強物流信息的競爭,企業需要建設和完善信息平臺,利用信息平臺能夠對整個供應鏈節點企業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并且構建的平臺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數據信息。

    同時,利用新的技術能夠把信息進行整合,整合在一起的信息能夠對供應鏈信息進行有效的管理,促使企業之間能夠更良好地進行合作,利用信息平臺對數據進行整合,這對供應鏈的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需要建立一個面向客戶,并且十分可靠安全的物流信息平臺,從而與客戶的聯系、交流能夠變得十分安全可靠,能夠有效避免泄露信息數據,避免帶來損失[5]。物流信息平臺的完善和優化能夠拓展企業的業務,把握客戶的需求,從而使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專業、更個性化的服務,建立更加有效的服務鏈,使企業物流管理服務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的融合

    供應鏈管理模式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能夠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企業管理水平決定企業持續經營的時間和發展方向,能夠促進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的有效融合,這對提高企業物流管理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供應鏈管理的模式下,企業的物流管理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在物流管理工作過程中可以把經營范圍和信息技術進行結合,從而構建的供應鏈系統更具針對性、可行性,能夠有效連接起物流管理的每個環節,使企業的管理風險得到有效的降低,還能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時,企業為了更好地發揮供應鏈的重要價值,需要規劃長期的發展戰略,積極借鑒國內外優秀的管理經驗,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加強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促進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有效融合,共同推動企業的管理和發展,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6]。

    (五)加強對物流人才的培養

    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的物流管理需要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企業要想進行創新管理,需要綜合素質比較強的物流專業人才來提高創新能力。企業現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需要加強與管理公司的合作,這樣能夠有效指導物流企業進行人才的培養。企業要給物流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建立完善的競爭機制,增強物流人員的競爭意識,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技能,給有能力的物流人才發展機會,讓他們能夠參與到物流管理工作當中。

    企業要加強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物流管理經驗,并要注意和企業的實際情況相融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管理人才。同時,國家也要重視對物流人才的培養,鼓勵社會有專門為企業提供培訓物流管理人才的機構。高校需要重視物流人才的實踐能力,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讓學生能夠參加到供應鏈企業的物流管理實踐當中,從而能夠對物理管理有更深入的認識[7]。

    結束語:

    第2篇: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范文

    關鍵詞:供應處;第三方物流;戰略轉型

    一、企業基本情況

    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供應處擔負著公司生產建設需用的物資采購供應和管理職能,二級核算單位。主要職能科室設有以鋼材、運輸膠帶采購供應為主的材料科、公司所有設備及設備性材料采購供應為主的設備科、以各類配件采購供應為主的配件科、以木材、水泥、單體采購供應為主的支護科、以汽柴油、油采購供應為主的油脂科和以二類、三類機械電器產品、辦公用品采購供應為主的二三類科。以材料使用方向、消耗控制、廢舊物資回收處理等管理職能為主的管理科。處下屬設有占地194畝的總倉庫,庫內有鐵路專用線和各類大型裝卸機械及設施。煤礦生產火工品供應實現了配送,直達到礦。

    二、供應處向第三方物流發展轉變的重要性

    1.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當前的物流業正向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使貨物與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以空前的速度自主流動。企業為了追求更大利潤,根據比較成本優勢的經濟原則,將許多貨物的原料生產、半成品生產、零部件加工、成品組裝、標志、包裝和發運銷售,分別安排在國內外許多不同的地方進行,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過程交叉結合,從而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倉儲和物資采購建立自己的物流倉庫,則可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供應處應充分意識到其重要性和意義。

    2.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必由之路,也是傳統倉儲采購企業的必由之路。物流系統必須有良好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使客戶可以從公司的信息平臺上獲得貨物到達的時間,貨物存儲的準確位置,可使貨物在幾乎不停留的情況下快速流動,直達目的地。良好的信息系統能提供極好的物流服務。

    3.物流倉庫多功能是物流業發展的方向。物流發展到集約化階段,它不僅提供倉儲和運輸服務,還必須開展配貨、配送和各種提供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務項目,也可按客戶的需求提供其他服務。現貨供應鏈管理,即通過從供應者到消費者供應鏈的運作,使物流達到最優化。作為一種戰略概念,供應鏈也是一種產品,而且是可增值的產品,其目的不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超過客戶期望的增值服務。

    三、供應處向第三方物流轉型的必要性

    現代物流是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目標,把制造、運輸、銷售等市場情況統一起來考慮的一種戰略措施,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與服務水平進而增強企業競爭力。隨著社會大生產的擴大和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應運而生。

    提高服務水平,降低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第三方物流公司多功能集約化滿足了客戶對需求。供應處只有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戰略轉變,才能滿足現代企業對物流的需求和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但是,作為煤炭傳統倉儲采購單位來說,供應處究竟怎樣向第三方物流公司戰略轉變?轉變方向及效果怎樣?本文擬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供應處戰略轉變實踐進行探討。

    四、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和優勢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定義:所謂第三方物流,是指生產經營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把原來屬于自己處理的物流活動,以合同方式委托給專業物流服務企業,同時通過信息系統與物流服務企業保持密切聯系,以達到對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種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成為合同制物流。我國的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中,對于第三方物流的表述是:“由供方與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

    (二)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優勢分析

    與傳統倉儲業相比,第三方物流服務具有獨特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集中主業

    2.節省費用,減少資本節約

    3.推動全球化

    4.運用新技術

    5.加快市場響應

    6.更好的信息處理和挖掘能力

    以上種種原因,極大地推動了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使第三方物流成為21世紀國際物流發展的主流。

    五、供應處向第三方物流發展思路

    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應當意識到當今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網絡化的趨勢迅猛發展,物流己成為企業在降低物質消耗、提供勞動生產率以外的重要利潤源泉。產業競爭焦點正在逐步轉向對流通領域的爭奪,物流產業的發展日益成為企業強勁的增長點。

    (一)確定物流服務導向思路

    供應處把自己的業務從原來的倉儲采購業務為主,轉變成為適應市場需求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實體-物流倉庫。上級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管理層必須認清推進物流服務導向戰略,向第三方物流公司過渡。使運輸和倉儲采購前后一體化的,即提供物流系統化服務,提高企業競爭力。

    (二)找準發展物流的切入點

    1.供應處物流倉庫建立應根據

    (1)滿足并適應客戶的管理體制;(2)與第三方協調的運作系統;(3)全方位服務功能;(4)廣泛的信息平臺系統;(5)合作伙伴之間協調。

    2.根據以上幾點,在發展物流方面要進行“三個轉變”,即:由傳統的倉儲采購企業向物流經營人轉變;由國內企業向國際性企業轉變;由單一的服務向多方位、全方位的物流服務轉變。是由于客戶對服務的高層次需求。滿足客戶這種需求,是供應處發展所必然面臨的一個臺階.

    (1)以客戶滿意為中心,提供個性化服務。

    (2)以“雙贏”為策略,建立合作伙伴。

    (3)以“零庫存”為目標,降低生產經營成本。

    (4)建立供應鏈管理概念。

    3.供應處發展物流的突破口

    (1)以物流信息網絡建設為基礎,加快供應處信息化進程。

    (2)優化供應處組織結構。

    (3)在經營形式上,供應處應根據物流的運作規則調整自己。

    (4)提高服務意識,同服務對象結成戰略伙伴關系。

    (5)加快供應處企業文化建設,實現觀念轉變和理念創新。(供應處向第三方物流發展的步驟和效果(三)具體實施步驟

    實施步驟如下:

    在確定向第三方物流發展的戰略之下,供應處逐步開展基于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功能,并在信息系統、人員配置、供應處內部外部資源上進行整合,并在管理方面及流程進行改進,以適應現代企業的第三方物流的需求。

    (四)實施的效果

    供應處對資源的整合能力增強。供應處在向第三方物流公司轉變后,供應處應在原來業務的基礎上推出下列物流服務內容:物流服務:提供有關物流服務信息,通過其良好的網絡、完善的物流管理服務和最新的信息技術,將客戶的貨物通過各種合適的運輸方式及時快捷運往目的地。電子商務:提供富有創新性的各種倉儲運輸解決方案,包括互聯網應用程序、以及基于互聯網的貨運追蹤和供應鏈管理工具。物流管理:為制造商和經銷商提供全球供應鏈管理服務,并提供物流管理解決方案。最后,整合企業內外資源,利用物流聯盟,提高了企業的物流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清一.現代物流概論[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3.

    [2]吳清一.物流管理[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3.

    [3]李新華.企業物流管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第3篇: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范文

    (一)第四方物流的產生

    傳統意義上,所謂第一方物流(1PL)是指生產企業自身做倉儲、貨運;第二方物流(2PL)是指生產企業聘請車隊、倉庫來做倉儲、貨運,屬于功能性的服務;第三方物流(3PL)則是為整個供應鏈提供整體管理服務。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世界環境發生了三方面的變化;供應鏈的全球化、復雜化;由互聯網興起帶來的透明化;市場需求個性化,也即同步化,使傳統的第三方物流已經不適應、滿足不了這種需求。而4PL在此時的出現,顯然帶有某種應運而生的意味。關于第四方物流,一種定義是指“集成商們利用分包商來控制與管理客戶公司的點到點式供應鏈運用”;另一種定義是“一個集中管理自身資源,能力和技術并提供互補服務的供應鏈綜合解決辦法的供應者”;安盛咨詢公司(現埃森哲咨詢)提出的第四方物流概念為“第四方物流”是一個供應鏈集成商,它對公司內部和具有互補性的服務供應商所擁有的不同資源,能力和技術進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應鏈解決方案,又稱之為“總承包商”或“領銜物流服務商”;美國著名的互助基金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認為,第四方物流就是將“供應鏈中附加值較低的服務通過合同外包出去后,剩余的物流服務部分”,同時在第四方物流當巾引入了“物流業務的管理咨詢”服務。顯然,第四方物流比第三方物流有更完備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和更高的附加值。目前,安盛公司提出的這一定義似乎更為貼切而被廣泛使用。

    “第四方物流”基于整個供應鏈過程考慮,扮演著協調人的角色:一方面與客戶協調,同客戶共同管理資源、計劃和控制生產,設計全程物流方案;另一方面與各分包商協調,組織完成實際物流活動。

    第四方物流供應鏈解決方案的模型分為四個層次――執行(運行)、實施、變革和再造。執行:承擔多個供應鏈職能和流程的運作。其工作范圍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第三方物流的運輸管理和倉庫管理的運作。實施:流程一體化,系統集成和運作交接。即第四方物流服務商幫助客戶實施新的業務方案,包括業務流程優化、客戶公司和服務供應商之間的系統集成、將業務轉交給第四方物流提供商的項目運作小組具體運作,以取得良好的預期成果。變革:通過新技術強化實現各個供應鏈職能,包括銷售和運作計劃、分銷管理、采購策略和客戶支持。在這一層次上,供應鏈管理技術對方案的成敗至關重要。領先和高新技術加上戰略思維、流程再造和卓越的組織變革管理,共同組成最佳方案,對供應鏈活動和流程進行整合和改善。再造:即業務流程再造,指的是供應鏈過程協作和供應鏈過程的再設計。第四方物流最高層次的方案就是再造。再造過程是基于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咨詢技巧,使得公司的業務策略和供應鏈策略協調一致,并且通過各個參與方的通力協作來實現。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改變了供應鏈管理的傳統模式,將商貿戰略與供應鏈戰略連成了一線,并且通過功能的轉化、戰略的調整、管理方式和技術的轉變以及把人的因素和業務規范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實現供應鏈的一體化。

    從概念上來看,第四方物流是有領導力量的物流提供商,它可以通過整個供應鏈的影響力,提供綜合的供應鏈解決方案,也為其顧客帶來更大的價值,顯然,第四方物流是在解決企業物流的基礎上,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會物流資源充分利用問題。同時也是發揮政府職能,在推進我國現代物流產業發展所能做的唯一切入點。而且,我國在加入WTO后,提高我國物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應對跨國物流公司的競爭,短期內不可能通過改造落后的物流企業來實現,只有通過第四方物流才可能實現。這也是我國政府在如何發展現代物流方面所要考慮重點。而網絡經濟的發展使第四方物流成為可能。首先,通過國際互聯網網絡平臺可以達到信息充分共享。網絡平臺在信息傳遞方面具有及時性、高效性、廣泛性等特點,通過互聯網很容易達成信息共享的目的。其次,通過國際互聯網網絡平臺減少了交易成本,實現最大物流資源的整合。由于網絡平臺的信息共享的優勢,減少了信息不對稱,使中小物流企業也能夠獲益。再次網絡平臺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不受物理空間的限制,也沒有企業自身的利益面,容易組成第三方物流企業和其它物流企業都認可的形式,比如聯盟形式,最終實現物流產業整合。

    (二)第四方物流的功能及其運作模式

    第四方物流(4PL)的基本功能有三個方面:一為供應鏈管理功能,即管理從貨主/托運人到用戶/顧客的供應全過程;二為運輸一體化功能,即負責管理運輸公司、物流公司之間在業務操作上的銜接與協調問題;三為供應鏈再造功能,即根據貨主/托運人在供應鏈戰略上的要求,及時改變或調整戰略戰術,使其經常高效率地運作。按照國外的概念,第四方物流是一個提供全面供應鏈解決方案的供應鏈集成商,存在3種可能的第四方物流模式:1.協同運作模式: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共同開發市場,第四方物流向第三方物流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包括:技術、供應鏈策略、進入市場的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第四方物流將在第三方物流的組織內部工作,其思想和策略通過第三方物流這樣一個具體實施者來實現,以達到為客戶服務的目的。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之間的關系由合同綁定或者以聯盟的形式構建。在很多的第三方物流中,已經有很多類似的工作小組或項目小組,盡管他們不是以獨立的第四方物流的形式出現。2.方案集成商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第四方物流為客戶提供運作和管理整個供應鏈的解決方案。第四方物流對本身和第三方物流的資源、能力和技術進行綜合管理,借助第三方物流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集成的供應鏈方案。第三方物流通過第四方物流的方案為客戶提供服務,第四方物流作為一個樞紐,可以集成多個服務供應商的能力和客戶的能力。3.行業創新者模式:在行業創新者模型中,第四方物流為多個行業的客戶開發和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以整合整個供應鏈的職能為重點,第四方物流將第三方物流加以集成,向下游的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在這里,第四方物流的責任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上游第三方物流的集群和下游客戶集群的紐帶。第四方物流無論采取哪一種模式,都突破了單純發展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能真正的低成本運作,實現最大范圍的資源整合。因為第三方物流缺乏跨越整個供應鏈運作以及真正整合供應鏈流程所需的戰略專業技術,第四方物流則可以不受約束地將每一個領域的最佳物流提供商組合起來,為客戶提供最佳物流服務,進而形成最優物流方案或供應鏈管理方案。而第三方物流要么獨自,要么通過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轉包商來為客戶提供服務,它不太可能提供技術、倉儲與運輸服務的最佳結合。4PL的成功關鍵是以“行業最佳”的方案為客戶提供服務與技術。4PL方案的開發對3PL提供商、技術服務提供商和業務流程管理者的能力進行了平衡,通過一個集中的接觸點,提供了全面的供應鏈解決方案。4PL將客戶的供應鏈活動和貫穿于這些“行業最佳”的服務商中的支持技術,以及他們自己組織的能力集成到一起。隨著聯盟與團隊關系不斷發展壯大,一種新的外包選擇開始出現。企業正在向單一的組織外包其整個供應鏈流程,由它們評估、設計、制定及運作全面的供應鏈集成方案,這正是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無論采取哪一種模式,都突破了單純發展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能以低成本運作,實現最大范圍的資源整合,并可不受約束地去尋找每個領域的“行業最佳”提供商。因此,第四方物流是我國物流業發展和提升的助力器。

    二、我國第四方物流健康發展的基本思路

    (一)制定發展規劃,推行行業標準

    為我國物流有序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應有一個全國的物流發展規劃。規劃中應根據我國物流發展的狀況、問題,以及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和機遇,確定我國物流發展的目標,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實施步驟;在綜合運輸系統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制定點、面結合的物流園區的發展規劃;在我國信息系統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提出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要求;物流人才的培育規劃;以及實現上述規劃應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培育物流市場和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政策措施,為物流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法規環境等。第四方物流最大的難點在于,制造商依據什么能很放心地將其對物流的控制權交給物流服務商。解決難點的首要前提就是物流服務必須標準化和規范化。行為規范和標準的制定可以大大方便各個物流企業之間和各個物流功能之間的相互協作和配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成功概率。

    (二)著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為第四方物流的發展提供基礎

    我們知道,第四方物流的本質是集成和整合,這主要體現在信息的共享和物流過程的優化中。第四方物流供應商的核心能力是對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進行集成,在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共享的基礎上,對物流業務的解決方案進行決策和優化,以行業最佳為目標,更好的為貨主企業提供物流服務。因此,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是當前提高我國物流產業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措施。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大型企業集團,這樣既可以在不增加資本投入情況下,提高物流業的效益,又可以為協作企業創造“第三方利潤源”。第四方物流的發展必須在第三方物流行業高度發達和企業供應鏈業務外包極為流行的基礎之上才能夠發展起來。第四方物流所倡導的物流運作新思路、新理念,即為企業設計融合物流技術與通訊的整體物流秩序、無縫連接下游經銷商、上游供應商以提高企業物流全環節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整體費用的經營方針是第四方物流思想的精髓和希望所在,而第四方物流只有與第三方物流在服務上更多的互補和合作,才能做大物流成本的最小化,提高運營效率。

    (三)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物流,建立全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

    電子商務=網上信息傳遞+網上交易+網上結算+物流配送。一個完整的商務活動,必然要涉及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物流等四個流動過程。其中物流是基礎,信息流是橋梁,資金流是目的,商流是載體。物流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基礎與載體,沒有現代化的物流運作模式支持,沒有一個高效的、合理的、暢通的物流系統,電子商務所具有的優勢就難以得到有效的發揮,沒有一個與電子商務相適應的物流體系,電子商務就難以得到有效的發展。正如前述,發展第四方物流是解決整個社會物流資源配置問題的最有力的手段。我國目前正在推進信息化進程,同時物流業在我國經濟中地位越來越突出,這就需要將當前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產業結合起來,而結合二者的最佳途徑就是發展電子商務物流,培育第四方物流,建立全國物流行業的公共平臺。通過國際互聯網形式整合物流企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資源,這樣可以使我國物流產業真正有質的提高,也只有這樣才能從容應對加入WTO后跨國物流公司的競爭。目前物流方面網絡企業很多,能夠整合一定社會資源的和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不多,應重點培育已經具有第四方物流的雛形,在整合物流資源有一定基礎的物流信息平臺,發展成為第四方物流。

    (四)政府要轉變其管理職能,搞好物流基礎建設、產業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工作

    我國物流產業真正提升,必須通過第四方物流來完成。對第一方或第二方物流不能靠政府通過財稅政策傾斜,因為,目前物流資源在沒有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已經處于飽和狀態,如倉儲和運輸能力已經是供過于求。第三方物流企業本身是物流業“利潤點”,可以靠企業自身發展規律就能生存。唯有第四方物流對整合社會資源,物流產業的提升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臺,發展第四方物流應該是政府重點的發展的對象。為此,在物流產業政策上,應重點放在物流物流基礎建設、產業服務、規范工作。由于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收期長,因此,應建立以政府資金為主導,引導外資、民間資金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投融資體系,并借鑒國外的經驗,改革物流設施投資的純現金回報制度,讓物流企業低成本運作,適當時候可以發行物流建設債券,或者放寬科技含量高的物流公司發行股票并上市的條件,為物流建設籌資。對物流行業來說,還需要用標準化的方式將供方――干線物流――配送――送達需求方等物流環節有機連接起來。如果沒有相適應的物流接口標準,很難想象其鏈接的難度和成本。另外要加強物流的規范化、制度化管理,一方面要制定科學規范的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加強物流業法制建設;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學管理體制,從硬件、軟件各方面提高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物流從業人員的技術和管理素質,全面提高物流業的服務水平。

    第4篇: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范文

    當雙十一、美妝節、周年慶等一連串促銷活動,刷新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數字時,傳統零售企業眼中的“新朋友”已悄然躋身中國百強零售企業榜單。在超乎想象快速發展的同時,電商之間的競爭達到了白熱化。每天都有新鮮血液注入,也有失意者黯然離場,在“只知第一,不曉第二”的電商大戰中,如何把控未來,建立長期競爭優勢,是電商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重新定義電商模式

    目前,對于國內電子商務的研究,主要基于B2B、B2C、C2C網購平臺類型模式。但互聯網發展的特點之一就是不斷創新,突破思維框架,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因而,有越來越多的在線交易平臺不能再簡單劃為B2B或者B2C模式。

    為了真實反映出目前國內電商的運營模式,長江商學院首次在《中國在線零售業報告》中提出以產業鏈價值三要素理論為工具,分析國內在線零售企業。

    報告主創蔣德嵩教授告訴《新營銷》記者:“產業價值鏈是什么概念?現在我們買手機,絕大部分是智能手機,打電話只是手機功能的一種訴求,但我們還會對手機的應用程序產生需求。這些應用程序,從過去產業鏈的角度看,和手機研發、制造沒什么關系,它不是由蘋果、三星或者小米生產出來的,但是在產業價值鏈模式下,這些附加需求會疊加形成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比如現在就出現了專門做手機應用的企業。”

    因此,對于現代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持續的疊加附加價值,形成完整的產業價值鏈體系,是增強企業客戶黏性、提升競爭實力的重要手段。其中就離不開企業對自身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的整合管理。

    產品流是指在生產商與消費者間建立起產品交易模式;現金流是指在線零售交易方式和資金管理模式;信息流是指為實施各類創新整合、分析和運用消費者需求信息的過程。由于依靠的重點不同,雖同屬在線零售業,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唯品會等電商企業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對此,蔣德嵩將目前國內的電商模式劃分為價值鏈整合模式、開放平臺模式、O2O 模式、特賣模式和社交模式五種類型。

    從產業價值鏈要素管理角度看,價值鏈整合模式致力于在產品流管理方面建立起完善和卓越的供應鏈服務競爭優勢,以產品流管理為戰略核心,以現金流管理為系統支持,以信息流管理為資源整合方法的縱向非一體化在線零售業態。目前亞馬遜是國內價值鏈整合模式的典范,京東是領先的代表性企業。

    開放平臺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為“搭建平臺、招商引資”,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它以向買賣雙方提供在線交易機會和條件為目標,更注重對平臺現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但由于在產品流管理方面介入不深,沒有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統,對最終用戶體驗缺乏掌控。

    O2O模式的核心是現金流管理,代表是國美,由于目前國內O2O 模式尚不成熟,因而存在很大的市場替代空間,競爭優勢不強。

    特賣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唯品會,由于過分依賴為搶占市場形成的價格優勢,缺乏可長期確保競爭地位的規模優勢。

    社交模式顯然并非一般意義上的B2C 或C2C 式在線零售業態,它以信息流為核心,以網絡社交平臺為媒介,延伸出交易,以騰訊電商最具代表性,不過發展時間較短,尚未形成氣候。

    供應鏈決定未來電商格局

    作為兩類電商模式的代表,阿里和京東各有千秋。蔣德嵩認為,京東在整合供應鏈,阿里在做互聯網開放平臺。

    “雖然通過提供疊加需求能夠達成交易,與消費者建立供求關系。但是,在線零售業的基礎性要素是產品流,信息流只是競爭性要素。”蔣德嵩說。

    京東基于3C產品起家,3C產品客單價值大,配送要求高,容易損壞和丟失,所以同淘寶不一樣,做好3C產品必須建立完善的物流體系。

    從2009年開始,京東開始自建物流,投入巨資建立7個物流中心,倉儲總面積約125萬平方米,近1400個配送站,提供211限時達、次日達、夜間配、定時達等增值服務。

    京東的產業價值鏈要素管理體現在產品流,圍繞產品流,提升到供應鏈管理,通過供應鏈管理,鎖定商品流。比如去年雙十一,京東的倉儲物流配送已成為它的競爭優勢,京東賣的貨品越多,物流體系的價值和效益就越高。

    相比于京東的貨到付款,淘寶的優勢在于通過支付寶控制現金流。但如果京東能夠做到線下及時配送,仍可以實現現金流快速周轉。

    在蔣德嵩看來,京東自建物流,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對中國電商布局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京東在無錫、上海、杭州、廈門、廣州、惠州等地有倉儲,這是中國制造業最密集的地區,很多淘寶賣家也集中在這個區域。對于京東,這一區域可以稱之為產業集群的倉儲布局,這一布局是為了切入產業鏈、價值鏈環節,是為了完成下一步的整合。”

    平臺,是傳統制造企業今后互聯網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但如果可以隨意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平臺開店,貨物運轉的重要性便突顯出來。因此,如果京東倉儲形成一種強大的綜合物流配送能力,就可以反向控制整個產業鏈。

    作為產業鏈價值體系的重要一環,信息流效用的發揮仍以產品流為前提。

    蔣德嵩說:“淘寶的信息流是建立在平臺之上,京東的信息流是建立在與企業之間的對接。以購買聯想筆記本電腦為例,在京東下單,京東以最快的速度向附近的倉儲搜索是否有產品,如果沒有庫存,會自動分撥到聯想的庫存或其他分銷商的庫存,這個信息渠道在全國是打通的。但這種情況在淘寶上是不存在的,一個淘寶賣家沒貨,它不會向另一個淘寶賣家尋求庫存。”

    產業鏈價值整合

    “現在,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在線零售業早已擺脫價格戰的簡單競爭方式,未來電子商務比拼,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賽,考驗企業對產品流、信息流和現金流持續優化的能力,最終達到產業鏈價值整合。”蔣德嵩說。

    以往,人們總是將線下零售與線上電商視為敵對的矛盾體。實際上,在價值鏈的供應商一端,傳統的零售、連鎖業態是不和諧的合作狀態,供應商對進場成本、推廣攤派等非透明手段怨聲載道,毫無還手之力。

    在價值鏈價值整合的過程中,電商的角色不是壓榨和索取,而是對零售產業鏈重塑,是建立在供應鏈管理創新和優化之上的。

    第5篇: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范文

    根據語義學的解釋,供應鏈金融是一個合成詞,由“供應鏈”和“金融”兩個語素構成。這表明了供應鏈金融從誕生之初便同時具備了產業和金融兩種屬性。供應鏈金融固有的二元性也自然導致了企業家和學者們在認識和理解供應鏈金融概念上的差異。這一差異主要表現為在界定供應鏈金融概念時,“供應鏈”和“金融”兩者的地位和角色是變化的。供應鏈金融的相關概念是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企業借助資本市場進行資金運作,向其下有顧客提供金融增值服務。狹義的物流金融是依托物流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一種創新型融資模式。物流金融的雛形出現公元前2000年,物流金融便已初具雛形并且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農業領域范圍內,一種十分常見的物流金融雛形是儲存設施與分級系統。19世紀,芝加哥谷物行業用倉單位發貨人融資。1999年,致力于創造并實施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上市公司RedwoodTrust收到來自美國摩根斯坦利投資的3.5億美元。2001年,美國第一國際銀行被美國聯合包裹公司收購,以期為顧客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隨著物流金融實踐的發展,國外理論研究也非常豐富。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物流金融中業務模式的演進和具體形式進行探討,二是對物流金融業務中的風險監控以及風險管理理念進行研究。MichaelLamoureux(2008)總結前人研究給出了供應鏈金融的定義,這一定義是站在金融與產業立場上的,他認為供應鏈金融是在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系統中對資金的可得性和成本進行系統優化的過程[1]。在國內,1999年中國儲運集團首先開始從事物流金融相關業務。隨著供應鏈管理時代的來臨,物流金融研究也開始偏向供應鏈視角。當突出“金融”時,供應鏈金融的側重點在其金融屬性,即供應鏈是手段,金融是目的。供應鏈金融可以看作是商業銀行基于供應鏈展開的一項業務模式的創新,是一種新型獨特的信貸模式。

    相對應的,從供應鏈上的運營商(核心企業、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業等)角度出發,供應鏈金融的側重點則轉向產業屬性,金融是手段,供應鏈成為目的。此時,供應鏈金融表現為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模式,它是供應鏈管理內涵的發展和深化,即從關注物流到注重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整合。對資金流的有效管理是實現“三流”合一,提升供應鏈整體績效的關鍵,而要實現資金流的有效管理,則必然要借助金融手段。由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一直是供應鏈金融實踐中最活躍的參與主體,因此大多數關于供應鏈金融的研究都是從銀行的角度展開的。其中,深發展銀行副行長胡躍飛(2007)闡述了相對來說比較具備代表性的供應鏈金融定義,他主張應借助剖析供應鏈內部的交易結構,在融合核心企業、物流監管公司、資金流引導工具等新出現的風險調節變量的同時,應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信貸模型,為供應鏈中存在差異的節點企業提供相對封閉的授信扶持以及結算理財等綜合性金融服務業務[2]。胡躍飛的供應鏈金融定義中,實施主體是商業銀行。與之類似的觀點還有很多,比如彎紅地(2008)認為供應鏈金融是銀行將供應鏈中相關企業看作一個整體,并對其提供形式靈活、全面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3]。除了銀行視角,其他幾種常見的視角還有核心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和電子商務平臺等視角。閆俊宏(2007)認為供應鏈金融主要是為促進供應鏈的穩定和運作暢順,金融機構與企業相互協作,對供應鏈中的單個或多個上下游企業提供全面結算和融資服務,從而建立銀行、企業和供應鏈共贏共存、持續發展的局面[4]。現有研究大多落腳于供應鏈金融的金融屬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其產業屬性的關注和分析。具體而言,供應鏈金融的內涵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和理解:第一,供應鏈金融反映了思維模式的創新,它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從微觀層面關注企業的視角,而是從中觀的視角剖析整個產業供應鏈,把金融資源的整理合并內容拔高到整體供應鏈組織協調配合的戰略層面。第二,供應鏈金融系統內部存在多方參與主體,主導供應鏈金融并提供相關服務的主體是供應鏈的重要利益攸關方,可以是核心企業、第三方物流,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電子商務平臺等,由此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應鏈金融運作模式。第三,供應鏈金融以開發金融工具,實現供應鏈上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整合為目的,在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營績效。從廣義層面而言,供應鏈金融是把供應鏈上所具有的金融資源進行有效提煉整合,并且為供應鏈金融中的特殊組織方提供完整的能夠有效解決供應鏈資金流管理問題的策略方案。從靜態上講,不同參與者之間相對繁復龐雜的資金關系都被包含在供應鏈中;從動態層次上講,一般是有指定的供應鏈管理的相關參與方(如核心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作為組織者,為特定的某個供應鏈條或特定的某個供應鏈的某個環節提供關于財務管理的相關服務。

    二、供應鏈金融模式

    所謂模式,即事物的標準樣式,其表明不同事物間潛在的規律聯系,內容不一定是圖象或圖形,也可能是數字或抽象的關系以及思維方式。可以說模式關注的不是本質上的內在規律而是外在形式上的聯系,是人類把從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累積起來經驗加以提煉和升華,一種基于認識基礎上的思維方式。簡而言之,就是能夠從持續反復出現的事物中提煉和概括出該事物的規律,是在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并對其進行高度歸納總結,因為人們往往能夠從不斷反復出現的事物中觀察并發現出某種特定的模式。一般而言,在一個成熟的領域內,會發展出多種不同的模式。一個關于模式的比較經典的定義是由Alexander提出的,他認為每一個模式都是發現居民生存環境中時常出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該問題的重點方案。模式的意義在于其可以作為經驗輔助我們進行決策,即在某種條件下按照這種模式可以產生某種結果,是一種參照性指導方略。在一個優秀方案的指導下,人們能夠快速高效的完成目標計劃且可能會依據已有的良好思路設計出一個更加優秀的方案,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現有文獻中涉及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通常表達了兩種含義,或者簡單地指代供應鏈金融這一概念,突出其作為一個不可分的完整概念與其他模式的差異,等價于“供應鏈金融”;或者強調了供應鏈金融內部的細分模式,即它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各種可能的表現形式,等價于“供應鏈金融的模式”。

    文章所要探究的是第二種含義,即供應鏈金融的模式。根據對模式的分析,可以推出,供應鏈金融模式就是供應鏈與金融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標準樣式,表現為在供應鏈金融系統自身內部參與人之間的某種持續平衡穩定的功能結構關系以及有規律可循的交流互動方式。由于這種結構關系和交互方式具有多樣性,從而呈現出多種不同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每一種供應鏈金融模式都是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針對某一特定問題或需求而設計、開展的實踐方案的經驗的規律性總結,進而抽象升華出的一種可以在整個供應鏈金融產業生態內被其他參與主體不斷借鑒、復制的實踐樣板。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這種可復制性使得人們可以在較短的時期內,以更低的實踐探索成本實現整個供應鏈金融產業的高效、規模化發展。由于其表現出的對供應鏈金融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供應鏈金融模式一直是供應鏈金融研究的焦點之一,許多學者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并對供應鏈金融的各種模式進行了總結分類。雖然供應鏈金融的內涵要大于供應鏈融資,供應鏈融資只是供應鏈金融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實踐中,供應鏈金融一開始便是以其在融資方面表現出的獨特性和創新性而引起廣泛關注的。由于供應鏈金融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在合理配置資金的基礎上對供應鏈中每一個鏈條上的參與者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調度,并且因為每一個鏈條中的參與者及時相互獨立的個體關系,又是相互合作與競爭的競合關系,所以主要會利用債權債務關系對鏈條中的每一個參與者之間的資金進行合理安排。該債權債務關系首先來源于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并由此體現出來,盡管企業的資金是有限制的,但企業取得融資的重要渠道是銀行,所以銀行涉入到了該債權債務關系后就可能轉換成為銀行信用。因此,供應鏈金融主要通過供應鏈融資來實現供應鏈資金的合理安排,在很多情況下,學者們不約而同地將對供應鏈金融的研究與運用與供應鏈融資的研究與運用等同起來。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大多數關于供應鏈金融模式的研究實質上都落腳于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學者們往往選用不同的分類標準或維度對供應鏈金融模式進行分類。比如,從銀行角度來看,根據風險控制體系的差異和解決方案的緯度導向,部分學者把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模式劃分為存貨融資、預付賬款融資、應收賬款融資三類。很多學者對國內供應鏈金融的基本模式進行了總結,一般是在三大類融資模式(預付款、存貨、應收賬款)的基礎上,對每一類融資模式主導下的典型模式進行分析,有學者認為基于預付款的保兌倉融資模式、基于存貨的融通倉融資模式和基于應收賬款的融資模式是目前國內供應鏈金融的主要實踐模式;也有學者認為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方式可以包括應收賬款融資、保兌倉融資、融通倉融資以及監管融資四類,還有學者基于企業生產營運過程中的不同發展階段的視角研究,提出了基于采購階段的預付款融資模式、基于生產階段的動產質押融資模式以及基于銷售階段的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分類。通過分析上述幾位學者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學者們在總結供應鏈金融模式時選取的標準或維度有所差異,但總體而言,都是圍繞預付賬款類、存貨類和應收賬款類這三大類融資模式展開論述的,很少有學者突破這一框架,另辟蹊徑進行分類。

    從產業角度看,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產業組織模式,是一種非常新穎獨特的模式。供應鏈金融模式的研究可以通過分析產業內部參與主體的互動關系來完成。供應鏈金融系統中的主體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產業供應鏈上的運營商,包含了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與之具備長期穩定關系的上下游交易對手(主要是大量的配套中小企業)以及第三方物流、電子商務等企業;第二部分是較常見的銀行或非銀行等金融機構,其中商業銀行可以看作是最具典型和表現活躍的參與主體。從產業層面講,供應鏈金融關注的焦點是怎樣使用金融手段才能在為供應鏈分配資源的同時實現供應鏈全局利益的最大化。以該功能為核心,同時考慮不同主體自身的特點和能力,在供應鏈金融系統內主要有四類角色:第一類,由供應鏈上節點企業所扮演的金融服務需求方,尤其是由中小企業扮演;第二類,以商業銀行為主要代表的金融機構所扮演的金融服務提供方,它們主要承擔在為供應鏈投入資本的同時提供另外的資金管理服務的責任;第三類,由核心企業、商業銀行、第三方物流電商企業所主要扮演的供應鏈金融主導組織方,它們作為供應鏈金融的匯聚點,是組織系統內的不同參與者,它們的一個共同點是在系統內具備充分的影響力;第四類,由第三方物流、保險公司、倉庫儲存監管等類型企業所扮演的供應鏈金融支持協作方。因此,可以將供應鏈金融模式分為三類,分別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導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核心企業主導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主導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三、供應鏈金融協同機制

    供應鏈金融在國外的實踐一開始也是以銀行為主導的,其初衷有益于國內的供應鏈金融。國外銀行為了維護與老顧客之間的關系,避免因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結構變化導致的老客戶流失而推出供應鏈金融;而國內銀行則為了開發新的客戶,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種新的信貸模式。故而,研究中國供應鏈金融問題,更多的是基于四大參與主體:金融機構、中小企業、核心企業和第三方物流。這在國內的研究中是獲得一致認可的。李飛(2011)[5]指出供應鏈金融有利于開拓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林俠、羅霄峰(2011)[6]認為為了控制信貸風險銀行一般選擇行業市場占有率靠前、物流渠道暢通、價格穩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國外很多專家學者對供應鏈金融協同機制進行探討。Duan(2009)建立了在緊急狀況下的供應鏈金融損失最小化的合作決策機制[7]。Allen(1998)等認為有效的合同可以保障銀行和企業以完整的過程完成談判,從而降低道德風險[8]。有學者以系統理論為基礎對供應鏈金融的合作協同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Kong運用系統動力學,建立融和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供應鏈金融仿真模型,討論資金流和融資政策制定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9];Alea(2010)運用智能匹配方法設計了一個供應鏈金融溝通與決策機制[10]。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問題是國內外研究持續關注的問題。Pater從多角度考慮供應鏈金融的風險。Cranfiel針對供應鏈金融系統中的風險波及性問題提出自己的對策建議。李毅學(2011)表示,供應鏈金融風險應包括系統風險與非系統風險兩個基本層面[11]。張春認為供應鏈金融系統本身就存在一個風險防范與安全控制機制。在風險度量上,Barsky區別供應鏈金融與傳統的信貸業務,將供應鏈金融風險分為五類。有學者從信任的角度研究供應鏈金融機制。信任是人和其交易伙伴之間的一種期望,在契約的基礎上交易伙伴以雙方都能夠相互接受的方式行事,其中一方不可能利用另一方的弱點或缺陷來謀求自身利益。Chopra&Meindl認為,在供應鏈聯盟中,信任是指供應鏈節點上的每一個企業都十分關注不同節點上的其他企業的福利內容,在沒有考慮清楚自身行為對其他節點企業產生的影響時不會隨意采取業務行動。劉永勝在總結和吸取了相關領域的研究情況之后,認為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彼此信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同企業在面對處于未來的不確定性時所表現出對彼此的信任和依賴,這種成員之間因將來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彼此信任十分珍貴;二是供應鏈盡管以信任為基礎,但其本身也存在巨大的風險。從產業整合的角度設計供應鏈金融協同發展機制需要整合已有的研究。我們發現,供應鏈金融協同發展機制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立足各參與主體的利益分配激勵機制,二是立足供應鏈金融系統的信任文化機制,三是立足更大系統的宏觀配套機制。這三個方面是一個系統,構成了通常所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三種機制在供應鏈金融系統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可通過利益分配激勵機制,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推動供應鏈金融的有效運行。供應鏈金融系統的協同發展必須依靠各參與主體的相互信任,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信任文化,走向協同發展的新階段。而在更宏觀的層面,信息容易對稱或監管的交易成本較小時,采用法律和規章制度這種強制的機制,引導供應鏈金融健康發展。

    四、結論

    第6篇: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范文

    摘要:我國經濟粗放式的發展導致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引起了政府和企業管理者的重視。企業能否處理好環境保護與經營之間的關系,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走得長遠。水泥生產企業屬于污染比較嚴重的企業,對其環境成本進行科學的管理刻不容緩。生命周期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能夠全面、準確地核算水泥生產企業的環境成本,同時ERP作為現代供應鏈管理的工具能夠很好地把作業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融入其中,從而實現環境成本的全方位管理。

    關鍵詞:生命周期法 作業成本法 環境成本 ERP

    我國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危害著人們的健康,而且影響到了我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水泥生產行業為房地產行業和基建行業提供原材料,是國民經濟發展依賴的行業,但同時也是重污染的行業,其產生的廢氣、粉塵是霧霾天氣的元兇之一。因此對我國水泥生產企業的環境成本進行有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對其環境成本進行有效管理,首先必須要對其環境成本進行準確核算,但是從2014年在滬深兩市上市的水泥生產企業披露的信息來看,關于環境成本的披露非常少,幾乎都是非貨幣性的環境信息。因此對環境成本的準確核算是水泥生產企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國外環境會計理論發展比較早,聯合國統計署、美國環境保護署、日本的《環境會計指南》等國外組織和機構都對環境成本做出了定義。在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中,著名學者肖序較早在其撰寫的《環境成本論》中對環境成本這個概念作出了解釋。除了聯合國統計署的環境成本定義中包括了自然資源減少的核算外,其他定義的環境成本范圍大體一致,包括三類:一是處理現有污染形成的成本,二是保護和管理環境而形成的成本;三是環境污染造成的企業的損失。本文探析這三類環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問題。

    一、環境成本核算的方法

    目前,水泥生產企業的環境成本核算仍以產品的產量作為唯一動因來分配間接費用,這導致環境成本的歸集不合理,成本扭曲,因此誤導了財務數據的使用者。而且環境成本沒有單獨核算,報表使用者無法了解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效果。同時,環境成本核算不全面,水泥生產企業應該對原材料的開采到最后廢料廢氣的回收或處理的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產生的環境成本進行核算。在信息化時代,ERP作為現代管理工具可以很好地把先進的成本管理思想變成現實。因此我們需要運用作業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這兩種先進的成本管理思想和ERP工具來實現對環境成本的科學核算和管理。

    (一)作業成本法。傳統的成本會計核算方法只以產量作為唯一的成本分配動因,而導致間接成本增加的原因很多,不止產量這一個。作業成本法認為間接成本的分配要取決于成本發生的原因,成本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產量只是其中之一。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甚至供應鏈的運轉都可以分為一系列的作業,每一個作業都會消耗相應的資源,比如工人的工時、原材料、設備的折舊等,即企業的成本。而產品的生產消耗的是作業,所以可以根據不同作業成本動因來核算產品的成本。作業成本法不僅是一種成本核算的工具,而且還是一種成本管理的工具,人們可以對企業的價值鏈或供應鏈的作業進行分析,辨別哪些作業是有必要的,哪些是低價值的,這樣就可以對企業或供應鏈的經營過程進行“瘦身”或改進。同時準確核算出每一個作業的成本也使從事這項作業的工人可以及時了解作業的成本,有利于成本控制。企業從事環境方面的活動也是由一系列環境作業構成的,這些環境作業消耗了一系列資源。因此用作業成本法可以準確地核算環境成本。

    (二)生命周期成本法。產品的生命周期是指產品的設計、原材料采購、產品的生產、產品的銷售、廢棄物回收整個連續的過程。生命周期成本法就是對產品設計到廢棄物回收過程中的每一個時期產生的成本進行核算和管理。同樣的,環境成本管理也應該對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每一個時期的環境成本進行管理,而不是只管理某些環節的環境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將環境成本在時空上劃分為幾個階段,每一個時間階段可以使用作業成本法對環境作業成本進行核算和管理。因此作業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這兩種先進的成本管理思想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全面對環境成本進行核算和管理。

    (三)企業資源計劃(ERP)。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是把供應鏈上所有組織的資源集成來提升整體供應鏈的市場競爭力。供應鏈管理思想跟作業成本管理是一致的,供應鏈的運行其實也是一系列連續的作業,每個企業內部的供應鏈就是一條連續的作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交易也是種作業。同時整個供應鏈的運轉過程也是產品的生命周期過程,上游企業開采原材料然后賣給生產企業,生產企業生產出產成品再賣給顧客,產品報廢后生產企業再回收廢品再生產利用。而ERP作為供應鏈管理工具可以實現價值鏈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在成本管理方面,可以實現對成本的事前控制、事中實時控制、事后控制。

    作業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能夠比較準確地計算出生產產業鏈的全方面的環境作業成本,然后再正確地歸集到相應的產品成本或費用中去。但是由于作業成本法要建立大量的作業成本庫,計算量很大,這樣就會對先進的成本計算方法的實施造成障礙。但是若把作業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融入到ERP里實現,那么通過ERP系統的數據收集和計算能力就可以很快地完成成本的核算。一旦環境成本能夠準確核算,企業就可以利用ERP系統對環境成本進行全方位的控制。由此可見,作業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和ERP可以很好地融合起來為企業的環境成本管理服務。

    二、水泥生產企業的環境成本管理

    (一)水泥生產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水泥生產企業生產水泥的基本過程是:首先開采石灰石礦產獲取石灰石,然后對石灰石進行破碎,往石灰石里加料磨成生料,再灌入窯內煅燒成熟料,最后加入石膏細磨生成水泥。水泥生產后會留下廢棄物,水泥生產企業可以把部分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水泥包裝后銷售給顧客,顧客使用水泥后產生的部分廢棄物可以再被水泥生產企業回收。水泥生產企業把回收的廢棄物作為生產水泥的原材料再投入生產過程中,實現循環經濟。以上的水泥生產工藝涉及水泥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其中開采石灰石礦產一般是水泥生產企業的上游供應商的作業。在這整個生命周期中,每個階段都發生了環境成本。為了正確核算環境成本,我們需要劃分出每個階段的環境作業。

    1.原材料開采階段的環境成本核算。在石灰石開采階段,會產生爆破廢氣(如CO,NOX,HTC)和粉塵,對于粉塵開采工人通過靜電除塵或袋式除塵裝置處理,因此產生“除塵作業”。“除塵作業”消耗的資源有:除塵器的電力消耗、工人工時和機器的折舊。相應的環境作業成本動因是除塵機運行的時間。石灰石的開采會對礦山的植被造成破壞,這就需要企業進行生態恢復,這部分修復成本要計入“植被修復作業”,環境作業成本動因是開采石灰石的數量。在開采的過程中會有噪音污染,需要給當地居民一定的補償,應計入“噪音污染損失作業”,相應的環境作業成本動因是噪音的強度(分貝)。

    2.生產經營階段的環境成本核算。在石灰石破碎、研磨、煅燒、包裝和運輸過程中都會產生粉塵污染,需要除塵設備來除塵,因而會產生“除塵作業”,除塵作業消耗的環境成本有除塵器的電力消耗、工人工時和機器的折舊,相應的環境作業成本動因是除塵設備運行的時間。對于廢氣也有相應的廢氣處理設備來處理,其產生的作業也跟粉塵處理作業相似。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工人的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這些工人的醫療費歸集到職工健康損害作業,環境作業成本動因是職工的人數。

    3.廢棄物回收利用階段的環境成本核算。生產水泥會產生一些廢棄物,建筑企業使用水泥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廢棄物(比如混凝土),這些廢棄物可以再回收進行加工,一部分可以作為熟料煅燒的燃料,其他部分也可以成為熟料的一部分。這樣不僅減輕了環境的污染,而且還可以減少原材料成本。運輸廢棄物的運輸作業消耗了人工成本、運輸車折舊和燃料費,運輸作業成本動因是運輸的次數。煅燒廢棄物作業需要消耗電力等能源費用,相應的環境作業成本動因是廢棄物的重量。

    分析完水泥生產生命周期的環境作業后,建立環境作業成本庫,根據資源動因把資源成本歸集到相應的環境作業成本庫。然后根據環境作業成本中心的成本總額除以相應的作業總量,計算出環境作業成本動因分配率。在計算某個核算對象的成本的時候,可以使用此計算公式:該核算對象應負擔的環境成本=環境作業成本動因分配率×該核算對象已消耗的對應作業的數量,就可以計算出該核算對象在企業的環境活動中應該負擔的環境成本。

    (二)ERP環境下水泥生產企業的環境成本管理。為了實現高效的環境作業成本管理,可以在ERP系統中再開發一個新的模塊即環境作業成本管理模塊。ERP先從其他模塊中收集數據,然后通過環境作業成本庫和環境作業成本動因庫來計算環境作業成本。通過作業成本法計算出來的成本比較精確,可以很好地用來做環境成本的預測和環境成本的決策。在環境作業成本控制方面,ERP信息系統可以很快地把環境作業成本信息反饋給從事環境管理活動的工作人員,從而能及時地對目標環境成本和實際環境成本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差距的原因進而改進作業、降低環境成本。隨著移動商務技術的出現,工作人員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移動ERP掌握環境作業成本的信息。

    三、總結

    現代水泥生產企業的環境成本無法單獨、準確、全面地核算,從而無法充分披露環境管理相關的信息,這使得企業管理者和外部的報表使用者無法合理知悉企業潛在的環境成本,也無法對企業是否可以可持續發展作出判斷。作業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這兩種成本管理思想在環境成本領域的運用可以很準確、全面地核算出水泥整個生命周期里產生的所有環境成本。同時作為供應鏈管理的工具ERP信息系統,可以很好地把作業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這兩種先進的成本管理思想融入其中,實現水泥生產企業對環境作業成本的科學管理。S

    參考文獻:

    1.李曉靜,謝桂穎,戴淑芬.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成本核算及信息披露體系設計[J].財會月刊,2015,(2):72-77.

    2.莊希停盧靜.基于作業成本法的水泥企業環境成本會計研究[J].商業會計,2013,(3):89-91.

    3.李華俊.ERP系統框架下的制造型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研究[D].四川大學,2005.

    4.吳鳳翔.企業環境成本的會計核算――基于作業成本法的視角[J].現代經濟信息,2012,(11):153-154.

    5.肖序,胡科,周鵬飛.論生命周期的環境作業成本法[J].商業研究,2006,(18):49-55.

    6.王宇.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探討[J].信息技術,2002,(11):85.

    7.胡霞,李智芳.作業成本法與ERP系統的整合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6,(12):48-50.

    8.呂蕊.ERP環境下甘肅省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3):52-55.

    9.王慧瑜,楊志勇,于曉菲.ERP環境下煤炭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研究[J].統計與咨詢,2011,(1):56-57.

    10.邱瑾.基于全過程價值鏈的制造型企業環境成本控制體系研究──以浙江新嘉聯為例[D].江西理工大學,2009.

    11.劉志欣.事前規劃法在企業環境成本控制中的應用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2014.

    12.張萌.低碳經濟下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問題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2013.

    13.黃忠.循環經濟視角下的企業成本管理研究──以億利冀東公司為例[D].內蒙古大學,2012.

    14.劉嫻.水泥行業循環經濟價值流管理研究[D].中南大學,2012.

    15.張春燕,郝向麟,隋國舜.石灰石礦山開采中的生態環境保護[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9(76):78-81.

    16.李東生.永安市小水泥粉塵污染治理現狀與對策[J].福建環境,2000,17(6):21-22.

    17.張鯤鵬.環境成本管理與環境成本管理會計[J].當代經理人,2006,(21):324.

    第7篇: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范文

    [關鍵詞]制造業 服務化 信息化

    一、引言

    迄今,制造業經營模式大致經歷了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三個階段,每一次模式變革都顯著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現在,制造業領域又出現了新的模式變革——制造業服務。制造業服務化是制造業企業由物品供應商向服務提供商的轉變。盡管這種轉變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但它所帶來的收益也是十分明顯的。一方面服務化戰略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服務化戰略能夠降低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浪費,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環保效益。充分認識這一點,對于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制造業服務化(Servitization)的概念由Vandermerwe和Rada(1988)首先提出,特指許多制造企業由物品提供者向“物品—服務包”提供者轉變,成為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務、支持、自我服務和知識,服務在整個“包”中居于主導地位,是價值增值的主要來源。White(1999)認為制造業服務化(servicizing)的定義,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務提供者轉變,它是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Szalavetz(2003)認為制造業服務化(sertiarization)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內部服務的效率對制造業企業競爭力來說日益重要,競爭力不僅來源于傳統制造活動的效率,也來源于內部服務的有效組織和提供,并且其重要性和復雜性逐漸提高。二是與物品相關的外部服務對顧客來說復雜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物品—服務包”不僅包括維護和修理,還包括購買、融資、運輸、安裝、系統集成和技術支持。

    對于制造業服務化的概念及內涵,我國學者也較早開展相關研究。趙一婷,劉繼國(2008)較早關注了國外的研究與實踐進展,提出了“投入服務化”的觀點,拓展了制造業服務化的領域。李剛、孫林巖、李健(2009)認為制造與服務的融合,使傳統概念的產品向具有豐富服務內涵的“產品系統”連續譜演變,以及“新制造業”的涌現, 提出了服務型制造的概念。指出服務型制造引入顧客成為“合作生產者”,通過多企業主體相互提供生產和服務性生產活動,延伸和擴展傳統制造價值鏈,自發實現資源的整合、業務流程的協作和“產品系統”的創新,實現“合作生產者”的價值增值。胥軍(2010)認為制造服務業是向產品產生過程和產品使用過程所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服務業的總稱,服務的主體或客體之一是制造企業。可以看出,“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型制造”兩個概念在本質和目標上是一致的。

    二、制造業服務化的優勢分析

    相關研究表明,企業選擇制造業服務化能夠在諸多方面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顯著提高企業經營業績。

    首先,制造業實施服務化改造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服務化很大程度上受多樣化顧客需求的驅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部分顧客不再滿足于消費物品本身,而是需要更多的與物品相伴隨的服務。把提供物重新界定為“物品——服務包”,符合顧客的期望,有助于滿足顧客的需求。如IBM由計算機硬件設備供應商向軟件與信息服務提供商的轉變;富士施樂由辦公設備提供商向文件管理服務提供商的轉變等都體現了企業對客戶需求的迎合。

    Robinson(2002)等以化學品行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在傳統的成本取向的行業中,服務化戰略是創造差異化優勢的重要手段。Oliva和Kalenberg (2003)等指出,服務抽象度高、可見度低、勞動依賴度高、很難被模仿,是競爭優勢的持續來源。奎因等(1988)認為,技術服務可以提高企業市場響應能力,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

    其次,實施服務化改造可顯著提高經濟效益。Oliva和Kalenberg則指出,企業很多的收益來自于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顧客群;服務通常比物品有更高的附加值;服務提供了更為穩定的收益來源,研發與管理作為一種投入還可以改造產品設計及工藝流程,顯著降低直接材料與直接人工,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從現實情況來看,服務確實為一些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傳統制造業的代表——通用電氣公司GE現在“技術+管理+服務”的業務模式所創造的產值占公司總產值的比重已經達70%,服務業為GE創造了驚人的經濟效益。

    第三,企業實施服務化改造能夠緩解環保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再生資源的日漸枯竭、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制造業首當其沖成為應對挑戰的第一戰場。近年來,國外許多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White(1999)等通過案例分析得出結論,認為服務化戰略在許多情況下都能帶來環境收益:服務化可以促進企業采用耐用的原材料和設計,延伸物品的壽命,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可以促使企業改進物品的維護和操作,或者進行更有效的設計,優化物品的利用;可以通過回收活動降低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第四,制造業服務化可支持國際化經營。服務技術對制造業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國際化經營。通信、航空、物聯網等技術創新使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考慮采購、營銷與競爭。跨國企業所實現的規模化經營,不是基于行業的規模經濟,而是歸功于它們的技術、營銷、金融及物流等服務的能力。

    三、制造業服務化對企業經營模式的影響分析

    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指出制造業的各類生產活動是一個增值的過程。在基本生產活動中,研發設計處于價值鏈上游,生產制造處于中游,營銷與售后服務處于價值鏈下游。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制造業價值鏈上的業務活動對績效的貢獻發生了明顯改變。借用臺灣宏基集團前董事長施振榮(1992)提出的“微笑曲線”可清晰地描繪這種變化。

    從圖1可以看出,企業的高增值業務明顯向價值鏈兩端偏移,而兩端的業務主要由非物質化的生產構成。這種變化反映出制造業服務化的兩大方向: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所謂投入服務化就是企業的核心投入以實物要素為主向以服務要素為主轉變。服務要素主要包括高附加值的產品研發與設計、可行性研究等。產出服務化是指企業的提供的服務項目占全部產出的比重不斷增加,地位日益突出的現象。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使企業的核心業務構成發生了顯著改變,這種改變不僅影響了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同時也影響了整個供應鏈。傳統的以制造型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如圖2所示:

    投入服務化對傳統供應鏈的影響體現在采購與生產領域,企業業務重心向研發與采購管理的轉變會使企業產生生產外包與供應商管理庫存的需求。一方面核心企業加強了與原材料供應商的合作,保證了采購的效率與質量,降低了采購成本;另一方面,研發能力的提升與業務比重的擴大,在控制原材料采購的前提下,企業將甩掉物品加工業務,從而將企業的影響向上游擴散。

    產出服務化將影響原來的分銷與售后服務模式,情況之一是下游供應鏈會顯著縮短,企業有可能直接面向終端客戶提供服務,成為基于產品的“服務直銷商”;另一種情況是下游分銷商與零售商將逐步被基于產品的服務合作伙伴所替代,即“下游服務商替代”。

    實證研究發現,行業優秀企業始終重視價值鏈上游的服務環節,積極實施投入服務化改造。產出服務化對產品競爭優勢不明顯的企業更具吸引力,它們往往把產出服務化當作實施差異化競爭、提高經營業績的主要手段。當然,投入服務化與產出服務化并不矛盾,很多企業不同程度同時采用這兩種服務化改造,投入服務化重點體現在研發投入比重增加方面,產出服務化多體現為在銷售產品的同時,配以增值服務,或者將產品內嵌于服務方案中一體化出售。如耐克公司,在加大產品研發投入的同時,始終不放棄產出服務化戰略。

    如上分析,在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的共同作用下,以制造業為核心的供應鏈發生圖3所示的變化:

    四、面向制造業服務化的企業信息化路徑選擇

    傳統的制造業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采購、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倉儲、物流、資金、營銷等所有業務環節,建設難度大,成功率不高,投資收益難以保障。一般來說,制造業信息化的工作任務主要是對內部經營管理系統和外部經營管理系統的研發與應用。內部經營管理系統包括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生產計劃管理、財務管理、車間管理、人事管理等)、研發設計系統(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藝過程設計CAPP、產品數據管理PDM,)、生產作業系統(制造執行系統MES,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CAM,柔性制造系統FMS)。外部經營管理系統主要包括供應鏈管理系統(進銷存管理、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商管理SMS、物流協作管理LMS)、協同設計與協同制造系統、融資服務系統以及企業門戶網站。

    實踐表明,制造業信息化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研發設計、生產作業、資金管理、進銷存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以及這些系統的集成。難點在于研發設計系統和生產作業管理系統及其集成。孟寶剛(2007)年指出制造業信息化的三大難點:基礎數據準備、計劃管理實施和PDM與ERP系統的集成充分支持了這一論斷。在這些重點領域中,企業投入巨大,但由于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多樣化與不確定性、產品結構與工藝流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導致系統難于開發,并且軟件很難滿足企業生產管理的需要,信息化有時成為企業管理變革的“噩夢”。因此在信息化實踐中,很多企業從ERP、產品設計和供應鏈管理入手實施信息化改造,而在生產作業管理環節,仍然采用以傳統的手工管理為主,計算機管理為輔的方式。

    制造業服務化通過調整企業的核心業務環節與供應鏈結構,將企業的工作重點由生產制造向上游研發管理與下游渠道管理轉移,從而避開了上述信息化難題。在新的經營管理軟件體系中,難以實現與運營的生產作業管理及其與產品數據的集成將不再是重點,甚至被取消,而產品研發與設計管理、供應商管理(采購管理)、物流協作管理、銷售管理、客戶關系管理、項目管理、財務與融資管理將成為核心模塊,企業的信息化戰略與路徑選擇亦隨之發生改變。詳述如下:

    企業要樹立以信息化帶動服務化的戰略效益觀。對于什么是“有效益”的“信息化”和“服務化”以及推行“以信息化帶動服務化”戰略的實踐意義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宣傳。在戰略規劃方面,要緊密配合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的戰略選擇,以提高研發能力與服務市場能力為首要目標,確定重點建設領域。

    在投入服務化方面,要重點進行研發與設計系統的開發與應用,重視制造外包管理。

    (1)在產品研發階段的信息化制造服務技術主要包括:協同研發服務(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協同研發服務平臺,吸引合作伙伴乃至用戶共同開展產品的協同研發)和協作研發工具服務(遠程租用那些價格昂貴,不適合購買的工具服務,如在線有限元分析服務等);

    (2)產品設計階段的信息化制造服務技術主要包括:協同設計服務(利用信息技術為合作伙伴提供協同產品設計服務平臺)和用戶自主設計服務(企業提供設計平臺,讓用戶自行設計所需要產品,增強用戶體驗,化解需求多樣化設計難題);

    (3)遠程生產監控是投入服務化催生的新生事物。外包并不等于“甩包袱”,生產外包雖然降低了企業的經營管理負擔,提高了經濟效益,但是對外包企業加工質量與進度的監控與管理變得日益重要。目前在這一領域已經有成熟的商業化產品,如InfinityQS推出的eSPC工具就能夠為用戶提供對生產過程跨地域的遠程實時監控服務。

    在產出服務化方面,要重點進行項目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物流協同管理、融資服務管理系統的建設。

    (1)項目管理系統主要用于服務項目的計劃、實施管理。基于產品的服務一般是以項目形式體現的,其實施過程往往涉及時間、資金、物料、人員等多種資源的約束、組織與協調,與單純的產品銷售與使用業務在管理上迥然不同。企業需要以科學的方法為指導,應用項目管理工具對服務實施過程進行管理,以確保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滿足客戶要求。

    (2)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是企業提升營銷業績的利器。應用客戶管理系統不但可以提高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更能提高企業的客戶服務水平。通過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商務智能工具,還可以加深對客戶消費偏好的理解,挖掘更多的商務規則,發現更多的銷售機會。

    (3)物流協同管理可以協助企業加強與第三方物流機構的合作,支持基于生產包外的產品配送與原材料采購,以更經濟、更高效的方式完成產品供應。服務項目的實施涉及到很多第三方輔助物料、設備的采購、安裝,成功的物流協同管理可以更好的支持服務項目的實施。

    (4)融資服務是產出服務化不可或缺的服務。就產品銷售而言,支付過程一般是短期的,甚至一次性的,但是服務項目的支付往往是分期的、長期的,期間客戶會產生融資需求。企業向客戶提供融資服務會減輕客戶的資金壓力,同時也為企業自身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企業應用融資服務管理系統可以提高融資服務的管理水平,降低融資風險。

    參考文獻:

    [1]劉繼國,李江帆.國外制造業服務化問題研究綜述.經濟學家[J],2007(3):119-126.

    [2]Vandermerwe,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 4) : 314 - 324.

    [3]White,A.L.,Stoughton,M.,& Feng,L.Servicizing:The Quiet Transition to 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R].Boston:Tellus Institute,1999.

    [4]Szalavetz,A.Tertiar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conomy: experiences in Hungarian companies[D].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Working Papers,2003(134).

    [5]趙一婷,劉繼國.制造業服務化:概念、趨勢及其啟示[J]. 當代經濟管理, 2008,30(7 ):45-48.

    [6]李剛,孫林巖,李健.服務型制造的起源、概念和價值創造機理[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7):68-72.

    [7]胥軍,楊超.我國現代制造服務業的形成機理與發展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10(12):81-84.

    [8]鄭杏果.富士施樂借全球服務優化文件管理流程[J].中國計算機報A38版,2007年1月8日.

    [9]Robinson T. , Clarke-Hill C.M., larkson C R..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service: a perspective from the commodity chemicals sector [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2, 3(22):149-166.

    [10]Oliva, R., Kallenberg, R..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03, 14(2):160-172.

    [11]Quinn, J. B., Baruch J.J., Paquette P.C.. Exploiting the manufacturing-services interface[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8, 29(4):45-56.

    [12]孔婷,孫林巖,梁冬寒. 中國服務型制造企業案例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1-01.

    [13]Fishbein,B.,McGarry,L.S.,Dillon,P.S.Leasing. A Step towar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M]. NY:INFORM, 2000.

    [14]劉繼國著.制造業服務化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5月.

    [15]孟寶剛. 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的重點與難點[J].微型機與應用,2007(9):70-71.

    [16]張文濤.以信息化帶動服務化的戰略趨勢解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6):59-62.

    第8篇: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范文

    

    

    

    

    關鍵詞:分工演進;后發優勢;跨越式升級;第四方物流

    

    

    

    

    一、引言

    

    

    

    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物流模式不斷變革。按照物流產業的演進歷程,人們習慣于稱生產自身做倉儲、貨運業務的為第一方物流(1PL);稱生產企業聘請倉庫、車隊來做倉儲、貨運業務的為第二方物流(2PL);稱承擔供求雙方之間更多物流功能的為第三方物流;至于為上述整個供應鏈提供整合管理服務的,則稱為第四方物流(4PL)。從產業鏈的形成來看,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對產業演進的最大.目前,先進國家的第四方物流已初露端倪,呈現出朝陽產業的蓬勃態勢,而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尚處于起步階段。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范式,連續性是經濟學均衡的一個基本前提,經濟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我國只能按部就班地發展物流產業,任其自發演進,但結果不言自明——我國的物流產業仍將繼續落后于先進國家——這也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能否尋找到一條趕超先進國家物流產業的跨越式路徑?該路徑是否存在堅實的理論基礎?其可行性又將如何?

    

    

    

    

    要回答上述,就需要轉換經濟理論范式。以威廉.配第、亞當.斯密等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是分工和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但自馬歇爾將連續性原理引入經濟學之后,以邊際分析供給和需求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主流,古典經濟學的經濟組織問題逐步被新古典經濟學的給定分工結構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所替代。近年來,以楊小凱、黃有光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家運用非線性規劃方法(超邊際分析,inframarginal analysis),使先前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的分工和專業化的思想,在現代經濟學理論中復活和回歸。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下,可以解釋許多新古典經濟學難以解釋的經濟現象,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穎的和富有啟發的結論。

    

    

    

    

    由于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現代分工和交易費用理論提供了一個富有解釋力的分析框架,本文試圖基于該框架闡述物流產業的分工演進過程,論證我國的物流產業要趕超先進國家,就應充分發揮我國在物流產業方面的后發優勢,創造性模仿先進國家自發積累的組織信息,主動調整我國物流發展的產業政策,通過促進第四方物流,整合和帶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實現我國物流產業的跨越式升級。

    

    

    

    

    二、分工演進: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

    

    

    

    

    1.分工和專業化: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思想

    

    

    

    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分工是交換的產物,分工和專業化能夠加速知識積累,帶來收益遞增;但協調分工又需要成本(即交易費用),分工的深化會引起交易費用的增加;獲得分工的好處(即分工收益)和交易費用增加之間形成兩難沖突,構成分工演進的基本約束。市場折衷這一兩難沖突的空間與交易機制(即制度、分工組織)的效率有關:當交易效率很低時,由高分工水平引致的交易費用超過分工收益,經濟個體必須選擇非專業化;而當交易效率很高時,分工收益超過交易費用,經濟個體可以選擇高分工水平。由此,分工的深化取決于分工收益與交易費用兩難沖突的權衡,呈現出一個自發演進的過程。

    

    

    

    

    2.分工演進:一個動態機制

    

    

    

    

    分工的自發演進過程可以簡要描述如下:在初始階段,人們對各種生產活動都沒有經驗,生產效率很低,支付不起交易費用,只好選擇自給自足;在自給自足生產中,每個人逐步在每種生產活動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生產效率也就逐步改進,相對可以承擔起一定的交易費用,通過相互交換產品,開始產生初步的分工租專業化生產;由于專業化生產加速了經驗積累和技能改進,使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開始逐步加速,從而使人們在權衡專業化將要帶來的報酬水平和當前增加的交易費用之后,認為可以支付更多的交易費用,因此又會試驗新的分工組織,進一步提高專業化水平。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累積循環(或稱正反饋)過程,使分工演進愈來愈快。

    

    

    

    

    在分工演進的過程中,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決定著知識積累的速度和人們獲得技術性知識的能力,而人們對交易機制的知識(制度性知識)則決定著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制度變遷和組織創新對分工的深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人們獲得關于分工組織的制度性知識后,能否實現高水平分工則與交易效率有關。通過大量的分工組織試驗,人們可以獲得更多關于分工組織的制度性知識,因而選擇更加有效的分工結構,改進交易效率,提升分工水平,進而提高人們獲得技術性知識的能力,產生內生技術進步、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

    

    

    

    

    3.后發優勢和產業跨越式升級

    

    

    

    

    分工演進的理論框架表明,先進國家關于分工組織的信息是市場自發演進的結果,但對于后進國家來說,則可以通過自覺學習先進國家組織試驗所獲取的關于分工組織的技術性知識和制度性知識,不必再重復試驗先進國家曾經出現過的低分工水平,從而節約試驗費用,降低試驗風險,產生所謂的“后發優勢”。

    

    

    

    

    產業升級是產業演進的一個衍生概念,是指產業演進中三次產業之間以及各產業內部依次轉移,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過程。由于國情各異,各國的產業升級也有所不同,歸結起來有兩類:一是漸進式升級,這是指產業升級按照產業演進的內在要求而循序推進的模式,是產業升級的一般性,先進國家經歷的產業結構升級基本上屬于這一種;二是跨越式升級,這是指產業升級打破產業演進規律而壓縮推進的模式,是產業升級的特殊性。

    

    

    

    

    由于后發優勢的存在,后進國家可以創造性模仿先進國家的分工組織試驗,跳躍若干分工的中間水平,直接實現較高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采取超常規發展,實現產業的跨越式升級,追趕、逼近乃至超過先進國家,最終改變落后狀態甚至成為新的“先進”國家。

     三、物流產業的分工演進

    

    

    

    

    基于分工演進的視角,可以把物流產業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

    

    

    

    1.分散化物流:自給自足階段

    

    

    

    

    在物流產業萌發的初始階段,物流活動呈現完全分散化的狀態,即以倉儲、運輸、采購等分割的形式分散于生產和管理的諸環節中,每個企業也基本上采取自給自足的方式,各自獨立完成自身的各項物流活動。

    

    

    

    

    2.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企業內部分工階段

    

    

    

    

    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但隨著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競爭日趨激烈,利潤日益減少,通過降低生產成本而獲取利潤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窄。此時,企業開始轉向改變內部的分工結構,通過在內部進行分工組織試驗,企業逐步發現那些分散的、孤立的、被視為輔助環節的倉儲、運輸、采購等功能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可以形成一種新的分工,實現專業化帶來的報酬遞增。20世紀5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晚期,一些企業通過在內部集成化管理運輸、倉儲、采購等物流活動,改進了生產效率,提高了贏利能力,物流開始成為繼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后的“第三利潤源射”。

    

    

    

    

    3.第三方物流:企業外部分工階段

    

    

    

    

    當企業內部分工達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囿于企業的組織邊界,分工帶來的專業化報酬的邊際效益等于企業管理的邊際成本,企業內部分工結構漸趨均衡。要打破這種均衡,就需要將企業內部分工面向外部市場,依賴市場規模的擴大,進一步深化分工,提升專業化水平,從而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20世紀80年代伊始,隨著企業日益重視核心競爭力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物品的供給方和需求方逐步將原本由自己承擔的物流活動,借助于信息技術與企業外部的“第三者”——專業化的物流企業及時溝通,高效合作,從而使自己可以專注于核心業務。這樣,一種新型的市場化分工組織——第三方物流企業迅速或長起來。

    

    

    

    

    4.第四方物流:產業分工階段

    

    

    

    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企業進一步注重核心競爭力和物流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開始轉向與上下游企業進行分工和協作,即實施供應鏈管理。通過深化整個產業鏈上各企業之間的分工,提升專業化水平,進而提高生產效率,這就對物流方案設計和組織協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也不斷將其內部的物流設計和運作之間的分工轉向外部市場,以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水平,提高效率。作為產業分工深化的結果,第四方物流應運而生。

    

    

    

    

    四、第四方物流的涵義、特征和模式

    

    

    

    

    1.第四方物流的基本涵義

    

    

    

    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簡稱4PL)的概念最初由美國安德遜咨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提出的,該公司甚至注冊了這個術語的商標。美國物流學家約翰·伽托拿(John Gattorna)最先在其專著中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定義:“第四方物流供貨商是一個供應鏈的集成商,它對公司內部和具有互補性的服務供貨商所擁有的不同資源、能力和技術能進行整合和管理,并提供一整套供應鏈解決方案。”從定義上來看,第四方物流是具有產業領導力量的物流供應商,利用管理和設計方面的競爭優勢,提供綜合、全面的供應鏈解決方案,組織并協調第三方物流進行具體實施,并通過信息技術將整個物流過程集成起來,從而進一步提高物流運作的效率,提升供應鏈的競爭能力,為顧客創造更大的價值。

    

    

    

    

    2.第四方物流的四大特征

    

    

    

    

    第四方物流雖然處于萌芽階段,但其基本特征已漸趨明朗,正是這些特征使得第四方物流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其特征有四:

    

    

    

    

    (1)集約化。第四方物流集成了技術公司、管理咨詢和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能力,整合了相關的物流資源,提供了一整套全面意義上的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以有效適應需求方多樣化和復雜化的需求。

    

    

    

    

    (2)價值化。第四方物流通過對整個供應鏈產生的能力來降低運營成本,降低工作成本和提高資產利用率,能夠為整條供應鏈的客戶都帶來利益,增加價值。

    

    

    

    

    (3)規范化。第四方物流加速了整個物流行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的進程,推進了物流技術指標和質量標準的統一以及物流管理程序和實務的規范化。

    

    

    

    

    (4)國際化。第四方物流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出現的,因此其自身的國際化將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現在物流市場的國際化、服務需求的國際化、物流支持系統的國際化、供應鏈管理的國際化和企業文化的國際化等方面。

    

    

    

    

    3.第四方物流的三種模式

    

    

    

    

    第四方物流是一個提供全面供應鏈解決方案的供應鏈集成商,按照安德遜咨詢公司的分類,存在三種可能的應用模式:

    

    

    

    

    (1)知識密集型模式,也稱“協助提高者”,即第四方物流為第三方物流工作,并提供第三方物流缺少的技術和戰略技能。

    

    

    

    

    (2)方案定制模式,也稱“方案集成商”,即第四方物流為貨主服務,是與所有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及其他提供商聯系的中心。

    

    

    

    

    (3)整合模式,也稱“產業革新者”,即第四方物流通過對同步和協作的關注,為眾多的產業成員運作供應鏈。

    

    

    

    

    顯然,三種模式的復雜性依次遞增,但無論采取哪一種模式,第四方物流都是在解決企業物流的基礎上,解決物流信息充分共享和物流資源充分利用的,都突破了單純發展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能夠真正實現低成本運作,最大范圍地整合資源。因此,第四方物流將是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助推器,是促進我國物流產業升級的切入點。

     五、以第四方物流帶動第三方物流,實現物流產業的跨越式升級

    

    

    

    

    根據前述新興古典學分工演進的,可以充分發揮和利用我國在物流產業方面的后發優勢,模仿和借鑒先進國家的物流分工組織結構,通過大力第四方物流,整合和帶動第三方物流,直接達到較高的分工專業化水平,從而實現我國物流產業的跨越式升級,盡快縮小我國物流發展水平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

    

    

    

    

    第一,創造性模仿物流組織和管理的制度性知識。物流組織和管理的制度性知識決定著物流產業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發展第四方物流,需要先進國家的物流分工組織模式,并在“邊干邊學”中,注重將引進的外部制度性知識通過的協調機制和企業文化轉化為企業的內部知識;作為分工深化的產物,第四方物流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可用外部多重交易合約代替企業內部指令,因而在交易合約的選擇上,應以內生交易費用和外生交易費用的總和最小為標準;物流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是第四方物流順利運作的前提和保證,我國在第四方物流發展伊始,就應該高標準、嚴要求,規范物流程序和實務,統一物流指標和標準。

    

    

    

    

    第二,積極引進和物流新技術。模仿技術性知識也是后發優勢的千部分,交易技術的提高對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樣有著重要意義,第四方物流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產物。因此,在模仿和吸收先進國家物流組織和管理的制度性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習和引進先進國家先進的技術性知識。要加速商務與物流產業的融合,建立全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通過國際互聯網整合物流(包括第三方物流)資源,拓展物流管理的時間和空間范圍,降低物流管理的成本,推進物流產業分工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

    

    

    

    第三,加快和加強物流人力資本投資。第四方物流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產業進入壁壘較高,需要高技術、高素質的物流人才來支撐,而我國高水平物流人才嚴重匱乏,并且第三方物流企業缺少引進和吸收高水平物流人才的動力和財力。因此,加快和加強對第四方物流的人力資本投資,完善物流培訓體系,可以有效緩解高級物流人才的短缺瓶頸,并使稀缺的高級物流人才相對集中到第四方物流企業,其工作成果能夠為眾多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共享,提高物流人才的利用率,同時也大大降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

    

    

    

    第9篇:供應鏈管理服務定義范文

    當前互聯網金融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信息技術優勢,從商品流掌握到企業的資金流、信息流,再延伸至銀行支付、融資等核心業務領域,強調數據驅動運營,實現了對市場、用戶、產品、價值鏈的逐步重構,打破了傳統的金融行業界限和競爭格局。這絕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或替代,更多的是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甚至是中介功能的全面沖擊。

    支付模式: 從“ABC”向“AC”轉變

    隨著互聯網模式興起和用戶對支付便捷性需求的提升,第三方支付應運而生并迅猛發展,簡化了支付流程。即從App(應用)―Bank(銀行)―Customer(客戶),簡化為“AC”模式。比如支付寶等已經能夠為客戶提供收付款、自動分賬以及轉賬匯款、機票和火車票代購、水電費與保險代繳等結算和支付服務,對商業銀行形成了明顯的替代效應。

    互聯網新經濟下,用戶行為習慣在發生改變,用戶希望成為服務的中心。第一,用戶自主選擇服務時間,50%以上的余額寶交易發生在金融機構的營業時間以外,絕大多數交易發生在碎片化時間內;第二,用戶自主選擇服務渠道,來自實體網點和ATM機的交易已基本飽和,用戶更希望自主選擇網銀、手機APP、微信公眾賬號、支付寶服務窗等多渠道完成交易。

    融資評估模式: 從“線下核實”轉向“線上信息”

    近年來,以小貸、P2P與眾籌為代表的網絡融資模式快速興起。2014年,我國各類網絡融資新增約2500億元,約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千分之十。盡管互聯網融資金規模、管理水平上不及商業銀行,但在風險控制上,一些電商小貸對小微企業進貨、銷貨、商品交易、資金周轉和歸集等商業行為進行動態掌握、全數據挖掘處理,運用一套無擔保、無抵押、純信用的評估模型,決定企業信用評級及是否發放貸款。這種依靠“線上實時信息”的風控模式比傳統銀行基于“線下核實填報信息”的模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加契合現代社會信息經濟運行的規律。

    據統計,目前我國個人手中可投資的資產總值已近77萬億元,個人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的人群持有可投資資產高達20萬億元。與此同時,國內目前有5600萬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其中真正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只有11.9%。以P2P、電商供應鏈融資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以其公開、透明的平臺優勢,實現了用戶體驗革命、成本下降和渠道擴展,更為重要的是,能夠“連接”資金冗余一端的個人資產和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存款業務關注重點: 從“天量大戶”轉向“海量小戶”

    傳統金融著重服務于占比20%的大客戶,而互聯網企業則以小微客戶為突破口,選定剩余80%的“長尾”客戶作為服務對象,集合了更為廣大的客戶群體。隨著互聯網平臺客戶流量和沉淀資金規模的不斷增加,互聯網金融的業務觸角正逐步向基金、余額理財等領域拓展,對商業銀行基礎性存款的分流壓力越來越大。在監管機制不完善的空檔期,一些互聯網企業將“支付交易”與“資產增值”相結合,推出了一批低門檻、隨用隨取、連通消費的資產服務類產品,吸引了大量長尾客戶的理財資金,分流了商業銀行存款。余額寶截至2014年9月資金規模已達5349億元,用戶數量超過1.49億戶,與“余額寶”對接的貨幣基金僅用一年時間即成為全球第四大貨幣基金。

    互聯網金融“長尾效應”明顯,傳統金融往往為高收益人群提供貸款等優質服務,而互聯網金融契合了人們碎片化、草根化需求。當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空白被填補時,傳統金融的監管以及安全性優勢將蕩然無存,低消費、高數量的互聯網金融的長尾效應將凸顯,喚醒普惠金融市場。

    趨勢:境界與商機

    未來金融生態顯示出多層次的顛覆性。首先商品交易的網絡金融渠道進一步拓展,強力整合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內的多種支付工具;其次虛擬信用平臺建立,有助于革新傳統的金融中介及貨幣發行體系,形成完善的信用體系,建立新生代金融生態圈;最后是數據產品化,虛擬貨幣作用不斷升級。互聯網基因拓展了金融服務維度和深度,也催生了新商機。

    第三方支付: 從“單一功能”到“多元服務”

    未來,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上企業的不斷壯大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資金、人才的積累,第三方支付公司必將參與到企業的現金管理、供應鏈管理和管理咨詢等領域,在提供其支付和清算等基本服務的同時,在增值服務方面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比如,支付與金融相結合,第三方支付企業圍繞核心企業的資金現結、賒銷和預付等常見支付形式,以其信譽作為擔保為一些企業提供融資授信業務,開發供應鏈金融服務;支付與財務管理相結合,支付公司通過與財務管理軟件企業合作,把支付服務嵌入到財務管理服務中,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付服務的同時,提升了財務管理水平和效率;支付與營銷結合,第三方支付公司擁有龐大的客戶信息,包括交易、支付、結算、現金流動等,依托企業集團資源和用戶資源,在支付的基礎上為客戶提供營銷增值服務。在服務行業方面,第三方支付未來將主要向基金、保險、教育等行業擴展,如今已有13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獲得了基金第三方支付結算牌照,這為第三方支付進入基金行業提供了準入證。隨著保險業和教育等行業向互聯網方向的發展,第三方支付也將針對這些行業特點制定相應的支付解決方案,充實其多元化的服務。

    業務渠道: 從“互聯網金融”到“物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還只是停留在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的階段,僅僅是由線下到線上的整合,缺乏用戶體驗。物聯網是人與物的結合,對于用戶習慣的收集與量化可以幫助金融機構設計出適合用戶特性的個性化金融產品。借助于物聯網在用戶體驗上的優勢,互聯網金融由現在以平臺為主的模式向物聯網金融轉變,或許是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發展階段。物聯網金融實質上是對現在互聯網金融的“去線下化”,建立一個純線上模式的金融體系。比如一個可穿戴設備可以采集人類生命體征信息,以此判斷出這個人的發病概率,并直接應用到人壽險上,從而免去了線下投保人與保險人見面的過程。再比如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物聯網技術可以使供應鏈實現透明化,對供應鏈上貨物的生產流通等所有環節進行實時的監控、跟蹤、定位和雙向追溯。借助物聯網技術和金融信息化技術開展供應鏈融資與信貸業務,可以開拓供應鏈融資業務新局面,全面提升金融業務監管水平,確保供應鏈融資安全。互聯網金融是物聯網金融的基礎,物聯網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的延伸。物聯網既把互聯網延伸到物理世界,同時又可以把互聯網金融的服務廣泛延伸到專業智能的物聯網,未來將有廣泛的想象空間。

    價值載體:從“有形貨幣”到“虛擬貨幣”

    貨幣虛擬化是指貨幣不再以紙幣的形式存在,人們的交易將脫離紙幣,虛擬貨幣逐漸取代現實生活中的紙幣。如果虛擬貨幣形成了統一市場,各個公司之間可以互通互兌,那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虛擬貨幣就是通貨。近幾年來,比特幣的發展迅速,掀起了投資虛擬貨幣的熱潮。比特幣的發展可以看作未來虛擬貨幣的一個發展趨勢,即虛擬貨幣逐漸向雙向流通階段過渡,并逐漸在現實和虛擬網絡環境中替代紙幣的作用。互聯網金融不斷演化發展是必然趨勢,虛擬貨幣也將會成為在網絡環境中的貨幣。比如,Q幣在騰訊公司體系內流通,百度幣也可以在本公司使用。當前,中國虛擬貨幣在流通上存在著局限性,不方便用戶在整個互聯網環境內使用。在未來,現實社會中的金融體系有可能會出現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內。不同種類的虛擬貨幣之間可以進行兌換,虛擬貨幣在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內實現通兌。當通兌出現后,虛擬貨幣的流通性會大大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運行效率同樣會增強。無論是過去互聯網的發展,還是如今互聯網金融的熱潮,都是源于人們對效率以及便捷的追求,虛擬貨幣在互聯網金融體系內的工具作用會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不斷進化升級,成為互聯網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第一页|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完全| 成人a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成人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女成人图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网址|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一级成人理伦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久成人影院|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成人在线第一页|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