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供應鏈的安全管理范文

    供應鏈的安全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供應鏈的安全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供應鏈的安全管理

    第1篇:供應鏈的安全管理范文

    食品供應鏈管理與食品質量安全之間的關系

    食品物流與安全。在食品供應鏈管理上,食品物流管理是第一環節,在該環節中主要針對食品的生產原料、運輸、包裝、儲藏、配送和銷售。食品原材料的采購質量決定著食品后期食用的安全,在該環節的管理工作中比較混亂?;谑称饭湹墓芾?,需要保障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對于原材料的管理至關重要。據報道,食品的主要原材料時的質量安全水平抽檢合格率僅為70%,三分之一的產品不合格,使得農產品在生產的源頭上出現質量不合格的情況。

    食品生產與安全。食品生產是對于食品原材料的深加工,在該環節中最為容易出現食品質量問題,如在食品生產環節中增加添加劑、加工環境惡劣等情況。食品生產環節中的質量安全問題大部分為來自于小作坊、小型的生產企業。在此環節的質量監督管理力度不到位將會引發比較嚴重的社會悲劇。

    食品儲藏、配送與安全。食品的儲藏和配送是食品管理的最后環節,該環節能夠與消費者直接基礎。該環節涉及到很多技術因素,如,對于食品的冷餐、保鮮等。很多蔬菜、水果、肉類等都比較容易出現腐爛等情況,食品儲藏環節中,溫度環境控制不好將會出現比較多的損失。在食品配送環節中,需要注意食品的保護,如很多水果、蔬菜等不能在碰撞下保存。因此,在食品的儲藏和配送環節中需要格外注意安全。

    食品供應鏈模式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解決對策

    強化食品物流基礎理論的研究?;谑称饭湽芾砟J较碌氖称焚|量安全管理,需要在食品物流理論基礎上,在食品質量管理環節中引入新技術、新工具。食品物流理論基礎對于食品質量管理具有積極的意義,國際上很多食品專家對于食品物流理論格外重視,對于多方面的技術研究比較深入,而與保障我國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技術也越來越多。如,對于冷鏈物流下的溫度、濕度、初級農產品的運輸工具選擇。這些技術能夠結合我國食品生產、運輸的實際情況,強化食品物流鏈應用。

    注重食品供應鏈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食品供應鏈管理下的食品質量管理水平提升,需要注重食品供應鏈的基礎設施建設。首先,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很多區域中,其食品輸送需要經過遠距離的路途,在區域經濟不發達,交通網絡堵塞的情況下,食品運輸成本提升,食品質量安全難以得以保障。因此,在食品供應鏈下,需要盡可能的打開食品運輸產地的交通網絡,以四通八達的交通,為食品配送提供便利;其次,建立食品“生產―直銷”的管理模式,減少食品生產之后運輸路途、配送環節,食品生產完成之后,直接基礎客戶,以直銷的模式讓客戶購買到第一手產品。例如,桃李面包生產商在全國范圍內認籌零售直銷點,與各大超市、便利店等建立直銷站點聯系,當產品生產完成之后,直接配送到便利店中,省去了產品的儲存等環節。實現了面點“一天一送,三天一消”,保障消費者所購買到的面點是當天生產的產品;最后,加快建立食品供應鏈標準體系,完善法律法規,在食品物流標識標準體系方面、食品運輸設備標準化方面、食品供應鏈各個環節標準化方面、食品供應鏈管理標準化方面等,保障標準體系建立完善。

    RFID技術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將RFID技術應用到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中,能夠保障任何供應鏈下的產品數據交流,使得食品行業能夠實現兩個重要目標:第一,徹底從源頭上實施了食品追蹤解決方案,保障了食品源頭上的安全;第二,在食品供應鏈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RFID系統能夠為供應鏈中的實際的貨品的各自位置、身份、儲運歷史、目的地等重要信息進行分析,保障食品的不同環節質量,使得各個生產、運輸等環節的信息可查詢。

    第2篇:供應鏈的安全管理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 食品安全 預警系統 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035-03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關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近年來,關于食品安全的負面報道層出不窮,從“三鹿奶粉”到“毒餃子”,再到“染色饅頭”、“地溝油”,由于在我國很多企業家的道德意識并不是很強,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往往會鋌而走險,導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現。尤其是在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存在漏洞、監管體系不完善,食物安全性相關法規和標準不完善且不統一,食品安全技術不成熟等等,這種情況下對食品安全的研究具有尤為重大的實際意義,我國迫切需要通過建立相應的監管體系,以及管理機制來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食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可以有效預測、防范、控制食品安全風險的發生,從而提高我國食品企業的信譽,優化我國食品產業結構,提高我國食品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因為食品質量涉及到食品原料采購、食品生產、食品加工、食品流通等各個環節,食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的建立需要食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運作,因此運用供應鏈管理的思想構建食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顯得非常必要。

    二、食品質量安全的產生機理

    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可能產生于食品供應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而在食品供應鏈的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的銜接上也可能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1.食品生產環節的食品安全問題。由于我國食品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大多并不密切,所以很難控制住由于食品生產所產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在我國大多采用的是農戶分散生產,龍頭企業統一采購的模式,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關系并不穩定,而農戶對食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意識并不強,會出現農藥使用不規范、違規使用激素等問題,這就導致了很多情況下龍頭企業采購的原料產品的質量問題不能得到保證。如江蘇就出現過由于農戶為了追求產量,過度使用膨脹劑等激素造成西瓜爆炸的現象。

    2.食品加工環節的食品安全問題。在食品加工環節中同樣存在食品安全的隱患,這主要體現在企業為了延長食品的保質期或改善食品的色澤、形狀等外觀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例如,上海就出現過有食品公司將白面染色制成饅頭在華聯等多家超市銷售的現象。另外,我國很多食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設備使用時間長,又不定期對加工設備進行清洗、管理不嚴,使得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出現食品安全事故。此外,人為因素的影響也是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比如操作不當,管理失誤等,并且有些企業可能使用惡性競爭手段,有意制造食品安全事故,進而打擊競爭對手的聲譽,贏得市場地位。例如,甘肅就發生過同行為了削弱競爭對手的實力,在散裝牛奶中投毒的食品安全事件。

    3.食品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問題。在食品流通環節中也存在著食品安全問題,如在食品包裝過程中由于包裝不當引起食品變質,如包裝物破損、包裝物中含有添加劑并在長時間后向食品內部遷移,同時包裝物上的油墨也可能溶出導致食品污染;在食品運輸或儲存過程中由于沒有恰當使用冷藏車或冷藏庫,冷藏車或冷藏庫的溫度沒有達到規定的標準也會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特別是肉類和蛋類食品,往往需要中轉很多次才能到達消費者的手中,而中間每一次銜接的操作不當都可能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另外,庫存管理不當也是造成食品質量變壞的重要原因,很多企業沒有先進的物流管理思想,當庫存貨物較多時,不能做到先進先出使得食品超過保質期,而為了節省成本,這些企業又將過期的食品繼續銷售從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

    三、食品安全的風險預警系統

    食品安全問題急需建立一套風險預警系統,食品安全風險預警系統包括四個子系統,分別是食品質量信息監測子系統、食品安全質量追溯子系統、食品安全風險預測子系統和食品安全應急反應子系統。先通過信息監測子系統對食品質量信息進行實時采集,上傳到食品信息共享平臺進行屬性分析,若出現食品質量問題則啟用食品安全追溯子系統,追究相應責任并責令改善;若食品質量合格則進入流通領域并啟用風險預測子系統,進行食品安全警度分析;若超過警戒線,同時啟用食品安全質量追溯子系統和食品安全應急反應子系統,否則進入銷售。食品安全的風險預警流程如圖1所示。

    1.食品質量信息監測子系統。食品質量信息監測子系統是指在食品供應鏈的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對食品質量進行全方位監測的系統。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監測子系統應該包括安裝在固定檢測站或流動檢測車上的食品質量工作站系統,主要負責與各種檢測設備相連并實時傳輸檢測數據,對檢測數據進行預處理;安裝在農貿市場或基層工商所的食品質量信息錄入系統,主要負責對進貨臺賬、食品來源等信息進行錄入;安裝在省級工商所的食品質量信息監管系統,主要負責對食品質量信息進行分析、預測、評估等,為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做準備。

    第3篇:供應鏈的安全管理范文

    1我國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的現狀

    1.1源頭環節

    通常,農產品種植是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的源頭環節,其種植質量對整體供應鏈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當前,我國農產品種植仍存在化肥、農藥使用不合理,工業污染嚴重等問題,為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埋下禍根,引發社會潛在食源性疾病,威脅公眾身心健康[1]。

    1.2生產環節

    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我國食品生產市場存在大量的小規模作坊,食品加工缺乏安全保障,生產質量與生產環境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規定。小規模、技術水平低、管理混亂等是我國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生產環節主要面臨的問題。

    1.3流通環節

    當前,我國食品流通體系較為標準、系統,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要求,國家投入力度較大,市場回報偏低,其原因在于我國食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落后,食品流通受阻,主要表現為食品運輸機械設備專業水平低,大多為干線運輸,濕度、溫度、運輸時長等問題嚴重影響食品質量;部分食品生產企業為了獲取最大利益采用非專業運輸方式,運輸操作不符合標準流程,缺乏專業的運輸設備[2]。

    2加強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管理的對策

    2.1加強立法、執法力度

    中央政府應集中監管我國食品安全立法、執法環節,以法律威嚴約束食品安全。首先,應統一管理食品質量安全立法,有效規范質量安全供應鏈。鑒于我國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有218項[3],涉及食品安全生產、運輸等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強統一化管理,有效管理分段立法。其次,相關部門應統一管理食品安全執法監督,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再次,我國立法、執法部門應深刻認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問題也在相應變化,在此基礎上,相關人部門應統一食品質量安全標準,提高安全質量檢驗標準,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標準。從行業角度出發,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快解決同一食品監管標準多重化問題,引導食品企業盡早適應國家統一食品安全管理與檢測標準。

    2.2加強行業協會的組織協調力度

    我國政府部門應建立完備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加強行業協會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的組織協調力度。食品行業協會是一種處于食品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自律組織,有效溝通政府、市場與企業,協調食品供應鏈多方利益。中央政府應聯合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政策,為食品行業協會合理監控食品安全供應鏈提供政策支持。同時,應不斷提高食品行業協會的自律意識,提高其服務意識,指導食品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問題,為有關政府部門發展食品產業提供科學的決策信息。再次,食品行業協會應自覺提升協會綜合價值,引導食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在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中的領頭、示范作用。當前食品行業協會仍存在規模小、數目少、現代化水平低[4]等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規劃食品行業協會的發展,進一步實現全面覆蓋食品行業協會,充分借力,以保障我國食品質量安全。

    2.3提升食品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我國食品企業應從自身做起,貫徹落實國家食品安全相關政策,提升自身食品質量管理水平,完善企業管理制度,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食品質量安全發展戰略。食品企業應認識到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均對企業食品安全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應當加快完善供應鏈管理制度。食品企業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嚴格篩查食品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問題,保證從原料采集到成品運輸銷售,每一環節均符合國家食品生產安全標準,創新企業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學性、有效性,采取符合企業發展的方法及時解決生產、流通環節中的問題。同時食品企業應重視提升企業從業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以及職業道德素養,強化員工對食品生產安全的責任意識,加強企業自身檢驗能力,健全食品生產管理體系。

    3結束語

    食品質量安全與消費者安全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影響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政府、食品企業以及食品行業協會應協同合作,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加大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的管理力度,共同努力為人民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高品質的食品消費環境,推動我國食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管理學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1]羅麗純.食品安全保障:從質量標準體系到供應鏈綜合管理[J].食品安全導刊,2017(36):8-9.

    [2]黃彩霞.食品供應鏈環節的企業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管理[J].現代食品,2017(17):43-45.

    [3]熱比亞?吐爾遜,宋華,于亢亢.供應鏈安全管理、食品認證和績效的關系[J].管理科學,2016,29(4):59-69.

    第4篇:供應鏈的安全管理范文

    [關鍵詞] 食品安全; 食品供應鏈; 非對稱信息; 博弈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64

    [中圖分類號] F273; F224.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1- 0117- 02

    1 引 言

    食品行業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障食品安全是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食品供應鏈是包括食品從原材料到加工再到銷售等一系列環節的一種鏈狀體系結構,是食品企業實施的垂直一體化運作模式。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基于食品供應鏈研究食品安全控制問題。

    本文基于食品供應鏈,應用博弈理論和非對稱信息理論來研究食品安全問題。在食品供應鏈中確實存在非對稱信息的情況,本文研究如何使供應鏈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的聯系更加緊密,使食品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在信息相對對稱的情況下更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以確保食品安全。運用博弈理論建立關于食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博弈模型,解決食品供應鏈非對稱信息的問題,從而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1.1 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逐漸喪失信心,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這些食品安全事件涉及食品供應鏈中原材料生產及加工、產品流通及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深刻的揭示了食品供應鏈中的各種食品安全管理問題。而在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食品供應鏈中上游和下游企業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上游企業故意隱瞞產品的某種信息,而下游企業因缺乏這種信息,導致對產品的安全性不能完全把握。這種信息不對稱導致上下游企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從而引發整個食品供應鏈信息傳遞的不準確性和不經濟性。如何找到信息不對稱的根源,徹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

    我國的食品安全研究多數是基于食品供應鏈,針對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來研究,只是針對個體的行為探討個體對于供應鏈所起的作用,對上下游企業出現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并不是很成熟,而這一研究對于食品供應鏈的管理及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針對信息不對稱問題,運用博弈理論,研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所做的決策對食品安全所造成的影響。旨在消除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對食品安全的不利影響,使上下游企業能夠自覺公開必要的信息。

    2 食品供應鏈與食品安全的關系

    食品供應鏈是由于食品質量問題,人們為建立可追溯制度,把食品行業所涉及的各個企業結合起來的一個綜合鏈條。食品供應鏈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平臺。

    2.1 食品供應鏈概述

    目前,國內研究學者經過研究分析認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到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從信息流的角度來看,食品供應鏈是以食品為載體,通過轉接將食品信息依次傳遞給采購商、制造商、銷售商,最后將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中的一個完整的鏈狀結構。

    2.2 供應鏈與食品安全的關系

    2.2.1 食品安全需要供應鏈來維護,供應鏈是食品安全管理的工具

    研究表明,食品供應鏈對食品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食品的特殊性及每個行業的不完全統一性,只有形成統一的鏈條,將食品行業中所涉及的各個環節,用保障食品安全的企業責任連接成統一整體,使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參與到供應鏈中,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

    2.2.2 食品安全貫穿于食品供應鏈的全過程

    食品安全貫穿于食品供應鏈的全過程。原材料生產環節要注意飼料是否合格,植物中的有害物質是否合理或超標,動物是否有有害細菌或病毒等;對于生產加工環節,要檢查車間及生產設備是否干凈衛生,工人是否遵循安全生產的相關條例等;物流流通環節則要注意產品是否采用合格的保鮮技術,是否保證產品在銷售時是在保質期內,對于生鮮動植物是否采用全程冷鏈物流,在物流流通過程中是否保證產品不受任何外界污染等;銷售環節在供應鏈環節中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它直接接觸消費者,與消費者的關系是最密切的,在這一環節要確保食品的絕對安全,才能將合格的產品順利地送到消費者手中。食品在銷售過程中,要注意食品是否過保質期,食品是否在非常嚴格的條件下保存,生鮮食品是否是新鮮的,所售食品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食品供應鏈不同于其他供應鏈,它擔負著保證食品安全的特殊責任,關乎人們的生命安全。它雖然已經形成并且已經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是由于其發展并不成熟,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信息不對稱、鏈條銜接不緊密是一個基本問題。

    3 食品供應鏈的博弈模型分析

    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流中信息的銜接問題和準確性問題。由于食品供應鏈中單個企業的行業背景、文化背景、管理方式等各不相同,又有自身的利益追求,有些企業為了謀求超額利潤,隱瞞必要的信息,導致信息不對稱。上游企業擁有產品的生產過程、生產原料等涉及食品安全的基本信息, 而下游企業擁有產品的消費程度、消費者滿意度等信息,上下游企業為了自身利益而隱瞞信息, 雙方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委托關系。本文通過建立博弈模型,加以表述。

    假設廠商A和B是供應鏈上的博弈雙方,廠商A為上游企業,為廠商B提供食品半成品,廠商B為下游企業,廠商A與廠商B企業的正常利潤均為a,且不考慮政府措施及供應鏈的其他企業。廠商A和廠商B都對各自的信息完全知曉,且公開所有信息,包括有利信息和不利信息,使不合格產品得到控制,則雙方得到的利潤均為a,雙方均獲得正常利潤。若廠商A隱瞞重要的信息或者對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廠商B公開了所有信息,這時廠商A的利潤為α,廠商B的利潤為β(β < a,α > a),由于A隱瞞了重要信息,如添加過量防腐劑,A因此降低了成本,使得A獲得了超額利潤,而B由于不知情,且把自己的信息完全告訴A,因收到不良產品,蒙受損失,獲得利潤為β(β < a)。相反,若廠商B隱瞞重要的信息或者對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廠商A公開了所有信息,這時廠商A的利潤為β,廠商B的利潤為α。若廠商A與廠商B都對自己所擁有的信息進行隱瞞,則他們由于自己的行為降低了產品成本,且不被查到,則他們獲得超額利潤b(b > 0)。這個博弈模型證明了為什么供應鏈中會出現如此多的食品安全問題,這些廠商為了自己的超額利潤,不惜犧牲產品的安全性,不顧人們的生命安全。

    4 結 論

    本文基于食品供應鏈研究食品安全問題,建立了博弈模型,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提供理論依據。但是這個模型只是簡單地描述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行為,還不能為解決供應鏈的食品安全問題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措施。

    主要參考文獻

    [1] 游軍,鄭錦榮. 基于供應鏈的食品安全控制研究[J]. 科技與經濟,2009(5).

    第5篇:供應鏈的安全管理范文

    關鍵詞 食用菌;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多元性;質量安全保證體系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271-03

    Analysis on 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s

    ZHOU Lin GUO Shang XIAO Jin-chuan

    (Institute of Edible Fungi,Shanxi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Shanxi 03003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offer chain pluralism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s,discussed the technology and quality safety problems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put forward the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must pay attentions to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effect,change the passive management system,establish the active assurance system,namely edible fungus product quality safety assurance system.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is that establishing an organization from edible fungus industry producers, circulation person, sellers and consumers,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services,with organize and participants′ own integrity,implement the relevant 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provide a clear responsibility,safety and health quality products,establish the social effect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 quality and integrity.

    Key words edible fungi;products offer chain;quality management;pluralism;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在農產品貿易全球化的形勢下,各國農產品都直接在全世界消費者面前登場亮相,因此農產品的質量、等級、衛生標準甚至食物安全問題都已成為世界矚目的重大課題之一。食用菌是農產品中的重要品目,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進步,擴大農民收入,豐富城市居民生活,增進人民健康水準的朝陽產業。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消費國及出口國,是世界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新興動力源。據相關部門統計,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僅在6萬t左右,而在2013年食用菌生產總量達到近3 000萬t,在全世界占據首位[1-2]。然而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諸如熒光增白劑事件、甲醛事件、工業檸檬酸事件等的發生說明了我國食用菌質量安全存在重大隱患[3],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如何,存在哪些隱患,有何解決措施,值得深思和重視。

    食用菌產業是一個具有很多特殊性的行業,從原料供應、生產人員、產品出貨直到消費方式,與其他的農業生產領域具有很大的不同,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的結構也較復雜,涉及領域較廣,產品新鮮度、衛生安全性要求較高。目前的食用菌產品質量狀況是盡管有諸多的生產及產品的法律法規、標準、認證等管理條例,而根據調查,從事食用菌產業的相關業者真正了解我國食用菌生產及產品質量相關標準規范的不多,而在生產實際中應用執行這些標準的從業者更是少見,因此在產品供應鏈運轉中質量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證。如何使這些食用菌業者實實在在,自覺自愿地執行國家有關的產品質量規范,生產出合乎國家質量要求的高質量產品,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同時增加食用菌從業者的經濟收入,達到食用菌產品誠信的社會效應,是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提出了以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為基礎,以實際從業者為主體,建立一個業務關聯者自愿參與、自主運營的產品質量保證組織體系,自覺執行國家法律條例、標準規范,在實際產業經營中創建食用菌產品質量有保證、從業者收入高、消費者放心的產品誠信的社會效應。將陸續報道有關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的理念、構成模式、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運營、質量檢測、評比公示、行政技術部門的服務與監管、問題產品賠償制度以及消費者的評價監督功能等研究結果。

    1 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特性分析

    1.1 食用菌產品供應鏈構成

    根據食用菌產業及產品特性,其產品供應鏈一般可以認為是由栽培生產過程、包裝出貨過程、儲藏運輸過程、批發零售過程以及消費過程等構成的鏈條式結構。在這個鏈條結構中,貫穿著產前環節,包括生產資料、勞力、資金等的供應部門;產中環節,包括種植業者、技術指導者、行政管理者等部門;產后加工環節,包括產品分級加工業者、質量檢測管理者等部門;流通環節,包括物流業者、倉儲業者、環保管理者等部門;批發銷售環節,包括批發銷售業者、農貿市場管理者、工商衛生檢測等部門;消費環節,包括廣大的個體消費群、飲食業者、消費者協會等部門,這些有關業者構成了一張龐大的各種行業組成的整體性的功能網絡結構。而在這個以鏈式結構為主體的巨大網絡結構中,還包含著信息流、物品流、資金流、商業流、信譽流等軟件的和硬件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充填物。因此,可以說食用菌產品供應鏈是一個從田間到餐桌的時空過程中全方位的由各種行業關聯者構成的鏈條式網絡信息有機體,即“有骨有肉有血”的有機體系[4]。

    1.2 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的特性

    如前所述,食用菌產業與其他農作物相比,具有獨特的種植生產、檢品出貨、運輸保藏、專賣零售等特征,加之產品供應鏈的龐大和立體結構,使得食用菌產品的生產與供應等方面表現出了多元的特性。

    從食用菌生產和供應方面來看,由于我國的食用菌產業化程度較低,生產經營規模較小,銷售行業還基本上是以農貿市場為主,遠比不上發達國家的銷售系統,因此在整個食用菌供應鏈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上,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不同的甚至幾個參與者,有時1個環節還包含著幾個分支或不同的子環節,相對比較復雜,表現出了不同行業、不同環節的經營者具有的多元化的理念。在產品供應鏈體系中,參與者眾多,包括了一、二、三產業各個領域。目前在農產品行業中主要有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戶+批發市場”模式、以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為核心的“農戶+企業”模式、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自辦農場的“直屬農場+企業”模式等[4]。在食用菌產業中,雖然目前有一些核心龍頭企業,但這些核心企業與其他工業、大農業企業相比,其規模很小,市場所占份額較低,經營業務范圍較窄,年銷售額也非常小,因此很難協調整個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供應鏈上的參與者,如種植生產者、產品加工業者、物流業者、批發零售商等各有不同追求,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經營方式與利益,他們之間缺乏紐帶和協調,各個環節的企業缺乏信任,有時甚至隱瞞實際情況,沒有建立有效的合作互動和穩定的協作整合,所以無法實現供應鏈整體的利益最大化。

    從食用菌銷售和消費方面來看,與其他食品供應鏈相同,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的最終端是消費,無論是對哪一類消費者,安全的產品是最重要的。從安全性上看,食用菌產品有無公害食用菌產品、綠色食用菌產品以及有機食用菌產品3類,據肖琪[5]調查,消費者對安全食用菌產品等級有一定程度的認知,約有40%的消費者對無公害食用菌產品和綠色食用菌產品持“基本了解”狀態,約有33%的消費者對有機食用菌產品持“基本了解”狀態,即表示多數消費者僅僅知曉有3類安全食用菌產品,而一部分自認為有能力辨識的消費者也是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根據課題組的調查,太原市86%的消費者在購買食用菌產品時將第一選擇定為食品安全性,而且愿意為安全食用菌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銷售與消費是2種截然不同的利益代表,他們之間缺乏紐帶和協調,相互之間缺乏信任,這是現今食用菌產品以至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的重點之一。因此,安全食用菌產品是質量誠信、互利互惠的綜合體現[6]。

    從以上理由可以看出,從生產、供應、銷售、消費等整個供應鏈看,存在著各種不同立場、不同追求的利益主體,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經營方式與理念,表現出了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的多元性[7]。

    2 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的狀況與問題分析

    2.1 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狀況

    一般來說,農產品質量管理是通過技術標準、衛生安全標準、質量認證標準等一系列由國家政府、行業部門以及各級地方政府、企業等相關部門制定的質量標準體系來實行的[8-10]。我國食用菌質量標準,從制定標準的角度可劃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現已頒布實施的食用菌標準有國家標準33項,行業標準76項,還有很多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例如福建省食用菌關聯地方技術標準70余項,山西省地方技術標準有17項)。中國食用菌協會也曾發表有《全國食用菌質量安全行動意見》(中食菌協〔2012〕8號),明確提出了食用菌質量安全的六大重點工作。食用菌生產經營企業也是積極行動,雪榕、星河、豐科、羲皇等全國幾個較大的食用菌龍頭企業帶頭在2013年中國食用菌協會五屆三次常務理事(擴大)會上,聯合了《工廠化食用菌安全廣州宣言》[3]。

    2.2 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原因分析

    回顧國內食用菌行業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有過很多的教訓,不僅影響到本國國民的健康,在國際上也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近10年來,被曝光的食用菌產品質量事件有很多,孟祥海等[3]匯總了近年發生的食用菌質量事件,2009年4月2日,農業部農藥殘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分中心查出的含熒光增白劑事件,2009年7月2日,北京市工商局抽檢當地食用菌樣本二氧化硫超標,2010年9月,鄭州市工商部門查處1個從事批發大桶蘑菇的窩點,總計1 500余桶約20 t毒蘑菇;2011年6月,天津薊縣對轄區內食用菌制品企業全面檢查,僅1個縣的轄區,22家企業因食品安全問題停產整頓;2012年4月,媒體報道青島發現甲醛蘑菇。還有在對外貿易中,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對我國的食用菌產品信譽產生了很惡劣的影響。平 華等[6]2016年研究發現在北京和河北生產基地中,香菇、平菇、金針菇鮮品中農藥和重金屬等各風險因子超標率較低,只有平菇中氯氟氰菊酯超標率為3.3%。流通市場抽取香菇和黑木耳干品中農藥、二氧化硫及重金屬超標率相對較高。據浙江省檢驗檢疫局通報[7],自2008年4月至2011年11月,我國出口至日本、美國、歐盟的食用菌產品因質量安全違規被通報案例80多起。

    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說明了我國的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歸結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重金屬含量超標、農藥殘留、化學藥劑、微生物污染等。分析導致這些食用菌質量安全事件頻發的原因,主要是技術層面的生產、加工、貯運等環節操作不當,以及管理制度層面的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和執行不徹底。

    從技術層面因素來看,重金屬含量和農藥殘留超標主要來自食用菌生產環節的操作不當。農作物秸稈是食用菌生產所選的主要栽培基質,是重金屬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農藥殘留超標是指對食用菌病蟲害實施化學防治不當,導致農藥殘留超出質量安全標準,主要來自食用菌生產管理過程。化學藥劑污染主要來自食用菌加工、貯運環節的違規操作。微生物污染是指食用菌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害造成的污染,在食用菌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上都可發生。

    除了以上技術方面的原因,還有就是我國現階段的食用菌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和食用菌質量管理整體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認知度不夠。食用菌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等不了解這些食用菌質量管理標準;二是執行不積極。由于不了解這些標準,所以生產者、銷售者根本沒有實施的意愿,消費者也不甚了解,關心不足;三是物流標準不足。收購、加工、保鮮、包裝、貯存、運輸、標識等缺乏;四是質量保證意識不強。在消費階段,雖有質量追蹤可查,但無保證、補償的措施,致使一部分生產者、銷售商有機可乘,造成質量管理混亂。

    3 食用菌產品質量保證體系的構成

    食用菌產業與其他農業生產領域相比,有很多不同的特點,例如生產經營分散、小規模農戶多、產業小、產值低、供應環節分散等。就產品銷售而言,食用菌產品具有即時的新鮮性,不同于大宗農產品的耐儲藏性,也具有短暫的色澤與香味,不同于一般農產品的色澤與香味可以保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因此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包括生產、流通、保藏、銷售等環節都具有相當的難點,我國各級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學府機關等都非常重視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工作,制定了很多相關的法律、規范、技術標準,但實際效果與重視的程度相比,收效不甚顯著。廣大的食用菌產業從業者對相關的質量安全管理知識與法規不甚了解,執行的積極性較差,而相關的質量安全管理規范、技術標準等又較多較復雜,很多農民生產者、個體銷售者等食用菌從業者不懂其中的重要性和技術性。再加之有些不法分子有法不依,知法犯法,制造不良產品,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在分析食用菌產業特點和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的基本設想,構成體系的方案以及模式。這個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的基本設想是建立一個食用菌產業的生產、流通、銷售、消費、服務等全過程的從業者自愿組成的聯合組織,以自身誠信,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質量法規標準,提供責任分明、安全衛生的優質產品,確立食用菌產品質量誠信的社會效應,為社會服務,以好質量求高效益。

    本體系具有以下的特點:本體系組織以全體從事食用菌產業者為對象,采取會員制,自愿參加,體系組織自己管理,以好質量求高效益;體系組織按國家質量法規標準,制定本團體的生產工程管理,出貨、運輸、批發、銷售、消費、監督等標準,提供優質產品;制定銷售產品質量標準,提供優質高檔次產品,增加產品價值,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制定質量信息跟蹤制度,正向追蹤產品質量,逆向查找問題責任;建立問題產品的賠償制度,并用體系組織自身誠信切實維護,使消費者信任、放心食用,同時作為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成員,起到宣傳、監督、鞭策的作用。

    4 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的意義

    我國目前的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一般是國家以及地方管理部門、行業協會以及質量監查部門制定相關法規、標準等;技術檢測部門、質量管理認證部門等進行質量檢測和產品質量認證;工商管理、消費者協會等部門進行市場管理;生產企業、個人等生產單位遵照有關規范進行生產質量管理。我國的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也還存在一些不盡完善之處,比如技術檢測,產品認證的技術專業難度較大,實際從業者望而卻步;市場監管,消費者投訴造成經銷者逃逸對抗;生產企業、個體經營者雖有食用菌的生產技術,無奈對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缺乏專業技術和指導。研究認為建立食用菌產品質量保證體系,使一些食用菌產業鏈中的生產者、流通者、銷售者、消費者、服務者等自愿共同組成一個聯合組織,以參加者自身的誠信,執行國家有關質量法規標準,提供責任分明、安全衛生的優質產品,主動地保證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確立食用菌產品質量誠信的社會效應。

    4.1 以實際從業者為基礎構建質量安全保證體系,通過體系貫徹執行食用菌質量安全標準

    現行食用菌質量管理體制是以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法規標準,監查管理有關生產、流通、加工、銷售部門,其中有很多是帶有管理性質的,在一些食用菌產業實際從業者看來,只要不違反有關的國家監管法律法規就可以了,很少主動執行相關的法規標準,甚至有些從業者利用一些管理制度不完善之處,制造一些危害質量安全的偽劣產品。如果建立一個以食用菌產業鏈中的實際從業者為主的質量安全保證體系,使食用菌產業的生產、流通、銷售、消費、服務等全過程的從業者自愿參加,自己依靠自己,以自身的誠信,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質量法規標準,提供責任分明、安全衛生的優質產品,這樣生產經銷業者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消費者可以獲得安心健康的食用菌產品。這樣的組織可以是小范圍的,但在這個小范圍內可以獲得真正理解與相互的信任,改變現在的生產與銷售、銷售與消費的利益對立立場,改變管理與被管理、監察與被監察的功能對立關系。

    4.2 以服務型的技術指導與質量檢測代替行政性的管理與監察

    現行的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與技術支撐多數是行政性的管理多于服務型的指導,比如有些部門只注意到食用菌產品中含有重金屬污染問題,去檢查這些產品的銷售并加以嚴厲的取締。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卻沒有真正細致地去指導生產者。技術部門和生產部門往往也沒有與檢測部門、媒體部門做到很好的配合,致使很多信息交流和業務配合不暢,使得很多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本體系的構建提倡技術指導部門以及質量監察部門也加入這個食用菌產品質量保證體系中,作為一個成員來貢獻于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事業。

    5 參考文獻

    [1] 張俊飚,李波.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政策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1(5):13-28.

    [2] 李賀,許修宏,王相剛.我國食用菌技術標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5,34(3):1-6.

    [3] 孟祥海,張俊飚.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防控措施探討[J].長江蔬菜,2013(14):1-7.

    [4] 張敏.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與農產品質量安全[J].農村經濟,2010(8):101-107.

    [5] 肖琪.城市消費者食用菌購買行為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6] 平華,王紀華,馬智宏,等.北京和河北地區食用菌質量安全狀況調查與分析[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6(2):478-485.

    [7] 徐麗紅,張永志,王鋼軍,等.浙江省食用茵質量安全現狀調查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26(增刊1):679-685.

    [8] 王Q.陜西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對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第6篇:供應鏈的安全管理范文

    一直以來,跨國公司通過供應鏈推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做法往往引發我們的質疑,因為一方面它們憑借自身優勢迫于國內消費者壓力通過供應鏈的延伸來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又想把采購成本降到最低,處于供應鏈上的企業難以獲得改善自身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空間。巴斯夫“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恰恰給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最佳的途徑。在中國的環境下,巴斯夫始終堅守其在采購和生產經營中采用的全球統一的標準,為達到這一目標,巴斯夫不是通過拋棄不合格的交易對方,而是協助他們提高和改進環保和安全管理水平,從而提升供應鏈整體的競爭力,這正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蜜蜂型”公司。

    問題

    跨國公司在全球供應鏈中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是為了確??沙掷m發展的能力,但是許多跨國公司,一方面憑借自身優勢通過供應鏈的延伸來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又想把采購成本降到最低,由于推行CSR和采購屬于兩個不同的部門,致使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出現不協調的狀況。

    對于巴斯夫這樣一家化工企業,在中國的環境下,既要堅守在采購和生產經營中采用的全球統一的標準,同時又面臨著供應鏈上一些企業存在環保、安全隱患的問題,巴斯夫認為只有協助他們提高和改進環保和安全管理水平,才是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承諾,提升供應鏈整體競爭力的最佳途徑。

    解決方案

    秉承公司多年的發展經驗,巴斯夫提出“1+3”打造責任供應鏈的理念。這也是公司四大戰略原則:獲取高于資本成本的利潤;幫助我們的客戶更加成功,建立行業最佳團隊;確??沙掷m發展的一項具體舉措。在中國,巴斯夫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已經經歷了“為什么”的討論階段,進入到“如何”推進的具體實施階段,而通過供應鏈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最有效的方式。

    巴斯夫“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打造責任供應鏈

    巴斯夫認為公司的持續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更需要客戶、合作伙伴不斷的認同,要保證這種關系的長期和穩定,企業的價值觀需要不斷得到合作伙伴、社會的認同。僅僅是自身的優秀并不夠,巴斯夫的目標是整個供應鏈條的優秀。巴斯夫采取的策略是,與客戶、合作伙伴分享成果,而不是僅僅以自身強勢的地位給它們施加壓力,巴斯夫要與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分享企業的成功、成果、經驗。

    “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是巴斯夫在牽頭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CBCSD)的CSR工作小組時發起的創意。2006年10月在CBCSD組織的一次研討會上,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關志華率3家供應鏈上的企業發出“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的倡議。“1+3”項目采取的模式是:通過“1家CBCSD會員公司+1家供應商+1個客戶+1個承包商”的模式,在供應鏈傳遞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理念,并以最佳范例:專業知識以及度身定制的解決方案指導合作伙伴,提高這些處于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意識和管理實施的能力。這三個受益的公司再分別將此模式復制到他們各自的另外三家商業合作伙伴身上。CSR最佳范例于是可通過輻射效應傳播得更遠更廣。

    如何實施“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

    志同道臺,超越單純買賣,形成戰略合作

    在項目實施合作方的選取上,是遵循自愿的原則。在項目啟動時,邀請與公司有業務合作關系的企業參與到項目中來,并不單單是針對最大的客戶,而是面向重要的合作伙伴,主要是考慮他們是否有這樣的需求和愿望。到2006年12月,巴斯夫的“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正式進入程序之時,項目合作伙伴已經增加到華峰集團、浙江啟明藥業有限公司、中遠孚寶物流有限公司、廣州立白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塑化貿易有限公司、浙江開普特氨綸有限公司六家。

    領導層理念的認同至關重要

    作為項目順利開展的前提,身為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的主席單位,巴斯夫牽頭聯合中歐商學院,及拜耳、陶氏化學、??松梨凇⒛嘶瘜W、德固塞、羅門哈斯、帝斯曼等公司共同邀請共25家國內化工企業高層管理者于2006年12月參加了“責任關懷”培訓。巴斯夫“1+3”合作單位擴展到6家,都參加了此次培訓。使這些企業的最高層能夠認識項目實施的重要意義,企業的高層管理者被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實例所感染,更有助于CSR理念在整個企業得以貫徹。

    “大使+專家”:量身定做幫助合作伙伴

    巴斯夫根據客戶的需求,并通過問卷調查,初步確定了合作單位各自希望優先合作的領域。并根據這次反饋擬定的優先領域,發動巴斯夫內部各業務部門,為每個客戶配備了一個項目小組,分別由―個巴斯夫客戶代表和一個負責環保安全和健康的專家組成。合作企業的參與人員,都將巴斯夫的業務主管稱為“大使”,由此在巴斯夫本身最佳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大使+專家”的模式,結合各企業的自身特點,來量身定做為合作伙伴提供提高CSR管理能力解決薄弱問題的方案。

    之后,項目組分赴各合作伙伴生產基地進行全面了解合作伙伴的安全、環保和健康管理情況,對如何開展下一步的合作進行細化。

    在項目的執行階段,將針對共性問題和企業的個別需要,開展有關環保、職業健康安全、生產安全等多方面的培訓,各個項目組還會針對合作企業的整改情況,進行相應的評估檢查。

    成效

    參與項目的六家企業普遍認為項目的開展正是它們所需要的,通過項目它們可以免費向巴斯夫這樣的大型跨國公司學到先進的管理經驗,這些對于它們的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優秀的示范效應

    2007年4月16日,包括巴斯夫、中國石化、飛利浦、加呂集團等在內的50家世界知名跨國公司和國企及其帶動的合作單位,在CBCSD會員大會上正式啟動“1+3”項目,并向全國企業和企業家發出倡議:自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并把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輻射開來,共建和諧社會。提升供應鏈競爭力,打造新型客戶關系

    巴斯夫通過“1+3”項目的方式,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并傳播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和經驗,與合作伙伴建立了共同的價值觀,拓展了與合作伙伴對話的平臺,嘗試了創新的客戶關系實踐,建立了與合作伙伴雙方的信任,不僅增加了公司內部跨部門的合作,而且降低了供應鏈的風險,與合作伙伴建立了長期戰略伙伴關系。

    在中國市場上表現出色

    第7篇:供應鏈的安全管理范文

    重慶煙草卷煙物流配送中心建設是為適應煙草行業體制調整,適應“電話訪銷、集中配送”的生產經營模式而建設的。隨著“數字渝煙”的全方位、寬領域、多角度的優化和提升,重慶煙草對卷煙物流信息系統的需求日益迫切,正在努力構建適合的物流信息系統。

    卷煙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目標

    卷煙物流信息系統建設應遵循現代流通管理系統定位,充分體現供應鏈一體化思想,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企業資源的集成,具有良好的開放性,能夠連接外部系統并且安全可靠。

    具體來講,總體目標應包括:

    1 應是基于供應鏈一體化的集成系統。通過該系統把以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的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伙伴連接在一起,實現業務流的集成(包括信息流、工作流、資金流等)。實現工商協同、在途管理、業務系統與物流信息系統的銜接,工業企業生產信息、銷售企業訂單信息、配送企業庫存信息、零售客戶銷售信息等均可實現供應鏈成員信息共享。

    2 應是企業級的集成系統。在橫向上,以生產運行管理為中心,以計劃管理為龍頭,通過統一的計劃和控制,使公司的生產運行、物資供應、財務和人事等部門協同運作;在縱向上,應當集成經營計劃、作業計劃,通過不同層次計劃的統一,使經營目標層層細化、滾動運作、分步實現。

    3 為物流配送中心各工作部門提供辦公自動化環境,以提高各部門協同工作的整體效率。

    4 實現與集團內部相關部門及外部Intemet的連接。

    物流信息系統是一個廣域的系統集成,是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合作伙伴之間建立廣域的商務網絡是物流中心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信息系統建設總體目標的基礎上,重慶煙草將目標分解為兩個階段:

    1 內部信息系統建設階段。主要實現內部信息的互動和有限信息的外部共享。具體說就是按決策層、管理層和操作層三個層面完成內部信息系統建設。決策層包括集成展示子系統,集中展現各業務層和管理層系統運行情況并提供分析,為科學決策提供輔助支持;管理層包括運行質量控制、綜合管理、資產管理、績效考核等管理子系統,主要在業務系統基礎上實現管理功能;操作層包括數字化倉庫管理系統、地理信息資源管理系統、打碼到條系統等基礎業務系統,主要進行基礎業務的操作。

    2 外部共享信息系統建設階段。主要任務是將信息系統延伸到供應鏈上下游,實現工商協同、_丁商托盤聯運、在途管理、客戶到貨管理等功能。這是以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建立一條物流供應鏈的重要階段。

    卷煙物流信息系統的總體架構

    根據物流配送中心的一般業務發展需要,結合重慶煙草已建業務系統,從整體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出發,形成信息系統的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

    基于這一架構,卷煙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系統通過集成客戶端管理系統、合作伙伴管理系統、物流中心管理系統和電子商務平臺,可以及時、準確地保證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在整個供應鏈的上、下游之間順暢傳遞。

    卷煙物流信息系統總體功能規劃

    重慶煙草物流信息系統由1個地理資源公共平臺、6大應用系統組成。

    1地理資源公共平臺

    主要依托空間地理信息技術,搭建煙草地理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共享平臺,對矢量化電子地圖進行細化和加工,在地圖上標出卷煙零售戶的位置,公共平臺可提供專賣、營銷、物流等多個業務系統接入功能。專賣管理通過系統輔助可完成零售客戶審核、定位信息采集、資料維護等工作;營銷人員通過系統統計數據可分析區域經濟情況,加強客戶關系管理;物流配送人員可通過系統優化配送路徑、提高裝載率,降低送貨成本,加強卷煙配送過程控制和成本控制。

    2 6大系統

    (1)數字化倉庫管理系統:包括出入庫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作業子系統、物流配送系統、車輛管理系統;

    (2)地理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包括數據維護子系統、配送域優化及自動配載子系統、車輛調度/GPS車輛監控子系統、成本分析子系統、業務分析子系統;

    (3)物流管理系統:包括質量控制子系統、綜合管理子系統、資產管理子系統、績效考核子系統、集成展示系統;

    (4)設備作業系統:包括條煙分揀設備作業系統、整件分揀設備作業系統;

    (5)打碼到條系統:包括商業到貨掃碼、預出庫掃碼、分揀打碼、件垛對應管理;

    (6)工商協同系統:包括供應商管理、在途查詢、庫存信息共享。

    卷煙物流信息系統框架設計

    現代卷煙物流中心信息系統的整體結構設計要充分利Intemet/Intranet技術,有效地將供應鏈上合作伙伴的信息流集成起來,為實施集成化生產與控制,以及為公司的日常管理和領導決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一般企業可以通過高速數據專用線連接到Intemet骨干網中,通過路由器與自己的Intemet相連,再由Intranet(企業內部網)內主機或服務器為其內部各部門提供存取服務。在基于網絡的管理信息系統中,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工作站、服務器)可以既是Intemet的節點。又是Intranet的節點,它們之間范圍的界定由服務范圍和防火墻限定。系統以瀏覽器服務器(Bs)方式的應用模式,在客戶端工作站上不需要安裝特制的軟件,即能實現業務流程管理、數據安全管理和傳輸管理,體現了客戶化、易維護、易升級特性。在電子商務的架構下,完成物流配送、智能化倉庫管理、運輸調度管理、自動化結算、客戶遠程登陸查詢、單證和票據管理、物流企業資源管理以及物流業務中所涉及的電子數據交換(EDI)、條碼、智能卡、地理圖形(GIS)、全球定位(GPS)等系統接口管理。

    系統安全策略

    信息系統要求具有很強的安全監控能力,既能抵御外部的侵擾,又能根據信息保密程度,對內部用戶進行權限控制。管理系統應采用系統整體安全策略,從用戶意識、網絡系統、應用系統等方面保證信息系統安全運行。

    1 系統安全策略設計原則

    保證網絡系統的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系統設計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還需要網絡管理人員和用戶的密切配合。所以,設計安全策略應遵循下列原則:

    (1)增強各級領導、系統管理人員和所有用戶的安全意識,制定系統安全管理規范,并監督執行,定期檢查;

    (2)提供網絡安全保護措施;

    (3)提供應用系統安全保護措施。

    2 系統安全設計模式

    在系統設計方面,應采用系統整體安全策略,分為客戶端安全控制、網絡級安全控制、系統級安全策略三方面。

    第8篇:供應鏈的安全管理范文

    關鍵詞:食品安全;供應鏈;供應商;責任機制;冷鏈

    中圖分類號:F407.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01

    近幾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而已經暴露出的問題也許只是農產品物流積弊的冰山一角,食品安全成為關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對此,筆者試從供應鏈角度談談如何構建食品安全體系。

    一、建立良好的供應商合作伙伴關系,穩固上游基礎

    在供應鏈管理體制下,與供應商建設長期的相互信賴的良好的合作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供應商在整個供應鏈的最上游,如果上游出現了問題,將會導致整個供應鏈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盤點2011-2011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如下表,可以看到絕大部分問題都出在供應商與制造商方面,包括原材料及半成品的生產工藝,生產環境乃至商家的社會道德水平等等都是導致食品安全頻發的重要因素。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制造商乃至分銷商都可以對其企業內部生產進行監督。這種監督要求制造商從企業長遠發展大局出發,本著對消費者負責任的心態對供應商嚴格的精細化監督,減少因某一環節出現故障而導致整個供應鏈癱瘓的食品安全風險。

    二、健全供應鏈環節上的責任追究機制

    在供應鏈環節下,產品要依次經過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紕漏都會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有時責任不是單單一方面的,其他環節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2011年雙匯“瘦肉精”養豬一事中,罪魁禍首是供應商方面生豬養殖中添加了瘦肉精,但是雙匯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雙匯對外宣揚的“十八道檢驗”程序為什么管不了一頭豬呢?據雙匯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檢驗程序只是就企業內部加工環節而言,在檢驗生豬時執行相關規定不力、以“抽查”取代“普查”,才導致了有害豬暢通無阻。還有“染色饅頭”,冷凍食品的“細菌門”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是在利益的驅使下,供應商,生產商乃至零售商責任的缺失。

    2011-2012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因此,健全供應鏈環節上各方的責任追究機制,加強互相監督的力量,在供應鏈上游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的將隱患扼殺,防止繼續向下游傳導。也就是說,供應商、制造商,乃至分銷商零售商都要互相監督,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一旦供應商出現問題,也要追究供應鏈下游監督失力的責任。

    三、加快冷鏈物流標準體系建設

    除了供應鏈節點企業外,節點企業間的運輸方式也直接影響食品安全,所以如今冷鏈物流方式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冷鏈物流就是指使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農產品從產地采收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供應鏈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以最大程度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

    我國冷鏈物流體系的不完善影響食品的安全消費。目前,我國的冷鏈系統還很不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我國專業做冷鏈物流配送,并且達到標準操作的企業很少,西方國家70%是冷鏈化操作,藥品、酒類都在應用冷鏈物流配送。但是,我國在冷鏈配送上的車輛太少,資源局促,以貨車搭床被子式的操作都在上演。① 一般是冷凍食品才采用冷鏈車配送,甚至一些冷凍食品企業沒有做到冷鏈車配送。食品在經歷工廠檢驗環節后本來是安全的,但沒有做到冷鏈配送,質量問題就誕生了。對此,國家先后出臺《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推進食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建設冷庫及冷鏈配送中心,購置預冷保鮮、冷藏冷凍、低溫分揀加工、冷藏運輸等冷鏈設備,建設全程溫控和可追溯系統,完善冷鏈物流監管和查驗設施等。

    此外,還要加強冷鏈物流理念的推廣。消費者在購買食品的時,只關注到產品品牌、顏色等表面現狀,沒有考慮過在最終環節之前的供應鏈是否有過斷鏈,他們不了解即使再好的產品如果在運輸、儲藏等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斷鏈那么這個產品就不會新鮮。冷藏和冷凍食品需要一個完整的冷鏈過程對貨物進行全程的溫度控制,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這包括裝卸貨物時的封閉環境、儲存和運輸等等,一個環節都不能少,相應的,冷鏈物流的成本也更高。很多消費者在面對同樣外觀的產品時,都會傾向于更廉價的產品,因為客戶相信兩者的質量是一樣,這種思想的產生就是由于冷鏈知識沒有廣泛普及社會,使公眾沒有真正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因此,推廣冷鏈技術和理念還是至關重要的。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的食品問題,本篇從供應鏈角度談了三個方面的建議,即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健全供應鏈上的責任追究機制以及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旨在將供應鏈管理理念應用于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注釋:

    ①張玉華:《我國食品冷鏈物流安全現狀與對策》食品與藥品,2010年第13卷第07期。

    參考文獻:

    [1]高文華,王桂花.供應鏈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張美玲.我國食品安全及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

    [3]黎繼子,周德翼.論國外食品供應鏈管理和食品安全.外國經濟與管理.

    第9篇:供應鏈的安全管理范文

    關鍵詞:VLC;供應鏈資源計劃;供應鏈管理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十五”規劃項目(04EYB022)。

    作者簡介:陳銘(1968-),男,江蘇蘇州人,蘇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博士后,主要從事電子商務物流管理、企業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7)04-0117-04 收稿日期:2007-05-10

    現代物流要求以客戶為中心,向大型化、專業化、集團化發展,建構集成化供應鏈體系,實現虛擬化、網絡化物流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供應鏈整體的物流理念,以實現供應鏈的整體創新。為此,建構VLC(Virtual Logistics Center,虛擬物流中心)以實現供應鏈虛擬整合在許多情況下是一種優化選擇。

    一、我國社會物流的急速發展對VLC建設的需要

    圖1及圖2顯示,我國社會物流總額從1991年的30221億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59.6萬億元,物流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大產業。物流成本任何程度的節約都會帶來整個社會財富的巨大節約。社會物流總額自2000年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2001年以來,連續4年加速增長,到2004年增幅達到29.9%。進入2005、2006年以來,增速有所減緩,但2006年按現價同比增速仍達24%。

    不僅如此,我國物流費用不僅絕對數字巨大,而且占整個GDP的比例相當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各項物流費用占GDP的比例如圖3所示。

    2006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3.84萬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0.6個百分點;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為18.3%,比2005年下降0.2個百分點,總體趨勢與2005年相同。從物流總費用的構成看,2006年運輸費用為2.1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為54.7%;保管費用為1.2萬億元,同比增長16%,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為32.1%,管理費用為0.5萬億元,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為13.2%(劉振冬,2007)。

    另據最新統計,(劉偉勛,2007)2007年第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15.6萬億元,同比增長23.8%。在社會物流總額中,工業品物流總額的增長最為突出。一季度工業品物流總額13.7萬億元,增長25.2%,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為88%,同比提高了0.8個百分點,成為帶動社會物流總額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物流業增加值達到3616億元,同比增長16.7%,快于GDP增長率;占服務業全部增加值的17.1%,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預計2007年全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需求將增長15%以上,物流總費用將增長11%以上,全國物流業增加值將增長10%以上。

    圖3及以上數據特別顯示,我國物流管理費用長期居高不下,90年代以來長期穩定在占GDP的3%左右,遠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近年雖有所下降,但2006年仍達0.5萬億元。顯示出,我國物流管理十分粗放,在利用信息技術管理物流,降低物流管理成本方面,還有很大潛力可挖,因此,建構具有實用價值的VLC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是我國發展現代物流的可行選擇。

    但是,從實踐情況來看,單有VLC還遠不能解決問題。VLC必須與企業內部ERP相協同,構建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才能真正在管理供應鏈全流程、降低整體物流成本上起作用。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的網絡系統必須功能強大、通信快捷、安全性強,既有高效率的中心處理系統,也有深入各個成員企業內部的廣泛客戶端觸角,形成一個大規模并行處理的信息化虛擬物流網絡平臺。由VLC為核心,形成一個信息暢通、反應敏捷、聯系廣泛的快捷物流網絡與供應鏈整合平臺。

    二、供應鏈流程監控的企業內部信息環流與外部信息環流

    企業內部信息優化管理是指企業以信息為中心,用信息流來管理、監督與控制內部業務流程,使之達到最佳狀態,與外界需求與環境相一致。亦即將企業內外信息鏈貫通,實現信息流對生產、物流全過程的監控。

    管理信息在現代企業內部供應、生產、管理、銷售的價值鏈傳遞中,起著核心與關鍵的作用。企業管理的關鍵是信息管理,即對相關管理信息的收集、優化、處理、反饋,企業信息優化管理必須實現信息鏈對供應鏈流程的有效監控。

    VLC的功能與企業內部信息優化管理相結合,使得企業管理信息的有效收集、優化、處理、反饋構成了一個信息鏈的環路,對供應鏈流程實施著有效監控,構成企業整體供應鏈優化的基礎。信息流對供應鏈流程監控包括企業內部信息環流與外部信息環流,信息流兩部分環流對供應鏈流程的監控作用如圖4所示。

    信息流的暢通是供應鏈整合成功的前提。信息管理的根本任務是供應鏈創新,是競爭與合作的高度融合,是以滿足客戶需要為中心的開放式管理與交流。建立在企業內部與外部有效信息管理基礎上的VLC才能發揮其迅捷、互動、合作、虛擬化的作用。當前必須著重提出把企業外部的VLC與企業內部業務的信息化管理――ERP系統結合起來,相互協同,才能使之相得益彰。

    三、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是VLC與企業內部ERP協同對接的核心載體

    要實現企業內部信息化管理與外部VLC的協調互動,具體操作方式是將傳統的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拓展到企業外部資源,建立與網絡時代相適應的“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供應鏈資源計劃是企業內部資源計劃與企業外部資源整合的有效結合,是一個面向企業供應鏈整體管理的信息集成系統,對產品整個供應鏈的研發、設計、生產計劃、作業控制、供應投入、市場營銷、物流管理、財務結算等進行系統化的集

    成優化管理。

    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是VLC與企業內部ERP協同、對接的核心載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幫助企業將真實的客戶需求和定貨數量轉化為供應鏈各階段的原材料生產計劃、生產總量控制及生產、銷售各階段的定單管理。它還跟蹤整個供應鏈的財務和增值信息,自動與財務建立聯系,使之與生產過程無縫結合。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可實現網絡化管理、虛擬化管理、自動化管理的結合,以信息化、虛擬化的集成業務過程來代替傳統手工、紙張業務過程,它變革著現代企業生產、物流等領域的經營方式,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其次,企業通過供應鏈資源計劃利用VLC將供應商、銷售商、客戶、協作伙伴納入企業的生產體系,組成企業的虛擬供應鏈,形成虛擬垂直一體化,按客戶不同的需求同步組織生產與物流,保持產品的多樣化和敏捷性,最大限度地在市場競爭中居于有利地位。再次,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幫助企業采用柔性技術、模塊化設計制造系統與大規模通信網絡系統,實現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使企業生產以市場為中心;以關注外部信息為中心;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通過信息網絡了解行情,組織生產,實現企業供應鏈各種資源流動的不斷增值。最后,構建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實現企業ERP與VLC相協同、對接,可使企業始終保持資源的敏捷順暢,積極有效地利用企業內外資源,按市場需要動態、實時地組織生產,實現生產與物流、采購與銷售、組織結構與業務流程等方面的全方位優化,實現供應鏈一體化的業務流程。以低成本、高服務的產品占領市場,增加企業的獲利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四、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平臺的整體結構

    從實施構建的角度,VLC與企業內部ERP系統整合所構建的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應把系統平臺(包括接口)建設放在首位,充分發揮信息流與網絡平臺的優勢,進行VLC與企業內部ERP系統的協同規劃、管理與運作。供應鏈資源計劃的系統平臺的整體設計應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其整體結構主要包括下列系統模塊:

    1、信息系統與信息顯示系統。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平臺的前端應是一個信息系統與信息顯示系統,組成一個由VLC與各級生產企業、銷售企業、物流企業、金融企業、最終客戶等參與的信息與顯示的網絡平臺界面。

    2、供應鏈交易智能處理系統。供應鏈資源計劃的系統平臺的核心系統之一是供應鏈交易智能處理系統,該系統由數據交互子系統、智能決策支持子系統、在線交易子系統及中心數據庫子系統等模塊組成,履行如下功能:該系統具有整體商業智能環境,通過數據挖掘技術以智能方式處理企業間供應鏈交易的自動分析、篩選、匹配、完成,大量成員企業的歷史數據在中心數據庫系統匯總,當企業需要供應鏈匹配服務時,一般情況下,交易可在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支持下自動完成供應鏈交易手續,只需企業確認生效,特殊情況下,企業可自主設定交易要件,尋找供應鏈匹配方,手動完成交易手續。

    3、物流智能管理服務系統。物流智能管理服務系統是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平臺的另一核心系統,該系統由GIS、GPS子系統、物流智能規劃調度子系統、運輸管理子系統、庫存管理子系統、配送服務子系統、金融服務子系統、海關、商檢服務子系統等模塊組成,履行如下功能:該系統在企業間供應鏈交易形成后,在交易要件規范下,利用商業智能與數據挖掘技術,完成物流作業的控制,完成物流信息集成、監控、交互、反饋,實時監控、協調、整合物流作業。最后將物流作業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數據導入中心數據庫系統。

    在交易及作業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數據都儲存于中心數據庫系統,以備以后使用。同時,有關過程與結果的數據信息由中心數據庫系統進入信息顯示系統,由信息顯示系統向交易各方顯示,最后由單證形成系統形成各種所需單證,交付各方企業。實現VLC與企業內部ERP系統整合的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平臺的整體結構如圖5所示。

    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平臺的各模塊統一協調處理復雜的供應鏈網絡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關系,該系統由最終客戶的訂單輸入為啟動,通過虛擬供應鏈網絡的逐級傳遞,使得網絡成員的各廠商獲得充分信息,根據訂單要求開始各自內部生產運作,在需要進行實體物流活動時,作為虛擬供應鏈網絡成員之一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及時進行運輸、倉儲等物流作業,實現整個物流過程的全程協同,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成本,適時、適地提供最終客戶所需要的商品及服務,獲得最大的物流效益。

    五、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通過供應鏈集成,實現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業務高度同步。構建虛擬化、網絡化供應鏈體系

    Charles C.Poirier等(2003)研究了滿足客戶需要的網絡供應鏈整合技術,認為現代企業的供應鏈已從傳統市場向虛擬市場、網絡市場延伸,企業與其供應商、銷售、最終客戶之間的關系已不再是單純的業務往來關系,而是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關系。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再是一個企業對一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一個企業的供應鏈同競爭對手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這一切為供應鏈資源計劃提供了強大的用武之地。在網絡經濟時代,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具有完成虛擬化、網絡化全程供應鏈模式構建的系統功能,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實現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的業務高度同步,達到物流的根本變革。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通過供應鏈集成,實行實時控制、柔性管理、銷售跟蹤、商品調運、包裝運輸、電子付款等物流環節的電子化處理。可以做到運輸管理、庫存管理、財務管理、采購管理、信息管理的高度協調與一致,實現儲運自動化、商品選配自動化、會計核算自動化,集多種功能于一體,謀求供應鏈整體效益,實現企業組織內部與企業之間的業務高度同步,達到物流的根本變革。

    2、實現企業內、外物流運作及供應鏈全過程的集成化、虛擬化、網絡化。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將物流的信息化放在首位,實現企業內、外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充分共享,實現供應鏈的全程信息化監控,形成虛擬化的物流管理模式、網絡化的物流運作方式,實現企業內、外物流運作及供應鏈全過程的集成化、虛擬化、網絡化。

    3、實現供應鏈全流程的高效合作,非核心業務的有效外包。通過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構建虛擬化、網絡化供應鏈的系統功能,還表現在實現供應鏈全流程的高效合作,表現在企業可以實現對非核心業務的有效外包,特別是以VLC為其外包的管理者與組織者。業務外包使企業可以專注于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在供應鏈中處于主動地位,因而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優勢。

    通過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最終使得企業的競爭場所從

    物理性的市場場所深入到信息性的市場空間,使客戶可以自主地選擇個性化產品。企業生產的中心轉移到一種靈活的、由需求決定的方式。利用信息技術來調整管理方式,通過精益生產、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等手段滿足客戶的不同需要,加快響應過程。完成虛擬化、網絡化全程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構建。

    六、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信息標準化建設的五個層次

    所構建的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要具有實用價值,必須具有完善的系統接口。為此,必須開展信息標準化建設,特別是物流信息標準化建設是ERP系統與VLC系統相結合,構建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的關鍵所在。建設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從一開始就必須走標準化的道路。我國物流的標準化建設落后于物流本身的發展,對建設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形成了制約。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信息標準化建設包括由內到外的5個層次,如圖6所示。

    1、電子單證和報文格式標準化。深入到供應鏈資源計劃最內部是電子單證和報文格式標準化,包括EDI及XML等單證及報文標準。電子單證和報文格式標準化是供應鏈資源計劃實現所有業務功能的基礎。

    2、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信息數據元與交換標準化。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信息傳遞必須實現物流信息數據元與交換標準的統一,具體包括生產運作數據元標準、物流數據元標準、貿易過程基礎數據元、配送業務基礎數據元、倉儲業務基礎數據元、運輸業務基礎數據元、流通加工業務基礎數據元、國際貨運業務數據元、物流作業基礎數據元的標準化。

    3、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流程信息交換規范標準化。供應鏈資源計劃的系統交流必須實現物流業務流程信息交換規范的標準化,具體包括生產運作過程信息交換規范、交易過程業務流程信息交換規范、配送過程業務流程信息交換規范、倉儲業務流程信息交換規范、運輸過程業務流程信息交換規范、國際貨運業務信息交換規范的標準化等。

    4、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信息平臺開發、應用標準化。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信息標準化建設的第四層是實現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信息平臺自身的標準化建設,即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及信息平臺開發、應用標準化,包括基礎術語、消息傳輸規范、體系結構、通用接口,以及物流信息系統設計總體規范等的標準化。

    5、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信息安全管理標準化。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信息標準化建設的最外層是其物流信息的安全管理標準化,包括: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準入制度、數據管理與維護制度、存儲安全規范、傳輸安全規范、訪問安全規范的標準化等。

    近期要大力開展與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及VLC有關的物流信息標準化建設,最近國務院八部委印發的《全國物流標準2005年~2010年發展規劃》即提出了物流信息類標準(包括信息類的基礎標準,物流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物流信息采集標準,物流電子單證及信息交換平臺標準,物流信息管理類的標準等)的標準化重點建設項目。根據規劃,這些標準的制定工作大都將在近年開展,物流信息類標準的制定完成必將促進VLC的信息標準化建設,進而大大促進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的整體信息標準化建設。

    七、建構VLC與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的實施層面

    必須認識到,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是建立于VLC基礎之上的。目前,我國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VLC,更何論供應鏈資源計劃。因此,當前我國應著力為構建真正意義上的VLC創造條件,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與之協同,對接的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我國應當從戰略高度認識VLC與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對供應鏈管理效益的重要推動作用。構建VLC與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實現企業供應鏈整體優化,具有取得戰略性競爭優勢的地位。我國應盡快制定VLC與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技術發展框架與戰略,選準發展方向、建設重點及技術突破點,處理好基礎與應用、政府與企業、開發與引進的銜接關系,加強技術研發與資金投入,使我國在這方面盡快形成競爭優勢,獲得生產與物流的戰略利益。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我國近年來有了不少進步,從企業信息化看,目前,已有四分之三的大中型企業引進或計劃引進ERP。但由于我國社會整體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基礎設施落后,特別是金融電子化程度差,法律規范滯后,我國發展VLC,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整合企業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的供應鏈資源計劃目前尚處于概念階段。有鑒于此,以下幾個層面當前尤其應加快進行:

    1、加速開展以信息化、網絡化、虛擬化為特征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VLC以及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的首要前提。應大力開展以信息化、網絡化、虛擬化為特征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長期以來,我國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明顯不足,電子數據交換(EDI)、電子訂貨系統(EOS)、全球定位系統(GPS)、條碼技術(Bar-Code)、射頻技術(RF)等物流基礎條件極不完備,形成我國VLC發展的瓶頸。在這方面,必須加大投入,使我國物流信息基礎設施近年內有明顯的提高。

    2、全方位提高VLC及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的社會接受度、概念推廣度。各國的實踐表明,在概念推廣、提高社會接受度、建設完善法規體系方面,政府要發揮先行作用。要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經濟各部門了解VLC與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是提高物流效益、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方法。從政府層面來說,要提高VLC及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的社會接受度。并采用電子化招標、電子化分配配額、電子化政府采購等手段,引導企業開展虛擬物流建設與供應鏈資源計劃系統建設,逐步在全社會推廣。并建立相關法律體系,使之有章可循,有一個安全的運行環境。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a级成人毛片完整版|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热| 成人合集大片bd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嫩草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mv在线播放|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