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范文

    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

    第1篇: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基因重組;能力要素;供應鏈

    中圖分類號:F27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4-0082-03

    英國著名的供應鏈管理專家克里斯托弗曾指出:“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1]。在虛擬制造、戰略聯盟的背景下,企業基因重組理論對供應鏈問題賦予了新的含義和要求。因此,為了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我們應該提升對供應鏈的管理,目前國內外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也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模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在借鑒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供應鏈管理思路,就是運用企業基因重組理論建立基因重組供應鏈,為公司供應鏈管理提供解決方案。

    1.企業基因剖析

    企業基因是企業價值鏈中一組可以為企業帶來特定產出的價值元素,這些價值元素基于一定的資源基礎,如知識、資產或流程。從本質上講,企業的各個基因(能力要素)本身也正在組合成企業基因組,這些企業基因組有自己的產品、服務和顧客,在資源的使用上也更為集中[2]。有了企業基因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對公司進行分解。公司分解是指公司戰略會被越來越多地建立在更為基礎的業務構成層面,把自己公司和其他公司的某些部分進行重組,并創造更有競爭性的實體――將單個基因進行重新排列以形成更有效能的基因組。

    企業基因重組的模式有兩種,同時,這兩種模式并不相互排斥,甚至可以存在于同一次重組活動中。一種模式是企業將精力集中于單個能力要素,并最大限度地挖掘這些能力要素的價值潛力。另一種模式是基于價值鏈的能力要素戰略,即創建最具競爭力的能力要素組合以創造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2. 供應鏈基因重組的概念

    供應鏈基因重組是基于企業基因的,因為供應鏈本質上是一條價值鏈,每個企業實質上是價值鏈上的具有獨特能力要素的一環,那么供應鏈也可以看做是一組企業基因的集合,這些企業基因通過轉化和整合成為供應鏈基因,供應鏈基因進而決定了供應鏈的素質,比如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創新能力等。本文從能力要素的集成與敏捷性角度定義供應鏈基因重組如下:多個企業之間為取得最大的競爭優勢,贏得市場機遇,通過信息技術、信息網絡,將各企業的核心能力和資源集成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能力要素網,并進行有效管理,形成一個敏捷性的動態組織,實現資源共享,共同完成某項目。其本質是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利用自己的能力優勢整合和優化鏈上各企業的基因(能力要素),以最大限度增強供應鏈素質的一系列活動的過程。

    能力要素網模型圖2-1是建立在供應鏈基因生態系統概念基礎上的。供應鏈基因生態系統實際上是一個資源池,能力池。通過選擇,它儲備有可能合作的各類能力實體,并通過網絡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在圖中,XYZ構成了一個供應鏈基因生態系統。圖2-1中的小圓圈代表不同類型的能力要素。當機遇出現時,某一能力要素根據需要,在能力要素生態系統中選擇一組能力要素組成能力要素網。能力要素網絡成員通過數據流建立聯系。圖中的箭頭表示數據流。在傳統的供應鏈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主要限于數據之間的交換,而在能力要素網中,成員能力要素共同完成產品的市場,成員之間不僅是數據信息的交換,而且是過程的全面集成[3]。

    3.供應鏈基因重組模型構建

    3.1 建立模型的基本思路

    因為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供應鏈都是很多要素集成的結果,對這些要素進行有效管理并發揮出其優勢才是根本,為此,要建立適應供應鏈的管理體系,并不是大企業的專利,從理論上講任何企業都可以做到,因為幾乎所有企業都參與到供應鏈當中,問題在于最大限度地獲取供應鏈的影響力和控制權,使所在鏈擁有更大的競爭力,而不是局部的消耗,這種能力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有。具備這個條件的企業就是供應鏈的戰略中心企業,戰略中心企業要實現供應鏈的有效管理,實現供應鏈各環節基因重組并不斷優化。

    3.1.1 挖掘能力要素。公司業務是公司從事經營活動的各項事務,是能力要素的載體,為了挖掘各能力要素,就要對公司業務重新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定義,目的是弄明白公司業務究竟涉及了哪些能力要素和哪些產出,以及這兩者是如何連接起來的。這需要把公司業務分成兩個維度:首先把業務分解成一個個單一的能力要素,實際上可以先從研發、生產、市場等沿著組織內部的價值鏈對業務單元進行初步的分解;然后再逐漸將能力要素進行細分。為了準確定位能力要素,需要對能力要素進行詳細描述,以明確經濟驅動力。為此,建立起一個“能力要素樹”是必要的。“能力要素樹”有助于我們去了解某項能力要素在價值鏈上是處于物質層面、交易層面還是知識層面。根據戰略影響程度及績效表現水平可以把能力要素及業務進行排序,弄清特定的能力要素和特定的業務之間是否有內在關系,并可以描述能力要素驅動型組織在某個時期的狀態。在此基礎上,組織就可以對不同的能力要素做出取舍。

    3.1.2 能力要素戰略制定。企業基因重組理論告訴我們,在能力要素驅動型組織中存在著兩個管理維度:一是業務開發管理維度,指的是對一系列能力要素進行有效的整合去生產最好的產品;二是能力要素管理維度,指的是致力于將能力要素在市場中進行充分的價值放大[4]。這兩個維度互不排斥,企業可以偏重于前者也可以偏重于后者。這樣自然就有兩種戰略,一種是內部整合戰略,其任務就是保證利用內部最好的能力要素生產最好的產品以最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一種是外部整合戰略,如果自身條件無法滿足需要的話,就要從公司外部獲取。因此,企業不同的能力要素應該參與不同的價值鏈或價值基因去創造價值。

    3.1.3 能力要素合作伙伴選擇。任何著眼于構建能力要素驅動型價值基因的公司策略都包含了對外部合作伙伴的精心選擇。從能力要素優化組合的角度來看,決定合作伙伴是否合適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潛在的合作伙伴在多大程度上能幫助企業向能力要素驅動型組織轉化,從而在能力要素層次上獲得競爭優勢;二是潛在的合作伙伴所具有能力要素與企業所具有的能力要素有多大的互補性,也就是說,在多種能力要素的組合上合作伙伴們能走多遠。另外,選擇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要求企業盡可能多地了解其未來的合作伙伴,包括它想要與本企業形成聯盟的戰略意圖。企業在選擇它們的合作伙伴時,很大一部分考慮是希望獲取對方的資源,并通過聯盟向它們學習。

    3.1.4 建立供應鏈基因庫,不斷篩選和優化基因。因為供應鏈面對的環境是不斷變化的,供應鏈中的成員企業也是不斷變化的,供應鏈必須要結合內部與外部環境的實際,對鏈中所有的不和諧因素進行預測,及時的篩選一些優勢能力要素并對其進行組合和優化,爭取讓每個能力要素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不斷對鏈中的基因或基因組進行檢查,促使鏈中企業不斷優化自身資源,保持自身的能力要素具有競爭優勢,不斷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競爭性和適應性,實現鏈上各組織和供應鏈的雙重進化。

    3.1.5基因重組供應鏈合作企業選擇策略。基因重組企業選擇的假定前提是:通過與實現機遇產品的能力相對比,供應鏈核心企業已經確定了自身核心能力以及自身在實現機遇產品中所承擔的關鍵業務過程,在此基礎上對實現機遇產品所缺少的核心能力及剩余的關鍵業務過程進行合作伙伴的選擇。建立供應鏈基因重組的一個關鍵環節是選擇靈捷的、有競爭能力的合作企業。影響重組合作多方協同工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合作企業的選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企業在進行伙伴選擇時,首先評價企業是否具有承擔機遇產品關鍵價值環節的能力要素,然后對各候選企業的特征信息進行分析、整理、評估,確定一個最優的企業組合,繼而確定合作企業的參與方式。供應鏈基因重組企業的選擇要側重于能力集成及組合優化,且不宜過于復雜。基于這一觀點,供應鏈基因重組過程可以按照下述的參考模型進行圖2-2。

    合作企業選擇是構建基因重組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合作企業是供應鏈能力要素的載體,企業在構建基因重組供應鏈時應該從合作企業的能力要素(微觀)和合作企業的整體素質(宏觀)兩個方面著手,并且對每一個方面都應設置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這樣可以降低供應鏈運作的風險。

    3.2 基因重組供應鏈模型

    3.2.1 傳統視角下供應鏈模型。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注重的是企業的橫向集成,往往通過通訊介質將供應商、零售商、分銷商及最終用戶連接起來,是一種點到點的集成。這種集成缺乏靈活性,實體與實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不能實現資源共享與有效利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傳統的供應鏈上一般是逐級傳遞的,這種逐級傳遞方式必然造成信息傳遞效率的降低和不準確性的增加,產生牛尾效應(信息的放大,扭曲),信息流傳遞的低效率進而導致物流不能低成本、高效率的流動圖3-1[5]。

    3.2.2 基因重組視角下的供應鏈模型。企業基因重組彌補了傳統供應鏈的不足,不僅使供應鏈上各成員間更緊密地連接、合作與交流,而且把供應鏈的概念延伸到了供應商的供應商和客戶的客戶,建立了一種跨企業的協作,覆蓋了從需求預測、產品設計、外協和外購、儲運、制造、分銷、客戶服務的全過程,為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持和廣闊的活動舞臺。利用能力要素對供應鏈管理模式進行優化, 有利于引導企業設計、開發供應鏈管理的模式,為在信息時代更好地實施供應鏈管理戰略決策奠定基礎,為充分挖掘供應鏈管理的潛力、實現供應鏈管理的優化創造條件。其優勢在于通過網絡技術可以方便迅速地收集和處理大量信息,使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及時得到準確的數據,制定切實可行的需求、生產和供貨計劃,以利供應鏈的組織和協調運作。采用電子商務,企業可以及時處理信息、跟蹤客戶訂單執行、進行有效的采購管理、存貨控制以及物流配送等系統服務,促進供應鏈向動態的、柔性的、虛擬的、全球網絡化的方向發展,提高供應鏈的持續競爭優勢。

    基因重組供應鏈的主要工作就是關注合作企業的選擇和對供應鏈整體運行效果進行優化,關注供應鏈的每一個價值環節,使其每一個環節保持增值,使其適應組織內外環境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使供應鏈具有自選擇與優化功能,這樣,實際上就從組織上得到了保證,避免了供應鏈系統的結構性風險,從而提高了整條鏈的競爭力。

    4.結語

    供應鏈基因重組是在企業基因重組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隨著供應鏈管理重要性的不斷提高,供應鏈成為競爭的主要單位,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比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復雜,企業基因重組理論為供應鏈的競爭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單個企業競爭力不斷依附于供應鏈的競爭條件下,我們也可以運用企業的視角來研究供應鏈。超越企業層面的基因重組實現供應鏈層面的基因重組,是當今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有了企業基因重組的理論,我們就可以對公司進行分解。這意味著我們將有機會把自己公司和其他公司的某些部分進行重組,創造更有競爭優勢的供應鏈。供應鏈的每條價值鏈實際上都是由許多企業基因組成的,供應鏈應該在能力要素水平上進行優化組合。供應鏈基因重組突破了傳統的企業動態聯盟,使得供應鏈成為一個有機的組織體,創造出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通過供應鏈的基因重組不斷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使企業與供應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 Martin Christopher.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3:5.

    [2]巴斯金(美),公司 DNA一來自生物的啟示[M].中信出版社,2001:10.

    [3]敏捷虛擬企業[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5,28-29.

    [4](美)奧瑞克等,企業基因重組一釋放公司價值 [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5,15-16.

    [5]James.A.省略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427-453,2001.

    第2篇: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 高校餐飲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Shallowly discusses the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u Xinsheng

    (Hen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its the significance manages which throughthe analysis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proposedthe establishment highly effective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hould take several question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dining

    高校餐飲改革作為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規律,為學生服務的教育屬性,又有逐步實現企業化管理,尊重經濟規律,講求經濟效益的產業屬性。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深入進行,高校餐飲管理如何面臨挑戰,適時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思路和方法,創新餐飲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點的新型管理運行機制成為重要命題。

    當今世界各種技術和管理問題日益復雜化和多維化,這種變化促使人們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也發生了變化,逐漸從點的和線性空間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維空間思考轉化,管理思想也從縱向思維朝著橫向思維方式轉化,供應鏈管理作為近年來在國內外逐漸受到重視的一種新的管理理念與模式,對搞好高校餐飲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供應鏈管理的含義

    1、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從物流管理開始的,它執行供應鏈中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的計劃和控制等職能。它把不同企業集成起來以增加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最早人們把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放在管理庫存上,作為平衡有限的生產能力和適應用戶需求變化的緩沖手段,它通過各種協調手段,尋求把產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戶手中所需要的費用與生產、庫存管理費用之間的平衡點,從而確定最佳的庫存投資額。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務是管理庫存和運輸。現在的供應鏈管理則把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供應鏈上各企業分擔的采購、生產、分銷和銷售的職能成為一個協調發展的有機體。

    2、供應鏈管理涉及的內容。供應鏈管理主要涉及到四個主要領域:供應(Supply)、生產計劃(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應鏈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產計劃為指導,以各種技術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為依托,圍繞供應、生產作業、物流(主要指制造過程)、滿足需求來實施的。供應鏈管理主要包括計劃、合作、控制從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在于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總的交易成本,并且尋求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這兩個目標往往有沖突)。

    二、供應鏈管理在高校餐飲管理中應用的意義

    高校餐飲供應鏈管理涉及的內容。高校餐飲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組成部分。餐飲管理供應鏈指從食品的采購、加工到最終銷售的鏈狀結構,包含采購管理、庫存控制、倉儲管理、制作管理、客戶服務、會計核算、人力資源、餐飲營銷等內容,它以服務師生為核心目標。其基本特征表現為:(1)從高校餐飲供應鏈的社會功能看,高校餐飲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種屬性,高校餐飲供應鏈必須在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求得一種平衡,餐飲供應鏈管理過程也就是二者最佳價值結合的追求過程。(2)從高校餐飲供應鏈的功能特點來看,作為服務行業,餐飲供應鏈的核心是為高校消費者提供優良的餐飲服務,因而圍繞服務工作,提供高質量的飲食服務,包括內在質量和外在環境,以及衛生、環保等,及時了解消費者需求和動態處于高校餐飲供應鏈管理的核心位置。(3)從高校餐飲供應鏈流程管理來看,餐飲供應鏈管理由對供應鏈各節點的環節管理轉向面向供應鏈流程的系統管理,即轉向餐飲供應鏈的組織決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及績效評價管理等。

    與傳統管理方法的區別。餐飲供應鏈管理思想的第一個管理目標是降低物流成本。通過掌握比較簡化的管理方法,把運營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飲成本上通過讓采購人員、餐廳管理人員全面理解生產成本函數表達的深刻涵義,掌握并運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調控主副食在低成本價位上運行。第二個管理目標是優化定置管理。根據主副食生產加工的規模和產量的要求,把餐廳的空間布局、設施設備及用具放置、場地生產空間安排與勞動者的組織分布進行優化,實現生產效率最大化。第三個管理目標是根據最佳人力輸出,較高的加工效率,最節省的能源消耗,科學確定標準當量、標準器皿或盛量工具,實現計量方法標準化管理。第四個管理目標是對餐飲主副食加工生產的微觀物流過程進行優化,從程序和順序上解決最佳生產物流的效果問題。當然,在大學餐飲供應鏈管理中,如果沒有物流信息化為基礎的智能決策系統,也可以完成餐飲供應鏈管理的意圖和要求,只是在精確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建立高校餐飲供應鏈管理應重視的問題

    要成功地實施高校餐飲供應鏈管理,使供應鏈管理真正成為有競爭力的武器,就要拋棄傳統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飲企業內部以及節點之間的各種業務看作一個整體功能過程,形成集成化供應鏈管理體系。通過信息、生產和現代管理技術,將餐飲經營過程中有關的人、技術、經營管理三要素有機地集成并優化運行。通過對生產經營過程的物料流、管理過程的信息流和決策過程的決策流進行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將企業內部的供應鏈與企業外部的供應鏈有機地集成起來進行管理,達到全局動態最優目標,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對餐飲供應提出的高質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為了適應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必須從與生產產品有關的第一層供應商開始,環環相扣,直到為最終消費者服務,真正按鏈的特性改造企業業務流程,使各個節點企業都具有處理物流和信息流的運作方式的自組織和自適應能力。因此,對高校傳統餐飲管理模式的改造應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1.餐飲供應鏈系統管理的設計。在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和快速反應能力已經成為制勝的重要砝碼,管理同技術結合的餐飲供應鏈系統設計在餐飲管理中尤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術為企業日常的內部服務獲取效益外,在整個餐飲現代化系統運用過程中,對餐飲各個點的所有信息進行整理、匯集、傳遞和反饋,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信息數據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有力的依據,實現為企業增效的目的。餐飲成本控制是實現企業增效的關鍵點之一,可以利用供應鏈管理中的庫存管理理念,對原料及供應商進行采購跟蹤,并根據廚房及各部門領用的每個環節生產所需時間長短的報表,實現對庫存量的實時監控,防范餐飲企業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過對貫穿供應鏈的分布數據庫的信息集成,產生餐飲管理的關鍵數據。所謂關鍵數據,是指訂貨預測!庫存狀態、缺貨情況、生產計劃、運輸安排、在途物資等數據。為便于管理人員迅速、準確地獲得各種信息,在系統設計時應充分利用電子數據交換(EDI)、Internet等技術手段實現供應鏈的分布數據庫信息集成,達到共享采購訂單的電子接受與發送、多位置庫存控制、批量和系列號跟蹤、周期盤點等重要信息,加強對各個環節點的監控和管理。

    2.適應餐飲供應鏈管理的組織系統重構。現行企業的組織既然都是基于職能部門專業化的,基本上適應可制造性、質量、生產率、可服務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適應于供應鏈管理,因而必須研究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流程重構問題。為了使供應鏈上的不同企業、在不同地域的多個部門協同工作以取得整個系統最優的效果,必須根據供應鏈的特點優化運作流程,進行企業重構,確定出相應的供應鏈管理組織系統的構成要素及應采取的結構形式。

    3.研究適合高校餐飲供應鏈管理的質量標準和績效評價系統。供應鏈管理不同于單個企業管理,因而其績效評價和激勵系統也應有所不同。新的組織與激勵系統的設計必須與新的績效評價系統相一致。在餐飲管理中,質量標準存在于采購、庫存、加工衛生、就餐環境、制作標準等環節,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飲衛生安全。

    績效評價系統包括有兩種含義,一個是對物流的績效評價,一個是對人的績效評價。物流的績效評價是對餐飲供應鏈管理的流程優化是再造的過程,不斷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績效評價就是結合餐飲供應鏈管理的特征,對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質量效益評價,不斷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和人才儲備。餐飲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員工參與服務生產全過程,為顧客提供面對面的服務。即使科技水平飛速發展,餐飲企業的服務也不可能完全由機器所替代。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顧客對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顧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個性化的服務,因此,對餐飲企業員工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員工是餐飲服務的實施者,只有較高素質的滿意員工,才能提供滿意的服務。因此,現代餐飲企業必須創新管理理念,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和人才儲備。

    高校餐飲工作經營頭緒多,工作也比較繁瑣,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舉措來解決目前面臨的新問題和新矛盾。餐飲供應鏈管理還是一個新的領域和思路,在這里談到的僅是對一些頂層設計的探討和研究,更深層次的研究還待進一步開展。

    作者單位:河南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立君.餐飲企業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6,1:56-58.

    [2]袁蘋.餐飲經營管理芻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45-47.

    [3]馬平均.高校餐飲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5,3:36-38.

    第3篇: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 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戰略

    一、對幾個有關概念的界定

    1.供應鏈

    供應鏈(Supply Chain)的概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提出,但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定義。它最早的出處是源于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 1980年出版的《競爭優勢》一書第二章中關于“價值鏈”的概念。

    我們可以把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指由三個或更多的參與產品、服務、財務和信息等在供應商與顧客之間雙向流動的實體( 組織或個人)組成的集合。

    對這一定義進行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確定供應鏈復雜性的三種水平:簡單供應鏈,擴展供應鏈與復雜供應鏈。簡單供應鏈,由一個企業、一個供應商和一個消費者組成,共同參與上游和(或)下游產品、服務、財務和(或)信息流動;擴展供應鏈,還包括直接供應商和直接顧客對上述活動的參與;復雜供應鏈,包括從最初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之間所有實體對上述活動的參與。

    2.供應鏈管理

    凱吉?彼得(Kraljic Peter)和夏皮羅?羅伊(Shapiro Roy D)分別于1983年和1984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供應管理這一說法,但并沒有給它明確的定義,后來,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關理論在美國迅速發展。1986年物流管理委員會(CLM) 對SCM做了定義,即SCM是一種關于企業外部顧客和供應商的物流管理。在這一定義中,將供應鏈管理視為物流管理的一種形式,可能是由于物流管理也是企業的一個功能模塊,它也有關于資源和信息流管理的因素,這些都和供應鏈交織著。

    目前,供應鏈管理的定義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第一,供應鏈管理是一種管理哲學。作為一種哲學,供應鏈管理并不是把供應鏈看作是一組互相獨立的、執行各自功能的環節的集合,而是采用系統方法把供應鏈視為統一的整體。因此,供應鏈管理是一組理念,即供應鏈包含的每一個企業的經濟行為都會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到鏈上其他企業,最終會影響到供應鏈的整體績效。

    第二,供應鏈管理是一系列執行管理哲學的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共享信息;共同承擔風險和分享收益;開展合作;樹立共同目標,都以滿足顧客需求為核心理念;整合流程;建立和維護長期伙伴關系,等等。

    第三,供應鏈管理是一系列管理流程。例如,1998年日本學術團體SCM研究會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對供應鏈管理做了如下定義:它是將整個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業務看作一個完整的、集成的流程,以抬高產品和服務的顧客價值為目標,跨越企業邊界所使用的流程整體優化的管理方法的總稱。

    雖然針對“供應鏈管理”這一概念已經有了許多不同的定義,我們仍然認為可以對它下一個比較完整且具有概括性的定義。供應鏈管理涵蓋了多個企業、多種商業活動,以及這些商業活動在供應鏈內部進行的跨部門、跨企業的協調過程,因此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供應鏈管理,是為了提高企業個體和供應鏈整體的長期績效,對供應鏈內某一企業內部與跨企業之間的傳統業務職能和跨越這些職能所采取的合作策略,進行系統性、戰略性的協調。

    二、供應鏈管理戰略

    1.供應鏈管理戰略的含義與實施這一戰略的必要性

    一般來說,供應鏈管理戰略是一個企業特別是核心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最重大問題上的選擇取舍。一個企業是供應鏈上的一環,如果它擁有這個供應鏈上最稀缺的資源,那么它就是這個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對一個企業特別是核心企業來說,制定、實施正確的供應鏈管理戰略具有必要性。雖然通過供應鏈的有機整合,企業能夠顯著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務水平,但是在日常的運作過程中,供應鏈管理的完全整合仍然是非常困難的。這主要因為:首先,供應鏈中生存著許多不同類型的成員,其目標和利益是有差異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如何有效地集成這些成員是一個難題;其次,供應鏈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隨時間而不斷地變化,不僅顧客需求和供應商能力會隨時間而變化,而且供應鏈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會隨時間而變化。因此,要充分發揮供應鏈的作用,就應制定和實施供應鏈管理戰略,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實現雙贏甚至多贏。而且,從我國加入WTO有關服務方面的承諾可以看出,我國企業面臨著全方位開放與動態開放的壓力。企業要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繼而發展壯大,就必須制定和實施供應鏈管理戰略,積極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企業持續發展的要求。

    2.供應鏈管理戰略的主要內容及其實施

    (1)競爭戰略。隨著IT(InformationTechnology)技術的發展,企業面臨的競爭是以全球企業為平臺的市場競爭。而且,現在信息傳遞無障礙、無時滯,使響應時間成為十分重要的競爭要素。另外,企業面臨資源獲取難度加大,社會利益的壓力例如環保要求,客戶在產品的個性化、及時化和便利化等方面消費需求的變化等一系列問題,這對企業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應鏈管理必須建立一個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和以客戶需求為基礎的系統,能充分體現信息技術在供應鏈各環節中的作用,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從而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物資儲備、產品庫存等方面的成本,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核心競爭力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核心競爭力是在一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競爭對手仿效的能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的能力。一個企業如果擁有核心競爭力,就能獲得豐厚的長期回報,就能生機勃勃、不斷發展。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贏得競爭的基礎和關鍵。對供應鏈管理來說,加強企業特別是核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尤為重要。要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要集中企業資源從事某一領域的專業化經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經營管理、技術、產品、銷售、服務等諸多方面與同行的差異。在發展自己與他人上述諸多方面的差異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可以提高消費者特殊效用的技術、方式、方法等,而這些有可能構成今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要素。

    (2)協調戰略。它包括如下主要內容:

    第一,關系協調戰略。其目的是建立互信互利的伙伴關系。為了建立這種關系,供應鏈上各企業在合作的不同階段,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實現彼此關系的協調。

    在最初合作階段,要增進互惠互利的基礎。這時,雙方相互承諾的交易,應該是清晰的、現實的;雙方都有能力完成這一交易;交易對雙方都必須是有利的;在關系建立前還應當仔細研究有關法律和制度,并以之作為這種關系的有力保障。另外,雙方達成的協議應該形成比較詳細的書面合同。

    在合作過程中,要妥善解決各種沖突,尤其要發揮核心企業在解決沖突中的重要作用。供應鏈需要以某一企業為核心,核心企業應承擔起供應鏈管理包括解決沖突的主要職責。解決沖突的主要方法是及時溝通、磋商,按程序辦事等。

    在深化合作階段,要增強相互認同。供應鏈上各企業由于制度、規模、所在地域不同等原因,會導致經營思想、價值觀念、工作風格、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供應鏈上各企業需要相互認同,以增強彼此之間的親合度,有效地消除各種摩擦。

    第二,利益協調戰略。供應鏈上的企業是利益共同創造和合理分配,但企業間也存在著利益沖突,有意或無意的損害供應鏈整體價值的創造。供應鏈管理中的協調,能夠有針對性的解決供應鏈管理的上述難題,以供應鏈整體價值的創造和合理分配為核心,構建供應鏈的利益共同體。實施這一戰略,要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原則。

    第三,信息協調戰略。電子數據交換技術與國際互聯網的應用,使供應鏈效率的提高更多的取決于信息管理技術水平。信息技術不僅改變著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和組織管理流程,而且改變著企業間的聯系。因此,應當建立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共享系統。通過共享信息,使供應鏈上的企業及時做出或調整他們的生產經營策略,實現鏈上企業現有資源的高效整合、優化配置,實現其價值最大化。

    第四,運作協調戰略。為了增強了解、加強合作,應該在供應鏈企業之間進行定期集中交流。其交流的重要方式可以是建立供需協調小組并開展活動。供需協調小組在必要時做一些組織協調工作,在日本企業中是很常見的。歐美的一些企業也非常重視這種跨企業的協調小組活動。但是,據調查目前我國企業供需雙方對建立這種小組的熱情并不高,大約只有百分之十幾的企業建立此種組織并開展活動。今后,我國供應鏈企業應當重視這一問題。

    (3)集群文化戰略。這里所說的集群文化,也可以稱為供應鏈文化,是指供應鏈企業在長期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共同信念,它包括價值觀、經營哲學、道德準則、管理制度、員工心態,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企業共同的風范和精神。它所倡導的信任與合作精神、商業理念和行為規范、積極創新和奮發向上的事業態度,是供應鏈運行機制的文化基礎。如果供應鏈沒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基礎,各節點企業的文化便會互相沖突和抵觸,從而影響供應鏈管理的效果。因此,必須對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的文化進行系統整合,增強它們之間的親合度,以便有效地消除供應鏈中各種文化的摩擦,以及由此導致的系統內耗。

    當前,制定和實施集群文化戰略特別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培養合作共贏意識。在供應鏈中企業之間的經營關系不再是零和博弈關系,而是一種正和博弈的雙贏關系。因此,供應鏈上的每個企業都應當培養共贏意識。在合作中,既要考慮自身利益,還必須考慮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的利益。

    第二,確立整體優化思想。在供應鏈中,客觀上存在著企業個體利益之間、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沖突。要解決這種沖突,必須有相應的制度與辦法。但是,這些制度辦法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礎即供應鏈上的企業都要有整體優化思想。所以,確立整體優化思想對供應鏈管理十分必要。

    第三,提倡相互信任精神。美國學者戴明曾經指出:“一個系統要想實現效率最大化,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信任,人員、團隊、部門,以及分公司之間就不可能合作。如果沒有信任,每一個成員都將致力于保護自己的眼前利益, 這將會對自身,以及整個系統造成長期的損害”。在供應鏈管理中,要把提倡供應鏈成員的彼此信任,作為實施管理的重要環節。

    第四,培育風險共擔理念。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存在著預測不準、需求不明、供給不穩定等現象,甚至形成“牛鞭效應”(即需求朝著供應鏈上游方向被逐級放大的現象)。這一效應會增加供應鏈上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控制難度,導致生產過剩危機。而且,鏈上企業對自身利益的本能追求,使合作自始至終都存在著道德風險。因此,在供應鏈管理中要培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理念并把它變為現實。

    參考文獻:

    第4篇: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沃爾瑪超市;供應鏈管理;啟示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生產力的發展,顧客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同時,在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下,使得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增大,市場供求關系從“賣方市場”逐漸變成了“買方市場”。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了,取而代之的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一、沃爾瑪超市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一是強大的物流配送體系:沃爾瑪天天能打著平價的口號原因之一就是它后面有著強大的物流配送體系,沃爾瑪的前任總裁大衛.格斯說過:“配送設施是沃爾瑪成功的因素之一,如果非得說有什么比別人做得好的話,那就是配送中心。”通過建立強大的物流配送系統,沃爾瑪實現了低成本的戰略。沃爾瑪在每個商店里都建立了一個補貨系統,這個系統幫助了沃爾瑪在任何時候都能知道商店里有多少商品,多少商品正在運輸和在配送中心,這使得沃爾瑪的商店可以每時每刻的保持商品的需求量,控制成本,達到成本的最優狀態。

    二是拉動式的供應鏈管理:沃爾瑪的供應鏈管理是典型的拉動式供應鏈管理,它是以最終消費者的需求為驅動力,整個供應鏈的集成較高,數據交換迅速,反應敏捷。由于零售企業都是直接與最終消費者打交道的,顧客決定了一切,如果企業不能夠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的話,那么這個企業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三是強大的信息管理系統:在沃爾瑪里一切的作業活動均是要快速準確地進行運作的,因此,如果沒有及時地傳遞信息時那是絕不能完成的。一個企業總會有許多的部門,每個部門都是有著聯系的,因此,信息也要做到共享,這樣不僅提高了各自的工作效率,也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利益。

    二、沃爾瑪供應鏈管理對我國企業的啟示

    (一)供應鏈管理實施應該中國化

    由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制度和體制有著一定的差別,供應鏈管理思想是從國外引進的,所以我想在我們引進供應鏈管理這一管理理念時,我們必須得考慮我們國家的基本情況,鑒于我國的技術基礎相對薄弱,還不能很好的實現供應鏈管理,因此,我們在實施的過程中應要將它中國化。然而,很多企業在看到供應鏈管理對國外企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時也想把供應鏈管理引進本企業來,而沒有去考慮企業和國家的情況。這樣盲目的引進使得我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一度的遭遇了瓶頸問題。沃爾瑪超市在實施供應鏈管理方面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因此,我國在借鑒時可以把沃爾瑪的經驗進行中國化,使其與我國的文化、國情相適應。沃爾瑪供應鏈管理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保持著與供應商的戰略伙伴型的合作,是雙方達到一種“共贏”。 2)市場為企業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沃爾瑪的供應鏈管理的思維與我國目前階段要倡導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可以在借鑒它的成功的同時就可以把沃爾瑪追求與供應商合作共贏的理念同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相結合。,這樣,我國企業在應用供應鏈管理理念時就可以避免盲目借鑒了。

    (二)供應鏈管理應在完善的組織機構制度中實施

    我國絕大部分企業的組織機構均是不按照職能工作劃分權任的,傳統上執行同一工作的員工集中在一個部門,這導致企業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和可變性,而這個正是供應鏈管理所必須具備的要素之一,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看,供應鏈系統從生產、分配、銷售到最終用戶都不是孤立行動的,而是一環緊扣一環,相互制約,才能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企業現階段的組織結構和制度缺乏活力,靈敏度低,使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相當慢。沃爾瑪在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十分重視企業的靈活性,它快速有效的客戶反映制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沃爾瑪憑借QR使得企業的信息收集、制定計劃和保證執行在企業的整體組織中均能做出迅速的反應,保證了每個供應鏈環節的數據及時傳送。因此,我國在實施供應鏈管理過程中,應該同我國企業改革相結合,使供應鏈管理在我國企業改革過程中不斷的適應我國企業的發展,真正成為適合我國企業發展運用為我國企業掌握和操控供應鏈管理。

    三、總結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會隨著科學技術的變化而不斷地更新變化著,未來的供應鏈管理將會朝著更優秀的步伐繼續延伸,使得更多的企業實施運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馬仕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3版.何明珂,崔連廣,鄭媛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3] 宋華.物流供應鏈管理機制與發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第5篇: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旅游服務系統供應鏈管理

    對于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并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實施。應鏈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業,高品質、低成本,即時響應顧客的需求是供應鏈的核心思想。在制造業,自從有了企業那天起,質量、成本和時間就一直是企業的三個核心要素。圍繞這三個方面,企業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縮短生產周期的生產產品的方法(即生產方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和變化。

    上個世紀80年代,在生產制造業中出現了大量新的制造技術、管理戰略(理念)與手段,使得廠商有機會通過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質量管理(TQM)、準時制生產(JIT)、看板(Kanban)等,在企業界與管理學界非常流行。為實施與完善這些戰略,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資源。

    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后,人們發現在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方面,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盡頭。因為單純考慮企業內部資源優化是不能適應基于時間競爭的需要,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外部資源,與合作伙伴協同動作,才能真正從整個供應鏈降低響應的時間。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是他們增加利潤、提高市場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與此同時,以因特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ERP在企業中的廣泛采用都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1997年,美國的制造企業投入在與供應鏈管理相關的活動中的費用達到8620億美元(占全美當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國集團,如DELL、P&G、HP、WAL-MART作為供應鏈管理成功案例在企業界廣為傳誦,也引起人們對供應鏈管理的極大熱情。

    旅游服務供應鏈的含義

    但對于什么是供應鏈,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定義。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

    比較常用的提法有,“供應鏈是由在滿足一個顧客需求(直接或間接的)的過程中所有參與的企業所組成的一個網狀系統”,“一個供應鏈不僅包括供應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運商、倉庫、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顧客本身。而在每一個企業(如制造商)內部,供應鏈包括其所有的活動,如,新產品的研發、市場營銷、生產、分銷、資金與顧客服務”。

    LeeandBillington(1992)給出了一個更直觀的描述,“一個供應鏈是由若干設施組成的一個系統,分別完成對物料的采購、零件或產品的加工、直到將產品提供給最終消費者。”

    盡管目前為止對于供應鏈的定義還沒有一個完整而統一的,但供應鏈管理有一個統一的核心思想即強調各個企業專注自己最擅長的核心業務,將其他非核心業務委托給具有優勢的合作伙伴,通過供應鏈的組織和協調,形成更強的競爭力。采用供應鏈管理模式,可使企業在最短時間里尋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贏得市場。供應鏈管理模式面對的是全球化激烈競爭的買方市場,它以多品種、變批量生產代替大批量生產。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旅游者為滿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娛、購、游方面的需求而引發了對旅游產品的消費。旅游產品的質量取決于旅游者對組合產品的整體期望與感知之間的差別,由此決定旅游者的滿意度,也決定了旅游服務的成功與否。

    在傳統的運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業內各企業之間擔負著大量的組織協調工作,起到了聯系各組成部分的紐帶作用。通常,旅行社通過采購相關的服務項目形成滿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體性組合服務產品,再把組合產品銷售給顧客。提供給旅行者的服務組合產品的整體性、協調性依賴于旅行社的組織協調能力。

    旅游業內這種相關企業以旅行社為核心,聯結成一個服務于旅行者的服務系統。這種對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動順序為依據的旅游服務系統,實際上就是一條服務于旅行者的服務供應鏈。雖然旅游服務供應鏈是客觀存在的,但目前的學術界并沒有對其運作機理和管理模式進行過深入研究。

    旅游服務業如何提供優質的、特色化的、全程的旅游服務,跟上國內其他成熟的服務產業的發展步伐,接軌世界現代化旅游服務業的進程,是值得日后旅游服務供應鏈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建立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升我國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

    加入WTO后,外資旅行社可以在我國成立獨資公司,并可直接與交通和飯店經營者交易。我國旅游經營企業無論在規模、經驗和管理理念方面同國際旅游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務供應鏈的體系,形成旅游批發商和旅游零售商的垂直分工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才能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能更好的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顧客的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其獲取信息也越來越便捷,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上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好,所以顧客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種以消費者為主導的時代,傳統的縱向一體化方式已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如何去應對市場環境的急劇變化,及時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對旅游服務系統的管理進行創新,提供讓游客滿意的服務,成為旅游經營企業的主要職責。我國旅游企業目前總體來說,數量多但規模偏小、且分屬于不同的部門,單靠企業自身的實力很難滿足顧客的多樣需求,旅游企業只有通過相互合作運用供應鏈管理的運作模式才可能滿足當今顧客易變、多樣性的需求。

    能使旅游企業之間進行分工合作促進經濟增長

    旅游產業的綜合性及社會聯系的廣泛性特征決定了旅游業發展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具有廣泛的帶動功能,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二十多年來,我國旅游服務業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過程。如今旅游服務業已經成為增加國家外匯收入、刺激公民消費、加速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自從加入世貿組織后,承諾逐步放開旅游服務業,使我國旅游經營企業既面臨機遇,同時又面臨巨大挑戰。我國旅游業運行幾十年的經驗表明,強化跨部門、跨地區協調管理的力度,是實現旅游業順利運營和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然而,目前我國旅游行業的協調能力十分有限,相關協調政策不能適應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關系不順,政策不明,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磨擦碰撞現象仍很多,因此需要一種全新的經營管理模式來協調旅游經營企業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可見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運作模式的應用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因此,系統深入地研究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的運作機理已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它對旅游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方式的轉變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運作模式適應于旅游業各企業,特別是對一些革命老區和西部地區旅游企業顯得尤其重要。像2006年國家旅游總局提出了“紅色”旅游的概念,目的就是要幫助革命老區進行旅游資源開發,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但如果沒有一種先進的管理運作模式作指導,則可能會破壞當地的旅游資源并造成事與愿違的后果。

    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水平較高,旅游業起步較早,目前已建立了較完善的市場發展體系。目前西方發達國家關于旅游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旅游服務基礎研究,從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部門來研究旅游服務的特點和作用;旅游服務感知研究,主要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來分析他們對旅游服務的期望、滿意程度等,并研究影響旅游服務的感知因素;旅游服務質量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去衡量和提高旅游服務的質量;電子旅游服務研究和旅游電子商務,主要的研究是如何運用電子商務促進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上述這些研究的視角多集中于在游客的感知和滿意度方面,研究方法也多從心理學和社會學及地理學的角度而進行的。這些內容大多是從服務的角度談服務的存在問題,其宏觀性不足,較少地從服務的角度系統診斷旅游服務系統或旅游業的缺陷問題。而國外關于旅游服務供應鏈的理論研究也是比較罕見的。

    但西方發達國家的旅游服務的一些實際做法卻與供應鏈管理的理念相符合。歐美國家隨著旅游市場的發展,旅行社業內部進行了批發經營商和零售商的垂直分工,而批發經營商和零售商又根據市場狀況和企業實力在各自的領域中進行了水平分工,實現了專業化的經營。在澳大利亞,各種旅游產品先通過眾多的零售商銷售給客戶,再集中起來批發給旅行社,這種先分散經營后集中的方式可充分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西方發達國家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方便游客對各種旅游產品的選擇。這些做法都是與供應鏈管理的理念一致的。

    國內研究現狀

    旅游業在我國發展起步較晚,可以說到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旅游業。所以在對于如何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更好的滿足顧客的需求方面,認識還不夠深入。國內關于旅游服務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企業服務人員對游客的心理、態度和技巧等方面。

    在我國關于旅游服務系統方面的研究文獻較少且缺乏系統性。其中鄒慧萍等(1996)探討了建立靈活快速反應的旅游服務系統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構想;趙潔(2002)構建了基于Browser/Server的旅游服務系統TSS,并分析了該系統的功能、特點、網絡結構、軟件結構和關鍵技術;張文建(2001)則分別從旅游和服務兩個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務系統模式以及旅游服務傳遞系統等;杜文才(2003)分析了旅游業的信息特征、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引起的旅游業經營環境變化,提出了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并提出利用信息技術對旅游企業過程重組;張英姿(2005)提出構建旅游服務供應鏈的意義,但并未對其運作機理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通過對供應鏈管理起源的分析,可以發現其主要是用于制造業,而旅游業是屬于服務業。那么能否把這種先進的管理模式用于旅游業呢?下面本文就對其可行性進行系統分析。

    首先,旅游(或稱旅游活動)是一個過程,它貫穿于主體(旅游者)、中介體(以旅行社為核心的旅游經營企業)和客體(景區或景點)之間,表現為客流(旅游者出行路線及安排)、信息流(旅游開發規劃、市場營銷)與物流(物質的供應與流通)的統一。而客流和信息流可以作為特殊的物流,因此可將現代物流管理及供應鏈的理論與方法運用到旅游的開發管理中。

    其次,在客體——中介體——主體這條旅游服務供應鏈中,質量、成本和時間同樣是三個關鍵要素。質量要素決定旅游者的滿意度,進一步決定旅游者的消費決策,從而影響到旅游企業的客源市場;成本要素則決定旅游業的獲利能力,并最終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時間要素是決定響應旅游者需求的速度,與旅游者對產品質量的感知有關,也與旅游企業的效率有關,從而又影響到質量和成本。所以,為質量、成本、時間三要素提供基本保證的旅游服務運作模式及其管理在旅游業的地位不容忽視。

    供應鏈管理不僅是一種適應目前環境的最為先進的運作模式,而且作為一種協調參與者的相關活動的全面整合系統觀,著重強調強強聯合、資源整合和整體運作,對客觀上已經存在的旅游服務分工協作的系統以及旅游服務供應鏈的運作管理可以提供理念的啟發、理論的指導和方法的參照。

    借鑒供應鏈管理模式,旅游業就可以根據實際,圍繞實現顧客需求的有效合作方法的研究,探索旅游服務供應鏈的具體運作模式。

    旅游服務供應鏈進一步研究方向

    根據旅游服務供應鏈的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其對旅游業的重要作用,要真正發揮旅游服務供應鏈的作用,就必須對其運作機理進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應主要探討旅游者——旅游經營者——景區、景點三者之間應如何進行協調,才能實現旅游服務供應鏈的目標。本文簡單介紹一下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內容。

    旅游服務供應鏈的主體: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服務供應鏈的主體部分,旅游服務供應鏈的目的就是要滿足顧客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又使供應鏈各企業達到利潤最大化。因此在這部分,應著重研究如何建立一個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統。

    旅游服務業是一種基于需求的行業,尤其是對信息的需求強度高,它們提供的是無形的服務而非有形產品,特別強調顧客服務與信息傳遞的關系。對服務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將大量的專業與經驗以信息流的方式對顧客進行傳達或服務,從本質上與電子商務的精神是相通的。

    電子商務的本質是效率、協同、敏捷、快速,不僅有助于服務業有效地提高效率,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服務業通過電子商務方式可以進行及時、豐富的信息交流與溝通,物流的瓶頸對服務業電子商務影響甚微,地域分散的資源非常適合通過互聯網進行集聚和共享。因此如何構建一個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統是旅游服務供應成敗的關鍵。

    旅游服務供應鏈的核心:旅游經營者

    旅行社是旅游服務供應鏈的核心組成部分,起著協調相關旅游服務企業的作用。旅游服務供應鏈的穩定與否,關鍵在于協調和激勵約束機制是否完善。這部分應著重研究如何解決旅游社、交通、餐飲、住宿相互之間的協調和集成問題。如旅行社與航空公司之間關于定票的協調機制研究,作為兩個彼此獨立的利益主體,航空公司希望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時多購票,而在旅游旺季時少購票,而作為旅行社的實際情況則正好是相反的,那應該如何來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它們形成一個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則是旅游服務供應鏈的研究重點。

    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能協調一致、抱成一團迎接外來供應鏈的威脅與攻擊,必須要有對供應鏈中的每個節點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將有利地鞏固旅游服務供應鏈上下游結點之間的忠誠度、保證了風險及利益的共享,業務集成,有力地減少了企業的無效率的重復運作。

    關于旅游服務供應鏈的集成問題主要是應該研究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如何通過網絡技術進行信息的集成,以達到快速、高質量、低成本去響應客戶多樣化的需求,這其中也應該包括如何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以及如何對其績效進行管理的問題。

    旅游服務供應鏈的基礎:旅游資源與環境

    景區或景點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要發揮景區或景點吸引力,必須要做好景區或景點的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里的旅游資源是指客觀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間并因其所具有的審美和愉悅價值而使旅游者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歷史文化遺產或社會現象。旅游資源分為兩種:有物質的、有形的,如山川、園林等;也有非物質的、無形的,如民俗文化、旅游服務等。

    旅游資源與環境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不僅包括旅游資源本身的保護,使之不受破壞、特色不受削弱,而且還涉及到其周邊自然生態與社會環境的保護問題。注重資源環境保護,防止破壞性開發,尤其要重視對自然保護區脆弱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于這部分主要是通過定量的方法進行研究,如系統動力學的方法和經濟學分析的方法,研究如何開發景區或景點的旅游資源,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而關于景區、景點與旅行社的協調問題,主要是研究多委托人和多人的情況下激勵約束機制的相關問題。因為一家旅行社會同時開辟若干條旅游線路,而一個景區、景點也會同時與若干家旅行社進行合作,對于應該如何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既不能破壞當地的旅游生態資源,同時又不能使旅行社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也是旅游服務供應鏈未來研究的一個重點。

    參考文獻:

    1.馬士華等著.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張英姿.初探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5(2)

    3.《中國旅行社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課題組.中國旅行社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旅游學刊,2002(1)

    第6篇: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整合

    一、從CRM的發展過程看CRM的局限性

    CRM起源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觸管理”(contractmanagement,CM),即專門收集整理客戶與公司聯系的信息。90年代初演變成包括電話服務中心與客戶資料分析的客戶服務(customercare)。此后一些公司又逐漸研發了銷售自動化系統(salesforceautomation,SFA)、客戶服務系統(customerservice&support,CSS)以及銷售現場服務等典型應用,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集成計算機電話集成(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CTI)、呼叫中心技術。從CRM系統的形成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CRM只關注核心企業全面外部關系,此后由于企業認識的局限以及各功能模塊的固化將“客戶”簡單地理解為產品或服務的最終用戶。然而隨著供應鏈的出現,供應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終用戶更加深入地滲透到企業的“價值鏈”之中,核心企業不僅要處理來自最終用戶的信息,更要分析來自供應商、合作伙伴的信息,這些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企業的行為和最終成效。

    由此可見,傳統的CRM(見圖1)在提高企業收益,提高所在供應鏈的效率方面,已經顯得力不從心,那么如何來克服這一缺陷,如何更有效率地把CRM這個管理上的偉大成就應用到供應鏈上呢?這就需要對CRM進行改進,把服務對象由最終消費者進行向前的延伸,結合供應鏈管理,進一步拓展CRM的概念。

    圖1傳統的CRM流程簡圖

    二、CRM與供應鏈管理系統整合的必要性

    供應鏈與客戶關系管理的結合,使供應鏈管理思想由以前的“推式”轉為以客戶需求為原動力的“拉式”供應鏈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視客戶。也就是以顧客的需求為大前提,透過供應鏈內各企業緊密合作,有效益地為顧客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對從原材料供應商、中間生產過程到銷售網絡的各個環節進行協調;對企業實體、信息及資金的雙向流動進行管理;強調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應鏈中各個企業的即時信息可見度,以提高效率。

    同時兩者的結合實現了企業間相互信任,保證信息高質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各企業同步協調高效率地為顧客提供具有成本優勢、差異化優勢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了顧客個性化。SCM集成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配送優勢、響應優勢、成本優勢,通過建立與他們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保證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服務流安全順暢流動。供應鏈管理系統與CRM的整合實現整體優化的自動化管理系統;為關鍵顧客和合適顧客提供個性化、高價值產品和服務;獲得顧客信任與顧客建立長久穩定的關系;促進CRM成功,使顧客、企業和股東價值最大化。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二者的整合具有極大的必要性。

    三、供應鏈管理與客戶關系管理整合過程

    把供應鏈管理與客戶關系管理進行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概念模型圖(見圖2)

    圖2供應鏈管理系統與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整合概念圖

    在實施供應鏈管理與客戶管理整合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進行營銷和供應鏈的調查。企業要了解他們客戶價值的主導者、客戶需求、客戶關系管理過程、供應鏈設施和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之間的連接點和切斷點。

    (2)決定一體化管理的目標。根據企業的財政目標,企業決定一體化管理的長期和短期目標,要注意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確認差異。這里,企業要分清分析目標和調查結果之間的差異,然后確認他們的強點和弱點。

    (4)確切的闡述整合戰略。這個階段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企業將決定怎么接近一體化管理,即決定實行方案。企業要決定他們用什么方法來追求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的最優化。同時,也要考慮一體化帶來的效益。

    (5)計劃初步一體化和培訓。根據一體化管理戰略,企業可以確定實行戰略的初步計劃。初步計劃圍繞從系統一體化到新庫存計劃系統,而且為了一體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訓是非常關鍵的要素。

    (6)決定實施順序。企業要重視初步一體化,而且要建立邏輯的初步一體化順序。

    (7)設立評估指標。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過程影響到整個一體化過程。如果企業實行不合理的評估指標的話,投資將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設立評估指標是一種持續的過程,而且需要不斷地改善。

    (8)跟蹤結果和修正目標。企業要按照規定的標準評價計劃實施結果。這種標準或者建立在企業一體化管理目標的基礎上或者是競爭者的績效水平或者兩者皆有。根據實行的結果,企業可以再建立自己的目標。

    四、小結

    供應鏈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融合,在很大程度實現了供應鏈以及企業的透明化。單方面來講,客戶關系管理是專注于銷售、營銷、客戶服務和支持等方面,在這方面會更全面、更進一步。同時它的運作可以完善供應鏈管理流程。CRM正是通過管理與客戶間的互動,努力減少銷售環節,降低銷售成本,從這個角度也是對供應鏈管理系統的一種提升,并實現最終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程剛.影響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實施成敗的關鍵因素分析.情報雜志,2003.39-41.

    第7篇: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質量管理;供應鏈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Supply chain based quality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tradi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a single enterprise's point of view, lack of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nd system's attention.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given a lot of 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im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 At last, put forward some further research prospe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世界著名質量管理大師朱蘭曾說過:“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英國學者克里斯托弗又指出:“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由此可見,質量與供應鏈成為了21世紀企業管理的主題,質量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相結合,是當前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和提高績效的重要途徑。本文就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內涵及構成要素,供應鏈質量管理與績效的關系進行梳理,探究供應鏈質量的形成機理。

    1 供應鏈質量管理內涵及構成要素

    1.1 供應鏈質量管理內涵

    質量管理經歷了質量檢驗、統計質量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三個階段,供應鏈質量管理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深化和發展。到目前為止,對供應鏈質量管理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供應鏈質量管理是指對供應鏈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由單一企業質量管理模式轉變為多企業協同的質量管理模式。Kuei & Madu(2001)定義的供應鏈質量管理(SCQM):SCQM=SC+Q+M,SC=一個生產-配送網絡,Q=準確、快速地提供顧客滿意的產品,M=保證供應鏈中的產品質量以及獲得顧客信任[1]。Robinson和Malhotra(2005)將供應鏈質量管理定義為:通過對包括供應鏈里所有成員的業務流程進行正式的協調和整合,來測量、分析和持續改進產品、服務和流程質量,以獲得中間及最終客戶滿意和創造價值的流程[2]。Foster(2008)則將供應鏈質量管理定義為一種系統的方法,通過聯系供應商和顧客,利用上下游創造的機會來改進績效[3]。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對供應鏈質量管理進行了研究,比如,麻書城和唐曉青(2001)將其定義為:對分布在整個供應鏈范圍內的產品質量的產生、形成和實現過程進行管理,從而實現供應鏈環境下產品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4]。顧力剛等(2007)認為,基于供應鏈的運營模式使質量管理活動轉變為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多企業的協同過程[5]。

    供應鏈具有不確定性、復雜性、動態性、博弈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內涵會隨著供應鏈及其它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全球化、顧客需求個性化、定制化、信息網絡化、大數據等環境下,供應鏈質量管理會呈現出新的特點,需要我們基于最終顧客的需求、全球化的視角、戰略的高度重新審視供應鏈質量管理。

    1.2 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關鍵要素

    供應鏈質量管理是一個最終顧客導向的、面向整個供應鏈的系統,有其特定的內涵和關鍵構成要素。現有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供應商的質量管理(具體地,側重于供應商的選擇和評價)、企業內部質量管理和分銷商質量管理,基本上是傳統質量管理的簡單延伸,缺乏從供應鏈整體視角的、系統的關注。

    很多學者對質量管理的關鍵要素進行了分析研究。通常涉及到:高層領導、培訓、標桿學習、產品/服務設計、供應商質量管理、過程管理、質量數據與報告、統計過程控制方法的使用、員工間相互的關系、與客戶的關系、授權等等。Powell(1995)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的6個關鍵影響因素:領導、測量分析和改進、戰略、資源、顧客與市場、過程管理[6]。Evans和Dean(2000)認為,雖然企業的商業模式多種多樣,質量管理也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但是他們大部分都由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構成:客戶關注、戰略計劃和領導、持續改進和學習以及激勵和團隊合作。此外,Mehra等(2001)認為質量管理的要素很多,可以歸結為5類:人力資源關注、管理結構、質量工具、供應商支持和以客戶為中心[7]。Ashok 和Kumar等人(2002)在對制造業進行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質量管理構成要素框架,包括8個關鍵要素:質量戰略、組織學習、顧客滿意、員工授權、質量成本體系、解決問題的方法、持續改進和質量測量[8]。Robinson & Malhotra(2005)提出質量管理要素包括產品的一致性、質量控制和分析、組織文化、卓越經營、客戶滿意度、績效測量和對上述要素的整合過程。

    在供應鏈環境下,影響質量管理的要素更多,更為復雜,不僅要考慮單個節點企業內部、供應鏈整體的影響,還要考慮供應鏈節點之間接口的影響,以及供應鏈外部的影響。在全球供應鏈環境下,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差異、供應鏈安全與風險等成為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重要要素。

    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學者們對供應鏈上游環節的質量管理給予了較多關注,認為強化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加強供應商關系管理,有利于提升供應鏈質量。比如,Kannan(1998)等人重點強調了供應方評價、供應商參與和分散采購的重要作用,可以通過它們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質量[9]。Kraus(1998)等人認為應從質量、發貨、成本、適應性和創新5個因素出發對供應商進行選擇[10]。Kuei & Madu(2001)提出了3個供應鏈成功的要素:供應商關系、IT驅動變革和以顧客為中心。Foster(2008)提出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關鍵要素包括7大類:客戶關注、質量實踐、供應商關系、領導力、人力資源實踐、經營業績和安全性[3]。國內學者吳綺、許統邦(2001)認為核心企業不僅要對自身的產品設計、制造過程進行質量管理,而且還要對供應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等進行質量管理,從而做到對產品/服務形成的全過程進行嚴格的質量管理與控制[11]。龍勇、李軍鋒(2002)將質量管理的活動分為基礎活動和核心活動,基礎活動分為高層領導、員工管理、與供應商的關系、客戶關系管理4個方面,而核心活動分為過程管理與統計控制2個方面[12]。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雖然對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關注延伸到了供應鏈,提出了一些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基本要素,但仍然缺乏一個系統的框架,沒有提出一個能夠反映供應鏈本質的質量管理關鍵要素。值得關注的是,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邊界在哪里?一個典型的供應鏈是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顧客等節點組成,約定了供應鏈管理的基本邊界。但是,有的企業供應鏈管理邊界延伸到供應商的供應商甚至更上游的供應商。不僅如此,供應鏈除了連接上下游企業外,還可能關聯不同行業,具有特定地域的空間分布網絡。

    2 供應鏈質量與績效的關系

    加強供應鏈質量管理,是否有利于提高企業及整個供應鏈的績效,這是學者和企業家都十分關心的課題。已有大量實證研究探索了質量管理與績效的關系。Adam(1994)研究發現:質量改進與生產力提高對于質量、運營、財務績效有著最大的影響。Adam等人(1997)在3個地區(亞洲、歐洲、北美)對質量管理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3個地區有著相似的規律,某個地區最重要的質量要素在其它地區也是最重要的[13]。Forker等人(1997)研究發現,培訓、質量數據、供應商質量管理、質量部門的角色、產品設計和制造等5個要素影響供應鏈績效。Tracey(1998)認為提高企業績效需持續改善供應商運輸、交貨時間和內部元件質量,研究結論證明,質量管理、供應商參與與企業績效之間有因果關系。Kannan等人(1998)認為企業為了提高其運營績效,就必須重視供應商參與、供應商選擇和分散采購的作用,通過強化這些因素來確保供應鏈的質量。Kuei & Madu(2001)在臺灣開展了研究,指出企業的組織績效會因為下列與質量有關的因素有所差異:過程管理、供應商選擇和針對統計方法的培訓,可以通過供應鏈質量管理提升組織績效[14]。ChinhoLin(2005)等人對供應鏈質量管理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發現,香港和臺灣的數據分析結論是一致的,質量管理和供應商的選擇及參與的相關度都很高,質量管理對于企業的經營結果、顧客滿意度水平有明顯的影響[15]。

    國內學者張翠華、楊佰強(2006)分析了供應鏈關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并提出了用協調管理和協同管理的管理模式來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以使企業取得更好的運作績效[16]。姜玉滿、陳要立(2008)從將卓越績效模式的11個核心價值觀和供應鏈的關鍵要求結合起來,研究了卓越績效模式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的應用問題[17]。姜鵬等人(2009)總結和發展了不同類型的質量管理實踐與質量績效、創新績效之間可能存在的影響模式,實證研究表明:質量管理基礎實踐、質量管理核心實踐和質量績效三者之間的關系為完全中介效應模式,質量管理核心實踐作為中介變量,調節質量管理基礎實踐和創新績效之間的關

    系[18]。李全喜等(2012)對供應鏈組織關系對質量績效的影響、許德惠等(2013)對中國制造企業供應鏈運作風險對企業競爭能力與績效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等等,相關研究很多[18-19]。

    大量的實證研究都表明,供應鏈質量管理的相關要素對企業及供應鏈績效有顯著影響,但到底哪些要素才是影響績效的關鍵要素,影響的路徑和機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 結論與研究展望

    供應鏈質量管理并不是供應鏈管理與質量管理的簡單疊加,而是作為一個系統,有其特定的內涵與關鍵要素。不同的企業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關鍵要素也是不同的,而且,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形成一個供應鏈質量管理體系,共同影響供應鏈質量與績效。前文對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內涵及要素、供應鏈質量與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綜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有關供應鏈質量管理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首先,還有一些供應鏈質量管理要素沒有得到關注。比如,供應鏈信息質量,決定了對最終顧客需求的準確把握,也影響供應鏈過程的可視性和可追蹤性;供應鏈過程質量的可控性,是供應鏈質量管理最關鍵的要素和最大難題;供應鏈安全與風險,則與質量緊密相關,供應鏈安全不僅包括供應鏈資產的安全,還包括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安全,是為了防止意外事故、天災及社會政治的行動。所以,需要防止供應鏈的各種風險,特別是中斷風險,需要建立供應鏈質量安全的風險預警、干預及應急機制。

    其次,對供應鏈質量管理與績效關系的研究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因為供應鏈質量管理的要素很多,企業有很多供應鏈戰略選擇,供應鏈也有不同的邊界,在各種不同的情景下,供應鏈質量管理的諸多要素對企業績效、供應鏈整體績效等的影響機制是十分復雜的,涉及很多中間變量、控制變量。研究的方法包括規范研究、實證研究、案例研究、比較研究、定量的模型研究等,通過研究,找尋提高供應鏈質量與績效的方法與途徑。

    參考文獻:

    [1] Kuei C, Madu C, Lin C. Developing glob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1,49(15):4457-4481.

    [2] Robinson C J, Malhotra M K.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s relevance to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5,96(3):315-337.

    [3] Foster, S.T.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26(4):461-467.

    [4] 麻書城,唐曉青. 供應鏈質量管理特點及策略[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1,7(9):32-35.

    [5] 顧力剛,于輝. 基于供應鏈的質量管理模式研究[J]. 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7(4):31-33.

    [6] Powell, Thomas C.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16:5.

    [7] Mehra S, Hoffman J M, Sirias D. TQM as a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next millenn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1,21(5/6):855-876.

    [8] Ashok Kumar, Kathryn E. Stecke, Jaideep. M. A Quality Index-Based Methodology for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Analytica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J].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 Management, 2012(5):564-577.

    [9] Kannan, et al. Tools and techniques of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1999,6(3):34-49.

    [10] Krause, et al. Purchasing strategy: An empirical analysis[J]. Proceedings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1998(5):1227

    -1229.

    [11] 吳綺,許統邦. 供應鏈質量管理——21世紀質量管理新思路[J]. 中國質量,2001(12):45-46.

    [12] 龍勇,李軍鋒. 國外質量管理實證研究及其對我國企業的借鑒意義[J]. 工業技術經濟,2002(6):69-72.

    [13] Adam, et al.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quality improvement approach and firm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7,17(9):42-43.

    [14] Kuei C, Madu C N, Lin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1,18(8):864-872.

    [15] Chinho Lin, Christian N Madu, Chu.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 comparison study on American, Japanese and Taiwanese owned firms in Taiwa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4,21(5):564-577.

    [16] 張翠華,楊佰強. 供應鏈關系及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分析[J]. 工業技術經濟,2006,25(7):79-81.

    [17] 姜玉滿,陳要立. 卓越績效模式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 質量探索,2008(4):22-23.

    [18] 姜鵬,蘇秦,黨繼樣,等. 不同類型的質量管理實踐與企業績效影響機制的實證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09(7):134-143.

    第8篇: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范文

    (一)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指物料或商品在空間與時間上的移動。美國物流管理學會(CouncliofLogisticsManagement,CLM)1998年對物流(Logistics)的定義是:物流是供應鏈過程的一部分,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以高效和經濟手段來組織產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供應到消費的運動和存儲的計劃、執行和控制的過程。中國《物流術語》國家標準將物流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實施有機結合。物流的功能有:運輸功能、存儲功能、裝卸功能、包裝功能、配送功能、信息處理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管理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對商品、服務和相關信息,從產出點到消費點的合理、有效的流動和儲存進行規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物流管理的任務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為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可以概括成R7(RightCost、RightTime、RightPlace、RightCondition、RightQuality、RightProduct、RightCustomer)。即以適當的成本,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恰當的條件,將良好的質量、合適的產品送到適合的顧客手中。物流管理的內容包括對物流活動諸要素的管理,即對其中人、財、物、設備、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對物流活動中的物流計劃、質量、技術、經濟等職能的管理。

    (二)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供應鏈管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生產的一種管理方法,其內涵是企業通過計劃運輸、生產、存儲、分銷、服務等活動和電子商務的手段,把從原材料采購、加工制造、分銷和銷售的各個環節有機的連接起來所構成最有效的供、產、銷網絡系統,在提高客戶滿意度的同時,降低整個系統成本和提高企業的效益。網絡中節點除物理連接外,還有通過因特網的連接表達了相應合作的企業單位之間的信息傳遞、協調與合作關系。特別是隨著企業協作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的發展,這個供應鏈網絡可能會包括世界各國眾多的供應商、廠家和銷售商,從而構成了一個從供應到服務的大型全球供應鏈網絡。

    二、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的區別

    從上述關于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可知供應鏈管理涵蓋了企業經營中從原料起點至消費終端的所有商業環節。雖然人們普遍認為,供應鏈管理是隨著物流管理的發展而提出和逐步獲得完善的,但是發展至今,物流管理己經成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部分。因此,它們之間有著許多共同之處,例如,它們都是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以及零售商組成的,都是以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作為自我實現的前提、基礎和保證,都是跨越企業、部門甚至是國別的,等等。但是,它們之間也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1.供應鏈管理是把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供應鏈上各企業分擔的采購、生產、分銷和銷售的職能成為一個協調發展的有機體。因此,它最關鍵的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僅僅是節點企業、技術方法等資源簡單的連接。庫存則作為平衡有限的生產能力和適應用戶變化的緩沖手段。

    2.供應鏈管理關心的并不僅僅是物料實體在供應鏈中的流動。除了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的運輸和實物分銷之外,供應鏈管理還包括:戰略性供應商和用戶合作伙伴的關系管理;供應鏈產品需求預測和計劃;供應鏈的設計(全球節點企業、資源、設備等的評價、選擇和定位);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物料供應與需求管理: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產品設計與制造管理、生產集成化計劃、跟蹤和控制;企業間資金流管理(匯率、成本);基于供應鏈的用戶服務與物流(運輸、庫存、包裝等)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應鏈交互信息管理等。供應鏈管理不但涵蓋了現代物流管理的全部內容,而且從更高的層次上來解決物流管理問題。

    3.供應鏈管理強調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業的關鍵業務(核心競爭能力)上,充分發揮其優勢,同時,與全球范圍內的合適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把企業中非核心業務交給合作企業來完成。而現代物流管理強調的是從原材料的調配、成品的銷售到包裝物等廢棄物品的回收以及退貨所產生的物流活動的有效性。

    4.供應鏈管理是基于戰略伙伴關系的企業模型,因此,它可以利用信息共享(透明性)、服務支持(協作性)、并行工程(同步性)、群體決策(集智性)、柔性與敏捷性等先進的技術和手段來進行企業的流程再造。

    5.供應鏈管理不僅僅具有自己的合作機制、決策機制、激勵機制和自律機制,還有自己的理論模型、設計原則以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因此,它是比現代物流涉及的范圍更廣、層次更高、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

    6.兩者的目標不一致。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通過管理庫存和合作關系,去達到對客戶的快速反應和整個供應鏈上的交易成本最低。而現代工業物流管理是通過各種協調手段,尋求把產品迅速、可靠地達到用戶手中所需要的費用與生產、庫存管理費用之間的平衡點,從而確定最優的庫存投資額。因此,其主要任務仍然是管理庫存和運輸。

    三、基于供應鏈的物流管理過程模型研究

    (一)基于供應鏈的物流管理過程模型

    由于供應鏈管理下物流環境的改變,供應鏈中的物流管理與傳統的物流管理有許多不同點。傳統的物流模型如圖1所示。傳統物流管理的主要特點是:縱向一體化,供需信息不穩定,缺乏合作,需求信息和反饋信息都是逐級傳遞的,資源和信息利用率低,無法共享,因此上級供應商不能及時地掌握市場信息,對市場反應速度慢,從而導致需求信息嚴重扭曲。其次,分析一下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過程模型。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模型以信息共享為平臺,和傳統的縱向一體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饋信息等不是逐級傳遞的,而是網絡式傳遞的,企業通過Intenet/Intranet或是EDI可以很快掌握供應鏈上不同環節的供求信息、市場信息等信息,信息的共享對供應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信息共享,供應鏈上任何節點的企業都能及時掌握市場的需求信息和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情況,每個環節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與其他環節進行交流與共享,從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現象。

    (二)基于供應鏈的物流管理模型主要內容

    基于供應鏈進行的物流管理主要有運輸管理、庫存管理、采購管理、顧客響應管理、物流渠道管理和網絡設計。

    (1)運輸管理:運輸是物流作業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原材料和貨物都要通過運輸來實現空間上的轉移,正確的進行運輸管理可以提高整個物流系統的運行效率和績效,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益。運輸管理主要包括對運輸方式和運輸承運人的選擇;規劃路線和計劃運輸設備的使用時間;從而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基礎上,使車輛和人員的使用效率最高;設計合理的運輸網絡并進行優化等工作,在運輸管理中要用到的信息技術,如GPS、GIS、電子商務、運輸分析技術(如試錯方法、精確方法、迭代方法和組合方法)等。

    (2)庫存管理:面對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供應鏈中不同企業之間的不協調、不確定問題,企業往往通過設置庫存來緩和矛盾。在供應鏈中,存在需求放大效應,即牛鞭效應,這種現象發生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供應鏈中庫存的波動,所以,好的庫存管理模式對供應鏈管理思想能否很好實施起著關鍵作用,庫存管理策略有供應商管理庫存策略(VendorManagedInventory,VMI):這種管理思想體現了供應鏈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是一種新的有代表性的庫存管理思想;聯合庫存管理策略(JointManagementInventory,JMI):聯合庫存管理策略是一種基于協調中心的庫存管理方法是為了解決供應鏈體系中的牛鞭效應,提高供應鏈的同步化程度而提出的,聯合庫存管理是一種風險共擔的庫存管理模式;多級庫存優化:聯合庫存管理是供應鏈中單級局部優化管理模式,而多級庫存優化則是全局性的庫存管理優化模式,強調供應鏈資源的全局優化;工作流管理:工作流管理是針對企業戰略性庫存決策問題提出的庫存管理策略,這種策略認為庫存是企業之間或部門之間沒有實現無縫連接的結果,庫存管理本質上不是針對物料的管理,而是針對企業業務過程的調整來解決庫存問題。這種庫存策略強調了企業間的戰略合作與協調。

    (3)采購管理:在供應鏈中,采購管理模式是用戶需求訂單驅動制造訂單的產生,制造訂單驅動采購訂單的產生,采購訂單再驅動供應商,這種訂單驅動模式使供應鏈系統能及時響應客戶需求,降低整體庫存水平;在供應鏈中采購管理由傳統的采購控制向外部資源管理轉化,在長期的互利的合作基礎上,具體的作法包括采購方向供應方提供質量管理的信息和技術支持,參與供應方的產品設計和質量控制,協調供應商資源,改善供應商網絡的層次結構等;采購管理用的一般策略是準時采購策略,基本思路是在恰當的時間、地點,以恰當的數量和質量提供恰當的物品,其目的就是通過持續改進來消除庫存和不必要的浪費,準時采購策略模式得以有效進行的重要手段。

    (4)顧客響應:在激烈的競爭中,顧客的選擇余地變得越來越大,如何改善與客戶的界面關系,將客戶整合到企業的價值創造活動中,成為提高客戶響應和客戶滿意的關鍵,一般做法是通過在銷售終端采集顧客的直接消費信息,通過信息技術的處理,整理客戶需求的特點,并將這些信息通過供應鏈中的信息傳遞系統在供應鏈各個企業共享,從而使供應鏈的各個企業能夠及時地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經營策略和行為。同時,客戶與供應鏈間的交互能力變強,客戶可以將自己的需求直接通過網絡方便地傳遞給供應鏈系統,同時有可能實時地掌握產品的進度情況,這樣把客戶整合到了產品價值創造的過程中來了,整個供應鏈的客戶響應度和提品的客戶滿意度都大大提高了。

    (5)物流渠道:物流渠道是指供應鏈系統物品運送的途徑和方式。物流渠道的合理性和運送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合的物流管理系統中,物流渠道管理與庫存管理、采購管理、客戶服務是密切相關的。要進行物流渠道設計,在戰略性考慮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分析,優化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包括制造工廠、分銷中心、倉庫等)的位置和數量,使物流系統優化,獲得較低的運輸成本和庫存成本,其本質上是為了實現用戶成本和用戶響應度的綜合最優。

    (6)網絡設計:供應鏈網絡設計決策的核心就是供應鏈設施決策,包括生產、存儲或運輸相關設施的區位及每樣設備的容量和功能,它包括設施功能,即每一項設施有何作用,在每一設施中將進行哪些作業流程;設施區位是設施如何布局;容量配置,是每一設施應服務于哪些市場,每一設施由哪些供給源供貨。

    四、基于供應鏈管理下的企業物流管理的意義

    (一)資源共享

    供應鏈管理實現企業內部各部門事業部和企業外部各個企業在經驗、設備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資源上各自優勢共享,相互彌補資源的不足,形成企業一體化的和社會化的網絡化系統,一方面可以提高本部門和本企業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埋沒成本,另一方面又可節約企業在弱勢資源方面的新投入,降低轉置成本,而將企業有限的資源用于培育和維持核心力量,以獲得整體的競爭優勢。

    (二)形成核心競爭力

    對于許多企業而言,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合理運用是企業取得效益的主要支撐,而這些新東西的運用常常受到自身能力、投入不足、信息不完全、未來的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制約而存在很大的風險。供應鏈橫向一體化的企業根據各自的核心力量進行分工,承擔其中的某一項或幾項任務,在適當的時候利用適當的資源完成應用、開發和總結。從而實現了風險分擔,降低了每個項目的經營風險,使競爭具有差異化,完成企業整體的技術創新,快速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降低冗余庫存,降低運作成本

    通過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基于共同利益(如為了贏得某一市場機遇)形成無縫連接,企業間通過信任機制、共享在庫資源等,就可以建立可靠的連續JIT庫存補充,實現低庫存水平,大大降低冗余庫存。物流管理還可以提高企業運作效率,大大降低運作成本,這些交易成本包括原來個體企業的市場搜尋成本、討價還價成本、擬定和監督合同成本等。最終使整條供應鏈的成本最小化。

    (四)增強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

    目前公司流行的項目承包、個人股權投資等外部整合策略以及企業自身的擴展都是通過巨大的投入、擴充企業邊界和市場內部化來進行的,這往往出現由于組織膨脹而帶來的“大企業”病:規模擴大、管理層次增加、協調成本上升、使企業的行政效率低下、決策緩慢、根本無法做到物流管理的合理化,無法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做出靈活反應,反而直接阻礙了企業的發展。供應鏈縱向一體化管理的每個企業著重發展自己的核心力量,而且核心力量之間是通過網狀結構而不是科層結構來維系的、不涉及組織的膨脹,因而可有效避免“大企業病”的出現。

    第9篇: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范文

        【論文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

        當今社會,環境己經日益成為影響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漸被人們所重視,該戰略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看成是一個互為因果的有機整體,它是一種綜合性的發展戰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考慮到自然生態環境的長期承載能力,從而保證環境和資源既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又可以滿足人類長遠生存的需要。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和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我國企業長期運行的傳統管理模式必須轉變——實施供應鏈管理,即在不斷完善企業生產管理的同時,進行全面優化,將客戶需求、對原材料生產、供應、加工、包裝、物流、營銷、消費及回收服務等一系列過程進行整合。

        供應鏈上企業利益的最大化是傳統企業供應鏈所追求的目標,其對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為它只顧及企業的成本和企業內部環境的改善,而其在制造和流通過程中對周圍環境和人員所產生的影響及所使用產品的廢棄物和排放物如何處理、回收與再利用等問題并沒有考慮到。新的形勢下,企業所面臨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我國企業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問題必須有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綠色供應鏈內參與的行為主體之間的物流、信息流于資金流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協調與控制等,其目的是通過優化與提高相關活動的速度、準確性、與環境的友好程度等途徑來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增進福利、實現與環境相容的目標。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綜述

        關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國外學者對此研究的較多,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從環境法規角度研究綠色供應鏈(Webb,L、Steve Lippman、Geoffrey J.L.F.Hagelaar、Jack 、Steven V. Walton);從環境績效角度研究綠色供應鏈(Porter,M.E、 vander Linde,C.、Sinding,K、Beamon,B.M);從綠色合作角度研究綠色供應鏈(Hall、Jeremy、Ken Green、Barbara Morton)。在我國,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的重點在于概念介紹、集成特性、體系結構、主要研究內容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綠色供應鏈概念及內容研究(但斌、劉飛、時炎、侯先榮、郭素金、武春友、朱慶華、汪應絡、王能民、蔡舜山、李慶濤);基于績效的綠色供應鏈研究(周勇、鄭任、郭婷婷、孫曉博、劉威);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模型及成員間的合作研究(曹杰、廖媛紅、王洪剛、李向東,閻洪、竇一杰、朱慶華,田一輝)等。

        盡管國內外關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時間較短,但是已經得到了學術界與企業界在內各個領域的關注。在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比較認同王能民對綠色供應鏈界定:綠色供應鏈是指在以資源最優配置、增進福利、實現與環境相容為目標的以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為原則的從資源開發到產品的消費過程中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銷售、使用到報廢處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動的集合,是由供應商、銷售商、零售商、消費者、環境、規制及文化等要素組成的系統,是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等運動的集成。從綠色供應鏈的定義來看,其具有不同于傳統供應鏈的內涵具體體現為以下幾點:(1)綠色供應鏈運營的目標是自愿的最優配置、增進福利以及實現與環境相容,三者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關聯。(2)從系統構成來看,其成員較傳統供應鏈要廣。(3)綠色供應鏈的運營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運動的基礎上的。

        二、實施綠色供應鏈的重要意義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對于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保護環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提高企業競爭力

        首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減少對企業流動資金的占用并降低庫存成本。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組成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包括原料供應商、生產企業、中間商、零售企業等)建立良好的供需關系,減少各環節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需求信息能夠準確快速的傳遞,從而減少盲目生產和庫存。其次,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有效地減少流通費用,產生規模效益,提高企業的價格競爭力。供應鏈中各結點企業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為了使共同體的利益最大化,各結點企業將相互合作、協調,減少不必要的時間耽擱,并對市場需求作出快速準確地反應,促進各結點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最后,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將提升各接點企業的美譽度及品牌形象,從而贏得市場。綠色供應鏈在節約能源和原料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減少了環境的治理費用,使企業的利潤空間得以擴大。另外,隨著國際上綠色貿易壁壘的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應用在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而且可以促進我國企業更大限度的參與國際競爭。

        2、實現供應鏈各結點企業之間的多贏

        為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經營效率,實現對客戶需求的快速反應,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是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各結點企業的共同選擇。綠色供應鏈把原料供應商、生產商、中間商、零售商緊密聯系在一起,之間相互協調,使需求信息得以快速正確的傳遞、流通渠道保持通暢,從而提高服務質量,贏得市場。

        3、提高企業在競爭環境中的適應性

        我國加入WTO已有十余年,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日新月異。市場化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多元化競爭加劇了競爭的白熱化。另外,國際化大型企業不斷進入我國市場,國際化競爭使得我國企業面臨著世界范圍的競爭。因此,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我們必須實施科學合理的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4、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綠色供應鏈管理以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綠色供應鏈內各結點企業進行管理,在追求資源的最優配置、增進福利的同時,努力實現與環境的相容。這對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目前我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問題分析

        1、綠色供應鏈管理理念推廣尚淺,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起源于國外,且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絕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提出階段,實際應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基本上局限在一些國際型大企業,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理念還未在我國得到廣泛的宣傳與推廣。另外,作為發展中國家,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為了發展經濟,依舊遵循先發展后治理的舊觀念,依然將經濟發展作為第一位,甚至不惜犧牲環境為代價,還沒有形成綠色生產的觀念。

        2、法律法規不健全,宏觀環境急需改善。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很多法律法規尚不健全,還需不斷的完善。例如我國法律法規對企業環境污染行為的處罰較輕,監督的有效性得不到體現,致使很多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選擇直接交納相應的費用與罰款,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諸如此類的情況提高了制造商的收益,使制造商的成本外化合法化,而導致供應鏈各結點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不一致,造成環境惡性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各結點企業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追求整體利益與環境相容,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立健全我國的法律制度,改善宏觀環境刻不容緩。

        3、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忽視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依據傳統理念,企業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設計、生產和銷售。供應鏈各結點企業過分強調消費和需求的主流作用,甚至為了降低庫存,不惜夸大和炒作虛無的概念,而實際上并無任何創新,致使消費陷入誤區,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不僅不能夠提升環境社會效益和企業內部效益,還將削弱企業的競爭力和戰略管理能力。各結點企業并沒有意識到自身引導和宣傳健康消費、綠色消費的責任,沒有考慮供應鏈對社會和環境帶來的負而影響,為了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勢必以犧牲外部的利益為代價,最終將不可避免地影響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我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策略

        1、企業轉變傳統環境觀念,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

        企業必須主動提高社會責任感,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綠色供應鏈,在將環境納入到成本控制的同時,著眼于長遠利益,明確企業在綠色供應鏈中的位置,分擔風險并致力于各自的核心競爭力,使個體的行為符合整體環境價值最大化要求。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把綠色供應鏈管理提高到戰略層次的高度。高層領導作為企業文化的倡導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們的價值觀對于成功的實施綠色供應鏈戰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轉變高層答理者傳統的觀念,使其樹立新的“綠色”理念,從而提高全體員工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通過營造和宣傳企業的綠色文化,使企業內部形成強大凝聚力,樹立企業的“綠色形象”、創造企業的“綠色品牌”。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成人毛片免费看| 成人五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一区在线|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 羞羞漫画在线成人漫画阅读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色老头成人免费视频天天综合|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