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范文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

    第1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 恢復力穩定性 抵抗力穩定性 自我調節能力 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人教版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問題一直困擾著教師和學生,如自我調節能力的含義、穩定性與復雜性的關系、恢復力穩定性和抵抗力穩定性的關系等,然而教材中并沒有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1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含義

    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節中,給出的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定義為,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按照這個定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含義:

    ① 生態系統未受到外界干擾的情況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動態平衡;

    ② 生態系統受到干擾時,抵抗干擾,維持原有平衡的能力(抵抗力穩定性);

    ③ 生態系統受到干擾,遭到破壞后(偏離平衡后),恢復到原有平衡狀態的能力(恢復力穩定性)。

    2 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含義

    人教版生物必修3中,并未給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定義,只提到“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也就是說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是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很少有文獻給出“自我調節能力”的定義,只有少量文獻給出“生態系統作為具有耗散結構的開放系統,在系統內通過一系列的反饋作用,對外界的干擾進行內部結構和功能的調整,以保持系統的穩定與平衡能力,稱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這樣的定義傾向于將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理解為抵抗力穩定性。但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遠不只這一方面,其至少包括以下2個方面的含義:

    ① 未受到干擾時,生態系統通過自我調節能力,調節固有的動態平衡。

    ② 受到干擾后,通過自我調節能力對內部結構和功能進行調整,保持或者恢復原有平衡。

    2.1 通過自我調節能力,調節固有的動態平衡

    生態系統在未受到干擾時,其功能和結構保持著固有的動態平衡,這個固有的動態平衡狀態是靠自我調節能力來實現的,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① 同種生物(種群內部),通過密度自動調節種群數量的穩定。當密度增高并超過平均密度時,種群自身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或者加強遷出等作用(負反饋作用),使種群密度恢復或接近原有狀態,反之,當密度向低于平均密度的方向偏離時,種群自身又通過加速生長發育,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等反饋途徑,使種群密度再恢復或接近原有的水平。種群內部自動調節種群密度的途徑很多,主要可通過行為、內分泌和遺傳等方式調節。

    ② 異種生物通過種間關系彼此相互制約,維持相對穩定。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異種生物之間可以通過捕食、寄生、種間競爭等相互影響彼此的種群密度。如當兔的數量上升后,由于食物變得豐富,猞猁的發育速度加快,出生率上升,所以數量上升;又由于猞猁數量上升,吃掉大量的兔子,所以兔子的數量又會下降,猞猁由于缺少食物,從而種群數量也下降。

    ③ 生物與非生物相互影響,使生態系統保持平衡狀態。

    非生物環境,如光照、溫度、降水、氣候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某一地區生態系統的類型。生物可通過不同的生態對策適應環境。在多變的、不確定的和難以預測氣候的環境下,種群一般選擇遇到良好環境就快速發育,具有很高的出生率。這樣的物種一般體型較小,壽命短,一生中只生殖一次,如寒帶或者干旱地區的生物、一年生草本植物、蝗蟲。在穩定的、較確定的和可預測的環境下,種群一般選擇緩慢發育,增長率不大,這樣的生物一般體型較大,壽命長,一生中可多次生殖,如熱帶雨林地區的生物、大象。

    生物也可通過改變非生物環境,以提高自身的調節能力。如群落的演替過程中,演替不同階段的生物不斷的改良土壤環境,使生物群落朝著復雜化的方向發展,在群落的演替過程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也不斷加強。

    2.2 通過自我調節能力,保持或者恢復原有平衡

    當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時,生態系統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能力抵抗干擾,如森林遇到持續的干旱氣候,樹木往往擴展根系在空間的分布,以保證獲得足夠的水分,維持生態系統正常的功能;當生態系統由于受到干擾偏離平衡位置時,可通過自我調節能力,恢復到平衡狀態,如草原火災后,由于草根和種子的再生能力很強,所以草原很快會恢復到原來的繁盛狀態。

    但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外界干擾超過限度,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將很快喪失。如過度放牧導致草原退化,由于草根等都被破壞,失去再生能力,很難恢復。

    3 復雜性與穩定性的關系

    3.1 復雜性與自我調節能力的關系

    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節中,給出“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也就越強”。如前所述,自我調節能力主要包含生態系統未受到干擾時調節動態平衡,與受到干擾時抵抗干擾和恢復平衡的能力。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越復雜,種間關系以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就越復雜,將有更多的途徑維持自身的動態平衡。例如,當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時,某一種生物的數量減少,如果營養結構越復雜,將會有同一營養級的其他生物補償或代替這一生物的功能,從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

    3.2 復雜性與抵抗力穩定性的關系

    復雜性與抵抗力穩定性的關系是復雜的。如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節所述,“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也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但是,在實驗研究中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如在非洲塞倫蓋蒂平原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群落中增加了水牛的草食作用以后,群落的穩定性下降了,也就說明物種豐富度高的群落,其抵抗力較差;而在美國黃石公園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豐富度高的草原與物種豐富度低的草原相比,更能抵抗干旱的環境。

    3.3 復雜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關系

    復雜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關系是復雜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并沒有直接給出恢復力穩定性與復雜性的關系,一般認為,群落或者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越高,恢復力穩定性越弱。例如森林和草原在同樣遭受火災之后,草原生態系統恢復的相對要快一些。

    但是,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不僅決定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生態系統所處的自然條件和遭受的破壞程度同樣影響恢復力穩定性。例如在同等強度的干擾下,草原生態系統比沙漠生態系統的恢復速度快,雖然草原生態系統結構更為復雜,但是由于其氣候條件(尤其是降雨)比沙漠好,所以受到干擾以后恢復較快。同一生態系統受到不同干擾時,恢復速度也不一樣。當干擾較弱時,恢復速度較快,干擾較強時,恢復速度較慢。但是,當破壞程度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時,恢復力穩定性將遭到破壞,此時恢復的時間將更漫長。這個恢復的過程已經不屬于恢復力穩定性的范疇,應該屬于群落演替的范疇。

    3.4 恢復力穩定性與抵抗力穩定性的關系

    一般認為,同一個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呈現相反的關系。一個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但遭受干擾后,恢復的時間將較長,也就是說恢復力穩定性越弱。

    由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與復雜性的關系極其復雜,因此直接將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相比較,是不合適的。例如,熱帶雨林物種豐富度很高,抵抗力穩定性很強,然而,遭受一定程度的干擾后,也能較快的恢復;北極苔原物種豐富度很低,營養結構非常簡單,抵抗力穩定性很低,在遭受到外界干擾后,由于氣候惡劣,恢復的時間也比較漫長。

    參考文獻:

    [1] 朱正威,趙占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殷維君.環境保護基礎[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

    [3] 孫儒泳.動物生態學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第2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水利;設計原則;環境;系統

    Abstract: Earth's population surge, the water dropped significantly, human disturbance of the soil underlying surface trend of enhancement,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water cycle by artificial collateral obvious uneven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rough the introduced the role of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leads to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related points to make in the future design to rule-based, rational accordingKey words: hydraulic; ecological water; design principles; environment; system

    中圖分類號:TV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水利工程是人類干擾下墊面環境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調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達到除害興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稱水工程。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災害,并進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從而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對水資源的需要。但是與此同時,種種水利工程的出現,引發了嚴重危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問題的不斷出現,人們在以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基準的水利工程上又相繼提出了生態水利工程的議題。

    1.生態水利的定義

    生態水利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遵循生態平衡的法則和要求,從生態的角度出發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建立滿足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利用的水利體系,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宏觀上講,生態水利就是研究:水利與生態系統的關系;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系統演變的關系;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水平、節約用水的條件下,保證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和良性發展的途徑和措施。因此,生態水利是把人和水體作為整個生態系統的要素來考慮,照顧到人和自然對水利的共同需求,通過建立有利于促進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和維護的運作機制,達到水生態系統改善優化、人與自然和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必須尊重生態法則,將生態用水列入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方案中,搶救和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

    2.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

    1要與環境工程設計有機結合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應當與環境科學與工程的技術和理論體系進行充分的結合,從而達到水質與水量同步配置的科學分配目的。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會因為季節性的變化發生較大的改變,使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過程存在較大的阻力與挑戰,尤其是在與水污染防治工程進行有機結合的過程中,該現象更為嚴重。如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在連續進行了幾年補水后,仍然出現了濕地水域中底棲生物的明顯減少,少量物種消失,部分遷徙水禽不在此地停留的奇怪現象,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水質不符合濕地水質的要求。為了減少排水時夾帶泥沙或污染物進入湖泊或濕地而導致的危害,通常可以在進入濕地或湖泊的過渡帶設計生態處理溝渠或氧化塘。在缺水的地區進行作物種植,可以進行水質凈化和水量高效利用為基準的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因此,水污染控制工程與生態水利工程相結合的設計方法是生態水利工程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2注意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在對河流生態修復管理和修復的解決上,要避免小尺度、零星局部和短時期的范圍內進行,加強在長期的、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和大景觀尺度上的作業。因為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相反地,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僅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

    我們談到的“整體性”,就是指從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結構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然后提出的用來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綜合和整體的一套方法。該方法不僅能夠用來修復單一的動物和河岸的植被,還考慮到了對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

    進行大尺度的景觀操作,首先要考慮河流生態修復的時間尺度問題,河流系統是一個動態的、長期演變的過程,每一個河流都有自己的歷史,河流生態修復是需要靠時間做工作的,因此要做好長期監測和管理的河流生態修復的準備;其次是要重視水域的隨機性、流動性和易變性的特點,它主要表現在水位水量、流量、水溫隨機和周期變化上,也體現在河流侵蝕與淤積的河勢上。最后是要考慮生境邊界的動態擴展問題。因為植物的擴散和動物的遷徙的變動,生境邊界也隨之發生了動態變動。考慮到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一條河流不可能孤立的進行生態修復活動,還需要與相鄰的流域進行協調的修復,在與周圍生態系統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的時候,開放性就體現了出來。

    2.3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因此生態系統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從短時間尺度看,寄希望于短期的河流修復,即一種類型生態系統取代另一種生態系統往往是不現實的。所以應當采取長時間尺度,這樣既增加和提高了生物群落的多樣性、結構復雜性、系統有序性,又穩定了生態系統的內部結構。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一樣都是運動的,這就產生了時間與空間上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使得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設計方法,需要采取反饋調整式的方式進行,該方式是按照“設計―執行―監測―評估―調整”的過程往復循環的。在這個過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在監測的基礎上進行評估,常采用的評估方法通常為參照比較法,一種是與未進行生態修復的與自然條件類似的河流比較,一種是與自身河流系統的初期情況和歷史情況的比較。

    2.4生態水文學與工程水文學設計相結合原則

    以生態水位學與工程水文學作為工程實際的基礎,進行水文過程的計算與分析。重點考慮工程水文學與生態水文學的結合,這樣才能為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提供基礎。其原因是,生態水利工程的服務對象往往比較廣,涉及到農業、濕地、草原、江河湖泊、畜牧業和林業等生態用水和生活用水,所以只有將生態目標的水資源要求規律摸清楚,才能在科學的基礎上解決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

    2.5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關于生態系統的自我組織及恢復能力的探討就悄然展開了。所謂自我組織能力,就是以多種不同形式構成的、用來解釋物種分布復雜性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用來表明食物網絡隨時間發展而發展的過程。自我組織的原理就是指一些與生態系統有好的物種,通過自然界的選擇,找到一種與之相適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從而支持他們進行物種種群的繁殖和生長。這就好似我們理解上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一樣,只是變換的理解的范圍和角度。

    2.6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生物群落的多樣性與非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一般我們了解的“生物群落多樣性”指的就是生物群落的功能和結構的多樣性。非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與生物多樣性具有相互藕合和依存的關系。反映在空間異質性越高,創造的小生境多樣性就越多。反之,生物群落的數量也會隨著非生物環境的單調而變得下降,從而造成生物群落的比例、密度、性質都發生實質的變化,造成生態系統的退化。河流生態系統生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河流橫斷面形狀的多樣性;上中下游的生境異質性;水陸空的聯系緊密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方面。這樣豐富的多樣化條件,造就了河流形態在水溫、水溫脈沖變化、水深、流速、流量、河床材料上的生態因子異質性,形成了豐富的河流生物群落多樣性。所以提高生物群落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

    3 結束語:

    我國的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尤其以經濟高速發展狀態下的河流水域破壞最為嚴重。如果一味的采用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不僅會加重水資源問題的嚴重性,更會加重環境的負擔。只有采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才能正確合理的利用和開發水資源,保護和尊重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正茂,趙慶良 濃江流域濕地水文站設計方案研究 《水利發展研究》

    第3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范文

    “生態系統”是北京版教材初中生物學第四冊,第十六章生態與環境,第三節的內容。主要內容有兩方面:(1)生態系統的結構。(2)生態系統功能。本節內容介紹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等內容;生態系統的組成中介紹了生產者、分解者、和消費者三種生物以及這三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周圍的生物,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組成了吃與被吃的關系,這就形成了食物鏈。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人類居于最高營養級,人類的活動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說明生物影響環境,與前節的內容相聯系,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又為下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奠定了基礎。

    2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本節課已經具備的知識:知道了環境因素、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等知識儲備。學習本節課已經具備的基本技能;對簡單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等;對于復雜的高等的技能還要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培養。基于本節課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興趣濃、積極性高。學習本節課的困難是:對生物學專有名詞的理解學生不易接受,如營養級、生產者的社會學概念與生物學概念的區別。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并能領會“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學科觀點是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制定較恰當的教學目標。

    3 課時安排

    共2課時:生態系統的結構1課時;生態系統的功能1課時。

    4 教學設計的思路

    通過客觀事實分析歸納出一般的認知性概念,如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然后引領學生建構核心概念——生態系統。為將來建構《穩態與環境》模塊中的最核心概念——穩態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認識生命系統的環境、調節與穩態找到一個宏觀的視角。

    5《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設計

    下面我以《生態系統的結構》為例,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流程、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后反思”等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5.1 教學目標

    5.1.1 知識目標:知道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舉例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類群;圖解生態系統各種組分之間相互關系;舉例說明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營養關系,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內物質流動和能量傳遞的渠道。

    5.1.2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制作生態瓶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推測和交流的能力;通過分析生態系統中各種組分之間相互關系,增進學生信息處理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能力。

    5.1.3情感目標

    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點;強化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5.2 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取講授與討論相結合,融比較、歸納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組織學生根據課程設計逐步深入教材的內容,達到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目的。

    5.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各成分的關系;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與食物網。難點:生態系統的概念。

    5.4對教學效果的預期

    由于這個教學設計始終以穩態與環境科學主題為指引,始終以理解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為目標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會利用各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很容易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對生態系統中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對分析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會對第二課時較為完整地構建生態系統起到“修橋鋪路”的作用。也會為高中繼續學習穩態與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5.5板書設計

    5.6 教學流程

    圖2教學流程

    5.7教學過程

    5.7.1導入圖片集錦:昌平幾處學生熟悉的生態園(北京綠色農業生態園、盛世源生態園、百辰生態園、浩華綠色生態園、英達生態園、紅櫨生態園)這些場所為什么叫生態園? 學生答出生態園就是一個生態系統。你憑什么認為生態園就是生態系統?(同學一時說不清楚)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課題。

    5.7.2 生態系統的成分

    指導學

    生觀察學生自制的生態瓶,這是我們小學就接觸到的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瓶,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①生態瓶內有哪些成分?②生態瓶內各成分的關系怎樣?學生交流,教師適當評價。

    以上我們探究的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間的關系,我們再來看看池塘生態系統在成分上與生態瓶有什么異同點?通過學生識圖探究,教師讓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總結池塘生態系統與生態瓶在組成相同點。從而引導學生歸納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指導學生觀看視頻:(部分解說詞:植物的葉子有一種動物所沒有的獨特本事,將陽光吸收下來,固定在植物體內。這就是光合作用。一旦停止,地球將變成一顆死星。植物還能制造出我們一刻也離不開的氧氣。對許多動物來說,要獲取太陽能,除了拿植物做食物,沒有別的辦法。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其他生命在這個能量傳遞的大網中占有自己的位置。在西雙版納森林悶熱潮濕的底層,蘑菇和細菌完成了西雙版納密林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把所有的生命遺體分解掉,不然,多少億年后,地球上將到處是尸體)。引導學生分析各個生物因素的功能與地位: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討論:生態系統各成分間的作用和關系如何?嘗試在練習本上用圖解的形式描繪出來。老師巡視,選一兩個同學的圖表進行展示交流,其他同學幫助完善補充。

    通過師生歸納的圖表,使學生既能深刻理解生態系統各成分間是一個聯系緊密相互依賴的整體,也為第二課時學習生態系統的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5.7.3 食物鏈與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聯系,我們稱之為食物鏈。然后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組織學生分析討論生物之間的營養供應關系。先請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寫幾組食物鏈,再利用實物投影進行講評。并向學生闡述食物鏈中的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的判斷。

    判斷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不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提醒學生認清食物鏈起點和終點)

    實際上,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并不是單獨孤立的,而是許多條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聯結成的復雜的營養關系,叫食物網。

    游戲:食物網中的生物角色關系。選10名同學帶上狐貍、鷹、蛇、鼠、鳥、蜘蛛、青蛙、蝗蟲、野兔、植物的面具。每個學生用手里的彩帶,按扮演角色的捕食關系連接起來,形成鏈狀(和網狀),讓學生體會食物網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

    然后,嘗試其中的某一角色缺失,食物鏈(食物網)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請學生分析:食物網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對其他生物有何影響?教師啟發: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個體的數量越大,食物網就越怎樣?(復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相對越強)。為第二課時生態系統的功能做好鋪墊。

    5.7.4利用板書幫助歸納小結

    5.7.5 分析與思考

    觀看一段視頻——“生態家居廣告”。現在流行的生態水族家具里一般都含有小魚或小蝦,水草水藻和能分解廢棄物的微生物。思考下面三個問題,然后請在所發的練習紙上作答:

    .這些生態家具中含有哪些生物成分?

    .這些生態家具中含有哪些非生物成分?

    .要讓小魚等生物長期生存,生態家具中的生物成分與非生物成分應該具備哪些必要的聯系?(繪出各種成分之間的聯系)。

    5.7.6課后實驗

    第4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 概念教學 有效性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更強調重要概念的教學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建立、理解與應用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知識學習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對生物概念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應抓住學生“頭腦中的概念”,教學中要正確引導修正認識的錯誤與偏差,建立科學完整的生物概念。

    一、通過具體現象,讓學生形成正確概念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具體生物學現象,利用實例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比較、辨別,對生物現象的共同屬性、本質特征進行歸納概括,讓學生形成正確概念。例如:在蘇教版七年級“生態系統與生物圈”一章中的第一節“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態系統概念外,還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態系統的概念是本節教學內容的核心概念,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通過分析具體的實例,以課本中的“池塘生態系統”為例,學生進行觀察、比較、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整合已有教學資源,包括學生的感性經驗、小學已學過的知識,課外了解到的相關知識,以及小組其他成員的經驗與已掌握的知識、課本內容,等等。經過這樣的分析與比較,學生很快找到生態系統概念的本質特征,那就是生態系統是由生物成分與非生物成分共同構成的整體。樹林、學校等則指生態系統的不同區域,這樣生態系統這個概念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

    二、深入理解概念,剖析概念內涵與外延

    概念總具有其特定的內涵與外延。概念的內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是該本質屬性的應用范圍條件。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才能牢記概念并正確應用。例如:“光合作用”這個概念,其內涵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太陽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了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如對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其內涵是:在生物體內,細胞能通過分解糖類等獲得能量,同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外延是:①呼吸作用的實質就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②釋放出來的能量供生命活動的需要;③呼吸作用是在線粒體中進行的;④呼吸作用的適用對象是植物、動物、微生物。當學生掌握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后,我們就懂得了蘿卜放久了會空心;如何讓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鮮;如何讓糧食合理貯存;如何增加植物的產量;通過這樣詳細、全面的剖析,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就會全面而深刻。這是一種很常規也很實用的掌握概念的方式,是對科學概念正確闡述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三、理解概念內涵,優化概念傳遞方式

    概念的傳遞方式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概念術語或概念名詞,一種是對概念內涵的描述。我們往往習慣用概念術語或名詞方式傳遞概念中的重要信息。如:“生物”、“環境”、“遺傳”、“基因”等。有研究表明:用內涵描述的方式表述概念有利于我們在教學中把握概念,并給學生傳遞概念信息,如“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環境”等。在習慣與使用概念術語或名詞傳遞概念時,常常可以引入這樣的概念。重復概念是“基因”,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基因是遺傳的物質基礎,是DNA分子上具有遺傳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基因包括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通過復制就可以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讓后代出現與親代相似的形狀。克隆羊的產生過程:取出甲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與去掉細胞核的乙羊卵細胞融合形成胚胎,再把胚胎植入丙羊子宮內,最終從丙羊體內娩出的就是多利羊。這種方式讓學生對概念形成直觀認識,從而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概念的內涵。

    四、建立概念體系,對概念進行分解整合

    生物學中的概念是對生命中基本現象與規律的解釋。一個概念往往可以分解成多個層級的次位概念,我們在備課時需要理清這些次位概念與重要概念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從傳遞次位概念開始,通過對次位概念的整合,最終形成一個以重要概念為核心的完整概念體系。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全面把握重要概念。例如:在“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主題下,“多細胞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包括細胞、組織、器官(系統)與生物個體”是標準中規定的一個重要概念。我們不妨根據多細胞生物體的分類,把它分解成“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與“人體的結構層次”這樣兩個次位概念。在“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的統領下,還可以繼續分解成“細胞分裂、生長、分化形成組織”、“多種組織構成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植物體各器官相互協調形成統一的個體”等次位概念。學生學完這些次位概念后再進行有機整合,就會很輕松地建立以“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為核心的概念體系,從而讓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加具體、透徹。

    總之,教師要不斷深入研讀新課標,研究概念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重要概念組織教學活動,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概念。培養學生對概念的探究能力,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概念的表述與傳遞[J].中學生物學,2011(1).

    第5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紅河流域;西河 ; 生態水利; 工程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Red River Basin river regulation project on river ecological system stress problem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of river ecosystem needs. Ecologic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is a new branch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nd ecology from the fusion, purpose is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method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ive problem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river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re: engineering safety and economy, improv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river morphology; ecological system design and self recovery: landscape scale and overall repair; feedback and adjust the design

    Keywords: Red River Basin; river;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中圖分類號:TV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概述

    西河是縱貫巍山縣盆地的主流,發源于上、下花盤,由北向南經洗澡塘流出盆地,是紅河的氣段。流域狹長,支溝發育,形似“樹葉”狀,東西寬14-12km,南北長約40km,四面環山,中位巍山盆地,流域面積784km2,壩區主河長48.9km,支流四十余條,水庫55座,構成呈“羽狀”水系,水草、魚、蛙、水生昆蟲自樂其中,區內羊子江源頭最高海拔3006.9m,洗澡塘出口處海拔1678.9m,最高落差為1328m,盆地是綿延起伏的山脈,山高谷深,綠樹紅花廣泛分布,飛鳥走獸游梭其里,水路、陸路交錯相通,鳥獸蛇蟲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

    二、西河流域治理現狀

    主流西河設有攔河壩一座,用于福慶水庫本區引流及汛期蓄水沖砂。沿攔河壩以下治理了11.22 km,河堤沿河漫灘裁彎改直,迎水面用C15砼護面,堤高2-3 m , 河底寬18-38m,河底沿程50m、100m、150m、200m四種間距設平底“v”型固床梁,堤外坡種草植樹。東西支流建水庫55座,攔砂壩等人工建筑物,西河治理段保護沿河兩岸55個村莊3325戶25262人和16648畝良田、集貿市場、橋梁、水利工程等價值2.68億元固定資產的安全。其經濟、社會效益十分可觀。

    三、西河流域治理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

    巍山縣西河流域治理工程對巍山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勿庸置疑。但是也必須看到西河流域治理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擾。該工程對于西河流域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即將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線或折線型的人工河流。包括河道橫斷面兒何規則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復雜形狀變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規則兒何斷面。還包括河床和邊坡材料的硬質化,即河道的邊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質材料。二是指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筑壩是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流動的河流生態系統變成了相對靜止的水庫,流速、水深、水溫及水流邊界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庫區內原來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系統淹沒水底。陸生動物被迫遷徙。水庫形成后也改變了原來河流營養鹽輸移轉化的規律。由于水庫截留河流的營養物質,氣溫較高時,促使藻類在水體表層大量繁殖,產生水華現象。藻類蔓延遮蓋住大植物的生長空間使之萎縮,而死亡的藻類沉入水底,在腐爛的同時還消耗氧氣。溶解氧含量低的水體會使水生生物“窒息而死”。由于水庫的水深高于河流,在深水處陽光微弱,光合作用也弱,導致水庫的生態系統比河流的生物生產量低,相對要脆弱,自我恢復能力弱。河流泥沙在水庫淤積,而壩下清水下泄又加劇了對河道的沖蝕,這些變化都大幅度改變了生境。由于靠水庫進行人工徑流調節,改變了自然河流年內豐枯的水文周期規律,即改變了原來隨水文周期變化形成脈沖式河流走廊生態系統的基本狀況。最后,眾所周知,大壩對于生物的上下連通是致命的屏障。另一類非連續化是西河流兩岸建設的防洪堤造成的側向水流的非連續性。堤防妨礙了汛期主流與岔流之間的溝通,阻止了水流的橫向擴展。堤防把干流與灘地和洪泛區隔離,使岸邊地帶和洪泛區的棲息地發生改變。原來可能擴散到灘地和洪泛區的水、泥沙和營養物質,被限制在堤防以內的河道內,植被面積明顯減少。魚類無法進入灘地產卵和覓食,也失去了避難所。魚類、無脊椎動物等會減少,導致灘區和洪泛區的生態功能退化。并且兩岸動物老死不相往來。

    概況地講,被改造過的西河生態系統是由三個子系統組成。即: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生命系統,這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廣義的水文系統,包括地表和地下水體、上地、氣候系統等。再有就是西河流域工程設施系統,這是人們改造河流的結果。后面兩個子系統組成生境,是生命支持系統。由于西河流域治理工程系統改變了西河形態,水庫調度運行又改變了原有的水文規律,造成西河流域生態系統的生境變化,其結果可能造成西河流域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多樣性的下降,使生態系統退化。

    四、生態水利工程的概念

    對于西河流域治理工程對西河流域生態系統的脅迫,應該采取正視而不是回避的態度。傳統意義上的水利工程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工程學科,以建設水工建筑物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以滿足人們防洪和水資源利用等多種需求。現代科學發展使我們認識到,傳統意義上的水利工程學在力圖滿足人的需求時,卻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河流生態系統本身的需求。而河流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也會給人們的長遠利益帶來損害。未來的西河流域治理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應強調西河流域工程在滿足人們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的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的新的學科分支一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

    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以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五、西河流域治理存在的幾個生態問題論述

    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種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以及旅游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的需求。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工程的耐久性。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則。由于對生態演替的過程和結果事先難以把握,生態水利工程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需要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是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

    生物群落多樣性與非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存在正相關關系。這里所說的“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的空間和特定的生境下,由一定生物種類組成,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體。一般所說的“生物群落多樣性”指生物群落的結構與功能的多樣性。實際上,生物群落多樣性問題是在物種水平上的生物多樣性。

    非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的關系反映了非生命系統與生命系統之間的依存和}r}合關系。西河流域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的某種程度的退化。

    西河流域生態系統生境的主要特點是:水一陸兩相和水一氣兩相的聯系緊密性;土中下游的生境異質性;西河縱向的蜿蜒性;西河橫斷面形狀的多樣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水一陸兩相和水一氣兩相的緊密關系,形成了較為開放的生境條件;上中下游的生境異質性,造就了豐富的流域生境多樣化條件;西河縱向的蜿蜒性形成了急流與緩流相間;西河的橫斷面形狀多樣性,表現為深潭與淺灘交錯;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為生物提供了棲息所。由于西河形態異質性形成了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溫、水質、水文脈沖變化、河床材料構成等多種生態因子的異質性,造就了豐富的生境多樣性,形成了豐富的河流生物群落多樣性。所以說,提高西河形態異質性是提高生物群落多樣性的重要前提之一。

    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西河流域治理工程的建設,造成西河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西河流域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西河流域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它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3.重視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

    在西河流域治理中重視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以各種不同形式構成的自組織功能,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特征。生態學用自組織功能來解釋物種分布的豐富性現象,也用來說明食物網隨時間的發展過程。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個能具有足夠數量并能進行繁殖的種群。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對于生態工程學的意義是什么呢?生態工程時,生態工程設計與傳統水工設計有本質的區別。像設計大壩這樣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種確定性的設計,建筑物的兒何特征、材料強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終可以具備人們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復工程設計與此不同,生態工程設計是一種“指導性”的設計,或者說是輔設計。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一半。

    我國古代傳統哲學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映了一種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哲學觀。在建筑理念方面,提倡“工不曰人而曰天,務全其自然之勢”(《管氏地理指蒙》),“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園冶》),都提倡一種效法自然,依靠自然的思想。

    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的特征是對于自然河流實施控制。而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要求工程師必須放棄控制自然界的動機,樹立新的工程理念。因為依靠人力和技術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這種一廂情愿的企圖最終往往歸于失敗。人們要善于利用生態系統自組織、自設計這個寶貴財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需要強調的是,每一條河流的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對西河流域的治理照搬照用,對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西河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

    4.景觀尺度及整體性

    西河流域治理工程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

    所謂“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西河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西河流域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這里說的“景觀”是指生態學中的景觀尺度。尺度和層次是生態學發展的關鍵。目前生態學理論把生物圈劃分為11個層次,依次是生物圈、生物群系、景觀、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組織、細胞、基因和分子。景觀尺度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

    首先,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人造工程設施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又與生物系統交織在一起,形成西河流域生態系統。而人類活動和工程設施作為生境的組成部分,形成對于水域生態系統的正負影響。

    其次,必須重視水域生境的易變性、流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表現為流量、水位和水量的水文周期變化和隨機變化,也表現為河流淤積與侵蝕的交替變化造成河勢的擺動。這些變化決定了生物種群的基本生存條件。水域生態系統是隨著降雨、水文變化及潮流等條件在時間與空間中擴展或收縮的動態系統。生態系統的變化范圍從生境受到限制時期的高度臨界狀態到生境擴張時期的冗余狀態。

    最后,要考慮生境邊界的動態擴展問題。由于動物遷徙和植物的隨機擴散,生境邊界也隨之發生動態變動。西河流域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周圍生態系統隨時進行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西河流域的生態活動不可能是孤立的,還需要與相鄰流域的生態修復活動進行協調。

    5.反饋調整式設計

    西河流域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西河生態治理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西河流域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治理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最頂層的理想狀態應是沒有外界脅迫的自然生態演進狀態。在西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中,恢復到未受人類干擾的河流原始狀態往往是不可能的,可以理解這種原始狀態是自然生杰演進的極限狀態上限。如果沒有生態治理工程,在人類活動的脅迫下生態系統的進一步惡化,這種狀態則是極限狀態的下限。在這兩種極限狀態之間,生態治理存在著多種可能性。針對具體一項生態治理工程實施以后,一種理想的可能是:監測到的各生態變量是現有科學水平可能達到的最優值,表示生態演進的趨勢是理想的。另一種差的情況是,監測到的各生態變量是人們可接受的最低值。在這兩種極端狀態之間,形成了一個包絡圖。

    意識到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以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確定性設計方法,而是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執行(包括管理)—監測—評估一調整”這樣一種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這就需要在項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監測系統,進行長期觀測。依靠完整的歷史資料和監測數據,進行階段性的評估。評估的內容是西河流域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常用的方法是參照比較方法,一種是西河流域自身系統的歷史及項目初期狀況比較,一種是與自然條件類似但未進行生態的河流比較。評估的結果不外乎有兒種可能:1)生態系統大體按照預定目標演進,不需要設計變更;2)需要局部調整設計,適應新的狀況:3)原來制定的目標需要重大調整,相應進行設計。

    第6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生態建筑適宜技術推廣應用

    生態建筑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但是一定的生態技術含量并不能表明這樣的建筑就必然成為生態建筑,而不含有那些典型生態技術手法的建筑也未必就不是生態建筑,因為生態建筑的核心并不在于其硬件如何,而在于其內在的運行系統如何,生態建筑是一個系統,必須從總體上來衡量和評價。

    毫無疑問,生態建筑是一和技術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概念,生態建筑的概念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改變著內涵,其評價標準應當建立在當前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從這個角度看,生態建筑自古便有之,只不過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如此緊迫地提起。

    自原始社會以來,我們的祖先逐步發展著建筑技術來擋風雨、避寒暑、御猛獸、抗災害,但人們從來沒人真正在通過建筑本身和外界環境完全隔絕開來,直到20世紀中葉由于環境控制技術的發展(如暖通空調,人工照明等)使人們有能力將建筑和外部環境前所未有地隔絕開來,但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過多地強調了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正是這一錯誤傾向,極大加劇了全球的生態和能源危機,也使我們自1981年《華沙宣言》以來愈來愈也不得不重視生態建筑這一復合名詞。

    千百年來我們把建筑描述成“凝固的音樂”,現代主義建筑運動中建筑也曾作為“具有特定功能的機器”而被廣泛接受,而今當我們從生態的觀念來看待建筑時,一座生態建筑或一個生態建筑系統似乎更像是一個能吐故納新,新陳代謝的生命體,生態建筑應當能夠和地球這一大的生態系統有良性的物質及能量交換,并融入其中。論文百事通

    當我們談及“生態”時,其實我們主要指的是“生態平衡”,那是自然界的生物群落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協調與平衡,是一種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不斷調整的動態平衡。

    我們知道建筑是為了改善和調整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而建造的,是為人類生活和行為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而生態建筑就是力求和自然界之間就資源和能源的輸入、輸出達到一種良性的循環,動態的平衡。

    顯然,一座座單體的生態建筑是很難獨自成立的,這是由生態和一概念的系統化內涵所限定的。故而,我們必須著眼于生態社區,生態城市,乃至生態社會的建設,從一個個子系統的建立到整個系統的形成,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建筑。

    一、關于“適宜技術”

    建筑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并且隨著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建筑中的技術含量有著明顯的增長和專業化的趨勢,具體到生態建筑更是如此,很難想象一個缺乏生態技術的生態建筑會是個什么樣子,可以說,生態建筑的持續性在很大強度上是依賴于技術的有效性。

    生態建筑的涉及面很廣,是多學科,多門類,多工種的交叉,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涵蓋的技術也是多層次的,從目前來看有所謂“低技術”、“中間技術”和“高技術”。

    眼下,“高技術”的生態建筑是建筑行業的一大熱點,許多媒體和建筑師都熱衷于這一話題,源于高技術的生態建筑將會是生態建筑發展的一個方向。但是,是不是生態建筑就非“高技”不可,非“高技”不做呢,顯然未必。論文百事通

    就我國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而言,我們關于生態建筑工作的落腳點仍應放在“適宜技術”上,更不用說在我國這一目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上建造的大多數工程仍然是投資規模中等甚至較小的工程,要在這些工程上試用身價昂貴的“高技術”更加缺乏可行性。

    但是生態建筑并不是一項可以等我們“萬事俱備”才可以著手的工作,生態建筑的實施有著相當的迫切性。如果我們不從今天開始,不從手邊僅有的工具開始著手,等到工程建設的高峰期過后,將空留余恨和愧對子孫。

    再回首我們身邊,不用說“高技術”即便是“中間技術”,普及率又如何呢,又有多少被運用到了實際工作中去的呢?顯然,在我國現有的狀況下,我們的生態技術與一味追求“高”“新”相比,更應重視技術的具體化,現實可行性及效率,重視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就生態建筑的目前發展狀況而言,從建筑設計的角度出發,適用技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太陽能利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與遮陽,中水利用,整體綠化,建筑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

    當然,與許多設計學科一樣,在技術設計前有著總體設計和概念設計的階段,眾所周知,在概念設計中蘊含的偏差甚或錯誤,想通過后續手段來彌補將是極其困難和代價昂貴的。所以,我們在生態建筑的設計過程中要首先重視總體設計、概念設計的問題。

    要重視生態層次的概念,生態城市與生態建筑按地理范圍可以如分為四個層次,區域城市級、區級、地段級和建筑單體。建筑師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地段級和建筑單體這兩個層次。在城市設計中要和整

    體城市的生態規劃,生態原則協調一致,確保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個城市生態鏈中的一個鏈條,能促進整個系統的生態效果。

    要強調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總體設計中貫穿生態設計策略,為建筑單體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催化生態建筑單體的生成。利用場地周邊地理環境和建筑形體組織外部空間促進自然通風和降溫,避開冬季風主導方向,避免不利風道產生;通過群體的組合形成完整的院落空間,創造良好的微氣候,利用場地中的水體和綠化,調節微氣候;通過建筑群體的組合,采用更適宜的結構方式,節約土地,發展地下建筑,掩體建筑,凡此種種都要求我們深入研究環境特征,充分利用環境優勢,在設計中通過新建的建筑物發掘出環境最優的生態潛能。新晨

    二、關于常用的幾種適宜生態技術

    1.自然通風:近年來,每到炎夏高溫季節,許多城市都出現了電力緊缺的狀況,以至不得不拉閘限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調的用量大幅提開,有調查表明建筑制冷能耗已占到建筑總能耗的10%-20%。而自然通風可以在不消耗任何不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降低室內溫度,帶走潮濕氣體,補充新鮮空氣。

    自然通風的主要動力是風壓和熱壓,通過建筑的平面和剖面設計制造出正壓區和負壓區,可以實現引風,導風的目的,另外,還可以通過制造溫差和加大進排風口高差達到造風的目的。

    第7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帕特里克?墨菲;生態批評;巴赫金對話理論

    [作者簡介]李玉婷,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新疆工程學院基礎部講師(新疆烏魯木齊 830091)。

    20世紀以來,生態破壞引起的種種災難,顛覆了理想人文主義關于西方線性文明發展的構想,但與之相連的西方文化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男權主義卻并未。人與自然、人與“非人類”(non-human)世界的關系問題,已然成為生態批評學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生態批評家們一方面在一種整體視野下進行自然文學的生態批評,另一方面又依據個人不同的學術背景、研究旨趣與批評視野,展現出視角各異、各具特色的自然文學的生態批評方法。生態文學權威期刊《文學與環境跨學科研究》(ISLE)的奠基人、全球著名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家帕特里克?墨菲教授(Patrick D. Murphy),借鑒俄羅斯著名文藝理論家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的“對話體”(dialogics)研究方法,將其運用到相關自然文學文本的批評性研究當中。在墨菲看來,“巴赫金努力定制非正常性對話(或個人習語)的嘗試應該拓展到‘非人類語言’,例如包括動物和自然在內的對話中”①。

    墨菲在進一步論述人類與自然關系時,借用巴赫金的主體思想,創見性地提出“另一個”(another)概念,將自然從失語的“他者”(other)建構為言說主體的“另一個”,這樣,人統治自然的邏輯便不復存在,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得以消解。本文嘗試依鑒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對墨菲生態批評思想中的“另一個”(anotherness)概念進行梳理,從而展示另一種有關人類與非人類之間關系的思考。

    一、自然與文化關系的重思

    著名生態學家麥克爾?麥克杜威爾(Michael J. Mcdowell)說:“20世紀,在我們的科學世界觀中發生了一個重要轉變,那就是我們意識到了我們的現象世界中各種系統和各種關系的重要性。”②生態學作為一門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為生態批評提供了研究的哲學基礎。“生態學”一詞首先由德國動物學家厄內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于1866年創造,他將其定義為:

    關于自然經濟的知識,研究動物與其生物有機體和非生物有機體環境的全部關系。此外,還研究動物與其他動物和植物因為直接或者間接接觸而產生的友好和惡意的關系。一句話,生態學研究達爾文所指的物種為生存而抗爭的條件所形成的全部復雜的依存關系。①

    盡管經過近一個半世紀的發展,今天的“生態”或者“生態學”的定義十分繁雜,但學界普遍認為,其研究的是所有生物間的“各種關系”,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物有機體和非生物有機體的依存關系,以及人對自然的責任,甚至還應該包括因為人的不負責任而對自然和環境的債務償還②。

    1978年,威廉?魯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文學與生態學:生態批評的實驗》(“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ticism”)一文中提出:“將生態學和生態學概念運用至文學研究中,因為生態學(作為一門科學、一門學科、人類視域的基礎)關乎世界的現在和未來。”③學者們開始使用生態的相關概念,考查文學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批評試圖尋找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共同點,以表現它們以不同方式共存,因為環境問題是我們存在的組成部分。塞爾皮爾?奧珀曼(Serpill Opperman)一語道破:“生態批評應著眼于在文學研究中找到一個更具環境意識的立場。”④

    生態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全球生態危機,促使文學學者更加意識到文學與批評對于理解人類在生物圈的位置非常重要。與此同時,文學界存在著另一些質疑,即:“文學對于審視人類和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的現實關系有用么?”“文學可以或應該充當意識的中介?”“是否應該宣揚文學來推進自然環境的進程?”⑤盡管生態批評應該探究文學與生態學之間的互動關系,但也不能將文學文本簡單地看成是自然世界的再現,文學決不可以用作審視生態危機的托辭。換言之,為了挽救自然而討論文學似乎有還原論之嫌。自從后結構主義理論將關注點放在文本和互文的問題上之后,生態批評讀者再也無法將文學文本單純地看成是一個透明的反映現實世界的媒介。因此,生態批評真正要關心的,“不是那些過時的再現模式,而是自然如何在文學文本中被文本化,從而創造一種生態-文學話語,能夠促進產生一種有關文學語言與自然語言之間互文和互動的方法”⑥。克里斯托弗?馬內斯(Christopher Manes)則認為,有關自然的知識受權力的歷史和社會形態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魯克特提出的“文學的生態學”,實際上探究的是自然如何被邊緣化、被失語(silenced),或者用馬內斯的原話講,“被推置到模糊的背景中,昂首在前的是作為主體的人類”⑦。因此,生態批評探究的是文學中被話語所支配的非人類世界,討論非人類世界是如何被邊緣化、被失語或被融進人類語言之中的。

    要克服這種語言邏輯,生態批評家要著手于重構自然,這里的自然不是被觀察和解釋的對象,其自身就是一個積極的。在此語境之下,墨菲連同多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戴安娜?法絲(Dianna Fuss)、伊夫林?福克斯?凱勒(Evelyn Fox Keller)等在內的一批生態批評家提出,要將自然重構為積極的言說主體。

    將自然看作是一個自我言說的主體,需要我們駁斥思想中長期固有的自然/文化二元主義,重新思考自然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曾斷言,西方哲學是以自然與文化的對立為根基的,這種對立解釋了各種關于人類相對于他們所生活的自然世界在精神本質、主導的權利和剝削的命運上的獨特性。自然與文化的對立,掩蓋并壓制的不僅僅是人類起源的歷史,還有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對于很多人來說,自然只是原材料和用于生產的資源,而文化則是歷史的產物,是一種物化了的用于大眾消費的產品。正如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和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總結的:“啟蒙主義消除了一切有關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的痕跡。”①其中一個被消除的重要部分,便是承認人類與自然疏離的關系。為此,霍克海默甚至批評道:“一旦人類拋棄了自己的自然性,一切讓他繼續生存下去的企圖都是徒勞的。”②人類與自然間不是疏離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人類依靠其他的實體(動物、植物、礦物和生物)而存在,同樣,其他的實體也需要依靠人類,這是一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對話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人類不是唯一的言說主體,自然也有自我言說的權利。

    然而,將自然假定為可以自我言說的個體,可能在文學文本中產生一種話語問題,即在文學作品中仍然是人類主體在替自然言說,這與話語內消除人類/自然的劃分自相矛盾。正如女性主義生態主義哲學家薇爾?普拉姆德(Val Plumwood)所指出的:“假設我們人類能作為非人類自然言說似乎會讓我們以和而不同(inclusive and exclusive)的態度看待‘自然’,也假設我們可以完全消除自然與文化間的劃分,這些不單只是克服他們間的二元的建構關系這么簡單。”③

    盡管如此,生態批評家意識到需要重新建構自然,不是將自然看作文本之外的他者,而是一個需要人類以非二元的視角觀察和理解的主體。雖然從語言學角度與自然對話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建立一種新的超越(如果不能消除)自然/文化二元對立的理解和觀察模式。生態批評試圖用自然的語言解構與自然的對話中人類主體的特權,為文學的閱讀和寫作建立了一種可持續的生態視域。生態批評提倡的,就是重新思考我們所普遍持有的理念和觀點,以及對自然的敘述,致力于建立一種“所有生命是一個基本統一體的意識”④。

    因而,用自然的語言進行交流對話,挑戰了人類作為對話的主體的優先地位。要想將自然重構為積極的言說主體,生態批評需要借用現存的批評理論來編寫文學的生態學,界定以生態為主的文學話語,塞爾皮爾?奧珀曼稱之為生態文學話語(eco-literary discourses),從而形成類似的生態批評的概念基礎。墨菲從巴赫金對話理論中找到了理解自然與文化關系的新話語,在他看來,“巴赫金努力定制非正常性對話(或個人習語)的嘗試應該拓展到‘非人類語言’,例如包括動物和自然在內的對話中”⑤。墨菲運用對話理論的相關理論概念,對人類與非人類自然關系進行了重新闡釋,試圖將自然重構為積極的言說主體,建立一種新的生態文學批評話語。

    二、“他者”與“另一個”

    “另一個”的概念最先出現在墨菲《文學、自然、他者:生態女性主義批評》一書中。書中,墨菲倡導一種將巴赫金對話理論、生態學和女性主義結合起來的生態批評實踐。在墨菲看來,不論是生態批評或是女性主義批評,其研究的基礎都是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問題:生態批評關注自然與人類的關系,而女性主義關注男性與女性的關系,對這些關系的思考,人們可以重新認識自然和女性的存在。

    (一)“另一個”何源:“他者”

    主體與“他者”的關系問題,既是人類生態哲學關注的一個焦點,也是關于人類生存境遇的一個重大檢視。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意味著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逐漸確認了“主體”的地位與身份。人逐漸把自身作為主體與對象和客體區別開來。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人類自我的生存與發展成為第一需要,這導致人類開始以“勢利”的眼光審視這個世界。自我之外的一切都成為了他者,自然轉而成為人掠奪的對象和役使的工具。

    然而,在人類建立主體的過程中,女性并沒有被算在其中。正如女性主義學者波伏娃所發現的,西方話語中常用“男人”(man)來泛指一般的人,而女性是作為“第二性”即男性的他者而存在的。世界是男性主宰的,女性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處于附屬、他者的地位。黑格爾的有關詮釋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在意識本身當中發現了對其他所有意識的敵意,那么事情就會變得一目了然。主體只能在對立中確立――他把自己權為主要者,以此同他者、次要者、客體相對立。”①也就是說,女性被塑造成為“客體”的角色,并且這種角色通過與男性的關系而被界定。因而,在女性主義看來,女性要想超越自己作為主體而存在,她一定要從男性世界中走出來,擺脫他者的地位。

    “他者”的概念既包括非人類自然,又包括任何被主體文化所宰制的人。正如朱迪思?普蘭特(Judith Plant)指出的:“男權社會中不存在對‘他者’的尊重。只有當‘他者’對他們的主體有益時才會被尊重,當然也只是作為男權理性的客體。”②也就是說,他者本身只是作為“為主體所用”的客體而存在的。印度環保主義活動家范達娜?席瓦(Vandana Shiva)認為,當人類詢問“有什么好處”時,他們實際上是說“對我或我的社會有什么好處”。第一世界國家的科技精英問這個問題,通常會為第三世界人民帶來生態災難,因為這些技術專家認為是普遍性的“我”與技術所應用的原住民的需要、視角或環境關系不相符合。主導文化將自己的文化視作普世的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多樣性視而不見。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中,因為人類專顧于自己的需要,其他的非人類自然只能淪為人類所用之物。、女性主義和后殖民主義批評家們將處于為屈從、壓迫和受宰制地位的實體稱作“他者”。他者的根源則是西方思想中的二元論。

    自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建立了等級思想框架和主客對立的二元世界。二元論將世界描繪成為包含各種主宰與順從意義的二項對立體。主宰與順從的等級制,設定了各個差別對之間存在無限裂隙,如男人/女人、人類/自然、理智/情感、有意識/無意識、自我/他者等。這些差別對中的左右兩項被視作是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的,每一對中的左邊項被認為優于右邊項,處于高級位置,右邊項則處于附從地位。按照二元論思想,男人被珍視為衡量和主宰一切事物的主體,女人和自然則僅僅是男人的工具,居于男人的掌控之中,合為男性的“他者”。生態學與女性主義的結合,將自然和女性受壓迫的遭遇相提并論,劍指的便是這個體系中所涵蓋的統治邏輯。用墨菲的話來概括:女性主義與環境主義雖各攻其靶,但實出同源,即現代西方文明的男權制等級建構。而男權制等級建構的核心正是基于自我與他者關系的意識形態之上的。20世紀以來,人類遭遇的各種災難,挫敗了理想人文主義長期懷揣的西方直線文明發展的思想,但宗教和世俗人文主義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以西方文化中以等級制為根基的男性主義卻絲毫未受影響,隱藏在這兩種意識形態背后的正是這個不均衡的二元對立體系。

    雖然他者的概念在、女性主義和后殖民主義批評話語中至關重要,有力地解構與批判了等級制、資本主義、男權中心和歐洲中心,但墨菲認為,這里的“他者”概念較為絕對,“個人/他者這個二項對立關系不足以表達世界存有的各種實體間的相對差異性”①,無法充分體現生態系統中各生物之間的交互關系,同時“絕對的他者只是一種錯覺,繼續使用它會造成危險的物化關系,這反而保護了西方主導的等級權力關系”②。大衛?巴恩希爾(David Barnhil)也指出,以“他者”觀看待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我們很容易走向兩種極端:其一,人類和自然二者“他者”性之間會出現不可調和的疏離和對立;其二,我們會忽略自然的差異性,“我們”(人類)可能將“他們”(自然)完全吸收。比方說,有人會聲稱人類與非人類之間沒有差異。很明顯,這種觀點是對差異的視而不見,甚至妄圖將那些實在的差異吸入(同化)至一個文化領域中。生態批評家試圖建造的并非是一個充滿對立矛盾體的世界,或是一個完全不存在差異、被同一化的世界。“健康平衡的生態圈必須保持多樣性”③。這要求自我與他者應既具有差異性,又有同一性。自然地,后殖民話語中的“他者”在生態批評中便呈現出不足。針對此,墨菲將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引入生態批評,提出“另一個”概念,試圖重新看待自我與他者的關系,解析人類與非人類自然之間的關系。

    (二)“另一個”何由:巴赫金的啟示

    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及主體性思想對墨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也是墨菲生態批評研究的重要方法。“另一個”概念的形成與運用,跟對話理論緊密相連。墨菲認為,生態思想和對話理論都強調多樣性的問題,在生態學中是生物的多樣性,在對話理論中是聲音的多樣性,對多樣性的認同包含著對差異的調和。巴赫金用語言雜多(heteroglossia)來描述語言的多樣化、多元化現象,并主張在語言雜多的局面中,通過互相對話、交流,化解話語與話語間的矛盾與沖突。生態主義認為,生物多樣性是保持生態系統穩態(homeostatis)即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的重要條件。一個健康、平衡的生態系統,包括人類和非人類居住者,必須保持多樣性。墨菲也認為,當今世界是多元人文主義當道,無論是世俗的人文社會,抑或是非人類的自然生態圈,無不體現了多樣性的共存。在一個具有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之中,各物種之間以及物種內部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促生的動態關系。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多樣性的共存并非意味著簡單地將各不相同的客體拼盤雜燴,而是“通過真正的對話重新理解這些觀點”④。

    “話語”的概念在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中至關重要,在他看來,“語言、話語――這幾乎是人類生活的一切”⑤。在《弗洛伊德主義述評》一書中,巴赫金強調:“話語是言說者之間交流的產物,也是整個話語所發生的社會復雜情境的更廣的語境的產物。”⑥他批評弗洛伊德的謬誤在于:一方面認識到意識的語言和潛意識的語言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又將其歸結為個人心靈內部的、非社會性的矛盾。與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不同,巴赫金強調的是語言的社會性和群體性,他將意識與潛意識的關系視為一種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個體的存在并非孤立偶然的,而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歷史和時空環境維度中通過自我與社會相互建構而成的,巴赫金將這種關系稱為時空體關系(chronotopic relationship)。換言之,他者會以各種表現形式,如話語、文化、地區、階級和性別等,參與到自我的形成中;同樣,自我作為世界的獨立個體(individual-in-the-world),也會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他者的形成中。多樣性呈現的便是每個作為自在體(self-existent entity)之間相互建構的動態關系。

    正是認識到對話體中自我與他者間相互貫穿、相互建構的動態關系,墨菲看到了生態學、女性主義同對話體之間相互構成的特質。他提出,將生態系統的健康作為新的判斷標準,用以反對長期主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使用價值或交換價值。長久以來,的判斷標準將反對女性壓迫的斗爭等同于階級斗爭,強調生產基礎和生產關系勝于再生產,這凸現了階級斗爭的歷史,卻凹隱了以性別斗爭和再剝削為基礎的更廣的人的不平等歷史。剝削與壓迫、性別與階級之間盡管存在差異,但它們是緊密相連的。特定的生產基礎和關系以及從中產生的階級,只是歷史的一個節點,而性別差異會伴隨著任何生產關系一直存在,并持續不斷產生一種因差異而生的動態張力,這種張力可能成為導致壓迫的潛在因素。因而,與生產不同,再生產關系必須是對話性的①。再者,消除等級制和資本主義的斗爭應該在更廣的語境中展開,即在自然之中探究人類關系。長久存在于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傳統辯證的二元對立價值觀,無法充分地表明這種動態互構的關系。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一條生態價值標準,能夠同時兼顧生態系統中各實體的互動關系,以及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和持久維持(或承載力)”②。

    受巴赫金對話理論關于生態多樣性及交互關系的啟發,墨菲提出重新思考“他者”(other)和“他性”(otherness)這兩個在當今心理批評、女性主義批評和后殖民主義批評中占有主導地位的批評話語。墨菲認為,認定“他者”的存在,如男性/女性中的女性或是有意識/無意識中的無意識等,僅僅幫助女性在反抗社會壓迫中認識到個體的獨立自治(autonomy),其最終仍無法擺脫與傳統個人主義中的等級觀念的勾連。而生態主義的對話體預想的并非是一個具有自我解放意義的概念,而是期待無論是人類或是非人類之間都能夠做到“自覺自愿的相互依賴”(volitional interdependence)、交互往來和持續衍生。“如果作為‘他者眼中的另一個’(being another for others)的‘另一個’(another)的地位得到認可,那么,人們就會重視人類心理與環境之間通過相互影響而相互發展、變化和學習的生態過程,以建構人類與環境間切實可行的交互模式”③。

    (三)“另一性”何為:巴赫金的闡釋

    對話理論首先是一種主體論。在巴赫金看來,“主體不是一個上帝賦予的、先驗的、形而上的存在或實體,而是一個不斷建構自身的過程”④。在《論行為哲學》一文中,巴赫金將主體化過程描述為“我眼中的自我”(I-for-myself)、“我眼中的他者”(the other-for-me)以及“他者眼中的我”(I-for-the-other)三個要素之間的對話關系。之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巴赫金區別了兩種類型的“他者”。依據該書的英語譯者卡里爾(Caryl Emerson)的觀點,俄語中的“他者”一詞實際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另一個(another)或其他人;二是指相異、陌生、另一個(the other)。實際上,在巴赫金的論述中,極力避免的是英語對項“自我/他者”二者所披附的異化和對立的意義。所以,巴赫金頭腦中的他者相當于英文的“another”,不是對立于自我的;相反,他者是自我的必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巴赫金對話理論中的自我與他者間的互動交往,是一種對多元性和差異性的包納,而不是對西方傳統思維中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

    歷史上,在“自我”與“他者”這對二元體的基礎上衍生出許多二元對立體,如思想/身體、男人/女人和人類/自然等,其中女性和自然都被視作精神、思想和文化的對立物。但在墨菲看來,對話理論實現了生態學和女性主義之間差異的統一,這種統一不會吞并個性特質或是讓任一一方從屬于另一方;相反,能夠形成看待人類與世界的新視角,促生“男性/人類中心主義”的去中心化實踐。通過強調兩項間對立統一和相互促進的動態張力,對話理論包含了辯證法的內涵,同時也顯示出那些最基礎的二項關系無法通過辯證統一得到解決,因為這些關系項從根本上說可能并不是嚴格的對立體,它們只是理想化地被認作是在地球、性別、感觀和思想這些多元領域中形成的絕對對立項。巴赫金的向心力和離心力之間的牽制力,提供了一種拒斥整體主義的方法,使得任何整體連續不斷地被認作是一個相對和暫時需要離心力來動搖的向心的實體。一部分人類的力量在向著中心運動、對各種現象進行量化和編碼的同時,另一些人類的力量總是不斷地挑戰和打破這種約束和建構,以維持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說,一種存在的平衡是在兩種力量不斷角逐中實現的,也正是在這種力量中一個相對的主體不斷地被建構起來。

    在巴赫金的理論框架中,主體的建構過程實際上是個能動的、發展的、建構的過程,通過“自我”與“他者”(或者說“另一個”可能更為合適)這一對基本范疇之間的互動來實現。在這對關系體中,“他者”并非是以“自我”為中心單純地認識客體。自我作為主體是一個生命存在的事件或過程,在存在中占據著唯一的、不可重復的、不可替代的位置,是一個確實的存在。然而,這種存在又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因為每個自我在觀察自己時都會存在盲區,就如同我們不可能看見自己的臉和后背一樣,但是這個盲區卻可以被他者所看見,這種獨特的個體視野即為每個個體都擁有的“視野剩余”。這就決定了自我不可能是封閉的完全的自給自足,自我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他者,只有在他者的幫助下個體才能展示自我、認識自我。

    第8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范文

    論文摘要:加強誠信教育,對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重要意義。重建大學生誠信系統應從整體著眼,進行生態考量,并且依據生態系統的原則,建立良性循環的誠信生態系統。

    誠信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也是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以生態系統理論對大學生誠信進行考量是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又一有效路徑。

    一、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生態內涵

    1.生態的內涵

    生態,又稱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所形成的一個彼此關聯、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動調節機制的統一整體。這一概念是1935年由英國生態學家泰勒斯(A·G·Tansley)首先提出的。1949年,美國學者威廉·福格特(William Faulcott)提出了生態平衡的概念,用以指自然環境沒有遭受人類嚴重干擾的天然狀態。

    現代生態學在與自然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等滲透融合的同時,也與人文社會科學生機勃勃地交叉綜合著,由此誕生了物理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生物生態學、數學生態學、系統生態學、人類生態學、行為生態學、心理生態學、文化生態學、經濟生態學、教育生態學等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并迎來了從自然生態到社會生態的進化與發展,和由自然生態學向社會生態學的必然躍遷,從而開創了當代生態科學深入發展的新階段。

    2.誠信教育生態系統

    “誠信”即“誠實、守信”,在個人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中,“誠實守信”是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原則。中國古代傳統道德認為,一個人的言行如果失去了誠信原則,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誠”就是誠實、真誠,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自欺、不欺人。《孟子·離婁上》篇中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認為誠是自然的根本規律,做誠實的人也是人的本性和必須遵循的原則。中國宋代著名思想家司馬光強調,一個人一生如果能堅守一個“誠”字,他就必然成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諾言。《論語·為政》篇中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對信的形象比喻說明信在人際關系中是最關鍵的環節,缺少這個重要因素就無法做人。因此,不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凡是自己承諾的事情,就一定要使其實現。

    運用生態學的方法和成果來分析和考察高校大學生的誠信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把誠信,誠信關系運行問題視為一個系統,誠信也是一個具有許多生態學特征的范疇。誠信教育生態系統就是誠信教育實踐與其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在物質循環、能量轉換、信息交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穩定的系統。誠信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各種因素既自成系統,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其中一種因素的變動會影響到其他因素乃至整個系統。誠信教育生態系統既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也是生態系統的子系統,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通過系統內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使受教育者的情智和人格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誠信也是一種“生物”,它的命運如何,關鍵要看它所處的生態環境是否適宜它生存和發展,能否維持誠信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

    二、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生態系統平衡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誠信教育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就是誠信教育目標的實現依賴于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的整體互動,而個別的誠信教育活動或環境改造也無一不影響到誠信教育總目標的實現。這個原則要求我們要有整體關聯的全局意識,把誠信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因素作為一個整體,在物物相關、事事相聯思想的指導下,優化和利用環境因素,避免系統的分割和單方面著力的現象。第一,把德育和其他的教育活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各個部分互相呼應,獲得整體效益。學生的誠信水平與學生的文化修養、心理素質等因素密切相關,這就要求誠信教育與其他學科相互交融,既要把誠信教育貫穿在學校所有課程之中和寓于一切教育活動之中;同時誠信教育活動也要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目標。第二,從誠信教育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來尋求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方法。學生的誠信狀況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也要從整體上考慮,既注意從思想上加以引導,也要注意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和交往等方面出現的困難。只有從宏觀、整體上著手,才能使各種工作形成合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在誠信教育的內容上也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分子,在保持個人的獨創性、主動性的前提下,要適應社會整體的需要,以推動社會大系統的良性發展為己任。

    (二)開放性原則。誠信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組分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和相互開放的。這就要求誠信教育內外系統都具有開放性。首先要實現誠信教育系統對外部環境的開放。從生態學角度看來,誠信教育與環境構成一個密切不可分割的大系統,誠信教育不應躲避、也躲避不了環境。相反,我們應順應生態系統開放性的要求,把誠信教育置于環境之中,讓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而誠信教育的任務就是根據環境的要求和條件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抵抗能力,只有這樣的學生才能以自身的努力改善環境。因此,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還要依靠社會和家庭的共同促進。多種渠道相互配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采用多種形式,有理論的灌輸,有學生充分參與討論,還有各種輕松活潑的課內外活動,在多種形式中完成對學生的教育。其次,誠信教育系統內部要實現多種形式、方法和渠道的融會和溝通,如高校之間、學科之間的廣泛交流。

    (三)多樣性原則。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平衡的必要條件。多樣性原則要求:第一,誠信教育內容的多樣性。這要求我們結合我國的國情,確定誠信教育的內容。第二,誠信教育要求的層次性。學生個體誠信水平和發展階段是多層次的,學生的誠信水平也不可能在完全劃一的水平和發展階段上。不同學生掌握的文化知識、家庭背景、社會關系、交友狀況等方面的差異,就會形成不同層次的誠信意識。這就要求誠信教育應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相結合,區別不同的教育對象,根據不同個體的具體情況確定不同的誠信教育要求。第三,誠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多樣化。決定和影響誠信教育的因素是多元的,因此,應該改變單一的誠信教育形式,充分挖掘社會潛力,使各種教育形式形成合力增強誠信教育實效,避免出現目前“在學校里進一步,回到家庭退二步,踏上社會退三步”的不良現象。

    (四)動態性原則。在高校誠信教育生態系統是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下,經過長期的誠信教育實踐探索而形成的。系統內部物質的循環、能量的轉換、信息的交流達到一定的動態平衡。但生態理論告訴我們,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平衡和動態的平衡,決定和影響德育的環境因素是多變的,環境的變遷不斷為德育提出新的課題和提供新的工作條件。所以,德育系統應根據德育環境的發展變化及時轉變觀念,調整德育目標,更新教育方式方法。這就需要改變以往德育相對滯后于客觀環境要求的情況,要求教育工作者有豐富的理論、敏銳的觸角、準確地捕捉誠信生態系統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促進誠信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總之,以生態系統平衡的原則,維持誠信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是構建高校誠信教育生態系統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

    第9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范文

    【英文摘要】The wetl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is aims at the ecology protection the system compound method utilization, is a realization wetl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ic way.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our country wetland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cosystem management survey. Then analyzed the legal matter which in the present wetland management process exists, that proposes the solution wetland protect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關鍵詞】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生態學

    【英文關鍵詞】wetl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ecology

    【正文】

    濕地是地球上有著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2008年7月,環境保護部制定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濕地生態系統以承擔著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水源涵養等多項重要職能,成為其中的重要部分。

    一、濕地及生態系統管理概述

    (一)濕地的概念及功能

    1、濕地的概念

    國際濕地公約采用廣義的濕地定義,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這一定義包含狹義濕地的區域,有利于將狹義濕地及附近的水體、陸地形成一個整體,便于保護和管理。

    1994年,《中國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會議將濕地定義為“處為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于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一般以低水位時水深2米處為界,并且具有以下特征:①至少周期性的以水生、濕生植物為植物的優勢種;②底層土主要是濕土;③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地被淹沒4個月以上”。

    濕地是一個半開放半封閉的系統。一方面,濕地是一個較獨立的生態系統,它有其自身的形成發展和演化規律。另一方面,濕地又不完全獨立,它在許多方面依賴于相鄰的地景系統,和它們發生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也影響鄰近系統的活動。具體到其發育史上,濕地源于其它生態系統,又演變成它種生態系統。

    2、濕地的主要功能

    (1)調蓄水源、凈化水源。濕地地區多地勢低洼、地域廣闊、且與河湖相通,盛水季節可承納上游或周邊來水,蓄洪排澇;枯水季節可向下游或周邊地區提供抗旱補給水源;平衡濕地與周邊地區地表和地下的水量。濕地中生長、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微生物和細菌,當濕地水體中被泄入有毒有害的工業、農業或生活廢物、污水時,濕地生物對此有較強的過濾作用,使流出濕地的水體水質得到凈化。

    (2)保存物種、野生動物棲息。濕地環境為多種野生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生長的特殊生境,使這些物種能夠在不受人為干擾的天然環境中,不改變其基因性狀地正常繁延、生存。天然濕地是較少受到人類活動干擾的一塊凈土,這里不但是水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優良場所,而且也是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越冬、覓食、繁殖的場所。目前,世界上許多珍奇鳥類均生活在濕地環境中。

    (3)調節氣候。濕地水面、土壤和植被的存在,形成了濕地特有的局地小氣候。濕地的存在了空氣濕度,縮小了濕差,降低了大氣的含塵量,可使氣候變得濕和、清爽。

    (4)水產品養殖。無論是沿海濕地還是內陸濕地,由于入海入湖河流還夾帶來大量營養物質,給魚蝦貝等水生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的餌料,因此濕地也就成了水產品養殖的優良場所。

    (二)我國濕地的分布情況

    我國濕地類型多、面積大、分布廣。其總面積達6 584萬hm ?,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1.9% ,僅次于加拿大、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濕地約為2 594萬hm ?,包括沼澤地約1 197萬hm ?,天然湖泊約9l萬hm ?,潮間帶灘涂約217萬hm ?,淺海水域270萬hm ?;人工濕地約4 000萬hm ?,包括水庫水面約200萬hm ? ,稻田約3 800萬hm ? 。根據植被和地區差異,我國濕地可分為8個主要區域:東北濕地,華北濕地,長江中下游濕地,杭州灣北濱海濕地,杭州灣南沿海濕地,云貴高原、秦嶺以南山地丘陵濕地,蒙新干旱和半干旱濕地,青藏高原高寒濕地。全國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都建有濕地保護區,國家級濕地保護區有300多處。

    (三)濕地存在的問題

    1、濕地面積日漸萎縮。從上個世紀中期開始,我國天然濕地的面積急劇減小,大量天然濕地轉變成農用耕地或城市建設用地,削弱了濕地調蓄和緩沖功能,嚴重助長了洪水泛濫。

    2、濕地污染日益加劇。污染使濕地水質變壞、生態系統惡化,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越來越多的生物物種特別是珍稀生物將會隨著污染的加劇失去生存空間而瀕危或滅絕,種群的延續將因此受到極大的威脅。濕地污染主要由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氣開發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農藥、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等原因所致,且污染日趨嚴重,尤其在東部沿海、長江中下游湖區、東北油區及東部人口密集區的庫塘濕地表現得最為明顯。

    3、人為破壞濕地自然生境。在開發利用濕地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導致濕地動、植物生存環境被人為改變,使濕地原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有序性被破壞。濕地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設,特別是大型水庫的建設,不僅要淹沒數以萬計的農田,而且使江河的天然生態系統被打破,導致某些生物喪失其生存場所,瀕臨滅絕。

    4、濕地管理體制混亂。由于國家尚無對濕地保護和利用的總體規劃,濕地的保護管理、恢復改造、開發利用和執法監督等存在多頭管理、責任不清等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因在濕地保護、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標不同、利益不同而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造成許多部門之間的矛盾,出現問題也難以協調和解決,嚴重影響了對濕地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5、濕地保護投入不足。資金嚴重不足是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在濕地調查、建設保護區及示范區、污水治理、濕地監測、濕地研究、人員培訓、執法能力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缺乏專門的資金支持。由于全國濕地保護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致使保護管理工作舉步維艱。建國以來,我國濕地保護總投入不足2億元,目前平均每公頃濕地投入不足5元,地方級濕地保護根本沒有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嚴重地制約了保護工作的開展。

    (四)生態系統管理概述

    1、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

    生態系統管理就是要運用系統工程的手段和人類生態學原理去探討這類復合生態系統的動力學機制和控制論方法,協調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局部與整體問在時問、空間、數量、結構、序理上復雜的系統耦合關系,促進物質、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術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2、生態系統管理的特征

    (1)綜合性。從管理主體角度看,實行跨部門、跨區域、多元管理主體相互協調配合的聯合管理方式;從管理方法與手段來看,注重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生態、社會、經濟、法律和政策等方面因素出發進行有效的管理;調整機制上,綜合運用行政、市場和社會相結合的調整機制。

    (2)區域性。生態系統具有結構的復雜性和功能的多樣性。從生態系統的這一特性出發,按照結構和功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區域性管理也是符合生態系統管理的宗旨的。在實施生態系統管理時應充分考慮個體生態系統的區域特性,考慮個體生態系統所組成的獨特的自然、人文、社會、經濟條件組合,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管理。

    (3)靈活性。生態系統管理是一種適應性管理方式。盡管該方法注重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角度進行有效的管理,但也承認各生態系統的個體差異性。生態系統的動態性導致生態系統具體形態的多樣化,因此,管理計劃和方式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以便管理策略能對出現的新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二、我國濕地管理法律現狀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94年制定,1996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制定,2002年修正)等多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199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3)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多部行政法規,《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甘肅省濕地保護條例》和《江西省鄱陽湖濕地保護條例》等多部地方法規,以及《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85)、《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95)、《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97)、《農業野生植物保護辦法》(2002)和《上海市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2003)等部門規章、地方規章構成的濕地保護法律體系。

    我國濕地存在的一系列嚴重問題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加強我國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2004年國務院批準并頒布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這是我國濕地保護工作的一個里程碑。《規劃》規定:到2030年,我國濕地自然保護區要達到713處,國際重要濕地要達到80處,90% 以上的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完成濕地恢復工程140萬hm ?,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范區,形成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管理和建設體系。使我國的濕地保護和利用進入良性循環,充分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效益,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實現《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規定的目標并不容易,應針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從多方面著手,把濕地保護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三、完善濕地生態系統管理法律制度

    (一)堅持遵循的原則

    1、和諧與平衡原則。濕地生態系統管理是維持濕地資源與維持依賴于濕地資源的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一種平衡,即要求濕地生態系統功能與人類利用的需求相平衡。此外還需要平衡那些來自不同利益集團需求的沖突,也要權衡那些人類和其他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適宜關系的各種供選擇的方法。生態的可持續性是以社會的可持續性為前提,生態系統管理只有在人類的福利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才是有效的 ,因此構建和諧社區,提倡公眾參與及合作決策,平衡各方利益是管理過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2、全面規劃、合理利用原則。人們在開發利用濕地資源時,必須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預留一些空間,使之永遠為人類所利用。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不僅日益顯著,而且已對人類造成空前的浩劫。因此在開發和利用濕地資源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濕地的負載能力,使之不致惡化。

    3、污染、破壞者負擔原則。主要是追究在濕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肇事者的責任,即誰破壞了,污染了濕地,誰就應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從公平的角度來看,不能讓破壞了濕地資源或者損害了濕地環境的人不受到任何不利的后果。

    4、國家干預原則。是指國家為了確保可持續發展的貫徹和實施,利用政策、經濟、法律等措施對開發利用濕地資源的活動進行干預以達到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的目的。包括行政、經濟、法律方面。各種行政措施和經濟措施上升為濕地資源保護法的高度上,并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從而干預和管理就成為法律。為此,國家客觀調控原則便成為了一項濕地立法中的一項重要基本原則。

    (二)改進管理方法

    1、跨部門管理的方法。通過跨部門管理來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同時也是整合生態系統保護和系統內自然資源利用的必然要求。建立濕地保護管理的多部門協調機制,以實現保護管理的政令暢通和良性互動,如濕地生態系統管理中的部門協管制度就是很好的例證。由于濕地生態系統包含水、草場、林木、農田、各種動植物等多種生態要素,根據對濕地主管部門職責的規定,各級林業部門有權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監管執法,水利、草原、農業、環保等部門對濕地生態系統內相關生態要素也有管理職權。為了有效管理和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就要建立由林業部門統一協調、各主管機關共同管理的機制。

    2、跨行政區域管理的方法。通過跨行政區域管理來保護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結構多樣性和功能多元性的要求,也是整合生態系統保護和區域綜合管理的體現。要根據政治體制、區域政府行政能力、文化歷史背景、資源習慣利用方式和傳統管理模式等多種因素做循序漸進的機制安排,包括法律、法規、地方規章和政策的安排,上一級行政首長領導下的協調機構安排,以及區域政府之問長期或短期的協調和合作機制安排。

    3、科學研究與管理制度相結合的方法。現代自然科學研究為生態系統的保護奠定了堅實的技術、理論基礎,也為生態系統的管理制度提供了切實的方法論指導。生態系統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管理活動,其終極目標也是為了實現與自然生態規律的協調一致。清潔生產、功能區劃等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現代生態系統管理制度則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因此,只有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生態系統管理制度才是最為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4、行政手段、市場手段和公眾參與相結合,側重公眾參與的方法。行政手段、市場手段和公眾參與相結合是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重要方法。在傳統的資源管理方式中,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起主導作用。但是,在經濟、社會、環境管理活動中,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的弊端也逐漸暴露了出來。公眾參與的方式是社會法部門興起與社會調整機制變革的重要產物,對于克服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的缺陷有重要的補充作用。而且,在現代生態系統管理中,公眾參與的方式也是現代民主與法制的重要體現,將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

    (三)健全法律體系

    在整個法律體系層面上,借鑒有關先進國家相關法律體系的配套完善的經驗,對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部門法在環境保護方面進行配套拓展。行政法方面,制定全國濕地保護條例和各地方濕地保護條例,要改造與完善一個當前的生態管理行政系統以適應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需要,強化行政機構的環境管理職權和責任,強化環境行政行為合法化的司法審查。通過對各個法律部門的調整,最終形成以憲法關于環境保護規定為基礎、以綜合性環境基本法為核心,其他相關部門法有關環境保護規定為補充的完備法律體系。這樣才能有效改變環境保護法力不從心的局面,保證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王小鋼 《濕地保護立法歷史評估、現狀分析和發展預測》

    2.焦盛榮 《“綜合生態系統管理'與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立法理念》

    3.可華明 《我國的濕地》 地理教學,2002(1):6—7

    4.印紅 《對我國濕地保護問題的思考》 濕地科學,2003(1):68—72

    5.陳潔 《典型國家的草地生態系統管理經驗》 世界農業,2007(5)

    6.林群、張守攻、江澤平、雷靜品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研究概述》 世界林業研究,2007(4):3—8

    7.王鳳遠 《對建立我國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法律制度的思考》 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7(9):95—96

    8.蔡守秋 《論綜合生態系統管理》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欧美14videosex性欧美成人| 亚洲成人aaa|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1|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91啦中文成人| 亚洲一成人毛片| 亚洲欧美成人日韩|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成人片|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愉拍精品|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