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植物學研究進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R9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1)09-0030-02
高脂血癥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常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癥(TC升高),高甘油三脂血癥(TG升高)或二者兼有。高脂血癥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常引起嚴重的心腦血管并發癥,威脅人類健康。因此,尋找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的降血脂藥一直是醫藥工作者長期研究的課題。
1、目前臨床應用的降血脂藥物
1.1膽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劑
這類化合物主要是指他汀類,該類化合物主要是通過選擇性抑制膽固醇的合成限速酶一羥甲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HMG-CoA還原酶)起作用。該酶受到體內膽固醇代謝的調節,若細胞內膽固醇排空可致該酶活性增加,而使體內膽固醇合成加速;相反,細胞內膽固醇量增多,該酶活性下降,膽固醇在體內合成減慢。他汀類藥物通過抑制HMG-CoA還原酶,使體內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減少,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來源。同時,該類藥物增加或激活肝細胞表面的LDL受體表達的水平而減少血液中LDL的含量。因此,他汀類藥物具有選擇性好,療效高的特點,副作用較少,可明顯降低由高膽固醇血癥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是治療高膽固醇血癥的主要藥物。迄今為止他汀類藥物已經發展了三代。第一代以發酵方法從微生物中獲得的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汀;第二代是半合成物,如阿托伐他汀;第三代是全合成的藥物,如氟伐他汀;最新上市的他汀類(rosuv-astatin)以及在開發研究中的pitavastatin。從化學結構分析,他汀類分為前藥和活性體兩類。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為活性藥物,易溶于水,在體內直接發揮作用。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為內酯,無活性,在體內水解后發揮作用。
1.2貝特類藥物
該類化合物屬于貝特類,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最有效的藥物,對于LDL-c療效較差。目前臨床上應用的主要有環丙貝特、苯扎貝特、非諾貝特以及吉非貝齊,環丙貝特副作用大,臨床應用少。該類藥物主要是通過改變編碼控制脂蛋白代謝的基因,激活過氧化物酶增生因子活化受體(PPARs)轉錄因子,借助PPAR,貝特類藥物降低脂蛋白的產生,導致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及分泌減少,增加脂蛋白酶的酶解活性,加速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謝。微粒化非諾貝特于1998年被FDA批準使用,單用效果較好。與其他降脂藥聯用,劑量比常規非諾貝特劑量低,生物利用度提高。貝特類藥物與他汀類對于血脂的改善有互補作用。該類藥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胃腸反應、惡心、腹瀉,嚴重的導致肝損害,與他汀類聯用增加肌病的危險。且經肝細胞色素P450代謝,經腎臟排泄,對華法令、胰島素有相互干擾作用。
1.3煙酸類
煙酸是最早應用的降血脂藥,它通過抑制肝臟中VLDL的產生,從而降低甘油三酯和VLDL膽固醇水平并且升高HDL的水平,與膽酸螯合劑或他汀類聯用進一步降低LDL-C水平,但該藥的速釋制劑不良反應大,基本上不單獨應用,與食物同服可減少其胃腸道不良反應作用。Nias-pant是一種緩釋的煙酸制劑,作用機制除了降低LDL-C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外,主要是升高HDL-C。不良反應相對于煙酸大大減少,主要是面部潮紅,服用時避免喝酒和辛辣刺激物。
1.4膽酸螫合劑
這類藥物包括考來烯胺、考來替泊以及最新上市的鹽酸考來維侖。通過在腸道內與膽酸不可逆結合,使膽酸在腸道內的重吸收減少隨糞便從腸道排出的膽酸增加,促使肝細胞增加膽酸的合成,其合成原料膽固醇消耗增加,同時通過反饋機制刺激肝細胞加速LDL受體的合成,與血液中LDL的結合增加,從而使血液中LDL和總膽固醇的含量減少。且通過腸道中HDL-C的形成增加HDL-C的水平。本類藥物適合于除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以外的任何類型的高膽固醇血癥,對任何類型的高甘油三酯血癥效果不明顯。對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都升高的混合性高脂血癥的治療,須與其他類型的降血脂藥聯用。這類藥物對于脂質的改善程度相差不大。但考來維侖相對于考來烯胺、考來替泊與膽酸的親和力更強,因此可以更低劑量的使用,從而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與其他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潛力更低。
1.5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這類藥物目前上市的僅有ezetimibe,它是由Merck/Schering-Plough公司開發,首先在德國上市。其作用方式不同于其它類降脂藥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或吸收,它靶向外源性膽固醇通道,即抑制腸道內飲食和膽汁中膽固醇的吸收,不影響甘油三酯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單用ezetimibe可明顯降低LDL-C的水平(17%),改善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16%),增加HDL-C的水平,該藥耐受性好,肝功能不全者慎用。由于與其它降脂藥互補的作用機制,ezetimibe與其它降脂藥聯用對于脂質的改善更為有益。
2、研發中的新藥
2.1膽固醇酯酰基轉移酶抑制劑
膽固醇酯酰基轉移酶(LCAT)催化膽固醇3位羥基,由長鏈酯酰輔酶A即CoA將酯酰基轉入后,生成膽固醇酯的酶,它在膽固醇的代謝中起著重要的作用。LCAT抑制劑作為現在研發中的一類新型的降血脂藥物,通過抑制機體對膽固醇的吸收,從而降低血清中的總膽固醇。目前正在開發研究的LCAT抑制劑avasimibe在一項研究中表明可明顯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2.2固醇斷裂活化蛋白(SCAP)配體
該類化合物直接與位于細胞內質網膜上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SREBP)的固醇斷裂活化蛋白(SCAP)直接結合,導致SREBP以成熟核的形式釋放出來,從而增加LDL受體的表達。LDL受體吸收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在調節低密度脂蛋白代謝和保持血液中膽固醇正常濃度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3、中藥來源的降血脂藥物
中藥降血脂的作用相對于西藥比較復雜,毒副反應較少。降脂作用主要降低膽固醇,對甘油三酯的作用相對較少。作用機理主要是減少外源性脂質在腸道的吸收,抑制內源性脂質的合成以及調節脂質的代謝。
具有降血脂作用的中草藥有山楂、絞股蘭、人參、大黃、何首烏、決明子,澤瀉、丹參及大豆等等。復方制劑或中成藥也很多,如山丹芍藥湯(山楂、丹參和赤芍)、百草降脂靈(山楂和丹參)、降脂寧、血脂康、地賜康、地奧心血康等等。
【關鍵詞】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腫瘤;能量代謝;細胞凋亡;生物學治療
1.PHB的命名和分類
McClung等[1]在1989年,首先從老鼠的肝臟細胞中克隆出phb基因, 目前發現phb基因,包括phb1和phb2兩種亞型。[2] 其中phb1由275個氨基酸組成,定位于17q21,包含了7個外顯子,相對分子質量為32 k。抗增殖蛋白2 包含了10個外顯子,由316個氨基酸編碼而成,其相對分子質量為37 k,定位于12p31[4]。phb基因家族除上述2個基因外, 還包括4個假基因, 分別位于6q25,11p11,,1p31和2q21。
2. PHB的結構和定位
目前 對 PHB蛋白的亞細胞定位和蛋白質結構尚不完全清楚。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既存在于線粒體內膜上,發揮分子伴侶作用,也存在于細胞核內,發揮著負性轉錄調控作用,此外,Woodlock等[7]發現細胞漿里也有少量的PHB表達,可以與B淋巴細胞表面的Igm發生非共價結合,可能參與B細胞的早期信號傳遞。不同種屬生物的PHB氨基酸組成高度同源,如小鼠和大鼠的PHB1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與人類僅相差1個氨基酸殘基,即小鼠第107位是苯丙氨酸而人類是酪氨酸〔3〕。將小鼠PHB1注人人類的成纖維細胞中,可以阻止后者DNA復制,證明這些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是一致的。在細胞內單體形式的PHB很快被降解,因而主要以復合物形式存在。通過凝膠濾過、免疫共沉淀及二維電泳等方法證實多數PHB復合物的相對分子量約1MD,可能包括12一14對由PHB1一PHB2組成的異源性二聚體,組成一個環形柵欄樣結構,同時也有一定數目的以同源四聚體形式存在的PHB復合物,后者可能與細胞骨架信號通路有關[9]。
二、PHB的生物學功能
( 一) 維持線粒體形態結構及功能
線粒體是細胞能量代謝中心,是氧化磷酸化和氧化呼吸電子傳遞的重要場所。PHB1-PHB2 形成的大分子復合物主要定位于線粒體內膜,從多方面穩定線粒體形態,從而在線粒體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1) 維持線粒體形態: PHB 復合體能夠與線粒體內膜、外膜蛋白,如視神經萎縮蛋白1、動力相關蛋白等,連接以維持線粒體的形態、融合分裂、移動分布及合成。Langer 等發現缺乏PHB 表達的真核細胞中OPA1 蛋白穩定性喪失進而導致線粒體形態及分布紊亂;
(2) 維持細胞壽命: 許多研究表明PHB 復合體通過調節線粒體能量代謝而影響細胞壽命。PHB 復合體缺乏的細胞對氧自由基損傷的敏感性增高影響了細胞壽命,同時伴隨了線粒體形態超微結構的破壞,細胞色素c 由線粒體向胞漿釋放增多引發線粒體凋亡事件;
(3) 維持氧化磷酸化和呼吸鏈電子傳遞功能: PHB 與線粒體內膜的ATP 依賴蛋白酶m-AAA 蛋白酶協同扮演分子伴侶的作用,參與調節膜蛋白翻折。在酵母細胞中,低PHB 表達致線粒體蛋白穩定性差,不能正確裝配氧化呼吸鏈,而高表達的PHB有助于細胞呼吸鏈復合體IV( complex IV) 和complex I 的穩定。
( 二) 調控細胞能量代謝
PHB 通過調控線粒體功能影響了細胞氧耗和氧化磷酸化,同時它也調節脂肪代謝和糖代謝。參與脂肪代謝: 在脂肪細胞中,質膜定位的PHB-1 作為脂筏蛋白增強了細胞間隙與線粒體聯系,能夠抑制丙酮酸羧化酶的活性從而調節糖代謝和脂肪酸氧化。丙酮酸羧化酶的抑制使得三羧酸循環的原料草酰乙酸來源減少,調節細胞代謝由氧化磷酸化向糖酵解路徑轉變。
三) 調節細胞轉錄
核內定位的PHB 對細胞轉錄有正性或負性調控雙重作用:
(1) PHB 和E2F: E2F 是細胞周期中發揮正性調控的轉錄因子。PHB 通過募集Brg-1 /Brm、HDAC1、HP1 等轉錄抑制物,抑制E2F 的轉錄活性,將細胞周期阻滯于G1 /S期。另外,PHB 能和Rb 家族成員結合形成PHB /Rb 復合物,后者與E2F 形成的三聯體也能抑制E2F 的轉錄活性;
(2) PHB 和P53:在乳腺癌細胞中,PHB 和P53 存在核內共定位,它與P53 直接作用增強P53 轉錄活性并促進細胞凋亡。Chellappan 等報道PHB 的高表達通過抑制E2F 轉錄致陰陽轉錄因子-1啟動子活性降低。YY1 和caspase7 轉錄活性的改變,與PHB 抑制細胞增殖生物學效應相關。以提示PHB 對不同的基因有增強或抑制其轉錄活性的作用;
(3) PHB 與雌激素受體( ER) : Wang 等發現PHB 與SWI /SNF 家族成員Brg1 /Brm形成的轉錄共阻遏因子能夠抑制ER 介導的基因轉錄,因此PHB 可能在雌激素依賴的腫瘤疾病( 如乳腺癌和卵巢癌) 中發揮了抑制細胞增殖的作用。
(四) 參與細胞黏附
PHB 不僅定位于線粒體和核內,在胞膜上也有定位。PHB 同脂筏蛋白Eps15 同源域蛋白2( Eps 15 homology domain protein2 ,EHD2) 相互作用調節PHB 的膜轉位。Mishra 等發現PHB Cys69 位點的棕櫚酰化修飾易化了PHB 同EHD2 的連接作用,參與調節PHB 膜轉位,增強了蛋白質-蛋白質、蛋白質-脂質的聯系。Rajalingam 等報道了細胞質膜上定位的PHB參與了Ras 介導的Raf-1 激活路徑,它能夠與Raf-1結合激活Raf-1 及下游MAPK 級聯反應從而調節上皮細胞的細胞粘附和侵襲能力。最近Liang 等[19]發現高表達磷酸化的PHB Thr 258 在Ras 激活下游PI3K/AKT 和Raf-1 /ERK 級聯反應中發揮作用,從而使腫瘤細胞侵襲能力增強.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50
中圖分類號:R2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7-0108-03
景天科(Crassulaceae)紅景天屬(Rhodiola)植物是一種重要的藥源植物。紅景天在全世界約有100余種,多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區、亞洲西北部和北美洲,我國紅景天屬植物有80多種,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新疆有11種紅景天屬植物,其中以薔薇紅景天和狹葉紅景天分布最廣,儲量也較大[1]。
紅景天屬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植物,被譽為“高原人參”、“雪山仙草”,屬于天然珍貴藥用植物,多以根、根莖或全草入藥,具有扶正固本、補氣養血、清熱潤肺等功效,自古以來作為強壯良藥在民間廣泛使用[2],并越來越為國內外學者所關注。茲就近年來紅景天化學成分研究進展概述如下。
1 苷類
主要為苯烷基苷類,包括苯乙基苷類(酪醇、紅景天苷)、苯丙素苷類(絡塞維)和酚苷(山奈酚7-O-α-L-鼠李糖苷),其中,紅景天苷為紅景天屬植物共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紅景天化學成分研究文獻集中報道的化合物。許氏等[3]對不同產地、不同海拔紅景天藥材中的紅景天苷含量進行了測定,發現紅景天苷含量間有差異,長白山野生紅景天藥材中的紅景天苷含量高,海拔高比海拔低的環境中栽培的紅景天藥材中的紅景天苷含量高;侯氏等[4]從高山紅景天中分離得到熊果苷、表百脈根苷、垂盆草苷和百脈根苷;另外,還有研究從大花紅景天和薔薇紅景天中分離得到大花紅天素[5-6]。
紅景天苷的化學名為對羥基苯乙醇吡喃葡萄糖苷,異名有毛柳苷、柳得洛苷,分子式C14H20O7,相對分子質量(M)300.30,為無色透明針狀結晶,熔點165.5~166.5 ℃,溶于水、乙醇、甲醇、正丁醇,微溶于丙酮、乙醚、氯仿、乙酸乙酯,結構式見圖1。在水溶液中不能轉化為鏈式,因此,糖苷無變旋現象和還原性;在酸或酶的作用下,可水解為1分子的葡萄糖和1分子的苷元。
圖1 紅景天苷化學結構式
酪醇(Tyrosol)是紅景天苷的苷元,化學名為對羥基苯乙醇,分子式C8H1002,相對分子質量(M)138.17,熔點89~92 ℃,結構式見圖2。Tyrosol可用于心血管藥物美多心安、倍它素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2011ZX09401-007)
通訊作者:馬芹,E-mail:
洛爾等的中間體,適用于膽囊炎與急慢性黃疸型肝炎,也用于有機合成和香料合成中間體。
圖2 酪醇化學結構式
絡塞維(Rosavin)即肉桂醇苷,化學名為β-(E)-肉桂醇基- O-(6'-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D-吡喃葡萄糖苷,分子式C20H28O10,相對分子質量(M)428.44,結構式見圖3。
圖3 絡塞維化學結構式
大花紅天素(Renulatin)為白色針狀晶體,易溶于水和甲醇,熔點138~139 ℃,結構式見圖4。
圖4 大花紅天素化學結構式
2 黃酮類
主要為黃酮醇及其苷類化合物,包括山柰酚、槲皮素、蘆丁、葫蘆素b、β-谷甾醇-β-O-β-D-葡萄糖苷、大黃酚-8-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胡蘿卜苷、草質素-8-甲醚、草質素-7-O-α-L-鼠李糖苷、草質素-3-O-β-D-葡萄糖-
7-O-α-L-鼠李糖苷、(+)-異落葉松樹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異落葉松樹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草質素-7-O-
(3’-O-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見圖5)[7-9]。
圖5 草質素-7-0-(3’-O-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化學結構式
張氏等[10]發現,不同產地紅景天總黃酮含量差異較大,其中四川大花紅景天總黃酮含量最高,紅景天的最佳采收期在8-9月。楊氏等[11]測定了小叢紅景天藥材中3批總黃酮含量分別為1.30%、1.28%、1.94%,山柰酚的含量分別為0.024%、0.022%、0.032%,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的含量分別為0.059%、0.055%、0.078%,草質素-8-甲醚的含量分別為0.057%、0.054%、0.074%,草質素-7-O-α-L鼠李糖苷的含量分別為0.52%、0.50%、0.66%。韓氏等[12]從高山紅景天根和根莖的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三葉豆苷、小麥黃素,并得到2(3H)-苯并噻唑硫酮。
草質素-7-0-(3’-O-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Rhodiosin)為黃色針晶,易溶于甲醇,熔點231~133 ℃。
3 多糖類
高氏等[13]對大株紅景天中的成分進行了分離,通過色譜法測定其中性糖含量為76.35%,且幾乎不含酸性糖。方氏[14]采用硫酸蒽酮法考察了不同產地紅景天藥材的多糖成分含量,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高山紅景天(4.87%)、圣地紅景天(3.50%)、狹葉紅景天(2.98%)、玫瑰紅景天(2.81%)、大花紅景天(1.98%)、四川大花紅景天(1.06%)。
4 氨基酸
劉氏等[15]測定了高山紅景天不同器官的氨基酸含量,結果高山紅景天地上部分的氨基酸含量高于地下部分,人體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葉片中最多,為55.75~87.21 mg/g,半必需氨基酸以根部最多。不同器官的氨基酸含量因發育時期而變化,莖、葉中的氨基酸含量從營養生長期到果熟期呈由高變低的趨勢,根中的氨基酸含量變化不大。魯氏等[16]以長白山野生高山紅景天為試材,比較分析了必需氨基酸在不同性別高山紅景天不同器官之間的分布差異。結果表明,高山紅景天中測出的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中亮氨酸含量最高(25%),其他6種必需氨基酸分別占2.44%~17.39%;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在葉片中分布多,賴氨酸和蘇氨酸在根中分布多,纈氨酸、異亮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分布因性別而異;從不同性別來看,有亮氨酸和蘇氨酸在雌株中,賴氨酸和甲硫氨酸在同株中,纈氨酸、異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在雄株中分布較多的趨勢;高山紅景天中測出的2種人體半必需氨基酸中精氨酸的含量遠比組氨酸高。
5 揮發油類
主要含萜類、醇類、脂肪酸類及少量的烷烴、醛、酮、酚、酯類等成分。經測定,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棕櫚酸、亞油酸、肉豆蔻酸、正辛醇、牛兒醇、香葉醇、桃金娘烯醇、2-甲基-3-丁烯-2-醇、3-甲基-2-丁烯醇、十六酸、環癸烷、二十五烷、6-甲基-5-庚烯-2-醇及月桂醇等,含量在1%~3%之間的有二十一烷、二十三烷、二十四烷、二十七烷、辛酸、α-松油醇、紫蘇醇、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3,7-二甲基癸烷、十八醇、十五烷酸、十七烷酸、S-(2-氨基乙基)酯-硫代硫酸、β-二氫紫羅蘭醇、橙花醇乙酸酯、苯乙醇、正癸醇、正己醇、芳樟醇和芳樟醇氧化物等[17-20]。
6 礦物質元素
魏氏等[21]經濕法微波消解制樣,利用全譜直讀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法(ICP-OES)對狹葉紅景天中的礦物質元素進行了全面詳細的分析測定。結果表明,狹葉紅景天中含有鈣、鉀、磷、鎂、鋁、硫、鐵、鈉、鍶、鋇、硼、錳、鋅、鈦、鉻、銅等16種礦質元素,常量礦物質元素中鈣的含量最高,微量元素中鋁、鍶、鋇、硼含量豐富。
7 其他
還有學者從狹葉紅景天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并鑒定出4-羥基-苯乙基-(4’-甲氧基-苯乙基)醚、β-D-葡萄糖苷-2-羥基-2-甲基-丁酸酯、對乙氧基苯乙醇乙酯、對羥基苯甲酸乙酯、對羥基苯甲醛、R(-)-mellein、對甲氧基苯乙醇、對羥基苯乙酮、對羥基苯甲酸、豆甾醇、3,4,5-三羥基苯甲酸和3,4,5-三羥基苯甲酸甲酯[22-23]。
8 結語
紅景天以其獨特的功能已引起國內外食品醫藥界的廣泛關注,現已廣泛用于治療咳血、咯血、肺炎咳嗽,防治老年病,尤其在運動醫學、軍事醫學、航天醫學等領域有重要應用,國外普遍用于運動營養品和減肥營養品。我國已有紅景天保健茶、紅景天膠囊、紅景天苷片、紅景天口服液、紅景天糖漿、紅景天酒等進入市場。隨著對紅景天屬植物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應用對醫藥學、運動醫學等有潛在的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孝雨,蔣桂華,王亞云,等.17種紅景天的品質研究與開發現狀[J].華西藥學雜志,2010.25(2):224-228.
[2] 李成義.中藥材鑒定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86-87.
[3] 許松姬,韓春姬,康東周,等.不同產地、不同海拔紅景天藥材中紅景天苷的含量測定[J].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11,34(2):122-124.
[4] 侯奮爭,姚桂彬,徐偉,等.高山紅景天首次分離的化合物(Ⅰ)[J].中國現代中藥,2009,11(4):18-20.
[5] 馬濤,郭亞東.大花紅景天正丁醇提取物的化學成分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7,19(5):34-36.
[6] 王曉梅,熱娜?卡斯木,何承輝,等.薔薇紅景天乙酸乙酯部位化學成分的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2011,26(4):308-309.
[7] 劉青,劉珍伶,田瑁.小叢紅景天中的酚性化合物[J].中國中藥雜志, 2008,33(4):411-413.
[8] 張珂,李國玉,王航宇.新疆薔薇紅景天黃酮類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現代中藥,2010,12(11):20-24.
[9] 吳少雄,郭亞東,郭祀遠,等.大花紅景天乙醇提取物的化學成分研究[J].現代食品科技,2008,24(4):322-326.
[10] 張崇禧,張倩,叢登立,等.不同產地與不同生長期紅景天中總黃酮的含量分析[J].人參研究,2010,22(2):28-31.
[11] 楊智海,羅定強,楊瑞瑞,等.小叢紅景天中總黃酮及其4種黃酮類成分分析[J].中藥材,2011,34(1):74-77.
[12] 韓穎,金藝,于建婷,等.高山紅景天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與鑒定[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11,28(2):116-119.
[13] 高陽,楊獻玲,徐多多,等.大株紅景天中多糖成分的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9,21(10):376-378.
[14] 方勇.不同產地紅景天中紅景天多糖含量的測定和對比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1):3988-3989.
[15] 劉寧寧,許明子,張雪蓮,等.高山紅景天不同器官氨基酸含量的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5):7866-7867.
[16] 魯京蘭,許明子,劉憲虎,等.高山紅景天中必需氨基酸的分布特點[J].中草藥,2011,(22):152-154.
[17] 王云美,王元忠,張仲凱,等.大花紅景天揮發油化學成分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2):5494-5495.
[18] 付文艷,吳云,潘如,等.高山紅景天揮發油水溶性部分GC-MS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22(2):159-161.
[19] 李濤,張浩.GC-MS分析四川產長鞭紅景天揮發油的化學成分[J].華西藥學雜志,2008,23(2):176-177.
[20] 魏永生,楊振,鄭敏燕,等.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狹葉紅景天揮發性成分[J].廣東化工,2011,38(3):120-122.
[21] 魏永生,寧堅剛,鄭敏燕,等.微波消解-ICP-OES法分析測定狹葉紅景天中的礦質元素[J].應用化工,2011,40(4):728-731.
[22] 楊連梅,胡榮,齊文,等.藏藥狹葉紅景天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藥學, 2011,20(2):154-158.
關鍵詞:姜黃屬;化學成分;姜黃素類;揮發油
中圖分類號:R2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2-0124-04
姜黃屬(Curcuma)植物隸屬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姜科。它包括姜黃、郁金和莪術。姜黃為植物姜黃(Curcuma longa L.) 的干燥根莖;郁金為姜科植物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姜黃(Curcuma longaL.)、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或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 的干燥塊根,莪術為姜科植物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 或溫郁金(Curcuma wenyuin)的干燥根莖。中醫認為姜黃屬植物具有解郁、行氣、止痛、化瘀、利膽、清心、消積、通經等功效, 近來研究發現它們有抗癌、抗早孕、抗凝血、抗氧化和保肝等活性[1]。現綜述如下。
1 化學成分
姜黃屬植物的根莖和塊根中主要化合物成分是姜黃素類和揮發油,還有樹脂類、糖類、甾醇類、多肽類、脂肪酸、生物堿及微量元素等。
1.1 姜黃素類(curcuminoids)
姜黃素類為二苯基庚烴類成分(diarylheptanoids),也包含個別戊烴類化合物,根據苯環上有無羥基可分為酚性和非酚性兩類,當以庚烷為母體,在1,7 位有芳基取代(見圖1 和表1) [2-3],現已分離并鑒定出20多個姜黃類化合物[1](見表2),其中姜黃素(curcumin),去甲氧基姜黃素(demethoxycurcumin) 和雙去甲氧基姜黃素(bis-demethoxycurcumin) 最為常見,他們的結構式(見圖2)。在國內,姜黃屬植物已確證的共有12 種,姜黃素類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姜黃屬植物的10個種中[4],其中我國有9個種。在這些植物中印尼莪術(C.xanthorrhiza) 及姜黃(C.longa)含姜黃素類化合物品種最多。
1.2 揮發油類
揮發油成分主要為單萜類及倍半萜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即萜類是揮發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到目前為止,己分離并鑒定出得到約120多個倍半萜類化合物,根據結構骨架可以分為a.吉馬烷型, b.愈創木烷型, c.蒈烷型, d.桉烷型, e.沒藥烷型, f.欖香烷型, g.蒼耳烷型, h.杜松烷型, I.螺內酯型, j.蛇麻烷型, k.拉松烷型, l.倍半萜二聚體,m.其它,見表3和圖3[5-13]。
2 分析方法
2.1 揮發油類成分的分析
揮發油成分的分析多采用GC和GC-MS,周欣等[14] 研究不同產地姜科姜黃屬植物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就是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對其進行分離測定。但中藥揮發油中存在大量的同分異構體,這時常用氣紅聯用技術。
2.2 姜黃素類成分的分析
據文獻報道最初常用TLC、比色法和柱層析分離法來測定姜黃素的含量及總姜黃素含量。隨分析檢測手段的不斷發展,采用TLC掃描法測定了3種姜黃素的含量,戚愛棣等[15]采用薄層掃描法測定姜黃、郁金、莪術中姜黃素的含量,結果表明薄層分離后,姜黃素色斑穩定,平均回收率為98.12%。本法準確、快速、簡便。
現在姜黃素類成分的測定多采用HPLC,雷云霞等[16] 建立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郁金飲片中姜黃素的含量,結果表明該方法簡單可行,結果準確,重復性好,可用于郁金飲片中姜黃素的含量測定。
近來也采用HPCE測定姜黃素化合物,薛玲等[17] 利用毛細管區帶電泳法對郁金中所含黃素類化合物進行分離研究,發現該方法快速、簡便,消耗試劑少,不污染環境。
3 提取方法
3.1 揮發油類成分的提取方法
揮發油類成分易溶于有機溶劑,難溶于水,傳統提取方法為水蒸汽蒸餾法。且發展到有超聲波輔助的水蒸汽蒸餾法,劉洪玲[18]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對郁金揮發油化學成分進行分析鑒定,采用超聲波-水蒸氣回流法從郁金中提取揮發油。結果共分離出47個化學組分,鑒定了37個化學成分,占揮發油相對含量的93.61% 。該實驗方法簡便可靠,重現性好。現在還用超臨界CO2流體萃取揮發油及對其成分分析研究。
3.2 姜黃素類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姜黃素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堿液等溶劑中,不溶于水,微溶于苯和乙醚。它對熱穩定,但是在光照下和堿液中是不穩定的。目前,從姜黃屬植物中提取姜黃素類化合物的方法主要有:①水提法 ;② 酸堿法;③ 有機溶劑提取法, 宿樹蘭等[19]在鑒別姜黃屬常用藥材的方法中,對姜黃屬四種常用藥材姜黃、黃絲郁金、綠絲郁金、莪術采用80乙醇、無水乙醇、丙酮、乙醚分別進行提取,結果是4種藥材的4種溶劑提取物的紅外吸收峰明顯不同,可作為鑒別藥材和質量控制的手段之一;④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楊承鴻[20] 用超臨界CO2法同時提取姜黃油與姜黃素,在所得的姜黃素類化合物中總姜黃素含量約為90%。
4 藥理活性和臨床應用
關于姜黃屬植物藥理活性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報道。如姜黃素類物質具有改善腸胃、心臟血管、神經系統保肝護肝等多種功能;促進脂肪的新陳代謝和廣譜的抗炎、抗氧化、抗癌防癌、抗菌等系列藥理活性[4]。Jagetia GC等[21]發現姜黃素的藥理活性主要是它對免疫T細胞、免疫B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白細胞、樹突細胞等免疫細胞具有調節的作用。
莪術油作為傳統的活血化淤中藥近年來逐漸引起了醫藥界的重視,并在其資源、植化、藥理、制劑、臨床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證實莪術油是一個藥理活性強、高效、安全低毒且對多種疾病有效的藥物。腫瘤和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兩大醫學難題,莪術油在抗腫瘤和抗血栓活性及臨床上有確切療效。莪術油制劑在宮頸癌、肝癌及心血管疾病治療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
5 討論
姜黃屬藥材,基源相近,易混淆,藥用上亦有所差異,彼此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但同科屬近緣植物較多, 產地采收加工難以分辨,造成使用上存在品種不純的情況。
姜黃屬植物的傳統生產技術還有待統一化、規范化改進。陳康等[22]在分析溫郁金傳統種植中存在的問題時,調查研究發現,溫郁金傳統種植中存在諸多問題,包括長期連作、種源退化等,嚴重地影響了溫郁金植物所產藥材的產量和品質。這些問題也是目前中藥材種植生產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共性問題。
由此看來,建立符合GAP要求的姜黃屬植物綠色藥材基地,使姜黃屬植物原藥材在農藥殘留量、重金屬、主要化學成分方面符合國際標準,以便大力開發姜黃屬植物的系列產品,對提高姜黃屬植物產品的附加值,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參考文獻:
[1] 王琰,王慕鄒.姜黃屬常用中藥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2001,36(2):80-84.
[2] Ishita C, Kaushik B, Uday B et al. Turmeric and curcumin: Biological actions and medicinal applications[J] . Current Science, 2004,87(1):44-53.
[3] 黃初升,白素平,李瀛.天然線性二芳基庚烷類化合物[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1997,19(2):98-104.
[4] 陳福北,黃初升,劉紅星.姜黃屬植物中姜黃素類化合物的研究概況[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 (24):95-101.
[5] Matsuda H, Morikawa T, Ninomiya K et al. Absolute stereo structureof carabrano-type sesquiterpene and vasorelaxant-active sesquiterpe-nes from Zedoariae Rhizoma[J]. Tetrahedron, 2001, 57 (40): 8443.
[6] Phan M G, Phan T S. Isolation of sesquiterpenoids from the rhizomes of vietnamese curcuma aromatica [J].Salisb. tap. Chi. hoa. hoc.2000, 38 (4): 96.
[7] Li Y.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curcuma aromatics used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 30 (5): 4111.
[8] Zhang J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curcuma wenyujin. dissertation of master degree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
[9] Chen G.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dgeworthia chrysantha and curcuma wenyujin. dissertation of master degre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浙江工業大學碩士論文) [D]. Zhejia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
[10] Toume K, Sato M, Koyano T, et al. Cytotoxic dimeric sesquiterpe-noids from curcum a parviflora: isolation of three new parviflorenes and absolute stereochemistry of parviflorenes A, B, D, F,and G[J]. Tetrahedron, 2005, 61 (28): 6700.
[11] Huang K, Tao Z, Zhang G et al.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J]. China t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國中藥雜志), 2000, 25 (3): 163.
[12] Toume K, Takahashi M, Yamaguchi K et al. Parviflorenes B-F,novel cytotoxic unsymmetrical sesquiterpene-dimers with threebackbone skeletons from curcum a parviflora [J]. Tetrahedron, 2004, 60 (48): 10817.
[13] Yong C, Feng Q, Kyoko T et al . New sesquiterpenes and calebin derivatives from curcuma longa[J]. Chem.pharm bull. 2007, 55(6): 940-943.
[14] 周欣,李章萬,王道平等.姜科姜黃屬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J]. Fen xi ce shi xue bao(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分析測試學報,2004,11(23): 53-56.
[15] 戚愛棣,于虹,朱晨.薄層掃描法測定姜黃、郁金、莪術中姜黃素的含量[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2, 21(2): 32-33.
[16] 雷云霞,孫立立,楊書斌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郁金飲片中姜黃素的含量[J].中國藥師,2007,10(6):603-605.
[17] 薛玲,林秀麗,張惠云等.郁金中姜黃素類化合物的毛細管區帶電泳法測定[J].化學研究與應用,2006,18(4):368-371.
[18] 劉洪玲.超聲波輔助提取郁金揮發油及其化學成分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06, 17( 10): 1876-1877.
[19] 宿樹蘭,歐陽臻,金曉勇.姜黃屬幾種藥材的紅外指紋圖譜鑒別研究[J].中成藥,2006,10(28):1408-1410.
[20] 楊承鴻,向智敏,姚煜東等.姜黃超臨界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J].分析測試學報, 2005, 24 (2): 86-88.
【摘要】 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對近十年槐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方面進行概述。該屬植物具有較多的活性成分和較強的藥理活性,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 槐屬; 化學成分; 藥理活性
Abstract:The article has summarize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genus sophora.The genus sophora possesses many active constituents and strong biological activities. We think the genus sophora will be applied widely. It should be studied more deeply.
Key words:Sophora; Chemical constituents; Biological activity
豆科槐屬(Sophora)植物全世界約50種,主要分布于亞洲,北美洲。我國約16種,南北均有分布[1],根據用藥部位不同有18種入藥,具有利咽消腫、清熱燥濕、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止痛殺蟲等功能,用于治療咽喉腫痛、肺熱咳嗽、齒齦腫痛、腸炎泄瀉、血淋、黃疸、皮膚瘙癢、蟲毒咬傷等疾病[2]。以前報道槐屬化學成分主要有生物堿、黃酮、皂苷、有機酸、游離氨基酸等[3~5]。近幾年,從中又分離出許多新的生物堿和黃酮化合物,此外還分離出酚類、多糖以及二苯乙烯的聚合物。活性研究表明其中的一些化學成分具有抗腫瘤、抗炎抑菌、增強機體免疫力、抗氧化等作用。為進一步探討槐屬植物的藥用價值,本文就近十年該領域的研究作一綜述,以供參考。
1 槐屬植物中的化學成分
1.1 生物堿類化合物
研究表明,槐屬植物主要含有羽扇豆類生物堿,不完全統計種類有80多種[3]。肖平等[6,7]從Sophora tonkinensis的鮮葉中分離并鑒定了兩個新的苦參型羽扇豆堿,()14β乙酸基苦參堿和(+)14α乙酸基苦參堿;在S. viciifolia的種子中得到了3個新的生物堿,()14βhydroxysophoridine,()12βhydroxysophocarpine,()9αhydroxysophocarpine。張蘭珍等[8]從 S. alopecuroides 的種子中首次分離得到了尼古丁。
1.2 黃酮類化合物槐屬植物中還存在多種黃酮化合物,近年發現的主要為異黃酮、黃烷酮、異黃烷酮、紫檀烷類、異雙氫黃酮醇、黃酮醇苷、異黃酮苷類化合物。見表1。表1 槐屬植物中的黃酮類化合物(略)
1.3 其它化合物日本學者Masayoshi O等[21,22]從S. davidii的丙酮提取物中分離鑒定出一個新的白藜蘆醇五聚體davidiol D;還從 S. leachiann的根部得到5個新的白藜蘆醇低聚物leachianols CG。后來日本學者T.Tanaka等[23]也從S. davidii的根部分到同類型新化合物davidiols AC。此外,Muneakazu I等[9]從S. prostrata的根部分到了4個新的酚類化合物prostratols DG。董群等[24]從山豆根中分離得到8種均一的多糖,山豆根水提多糖SSa1 ,SSa2 ,SSa3,SSa4 ,山豆根堿提多糖SSb1FA ,SSb2 ,SSb3 和SSc1。
2 槐屬植物藥理作用
2.1 抗腫瘤作用
馬興銘等[25]用MTT法測定了砂生槐總生物堿對腫瘤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在0.6~4.8 mg/ml質量濃度下均對SPC-A-1和GLC-82肺腺癌細胞的增殖有明顯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隨藥物濃度的增加和作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對SPC-A-1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強于其對GLC-82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王秀坤等[26]報道了白刺花6種生物堿對人白血病HL-60及表皮癌A431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親脂性的苦參堿、槐果堿和槐定堿的作用最佳。此外,6種生物除氧化槐果堿外,抑瘤作用均表現出較強選擇性。韓國學者W.G.KO等[27]從苦參中分離出四種黃酮類化合物,測定了其對骨髓白血病HL60和肝癌HepG2細胞增殖和凋亡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IC50在11.3~18.5 μm對HL60以及13.3~36.2 μm對HepG2有較好抑制作用,這些化合物可以用在癌癥化學治療和化學預防上。肖正明等[28]研究了中藥山豆根(SSCC)提取物對體外培養的人肝癌細胞的抑癌活性,結果表明,SSCC提取物對人肝癌SMMC-7721細胞的增殖和線粒體代謝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這一結果與前人用SSCC水煎劑和醇提物在在體大鼠腹水型和實體型肝癌及小鼠S180瘤所得的結果相符。
2.2 對免疫系統的活性作用
王會賢等[29]研究了苦豆子的有效成分氧化苦參堿對人扁桃體淋巴細胞和小鼠皮細胞增殖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氧化苦參堿對一部分扁桃體來源的淋巴細胞表現為促進作用,而對大部分扁桃體來源的淋巴細胞及小鼠皮細胞則只表現為高濃度時的抑制作用。這一小部分扁桃體淋巴細胞表現為PHA、SAC低反應性。馬建國等[30]報道,槐白皮可使小鼠免疫功能明顯增強,顯著提高MΦ吞噬能力,對MΦ形成rc花環及EA花環能力也有明顯增強作用,槐白皮通過增加T淋巴細胞轉化率,MΦ吞噬活性來增強有機體免疫功能。黃秀梅等[31]用LPS刺激體外培養的小鼠腹腔巨噬細胞,使之劑量依賴性的產生腫瘤壞死因子觀察四種苦豆子生物堿對巨噬細胞產生腫瘤壞死因子影響,發現在一定劑量范圍內四種生物堿均能依賴性抑制巨噬細胞經LPS刺激產生TNF,這可能是它們抗炎、免疫調節的機制之一。伍斌等[32]利用羧基熒光素乙酰乙酸(CFDA-SE)染色,流式細胞術檢測苦參中氧化苦參堿(OMT)對小鼠淋巴細胞增殖的影響。體外實驗證明,OMT對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應變性接觸性皮炎有顯著抑制作用,而且抑制小鼠淋巴細胞增殖,OMT是一種免疫抑制劑。蔡訪勤等[33]采用苦參原藥水煎劑給動物口服, 經腸道吸收后, 觀察通過整體對免疫功能的作用。結果證明動物的脾和胸腺細胞對Con A 和LPS 刺激的增殖反應,脾細胞產生IL-2和腹腔巨噬細胞產生IL-1的性能都明顯低于飲水對照組動物。這些結果表明苦參在體內對T細胞,B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免疫功能活性都有抑制作用。
2.3 抗炎抑菌作用
馬興銘等[34]報道,砂生槐種子中總生物堿濃度在2~16 mg/0.01ml時,具有抑制G+金黃色葡萄球菌,G-大腸埃希菌的生長繁殖活性,尤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更顯著,濃度與抑菌效應呈正相關。而其最低抑菌濃度較大,提示砂生槐總生物堿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較少。陳明來等[35]對槐白皮以不同的有機溶劑進行分離,提取分離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具有抗菌活性。李洪敏等[36]用二倍梯度稀釋法研究了苦參堿對結核桿菌的作用,結果表明苦參堿對結核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濃度為10 mg/L。丁鳳榮等[37]用100%山豆根浸出液濾紙片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抑菌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山豆根對以上細菌均有明顯抑菌作用,提示山豆根在體外有明顯的抑菌作用。
2.4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余建強等[38]的研究表明,氧化槐定堿對小鼠外觀行為和自主活動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可顯著縮短戊巴比妥鈉引起的入睡潛伏期而延長睡眠時間,對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鈉有明顯的協同作用,提示有明顯的中樞抑制作用。
2.5 對神經細胞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
盧艷花等[39]的研究表明,槐米水提物不僅對小鼠肝微粒體膜脂氧化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而且對H2O2誘導的PC12神經細胞的氧化損傷亦有很強的保護作用,顯示出較強的抗氧化特征。
2.6 對刀豆蛋白A致小鼠肝損傷的保護作用
李長青等[40]探討了苦參、山豆根和苦豆子中苦參堿對刀豆蛋白A(conA)所致肝損傷的防治作用,實驗結果表明苦參堿對conA所致肝損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抑制T淋巴細胞活化和INFr,TNFα的釋放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機制。
2.7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李青等[41]用多種實驗動物研究了氧化苦參堿的強心作用。結果表明,氧化苦參堿能明顯增加正常離體蟾蜍的心肌收縮力和心輸出量,強心的同時不增加心率,并能顯著增加戊巴比妥鈉和低鈣離子體心衰模型的心肌收縮。
2.8 抗氧化作用
胡庭俊等[42]采用鄰二氮菲-Fe2 + 氧化法測定了山豆根多糖(SSP1)清除羥自由基(·OH)的作用,結果表明,山豆根多糖(50~400 mg/L)具有清除羥自由基的作用,且呈明顯的量效關系;對鄰苯三酚自氧化具有抑制作用,對調理酵母多糖誘導的小鼠脾臟淋巴細胞釋放H2O2具有抑制作用。該結果提示山豆根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
3 小結
在槐屬植物的化學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方面,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且對其的研究還在繼續,槐屬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有長期作為民族用藥的歷史,如常用中藥苦參、苦豆子等,就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藥物。該屬植物具有藥用及經濟價值,值得對其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進一步研究,以期開發出新藥。
【參考文獻】
[1]《貴州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貴州植物志,第7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36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第4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29.
[3]王秀坤,李家實,魏璐雪,等.槐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概況[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6,18(4):7.
[4]王秀坤,李家實,魏璐雪.苦參中脂肪酸成分的研究[J].中藥材,1994,17(3):34.
[5]王秀坤,李家實,閏玉凝.白刺花種子游離氨基酸成分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1994,29(12):747.
[6]Xiao P, et al. 三豆根(越南槐)葉中分出的兩個新的苦參型羽扇豆堿:(-)-14β-乙酸基苦參堿和(+)-4α-乙酸基苦參堿[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9,21(6):42.
[7]Xiao P, Hajime K, Hideaki K, et al. Lupin alkaloids from seeds of Sophora viciifolia[J].Phytochemistry, 1999,50:189.
[8]張蘭珍,李家實,皮特·豪佛頓,等.苦豆子種子生物堿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7,22(12):740.
[9]Muneakazu I, Masayoshi O, Toshiyuki T, et al. Isoflavonoids in roots of sophora secundiflora[J].Phytochemistry, 1995, 39(4):907.
[10]Yoshiaki S , Sanae Y, Yoshiaki S, et al. Isoflavanones in roots of sophora secundiflora[J].Phytochemistry, 1997, 44(4): 715.
[11]Toshiyuki T, Masayoshi O, Muneakazu I, et al. Isoflavonoids from sophors secundiflora, s. arizonica and s.gypsophila. Phytochemistry[J].1998, 48(7): 1187.
[12]Muneakazu I , Masayoshi O,Toshiyuki T. Flavonoids in roots of sophora prostrata[J]. Phytochemistry,1995, 38(2): 539.
[13]Muneakazu I, Masayoshi O, Yoko K, et al. Flavonoid compounds in roots of sophora tetraptera[J].Phytochemistry, 1995, 39(3): 667.
[14]Muneakazu I, Masayoshi O, Toshiyuki T. Six flavonostilbenes and a flavanone in roots of sophora alopecuroides[J].Phytochemistry, 1995, 38(2): 519.
[15]Wang JH, Lou FC, Wang YL, et al. A flavonol tetraglycoside from sophora japonica seeds[J].Phytochemistry, 2003, 63:463.
[16]王景華,王亞琳,樓鳳昌.槐樹種子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1,32(6):471.
[17]王景華,李明慧,王亞琳,等.槐樹種子的化學成分研究(Ⅱ) [J].中草藥,2002,33(7):586.
[18]Ryu S O, et al. 苦參中一種新黃酮化合物的分離鑒定[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7,19(5):54.
[19]唐于平,樓鳳昌,馬 雯,等.槐果皮中的異黃酮苷類成分[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1,32(3):187.
[20]唐于平, 樓鳳昌, 王景華.槐果皮中兩個三萘酚三糖苷成分[J].中國中藥雜志,2001,26(12):839.
[21]Masayoshi O, Michie I, Toshiyuki T, et al. Davidiol D, first naturally occurring resveratrol pentamer isolated from sophora davidii[J].Tetrahedron Letters, 1996, 37(9): 5155.
[22]Masayoshi O,Toshiyuki T, Munekazu I. Five resveratrol oligomers form roots of sophora leachiana. Phytochemistry[J].1995, 38(3): 733.
[23]Tanaka T, Ito T, Iinuma M, et al. Stilbene oligomers in roots of Sophora davidii, Phytochemistry[J]. 2000, 53: 1009.
[24]董 群,方積年.山豆根多糖的性質和化學組成[J].中國藥學雜志,2001,36(2):85.
[25]馬興銘,李紅玉,尹少普,等.西藏砂生槐生物堿抑菌抑瘤的實驗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03,39(6):74.
[26]王秀坤, 李家實,魏璐雪,等.白刺花生物堿的體外抑瘤實驗[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2):59.
[27]Ko WG, Kang TH, Kim NY, et al. Lavandulylflavonoids: a new class of in vitro apoptogenic agent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Toxicology in vitro[J].2000, 14:429.
[28]肖正明,宋景貴,徐朝暉,等.山豆根水提物對體外培養人肝癌細胞增殖及代謝的影響[J].山東中醫藥大報,2000,24(1):62.
[29]王會賢,章靈華,杜守英,等.氧化苦參堿對淋巴細胞增殖的影響[J].中草藥,1994,25(7):362.
[30]馬建國,于 江.槐白皮對肌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山東中醫雜志,2002,21(9):557.
[31]黃秀梅,李 波,沈連忠,等.四種苦豆子生物堿對巨噬細胞產生腫瘤壞死因子α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1,17(3):12.
[32]伍 斌,蔡小嫦,曾耀英,等.氧化苦參堿抑制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接觸性皮炎及淋巴細胞增殖[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5,21(5):931.
[33]蔡訪勤,李金陵,荊宇紅.苦參對免疫功能的作用[J].河南醫學研究,1997,6(4):289.
[34]馬興銘, 李紅玉,尹少普,等.西藏砂生槐子生物堿抗菌抑菌活性的研究[J].中醫藥學報,2004,32(5):23.
[35]陳明來,蓋 玲.槐白皮的抗菌研究[J].山東醫藥工業,1998,17(2):14.
[36]李洪敏,馮瑞浩.中藥苦參堿對結核桿菌的抑制作用[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2,18(6):383.
[37]丁鳳榮,盧 煒,邱世翠,等.山豆根體外抑菌作用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2,13(6):335.
[38]余建強,蔣袁絮,彭建中.氧化槐定堿的中樞抑制作用[J].華西藥學雜志,2001,16(4):277.
[39]盧艷花,杜長斌,劉建文,等.槐米對微粒體和神經細胞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成藥,2003,25(10):845.
[40]李長青,劉麗麗,莫傳偉,等.苦參堿對刀豆蛋白A致小鼠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5,16(3):175.
[關鍵詞] 早期宮頸癌;復發;分子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0-39-03
宮頸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生殖道惡性腫瘤。宮頸癌死亡率每年大約26萬,其中80%發生在發展中國家,HPV16和18是最常見的兩種致宮頸癌的病毒,70%的宮頸癌由這兩種病毒引起[1]。近年來采用陰道脫落細胞圖片檢查的普及,使不少宮頸癌患者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但臨床發現宮頸癌年輕化傾向明顯,25~54歲人群發病率不降反升[2]。導致早期宮頸癌復發的因素較多,許多國內外學者對早期宮頸癌的各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得出了很多與早期宮頸癌復發有關的原因。本資料通過對國內外最近五年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學習,總結導致早期宮頸癌復發的分子生物學因素。
1 宮頸上皮細胞間質轉化
大量的研究表明宮頸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MT)與宮頸癌的形成和轉移復發有密切關系。
1.1 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MT)
正常的上皮細胞靠專門的細胞間粘附力緊密連接在一起,而且具有頂-基底極性。間質細胞形似紡錘體,連接松散,流動性強,具有前-后極性。上皮細胞通過復雜的程序轉變成間質細胞的過程稱為上皮細胞間質轉化。上皮細胞轉變為間質細胞后會失去原來的特性,中間會形成一種亞穩定的細胞既有上皮細胞又有間質細胞的特性,這是一種很多腫瘤都有的過程[3]。上皮細胞間質轉化有3種類型,其中第3型存在于腫瘤的侵襲與轉移中[4]。宮頸上皮細胞通過EMT過程,形成上皮樣的癌細胞失去極性,不穩定,但是還具有上皮細胞的其他特性,經惡化和分化形成具有轉移、侵襲能力的癌細胞。癌細胞離開原始位置,侵入基底膜下,侵入血管和淋巴管隨血液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形成轉移灶。在這過程中,還有以下因素參與,干細胞機制[5]、抗吞噬作用[6]、免疫逃避、藥物抗性等。
1.2 EMT的分子生物學
上皮細胞間質轉化的標志性分子變化主要有:(1)E-鈣粘蛋白和β-連環蛋白的下調。E-鈣粘蛋白和β-連環蛋白的下調與早期宮頸癌的組織學分化、轉移和復發成正相關[7]。(2)N-鈣粘著糖蛋白、纖維連接蛋白以及波形蛋白的上調表達。波形蛋白的上調表達與早期宮頸癌的轉移、復發成正相關[7]。(3)Rho GTP酶介導的細胞骨架重排。RhoC在正常宮頸組織、CIN 組織和宮頸癌組織中的表達逐漸增高,在有淋巴結轉移的宮頸癌組織中的表達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移組織,同時RhoC的沉默可以明顯降低SiHa細胞的體外粘附能力和侵襲、遷移能力[8]。(4)調控EMT的基因轉錄因子的上調和易位,如Twist1、Twist2、Snail、Slug、Six1等。Twist1、Twist2和E47抑制E-鈣粘蛋白的表達以及調節其它基因功能誘導EMT過程[9]。
1.3 EMT的信號通路
上皮間質轉化的信號通路有轉化生長因子(TGF-β)通路、Wnt通路、Notch通路、NF-κβ通路等。這些通路相互作用,共同調節EMT的過程[10]。
1.3.1 TGF-β信號通路 TGF-β是一組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多肽,哺乳動物中有三種亞型TGF-β1、TGF-β2、TGF-β3,其中TGF-β1是TGF-β相關的致瘤作用研究的重點,TGF-β1在腫瘤細胞中是上調的[11]。TGF-β通過細胞膜表面具有絲氨酸/蘇氨酸激酶活性的TβR Ⅰ和TβR Ⅱ結合形成復合物。TβR Ⅰ有ALK1/TSR-1、ALK1/TSK7L、ALK5/TβRⅠ 3種受體,TβR Ⅱ只有一種受體。TGF-β與TβR Ⅱ結合形成復合物使TβR Ⅰ磷酸化,隨之smads被磷酸化,誘導該復合物進入細胞核;這一信號通路受到干擾發生異常,與腫瘤的發生有重要關系[12]。與TGF-β信號通路影響細胞核內轉錄的因子有smad、Ras、Rho、TAK1、PP2A、β-catenin 以及NF-κβ、ATF2等。Smad7和TGF-β1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臨床分期、侵潤和淋巴結轉移相關[13]。Stephanie等[14]的研究發現TGF-β信號通路在EMT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從而導致癌細胞具有侵襲和轉移能力。Iancu等[15]研究TGF-β通路在HPV誘導的宮頸癌中發現TGF-β通路的破壞與宮頸惡性進展有很大關系;在宮頸上皮樣瘤變到宮頸癌的過程中TGF-β1表達減少;同時TGF-β1受體基因表達也下降。
1.3.2 Wnt信號通路 Wnt信號通路有經典的Wnt信號通路、Wnt/ca+通路、Wnt/PCP通路,其中經典通路最重要,通過β-catenin激活基因轉錄;其機理概括為WntFzdDshβ-catenin降解復合體解聚β-catenin入核TCF/LEF基因轉錄[16]。參與Wnt信號通路的蛋白有Frizzled、Dishevelled、Gsk3β、CK1、APC、β-catenin等。Wnt信號通路受到刺激后,APC基因突變使β-catenin降解復合物合成障礙,以及β-catenin基因突變使β-catenin不能被磷酸化和泛素化降解,從而使β-catenin降解障礙,胞漿內游離的β-catenin聚集,進入核內激活Cyclin D1、C-myc等基因轉錄,導致腫瘤發生。細胞核的Survivin、Cyclin D1受Wnt通路的激活[17],影響宮頸癌的復發和轉移。Survivin、P21、Cyclin D1蛋白對早期宮頸癌復發的影響中發現,三者在早期宮頸癌中的表達明顯升高,并且三者共表達時與臨床分期、病理分級有關;Survivin、Cyclin D1表達與早期宮頸癌復發有關,二者共同表達與盆腔淋巴結轉移有關[18]。
1.3.3 Notch信號通路 Notch信號通路是腫瘤血管生成和轉移的一個關鍵因素[19]。Notch信號通路由Notch、Notch配體(Jagged)、受體等組成,其中配體有Delta-like1、3、4,Jagged1、2,CSL,受體有Notch1、2、3、4,Notch信號通路在不同的腫瘤以及不同的階段作用不同。Notch信號通路概括為DeltaNotch酶切ICN細胞核CLS/ICN復合體基因轉錄[19]。Notch1中有Notch1-RBP-Jκ路徑、Notch1-PI3K-PKB-Akt路徑、Notch1-IKK-NF-κB路徑共同相互影響宮頸癌的發生發展[20]。Bajaj等[21]研究發現CD66+細胞中Notch信號通路對宮頸癌有重要作用。免疫組織化學分析顯示Notch3在宮頸鱗癌中過度表達,Notch陽性表達的宮頸癌患者比陰性表達的患者的生存率小[22]。
1.3.4 NF-κB信號通路 基本的NF-κB信號通路包括受體、受體近端信號銜接蛋白、IκB 激酶復合物、IκB 蛋白和NF-κB二聚體。受到刺激后IκB 激酶復合物被激活,IκB 蛋白磷酸化和泛素化,IκB 蛋白被降解,NF-κB二聚體釋放修飾后進入細胞核內,進行基因轉錄。NF-κB一般情況下位于細胞胞漿內,由兩個功能亞單位P65和P50組成,與其抑制因子IκB-α和IκKB-β結合在一起。宮頸癌中IκB-α的去磷酸化使IκB-α減少,從而NF-κB的P65進入細胞核內[23],參與細胞核內基因的表達調控。NF-κB激活對腫瘤的促進作用主要有:(1)①NF-κB激活對宮頸癌的轉移有明顯促進作用[24];(2)NF-κB的GADD45α和γ表達下調使腫瘤細胞逃避凋亡;(3)NF-κB上調Cyclin D1等,促進腫瘤細胞生長。NF-κB的P65和c-IAP2的過度表達和caspase-3的下調,是宮頸癌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24]。
2 小結
目前國內外對早期宮頸癌治療后復發的因素研究較多,都認為復發是由于多方面、多路徑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發現復發轉移的關鍵因素,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減輕患者的痛苦是有必要的。除EMT、VEGF信號通路、notch信號通路等,是否可以發現更多關鍵的分子生物學層面的相關因素,使早期宮頸癌能更早的發現,得到早期治療,阻斷關鍵的分子生物路徑,減少復發率。
[參考文獻]
[1] Castellsagué X. Natural history and epidemiology of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J]. Gynecol Oncol,2008,110(3 Suppl 2):S4-7.
[2] 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第3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124-1169.
[3] Lee JM,Dedhar S,Kalluri R, et al.The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new insights in signaling, development, and disease[J]. Cell Biol,2006,172:973-981.
[4] kalluri R,Weinberg RA.The basics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J].J clin invest,2009,119(6):1420-1428.
[5] Mani SA, Guo W, Liao MJ,et al.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generates cells with properties of stem cells[J]. Cell,2008,133:704-715.
[6] Franco DL, Mainez J, Vega S,et al. Snail1 suppresses TGF-β induced apoptosis and is sufficient to trigger EMT in hepatocytes[J]. J Cell Sci,2010,123:3467-3477.
[7] Cheng Y, Zhou Y, Jiang W,et al.Significance of E-cadherin, β-catenin, and vimentin expression as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indicators i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Hum Pathol,2012,43(8):1213-1220.
[8] 賀曉琪. RhoCGTP酶對宮頸癌侵襲轉移的影響以及與上皮間質轉化的相互調控機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34-39.
[9] Peinado H,Olmeda D,Cano A.Snail,Zeb and bHLH factors in tumour progression: an alliance against the epithelial phenotype?[J].Nat Rev Cancer,2007,7:415-428.
[10] Yang J,Weiberg RA.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t the crossroads of development and tumor metastasis[J].Dev Cell,2008,14(6):818-829.
[11] Rik Derynck,Rosemary J.Akhurst,Allan Balmain. TGF-βsignaling in tumor suppression and cancer progression[J].Nature Genetics,2001,9(29):117-129.
[12] 劉成敏,張成仁,王秀梅.Smads介導的TGF-β信號轉導通路與腫瘤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0,17(8):631-634.
[13] 孟茜,孟娟.Smad7和TGF-β1在宮頸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當代醫學,2010,16(21):78-79.
[14] Stephanie B.Walsh,Jianmin Xu,Hui Xu,et al.Cyclosporine A mediates Pathogenesis of Aggressive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y Augmenting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Role of TGF-β Signaling Pathway[J]. Mol Carcinog,2011, 50(7): 516527.
[15] Iancu IV, Botezatu A, Goia-Ru?anu CD,et al.TGF-beta signalling pathway factors in HPV induced cervical lesions[J].Roum Arch Microbiol Immunol,2010,69(3): 113-118.
[16] Paul Polakis.Wnt signaling and cancer[J].Genes Dev,2000,14:1837-1851.
[17] Clevers H.Wnt/beta-catenin signaling 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J].Cell,2006,127(3):469-480.
[18] 李全紅,姚嘉斐,胡淑敏. Survivin、P21WAF1/CIP1及Cyclin D1蛋白表達及與早期宮頸癌復發的關系[J]. 中國癌癥雜志,2003,13(6):495-499.
[19] Alejandro Garcia,Jessica J.Kandel.Notch:A key regulater of tumor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J].Histol Histopathol,2012,27(2):151-156.
[20] 周建松,葉楓.宮頸癌NOTCH1相關信號路徑研究進展[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09,36(3):238-240.
[21] Bajaj J, Maliekal TT, Vivien E,et al.Notch signaling in CD66+cells drives the progression of human cervical cancers[J]. Cancer Res,2011,71(14):4888-4897.
[22] Yeasmin S,Nakayama K,Rahman MT,et al.Expression of nuclear Notch3 i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J]. Gynecol Oncol,2010,117(3):409-416.
[23] Kuncharin Y, Sangphech N, Kueanjinda P,et al.MAML1 regulates cell viability via the NF-κB pathway in cervical cancer cell lines[J]. Exp Cell Res,2011,317(13):1830-1840.
關鍵詞 腧穴配伍 脾胃疾病 針灸療法 文獻綜述
腧穴配伍是在辨證論治的指導原則下,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規律和治療要求進行配伍組合,進行針灸治療的措施。現代醫療實踐證明,針刺對防治脾胃疾病的療效可靠,并且其療效的取得主要是通過腧穴配伍來達到的。為進一步促進針刺治療脾胃疾病的發展,筆者總結近年來針刺治療脾胃疾病的文獻,從腧穴配伍研究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以期為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提供參考。
1 臨床研究
1.1 腧穴配伍治療:劉文全等將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隨機分為2組。針刺組取中脘、足三里、內關等穴,對照組選用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連服1個月。結果顯示針刺組總有效率為94.7%,對照組為83.3%,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1.2 腧穴配伍對照觀察:吳緒榮等[8]用針灸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50例,與對照組30例進行腧穴配伍研究。治療組第一組取足三里、內關、公孫;第二組取中脘、脾俞、胃俞。胃痛甚加梁丘,胃寒甚加灸中脘,腹脹甚加天樞,反酸加太沖,便秘加支溝,失眠加神門,乏力加灸氣海、足三里。以上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5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天,治療9個療程,而對照組則單純取內關、公孫穴,兩組療效比較顯示有顯著性差異(P
2 實驗研究
2.1 腧穴配伍增效:羅海鷗等觀察比較中脘、胃俞配伍和公孫、內關配伍針刺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血漿內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變化。將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隨機分為中脘、胃俞配伍和公孫、內關配伍兩組進行針刺治療,均采用捻補法及小幅度震顫手法,觀察治療前后血漿ET和NO水平,結果顯示各組配伍治療前后比較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兩種配穴針刺治療消化性潰瘍獲效均可能與ET和NO變化有關,但不同配伍方案對療效和ET、NO變化的影響無明顯差異。王榮等觀察電針天樞加不同配穴對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結腸粘膜的保護作用。將Wistar大鼠60只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天樞組、天樞+中脘組、天樞+上巨虛組、天樞+中脘+上巨虛組,每組10只,電針治療。結果顯示各治療組均可明顯降低粘膜損傷指數和NO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含量,但各組間存在差異,以天樞+中脘+上巨虛組效果最佳。該項研究表明,電針天樞加不同配穴對UC大鼠結腸粘膜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以天樞、中脘、上巨虛三穴配伍療效最優。彭楚湘等觀察了電針足三里加不同配穴對胃粘膜損傷的修復作用。研究將i00只大鼠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模型組、足三里組、足三里配內關組、足三里配中脘組、足三里配公孫組、足三里配內關中脘組、足三里配內關公孫組、足三里配中脘公孫組、足三里配內關中脘公孫組。結果顯示各電針組均能提高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EGF)和NO含量,降低胃泌素(Gastrin,GAS)含量,與模型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行治療時,中脘、胃俞俞募配伍和沖陽、公孫原絡配伍兩者可以任選其一。任婷婷探討足三里、中脘配伍及單獨使用在調整胃運動方面是否有明顯區別。采用放免法檢測針刺前后血清胃泌素及血漿胃動素(Motilin,MTL)含量的變化。結果顯示針刺組可促進胃運動恢復,同時GAS、MTL含量出現相應變化。各組在針刺前后GAS含量的自身比較及組間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
2.2 腧穴配伍拮抗:徐放明等觀察內關、脾俞、足三里兩穴、三穴配伍是否產生拮抗效應。以正常小鼠為觀察對象,以胃腸推進率為觀察指標,結果顯示,電針足三里、內關配脾俞、內關配足三里均能明顯促進正常小鼠胃腸推進功能,3組治療前后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足三里配脾俞及內關、脾俞、足三里三穴配伍可能存在拮抗效應。徐放明等觀察電針內關、脾俞、足三里及兩穴、三穴配伍的拮抗效應。在小白鼠阿托品模型上以胃腸推進率為觀察指標。結果:內關組、足三里組、內關配足三里組及脾俞配足三里組對小鼠胃腸推進功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內關配脾俞組亦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三穴配伍則呈拮抗效應。表明腧穴拮抗效應客觀存在。
3 現狀分析
[關鍵詞]周圍性面癱;穴位注射藥物;研究進展;綜述
[中圖分類號] R245.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c)-0020-04
[Abstract]There are many kinds of drugs for treating facial paralysis by acupoint injection,and the curative effect is good,but the method is not uniform.The related literatures about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facial paralysis) by acupoint injection in the last 5 years are summarized,and the drugs,usage and dosage and curative effect of acupoint injection treating facial paralysis have been concluded in this paper,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hoice of drugs.
[Key words]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Drugs of acupoint injection;Research progress;Review
周圍性面癱(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面癱)又稱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或Bell麻痹[1],指頸乳突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臨床表現主要為患側額紋消失、閉目漏睛、睫毛征、鼻唇溝消失、口角下垂等,經正規治療大多數患者能治愈,若治療不當或未及時治療,往往遺留終身面癱的后遺癥,影響患者面容,帶來身心痛苦。本病的治療方案多樣,包括藥物、針灸、穴位注射、理療及手術等。穴位注射(acupoint injection)[2]興起于60多年前,其方法為將液體藥物注射在腧穴、經絡、皮下陽性反應物或壓痛點上,是一種不良反應少、簡便而且效果好的方法。茲將近年來穴位注射治療面癱的藥物有關文獻進行概述,以利于其藥物選擇的總結與探討。
1營養神經類藥物
1.1甲鈷胺
蔡禮松[3]報道,治療組和對照組均針刺陽白、地倉、頰車3個穴位。治療組在針刺基礎上對以上3個穴位給予穴位注射,用注射器吸取500 μg甲鈷胺注射液,進針得氣后每穴注射0.33 ml,每日治療1次,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 d。所有患者治療4個療程。治療組平均治愈時間為(27.35±4.93)d,對照組為(36.46±7.69)d。李妍[4]在治療組基礎上對觀察組進行穴位注射,選用甲鈷胺注射液,翳風注射0.5 ml,太陽、迎香均注入0.25 ml。每日治療1次,10 d為1個療程。觀察組總有效率達到96.0%,對照組為80.0%。有學者研究表明,甲鈷胺注射液是甲基化維生素B12,是新型的內源性輔酶維生素B12,更易進入神經細胞內,其在生物轉甲基、體內蛋白等代謝中以及促進卵磷脂合成等方面作用重大。穴位注射后局部穴位在一定時間內仍有一定的壓力,并提高了局部血藥濃度,可持續有效地刺激穴位[5]。
1.2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
尚莉莉等[6]在針刺治療基礎上,加用穴位注射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選取陽白、顴s、四白、頰車、翳風、地倉針刺治療后,間隔30 min,每穴注射以上藥物0.3~0.5 ml。每周2次,約3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組治愈率為70% ,對照組為50%。神經節苷脂可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包括神經元分化、生長以及軸漿轉運和再生[7]。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除具有以上作用外,還可減輕神經細胞水腫、防止Ca2+集聚于細胞內,減少自由基的損害,可以更好地恢復神經功能。此方案將針刺刺激及神經節苷脂修復神經的作用相結合,發揮其綜合效應,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
1.3復方樟柳堿注射液聯合甲鈷胺注射液
王兵等[8]治療面癱,第1組選取攢竹、陽白、太陽;第2組選取迎香、顴s、下關;第3組選取地倉、承漿、頰車。復方樟柳堿注射液2 ml、甲鈷胺注射液1 ml。據穴位所處位置肌肉厚薄程度,每穴酌情注射0.5~1 ml。每次選1組穴位,每周3次,20次為1個療程。兒童用量及療程減半。總有效率為80.70%。復方樟柳堿注射液由氫溴酸樟柳堿和鹽酸普魯卡因組成,其中樟柳堿屬膽堿能神經阻滯劑。其結構和東莨菪堿相似,藥理作用和阿托品的類化合物相似,但樟柳堿的毒性較低[9-10]。
1.4維生素B1、B12混合液或硝酸一葉c堿
張勇[11]選取翳風、牽正、頰車、地倉、四白、陽白、顴s、迎香、太陽進行穴位注射,將維生素B1、B12混合液或硝酸一葉c堿分別注入以上穴位,每穴0.5~1.0 ml,每次取3~4穴,隔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兩療程間休息1~2 d,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總體有效率為89.22%。王萍[12]在針刺基礎上用維生素B12穴位注射單側足三里,每次量為2 ml,每日1次,雙側足三里交替使用,連續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3個療程后評價。治療組治愈率為94.34%,對照組為77.50%。維生素B1、B12肌內注射后與焦磷酸結合成輔酸酶,并可促進神經髓鞘恢復[13],能有效改善因維生素B12缺乏,氧化受阻形成丙酸酮、乳酸堆積而引起的感覺異常、神經痛及肌肉萎縮。硝酸一葉c堿可加強肌肉緊度和反射,使早期神經完全變性率大幅度降低。
1.5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
張朝暉[14]在針刺患側陽白透魚腰、翳風、牽正、合谷、承漿、水溝、地倉透頰車、迎香基礎上,選4穴行電針治療后,由4個電針治療穴位中選取3個,每個穴位緩慢注射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1 ml。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5 d,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96.7%。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具有神經親和性,為含多糖的生物制劑,通過在家兔皮膚上接種牛痘病毒疫苗,使其產生炎性和免疫反應后,從其皮膚組織里提取、純化得到[15] 。其具有鎮痛、調整自主神經紊亂、改善末梢循環障礙、修復細胞損傷、使神經細胞活化、恢復突觸功能、促進神經軸突形成、促進下丘腦調節神經內分泌等作用[16]。
1.6腺苷鈷胺
許彬等[17]在對照組基礎上予腺苷鈷胺進行穴位注射。穴取:患側陽白、顴s、攢竹及附近阿是穴,操作方法:針刺起針后以腺苷鈷胺1.5 mg,用注射用水配成2 ml。每次選兩穴,每個穴位注射1 ml,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2個療程后有效率遠高于對照組。腺苷鈷胺促進神經髓鞘中卵磷脂的合成,從而修復損傷的神經,維持細胞生長增殖及神經髓鞘完整,促進軸突再生,加快恢復神經突觸傳遞[18],從而幫助神經修復[19]。
1.7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
戴慧峰[20]采用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注射液治療面癱,主穴選用為地倉、頰車、四白、陽白、魚腰、牽正、迎香、翳風、太陽、合谷(雙)、太沖(雙)、足三里(雙)。選用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20 μg,用2 ml注射用水溶解,對患側面部每次選2~3個穴位進行注射,共3個療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88%,對照組為84.38%。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是從小鼠頜下腺中提取純化的一種神經營養因子,是周圍神經再生微循環的重要成分,可維持神經元的功能、再生、修復,促進病變纖維的愈合。在此期選用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局部注射,可直接作用于面神經,促進損傷面神經的恢復,從而有助于提高對該病的臨床療效。
2脫水消腫藥(地塞米松)
馮常武等[21]針刺位注射患側翳風,選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1 mg、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5 ml、維生素B12注射液0.5 mg。直刺深度1.5~2.0 cm,每3天注射1次。15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治療效果明顯更佳。地塞米松屬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抗炎消腫作用好[22];利多卡因為常用的局麻藥,有鎮痛功效;維生素B12可改善神經髓鞘代謝,從而維持神經系統功能。
3活血化瘀類藥物(川芎嗪)
邱東升[23]選用川芎嗪治療面癱,在患側攢竹、陽白、魚腰、四白、地倉、頰車、迎香、翳風、下關、牽正、風池針刺后,再選5個穴行穴位注射,每穴注射川芎嗪0.1~ 0.2 ml。共治療12次,前6次隔天1次,后6次每隔2天1次。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0%。用穴位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加傳統的針刺,給予受壓的面神經一個刺激使其產生興奮,可加速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受損面神經和面肌的營養狀況。川芎嗪注射液是為吡嗪生物堿類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擴張小動脈、改善微循環和腦血流、護肝腎,還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等作用[24]。
4 小結與展望
4.1祖國醫學對面癱的認識
面癱屬于祖國醫學“口僻”“口眼■斜”的范疇,俗稱“吊線風”或“歪嘴風”,中醫認為是正氣不足,應為空虛、風寒等邪氣治病因素所致。病因病機:正氣不足,邪之所湊。正急邪緩相互引動引發面癱。古代醫家認為內外因相互作用導致面癱。病位:多數醫家認為在手足太陽、手足陽明和手足少陽之面部經筋[19]。
4.2西醫對面癱的認識
目前較多學者認為其病理機制是面神經的血運障礙。面神經通過骨性管道面神經管后從莖乳孔出顱,支配面部表情肌。缺血或炎癥引起面神經局部水腫,會引起其功能出現障礙[25]。病毒感染學說目前被很多學者接受,動物接種實驗證明存在病毒感染誘發面癱的可能,但在人體試驗中缺乏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此學說。相關研究指出,EB病毒、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單純性皰疹病毒也與面神經炎的發病有關,另外,血管內血液因素、免疫缺陷因素、環境損害因素、類固醇激素因素也與面癱有關。
4.3穴位注射療法理論研究
穴位注射是在經絡、腧穴或壓痛點、皮下陽性反應物上注射藥物以防治疾病的療法。穴位注射減輕水腫,降低骨管內壓,使面神經血液循環、供氧得以改善,從而改善細胞代謝,促進神經修復[26]。有學者報道,穴位有特異性、效應放大性、三重效應。穴位特異性指穴位與非穴位,此穴位與彼穴位對同種藥物作用有明顯差別[27],說明穴位注射藥效與經絡相關,與腧穴自身對藥物的辨別性和經絡的特殊傳感性關系密切。效應放大性:大量實驗觀察證實,在選穴適當的情況下,穴位注射療效優于口服、肌內注射,甚至接近或超過靜脈注射給藥[28]。侯湘[29]所述“三重效應”指時效應、慢反應和后作用:時效應是在治療后數小時以內產生的針刺和藥物局部作用,也稱機械刺激效應,與經絡的傳導相關;慢反應是指治療后短期內藥物所發生的生物化學作用;后作用是治療后期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獲得的治療效應,三重效應可有效延長穴位注射的有效期,從而使疾病的治療更有效、更徹底。穴位注射作用方式:穴位注射法可通過注射針具對經穴的機械性刺激發揮針刺樣治療作用,與腧穴自身對藥物的辨別性和經絡的特殊傳感性關系密切。
4.4展望
穴位注射效果好、簡單、藥物多樣且量少,并且治療安全。其藥效與經絡相關,研究經穴本質是突破口,也是探索藥物歸經的好途徑。目前研究多偏重于臨床,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從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 組織學、病理學、生理學和物理化學等對穴位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進一步闡明穴位注射的作用及本質。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完善穴位選擇、藥物選擇、進針速度、注藥速度等環節的技術規范。穴位注射治療面癱缺少統一的評價療效的標準。應進一步確立標準的治療方案和療效評價系統。中醫和西醫結合治療面癱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今后進一步研究使治面癱的研究資料更加科學化,從而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李乃杰,李磊,李文慧,等.脾胃學說指導針灸辨治急性期青年貝爾氏面癱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9):1630-1632.
[2]李鏷.穴位注射療法臨床大全[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
[3]蔡禮松.針刺結合甲鈷胺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面癱39例[J].中國藥業,2013,22(2):81-82.
[4]李妍.針刺結合甲鈷胺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面癱[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6,3(17):3370.
[5]朱月芹,曹海波.下關穴溫針灸結合穴位注射甲鈷銨治療發病2個月后面癱的效果觀察[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3, 35(12):1419-1421.
[6]尚莉莉,劉淑秀,李晨,等.針刺配合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7):23-25.
[7]李宏,封志純,周細中.GM1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恢復期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1,9(4):388-389.
[8]王兵,楊金洪,姜愛平.復方樟柳堿注射液聯合甲鈷胺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57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5):75-76.
[9]于清勝,林麗霞,牛英,等.532nm激光聯合復方樟柳堿治療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的療效[J].國際眼科雜志,2012, 12(12):2411-2412.
[10]王麗麗,李立婕,鄭波,等.Becacizumab聯合格柵樣光凝治療CRVO黃斑水腫的臨床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1, 11(10):1769-1771.
[11]張勇.穴位注射為主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4):105.
[12]王萍.針刺結合穴位注射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4,36(1):60-61.
[13]馬粉華,趙仲和,張婕.維生素B1注射液導合SSP和藥物綜合治療面癱的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7):133-136.
[14]張朝暉.電針配合穴位注射恩再適治療難治性面癱30例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3,19(11):89.
[15]Di Cesare Mannelli L,Zanardelli M,Failli P,et al.Oxaliplatin-induced neuropathy:oxidative stress as pathological mechanism. Protective effect of silibinin[J].J Pain,2012,13(3):276-284.
[16]Zhang B,Roh YS,Liang S,et al.Neurotropin suppresses inflammatory cytokine expression and cell death through suppression of NF-κB and JNK in hepatocytes[J].PLoS One,2014,9(12):e114071.
[17]許彬,趙衛鋒,韓靜.穴位注射配合面癱膏外敷治療周圍性面癱118例R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6,34(2):81-84.
[18]尚學軍,胡衛國,姚福鑫,等.腺苷鈷胺的藥理及臨床作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23):80.
[19]陳洋.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急性期貝爾面癱的臨床觀察[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20]戴慧峰.針刺結合金路捷穴位注射治療恢復期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4,48(11):50-51.
[21]馮常武,盧杰,張曉云,等.針刺聯合穴位注射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臨床觀察及電生理分析[J].世界中醫藥,2016,11(8):1578-1581.
[22]畢祥春.穴位注射加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J].中國民間療法,2013,21(12):55-56.
[23]邱東升.穴位注射結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0):24-25.
[24]王麗,呂圭源,陳素紅.川芎嗪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醫學信息,2011,24(2):1116-1118.
[25]李健東,趙亮,王佳,等.貝爾發病誘因調查[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6,13(2):95-96.
[26]馬庭秀,陳莉秋,苗荃,等.針灸、穴注、心理治療并用治療周圍性面癱[J].中華全科醫學,2010,8(2):150-152.
[27]吳卓智,馮強,金瑞.促肝細胞生長素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肝炎肝區隱痛18例[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5,5(2):36.
[28]駱樂,陳文君.穴位注射療法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1,17(11):53-56.
一、“兩個”堅持,彰顯教育科研價值
(一)堅持為教育內涵發展提供“增量”
以提升質量為核心,促進教育內涵發展,是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定位。“十一五”期間,我們立項四川省基礎教育類首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促進大面積有效教學的問題資源開發》,建立了“問題資源開發”基本研究范式、“教學與研究互動”新型教學改善機制,著力解決教學實踐中“教育理論應用困難”、“策略有效但難以深化”、“習慣性頑疾難以解決”等六大類“共同問題”,溝通了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雙向轉化,為實現大面積有效教學、推進教育內涵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量”。
(二)堅持破解素質教育“難題”
破解素質教育難題,我們在“十二五”期間確立了“找準難點突破口,尋求多元路徑”的思路,聚焦評價要素、實踐模式和教育活動研究,力圖建立有綿陽特色的“素質教育規范”:確定基礎教育發展改革試驗點;制定教師素質提升計劃;尋求考試改革與課程改革的“契合點”,最大限度地掃清素質教育的實施障礙。
以學校特色建設為抓手落實素質教育。2011年我所增設“學校特色建設研究室”,在全省率先組織化開展災后學校特色建設研究。在義務教育段開展了“為生活而設計”的學生創新實踐活動,讓生活催生創意,用智慧改善生活;在高中階段啟動了“讓學生在參與中成長”的社團活動。我們還將在“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意大賽”中設置中小學學生專場,以豐富素質教育活動。
二、“四大”舉措,增強教育科研效能
(一)建立“多元立體化”教育科研模式
整合業務科室的研究職能,建立多元化研究格局,“學科教研”、“教育研究”和“特色建設”并駕齊驅,探索“任務制”與“項目制”相結合的組織方式,強化跨學科、跨科室協作研究;豐富和整合教改研究類型,重視區域“共同問題”,關注學校“典型案例”,強化調查類、中宏觀類研究;建構“問題資源開發”研究范式,立足“原生態”研究,辨析、選擇和解決“真問題”,將其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2011年12月,我所獨立承擔的六項省級課題組織聯席研討,就是我們實施“立體化”教育科研的一種嘗試。運行“多元立體化”教育科研模式,為推進我市教育科研發揮先導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努力培養實踐者的教育科研文化自覺
實踐者對教育科研文化的自覺和親近,是教育科研的動力源。近年來,我們充分重視喚起教師教育科研文化自覺,引導教師認識自己的傳統、基因、平臺和發展優勢,自我反思、克服弱勢,挑戰自我、自覺行動,追求更大范圍的拓展創新,并從四個方面強化實踐者教育科研文化自覺:其一,樹立穩定的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追求修身養性塑特長,勤勤懇懇爭做行者智者學問者”。其二,形成梯次發展戰略,著力建立“多元立體化”教育科研模式,逐漸把教科所建設成教育“智庫”。其三,生成教育科研核心技術,教研互動、研訓一體,常規與專題結合,基于實踐問題大興調研之風,基于問題解決開發問題資源。其四,自覺努力,創造職業幸福,破除“被動跟風”、“封閉短視”式思維,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研究求真,人際求善,生活求美。
(三)催生和推廣有實踐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注重教育科研成果形成推廣,尤其針對那些對優化實踐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我們集中精力、廣泛調研,幫助研究者梳理經驗、提煉成果,體現了催生、推廣研究成果的鮮明特點。對于一些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我們通過現場交流、資料編撰等方式推廣。在卓有成效的“自主發展”、“快樂教育”等成果影響下,我市學前教育研究生動活潑,教育科研成為幼兒園提升辦學品位的共識;“教育均衡”、“減負增效”的研究成果,在義務教育階段催生了一批實踐成功的“典型案例”;整合傳統考試與非考試科目,聚焦學科“共同問題”的考試改革研究,對優化教學過程發揮了積極作用;區域性高中選修課資源平臺的研究,對深化高中課改,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起到了促進作用。
(四)不斷提升決策執行、決策咨詢效能
根據《綿陽市“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我們著力在決策執行、決策咨詢方面,聚焦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加大決策服務力度,提升決策服務效能。市教體局領導多次肯定“教科所在提升全市教育質量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制度機制上保障教育科研可持續發展,去年底綿陽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綿陽市教學成果獎勵辦法》,今年初分管市長親自組織召開了全市首屆教育科研工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