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外文化交流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外文化交流案例

    第1篇: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

    【關鍵詞】概念隱喻 英漢互譯 文化傳播 《情調蘇州》

    一、研究背景

    隨著文化全球化,中外文化交流與傳播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文化發(fā)展可以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fā)展;同樣,語言的發(fā)達和豐富,也是整個文化發(fā)展的前提。隱喻作為語言的一種鮮明特征,能深刻反映不同國家的語言特色以及文化差。近年來,不少學者都使用萊考夫(Lakoff)的概念隱喻理論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學作品的英譯版本,例如:唐詩宋詞英譯、《紅樓夢》英譯、戲曲英譯等,進而探討語言在文化輸出中的作用,并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有益參考。

    《情調蘇州》是蘇州第一本時尚旅游口袋書

    該書的英文版曾作為主賓國推薦書,高調亮相英國倫敦書展,引起轟動。《情調蘇州》中蘊含大量隱喻手法,不僅具有中國特色,還具有蘇州地方特色。該書的英文版并非是中文版的直譯,而是在中文版的基礎上,針對外國人的口味進行了調整,其隱喻的使用也因文化差異而進行了調整。目前涉及對該類具有地域性特色書籍的隱喻研究較少。蘇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又與時俱進,積極對外開放的城市,用恰當?shù)恼Z言形式進行文化傳播是當務之急。

    二、概念隱喻視角下《情調蘇州》中的隱喻

    萊考夫(Lakoff)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 We Live By)一書中將概念隱喻分為三類: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他認為,結構隱喻是通過一個概念來構建另一個概念,他們各自的構成成分之間存在著規(guī)律的對應關系。方位隱喻是在同一概念系統(tǒng)內(nèi)部參照空間方位形成的隱喻。本體隱喻是將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動等無形的活動看作是具體有形的實體(Lakoff& Johnson,1980)。

    根據(jù)概念隱喻理論,我們將《情調蘇州》中的英漢隱喻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三大類。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結構隱喻都占絕大多數(shù)。眾所周知,《情調蘇州》是一本旅游指南,以介紹實物,如風景、美食、人物為主,因此通過結構隱喻用一個概念來構建另一個概念,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概念,有助于使語言形象化,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并產(chǎn)生興趣。進一步研究表明,為了達到吸人眼球,形象易懂的效果,文章標題中使用結構隱喻的頻率更高,例如,例1這則標題中,“客廳”是用于接待客人的房間,且顯示家庭旨趣、展示主人品味的地方,“城市客廳”則隱喻金雞湖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蘇州之美,經(jīng)常受到游客的光顧,金雞湖之于蘇州正如客廳之于家。

    例1.《金雞湖,一間色香味俱全的城市客廳》

    方位隱喻則多用于描繪蘇州園林獨有的布局陳設。例如,例2中出現(xiàn)了方位關系,即“袁”和“元”在“口”字內(nèi)部,分別構成了園林的“園”的繁體和簡體。這種字面上的空間關系體現(xiàn)了蘇州園林空間布局――園林之外一定要有圍墻。

    例2.‘@’與‘園’這兩個字上,不管它們發(fā)生了多大變化,但‘口’沒變掉。也就是說園林之所以為園林,正因為在圍墻的里邊。

    而在表達更廣的意義,尤其是抽象概念時就需要采用本體隱喻,借助一定的物理實體進行概念的轉換。例如,在例3中,“茭白、莼菜和鱸魚”指代了鄉(xiāng)愁,形成本體隱喻,體現(xiàn)了江南游子對家鄉(xiāng)獨特的眷戀之情。總體而言,三類隱喻的使用各有側重。

    例3. 鄉(xiāng)愁是什么?1700多年前,蘇州吳江有位叫張翰的哥們回答說:茭白、莼菜和鱸魚。

    三、文化視域下《情調蘇州》中的英漢互譯

    隱喻是一種思維模式。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反映了其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中國人重直覺、重形象思維; 英美人重實證、重邏輯思維。與英語相比,漢語中含有較多的形象,多用具體的表現(xiàn)法。英語隱喻多以事實為基礎,而非形象。例如:“Starry,starry night”讓人聯(lián)想到了梵高的名畫《星空》。

    根據(jù)對《情調蘇州》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對比研究,我們對該書的英漢隱喻互譯提出了如下三條建議:

    1.保留喻體。在英漢喻體相同,喻義相同的情況下,首先采取保留喻體的手法。隱喻翻譯完成后,原文作者思維中的喻體意象能夠在譯文讀者的思維中映射。

    2.預設語境。由于文化差異,原文作者思維中的喻體意象無法在譯文讀者的思維中直接映射的情況下,譯者可預設語境,盡可能保留喻體,讓譯文讀者在了解語境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進一步理解喻意。

    3.轉換喻體。在英漢喻體相同,喻義不同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轉換喻體,但原文作者思維中的喻體意象無法在譯文讀者的思維中映射。《情調蘇州》的英文版多采用這一翻譯策略。

    考慮到《情調蘇州》一書的特殊性質,我們建議《情調蘇州》中的英漢隱喻互譯時多采用保留喻體和預設語境的策略,加強本土文化輸出和中外文化交流。

    四、總結

    本文從蘇州園林,街巷古鎮(zhèn)、山水景致、蘇式生活等方面研究了《情調蘇州》一書中的隱喻和英漢互譯,探討文化是如何通過語言輸出的,建議《情調蘇州》中的英漢隱喻互譯時多采用保留喻體和預設語境的策略,從而豐富這張?zhí)K州“名片”的文化內(nèi)涵,增強其影響因子。本文期待以蘇州作為典型案例,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有益參考。

    第2篇: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

    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一校、兩館、三中心”(即藝術學校、圖書館老館、少兒圖書館、市群眾文化中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及市廣播電視監(jiān)測中心)等重點文化設施新建和改造工程項目整體穩(wěn)步推進。全市鄉(xiāng)鎮(zhèn)(街道)基本實現(xiàn)綜合文化站全覆蓋;新增省級東海文化明珠工程7個,累計96個,覆蓋率達48.5%;新增市級“東海明珠”工程14個,累計182個,覆蓋率達91%;新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區(qū)、縣(市)支中心3個,累計11個,覆蓋率達84.6%,全省率先實現(xiàn)村(社區(qū))基層服務點全覆蓋;新建社區(qū)(村)文化活動室580個,累計2526個,覆蓋率達86.1%;新建圖書信息“一證通”服務點118個,累計2200個,年服務量逾210萬人,基礎文化陣地建設得到新的發(fā)展。基層文化生活熱鬧豐富,以“萬場文化活動下基層”為抓手,組織各級各類群眾文化活動2.3萬場,基本實現(xiàn)“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演出”的目標;新建多廳電影院7家,全市放映農(nóng)村數(shù)字電影2.7萬場以上,累計觀眾475萬人次,基本實現(xiàn)農(nóng)村數(shù)字電影放映全覆蓋和“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目標。廣播電視對農(nóng)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全市廣播電視“村村通”、“村村響”工程未發(fā)現(xiàn)返盲現(xiàn)象,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5%,有線廣播通響率達80%以上;以提升節(jié)目質量為主要任務,全市每周開辦對農(nóng)廣播電視節(jié)目57檔,市局被評為省級廣播電視惠民工程示范單位。為100個貧困村送戲100場,積極開展“歡樂農(nóng)家大行動”等“種文化”活動,為全市低保家庭減免視聽維護費和有線電視安裝費,文化扶貧工作落在實處。

    2、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數(shù)字出版基地,數(shù)字出版產(chǎn)業(yè)發(fā)展邁上新臺階。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內(nèi)部改革全面鋪開,局屬6家單位的內(nèi)部改革全部啟動,區(qū)縣(市)的改革由重點單位向面上拓展。群眾文化“集約化、一體化”運行機制創(chuàng)新獲全國社會文化藝術最高政府獎——第十五屆“群星獎”項目獎。搭建全國第一個農(nóng)村數(shù)字電影GPRS監(jiān)管平臺,得到國家廣電總局的充分肯定。依法行政進一步加強,局機關和執(zhí)法總隊入選全市依法行政示范單位,局機關入選市開展規(guī)范行政許可裁量權和推進說理式行政處罰決定文書試點單位,有2個案卷被評為市級十佳行政執(zhí)法案卷。積極落實“權力陽光”建設,37項審批事項全部進入市行政服務中心集中受理。數(shù)字圖書館正式開通運行,成為全國第一家同時通過電腦、手機、電視等終端,隨時隨地提供數(shù)字圖書信息服務的圖書館。

    3、藝術創(chuàng)作生產(chǎn)豐富多彩。認真組織好重大藝術活動,成功舉辦第五屆“西湖之春”藝術節(jié)·年市新劇節(jié)目匯演,共推出包括15臺新劇節(jié)目在內(nèi)的28個演出項目,演出47場,觀眾超過5萬人次,總上座率超過80%,發(fā)放公益免費票5000多張,受到市民好評。借助網(wǎng)絡平臺,第二屆“唱響”——題材音樂創(chuàng)作大賽成功啟動。積極開展藝術評論,辦好藝術評論刊物《藝覽》,“文化”叢書第六輯——《戲曲史》、《浙江話劇發(fā)展史論》、《杭劇輯佚》填補了浙江省和市戲劇研究的空白。與中國劇協(xié)合作舉辦首屆國際青年劇作家論壇暨優(yōu)秀青年劇作家余青峰作品展演活動,推進藝術人才建設。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喜獲新豐收,舞臺藝術類共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19個,其中越劇《女人街》獲第九屆中國藝術節(jié)“文華優(yōu)秀劇目獎”,4部作品入圍第二屆中國越劇節(jié),多部作品入圍省第十一屆戲劇節(jié),婺劇《綠云》作為浙江省唯一參加第16屆亞運會文藝演出的劇目亮相廣州。325件作品獲市廣播電視政府獎,45件作品獲省級廣播電視政府獎,5件作品獲省級一等獎;群文類共獲得包括全國“四進社區(qū)”活動金獎等在內(nèi)的國家級獎項2個、省級獎項9個、市級獎項312個。

    4、切實加強廣播電視監(jiān)管與建設。積極引導市、縣兩級廣播電視媒體圍繞圍繞建周年、上海世博會、玉樹抗災、城鄉(xiāng)統(tǒng)籌等重大宣傳主題開展報道,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完成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和報刊綜合質量評估工作,編發(fā)《視聽評議》14期、《報刊審讀》13期,落實“扣點責任制”,加強對廣播電視和報刊內(nèi)容規(guī)范的日常監(jiān)管。積極開展全市廣播電視涉外類、婚戀類、情感故事類、醫(yī)藥衛(wèi)生類節(jié)目自查整治,完善廣告播出的督查考評制度,與公安、網(wǎng)管等部門聯(lián)合開展全市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視聽節(jié)目及低俗視聽網(wǎng)站專項清理工作,對3家非法網(wǎng)站實施了關閉,努力營造“綠色熒屏聲頻”。加強對全市衛(wèi)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開展聯(lián)合執(zhí)法75次,拆除非法“小耳朵”532座,取締非法銷售窩點2個,創(chuàng)建34個無“小耳朵”示范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上城區(qū)、下城區(qū)、余杭區(qū)和建德市被評為省級先進單位。加強對新媒體的監(jiān)管,積極與省廣電局聯(lián)合起草了《公共場所顯示屏播放視聽節(jié)目管理辦法》并已進入省人大立法程序;切實加強對IPTV的管理,及時提出了我市加強IPTV管理的具體實施意見和有關措施,開展了針對IPTV電視違法違規(guī)安裝的專項執(zhí)法檢查。

    5、努力推進新聞出版、版權保護及印刷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市數(shù)字出版產(chǎn)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推進國家數(shù)字出版產(chǎn)業(yè)基地建設。與市文明辦等聯(lián)合舉辦讀書接力活動,與中國移動閱讀基地等聯(lián)合舉辦“4·23”數(shù)字閱讀市民體驗日活動,努力把西湖讀書節(jié)辦成參與面更廣、影響力更大的全民閱讀品牌。以做好動漫節(jié)和世博會期間版權保護工作為抓手,啟動為期一年的“版權保護—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就業(yè)論壇”,積極推進勘察設計業(yè)、軟件業(yè)、廣告業(yè)和飯店業(yè)的軟件正版化工作,舉辦版權顧問進企業(yè)培訓班3期,繼續(xù)落實市政府與微軟公司《關于加強軟件知識產(chǎn)權保護備忘錄》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成功舉辦“4.26知識產(chǎn)權日”版權宣傳周活動,開展全市版權執(zhí)法人員地圖版權知識培訓班。舉辦第二屆亞太數(shù)字期刊大會,來自國內(nèi)外期刊業(yè)界、海內(nèi)外30余家新聞媒體的450余名嘉賓圍繞“數(shù)字革新,期刊未來”的主題進行了探討。組織全市相關出版物批發(fā)企業(yè)及文化創(chuàng)意企業(yè),參加第三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和年中國義烏文化產(chǎn)品交易博覽會等活動。建立跟蹤制度、約談制度等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對印刷企業(yè)的管理和服務。爭取到銀行“畢昇貸”額度5000萬元,為中小印刷企業(yè)解決融資難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推進農(nóng)村出版物發(fā)行“小連鎖”工程建設和農(nóng)家書屋工程建設。辦好第十屆西湖書市,推出了“人文”等10余個主題展,共接待讀者5.45萬人次,實現(xiàn)圖書銷售928萬元。

    6、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步伐加快。《鄭和下西洋》等7部動畫片獲國家級優(yōu)秀動畫片獎,位居全省首位;杭產(chǎn)動畫片《夢回金沙城》成為第一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名單的國產(chǎn)動畫電影,杭產(chǎn)動畫片實現(xiàn)從數(shù)量到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第三屆藝術博覽會共展示38家國內(nèi)外專業(yè)藝術機構200多位藝術家的5千余件精品力作,接待觀眾3萬余人次,藝術品成交額1千余萬元;積極支持相關藝術品行業(yè)協(xié)會舉辦作品展示活動,藝術品業(yè)發(fā)展保持良好態(tài)勢。《宋城千古情》、《金海岸西湖之夜》列入國家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名錄,市十大特色潛力行業(yè)年度重點項目——《萬松書緣》完成策劃方案,演藝業(yè)與旅游業(yè)的融合度進一步加強。抓好全市電子游戲經(jīng)營場所的總量布局規(guī)劃和行業(yè)準入標準設置,天下游戲產(chǎn)業(yè)園成功創(chuàng)建“中國游戲與軟件產(chǎn)業(yè)基地”和“中國國際游戲機設備與軟件交易中心”,游戲游藝業(yè)迎來發(fā)展新機遇。研究制定了市《關于推進電影院線建設加快電影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及實施細則,不僅有利于電影市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且有力地推進了電影文化公益事業(yè),電影市場的發(fā)展有了新突破。

    7、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市“非遺”數(shù)據(jù)庫(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以第五個全國“文化遺產(chǎn)日”為契機,成功舉辦第五屆市“風雅頌”民間藝術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圖片展等系列活動,5個“非遺”項目亮相上海世博會。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新進展,師范大學等9所學校入選浙江省首批“非遺”傳承教學基地,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等4家景區(qū)入選首批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西湖區(qū)轉塘街道等7個單位入選第三批市級民族民間藝術之鄉(xiāng),下城區(qū)吳素蓮等5人入選第三批市級民族民間藝術家,評審出第二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1位,為國家級、省級傳承人52人次發(fā)放補貼經(jīng)費23.5萬元,我市的“非遺”保護工作繼續(xù)走在全省前列。

    第3篇: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

    摘要:近年來在翻譯文學的歸屬、西方文論中國化的實施、中國文論“失語”的解決等多項問題上學界眾說紛紜。本文認為引入變異學的成熟形態(tài)“他國化”的概念方能進行科學化剖析。文章結合現(xiàn)實針對性,對他國化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進行深入分析,并從語言、現(xiàn)象和話語三個層面厘清他國化進程的各個階段,進一步證明了他國化理論的現(xiàn)實操作性,并揭示出其作為人類文化創(chuàng)新的動力這一宏觀意義,旨在以此凸顯他國化理論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他國化;西方文論中國化;變異學;文化創(chuàng)新

    近年來在學界當中存在著涉及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相關建設、文化與文論的現(xiàn)代化轉向等各方面的爭論,通過綜合性歸納和統(tǒng)籌,這些存在廣泛爭議的問題主要集中于中外文化與文論跨越方面。具體而言,如何開展西方文論中國化進程、總結并發(fā)展中國化,以及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文論失語癥的問題,都成為現(xiàn)階段比較文學理論研究及文化轉向中的凸顯之處。曹順慶先生于2005年在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當中建構和闡發(fā)了比較文學變異學,比較文學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因此以區(qū)別于法美的“求異”眼光對文學跨越性傳播之后發(fā)生的變異和誤讀進行研究。在變異學的理論研究當中針對其發(fā)展的成熟形態(tài),曹順慶先生具體引入他國化的概念,并對其結合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實例進行了闡發(fā)。本文旨在具體分析,并對他國化的概念和意義進行學理上的肅清。

    一、他國化的涵義與三種階段

    理解他國化首先需將其置于變異學理論的范疇以內(nèi)。據(jù)曹順慶先生的比較文學系統(tǒng)性專門教材《比較文學教程》當中指出,文學的他國化是指“一國文學在傳播到他國以后,經(jīng)過文化過濾、譯介、接受之后發(fā)生的一種更為深層次的變異,這種變異主要體現(xiàn)在傳播國文學本身的文化規(guī)則和文學話語已經(jīng)在根本上被他國――接受國所同化,從而成為他國文學和文化的一部分。”一國文學傳播到他國會產(chǎn)生本國文學被他國所化或化他國兩種不同結果,而他國化著眼于后者,接受國將傳播內(nèi)容加以改造和吸收,改變傳播國文學在話語方式上的形態(tài)。不論文論語境是處于不同文明圈之間的文學傳播過程中,亦或相同文明圈內(nèi)的異質文化傳播也均會出現(xiàn)變異,其概念當中強調的文化規(guī)則和文學話語的改變,是其同文化過濾、譯介、接受相比根本上的區(qū)別。鑒于他國化的發(fā)生既關乎本國的話語言說方式,同時與傳播國的交流有關,因此需在重視和加強本國文化規(guī)則和話語言說方式的前提下對外來文學和文化資源進行本土化改造。他國化理論的基礎性核心思想正在于承認文學理論和文化思維能夠在跨越性傳播以后獲得新的生命力。厘清對他國化的理解不僅能夠指導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系統(tǒng)性建立,更是實現(xiàn)中西文化平等交流和和平對話的關鍵。

    基于對他國化概念的全面認識和對其內(nèi)涵外延的挖掘,以及對他國化典型案例的分析可知,他國化作為變異的成熟性形態(tài)大致會經(jīng)過以下步驟,其與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當中的方向性研究緊密聯(lián)系。對他國化理論步驟的區(qū)分,也是區(qū)別于以往中西交流當中“器物”和“制度”之分的高層次、抽象化的概括。

    (1)語言譯介階段

    回歸比較文學最本源的“跨語言”學科思維上來講,語言翻譯是他國化過程當中無可爭議的初級階段。“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強調在翻譯中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就是在翻譯引進過程中使原著與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現(xiàn)實理論研究相結合,這是西方文論中國化的第一步。”任何交流均是始于口頭或書面語言層面,其背后不僅關乎作者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慣性,更承載著某一國別語境當中的集體意識和文化思維,語言翻譯既受制于語言系統(tǒng)本身的不對等性,更由于對接受國讀者閱讀和接受能力的考量以及翻譯者自身知識結構和主觀思維的束縛,發(fā)生變異實屬必然。事實上翻譯文學當中出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亦即變異的必然現(xiàn)象,有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而并非僅憑主觀,但同時此種變異的發(fā)生同他國化的實現(xiàn)仍存在距離。佛經(jīng)翻譯當中的“格義”即強調用本土思想典故闡釋佛教思想,《高僧傳?竺法雅傳》中有云:“時依雅門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與康法朗等,以經(jīng)中事數(shù)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格義。”是從接受國思維方式出發(fā)以譯文發(fā)生變異的明證。

    (2)文化現(xiàn)象階段

    文本中形象和文化現(xiàn)象、生活方式的變異則是他國化過程的中期階段,是伴隨語言譯介的更深入的變異形態(tài)。五四時期即通過大力譯介外國文學試圖在文學觀念、文學思潮和文體建設方面汲取營養(yǎng),將西方思想結合中國社會實況創(chuàng)作出的現(xiàn)代新詩和散文,實際即為他國化的例證。“在這意義上看,翻譯就像是手段,由這手段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自己的新文學。”印度的佛教思想傳入中國首先伴隨著佛經(jīng)的譯介和流傳,南北朝伊始各地興建佛寺,廣布僧侶,甚至統(tǒng)治者也開始在生活方式上崇尚一種佛家清凈無為的狀態(tài),從生活方式和文化思維上吸收外來影響。二十世紀中國派遣各國的留學生回國以后成立諸種如創(chuàng)造社、語絲派等文學團體并興辦刊物,也是伴隨著譯介作品以后,在文化現(xiàn)象和生活方式上產(chǎn)生的變異,郭沫若曾說:“中國的文壇大半是日本留學生建筑成的……就因為這樣的緣故,中國的新文藝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禮的。”基于對文化異質性的考量和把握,變異學和他國化理論是對法國學派等對形象研究缺陷的彌補。應當注意的是,文化現(xiàn)象,形象和文本、生活方式層面的變化也僅是他國化的中級層次,并沒有實現(xiàn)文化規(guī)則和話語言說方式上的改變,不能將其視作同他國化一致。五四時期激進派強調中國摒除傳統(tǒng)思維而實現(xiàn)全盤西化,實際也只停留在某些淺層次的文化和形象上的西化,而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文論話語雖被破壞而斷裂卻并沒有改變其本質特征。將形象和生活方式上發(fā)生的變異與他國化的實現(xiàn)相等同,實是一種局限于現(xiàn)象而非考量本質的看法。

    (3)話語方式階段

    他國化的深層模式為一種取決于文化規(guī)則和話語言說方式發(fā)生變異的衡量范疇。此為他國化區(qū)別于文學誤讀和文化過濾,乃至形象和文化現(xiàn)象轉變的標志。賽義德指出理論旅行到某一新的語境必然同理論的重新再現(xiàn)和制度化的過程相關,強調依據(jù)新的條件而對理論進行的改造才能使之擺脫力量減損的危險而重新注入活力。他國化的理念與之相似,傳播國的思想文化經(jīng)過長時間深層次的傳播以后,接受國可能由于其自身文化條件的吸納以及文學和社會需求的實現(xiàn)而發(fā)生思維方式上的轉變,這時才會發(fā)生他國化的成熟形態(tài),也即真正被接受國所化。佛教進入中國正是經(jīng)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加固,融匯外來影響才最終成為具有中國本土化色彩的禪宗,龐德的意象派誕生及寒山寺的流傳也均為他國化實現(xiàn)的良好范例。他國化的過程伴隨著文化流傳的廣泛深入,實現(xiàn)這一成熟狀態(tài)需要更為廣泛的持續(xù)流。

    由語言層面到文本、形象和生活方式層面的轉變,最終實現(xiàn)思維和話語言說方式的轉變是他國化過程大致從變異的深淺程度上進行劃分的結果。事實上他國化的過程是一種不斷疊加的漣漪化發(fā)展過程,在對待西方文論中國化問題上,既要考量歷史進程中的經(jīng)驗,又需要結合當前中西國情和平等對話的要求進行。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凌駕以及后者對前者的迫切需求均會導致他國化進程和范疇、發(fā)展的速度產(chǎn)生變化。在當前社會文化多元化共生的背景下,強調文化間的平等對話以及和諧交流才是主要任務,他國化概念的提出也須在主體多元共生的背景下發(fā)生作用才具有其現(xiàn)代性意義。

    二、宏觀意義――人類文化創(chuàng)新的動力

    比較文學第三階段與前兩個階段有所不同,其重視對不同文化之間文學異質性的探求。異質文明之間的話語問題、對話問題、對話的原則和路徑問題,異質文明間探源和對比研究問題、文學與文論之間的互釋問題等,都是在強調異質性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是比較文學第三階段的根本性特征和方法論體系。①在跨文明的基礎上提出文學的他國化問題。是跨異質文明的基礎上解決失語狀態(tài)切實可行的途徑,即通過文論的他國化,可以實現(xiàn)對他國文學的改造。

    變異和他國化進程是文學傳播與交流過程中的重要規(guī)律,也是思想文學革新的重要途徑,是人類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動力之一。文化和文學之間的交流存在著接受屏幕的問題,即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欣賞習慣和思維習慣不同,不可避免會帶來被傳播文學意義的增減和變化。試想如果沒有他國化進程,中國的重要思想體系禪宗也就不會存在,沒有中國禪宗與道學思想的作用,日本的物哀藝術及俳句也無法落腳。龐德的意象派可能也沒有產(chǎn)生,中國化也只是空談。因此在當今文化相對主義的影響下,將他國化這樣一種比較文學甚至是比較文化下的核心理論加以堅持,有利于把握人類文化和文明進步和創(chuàng)新的規(guī)律,從而思想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而不是秉持一種狹隘的觀念進行無謂的爭論,這才是他國化理論的推而廣之的真正價值所在。

    從文化創(chuàng)新的角度理解并厘清他國化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狹隘局限的學術思維,而產(chǎn)生對文化交流過程中矛盾和問題的合理性解釋。針對當前凸顯的西方文論中國化問題,實際須從平等和諧的角度把握才能夠實現(xiàn)科學認知,“西方文論中國化不是中西文論話語的簡單拼湊,它是對文論他國化規(guī)律的合理運用。”只有明確重視以中國的學術話語為主,將西方文論進行有機融合,在平等對話中實現(xiàn)異質互補,才能實現(xiàn)化西方,而不是為西方所化。從他國化的視角出發(fā),文論在不同語境當中的呈現(xiàn)狀態(tài)及其在流傳過程中的誤讀和過濾均實屬必然,這類變異已證明進入了他國化的進程,其話語言說方式在未被接受國所化之前出現(xiàn)的齟齬矛盾并不能成為否定文化交流和傳播可能性的理由。只有堅持中國文化的根本性思維,并基于跨文明研究的平等性出發(fā)對西方文論進行借鑒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他國化。

    他國化作為變異進程的終極狀態(tài),在學科理論上來講,是比較文學變異學范疇中的重要標準及核心理論,不僅在涉及跨越性文化交流的領域有方法論的指導作用,更提供了一種人類文明可能通過和諧交流和溝通達到的創(chuàng)新手段。在當前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語境下,重視并理清中國傳統(tǒng)文論話語,正確處理外來思想的影響和滲透,從而實現(xiàn)中國文論話語的重建,發(fā)揮其應有的力量均呼喚著對他國化理論的學習和吸收。從人類文明的創(chuàng)新和共同發(fā)展角度理解他國化,更能夠在解決比較文學理論、文化交流和構成等諸多問題上提供根本性借鑒。(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曹順慶、鄒濤:《從“失語癥”到西方文論的中國化――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再思考》,《三峽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2]參見陶東風:《關于中國文論“失語”與“重建”問題的再思考》《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3]吳興明:《“理論旅行”與“變異學”――對一個研究領域的立場或視角的考察》,《江漢論壇》2006年第7期。

    [4]王寧:《文化研究語境中的巴赫金與理論的旅行》,引自金元浦編:《多元時代的文藝學建設》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頁。

    [5]曹順慶、譚佳:《重建中國文論的又一有效途徑:西方文論的中國化》,《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5期。

    第4篇: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

    關鍵詞 散文翻譯 歸化 異化

    0引言

    散文與詩歌、小說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結構靈活,語言生動簡潔,不像詩歌,韻律比較講究,也不像小說,情結跌宕起伏,因此研究散文翻譯有益于翻譯實踐的發(fā)展。《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3》是張培基的最新散文翻譯著作。其散文選材恰當,譯文通暢地道,沿襲了其1、2兩冊的諸多優(yōu)點,為翻譯研究案例的上佳之選。在此散文翻譯專著中,張先生有些內(nèi)容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更加完整地保留了其中的漢文化信息,有時又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對許多中國文化進行改寫,便于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理解譯文,在語言及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方面更見功底。

    1歸化與異化

    歸化與異化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國人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提出來的:“There are only two methods of translation. Either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or he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簡而言之,其中一種翻譯策略就是以讀者為中心,另一種則是以作者為中心。1995年,美國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他的《譯者的隱身》一書中,將第一種翻譯策略稱作“異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將第二種翻譯策略稱作“歸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這兩種翻譯策略的支持者不乏翻譯大家。例如,韋努蒂是異化翻譯的倡導者,他認為譯文應該忠實地反映原文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通過保持差異來達到文化交流和豐富目的語文化及表達方式的作用,因此,他主張“抵抗式”(resistance)的翻譯策略。與之相反,美國語言學家奈達(Nida)則是歸化論者。他從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交際功能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翻譯應該以讀者為服務對象,譯文應盡量向讀者熟悉的目的語語言和文化規(guī)范靠攏。

    在國內(nèi),由許均在文匯讀書報上發(fā)起《紅與黑》幾個不同譯本的讀者調查的討論,直接引起歸化與異化的交鋒。許多老一輩翻譯家,如傅雷、錢鐘書等大多倡導歸化的翻譯方法,與他們不同,現(xiàn)代的譯者更多的是提倡異化,前有劉英凱的“歸化―翻譯的歧途”,后有孫致禮的“12世紀的文學翻譯:異化為主導”。然而,歸化和異化絕非兩種對立的翻譯策略,尤其在散文翻譯中更應靈活地結合二者,在需要反映它國鮮明的文化特性和地域特性時,應適當采用異化手法以保持原作的異域特色,而在需要引進異國先進文化時,為了更好地將之融合并吸收,應該適時采用歸化手法。有很大一部分的譯著都有其偏向的一種翻譯方法,不是歸化便是異化,而本文所選張培基所著的《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三)》在不同的文段或者字詞的翻譯時酌情采用了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策略,充分利用了兩種不同翻譯策略的優(yōu)點。下文將分別舉例說明該著作所采用的不同翻譯策略:

    1.1歸化

    Example 1:一個人如果天天望長壽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絕對相信體育鍛煉,則此人心態(tài)恐怕有點失常,反而不如順其自然為佳。

    One overrates physical training while dreaming of living a long life must be mentally unbalanced. He should learn to let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 (Zhang Peiji,2007:152)

    如果按照中文詞意對照翻譯句中比喻的話,譯文將會是“One dreams of living a long life,just like drought longs for rainy”,此譯文對于沒有中國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因此,張先生沒有翻譯這一讓外國人無法理解本體喻體關系的比喻,而是按照作者的本意直接翻譯。

    Example 2:少女時芬芳浪漫的憧憬已經(jīng)離我模糊而遙遠,青年時期追求的苦澀卻歷歷在目,不管是芬芳還是苦澀,都要在這里打一個句號,我從不后悔。

    The beautiful dreams of romance in early girlhood were vague and far off. But the bitter experience of courting in later days was still clear before my eyes. Beautiful or bitter,both are of another day. And I’ll never regret at all. (Zhang Peiji,2007:270)

    第5篇: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

    【關鍵詞】文化板塊教學;全課程;簡約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0-0044-03

    【作者簡介】郭有吉,南京市天景山小學(南京,211100),高級教師,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

    英語教學必須有文化的滲透,否則學生的語言學習便會淪為單純的技能訓練,失去靈性與意義。譯林新版《英語》教材設置了文化板塊,將語言與文化緊密結合。文化板塊的內(nèi)容與語篇內(nèi)容具有較強的關聯(lián)性,同時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較,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當下,人類信息交流日益頻繁、深入,英語學習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應試,而是為了實現(xiàn)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交流。因此,教師應在學生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就關注文化知識的輸入、文化意識的滲透、文化行為的塑造、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內(nèi)涵與原則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小學英語文化教學應關注兩個方面:一是認識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外語時,會或多或少地學到語言中的文化信息,要讓學生關注語言本身具有的文化特性與功能,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學。二是要總結文化教學方法,使有意識的文化教學變得有意義。比如,如何在語言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如何強化學生的英語文化觀念,如何通過文化實踐塑造學生的文化行為,形成跨文化能力等。那么,小學英語文化教學應注重什么,具體途徑又有哪些呢?

    (一)文化教學要圍繞文化要素進行

    文化要素包含很多內(nèi)容,其核心要素主要有文化產(chǎn)品、文化觀念、文化實踐、文化社群和文化個體。文化產(chǎn)品既包括有形產(chǎn)品,如建筑、衣飾、動植物制品等,也包括無形產(chǎn)品,如家庭、宗教、習俗、禮儀等,文化產(chǎn)品是文化教育的載體,以此為基礎學生創(chuàng)建文化社團,參與文化團體活動,會形成一定的文化觀念,從而實現(xiàn)文化教育的目標。文化要素之間相互關聯(lián),缺一不可。因此,英語文化教學必須緊密圍繞文化核心要素進行,只有這樣才會有所依托,而不至于讓文化教學空泛。

    (二)文化教學應貫徹全課程理念

    文化包羅萬象,在英語文化教學中要體現(xiàn)“全課程”理念,這既是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具體途徑,也是落實以文化為載體的語言學習的必然條件。教師在與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品德、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整合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可以讓學生感悟文化,形成跨文化能力。文化應滲透于教育的全過程,處處、時時、事事、物物都貫徹文化教育理念,這要求教師善于設計綜合的教學活動,從而為文化教學提供有效的載體。

    (三)文化教學應簡約靈動

    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宗旨是一致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教學應以生為本,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文化教學必須契合學生的特點,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進行,為他們服務。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簡約靈動、富有童趣的活動來開展文化教學;同時,由于一線教師占有的文化教育資源有限,這就決定了教師應形成簡約的文化教學風格,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效益最大化。教師可以通過簡單而生動的語言創(chuàng)設文化氛圍,呈現(xiàn)文化產(chǎn)品,引領學生參與文化實踐,形成文化觀念。

    二、文化板塊教學的實踐探索

    譯林新版《英語》教材從五年級始增設Culture time板塊,對教師而言,文化板塊“如何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需要深入思考。Culture time的教學不僅要有獨立性,還要將其放入整個單元乃至整個課程的背景中,應注重課程整合,立足學生實際,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實現(xiàn)語言學習與文化教育的雙落實。

    (一)獨立成章,但又相得益彰

    教學中,文化板塊往往會與其他板塊進行整合,比如Sound time,F(xiàn)un time,Grammar time等,但作為內(nèi)容獨立的教學板塊,教師必須考慮其教學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在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時間的安排等諸多方面應保持統(tǒng)一性、有序化,不能因其他板塊的加入而影響其教學進程。同時在與其他板塊的整合中還要多考慮教學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應過渡自然、銜接有效。

    如:在譯林新版《英語》五上Unit 2 A new student(Culture time)的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讓學生復習課文,總結序數(shù)詞與樓層的表達方式;然后由樓層的表達方式過渡到文化板塊教學,教師呈現(xiàn)圖片讓學生了解In the US , this is the first floor. But in the UK,this is the ground floor, it’s not the first floor.在辨析英美對“一樓”的表達后,教師適時提問:How about in China? 將中國與英美進行文化比較,得出了It’s as the same as in the US.最后,鏈接本單元的Grammar time,教師以本校教學樓為例呈現(xiàn)語法板塊:Where’s our classroom?和Is there a...on the first floor? Are there any computer rooms on the second floor?等。這樣就將本單元的Culture time和Grammar time等板塊進行了有效整合,同時又保證了板塊的相對獨立性。

    教學中,教師要將文化板塊置于單元整體教學中。如,在學習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時,教師結合Culture time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Do you like the king’s new clothes? 學生回答后,教師追問:Why? 由此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有的學生回答:No. Because it’s not real.有的W生則回答:Yes. Because the king looks strong, but he is silly . I like it.最后教師拋出問題What clothes do you like?由此引出學生對服飾文化的探討。

    除此之外,服飾文化的教學還應貫串于英語教學的始終,譯林新版《英語》教材的每一冊都會涉及服飾,教師可以通過時裝秀、服裝設計、服裝推薦、服裝導購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文化滲透,在活動中比較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二)重在實踐,體驗文化生活

    文化板塊的教學要重視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從中體驗、感悟文化,形成文化觀念,塑造文化行為。

    1.讓學生做好文化教學的準備工作。

    譯林新版《英語》文化板塊的教學內(nèi)容豐富多彩,內(nèi)容相當廣泛。教師除了要用好教材、錄音、錄像等配套資源外,還要在教學前給學生布置一定的準備作業(yè)。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的Culture time中涉及的中外名勝The Great Wall,Stonehenge,Buckingham Palace,Yellow Stone National Park,The Grand Canyon,The Great Barrier Reef,Uluru,Niagara Falls時,教師就要提前布置準備作業(yè),如:搜集世界名勝的介紹或相關圖片、游歷者的感受等。將這些資源帶進課堂,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異域文化,更有效地進行互動交流。

    2.創(chuàng)設有效的文化體驗活動。

    體驗是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可根據(jù)Culture time的內(nèi)容設計階段性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做、討論、推介等活動體驗文化。如,在學習譯林版《英語》五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Culture time)時可讓學生比較中外食品的異同,并讓學生推介一種中國或西方流行的食品,然后讓學生進行實踐并展示,如制作漢堡、熱狗或舉行茶藝表演等。

    3.通過交流與探討,讓學生形成文化認同。

    在Culture time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文化評析”“文化辯論”等環(huán)節(jié),以深化文化教學。如:在學習Food時,可以組織學生討論:Which food do you like best?Why?在討論或辯論中,學生不僅要給出各自理由,還要呈現(xiàn)了例證,這些例證包括故事、表演、實物等。學生通過文化討論、案例呈現(xiàn)表達各自對中西方食品的認識,實現(xiàn)了文化碰撞,培養(yǎng)了文化意識。

    (三)因材施教,目標達成簡約有效

    Culture time教學要根據(jù)學生與教學的具體情況而定。下面,筆者以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Culture time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結合文化的核心要素,進行因材施教。

    Step 1 呈現(xiàn)文化產(chǎn)品

    T:Boys and girls, what festivals do you know? S1:Christmas.

    S2:Spring Festival.

    教師呈現(xiàn)相關節(jié)日圖片或實物,讓學生感受節(jié)日文化。導入簡潔明了。

    Step 2 學習文化產(chǎn)品

    討論相關節(jié)日之后, 教師重點呈現(xiàn)三個節(jié)日Christmas, Spring Festival, Thanksgiving,然后讓學生朗讀并學習這些詞匯。

    學生在了解節(jié)日后,教師呈現(xiàn)三個節(jié)日,突出重點教學內(nèi)容。

    Step 3 感受文化產(chǎn)品

    T: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Christmas Day?

    Ss:...

    T:Yes. 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K.

    通過討論,學生進一步學習與感受文化。教師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China. We also call it “Spring Festival”.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S.

    Step 4 體在社群中進行文化實踐

    針對不同的節(jié)日,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并進行合作表演。討論與表演的內(nèi)容包括:祝福他人、獲得禮物、參與活動、分發(fā)食品等。

    通過文化討論與表演,鞏固所學內(nèi)容。讓文化個體在社群中進行文化實踐,感悟中外節(jié)日文化。

    Step 5 形成文化觀念

    T:What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Why?

    S:...

    第6篇: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

    一、旅游英語課程設置情況

    旅游英語培養(yǎng)具備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熟悉酒店管理、旅游業(yè)務、導游技能方面的基本知識,適應涉外旅游企事業(yè)單位和旅游相關行業(yè)工作的中、高級應用型外語人才。

    旅游英語課程設置以旅游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中所要求的核心職業(yè)能力為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依據(jù),整合序化教學內(nèi)容。由旅行社、酒店、旅游企事業(yè)單位相關行業(yè)的專家、教學骨干組成了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進行廣泛的調研和行業(yè)分析,依照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基礎,進行核心職業(yè)能力分析和歸納。

    本課程設置根據(jù)旅游類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所需的能力確立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結構,參照導游資格考試標準,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旅游英語、英語口語等課程為前導英語基礎課程,旅游概論、導游概論、導游業(yè)務、旅游政策與法規(guī)、旅游文化為后續(xù)旅游知識課程,滿足涉外旅游企事業(yè)單位和旅游相關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此外還有馬列課程、大學語文、計算機基礎、就業(yè)指導為主的公共課程和到相關旅行社、旅游公司、涉外酒店等旅游企事業(yè)單位進行頂崗實習和畢業(yè)實習的實訓部分共同構建了旅游英語的課程體系。(如圖表所示)

    二、旅游英語課程教學的不足之處

    1.教材版本陳舊、內(nèi)容脫離實際。旅游英語選用的多是國家統(tǒng)一編訂的教材,沒有地域特色。隨著旅游市場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教材中的教學材料、案例遠遠落后于旅游市場的現(xiàn)實需求。尤其是相關實訓教材的缺乏,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2.課程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在旅游英語的教學 過程中,很多老師還是沿用了基礎英語的教學方法,講解語法點、詞匯和練習,以考試為中心,而不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中心。教學手段也就是制作PPT 進行講解,忽略了課堂上“旅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讓學生體驗模擬“旅游業(yè)務實訓”,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

    3.教師復合知識欠缺。講授旅游英語的多為英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英語基礎很好,但對旅游知識了解不多。在授課中容易形成注重語法、詞匯的講解和訓練,忽視 旅游業(yè)務知識的講解或是旅游業(yè)務知識的講解不能深入淺出,講解得不透徹,不便于學生理解。而旅游英語的課程很多是英語和旅游的結合,既要求老師有很好的英語基礎,也要有一定的旅游實踐經(jīng)驗,這樣在授課中才能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些都要求老師具有英語和旅游雙方面的知識和經(jīng)驗,是“復合型”教師。

    4.頂崗實習不等于實訓教學。學校認為安排了學生的校外頂崗實習就完成了實訓教學,或是由于實踐經(jīng)費有限只能這樣安排。然而頂崗實習只能解決工作中的動手問題,并不等于實訓教學。現(xiàn)在旅游英語的實習很多是到酒店或旅行社做一些很簡單的重復性的勞動,學習到的實踐經(jīng)驗有限,影響了實訓的效果,不便于學生對旅游行業(yè)工作性質的理解。

    三、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

    1.建議選用最新的教材或是由簽訂“訂單式培養(yǎng)”協(xié)議的單位派出行業(yè)專家與本校教學骨干一起合編符合工作崗位要求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尤其是實訓教材的開發(fā)更要結合工作中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問題和相關的解決辦法進行編寫。

    2.教學模式要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由學到做,再由做到學,體會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再由實踐中總結出經(jīng)驗的過程。在課堂上進行模擬旅游環(huán)境的預設,進行情境教學,讓學生進行模擬實踐,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

    3.引進和培養(yǎng)“復合型”教師。旅游英語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培養(yǎng)“復合型”的教師隊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對英語教師進行旅游知識的培訓或到旅游行業(yè)的企事業(yè)單位進行見習。對旅游專業(yè)教師開展英語培訓,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旅游行業(yè)的發(fā)展更新很快,可以讓“訂單式培養(yǎng)”的合作方對教師開展講座,進行行業(yè)知識的更新和業(yè)務素質的提升。

    第7篇: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

    摘要:電影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但在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是一項復雜而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其中電影字幕的作用不言而喻。字幕翻譯是電影文化交流主要途徑。而歸化與異化作為兩條翻譯規(guī)律,也是電影字幕翻譯實踐不可或缺的法寶,直接關系到翻譯效果,是電影與受眾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相吻合、融入異域文化的保障,有助于推動電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關鍵詞:電影;字幕翻譯;歸化;異化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048-03

    隨著我國電影行業(yè)發(fā)展,國外引進影片數(shù)量增多,而我國影片也獲得了諸多出口機會。電影市場的繁榮,促進了中外影片的相互交流,也使電影字幕翻譯迎來了春天。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介質,要讓不同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受眾能夠了解電影所呈現(xiàn)出來的情節(jié)和情感,字幕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字幕翻譯使得電影在不同文化切換中游刃有余,使電影突破了語言和文化的限制,真正走向了藝術的無阻礙交流。

    一、字幕翻譯的重要性

    電影是一門集合了音樂、繪畫、雕塑、舞蹈、戲劇、建筑等多種形式的綜合藝術,運用直觀形象實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呈現(xiàn)和推進,帶給觀眾視覺、聽覺的感觀體驗,是綜合性的審美享受。[1]人們之所以喜愛電影,不僅僅因為其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更重要的是電影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為人們展現(xiàn)了異域風情,使人們通過小小的屏幕即可了解到世界,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習慣的人們進行情感交流,這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而要實現(xiàn)電影的傳播性、宣傳性和綜合性等特點,離不開一個能夠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電影字幕。

    (一)何為字幕翻譯

    隨著我國電影市場逐漸興盛,對于引進非母語影片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強烈。早期大眾觀看非母語影片是借助配音來解讀對話,了解電影內(nèi)容的。但隨著我國觀眾欣賞水平不斷提高,同時為保障電影原聲,電影字幕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且在非母語電影引進的譯制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內(nèi)容。

    電影字幕翻譯已成為文學翻譯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秉承將源語翻譯為目的語的宗旨,通過電影屏幕下方的同步文字,最大限度地為觀眾展現(xiàn)影片的源語文化、呈現(xiàn)大量的影片信息,[2]以幫助觀眾解讀人物對話、了解電影情節(jié)、激感共鳴,提高觀影體驗。因此,我們評價電影字幕翻譯效果時,有兩點極為重要:其一是否展現(xiàn)了源語文化,起到了文化傳播的作用;其二是否遵照影片信息,即是否歪曲了人物對話的本意。要做到這兩點并不容易,要求翻譯者具有豐富的文化積淀,對源語文化相當了解;同時具有相當?shù)碾娪敖庾x能力,能夠準確把握人物的情感和內(nèi)心世界。當然,翻譯者還需要充分了解電影字幕翻譯的特點。

    (二)字幕翻譯特點

    雖然電影字幕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個分支,具有文學翻譯的特質,但不容忽視的是,電影字幕翻譯是為電影文化傳播服務的,而這項使命也使電影字幕翻譯同時兼具了電影畫面的特質。

    首先,電影字幕翻譯需要簡潔,滿足電影字幕的瞬時性特點。這是由于電影字幕跟隨電影畫面的切換而變化,字幕應與電影畫面完全吻合。而電影畫面具有強烈的流動性,每幀畫面都有所不同,且不能夠反復翻閱。一個畫面錯過了,并不能在下一個畫面中補充說明。因此,電影字幕翻譯需要盡量簡潔,在不影響解讀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觀眾的閱讀時間,才能跟上電影畫面切換的速度。

    其次,電影字幕翻譯注重通俗化[3],體現(xiàn)電影字幕作為非母語文化背景交流工具的本質。電影本身肩負了文化傳播的重任,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特色,而要使得異域受眾接受這些文化,則是需要將源語文化轉換為通俗化的目的語言,才能有效彌補文化內(nèi)涵、、人生觀和價值觀所形成的差異。世界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的本質就是兩種文化的交流,在翻譯過程中對于文化背景的尊重遠勝于翻譯技巧。[4]

    再次,電影字幕翻譯應堅持綜合性原則。既然電影本身是一門集音樂、畫面、臺詞于一身的綜合性藝術,那么作為服務于電影的字幕翻譯也應當堅持綜合性原則,在解讀人物對話的同時,還應注意到人物內(nèi)心世界、動作表情的傳遞,才能將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加貼近源語文化。

    (三)字幕翻譯的影響因素

    任何一項事情都會存在影響因素,電影字幕翻譯也不例外。從電影技巧來講,畫面切換過快、人物對話節(jié)奏過快、角色切換頻繁、畫面延續(xù)時間短等因素,都會對電影字幕造成影響。很多時候,觀眾還沒有看完字幕,畫面已經(jīng)切換過去了;或是觀眾忙于讀字幕信息,而無暇顧及觀看畫面,都會大大降低觀影效果。

    從翻譯技巧來看,電影字幕翻譯應與觀眾欣賞習慣相吻合。在觀看非母語影片時,觀念會下意識地運用母語的語言習慣來比對影片中人物的口型。盡管不同語種之間由于發(fā)音、語系的不同,其發(fā)音口型并不相同。尤其漢語作為漢藏語系,與印歐、烏拉爾、阿爾泰、高加索、南亞等其他8個語系有較大不同。[5]一旦字幕與人物口型不吻合,會非常明顯。

    從語言應用來看,文化差異是很難彌平的差異。在字幕翻譯的諸多影響因素中,文化差異仍然是首當其沖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外文化差異,導致了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不同,且社會流行文化也不同。雖然字幕翻譯時可兼顧本國社會文化,但兩種不同文化的相融需要時間的洗禮,電影字幕只有短短的幾個畫面,避免出現(xiàn)詞不達意之處,從而降低影片的深層解讀效果。

    當然,影響電影字幕翻譯效果的因素還有許多,以上僅列舉了其中一些共性問題,以便為電影字幕翻譯找到通用的策略。針對以上三個主要影響因素,在選取電影字幕翻譯策略時,應堅持共性與個性兼顧的原則。即選擇能夠解決共性問題的策略,而針對不同影片的文化背景、不同目的語的語言習慣這些個性需求,選擇更加匹配的翻譯策略。目前較為常用的兩大策略是歸化與異化。

    二、歸化翻譯策略及應用

    歸化是文學翻譯中常用的方法。而電影字幕翻譯作為文學翻譯一個重要的分支,其翻譯內(nèi)容以人物語言為主,符合文學翻譯規(guī)律,故而也適用文學翻譯策略。從電影字幕翻譯的界定來看,其堅持將源語翻譯為目的語。所謂目的語,可以理解為母語或本地語言,是外來文化融入本地文化所必需的語言工具。故將電影中的非母語翻譯為受眾所通曉的母語,本身就是一個語言歸化的過程。

    (一)歸化翻譯策略

    翻譯中有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是源語,一是目的語。這兩個元素同樣重要,分別代表了翻譯的兩個視角。以源語為目標的翻譯策略,注重外來文化的原味;而以目的語為翻譯目標的策略,則注重外來文化的本土化過程。這個過程即為歸化。[6]在歸化翻譯的過程中,淡化了翻譯語言中的異國情調,而是堅持將異域文化融入本土文化中,即采取目的語為歸宿的翻譯策略,為觀眾提供透明的、自然的譯文。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 Eugene A Nida)則提出了“意義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翻譯理論。他注重受眾體驗,提倡翻譯應盡量貼合受眾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以目的語為翻譯終極目標,為受眾提供符合語言習慣的譯文,這樣便于消除外來文化在本地化傳播的障礙。

    (二)電影字幕翻譯中的歸化策略

    在電影字幕翻譯中,歸化是較為常見的策略。尤其在引進非母語影片時,作為我國這樣具有獨特文化背景的國度,與外來文化的背景差異較為明顯,尤其與西方國家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不同,正是考驗電影字幕翻譯水平的機會。而歸化策略的應用,正好可以有效彌平中外文化差異,使外來文化融入我國社會思想體系中,便于受眾了解電影中所傳播的外來文化。

    以《阿甘正傳》這部經(jīng)典影片為例,其中有一個重要橋段,即阿甘自中國返回美國后,運用了一句經(jīng)典的話來形容自己所行的收獲。

    原文:“I was a national celebrity,famous even than Captain Kangaroo.”

    直譯:“回國后我成了英雄,比那個有名的袋鼠船只還出名。”

    使用歸化策略翻譯:“回國后我成了名人,比天皇巨星還有名。”

    上述案例可以明顯地看出,使用歸化翻譯策略與否的巨大差別,尤其是后半句,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從字幕效果來看,若觀眾看到直譯字幕,第一反應是了解“袋鼠船只”是什么?盡管作為美國一檔炙手可熱的兒童節(jié)目,但在中國卻鮮有人知。觀眾在觀影的同時,也不可能現(xiàn)場去搜集有關“袋鼠船只”這檔節(jié)目的資料;而在翻譯中加入標注的做法更不可取,因為稍縱即逝的畫面不可能給觀眾留下長篇累牘的時間。但“天皇巨星”這個名詞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只要提到這個詞,其意便人人皆知了。運用歸化翻譯策略,使這一句對話迅速被我國觀眾理解,也使這部洋溢美國精神的電影實現(xiàn)了本地化傳播。

    (三)歸化翻譯策略的實際應用

    盡管近年來,歐美大片在我國大受歡迎,一些歐美文化也被我國受眾所接受,但由于文化差異,一些深層次的情感和思想并未得到受眾認同。甚至一些電影字幕翻譯采取了歸化策略,但卻適得其反,引來觀眾不滿。那么,電影字幕翻譯中的歸化策略運用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應謹慎地選擇適合于歸化翻譯的文本。不是所有文本都適用于歸化策略,有些電影中的單詞并不適宜做歸化翻譯。如影片《環(huán)太平洋》中將主角使用的功夫譯為“天馬流星拳”。影片中的功夫與受眾傳統(tǒng)中的“天馬流星拳”具有較大差異,且這一路拳法是我國的傳統(tǒng),而并非美國文化傳統(tǒng)。這次歸化翻譯策略的應用并不得當,觀眾并不認同。

    其次,要有意識地采取一種自然流暢的目的語文體。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閱讀興趣和觀眾對文字的熟悉度;另一方面往往采取社會流行語作為目的語,有助于加速外來文化與我國社會文化的融合。畢竟觀看電影的受眾群體通常為中青年人群,他們對社會流行文化,包括流行語言,非常感興趣。

    比如好萊塢著名動畫電影《功夫熊貓》,從電影名字的翻譯就充滿了中國元素,“功夫”與“熊貓”都是享譽世界的中國元素,運用這兩個單詞,一下子拉近了電影與中國觀眾的距離,甚至很多觀眾把這部電影當成了中國電影。而片中從人物的言談舉止到造型,再到背景賦予的濃郁中國元素,也應和了片名。而在電影字幕翻譯方面,翻譯者運用了歸化策略,如:

    原文:“There were no match for his bodacity.”

    使用歸化策略翻譯:“目前還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編劇為熊貓大俠獨創(chuàng)了“bodacity”這個詞,以表現(xiàn)他武功蓋世,而這個詞并沒有直接對應的漢語詞匯,于是翻譯者便通過對人物造型和前后劇情的揣摩,再結合中國文化,進行了歸化翻譯處理,將源語翻譯為更加自然流暢的目的語,使臺詞更貼近中國觀眾的審美訴求。

    再次,插入解釋性字幕。文化差異不僅僅表現(xiàn)在語言方面,還有歷史背景和社會制度等諸多方面。這些元素已深深地融入電影中。電影字幕的使命是幫助觀眾解讀電影,因此在一些關鍵性橋段,應適當插入解釋性字幕,以起到輔助觀影的作用。如美國著名電影《幽靈小鎮(zhèn)》中有一句臺詞:

    原文:“have pennies on one's eyes”

    直譯:“不久,他眼皮上就會放上錢幣。”

    使用歸化策略翻譯:“病入膏肓。”

    運用了古希臘死亡儀式的說法,直譯難免令觀眾一頭霧水,運用歸化翻譯“病入膏肓”這個中國成語,結合中國文化特色再現(xiàn)了主人公正走向死亡的狀態(tài),并插入解釋性字幕“在死者眼皮上放錢幣是古希臘死亡儀式”,則觀眾就一目了然了。

    三、異化翻譯策略及應用

    歸化翻譯的宗旨是以目的語為目標,但并非所有臺詞都可以采取歸化翻譯法。電影中所傳播的不僅僅是人物對話,還集合了音樂、繪畫、雕塑、舞蹈、戲劇、建筑等文化元素,這些元素具有濃郁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和語言特色,如果生搬硬套地運用歸化翻譯,只會適得其反。比如《黑衣人3》中出現(xiàn)的“地溝油”“瘦肉精”這些發(fā)生在我國的社會現(xiàn)象,在西方社會中并不存在,一味迎合我國社會文化,偏激地運用歸化翻譯策略,得到的必然是觀眾的反感。因此,在某些特定情境下,還需要尊重源語文化,采取異化翻譯策略。

    (一)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是在尊重源語文化的基礎上,盡量為呈現(xiàn)源語言、保留源語言文化和語言特色的一種翻譯策略。[7]從翻譯目的來看,異化翻譯是與歸化翻譯相對的一種策略。

    著名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 Lawrence Venuti)提出異化翻譯策略,他認為“異化翻譯完好地將異域文化帶到讀者面前,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文化差異”。較之歸化翻譯策略對文化融合的關注,異化翻譯策略更注重對原著的忠實,對源語文化的尊重,很好地為本土觀眾介紹了外來文明成果。總之,歸化與異化在電影字幕翻譯中并非真正對立,而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存在的。

    (二)電影字幕翻譯中的異化策略

    在電影文化傳播越來越廣泛的今天,電影所承載的不同文化、語言和歷史等元素,也隨之一并傳播到世界各地。而基于不同語言背景的受眾,則需要通過電影字幕翻譯來輔助觀影。在這種情況下,觀眾對電影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對人物對話和內(nèi)心情感的理解,都來源于電影字幕。從這一角度來看,電影字幕也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盡管歸化翻譯策略很好地將電影作品呈現(xiàn)給不同文化的觀眾,但出于對電影原著的保持,以及異域文化的傳播,還需要運用異化翻譯的策略。

    如美國著名情景喜劇《老友記》中有一個橋段,女主人公熱情地向客人介紹自己所做的一道菜時提到了“rot-shrimp ravioli”,這是一種方形的、內(nèi)裝有餡的煮食,來源于意大利。從直譯來看,與我國常見的一種食物“餛飩”極其相似,若直譯為“餛飩”,會誤導觀眾,以為這種食物已傳播到了意大利,這樣就歪曲了片中原意。而事實上,這是一種“意大利方餃”,盡管與我國的“餛飩”在成形和烹飪方法上都極其相似,但二者并非同一種食物。因此在翻譯時應堅持異化翻譯策略,譯為“意大利方餃”,使觀眾了解到意大利也有餃子,并增長了見聞。

    (三)異化翻譯策略的實際應用

    異化翻譯策略的最大特點在于沖破了目的語語規(guī)的桎梏,最大限度下保留了源語文化和異域風情。隨著受眾對異域文化的接納,異化翻譯策略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在電影字幕翻譯中運用異化翻譯策略,還需要注意幾個要點:

    首先,不必完全遵循目的語語言與語篇規(guī)范。最為典型的就是人名翻譯,由于漢藏語序中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國家語種,除匈牙利外,都采取的是名在前姓在后的語序,且西方國家相互稱呼時,往往稱呼姓、或稱呼名,很少有全名稱呼的,這一語言習慣與漢藏語系的受眾有很大差別,在翻譯時應保留源語習慣。

    其次,根據(jù)畫面情境可適當選擇不通順,甚至艱澀難懂的文體。主要是針對宗教類詞語的翻譯,如《圣經(jīng)》中的語句需直譯,以保持《圣經(jīng)》教義的完整性,尊重外來。同時,對于古語,或諺語、或成語,應采取異化翻譯策略。這種情況在我國電影的英語翻譯中較為常見。如電影《非誠勿擾》中就運用了我國古代一句諺語“刀槍入庫,鑄劍為犁”,為保護源語文化,為觀眾呈現(xiàn)漢語文化,就采取了異化翻譯策略:“swords beaten into ploughshares and spears into pruning booksy”。

    隨著我國電影行業(yè)快速發(fā)展,電影字幕翻譯已成為翻譯界一顆璀璨的新星,其對于電影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8]當然,影響電影字幕翻譯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諸如文化差異、語言習慣、翻譯的電影知識等等因素。但作為字幕翻譯者可運用歸化與異化兩大翻譯策略,克服這些因素的影響。運用歸化,拉近東西方地域距離,彌補中西方文化差異,既使我國受眾了解國外社會文化,也使國外觀眾了解到我國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文明水平。而異化的運用,則使我國受眾感受到國外社會文化的不同之處,也使國外受眾了解中國文化的特色。歸化與異化是電影字幕翻譯中兩項重要策略,而并無優(yōu)劣之分,只要適當、適度、適時運用這兩種策略,即可達到推進電影文化傳播的功效。

    參考文獻:

    [1] 王珊. 論電影音樂對電影敘事的建構[J]. 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 2014,12:85-86.

    [2] 張興福. 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英文影片字幕翻譯研究[D]. 廣西師范學院, 2015.

    [3] 吳蔚. 論影視字幕翻譯的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J]. 電影文學, 2013,24:154-155.

    [4] 秦小紅. 尤金?奈達翻譯理論簡介[J]. 海外英語, 2014,04:121-123.

    [5] 段瑩. 世界語系簡介[J]. 青春歲月, 2014,06:33-38.

    [6]田運平. 跨文化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研究[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4,01:107-108.

    第8篇: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

    【關鍵詞】中式菜名英譯;翻譯評價體系;跨文化交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飲食文化更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熱播,中華美食在全球范圍內(nèi)再掀熱潮。菜肴名稱能夠折射出中華民族絢麗多姿的飲食文化,好的譯名對宣傳中華飲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吸引外國食客,實現(xiàn)中外文化交流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趨勢。然而,經(jīng)過調查,中外餐館中的中式菜肴英譯名,卻魚龍混雜,引得網(wǎng)民熱議,褒貶不一。由于菜名的翻譯目前尚未有統(tǒng)一評價標準,中式菜肴英譯無法規(guī)范,這使得弘揚中華美食文化進程常因匪夷所思的中式菜名翻譯而裹足不前。本研究經(jīng)過大量資料查閱,文獻梳理,發(fā)現(xiàn)前人對菜名翻譯的探究多在于翻譯技巧,并未對中式菜名英譯優(yōu)劣與否的規(guī)范標準體系做探討。欲彌補這一不足,本研究擬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中式菜名翻譯評價體系。

    一、理論框架

    中式菜肴的命名方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所以要研究中式菜名的英譯,必須要有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來指導,課題組經(jīng)文獻梳理、理論研究,搭建以下理論框架以指導本研究的實證研究和評價體系構建:

    二、實證研究

    課題組進行實證研究的目的有兩個:1)了解英語食客對中式英譯菜名理解中存在的一般規(guī)律;2)基于該規(guī)律,構建具有指導意義的中式菜名英譯的評價體系。

    在分析大量中式菜名英譯案例后,課題組設計了針對英語國家食客的英文問卷“Questionnaire on Foreigners’ preference about Chinese dish translation”和針對中國食客的中文問卷“中國菜名翻譯現(xiàn)狀調查”,各回收有效問卷500份。

    鑒于中國菜名英譯主要是為以非漢語為母語的人們提供便捷,向外國友人傳播中華美食文化,因此在進行問卷分析時,課題組主要分析英語問卷,以了解英語使用者對中式菜肴譯名理解、滿意程度等,中文問卷調查結果則作為輔助參考,輔以分析譯名不足之處的原因及預期譯名的效果等。在對收回問卷進行整理分析之后,課題組總結出影響外國食客們對英譯菜名的理解和滿意程度存在于兩方面:譯名的語言形式和譯名的涵蓋內(nèi)容。以下是本次問卷中的一些案例。

    (一)語言形式

    文本形式最直觀,但國外食客對其有何要求?通過調查可知,核心要求是簡潔,其次是忠實于原文的文化信息,如下表所示:

    根據(jù)圖1可知,55.32%的外國食客傾向于簡潔明了的譯名。受眾對形式簡約的追求受到目的和思維方式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在英語使用群體眼中,菜名最直接的目的是讓食客有可借代的稱謂。如果譯名冗長,不便使用,這個譯名便失去了其作為菜名的意義,不利于其發(fā)揮跨文化交際在美食文化溝通上的“橋梁”作用,若受眾連菜名都無耐心讀完又怎么食用,自然也無法傳播美食文化。另一方面,是集體的思維程序使然。在西方宗教、歷史文化、教育體制、政治制度等多方影響下的西方人思維模式多直接,實際,不喜轉彎抹角,不似中國文化追求婉約,鐘愛委婉表達,西方人更希望看到菜名便對自己所點之菜一目了然。若是譯名過長,還須字斟句酌細細品讀,食客便失去了點餐的耐心轉而選擇“短小精悍”的菜名。

    圖2顯示,51.06%的外國食客選擇A,既簡潔,又忠實于本道菜食材,證實了上面的結論。但值得注意的是:C譯文雖然很長,但選擇的人也很多(42.55%),這一點其實反應了外國食客對中國菜名中文化元素的關注。

    (二)涵蓋內(nèi)容

    菜名的最基本功能是讓食客了解他們吃的是什么,英譯的中式菜名也不應該例外。其次,許多中國菜名文化寓意深刻,所以英譯時僅僅著眼于語言形式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需要關注菜名的文化內(nèi)涵,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據(jù)圖3,73.8%的調查對象認為譯名務必要反映其食材。對于菜肴食材的了解,對西方人至關重要。但中式菜肴常常食材豐富,配料繁多,若一一詳譯,則嚴重違背了西式思維對語言形式簡約的追求,所以內(nèi)容一般只體現(xiàn)主食材,如果是特別口味的菜肴會將體現(xiàn)酸、甜、苦、辣、咸的配料名也譯出,便于不同口味食客選擇。不過,在調查中我們得知,對于菜名內(nèi)容上是否表現(xiàn)了烹飪手法,外國食客們倒并不在意。西方并不像中國在菜肴制作上講求繁復工序,雖然也有耗時費力的大餐,但大多還是方便快捷的食物為主。反觀中式烹調,方法多樣,精于運用火候,且做法精細,刀工見長。若是在菜名上反映巨細,國外食客,實難有耐心看完菜單。

    此外,64.6%的食客認為中式菜肴譯名須傳達文化內(nèi)涵信息。訪談結果表明,多數(shù)外國食客知道中菜名有文化內(nèi)涵,他們認為這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很好途徑。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些菜名源于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或是寓意深厚,菜名字面既不反映菜肴原料,也不反映其烹調制作方法,若要道明其含義,需要訴說一段歷史、解釋其美好蘊涵,但翻譯過細又會違背簡約原則,所以要綜合考慮。將寓意融入菜名,這是翻譯菜名的一大難點,常須舍形或舍音而意譯求神似,在涵蓋寓意的同時須注意簡潔性,以達到讓國外食客享受美食的同時感受其背后的文化魅力,真正做到弘揚中華文化。

    三、體系構建

    在構建中式菜名英譯體系之前,我們首先要對中式菜名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然后才能“對癥下藥”。

    基于問卷調查中了解到的外國食客對中式菜肴語言形式和涵蓋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本研究將中式菜肴分為三大類:

    (一)知名傳統(tǒng)菜肴:中華美食傳入西方早有歷史,一些傳統(tǒng)中國菜肴因遠傳海外已久,已有廣為國外友人接受的直接音譯名,少數(shù)不僅有音譯名,還有類似西方菜肴可與之相對應。

    (二)普通家常菜肴:在普通用餐場合,人們點的多是家常小菜,中文菜名比較直白,基本只體現(xiàn)主要食材,如土豆絲;有時也包括烹調方式,如番茄炒蛋;或體現(xiàn)菜肴形態(tài),如紫菜湯。

    (三)深層寓意菜肴:許多中國菜名吉祥典雅,人們常用菜肴原料名稱或者其色、香、味、形或音的特點為其取一個吉祥如意或美麗動聽的名字。此類菜名直接反應人們喜愛、情感和愿望。

    根據(jù)以上分類結合問卷分析及實踐調研,筆者歸納出下列中式菜肴名的英譯一般規(guī)律,并構建出相對應的評價體系。

    第一,知名傳統(tǒng)菜肴,采用音譯替代法。

    (1)直接音譯:一類是傳統(tǒng)菜肴,根據(jù)漢語拼音,粽子直接音譯為zongzi;,餃子jiaozi,豆腐tofu,還有湯圓tangyuan;另一類是早年間廣東華僑傳入西方,則根據(jù)粵語名稱音譯,比如云吞/餛飩被根據(jù)粵語發(fā)音音譯為won ton,炒面chow mein,及點心dim sum,燒賣sui mai,鍋貼guo tie等等。這種直接音譯是翻譯中異化的體現(xiàn),在外國食客理解和接受的同時更受中國食客喜愛,如下圖4顯示。

    (2)同等替代:很多中華傳統(tǒng)美食傳統(tǒng)美食在西方有類似的“兄弟姐妹”,翻譯時也可從歸化的角度出發(fā),用相似的西方菜肴名稱來翻譯,比如餃子dumpling,湯圓sweet dumpling和包子bun等等。

    這樣看來,對于此類中式菜肴的英譯,因其已多為西方食客熟知,考量語言形式的權重需大于涵蓋內(nèi)容的權重,而簡潔明了又是英語菜名的主要特點,食材原料則是食客關注的核心,故其評價標準可以設置如下:

    第二,普通家常菜肴,宜采用直譯法,即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既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又保留其形式。

    (1)反應食材配料:食材一般只體現(xiàn)主材料,如糖醋排骨譯為sweet and sour pork,海鮮河粉譯為sea food with rice noodle,紫菜湯為seaweed soup;配料一般體現(xiàn)于口感上,如香辣蝦spicy prawns,臭豆腐被譯作stinky tofu,酸辣湯為hot and sour soup。這些譯法雖然簡單,但卻符合西方的菜名構成,類似于fish and chips(魚和薯條),apple pie(蘋果餡餅)。

    (2)反應烹飪方法:中式菜的制作講究火候,分文火(gentle heat),武火(high heat)和中火(moderate temperature)。而烹調方法至少有50種,如涮(instant-boiled),煨(simmered),白灼(scalded)等。此類菜名比如炒米粉為fried rice noodles,烤鴨為roast duck,水煮嫩魚為tender stewed fish,烤乳豬則是roast pig,但不需要過于細致,若是用詞過于細化力求精確,反倒給人以生硬、違和之感。比如蛋炒飯譯作fired rice with egg即可,不須“準確”譯為scrambled egg stewed with rice。

    (3)反應菜式形態(tài):形態(tài)體現(xiàn)于狀態(tài)和刀工兩大方面。狀態(tài)如湯soup,略稠些如粥porridge等;刀工在中華美食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切碎(shredding)、切片(mincing)、切丁(slicing)等。此類譯名有咖喱牛肉片slice beef in curry sauce,桃仁雞丁chicken cubes with walnuts等。

    這類菜肴命名以體現(xiàn)“內(nèi)容”見長,而形式次之,在內(nèi)容上,主要以食材原料、烹飪方法為主,文化寓意幾乎看不到。所以在英譯時,需體現(xiàn)內(nèi)容為主,形式為輔的特點,結合調研結果設置分值分配得出評價參考表如下:

    第三,文化寓意內(nèi)涵復雜的中式菜肴譯法。這類中式菜肴的命名往往借助了文化典故,民間傳說等,并充分利用漢語言簡意賅的特點,所以翻譯時常常很復雜。具體而言:

    (1)音譯+意譯:文化內(nèi)涵豐富,常帶有典故,比如“佛跳墻”為fotiaoqiang(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叫花雞”為beggar’s chicken(baked mud-coated chicken),壽縣名點“大救駕”為dajiujia(Shouxian County’s kernel pastry)。

    (2)音譯+直譯(+注釋):如果是菜名中出現(xiàn)地名人名,如非被西方熟知(如北京烤鴨,譯為Peking duck,不需解釋,也知“Peking”是“北京”),則備注為妙,以免出現(xiàn)本研究問卷中(見下圖5)貽笑大方的理解。

    (3)直接意譯法:多為民間特色菜肴,名稱直觀上不體現(xiàn)菜式內(nèi)容,晦澀難懂,例如,“炸響鈴”(deep-fried beancurd skin),“螞蟻上樹”(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黑白分明”(fried shrimp balls with black and white sesame seeds)。

    (4)直譯+意譯:蘊涵美好祝愿的菜名,多出現(xiàn)于婚慶等特殊場合,外國人在食用時也會好奇這些形色各異的菜肴用意為何。若生硬翻譯則不符合場合與菜肴所被賦予的寓意,原本帶有浪漫色彩的“百年好合”,若是譯成sweet corn soup with lotus 則難以表達對新人的美好祝愿,不妨根據(jù)原名的語言形式來取巧意譯結合直譯反應食材,譯為sweet marriage(corn soup with lotus),則更貼合場合。

    這樣看來,這類中式菜肴命名要義不在于食材,而在于文化寓意,所以在英譯時需以傳遞文化內(nèi)涵為要旨,食材次之。而且在語言形式上,也需字斟句酌,體現(xiàn)高雅情調。在理論框架的指導下,結合問卷調查,設置分值分配得出評價參考表如下:

    晦澀內(nèi)涵菜肴

    四、結語

    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餐菜名的英譯在為外國食客提供飲食便利、宣傳中國文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本研究經(jīng)過調查研究認為,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在形似與神似不能得兼時,須依據(jù)菜名的具體特征適當取舍,從目的語語言者視角出發(fā),盡可能傳達中式菜肴的自身信息和文化內(nèi)涵。

    本文基于調查研究,探討了英語食客在理解中式菜名時在語言形式和內(nèi)容上存在的一般規(guī)律,并據(jù)此構建了中式菜名英譯的評價體系,希冀為中式菜名翻譯提供參考。當然,本研究僅僅是個有益嘗試,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同仁為中式菜肴英譯出謀劃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學明.中國菜名分類及其英譯方法[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4(2).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 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65.

    [4] 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

    [5] 黃芳.中餐菜單譯法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07(1).

    [6] 楊義豪,鄧路等.中式菜名英譯探析[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 2010(17).

    [7] 戴曉東.跨文化交際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 楊亞敏.中國菜單的翻譯障礙及翻譯方法[J].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1).

    第9篇: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范文

    【關鍵詞】 場地特性;地域文化;景觀設計;項目教學法;城市公園

    基金項目:西南林業(yè)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項目教學法在設計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以《景觀設計》課程為例”成果之一(項目編號:yb201108)

    設計的本質是反映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缺乏對場地和地域文化尊重的景觀空間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目前,國內(nèi)的景觀設計在全球化的沖擊下,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中,大量存在西方化、概念化、雷同化等問題,不尊重場地和地域特色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此,對景觀設計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尊重場地特性和傳承地域文化的基礎上開展景觀設計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就是通過筆者的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在具體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法,通過課程教學體系的設計,開展教學活動。

    一、傳承地域文化和尊重場地特性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區(qū)域內(nèi)所具有的綜合文化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狀況、建設狀況,更包含了此地區(qū)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們所形成的獨特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

    景觀扎根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沃土之中,應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的變化。然而在高速的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地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尤其城市快速更新與擴充的進程中,這種破壞尤為嚴重。正如馮驥才先生所言"我們感到自己的城市越來越陌生,別的城市越來越熟悉"。地域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強化和保護地域特征也是保持城市個性化的重要手段。

    場地由具體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水系、建筑和構筑物和人的活動組成,蘊涵了豐富的文化。這些物質的總和決定了環(huán)境的氣質和氛圍,即場地特性。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追求速度的同時,許多項目忽略了場地特性,涌現(xiàn)出大量"千園一面"的景觀設計作品。而景觀設計只有充分尊重其所在場地的內(nèi)在物質特征和精神,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特定場所感和人文精神的空間環(huán)境。

    二、教學設計

    (1)采用項目教學法組織教學

    在當前的景觀設計教育中,大多采用虛擬的課題開展設計教學。設計課題往往封閉與孤立地進行地塊內(nèi)的設計,過分強調項目本身而忽略其與周圍現(xiàn)有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學生缺乏地域和基地分析的基本訓練,這無疑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模式。

    采用項目教學法組織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可以很好解決這一問題。選擇實際存在的、當?shù)氐摹⒕哂械湫托缘捻椖孔鳛榻虒W的內(nèi)容開展教學,有利于學生開展地域文化和場地特征的調查,激發(fā)學生對設計項目周圍環(huán)境的關注。通過調查研究,針對性地開展設計,解決問題。

    (2)教學內(nèi)容和過程設計

    在項目設計教學中,分為三大步驟:第一,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分析,提煉場地特性、挖掘地域文化;第二,做相關案例的收集與分析,學其所長;第三,提出設計構思、展開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方案進行調查、思考、分析、控制、篩選與決策,一步步推進方案。

    我們把"調查和分析"這部分內(nèi)容,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后續(xù)的設計都是在這些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來開展的。對地域文化和場地特征的調查可以從不同維度和不同層面展開。(見圖1)

    從空間角度來看,基地地形、水系、動植物、土壤,基地周圍的交通、人流狀況、地形地貌、綠化、材料、資源和建設狀況,所在地域的氣候和場地微氣候都是調查的內(nèi)容。因為每一塊場地所具有的獨特的特質是景觀設計最寶貴的資源,應該在設計中仔細和恭敬的給予回應。從時間維度來看,場地的過去、現(xiàn)在,曾經(jīng)和正在場地上發(fā)生的事件是場地的記憶。這些記憶通過民間傳說、民間習俗、歷史事件、歷史名人、風土人情、等表現(xiàn)出來。挖掘區(qū)域文化,理解了地方文化的特性,才有利于創(chuàng)造和維持地域和場所的文化內(nèi)涵。

    三、課程教學實例

    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場地特性,傳承地域文化的正確思維模式的問題上,近兩年筆者做了些嘗試。下面以本校09級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的景觀設計課程為例具體闡述。

    為便于考察、體驗場地,在教學中,選定位于昆明市盤龍山水新城入口的一個城市公園項目作為教學設計的課題。給學生的基本資料如下:該項目位于昆明市盤龍區(qū),北京路以東,7204公路以北。基地整體形態(tài)呈斧形,占地7.4公頃,用地性質為城市綠地。

    將學生進行分組。以3-5個人為一組,自行組合,并選定組長。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帶學生到場地進行踏查。考察基地地形、水系、動植物、土壤,調查周圍交通、人流狀況,周邊的地形地貌、綠化、材料、資源和建設狀況,了解所在地域的氣候和場地微氣候。用手繪、剪貼等方式,將調查的結果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表達出來。

    2、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到附近去走訪,了解場地的過去、現(xiàn)在,了解曾經(jīng)和正在場地上發(fā)生的事件,找尋場地記憶。收集項目所在地域的民間傳說、民間習俗、歷史事件、歷史名人、風土人情、等,挖掘區(qū)域文化。

    教學過程中,同學們收集了不少關于場地的文化信息,了解這塊場地的前世今生:項目所在的位置早年間是稻田,近十年變成了耕地,至今依然有些菜地保存在基地中。同學們?nèi)タ疾斓臅r候,恰好看到附近的居民在其中耕種,一幅美麗的田園景象。附近有匯集了鄉(xiāng)土文化的"百年集市"龍頭街;有蓊蓊郁郁、密不透風的竹林而聞名的竹園村;有盛產(chǎn)土陶的瓦窯村;更有傳說中有"神龍盤踞"的龍泉鎮(zhèn)、龍頭村,這里的一顆印民居歷史久遠,古色古香,西南聯(lián)大時期,眾多文化名人聚居于此。基地被昆明古"六河"之一的金汁河環(huán)抱,盡管"黃花入河,如金汁然"的景象已消失殆盡;緊鄰基地是是云南省最早的廣播電臺,昔日的輝煌已經(jīng)不在,但它依然默默發(fā)揮余熱,向東南亞一些國家傳播中國文化。這里是云南省開始中外文化交流最早的通道之一。

    3、收集資料的同時鼓勵學生多去基地、基地周邊,以及項目所在區(qū)域去。或行走,或停留,深入認識、體驗、理解,并融入場地和地域中。指導學生采用觀察記錄法記錄人流和人的活動,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了解人們的需求,并且參與人們的活動。通過對場地的熟悉和對人的了解,深入理解項目。

    4、指導學生做相關案例的收集與分析也非常重要。其目的在于通過不同案例的分析與研究,找到現(xiàn)代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接合點,指導進一步開展方案設計。

    同學們通過廣泛的閱讀,了解到古今中外許多根植于場地特性的基礎上,傳承地域文化的精髓的好作品。如北京的頤和園、長沙的黃興路步行街、廣州的岐江公園、德國杜伊斯堡風景公園、成都都江堰水文化廣場、蘇州博物館新館等。

    5、對場地特性和區(qū)域文化進行的深入分析、提煉,另一方面結合設計者的體驗和感悟。在此基礎上,提出設計構思,展開設計。因為每個組得到的信息和關注的重點不同,提出的目標和理念具有鮮明的特點。教學過程中,由組員們每人提出一些自己的創(chuàng)意,小組討論之后,選取較優(yōu)的幾個創(chuàng)意深入探討。經(jīng)過老師和同學提問答疑,確定最終創(chuàng)意方案。由小組成員補充收集資料,對方案作出深化和發(fā)展。

    同學們非凡的創(chuàng)意能力在這一階段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有的方案,以"生態(tài)·生活·生趣"為設計理念,保留了原場地的稻田,讓人們可以聞稻花香、聽鳥蟲鳴叫,還可以參與農(nóng)作,充滿生趣;方案中保留了原場地的植物,并且栽植周邊原生植物,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群落。結合場地靠山、臨水的自然資源,以"一脈山·一彎湖·一丘田"的空間格局來譜寫景觀設計的篇章。設施設計方面,從山林、田園吸取創(chuàng)作靈感,將豐收的谷垛、山間的木樁、林中的山珍作為設計源泉,進行了亭子和坐具的設計,可謂別具匠心。也有的作品構思非常巧妙,"念·思·源"為題,采用"一顆印、瓦窯、花燈戲、龍頭街集市、萬畝桃林、竹林、水源"等為設計元素,以各元素分布在基地四周的實際位置來布置景點。融合場地周邊的各種文化信息,形成了花燈夢曲、龍頭集影、玉帶金汁、瓦窯故里等空間節(jié)點。而肖美凡這個組對周邊的公共空間的功能做了詳盡的調查和分析,將項目定位為運動主題公園,滿足周圍居民的健身活動需求,體現(xiàn)了她們關注人的需求,注重功能性設計的特質。

    四、結語

    隨著的景觀設計學科的發(fā)展,文化多樣性發(fā)展的深化,對場地特性的尊重和地域文化的弘揚成為景觀設計的必要前提。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尊重自然、維持和利用自然資源及建成環(huán)境,弘揚歷史文化,是生態(tài)的需求、精神的需求,也是景觀專業(yè)教師的社會責任。兩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發(fā)揮景觀設計學科服務社會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合格的設計人才,為環(huán)境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姚琛.論項目教學法在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及發(fā)展[J].裝飾,2012(10): 106-108

    [2]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yè)學科與教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10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福利app| 成人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成人国产午夜|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亚洲成人aaa|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浮力影院免费看|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成人女人a毛片在线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