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優點

    就初中生身心特征而言,初中生物教學內容符合其發展趨勢。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利用資料,用心設計精巧的教學程序,初中生物課程會引人入勝。使用比較法教學手段,能夠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目的。

    1、比較法教學可以化繁為簡,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

    比較法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素養。比較法教學可以擴展學生知識面,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在比較法的幫助下迅速準確地擴展思路,延伸至新知識,擴大了原有知識的范圍。比較法教學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內在聯系,讓零碎的知識點系統地聯系起來,讓學生樹立生物學的整體概念。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學習脊椎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比較脊椎動物類群間的生活環境、血液循環系統、呼吸器官、神經系統,使學生深刻理解脊椎動物是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進化的。同樣可以比較植物類群、無脊椎動物使生物進化的內容系統化,形成生物進化的規律。

    2、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

    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比較法能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比較、辨別中分析、研究,增強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類比。

    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

    2、列比。

    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

    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寡眾比。

    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綜合比。

    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第2篇: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一、比較法的作用

    1.迅速準確認識未知概念。比較法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有利于系統知識的掌握。比較法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的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

    5.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得出答案。

    二、比較法的類型

    1.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 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練,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三、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1.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是求其異同,尋其特點。(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是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實質與光合作用實質等相比。

    2.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如比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區別,引導學生分別從三種蜂的身體大孝卵的受精情況、蜂房大孝幼蟲期食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及職能等加以比較。

    3.靈活綜合應用。由前所述,比較法雖分幾種,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縱橫交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學中,可根據知識的特點和需要靈活運用。

    第3篇: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

    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

    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5.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

    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三、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

    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

    (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實質與光合作用實質等相比。

    第4篇: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二、生物比較法教學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藍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第5篇: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關鍵詞】生物實驗;實驗課程;初中生;思維拓展

    生物實驗的過程,每一步都是經過仔細分析考察的,每一個步驟都是思維產生的結果。從實驗的準備階段、實驗方案的設計一直到實驗報告的完成,都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生物實驗課程時能夠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

    一、生物實驗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欲是學生追求知識的根本動力,是學生進行自我提高的堅實基礎。如果學生對于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問題產生了興趣,自然就會圍繞著這一點搜尋資料,進行驗證和思考。但是生物實驗的吸引力一般只存在于最初的新鮮感,并沒有涉及到深入的層次,學生的興趣只能持續較短的時間,要想利用生物實驗持久的保持魅力,就必須要創造出多元化的情境和誘因。比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日常生活的生產實際,讓學生能夠感到熟悉,從而引出實驗的課題,明確生物實驗的具體意義,通過多樣有趣的問題來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加大生物實驗的樂趣性。這樣的措施,能夠將學生的短暫注意力轉變成中長期的關注。

    思維的培養是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當學生渴望解決問題的時候,定然會專心努力的進行了解和研究,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找出處理問題的方法。有關調查表明,有意識地構建發現問題的情境能夠非常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進行活躍的思維運用。教師應當在生物實驗課中設置多種活動,比如討論、假設等方式,用啟發性的問題設置來調動學生投入到學習思考中來。

    二、幫助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過程

    例如探究魚鰭在魚游泳運動中的作用。首先讓學生思考魚是依靠什么來進行運動和保持平衡的,各種魚鰭是否有著不同的作用。其次提出假設,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各種猜想,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然后設計實驗,來驗證學生的猜想:首先驗證魚鰭對于魚有什么作用,通過控制變量法,分別剪去魚的胸鰭、腹鰭、尾鰭等,放入不同的水缸中,觀察魚的活動情況并記錄下來。能夠發現剪去背鰭和臀鰭的魚還能夠游動,只是不穩定。剪掉胸鰭的魚不能夠保持平衡。通過具體實驗的觀察來驗證假設,最后通過分析和討論來確定假設的對錯。

    通過具體的實驗構成,學生能夠容易的認清科學研究的基本流程,從提出問題到提出假設,進行實驗,最后得出結論。基本上所有的真理實驗都是通過這樣的模式驗證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實驗前的假設并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基于一定知識水平和科學依據的。通過生物實驗課程的反復鍛煉,能夠讓學生對于科學的研究過程有著深入的了解,并將這種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轉化為自身的思維方式。

    三、生物實驗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操作技能

    思維操作技能包括了分析、綜合等環節,人們在進行生物實驗時,需要對生命現象的本質進行認識,把握生命現象發展的潛在規律,這一切都建立在對于實驗中感性材料的思維操作基礎上。生物實驗需要對將要研究的事物進行細致的分析,對于生命這樣的整體是需要進行有序合理的研究的,絕不能夠試圖馬虎大概的工作。只有將研究對象分解,才能夠真正的做到深入研究,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在思維方式中,就轉化成了將思考的對象劃分為部分,實現逐個擊破,是思維分析的有效手段。要想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分析,需要將事物分解成相對獨立的個體,同時認清其內在的聯系。

    綜合能力也是影響思維的重要因素,學生要培養思維能力,需要做到能夠全面的研究,能夠將生命現象的各種體現綜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認識,分析和綜合能力其實是相互補充,對立統一的關系,對于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四、生物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性

    邏輯性是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在生物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得到大量的知識信息,無論是抽象的概念,還是實際的現象,都需要學生進行思維的加工,通過抽象和概括來得到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生物學中的各種基本的概念、總結的規律等都是邏輯推理出來的,是邏輯性的具體體現。生物實驗中往往會用到推理方法,比如歸納演繹,讓學生通過觀察假設思考等過程認識現象,并且能夠科學的進行解釋,進行實驗的推導,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總之,要在生物實驗課程中培養初中生的思維能力,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教師需要充分的利用生物實驗中的潛在有力條件,明確思維引導的方向和目標,堅持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將其變成學生的具體能力。

    參考文獻:

    [1]袁聿軍.淄博市初中生物新課程實驗教學現狀調查及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5.

    [2]張曉燕.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現狀解析[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3).

    [3]丁芳.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實踐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7.

    第6篇: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關鍵詞:觀察力;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2-030-01

    培養觀察力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對于基礎自然科學,觀察力尤為重要。自覺有效的進行觀察,掌握良好的觀察方法,積累對生命現象的感性認識,是進一步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前提。

    一、觀察力

    觀察力是構成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直覺能力。觀察是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認識的有效途徑,是發現問題,進行創造性活動的重要條件,是學生實踐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科學探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式,著名生理學家巴普洛夫從長期的科學研究中總結出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觀察,觀察,再觀察”,由此可見觀察的重要性。初中學生觀察能力較小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觀察方法,觀察的精確性、概括性、自覺性都有待提高,尤其是觀察有些較復雜的生物現象時,不能看到其內在的聯系和本質的特征,需要在教學中逐漸的訓練和提高。

    二、觀察力的培養

    1、提高學生的感知覺能力,這是培養觀察力的基礎

    感知是人腦通過感官對刺激物表面特征的反映。教學中盡可能的提供給學生具體的觀察對象,讓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認識觀察對象,并借助工具幫助觀察。例如 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和蚯蚓的運動,引導學生通過看,觀察蚯蚓的體型、軀干、分節,通過觸摸感覺體表特點,借助放大鏡觀察腹面剛毛,通過設計實驗觀察蚯蚓的運動特點等等。在感知覺的基礎上提高觀察力。

    2、樹立觀察意識,激發觀察興趣

    學生的觀察力存在個別差異,有的學生能夠主動觀察,而有的學生則缺乏觀察的意識。例如制作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很多學生只限于在顯微鏡下看到了細胞,卻沒有意識去觀察它的結構。觀察蚯蚓的運動時,有的學生只是覺得很好玩,僅僅按照步驟將實驗做完,卻沒有意識觀察蚯蚓的運動與其結構的關系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和指導。比如介紹孟德爾實驗時,引導分析孟德爾如何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滲透觀察的意識和觀察的重要性。

    觀察興趣是培養學生觀察力的前提,缺乏興趣的觀察是被動的沒有靈魂的觀察。初中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師要充分重視這一點,及時鼓勵和引導,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不斷保持和發展。

    3、明確觀察目標,指導觀察方法

    觀察是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首要步驟,目的性是觀察力的顯著特點。生物世界紛繁復雜,生命現象多種多樣,明確每一項觀察的具體目標和具體任務才能有的放矢,將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主要的方面,以抓住其本質特征。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觀察,眉毛胡子一把抓,觀察的雜亂無章,缺乏細致性、精確性、概括性。所以對學生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是培養觀察力的核心內容。

    比較是觀察中常用到的方法,《生物的特征》一節課中,提供學生熟悉的一些生物與非生物,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找出生物具備的共同特征。《技能訓練》中,筆者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將學生分成兩個組,第一組——組織學生先制定觀察計劃,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由上到下,由頭部到尾部的順序進行觀察,比較它們在形態上的區別,要求設計表格對觀察結果進行記錄,在匯報中,學生能夠有條理的列出觀察對象的不同之處。第二組不做指導,由學生自己討論觀察,結果是有的學生能夠說出外型上的一些區別,但缺乏條理性和細致性,有的同學則什么也說不上來“反正就是不一樣”。

    觀察之前指導學生明確觀察目的和對象,制定觀察計劃,確定觀察步驟,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由上到下,由左向右,由外向內等進行順序觀察。指導學生設計記錄表格或者記錄格式,做詳細的觀察記錄,這樣利于觀察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也能促進觀察的細致和準確,同時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4、通過實物觀察、實驗觀察、圖示觀察、模型觀察等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觀察力

    觀察方法的指導和訓練要在實踐中鍛煉和發展。觀察伴隨著思維的活動,通過觀察與思考,提出并解決問題,將觀察到的現象與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進而認識到本質特征,這是觀察力訓練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如,《觀察雞卵的結構》實驗中,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之后,組織學生制定觀察計劃:先觀察什么?后觀察什么?按照什么順序觀察?所觀察到的現象之間有沒有聯系?結合課本插圖,按照一定順序記錄觀察結果,記錄什么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蛋殼、殼膜具有什么作用?從生物的基本特征考慮,蛋殼是密不透氣的嗎?怎樣觀察或證明?卵白和卵黃起什么作用?通過什么方法觀察卵黃膜?卵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雛雞?與其結構有什么關系?等等。通過學生的思維活動與細致觀察達到實驗目的。

    三、觀察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觀察力的培養要有一定的知識做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培養是同步的。

    2、觀察結果要如實記錄,實事求是。

    3、不同的實踐活動,指導觀察方法的側重點不同。

    4、觀察力的訓練是循序漸進的,想要通過一次兩次的活動就達到目的是不現實的。

    參考文獻:

    第7篇: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關鍵詞:初中生物;比較法教學;競爭意識

    21世紀是一個復雜多變的新世紀,人們將面臨激烈的競爭和挑戰。當前的初中生物教育,就正是啟蒙和培養學生適應意識的關鍵時期。我在近幾年的生物教學中,覺得比較法教學在生物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現代意識的培養

    為了讓我們的初中學生在未來21世紀的大風大浪中有所作為,就應該從現在培養他們適應新環境的意識和能力。當前的素質教育,就正是啟蒙和培養他們適應現代意識的最佳時期。

    (一)滲透競爭意識的啟蒙教育

    競爭,優勝劣汰,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發展和進化的規律之一,當然也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一種客觀法則。在生命科學中,這是一個古老而傳統的理論。但在我國當今社會轉型中,卻已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現代觀念。在中學生物學中,涉及競爭的生命現象、知識和理論,卻屢見不鮮,為學生競爭意識的啟蒙教育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情境。

    (二)利用一系列生物學實例啟蒙學生的整體思想

    生物學科中體現整體思想的科學實例是很多的。例如:一個細胞可以看作一個整體,細胞有細胞整體層次上的結構和功能,又有各組成部分及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彼此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一個生物體也可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個種群、一個群落、一個生態系統都可以看成一個整體或一個系統。

    (三)滲透適應意識的啟蒙教育

    整體觀念實質是一種系統觀念。人們在考察某一事物時,要惱體(大系統)出發,注意在整體綜合的控制下進行局部分析,從整體到部分,從大系統到子系統。然后通過局部的逐級綜合達到總體綜合,又從部分回到整體,這種宏觀和微觀的綜合,從整體和部分的不同層次上,從整體及部分的結構、功能及彼此聯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觀念可理解為整體觀念。啟蒙和培養學生從整體系統的觀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二、初中生物比較法教學探索

    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DD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像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第8篇: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一、生物學實驗教學有利于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

        1.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情感

        生物實驗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教育,同時也是對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積極的實驗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公德教育有利于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將來承擔起社會發展的重任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校地處鄉鎮,可以結合實際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校園、社區或農田的生物種類》的實驗,進行調查前,教師先組織學生討論:今天同學們出外調查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當有的同學討論到不要亂摘花草和不傷害小動物時,教師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當你調查過程中遇到你喜愛的花草時千萬不要亂采亂摘,遇到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時也不要隨意捕捉它們,因為它們是我們生活環境中的一部分。我們應該保護自己身邊美好的環境,讓大家共同來分享。精心的組織和課前教育才會收到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2.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

        實驗課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現代學習方式。實驗中的探究性實驗有很多,它們都非常注重學生間交流與合作。通過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通過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如《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這個實驗,課前教師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個小組,由組長帶領大家制定本組的實驗計劃,包括:共同確定測量的時間、地點,各組員間怎樣進行分工與合作,得到數據后又怎樣處理,等等。實驗結束后,教師讓各小組選一名組員發言,公布本小組的實驗結果。看看哪一小組的結論更全面更深刻。通過這些實驗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實現經驗共享,又可以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精神。

        3.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細節決定成敗”,對于科學實驗更是如此。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實驗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細心謹慎的學習態度和細致人微的學習方法。如《練習使用顯微鏡》這個實驗,學生初次使用顯微鏡時,往往急于想觀察到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經常出現不注意把玻片標本壓碎的現象。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操作的規范性,加強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4.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通過生物課的實驗教學,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等基本知識,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問題,還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如《觀察種子的結構》這個實驗,教師先讓學生觀察種子的不同點,再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相同點,進一步總結出各種種子的共同結構。用這些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教育學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生物現象的客觀認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5.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

        生物學實驗有的時間較短,實驗效果立竿見影;有的時間較長,實驗結果需要七八天才能出來。這就需要學生具有細心、耐心和恒心等品質。如《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個實驗,它的觀察時間在一天以上,需要學生時時去觀察、去記錄;如果實驗的變量控制不好還會有實驗結果推遲好幾天的可能。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不間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來保持他們實驗興趣的持久性,逐步使他們養成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

        二、生物學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生物實驗的過程,從實驗的準備階段、實驗方案的設計到實驗報告的完成,都是需要進行深度思考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生物實驗課程時能夠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

        1.生物實驗能夠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欲是學生追求知識的根本動力,是學生進行自我提高的堅實基礎。如果學生對于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問題產生了興趣,自然就會圍繞著這一點搜尋資料,進行驗證和思考。但是生物實驗的吸引力一般只存在于最初的新鮮感,并沒有涉及到深入的層次,學生的興趣只能持續較短的時間,要想利用生物實驗持久的保持魅力,就必須要創造出多元化的情境和誘因。比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日常生活的生產實際,讓學生能夠感到熟悉,從而引出實驗的課題,明確生物實驗的具體意義,通過多樣有趣的問題來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加大生物實驗的樂趣性。這樣的措施能夠將學生的短暫注意力轉變成中長期的關注。

        思維的培養是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當學生渴望解決問題的時候,定然會專心努力的進行了解和研究,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找出處理問題的方法。有關調查表明,有意識地構建發現問題的情境能夠非常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進行活躍的思維運用。教師應當在生物實驗課中設置多種活動,比如討論、假設等方式,用啟發性的問題設置來調動學生投入到學習思考中來。

        2.生物實驗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操作技能

        思維操作技能包括了分析、綜合等環節,人們在進行生物實驗時,需要對生命現象的本質進行認識,把握生命現象發展的潛在規律,這一切都建立在對于實驗中感性材料的思維操作基礎上。生物實驗需要對將要研究的事物進行細致的分析,對于生命這樣的整體是需要進行有序合理的研究的,絕不能夠試圖馬虎大概的工作。只有將研究對象分解,才能夠真正的做到深入研究,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

        綜合能力也是影響思維的重要因素,學生要培養思維能力,需要做到能夠全面的研究,能夠將生命現象的各種體現綜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認識,分析和綜合能力其實是相互補充,對立統一的關系,對于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第9篇: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模型制作;意義和實例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生物學科與實踐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意運用模型方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制作數學模型、實物模型、物理模型等,引導學生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進行實踐證明,鞏固已學知識,探索未學知識。高中生物教材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增加了豐富的模型,通過這些模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在一種輕松的環境下學習,而且模型也能夠有效地加深生物學知識在學生心中的印象,許多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而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學會制作正確的生物模型,這對于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系統的生物學知識框架,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高中的生物教學中,學生經常反映“生物課知識的學習不像其他科目那樣系統,知識較為零散”。所以,如何系統地、全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是高中生物教學的一大課題。實際上,模型制作恰能很好地實現上述目標。模型制作是教材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是一種通過研究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征和本質的方法;是邏輯方法的一種特有形式。

    1.正確理解生物教學模型的內涵

    正確理解生物教學模型的內涵是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模型構建教學方式的前提和基礎。通常,生物教學模型可以劃分為數學模型、概念模型及物理模型三類[2],其中數學模型法指的是以符號、公式等數學語言來表征生物學的知識、現象,如“J”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Nt=Noλt;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達來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質特征的模型,如對真核細胞結構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物理模型指的是依照類似原理,將真實事物依照一定比例縮小或者放大成為模型,其狀態變量與原事物保持一致,但是能夠通過其模擬該事物的性質和功能,更加形象地來解釋認識對象,如真核細胞三維結構模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上述三種模型已經開始應用到高中生物教學中。

    2.正確理解生物模型制作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意義

    2.1通過生物模型的制作,能使生物教學中的研究對象直觀化、簡約化,利于學生理解,便于學生研究,又促使新問題的生成,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能更有效地把知識與能力相結合。通過模型制作來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自己講解制作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讓學生快樂的學習生物知識的目的。當學生一次次感受到借助學具解決問題的快樂時,新的挑戰就會更有興趣和信心。

    2.2通過對生物模型的制作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征和本質,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生物模型的制作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轉變,也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借助模型解決問題,拓展思路,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2.3通過對生物模型的制作,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能使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得到落實解決,使生物模型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真正服務于教學。模型可使研究對象直觀化、簡約化,使之便于研究;又可以簡略地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傳播;還可以用于計算、推導,延伸觀察和實驗結論等。無論是制作何種模型,都離不開慎密的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現在有一種新的說法,“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生物模型的制作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給學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每個人都有創新精神,激發是需要技巧的,這需要教師的鼓勵與引導,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簡及繁,由易及難,只要學生動手實踐,應予以肯定及鼓勵,想方設法給以幫助,要做到真真正正的為課堂教學服務,為學生的長足發展服務,落實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3.動手制作生物模型,領悟和運用制作模型的方法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有練習對各種模型的構建,為學生制作生物模型提供一定的指導,由學生動手動腦制作生物模型,能力目標是讓學生領悟和運用制作生物模型的方法。例如第三章“制作真核細胞模型”,教材中描述的是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微細結構,因而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學生親身體驗模擬制作“細胞”的立體結構模型有助于再現有的實驗條件下讓細胞變“微觀”為“宏觀”,而更好地構建他們完整的知識體系。

    3.1細胞結構模型的制作實例[3]

    我們制作的細胞結構模型是屬于物理模型,是對原型的模仿和抽象。現以植物細胞為例,體驗模型制作的過程:

    (1)分組進行討論,植物細胞的結構主要包括哪些,設計制作模型方案。

    方案:植物細胞主要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其中細胞質中含各種細胞器,主要有線粒體、葉綠體、液泡、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糖體、中心體、溶酶體等。

    (2)尋找和選擇材料:泡沫塑料、木板、紙板、橡皮泥、線繩、布、塑料袋、細鐵絲、大頭針等。

    (3)小組討論制作模型規格(大小,展示的是全部還是局部,平面圖還是立體圖等)、模型包含的結構等。

    (4)討論材料使用。各種細胞結構用何種材料,細胞結構如何制作,細胞結構之間如何連接等都需討淪、細化。真實的細胞顏色并不鮮艷,但是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不同的細胞結構,使細胞的各部分結構特點更加突出,便于觀察。

    (5)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真核細胞的模型制作,并交流成果,作出評價。

    (6)成果:學生做的模型有:①用橡皮泥、乒乓球、塑料泡沫,甚至是蘋果、蘿卜、南瓜等這些身邊常見物品為材料,將生物內部的微觀世界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②用硬紙殼作“細胞壁”,塑料薄膜緊貼其上當作“細胞膜”,用瓊脂制作透明的“細胞質基質”,用中藥小藥丸作核糖體散放在其內,非常形象自一觀,也利于保存和收藏等。

    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學生討論分析,分工合作,氣氛熱烈。通過模型制作實踐活動,進一步探究細胞的結構及功能,使學生由理性認識轉向感性認識,更容易把握細胞結構的完整性以及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而且通過分組活動,小組各成員能分工合作,積極思維,互幫互動,相互促進和提高。

    3.2主動構建模型,解決有關生物問題

    模型制作就是抓住原型的本質特征,把復雜的原型客體加以簡化和純化,并對抽象的假設或命題進行邏輯轉換,以制作一個能反映原型本質聯系的模型。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熟悉的模型去授課,還應該幫助學生根據課本知識主動制作模型。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蛋白質分子結構和功能的教學是新課標必修模塊一中的重中之重,是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結構和功能相統一思想的最佳切入點,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各種模型,讓學生充分的理解蛋白質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分子結構,從而擴展到整個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乃至蛋白質的功能。

    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的內容首先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的分子結構,在此可以多花時間,以便學生能很好的理解兩個氨基酸是怎樣通過脫水縮合反應成二肽的過程,并且可以用到兒童玩具—百變插珠,用一根棒將兩個珠子串起來表示二肽,用兩根棒將三個珠子串起來表示三肽,以此類推,其中,珠子代表氨基酸數,棒代表脫去水分子數(即形成肽鍵數),再此穿插多肽的形成及多肽的鏈狀結構,并可總結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肽鏈時,氨基酸數,肽鏈數和脫去水分子數的關系式。最后氨基酸如何構成蛋白質,為什么蛋白質分子結構具有多樣性……漸漸意識到這些小小的基本單位可能會對復雜的蛋白質結構形成巨大的影響。

    學生簡單直觀的理解了,抽象的教學難點也化解了,這一抽象難懂的內容很容易被學生掌握,學生也樂于接受這樣主動,和諧的課堂教學,教學效果也很好。

    總之,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因此用模型來描述生命現象,有助于學生從總體上去認識生命的原貌,把握生命的本質特征。通過教學中生物模型的制作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析與解題生物問題的創新能力,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及新知識的生成過程。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希望以模型的制作來構建課堂教學,從多維度、多層次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也能在摸索的過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主要參考文獻

    [1]魏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巧用模型構建[Q].教育教學論壇,2010(22):79-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羞羞漫画在线成人漫画阅读免费|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 成人免费草草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福利网址永久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啪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成人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