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貿易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國際經濟法;對外貿易;作用
一、國際經濟法的內涵及范圍
(一)國際經濟法的“公法說”和“綜合說”
“公法說”。綜合說強調國際經濟法的公法特性是公法說的主要涵義,但大多數學者對于這個含義存在不同的觀點。其中主要分為下面幾個觀點:1.國家經濟法對于國家的調整經濟領域的關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它就是經濟秩序的管理者,反映出了國際經濟的法律秩序。2.是在兩個以上國家共同協調國際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中國際經濟法起調整作用,是它們法律規范的總稱。3.認為國際經濟法是所有國家之間協調經濟關系和配置經濟利益以及對國際經濟交往行為進行調控和管理的國內法和國際法規范的總體。“綜合說”。是國際經濟法公法屬性和私法屬性兼備的屬性。主要觀點有:1.在國際社會中關于經濟關系和組織的法律規范以國際經濟法為主要體現。即在有關于國際經濟交往中商品生產、流通、結算、信貸、投資、稅收等關系及國際經濟組織等法規和法制總稱。2.調整跨越一國境界的經濟關系國際經濟發起到決定性作用,是一個涉及國際法與國內法“公法”與“私法”、國際商法以及各國涉外經濟法、民商法等多種法律規范的結合體。
(二)國際經濟法的范圍
第一,狹義說。其觀點在一定范圍內不提倡私法性的原則。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國際經濟法能調節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的法律體系,其法律內容是由眾多國家共同擬定的。但國際貿易法中的買賣、運輸與運輸保險等法律法規并不在經濟法的范圍之內。”第二,廣義說。它的觀點則是在一定范圍內提倡私法性的原則。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在國與國進行經濟往來時,由于進行法律的行為主體不一樣,其性質不相同。它不僅包括國內的法律法規,而且還有國際的法律規范。既有公共法規,又有私有法規”。
二、改革開放給對外貿易帶來的影響
西漢時期,張騫通商西域,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開始。1978年十一屆三種全會的召開,把實行改革開放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決策,改革開放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向全世界打開了開放的大門。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緊跟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和趨勢,不斷加強自身的經濟建設,積極和世界各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和合作。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國際貿易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改革開放的成果被擴大,加速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使我國的經濟高速、健康發展。直到現在,對外貿易都還是中國經濟體系中最活躍和增長最快的部分,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蓬勃發展的對外貿易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我國也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加強了和世界各國的聯系,一定程度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經濟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為人類的進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國際經濟法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逐漸加快,在加入WTO之后,出口貿易活動日益頻繁,國際間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貿易摩擦和貿易糾紛也逐漸增多,如在我國現實存在的一些國際經濟問題:知識產權壁壘、技術壁壘、傾銷與反傾銷等,這些就需要國際經濟法進行調節和干涉,確保國際市場經濟秩序的穩步發展。
(一)從知識產權危機方面分析
無論是在我國的制造業還是在工業領域,或者是在現在發展迅速的計算機互聯網領域,各行各業都存在著難以突破和解決的技術性問題,雖然我國在一些問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實事求是的說,我國經濟面對國際貿易中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發展極為困難。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形勢依然嚴峻和復雜,在全面要求創新的時代下,技術方面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急需要大規模創新和發展。其實,我們所說的技術方面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當前知識的再轉化問題,知識產權的壁壘也就是技術方面的壁壘,也是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的需要正視和現實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果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則能增強我國大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反之,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很大程度的限制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甚至,還有可能出現企業發展不下去等一系列的惡劣情況,更嚴重的是一個行業的發展都受到制約,影響到整個行業的生存和發展。
由此可見,不管是從國家和政府層面上,還是企業自身來說,都應該對現代國際貿易的發展形勢有充分的認識,對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國家和政府制定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大力推進知識產權的發展,依照國際經濟法中的法律法規妥善處理我國對外貿易中的訴訟問題,保障我國對外貿易的各項權利和利益。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增強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各個方面與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的基礎上,使知識產權者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并從經濟方面鼓勵和支持技術自主創新,推動其不斷沿著自主創新的道路前行。另一方面,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也要制定出一些維護知識產權的方法,主動申請專利,對于一些侵權行為要搜集相關信息,全面維護知識產權者的利益。最后,還要在對侵權訴訟問題上,以法律為武器積極的面對。
(二)應對傾銷與反傾銷
傾銷從概念或手段上可以理解為:以低于他國的價格將同種商品輸入到進口國的市場上,使進口國國內該商品生產行業出現銷售不暢甚至滯銷,市場混亂,影響其經濟秩序的穩定。反傾銷,顧名思義就是針對傾銷這一現象,提出相對的解決策略和實施手段。然而,現實當中,所謂的反傾銷一定程度上卻是針對與出口國的貿易限制,人為地進行干預和制約,以達到所謂對本國企業貿易保護的目的。法律是解決復雜和混亂的市場經濟中經濟問題最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國際經濟法就是手段和方法中的重要依據。由于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對外貿易規模也相對較小,國際貿易影響力不大,基本上沒有出現世界各國對中國產品反傾銷的問題。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的大力開展,在出現的反傾銷案例中很多都是世界各國針對中國產品的傾銷指控。所以,我們也要在合適的時間針對指控,根據國際經濟法的相關法律條例進行維權,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一方面,我們在面對反傾銷的指控時要有清醒的認識,應該透過現象看清它國指控的實際目的,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反傾銷訴訟,使我國對外貿易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并且保證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市場上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公平,而不能盲目一味的自我檢討。另一方面,我國的反傾銷立法也亟需完善,研究和改進現有立法條例中的一些不足,建立反傾銷預警系統,重點監控一些敏感國家,為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四、結語
文章首先從理論上簡單分析了國際經濟法的內涵及范圍,又對改革開放給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最后探討了國際經濟法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期待我國經濟能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靜波.國際經濟法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J].法制與社會,2014(25).
[2]欒昕博.有關國際經濟法基礎理論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1(5).
摘 要 本文對羽毛球意識的涵義、羽毛球意識的內容、影響羽毛球意識的因素及如何培養羽毛球意識都作了介紹,這些內容都是培養羽毛球意識所必須了解的。而羽毛球意識即所謂的“球感”,它是羽毛球運動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1]。因此,培養羽毛球意識是至關重要,不容忽視的。
關鍵詞 羽毛球 技戰術 訓練
一、影響因素分析
比賽的勝負,往往取決于技術、身體素質、戰術及心理素質等的訓練水平,以及在比賽中綜合運用這些因素的競技能力。一場比賽的勝負可能是某一兩種因素起了主導作用。但是,要想經常取勝,就需要不斷的努力訓練,全面提高和完善各種制勝的因素。
(一)技術要全面、熟練、并要有特長
無論是發球與接發球還是后場的高、吊,前場的搓、推、勾、撲、挑以及中場的接殺、平抽、平擋等,加上左右前后的步法,都要全面掌握,熟練運用。羽毛球技術的特點是手法一致性、靈活性、突變性強。例如:殺劈對角的特長是與殺直線或平高直線相結合形成的;網前假動作勾對角是與網前推相結合形成的,等等。
(二)專項身體素質好是比賽制勝的重要保證
羽毛球運動的快、狠、準、穩、多變的技術和戰術的特點決定了運動員在全面發展身體素質的基礎上,要突出速度,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等專項素質。在場上表現為:轉體側身和彎腰動作快,下肢各種步法的變換、連接、重心的交替迅速協調,上手擊球出手快,手腕,前臂及肩爆發力強等。
(三)戰術意識好,應變能力強,才能掌控比賽主動權
戰術意識是指運動員在千變萬化的比賽過程中,能準確地觀察場上的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地準確地決定自己應如何行動的能力和同伴配合的能力。
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要學會善于動腦筋、用心計、摸規律、求實效。要增強使用技術的目的性。出手瞬間要有變化,力求動作隱蔽些,打法詭異些,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去干擾對方的判斷,造成對方的判斷錯誤,使對方防不勝防。
二、策略分析
(一)控制后場,高球壓底
從發球開始就運用高遠球或進攻性的平高球壓對方后場底線,迫使對方后退,當對方回球不夠后時,以扣殺球制勝;或當對方疏于前場防守時,就可以以輕吊、搓球等技術在網前吊球輕取。輕吊必須在若干次高遠球大力壓住后場,對方又不能及時回到前場的基礎上進行。這種打法主要是力量和后場的高、吊、殺技術的較量。
(二)打四角球,高短結合
在后場,以高遠球、平高球和吊球,在前場則以放網前球、推球和挑球準確地攻擊對方場區前后左右四個角落,調動對方前后左右奔跑,顧此失彼,待對方來不及回中心位置或回球質量差時,向其空檔部位發動進攻制勝。這種打法要求進攻隊員具有較強的控制球落點的能力和靈活快速的步法,有速度,否則難占上風。
(三)下壓為主,控制網前
主要通過后場的高遠球、扣殺、劈殺、吊球等技術,先發制人,然后快速上網以搓、推、撲、鉤等技術,高點控制網前,導致對方直接失誤,或被動擊球過網,被進攻隊員一舉擊敗的一種打法。通常也稱“殺上網”的打法。這種打法是進攻型的打法,能夠快速上網高點控制網前,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也要求較高。這種打法,體力消耗較大,如果碰上防守技術好的對手,體力就往往成為成敗的關鍵因素。
(四)快拉快吊,前后結合
以平高球快壓對方后場兩底角,配合快吊網前兩角(或運用劈殺)引對方上網,當對方被動回擊網前球時,即迅速上網控制網前,以網前搓、鉤球結合推后場底線兩角,迫使對方疲于應付,為前場撲殺和中、后場大力扣殺創造機會。這也是一種積極主動、快速進攻的打法。這種打法,要求運動員身體素質好,特別是速度耐力要好,技術全面熟練,而且還具備突擊進攻的特長技術。
(五)守中反攻,攻守兼備
以平高球和快吊球擊向對方前后左右四個角落,以調動對方。讓對方先進攻,針對進攻方打的高遠球、四方球、吊球等,加強防守,以快速靈活的步法、多變的球路和刁鉆準確的落點,誘使對方在進攻中匆忙移動,勉強扣殺,造成擊球失誤,或當對方回球質量較差時,抓住有利戰機,突擊進攻。
三、技戰術意識的訓練
羽毛球運動,它不僅需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全面技術,而且還需要有智慧和能力,而智慧和能力來自于豐富的文化知識素養和專業理論水平。作為一名羽毛球運動員,如果沒有較高的文化知識作基礎,專項理論水平有限,只靠打幾場比賽來培養和提高羽毛球意識,這顯然是不夠的。此外,從心理學中得知人的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緣于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提高運動員的羽毛球意識,僅靠理論教學和簡單的技術戰術訓練是很難達到較高的水平,重要的是讓他們親自參加比賽或親自觀摩高水平的比賽,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成長。一場重大的比賽對運動員來說往往是一次技術和意識上的提高過程。由上可見,羽毛球意識是運動員提高羽毛球訓練水平和競技水平不可缺少的一項積極健康的心理活動。羽毛球教練,應通過教學、組織訓練、帶隊參加比賽等形式來培養運動員的羽毛球意識,為提高羽毛球運動水平和今后的教學能力打下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人民幣 升值 國際貿易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5-0066-01
人民幣不斷增值對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體現在人民幣增值對我國當前緊張的市場地位起到緩解作用,可有效提高我國進口貿易在國際市場中的優勢,而挑戰主要體現在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會制約我國未來的出口貿易。為此,我國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重新審視我國當前的國際貿易形式,認真分析人民幣增值給進出口貿易帶來的影響,揚長避短,制定合理措施來促進我國貿易發展,確保可以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一、人民幣升值對國際貿易影響分析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國際貿易的有利影響
1.降低了我國的進口成本
我國現有的科技水平仍處于比較落后狀態,為有效推動企業長久發展必須從國外引入先進設備和借鑒成熟生產資料,但這就需要投入更大成本,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從某種角度來將有效緩解了成本增加的壓力。就目前現狀來看,我國企業對國外先進技術普遍存在較強依賴,耗費資金龐大,而人民幣升值在某種程度上節省約了資金花費。比如:升值前購買某一東西需要1000元,而升值后只需要800元,這對于企業來說是降低成本非常有效途徑之一,進而擴大獲利空間,便于企業在市場中站穩腳跟,實現長遠發展。
2.使資源配置趨于合理
以往我國處于順差貿易環境,外匯儲存量始終保持增長趨勢,再加上資源的大量耗費,逐漸呈現出匱乏狀態,迫使我國在國際貿易市場中一直處于不利地位。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外匯儲存量有了明顯的減少,為我國使用國外優良資源提供了便利,不僅改善了上述不利狀態,還有效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壯大,當然也讓我國在國際貿易市場中獲得了更高的話語權。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國際貿易的不利影響
1.制約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
對于我國進口貿易而言,人民幣增值對其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卻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出口貿易,主要表現在產品價格方面,企業普遍需要上調出口產品的價格。站在企業角度而言,競爭的實質就體現在價格上,一旦出產產品價格有所提高,相應該產品的競爭力會有所下降,嚴重影響我國貿易未來發展。再加上我國出口產品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缺乏技術含量,只能憑借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一旦價格優勢失去,相應的產品也難以實現大規模出口,因此可以認為人民幣升值必然會制約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
2.不利于吸引外資
改革開放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力,長期實踐表明,這一政策與我國當前發展狀況是相符合的。在我國工農和服務行業發展過程中,引進外資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推動力。從短期來看,人民幣的增值似乎對外資引入沒有太大的影響,但若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增值必然會使國外投資成本大幅度上漲。對于外資企業而言,投資首選肯定是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人民幣的增值使我國在招商引資方面不占優勢,很難在國際貿易市場中站穩腳跟。
二、我國外貿體制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對策
1.調整我國進出口商品的貿易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我當前的產業結構仍處于弱勢地位,相應的產品也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包括: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絕大比重,屬于我國貿易的主體組成;工業制成品出口量更大,但普遍缺乏技術和知識含量,而對于高科技產品,我國仍以進口為主;服務業發展落后,存在明顯出口劣勢。針對此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進行改善,如:不斷加大工業制成品在出口產品中所占的比例,合理調整產品的供給彈性;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大對產品的研發投入,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打造獨具特色的品牌效應,改變原來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現狀;加大對各領域(醫療、科技等)先進技術和設備的研發投入,降低對國外依賴。只有合理調整我國當前進出口貿易結構,才能有效抵消人民幣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
2.積極推進對外貿易創新,降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國別依賴
積極創新貿易觀念。現如今我國貿易主要是憑借價格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低估人民幣價值帶來不良后果有很多,如:出口企業相互之間壓價競爭、產品外幣價格很低等,長期下來還會引發反傾銷制裁等多種問題,市場出現萎靡現象等。除此之外,產品出口數量優勢也是不少企業秉持的理念,忽略了產品的利潤優勢。因此必須重新審視傳統觀念,正確衡量出口對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實現利用國際軌道引導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結語
從短期角度來看,人民幣增值并不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弊端,但卻會逐漸加大對原材料和設備的進口,拉大貿易逆差。從長遠角度來看,對出口部門的經濟效益有很大提高,便于深入完善產業結構,提升出口競爭。人民幣增值也就意味著進口成本也會大幅度減少,這樣不少企業就可以大量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效率,長久下來可使國際貿易重新步入正軌。人民幣增值給我國外貿帶來的不良影響需要靠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來消除,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有效措施來抵消對進出口貿易產生的不利影響,一方面要合理應對人民幣大范圍波動帶給我們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還要合理利用人民幣小范圍增值來推動外貿發展。比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嚴格禁止外匯儲備無限增長等,可利用這些措施來控制由匯率大范圍波動而引發的不良效應。
參考文獻
[1] 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P125-156.
[2] 多恩布什,費希爾,斯塔茲.宏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P56-71.
[3] 余永定,何帆.人民幣懸念[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P46-49.
[4] 姜波克.國際金融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P89.
一、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發展的沖擊
1.全球需求減少。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發展成為全球性經濟危機。世界經濟將陷入漫漫“寒冬”。這說明這次金融危機是歷史上最嚴重、規模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金融危機導致全球需求急劇減少,使得國際貿易全面萎縮,增速減緩,甚至出現負增長。據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量將下降9%。
2.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全球金融危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措施,導致貿易保護措施泛濫,且頻繁發生,貿易摩擦增多,阻礙了國際貿易發展。新一輪貿易保護將呈現多樣化、隱蔽化、綜合化等特點,并且從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擴散。2009年7月2日WTO了第三份全球貿易監督報告,指出89個國家和地區在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間共采取了245項新貿易措施,扣除由甲型H1N1流感引發的貿易保護舉措,全球新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是貿易自由化措施的兩倍多。
3.國際貿易方式發生一定變化。一方面,由于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絡貿易方式方興未艾;另一方面,傳統的貿易方式受到挑戰,一些傳統貿易方式已不適應當代國際貿易的發展,一些傳統貿易方式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受到挑戰,如信用證、托收等結算方式的風險越來越大,由于進口商資金鏈出現問題,導致進口商欠款很普遍;使出口商的壞帳率越來越高,這就迫使企業必須采取更加安全、保險的貿易方式。
4.貿易融資困難。商業銀行惜貸在短期內將成為其經營行為。雖然各國央行不斷降息,向銀行注入流動性資金,但銀行不為所動,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失效。國際貿易主要依賴短期信貸融資,但是,目前貿易融資市場形勢已嚴重惡化,各國進出口企業獲得短期信貸融資越來越困難。
5.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挑戰。戰后,關貿總協定及1995年新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它成功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然而,金融危機使得主要國家紛紛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對WTO的原則、規則、制度等造成巨大沖擊,也使WTO多哈回合談判進展遲滯。同時,大多數國家都把區域經濟合作作為發展國際貿易的重點,輕視了多邊貿易體制。
二、金融危機后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
1.國際貿易將逐漸恢復并走向繁榮。全球金融危機使整個世界經濟陷入低谷,但是,世界經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低谷,因為,世界經濟的發展總是周期性的,危機過后世界經濟必將走出低谷,走向復蘇和繁榮,國際貿易也必將走向復蘇和繁榮,尤其是世界主要貿易大國對外貿易將全面恢復并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從目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發展的形勢分析,2010年上半年國際貿易將出現恢復性發展,中國對外貿易將率先實現發展,2010年下半年或稍晚國際貿易將會進一步全面發展并最終走向繁榮。
2.貿易保護主義與貿易自由化呈膠著狀態,且此起彼伏。從歷史上看,貿易保護是經常性的,而貿易自由化則是短暫的。經濟全球化極大地推動了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但是金融危機爆發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取了貿易保護政策,雖然他們還認為貿易保護是有害的,主張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未來,貿易保護不會退出歷史舞臺,貿易自由化也不會處于絕對統治地位,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從發展趨勢上分析,貿易自由化將成為多數國家貿易政策的主流。
3.從國際貿易總量分析,發達國家所占的比例進一步下降,新興市場國家的比例開始上升。以往的國際貿易,發達國家一直處于統治或主導地位。然而,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8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貨物貿易總額中所占份額達到38%。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比例將進一步上升,并且將獲得更多的貿易利益。
4.國際服務貿易將高速發展。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由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10%上升到90年代的15%左右,進入新世紀以后則上升到20%以上,并且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仍然處于上升通道,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商業性存在、服務外包等的迅猛發展,以及金融危機的消退,國際服務貿易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5.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將成為重要的貿易對象。科學技術已成為當今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將不斷涌現,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或即將成為一些國家的主導產業。各國相繼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快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未來,國際競爭主要是科技的競爭,在國際貿易領域則表現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競爭。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一方面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另一方面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
6.跨國資本流動將持續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根據聯合國跨國公司數據,2007年全球跨國公司總數達78817家,其分支機構794894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超過70%。目前,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出口的40%,技術貿易的70%,國際直接投資的90%。跨國公司開展的對外投資及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國際經濟及國際貿易的發展,強化了國際貿易的壟斷程度;影響著國際貿易的地區分布,促進了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跨國公司也影響著國際貿易的結構。金融危機后,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將持續并有進一步加深的趨勢。
7.區域經濟合作將成為推動國際貿易的主導因素。目前,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勢頭迅猛,各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區域經濟合作作為一種戰略選擇,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以此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區域經濟合作實質上是成員國相互開放市場,是最惠國待遇的一種例外,成員國相互給予高于成員以外國家的貿易、投資優惠,這就給成員國帶來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能極大地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員之間的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50%以上,從發展趨勢上看區域經濟合作仍將持續、強勁地發展。
8.網絡貿易將成為重要的貿易方式。電子商務和網絡貿易的出現,使國際貿易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掀起了國際貿易領域的一場革命。網絡貿易以其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簡便易行,且無時間、地域限制,不受自然條件影響等優勢受到各國的重視。目前,網絡貿易在國際貿易中得到廣泛應用,網絡貿易占世界貿易額的比重超過20%。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貿易全面收縮的情況下,網絡貿易卻呈現逆勢上揚的趨勢,未來網絡貿易將呈現超常的發展態勢。
三、金融危機后中國外貿發展的對策
1.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進一步優化進出口結構。雖然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然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任何勢力都是不可阻擋的。因此,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要堅持的基本國策。同時,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在WTO基本原則、規則的基礎上,改革外貿體制,尤其要重視國有外貿企業體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優化進出口結構。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應采用進出平衡的政策,努力增加進口。
2.堅持反對并抵制貿易保護主義。金融危機導致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且有泛濫和蔓延的趨勢。近20年來,中國是遭受反補貼、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金融危機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措施有增無減,中國深受其害。2008年全球40%的反傾銷行為、70%的反補貼行為都是針對中國的。因此,中國應旗幟鮮明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與多邊貿易組織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建立反貿易保護的協調機制,抵制并化解貿易保護的政策措施。同時,建立反貿易保護的預警機制,充分發揮政府、中介機構、企業的作用。
3.在積極擴大內需的同時,努力擴大出口。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自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緊急啟動4萬億投資計劃,據國家統計局通報,到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057億元,它對GDP的貢獻達7.3個百分點;消費雖然有增長,但消費仍然不旺,它對GDP的貢獻只有4個百分點;外貿繼續下降,但降幅收窄,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因此,中國應從宏觀上調整三駕馬車的關系,積極擴大內需,以此作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保障。同時,努力擴大出口,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扭轉中國外貿繼續下降的勢頭。
4.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同時,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尤其給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機遇。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政府應加大對服務貿易發展的扶持力度,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及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服務貿易管理促進體系,引進市場競爭機制,逐步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優化服務貿易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注重人才培養,建立并完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
5.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擴大知識、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產品出口。對于中國來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優化外貿結構的戰略舉措。因此,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國家和地方應增加對技術創新、技術研發的大規模投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其核心競爭力;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傳統產業,充分發揮傳統產業的作用;各地區充分發揮高新區的示范作用,使高新區真正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在引進技術中要把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
6.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發展跨國經營。實施“走出去”戰略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到2008年底,中國8500多家境內投資者在全球174個國家(地區)設立境外直接投資企業1.2萬多家。通過對外投資,發展跨國經營,能在更廣闊的市場上配置資源,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尤其對外能源項目的投資,對保證國家能源安全乃至經濟安全有著特殊意義。因此,國家應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促進企業發展對外投資。目前,應重視收購、兼并這一方式,同時,對外投資的重點應放在資源、高新技術等項目上。
人民幣期權交易是一種遠期交易選擇權,即期權的購買者向賣方支付一定數額的權利保證金,以獲取在未來約定時間內以合同約定的交易執行價格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的人民幣資產的權利;其產品形式通常以無本金交割為主――到約定日期后,期權買賣雙方只僅僅不涉及本金的軋差交割。顯然,人民幣期權交易首先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金融衍生交易品種,同時是一種風險規避和套期保值的風險管控工具,當然也是市場常見的一種市場套利品種,而正是其具有市場套利等特征,從而使期權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價格發現和風險定價功能。
自1973年芝加哥商會期權交易所(CBOE)將標準化股票期權引入之后,金融期權市場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日益混亂而且波動頻繁的國際貨幣體系中,貨幣期權也逐漸成為主要的匯率風險規避工具。長期以來,在貨幣期權合約中唱主角的,一直是美元、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與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高,離岸人民幣業務也迅速發展起來。早在1996年,香港、新加坡等地就有了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近年來人民幣無本金交割期權(ND0)市場也有相當大的發展,尤其是2006年8月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正式推出人民幣期貨期權產品,這些都對人民幣匯率產生了深刻影響。2007年外管局就曾在個別銀行進行過人民幣期權交易試點,做過相應準備,但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令該進程中斷。
但目前人民幣匯率彈性更大,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有所深化,中國香港地區人民幣離岸市場構建,運行多年的SHIBOR成為了部分金融產品的定價基準,所有這些都為當前人民幣期權交易的推出提供了初始的市場環境。此外,據國有大行人士透露,外管局、銀行的很多準備工作包括系統、制度和培訓都已完成,現在就看決策層的意見了。事實上,無論是離岸人民幣產品交易日趨繁榮帶來的外部壓力,還是國內匯率改革與金融創新的內在需要,都日益體現出我國推出人民幣期權交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推出人民幣期權產品將表明政府在爭奪人民幣衍生品定價權方面的決心。掌握本幣產品的主導權和設計定價權,已經成為中國金融改革和參與全球化進程無法回避的重大挑戰。在衍生品市場上掌握主動權,可以給我國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和資源低成本利用,并且可以由金融產品話語權進而獲得相關現貨商品的定價權,逐漸擺脫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被動不利地位。只有適應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的客觀要求,我國才能在維護金融安全的基礎上分享金融全球化成果,利用金融技術獲得更多國家利益。
其次,人民幣期權在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也是構造其他較為復雜的衍生產品的基本組件,在金融創新中應處于優先地位。為了實現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產品多元化與市場活躍的目的,應盡快完善包括人民幣期權在內的基礎產品體系。
中國目前的金融市場以基礎金融產品為主,衍生品少,銀行除了做“背對背”(買來后很快倒手賣出)的交易外,很多時候銀行風險對沖的工具很有限。而我國企業對沖匯率風險的工具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當前在國際貿易中我國企業只能使用人民幣結算或是遠期合約來保護自己。因此,如果近期能推出人民幣期權交易,期權的買方有權利而非義務,在未來某個時間以約定價格購買或出售約定的資產,可以令企業對貨幣的幣值變化早作對沖,減小外匯風險。
尤其是近期人民幣升值和通脹的壓力,使我國國內企業百上加斤。政府對2010年外貿政策的表述是“穩定外貿政策”,但2009年11月份大幅超出預期的強勁進出口數據(2009年1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均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1533.3億美元,同比增長34.9%;進口1304.3億美元,同比增長37.7%),使得在給定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2010年出口增速可能再度超預期。反過來講,也可能正因為如此,隨著2010年通脹壓力進一步增大、順差高位徘徊令國際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幅度可能較2009年加大。這不僅是指對美元的升幅,人民幣有效匯率在2010年也可能出現一定升值。此外,央行在2009年12月10日再次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如此頻繁地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顯然是為了應對通脹壓力,11日公布的11月CPI漲幅高達5.1%更是說明通脹形勢的嚴峻。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IIT);G-L公式;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F75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6-0060-05
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 (07B023)。
一、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總值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7,606.9億美元,26年間外貿量增加了84倍。外貿依存度(即外貿總額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9.8%上升到了2006年的64.7%,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因此,對外貿易的特點、模式、發展趨勢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等相關問題也逐漸成為了目前外貿理論研究的熱點。隨著新貿易理論在國際經濟學中的擴展,以及傳統的產業間貿易逐步轉向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研究已開始集中于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IIT,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某一時期內一國同時出口和進口屬于同一產業的商品,它是相對于產業間貿易(Inter-Industry Trade)而言的。在當代國際經濟活動中,這種貿易現象已經相當普遍,它已成為推動國際分工,促進新興產業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大約有1/4的工業品貿易是以產業內貿易的形式出現,特別是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產業內貿易已占其對外貿易的60%以上。隨著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產業內貿易會越來越重要。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貿易額的迅速發展,產業內貿易比重不斷提高,IIT指數從1980年到2006年也逐年攀升(見表3),我國的貿易格局開始呈現從產業間貿易逐步轉向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趨勢。因此,研究我國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對于今后我國更好的利用自身優勢,擴大出口創匯,提高對外開放的程度是有積極意義的。本文將主要采用格魯貝爾(Grubel)和勞艾德(Lloyd)提出的測量產業內貿易指數的G-L公式,來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產業內貿易狀況。
二、產業內貿易理論及G-L公式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Krugman和Helpman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所謂新貿易理論。該理論著重強調國際經濟中被傳統理論忽略的兩個特征――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討論制成品之間以及差異性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另外,Linder提出的重疊需求理論從需求相似性的角度出發,解釋了制成品(差異性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認為兩國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則其需求結構的相似性越大,兩國發生貿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Brander和Spencer在寡頭壟斷模型基礎上提出的新貿易理論模型,不僅闡述了規模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決定作用,而且還指出在同質產品條件下,因廠商的非合作行為也會產生產業內貿易。“相互傾銷”便是其中的一個特例。新貿易理論的出現,較好地補充了傳統要素稟賦理論(其主要闡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使國際經濟學的研究更加貼近現實世界,增強了理論的解釋力。
由于產業內貿易意味著既進口又出口同一產業內的產品,是一種產品相互重疊的國際貿易,因此對產業的劃分尤顯重要。在本文中,我們根據標準國際貿易分類(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系統把國際貿易商品分為10大類(以第一位數字表示,從0-9)、63章(以第一和第二兩位數字表示)、233組(以第一至第三位數字表示)、786分組(以第一至第四位數字表示)和1924個基本項目(以第一至第五位數字表示)。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第0類到第4類產品稱為初級產品,第5類到第9類稱為制成品。這10大類產品是:第0類,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第1類,飲料及煙類;第2類,非食用原料;第3類,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第4類,動、植物油脂及蠟;第5類,化學品及有關產品;第6類,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第8類,雜項制品;第9類,未分類的其他商品[2]。
Balassa(1966)首先提出了利用某產業在某一時段上的貿易統計數據,來測量產業內貿易重要性程度――即產業內貿易指數IIT(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其公式如下:[3]
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i產業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如果IITi=0,即Xi = Mi,則表示一國在i產業的進出口平衡,該國在此產業表現為產業內貿易;如果IITi=1,即Xi=0或 Mi=0,則表示一國在i產業沒有出口或進口,或i產業的產品與其他產業的產品發生貿易,即不存在產業內貿易。按照這種測定方法,該指數與產業內貿易變化關系表現為負相關。
Grubel和Lloyd(1975)對Balassa指數進行了改進,提出了測量產業內貿易指數的G-L公式[4]:
這就使得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大小與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程度相一致,即該指數與產業內貿易變化關系表現為正相關。當沒有IIT時, IITi為0;當進出口完全是產業內貿易時,IITi為1。自此,G-L指數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測定IIT發展水平的通用指標。
三、我國進出口貿易數據分析與IIT指數估算
(一)我國1980~2006年間進出口商品的總量比較分析
1.進口商品分類金額比較
表1和表2分別列示了我國自1980~2006年進出口商品的分類金額。在進口方面,1980~2006年我國的總進口額由200.17億美元增加到了7,916.1億美元,且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勢。從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兩大分類來看,其進口逐年增長的趨勢也顯而易見,其中初級產品中的第2與3類增長更為迅速,26年分別增長了23.4與438.4倍;工業制成品中第7類的進口不僅增長了69.8倍,而且其2006年的進口額已占整個工業制成品進口額的59.1%。可見,我國的進口商品基本上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以及機械運輸設備、輕紡產品、化學產品等,而且其進口的金額及所占的份額在逐年遞增。
2.出口商品分類金額比較
在出口方面,1980~2006年我國的總出口額由181.19億美元上升至9,690.7億美元,逐年遞增之勢相當明顯。從增長速度來看,初級產品中的第0與第1類出口增長迅速,26年來分別增長了8.6與15.3倍;工業制成品中第7、8類的出口也分別增長了541.4與83.9倍。從出口所占的份額來看,2006年第0與3類商品分別占了整個初級產品出口額的48.6%和33.6%;第7類商品26年來出口量增加了541.4倍,且其2006年的出口額占整個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的49.8%,占全年總出口額的47.1%。由此可見,我國的出口商品基本上集中在食品、礦物燃料以及機械運輸設備、輕紡產品等,而且其出口的金額及所占的份額呈逐年上升之勢。
3.進、出口商品總量的橫向與縱向比較
根據表1和2的數據,我們發現:(1)雖然26年間我國各類商品進出口增長的速度存在明顯差異。但是初級產品中的第1、3類與工業制成品的第7、8類仍然是我國進出口商品中增長速度較快的商品,而且工業制成品的進出口增長順序大體上一致。
(2)26年間進出口商品所占的份額存在較大差異。從進口來看,以2003年為例,初級產品的進口額只占全年總進口額的17.6%,而工業制成品卻占了82.4%;從出口來看,2003年初級產品的出口額只占全年總出口額的7.9%,而工業制成品卻占了92.1%;由此可知,我國的對外貿易主要發生在工業制成品部門,尤其在出口中占了較大比重;而工業制成品部門中又以第7類商品――機械及運輸設備為我國的主要進出口商品。
(二)我國產業內貿易指數估算
我們利用表1和2中的數據,由G-L公式,可以計算出我國按1位數STIC分類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見表3)。通過對表中IIT指數的縱向及橫向比較,可以看出26年來我國各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發展程度,以及特定行業產業內貿易的動態變化。
從表3可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與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業內貿易比重不斷提高,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第一列)上升很快,特別是從90年代開始我國的IIT綜合指數逐年遞增的趨勢非常明顯,2006年已達0.899。按照國際上通常把IIT指數大于0.8的產品作為產業內貿易為主的產品的原則,1980年,我國除了第1、6類產品外,其他產業的對外貿易基本上都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其中第3、4、7、8類的IIT指數最低,特別是第3類(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的IIT指數只有0.091。而到了2003年,我國各大產業的IIT指數都有了明顯提高,第6類(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和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產業的IIT指數都已在0.96以上,表明這些產品的對外貿易已轉變為產業內貿易模式。在各類產業中,2003年IIT指數大于0.5的產業所占百分比,基本都高于1980年的水平,除第2類與第4類產品的IIT指數在0.5以下外,其余產業的IIT指數都大于0.5。說明我國以產業內貿易為主要貿易模式的產業數量已越來越多。由此可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提高,產業內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正日顯重要。下面我們分別對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做比較分析。
1.初級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分析
從表3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初級產品的IIT指數整體上明顯低于工業制成品的IIT指數。第0類(食品及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產業的IIT指數從1980年的0.990逐步下降到2006年的0.560,且1993年達到最低值0.416,不過其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IIT指數基本在0.5左右徘徊。第1類(飲料及煙類)產業的IIT指數呈一個U型變化,從1980年的0.631逐步下降到1994年的0.127,然后又回升到2006年的0.933。第2類(非食用原料)產業的IIT指數逐年遞減的趨勢十分明顯,從1985年的0.901逐步下降到2006年的0.173。第3類(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產業的IIT指數呈倒U型,1980~1995是上升階段(0.091~0.980),1996年開始下降,從1996年的0.926下降為2006年的0.333。第4類(動植物油脂及蠟)產業的IIT指數也是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1985年為0.949,而到2004年卻只有 0.069了。
因此,從以上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1980~2006年,我國初級產品(除第1類外)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整體上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大部分初級產品仍是按照傳統的資源稟賦優勢來參與國際貿易,它們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不夠發達。特別是第2、4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更少,其IIT指數不僅在初級產品中下降得最快,而且在整個十大類產品中也下降得最多,這與它們進出口額的變化是有關聯的。從表1與2的進出口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第2、4類產業的出口明顯滯后于進口,因而使其IIT指數迅速下降。總之,由于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初級產品的加工生產能力有較大提高,生產技術亦獲得相應發展,因而初級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有較大發展。但是,由于初級產品的需求彈性較低,其價格較難上升,而且我國部分初級產品中包含的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因而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出口需求難以擴大[5]。從而導致了目前我國初級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不夠發達,仍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貿易格局。
2.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分析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工業制成品的IIT指數相對初級產品要高,特別是其中第6、7類已呈現明顯的產業內貿易發展模式。第5類(化學品及有關產品)產業的IIT指數先升后降,但波動的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在0.6左右。第6類(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的IIT指數基本呈遞增趨勢,除1993年有下落以外,其余年份都是逐年上升,并保持在0.9左右的高水平。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的IIT指數是所有產業中增長最快的,并且也是逐年遞增,1980~1997年增長幅度較大,從1997年起到2005年都達到了0.9以上。第8類(雜項制品)的IIT指數一直維持在0.25左右,直到2003年才上升到0.585,其波動幅度不大。第9類(未分類的其他商品)因數據不全,暫不討論。
另外,在工業制成品中,IIT指數大于0.5的產業所占份額都比較高,基本保持在70%到80%之間。這表明我國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比初級產品發展得更快。再看IIT大于0.5的各類產業,工業制成品的IIT指數要明顯高于初級產品。2003年初級產品的0類、1類、3類的IIT指數都只在0.5左右,而工業制成品的IIT指數卻相對較高,特別是6類、7類產品,其IIT指數已達到了0.962和0.986。可見,我國這兩類產業的貿易模式已基本上表現為產業內貿易。
四、結 論
世界各國的統計資料表明,產業內貿易與一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一國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人們對產品差異水平和產品專業化程度要求就越高,因而產業內貿易的比重就不斷提高[6]。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迅速增長以及對外貿易額的不斷刷新,我國與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國家及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行業內貿易比重在不斷上升,尤其工業制成品更成為我國產業內貿易的主要載體。不過,我國的產業內貿易主要集中在一些過渡性的行業,這與發達國家間產業內貿易主要是在發達或領先的行業上是不同的[7]。我國外貿結構在高技術產品基礎上的水平分工程度不高,在機械類、車輛類、電機電氣電子類產品的對外貿易中,我國出口的是技術含量低的產品,進口的卻是技術含量高的產品[8]。從近年的IIT指數來看,我國的產業內貿易主要集中于輕紡產品、橡膠制品以及機械及運輸設備等產業,其中一些產品相對發達國家來說可能處于產品壽命周期的尾端。而礦物燃料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程度也相對較高(2003年的IIT指數為0.551),是由于我國資源總量雖然豐富,但人口眾多,使得人均資源相對貧乏,一方面,出口資源產品可以改善社會福利,另一方面日益迫切的工業化進程又對它們產生強烈的需求,從而產業內貿易相對發達。
隨著入世后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和經濟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的深遠影響,可以預見我國的產業內貿易將會獲得長足發展。通過這種貿易,我們可以學到伙伴國在技術創新、產業組織和產品差異化等方面的優點,可以更好地滿足雙方消費者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可以擴大貿易雙方的相互合作,改善對外貿易的外部環境等。為此,我們應該在繼續發揮我國原有產品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加大對新產品的開發力度,擴大同類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以營造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培育大型跨國公司,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優勢,鼓勵有競爭力的企業跨國經營。要積極開拓國際貿易的市場,實行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發展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內貿易。同時要充分利用外國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資本與技術外溢、擴散等一系列效應,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以促進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產業內貿易。
[注釋]
①本文數據均摘自各年《中國統計年鑒》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mofcom.省略/).
[參考文獻]
[1]黃衛平.韓燕.產業內貿易指標述評[J]. 財貿經濟,2006,(4): 19-22.
[2]B.Balassa.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 Economic Journal. March 1967.
[3]H.G.Grubel and P.J.Lloyd.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Macmillan, 1975.
[4]王中昭. 產業內貿易與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動因分析[J]. 統計研究,2004,(5): 21-25.
[5]許統生.產業內貿易類型、利益與經濟增長[J].當代財經, 2006,(7):79-83.
[6]岳昌君. 遵循動態比較優勢――中美兩國產業內貿易對比實證分析[J]. 國際貿易,2000,(3): 26-28.
[7]張燁.我國產業內貿易發展現狀分析[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56-59.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Chinese Intra-industry Trade:1980~2006
Qiu Yi1,Wu Jianjun2
(1.Sch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2.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關鍵詞: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對策;中國
根據2002年聯合國等六個國際組織的《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手冊》界定的范圍,國際服務貿易包括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服務貿易以及通過外國附屬機構和自然人移動實現的服務貿易(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報告綜述)。《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中將服務貿易定義為四種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移動。隨著世界經濟向全球化方向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隨著多邊服務貿易談判把服務貿易作為新的談判議題,更促使其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熱點領域。我國必須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總協定》框架下
順應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
一、世界服務貿易發展的趨勢
(一)世界服務貿易持續快速增長
20世紀6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推動和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使世界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國際服務貿易開始加速發展。80年代以來,服務貿易增長更是異軍突起,在服務業加速發展的同時,全球服務貿易出口規模迅速增長。從1980到2006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從3650億美元擴大到27100億美元,26年間增長了6.4倍,占世界貿易出口的比重從1/7增長到近1/5(見表1)。
(二)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加快
世界服務貿易結構發生很大變化,運輸、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部門比重下降,以信息、金融、研發等為代表的其他服務類型所占比重從1980年的34.8%上升到2005年的47.8%,顯示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增長強勁(見表2)。
(三)商業存在成為服務貿易的主要方式
全球以商業存在方式提供的服務貿易額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如美國2003年商業存在方式的服務銷售額就達2920億美元。不少發達國家以商業存在方式實現的服務貿易額均已超過了跨境方式的服務貿易。
(四)服務貿易的地區格局不平衡性依舊存在
各國的對外服務貿易水平及在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實力差異顯著,與國際貨物貿易相比,各地區和各國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均衡性和不對稱性更加突出。近年來,雖然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額增長顯著,但從總體上看,處于主導的仍是發達國家(見表3)。
(五)服務貿易愈加呈現自由化趨勢,并日益成為各國關注和競爭的焦點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中占優勢地位,服務貿易在其國際收支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發達國家竭力推動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在WTO新一輪談判中服務貿易都成為主要議題,世界服務貿易的利益格局將在各方博弈中形成,各國都力爭增強在服務貿易領域的競爭力。我國在2006年4月專門成立商務部服務貿易司。2006年12月28日,國家商務部首次全面系統地公開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報告2006》。
二、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世界服務業全球化趨勢使我國面臨嚴峻的挑戰
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70%,發展中國家的比重也達到了52%,而中國目前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只有41%。2005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已達24147億美元,同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739.1億美元,逆差高達92.6億美元,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量僅占全球總量約3%。世界服務業加速現代化、全球化的趨勢,對我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提出了挑戰。首先,我國服務貿易對貨物貿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根據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報告2006》數據計算,2005年世界貨物貿易出口額101200億美元,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24150億美元,兩者比例為4.191,與十年前相比幾乎沒變;而我國對應出口額分別為7620和739.09億美元,比例為10.31,與1995年的8.11相比反而擴大了。可見我國服務貿易“短腿”現象比較明顯。其次,我國服務貿易促進和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務出口仍以傳統服務為主,知識與資本密集程度較高的產品競爭力較弱。服務貿易立法也是我國立法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缺乏一部統領整個服務貿易的基本法律。雖然入世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立法步伐加快,但不少服務業領域的立法仍處于空白狀態。此外,我國尚未制定針對承接服務外包的優惠政策,而印度、愛爾蘭、菲律賓等均對服務外包企業提供“零”稅負或低稅負等優惠政策。最后,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與國際服務貿易結構發展趨勢相反。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服務貿易出口中傳統運輸類服務貿易比重明顯下降,旅游類比重保持穩定,而其他商業類服務比重持續上升。與此結構發展相比,我國旅游、運輸等傳統部門出口占據主導地位,份額高于全球水平;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占出口的比重低于全球水平,出口結構有待調整優化。當然,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所面臨的挑戰遠不止于此。從事現代服務業所需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缺乏、服務企業成本優勢不突出等都需要引起重視。
(二)我國發展服務貿易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我國已進入加快服務業發展和升級的重要機遇期,及時準確把握機遇將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首先,服務業跨國轉移目前開始呈現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印度、中國、愛爾蘭等新興經濟體加快轉移的趨勢,在承接服務業離岸外包方面,發展中國家已占主導,我國也已具備進一步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的基本條件,優勢明顯:宏觀經濟發展形勢良好,制造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服務需求,對跨國公司保持著較強吸引力。此外,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貫徹實施30年,有利于部分沿海發達地區形成良好的開放環境和競爭意識,吸引投資,為外商在服務貿易領域投資提供廣闊的增長空間。其次,近年來我國貨物貿易保持快速增長趨勢,預計到2010年達到2.3萬億美元。貨物貿易的增長將拉動相關運輸、保險等服務貿易部門進口的增長,從而推動我國服務貿易進口總量的增加。金融、保險、教育、咨詢等國內服務領域的需求也將繼續擴大。
三、發展對策
國際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服務貿易的蓬勃發展。從1982年43.4億美元到2006年1917.5億美元,24年間增幅超過43倍,占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升至3.6%。《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額要達到4000億美元。如何努力實現這一目標呢?
(一)調整產業政策,加快服務業發展
引進競爭機制,逐步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打破金融、電信等行業的壟斷地位和體制。通過適度增加競爭主體,使企業在競爭中不斷壯大。將發展服務貿易與促進服務業發展和升級結合起來,重點加大信息、物流、金融、研發、市場營銷等生產業的發展力度。
(二)充分發揮政府政策的扶持作用,重視服務貿易的發展
政府需要繼續加強對服務貿易的統籌協調,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管理體系。通過各種措施使政府管理更加高效。同時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服務貿易促進體系。此外政府要對服務貿易企業尤其是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企業予以政策傾斜與扶持,努力提高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國際服務貿易最發達的美國,其政府為了鼓勵服務出口,長期以來給予服務企業很多優惠,同時還非常重視技術研究、開發與教育。
(三)積極拓展國際服務外包市場,尋求服務貿易的突破口
我國應該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服務業加速轉移的機遇,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務能力的服務外包企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外包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
(四)建立完善的服務貿易相關政策法規體系
我國需要根據WTO的要求,盡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又不違背國際法律準則的法律法規體系,使服務貿易真正實現制度化和規范化。同時,充分利用WTO的有關例外條款和“灰色區域”,制定適度的保護政策,以保護我國服務貿易的正常發展。
(五)積極推進服務貿易重點地區和服務外包基地建設
要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和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像重視貨物貿易一樣重視服務貿易。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在發展服務貿易中的積極性,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和中西部大城市等服務貿易基礎比較好,發展比較快的地區為重點,培育中國服務貿易的增長帶,同時爭取各地區均衡發展。
四、結語
全球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僅從根本上改變著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產業、技術的發展模式,成為決定各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我國既面臨通過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加快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同時也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和挑戰。積極參與服務業全球化,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成為新形勢下的必然選擇。服務貿易包括許多分支部門,情況不同,問題復雜。要綜合全球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國際市場需求前景、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部門發展潛力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等多種因素加以發展。
參考文獻:
1、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報告2006――中國服務貿易逆差正在加大[J].中國經濟周刊,2007(3).
2、饒友玲,張伯偉.國際服務貿易[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3、徐復.中國對外貿易[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5-0102-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17
一般而言,港口城市的興起,說明城市發展活動與港口有相當程度的依存性與關 聯性,港口經濟在城市整體經濟中占據一定比重,港口作為城市系統的組成部分,在其逐漸興盛中扮演著經濟行為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及載體的角色。然而,根據本研究對世界上數十個國家、港口 的歷史與經濟文獻的調研,隨著港口城市的進一步演變,港口城市與港口之間的關系(以下簡稱“港城關系”),卻遠非“港興城興、港衰城衰”之類傳統觀點所能概括得了的。
1 港口城市演變趨勢的復雜性
18世紀曾為經濟世界中心的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在發展中過于依賴對外貿易及其帶來 的比較優勢[1],而忽視對于自身工業基礎的保護,導致其經濟基礎脆弱;而在15世紀以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主導地中海甚至當時歐洲世界的威尼斯,現在卻以豐富的觀光資源與水城稱號聞名于世。還有因戰事而被迫通商開埠的香港,卻在近20年來成為國際主要的金融、商務、航運中心。以上事實均說明,港口城市演變類型的多樣化,確實是存在于宏觀歷史尺度上的必然現象。又如上海,自1840年上海港開埠至1843年,即便依靠 長江而擁有強大的腹地資源,其吞吐量仍落后于廣州、寧波及廈門;直至1855年,方逐漸發展至占全國從英國進口總貨值的87.8%,對英國出口貨值相當于廣州港的6.8倍,從而成為全國最大港,至20世紀30年代更晉升為國際級大港[2]。
上述各港口城市發展歷史與現況,說明了其本身在發展過程中并非按照某一既定的發展模式與路徑進行,而是在各種可能促使其發展、演變的各種因子相互、接續甚至是同時作用下進行發展。
可借用數學簡單的象限概念,從港城關系切入,對港口城市演變的可能趨勢建立概念模型。此模型以港口與城市各自的演變走向來加以區分,僅以港口與城市二者之間關系的相對性進行分類(見圖1)。在此港城發展的可能趨勢示意圖中表明,港口與港口城市的發展至少存在四種趨勢,每一種趨勢又可能受特定因素影響而在一定的發展時空下發展為另一種狀態。
無論從歷史事實還是從邏輯概念來分析,港城關系具有復雜性與多維性。可是,在主流的“港興城興、港衰城衰”基本假設中,過度強調了港口經濟 對于城市發展的決定性,將港口視為港口城市發展函數唯一的自變量,從而阻礙港口城市實現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歷史上港口城市的變化,如何把握其演變趨勢
圖1 港口城市可能演變趨勢
Fig.1 Possible evolvement tendencies of port city
的內在邏輯?對于具體的港口城市而言,又如何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戰略?本文將從對發展要素理論的分析出發,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做案例研究,以探求思路。2 港口與港口城市發展要素之間的關系
港城關系之所以呈現出復雜的形態,其根本原因在于港口發展與港口城市發展的決定性要素并不完全一致。雖然在港口城市發展的初期,港口發展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但是從長時期來看,港口發展與港口城市發展的關系僅僅是相互耦合的關系,而絕非相互決定的關系。
發展要素,指的是特定社會組織實現進一步發展所需環境條件、經濟條件和社會 條件的綜合性因素,既可以是諸如人口條件、資源條件、設備條件、資金條件的具體要素,也可以是諸如政策條件、文化條件的抽象要素。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由于其功能、結構等本質屬性的差別,發 展要素并不相同;即使是相同類型的社會組織,由于其發展目標、 發展階段等存在差異,發展要素也并不必然相同。港口的發展要素包括港口天然條件、海運交通條件、區位條件、腹地經濟條件、國際貿易條件或港口城市產業結構等。對于港口城市而言,其城市的屬性為根本屬性, 高宗祺等:港口城市演變趨勢的剖析及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5期因而其發展要素更多地體現在港口城市人口素質、城市整體生態環境基礎、國家及區域發展政策、內陸經濟大背景等。港口與港口城市的發展要素既存在相同之處,也存在巨大差異,并不完全一致。 由表1可知,將可能影響港口城市與港口發展之發展要素進行比較,并將其影響性由小至大 以一個星符號至三個星符號區分,可以發現,對港口城市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第三產業比重,對港口的發展并未有正面的效益;在港口城市發展初期占有一定影響性的港區設施、港區天然條件、腹地經濟等發展要素的重要性則在一定發展階段下衰減。
港城關系既有互動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但從根本上來說,二者各有發展的動力。因此,港口城市的發展并不取決于港城之間矛盾處理的好壞與否。以下從時空維度與目標維度加以說明。
從歷史上看,在港口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港口與城市演變呈現出階段性的關系。港口城市發展初期,港口對于城市僅有貨物運輸與物資堆存的基本功能,在此階段,城市發展依賴于港口的轉運功能和對外貿易功能;當城市的發展藉由港口提供的貿易以及中轉過程而開始壯大,港口產業的發展帶動更大規模臨港工業的發展時,港口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而存在 ;在城市逐漸發揮自身的作用而吸引更多要素,產業結構更大規模地向第三產業趨近時,城市 發展就開始由城市活動本身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作為 增長來源,或者由于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導致一區域中另外出現更加具有經濟效益的港口。無論在哪種情形下,港口產業為城市所帶來的邊際效益在此階段開始下降,港口的發展受阻。
從目標追求的角度分析,城市所追求的是更加全面的目標,諸如居民的幸福、更好的生活質量、城市人口與規模擴大、GDP增加以及環境質量的提高;相對而言,港口在城
表1 港口城市與港口發展要素比較圖
Tab.1 Comparison of port city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por t development factors
發展要素
Developfactors天然條件
Naturalcondition人口條件
Populationalcondition區位優勢
Advantage oflocation港區設施與活動
Harborestablishment&
activity腹地經濟
Hinterlandeconomy第三產業比重
Proportion oftertiary industry政策支持
Policysupport國際政/經氣氛
The politics/economicsituation aroundnations生態環境條件Environmentalcondition港口城市港口 市中主要擔任運輸鏈的一環,承擔經濟、生產效率、市場競爭、產業活動規模和商 業發展的職能,關注的目標也更加 集中。港口的發展往往意味著更大的海運及集裝箱吞吐量,電子化的港區操作系統與更為便捷的物流,也包含更為寬敞的倉儲空間。
因此,無論在空間上、時間上還是追求目標上,港口與港口城市的演變趨勢并不必然完全相同,“港興城興,港衰城衰”的發展模式僅僅是說明了二者的演變存在著同向的可能性,卻無法改變演變走向也會相異的事實。在港口城市發展初期,港口積極參與到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由于地理空間上的接觸和相互依賴的關系,港口城市通常是早期商業聚集之所和運輸中心;當港口城市逐漸發展,或者港口逐漸在國際貿易中喪失競爭力時,港口作為城市的一種 產業形態就可能走向衰落。
3 港口城市演變趨勢的類型及其分析
根據前述港口與城市各自的演變趨勢進行組合,可以將港口城市演變趨勢劃分為四類:港口與城市同步發展(模式I)、港口發展而城市衰落(模式II)、港口與城市同時出現衰落(模式III)、港口衰落而城市進一步發展(模式IV)。以下將以國內外典型港口城市發展歷史過程,并選擇相應可判別發展要素(人口數、GDP增長、港區活動、人均所得、第三產業比重等),對這些演變趨勢的類型加以闡述。
3.1 港口與城市同步發展(模式I)
具備港口資源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港口的運輸集散條件同時也是城市經濟活動所必需的發展要素,港口與港口城市的發展要素高度一致,從而使港與城呈現同步發展的狀態。相應地,城市各種配套政策與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來滿足港口發展所需,港口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增長點。這種模式以香港最具代表性。香港本身所具有的地理區位優勢不再贅述,但港口真正發揮作用當屬1841年后。1841年,英國剛占領香港不久即宣布香港為自由港,意圖鼓勵各國通過香港進行貿易活動。各國商人和商船紛至沓來,加上港英政府不斷興建基礎設施以強化港口的發展要素,香港作為轉口港很快初具規模。而從港口自身的發展要素來看,隨著中轉貿易額大幅增加,更因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使得居于西太平洋航線上的香港成為英國在遠東地區的中轉貿易中心[3]。但當時香港最主要的貿易項目仍是勞動力(苦力/奴隸)與鴉片[4]。香港的城市規模則起源于清末時期眾多逃難移民的涌入,此為其第一階段的增長期[5]。在奴隸貿易中衍生的外匯轉匯與對英金融業務,在當時開始發展,并奠定日后金融業發展的基礎[4]。
以港口為依托,香港通過開展紡織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使該產業就業人口提升到全港就業人數的40%,為香港對外貿易的進一步拓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逐漸進行產業升級與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目前香港第三級產業占經濟總產值的90%以上,就業人口達86.6%,而GDP總額也從1 261億元人民幣增至1.4萬余億元人民幣元,漲幅超過1 000%(見圖2)。 同一時期,香港人口與人均收入也明顯增長(見圖3)。人口數從20世紀80年代的514萬人增至20 07年的690萬人,增幅達34.2%;而人均收入則從近70 000港元增加至當前的20萬港元左右。
圖2 香港GDP總值與二三產業結構變化
Fig. 2 General GDP and secondo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change of Hong Kong
圖3 香港人口與人均GDP變化狀況
Fig. 3 Population and per capita GDP changeof Hong Kong圖4 香港近15年港口發展
Fig. 4 Port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in recent 15 years
注:1TEU表示一個20英尺標準集裝箱。與此同時,通過海運總吞吐量及集裝箱數據說明其港口的發展狀態。香港的海運運輸吞吐量自1993年9 610萬t上升至2007年的17 734.7萬t,年均增加5.636%[6 ];其集裝箱的吞吐量自1993年的920萬個增長至2007年的2 399.8萬個,年增長率高達10.716%[7](見圖4)。事實上今年香港在全球集裝箱港口吞吐量排行榜中預計仍位居第3,僅次于上海與新加坡。 香港這種港城同步發展的模式表明,香港依托港口條件的發展建立并經營城市,同時也積極發展第二、第三產業以強化港口進一步發展的腹地條件,從而實現二者發展要素的相互支持,使港城關系表現出同步可持續發展的態勢。
3.2 港口發展而城市衰落(模式II)
當港口產業及與其直接關聯的產業占港口城市經濟規模相當高的比例時,港口城市的功能開始轉向為港口服務,城市越來越集中地為港口發展服務。此時,雖然城市依舊為港口進一步發展所需的要素提供支持,但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要素卻顯得供給不足,尤其是城市其他產業發展所需的動力嚴重缺乏。其具體表現為港口發展凌駕于城市其他產業發展之上,而城市的其他功能,如市民福利和生活質量,提高幅度卻不那么顯 著。于是,形成另一種港口城市演化的類型,荷蘭的鹿特丹市以及法國的勒哈佛為此類港口城市的典型。 鹿特丹市是荷蘭的第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自1250年于鹿特(Rotte)河畔建壩,于1328年開始港口營運。1340年至19世紀中期,鹿特丹的人 口從2萬增至10萬。至20世紀初期,由 于工業的發展以及港口的擴張,人口急速增加至40萬人。20世紀60年代,鹿特丹成為世界最大港口,當時居民已達歷史最高峰的73萬人,而現在的人口約維持在60萬人左右[8]。鹿特丹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18 000歐元,與其它荷蘭主要城市的對比見圖5,可發現 鹿特丹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在荷蘭四大城市中排名最末,僅8.45%。而若以人口數來考察鹿特丹的城市發展(見表2),鹿特丹自1995年以來人口持續維持在60萬以下,人口密度持續維持在2 800-2 900人/km2左右,城區面積也未有顯著增加。在表2中還可發現,2005年的城區面積雖增加約15 km2,但增加的主要是水域部分。換言之,城市規模的擴大乃是港口區 域的進一步擴大引致,而非其他產業的發展所引起。
考察鹿特丹港口的表現,則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圖6為鹿特丹港近十年來的集裝箱與一般貨物吞吐量變化情況。可以發現,1999-2006年間,貨物總吞吐量從3 億t左右上升至3.8億t[11-12];集裝箱從628萬個標準集裝箱上升至950萬個標準集裝箱。事實上,鹿特丹盤踞全球第一大吞吐港達43年之久(1961-2003年),近期其排名降至第三,但整體而言,其港口功能確實仍處于相當穩健的持續增長中。但其城市的發展 卻呈現出人口、城區規模穩
表2 鹿特丹城市人口與密度相關數據
Tab.2 Related data of Rotterdam population and density
指標Index鹿特丹Rotterdam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199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5人口598 275592 660595 389598 467599 859599 544596 597588 718742 951城區面積304.13304.24304.24304.24304.24304.24319.35-219.07土地面積204.33208.61208.61208.61206.45206.45206.44-166.32水域面積99.7995.6395.6395.6397.7997.79112.91-52.75人口密度(人/km2)
Population Density (人/km2)2 9282 8412 8532 8702 9052 9022 889-4467尼德蘭區 Nederland455468472475479481---圖5 荷蘭主要城市人均年所得[8-10]
Fig.5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of Holland main cities[8-10]
圖6 近10年鹿特丹港口吞吐量表現[11][12]0Fig.6 Cargohanding capacity of Rotterdam in
recent 10 years[11][12][13]
圖7 鹿特丹產業就業人口結構變化[8-10]
Fig.7 Employed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 inall industries of Rotterdam[8-10]定,并無明顯城市活動擴張的外在表征。事實上,城市發展過程就是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過程[14],考察鹿特丹就業人口所從事的產業類別(見圖7),可知雖然 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口占所有就業人口的絕對多數(約85%),但近10年鹿特丹城市就業人口的整體發展趨勢卻不再進一步向第三產業靠攏,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鹿特丹港口的功能持續高效成長,鹿特丹市的整體 發展漸趨穩定。
從鹿特丹市的發展情況來看,城市的發展要素明顯向港口發展要素的范疇集中,而作為城市自身綜合發展所需的第三產業,發展卻相對緩慢。在這種發展理念指導和發展要素的配置模式下,港口在城市經濟結構中一枝獨秀,而城市的其他產業則逐漸衰落,城市層面上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
3.3 港口與城市同時出現衰落(模式III)
對于因港設市的港口城市,雖然港口在一段時期內可扮演城市經濟發展增長極的角色。但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重心的轉移,由于其發展要素的高度一致,無論港口還是港口城市,都將面臨發展要素供給不足的問題。特別是港口城市,在港口衰落的過程中,城市的其他發 展要素如果仍然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那么,以港口貿易、物流轉換與交易中心為經濟支撐的港口城市就會在整體上出現衰落。
瀏河港古稱劉家港,位于婁江與長江交匯處,西距南京約316 km,東可通往海洋。在元明時期是我國最大的海港之一,為當時我國海外貿易、海上漕運與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基地[15]。瀏河港興起于元初開放的對外貿易政策[16],允許各國商人自由往來中國進行買賣。由于劉家港擁有廣闊的腹地作為貿易港口,可外通琉球、日本,因而被稱為“六國碼頭[15-16]”。而提供瀏河港崛起的關鍵因素,是在明初陸上絲綢之路遭阻與黃河奪淮導致大運河在北京至揚州段的淤積,致使原本使用內河的南北物資運輸只好改為海運,而離當時南京最近的劉家港就成為首選港口[17]。事實上,由于這種據海口之險的區位,在元明時代瀏河也被看作是海防重地與軍事港口[16]。至明永樂元年,采取所謂“摯淞入瀏”方案,將吳淞江水導引至婁江以增大其水量,使其河道浸潤而流,迅不受淤”,地深港闊可容萬斛之舟[17]。
從離港船只的增加與糧食起運量也可理解瀏河港當時的繁華:至元十九年(1282)從瀏河出海的海運船為60艄,至延佑元年(1314)已達1 653艄;至元十九年運糧46 050石,而 到了天勵二年(1329)運糧數達到3 522 163石,前后40年間增加了76倍[18](見圖8) (明時一石相當現代之94.4 kg)。伴隨著朝貢貿易的興盛,海盜活動也同時猖獗,于是明政府下令禁海。后清廷政府為清除明鄭勢力在順治12年(1655)至康熙十四年(1675)間5次下達禁海令;另三次遷界(1661、1664、1679)更造成“昔之閶里繁盛者,化而為墟矣,昔之鳩宗聚族者,化而星散以,戶口凋零,典籍失矣,兄弟離散,神主遺之”[16]。
從發展要素的理論來分析,造成瀏河衰敗的關鍵有三方面:其一,政策要素供給下降帶來腹地經濟鏈的切斷。由于明遷都北京(1420年),并開始疏通北京、揚州段的大運河,因而降低了海上漕運的需求,瀏河的城市產品生產受到影響。其二,交通優勢不再。婁江的嚴重淤積與長江口的崩塌[17]致使港口條件喪失。其三,國際貿易條件缺乏。國際貿易中心在此后逐步向上海轉移,瀏河作為港口的地理優勢與貿易優勢都有所喪失。當然,瀏河自身在產業結構上的單一性也反映出這種因港設市的港口城市發展戰略的潛在風險。
3.4 港口衰落而城市進一步發展(模式IV)
雖然港口發展所需的要素條件不再,港口城市是否必然淪入“港衰城衰”,則有待商榷。其原因在于,對于港口城市來說,港口的發展要素在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比重并不大,港口的衰退并不能對港口城市的發展構成重要影響。在某種條件下,港口在城市中的功能角色發生變化,不僅不會影響城市本身的發展,反而可能使城市以新的模式繼續發展。
截至2005年,倫敦市有751.7萬常住人口,人均收入可達每周540歐元。自1991-2005年,倫敦市的人口增長率為10.08%(見圖9),相比較而言,英國的人口增長率僅為4.56 %。從倫敦對于英國的經濟貢獻進行分析[19],英國于1995-2005年經濟總產值從6 400億 歐元增至1萬億歐元;而在此過程中倫敦的貢獻率也從15.2%逐年增長至2005年的17%,而若從GVP指數角度審視,英國的人均經濟增值為100,則倫敦的人均增值從128上升至136。如果參考倫敦的產業結構對經濟增加值的貢獻(見圖10),可發現近10年來倫敦的第三產業所 占比例仍穩定增長(82.7%增加至88.23%);第二產業則穩定地自17.23%下降至11.7 3%。這些現象說明,倫敦的城市發展呈現一種穩健上升的格局;第三產業則因比例過低而幾 乎無法從圖上顯示其比例。
但在同一時期,倫敦的港口則表現出緩慢下滑的趨勢。如圖11所示,根據同一時段英國前幾大港口城市的進出口吞吐量資料,倫敦港整體的港口貨物進出口吞吐量從1996年的5 287萬t左右降至5 191萬t,10年內沒有任何增長,反而下降了1.82%;格里姆斯比(GrimsbyImmingham)卻從4 681萬t增加至6 403 萬t,增加36.78%,成為英國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事實上,聯合王國(UK)的港口進出口吞吐量從1996年的5.5億t上升至5.8億t[20], 增長5.5%。而英國最大的現代化集裝箱港口費利克斯托港,近五年來全球排名也僅排在30名左右,倫敦港根本無法進行相關作業。 雖然港口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下降,但由于其他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步趨向成熟和穩定,城市發展
圖8 瀏河港的港口貨運發展
Fig.8 Port cargo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of Liuhe Port圖9 倫敦與英國人口變化(1991-2005年)
Fig.9 Population comparison of London and UK
(1991-2005)圖10 倫敦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值[19]
Fig.10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increase of London[19]
以及城市經濟規模擴張仍維持一定的速率。倫敦的發展狀況表明,隨著港口城市的不斷發展,港口城市的發展要素已經與港口經濟繁盛時期出現巨大差異,城市的發展要
圖11 英國主要港口的吞吐量狀態(1996-2006年)
Fig.11 Cargohanding capacities ofmain ports in UK (1996-2006) 素不再以港口經濟為核心進行配置,城市發展的內涵發生了轉變,在新的發展模式下同樣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4 港口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思考港口城市的發展戰略攸關區域甚至國家的可持續發 展。從港城關系的角度分析港口城市的演變趨勢,發現港口城市發展模式并非僅僅為港城關系的產物。導致港口城市不同演變趨勢的關鍵在于,港口城市的發展要素與港口的發展要素存在不一致性,港口城市發展的動力也就并不只是港口或港口經濟,城市根據所處的發展階段來配 置、調整發展要素的能力才是關鍵。
因此,對于中央政府、省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來說,由于其對于所轄各港口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更多地是給予指導性的意見,一方面應當把握港口發展與國際貿易發展之間的關系,并注重引導各港口之間形成相互配合、優勢互補的局面,另一方面則需要統籌兼顧包括各港 口城市在內的全局性的整體利益,通過政策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為港口城市配置政策要素,明確港口城市的發展方向。
香港雖在韓戰期間受到禁止對我國轉運的限制而沖擊其重要的轉口貿易業務,但當時香港政府積極開展紡織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并將就業人口拉到全港就業數的40%,為香港對外貿易的進一步拓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香港的第一次發展路徑調整;然而至20世紀80 年代,因整體制造業占香港達22%的總體生產總值,港府決定逐漸進行產業升級,現在的香港第三產業占總體經濟生產總額的90%以上,就業人口達86.6%,而整體的GDP也從1 400億港元增長至1萬6千余億港元,整體增漲幅超過1 000%,這是香港的第二次發展路徑調 整。從結果而言香港的發展是成功的,雖然香港所面對的危機與目前我國其他港口城市所面對的全球情勢有所差異,但成功的關鍵在于其發展方針的調整機動性與戰略制訂的高瞻遠矚。 其他港口城市均擁有自身的優勢,這些優勢可以是自然資源秉賦,也可以是豐富的勞動力、技術資源或區位優勢,但如何真正將既有優勢差異化而形成競爭對手無法超越的、新的比較優勢,將是港口城市在面對挑戰與發展危機時首先需要思考的。否則面對一個逐漸衰退的全球市場與眾多與自身條件相似的競爭對手,這種競爭最終將流于商業利潤與商務服務相互消減過程,而這樣的過程將對港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根本性的傷害。
因此,對于港口城市發展的決策者而言,在選擇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固然要考慮中央政府和 省級政府的政策因素,但同樣重要的,則是應該清楚認識自身發展要素的特點,并將中央政府的政策要素納入自身的發展要素中予以綜合配置。在此過程中,要考慮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與復雜關系,根據港口發展要素與港口城市發展要素在整體發展過程中重要性的變化,采取靈活的發展策略,主動地配置發展要素,及時調整各種發展要素之間的比例,以適應自身的發展特色。
參考文獻(References)[1]衛群,朱曉平.17至18世紀荷蘭經濟興衰原因分析[J].法治與社會,2008,(6):105.[Wei Qun, Zhu Xiaoping.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of Holland Economic Pr osperity and Depression During 17th-18th Century [J].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08, (6): 105.]
[2]曹屯裕.寧波、上海港的歷史軌跡與現展趨勢[J].浙江社會科學,1995,(6):90-95.[Cao Tunyu. Historical Evolvement and Modern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Ningbo and Shanghai Ports [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1995, (6): 90-95.]
[3]孫吳.移民對香港早期繁榮的貢獻及其社會生活的初步定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13-18.[Sun Wu. Immigrants' Contributions on the Early Prosperity of Hong Kong and Their Initial Finalization [J].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Philosoph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997, (2): 13-18.]
[4]何秀全.香港百年滄桑連載之九―百年經濟風雨路[J].國防,1997,(4):36-38.[He Xiuquan.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 of Hong Kong During 100 years (9) [J]. National Defense, 1997, (4): 36-38.]
[5]鄭桂珍.移民:香港經濟繁榮的創立者[J].人口與經濟,1992,(2):51-63.[Zheng Guizhen. Immigrants: the Creators of Hong Kong's Economic Prosperity [J]. Population and Economy, 1992, (2): 51-63.]
[6]香港年報2007,經濟:35-36.[Hong Kong Annual Report, 2007, Economy: 35-36. [2008-11-08]. yearbook.gov.hk/2007/tc/pdf/C03.pdf.]
[7]香港港口發展局,香港港口統計: Hong Kong Port Development Council, Hong Kong Port Statistics.[2008-11-13]. pdc.gov.hk/docs/summary_statistics.pdf.
[8]鹿特丹市年報2006,Rotterdam Annual Report, 2006. [2008-11-10]. cos.rotterdam.nl/Rotterdam/Openbaar/Diensten/COS/Publicaties/PDF/KC2006UK.pdf.
[9]鹿特丹市年報2005,Rotterdam Annual Report, 2005. [2008-11-10]. rotterdam.nl/Rotterdam/Openbaar/Diensten/COS/Publicaties/PDF/KC2005UK.pdf.
[10]鹿特丹市年報2004 ,Rotterdam Annual Report, 2004. [2008-11-10]. rotterdam.nl/Rotterdam/Openbaar/Diensten/COS/Publicaties/PDF/kc2004UK.pdf.
[11]鹿特丹港年報2000,Rotterdam Annual Report, 2000. [2008-11-05].省略/mmfiles/Annual_report_2000_tcm26-11316.pdf.
[12]鹿特丹港年報2003,Rotterdam Annual Report, 2003. [2008-11-05].省略/mmfiles/Annual_report_2003_tcm26-11319.pdf.
[13]鹿特丹港年報2006,Rotterdam Annual Report, 2006. [2008-11-05]. 省略/mmfiles/JRV_2006_ENG_tcm26-28325.pdf.
[14]楊重光.提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城市發展水平[J].中國發展觀察,2008,(6):7-10.[Yang Chongguang.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Enhancement of City Development Level [J].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008, (6): 7-10.]
[15]馬湘泳.元明時期劉家港的地理條件分析[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4):69-73.[Ma Xiangyong. Analysis on the Geographic Conditions of Liujiagang in Yuan Dynasty [J].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1995, (4): 69-73.]
[16]王日根.元明清政府海洋政策與東南沿海港市的興衰嬗變片論[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2):1-7.[Wang Rigen. Discussion on Oceanic Policies of Yuan, Ming and Qing Governments With the 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 of Southeast Port Cities[J].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2002, (2): 1-7.]
[17]林承坤.古代劉家港崛起與衰落的探討[J].地理研究,1996,15(2):61-66.[LIN Chengkun. A Study on the Causes of the Flourish and Declining of the Liujiagang Harbor in Ancient Tim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6, 15(2): 61-66.]
[18]申海田.宋元時期我國沿海主要港口概述[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50-53.[Shen Haitian. General Discussion on the Main Harbors of Our Country During Song and Yuan[J]. 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 ience Edition,1996, (2): 50-53.]
[19]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倫敦年報2007[EB/OL] [London Annual Report, 2007.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081126].statistics.gov.uk/dow nloads/theme_compendia/fol2007/Focus_on_London_2007.pdf
[20]英國運輸部, 2007. Transport Statistics Great Britain (TSGB), 2007. [20081122]http: // dft. gov. uk / pgr / statistics /datatablespublications/tsgb /
On Evolvement Orientations of Port Citi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GAO Zongqi1 CHANG Dunhu2 YE Wenhu1
(1. China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改革開放以來, 加工貿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進行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同時成為我國利用外資、外貿進出口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為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我國的貿易結構, 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所以對我國加工貿易現狀、存在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20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跨國公司對經營戰略進行了新一輪的調整, 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進行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整合, 以建立并深化新的競爭優勢活動。 這種調整的直接結果是導致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價值鏈結構和產業結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即跨國公司開始從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以及下游的各個產業全面進入中國。 這為我國加工貿易在產業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中國以其巨大的潛在市場、 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和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吸引著來自全球的直接投資,加工貿易成為其投資方式的首選。我國加工貿易經過 20 多年來的發展,己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我國的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加工貿易涉及我國大部分產業,在利用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及管理方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的加工貿易存在規模大質量低,大部分仍處于附加值較低的制造環節等弊端。目前越來越多的加工貿易型企業已經意識到了提高加工貿易增值含量的重要性。 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直接關系到未來我國在世界貿易發展中的地位,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發展走勢。自上世紀 70 年代末我國發展加工貿易以來,加工貿易獲得了“爆炸式”增長。由表 1 可以看出,我國加工貿易總量逐年上升, 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 據統計,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由 2000年的 2302 億美元逐步上升到 2008 年的 10536 億美 元 , 受 全 球 金 融 危 機 的 影 響 ,2009 年 降 至9093.20 億美元,但是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反比 2008 年略有增加(見表 1)。 加工貿易出口以服裝、鞋帽、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隨著外商投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擴大,加工貿易產品結構逐步調整,機器及設備、 電氣及電子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加。與此同時, 我國加工貿易地區間發展卻很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基礎好、發展快、規模大, 而中西部地區無論從發展規模還是從發展速度上看都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我國加工貿易的對象國主要集中于西方發達國家并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 使得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 使我國和西方國家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鑒于此,我國政府制定了許多政策以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國將如何利用政策手段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已成為關注的焦點。
二、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特點
1.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企業中所占比重較大
加工貿易活動以沿海地區的對外加工裝配活動開始,早期以國內企業為主。 80 年代外商投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一直不高,1990 年才達到 28.8%,90 年代后, 外商來華投資迅速增加,1994 年超過一半,達到 56.1%。 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主體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80 年代來華從事加工貿易的主要是港商,進入 90 年代,大量臺商來大陸投資,90 年代后期以來, 越來越多的大型跨國公司來我國投資。目前,全球最大的 500 家跨國公司己有近 400 家在華投資建廠。2008 年 ,在加工貿易進出口中 ,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達到 8906.1 億美元, 增長了 7.1%。 比起2008 年內資企業的出口, 增速要高出 1.4 個百分點。而同時,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的國有企業額度為 969 億美元,由上年的增長 18%逆轉為下降1.2%;私有企業的這一數額為 4773 億美元,增長21.8%。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的加工貿易還是主要在外資的主導下進行的出口導向型的加工貿易。 如表 2 所示,2000-2009 年間,在華外資企業的進出口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均在 70%以上。可以說我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主要是由于外資企業做出的貢獻。
2.進料加工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主要經營模式
我國加工貿易早期是以來料加工為主,1980年我國來料加工進出口額為 13.3 億美元,占當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 79.8%。 1989 年進料加工出口額首次超過來料加工出口額, 占加工貿易出口額的 53.1%。 隨后, 隨著外商在華投資日益增加, 因為外商投資企業比內資企業更傾向于進料加工貿易方式, 所以進料加工迅速發展并取代了來料加工在加工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到 2009 年,進料加工貿易占加工貿易的比重上升為 81.36%,而來料加工貿易所占比重下降到 18.63%,進料加工貿易已遠遠超過了來料加工貿易, 成為當前我國加工貿易的主要貿易方式。
3.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過渡
早期,我國的加工貿易以紡織、服裝、玩具、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1992 年以后,隨著跨國公司對我國投資的增加, 加工貿易的產業特點發生變化,技術水平和分工檔次逐步得到提高,加工貿易開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 如表 4,2000 年以來,在三大產品的出口中, 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呈現上升的趨勢,而相對比的紡織品服裝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2005 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五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國。據海關統計,2008 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中,機電產品為 5325.9 億美元,增長 10.6%,增速回落 12.6 個百分點,占當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 78.9%,所占比重提高 0.9 個百分點。 此外,加工貿易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 259.2 億美元, 增長6.1%,增速回落 3.4 個百分點。 另外,加工貿易中,高技術產品發展極為迅速,所占比重連年提高,在這之中,還是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力軍。 2008 年高新技術產品 (與機電產品分類有交叉) 出口4156.1 億美元,增長 13.1%。 加工貿易尤其是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 是我國工薪技術產品出口中的重要增長來源。這也進一步的表明,我國加工貿易的產品檔次在不斷提升,產品結構持續優化。
4.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雖然, 我國加工貿易從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起來后,雖然已經遍及全國,但是仍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廣東、上海、江蘇、山東和福建這 5 個沿海省份。 這 5 個東南沿海省份加工貿易共占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的 80%以上,其中廣東的加工貿易占全國的 1/2。 形成這種分布的原因主要與東南沿海地區的地理優勢有關。此外,這些省市在加工貿易發展中首先享受到了某些特殊待遇, 這些特殊待遇對這些省市加工貿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東南沿海土地資源緊缺,勞動成本上升,目前這種狀況正在悄悄的變化。部分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的加工貿易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開始向中西部或本地區不發達地區轉移。2007 年上半年,東部沿海省市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全國加工貿易出口額的 97.3%。 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占比為 2.7%, 比 2006 年同期提高了 0.5 個百分點, 改變了中西部加工貿易比重五年保持2.2%不變的格局。 山西、陜西、江西等中西部省份加工貿易出口增幅達到 68%~25%。
三、我國現階段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外貿依存度過高
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貿易總額占該國或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和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 2007 年以前我國外貿依存度一直保持增長趨勢, 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傳統加工貿易的特點是大進大出, 并且這種貿易模式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主導地位。 近年來我國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很大部分是由進出口數量擴張構成的,其中加工貿易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全球經濟貿易自由化過程中, 我國由于外貿依存度過高,受國際經濟波動較為明顯,比較難保持穩定增長。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其發展狀況決定著我國整個對外貿易狀況。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水平較低,科技含量不高,加工的產品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缺乏競爭力,這就導致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缺乏增長潛力, 發展后勁不足。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情況從 2008 年開始已經有所好轉,如圖 1 所示,2008 年開始,我國外貿依存度曲線出現拐點并呈現下降趨勢。
2.加工貿易順差過大,貿易摩擦加劇
從表 5 中可以看到, 我國的連續多年的對外貿易順差除了個別年份外, 主要是由加工貿易產生的。 我國從 1994 年開始連續 16 年出現貿易順差, 在 2004 年以前順差都在 500 億美元以內,從2005 年起貿易順差大幅增加,2007 年貿易順差達到 2618.26 億美元,2008 年為 2981.31 億美元,2009 年雖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出口受阻,但貿易順差仍有 1960.70 億美元, 加工貿易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 巨額的貿易順差令中國宏觀經濟承受了巨大壓力, 也引起中國與貿易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多。我國加工貿易順差的形成首先源于我國與歐美國家以及東亞新興經濟體之間的“三角貿易”關系。 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得益于我國對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產業轉移的承接,因此我國加工貿易要從東亞國家和地區進口原輔材料、零配件、中間產品等,在國內組裝后仍然出口到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從而將日本和亞洲 “四小龍”對歐美國家的貿易順差轉嫁給我國,這形成了我國對歐美國家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 也形成了我國對韓國等國家的貿易逆差。其次,由于對原產地認定的分歧, 對香港地區轉口貿易的統計差異進一步夸大了中國對歐美國家的貿易順差。 在美國的統計中, 經香港對大陸的出口被統計為對香港出口,而非對中國大陸出口;而中國經香港對美的出口,仍被統計為自中國的進口。中國的統計則相反,在加工貿易過程中,我國只是從事其中的加工環節, 貿易順差并不代表在貿易中獲得了相應的貿易利益。因此,美國統計的雙邊貿易逆差夸大了貿易不平衡狀況, 而中國的統計則低估了實際情況。 第三,以外資企業為主體的加工貿易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 大量通過內部貿易和轉移定價, 進口外國料件, 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貿易順差,助推了貿易摩擦的發展。貿易不平衡使得我國在貿易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尤其是一些政客出于政治動機,夸大貿易不平衡問題, 以期在對華交往中取得主動地位。 目前, 由加工貿易所形成的貿易順差已經成為我國與主要貿易國之間貿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
3.加工貿易增值率不高
我國加工貿易重心雖然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 但是這種變化并沒有帶來更多的附加值。 如表 6 所示,2000~2009 年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雖然總體趨勢上有所增長,但是相對于加工貿易額的大幅增長, 加工貿易增值率的增長顯得微小而緩慢。 2007-2009 年雖然增值率較高, 但由于沒有分別產品來考慮進口和出口, 因此根據上表公式計算出來的增值率有時并不準確,事實上,這 2007 年和 2008 年我國加工貿易實際增值率分為 46.5%和 53.7%, 增值仍然不理想。 而加工貿易增值率的緩慢增長又導致了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利潤的大量外流。分析其中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國內加工貿易企業在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業中所從事的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環節,在產品研發、設計、制造、銷售、運輸和售后服務等環節所構成的產業鏈條中只承接對零部件的簡單加工組裝等低附加值環節。 因而加工貿易增值率增長緩慢、 經濟效益低下。 另外,我國加工貿易企業中,外資企業占 80%以上。加工貿易為外資企業創造了便利條件, 使其可以繞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限制, 充分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 所以加工貿易的大部分利潤都被外商獲取。據統計在來料加工中,我國加工企業只能獲得占出口總額 7%~9%的工繳費,其余大量增值部分都被外商獲得。
4.“飛地效應”明顯
“飛地效應”是指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活動既不使用東道國國內原材料, 也不存在對東道國國內企業的示范效應和擴張效應, 僅僅是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條件和低廉的要素成本。目前我國加工貿易大都仍處在勞動密集型且技術含量不高的加工環節,僅有的部分高技術、深加工產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過程短暫、 增值不高的問題, 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術設備和中間投入品等生產要素都需要從國外進口。 在整個加工貿易的科研開發、產品設計、制造、銷售、運輸、售前和售后服務等業務環節的價值鏈中,我國企業處于產業鏈條低端,特別是對中上游產業, 如原材料工業等基礎產業的帶動作用小。 加工貿易通常只是個別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一種貿易方式,即使具有一定的貿易規模,也主要局限于部分企業和少數相關企業, 整體規模的擴大對其他企業和地區的輻射作用不大。 因而加工貿易的發展就不能給國內企業發展帶來新的市場, 也就很難通過加工貿易帶動相關工業發展以實現產業結構的改善與升級。更嚴重的是,加工貿易大量進口我國已經具備生產能力的原材料, 使得原本開工不足的國內原材料企業境況更加惡化,一方面加工貿易“大進大出”聲勢浩大;另一方面,國產原材料無人問津,企業瀕臨倒閉。這些都表明我國的加工貿易優勢還是體現在最終的產品總量上,并不具備生產技術上的優勢,原材料和零部件過分的依賴進口, 國內加工貿易的產業鏈條沒有建立起來, 加工貿易對東道國或地區的產業關聯促進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加工貿易出口的快速增長沒有大規模地、 有效地帶動基礎產業的改造和進步, 產業結構沒得到應有的優化和升級,“飛地效應”明顯。 五、處在價值鏈低端環節中國加入 WTO 以后, 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產品內分工環境中,決定現在和未來中國在國際分工交換中所獲利益的,不再取決于國際產業內分工下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研究什么、出口什么,而是取決于參與了哪些層次的國際分工,是以什么樣的要素、什么層次的要素參與國際分工,對整個價值鏈的控制能力有多少。在當前國際分工的金字塔結構中, 中國可以說仍然處于底部,中國的富裕資源只有勞動力,最為稀缺的是技術,而且耕地、石油、天然氣、資本等也都是相當緊缺的資源。 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有比較優勢,資源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比較劣勢。 這種貿易格局不僅使中國在加工貿易的國際競爭中只能控制生產中的低附加值加工環節, 也面臨著發達國家的反傾銷訴訟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更低成本的競爭摩擦。擺脫底部依賴,向上層產業升級已經成為中國加工貿易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雖然表面上近年來中國也在生產附加值高的產品, 但中國沒有像韓國和日本那樣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雖然在出口中,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所占的比例不斷提高,表現為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出口比例的不斷增長, 但是我國主要還是在勞動密集型環節和低附加值環節參與國際分工, 仍然處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
5.加工貿易內外部結構失衡
(1)我國加工貿易的內部區域發展不平衡
我國加工貿易的內部區域發展不平衡, 削弱了我國經濟整體發展的能力。 我國加工貿易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東部沿海城市和地區, 其在總加工貿易中的比重已經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 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山東省、天津市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列居全國前五位;中西部地區 20 個省、市、自治區的加工貿易比重為 2.21%。我國加工貿易地區分布的不均衡可能會導致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 廉價勞動力優勢是支撐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 但加工貿易布局的不合理導致了我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生活費用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正在被削弱。此外, 東部地區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會產生較強的“虹吸效應”,將中西部地區有限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吸走, 導致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間原料的生產領域, 加工貿易在沿海和內地之間也沒有形成一種有效的傳遞和轉移機制。 這對于進一步挖掘我國勞動力優勢,發展加工貿易、平衡地區發展、形成合理產業階梯,在未來均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2)我國加工貿易的外部結構過于集中
我國的加工貿易對象國主要集中于西方發達國家。 2005 年加工貿易對美國、中國香、歐盟、日本四大市場共出口 3303 億美元,占全年加工貿易出口額的 79.9%。 其中美國出口 1061 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額的 25.8%;對中國香港、歐盟和日本出口分達到 928 億美元、700 億美元和 614 億美元,三者占加工貿易出口額的 54.1%。 同期加工貿易自中國臺灣、 日本、 韓國和東盟進口額達到2894 億美元,占加工貿易進口總額的 42.4%。 可見, 我國加工貿易對特定國家或地區的依存度較大,容易受到這些國家地區經濟波動的影響。
6.對加工貿易的監管存在問題
(1)早期加工貿易準入門檻過低,后遺癥逐步顯現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要吸引外資來中國投資,國家對加工貿易的準入門檻相應放低。 經過近 30年的發展, 早期一些不合理的加工貿易項目弊端逐漸暴露,如高能耗、低環保等問題。商務部《2005年春季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 統計,2005 年一季度我國高能耗、 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出現較快增長,如生鐵及鏡鐵出口增長 10.8 倍、鋼坯及粗鍛件增長 9.7 倍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出口高耗能產品就相當于出口能源。 鑒于此,2007 年 12月 21 日商務部、 海關總署聯合了 2007 年110 號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共計 589 個 10 位海關編碼商品。該目錄主要涉及動物產品、植物產品、動植物油脂、食品、飲料、礦產品、化學產品、塑料及其制品、鋼鐵及制品、鋁制品。 還有一些含瀕危動植物成分的制品也被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如皮革制品、動物毛及其織物、鞋靴類、首飾制品、眼鏡、鐘表、雜項制品;鐵礦石、生鐵、廢鋼、鋼坯、鋼錠、稀土原礦、磷礦石等。 可以認為從全國范圍內抬高加工貿易準入門檻,是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開始。
(2)當前對加工貿易的監管困難
長期以來,我國對加工貿易實行不限區域、不限企業、不限商品的寬松保稅政策。在加工貿易發展初期, 這種寬松政策并沒有給監管造成太大的壓力。 但是,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變化, 寬松政策中蘊藏的企業信譽風險就暴露出來。 部分企業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 利用加工貿易保稅且無貿易管制的便利繞開我國對一般貿易進口的管制, 逃避進口關稅和增值稅。 這一格局加大了海關對加工貿易的監管難度。另外,由于國家稅務機關與海關之間實行分頭管理, 兩部門之間難免出現一些脫節現象, 稅務部門難以對加工貿易的全過程進行跟蹤管理。并且走私者利用加工貿易的名義,偷漏稅款,導致國家稅收大量流失, 同時對國內相關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造成了極度不平等的市場競爭格局。此外,加工貿易走私還容易造成社會腐敗問題。
四、人民幣升值對加工貿易的影響
隨著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不斷加大,2005 年 7月 21 日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公告,將人民幣交易價格從 1 美元兌換 8.2765 元人民幣調整為 1美元兌換 8.11 元人民幣,升值 2.6%。 從此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截止到 2010 年 3 月,人民幣匯率一直穩定在至 1 美元兌換 6.825-6.826元人民幣之間。 巨額的外貿順差以及對人民幣匯率的上升預期是導致人民幣匯率上升的直接原因。 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于中國加工貿易產生很大的影響。
1.人民幣升值與加工貿易的關系
加工貿易積累了大量的外匯盈余。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出口導向型貿易政策,鼓勵企業出口創匯,并以此作為考核企業與地方政府政績的主要標準。在這種機制作用下,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官員都以出口創匯作為衡量企業發展的標準,使貿易發展方向出現偏差。由于加工貿易產品出口創匯能力更強,銷售渠道暢通,所以通過加工貿易我國產生了大額貿易順差, 積累了大量的外匯盈余。大量外匯盈余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中國貿易部門過去十幾年的快速增長與國內的經濟發展是不協調的。 因為中國貿易的增長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 并且外資企業以加工貿易為主, 貿易部門與其它經濟部門聯系不緊密, 所以積累起來的大量外匯盈余不能被其它部門所利用,這就造成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這也正說明了中國整體經濟的落后性。 如果貿易部門對其它部門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 那么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應足以吸納掉這些外匯盈余。因此,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層次比較低, 對國內其它經濟部門缺乏關聯帶動效應, 積累的外匯盈余不能被國內其它經濟部門所利用, 是造成人民幣升值的內部原因。
2.人民幣升值對加工貿易產生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影響其貿易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勞動力的相對價格。 當人民幣升值時,以外幣表示的中國勞動力價格上升,從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下降,出口量減少; 而以本幣表示的外國勞動力價格下降,從而外國產品的競爭力增強,加工貿易產品的進口量增加。現階段, 人民幣升值必然會使出口企業由于成本提高而減少出口,減少就業。當我國技術有所進步產業結構更為合理具備競爭優勢時, 應當是人民幣升值的時機。 在我國沒有核心技術與核心競爭力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勢必對出口不利,可能會使加工貿易部門萎縮。 由于中國出口的產品大多屬于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出口受阻必然會增加就業壓力,外匯收入也可能減少。加工貿易對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加工貿易的特點是大進大出,所以人民幣升值雖然使出口變得困難, 但由于進口中間產品的價格下降, 可能抵消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價格上升的壓力。此外,人民幣升值對不同行業影響也是不同的。對勞動密集型行業而言,由于價格對其產品的需求影響較大, 所以人民幣升值會使其出口產品價格上漲,需求減少。對技術密集型行業而言, 由于高新技術產品對價格的變動反應并不敏感, 所以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產品價格上漲對產品需求影響較小,反而升值會使其創匯能力提高。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解決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轉型升級,可以消耗大量外匯去購買先進技術設備,從而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反過來又會促進其進一步升級。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就是經歷了這樣一個產業升級過程。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使其產品競爭力提高,從而使該國貨幣存在一個真實的升值壓力,進而將國內一些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到國外,進行直接投資,從而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所以中國大力實施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人民幣升值壓力下的必然選擇。
五、后危機時代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臨的挑戰
1.金融危機對中國加工貿易的影響
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其中出口貿易已經占據了 GDP 的 40%左右,而中國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 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本輪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的出口貿易深受影響, 而其中最直接的影響是中國的出口型加工企業, 尤其是那些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2008 年全國 進 出 口 總 值 為 25616.3 億 美 元 , 同 比 增 長17.8%,比 2007 年回落 5.7 個百分點,出口同比增長 17.2%,比 2007 年回落 8.5 個百分點;其中,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出口額為 1105.2 億美元,同比下降 4.8%,比 2007 年回落 27.6 個百分點,進料加工 貿 易 出 口 額 為 5646.6 億 美 元 , 同 比 增 長12.6%,比 2007 年回落 8 個百分點。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出口增長速度開始放慢, 而且加工貿易進出口的月度數據同比下降更是明顯, 這說明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特別對加工制造業的影響是巨大的。加工貿易的大幅下降嚴重影響中國整體貿易水平, 高度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增長也就會受到很大沖擊。 而加工貿易轉內銷也是增長乏力, 其中成品轉內銷繼續萎縮。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和蔓延,新訂單大幅下降,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雙雙出現萎縮,這不但加大了我國承接國際資本、 技術和產業轉移的難度,還可能帶來大規模的撤資風險。以上情況顯示, 國際金融危機對于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確實帶來巨大沖擊。 作為出口增長中最為迅速的環節, 加工貿易的下滑將對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增長、就業、財政收入、社會穩定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就目前的形勢而言,由于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的西方發達國家深陷衰退,短期內難以逆轉,需求進一步下降,訂單減少,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加工貿易所面臨的沖擊還將進一步加劇。
2.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臨的挑戰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 使得中國加工貿易自身存在的問題更加突出, 很多出口加工企業在這次危機面前深受影響, 但也給中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挑戰。金融危機后,國際貿易環境將更變幻莫測。首先,隨著危機影響的加深,美歐等國將進一步減少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其次,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際市場疲軟, 消費萎縮, 客戶資源顯得十分有限,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更為激烈;最后,危機致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訂單進一步減少,中國將遭遇更頻繁的貿易壁壘。從國家政策層面來說,中國的一些政策法規的出臺, 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但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這些政策已經暴露出了不能適應加工貿易發展的狀況。此外,一些政策法規(如稅收政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及地方政府引資政策等) 制定實施中的不完備現象和相關職能部門執行力度不夠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抑制了知識擴散與加工貿易升級。中國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有所增長,但主要是利用外商投資企業的資本和技術。由于中國產業技術水平的落后,一方面使得國內配套企業生產的產品在質量和標準上很難達到加工貿易企業的要求,加工貿易企業主要依靠國外進口或少數外資配套企業生產的產品,本土化程度不高,阻礙了加工貿易企業向上游進行轉移;另一方面影響了跨國公司將更高技術水平和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中國。 這表現在國內企業對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設備的設計制造能力欠缺。
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1)跨國公司的戰略控制。隨著模塊化生產技術的革新,企業間和國際間的分工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形成了全球生產網絡, 而以 OEM 等外包生產方式為主發展起來的加工貿易企業,具有明顯的全球價值鏈“嵌入”特征, 其結果是產業結構出現了 “微笑曲線”(見圖2)。 由于處于“微笑曲線”的弧底,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增值率較低,而由外商控制的產業鏈上下游,其增值收益是國內加工貿易企業的 10 多倍,我國加工貿易“微笑曲線”的弧底日益加深,反映了我國貿易交易條件正日益惡化, 中國正在陷入加工貿易“微笑貧困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