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命現象的定義范文

    生命現象的定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現象的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命現象的定義

    第1篇:生命現象的定義范文

    從價值論維度看,生命個體不僅是被動性概念,也是個自主性概念。受達爾文主義的環境選擇和生存競爭概念的啟發,康吉萊姆在把個體性理解為一種存在論關系范疇的同時,又賦予其價值論的意義。他指出:個體性概念和生命價值概念之間有著密切關系。“一個生命體不能被歸結為各種影響作用的交會地”,就是說,不能把生命體理解為一個純然被動的概念。恰恰相反,“有機體所依賴的那個環境是被有機體自身所建構和組織起來的”。一個與其環境深度融合的生命體具有這樣一種存在特性,即:它根據自己的需要而賦予周圍的事物以意義,而“從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意義是對與某個需求相關的價值的評估”。這種評估意味著,有需求的存在者是在建構一個不可還原的價值論參照系。根據對生命個體性概念的這種價值論解釋,康吉萊姆指出了現代生物學的一個基本缺陷:它試圖將對意義的思考驅除出它自己的領域,使自己完全服從于物理化學的科學精神,將它自己的自主性拱手相讓。實際上,生命價值在生物學中具有優先性,因此,對于以生命個體為研究對象的生物學來說,它首先應把生命體理解為一種意義的存在者,把它看作是價值秩序中的一種性狀。換言之,生命個體以其自身為中心來組織它的周圍環境。從認識論維度看,生命與概念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的。康吉萊姆對生命個體性概念的第三種反思是從認識論上進行的:生命與概念之間具有什么樣的關系?或者說,生命研究如何可能?為了解答這一問題,康吉萊姆把目光轉向了西方哲學史———盡管他非常贊賞黑格爾的生命與概念具有同一性的思想,但他還是遠溯到了希臘時代的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生命體的本性是“靈魂”,而靈魂“同時是生命的現實、實體和它的規定、邏各斯”。康吉萊姆認為,亞里士多德用作生命原則的靈魂概念和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生命概念具有類同性。

    按照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看法,生命具有“信息性”,生命本身就是信息,生命個體性可以被理解為“信息交換”。因此,現代分子生物學和亞里士多德的生命觀都認識到了,所有的個體生命中都存在著一個邏各斯或概念。當然,康吉萊姆在這里只是以類比的方式表明了生命與概念之間具有同一性關系,而他對這種關系的證明,是通過吸收柏格森的有關思想來完成的。按照柏格森的觀點,概念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誕生的,它本質上是一種用以擴展人類機體適應其環境的能力。在這個意義上,概念就是工具,換言之,概念認識是有用的。但與此同時,概念認識又是虛構的,它不能揭示生命的真實本質,只有直覺認識才能夠使我們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本質。就此而言,概念是與生命相對立的。另一方面,就有機體都可以同化它們體外的事物以用于攝入營養和維持生存來說,它們也完全可以被看作具有“概括”這種官能。在此基礎上,康吉萊姆進一步指出,“并不是只有完善的有機體、肉眼可見的有機體才能夠概括。所有的生命體,細胞、機體組織都可以概括。在任何層級上,生存都意味著選擇和忽略。”由此來看,概念和生命就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的。因此,如果說從環境中來吸取生存必需物是所有生命體的典型趨向,那么人類的抽象認識是對這種典型趨向的一種獨特而重大的擴充。根據生物信息和認知信息之間所存在著這種同一性,康吉萊姆得出結論說,“生命即概念”,生命是意義和概念,概念在生命之中。

    二、生命現象的深層特性:疾病、健康與差錯

    在闡明生命的本質是個體性這一核心旨趣之后,康吉萊姆接下來試圖揭示生命現象的深層特性。而他對生命現象的探索,是在對現代醫學中的“健康”、“疾病”、“差錯”等基本概念的哲學反思中完成的。1.疾病疾病并非對“常態”的偏離,而是病人作為一個“整體”所遭遇的痛苦。法國醫學傳統的一個根深蒂固的基本觀念是,“健康即常態”。這里,所謂“常態”是指“理想常態”,也就是一種用以定義健康狀態的“統計學的常態”。基于這一常態概念,法國醫學對疾病和健康進行了界定。疾病被定義為一種對理想常態的偏離,它表現為“正常狀態的量的變異”。就是說,病理現象被描述為一般生理現象在強度上的增大或減弱。在康吉萊姆看來,這是一種疾病的實證主義觀念;然而,實際上,疾病不能被還原為一種生理參數的量的變異。他認為,這種量的變異無疑可以成為疾病的一種指標,但只有當它反映作為整體的有機體的偏離,反映一種量的變異時,它才能被認為是病理的。例如,根據與血糖含量相互作用的其他參數,血液里同樣的葡萄糖含量對一個個體來說是病理的,但對另一個就不是。確定一種癥狀是否為病理的關鍵,在于“它在一個個體行為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中所具有的內在關系”,脫離這種內在關系、孤立地談論癥狀和疾病是沒有意義的。因此說器官、組織、細胞有疾病,這種說法在醫學上是不正確的,“對所有的生命體來說……疾病只是作為整體的機體組織的疾病”。而從機體組織這個整體來看,疾病其實是生命的消極價值的存在,而消極價值是整個生命價值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疾病是人類存在的一種獨特性質。正因為如此,用以確定疾病狀態的,就不是對規范和標準的偏離,而是病人所遭受的痛苦。病人的痛苦具有個體性,正如中國傳統醫學所表明的,醫生所治療的每一位病人都代表著一個不同的病例,他們都展現出了自己的特殊性。2.健康健康并不是“常態”的恢復或持續,而是生命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與創造。與上述關于疾病的哲學定義相適應,在康吉萊姆看來,健康也不是指恢復到由理想常態所定義的正常狀態,相反,健康是指生命體經由容許自身變異的空間而對變化無常的環境的適應。這種適應不應該被理解為“自我保存”,“自我保存不是生命的普遍特征,而是一個衰弱與退縮生命的特征。一個健康的個體能夠面對風險。健康是創造性的,能夠在劇變中存活并且創造。”

    與此相應,痊愈,作為一個從疾病到健康的概念,也不應被理解為是恢復到先前理想健康的狀態,而應理解為一種新的“個體常態”。痊愈不只是一種對先前正常狀態的回歸,它在本質上意味著一種新秩序的出現。3.差錯差錯,是生命的正常表現形式,是生命多樣性的表征,是生命適應環境的創新能力,是科學思想史的“連續”。“差錯”本來是一個病理學概念,但它一經誕生就立即引起了法國哲學家的注意。法國哲學界對于差錯的把握主要有兩條研究軸線,一條是科學認識論軸線,另一條是生命科學史軸線。但不管是哪一條研究軸線,都深受康吉萊姆差錯觀的影響,以至于福柯稱康吉萊姆為“一位關于差錯的哲學家”。那么,康吉萊姆的差錯觀究竟是什么呢?康吉萊姆首先提問道,假如某些生態學家或分子生物學家的觀點是正確的,即:生命體早已被編程,生命是嚴格地按照既定程序來展開的,那么,我們又該如何來解釋生命現象中的“差錯”?生命科學家把“差錯”歸因于遺傳錯誤,又將遺傳錯誤歸結為信息錯誤。與此不同,康吉萊姆認為,大量的錯誤是在對環境的錯誤認知過程中產生的。人類出了錯誤,是人類將自己置于錯誤的地點,與環境產生了錯誤的關系,以及在錯誤的地方接受了使自己生存、行動、繁榮的信息。然而,這是正常的。康吉萊姆堅信,為了生存,我們在出錯后適應,這應當是生命的基本形式。生命的本質中已包含著出錯的可能性,比如先天基因遺傳缺陷。不過,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的可錯性,正是生命的多樣性的表現,它體現了生命打破舊規范的能力。基于這種理解,康吉萊姆指出,科學認識無非是對正確信息的“迫切探尋”。這種正確信息只能部分地在基因中發現。遺傳密碼為什么以及如何被激發而起作用?結果是什么?康吉萊姆認為,這些問題只能在生命的前后具體情形中被恰當地提出并給予解答。以差錯之于生命的內在性為基礎,康吉萊姆進一步提出,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是永遠不完全在其位的生命體,是注定會“出差錯”、必定有“差錯”的生命體。概念,就是對這種偶然性的回應。而“一旦承認概念就是生命自身對于這種偶然事情的應答,那么我們就應當承認,差錯乃是造成人類思想和思想史的根源所在。”

    具體地說,真與假的對立,人們對此二者的賦值,以及不同的社會和同一社會中各種機構所產生的與這種對立相聯系的權力效果,所有這一切,都不過是對生命所固有的差錯所做的延遲了的答復而已。如果說科學史是不連續的,也就是說,只能把科學史當作一系列的“修改”,那么“修改”實質上就是真與假的再分配。不幸的是,這種再分配永遠不會把終極真理透顯出來,因為在康吉萊姆這里,“差錯”并不是某種真理的遺忘或延誤,而是人類生命和物種之間所特有的維度。在康吉萊姆看來,生命在自身中包含著差錯的可能性,因此在生命的日程表上真理即是錯誤,而真與假的剖分,以及人們賦予真理以價值,是生命所能發明的最奇特的生活方式。差錯是生命史和人類歷史所固有的持久的偶然之事,由這種差錯觀出發,康吉萊姆緊密地將生物學知識同他自己的獨特的生物學史寫法結合起來了。他拒絕像進化論者那樣去“推導”生物學史,他所關注的是顯示生命與生命認識之間的關系,并在這種關系中來追尋價值和規范的蹤跡。

    三、對生命科學的哲學反思

    根據以上對生命本質和生命現象的哲學思考,康吉萊姆對包括生物學、醫學在內的生命科學進行了哲學反思,試圖為現代生命科學奠定新的哲學基礎。對于生物學,康吉萊姆特別關注研究對象的建立和概念的形成。顧名思義,生命科學是“關于生命的知識”,但問題是:生命如何能夠成為科學認識的對象?康吉萊姆對這個問題的思索包含如下幾個要點:第一,生命科學的研究對象并不是自在地就成為生物科學的研究對象,相反,它是被“假設”出來人為地成為生物科學的恰當對象的。通過對反應、畸形、畸形環境、細胞、內分泌和調節等概念的考察,康吉萊姆得出結論:生命概念實質上是從全部生命現象中抽離出生命體所特有的過程的產物。因此,生命與認識之間不存在根本的沖突。第二,生命固然意味著調節和自動保存,生物學當然要去探索保證這些程序得以順利運行的物理和化學機制,但是,另一方面,生命科學家不應忽視的是,這些機制同樣顯示出了生命的特殊性,例如疾病、畸形、怪胎、差錯等。因此,生物學如果忽略了生命特殊性的具體表現,那么它就不可能真正地成為關于生命體的科學。實際上,人的理解力只有承認生命的獨特性才能適用于生命,或者說,人的理解力只有在承認生命具有獨特性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地認識生命。第三,生命科學作為“科學”,它要獲取認知信息,就此而言它與其他自然科學不存在本質上的不同;然而生命科學是關于“生命”的科學,正是這一點使得生命科學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學,也決定了生命科學不可能更不應成為物理學、化學等其他自然科學的殖民地。針對生物學完全被物理學和化學的精神所籠罩的現實狀況,康吉萊姆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我們對一種沉溺于物理化學科學的生物學沒有什么好期待的,這種生物學被還原為或淪落為了那些科學的附庸”。言外之意,生命科學有著不同于物理和化學的獨特的研究范式。第四,從總體上說,一種認識如何能夠成為生物學的認識?康吉萊姆給出的答案是,由于生物學研究的是生存著的和傾向于生存的個體,即那些傾向于在一個給予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實現自己的能力的個體,生物學在根本上所要研究的,就不僅是那些可以納入分析視野的作為部分的對象,更為重要的是,還有那些價值化環境的個體性全體。針對在生物學研究中大行其道的分析方法,康吉萊姆強調對于生命現象應該持一種整體論觀點,其目的是要生物學研究恢復生命與認識之間的親緣性。正因如此,生命科學需要以一種適當的方式來編寫自身的歷史并自覺地提出專屬于自己的認識論和價值論問題。具體地說,生物學應當把自己理解為直接或間接地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緊張關系的一般方法。眾所周知,現代醫學常常稱自己是一門“科學”,一門關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學。針對現代醫學的這種自我意識,康吉萊姆在其1943年撰寫的博士論文《論正常與病理的若干問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存在關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學?”在他看來,醫學不是一種關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學,現代醫學中的“正常”和“病理”概念是有問題的。在現代醫學中,這兩個概念都是基于理想常態概念而建立起來的,所謂“正常”是指符合理想常態的狀態,而所謂“病理”是指對理想狀態的偏離。這兩個概念的問題根源于理想常態,因為后者本身就是成問題的。理想常態是指一種統計學平均值、一種抽象物,它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是普遍適用于所有的具體個體,這就表明,它的最大問題恰恰在于它完全忽視了個體性。因此,如何基于個體性來重建正常和病理概念,是現代醫學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他的生命個體性概念出發,康吉萊姆提出,如果現代醫學是一種科學的話,那么它也應該是一種相當不同的科學。在他看來,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病理的,這個醫學問題其實只是生命價值之本質這個一般問題的一種特殊情況。對所有的生命存在者來說,“常態只是自然選擇所維持的一般偏離形式”。他強調了生命價值與個體變異性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能把不規則和反常設想為影響個體的意外,而應看作是個體的實存自身,“生命體的各種形態不被看作是參照某種先定的真實類型的存在者,而更多地被視為一些機體組織,這些組織的有效性,即它們的價值,需要參照它們可能的生命的成功。”

    針對理想常態,康吉萊姆提出了他自己的常態概念,即“個體常態”,以個體常態來替性常態。個體常態不是一種統計學平均值,不能以統計學的方式被定義,它是一種新的常態,即個體組織與其環境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新結構。康吉萊姆并不滿足于僅僅提出關于現代醫學的規范性觀念,他還力圖將這種觀念建立在客觀性的基礎之上。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將現代醫學和現代生物學溝通起來。這里,我們以現代生物學中關于特例和變種的看法與現代醫學中關于病態和常態的看法的類同性來說明這一點。現代生物學中關于特例和變種的流行看法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認為特例或變種因為偏離了理想常態因而是病態的,另一方面它又認為,如果變種或特例成功地存活下去的話,那么它就是正常的。這種矛盾迫使康吉萊姆去提問:一個偏離理想常態因而是異常的個體,例如一只無翅的果蠅或一位酷兒,究竟是有病的個體,還是生物學或生活方式的創新?康吉萊姆指出,如果我們放棄理想常態概念,而將生物學中的常態概念理解為生物構造、行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那么生命形式的變異恰恰就是對劇變的環境的一種有彈性的、有成效的適應。相反,缺乏變異的即常態的生命形式有可能因生存條件的改變而走向滅絕。事實上,在生物界,隨著生存條件的改變,新的生命形式取代舊的生命行為而成為常態是屢見不鮮的客觀現象。同樣,現代醫學中所謂的“病態”,在一定條件下其實就是常態。在既定情境下,任何存活的生物都是常態的。既沒有常態的環境,也沒有哪種生物構造就其自身而言是常態的,而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界定了什么是常態。現代醫學中所謂的“病態”其實只是指不符合已經得到確認的常規,其實這種“病態”也應該被理解為常態,即理解為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四、結語

    康吉萊姆的生命科學哲學以對包括生物學和醫學在內的現代生命科學的反思為其出發點。現代生命科學家認為,動植物生存于其中的生物環境不過是由物理的、化學的和機械的種種自然法則所構成的體系而已,因此它在理論上具有不變性。不僅如此,就連有機體的生物構造本身也是不變的。在康吉萊姆看來,現代生命科學的這一不變性假設,以及以它為基礎所構建起來的“理想常態”,其實都是抽象的產物,它的根本缺陷在于抹煞了生命的個體性。于是,康吉萊姆生命科學哲學的致思路徑就是,對現代生命科學的基本理念、基本概念進行批判性反思,進而立足于生命的本真狀態來切近地沉思生命本身。質言之,在康吉萊姆那里,所謂生命本質上是一種個體性。正是站在個體性的立場上,康吉萊姆達到了對生命的更為深刻的認識。各門自然科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在細胞、分子等水平上來更為精準地科學地認知生命,但是我們決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生命只是一個科學問題。恰恰相反,在康吉萊姆看來,死亡、疾病、畸形、異常、差錯等生命現象,有著價值論與政治的問題。正是由于無見于此,現代生命科學將“差錯”錯誤地描述為某種“偏離形式”。實際上,被理解為“偏離形式”的“差錯”本質上是生命個體相對于普遍整體而言的特殊性,從個體性立場來看,它恰恰是一種常態。在康吉萊姆看來,生命既是一種維持現狀的防御性活動,更是一種創造新的斗爭活動。這就表明:其一,生物的“常態”不可能是一個靜態的、均衡的和凝固的概念,而只能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二,生命活動有其價值屬性,因此“常態”是一個價值論概念,而決不是像現代生命科學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純粹的統計學意義上的概念。基于這種認識,康吉萊姆構建了其生命科學哲學的歷史認識論,強調“生命即概念”,從價值維度重構了“正常”、“病理”等范疇,要求生命科學研究從“理想常態”轉向“個體常態”,并且恢復生命與認識之間的親緣性。可以說,康吉萊姆的生命科學哲學,對于我們重新思考醫學、生物學等生命科學的理論基礎,并對它們的實際應用展開社會學和倫理學的考量,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作用。例如,如果我們把基因的變異看作是缺陷并進而夢想著去消除這種缺陷,那么很可能“在這個夢想的結尾,我們卻發現了基因警察,他們披著基因科學的外衣……夢想找到絕對的藥方,往往就意味著夢想找到比疾病本身更為惡劣的藥方。”

    第2篇:生命現象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生物;教學;辯證

    辯證思維是指能運用唯物主義來觀察、分析和研究事物,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解決問題的最終、也是直接的指導原則的一種思維方法。如果我們關注一下20世紀的科學成果,如相對論、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計算機科學及與之相應的微電子技術和遺傳工程等就會發現,它們都是深刻領悟并充分運用這一思維方式而取得的。這種思維方式在任何一門科學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辯證思維不僅僅是哲學家的專利,更應該作為教師尤其是生物教師的教學指南。

    1 辯證思維觀是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一種成就人的事業,教師則是承擔這個事業的專業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這樣定義教師“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要擔負這個沉重的責任要求從業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它要求教師具有崇高的品德、廣博的知識、現代教育理念和完善的能力結構。

    辯證思維有助于我們正確看待事物,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在孤立的知識塊之間建立聯系,完善知識結構以趨于精專博達。這對于任何一個職業來說都是必要的,更不要說有崇高使命的教師職業了。較之其他職業,教師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顯得尤為重要。辯證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將直接影響一位教師的教育觀、知識觀和學生觀。教師應該善于自覺運用唯物辯證觀來觀察、分析事物,將生命現象和教育現象進行因素分析,敏于發現問題、善于整合創新。這樣才能成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如果我們將這種思維方法融入我們的教育觀和學生觀,那么我們就會尊重客觀事實、重視調查研究,基于事實和資料全面分析,對學生就不會陷入先入為主的主觀偏見了;我們就會用一種辯證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學生,堅信一切都是發展變化的,人的發展是多向性的,就會堅定的以愛的執著去改變那些暫時頑皮的孩子;我們就會明白事物是發展變化、相互轉化的,就能從不利條件中找到有利因素,就不會每天僅僅停留在對教育現狀無盡的抱怨和斥責了;我們就不會以一種固定不變的視角去定義那些“沒有前途”、“無可救藥”的孩子了;對于我們從事的職業,對于教育,對于學生,我們就會有一個更為全面和客觀的認識和更豁達樂觀的心境了。

    對于生物教師,辯證思維尤其重要,這是因為生物本身以及生物和環境之間就存在著辯證唯物性,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和理論也都體現著唯物辯證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觀點、內外因關系等等辯證唯物思想在生物學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師本身只有以辯證思維去把握,用理論指導解釋現象、掌握知識,對本學科的專業知識的理解才可能是深刻和正確的。

    2 辯證思維的培養是學生發展的要求

    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遞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我們的任務不單單是如何更加完美地呈現生物學科的知識結構,而是如何更好的體現學生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辯證思維從哲學的高度為創造性思維活動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在整個思維過程中有不容忽視的指導作用。

    2.1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中學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

    在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中提出了要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更要明確的將“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可見辯證唯物思維培養對學生的重要性。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也是新教材中觀念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學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

    生物學科中的許多基本觀點,如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統一的觀點,生物進化和生態學觀點、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等無不充滿著辯證唯物主義觀。對于這些基本的生物學觀點只有以辯證思維去看待才能深入理解并準確地把握它。否則,就會脫離唯物和辯證的軌道而失之主觀和偏狹。

    2.2 有助于學生客觀、理性的看待生命現象

    人類從來沒有懈怠過對自身的了解和研究,20世紀以來,生命科學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突破,生物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科學技術革命的世紀標志。生命科學不僅僅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經濟活動,還將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以及社會文明的發展。但是,直到今天,人類對于自己仍然是知之不多,許多生命現象對于人類來說還是未解之謎。無論是對于為我們所知的,還是對于不為我們所知的,我們都應要求學生以辯證思維去看待和分析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質,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只有教會學生客觀的分析、辯證的思考,從現象到本質全面的認識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找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避免簡單片面的看待,學生才會對生命和世界有一個理性和客觀的認識,逐漸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例如對于我們曾經遭遇過的非典,我們既要看到它肆虐的一面,在看到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傷害和和打擊的同時,也應該承認它促進了我國醫療和衛生事業在短期內的迅速發展,并直接導致多項科學的發現和技術的發明創新……又如生物工程的興起和克隆技術的出現是人類科學的重大進展和技術的偉大進步,但也應該意識到它所引起的倫理沖突和對人類的倫理道德體系提出的挑戰以及可能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們在介紹、頌揚科學進步的同時,也要提醒學生注意科學的負面效應,認識到從事科學工作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2.3 有助于學生更客觀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

    辯證思維方式的一個具體體現就是承認世界是有序的、和諧的、統一的整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命科學中最大的一個課題,也是目前人類還并未十分清楚的問題,更是生物學科中要力求使學生關注的問題。人一度敬畏自然,神化自然,崇拜自然。在那個被自然選擇的時代,人類是以一種仰天、頌天的觀念來看待自然的。隨著人類智慧的增進,對自然的了解的加深,人類處在了與自然對等的地位,于是人類陶醉于自己的智慧中。然而,自然永遠是最智慧的,人類對于自然的傷害終于反饋到人類自身,水土流失、生態失衡、資源枯竭……人類不得不承認,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本應該是和諧的、統一的整體。人類應當也只能尊重自己、愛護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使他們認同并最終樹立人與自然辯證統一、和諧發展的觀點。

    辯證思維觀作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使人類思維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的根本保證,在幫助教師更科學、更富有成效的教學方面顯然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辯證思維的培養也是生物教師的教學指南和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

    第3篇:生命現象的定義范文

    中華傳統養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道在養生,儒在養神、佛在養心觀念由于缺乏現代文化科技術語的論文和支持,長期視為“東方神秘主義”范疇,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上下求索,東西文化科技的交融互補,近三十年的“人體潛能”實驗,筆者提出如下新理念,敬請斧正。

    對獨具中華特色的生命轉化過程:

    人――精――――神――虛――道。模式,認為順著成人,逆者成神的說法有新的認識:

    一 煉精化(精細物轉化成多種營養物)

    精細食物經口腔牙嚼細后伴隨唾液送入胃進行消化。為了加強有效地消化過程,道家提出太極旋轉內丹法,如同平爐煉鋼改為轉爐煉鋼,讓精細食物在胃液中充分蠕動旋轉,迅速有效地化合又分解成多種營養物,道家把多種營養物統稱為“”其意是任何食物經胃中內火(氧化反應)處理后均能轉化成肉眼難以區分的多種營養物,根據道家造漢字的形、意、聲原則,下面用火燒,上面必化成看不見的無,上下疊成“”字。近年來有干細胞再生,復元理論和技術問世,認為人到中年胃中粘膜明顯減少和失效,通過電子胃精攝像已的得到確實證明。為了讓胃功能恢復正常,采用治池皮膚燒傷的類似辦法,口服胃腸“美寶”營養物,讓胃腸粘膜干細胞再生,復元。

    二 輸化神(營養物轉化成神奇的輻射物)

    多種營養物的,經多中運輸系統送往各器官、組織、細胞,以維持新陳代謝的生命現象。現代解剖學、生理學、醫學論證了血管類傳輸系統 能傳輸營養物,但忽視了人體的骨、肉等在傳輸功能和信息方面的作用。中華傳統的按摩、推拿、刮沙等非藥療,均是利用人體內多種介質能傳輸功能和信息的有效辦法,能達到內病外治的效果,此類治療法針對功能病變和老年功能衰竭很實用。

    根據當代的傳輸理論,任何介質好倫哥人要滿足了它的相應傳輸條件,它都能傳輸功能和信息,如當今的多媒體傳輸技術。

    1982年筆者提出了“物態轉化論”認為:能量(E)不是物體故有不變的作功本領,而是物在相互作用過程中,相對于零參態的等效替換功,如果在等能遂道中,無功能效換量,能增量能是功(W),W=E,功能同綱互為因果。

    信息是物態轉化的特征。

    空是是物態轉化的位移(S)

    時間是物態轉經的進程(T)

    牛頓力是物態轉化時,功能對空間的轉化率Fs=W/S

    功率是物態轉化時,功能對時間的轉化率FT=w/t

    有了上述基本定義和量度,就能創造出一個新的科學框架,便于探索新的示知領域。

    細胞新陳代謝時會福射出多種屬性一的肉眼無法分辨的分散場物,現觀測到的如下:

    1、有體表紅外熱輻射

    屬電磁波型,人的體溫就是表征,可用熱像儀、頻譜儀、紅外功率測儀等測試,其劑量在毫微瓦級(muw)

    2、由大腦天目,印堂處輻射出的未知腦牧場,現暫稱思維波,是佛家養心的核心,很多心理學現象由此產生,現無專用儀器可測,但可用間接的派生效應覺查其相關性。

    ①類似引力場很難屏蔽,有遙感和透感效應。、

    ②有腦物場為載體的力效應,可在遠距離處聚能,調控、移物。

    ③夢覺與幻覺是大腦殘留信息和體感信息的綜合產物。

    ④常言的精神是精精的簡意,儒家注重社會學,社會活動頻繁很傷神、所以儒家提倡養神。

    3、由下丹田輻射出的“”物場

    ①有高度有序化的現象,跟人體高度有序化的“基因”相關。

    ②可使價電子有序排列,讓出部分空間,使物系之間實現相互穿。

    ③可使價電子化學鍵失效,破壞其晶格內聚力,造成物體斷裂。

    ④可使物系失去漫反射效果,使常人無法查其存在而進入“隱態”。

    ⑤在“”籠罩下的物品的物態進入隱態時,物系當沉浸在等能遂道中,在失得情況下意念可深入其間,實現意念書字、繪畫、搬運等。

    上述種種神奇輻射及其神奇效應為世人所不能接受理解,且不可思議。

    實驗證明,這類神奇現象當經過相當嚴格的長期“修煉”后,有可能重復出現。如思維靜功中有盤腳騰空現象,當全身失得后可漂浮移動。不過應該著重指出,由于人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滿足某神奇現象的充分和必要條本命年很難得重復,因而神奇現象重機率差,心得如如此,它們豐在性不可否認。

    上述現象多發生在下午三點至四點,即古稱申時,此時氣溫高,太慢輻射最強,利于激發人體潛能。、古人把“申時所示”的現象用“神”字來代表,意味深長。不僅如此萬物均有不同屬性和不同和度的輻射能力和接收反應能力,前者稱“神”后者稱“靈”,故萬物皆有“神”,萬物皆有“靈”。萬物皆有“靈”。有信息特征的功能轉化,不正是天人合一的物理基礎嗎?充分利用“萬物以息相光華”的理念,開拓門養生事業非常重要和迫切。

    近三十年來我等建了一所生態條件、空氣、山水、氣溫、植物、海拔、交通、文化等條件均屬一流的都江堰中心“都江療養院”,敬請讀者光臨感悟。

    三 讓神還虛(讓神奇的輻射回到太虛空間)

    中國道家把整宇際空間名為太虛,虛是相對于實而言,不是沒有散態物系在,而是看不風的散態場物不影響實體的自由運行。要神奇的輻射自由自在不受干擾的回到太虛空間是生命現象的重要一環,如果身居鋼筋、水泥等不良環境會破壞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不利于養生。

    四 論虛合道

    太虛空間的物運動肉眼雖然看不見,它們仍然遵循道的規律原則,就是,人―精--―神---虛的轉化過程不充滿道的本質,各階段各行其道,各自有自身的規律。萬事萬物無不是特定的規律,規律名道“道主沉浮”。道家認為不同的規律就生產了不同的事物,事者時間過程,物者空間存在。對不同規律的稱謂就是對事物的命中:例如同是水分子的氫二氧一(Hzo)由于它們的運動規律不同,命名各異。

    第4篇:生命現象的定義范文

        醫學是一門生命學科, 歷史以來為人類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西方醫學即西醫學,是最近三四百年來建立在解剖學、生物學及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重視人體解剖的現代醫學科學理論體系。西方醫學主要采用科學實驗方法,從宏觀到微觀,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層次水平,發展極為迅速,超過其它任何一門醫學科學,一度成為世界醫學舞臺的主角。西方醫學從19世紀初開始,對中國醫學發生了很大影響。醫學與人文學科具有天然聯系,因為醫學的對象是人,文化關注的對象也是人,這是從文化角度來討論醫學的基礎。當前,人類對科學的迷狂狀態,使得人文精神受到擠壓,醫學人文學科的研究相對薄弱。昝加祿,昝旺[1]提出,現代社會背景下的醫學教育,重科學技術輕文化內涵、重實用功利輕人本情懷的現象,缺乏文化的理性與自覺,尤其缺乏從文化層面去認識醫學的高度。因此,本文就西方醫學文化為研究對象,幫助人們重視認真其其各方面特點。

        2 西方醫學文化的歷史哲學淵源和診療特點

        醫學現象十分復雜, 醫學文化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西方醫學文化作為西方文化的組成部分,其最為原始的兩個源頭來自兩希文化:即古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

        古希臘人曾將古埃及的許多藥物和治療方法引入歐洲,并發展了自己獨特的醫學文化。當時重要的醫學文化成就包括較高的解剖學技術和生理知識如證明腦是思維器官、人的一切感覺都是通過腦神經傳遞、血液循環理論等。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醫案和著名的醫學理論,也說明了希臘醫學文化的重要成果。希臘醫學在希波克拉底以后,在亞歷山大達到頂峰,且不久即開始滲入羅馬。羅馬對健康和疾病的態度與希臘頗為相似,解剖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古羅馬醫學的高峰時期,在“神圣的醫生”蓋倫時代。

        從西方醫學文化的另一個歷史淵源看,西方醫學文化也是對希伯來醫學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希伯來醫學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宗教與醫學的密切結合。鑒于當時希伯來民族的知識水平, 希伯來醫學文化中包含著濃厚的宗教因素。馬月蘭[2]指出,西方醫學文化是古代希伯來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希伯來醫學主要是僧侶醫學, 經驗醫學作為補充而存在,《圣經》就是猶太教滲透到希伯來醫學文化中的例證。其中,僧侶醫學文化意識有這樣的基本觀念:只有信上帝, 精神和肉體才能得到醫治和拯救。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在律法書的613 條誡命中, 與疾病有關的達213條,其中許多猶太教戒律和飲食禁忌對人體有益,可養生保健。沐濤,季惠提出,當時醫學主要采用大自然提供的藥物療法,這很類似于我國的中醫療法[3]。可見,希伯來醫學文化是在僧侶醫學和經驗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蘊含的醫療理念對之后乃至現代西方醫療保健仍有重要影響。

        從西方醫學哲學思想上看,西方人認為,天下萬物都可以無限分割的, 這是西方自然科學分析法的哲學基礎。余謀昌[4]指出,西醫立足于笛卡兒哲學,依據機械論思維,認為“人體是機器,疾病是機器失靈,醫生的任務是修理失靈的機器”。它按照還原論的方法把人體視作機器,從而將其分割成各種各樣的部件。西方醫學研究問題,偏重于結構還原、解剖分析和實驗比較。西醫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簡單的因素來,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質去說明復雜事物。

        笛卡爾奠定理論基礎的分析方法,其著眼點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單項因果決定論,雖然這是幾百年來在特定范圍內行之有效、人們最熟悉的思維方法。西方人進而認為,生命現象最終可以還原為物理過程與化學過程, 于是在醫學生理學中逐漸派生出生物物理學與生物化學等分支學科[5]。19世紀初,細胞學說被提了出來。到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菲爾肖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研究深入到細胞層次。他學說的基本原理包括:細胞來自細胞;機體是細胞的總和;疾病可用細胞病理來說明。在這些醫學思想引導下,西方醫學研究非常重視微觀實驗數據,并一直將人體細化到細胞分子和基因水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確定了DNA 雙螺旋結構,這一發現被譽之為20世紀生物學最偉大的發現, 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這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 也是還原論、分析法有效性的一項明證。

        西方醫學在診療中的思維模式是分析性思維。人體疾病的發生部位,通過各種現代儀器對身體相應部位進行檢查和體液化驗來作出準確的判斷,作為診斷結果和治療依據。西方醫學在臨床治療中也已直接消除眼見的和實在的人體確定部位病變為目標,并采用有嚴格標準的藥物進行化學治療,或同時給予物理方法治療,以排除這個部位器官的故障。因此,西藥往往由單一或有限的幾種人造化合物組成,藥物的有效成份一清二楚,藥量準確無誤,并以生化、生理和病理的準確實驗數據為依據。從西方醫學診療技術水平看,由于采用各種高技術的診斷設備,西方醫學對于器質性病變的觀察和定性更加快捷,病位確定更加準確。西方醫學所開發出來急病救護技術和設備也常常能起到極好的臨床療效。長期以來西方醫學實踐證明,在還原論與分析法的指引下,西方醫學文化獲得了顯著的豐富和發展,在診療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人們對人類的身體和人的種種生理與心理的結構、功能和運行機制,進而對人類的疾病和健康問題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西方醫學界逐步意識到,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一個生命有機整體,離開生命整體的任何器官只能是一種物體。 同時,社會中的人和生物性的人在醫學文化中都應該得到關注。雖然沒有任何人體生命現象與細胞和生物大分子無關,但也沒有任何人體生命現象不和社會相關。因此,西方醫學文化需要超越笛卡爾的觀念,需要一個新的醫學文化,它依據人是生命有機整體和社會有機體的觀點,把人的疾病的生物學研究與人的整體及相關的社會、環境、心理因素聯系起來。也就是說,在醫學研究中,我們應該看到,人既是生物性存在,又是社會性存在,只有全面深刻把握人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身心狀態,醫學才能真正做到養生保健和有效治療。

        3 西方醫學文化缺陷及發展方向

        西方醫學在把人越分越細的過程中, 人逐步被分解成器官、細胞、分子,而整體的人不見了。為了查清病因及確切致病原理,西方醫學病理學研究一貫盡量排除切斷不可控因素因素,盡量將病因與機體發病現象放置在在一個單純可控的孤立環境條件下,通過單因單果的直線思維模式,研究病理過程。但是,這種研究方法與實際存在的人與環境之間的多因多果關聯網絡遠遠不符。1980年,德國東方史研究所滿晰駁說:學者們應該覺醒,要認識西方醫學的基本危機, 西方醫學已經進入方法學的死胡同。匡調元[6]指出,原論與分析法的片面性、西醫發病學說的邏輯基礎線性因果論、臨床上的對抗療法等方面,也提示了西方醫學的局限性,需要在今后注意在醫學哲學和臨床診療中增加整體論與綜合法的嘗試。

        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界已開始領悟到,用還原論分析法研究人體,有著明顯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 必須注意吸收其他醫學模式優勢,對西方醫學文化進行整合,在未來醫學研究中爭取走整體論與綜合法的道路。當前世界衛生組織(WHO)給人體健康定義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這個定義就認知了人體健康的網絡支持系統,而不是一個單因單果的問題。北美現代醫學教育的開拓者威廉?奧斯勒也認為,“人們過分強調科學,容易忽視醫學的人性關懷與憐憫。現代醫學異常發展有可能毀了自身”[7]。可見,對于醫學研究與實踐,醫學科學和醫學人文都必不可少。西方醫學文化,在繼承西方古代醫學界的經驗與智慧之后,在實驗科學研究長足發展之后,需要在人文研究方面逐步加強,避免在治療上只看到病看不到人,或是只治病不治人,只治局部不治全身。今天西方醫學模式的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也是其進一步完善發展的重要表現。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普利高津在《從存在到演化》[8]一文中說:人類新醫學將從東西方文化雙向接軌與融合中誕生,就是一種對新的自然哲學與自然觀的說明與試探。西方醫學文化和中國醫學文化趨向接軌的信號,也可能是西方醫學文化未來發展趨向。而且,我們還會發現,醫學信念也是醫學文化發展中應該重視的一個方面。對于醫學由其文化特征帶來的文化功能,比如說療效,法裔德籍自然科學家阿達爾貝特?馮?沙米索(Adalbert von Chamisso,1781-1838)早有闡述:“對于需要醫學的人來說,醫學幾乎是一種神奇的魔術,而它的效力總有一部分來自對它的信念。”這段話明確表達一個觀點:部分醫療效果來自于人們對醫學的信念。這里的“信念”,就是典型的文化因素[9]。因此,西方醫學文化在建立醫學信念方面也應有所舉措。

    第5篇:生命現象的定義范文

    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早就說了:“健康是指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良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或虛弱。”也就是說沒有疾病,并不等于健康。那么,沒病、又不健康,算什么呢?“亞健康”一詞應運而生。當然,亦有稱之為“第三狀態”或“中間狀態”的,即非病、亦非健康的狀態。

    “亞健康”一詞的提出對否定“無病即健康”應該說是有積極意義的。只不過如今“亞健康”一詞近乎泛濫,則是由于保健品行業的推波助瀾,因為他們宣揚的是:有病吃藥,沒病的“亞健康”吃保健品。

    主流醫學對“亞健康”一詞并不十分認同。原因是“亞健康”包括了一部分疾病的早期表現。檢查沒有發現問題,不等于沒有問題,或是所做的檢查還有些偏差。過早認定“無病”、只是“亞健康”,恐對某些疾病有疏漏或延誤診斷之慮。

    國外亦并無“亞健康”之說。美國的疾病分類中有一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病名。其診斷標準是:多于6個月不能恢復的疲勞,加上下列各項中的任何4項:記憶力注意力減退、咽痛、頸或腋下淋巴結觸痛、肌肉酸痛、不伴紅腫的多關節疼痛、頭痛及睡眠不能恢復體力等,我國有專家認為此即“亞健康”。不過從診斷標準看,咽痛、淋巴結痛、關節痛,這“慢性疲勞綜合征”確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病”了。我國現時所說的“亞健康”,固然有對于工作、學習的一時不適應,或對人際關系的不和諧等引起的生理與心理的障礙而感覺到的不舒服,但大多數還是因為生活行為不當,如熬夜、煙酒過度、飲食過量、缺少運動等引起的不適,與這“慢性疲勞綜合征”并不相同。

    第6篇:生命現象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初中生物;概念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6-0060-02

    生物學概念是人們對生物結構、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現象、規律的精確而本質的闡述,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基礎。2011年版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強調“關注重要概念的學習”,倡導學生要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去建構和理解生物學概念,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科學思維的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概念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過于強調死記硬背術語、定義的做法,探索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概念教學新策略。筆者在多次深入學校聽評課和參與教研活動中,針對初中生物概念教學進行了研究。現將初中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予以總結,以達到和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提供豐富的事實,為學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撐

    感性認識是形成概念的基礎。許多生物學概念是從具體的事物和現象中抽象出來的,所以教學中應重視感性認識,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和生物學事例,如實物、模型、標本、實驗、視頻等,讓學生通過觀察、聯系生活經驗分析、討論、總結歸納等一系列過程,從中理解生命現象和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形成一種理性的解釋和表述,初步的建立生物學概念。

    例如在學習重要概念“多種組織構成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時,為學生提供菜豆植株、菜豆果實、橘子、菠菜葉等材料,引導學生分組觀察、解剖,并分析歸納出植物體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各部位都有哪幾種組織構成,再結合生活經驗和生產實際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共同進行表格匯總。通過表格,能夠很直觀地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共性,最后歸納總結出器官的概念:由多種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單位,叫做器官。

    這種讓學生分析事實形成概念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實驗探究,讓學生用科學事實生成概念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生物學概念的獲得往往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實驗探究,抓住實驗探究與概念的結合點,讓學生從觀察出發,從實驗出發,自主探究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總結歸納,加深對概念本質特征的理解,進而引導學生對諸多事實、表象作深入的思考,生成概念。

    例如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其內涵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它實際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為此教材重點設置了《探究光合作用的產物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實驗》和演示實驗《光合作用的放氧實驗》。現以《探究光合作用的產物實驗》為例,我們采用“知識鋪墊搭梯子”、“設置問題引路子”的方法引領探究。知識鋪墊主要是幫助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生產實際了解相關知識或在疑難處給予補充說明、解釋等。設置問題引路子主要是在探究的關鍵環節用有效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如①根據生活經驗,你知道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什么?(學生:淀粉)②你能不能用實驗的方法,讓植物制造一些淀粉,證明給大家看?(學生設計實驗:使用兩盆植物,一盆照光,一盆遮光,然后用碘液檢驗葉片中是否有淀粉)③如兩盆植物的長勢、所處的環境(溫度、濕度)不同,可能影響淀粉的生產,怎么排除這些影響,保證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目的:對照實驗)④你怎么知道淀粉一定是在你的實驗過程中產生的,而不是以前就有的?怎么排除這種質疑?(提示:如果能將葉片中的淀粉清空,實驗結束后如果葉片中存在淀粉,就能說明是實驗中產生的)⑤你的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學生:光合作用產生了淀粉)。通過這些有思維含量、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引領學生一步步弄清光合作用的本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成其他實驗,并找出這些實驗的內在聯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自然生成。

    三、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深化對概念的認識

    每一個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反映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本質屬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內涵適用的范圍和條件。例如:“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其中,“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就是概念“生態系統”的內涵,而“生態系統”的外延是“生態系統以其大小、群落或無機環境的不同而分為多種不同類型,如森林、草原、農田、海洋、城市、濕地、池塘等生態系統”。由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事物特有的本質,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使學生深化對概念的認識。

    通過正例與反例的運用是澄清概念內涵和外延的重要手段。例如,學習生態系統時列舉“一塊農田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可以鞏固它“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的本質屬性。再列舉反例“一塊農田里的所有小麥和雜草及昆蟲組成的整體是不是一個生態系統?(不是,因為它們只是這塊農田的生物部分,不包括非生物部分)通過這一反例消除錯誤概念。

    另外,通過求異思維和問題辯析也可以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例如在學習了植物根、莖的知識后,提出這樣一組問題:①植物的地下部分都是根嗎?②植物的根都生長在地下嗎?讓學生思考判斷。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知道: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不是根,如竹子的地下部分有節和節間,節上生芽,這符合莖的特征;另外,榕樹的地上部分也有根。通過深入地辯析過程,學生對“根”的內涵和外延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消除了錯誤的前概念,建立了正確概念。

    四、建構概念體系圖,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在某一單元或章節學完后,引導學生把一些相鄰、相近、并列或從屬的概念進行類比、歸納,根據他們的邏輯關系構建成概念體系圖。這種概念體系圖可以將眾多概念的內在聯系直觀地加以展示和區別,這樣可以促進知識的整合,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新的概念時學會分析概念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理解概念,并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學習完 “動物的行為”之后,可以構建以下概念圖,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動物行為的類型及先天和學習行為的區別和聯系。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構建概念圖,將所學到的概念進行系統歸類,使習得的知識結構化、系統化。這樣,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五、聯系實際運用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學生掌握概念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概念的抽象理解上,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概念,學會運用概念進行推理、判斷、解釋生物學現象,或應用概念來分析、解決一些生產、生活或自然界中的實際問題,將抽象概念具體化。

    第7篇:生命現象的定義范文

    一、整合網絡最新圖片資源豐富初中生物教學

    21世紀生命科學迅猛發展,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 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公布于眾。教師應該走在科技的前沿,有選擇地將這些新發現介紹給學生。這時圖片成為了較好的工具。圖片往往能給予學生直觀感受,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課件上的圖片不能僅僅以課本的插圖為主,幾年不變,這些不足以滿足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需要。這時就需要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從網絡獲取更豐富的圖片資源。在教學時選用圖片,應堅持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選擇有益的、恰當的,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對整個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大有幫助的圖片。教師還應該學會整合這些圖片資源,這樣才能恰到好處地豐富教學。

    例如,介紹到現代生物科技成果的太空育種時,筆者利用網絡搜索到最新的太空育種植物的圖片,利用Photoshop軟件將普通植物和太空植物的圖片整合在一張圖片上。再利用PPT軟件中的自定義動畫分別展示給學生,這樣強烈的對比反差讓學生了解太空育種的特點。即使不是教學重點,也會在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教學不僅豐富了課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提高了他們對科技的向往。

    二、利用Flas豐富初中生物教學

    和靜態圖片相比Flas有聲情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等特點,生物教學中運用Flas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形形的生物。這就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的疑惑和困難:生物是運動的,其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理過程都在不斷變化,若通過實物或標本的教學手段無法實現向學生展示交互性的動態過程,但有了Flas我們就可以很方便地做到這一點。

    例如,講動植物細胞結構時,無論是教材插圖、課件上的圖片還是一些版本較舊的平面二維Flas都是平面的,很容易讓學生誤解細胞就是一個平面的結構。而細胞結構的三維Flas可以從各個角度展示細胞的結構,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再如,細胞分裂的過程一直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難點,無論是書本的插圖還是教師的板書都無法形象地展示這個變化的過程,即使用實驗的方法也無法做到。但信息技術可以做到,細胞分裂過程的三維Flas形象地呈現了這一過程。這種動感化和藝術完美結合的表現手段能夠使學生看得透徹,聽得明白。

    三、利用視頻聯系生活豐富初中生物的教學

    如果說Flas是形象逼真地表現出生物是不斷變化的話,那么視頻則是把活生生的生物現象重現在學生眼前,有的甚至是來源于生活的片段。現在的視頻已經不僅有電視臺播放的各種錄像,網絡上很多專業的視頻網站上有各位拍客拍攝的各種視頻,教師甚至可以自己錄制視頻。

    例如,中央電視臺的記錄頻道CCTV-9就播放了很多關于生命、自然的很好的視頻。比如,講到“動物生殖中受精卵的形成和分裂”時,《子宮的日記》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視頻。它不同于以往的視頻,而是利用最新一代4D動態立體掃描科技首度呈現了以往從未被人得知的世界。這是人類首次借由革命性成像科技詳細觀察、記錄了不同哺乳動物孕育胎兒的過程,解開了生命之謎。這樣的視頻可以讓學生感受生命與科學的魅力。

    同時,教師要利用好網絡上的各種視頻。比如,在講到七年級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時,教師從視頻網站上下載的《變色龍變色》的視頻就成了有利的教學用具,它不僅可以讓學生欣賞這一有趣的過程,更能加深學生關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理解。再如,講到人們對環境的破壞時,拍客們拍攝的一些游客對旅游景點的污染的視頻,能給學生貼近生活的體驗,產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

    又如,“探究陽光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是學生實驗,但課堂時間有限,饑餓、暗處理這兩步實驗老師已提前做好,輪到學生做的就剩下脫色、漂洗和碘酒染色三步了。而恰恰實驗老師處理的這兩步才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學生沒有親手做很容易忽視這兩步的重要性。這時教師可以選擇用手機或相機將實驗老師前期的操作錄制下來,然后利用視頻制作軟件將這些錄像制成視頻,在正式實驗之前播放給學生看。這樣學生重視了這些未動手的步驟,也完整地感受了整個實驗的過程。

    第8篇:生命現象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生命科學;開放式討論教學;案例分析

    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活動的本質和發生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近年來,生命科學研究的新方法、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為解析各種生命現象構建了研究平臺,使科研人員從分子、細胞、個體和群體各層面深入探討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成為現實,促進了生命科學領域中一系列觀念和認識的更新[1]。與此同時,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的進步也促進了應用,其成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農牧漁業、能源工業、環境保護、食品輕工和醫藥衛生等多個方面滲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2]。因此,目前高校生命科學相關的專業課程中既包含基礎理論又包含技術手段,既包含研究前沿又包含應用進展,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邏輯性強。在當今以素質教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生命科學相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夯實基本概念,掌握前沿進展,培養創新意識,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以教師主動講述、學生被動接受為主。這種授課方式教師講授偏多,學生主動性發揮不足,從而導致學生對部分知識點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受到限制,僅停留在熟練記憶的層面。近年來,筆者對生命科學專業課程教學方式進行了初步的改革嘗試,將教師講授式授課與開放式討論授課相結合,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產生了積極的反響。我們在學期伊始便給學生介紹與本課程相關的參考書、期刊和網站,教授學生查閱中英文相關文獻的方法,隨后將與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延伸、科研進展、研究方法等作為小組(每小組學生4~6人)討論題目布置給學生。學生通過在課下查閱文獻、積極思考和相互交流等方式深入認識討論題目,并在課堂上以視頻、PPT和presentation的方式向全班同學展示。而小組展示過后,教師會引導學生對所講內容展開討論并對討論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報告情況予以打分,并按一定百分比計入期末成績。下面筆者以生命科學專業的骨干必修課“細胞生物學”和專業必修課“植物生理學”為例,闡述如何在生命科學專業的教學中引入開放式討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命科學理論的內涵。

    一、開放式討論教學應用于“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案例展示

    細胞作為有機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既是生命科學發展的生長點,又是生命科學發展的匯聚點。細胞生物學是在顯微、亞顯微和分子水平研究和揭示細胞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當代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目前,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日益深入,已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細胞生物學”課程既是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理科基地生物科學專業的重要主干課程,也是生物技術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

    (一)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引入最新科研進展內容

    “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是“細胞生物學”課程中承前啟后的一個章節,該章節從細胞形態的顯微觀察、細胞及其組分的分析、細胞培養與生物工程、細胞及生物大分子的動態變化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有關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其中關于細胞形態的顯微觀察,課本中主要介紹了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這些顯微成像技術可以幫助研究者從分子和細胞等微觀層面觀察生命過程中的變化,揭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態規律。近年來,科學家們不斷嘗試,實現了突破衍射極限的光學顯微成像,即超分辨熒光顯微術[3]。2014年諾貝爾獎即授予了其中兩種超分辨率光學顯微鏡的發明者———受激發射損耗顯微術(以下簡稱為STED)的發明者StefanW.Hell和光激活定位顯微術(以下簡稱為PALM)的發明者EricBetzig、WilliamE.Moerner。由于教材內容篇幅的限制以及修訂和出版時間的周期性,這一重要內容并沒有被及時收錄在內。于是,我們選擇這一部分內容作為開放式討論教學內容。首先,教師為學生強調衍射極限的概念,從成像的角度來說,衍射極限影響下的顯微成像系統只能分辨有限小的細節,一般在200nm到300nm之間。德國物理學家ErnstAbbe發現了這一現象,并將其公式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播放了在網上查找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采訪視頻和超分辨率顯微術動畫,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另一組學生則通過PPT和presentation展示了STED和PALM技術的原理和特點。隨后,教師通過設立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相對于傳統光學顯微術,STED顯微術和PALM顯微術通過何種方式突破了刻在墓碑上的公式———光學衍射的極限,實現了在納米級對生物大分子和細胞結構進行清晰成像。最后,教師對學生講述中提到的多種超分辨率顯微鏡的優勢和不足加以補充和總結。通過這次講述和討論,學生們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知道了超高分辨率顯微鏡通過多種技術革新大大提高了人們對細胞內大分子物質定位和功能分析的觀測尺度,深刻理解了顯微鏡是認識復雜生命現象的窗口這一觀點。由上述案例可知,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可將更多的研究進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更新和充實基礎理論。

    (二)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細胞增殖調控與癌細胞”是“細胞生物學”課程中備受學生關注的一個章節。細胞增殖是生物繁殖和生長發育的基礎,是受到高度嚴格調控的細胞生命過程。在細胞增殖中任何關鍵步驟的錯誤,都有可能引發嚴重后果。在動物體內,異常旺盛增殖的細胞會發生癌變轉化為癌細胞,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細胞生物學”課程中大多數章節理論性較強,知識較為抽象,然而“細胞增殖調控與癌細胞”一節與每位同學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學生們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們借助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癌細胞的形成與特征部分作為開放式討論教學內容。首先,教師為學生概述癌細胞的定義和與細胞增殖調控的關系。緊接著,有學生講解癌細胞的基本特征及腫瘤的發生過程,另一組學生講解腫瘤發生的細胞信號調控網絡以及目前針對特異信號通路的癌癥治療靶向藥物。隨后,教師通過設立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癌癥的發生與環境因素是否密切相關?癌癥是不是遺傳性疾病?癌癥是不是可以稱為老年疾病?癌癥的產生除了基因突變,有沒有其他遺傳機制的參與?等等。最后,教師對學生講述中提到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生長因子等重要知識點加以強調和深化。通過這次講述和討論,學生不但對課本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刻,也真正認識到細胞生物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以及細胞生物學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健康問題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由上述案例可知,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可以將與理論知識密切相關的實際應用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運用知識。

    二、開放式討論教學應用于“植物生理學”課程教學的案例展示

    植物生理學包括植物生命活動過程中物質代謝、能量轉化、信息傳遞及由此表現出的形態建成等多方面內容,是從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角度探索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植物生理學既在基礎研究領域探究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命現象本質,又為農業和林業生產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正是因為“植物生理學”課程的重要性,這門課程成為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林學、園藝和水保等多個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

    (一)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展示多種技術手段

    “植物礦質與氮素營養”是“植物生理學”課程中介紹植物生命活動橫斷面中的一章,圍繞高等植物礦質元素的概念及生理作用、礦質離子跨膜運輸的機理、植物根系吸收養分的過程和特點等幾部分展開講述。膜片鉗技術和非損傷微測技術均可用來測量和研究生命體外微環境中的離子/分子流,在植物礦質元素轉運研究中均獲得成功應用[4]。膜片鉗技術利用微玻管電極接觸細胞膜,對膜片上離子通道的離子電流進行監測記錄,從而反映單個或多個離子通道的分子活動。非損傷微測技術利用選擇性電極,可在保證被測樣品完整性和近似實際生理環境狀態下,對進出樣品的各種離子/分子流進行三維、實時和動態的測量,從而獲得離子/分子流的濃度、流速和運動方向等多方面信息。我們將這兩種研究植物礦質元素轉運的重要技術的比較作為開放式討論教學的內容,作為該章理論知識介紹的補充。首先,教師為學生講授膜片鉗技術和非損傷微測技術的歷史由來,再由一組學生講解膜片鉗技術的原理、特點和應用舉例,而另一組學生講解非損傷微測技術的原理、特點和應用舉例。隨后,教師通過設立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膜片鉗技術和非損傷微測技術相比,分別有哪些優勢和劣勢?應該應用在哪些不同的領域?最后,教師為學生們講述現實中兩種技術的應用并加以總結,指出膜片鉗技術是研究植物細胞膜離子通道的傳統工具,但非損傷微測技術可以使植物礦質離子轉運研究更加深入和豐滿。通過這次討論和講述,學生們在明確植物礦質元素轉運、吸收和生理功能等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了進行上述理論研究的技術手段,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由上述案例可知,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強學生對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的學習。

    (二)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鍛煉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

    “植物生長物質”是“植物生理學”課程中內容相對獨立的一章,主要介紹多種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生物學功能。在這一章中,教師不但需要為學生介紹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5大類經典激素,還需要為學生講解油菜素內酯、茉莉素、水楊酸、獨腳金內酯等4大類新型植物激素。每種激素都需要圍繞激素的發現與種類、分布與運輸、合成與降解代謝、生物學功能和信號傳導途徑等多方面進行講述。我們希望學生在聽教師講授完其中8大類植物激素的相關知識后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對最后一種也是最新的一種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展開開放式討論。首先,教師向學生強調植物激素的定義和特征。緊接著,一組學生講解獨腳金內酯的發現和分布、結構和合成,而另一組學生講解獨腳金內酯的生物學功能和信號傳導。隨后,教師通過設立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獨腳金內酯的各種生物學功能中,哪些是與其他激素的生物學功能協同作用,哪些是與其他激素的生物學功能相拮抗的?獨腳金內酯的信號傳導途徑與哪些激素的信號傳導途徑具有相似性,而不同之處又在哪里?最后,教師對獨腳金內酯的各種信息進行梳理,加深學生對植物激素特征和生物學功能的理解。通過這次討論和講述,學生們可以從對每種激素具體細節的領會中跳出來,對植物激素從最初合成到最后發揮生物學功能的一系列過程加以宏觀把握。由上述案例可知,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由個別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獨立有序地完成教學內容。通過上述“細胞生物學”課程和“植物生理學”課程中多個教學案例可以看出,開放式討論教學可以補充講授型課堂教學的不足,幫助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積極而獨立的思考和自主而深入的學習,了解科研進展,知曉實際應用,掌握研究方法,鍛煉科學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張道民.對生命科學前沿問題的幾點思索[J].前沿科學,2010,4(14):26-32.

    [2]熊國梅.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2,45(38):171-172.

    [3]呂志堅,陸敬澤,吳雅瓊,等.幾種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的原理和近期進展[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9,36(12):1626-1634.

    第9篇:生命現象的定義范文

    要正確理解相對論理論,必須學習易學,因為奇點物質就是易學的經絡穴位物質,也就是氣物質!看了下面的文章以后,大家就會對相對論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因為根據相對論理論,我們得出了宇宙物質起源于奇點物質的理論,在易學里有“氣生精、無生有”理論,二者是一致的。

    三大易學基本理論就是精氣神理論、經絡穴位理論和陰陽五行理論,其中陰陽五行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六個理論。它們是形成所有的易學理論的基礎,所有的易學知識都是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了解了這三大理論就能夠很容易地了解其它的易學知識。

    一、精氣神理論和六道輪回理論

    精氣神理論是易學的基礎理論,易學的所有知識都是在精氣神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易學將物質分為精、氣、神三類,分別對應于炁學的炁粒、炁流、炁體三炁物質。精又名精氣、有、形、象、器、質、萬物,氣又名行氣、五行氣、五行、五氣、炁、風、火,就是水、木、火、土、金這五種物質,神又名元氣、道、易、無極、真氣、正氣、內氣,神和氣又合稱為六氣,也簡稱為氣。六氣物質就是虛物炁體,又叫做虛、無、無有、風水。

    精氣神三物都是氣物質的產物,是氣物質的不同的存在形態。易學的精氣神理論指出:“氣生精,精生氣,精生神。聚津成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無生有,有歸無。萬物生于無有。道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生萬物: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事萬物”,這些理論又叫做“六道輪回”理論,是關于六道物質(道、一、二、三、萬物、行氣,即炁體、炁子、量子、原子、分子、能量)的起源和演化規律的學問,其實就是炁學的三炁演化規律的學問:炁體(道、易)炁子(一、太極、沖氣)量子(二、陰陽兩儀)原子(三、八卦)分子(萬物,六十四卦),炁子到分子是組成實物的物質,都會產生炁流─—能量(引力能和斥力能,陰陽二氣),四象為離子物質(例如:Na+、Cl-、NH4+、OH-四類離子)。古人以氣為手段對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進行了氣學分類,形成了易學。易學以陰陽二氣闡述一切的科學方法論,同現學以引力和斥力(吸引與排斥、收縮與膨脹、矛盾)闡述一切的科學方法論在科學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

    易學闡明了精氣神三物相互轉化的機理和條件等問題。神又名無極,是無極限的意思。神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意味著神無限多,太空無限大。無限的東西只可能是天然存在的,不是被創造出來的。這是易學所隱含的宇宙規模和宇宙起源理論。神形成經絡穴位系統,由經絡穴位理論和風水理論闡述。

    氣是易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氣就是陰陽二氣和五行氣,也就是能量流,是神的流動形態和現象。精生氣,氣(行氣)是精體物質(精氣)吞吐神物質(元氣)形成的神的流動現象,另外,精體瓦解時,精物質就變成了氣物質。我們已經證實,任何物體都會不停地產生引力能和斥力能(輻射能)。引力能就是陰氣,斥力能就是陽氣,陰陽反映了力的方向。五行氣就是水、木、火、土、金這五種物質形態,反映了力的大小。神是氣的源泉,故有元氣之稱。六氣物質形成了經絡穴位系統,氣總是沿著經絡通道流動和傳播的,其傳播過程遵循能級簡并定律,用易學的話說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同類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等理論。起決定性作用的氣叫做用神,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用神是易學的重要概念。易學經常把氣現象人格化、擬人化,用人格化的語言代表氣現象,這是易學的語言風格,形成了神煞和鬼神理論,在易卜書里隨處可見。神為陽氣的代號,鬼煞為陰氣的代號。

    氣分陰陽二氣,又分為五行氣,加上靜止不動的氣(元氣,神)合為六氣。陰陽五行之氣共為十氣,加上元氣的兩種狀態(大氣之氣和經絡元氣,即自由之氣和極化之氣),共十二氣。這就是易經力學設置十干和十二支的物理學本義。十二氣是純氣的全部種類。精為實物屬陽,氣為虛物屬陰,陰陽合一成為有生命力的新的精體。

    為什么天干有十而地支有十二?在易學里有天干和地支兩個重要理論。天干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即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為什么是天干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而不是其它的呢?我們知道,在宇宙空間里充滿了虛物炁體(奇點物質、非質點物質),里面流動著來自各個星球和星球上的各種物體(非生物和生物)產生的能量——炁流。我們把能量流分為引力能和斥力能二類,在易學里叫做陰陽二氣;又分為水、木、火、土、金五行氣,就是場能、波動能、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五類能量現象,它們是炁體的穩流、球面流、紊流、線柱流、粒流五類炁流形態。易學就是關于氣的學問,也就是關于陰陽五行的學問。氣來源于精,即“氣生精,精生氣”。氣分布在“經絡穴位”里,經絡穴位是由氣形成的物質系統。神就是靜止的虛物,行氣就是流動的虛物,也就是能量,又名力,就是炁流。“精生氣”,氣是精體吞吐元氣物質使元氣流動形成的元氣的流動現象。氣流向精體叫做引力能,就是陰氣,流離精體叫做斥力能,就是陽氣。五行反映了氣的流動強度的大小:水、木、火、土、金五行氣的能級逐漸升高,例如場能、波動能、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五類能量的能級序為(Hz):場能?,聲波是10的0~5次方,電磁波是10的5~12次方,光是10的12~16次方,射線是10的16~?次方,熱能在熱光段(紅外光和熱性可見光)以及微波段。

    對星球天體產生的氣(天氣)進行分類,得到了天干。天干就是天體產生之氣的干擾作用之意。天氣共有五行氣五類,每一行氣都有陰陽二類,即引力能和斥力能,所以天氣的性能共有十種,用文字符號表達就是十天干。

    對地球產生的氣(地氣)進行分類,得到了地支。地支就是地球產生之氣的支配作用之意。地氣共有五行氣和地之元氣(空氣里的虛物,就是除了氣體分子和塵埃之外的物質)六類,每一種氣都有陰陽二類,即引力能和斥力能,所以地氣的性能共有十二種,用文字符號表達就是十二地支。

    為什么天干不考慮天之元氣的作用呢?天之元氣就是大氣層以外的太空里的虛物物質。由于地球產生的斥力能(地球風、地磁)的作用,阻止了太空里的元氣物質作用到地球上面,只有天之五行氣能夠穿越大氣層到達地面而對地球上的事物產生作用,所以不考慮天之元氣的作用。

    對于天干的陰陽五行性能我們容易理解,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已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前者為陽性,后者為陰性,例如甲屬于陽,乙屬于陰。問題是對地支的陰陽五行性能我們有些模糊,有討論的必要。對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我們也容易理解,但是對辰未戌丑屬土難于理解。為什么土有四個而不是和其它四行一樣只有兩個呢?在易學里有支藏干理論。支藏干就是地支里包含的天干成分,也就是天氣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對地氣的影響作用關系。該理論指出:辰為陽土,藏戊已癸,也就是說地支辰氣是天干戊已癸三氣的綜合效應(未屬陰土藏已丁乙,戌屬陽土藏戊辛丁,丑屬陰土藏已癸辛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在易學里,相對于五行氣(統稱為火氣,都具有熱性,即波動性,都可以用溫度表示),元氣又屬于水,就是說有行氣水和元氣水的不同。元氣形成的場能(水)又叫做神,是不流動的元氣場,而行氣水是流動的元氣形成的行氣場。元氣水和行氣水的區別就象高壓液體和穩流的液體所具有的能量形式的不同。元氣水(場能)也具有土氣(光能)的性質,就是能量傳播的前后的力度是相同的(注:行氣水的力度是隨著傳播的距離逐漸減弱的,土行氣和元氣水的力度和傳播距離無關,是前后不變的),所以性質屬于土。元氣流動形成的場能(水行氣)屬于動能,元氣產生的場能(神)是勢能,都屬于場能范疇,故藏有水氣。又因為地球元氣產生的土性之力是離開地球指向天空的,對于天體來說是屬于陰性的,故屬于陰性的癸,即藏的都是癸水,不是陽性的壬水。從支藏干可見,辰和丑里都藏癸水,應該是對地之元氣的分類,元氣增加則力度提高,屬于陽土戊為辰,元氣減少則力度降低,屬于陰土已為丑。而未和戌是對水行氣性能的分類,這個容易理解。行氣場和元氣場的不同就象流水產生的動力能和靜水產生的勢力能的不同。靜水產生的水的重力勢能是由于地球對水分子的吸引作用,或者是由于密封受壓產生的水的壓力能,而元氣場是由于地球引力對大氣分子的吸引作用,大氣分子產生的場能使大氣內的元氣被壓縮而產生了指向太空的力。在生物體內,元氣形成了經絡穴位系統,行氣則在經絡穴位內和體液以及細胞肉體內流動,形成了經絡穴位現象,即氣脈和血脈現象,也就是各種生命現象(在易學眼里,天地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力的生命體)。在經絡穴位內的元氣形成了元氣場能,這樣才能夠維持經絡穴位管道系統的存在,讓行氣和體液有活動的空間。

    精就是實物。易學是以精體所產生之氣的陰陽五行性能對精體進行分類的。在易學里把精分為陰陽兩儀和三才(天才、地才、人才合稱為三才。八卦和萬物)兩類,相應于現在的量子和離子(有陰陽二類量子、正負離子)和組子(原子、分子、細胞、物體)物質。組子由陰陽兩類粒子(量子、原子、分子、離子。天才、地才兩儀)和電磁場物質(人才)組成。

    精的起源。易學指出:“有生于無。無生有,有歸無。無形之道生有形之器。萬物生于無有。氣聚為象,氣凝為人。氣聚成形,散則成風、化氣、無影。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這些理論現在被證實是正確的科學理論。愛因斯坦說:“質量是能量的凝聚態”,質量物質就是“有”物質,能量物質就是“無”物質。無生有的過程,一方面是神物質凝聚成精物質,另一方面是具有波動性的氣物質變成粒子性的精物質。

    精的性能。精生氣,無(神氣)一旦生成有(精),就具備了生產氣的能力。不同的精生產不同的氣,相同的精所處的環境不同也會生產不同的氣。氣就是精所具備的性能。精依靠所產生的氣而相互作用,氣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動力源泉。

    精生氣的能力可用溫能公式表達如下:ε=kT,E=ε/r2=kT/r2,F=kˊEε=k〞T1T2/r2,k〞=k1k2kˊ。

    式中,ε-炁粒(精體)的產能(炁流)能力,E-離炁粒r處的炁流強度,F-兩炁粒間的作用力(炁流作用效應),T-絕對溫度(炁體的能級化程度),k-炁體能級化系數,kˊ-能級簡并系數,k〞-能級系數。例如中子:ε=8。1677x10-5T(eV),電場1。6x10-37庫侖,磁場-1。913148核磁子,電場和磁場就是中子的斥力和引力、陽氣和陰氣。通過基子的溫能公式可以導出組子的溫能公式,從而用溫度將各種能量統一起來。這一工作已經遠遠超過我的能力范圍,敬請有志有能者來完成。

    精的演化規律。易學指出:“氣生精,道生萬物,易生萬物”,萬物都是由道這種物質生成的,是道的不同的存在形態。易學進一步指出了道生萬物的具體過程:“道一二三萬物”(流程圖)。這就是無生有的具體過程,就是精的起源和演化過程。請和炁學的三炁演化規律比較一下:“炁體炁子量子原子分子物體”,分子是構成物體并且具有物體的基本性能的基本物質,因此分子可以代表物體。易學的道生萬物規律,更加概括了由分子構成萬物的過程。任何精體都可以看做是“一”物質,當“一”物質同其他精體作用時,有比較就會有區別,于是就能夠分別出陰陽性能來,從而歸入“二”物質內。陰陽二類“一”精體依靠所產生的陰陽二氣相互結合成新的組合精體,就是“三”物質,例如陰陽量子結合成原子,陰陽原子結合成分子,陰陽分子結合成非生物物體,陰陽非生物物體結合成細胞,陰陽細胞結合成生物物體,陰陽物體結合生成新的物體(例如陰陽二類生物交合懷孕生子,又如具有陰陽性能的二類非生物結合變成新的物質)。

    精的組成與結構。上面的“三”物質和“萬物”物質統稱為三才物質。三才就是天才、地才、人才,是構成三才物質的三類物質。是哪三才?就是陽性之精、陰性之精和結構中的結合能物質(陰陽二氣物質,電磁場物質),例如原子的原子核、電子和結構層間的電磁場,例如分子中的陰陽二類原子和結構層間的化學鍵能物質,例如物體中的陰陽二類分子和結構中的結合能物質(分子鍵能物質)。易學指出:“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說,任何物體都是以陰抱陽,陽負陰,即以陽儀在內,陰儀在外的形式構成的,其間就是沖氣物質。這種理論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實。兩儀就是陰陽兩類精體,就是天才和地才物質,沖氣為人才物質,也就是“一”物質、電磁場物質。三才結構理論適合所有的物質結構。

    精的產生條件與作用機理。陰陽二氣作用是實現精氣神三才物質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必要條件,也是唯一條件,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唯一動力源泉。力來源于陰陽兩儀作用,正如易學指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陰陽既濟,萬物生矣。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陽施陰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極陽生,陽極陰生。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陰陽中和則萬物育焉”。易學的這一世界觀同現代哲學和物理學把引力和斥力的作用看作是宇宙第一推動力的原理是一致的。精的結合與分解也是陰陽二氣作用的結果,這一點已經為現學所證實。

    對于精的運動作用規律,易學從氣的角度做了闡述,就是陰陽五行理論,另題討論。

    色空理論。易學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光能,不是女色的色。光是由各種彩色的單色光組成的。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說是空的。空中有色物質(光物質),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我們能夠看見光明的存在,完全是由于物體(如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吸收和反射光能物質的結果,如果沒有吸收和反射作用,我們是看不見光的。這是光學告訴我們的。空氣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例如分子物質、塵埃物質、能量物質(引力場能、電磁波能、超聲波能、聲能、光能、熱能、射線能),我們無法看到它們的存在,但是我們可以測出它們的存在。易學理論已經揭示了宇宙真理,只是我們看不懂而已。

    中醫和氣功同源,二學構成了龐大的易經生命學體系,對生物的起源與演化、組成與結構、機理與功能、現象與本質、病療與養生等生命問題有較深入的研究和詳盡的論述。中醫用臟腑經絡理論反映了生命現象─—疾病與傷患,氣功用經絡和精氣神理論論述了生命功能─—養生。易學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身三寶精氣神”。精氣神理論在氣功和中醫中都有較細致的論述,尤其在氣功學著作里論述得更為具體,因為氣功是使精氣神相互轉化的技術,就是實現“聚津成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特殊技術。中醫認為:“腎藏精,肺藏氣,心藏神,肝藏血,脾主運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講的“腎、肺、心、肝、脾”泛指五臟和五行經絡,而人們往往只當作五臟論。易學物質結構理論中的三才理論,用之于質點物質得到了八卦理論,用之于生物結構則形成了精氣神理論。精氣神理論是對生物的組成與結構、性質與功能、生成轉化運動規律、對生物的影響效應(即形成的生命現象)進行論述的學問。生物學常識告訴我們,所有生物都是由生命的基本單元─—細胞這類物質結構而成的。炁學理論指出,先是由化學物質(分子、離子類非生物物質)和炁體構成細胞個體(自由細胞,形成體液),然后是自由細胞和炁體結構形成細胞團體(結構細胞,形成骨肉)。在骨肉細胞網絡之間充滿了體液和炁體。體液網絡屬陽,如血管、毛細血管,炁體網絡屬陰,就是俗稱的經絡,所以炁體又稱為經絡物質。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體液和炁體兩大網絡的陰陽作用,即體液和炁體的抗衡,形成了生命活動,實現了生命功能,造成了各種生命現象(身心活動)。

    根據炁學理論,任何質點(自然包含了骨肉體液這類細胞物質)都在進行吞吐炁體產生能流的活動。在易學里就把細胞、炁流(能量)、經絡物質炁體三者分別稱之為精、氣、神,用三才理論表述為地才、人才、天才共三才物質。以上是狹義的精氣神分類,適用于生物。廣義上的精氣神泛指任何質點物質、能量、炁體三類物質,適用于所有物質,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如圖示。

    口之飲食為生物體提供了水(溶劑)和食物(溶質,營養物質)。食物均為生物類,是細胞類物質,而分子級物質(如食鹽、味精等非生物物質)通常只作為調味料使用,或作為藥物(如西藥)使用。中藥以生物(細胞級物質)為藥,是符合自然法則的療法,西藥以非生物(分子級物質)為藥,故副作用大、后遺癥難免。食物就是后天精物質,進入生物體后分解并重組成新的細胞─—先天精物質。先后天精是一對相對性概念,對甲而言是先天精,當它作為乙的食物時,即成為了乙的后天精。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熱能就叫后天氣。

    鼻之呼吸為生物體提供了氧氣和炁體。氧氣提供的氧化能(O2+C=CO2+熱)也是后天氣,炁體通過肺部過濾直接進入經絡,成為先天元氣(即元神)。天人一氣即指此炁(炁體),人之經絡和大氣中的炁體(天氣)是連成一體、沒有斷隔的。

    皮膚與耳目三類感官接受的外界能量(信息)也是后天氣物質。

    以上是后天精氣通過五官進入經絡對生物體產生作用的情形。

    生物細胞吞吐炁體產生能流,這里的細胞、能流、經絡炁體分別稱之為先天精、先天氣、先天元氣(元神、神、真氣)三類物質。

    先后天二氣在經絡里循環流動,精氣神相互轉化,從而對生物發生作用,引起了生命現象,即各種身心活動,此即生命的能量作用原理。易學精氣神理論就是對這些生命現象的不同見解。精是生命動力機,其能源就是經絡炁體,產生的能量(炁流)就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

    實際上,精氣神三物就其本質而言都是炁(炁體)這種物質的三種存在形態而已,我們不要被種類繁雜又零亂的各種氣的名稱所迷惑。氣凝聚(極化、點燃)則成精(質點物質),精瓦解則成氣(非質點物質),這就是“氣聚成形,散則無影。無生有。氣凝為人。氣聚而有象。氣生精。氣聚為萬物”的意思。在這里,易學里的無與有分別指虛物和實物,虛物就是非質點物質炁(炁體,包括神和氣),實物就是質點物質精,就是我們所使用的物質定義。我們現在的科學把物質分為物質和能量(或意識、精神),分別對應于易學的物質定義精和氣,有與無。精有量子、原子、分子萬物,即固液氣體和射線等質點物質。由于無之為物是非質點物質,沒有質點功能可供觀測,無影無蹤,這就是為什么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遲遲不能發現氣(炁體)的原因。人們認識到了電場和磁場是“一種特殊物質”,但一直沒有發現它們,成了科學懸案,直到最近通過人們才發現了炁體,終于證實了氣(古又作“炁”字)的存在。

    二、經絡穴位理論和風水理論

    經絡穴位和風水理論是緊密相關的理論體系,風水就是經絡中的元氣物質。風水,風水,就是形成風(氣,能量)的物質,也就是虛物炁體。

    經絡理論(包括穴位理論)、精氣神理論、臟腑理論是易經生命學(中醫、氣功等)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生物體的起源與演化、組成與結構(分布)、性質與功能、現象與應用的理論,三者構成了生命動力學體系,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正確地反映了生命現象與活動規律。經絡理論對中醫實踐(醫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正如醫書中說的:“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治病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中醫術諸療法都與經絡穴位有關,如中藥講藥物歸經,針灸、點穴、按摩、氣功諸更是直接與之接觸。從本質上講,中醫學就是經絡學,它以經絡性質(陰陽五行之氣)論病,通過經絡現象診病,利用經絡功能治病。中藥講氣味歸經,不講藥物成分,通過藥物氣味(藥性─—氣之陰陽五行,炁流性質)進入經絡從而達到消除病患的目的。幾千年的醫療實踐充分地證實了經絡理論的真理性、科學性、準確性、完善性、實用性,對中醫應用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針灸和氣功實踐更是直接感受和體驗經絡穴位現象和實在性及應用經絡功能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1經絡論撮要經絡論是比較成熟的理論,在中醫和氣功著作里都有了很系統、科學、全面、具體的論述。從古人對經絡穴位的論述里,在醫療和氣功實踐中,我們感覺到經絡是一種實在的物質系統,知道了經絡物質對生命的重要性和決定性,了解到經絡穴位的分類、分布、起止流向、性質功能、作用現象、運行規律、應用技能等知識。經絡的分布狀態與神經、血管類同,與樹木干支分布相似,有主干、支干、細支三類,在經絡為經脈、絡脈、孫脈三脈。經絡上密布著穴位,經絡功能主要是通過穴位得以實現的,穴位是經絡的功能點、敏感點。外力作用于穴位上的效果比非穴位經絡好得多。經絡病象也會反映在相應經絡的有關穴位上。阿是穴通常在孫脈上形成,因為孫脈細小,容易堵塞產生氣節,出現痛感,這就是“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道理。

    2經絡論的研究現狀經絡論也是神秘文化現象之一,并普遍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人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經絡,終于在十幾年前拍攝到了經絡圖,上有穴位點,與經絡理論完全吻合,從而證實了經絡穴位的實在性。那么經絡穴位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近20年來,為了探明經絡穴位的本質,人們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做了很多的猜想,開展了全面的實驗工作,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僅摘幾則如下:

    解剖學研究成果顯示:穴區組織中都有豐富而多樣的神經末梢、神經束、神經叢。可見經絡穴位與神經緊密相關。但是研究又顯示,經絡和神經各有不同的走向、現象與功能,是不同的物質系統。

    針刺實驗結果:神經干以麻為主,血管以痛為主,肌肉、肌腱、骨膜以酸脹為主,經絡則兼而有之。氣感現象表明,氣是一種具有力學性質的實在物質,而不是憑空想象的理論名詞,氣是在經絡中存在的。同時也說明了,氣不是氣體,而是某種未知的物質,因為氣和氣體的功能與產生的現象明顯不符(附注:氣就是最近發現的炁體,是能量物質、非質點物質)。

    穴位電位實驗:器官活動增強時,相應的經絡穴位電位升高。器官摘除或經絡組織損壞時,相應的經絡穴位電位降低,甚至為零。

    穴位輻射效應實驗:在相應的臟腑有暖流感覺,相應經絡有感傳效應。

    3經絡揭密根據炁學理論和生物學生理學常識,我們知道,生物體是由固態骨肉、液態體液、氣態呼哨消化道和炁態的炁管共四大系統構成的統一有機整體。四態齊全才能構成活生生的生物,缺一不可,而且炁態才是決定生命活動的關鍵系統,沒有了炁態系統就成了死亡的生物,只是尸首軀殼而已。在細胞(精體)構成生物體的骨肉固態系統的時候,會在細胞之間形成各種大小形態的管道空隙,里面充滿了液體、氣體或炁體,于是構成了液態、氣態、炁態三大系統,炁態系統就是經絡系統。經絡是由炁體構成的炁體管道網絡系統,里面流動著炁流,從而實現生命功能。用易學語言表達為,經絡是由精結構形成的,充滿了神(炁體)和氣(炁流)的管道系統。根據氣功等生命現象我們知道,經絡物質炁體(神)就是生命物質(決定生命活動的物質)、意識物質(形成意識、精神、思維活動的物質)。

    穴位就是經絡管道上形成的炁體節點或經絡的分叉處,是炁體比較集中的地方,是經絡上的薄弱點、敏感點、功能點。穴位就象吹膠管時,在薄弱處形成的突起處。通過穴位控制經絡功能,這就是點穴術。

    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內外二氣在經絡里流動,沖擊臟腑神經等器官,使生物體實現生命功能,形成各種生命現象。外氣外精通過感官進入人體經絡,內氣由內精(細胞)泵動神(炁體)形成。炁體和體液占據著相同的管道,所以有“經絡主行氣血,是氣血的通道”之稱。經絡空間由體液占據時為血脈,由炁體(神)占據時為氣脈,行氣則在氣脈和血脈內流動。廣義上的經絡指的就是除了質點之外的所有空間部分(非質點物質占據的部分),狹義上的經絡僅指炁體系統,不含液體和氣體的系統。經絡中神氣和體液之精相互對抗,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神氣、體液分別稱為陰、陽物質,其中神和氣又分別稱為陰氣(水氣)、陽氣(火氣)。中醫即以陰陽平衡論病,病是陰陽失調的生命現象。

    根據廣義精氣神和經絡理論,天人地三界都各有其精氣神和經絡系統。天之精氣神分別是諸天體、天體輻射能和引力能、太空物質炁體,地之精氣神分別是土石等化學物質、地球引力能和輻射能、風水(地里炁體)。炁體形成的通道就是經絡,炁體較集中的地方為穴位。顯然,經絡是聯系天地人三才物體的紐帶,經絡物質炁體(神氣)是三才共享的物質,故易學有:“天地人一氣、人為小天地、天人合一”等話語,“一氣”就是共同享用的炁體,簡稱為炁。

    4經絡理論的科學本質經絡理論是關于經絡穴位的組成與結構(分布)、性質與功能、現象與應用、運動規律等的學問,經絡技術(中醫術)是經絡理論和經絡功能的實際具體應用。生命的本質在于經絡,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因此經絡理論是生命的動力學理論。根據經絡理論和構成經絡的精氣神理論,即可闡述所有的生命現象和規律。

    5結論精體是以炁體為能源的永動炁泵(簡稱炁機),精所產生的炁流(氣,能量)總是沿著由神(炁體)和氣(炁流)構成的通道經絡(炁道)運行的,其運行規律遵循能級化和能級簡并兩大能量定律。炁流導致了物體運動,氣是使臟腑等器官活動(泵送體液)的動力源泉,臟腑是體液泵。神是使精得以活動的能源,是產生氣的源泉,故有元氣之稱。

    神經是生命的功能系統,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精氣神理論闡述了生物體的結構和氣的產生起源,經絡理論闡述了氣的作用規律,臟腑理論是和絡理論緊密相關的理論體系,臟腑是精的特殊形態物質。

    生物的生老病死均與神氣(炁體)有關。在炁場(神力)的作用下,細胞之精才能正常活動。體液之精起到密閉經絡管道,使炁體(神氣)不致亂行或外泄的作用。炁流作用導致各種生命現象(身心活動),產生饑渴等欲望。從氣功現象可知,當經絡物質神氣增加時,將會把經絡管道中的體液擠出體外,出現津液增加的現象,汗水也是一樣排出體外的。

    三、陰陽五行理論

    陰陽五行理論是易卜的理論基礎,易經占卜就是利用陰陽五行理論進行了解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的。中醫也離不開陰陽五行理論的指導。陰陽五行理論由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共六大易經力學理論組成,闡述了經絡中氣的來源、陰陽五行性能、運動變化作用規律及其應用等問題。其中:

    陰陽和五行為力的方向和大小。精生氣,氣的方向和大小就是引力能和斥力能,用陰陽五行表示,陰陽為力的方向,五行為力的大小。氣流向精體為陰氣為引力能,用陰爻--表示,反之為陽氣為斥力能為輻射能,用陽爻—表示,因此陰陽代表了力的方向。五行就是水、木、火、土、金五氣,分別為炁體的穩流、面流、紊流、線流、粒流等五類炁流形態,反映了炁流強度的大小,其特例為場能(電場、磁場、引力場)、波能(聲波、超聲波、電磁波)、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這五類能量現象,其能級序為(Hz):聲波?~105,電磁波105~1012,光1012~1016,射線1016~?,熱能在熱光段(紅外光和熱性可見光)。

    易學指出:“水潤下,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穡,金從革。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反映了炁流的基本特征,例如,水氣(場能)象水潤物一樣一直濕潤下去,木氣(波能)既彎曲向旁展開又一直向前面傳播,火氣(熱能)是炎熱者沖向前去,土氣(光能)是使作物生長(光合作用),金氣(射線能)為量子流,是被裹束在一起的氣,光能同時具有其他四氣的性能。

    天干、地支為天地二氣(日月星天體和地球產生之氣─—引力能和斥力能)的干擾、支配作用,反映了天地二氣的來源和陰陽五行性能,是對空間性能(陰陽五行)的劃分,例如:太陽風、地磁場分別是太陽和地球產生的斥力能,萬有引力更是人人皆知的能量形式。天之元氣充滿整個太空空間,日月星地等天體產生的各種陰陽五行之氣(干支二氣)行滿了整個宇宙空間,空中都是干支二氣,并對其他事物產生影響作用。易學(尤其是易卜、中醫)實踐充分地證實了這一點,現代科學也證實了這一點。同非生物一樣,人(泛指生物)在沒有成仙了道成為神仙之前,都要受到干支二氣的影響作用。但是,當人通過修仙了道之術成為神仙之后,就能夠超乎五行作用之外,不再受到干支作用了,就能夠躲過六道輪回,不生不滅,不老長生,跳出輪回網,從生死簿上除名,不再受閻王老子管轄了,就能夠和天地山川齊壽,與日月同光了。這是古人根據易學理論得出的結論,在易學科普名著《西游記》中闡述得較為精彩。干支二氣(行氣)行滿了整個宇宙空間,正是干支二氣支持了天體的運行和變化,并對各種事物產生影響作用。如果沒有干支二氣作用,星球天體就會在太空中亂飛亂舞。例如我們已經知道,日氣(太陽產生之陰陽五行之氣,就是各種太陽能)對地球物質(水系、氣候、物質變化、生物)的影響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91精品欧美成人|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韩国成人毛片aaa黄|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亚洲女成人图区|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免费成人黄色大片|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久久成人综合网|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网站| 欧美成人第一页|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