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

    第1篇: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 透明質酸鈉; 關節內注射; 膝關節粘連; 骨折固定

    膝關節周圍骨折后關節內粘連較常見,手術損傷大,恢復慢,易再次粘連, 故效果差。關節內粘連是造成關節僵硬的主要原因,關節囊攣縮及股四頭肌粘連和攣縮也會導致類似結果。膝關節骨折后關節內粘連患者長期的活動受限會進一步使關節軟骨退變加速,最終導致膝關節病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有必要對膝關節粘連進行積極的早期康復治療。已有研究報道幾丁糖通過促進組織生理性修復、止血及生物屏障作用來預防關節粘連,同時也為術后早期喪失了關節液的關節腔提供作用。筆者前期研究認為術后如果能夠耐受盡早下地行走訓練可以防止關節再度粘連,改善關節活動度,更是促進膝關節周圍損傷組織恢復可行的方法。膝關節骨折后關節內粘連患者僅靠自己理解來做康復訓練,缺乏正確的康復訓練指導,訓練不當等原因都是造成關節功能恢復較差的原因。為探討膝關節內骨折后關節內粘連的康復治療方法我院自2008年2月-2010年2月間共對90例膝關節粘連的患者進行了康復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2008年2月-2010年2月本院收治膝關節骨折后關節內粘連患者90例,本組男60例,女 30 例;年齡33-75歲, 平均 43.6 歲; 股骨髁骨折20例, 髕骨骨折40例, 脛骨平臺骨折30 例; 內固定術后40例, 石膏固定 20 例, 內固定加外固定30 例; 病程11-25 個月, 平均13個月。臨床癥狀均為屈膝功能障礙。平均屈膝度數為40℃,(23℃一71℃),2例伸直受限10℃左右。其余伸膝功能正常。

    1.2治療方法

    康復治療方法:硬膜外麻醉后做適度的推拿,忌用暴力,避免骨折。然后做髕上外側入口,鈍芯松解髕上囊和髕骨關節粘連,外上入口松解外側溝的粘連帶。大量鹽水沖洗關節腔,關節腔內注入2ml 氟美松和 5ml 透明質酸鈉,術畢加壓包扎。術后第1天進行股四頭肌等長訓練,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坐于床邊,健側下肢下壓患肢練習屈膝,坐于床上,患肢足跟墊高, 雙手下壓膝關節練習伸膝, 指導患者推髕骨增加髕骨活動度。患者仰臥于診床上.雙下肢自然放松,術者立于患側,以掌根部揉擦大腿、膝關節周圍及內、外側膝眼,力量由小到大,以大腿及膝部有發熱感為度。術后1周指導患者扶墻練習下蹲,俯臥位他人輔以作屈膝的推壓。出院應達到:伸膝 0℃,屈膝>95℃, 肌力超過術前水平。術后 4周幫助患者扶雙拐下地站立,行患肢屈伸及踝關節旋轉練習, 并逐漸開始練習帶拐行走5-6次/d,30-40 min/次.有髕骨主持帶攣縮的要每日按上下左右的順序推移髕骨2次/日,30min/日。康需訓練的可同時配合物理療法,如超短波,低頻(藥透入)等。

    2 結果

    經過平均 21個月的治療, 除1例股骨髁骨折復位不良患者外,均達到伸膝 0℃, 屈膝 105℃, 日常生活自理。未見感染、骨折等并發癥出現。

    3結論

    膝關節粘連導致的活動障礙一直是關節外科關注的焦點。膝部的創傷及手術、骨折后固定時間過長等引起的關節內纖維粘連、關節囊攣縮等都是造成膝關節僵硬的主要原因[6]。對膝關節粘連導致的膝關節活動受限,膝關節疼痛癥狀相對來說不太嚴重.手術主要目的是增加膝關節活動度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因此,應該著重從功能訓練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康復治療的運動方面要從能夠耐受的最大活動度開始鍛煉,爭取每天都有進步。目前各醫院均追求床位周轉率及經濟效益,故康復訓練不系統、不規范及懼痛是患者膝關節粘連、僵硬、活動度受限的主要原因。在用藥方面,中藥熏洗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消瘀等作用,局部熏洗,通過藥物的直接作用,促進局部水腫消失,炎癥吸收,有利于消腫止痛。總之,康復治療對膝關節骨折后關節內粘連患者效果顯著,堅持康復治療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曾湘慧,馮宗權,陳宏.伸直型膝關節僵硬松解術(附30例報告)[J].中華骨科雜志,1996,16(1):22—24.

    [2] 吳海山, 侯春林 關節內注射幾丁糖預防創傷性關節軟骨退變的實驗研究 [ J]醫學雜志,1995 ,20(4 ) :259.

    [3] 王文斌,顧其勝,吳萍.玻璃酸鈉一一種新型的防止術后組織粘連的高分子吸收生物醫學材料.透析與人工器官,1997,8(1):4

    [4]彭 阿欽,張英澤,吳希瑞,等.髕骨牽引輔助治療膝關節僵直[J].中華骨科雜志,1997,17(9):574.

    [5] 盧華定,蔡道章,王昆,等.關節鏡下粘連松解結合透明質酸鈉注射治療膝關節強直[J].中國內鏡雜志,2005,11(3):260,262.

    [6]董 紀元,盧世壁,王繼芳等.小切口膝關節粘連松解術后及連續被動活動治療膝關節僵直.中華骨科雜志,1997,17(11):675

    第2篇: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髕骨骨折;治療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145

    髕骨是膝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起到保護膝關節的作用, 髕骨骨折是骨科臨床中常見的病癥, 所占比重較大。通常的治療方法是通過手術使髕骨復位再結合其他輔助治療方法, 恢復髕骨形態、促進骨折的愈合以及恢復膝關節的生理功能, 患者的康復程度及康復時間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術后的治療和后期的護理。本文探索了實施中西醫結合療法是否能有效提高髕骨骨折的治療效果, 獲得了較為理想的研究結果, 現作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 年6 月~2014 年8月在本院骨科接受髕骨骨折治療的患者84例,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42例。對照組中男26 例, 女16 例, 年齡15~65歲, 平均年齡(41.67±7.78)歲;觀察組中男20例, 女22例, 年齡16~75 歲, 平均年齡(48.43±8.86)歲。患者的臨床表現有:局部腫脹、髕骨錯位處有明顯壓痛感、存在關節內及皮下瘀血、膝關節無法自主伸直或自然抬起、部分患者無法站立。骨折原因:車禍事故32 例、跌傷20 例、壓傷碰傷16 例, 砸傷10例、運動中意外受傷6 例。X片檢查結果為:開放性骨折患者44 例, 閉合性骨折患者40例。閉合性骨折人員中存在粉碎骨折患者18例, 裂紋者10例, 橫斷骨折患者1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臨床表現、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按照實際髕骨骨折情況及骨折類型完成石膏固定或髕骨切開復位固定手術。對照組患者在患肢固定后根據患肢的固定情況設定藥物的劑量, 內服常規西藥進行消炎鎮痛, 酌情服用多酶片、九維他片、鈣片等, 對炎癥較明顯的患者增加骨肽注射液、對腫脹嚴重的患者給予定量的甘露醇注射液。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同時, 采用中醫輔助治療, 患者依據骨折三期治療原則選取合適的中草藥熬制湯劑, 在手術后第1天起口服中草藥湯劑, 骨折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骨折中期以續筋接骨、祛淤止痛為主;骨折恢復后期以補氣活血、強壯筋骨為主;患者傷口拆線后配合中藥熏洗, 將藥液置于患者膝下進行熏蒸, 待水溫可接受時用毛巾蘸取藥液的復浸洗骨折部位并進行揉按、推拿, 3次/d, 30 min/次, 堅持1個月[1]。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治療有效率和滿意度。使用滿意度量表[2]評估患者的滿意度, 量表中主要包括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服務態度等, 滿分100分, 非常滿意≥90分, 基本滿意60~89分, 不滿意≤59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 4 療效評價標準[3] 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患者骨折部位對位情況佳, 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無疼痛及肌肉萎縮現象, 可以自如行走、跑步等;有效:骨折對位情況及愈合狀況良好, 膝關節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復, 基本可以行走, 下蹲、上下樓梯稍有不便;無效:骨折對位差, 未愈合或愈合緩慢, 膝關節活動受限、有壓痛及其他不適感, 跛行, 下蹲困難。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研究組中顯效24例, 有效15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中顯效18例, 有效17例, 無效7例, 總有效率為83.33%;研究組患者的滿意度(非常滿意21例, 基本滿意10例, 不滿意7例)為90.48%, 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非常滿意18例, 基本滿意8例, 不滿意4例)71.43%, 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髕骨骨折能否取得滿意的康復效果, 首先取決于固定手術是否成功, 在對髕骨實施固定時務必要將碎骨完全剔凈、最大程度地縮小折骨復位的誤差, 確保骨折對位。其次術后的治療方法同樣非常重要, 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康復時間及康復程度。本治療實踐結果表明: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在髕骨骨折治療中效果顯著, 中藥湯劑內服外敷熏洗在活血祛瘀, 疏經通絡, 改善局部血循環, 消除水腫, 促進膝關節生理功能的恢復中有顯著作用, 能明顯促進骨折的愈合, 縮短治療周期,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本研究中,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86%,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髕骨骨折患者, 能有效提高骨折愈合質量、恢復關節功能, 并縮短療程, 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操作簡便、易于掌握, 值得在各醫療機構中加以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涂楊茂. 中西醫結髕骨骨折和治療髕骨骨折療效分析. 光明中醫, 2011(3):548-549.

    [2] 許理忠, 謝可永. 中西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療效觀察. 遼寧中醫雜志, 2001(12):748-749.

    第3篇: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 骨折治療;運動康復一體化;股骨粗隆間骨折;預后影響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常見的下肢骨折, 多發于老年人群,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 由于骨質疏松、外傷損傷、病理變化等原因引起的骨折發生率也在不斷升高[1]。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常表現為局部疼痛、牙痛、腫脹、功能障礙等,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需根據患者病情具體情況及時治療并輔助科學合理的運動康復措施, 否則患者患肢會出現萎縮、變形, 且會出現術后并發癥[2]。本次研究中對比分析采取常規治療措施與采取骨折治療聯合規范、科學、系統的運動康復治療措施的效果差異, 探討運動康復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預后的影響,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間本院收治的6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4例。對照組患者僅采取常規骨折治療措施,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運動康復訓練。其中對照組男19例, 女15例, 年齡46~76歲, 平均年齡(58.1±3.2)歲。受傷至入院治療間隔時間2~48 h, 根據《骨折患者早期運動康復安全性評定量表》進行評分, 以100分制計量, 其中≤40分患者8例;41~70 分患者20例, >70分患者6例;觀察組中男18例, 女16例, 年齡48~77歲, 平均年齡(58.3±4.1)歲, 受傷至入院治療間隔時間2~48 h, 根據《骨折患者早期運動康復安全性評定量表》進行評分, 以100分制計量, 其中≤40 分患者9例;41~70分患者21例, >70分患者4例。兩組患者入院治療時患肢均未接受過任何手術治療, 且傷前肢體活動能力正常, 研究排除嚴重心、肺、肝、腎等原發異常患者, 排除病理性骨折等影響骨折治療效果的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平均年齡、病程、病因、病情狀況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骨折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骨折治療方法, 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主要為皮牽引或股骨髁上牽引術, 以減緩患者髖內外旋及畸形;手術治療主要分為股骨近端l內釘(PFNA)、髖螺釘(DHS)及人工股骨頭置換法。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及患者對外科手術耐受程度選擇骨折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后均輔助消腫止痛、抗感染、促進傷口愈合等藥物治療, 并進行常規臨床護理措施。

    1. 3 運動康復方法[3] 根據患者早期運動康復安全性評分制定規范、科學的康復訓練措施。①對于評分≤40分的患者, 運動量不宜過大, 這類患者存在再骨折及固定物松動、斷裂的危險, 需延遲負重練習時間, 首先進行相關組織長收縮練習, 待患者肌力恢復良好后再行抬腿練習、關節練習、負重練習及正常行走訓練。②評分介于41~70分的患者其運動機能狀況相對較好, 術后可直接進行股四頭肌、N繩肌等長收縮練習, 30次/d, 每天練習45 min, 先輕度練習再逐漸加強練習力度, 手術治療1周后進行直抬腿練習, 50次/d左右, 10 s/次左右, 然后進行50次左右側抬腿練習, 10 s/次左右, 再進行后抬腿練習, 100次/d左右, 10 s/次左右, 每組動作交錯練習, 注意動作難度逐漸升高, 謹防拉傷。手術治療4周左右開始進行髖關節、膝關節的屈伸練習, 并重復前幾周的肌肉張縮和抬腿練習。手術3個月后開始進行負重練習。③評分>70分的患者其運動機能狀況優良, 手術治療后即可參與康復運動訓練, 相對于前兩類患者, 本組患者可加大練習力度, 相關肌肉長收縮練習次數可提高至600次/d, 1周后在患者疼痛感明顯減輕的情況下開始進行抬腿練習, 幫助腿部肌肉血液循環, 恢復機能, 練習方法同上, 但在以上練習基礎上可適當增加練習次數和力度。根據患者練習情況術后2周可同時增加髖關節、膝關節屈伸練習, 并逐漸增加練習時間和次數。手術治療1個月后, 行X攝影檢查, 根據患者骨折愈合情況開始負重訓練, 骨折愈合情況不好應推遲負重練習時間。負重練習由25%體重量緩慢增加至30%、45%、60%、80%, 直至100%體重量, 每2周增加1次負重量。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增加練習時間, 最終使患者恢復主動行走功能。

    1. 4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情況、切口并發癥發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全身并發癥發生率及關節預后情況。一般切口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切口血腫及切口皮膚壞死等病癥, 全身并發癥包括褥瘡、泌尿系統感染、消化系統潰瘍、肺部感染等。

    1. 5 療效判斷標準[4] 根據髖關節、膝關節活動相關標準將骨折患者關節預后狀況分為3個等級, 即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髖關節、膝關節無疼痛, 行動無困難, 關節活動能力基本恢復到傷前水平, 髖關節的屈伸活動能力達到正常人關節活動能力70%以上;有效:患者髖關節、膝關節無明顯疼痛, 能夠依靠外力緩慢行走, 關節活動能力較之前有很大改善, 髖關節的屈伸活動能力能夠達到正常人關節活動能力50%以上;無效:患者髖關節疼痛嚴重, 生活不能自理, 關節活動能力較差, 需臥床休養, 髖關節活動能力只能達到正常人的0~49%。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6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愈合及并發癥情況對比 經過1年的隨訪調查, 觀察組患者股骨骨折愈合率為94.12%, 明顯優于對照組骨折愈合率85.29%,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切口并發癥發生率11.76%、全身并發癥發生率5.88%)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切口并發癥發生率23.53%、全身并發癥發生率17.65%),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髖關節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髖關節預后總有效率為91.18%, 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關節預后總有效率79.41%,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下肢骨折的康復治療應遵循“早運動、晚負重”的治療原則, 祖國傳統醫學在治療骨折所遵循的“動靜結合”原則與之異曲同工, 都體現了早期運動康復治療的理念。現代部分人盲目的將骨折治療機械的定義為“復位、固定、功能鍛煉”三個階段, 在康復階段醫生護士也僅提供簡單的指導, 沒有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 容易造成骨折愈合慢、能力恢復晚, 有時甚至會引發再次骨折, 而過分強調靜態休養而忽略功能鍛煉的治療方法同樣也不利于骨折患者的康復, 對骨折端進行適當應力刺激, 能夠促進骨折端組織快速愈合及關節活動能力的恢復。

    下肢骨折患者治療初期都需要臥床休息, 這有利于患肢的愈合, 但是骨折除引起骨組織本身損傷外還影響了周邊的肌肉血管和組織, 臥床治療一段時間后進行適當運動訓練能夠幫助預防其他并發癥的發生。首先早運動能夠減少褥瘡、靜脈血栓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適當的運動康復治療還能夠幫助下肢關節和肌肉活動能力的恢復, 促進下肢靜脈及淋巴回流、消除血腫、改善血液循環, 能夠給患者帶來更多營養, 促進骨組織的修復和愈合。而前期肌肉長收縮和舒張練習能夠矯正輕微的骨折移位現象, 并為早期下地活動提供肌肉機能基礎。

    另外, 下肢骨折的患者也會出現應激性消化道潰瘍[5], 臥床期間胃腸道功能明顯減退、腸蠕動緩慢、胃酸及唾液分泌量減少, 目前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發現運動康復治療除能夠幫助下肢運動功能恢復還能夠促進胃排空, 增加膽汁的合成和分泌。早期臥床運動能夠幫助胃腸道功能快速恢復, 盡早排便、排氣, 減緩臨床消化道潰瘍癥狀。

    本次研究中采取骨折治療與運動康復一體化治療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預后恢復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 其髖關節恢復總有效率達91.18%, 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曹兵. 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 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 2013, 23(2):594-595.

    [2] 夏志剛,楊銘華. 綜合康復訓練對股骨粗隆間骨折鎖定鋼板斷裂的臨床價值. 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20):118-120.

    [3] 馬煥林. 骨折治療與運動康復一體化對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預后分析. 醫學綜述, 2014, 20(2):366-368.

    [4] 張斌,戴閩,唐亞敏,等. 骨折治療與運動康復一體化對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療效的影響.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2, 26(12):1453-1456.

    第4篇: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方法:臨床手術與隨訪。

    結論:選擇合適病例,手術結合康復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骨關節內骨折手術康復療效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36-02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人體負重及行走中起重要的作用,而跟骨骨折臨床上多見,約占全身跗骨骨折的60%[1],其中大部分骨折涉及距下關節面,預后較差,即使精心治療也是有部分患者遺留持續性疼痛和嚴重功能障礙,致殘率高達30%。由于解剖結構及其功能的特殊性,為此病的治療帶來了困難。我院傳統使用跟骨撬撥治療,近年來采用手術切復治療。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們采用跟骨撬撥術及切復解剖鋼板內固定術治療閉合性跟骨骨折53例56足,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臨床材料

    1.1一般資料。本組53例56足,男49例51足,女4例5足,研究病例均為波及距下關節面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致傷原因:墜落傷47例,車禍傷6例,分別行撬撥復位術(38例38足)和切復解剖鋼板內固定術(15例18足),按Sanders分型,Ⅱ型46例49足,Ⅲ型5例5足,Ⅳ型2例2足。

    1.2治療方法。

    1.2.1跟骨撬撥術。取側臥位,常規以碘酒酒精消毒,鋪無菌手術單,于跟骨結節跟腱附著點偏內側。選用3.5mm骨圓針于該點進針,方向指向第一骰骨,于透視下見到達骨折線時順勢向遠端撬撥,以恢復貝勒氏角,透視下見貝勒氏角基本恢復,距下關節面基本平整后,維持撬撥,以小腿石膏管型固定。康復:固定6周后去除鋼針及石膏,開始進行功能鍛煉。術后腫脹采用熱療消除。

    1.2.2切復解剖鋼板內固定術。手術時間一般在傷后3-7d手術,如果局部存在較嚴重的水腫和張力性水泡,手術延遲至傷后10~14d。手術在上血帶控制下進行。手術應用跟骨外側“L”形切口。注意顯露和保護腓腸皮神經和腓骨長短肌腱,緊貼跟骨外側璧由下向上切剝直到顯露出距下關節和跟骰關節。選用合適長度的AO跟骨鈦鋼板固定,前端止到接近跟骰關節,后端止到跟骨結節,對己復位的跟骨丘部,可用螺釘將其固定到載距突上或跟骨的內側壁上。骨折壓縮嚴重,空腔較大予植顆粒狀髂骨或人工骨。縫合腓側副韌帶、皮下、皮膚,傷口兩端置入兩條皮片引流加壓包扎或置負壓引流管一根引流。縫合皮下時要非常小心,要做到嚴密的縫合和避免縫上腓腸皮神經。康復: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7—10d。術后不做外固定。腳抬高放置3d,術后24h開始腳趾被動活動;48h開始趾和跺的主動活動,并逐漸加強;術后48-72h拔除引流物。完全負重需術后3個月。

    1.3隨訪及療效評價。治療訐估標準采用Kerr百分評分系統(calcaneal fracture scoring system):①疼痛(36分),其中休息時無痛18分,輕痛11分,中度痛6分,嚴重痛0分;活動時無痛18分;②工作能力(25分),其中沒有改變原工作25分,適當改變(或稱減輕)原工作16分,被迫改變原工作8分,不能工作0分;③行走能力(25分),沒有改變行走能力25分,行走輕微受限16分,中度受限8分,嚴重受限0分;④輔助行走情況14分,無需任何輔助14分,偶爾使用手杖6分,使用雙手杖3分,使用支撐到肩的手杖0分。86分以上為優,71-85分之間為良,51-70分之間為差,50分以下為極差。

    2結果

    2.1臨床療效。優26例,良26例,差1例。

    2.2并發癥。腓骨肌腱撞擊綜合征2例,踝關節活動恢復良好。切復治療組中3例傷口發生軟組織感染,經換藥,抗感染治療1-3月,平均6周,基本痊愈。1例術后出現腓腸皮神經損傷癥狀者,末作特別處理。

    3討論

    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的唯一目的就是恢復跟骨治正常解剖結構。只需達到復位的目的,獲得良好的功能,就可得到最好的治療。波及距下關節的跟骨骨折的治療以達到解剖復位為目標[2]。跟骨撬撥治療,始于上世紀50年代,為Essex-Lopresti所創,經國內張鐵良等改良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特點是:經皮穿針將塌陷的跟骨恢復原位。經過手法及石膏恢復增寬的跟骨體,創傷小,療效好,病程短,一般時間為10周。

    切復鋼板固定是近年來流行的治療方法,由于需要切開復位,而跟骨有其特有的解剖結構,解剖組織較廣。復位要求高,實際操作困難,效果并不非常理想。多數病例出現皮緣壞死,軟組織感染,鋼板外露,需長期換藥,抗感染治療。術后X線片對位及Bohler角無明顯改善,預后不佳,須行二次矯形手術。無論何種治療方法,都應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選擇手術時機。以我們的經驗,跟骨為松質骨,血運豐富,傷后必然造成高度腫脹,此時手術,先行積極消腫治療,抬高患肢,口服消腫止痛藥一般3日,皮紋出現腫脹消除即可手術治療,有血跡時應待創面干燥后行手術,否則易造成針道感染。切口皮緣壞死不愈合。分離皮下應盡可能全層游離。

    建議:臨床上跟骨撬撥術和切復解剖鋼板內固定術都不失為治療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只需把握好手術時機,適當選擇適應癥,都能獲得滿意的療效。建議將撬撥技術和切復內固定有機結合,也就是直視下先行撬撥跟骨,使得Bohler角得到有效恢復,再用手法擠壓增寬的跟骨體,此時放置解剖鋼板施行固定,同時可將缺損部分植骨,這樣治療的效果將更為有效。

    參考文獻

    第5篇: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克氏針;髁間棘;關節鏡

    脛骨髁間棘是指前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脛骨髁間棘移位明顯的骨折,由于受傷前交叉韌帶的松弛,表現為膝關節不穩,而引發關節功能障礙[1]。醫學上對有很多急性的Meyers-Mckeever都是進行的早期手術,治療上還是采用切開螺絲固定復位方法進行,這種手術方法會致使創傷大,住院時間長,費用也相當的昂貴。如今隨著醫學的不斷改革進步,對于Meyers-Mckeever 的治療都是采用關節鏡下克氏針內固定治療髁間棘骨折,并且這種治療方法已成為了一種趨勢逐步代替了傳統的切開復位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進行了關節鏡下克氏針內固定治療髁間棘骨折手術的患者21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5例;患者基本的年齡階段都是在24~41歲,平均年齡為34.5歲。其中外側半月板撕裂4例,合并半月板損傷6例。接受手術的時間在傷后2~6d。術前采用常規的檢測手法以了解骨折以及韌帶這些部位的損傷情況。

    1.2方法 對患者硬膜外或者全身進行一個麻醉,同時用止血帶對患者進行止血,讓患者膝屈成90。在行膝之處進行微開脛骨髁對關節腔內的骨屑等一些損傷組織給清理干凈,并且用關節鏡對髕上囊、髕股關節、髁間窩、內外側窩及內外側后室進行探查。如果有所需要可以在膝的正中微開進行輔助工作。并且對半月板的一個損傷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處理,清理干凈骨折之間的沒用組織后,用探鉤之類的儀器對骨折處進行骨骼復位,復位達到理想狀態時,利用韌帶定位器在關節外的1~2cm處,分別向關節腔交叉鉆入克氏針,再穿過骨折骨塊,在關節內將克氏針折彎,以固定牽拉已經骨折的骨塊,并在關節鏡下做屈伸活動觀察克氏針會不會與髁窩發生撞擊,膝韌帶之間的張力有沒有恢復到正常,等一切都處理好后,最后將長出來的克氏針彎曲埋于皮組織下。手術過后,膝關節采用事呀包扎法包扎,麻醉過后還要對患者進行肌肉等訓練,以免在麻醉當中肌肉受到損傷,并且對患者進行2~4的靜脈抗生素注射以防止術后感染,并在術后第2w鼓勵協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等3w后去除一些石膏托架進行關節彎曲訓練,以便于半月板愈合。6個月后經過x線檢查表示骨骼已經完全愈合后就可以去掉拐杖進行正常的活動。

    2結果

    21例患者術后在醫生的康復指導幫助下4w膝關節功能恢復到了96%,彎曲程度可以達到90°12w后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了正常。一般在6個月的骨骼愈合后取出了鋼針,并經過x光檢驗骨折的復位效果均為滿意,也并沒有什么切口或者關節內感染,關節的伸屈也完全恢復到了正常,也沒有什么術后后遺癥。

    3討論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典型病史它開始于非接觸性減速運動、跳躍或剪切動作,其它的損傷機制還包括作用于膝關節的外力,Meyers和McKeever根據骨折塊移位程度將其分為三型,保守 型的治療,如果處理的不恰當或者移位不恰當時就容易導致骨折將發生一個畸形的愈合,引發晚期的病變,甚至就直接影響到關節的功能[2]。對于這些癥狀只能通過晚期對髁間的塑形,骨塊去除等手術來加以彌補[3]。但是傳統的開放手術對患者的創傷大,所以住院時間也特別的長,而且術后的一些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也比較困難,膝關節的強直現象也比較嚴重[4]。而相比之下克氏針優點就突顯了出來:①克氏針不僅價格上占優勢,而且其取材也比較方面,實用的范圍也很廣,手術過程中方式也比較靈活多變可以應付于多種困難的骨折處理。②克氏針相對于傳統的螺絲固定法,其比較細對患者造成的創傷也比較小,手術時間也比較短暫,可以很好的降低感染,并且手術恢復的也快,也不會損傷骨骺所以關節鏡下克氏針內固定治療不僅可以適用于大人也可以對骨骼還在發育的孩子進行治療[5]。③1.5mm的克氏針有很好的彈性,固定后不容易被折斷,所以給患者造成的創傷也比較小風險也小,并且在術后骨骼愈合后取出也比較簡單方面,沒有關節腔內的操作,更大限度的降低了骨折治療的風險。

    總之,關節鏡下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有著很強的實用性,特別對骨骼正在發育的兒童來講,這更是不二的選擇。同時關節鏡下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手術過程中操作簡單、創傷小,使得術后患者恢復的快效果也良好,是一種值得大家選擇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于鐵軍,薛彥祥,朱文忠.關節鏡下克氏針內固定治療髁間棘骨折[J].臨床醫學,2013,33(6):84-85

    [2] Meyers M, McKeever FM. Fracture of the inter-condylar eminence of the tibia[J].J Bone Joint Surg (Am).2009,52(8):1677-1684.

    [3]代振動,袁宏偉,路闖,等.關節鏡下克氏針固定治療脛骨髁間前棘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8):748-749.

    第6篇: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鎖定鋼板內固定術;脛骨平臺復雜骨折手術;臨床觀察

    脛骨平臺骨折是膝關節骨折病中較為常見的骨折病,屬于關節內骨折,大多是由膝關節內外壓力或縱向壓力所導致的,通常伴隨著膝關節軟骨和韌帶的損傷,嚴重影響膝關節的功能,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致殘率較高,是十分危險的疾病,如果手術不當,則會給患者帶來終生遺憾,所以如何讓損傷的膝關節良好恢復一直是臨床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研究重點,現當今,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術來治療脛骨平臺復雜骨折則十分常見,本文采用的是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術的24例患者,通過研究這24例患者手術時間、體外傷口愈合時間、體內傷口愈合時間以及對HSS評定等進行研究,作為探討的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齡18~67歲,平均35.2歲。交通致傷的14例,高處墜落致傷的4例,重物砸傷的5例,其他原因致傷的1例。均為閉合性骨折,韌帶受傷20例,韌帶無損傷4例。受傷至就診時間2h~3d,所有患者在住院后受傷處均進行X線觀察、脛骨平臺的CT掃描,術前均進行過加壓包扎外固定以及抗炎消腫等相關的基礎性治療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的顧客檢查,評估患者的狀態,患者的情況穩定后擇期進行手術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以及病情,在手術前進行牽引,同時進行消腫治療,在腫脹炎癥消失后,在全麻的情況下進行手術,膝關節前外側聯合內側進行手術切口,沿著半月板下面的邊緣處進行切割,切開關節囊,將關節面暴露,利用透視儀將移位關節進行復位,使關節面平整,到達正常水平,選用相應的鎖定鋼板進行內固定,縫合傷口時采用內固定方式,手術后采用常規抗生素進行恢復治療,24h后進行肌肉收縮鍛煉,進行術后康復鍛煉。

    2結果

    24例患者手術時間短,體外傷口愈合時間均在6~7w,手術后患者的均痊愈出院,術后隨訪12~30w,在手術后的脛骨平臺CT復查中顯示,體內傷口愈合均在術后17~23w后康復,按 HSS 評分標準評定,康復優良率高達87.5%。

    3討論

    經觀察,使用鎖定鋼板內固定術的方法治療脛骨平臺復雜骨折,手術時間短,在24例患者中中,手術時間為60min的有6例,占全部患者的25%,手術時間80min的為10例,占全部患者的42%,手術時間85min的有6例,占全部患者的25%,120min的則有2例,占全部患者的8%,由此可見,手術時間在60~120min,時間短,節省出相當大的時間,有利于發生重大事故時醫生對更多的患者開展手術。

    使用鎖定鋼板內固定術的方法治療脛骨平臺復雜骨折手術,體外傷口愈合時間較快,在6~7w,其中愈合時間為6w的有7例,占全部患者的29.1%,愈合時間為6.5w的有10例,占全部患者的27.5%,愈合時間為7w的有7例,占全部患者的29.1%,由此可見,手術的內外傷口愈合時間短,有利于患者的皮膚外觀恢復,同時也防止由于患者的不良習慣造成的二次炎癥的發生。

    經過術后12~30w的隨訪觀察,患者體內傷口愈合的時間短,通常在17~23w,其中,傷口愈合時間為17w的有7例,占全部患者的29.1%,傷口愈合時間為19w的有9例,占全部患者的37.5%,傷口愈合時間為21w的有5例,占全部患者的20.9%,傷口愈合時間為23w的為3例,占全部患者的12.5%,可見,體內傷口愈合時間短,有利于患者傷口的恢復,便于患者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

    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即 HSS的評分標準包括, 膝關節活動程度、疼痛程度及膝關節穩定性等,評定結果HSS評分>85分為優,HSS評分70~84的為良,HSS評分60~69的為中,HSS評分

    綜上所述,通過對24例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觀察,本人認為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時間短、傷口愈合時間快、患者負擔小、治療效果好,是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較好的方案,值得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尚天裕,顧云佳,黃慶森,等.中國接骨學[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91-293.

    [2]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737.

    [3]劉志雄.骨科常用診斷分類方法和功能結果評定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25-126,274-275.

    [4]榮國威、王承武.骨折[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5-1028.

    [5]白建忠,郁凱樂,俞思勤,等.脛骨平臺骨折的分級與治療方法選擇[J].臨床骨科雜志,2003,6(4):322-323.

    [6]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37-1038.

    第7篇: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中圖分類號】R68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479-01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齡16~49歲(平均28歲);致傷原因;車禍致傷8例,摔傷6例,運動摔傷4例;合并橈骨小頭粉碎骨折2例、肘關節后脫位6例,尺骨鷹嘴骨折4例、。按Regan-Morrey分類[1]:Ⅰ型:冠狀突尖骨折,4例;Ⅱ型:冠狀突骨折受累小于冠狀突高度50%,6例;Ⅲ型:冠狀突骨折受累大于冠狀突高度50%,8例:18例均于傷后入院,并確診。

    1.2 治療方法

    (1)保守治療:5例(Ⅰ型5例)行患者上肢常規功能位石膏托固定,4~8周(平均6周)后去除外固定,行關節功能鍛煉。(2)手術治療;13例行手術治療,采用肘關節前方S形切口或肘內、外側切口,3例行碎骨塊摘除(Ⅱ型3例),10例直視下骨折復位,用克氏針、鋼絲張力帶或松質骨螺釘固定,克氏針、鋼絲固定方向自尺骨背側向冠狀突,尾部留于尺骨背側皮質骨外,以便以后順利去除。較大碎骨塊(Ⅲ型)采用1~2枚螺釘固定,固定方向可于冠狀突骨折處直接固定,也可自尺骨背側向冠狀突鉆孔固定,同時探查并修復尺側副韌帶前束,如有損傷給于修復。2例合并橈骨小頭粉碎骨折無法固定,采用橈骨小頭碎骨塊重建冠狀突。對合并傷作相應處理。(3)術后處理:術后功能位石膏托固定2~4周。4周后去除外固定行康復功能鍛煉。固定骨折的克氏針或螺釘待骨折愈合后取出

    2、結果

    本組手術13例患者,刀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率100%,愈合時間為7―10周,平均7.7周。18例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8―71個月,平均28.5個月。末次隨訪X線2例出現創傷性關節炎。根據Morry[2]制定的肘關節功能評定標準,對肘關節功能進行評價。本組優1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優良率77.7。

    3、討論

    3.1 尺骨冠狀突骨折的診斷

    尺骨冠狀突對維持肘關節的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Morrey【3】等認為冠狀突是肘關節穩定的指示器,并至少可作為側副韌帶損傷或的支持部。因此,臨床上正確診斷尺骨冠狀突骨折不伴或伴有尺側副韌帶損傷非常重要。 而尺側副韌帶前束損傷,將造成肘關節側方不穩【4】。尺骨冠狀突骨折時腫痛多局限于肘關節前方,肘關節伸屈功能受限,因其常合并肘部其它骨折,常規X線攝片因冠突與尺骨鷹嘴、橈骨小頭重疊,易造成漏診,故對疑及冠狀突骨折,應常規加攝斜位片,必要時CT檢查。

    3.2 尺骨冠狀突骨折的治療

    尺骨冠狀突骨折的程度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根據Regan【1】分型,:Ⅰ、Ⅱ型骨折對肘關節的穩定性無顯著影響,可保守治療,Ⅲ型骨折明顯影響肘關節的穩定性,需手術治療。對于嚴重粉碎性骨折無法固定者,可行骨片摘除,尺骨冠狀突重建,重建高度需達到冠狀突高度的1/2以上【5】。對于早期功能鍛煉問題,因為尺骨冠狀突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可引起關節僵硬、創傷性關節炎、異位骨化等并發癥,除了術中注意微創操作減少關節軟組織進一步損傷外,強調早期功能鍛煉,避免長時間固定。對于Ⅰ型骨折可不作外固定,術后第2~3天即行肘關節主動功能訓練,對于Ⅱ型、Ⅲ型骨折,根據內固定的穩定情況,適當調整外固定時間,若骨折固定牢固,術后1~2周即可行肘關節功能練習,若內固定欠穩定,一般在術后3~4周后在醫生的指導下行肘關節的主動、被動功能訓練,以減少肘關節退變和發生肘關節炎的概率。

    參考文獻:

    [1] Regan W,Morrey B. Fractures of the coronoid process of ulna. J Bone Joint Surg,1989,71:1348~1354.

    [2] Morrey BF Chai EY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elbow ln:Morrey BF ed The elbow lts disorders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1985.73-91

    [3] Morrey BF An KN 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ligaments of the el-bow.Clin Orthop Res,1985,(201);84-90

    第8篇: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脛腓骨折;護理;效果

    1臨床資料

    本組45例,男28例,女27例;年齡18~62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5例,運動致傷2例,砸傷23例,墜落傷5例。住院時間15-23日,術后隨訪半年,全部可以參加體力勞動,僅有1例輕微的膝關節功能障礙。

    2治療方法

    依據不同的骨折類型可以選擇差異化的治療方法,石膏固定以及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髓內針固定以及切開復位鋼板,外固定架,跟骨牽引等。

    3常見并發癥

    骨筋膜室綜合癥,缺血性的肌痙攣以及針眼感染和腓總神經損傷等,此外還存在骨延遲愈合的可能。這些常見病發癥中以骨筋膜室綜合癥最為常見。

    4護理的措施及方法

    4.1術前心理護理。此類骨折病患者在受傷前大多身體健康,因骨折常常引起情緒的變化,容易煩躁、情緒焦慮不安[3],此時要將患者安排在同類患者的病房中,在完成患肢固的適當的外固定后(小夾板以及硬紙殼),把患肢擺放在高于腹部的牽引架上,生活上給予幫助和體貼,說話和氣,言語適當,以消除患者的煩躁、緊張情緒,待患者情緒穩定后,詳細講解住院應配合醫生,選擇最好的治療方案,患者此時最關心的是用什么方法治療最好,痛苦如何,以后是否有后遺癥,護理人員應耐心仔細地介紹醫師的技術水平,及應用什么方法最佳等,以消除患者的顧慮,積極配合手術治療[1]。

    4.2擺放。脛腓骨骨折,尤其是閉合性脛腓骨骨折,由于小腿的解剖特點,很多時候腫脹十分明顯,除了要給予外固定外,還要把患肢抬高45~50°為宜,24小時內要進行3次左右的冷敷次,每次以一刻鐘為宜,要應給以中立,踝兩側要采取海綿墊固定,預防內外旋轉造成的重再損傷,此外還要注意患肢腫脹的發展變化,觸摸足背動脈的跳動情況,一旦足背動脈摸不清或者患肢繼續腫脹,有疼痛加重的情況,要第一時間報告醫生,防止筋膜間隙綜合征以及其他損傷的發生。

    4.3飲食護理。飲食應宜清淡可口,容易消化,比如面條、米粥、果蔬一類為適宜,忌食辛辣肥膩;在骨折愈合期,因為瘀未盡去,筋骨還沒有愈合,飲食更應該進調和氣血、接骨續筋的食品,比如牛奶、豆類、排骨、魚類高蛋白食品等;在骨折的愈合后期,由于體虛還沒有完全恢復,骨折還未堅固,需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可進食營養豐富的滋補之品,如動物肝腎、紅棗、桂圓等,加速骨折愈合。

    4.4術后護理。術后護理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1周。根據損傷情況,酌情使用甘露注射液3~5天,脫水消腫,切口常規換藥拆線,更換外固定支架針孔敷料,1~2次/周。術后的護理:術后將患肢置于功能位,抬高30°~40°,以利于靜脈、淋巴的回流,減輕腫脹。嚴密觀察血液循環及創口情況,注意觀察手術切口的滲血情況及分泌物顏色,氣味,定時做分泌微生物培養及藥敏試驗,及時更換敷料,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傷肢外固定器覆蓋棉墊,以阻擋灰塵和保溫,紫外線空氣消毒每日2次,每天2次75%酒精滴于針眼處,或用凡士林紗布包裹針眼處,每2~3天更換1次,防止針道感染。早期膝踝關節功能鍛煉,1周后根據患者情況可考慮扶拐行走。隨時檢查堅固各鎖釘,確保骨折固定牢靠。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有引流管者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質及引流管是否通暢。患者抬高患肢長時間臥床后,身體重心集中在骶尾部及背部骨突部位,受壓部位皮膚容易發生摩擦而導致皮膚缺血壞死。每1~2小時協助病人翻身1次,并按摩受壓部位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要經常保持床單整潔,保持皮膚干燥,及時做好生活護理,預防褥瘡的發生。

    5出院醫囑

    出院時告知患者,患者為恢復期,主要是加強膝關節、踝關節功能鍛煉,防止長期石膏或夾板固定造成膝、踝關節活動障礙(強直)而影響功能。定期來院復查,來復查時帶好門診病歷,以便醫生記錄病情,直至骨折處完全愈合。

    6結果

    45例脛腓骨骨折住院患者,通過對患者治療術前和術后的正確護理,出院后的指導和跟蹤隨訪,44例患者下肢功能恢復較好,優良率為97.8%,1例有輕微膝關節關節功能障礙。并非因護理不當造成,與骨折嚴重程度和術后恢復有關。

    7體會

    脛腓骨骨折大多由外力所致多見,病理性骨折非常少見。骨折以后局部腫脹,疼痛,畸形,出現功能活動障礙,患者非常痛苦,只要得到正確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患者的痛苦能夠大大減輕,有利于骨折的恢復。通過對45例脛腓骨骨折患者的護理,認識到骨折除了手術以及保守治療以為,良好的護理是改善預后的重要保證,術后護理關系著手術治療效果的成敗。運用現代的整體化護理模式,根據護理診斷及個體心理、社會、精神差異等,進行護理評估,使護士能對癥實施指導及功能鍛煉是促進康復的新手段。

    參考文獻

    [1]于仲嘉,劉光漢,張志占,等.單例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臨床應用(附2,524例報告)[J].中華骨科雜志,,1996,,16(2):,211-213.

    [2]劉昌鳳,賈秀瓊,鄒興建,等.復雜性脛腓骨骨折病人的護理107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5):,22.

    第9篇: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 脛骨干骨折;膨脹髓內釘;固定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076-01

    交鎖髓內釘在脛骨干骨折臨床治療中應用十分廣泛,該治療方法符合生物力學,可以實現科學、確切的固定,還能減少軟組織損傷,不波及膝關節,但是該治療方式應用會延長術后愈合時間,髓內釘變形還會引起外部導針施力不準影響手術效果。當前,可膨脹髓內釘治療術在脛骨干骨折中應用不斷推廣,該治療方法相比于常規的交鎖髓內釘治療術具有更為顯著的臨床效果[1]。本文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62例脛骨干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探討了膨脹髓內釘治療脛骨干骨折的臨床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62例脛骨干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為19-80歲,平均年齡為(38.6±5.2)歲,其中墜落傷9例,車禍傷41例,重物砸傷12例;AO分型A2型18例,A3型26例,B2型10例,B3型8例。按照患者就診順序編號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32例,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術前行抗生素藥物治療,給予低分子肝素鈉藥物以預防深靜脈血栓。(1)研究組:患者行可膨脹髓內釘治療,術前行最窄處髓腔直徑測量,并基于測量結果選取膨脹髓內釘(髓內釘的原始直徑比髓腔直徑小1-2mm);選取脛骨平臺前緣與脛骨結節偏內0.5cm-1.0cm處的交界部位進釘,進釘后向釘內注入生理鹽水并進行加壓,采用X線機觀察膨脹程度。術后第一天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收縮鍛煉及鄰近踝關節、膝關節被動鍛煉,術后第二天在拐杖支撐下行負重行走,術后14天基于患者愈合效果進行完全負重行走。(2)對照組:患者行常規交鎖髓內釘治療,進釘方法參照研究組,后采用鎖定行上下部位固定,針對遠端鎖定固定難度較大的患者采用透視機探尋鎖孔。兩組患者手術實施過程中均就患者的出血量及透視時長進行記錄。術后2-8周基于患者骨折穩定情況開始部分負重鍛煉,4-12周行完全負重鍛煉。兩組患者每月定時進行門診復查及X線檢查,視患者康復情況取釘。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術中透視時間、術后骨折愈合時長、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骨折線完全消失、負重行走無痛感視為骨折愈合[2]。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數據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行t或卡方檢驗,用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術中透視時長、骨折愈合時長等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且手術時長、術中透視時長及骨折愈合時長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注:與對照組相比,*P

    2.2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均十分理想,并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對照組術后共發生3例并發癥,包括1例遠端鎖定斷裂,2例鎖定處紅腫(抗感染治療后紅腫消失)。兩組均未出現骨筋膜室綜合征、肺栓塞或靜脈栓塞等并發癥。兩組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臨床研究發現,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干骨折臨床效果明顯優于鋼板固定術、外固定術及石膏外固定方法等,該方法可以基于肢體力線進行軸線固定,應用機制較為科學。但是,近年來,臨床實踐證明,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骨折時會降低骨折部位的壓力,而骨折愈合對壓力刺激敏感度較高[3],在壓力降低的情況下會延緩骨折愈合時間;此外常規交鎖髓內釘治療方法中用到的髓內釘具有較大的直徑,在進釘時極易發生變形影響尾部導向不準確[4],需要借助X線透視來反復矯正,這便增加了手術操作環節,極易出現術中出血量過大、手術時間過長等問題,進而影響導致交鎖髓內釘治療術的應用效果。

    膨脹髓內釘治療法主要是借助于物理加壓法促進髓內釘膨脹,膨脹加壓會進一步推動內釘插入骨干松質內,形成“沙漏樣”固定,穩定效果較高,該操作過程主要基于髓內釘旋入可控性進行骨折固定,操作簡易且安全,能夠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應用科學性較高,可以推廣應用。相比于常規交鎖髓內釘治療方法,可膨脹髓內釘骨折治療方法可以縮短骨折內釘固定時間,保證骨折穩固處理的精準性,進而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透視次數,減縮骨折愈合時長,減少術中出血量,應用安全性明顯高于交鎖髓內釘治療方法。本文62例臨床觀察發現,可膨脹髓內釘治療法在減少出血量的基礎上減少術后并發癥,減低手術風險,應用效果明顯優于交鎖髓內釘治療法。

    綜上所述,對脛骨干骨折患者行膨脹髓內釘治療具有操作方便、手術時短、創傷小及愈合快等優勢,但是相對而言成本較高,可以作為脛骨干骨折臨床治療中的一種替代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祝建光,蔡俊豐,彭莊,林研,尹峰,李增春,陳崢嶸.應用膨脹髓內釘治療脛骨干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07,22(03):12-15.

    [2]肖軍,黃瑞良,區廣鵬,鄭佐勇,李貝.閉合或有限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干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3,14(05):65-46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欧美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 成人最新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国产成人cao在线|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182tv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伊人色院成人蜜桃视频|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天天摸天天碰成人免费视频|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色成人综合|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成人私人影院在线版| 成人口工漫画网站免费| 国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