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腦腔梗的康復鍛煉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腦梗死;護理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腦血管供血障礙,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出現壞死或軟化,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最新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我國城市居民中腦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59.8%[1]。腦梗死通常分: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最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病,約占90%;其次為糖尿病和高血脂癥[2]。老年人大面積腦梗死發病危重,病情發展迅速,并發癥多,預后差?,F將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腦梗死病人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22例中男73例,女49例;年齡52~85(65.1±7.76)歲。診斷標準:全部病例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并經腦CT或MRI確診。其中基底節腦梗死38例、腦栓塞4例、大面積腦梗死15例、小腦梗死9例、腦干梗死12例、腔隙性腦梗死26例,多發腔梗18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96例;冠心病史38例;風心病史8例,糖尿病42例;腦卒中病史16例。
1.2臨床表現以意識障礙為首發癥狀11例,其中嗜睡8例,淺昏迷至重度昏迷6例,另有5例患者入院時神志清楚,住院1~3d漸至嗜睡昏迷;以頭痛為首發癥狀2例;以四肢抽搐起病2例;35例以言語不清、肢體乏力起病。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癱。血壓升高50例,失語15例。
1.3治療原則對急性大面積腦梗死及時應用脫水降顱壓,消除腦水腫,對一般梗塞灶則用抗血小板聚集藥、鈣拮抗劑、血管擴張劑以改善腦循環,神經營養劑和預防感染等治療,結果死亡7例,自動出院6例,余經治療后病情穩定,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吞咽障礙等嚴重后遺癥。
2護理
護理人員必須熟悉腦梗死的病因、分類、病理生理、發病機制、臨床表現,這樣才能按照病程的不同時期采取各種預防和護理措施,將所致的后期損害降到最低。
2.1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變化根據病情每1~2小時監測T、P、R、BP,如有意識障礙加重、頭痛劇烈、頻繁嘔吐、躁動不安、頸項強直、瞳孔大小不等、血壓升高、呼吸、脈搏慢,即有梗死面積增大、出血或者腦疝的可能,如突然失語,肢體偏癱程度加重、意識障礙加深等??赡苡行碌难ㄐ纬?,應及時通知醫生。意識障礙者取平臥位,頭部抬高10~15°,并偏向一側。意識不清者發病24h內應暫停進食,24h后給予鼻飼飲食記錄出入量。
2.2藥物護理使用甘露醇快速滴入,一般250ml20~30min內滴完,防止外滲。應用抗凝時,定時監測KPTr,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傾向,有無口腔黏膜、牙齦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備好魚精蛋白鋅、6一氨基己酸等藥物對抗治療;應用血管擴張劑尼莫地平靜脈滴注時,應緩慢滴注,并且要嚴密監測血壓變化,防止血壓過低引起腦供血不足加重腦損害。
2.3氣道管理保持良好的氧合是腦卒中治療的基礎,如有低氧存在,應立即以2~4L/min吸氧,并加強呼吸道管理如保持頭側位、淸除口腔分泌物、定期拍背、吸痰等,盡快糾正低氧。對于有意識障礙(GCS評分小于8分)又有高度誤吸危險者,應盡早實施氣管插管[1]。
2.4做好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入院后即對病人進行Braden評分,必要墊氣墊床。不能自主翻身病人,協助每1~2小時翻身扣背一次。刺激咳嗽,及時排痰。使用便器時避免擦傷皮膚。床鋪保持平整、干燥。予口腔護理、會陰護理bid。做好導尿管護理。由于病人長期臥床,活動量小,腸蠕動減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補充營養的同時,要注意粗纖維食物的補充。對風濕性心臟病引起的腦栓塞急性期應嚴格要求患者絕對臥床,切忌飽餐,幫助病人翻身時動作要輕,并保持大便通暢。合并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經營養障礙,壓迫過久會引起皮膚破潰,形成“褥瘡”,更應加強皮膚護理及足部護理。
2.5心理護理腦梗死發病急,患者往往對突如其來的生理功能障礙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難難以接受,往往陷入絕望和擔憂的狀態中。心理護理的目的是給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以及應抱有的態度,同時使之引起情緒改變和積極自我治療的意志行動。護士啟發誘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鼓勵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給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有關的健康宣教資料,可采用發放宣教小冊子或集體看康復錄像帶的形式,還可請康復治療效果好的患者,做現身說法的宣教。要富有同情心,創造良好環境,加強對家屬的心理疏導工作,為患者康復提供有利的社會支持系統,激發患者進行康復的興趣,激勵病人配合治療。
2.6康復護理
2.6.1肢體功能障礙的護理偏癱側肢體處于良肢位,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防止腫脹。雙下肢盡量避免輸液,以免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在腦梗死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后48h即可進行康復訓練。主要以預防并發癥及繼發障礙的出現,并為今后的康復訓練做準備。功能鍛煉主要采取床上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相結合,活動偏癱肢體,做肢體按摩,被動活動和坐起、站立、步行鍛煉,防止肢體攣縮、畸形。
2.6.2語言康復訓練向患者解釋語言鍛煉的目的、方法、告訴患者失語是暫時的,語言功能的訓練,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互動練習[3]。體貼關心病人,誘導和鼓勵患者說話,耐心糾正發音,從簡到繁,如“e”、“啊”、“歌”等,反復練習堅持不懈。
2.6.3飲食護理對吞咽障礙病人進食前予提供適當休息,能坐起的患者取軀干垂直頭正中位。坐起患者,一般采用軀干30°仰臥位頭部前屈,偏癱側肩部用枕墊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側。這種可以減少食物向鼻腔返流和誤吸,可讓其進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軟飯等。避免過稀過干的食物,鼓勵患者自己進食,進食過程中讓患者充分咀嚼,確信吞咽后繼續進食。床前要有吸引裝置,如所進食物滯留,鼓勵患者頭轉向健側,并控制舌頭向一側,消除殘留食物。如果食物誤吸入呼吸道,輕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2.6.4日常生活訓練患病后除了要盡早而正規地訓練患肢,還應注意開發健肢的潛能。衣服要做得寬松柔軟,穿衣時先穿癱瘓側,后穿健側;脫衣時先脫健側,后脫患側。練習洗臉、如廁、進食、轉移等生活技能,倡導“自理模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2.6.5安全護理評估病人,做好病人及家屬安全宣教,根據病情,采取床頭警示標識,床欄、約束具等保護措施,下地、如廁攙扶防跌倒、墜床。
2.7做好出院健康教育指導病人出院時大多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言語障礙、悲觀失望等問題,予心理衛生指導尤為重要,樹立信心,家人支持;康復訓練是腦梗死康復的主要辦法,要持之以恒;指導患者避免復發危險因素,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緊張、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堅持定時測血壓、血糖、血脂。如出現手指麻木乏力或短暫的說話困難、流涎、口角歪斜、步態不穩等腦缺血先兆應及時就診。囑患者按時服藥,定期門診隨訪,出現任何不適隨時來院診治。
3體會
腦梗死病人雖然不及腦出血兇險,但是病人大多年老體弱,諸多慢性病纏身,梗塞區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大面積腦梗死、腦栓塞病人發病急、病情重,在護理過程中要加強病情觀察,及早發現病情變化才能為搶救贏得時間;切實做好各項生活護理,降低感染的發生率;心理衛生指導,有針對性地采取護理干預措施,促進腦梗死患者康復的依從性,配合早期康復訓練,減少合并癥;做好出院指導;從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質量,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張悅怡,莊一渝,程麗君,等.急重癥救護新概念與新技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79-181.
【關鍵詞】主動脈夾層 腔內隔絕術 圍手術期 護理
主動脈夾層是指主動脈腔內血液,從主動脈內膜撕裂口進入主動脈中膜形成的壁間血腫沿著主動脈長軸擴展,使中膜分離,造成了主動脈真假兩腔分離的一種病理改變[1]。是少見而嚴重的血管急重癥,臨床表現為突發的劇烈疼痛、休克和壓迫癥狀。該病來勢兇猛、急性期死亡率極高(>50%)。腔內隔絕術是通過導管系統將人工血管-金屬支架復合體移植物導入夾層的破口處,釋放后使移植物固定于破口的上下兩端正常血壁從而隔絕了高壓血流進入假腔,使內膜重新貼附到外膜,防止了破裂[1]。近年來腔內隔絕術以其創傷小、手術死亡率低、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而廣泛應用。我科2007年12月——2011年5月對80例主動脈夾層患者實施了腔內隔絕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本組患者80例,男6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2歲,均有高血壓病史,有不同程度前胸或后背撕裂樣或刀割樣疼痛。入院后MRI或雙源CT示主動脈夾層,DeBakeyⅢ型78例,DeBakeyⅠ型2例屬介入治療適應證。
1.2手術方法:在局麻下穿刺左肱動脈行主動脈造影確認破口的位置、大小、波及范圍,決定置入支架的類型和規格。在全麻或腰麻下在腹股溝下方沿股動脈方向縱行切開,分離股動脈,穿刺并切開股動脈后送入覆膜支架,確定支架到位后釋放支架再次行主動脈造影,見破口完全封閉后,縫合股動脈及切口。
2 結果
80例患者均成功實施腔內隔絕術,其中一例術后出現截癱,一例術后7天并發急性腦梗塞,經積極治療后出院,其余78例患者術后2-3周出院。術后3個月-三年隨訪支架無移位、內漏,破口封閉良好。
3 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持續心電監護,氧氣吸入,密切觀察血壓及心率的變化。充分控制血壓是主動脈夾層搶救的關鍵,應用降壓藥物控制血壓,使血壓控制在90-120∕50-60mmHg之間,心率維持在60-70分,可有效延緩或終止夾層血腫繼續伸延。建立兩路靜脈通路,一組輸入搶救用藥,一組輸入支持用藥,用輸液泵嚴格控制輸液速度,根據血壓調節輸液速度,注意用藥后的反應。嚴密監測心率和節律,預防心率過慢和出現房室傳導阻滯。常用降壓藥有硝普鈉和硝酸甘油。硝普鈉應避光,現配現用,每6小時更換一次。使用硝普鈉個別患者會出現煩躁不安,不合作,自拔輸液管等類似精神癥狀的表現,應加強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墜床和其他意外。
3.1.2心理護理:主動脈夾層患者一般起病急、病情危重、預后差,患者和家屬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懼憂慮。不良情緒可引起血壓波動,有誘發瘤體破裂的危險。因此要關心、安慰病人,認真傾聽患者的傾訴,給予病人同情和鼓勵,避免消極暗示,耐心向病人及家屬介紹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介紹支架介入治療的可靠療效和安全性,消除顧慮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
3.1.3加強基礎護理完善術前準備: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進食低鹽、低脂、低膽固醇、粗纖維飲食;保持病室安靜、整潔,盡量減少陪護、探視人員,避免情緒激動,引起血壓升高;保持大小便通暢,避免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壓的動作。術前完善血尿常規、凝血篩選、肝腎功能等各項實驗室檢查。觀察四肢動脈的博動情況并標記,清潔雙側腹股溝區并備皮;備血;術前禁食水。
3.2術中護理
3.2.1心理護理:熱情迎接病人,介紹手術室環境,鼓勵病人訴說自己的感受,給予心理安慰減輕病人的恐懼和焦慮。
3.2.2術中:認真查對,平穩過床,囑患者不要用力,以防血壓升高,破口增大。病人取平臥位,左上肢外展,以備術中穿刺。
3.2.3常規留置尿管:我們選擇麻醉后留置尿管。術前告知病人,做好解釋工作,保證病人在無痛的狀態下插尿管,避免插管時尿道口疼痛引起血壓升高、動脈瘤再次撕裂的危險。
3.2.4術中與醫生緊密配合,確保手術安全有序:合理擺放手術室內的物品,預留足夠空間,以備開啟支架時有足夠的空間,預防污染并嚴格無菌操作。護士要掌握基本的手術程序,根據手術步驟和需要分次開啟介入器材,以免造成浪費;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保持靜脈通路通暢;觀察病人尿量;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準確執行醫囑給藥;術畢協助醫生包扎傷口安全轉運病人。
3.3術后護理
3.3.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患者回病房后持續心電監護,持續低流量吸氧,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意識、體溫、呼吸、心率變化,特別注意血壓的波動情況,術后血壓過高可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性,血壓過低則使腎血流量減少而影響腎功能。術后嚴密觀察尿量,定期檢查尿常規及腎功能,指導患者多飲水,予以適當補液,以利造影劑的排泄,預防腎損害。嚴密觀察切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密切觀察術肢末梢血液循環,觀察皮溫及顏色,觀察患者四肢動脈(橈動脈、肱動脈、頸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以及雙側動脈搏動的強弱是否對稱[2]。
3.3.2與活動:術后取平臥位,麻醉清醒后改半臥位,腹股溝區切口處砂袋壓迫6-8小時,雙下肢平伸,制動12小時,平臥24小時,術后48小時可適當下床活動,術后3周內避免劇烈活動,防止帶膜支架移位。
3.3.3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1)支架植入術后綜合征:本組32例患者出現發熱,經抗生素、霧化吸入治療4天后體溫恢復正常。術后患者出現發熱,體溫一般不超過38.5℃,與移植物的異物反應、血栓吸收、造影劑以及X線輻射有關。
(2)切口感染:本組2例患者出現切口處膿性液體滲出,經清創引流、定期換藥后傷口痊愈。由于腹股溝切口靠近會,皮膚皺褶較多,易隱藏細菌,加之切口較深,易發生脂肪液化或淋巴漏可繼發細菌感染。應加強傷口護理,定期正確更換敷料,一旦發生切口感染,應行藥敏實驗和細菌檢查,并敞開切口徹底清創,全身使用細菌敏感抗生素[3]。
(3)腦梗塞:本組1例患者7天后出現煩躁癥狀,伴輕度意識模糊,急診頭顱CT提示左側大腦半球大面積腦梗。此例患者為主動脈夾層DeBakeyⅠ型,后經CTA證實為左頸總動脈夾層致左頸總動脈閉塞導致左側大腦半球大面積腦梗。經脫水、抗凝等內科保守治療3周后患者步行出院。
(4)截癱:本組1例患者術后出現截癱,經積極的藥物治療、康復鍛煉、精心的護理3月后患者步行出院。截癱是主動脈腔內隔絕術罕見的嚴重并發癥,可在支架放置后不久即出現。主要是覆膜支架阻斷脊髓重要供血血管所致[4]。因此術后需密切注意下肢的感覺、肌張力及腱反射等。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采取措施。
3.3.4出院指導:教會病人及家屬測量血壓,監測血壓變化的正確方法;遵醫囑正確服用降壓藥、降糖藥和抗凝血藥,服用抗凝血藥者應定期復查凝血篩選,調整藥物用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勞逸結合避免重體力勞動指導進食低鹽低脂低膽固醇粗纖維飲食,控制體重,保持大便通暢;囑患者定期隨訪:出院后第一年內的每3個月、第二年內的每6個月、第三年后每一年都要行CT檢查以了解支架有無變形移位及遲發型內漏;如出現胸背部劇烈疼痛等不適及時就診。
4 小結
主動脈夾層起病兇猛、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保守治療死亡率極高。腔內隔絕術以其創傷小、手術死亡率低、術后恢復快成為目前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法。術前做好心理護理,嚴格控制血壓,完善術前準備;術中與醫生緊密配合,確保手術安全有序;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發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因此加強主動脈夾層腔內隔絕術圍手術期的護理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促進患者康復。
參 考 文 獻
[1]胡德英,田蒔.血管外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 :70,210.
[2]鐘筱蘭,鄧瑩.主動脈夾層患者植入覆膜支架的護理體會[J]. 中國美容醫學.2010,19 (2):366.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顱腦損傷的臨床特點,總結護理要點。方法:回顧分析98例老年顱腦損傷病例的臨床資料。結果:老年顱腦損傷的臨床特點:致傷原因以交通事故為主;硬膜下,腦內血腫,遲發性顱內血腫多見,傷后昏迷持續時間長;并發癥多,病殘率和死亡率高。結論:處理老年顱腦損傷病人應嚴密監測顱內壓變化和心腦肺功能,注意合并癥和并發癥的觀察,做好基礎護理和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關鍵詞】 顱腦損傷;老年;護理
【中圖分類號】R115.6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087-02
重型顱腦損傷是腦外科常見急診,其病死率和致殘率較高。而老年人因自身的生理特點,加上合并損傷多,腦損傷嚴重,傷后昏迷時間長,因此傷后并發癥發生率高。我科自2002年2月~2004年9月共收治重型顱腦損傷老年人98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男57例,女41例。平均年齡68.2歲,其中60~70歲47例,71~80歲36例,81歲以上15例。
1.2致傷原因 交通事故傷51例,摔傷29例,打擊傷13例,其他傷5例。
1.3 傷情和臨床狀況 傷后至就診時間30min~4d,平均6.7h。入院時GCS評分3~5分30例,6~8分68例。
1.5治療措施 手術治療66例(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非手術治療32例(采用脫水、激素、抗炎、營養神經等治療)。
1.6治療結果及預后 治愈45例(45.9%),中殘29例(29.6%),重殘17例(17.4%),死亡7例(7.1%)。
2護理
2.1急性期:(1)由于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慢支等疾病,所以傷后的生命體征變化多較明顯,病情也較嚴重且代償能力差。因此要密切觀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體征、肢體活動情況,每15~30min觀察并記錄1次,發現異常及時報告及處理。老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易發生頻繁嘔吐,本組中惡心、嘔吐40例,因此要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必要時置口咽通氣道或氣管插管,吸氧3~5L/min,以改善腦缺氧,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對于需緊急手術者,要爭分奪秒,在30min內完成術前準備。(2)及時評估患者傷前原有的慢性疾病。本組病例中,既往有慢性病患者37例(38%),顱腦損傷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可加重原有疾病,如血壓升高、血糖升高,甚至誘發心律失常、心梗等。
2.2做好專科護理:
2.2.1顱內壓的觀察 動態監測顱內壓(ICP)和意識瞳孔變化,可早期發現遲發性顱內血腫和彌漫性腦水腫。
老年人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順應性降低,腦組織萎縮,蛛網膜下腔相對增寬,較易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1]。因此在密切觀察神志、瞳孔、血壓、脈搏的基礎上,采用動態監測ICP,有利于早期發現病情變化。若術后病情加重或ICP進行性增高,需及時進行CT檢查。本組有11例病人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經及時發現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2.2呼吸道護理 老年人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約為1/4~1/3。因此預防肺部并發癥是老年顱腦損傷護理工作的重點之一。對昏迷較深的病人應及早行氣管切開,并嚴格執行氣管切開術后護理,及時叩背吸痰。吸痰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常規行霧化吸入和氣道內給藥,根據培養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2.2.3應激性潰瘍的觀察和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常伴有應激性潰瘍,本組發生率55.9%。顱腦損傷后應及早進食,不能進食者留置胃管,既可補充營養,又可監測胃內的變化。發生應激性潰瘍的早期常有呃逆,一旦出現應激性潰瘍,除遵醫囑應用制酸劑、止血藥、擴容藥物外,同時嚴密觀察嘔血和黑便的變化,并記錄其量和性質,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神志、尿量的變化。
2.2.4高熱的觀察與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的急性期發熱很常見,觀察的重點是尋找發熱的原因。中樞性高熱主要是由于下丘腦功能障礙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其處理主要是采用物理降溫,如冰帽、酒精擦浴等,使患者的體溫控制在36℃~36.5℃。感染性高熱時在抗感染同時行物理降溫。
2.2.5加強營養 營養支持對腦組織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進食時應仔細觀察病人有無吞咽動作及嗆咳。若有吞咽而無嗆咳,應先喂密度均勻的糊狀飲食,如藕粉、雞蛋糕,逐漸過渡到流質,軟食。若病人無吞咽動作或嗆咳明顯,及早進行鼻飼。我科采用改良后的鼻飼液(米、奶、蛋糕、果汁、蔬菜汁),使患者的鼻飼液更接近于日常飲食習慣,減少了腹脹和腹瀉的發生。
2.2.6觀察、保護心、腎重要臟器的功能 本組有4人發生 心衰、腎衰2人,其中3人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壓病史,這些患者心功能代償能力較差,當傷后處于高動力狀態時,心臟負荷增大,出現失代償,大量脫水劑的應用,易加重腎負荷,因此要在實驗室檢查的指示下及早補充和注意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2.3一般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老年人,要注意室內溫濕度適宜,每日開窗通風2次,每次30~60min,定時翻身、叩背,每次翻身后用熱毛巾擦洗受壓的皮膚、骨突出部位,保持床鋪的清潔、干燥、無渣屑,做好患者的口腔護理。持續置尿管的患者,應加強會的護理,并為患者行早期膀胱訓練,縮短導尿時間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本組病人置尿管時間在5~12天。
2.4康復期的護理 老年人重型顱腦損傷后,易引起偏癱和失語,早期進行康復訓練能夠達到腦功能區的轉移或重組,使遭到破壞的運動反射在良好的條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來[2]。因此,生命體征穩定后一般24~48h即可進行肢體功能鍛煉。運動時應在護士的示范指導下:從大關節到小關節,運動量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要求肢體的每個關節都要運動。我們對患者的每一點進步要及時恰當的給予肯定,堅定其戰勝疾病的信心。語言訓練可從單音節開始過渡為詞、句的訓練。
參考文獻
【關鍵詞】腹部手術 腦梗塞 再發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2-058-02
腦梗死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常見病,而再發性腦梗死的致殘率及病死率則更高[1]。而腹部外科手術后再發腦梗塞患者的相關報道甚為少見,為了探討腹部術后再發腦梗塞的主要危險因素,提高腹部術后再發腦梗塞的診治和預防水平,有減少再發腦梗死的發病率,降低致殘率。我院普外科將2009年2月~2011年4月腹部術后5例再發腦梗塞患者的資料進行總結,現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5例再發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診斷標準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血管病分類診斷標準。其中男4例,女1例,年齡67~78歲,平均年齡75.4歲。
1.2 患者術前情況 術前能生活自理2例,言語不利1例,右上肢活動受限1例,借助輪椅能自主活動1例,均神志清楚,能準確表達個人意愿;有高血壓病史患者3例,糖尿病病史1例,慢性支氣管炎病史1例,術前禁食時間8-13小時。
1.3 患者術中情況 5例患者擇期手術3例,急診手術2例,實施膽囊切除手術1例,膽囊切除加膽總管探查手術1例,十二指腸穿孔修補手術1例,左腹股溝斜疝嵌頓1例,結腸癌手術1例,采取全身麻醉進行手術2例,硬脊膜外麻醉3例,手術時間35-90分鐘,術中最低血壓85/60-110/70mmhg。
1.4 患者術后恢復情況 5例患者術后14h~72內再發腦梗塞,1例術后24小時出現意識模糊,1例患者術后36小時出現肢體偏癱,1例患者術后72小時出現失語,2例患者術后39小時、46小時出現口角歪斜,經治療后3例恢復到術前功能狀態,生活能夠自理,2例病情加重恢復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颊咝g前術中情況見表1,患者術前血糖、血脂檢驗見表2。
表1 術前術中情況
2 討論
2.1 術前高血壓和腹部術后再發腦梗塞有相關性: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再加上高血壓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度一般更高于血壓正常者,有高血壓病的初發腦死的老年人若不能較好地控制血壓,發生腦梗死幾率將大大增加[2],患者手術過程中由于物作用,手術牽拉、出血等因素,引起術中血壓降低,不能保證有效的腦部血液供給,造成腦細胞缺血缺氧也是引起腦梗塞的原因之一。
2.2 術前糖尿病和腹部術后再發腦梗塞有相關性:擇期手術患者術前控制患者血糖在正常范圍之內,急診患者由于病情較重立即監控血糖,而糖尿病造成的動脈硬化短時間之內無法消除,高血糖促進大、 中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微、 小動脈損害, 且血管病變非常廣泛,由其繼發的高血脂、 高血壓又加速動脈硬化的發展;另外高血糖使糖化血紅蛋白含量增加, 減少了腦組織的供氧,使已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血管壁病變進一步加重, 管腔閉塞, 導致腦缺血, 使腦梗塞的發生率上升。
2.3 術前脂代謝異常和腹部術后再發腦梗塞有相關性:高血脂使血小板粘度、聚集反應增強,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管收縮,增加了血流流動阻力,有利于血栓形成,血脂個參數越高,血小板聚聚功能月亢進,血栓形成的幾率越大,老年腦梗死再發的機率越大。本組有3例患者血脂異常,禁食禁飲時間在8-13小時之間,致使體內水分及鹽分減少,血液濃縮,血容量偏低或不足, 在此狀態下進行有創手術,易出現血流動力學紊亂和障礙[3]。術后未給與止血藥物應用,以減少由于止血藥物應用引起血小板凝集及血小板的粘合力,減少患者再發腦梗的風險。
2.4 手術和腹部術后再發腦梗塞有相關性:由于患者術前禁食禁飲,麻醉誘導過程中易引起血管擴張導致術中血壓降低,手術中擴容的液體補充不足、或術中出血過多,也造成術中血壓過低,腦血流關注降低,血流阻力增加,導致血流緩慢,引起腦梗塞的發生。對于高血壓患者,術前調節血壓穩定后再考慮手術。本組高血壓患者有2例未規律復用降壓藥。術中及術后控制血壓不能過低,應考慮超過臨界血壓對腦組織循環代謝的影響,特別是患高血壓多年且用藥依從性差的患者,不宜使血壓下降過快過低,盡可能縮短時間,減少因灌注壓低而引起腦缺血而造成梗塞。高血壓患者血壓反射敏感性降低,調節機能減退,降壓過快不能得到立即補償,易進一步發展為腦梗塞。
2.5 患者心理因素:手術的創傷易對患者造成心理恐懼,患者出現緊張、焦慮情緒,造成患者血壓升高,術前與患者及家屬做好溝通,關心體貼患者,給患者以安全感,共同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失眠患者適當應用催眠鎮靜藥物,以防止血壓過高。術后早期床上活動,肢體功能鍛煉,促進功能的恢復,避免腦梗塞的再次發生。
3 小結 高血壓、糖尿病、脂代謝異常及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是腦梗死再發的危險因素[4],手術刺激、術前禁食水、術中低血壓患者增加了再發腦梗死的發生率。術前充分評估病情,縮短術前禁食時間,術中減少血壓下降,認真觀察患者病情,特別對有腦梗塞患者注意觀察神智變化、語言表達能力,肢體肌力情況與手術手術前對比,一旦發現患者腦梗塞病情加重應通知醫生及時檢查患者,積極治療,減少再發腦梗塞對患者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葉輝,邵嬌梅,蔣健剛. 原發性高血壓與再發腦卒中關系的隨訪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 2006,22(10):865~866.
[2]高占. 老年人再發腦梗死26例臨床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