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核心要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fied teachers in rural place is the bottleneck of arts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alysis about the practical problem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ts and arts education faculty, and exploration about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rt teachers in rural plac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re the questions which the teaching staff of the whole society must be of concern.
關鍵詞: 農村;藝術師資;建設
Key words: rural place;qualified teachers of arts;construct
中圖分類號:G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4-0267-02
0引言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89-2000年)》自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學校藝術教育在法規、管理、師資、教學、科研、設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然而,目前我國學校藝術教育卻仍然不被重視,特別是農村學校尤為嚴重,其中關鍵又是藝術師資隊伍建設很不樂觀,嚴重制約藝術教育的發展。科學規劃農村藝術師資隊伍發展的規模與質量,探索農村藝術師資培養與培訓新途徑,是我國藝術教育振興的必然選擇。
本人設計了調查問卷,就農村藝術教師的基本情況、師資情況、職業道德情況、能力結構情況、繼續教育現狀等六個方面的情況對當地所有鄉鎮76名藝術教師進行了調查,問卷全部收回,并對38位人員進行座談,同時在有關教育管理部門獲取了第一手資料,通過匯總分析了農村藝術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1農村藝術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農村藝術教師整體素質不夠高表現為專業知識不夠扎實,上課不認真,甚至放任自流,不善于學習,信息閉塞,觀念落后,跟不上新形勢,教學方法老套,教研意識淡薄,缺乏開拓創新意識,墨守成規。
1.2 農村藝術教師配備不夠合理一方面是藝術教師缺額大,另一方面是藝術教師改行多。
1.3 農村藝術教師繼續教育不夠完善領導不重視,教師本人不愿意培訓,培訓方沒有很好組織培訓,繼續教育缺乏激勵機制,教師的培訓費用負擔過重,培訓機構不很規范。
1.4 農村藝術教師生活狀況不夠理想主要是收入少,離家遠,家庭負擔重,住房條件差,業余生活單調等。
1.5 農村藝術教師結構不夠合理農村專業的藝術教師數量不夠,教藝術課的大多是兼職,用上藝術課的時間上其它課。同時,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兩種不搭界的課都上好,即使想上好藝術課,也是杯水車薪,力不從心。
1.6 農村藝術教師評價、考核、激勵、管理機制不夠健全由于將藝術課視為小課,對藝術教師的管理僅停留在考勤管理、獲獎情況、教研科研、全體教職工民主測評等很淺的層面上。
2對策分析及建議
民族的振興在于教育,教育的振興在于教師。教育改革如果忽視教師這一重要因素注定是失敗的。所以,要把教師的選用、培養作為教學、管理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落實,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結構合理、比較穩定的藝術教師隊伍,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
2.1 切實提高藝術教育的地位藝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審美修養、豐富精神世界、發展形象思維、激發創新意識,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進一步提高對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切實把藝術教育擺在學校教育應有的位置上。
2.1.1 當地政府、教育局及其它管理部門要貫徹落實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規,依法辦事,依法治校。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三個面向。要擔當民族振興的偉大歷史重擔,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審美情趣、實踐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2.1.2 當地教育管理部門要制定一系列的提高藝術教育的長效機制,將藝術教育落實與否作為考核學校的重要因素。
2.1.3 教育局下設教研室應有音樂、美術專門教研室,配備專業教研員,嚴格管理各鎮的藝術教學,嚴格按照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施行教學。
2.1.4 應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因材施教,統籌兼顧,提高所有學生的審美素養。
2.2 更新藝術教師的新課改的思想轉變教師新課改的觀念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前提。作為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從教育理念、課程標準、教材教法等方面進行徹底的變革,才能有效實施新課程實驗。
2.2.1 不斷提高藝術素養。中小學藝術教書工作者是以教材為依托,以審美為核心,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藝術教育活動,自己必須有能力勝任藝術教學的素養。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知識,教師職業素養,教學基本能力,專業相關的知識;
2.2.2 不斷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現代人才結構中重要的因素。藝術教師要摒棄原來“一張嘴,一只手,一本書”的形式,結合新課程,結合學校實際、學生實際開放式教學;還要掌握藝術界的新動向,將新理念、新知識、新信息用于教學活動;要積極探索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并將藝術素質的培養滲透到其它學科,并加強和其他學科的聯系與溝通;要大膽進行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實現藝術教育質量的飛躍。
2.2.3 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新課改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積極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內在發展需求和教學相融合,達到身心的愉悅,促進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構建超越學科的生態型知識結構的觀念。藝術新課程更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注重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注重培養人文精神、科學素養,這就要求藝術教師學習相關的新技術、新知識,形成開放型的生態知識結構,促進學生思維和人格的共同發展。
2.3 加大藝術教師的培訓力度
2.3.1 全方位培訓教師的綜合素質。所有的教師要在學歷、普通話、現代教育技術、現代前沿的教育理論、教學各方面的能力、專業知識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師德師風等各方面進行有計劃參加培訓。
2.3.2 充分發揮縣繼續教育中心的輻射作用。
2.3.2.1 建立藝術教師培訓基地。一是簽訂協議書,具體分清縣教師培訓中心和培訓基地的權力和義務;二是成立領導小組,將雙方相關領導進行分工,提供培訓的力量保障;三是健全培訓機構,繼教中心要專門成立一個科來負責全程培訓的具體事宜,包括任課教師的學習、培訓、選聘、考核,教學計劃的擬定,授課的安排,課后的輔導等,被培訓教師的食宿、考勤、考核等;四是分期分批培訓藝術教師,可一年辦一個暑期班。
2.3.2.2 舉辦藝術骨干教師培訓班。藝術骨干教師是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決定著學校的藝術教育成功與否。所以要加大藝術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每個鄉鎮中心學校必需分別派出一個專職的音樂、美術教師,必需修完全部理論和專業課技能課的培訓。這批骨干老師學成后,要從政策上、待遇上給予厚待,在當地藝術教育方面必須成為名副其實的骨干老師,帶動一方藝術教學的大幅度提升。
2.3.2.3 舉辦藝術成果匯報表演。每個學校都有各自藝術方面的特點,為了弘揚各自的優秀傳統,教研室可舉辦一次盛會,集中到縣里舉辦藝術節。一要有本土特點,二要有創新。形式多樣,多姿多彩。
2.3.2.4 進行藝術課考核。內容可設計到硬件設施、開課率、興趣班、課外活動、作品展、獲獎情況、執行新課改情況等等。
2.4 打造地方藝術教育的特色品牌自編一些鄉土藝術教材,發揚、創新本土民間藝術形式,讓其大放異彩,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5 完善保障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勵、評價、考核機制。
2.5.1 制定對教師的考核標準。評價是藝術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根據中小學藝術課程標準,對藝術教師主要從教師的事業心、對學生的愛心、教學和教學創意等方面來評價。
2.5.2 建立每位藝術教師業務檔案。進行跟蹤管理,提供進修、觀摩、學習、研討的機會,不斷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
2.5.3 建立系列激勵機制。可以將藝術課外活動算教學課時,作品獲獎進行精神和物質獎勵,并作為評優評模的條件,進一步完善新教師聘用制度和教師資格認定制度,建立師德師風的考評細則。
2.5.4 完善援教制度。可采用如下的形式:一師多校,資源共享;專家援教,以幫帶教;學生支教,教學相長;城鄉交流,取長補短。
2.5.5 完善人事制度。推行全員聘用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實行合同管理的辦法,推行結構工資制,多勞多得。通過轉崗分流、脫產學習、停薪留職、下崗待業等途徑,分流富余教師,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增強教師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2.5.6 修改農村教師編制制度,調配專職藝術教師比例。
2.6 加強藝術教育資金的投入調整完善農村教育管理與投資體制,加大基金投入,改善藝術教育基礎建設。第一,配備必要的器材。教育主管部門應想盡辦法,積極籌措經費,為農村中小學配備必要的教學用具,縣城以上的學校爭取達到國家第一或第二種配備標準,農村鎮以下的中小學力爭達到國家三類配備標準。第二,加強對農村中小學藝術教學場地、設施的建設。教育行政部門,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合理規劃,各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配備專門的教學用教室等場地,為教學提供重要的物質保障。第三,積極開發和利用社會資源。學校可針對地方實際,有針對性地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利用社會資源,動員部門捐助,發揮一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提高教師待遇。
參考文獻:
[1]陳利敏.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建設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66-68.
[2]曹亞麗.貧困地區農村美術教師的現狀調查及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
[3]郭小利.農村地區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之憂思[J].中國教師,2005,(2):40-42.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前教育 課程改革 音樂
音樂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因此,重視音樂課程歷來是我國幼師學校普遍的教學傳統。隨著幼教師資培養體制逐步向大專、本科過渡,在高職院校中開辦學前教育專業已成為當前幼兒教師培養的重要渠道。但是,高職院校中學前教育專業建立的時間還比較短,音樂課程體系的內容設置、培養目標、方式方法等還沒有及時調整,與原中等師范的音樂課程大同小異,出現了諸多不適應的問題。要培養高素質的幼教人才,提高學前專業畢業生的音樂素養和能力,必須從課程改革這個根本性因素上下功夫。
一、當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技能教學的脫節。在教學中往往片面強調音樂知識和音樂理論教學,忽視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與實際工作的結合;缺乏對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整合,對幼兒教師應具備的職業技能缺少深入研究,技能訓練針對性、實效性不強,不能內化為學生能力與素質的提高。
2.教與學、教與做的脫節。音樂教學不能主動適應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需要,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強調以“教”為中心,而不是以“學”“做”為中心,往往停留在簡單的知識傳授與單科技能的訓練上,忽視音樂活動能力的培養,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
3.音樂課程諸科目之間缺乏協調。音樂教學各科目之間劃分過細,又由眾多教師分別授課,影響了各科目間的融會貫通;尤其是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往往是各自為政,造成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脫節,缺乏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
4.教學方式、評價方式較單一。當前學前專業音樂課程的教學方式及評價方法基本上還是沿用傳統的模式,教育觀念更新和教學手段創新相對滯后,教學質量和效率受到嚴重影響。
二、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定位
學前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未來的幼兒教師。鑒于音樂素質和能力在幼兒教師能力構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幼兒園教育教學改革中對幼兒音樂教學的現實需要,提高音樂能力已成為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因此,提高音樂課程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比重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的共識。
當然,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不是專門的音樂教師或音樂人才,而是要求學生具備必要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技能,能夠在幼兒園實際工作中熟練運用音樂手段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高職學前專業的音樂課程不能以知識學習、技能訓練為主要目的,而應通過對知識、技能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音樂素養、音樂能力。這應是高職學前專業音樂課程體系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來說,就是要求學生通過3年的學習,一是具有理解、感受、欣賞音樂藝術的能力【內容摘要】隨著幼教師資培養體制逐步向大專、本科過渡,高職院校舉辦學前教育專業成為幼兒教師培養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音樂課程的內容體系、教學模式、手段方法等未及時調整到位,暴露出諸多問題。文章嘗試從分析高職院校學前專業音樂課程存在的問題及目標定位出發,探討了課程改革的原則,提出了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前教育 課程改革 音樂,熟悉和掌握一定數量的各種體裁、各種形式的中外名曲、幼兒音樂材料,能夠靈活選擇運用音樂素材指導幼兒感受和體驗音樂魅力;二是具備音樂表演方面的基本素養,能夠運用正確的演唱方法和彈奏方法去處理和表現歌曲,能夠組織開展幼兒歌舞訓練和表演活動;三是具備基本的創作、改編音樂作品的能力,能夠根據幼兒音樂表演、歌舞活動的需要進行音樂編創工作,運用音樂手段培養和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應當按照上述目標定位進行改革探索,才能保證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好地勝任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
三、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體系構建應遵循的原則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體系的構建,應遵循職業教育的培養規律,把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作為課程目標的核心要素,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未來從事學前音樂教育工作所需的音樂理論知識、音樂技能與音樂文化素養,為學生能終身熱愛音樂、學習音樂、傳播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構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體系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能力本位原則。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成為教育目標中優先注重的方面。構建新的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體系,必須以當代社會對高素質幼兒教師需求為依據,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成長的根本要求出發,整合構建音樂課程體系,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2.科學性原則。即應遵照音樂學科教育的內在規律構建學科體系。在音樂課程體系的構建中要緊緊抓住音樂學科的“非語義性、感受性、表情性、審美性”的特點,遵循音樂學習規律,把“技術”教學轉變為“藝術”教學,提高學生對音樂藝術美的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發展他們審美創美的能力。
3.師范性原則。學前專業是為幼兒園培養具備良好音樂素養的合格師資,必須突出師范性。應按照音樂知識技能與師范能力整合發展的思路,通過音樂教學及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幼兒教育事業的精神,具備適應幼兒音樂教學需要的理論、知識、能力和素養,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型、綜合型、創新型的教師。
4.實踐性原則。學生在校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踐運用。這一原則一方面是指以職業實踐活動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模式、評價模式均應以滿足學生未來實踐需要為主線;另一方面是指奠定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學習提高的意識和能力,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兩個方面的實踐性真正得到體現和強化,才有可能徹底改變傳統知識傳授型課程體系的束縛。
5.整合性原則。這一原則意指改變傳統學科分工過細、相互脫節的弊端,以能力為本位整合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傳統的課程設置過于注重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分科過多過細,客觀上造成了學生負擔加重、效率低下。強調課程整合就是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和綜合,特別是圍繞核心專業能力進行課程內容的優化銜接和有機整合,以綜合性課程、交叉性課程實現學生所學知識和能力的融會貫通。
四、構建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新體系的思考
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比較簡單,但實際上因為孩子年齡小、自制力差,組織音樂活動的難度更大,對幼兒音樂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也更高。筆者在調研和教學實踐中深切地感受到,必須打破過去音樂各學科劃分過細、相互脫節等問題,構建新型的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體系,全面而均衡地提高學前專業學生的音樂素質和綜合音樂能力,才能為其畢業后勝任工作打好基礎。
1.整合課程內容,開設音樂綜合課程。綜合課程的觀念是針對學科課程的分科設置傳統及其缺陷而提出的,體現了現代哲學和科學方法中的系統論思想,也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本著學科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倡導的“整合”“滲透”的理念,將相關課程知識有機整合成綜合課,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例如,聲樂綜合課程可將視唱練耳、聲樂基礎理論與演唱技術、聲樂作品鑒賞與分析、幼兒歌唱教學、合唱與指揮等內容整合起來,在抓好聲樂技術訓練以及掌握音準、節奏和表演技能的基礎上,同時向其他方面擴展;器樂綜合課程可將器樂基本知識與作品鑒賞、鋼琴演奏技術與理論基礎、幼兒歌曲即興伴奏與編配、幼兒打擊樂編配與組織等內容整合起來,通過器樂基本知識、作品鑒賞與鋼琴演奏技術訓練的融合,為器樂合奏的分析、編配、組織奠定基礎。由于這種綜合課程是建立在多種學科基礎上的,所以學生能在對音樂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學到相關的知識技能,有利于教學活動“由點及面”地展開,也有利于保持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連貫性。
2.拓展學習廣度,創設藝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近年來,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廣大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探討和好評。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綜合性的實踐學習,由“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實踐”,它改變了“學生單一的知識接受性學習活動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自然的了解、對社會的了解與參與,密切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這里所說的藝術綜合活動課程,正是借鑒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具有的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點,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緊緊圍繞音樂各學科知識綜合運用這一中心,而設計開展的藝術綜合教學設計與活動實踐。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從幼兒園音樂、語言、美術的綜合教學設計與實踐,計算機與幼兒音樂、舞蹈音樂的創編,音樂教育軟件的應用和制作等方面設計選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與內容,把知識拓展、理論提高、實踐探索和能力增強有機融為一體。實踐證明,在學前教育專業高年級段開設藝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技能學習、加強音樂知識綜合運用的整體認識與體驗,更為他們創造接觸社會的機會,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3.延伸學習深度,廣設音樂選修課程。必修課是全體學生必須達到的共同目標要求,滿足學生從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要求。而選修課則可以為具有不同才能、不同潛力的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如開設鋼琴、吉他、手風琴以及民族樂器方面的技能選修課,能夠滿足那些在藝術技能方面有潛質的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高自己在器樂演奏方面的特長創造條件;開設合唱指揮、MIDI作曲、樂譜打印等實踐性、操作性選修課,可以滿足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求知欲,提高他們的音樂應用能力;開設音樂欣賞、音樂史、流行音樂等知識性、趣味性選修課,可以宣傳普及音樂知識,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等。當然,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幼教事業發展水平的差異,開設的選修課的內容和形式也應靈活多樣。
4.突出能力培養,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比重。教師的職業能力需要長期的培養和訓練。適當加大學生在校期間到幼兒園觀摩、見習、實習環節比重,通過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音樂教學實踐能力,是音樂課程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一是增加課程見習環節,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拿出一定的課時安排見習活動,就某類音樂技能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運用進行觀摩與體驗;或聘請幼兒園教師指導學生熟悉和組織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在參與幼兒音樂活動中增加感性認識,可以有效增強學生音樂技能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二是把學生社團、實踐活動納入課程體系,定期舉辦各類音樂技能競賽活動,通過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應用能力。三是加強對教育實習、頂崗鍛煉活動的指導。突出抓好學生畢業實習工作,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參與實習指導,組織好聽課、集體評課等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到幼兒園參加頂崗鍛煉,在幼兒園教師的指導下獨立組織幼兒音樂活動等。四是運用微格教學法進行音樂教學技能訓練。利用微格教室模擬教學場景和情境,體驗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的實際狀況,以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對教學比較熟悉,能更快地適應教師工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張淑珍.音樂新課程與學科素質培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3]李旭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尹愛青.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