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范文

    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

    第1篇: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范文

    一、通過學習古詩詞的意境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古詩詞中所蘊藏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而作者在表現這種情感時都處于不同的場景,這就需要學生從中感受作者在寫作時的創作意境,體驗詩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例如,在學白的《靜夜思》時,他只通過短短的二十字就將自己的思鄉之情表達出來,并且描繪了一幅獨自在月光下思鄉的情境,而以這樣一種情境來表現思鄉之情是恰如其分的。另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也不能夠局限學生的思維,應該讓學生自己理解其中的含義,自己構思其中的場景,從而提高自己的情懷。

    二、通過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古詩詞中不僅描繪了深遠的意境,還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情感,以及詩人所處的環境。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要善于利用詩人所處的環境引導學生理解詩中的含義。例如,當詩詞中表現的是詩人的愛國情懷,就可以判斷當時是處于一個動亂的時代,詩人憂國憂民,愿意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學習這樣的詩詞時也可以讓學生產生共鳴,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例如,當詩詞中表現的是思鄉之情時,就可以想象詩人遠離家鄉在外拼搏時的艱辛,以及想要回到家鄉的迫切渴望。通過情境的想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詩中的含義,影響學生心中的情感意識,加強學習效果,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人文教育。

    三、通過朗讀詩詞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朗讀和背誦是進行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只有深刻地記憶和反復地熟悉才能夠真正理解其內容。學生在反復的朗讀和背誦中,能夠加深記憶,可以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情感。教材中進行教學所選取的古詩詞節奏感比較強,適合背誦。教師在讓學生學習古詩詞之前,首先要對其進行平仄的劃分,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知道其中的技巧。同時,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含義,在不斷的朗讀和背誦中提升學生的人文意識。

    四、利用詩詞鑒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第2篇: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范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途徑

    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基本理念是我們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是

    我們課堂教學創新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只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這些理念,才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對我們的束縛。

    一、初中語文詩詞有效教學的原則

    也許有人會懷疑教學有效性的理論性,但是前蘇聯有位名叫巴班斯基的教育家提出的最優化教學的思想正好為它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論支持。在巴班斯基的教學論思想當中,最優化教學是最為核心的思想。而教學過程中的最優化并不只是簡單的一種特殊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而是真正科學地、合理地組織和指導教學過程的一種原則。這種原則要求教師在了解教學規律、教學任務、教學原則以及現代教學的一些方法與形式,還有就是這種教學系統的一些特征的基礎上,對整個教學過程給予目的性明確的教學安排,也可以說是教師科學地、有意識地選擇 出一種最為適合當下條件的教學模式,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還要保證能夠在規定的時間里讓教學發揮出最優的作用,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

    二、初中語文詩詞有效教學策略

    1、強化課前預習,為課堂教學夯實基礎。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如果將教學活動全部安排在課堂教學有限的45分鐘之內,必定會很倉促,煮夾生飯。對此,作為有經驗的初中語文教師,都會 將開展課前預習活動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筆者在教學中,從三方面入手強化課前預習活動。首先,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對詩詞作者的生平背景、主要經歷、寫作 風格等方面常識進行搜集,通過網絡、資料等途徑,獲得詳細的信息,既可以為課堂教學增加生動內容,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教學主題的理解。其次,要求 學生找準預習重點,最好列出詳細的預習計劃,明確自己哪些方面需要進行詳細研究,對于古詩詞中的字詞理解、內容理解等方面做到提前介入,依靠自己的理解來開展學習活動。另外,還要對預習活動中無法自己解決的地方記載下來,篩選出自己在這一首古詩詞學習中的難點問題,為課堂學習針對性奠定基礎。實踐證明,在課前開展有效的預習活動,能夠將課堂教學的時間更好地運用到重難點研究方面,有助于教學成效的提高。

    2、全講精講,著意重點,突破難點。有些老師對古詩詞的教學比較隨意,一節課蜻蜒點水地講好幾首詩詞,然后就布置學生背誦,學生當然是可以背誦下來的,但是對詩詞的內容卻是不甚理解,幾乎是盲背,機械性背誦。這樣的教學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記憶效果欠佳,而且考試時一旦出現的考題是理解運用默寫題,學生縱然會背誦某首詩,但因對其內容不理解,也就會無從答題。筆者認為,詩詞一定是要全講精講的,因為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古人的生活離我們又很久遠,初中生在不了解寫作背景的情況下理解詩意還是有難度的,比如杜甫詩《望岳》中的“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如果教師上課不講,學生是不會知其意思的。又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假如老師不講寫作背景,不講作者此番遠行是被排擠出朝廷,學生是不能體會詩人激憤、抑郁、失落的心情的。我發現,當老師講詩人的生平故事時,往往此時,課堂是最安靜的,所以學生對作家本人的生活是非常感興趣的,這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詩歌也是大有好處的。教師全講精講,還要注意著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有所感悟,以致學會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對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記得更牢更持久,這當然對考試也是有好處的。

    3、開展專題活動,為詩詞教學拓展空間。單純的初中詩詞教學可能顯得有些單調,其實,詩詞教學有著較大的拓展空間,教師要善于整合資源,開闊思路,改進與優化整個詩詞教學活動,就能夠發揮出較強的整體教學功效。筆者在詩詞教學中,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組織開展專題研究,如研究某一個詩人的作品風格,研究某一段時期的詩詞作品思想意義等,通過這樣的活動來滿足學生對詩詞學習的探究欲望,教師給予必要的指點

    與引導,提高教學成效。另外,筆者在教學中還經常組織詩詞朗誦比賽、文學常識搶答賽等,以賽促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等。

    4、監督檢查,嚴格過關。對課本中的精短、經典篇目,教師可以安排出專門時間,要求學生進行默寫。教師通過檢查學生的默寫情況,就可以比較直觀的了解到學生的背誦狀況。另外,通過默寫的方式,教師還可以了解學生是否達到了能背會寫的要求。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由此可見,多多閱讀和背誦古典詩歌 (詞),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更能提高我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可謂一舉多得,舍此別無其它捷徑可尋。因此,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都要堅信這一點。

    三、總結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讀出韻味、品出情感、拓展視野。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古詩詞的意境,領悟作者的情感,從而達到心靈的相通,產生共鳴,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參考文獻

    [1]蘭金星。初中語文有效整合寫字教學的策略探討

    第3篇: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素養;人格修養;民族文化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080-01詩,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有悠久的歷史,是"民族文化的精魂",是"各類藝術審美判斷的核心"。中學語文通過詩詞教學,可使學生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呢?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1.1營造社會氛圍。全社會應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的大氛圍?!墩n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并例出了要求學生背誦古典詩詞的篇目,中華詩詞學會也積極地開展了"讓詩詞走進校園"的活動,這一切讓人們看到了古詩詞已走進了我們,但這遠遠不夠,還應該加大力度。

    1.2營造校園氛圍。作為培養學生成長主陣地的校園,應給古詩文留出一席之地。比如我校開展的"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提倡讀背古詩文,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古詩文誦讀活動等待,使學生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經典的熏陶和感染。

    1.3營造家庭氛圍。通過社會環境,特別是媒體,積極地宣傳倡導,來影響家長的價值取向;提高家長對古詩詞的傳承意識;學校充分利用"家長學校"、每學期的家長會等機會,讓家長了解學習古詩詞的作用和意義,引起家長的重視。

    在《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我認為,教師應提高對古詩文教學價值的認識,明確指導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并非可有可無,而是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積淀。進一步深入學習《課程標準》,領會精神,更新教育觀念,結合《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管理部門應有針對性地引導教師在這方面培訓進修,促進教師古詩文素養的提高。

    2.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培養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興趣

    語文老師不僅要注重課堂的古詩詞閱讀訓練,更要關注學生的課外興趣和習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猶太人世代傳言:書本是甜的。對孩子們而言,能夠從小就體味到讀書是一樁快樂的事情,從而終生享受書籍所帶來的無窮樂趣也許就是社會、學校與家長所共同給予他們的最好禮物。現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有愛表現的欲望,他們強烈地需要別人對他們能力的贊揚與肯定,所以給學生營造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很重要。古詩詞一般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于背誦,可根據古詩詞的這一特點和學生的興趣進行朗讀比賽、背誦比賽、默寫比賽等。這樣,學生賽得開心,古詩詞背誦、默寫的效果明顯。

    3.引導學生學會品析名言名句,感悟古詩詞的形象美

    古詩詞中作者把萬千心緒都凝聚其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師生在研讀過程中,不妨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更能縱橫聯系,加強古詩之間的相互理解。因此,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實踐的過程中, 有意識地讓學生不斷積累相關知識和有效的生活和閱讀經驗,提高他們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4.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高創新能力

    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指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探究性學習,將全班學生進行分組,然后給學生布置古詩詞賞析的題目或者讓各小組自己選擇,教師給與適當指導,讓學生自己學習,理解古詩詞的大意、主題思想、表現手法、修辭等等,最后在全班進行分組討論,教師最終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表揚與肯定,對表現差一點的小組進行鼓勵和引導,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5.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多媒體的利用使我們教授語文古詩詞有了質的飛躍,是一些原來覺得不可能完成的演示,活生生的展現在世人面前,是學生看到演示后更加知道自己理解古詩詞,也是比較容易的。多媒體利用使我們提高了教學效率,是那些生澀難以理解的句子可以利用多媒體,借助一些影視功能,去輔助解決,就顯得好理解了。例如:《楓橋夜泊》,一位老師布置學生課外預習,采擷信息,可閱讀課外書籍,留意音像制品,也可以上網搜索瀏覽,學生興致盎然。上課時,學生把搜集到的各類信息資料進行交流,有學生帶來了文字材料,有的帶來了VCD男中音演唱光盤,有的帶來了播音員的詩歌配樂朗誦錄音帶,也有的帶來了親友在寒山寺觀光的錄像帶和照片,還有的帶來的是印有寒山寺、楓橋圖畫的包裝紙,應有盡有。對于能突破詩歌教學重點、難點的信息資料,老師通過媒體的投影、錄音、放像等功能,將這類資料展示出來,學生們通過觀察、思維、欣賞,領略了楓橋風光的幽美,寒山寺的古雅清麗,寺廟鐘聲的悠遠綿長。 這就不難看出我們老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好處,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總之,傳統文化教育正成為我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主流。傳統文化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本位特征之一。依照目前教育現狀和人文教育的特點,中學語文教育中必須滲透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必須加強語文教師對古詩詞教與學的能力,必須培養學生對古詩詞學與承的興趣。參考文獻:

    [1]郭根福編著《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2]吳立崗主編《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第4篇: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范文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解讀

    傳統的詩歌鑒賞基本上都要求學生先讀后賞,這個沒有錯,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清,或學情檢測不明,或文本解讀沒有正確的方法指導,導致古詩詞教學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思維也是比較凌亂的。本文試以《踏莎行》為例,探討一種較為有效的古詩詞教學方法,力求將古詩詞鑒賞的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一、準確有層次的教學目標

    航船沒有了指南針猶如航行沒有目標,前景將是一片迷茫。我們的教學目標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教學目標的存在,我們才有教學進行的意義。如何確立古詩詞鑒賞的學習目標呢?

    1.學習目標要準確。筆者將《踏莎行》的教學目標設置為:(1)學會分析古詩詞的“意象”,鑒賞古詩詞“語言”;(2)學習本詞“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3)理解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思想情感;(4)體會秦觀詞的婉約特色。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設置一些模糊不清,甚至是錯誤的教學目標。比如“意象”本來是用來分析和解讀的,假如我們把它設置為“摸索意象”或“體會意象”,這樣的學習目標只會讓學生犯糊涂。再如,一首古詞的表現手法原本是“借古諷今”,我們把它設定為“借古喻今”,一字之差,一謬千里。這些不準確的學習目標,勢必會影響學生對文本進行正確解讀。

    2.學習目標要有層次。教學過程既是層層深入,我們的目標也要有層次。比如,我們都知道古詩詞鑒賞需要先解讀意象進而深入理解情感,我們在目標設置的過程中就不能忽略“意象”去直接體會情感。再如,一首詩或詞的特色一定是在學完全詞之后我們才能有所體會,這一目標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感知詞的特色”應當放在后一層級?!短ど小返慕虒W目標應當包括:“解讀意象”“呈現手法”“體會情感”“感知特色”這四個方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見到古詩詞不再茫然無措,而是學會像老師一樣有條理地對古詩詞進行解讀。

    二、嚴謹有梯度的學情檢測

    1.學情檢測要嚴謹。嚴謹的學情檢測應當真實反映學生真實的知識積累程度,并且這種知識積累一定是與本課的學習內容相關的。比如《踏莎行》,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們以前讀過《踏莎行》這首詞嗎?預習時發現什么不懂的問題嗎?”“預習時讀過這首詞,你從本詞中感受到什么情思呢?”學情檢測提問時,一定要針對上課內容,讓學生有話可說,并且從中體現出真實的學情。

    2.學情檢測要有梯度。我們一直強調上課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可是在學情檢測時,我們又好像忘記了這一條。教師的學情檢測要有一定的梯度,對于基礎好的學生要進行略深一點的提問,基礎較差的可以進行淺層次的提問。這樣,基礎好的學生愿意說,基礎弱的學生也有話可說。學情檢測有梯度,證明我們重視了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會自覺自愿進入文本學習。

    三、精準高效的文本解讀

    1.讀懂是基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借助工具書和詩詞課后注解,把詩詞讀通,讀順。學生應當學著用自己的話翻譯詞句,并逐步使自己的翻譯有條理,合邏輯,具詩意。如《踏莎行》:

    師:“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弊骱谓忉??

    生:大霧彌漫,迷失了樓臺。月色迷蒙,渡口隱匿不見。我理想中的桃源也找不到了。

    生:春寒料峭,館舍孤單,杜鵑聲里,斜陽西下,我心傷悲。

    簡譯利于加強學生對詩詞之意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這一過程能促進文言文的學習。

    2.會讀是關鍵。“意象的解讀”是精準高效進行古詩詞鑒賞的關鍵。如《踏莎行》中的“館”“舍”,都是漂泊在外的暗示語,如“杜鵑”這個意象,杜鵑的叫聲本來就悲泣,亦有“不如歸去”隱示作者思鄉的愁緒?!靶标枴保欠既A已逝的象征。有時光匆匆流逝的感覺在其中。詩無達詁,由意象的本義可以推知它的“比喻義”“象征義”,抑或“隱含義”。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運用想象和聯想,對詞中這些特殊意象進行解讀,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掌握了這些意象的深意,以后再次見到這些意象,學生就不再有陌生感,而是學會從意象的本義延伸到它的引申義,再結合詩詞內容進行有效解讀了。

    3.善讀是核心。“善讀”是精準高效解讀古詩詞的核心。善讀就是要善于根據特殊詞句讀出寫作手法,利用想象和聯想,讀出詩詞真正的思想情感。如《踏莎行》第二句出現一個“暮”字了嗎?教師可以問“暮”字表示什么時間?學生回答是傍晚。教師接著提示,在傍晚時候,作者呆在孤館里,那前面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是作者怎么得到的?學生馬上想到是想象。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在解讀“暮”字的解讀過程中呈現。善讀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更離不開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兩者結合才能理解詩詞真諦。

    4.妙讀是境界。精妙的解讀往往能順利引導學生進入古詩詞所營造的獨特情感境界。如《踏莎行》可以從一個“恨”字入手,設計這樣一個多媒體課件:

    恨 霧

    恨 月

    恨 桃源

    恨 孤館 恨 春寒

    恨 斜陽 恨 杜鵑

    恨 梅花 恨 尺素 恨 郴江 恨 瀟湘

    師:看到一面墻了嗎?

    生:看到了,由很多的恨堆成,確實砌得像一堵墻。

    一個“砌”字,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通過感官刺激,學生也能充分進入本詞所要展現的“恨”的境界。精妙的教學板書設計對于引導學生進入詞境是重要的。

    四、從文本回歸生活,提升語文素養

    如果說開始時的導入是由生活走入文本,結課時的情感升華就是由文本回歸生活。筆者選擇了親自試唱《踏莎行》,把自己對這首詞的感悟通過音樂傳達給了學生。情感升華的過程是體現學生學有所成的過程,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知道,從這堂課開始到這堂課結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重視他們的真實感受。因為教材只是語文教學的典范參照,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是為了教教材,而是通過教教材讓學生從中得到精神感悟,提高思想境界,更好地面對未來生活。《踏莎行》的教學就是在“熟讀全詞”“簡譯詞句”“解讀意象”“呈現手法”“體會情感”“領悟提升”這樣一個完整有序的過程中實現了。

    參考文獻:

    第5篇: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范文

    關鍵詞:古詩文;誦讀;積淀;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5-078-1

    我國古代就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之說。教學不僅要學生誦讀教材中的古詩文,還要誦讀課外的一些詩、詞、曲及散文的名家名篇。通過誦讀,體味古詩句的語言美。在誦讀中,還可以通過詩句的韻調、氣勢的緩急、音調的抑揚,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的意境情趣。在經過多年來的實踐后,我們認為在誦讀課上不僅要引導學生讀好詩韻,讀準詩意,讀出詩境,還要充分利用古詩詞誦讀教學這塊陣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審美教育,積淀文化素養。

    一、創設良好的頌讀古詩的氛圍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至今仍閃爍著燦爛的光輝。古詩詞是我們中國優秀文化的精華,記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歷史。當前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一切個人利益第一,對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團結友愛、孝敬父母意識淡薄,于是我們在誦讀課中增設了背誦《增廣賢文》的內容,在“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誦讀聲中,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指導學生誦讀,還指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對照自己找差距,辨別自己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今后應該怎樣做,并利用古詩長廊、“增廣賢文大擂臺”、“古詩文誦讀”主題班隊會等形式為學生創造良好氛圍,深化養成教育。通過這次活動,家長們欣喜地反映:“我家孩子最近懂事了!”老師們欣慰地看到學生愛學習、守紀律、尊師長、敬同學了??梢娬b讀課的開展,不僅使學生積淀了知識,還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發憤讀書、孝敬父母的印跡, 激發學生勤學熱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蘊涵民族精神,陶冶情操

    高爾基說過“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學習無窮的智慧?!睂W生的品德具體化于他們的行為,而行為又決定于知識程度和文化素養。中華古詩文記載著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史,薈集著儒、道墨等諸家的深刻思想,這些傳誦了千年的膾炙人口的篇章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人文精神,蘊涵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社會心理等文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有些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義,只貪圖享樂。再加之,新世紀的語文教學不再過分強調思想教育,學校也只顧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忽視了對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放松了民族傳統教育等等。通過對現狀剖析,筆者認為應充分利用誦讀課的優勢和學生對誦讀課興趣的濃厚,在誦讀課中滲透思想品質的教育,如在學習陸游的《示兒》、王昌齡的《出塞》后,學生在品味詩句韻律美的同時,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對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風云的氣概佩服不已, 在濃郁的古詩詞誦讀氣息中,激起學生樹立一個堅定的信念:要像顧憲成、文天祥、陸游一樣做一個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讓學生深受感染、熏陶,猶如春雨般無聲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三、激發學生愛國情、報國志

    激發學生好讀、讀好古詩,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情愫,是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對祖國最深厚的感情,是一個國家人民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學生發奮學習的推動力量。因此,我們必須從小教育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生活與祖國命運前途聯系起來,在學生的心里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中華古詩詞中不乏歌頌祖國壯麗河山、名勝古跡、豐富物產、遼闊疆域等名篇,教師利用誦讀課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學可謂水到渠成。

    人人都說家鄉好,家鄉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無處不存在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如在學習《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钡脑娋浜?,可引導學生窺見構思之巧。蓋因唐代揚州一地極為繁華,月夜景色,又見于詩人筆端。加深認識家鄉的過程中,扣動學生愛家鄉之弦,報國之志。

    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還應先從教育學生同情他人,愛身邊的親人,關心師友做起。如《鋤禾》在教育學生愛惜糧食的同時,還應喚起學生的同情心;學習“送別詩”“千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焙?,教師要啟發學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愛的種子,為萌生愛國主義思想奠定心理基礎。

    四、提升欣賞品位,積淀文化素養

    第6篇: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范文

    一、古代心理文化

    在一些古詩文的內容中還體現出了古代的心理文化,特別是一些將作者內心情懷表達出來的文本,學生通常都可以通過對這些文章的學習而感受到古代文人內心的情懷和他們的風采。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入的解讀,這樣一個教學過程才能讓學生對古人的一些典型心理狀態以及古人的價值觀念進行更好的認知,這對于學生的古代心理文化教育滲透來說是很重要的。對文本核心思想的理解是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古詩文內容時的一個難點,造成這一點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古文人的心理狀態不夠了解。所以,這部分內容的認知是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加強的,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古詩文的有效教學。對于一些非常典型的古代心理文化,為了更好地加強學生對這方面背景知識的認知,教師可以找出相應的文本范例來進行教學。比如,古代酒文化在《醉翁亭記》和《水調歌頭》中很好地表現出來;還有隱士文化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種,陶淵明的隱士情趣在他的《歸園田居》中就反映出來,而劉禹錫的《陋室銘》則將一種淡泊名利的高雅之情表現了出來。在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之后,教師還可以讓他們選擇一些課外的古詩文進行學習,使學生對古代心理文化的認知得到拓寬。比如,古代的民間藝術文化和民間文學:介紹一種民間表演藝術的《口技》,還有具有濃郁民歌氣息的《木蘭詩》。這些內容都值得學生去認真學習,也是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滲透的優質素材。

    二、把握精髓

    學生在對古詩詞進行學習的時候,要懂得把握其中的精髓,不僅要了解古詩詞和詩人的精神,還應該品味詩詞中的古典韻味,從而使自身的文化氣息得到提高,這就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對古詩詞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文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方式的變化來更好地體會和品味詩詞中的情感。對于古詩詞中的情感,教師通過節奏、語調、語速、重音等朗讀方式讓學生體會和品味,從而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對《漁家傲•秋思》進行教學時,語文教師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就要引導他們體會詞中征夫的艱苦生活和將軍的英雄氣概;再比如,《賣炭翁》的教學,對于詩歌中描寫的賣炭老翁為了將炭賣一個好價錢,大雪天早早起床燒炭賣炭,最后卻被搶走的辛酸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賣炭翁的艱難和辛苦進行體驗,了解當時平民百姓的悲慘情況以及當時社會對平民百姓的壓榨,最終深切地體會作者在創作詩詞時的心情。又如,在教學《武陵春》這首詞時,該詞表現出的憂愁之情學生都可以感受到,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作者怎樣借助景色表達自己的憂愁之情進行思考,使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體會詩詞情感,還可以了解作者的表現手法,使自身的文學素養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介紹創作背景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同時代的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創造出來的優秀作品,所以,這些詩文中就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特殊的情感。想要對古詩文的主要內容還有詩文所表達出的情感進行更好的了解,教師就應該將文章創作的背景內容用合理的方式為學生介紹出來,在這個教學的環節中,針對語文教學的拓展教師可以借助背景介紹的方法進行,讓學生在了解作者創作時代環境的同時,明確這個時代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主要特點。比如,在教學《武陵春》這首詩時,為了將南宋慌亂環境下的文化特色展現出來,就要著重介紹作者李清照在后期的生活狀況,所以,在對詩歌進行賞析的時候,對作者借助詩歌表達出的凄涼之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在對比不同環境和文化發展路徑的情況下,學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作者:柯鵬飛 單位:湖北省陽新縣高級中學初中部

    參考文獻:

    第7篇: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技術;學科整合;核心素養

    依據小學生的思維和認知特點,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所獨具的內容豐富性、活動交互性、形式多樣性、學習的開放性等優勢把現代教學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對于體現“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能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诤诵乃仞B的教學理念,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手段的單一性,還會使得教育的內容、教材的形態、教學的形式等方面發生明顯變化,教學中心由教轉向學,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習興趣,來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

    多媒體教學具備動畫、圖像、文字、聲音等直觀媒體信息同步顯示的優點,可以使得教學中抽象知識形象化,特別適用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生學習課本過程中架設了一條由具體感知通向抽象思維飛躍的橋梁,由此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有了生動活潑的直觀媒介,再加上老師的點撥啟發,大大促進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如:教學《姓氏歌》時,先播放中華民族姓氏來源的視頻,讓學生在了解姓氏文化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結合自己的姓氏,啟發學生說一說自己姓氏可能是怎么來的。這樣教學,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給了他們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他們既學到了知識,又能根據自己已得的理解完成知識的遷移,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讓學生從被動地學習轉為自主地探索知識,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真正做到人人參與,個個動口、動腦、動手。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充盈課堂內容,來帶動語文教學手段和方法多樣化

    信息技術是迅速推廣的先進教學媒體,就是源于它在交互性上優于其它教學媒體。如:在低段識字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快樂習字”教學軟件進行生字詞教學,軟件有筆順、板書示范、鋼筆示范、毛筆示范、組詞、朗讀等內容,用動畫配講解顯示生字的字形和結構,讓學生看了就能掌握字的部首、結構、聲母、韻母、字義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還有“漢字宮”,把學生帶入到生動的情境中了解每一個漢字的來源及演變。所有這些,帶動學生的感官多層次活動,以達到認知生字的目的,接下來就能順利地進入課文的學習。教師在利用寫字軟件教學的同時,在教室巡回指導,達到個別指導、抽查的目的,學生有不懂的也可以單獨提問,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真正實施因材施教。

    三、利用網絡資源,加強閱讀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力與審美能力

    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所以也遵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律。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層次與學習能力,加強對學生的閱讀訓練,如:教學《敕勒歌》時,大部分學生沒去過大草原,課文雖有介紹,但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于是,利用網絡資源,播放課件,將美妙絕倫、風景如畫的草原風光展現在學生面前,圖文并茂,激活他們的感官,學生在語言與思維的碰撞中,想像著美景,品味著詩歌凝練的語言,熱愛草原、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油然而生,此時引導學生緊扣重點詞語,帶著問題在品讀中理解、感悟,積累語言,逐步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與感知,最終領會詩歌所描繪的景與情的交融,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四、利用“互聯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引領學生在誦讀中汲取古詩詞的營養,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教學時,借助于信息技術來配樂配畫展現古詩詞的魅力,營造出良好的試聽氛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網絡資源拉近學生與詩人距離,增進學生對古詩詞情感,引導學生想象、增強積累。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助力傳統詩詞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提供與課程相關的優秀文化插圖、視頻、解說、感悟等,將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展示給學生,增強其情感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促進學生精神成長,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體現語文課程教學的現代化及個性化特點,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

    第8篇: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范文

    關鍵詞:詩歌 教材整合 古詩詞

    近幾年,中考語文命題中,古詩詞默寫、詩歌賞析占了一定的比例。縱觀河北省近三年的語文中考試卷,考查古詩詞的試題分值約為十二三分。所以,詩歌鑒賞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詩歌教學卻一直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相關研究如火如荼,詩歌鑒賞文本書籍、單篇詩歌教學指導、詩歌鑒賞習題等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語文教師大多跋涉其中,苦心孤詣;另一方面,學生對詩歌學習卻是漠視加排斥,任教師怎樣渲染、講析、引導、訓練,大多對詩歌始終抱著敬而遠之甚至是反感的態度。詩歌教學不僅沒能拉近學生和語文的距離,反而使大部分學生對語文更加疏遠。石家莊地區使用的有語文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河大版教材等多種教材,版本雜亂,教師對詩歌的講解僅限于課程標準規定的篇目,限制了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另外各種版本的編排尤其是我們鹿泉使用的河大版將詩歌置于課外閱讀的地位,封閉了詩歌學習的視野,這更加抑制了學生的興趣。這就使我們的詩歌教學成為了下里巴人耳中的陽春白雪,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針對“農村初中詩詞教材整合”這一課題進行了實踐研究。

    1 研究的主要內容

    ①重新梳理課標詩詞板塊對學生在知識、能力等方面的要求。②充分了解學生在詩歌學習上達到的水平、面臨的困惑以及興趣需求所在,尋找與學生現實狀況和思維規律相適合的教學思路和方式。③對初中三年教材中的詩歌部分重新整理,分解承擔《課標》的教學目標,以使教材適應學生,切實可用。

    2 研究的主要過程

    2.1 制定研究方案 我們根據本組課題方案,結合學校教學實際制定了課題方案實施學期計劃,明確了學期研究的內容和重點,課題研究的難點,了解學生詩歌鑒賞水平,尋找與學生現狀和思維規律相適合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并以此為依據對初中三年的教材進行整合,形成切實可用的整合教材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規范了活動的常規制度,保證課題組每月活動一次,內容主要為理論學習、課堂教學實踐研討等。

    2.2 明確教材核心內容 整合教材是為了提高教材的實效,無論如何改動,教材都應當保持與國家綱要在整體目標上的一致性。因此,在動手整合教材之前,我們查閱了《新課程標準》和《中考考試說明》,以及現行的河大版、語文版、人教版三套教材中的詩歌單元,對學生通過學習本套教材所應達到的目標有了一個全局性的了解和把握,確定了基本教學內容。

    2.3 了解學生實際狀況 明確了最終應完成的教學目標,下一步就是研究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切入,用學生更易接受的方式來分解這些目標。為充分了解學生的水平、困難、需要和思維規律,我們先后做了三項工作:①摸底調查。我們對部分九年級新生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試。試卷由兩道題構成;第一道,文史排序;第二道,詩歌鑒賞中考原題。結果為及格率3%,優秀率1%。測試結果證明,小學至中學,大多學生唯一學會的就是要背誦及默寫。初中生詩歌鑒賞的基本素養比較低,相關文學常識、背景知識積累過少,鑒賞常識缺口很大。②問卷調查。我們還對某校九年級的324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調查涉及對古詩詞的興趣、誦讀原因、誦讀時間、誦讀范圍、誦讀方式、誦讀效果等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于古詩文誦讀積極性普遍不高,且以應試及教師要求下被動學習者居多,不愿意涉獵課外古詩文。大部分學生選擇易于背誦的詩詞曲等古詩詞,接近一半的學生不能獲得情感體驗,大部分學生不能完成新課標規定的背誦篇目。③鎖定問題。通過問卷調查,我們提煉學生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下幾點:a沒有讀詩的習慣,缺乏解詩的思維訓練。b文學常識積累較少,沒有整體認識。c詩歌鑒賞常識認識模糊,運用起來非常生疏。d學生對詩歌活學活用的意識也極為淡薄,缺少在做中學的習慣。

    2.4 轉變教師授課思想 為了應付考試,許多教師不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尤其是忽視對課外古詩詞的指導,舍棄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廣泛閱讀與積累感悟,在詩詞教學中除了講析外就是操練。讓學生做大量的機械性默寫和賞析練習題,背大量的老師總結出來的鑒賞知識。

    2.5 形成學校特有的詩歌教學模式 有了前面的摸底、調查、分析和體驗,我們決定從初一開始著手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我們采用教改的模式即導學卷來設計課堂教學,并且在后來的教學中逐步推廣,形成了特有的詩詞鑒賞教學模式。

    2.6 形成整合詩詞的方法 首先我們確定了目標:學生的文學史知識和詩歌鑒賞常識應該得到有效補充,解讀詩歌的思維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詩歌鑒賞表達能力得到初步訓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確定的整合思路為“以文學史為經,以學生朗讀活動為緯”把初中生必背的60首古詩詞按照朝代順次排列,使學生對詩歌的時代背景有一個整體概念,并樹立知人論世的這一解詩基本理念。但當我們著手整合時,發現這樣做把初中三年的詩歌順序打亂了,每學期全縣統考時,我們可能會因為某些詩詞沒有講過而影響了考試的正常進行。接著我們再進行反復的研討,發現以詩歌體裁分類,以詩歌題材分類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最終,我們決定按照題材,以冊為單位在小范圍內整合,補充上與此題材相同的名作名篇。每一課則以學生的“三讀”為綱,依次排布的內容促進學生三種誦讀達到三種境界:讀準、讀順、讀出感情。而不是“背景與作者簡介”出現在開頭的構思,當作品理解進入出現障礙時,再引入作者的背景,有力推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在必要的章節中,還可以適時滲透一些寫作手法的基本常識。

    例如,講解陶淵明《歸園田居》這首詩,在具體解析詩歌時,教師先給出重點字音、字形,請學生30秒出聲讀一遍,力求讀準。再請學生對照書下注釋和補充注釋理解詩的字面含義,3分鐘出聲速讀,力求讀得流利。之后,圍繞“借何景抒何情”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并要求學生將理解到的感情誦讀出來,當學生的討論在“愿無違是不違反自己的什么意愿”這一環節上逐漸僵住的時候,教師講解陶淵明的經歷以及創作此詩的背景,迅速推進了學生對此詩的理解。當這一環節完成的時候,學生對此詩的思想感情已有了深入體會,對“借景抒情”這一寫作手法也有了一個大致了解。

    我們還力爭創設多種機會讓學生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詩歌學習的理解,強化對詩歌學習的興趣。比如利用 “文藝節”展開詩歌朗誦比賽;在書法比賽中,把古詩詞的書寫作為書寫內容;與美術課相結合,讓學生創作“詩畫組合”,畫出詩歌的意境;在學校組織的“大誦讀”活動中,我們搜集了唐詩宋詞、國學經典誦讀的名句、詩詞等,讓學生每天朗誦詩詞;在作文課上,做“套用詩境”的訓練,給學生讀張曉風的《不朽的失眠》,給出屠洪綱《精忠報國》套用岳飛《滿江紅》的例子,請學生據此思路進行創作,經組內輪批、組內推薦、班內研討之后,上交中優秀作品進行結集,加以展示。這些活動,消除了學生與詩歌的隔閡,用更為靈活的方式,推動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活學活用,激發學生學詩、用詩、寫詩的熱情,引領學生帶著激情走進詩歌世界,使詩歌成為助其一生提高文學素養的伙伴。

    自本課題研究到現在,學生身上所起的最大的變化就是對詩歌學習的態度發生了可喜的轉變,調查問卷顯示:喜歡學習詩歌的人由原來的4%上升至18%,不排斥學習詩歌的人由原來的7%上升至56%。學生的朗讀水平、解詩水平在初中階段得到了明顯提高。本課題的實施在學生身上引發的變化使我們更加明確一點:教育的價值最終要依靠學生的進步來體現。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只有實實在在關注了學生的水平、需求、困惑,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與學生對接,學生才會獲得實實在在的進步,我們的工作才有價值。

    在整合教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本身對詩詞的閱讀積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實的詩詞藝術功底和駕馭詩詞的理論厚度。特別是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不夠,對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知之甚少。所以今后我們語文教師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文學鑒賞能力。我們整合的思路還不是很完善,比如在課外補充一環節,需要選用的詩詞還有待商榷,還需要今后在教學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不斷發展,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張霞.讓古詩詞教學成為初中語文課堂的奇葩[J].快樂閱讀,2013(05).

    第9篇: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范文

    關鍵詞:中學語文 詩歌鑒賞 古詩歌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學會欣賞古詩詞,既是傳承中華國學的需要,也是提高文學修養、陶冶審美情操的需要。古詩詞鑒賞對于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受到種種原因的制約,初中古詩詞鑒賞教學長期處于低迷狀態,教學現狀很不樂觀。如何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則是教師任重而道遠的責任。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喚醒學生心中的詩意,引導學生品詩趣、析詩情、賞詩意。

    一、品詩趣

    寫詩須有趣,方能引人。詩愈好愈耐人尋味。因此,我們讀詩要學會品味,讀出詩趣來。詩趣大致有四種,即情趣、意趣、理趣和志趣。

    1.情趣

    陶洲明的《歸園田居》(其三)中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句,詩人本來“種豆南山下”,卻是“草盛豆苗稀”的結局,可見他很不善農事,但詩人卻不辭辛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輪皎潔明月的陪伴下,勞動歸來的詩人雖孑然一身,卻心情舒暢。詩人肩扛著鋤頭,穿行在草叢間,皓月當空,這是一幅多么引人遐思的月夜歸耕圖??!

    2.意趣

    例如,膾炙人口的《竹枝詞》中有這樣的表述:“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边@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具有民歌風味的詩篇,詩的后兩句巧用諧音雙關、巧借天氣景象,將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含情脈脈、楚楚動人少女那種羞澀疑慮、微妙復雜的內心情感描摹得惟妙惟肖,使詩的意趣平添雋永含蓄。讀之如品香茗,清醇淡雅之味濃郁,令人耳目一新。

    3.理趣

    何為“理趣”,是指古詩詞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或哲理性的人生感悟。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些精妙的句子都是作者人生閱歷的沉淀與生命境界的表現。更值得一提的是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此句詩中,作者用“沉舟”和“病樹”來自比,而用“千帆”和“萬木”喻那些在宦海中的新貴們。此句原是劉禹錫感懷身世遭遇的憤慨之辭,但因其客觀上包含著自然規律,后來人們更多地用其哲理義,即以自然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個人的沉淪不算什么,社會總要向前發展,未來肯定比現在美好。

    4.志趣

    例如,曹操的建安風骨詩作《觀滄海》。此詩寫出了詩人居高臨下觀賞滄海的雄姿和博懷,極富志趣,堪稱詠志詩的代表。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眲t寫出了詩人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意境來抒發自己“以天下為己任、建功立業、統一河山”的雄心壯志。讀來讓人激情蕩漾,精神振奮。

    詩雖有“意情理志”四趣之分,但一首詩往往是四趣皆備、水融的,我們不能生硬地去解析它。凡是膾炙人口的詩歌,都因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流傳千古,人們品讀再三,才能感悟出其中的真趣本味。

    二、析詩情

    詩歌的核心是情感。別林斯基說:“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就沒有詩?!苯處煈膭顚W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挖詩歌所蘊含的情感,這是學生學會賞析詩歌的重要一環。

    我以杜甫的《春望》為例,談一談如何賞析詩歌中所蘊含的深情厚誼。此詩是作者描寫“安史之亂”的一首名詩,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令人唏噓,感人至深?!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這就是作者眼中的戰亂中的長安城景色:春天早已降臨長安城,但繁花似錦的國都卻已殘破不堪,只剩下亂草叢生。這句詩雖在寫景,但我們卻能從作者所寫的景物中品讀出詩人那痛徹心扉的憂國傷時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聯,作者把自己感時傷世的情感通過對“花”“鳥”的移情表達出來?!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詩人用“連三月”來形容戰爭之久,用“抵萬金”來表示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作者對戰亂中的妻子兒女的那種牽掛、擔憂、思念之情。“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句更是把詩人那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由此可見,要領會詩詞中的情感,就要引導學生從作品的字里行間去發現、思考和感悟。在學習詩歌時,如能對作者的寫作風格和寫作背景進行深入了解,那鑒賞起詩歌情感來就會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三、賞詩意

    意境,是指詩詞中情感、觀念與環境、氣氛的統一。詩詞一般都有優美的意境。一談到詩意鑒賞,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詩人用生動傳神的筆墨刻畫了一幅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試想:一望無際,空曠遼闊的邊疆沙漠,只有“大”字方能壯其景;在寸草不生、荒無人煙的沙漠上,烽火臺升起的那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異常單調,用“孤”來形容濃煙。但作者緊接著又用一個“直”字來表現它的強勁、挺拔、堅毅之美,而那橫貫其間的九曲黃河,非“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受。其實,落日在我們印象中總有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傷情懷,但這里作者卻用一個“圓”字來描繪,給我們一種溫暖親切而又蒼茫無邊的感覺,讓人浮想聯翩。作者當時那種出使邊塞、深受排擠、思鄉感世的孤寂情懷,在這種景物描寫中表現得酣暢淋漓。

    總之,品讀詩歌作品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它能將我們和詩人之間的距離拉近,融入詩人的世界,而我們只有通過對詩趣、詩情、詩意的解讀,才能有效喚醒學生心中的詩意,與詩人一起感受喜、怒、哀、樂,從而更好地感受詩歌整體,領悟詩歌的獨特之美。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亚洲免费成人网| 成人免费网站视频|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女成人图区|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51影院成人影院|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成人人观看的免费毛片|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久久成人免费大片| 国产成人3p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成人av免费电影| 成人男女网18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看|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成人av免费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