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實驗室評價標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醫學檢驗;室間質量評價;能力驗證
【中圖分類號】R4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528-02
本次研究為進一步分析比較醫學檢驗領域能力驗證計劃,有效提升實驗室檢測質量,對當前三個醫學檢驗領域較權威的能力驗證機構EQA報告進行對比,發現三者的EQA評價標準基本一致,但選擇出的EQA匯總表項目評價結果間存在一定差異,現報告如下。
1能力驗證概況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將判斷某實驗室檢驗能力或測量水平的方法稱為實驗室間對比法[1],能力驗證就是利用此方法通過一定準則對參與評定者做出客觀、公正評價的驗證方法。因能力驗證能真實反映參與者的實驗檢測能力,具備較強的指導性,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人們利用此方法不斷檢測、改進、完善實驗室的能力,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與合理性,為后續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醫學檢驗領域能力驗證方法使用最普遍的是外部質量評價(即室間質量評價)[2],其原理是由能力驗證組織方隨機挑選樣品送檢參與實驗室,并將其檢驗結果與預期結果進行比對,由差異值大小判斷實驗室檢驗水平高低。
2EQA提供機構的概況比較情況
EQA提供機構的概況比較情況如表1所示。
3部分定量檢測項目EQA匯總統計結果的比較
部分定量檢測項目EQA匯總統計結果的比較,如表2所示。
4分析
4.1靶值的擬定
最為常用的確定靶值方法是參考法、決定性法兩種[3],除此之外,還有公議值法、統計值法與中位數法等[4]。決定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有可能出現誤判風險,對結果的準確判斷不利。
4.2評價樣品挑選標準
根據實驗室的不同,實驗檢測所挑選的樣品也存在較大區別。在挑選評價樣品時,應當以樣品中所含項目的數量、各項目檢測值與醫學決定水平的符合性[5]、評價樣品的穩定性與均勻性[6]、包裝密封度、實際成本、基質效應等內容為主要參考依據(基質效應與評價樣品穩定性成正比)。
4.3分組的標準
分組的科學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評定的準確性。對此技術人員應當以單個項目為單位,由檢測方法到檢測系統逐級劃分,盡可能營造一個公正、公開、透明的檢測環境,杜絕摻雜任何經濟利益。
綜上所述,能力驗證組織者能為醫學臨床實驗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對實驗檢測能力的評定與檢驗質量的提升皆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賈紅兵,李爽,鄢盛愷等.醫學實驗室認可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領域的實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1,29(4):339-342..
[2]陳學軍.澳大利亞醫學實驗室檢驗流程借鑒[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27(8):636-638..
[3]章新生,姚仁斌,劉璐等.醫學稿件中常見統計學方法誤用辨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6):653-656..
[4]陸勇,李安東,高衛益等.ISO 15189認證對檢驗學科發展的影響[J].中國醫院管理,2013,33(6):64-65.
目的探索沒有室內質量控制及室間質量評價的手工項目,如何實現手工檢測項目質量控制,為臨床發出正確、可靠的報告。方法從臨床實驗室質量控制流程分析中這一階段出發,把所有影響因素分為實驗環境、儀器設備、試劑耗材、試驗方法和實驗人員5要素。其中實驗環境需要對溫、濕度、微粒數等外部環境和實驗反應內環境進行監測和控制;儀器設備需要定期進行校準、維護保養以及選擇恰當的關鍵部件監測;試劑耗材則對新批次新貨次進行驗證、外部服務進行有效控制和恰當的保存環境;實驗室必須選擇適當的實驗方法包括有足夠的靈敏度、特異性、重復性以及合適可行的標本采集及運輸保存條件,并制備完善的SOP文件;實驗人員為這5要素中最為重要的方面,要求所有的實驗人員有責任心、經過充分的培訓考核,達到不同人員之間評判標準的一致性,所有的評價標準均需要量化及細化。實現質量控制后,可選擇合適的替代評估程序定期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進行評價。上述5要素任何一方面做不到位都會導致檢測結果不可靠。結果通過替代評估程序以及實驗室CAP室間質評結果證明,上述5要素分析及控制可以實現手工項目檢測結果的可靠。結論5要素分析的質量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實現臨床基礎檢驗手工檢測項目的質量控制,并能及時發現和解決檢測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
手工項目;質量控制;檢測結果
為了給臨床發出“準確”的報告單,在臨床檢驗工作中需要進行質量控制。大多數情況下,實驗室通過監測商品化質控品的檢測結果和大規模的室間質量體系來反映評價質量控制的效果,衡量檢驗結果的可靠性[1]。但是,目前國內少數手工項目比如:血小板聚集、手工細胞形態分類、體液細胞手工計數等,既沒有成熟的質控品,也沒有合適室間質量評價系統可供選擇,而且對這些項目也沒有約定成俗的替代評估程序。那么,該如何為這部分項目設計恰當的質量目標?如何設計實驗室的質量控制程序來實現質量目標?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評價質量控制的效果?下面就本實驗室長期累積的經驗進行分析探討。
1方法
臨床實驗室質量控制從流程上來講分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部分。其中分析中為標本到達實驗室至發出報告這個階段。本文對分析中這部分進行分析。
1.1室內質量控制以及室間質量評價
主要包括實驗室的實驗環境、儀器設備、試劑耗材、檢測方法、檢驗人員5大要素相互作用結果的體現。因此手工項目質量控制程序設計從這5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其不確定度,通過分析不確定度分量的組成來設計合理的質量控制程序,以達到預期的質量目標。
1.2實驗環境
主要包括常規意義上外環境,如溫、濕度以及空氣中的顆粒物如微生物、灰塵、電磁、輻射、電壓等,和實驗反應的微環境。保證實驗內、外環境處于一個穩定的溫、濕度范圍內是保證檢測過程中涉及所有的儀器、試劑等以及實驗反應性處于一定可重復性、穩定的狀態。實驗室試驗環境的溫度控制在(15~24℃)范圍內,濕度沒有明確要求,需要實驗室每天對環境溫、濕度進行監控,出現變化時應及時進行調整。有研究表明實驗室溫度對血細胞檢測結果有一定影響因素[2]。根據實驗方法要求不同項目對環境檢測要求不同。實驗室綜合考慮實驗要求對試驗環境進行合理的選擇。比如內毒素檢測在超潔凈生物安全柜內進行避免空氣中的雜菌污染影響結果,要求對生物安全柜進行檢查以及其中的空氣潔凈度進行監控。如果實驗室灰塵過多,長時間灰塵污染試劑或堵塞儀器的通風口影響儀器設備的運轉以及內環境的穩定,從而影響檢測結果。實驗反應的內環境比如血小板聚集項目反應37℃條件下,血小板在誘導劑作用下的聚集能力,故反應體系的微環境溫度對檢測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37℃孵育的溫度非常重要,故要求對血小板聚集儀的孵育溫度進行日常監測,確保溫度波動在±1℃范圍內。
1.3儀器設備
儀器安裝時,需要考慮環境溫濕度和環境的微粒數,臺面穩定性等實驗環境是否符合儀器說明書要求。日常應用中,儀器設備需要注意下述3個方面:(1)定期進行校準、性能驗證以及比對[3-4],采用賦值的物質或者有資質的實驗室進行校準,其中包括:移液器、計數板、離心機等;如離心機,應對進行凝血檢測的離心機每年進行一次強檢,確保離心力能達到≥1500g。強檢完畢后,需要對乏血小板血漿中的血小板計數在血球儀上進行驗證,確保乏血小板血漿的血小板數目≤10×109/L。(2)定期進行維護保養包括日保養、周保養、月保養等,手工體液細胞計數需要對計數板進行清潔,使用75%乙醇,至少作用半小時,檢測前點入稀釋液對計數池進行清潔驗證,要求計數池刻度清晰、無劃痕,否則應及時更換,蓋玻片應平整。(3)選擇關鍵部件進行日常監控,根據實驗的檢測原理來選擇恰當的關鍵部件,并應用可溯源的方法對關鍵部件進行監控[4]。如血小板聚集根據其檢測原理必須對血小板聚集儀進行孵育溫度監控,用經過校準的點式溫度計進行日常監測,溫度控制在37±1℃方合格。
1.4試劑耗材
(1)儲存和處理要求按照制造商建議進行。防止環境變化影響試劑的穩定性和測試性能,不可使用有霜冰箱儲存試劑和質控品。如果冰箱和(或)冷凍箱的溫度超出合格溫度范圍,則必須對其中儲存的試劑、質控品、校準品進行評價并記錄,以確認材料的準確性和質量。(2)試劑在有效期范圍內使用。實驗室一方面應對日常試劑耗材用量進行評估,確保制訂合理恰當的試劑耗材用量計劃,從而確保在有效期內使用,另一方面對單個試劑進行開瓶時間的評價,確保在開瓶有效期內應用完畢,并在試劑瓶上記錄開瓶時間和人員,對可能超出開瓶效期的試劑進行重點監控。(3)投入使用前對新批次或新貨次的試劑進行抽樣驗證比對并記錄,并對說明書提供的靈敏度進行驗證,比如:單克隆潛血的靈敏度驗證以及血型標清抗體效價的驗證等。實現對供應商的質量監督,完善外部供應與控制。(4)手工配置的試劑需要貼上配置時間、失效時間。可以通過下述方法實現質控監控如:體液細胞計數實驗前需要對相關稀釋液要進行背景計數,若背景計數≤3個,即為合格,可以進行臨床標本計數。染液每天對PH以及細菌數目進行監測并記錄,抽查血片,檢查背景紅細胞、典型的中性粒細胞以及嗜酸性粒細胞確保顆粒以及細胞質染色不偏酸或偏堿,保證血片染色合格沒有細菌污染。
1.5檢測方法
(1)選擇恰當的方法學,是否具有足夠的分析精確性和準確性保證檢測質量。(2)對方法學進行綜合評估包括分析前對樣本的要求及運輸;分析中方法的性能參數,質量控制方法,對人員、環境和設備、空間、技術的要求,以及潛在的職業暴露危害以及檢測后產生的廢物類型及處理方法等;分析后對臨床的疾病的篩查、診斷或預測方面的作用。(3)制備完備的SOP手冊,每種方法按照標準操作程序建立詳盡完備SOP手冊。SOP手冊中需要包含分析前、中、后所涉及的所有要求。其中需要重點指出該方法檢測原理,可能導致的假陰性及假陽性結果,如何篩選并規避此類結果,要求嚴格按照操作程序進行操作。比如血小板聚集項目的SOP文件要求工作人員在實驗結束后,需要對反應后產生沉淀物的凝集度與檢測結果用肉眼進行初步判斷,若基本相符則檢測結果可接受,并將圖片以及相對應的結果范圍總結寫入SOP文件中。
1.6操作人員
在5大要素中,操作人員具有主觀能動性,而且其他要素的控制通過人員來實現,故占據主導地位。然而,人員能力的培訓,衡量和評價以及不同人員之間的一致性是難題與重點[5-6]。首先人員能力的衡量與評價至少需要從下述幾個角度出發:(1)職業道德品行評估;(2)常規工作能力;(3)監測試驗結果記錄和報告;(4)儀器維護及操作能力;(5)異常問題的識別、解決能力;(6)性能驗證;(7)自身防護能力等。每個大方面細化并量化進行評價及自我評價。評估的方法可以包括:直接觀察常規工作過程和程序;直接觀察員工的儀器操作和維護能力;監督檢驗結果的記錄和報告過程;核查工作記錄;通過留樣再測、內部盲樣測試或外部PT檢測對員工檢測能力進行評估等。其次人員實際能力監督管理采取下述,科室設置質量負責人—總技師長—組長—質量監督員四層監督管理體系從而實現對日常工作的監督管理。最后如何實現人員之間一致性,如何用量化指標進行衡量[5],包括:(1)組織所有檢測人員定期進行學習、培訓以及考核并記錄存檔;(2)要求所有的實驗人員有責任心、經過充分的培訓考核,達到不同人員之間評判標準的一致性,所有的評價標準均需要量化及細化;(3)所有手工操作項目實現雙人操作[8-9],雙人操作之間可接受標準按照行業要求以及方法學固有誤差實現量化指標,不接受需要重新進行操作。
2結果
實驗室通過上述五要素的控制實現整個檢測結果的可控性。如果上述每一項不合格均可能導致檢測結果不可信[8-9]。
3討論
實驗室通過室內質控來評價檢測結果的重復性,室間質評進行檢測結果的正確度驗證。故上述手工項目需要其他手段來評價結果報告是否可靠。通常情況下,無室間質評的項目可通過與其他實驗室進行比對來實現。如果上述方法均不可行,實驗室可采取臨床符合度來評判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如體液常規檢測,本實驗室每半年隨機選取5份典型的滲出液、漏出液的結果對臨床病例進行綜合分析,報告臨床符合度調查,保證檢測結果與臨床診斷的一致性。若體液細胞分類中有異常細胞需要作為危急值對臨床進行回饋,并追溯病例,評判結果報告是否與臨床相符。本實驗室血小板聚集項目、手工體液細胞計數和分類應用上述方法進行質量管理,參加美國病理協會室間質量評價的結果證實了實驗室質量管理是成功可行的。通過上述檢測過程五個方面的嚴格控制以及檢測結果的替代評估程序,實現無室內及室間質評的手工項目的質量控制,能及時發現并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臨床發出可靠的結果。
作者:趙瑾 趙旭宏 胡梅 侯軍林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檢驗科
參考文獻
[2]林律初,江炎章.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探討[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4):160.
[3]彭明婷,李臣賓.出凝血檢驗衛生行業標準與質量改進[J].檢驗醫學,2015,30(4):308-310.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要求:ISO1518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1-47.
[5]童華波,龍家海,庭永君,等.血液檢驗人員顯微鏡白細胞分類結果一致性的實施與評估[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8):89-90.
[6]何旭春,黃慧芳,馬少寧,等.提升臨床檢驗人員細胞形態整體識別水平的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7):901-902.
[7]李云,夏正武,李雪梅,等.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及其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12):1456-1458.
中圖分類號: G642.42;R3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6-1127-03
細胞培養技術已經成為當今生命科學各研究領域的基本技術,是生命科學工作者必備的實驗 技能。細胞培養的成敗受細胞生長的各種條件,個人操作手法、操作環境、使用器具等多種 因素的影響[1]。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細胞培養過程一些常見的問題直 接影響到教學的順利進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細胞培養教學中的一些常見問題
1.1 培養的細胞易 被污染
離體培養的細胞沒有抗感染能力,因此防止污染是細胞培養成敗的關鍵。筆者在教 學中發現因各種因素導致學生培養的細胞被污染的比例達30%~40%。
1.2 細胞培養對操作環境要求高,不易組織教學
細胞培養需要在無菌室的超凈臺中進行,空間較小,教師無法面對大量的學生進行實驗示教 ,因此在組織教學上有一定的困難。
1.3 實驗過程較長,操作步驟多,不易監控
細胞培養實驗的特點是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多,實驗過程長,操作步驟多。進行一 輪完整的實驗,往往需數天時間,而且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來做實驗的時間不固定,因此教 師不容易對學生的實驗全過程進行監控。
1.4 實驗評價標準單一,不適于這一類實驗的教學
以往對學生細胞培養實驗的評價是以學生培養的細胞的生長狀況和實驗報告為依據,其缺陷 是只注重結果而忽視實驗的過程,而學生是否真正掌握細胞培養技術,主要體現在實驗的過 程中。
筆者曾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醫學部、傳染病研究所等國內一些重 點實驗室學習和進修,雖然細胞培養只是這些實驗室最基礎的一種技術,但其做細胞培養實 驗的一些有益的經驗非常值得參考和借鑒。筆者針對在教學中學生經常出現的一些影響實驗 教學的問題,綜合這些經驗,提出了相應的處理對策。
2 應對措施
2.1 完善細胞培養室設施,規范實驗操作步驟
2.1.1 細胞培養室應單獨隔離出來專用,能建立一定清潔級別的培養室是最好 的,考慮到用于教學的實驗室需要較大的面積,可能不易達到這樣的清潔級別要求,但至少 要有一個潔凈的環境和隔離出一個專用的無菌區[2]。
2.1.2 定期為培養室和超凈臺消毒,檢測細胞培養各種儀器是否正常運轉。
2.1.3 超凈工作臺應保持清潔及寬敞,只放置本次實驗用的物品,以利于氣流的流通。從外面拿進超凈工作臺未經滅菌的物品須先用75%酒精擦拭。實驗操作 應在臺面的中央無菌區域(酒精燈火焰周圍直徑15~20cm內),不要在邊緣及通風口等處操 作。全部實驗完畢后,將實驗物品帶出工作臺,用75%酒精擦拭臺面后再用紫外線照射30min 。
2.1.4 操作前要按要求洗手,準備已消毒的帽子、口罩、手套、一次性鞋套。 然后更換消過毒的隔離服,通常學生實驗由于人數多,難以準備大量的消毒隔離服,可以讓 學生換上自己平時實驗穿的干凈白大衣。對學生強調應注意自身的安全,對于來自人類或病 毒感染的細胞株應特別小心,操作過程中應避免引起懸浮微粒的產生,小心毒性藥品,避免 尖銳器的傷害等。操作時動作要準確敏捷,盡量不要說話,打噴嚏或咳嗽應轉向背面。
2.1.5 要保證器具和試劑的無菌。所用的各種試劑提前30min從冰箱取出預溫。 小心取用無菌的實驗物品,任何時候不要用手和吸管接觸瓶口,同時開啟的容器瓶口之間避 免相互接觸。移液用的各種吸管要專管專用,并且要勤換吸管。每次操作只處理一株細胞株 ,即使培養基相同也不共用培養基,以避免混淆或造成細胞之間污染[3]。在教學 中的做法是將所用試劑根據用量分成小包裝,不同的實驗組各用自己的一套試劑,這樣既能 節省試劑,又能控制交叉污染。
2.2 實驗示教問題的解決
在解決教師無法面對大量的學生進行實驗示教的問題時,筆者采用在實驗之前組織 學生觀看實驗教學錄像片,用多媒體示教的方式講解實驗要求,讓學生熟悉每一步操作的細 節。與此同時為每實驗小組配備一套與實際操作完全一樣的實驗用具(可以用未經高壓滅菌 的器具),模擬進行操作。
2.3 實驗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的解決方法
2.3.1 細胞實驗的步驟和用 品多 常見到學生做實驗時由于準備不充分而導致手忙腳亂,因此實驗前的準備非常重要。筆者的 做法是指導學生養成下列習慣:實驗前一定要熟悉實驗的內容和要求,然后各實驗組制作實 驗操作小卡片,在卡片上注明本次實驗所需要的物品名稱、規格、數量(準備的實驗器材要 稍多于實際使用數量)、操作步驟及要領、注意事項等。在實驗前按照卡片的內容一一清點 實驗所需的用品,確認無誤以后才進行實驗。寫有實驗步驟、注意事項的卡片可以貼在超凈 臺外面方便看到的地方,以便隨時查看。
2.3.2 超凈臺中物品擺放不合適 在操作時,由于超凈臺中物品擺放不合適,導致取用不方便。應提供一個參考的 物品擺放模 式:超凈臺中常用的物品如廢液缸置操作區的右后方,裝75%酒精棉球瓶置于左側,酒精燈 則放在正中央,酒精燈與操作者之間20cm內為主要操作區域,試管架,剪刀,鑷子等常備物 品根據個人習慣選擇固定的位置放好,以方便取用為原則。
2.3.3 細胞消化不足或過度 這是一個最常見的由非污染引起的細胞培養不好的原因。貼壁細胞在消化傳代時,使用相同 的消化酶,即使同一批細胞,各組學生培養的細胞生長狀況也不一樣,其消化的時間也不盡 相同。有些學生加進消化液后在細胞還沒有被充分消化下來時就用吸管反復吹打細胞,結果 是細胞沒被吹下來,還造成細胞破碎。有些學生的細胞消化過度,吸棄消化液體時將部分細 胞一起棄去造成損失。筆者的做法是不用統一計時的方法來估計細胞消化的程度,加入消化 液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待細胞出現分離變圓即終止消化[3]。
2.4 對預防污染反應過度而影響實驗的進行
大多數情況下,經過教師的反復強調,學生的無菌意識得到很大的增強。但是常見到學生對 預防污染反應過度,反而造成細胞培養的失敗。
2.4.1 將用消毒布包拿進超凈臺才打開取出 正確的做法是將消毒布包中已消 毒的物品在超凈臺的外面打開,直接取出放入操作臺中,用紫外照射10min,然后啟動工作 臺的吹風機抽風。
2.4.2 把消毒包中已經消過毒的器械又用75%酒精棉球擦 拭 其實酒精的消毒效果遠沒有高壓好,這樣做不僅增加了操作步驟和時間,還有可能帶來污染 [4]。
2.4.3 反復燒烤已經高壓滅菌的用品 在使用已經高壓過的培養瓶 時用酒精燈反復燒烤瓶口,或在操作時將已經吸過細胞培養液、小牛血清等還繼續使用的吸 管在酒精燈上反復燒烤。同樣增加了不必要的操作步驟,而且殘留在吸管內的物質在燒焦后 ,形成對細胞生長有害的碳化物,再取液時帶入培養液后會對細胞產生毒害。
2.4.4 灼燒浸泡在75%酒精中的金屬器械 浸泡在酒精中的金屬器械,在超凈臺中取出后,用火燒的目的只是為了去除沾在上面的酒精 ,故無須灼燒太久,長時間在火焰上灼燒后,常有學生因使用沒有完全冷卻的器具而燙傷細 胞[5,6]。
2.5 建立學生自主實驗模式及相應實驗室管理制度
由于細胞培養實驗過程較長,教師不可能時刻跟在每一個實驗組后面指導,因此嘗試通過建 立學生自主實驗模式的途徑解決這個問題,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在觀察自己培養的細胞的同時 ,相互檢查其他實驗組,記錄細胞培養狀況、實驗過程及結果。自主實驗模式的建立不僅培 養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為以后學生進行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打下了基礎。健全相應的 實驗室管理制度,選擇一定數量的學生(如實驗小組長)參與實驗室管理工作,實驗室實施 全天性開放,讓學生在做實驗時根據需要能隨時進入實驗室及拿到所需要的實驗用品,教師 則可在固定的時間在進行指導。
2.6 建立新的評分體系以解決實驗評價標準單一的問題
傳統的實驗評價標準不適合這一類實驗的教學要求,達不到檢測是否真正掌握細胞培養技術 的目的。筆者采用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評價,著重于學生實驗技能與實際操作水平的考核,分別在實驗過程中用提問、觀察學生的操作以及實驗結束后的實驗報告、研討等方式進行考 核,這樣的考核貫穿于實驗的整個過程中,成績的評定既注重實驗結果更注重過程。
筆者在生物技術專業2002~2006級5屆學生中,對這一部分實驗內容進行教學改革,通過不斷 摸索,取得了一些實施的經驗,從教學效果來看,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掌握實驗 技術,學生也樂于接受,同時對其他實驗內容的教學也有借鑒意義。
參考 文獻:
[1] 鍔征.組織養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5.
[2] JOHN R W,MASTERS.Animal Cell Culture [M].Third Edition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17.
[3] 費洪新,孫麗慧,張濤,等.人肝癌細胞HepG2細胞培養的體會[J].衛 生職業教育,2007,25(8):138-139.
[4] 司徒鎮強,吳軍正.細胞培養 [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西安公司,2007:11-13.
[5] 張卓然.實用細胞培養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6 .
[6] 王春景,劉玉琴,張宏,等.細胞培養操作中常見問題及處理對策 [J] .基礎醫學與臨床,2009,29(3):335-336.
實驗教學 質量標準 評價體系
實驗教學是大學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的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而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效果。我校從2000年開始,對實驗教學的質量進行專項評價,并不斷修訂與完善了實驗教學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在近幾年的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充實、完善,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實驗教學質量標準及評價體系,現將具體情況介紹如下。
一、標準及評價體系的建立
我們河南中醫學院結合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要求,在借鑒教育部教學評估中的實驗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有關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實際情況,聘請領導和專家討論,經過幾年的不斷改進,確立了“河南中醫學院教師實驗教學質量評價項目內容及標準”。
二、評價范圍及方法
每學期承擔本、專科及研究生教學任務的專、兼職及外聘教師,均為被評對象,要求參評老師本學期授課應大于6個學時。為所有參評教師及其講授課程、參評班級建立相應代碼,應用已設定好的計算機程序,計算并顯示出每位老師所教授的各個班級的所有項目的得分,將每位教師所教授的各個班級的得分匯總后取其平均值,即為每位老師的最后得分。
三、評價體系的實施及結果分析
(一)全校規模評教的實施
1.評前培訓。在每學期的倒數第6周,評教工作進行之前,專門召開學生評教工作會議,對各二級學院教學辦和學工辦負責人、學生輔導員進行評教工作培訓。同時安排各二級學院召開所屬班級的學生評教工作培訓會,使所有學生評教工作的參與者了解了整個評教工作的程序與方法。
2.評中檢查。評教當天,抽調教學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組成檢查組,對所有參評班級的評教組織情況進行檢查。
(二)結果分析
為了檢驗我校實驗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可靠性,檢驗其是否能有效的區分不同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們通過對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113人次實驗教學教師的各項評教結果,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了信度分析,分析結果顯示信度系數(Alpha)為0.982,標準化后的信度系數(Standardized items)為0.989(>0.8),說明我們所采用的實驗教學質量標準及評價體系,能有效地反映不同教師的實驗教學水平,采用這種測評標準是可靠的。
四、結論和體會
實驗教學質量標準及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較為準確地掌握我校實驗教學的基本情況,有助于了解我校目前實驗教學培養目標設立的合理性和實驗計劃的完成情況;有助于了解各實驗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程度,以及其對培養學生綜合實驗及創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通過對實驗教學評價結果的分析與研究,明確所必須采取的相應措施,從而實現實驗教學管理的科學化,并且為今后的實驗教學改革獲得了具體信息。通過對實驗教學質量的評價,把我校實驗教學質量的目標管理和過程監控有機的結合了起來,優化了實驗教學管理,對提高我校的實驗教學質量起到了診斷、調控、導向、激勵等多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郭風法,宋憲亮,趙延兵,等.建立實驗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室科學,2007,(4):32.
上海龍華醫院堅持不懈地走“名醫、名科、名院”發展之路,迄今名醫薈萃、人才輩出。2001年,醫院首創“名中醫工作室”傳承模式,堪稱全國中醫界學習典范。如今,上海龍華醫院由31位名老中醫所帶領的工作室,在各自的學科領域掌舵領航、薪火傳承,160余名中青年名中醫嶄露頭角。在此基礎上,作為一所“研究型中醫院”,上海龍華醫院陸續培養出28支龍醫團隊、28位龍醫學者、280名龍醫團隊成員,如春筍般涌現的新生力量正在接過“繼承、發展、創新”的接力棒,逐步承擔起醫院醫療、科研、教學、轉化、推廣的重任。可以自豪地講,上海龍華醫院不僅為上海乃至全國培養了一大批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的中醫藥人才,更是鉆研出一大批原創性中醫臨床科研成果。目前,上海龍華醫院成為全國唯一承擔兩個重點研究病種的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并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一期建設,順利進入二期建設。
經過幾代學術帶頭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上海龍華醫院在中醫骨傷科、中醫腫瘤、中醫外科、中醫腎病、中醫脾胃病、中醫呼吸病等領域均取得重大創新,相繼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單位。時至今日,上海龍華醫院走出了一條“國內領先、亞洲著名、國際知名”的現代中醫傳承與創新發展之路,并在探索如何建設現代化研究型中醫院的發展道路上積累了一定經驗。可以說,不忘中醫文化之本的“龍醫人”帶著濃厚的“中藥味”,在不斷變換的時代中傳承著歷史賦予的重任。
展望未來,上海龍華醫院將進一步圍繞“打基礎、建機制、謀長遠、出成果”的總體要求,堅持以臨床研究為根本,強化臨床科研規范化,培養高水平人才與隊伍,基地與醫院相互依托,不斷完善學科與基地聯動發展機制,為實現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總體建設目標繼續努力。
中西結合 醫研融匯
現如今,提及老中醫,難免給人一種“玄之又玄”的錯覺:望聞問切,把脈開診,之乎者也,寫方抓藥。
全自動多色分析流式細胞儀系統、多功能全自動樣本制備工作站、熒光倒置顯微鏡、病理圖像分析儀、冰凍切片機、Micro-CT圖像采集與分析工作站、Ⅰ期臨床試驗病房、GCP研究平臺、臨床科研信息一體化平臺……走進上海龍華醫院,各類實驗室,各種各樣的進口實驗設備可謂琳瑯滿目、種類齊全。讓人不禁心生疑惑,這難道是中醫院嗎?
不錯,這是一所現代化的研究型中醫院。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中醫通常根據經驗診治,不作試驗、缺乏數據、鮮有分析,全憑個體經驗感覺。正是在這種所謂“黑箱理論”的影響下,困于難以找到符合現代循證醫學框架的理論根據,傳統中醫一直飽受歐美發達國家醫學界的詬病。上海龍華醫院一改久有的“經驗”體系,引進現代化、國際化研究模式,與西方國家采用同樣的試驗標準、同樣的臨床設計方案、同樣的檢測方法,參照“循證醫學”要求,不斷填補與夯實基礎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的循證證據。
具體而言,中醫治療惡性腫瘤,被譽為是繼西醫手術、放療、化療“三大法寶”之外的“第四把利劍”。但是長期以來中醫多采用以攻邪為主的“攻法治療”,治療效果不甚顯著。令人贊嘆的是,上海龍華醫院腫瘤科劉嘉湘教授突破了這一理論瓶頸,以現代科學方法不斷豐富“扶正治癌”法則,成為中醫治療腫瘤“鑄劍師”中的佼佼者。而“鑄劍征途”耗費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年華。
歷經多年臨床實踐與探索研究,1972年,劉嘉湘教授提出“扶正法”治療惡性腫瘤,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以及防治腫瘤放、化療毒性反應的中醫診治體系。創始之初,他遭受到超出預估的質疑與詆毀。為了得出最準確的試驗數據,劉嘉湘嚴格采用國際科學試驗方法。一開始不知道是隨機試驗好還是隊列研究好,他就去咨詢統計學專家,得知隨機數據更有代表性就堅定選擇隨機化設計。他嚴格遵循西醫統計學方法執行,將患者隨機分組,一組只采用化療,另一組僅給予中藥,第三組既接受化療又服用中藥,方法學規范、嚴格流程控制,每天護士定時定量備藥、發藥、監督吃藥,謹防患者亂吃藥等偏倚因素干擾。最后,數據統計全部由第三方把控。而且,前期動物實驗的數據資料齊備。
從“六五”、“七五”、“八五”直至“十一五”,劉嘉湘觀察了上千個病例,應用實驗腫瘤學、現代免疫學、生物化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臨床觀察與動物體內外實驗研究,統計了大量病患的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等硬指標數據。最終論證了由他研發的“扶正中藥”――金復康的顯著治療效果。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金復康治療組患者中位生存期為13.5個月,5年生存率為11.17%;中藥聯合化療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15個月,5年生存率為20.71%,均優于單純化療組患者(8.9個月)。
在一系列臨床有效病例和經得住考驗的循證數據面前,人們不由得口服心服。目前,由他首創的“扶正治癌法”不僅被國內中醫、西醫學術界廣泛接納,成為中醫藥治療腫瘤的主要治則之一,而且獲得世界醫學重視。至今,這位79歲的抗癌大師仍活躍在臨床一線。
除金復康口服液外,劉嘉湘在“扶正治癌”理論基礎上研發的肺癌中藥治療新藥還包括芪天扶正膠囊,以及中藥外貼治療癌痛的蟾烏巴布膏。臨床證據表明,上述扶正中藥不僅能夠提高機體細胞的免疫能力、有顯著鎮痛效果,有效率高達93%,同時長期用藥無成癮性和毒副作用風險,堪稱國內首創并達國際先進水平,被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國家級中藥新藥。憑著這些沉甸甸、高含金量的數據分析、實驗報告,中藥新藥“金復康”還喜獲素以標準苛刻著稱的美國藥監界首肯,經美國FDA批準現于美國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癥中心進行Ⅱ期臨床試驗。一旦通過,我國首個治療肺癌的中藥新藥將有望步入國際市場。
交叉協作 佳績頻傳
中醫學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同于傳統中醫的“固執己見”,在科研上,上海龍華醫院歷來鼓勵龍醫人大膽創新,提出“向西醫同道學習,強化醫院臨床科研能力”的宗旨。
在骨傷科王擁軍教授頭腦中,科學研究也需要戰略眼光,要把握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大勢;既要具備清醒的自我認識、開放的全球視野、強烈的危機意識和高瞻遠矚的眼光,同時要明白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在世界醫學、生命科學發展中具有的原創性科研意義;以古鑒今,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與醫學的內涵,虛心學習并開拓創新之術。他將上述中醫科研思想高度濃縮為“取勢、明道、優術”六個字。
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國后,眼界大開的王擁軍率先在脊柱病研究所“大展拳腳”,啟動一系列改革:建立中醫脊柱病、骨代謝疾病以及骨免疫疾病實驗室,引進并完善“符合中醫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實驗室管理技術,將脊柱三維步態分析系統、芯片檢測技術、Micro-CT、RNAi、系統生物學、基因敲除和轉基因模式動物技術等先進科技方法運用于中醫藥研究。他在國內中醫院校率先建立基于表達特異性報導基因克隆細胞株的體外藥物篩選平臺,以及基于基因敲除、轉基因動物的體內藥物篩選平臺……
不僅如此,上海龍華醫院向來注重多學科交叉協作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的實驗研究,除與國內高校保持合作外,亦先后與哈佛大學、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大學等5所美國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加拿大溫哥華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建立長期穩固的臨床與科研合作關系。2005年,上海龍華醫院在泰國華僑中醫院開設龍華中醫腫瘤中心;2007年,再與新加坡義安中醫藥中心達成協議,長期選派人員開展相關臨床任務,實現業務量不斷上升同時大力推進了與國外醫療機構的合作交流。
近年,上海龍華醫院的中醫理論創新、中醫方法學研究、中藥復方研究、證病結合研究能力不斷提高,SCI收錄學術論文影響因子逐漸提高。通過不懈努力,現已經完成“扶正祛邪法”、“益氣化瘀補腎法”、“筋骨平衡法”、“健脾法為主”、“益氣養陰、調攝沖任法”等多項子領域臨床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研究。例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標準研究,“益氣化瘀補腎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標準研究,“筋骨平衡法”防治慢性筋骨病,“健脾法為主”辨證治療中晚期胃癌臨床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標準研究,“益氣養陰、調攝沖任法”治療乳腺癌的臨床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標準研究等。肺癌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和療效評價標準被列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頸椎病中醫診斷療效標準被納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項目,中醫、中西醫結合頸腰綜合征診療指南成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規范,脊柱側彎體療操治療青少年脊柱側彎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廣項目。
5年來,上海龍華醫院還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獎一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中西醫結合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各類獎項30多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7項,公示19項;形成165個醫院制劑,擁有中藥新藥證書12項,實現成果轉化39項,成果推廣應用19項。
再者,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重點研究室/中醫三級實驗室、衛生部“十二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百余國家級科研項目、科研項目級別、項目量和科研經費在上海市同類醫院均名列第一……這累累碩果絕非偶然。
作為上海唯一擁有上海市中醫外科和中醫腫瘤臨床醫學中心兩家臨床醫學中心的中醫院,科研一直都是上海龍華醫院的重中之重。“以科研為核心帶動臨床,以臨床為基礎帶動科研創新”,即臨床產生的問題由研究所研究,研究所研發的技術、藥物再由臨床檢驗。正是得益于此醫研融合,上海龍華醫院這所中醫院才能在與西醫院的慘烈競爭中辟出一條“康莊大道”,永葆中醫的神奇魅力。
老干扶持 小荷初綻
在上海龍華醫院,尊老是一種傳統。
碩士生、博士生高級別“徒弟”每日接送“老師傅”上下班,中午幫著打飯,陪同“師傅”前往外地開會調研……事無巨細,凡是和師傅有關的工作,徒弟們全都親力親為。點點滴滴,都出自內心的敬重與愛戴。
老中醫,愈老愈貴。54年前,黃文東等八位知名老中醫齊聚上海龍華醫院,將畢生行醫所學帶來并留在這里。他們對醫院精心“呵護”,為醫院的成長奠定了扎實的學術與人文基石。繼第一代“元老”之后,胡建華、姚乃中、邵長榮、王大增、劉嘉湘、施杞、陸德銘等28位第二代名中醫漸行成長成熟并挑起大梁。
新生代力量的培養始終是上海龍華醫院的核心工作。傳統中醫,以名醫招收弟子的方式得以傳承。上海龍華醫院不僅一直堅守著“師徒”傳承模式,并創造性地提出了“名中醫工作室”。由醫院牽頭,名老中醫公開招收學生,各位學生可自愿報名,經遴選后正式獻花鞠躬拜師,一位老中醫親帶3?5名學生。每周,工作室的師生要共同門診2?4次,并一起參與查房,由老師口授心傳,確保弟子如愿得償“真傳”。弟子們在抄方子、整理病案、報成果、口授內容整理匯編過程中受益匪淺。名中醫劉嘉湘總結提出,有的東西不是書本上能學到的,要多聽多看,有時候一兩句話卻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經驗之談。
“名中醫工作室”為上海龍華醫院培養了一撥又一撥“名師高徒”,如婦科李祥云教授、學生鄭錦,骨傷科施杞教授、學生王擁軍,腎內科陳以平教授、學生鄧躍毅等。2007年施杞與王擁軍師徒二人同時榮獲“上海市勞動模范”,一時傳為美談。
王擁軍對師傅施杞教授滿懷感激之情,因為對他而言,施杞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長者,更是如同父親一般的親人。正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回想當年,王擁軍有機會公費出國深造,但必須交納保證金,施杞“擁軍出國,我來擔保,不用交押金!”的一句話令王擁軍銘記一生。師傅傳承給學生的,不單是學術思想,還有一種精神。師傅常說“于仁厚處用心,于熟精處用功。對待患者博愛,對待學術踏實”,這種仁愛、博愛的醫德,又何嘗不是前輩們留給我們最美好、最珍貴的一劑“良藥”。循著師傅的足跡,現今王擁軍也已桃李天下,徒弟梁倩倩博士榮登“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得主,這在上海市中醫界尚屬首例。
毋庸置疑的是,“名中醫工作室”發掘中醫古籍經典并融匯新知,為中醫繼承發展留下了理論精華。數據顯示,自工作室創建以來,已然整理醫案醫話超過萬則,臨床隨診筆記兩萬余篇,出版書籍230余種,千余篇,而且收集了大量的寶貴影像資料。劉嘉湘教授的“扶正法治癌”,朱培庭教授的“膽病從肝論治”,鄒菊生教授的“眼深部望診、角膜深層辨證”等,無不成為現代中醫理論創新的經典之作。
如今,上海龍華醫院已從當年的“元老”豐富發展為擁有31個“名中醫工作室”的全國示范中醫院、上海市三級甲等醫院。而且“名中醫工作室”效應已席卷全國各大中醫醫療機構,成為中醫傳承的不二法門,其中不乏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上海市海派中醫流傳傳承研究基地。2012年9月8日,上海龍華醫院又率先創立了全國首個以專家姓名冠名的中醫流派學術研究中心――“石筱山傷科學術研究中心”。
再者,上海龍華醫院針對年輕人的苗圃計劃、龍醫團隊系列人才培養方案陸續出臺。新的學科人才培養理念以及中醫復合型人才“六結合培養模式”再次大放異彩。“六結合培養模式”,具體包括中醫與西醫結合,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醫古文與外語結合,醫藥學與生物學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業務技術與組織管理結合。
此外,上海龍華醫院“注重人格培養,立身樹人”。因為,中醫藥要發展、要走出國門,更需要優秀的中醫科研人員。由此,醫院要求學生加強外文文獻的閱讀和整理,要求在國外高水平的期刊上發表文章,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正是在這種嚴格要求的氛圍下,研究所的創新團隊佳績頻傳。
半畝方溏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施杞教授根據長期的臨床、科研與教學實踐,總結出“1+1>2”的人才培養超越模式。“1”是指施杞教授對學生們所做的工作――“引路、鋪路、養路”,即引領學科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科研思路,培育弟子們獻身中醫藥事業的高尚情操。他堅持一手抓軟件、一手抓硬件,建成了全國一流的中醫骨傷科現代研究平臺。2012年,施杞教授榮獲“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正是在這些培養模式軌道中,上海龍華醫院走出了王擁軍、許玲、季光、莫文、李和根、劉勝、張惠勇、梁倩倩、楊燕萍、卞琴、崔學軍、李晨光、王琛、王琳、鐘逸斐、孫建立等后輩翹楚。
軟硬俱佳 云帆滄海
走進國際學界,將中醫藥發揚光大,雄心勃勃的“龍醫人”從沒有停下腳步。閉門造車的中醫發展模式已讓傳統中醫吃盡了苦頭,走不出國門、得不到國際認可。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國際影響就等意味著沒有競爭力。作者認定醫院必須培養一批不但中醫功底厚實而且具備中西醫結合實力的復合人才,談國際影響才不是一句空話。
在施杞教授、王擁軍教授的帶領下,“前移式培養模式”率先在脊柱病研究所實行。近5年,研究所共計投入超過160萬元,資助優秀醫生、科研骨干、優秀博士研究生出國深造,學成之后再為醫院、為研究所、為國家做貢獻。截至今日,上海龍華醫院先后派出17個博士研究生“好苗子”中,學成期滿的12位已滿載16個國際級學術獎項悉數“衣錦還鄉”。
歸功于“有中醫內涵的留學博士”,研究所成功申請到3個國家級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這在過去是龍醫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目前,這所中國中醫藥界的首家脊柱病研究所已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多所著名高校達成長期合作協議,攜手深化中醫藥防治椎間盤退變性疾病、中醫藥促進脊髓修復與再生以及中醫藥治療骨退變性疾病等相關領域研究。
2008年,上海龍華醫院被國家發改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定格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同期承擔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和“骨退行性病變”二大疾病系的研究。2012年,醫院成為上海市“重中之重”的“中醫藥防治慢病(惡性腫瘤、骨退行性病變)臨床醫學中心”。
上海龍華醫院再接再厲、不斷奮進,今年又組織申請了“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意義有三:其一,結合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以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的臨床規范化研究評價為切入點,以高水平臨床循證醫學研究為核心,構建中醫藥綜合防治惡性腫瘤臨床科研協作網絡,使臨床研究水平達到國際規范化要求,并不斷向社區、基層轉化。其二,建立國際臨床規范化研究技術平臺,使之成為我國乃至國際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臨床評價的基地和轉化醫學中心,取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其三,積極開展應用基礎研究,采用系統生物學方法和技術揭示“扶正治癌”治療惡性腫瘤的生物學基礎,為中醫腫瘤學的臨床推廣應用提供理論支撐。
這是上海龍華醫院給自己規劃出的三點新坐標,無疑對科研水平、臨床水平、國際合作、人才儲備、硬件配套再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這里,任何一個決策都經歷過規范的“循證分析”考證。醫院相關人員負責收集數據,把全國各家同類型醫院的政策數據全都匯總起來,共計分析了973例,同時制定出96個參數,十幾大項用于政策研究。繼而,借助醫學科研循證方法,包括科技投資比例、配備專業人員、科技成本效益產出比等醫院建設的各核心要素標準都具備科學的政策研究和指標依據。每一項決策都確保了雄圖壯志的主觀意愿與科學管理理念、手段的客觀保障有機和諧。
在合理宏觀決策同時,上海龍華醫院更強調“精細化管理”,使辦公流程更加科技化。通過計劃、統籌、決策,通過信息化技術監督執行,行政科研效率大大提高,為民眾服務更為便捷。
目前,一幢總面積37245m2的17層綜合大樓,一幢規劃面積13500m2的10層科研大樓拔地而起,研究型門診、研究型病房、醫技用房、臨床教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臨床科研信息中心等基建藍圖指日可成。
關鍵詞:高職高專;醫學檢驗;卓越技能人才;培養
面向高職院校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應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支持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緊密合作,結合高等教育規律和行業企業標準,研究制定各類應用型專業、應用型課程、應用型教師隊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參考其他高校的做法[1,2],本文設想在本校開展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卓越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
一、建設基礎
1.學校基礎。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省示范高等職業學校,具有61年的辦學歷史,是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擁有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三甲附屬醫院。2011和2012年度連續兩年榮獲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2013年榮獲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示范校。2012年以“優秀”的成績通過安徽省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2012—2013年度榮獲“教育部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稱號,2013年度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14年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5年學校立項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建設,2016列為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建設。2.專業基礎。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是我校的老牌特色專業,其傳承了當年中等衛生學校的優良教學傳統。近年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先后成功申報并建設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省級特色專業》、《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檢驗技術省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免疫學檢驗省級精品課程》和《醫學檢驗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在研項目有《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研究與改革》、《臨床檢驗基礎》省級MOOC示范項目、《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省級教學團隊》、《省級醫學檢驗骨干專業》和《醫學檢驗專業"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項目。獲得《以崗位能力為核心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和《醫學檢驗綜合實訓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臨床檢驗基礎》省級多媒體(網絡課程)競賽三等獎。校內建立醫學檢驗仿真實訓中心,實現職業能力與崗位需求零距離對接的有力保障;校外建立包括附屬醫院在內的省內外二級甲等以上30多家醫院和8家獨立實驗室作為實踐基地。
二、總體目標
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按照“崗位引領、任務驅動、需求導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以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為核心,進一步改變教育思想和觀念,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精心設計卓越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優化課程體系、組織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機制,通過師資隊伍“雙師”結構和素質水平的提高,實踐教學條件的改善及運行機制保障的完善推進高素質、技能型、創新型卓越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
三、實施步驟
1.項目規劃。成立項目建設領導組,制訂卓越人才計劃工作方案,建立良好的實踐教育基地,制定和完善相關規章制度,為卓越人才培養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主要工作任務是落實合作企業,成立項目建設領導組,制訂卓越人才計劃工作方案,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修訂卓越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標準,制定卓越人才培養學生選拔標準與方法、課程體系和內容組合指導意見,優化現有實踐教育基地資源,建立良好的實踐教育基地運行機制,制定和完善相關規章制度。2.項目建設。修訂卓越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標準;重構卓越人才計劃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優化實踐教學方案;實施校內教師臨床實踐鍛煉,企業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情景式案例教學法案例編寫與應用;進行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課程體系構建和內容組合,組建卓越技能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實驗班,安排卓越人才班級學生暑期見習。3.項目評價。開展卓越人才培養評價,總結經驗,反饋性調整,完善卓越技能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專業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標準、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基地、卓越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機制等,進行項目推廣。四、建設內容1.制定卓越技能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工作方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標準。成立由校系主要領導和合作企業高層組成的項目建設領導組,系部設立項目工程實施辦公室,全面負責項目工程的申報和工作方案的制訂。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國,培養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發展潛力大、工作適應寬、“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適應醫療衛生行業需要的醫學檢驗技術卓越技能型人才為宗旨,制定卓越技能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專業培養方案和培養標準。2.探索卓越技能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教育培養的新機制。(1)建立卓越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推行以檢驗工作崗位項目引領,早期接觸臨床的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認知見習—項目實訓—崗位見習—頂崗實習”一貫式[3],強化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重構課程體系,遴選教學內容,重視課程建設,改革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設計,增加情景式案例教學案例。形成一套完整的卓越技能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方案與人才標準、課程教學體系。(2)形成校企合作新機制。校企共同制訂培養目標,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共同評價培養質量的卓越技能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機制。建立學校與行業、企業、院所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共同評價培養質量的新機制。3.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設立研究卓越人才計劃實驗。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每級學生隨機分班,確定一個班為卓越計劃人才實驗班,進行特殊的專業思想教育和專門的教學計劃。由指定的專業帶頭人和輔導員管理該班級,全程負責卓越計劃的實施。每5—8人為一組,學生與專業教師互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教師負責專業學習、實踐能力培養、實習就業方面的指導。4.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1)校內實踐基地進一步充實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訓中心,利用病理數碼互動實驗室開展形態學教學,改造《臨床檢驗基礎》、《輸血檢驗技術》等6個“教、學、做”一體化實驗室,能夠滿足卓越人才校內培養的需求,尤其是達到二級甲等醫院檢驗科水平的醫學檢驗仿真實訓中心,更是實現職業能力與崗位需求零距離對接的有力保障。(2)校外實踐基地,繼續與合肥“艾迪康”緊密合作,并再爭取與“泰斯特”、“達安”、“康立”和“金域”等進行進一步的合作,遴選一家進校園,共建實驗室。穩定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第105醫院等省內實習醫院25家及南京市第二醫院、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上海85醫院、無錫第八人民醫院等省外實習基地20家。5.提升教學團隊水平,建設一支具有“雙師型”素質的高水平專業教師隊伍。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校企共同修訂實施《教師參加專業實踐鍛煉實施辦法》、《兼職教師管理辦法》、《“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管理辦法》等制度性文件,發揮各自的優勢構建“責任明確、管理規范、成果共享”的“雙師”雙向交流機制,努力實現教師與企業人員之間的身份互換,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以結對子的方式共同開展教學和教研活動,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一支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的“雙師型”結構省級示范性專業教學團隊。
參考文獻:
[1]許文榮,邵啟祥,錢暉,等.醫學檢驗品牌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J].檢驗醫學教育,2009,(3):1-2.
[2]袁學杰.高職醫學檢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17):2607-2608.
關鍵詞:腫瘤放射治療學;醫學仿真實驗室;教學效果
Abstract:The tumor radiation therap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ncer therapeutics, a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radiation therapy technology, the society for therapeutic radiolog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Radiotherapy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is more vivid and intuitive passing radiotherapy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for students to build a bridg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o improv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Key words:Tumor radiation therapy; Medical simulation laboratory; Teaching effect
腫瘤放射治療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以腫瘤基礎醫學、放射生物學、放射物理學、解剖學、醫學影像學為基礎,既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掌握,又要勤于實踐[1]。我校作為高等醫學院校,集臨床、教學、科研于一體,為醫學生的基礎及臨床學習提供了優越條件,但是實際的臨床工作非常繁重,學生人數眾多,制約了學生臨床工作的實踐。建立開放式、共享性醫學實驗教學平臺,是實現醫學教學資源集約化的主要途徑[2]。醫學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是腫瘤放射治療實驗教學的一種新的教學體系,可極大地推動實驗教學改革與實驗教學信息化建設,有效提高實驗教學效果。據此,本文結合我校腫瘤放射治療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及實踐做一探討。
1醫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目前醫學實驗教學模式大多仍然遵從傳統的醫學實驗教學模式,現有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先講解實驗原理和步驟,學生再一步一步照做,學生被動接受很少能夠主動思考,無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也不會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更不會深刻理解掌握教學內容[3]。對于基礎實驗教學,因實驗資源緊張、實驗精密儀器昂貴等生均實驗設備擁有量低,采用示范教學的方法,不利于學生培養。對于臨床的實驗教學,基于臨床的特殊性,學生更多的是在聽和看老師的臨床操作,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學生可以參與到臨床實踐中來,且幾乎沒有獨立思考及主動完成的機會,因為臨床的操作是不允許絲毫的差錯,這就造成了理論與實際的的脫節。
2醫學仿真實驗室的現狀
虛擬仿真實驗室(The virtual/simu lationlaboratory,VL),主要指在各種計算機系統中通過采用多種虛擬仿真技術實現不同的虛擬實驗環境,使得實驗者能夠在接近真實的實驗環境中,完成預定的實驗項目[4]。目前國內外倡導開放性教學的理念,2008年Dave Cormier教授首先提出了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的概念[5,6],因其覆蓋學生面廣,推動自主學習,學習資源非常豐富的特點被大為推廣。醫學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以學生為主導,先進行虛擬實驗操作后再進入實際操作,不但能提高實驗效果,還可節約資源,具有安全、開放、共享的特點,目前各醫學院校的仿真實驗室主要有機能學虛擬仿真實驗室、形態學虛擬仿真實驗室、人體解剖學虛擬仿真實驗室、分子生物與免疫學虛擬仿真實驗室、臨床診斷學虛擬仿真實驗室等[7],但放射治療仿真實驗室欠缺。
3腫瘤放射治療仿真實驗室的建設
3.1軟件硬件設施 紅蜘蛛多媒體網絡教學軟件,教學電子白板,仿真實驗室三維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reatmentPlanningsystem,TPS),教師用機一臺(帶云儲存功能),仿真實驗室三維放射治療計劃系統學生用機若干臺。
3.2建設的目標 利用交互式全仿真的放療實驗教學平臺,選用醫生工作站軟件模塊進行腫瘤靶區勾畫和相應的正常組織勾畫,選用計劃設計制作模塊進行放療計劃制作、優化、評估。利用教師機、紅蜘蛛教學軟件播放模式演示腫瘤放射治療計劃制作、優化、評估過程及相關技術細節通過本放射治療仿真實驗平臺,學生獲得上機訓練機會,學生自己動手,親自勾畫各個部位靶區以及正常組織器官,進一步熟悉各個部位的解剖結構,進一步了解GTV(Gross Tumor Volume)、CTV(Clinical Target Volume)、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等放療中有關的概念和知識[8]。熟悉計劃的制作、評估、優化等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放射治療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為同學們今后閱讀影像圖片、開展放療工作等有很大的引導作用。通過此平臺應用,積累教學、培訓經驗,形成完整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體系。
4腫瘤放射治療仿真實驗室的實踐
4.1實驗原理、實驗內容及方法的講解 首先通過講授及演示的方式對實驗的原理、實驗內容及流程進行講解。
4.2放射治療靶區的勾畫 學生自行從學生用機導入預先存入的CT定位掃描圖像,依次對腫瘤靶區(GTV、CTV、PTV)及正常組織器官進行命名并勾畫。
4.3放射治療計劃的制作 根據當次實驗的內容如三維適形放療(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或調強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不同[9,10],制作不同的放療計劃,如進行等中心點選擇,射野方向選擇,射野權重以及擋鉛調整等。
4.4評估 學生利用仿真三維計劃系統提供的等劑量曲線,DVH工具,可以方便直觀地發現所作計劃的優劣,不斷地調整優化計劃。帶教老師提供此例病人計劃的達標的物理評價標準,既是學生計劃設計的目標,也是老師最后對學生計劃制作完成驗收的評分標準。
醫學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順應了傳統的醫學教學改革的需要,充分實現了"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新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了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特別是放射治療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為學生閱讀影像圖片、開展放療工作等有很大的引導作用。通過此平臺應用,積累教學、培訓經驗,形成完整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體系。對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石梅.腫瘤放射治療學新進展與發展設想[J].醫學雜志,2010,35(05):481-484.
[2]孟曉明,賈寶洋.多媒體教學在腫瘤放射治療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263-264.
[3]李光輝,陳正堂.綜合性教學醫院腫瘤放射治療學實習帶教的特點和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06):1243-1245.
[4]李春艷,易燁.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與實驗教學的改革[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7(24):114-115.
[5]黃坪,李紅松,潘克儉,等.基于MOOC的醫學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12):104-106.
[6]Perry S, Bridges SM, Burrow MF. A review of the use of simulation in dental education[J]. Simul Healthc,2015,10(1):31-37.
[7]王燕,車敏,楚慧媛.中醫院校建設基礎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探索與實踐[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5,32(02):94-96.
[8]Yong Xin,Jia-yang Wang,Liang Li,et al.Dosimetric Verification for Primary Focal Hypermetabolism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l Patients Treated with Dynamic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J].Asian Pacific Jour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2012,13:985-989.
【關鍵詞】外科;實驗教學;改革
高等職業醫學教育中的外科學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1],而外科學實驗課是外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于實踐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掌握的程度,直接決定著臨床實習和教學工作的質量,甚至影響學生臨床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實驗課在外科教學活動所占比例和位置十分重要[2],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掌握一定的實踐技能。但是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學生進入臨床后,發現其實際動手能力,適應臨床過程緩慢。為此,如何提高外科實驗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實踐技能能力,增強學生臨床應用能力,是臨床實驗教學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我院臨床教研室在多年外科學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院實際對外科學實驗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這里與大家分享。
1 外科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實驗設備落后和不足
由于經費短缺或其他因素的制約,導致實驗室數量少、資源配置不合理、設備更新與維護不及時等現象的出現,使得短時間內無法完成相關實驗,實驗教學的開展不能穩步推進,無法充分發揮其效能。
1.2 師資隊伍力量薄弱、分散、不穩定
外科實驗就是采用了理論教室與實驗教師分頭、分組帶教,而且實驗教師的配置多為年輕教師,在操作技能上處于相對薄弱狀態,教學過程中很難講理論及實驗有機的結合奇蘭,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實驗教學的開展;而且實驗教師的流動性很大,在適應實驗教學以后又部分希望轉入一線教學隊伍,導致實驗人員嚴重匱乏。
1.3 對實驗教學重視程度不夠
現在的臨床教學,依舊處于偏重理論教學,課程設置上以理論為主[3],實驗教學學時僅為理論教學的三分之一,甚至不足三分之一。并且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實驗教學評價基本不作為評價標準。導致了學生重理論、輕實驗的學習意識。而且實驗教學還存在著理論與實驗脫節的現象,主要體現為附屬實訓基地層次較低或根本就沒有實訓基地,學生在理論學習后的技能養成得不到很好的強化,導致了技能水平低下,而且理論知識遺忘較快。
1.4 資源浪費嚴重
學生實驗教學所用的醫療物品,如縫線、引流管都是正規廠家的、可以用于臨床工作的正規物品,但是在實驗教學中很多物品是可以多次利用的,但是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卻嚴格按照標準使用,極大的浪費了有限的教學資源。
1.5 實驗室管理不完善
外科學范圍較廣,器械、設備、備品種類繁多,要求管理者不僅要懂得管理,還要懂得外科專業知識,但是很多院校的實驗室管理人員配置上只重行政視管理而忽略了專業管理,導致實驗室管理混亂,極大地影響了外科實驗的開展。
2 外科實驗教學改革對策
2.1改善實驗教學條件
我院根據實際需求和實驗室結構特點,按照基地化建設標準,對實驗室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同時統籌規劃制定了各項操作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并統一制作墻報,便于實驗教師嚴格按照要求操作,學生可在操作過程形成綱領性指導作用。而且實驗室模擬化臨床氛圍濃厚,讓學生感受到外科工作的神圣、莊嚴,能夠真正理解該課程的重要性及其所處的臨床地位,促進了學生的自律性、
2.2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教學過程的主要執行者是教師,其工作能力、業務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教育、教學水平的優劣,因此,必須重視實驗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其能力,完善其機制。
我院制定了實驗系列教師崗位相關政策和機制,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調動實驗教師的工作熱情、提高實驗教師的津貼待遇、加強實驗教師的培訓與培養,使得實驗教師得到了很大的傾向性政策,提高了實驗教師的教學能力、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2.3優化實驗教學體系
優化實驗教學體系是從系統內進行方方面的改進與規范化的過程。我院從學時規劃、內容規范、教學手段等方面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一是學時規劃方面,實驗學時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增加多種形式的課外補充,比如配備了專供學生業余訓練的實訓室,開設了多媒體輔助模擬,延長了實訓室開放時間等。二是規范實驗教學內容及方法。外科實驗教師來自不同科室的臨床醫師,他們在臨床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操作手法和行為習慣,這樣導致了學生無所適從。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管理要求,配合自編實驗實訓教材,統一對實驗教師進行規范法培訓,并進行業務考核,合格者放可上崗。三是教學手段改進。為了使學生高標準的完成實驗教學要求,采取了分步驟的教學手段。第一步著重加強實驗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第二步強化基本技能訓練。第三步進行模式臨床操作訓練,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轉換角色,掌握相關角色的工作要領。
2.3規范實驗教學考評
考核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標準[4]。我們從醫德醫風、職業操守、技術要求、操作規范、技術要領、熟練程度等方面對每位參評者制定了客觀、全面、嚴格的評分標準,并在考評過程中采用第三方督考的形式對每位參評者進行單獨考核。方式上以口述結合操作的形式考評學生對于實踐技能的理解及掌握情況,并最終作為其是否能夠參加理論考試的標準之一,同時將技能考核成績按20%的比例計入外科學總成績,這樣在制度上提高了學生對于實踐技能學習的認知程度、從考評匯總督促學生提高臨床實踐技能能力。
總之,外科實驗教學是臨床技能培養的重要途徑,其過程的好壞決定了學生是否適應臨床工作,因此我們既要重視學生的理論培養,又要加強其動手能力和臨床綜合素養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臨床實習和工作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秦立國,畢英謙.高職院校外科護理教學現狀及思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417.
[2] 王曉玲,曹秋莉,佟秀鳳等.手術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改革[J].黑龍江醫藥科學: 2004,(1):7-8.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 活動期; 針灸治療; 中藥熏洗治療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19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于中國傳統醫藥學中“痹癥”范疇,因其證候的特點,又有“頑痹”,“厲節風”之稱。其臨床表現為對稱的多發性小關節,以手、腕、足等關節最常受累。我國RA患病率約為0.3%~0.4%。該病病情遷延,關節的反復腫痛常可引起關節軟骨、骨和關節囊的破壞,嚴重者會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1]。筆者所在醫院采用針灸治療配合中藥熏洗治療活動期RA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2009年4月-2011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風濕科病房和門診患者,共8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活動期判定標準。中醫辨證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濕熱痹阻證[2]。將8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觀察組男13例,女28例;年齡16~77歲,平均(46.5±30.5)歲;病程6~48個月,平均(26±21)個月。對照組男14例,女27例;年齡16~75歲,平均(45.5±29.5)歲;病程6~50個月,平均(28±22)個月。兩組患者均表現關節疼痛、晨起僵硬、腫脹、肢體功能顯著障礙,紅細胞沉降率(ESR)>30 mm/h,C反應蛋白(CRP)>10 mg/L,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針灸治療:主取:督脈經穴,足太陽膀胱經穴,肝俞、脾俞、腎俞、命門,手足陽明經穴曲池、足三里、陽陵泉,足少陰腎經太溪穴;局部取穴:肩關節取肩俞、肩貞、阿是穴,肘關節取曲澤,腕關節取陽池、陽谷、陽溪穴,膝關節取膝眼、曲泉穴,踝關節取解溪、昆侖、丘墟穴,指關節取八邪穴,趾關節取八風穴,1次/d,30 min,10 d為一療程,共4個療程。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熏洗治療。藥物組成:干姜20 g、丁香20 g、肉桂20 g、莪術20 g、蓽撥20 g、麻黃20 g、高粱姜20 g、肉豆蔻20 g,水煎煮40 min(煎藥機煎藥,溫度達100 ℃),濃煎取汁3000 ml倒入足浴桶,其內放入一小凳,囑患者踩在小凳上,先熏蒸,后待藥液冷卻至38 ℃左右后再踩入藥液中清洗患處,即炎癥關節,每次45 min,2次/d,10 d為一療程,共4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控制: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實驗室指標基本正常;顯效: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減輕,實驗室指標明顯好轉;有效:癥狀、體征減輕,實驗室指標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好轉,實驗室指標無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24%,對照組為80.48%,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實驗室指標情況 觀察組中治療無效的4例和對照組中治療無效的8例ESR和CRP沒有變化,觀察組余37例和對照組余33例治療有效的患者ESR和CRP變化情況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無任何暈針現象。觀察組治療期間有2例局部皮膚出現輕度瘙癢,可忍受,未中途退出治療,停藥后皮膚過敏癥狀消失。
3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尚不明確,多數學者認為本病為遺傳、感染、內分泌等因素誘發機體的自身免疫反應所致。該病5~10年的致殘率可高達60%,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西醫治療方法單一,且對肝、腎、消化系統、造血系統毒副作用大,有時副作用甚至大于治療本身,患者的長期依從性不佳[3]。祖國傳統醫學對RA治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通過現代科學實驗已證實,很多中藥可以控制和減緩炎癥反應,降低致痛物質的濃度,同時提高痛閾值,起到消腫止痛作用。筆者對針灸治療配合中藥熏洗治療活動期RA進行了研究,該方主要發揮了清熱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此方法無副作用,可在臨床推廣運用,且療效迅捷。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針灸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熏洗治療,療效確切。且該方法安全性較高,僅有2例局部皮膚出現輕度瘙癢,停藥后過敏癥狀自動消失,提示了該治療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本研究因條件所限,樣本量較小,在日后的研究中還需擴大樣本量,以期對該治療方法的遠期效果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 陸洪品.中醫內治外敷法治療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9):49-50.
[2] 呂明,劉曉艷.風濕康復膠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寒濕痹阻證)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7,2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