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動物學研究方法范文

    動物學研究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學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動物學研究方法

    第1篇:動物學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開放教育 “導學約課” 任務驅動教學法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0-0042-02

    “導學約課”是我校近幾年探索的一種新的“導學”形式,采取這種形式,旨在實踐開放教育“時間開放、空間開放、形式開放”的辦學理念,貫徹“一切為了學員”的服務理念,充分發揮學員的主動性,緩解學員工學矛盾,滿足學員的學習需求。課程輔導教師在充分征求學員學習需求和建議的基礎上,約定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等開展教學活動。面授輔導“約課”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按需服務的理念,學員樂意接受。近兩年的“導學約課”實踐表明,采用“約課”的方式給學員進行課程學習輔導,在一定程序上改善了面授輔導到課率普遍走低的實際,緩和了學員家庭、工學矛盾的沖突。但是在學員與教師“約課”后,在“導學”執行過程中,主要還是停留在教學知識內容的串講、習題講解上。要使“導學約課”真正落到實處,還是要從教師導學方法上做文章。在近兩年的“導學約課”實踐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導學約課”,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導學約課”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思路

    1.“導學約課”的大致操作程序

    首先,學員通過自主學習提出學習中的困難、疑難問題等;然后,與教師通過電話、QQ等方式“約好”,約定在什么時間來校上面授輔導課;教師根據學員的要求準備好教學內容;最后,學員在約定的時間來校參加面授學習,教師針對學員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串講,介紹學習方法、相關的教學資源,重難點例題講解等,并對下次約課提出具體要求。但考慮到個別學員主動性差的問題,一定時間后,教師如果沒有接到學員的任何“邀請”,就要主動聯系學員,提出學習要求,然后約定面授輔導的時間。

    2.設計“導學約課”教學“任務”

    教師在接收到學員的“導學”邀請后,對學員約課的內容認真歸納總結、提煉,設計成一個個的“任務”,從“任務”著手設計教學內容,根據“任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任務”所涉及的知識點分布在教材的哪些章節,蘊藏著什么問題,用這些知識點能夠解決哪些實際問題,怎樣用這些知識點來分析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等。教師根據這些思路來準備好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任務”,制作教學課件。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含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它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上的教學方法,是基于探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的一種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任務”作為學生學習的主線,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巧妙地設計在一個個獨立的任務中,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達到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幫助,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構主義學習活動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活動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進行批判型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更容易獲得個體的學習風格。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觀念和角色,使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導學約課”中的具體運用

    任務驅動教學法一般有設計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評價任務等環節。在“導學約課”實施中,以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讓學員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和教師的點撥,自己解決問題。任務的確定、完成對完成任務情況的評估成為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由傳統的“主角”轉變為“配角”,學員也不再把學習當任務,而是根據任務需求來學習,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尋求知識。在此過程中,學員表現非常活躍,查找資料,操作實踐,進行各種嘗試,完成任務;同時教師通過一些方式讓學員展示完成的任務,并加以評價。在該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員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同時還給學員營造了創新的空間。教師完成了“導學”任務,學員學到了真正想學的知識。

    1.根據教學內容與目標,創設情境,設計教學任務

    任務驅動教學法中,“任務”的設計非常重要,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核心,任務的難度、具體內容將直接影響到最后的教學效果及學員的學習效果。任務的設定既要來自于生活,又要服務于生活,增加趣味性,以激發學員學習的興趣。教師在課前要對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分析,把本次課的知識點和技能培養劃分為一個個需要解決完成的任務模塊,再將知識點和技能目標巧妙地融合于設定的任務當中,通過設定若干個任務模塊來實現總的教學目的。因此,“任務”設計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任務設計要涵蓋學員“約課”的內容和要求;二是要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設計任務,任務必須典型并能涵蓋課程的相關知識點;三是任務的設置應更多的考慮學員心智發展水平,應選擇敘述簡潔、條理清晰、明白易懂的任務;四是設計任務時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學員有發揮創造能力的機會。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時,要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盡量做到任務具體化,內容清晰化,否則,無論教學效果還是學習效果,都有可能事與愿違。例如,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學習中,作為“函數”的應用,可以設計一個這樣的編程題“打印任何一年的年歷。”這是一個綜合性的題目,涉及到好幾章的知識點:C語言程序的結構、分支結構語句、循環結構語句等。通過練習使學生明白C語言的程序是由一個或多個函數組成的,掌握switch語句、循環語句的應用,熟悉函數之間的調用關系,以達到理解模塊化程序設計的思路。

    2.分析任務內容和要求,講授知識,探究學習方法

    任務提出后,教師引導學員對任務進行思考、分析,找出問題所在以及涉及到的知識點,講授知識要點。學習的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員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起指導作用,指導學員將問題細化,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向學員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線索,以啟發的形式來引起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學員結合已有知識和任務所提供的各種資源來解決問題。如在“打印年歷”任務布置后,引導學員要遵循程序設計的三個環節:分析、設計、編程。分學習小組分頭行動,對問題進行分析:①確定該年的元旦是星期幾;②循環12個月,每個月起始時打印星期,并設置日期的起始打印點;③計算該月的天數(其中用到判斷該年是否閏年);④循環每個月中的天數,打印日期,逢7換行。邊講解知識點邊操作,讓學員熟悉具體操作實現方法。在該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同時還給學生營造了創新的空間。

    3.加強分工和協作,實踐操作,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在課堂上為學員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相互補充,讓課堂活起來,讓學員充分展示自己,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成功的愉悅,激勵學員主動學習,以培養學員的自信心和協作能力。讓學員分小組進行編程、上機調試打印出了不同年份的年歷,完成了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解答學員提出的問題,幫助學員完成任務。

    4.及時表揚與激勵,評價作品,檢查學習效果

    教師要針對每個學員任務完成的情況,圍繞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學員都是相當在意自己所做作品的展示,當學員得知自己的作品將會在學員面前評析時,學員往往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去完成。另外,學員每獨立完成一項任務,都會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這時教師的及時表揚與鼓勵,可以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增強自信,使其在不斷建構與完善自己知識結構的同時,也提高了對自身的認識與評價,讓學員在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當學員完成活動任務后,讓學員進行交流及展示作品,展現自己的特色,學習他人的優點,這是一個感受成功、相互進步的過程。學員通過交流,尋求到更加靈活多變地完成任務的方法,總結自己的不足。教師處于幫助者和指導者的地位,還要對他們的活動作出評價、鼓勵。課程評價的時候應根據課程特點,重點關注學員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獲取知識的經驗與教訓,使其真正得到提高。

    四、結束語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員為主體”,改變了以前“教師講,學員聽”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主動學習、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在開放教育“導學約課”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員在一個個典型的“任務”的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員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員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通過這種模式,一是教師實現了“導學約課”的目標任務;二是可使學員把對知識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強對理論知識的鞏固深化;三是可對學員進行邏輯推理、抽象和創新思維的訓練;四是可培養學員自主學習和創新精神。因此,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學員學到了真正想學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教育技術學[M].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鄭開濤.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2008,(8) .

    [3]趙穎.任務驅動法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8).

    第2篇:動物學研究方法范文

    摘 要 乒乓球運動在我國有著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乒乓球教學已經成為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本人查閱大量文獻,采用邏輯分析法、觀察統計法等對部分的中小學學生進行可行性研究。學生在練習乒乓球技術的過程中會出現不等同的錯誤動作,且出現動作錯誤大致有學生自身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影響,及教師示范和講解不規范同樣也會波及到學生學習過程。為了防止錯誤動作定型,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新技能的積極性,采用直觀教學法、幫助法等進行糾正。

    關鍵詞 乒乓球 錯誤動作 糾正

    乒乓球運動作為中國的“國球”,有著較為成熟的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中學生的喜愛。乒乓球教學已經成為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此外,學生在學習乒乓就技能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動作,如果教師能及時發現,并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給予糾正,就可避免其錯誤技術動作定型,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正確地掌握乒乓球要領,從而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在體育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動作的正確性和規范性進行糾正和評價,是體育課教師的任務,也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一、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部分中學乒乓球教學中常見錯誤動作及糾正方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本人查閱了中國知網的諸多論文,洞悉前人的研究成果,參考相關乒乓球教學的相關文獻,為乒乓球教學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2.觀察統計法:通過觀察進行數據收集,再運用統計的方法來處理數據,得出事物變化發展的特點與規律的方法。

    3.邏輯分析法: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綜合等方法,對本選題涉及的所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然后總結相關結論,并對中學乒乓球教學提出合理建議。

    二、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學生在練習乒乓球技術的過程中會出現不等同的錯誤動作,且在擊球方法和腳步移動方面動作錯誤的同學比較多。此外,還有握拍動作、準備姿勢、擊球方法、腳步移動等。乒乓球運動中出現動作錯誤大致有學生自身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方面影響,教師示范和講解不規范同樣也會波及到學生學習過程。為了防止錯誤動作定型,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新技能的積極性,采用直觀教學法、幫助法等進行糾正。

    三、結果分析

    (一)乒乓球教學中錯誤動作產生的原因

    1.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學習乒乓球技術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決定學生能否學好乒乓球技術。學生自我意識比較強,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擔心自己的乒乓球技術不好會被同學笑話而疏于對球的練習。因此,部分以前接觸過乒乓球技術的同學,已形成自己的技術動作,在發現教師教授的乒乓球技術動作與他們自己的動作技術有出入的時候,由于動作慣性不易自己改正,心里會出現一種不安和焦躁感。另外,對于基本沒接觸過乒乓球的同學,在教師講解動作要領的時候,對技術動作概念不清楚,在頭腦中沒有形成正確思維,因為容易出現心理的慌張。

    2.身體素質的影響。很多同學身體的調節與適應能力不高,對動作的控制、動作頻率、動作節律掌握不好,使用技術時空間感差,參與運動無序,反應慢,因此容易出現錯誤動作。運動時身體的狀態也會影響技術的發揮,疲勞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出現錯誤動作。

    3.受教師講解及示范動作錯誤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內容講解和動作示范是乒乓球教學中最基本的一種方法。根據觀察統計,發現幾個原因:(1)任課教師的乒乓球技術不完善,在授課的過程中講解不規范,導致學生形成錯誤的動作技術概念;(2)部分指導老師多年從事教育事業,存在職業懈怠,在講課的過程中出現只講解不示范或者只示范不講解的情況,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乒乓球技術的學習.

    (二)乒乓球教學中錯誤動作產生的原因分析

    經過觀察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的錯誤動作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握拍動作,準備姿勢,擊球方法,腳步移動。

    1.握拍動作。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講解了橫式握拍和直式握拍兩種方法,要求學生實踐時能靈活應用,并掌握。大多數學生由于初次接觸乒乓球拍,盡管能清楚動作要領,但是在握拍時仍不可避免的出現錯誤,手勢僵硬,未找到一個相對適合自己的握拍點,出現握拍過大,過小,過松或者過緊的錯誤。

    2.準備姿勢。合理恰當的準備姿勢有助于判斷來球,及時移動到位,運用各種基本技術完成擊球動作。準備姿勢的重點難點是兩腳前腳掌內側著地,屈膝提踵放松微動。部分學生不習慣屈膝,導致上體過直,重心偏高。

    3.擊球方法。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也是多種多樣的。少部分學生由于對球有一種恐懼感,當對面的球打過來的時候要進行閃躲。還有一部分同學無法正確的引拍,覺得只要球拍接觸到球就可以了,結果出現球不能過界或跑出臺面的情況。由于他們幾乎只在上體育課的時候練習乒乓球,練習乒乓球的機會較少,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現對拍面的控制不好的情況。

    4.腳步移動。腳步移動是及時而準確的判斷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同學在對方球還沒有離拍的時候就移動,效果適得其反,接不到球;還有部分同學在對方球發過來的時候很著急,把正確的腳步移動方法拋之腦后,導致步伐慌亂、姿勢錯誤等。

    參考文獻:

    第3篇:動物學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實驗效果;準實驗設計;難度;區分度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6-0237-03

    傳統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包括預習-講解-操作-指導-作業,預習的針對性,講解的精煉性、具體性、明確性,操作的主導性、明確性,指導的高效性,作業的反饋性等環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問題,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是:(1)設計不同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供實驗對比使用;(2)運用不同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進行動物學對比試驗;(3)總結分析動物學對比試驗結果,提出有利于學生動物學實驗能力培養的實驗教學策略。本課題研究,旨在通過對比試驗,提出更加優化的實驗教學策略。通過實驗教學策略的改革與優化,更好地指導動物學實驗教學的實踐,發展學生的動物學實驗能力。目前,有關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驗教學理論[1,2]、實驗教學途徑[3,8]、實驗教學設計[5]、實驗教學評價[14]、實驗教學技能[4-7]、實驗教學方法[8-13]的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多基于課程教學的角度,而課堂教學層面的研究較少;研究方法多采用教學經驗總結及教學行動研究,而教學實驗研究較少,本研究立足于動物學實驗課堂教學,采用實驗的方法,對包括實驗教學過程、模式、方法、評價、手段等內容在內的實驗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旨在抓住動物學課堂實驗教學這一主陣地,改革實驗教學策略,提高動物學實驗教學質量。

    一、研究方法

    教學實驗法(準實驗設計、非隨機化控制組后測實驗設計),非隨機化分派受試者于實驗組、控制組中,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后,讓實驗組、控制組均接受后測,以比較兩組后測之差異。

    1.實驗設計。僅施后測的準實驗設計。實驗組是2010級生物2班;對照組是2010級生物1班;自變量――不同動物學實驗策略,包括傳統策略與改革策略;因變量――學生動物學實驗效果,實驗效果的評價主要通過后測均分體現,同時參考實驗動作技能的規范熟悉程度、實驗解剖成功率及當次實驗作業完成情況。

    2.減少誤差的無關變量控制。①由同一教師按2種實驗策略實施教學實驗;②隨機分派受試學生,確定實驗組和對照組;③保證2組學生接受學習時間基本一致;④事先不通知學生接受實驗,進行測驗;⑤后測試題有一定難度和區分度;⑥教師對2組學生的輔導盡量等同。⑦應有實驗重復;⑧實驗條件基本一致;⑨由同一個教師按統一的評分標準進行后測閱卷。

    3.統計方法:兩個獨立樣本的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

    4.后測試題難度和區分度的計算方法。①難度的概念:指題目的難易程度,或說測驗的難易程度,常以試題的通過率作為難度的指標。一般規定難度在0.3~0.7為宜,0.5時最佳[1]。②難度計算方法。P=X/M(P代表難度;X為試題平均得分;M為試題滿分)。③區分度的概念:指測驗對考生實際水平的區分程度或鑒賞能力,它是題目質量和測驗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區分度的衡量標準為:在0.4~1之間符合要求,區分度越接近1,則說明區分度越大[1]。④區分度計算方法。D=(PH-PL)(D代表區分度,PH表示接受測驗的高分段學生的得分率,PL表示接受測驗的低分段學生的得分率)[1]。

    5.兩種不同動物學實驗策略的設計。傳統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包括:預習檢查―實驗講解―實驗操作及指導―實驗作業;改進型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包括:預習檢查―實驗講解―實驗操作及指導―實驗總結―實驗作業―試驗考核。

    二、結果及分析

    1.后測試題分析。用來衡量動物學實驗效果的后測試題是自己編制的,為了說明該試題的科學性和可信度,對該試題的難度與區分度進行了分析,本測量試卷有三種題型,第一題選擇題(20分),共10小題;第二題是問答題(10分),第三題是填空題(20分),共10小題,總分為50分。題目設計包括知識、能力、情感三個領域。各題難度及區分度見表1.本試卷難度為0.68,區分度為0.561,均符合要求,說明試卷設計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以用來測量學生的實驗效果。(一般規定難度在0.3~0.7為宜,0.5時最佳;區分度的衡量標準為:在0.4~1之間符合要求,區分度越接近1,則說明區分度越大[1]。)

    2.后測實驗成績統計。對比試驗后,按照統一的考試時間,對實驗班(33人)與對照班(34人)進行了后測,實驗班及參加試驗的所有被試各分數段與對應人數見表2。實驗班與對照班各題測驗的得分情況見表3。實驗組與對照組后測成績分布見圖1。

    3.實驗班與對照班后測成績的比較。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后測成績進行了兩個獨立樣本的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3,檢驗表明:p

    4.其他實驗效果評價指標。評價學生動物學實驗效果主要采用上述紙筆測驗,還采用口試評價學生實驗內容的掌握情況;辨認測驗了解學生對實驗標本結構的識別,觀察學生實驗動作技能的規范熟悉程度,比較了實驗解剖成功率及實驗態度,結果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表現存在一定區別(表4)。

    三、結論及建議

    1.主要結論。①兩種不同動物學實驗策略的設計。分析總結現用的動物學實驗策略,稱之為傳統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包括:預習檢查―實驗講解―實驗操作及指導―實驗作業;反思傳統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的不足,構建了改進型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包括:預習檢查―實驗講解―實驗操作及指導―實驗總結―實驗作業―試驗考核。該實驗策略是本次對比試驗的自變量。②實驗效果評價指標的選擇。實驗效果的主要評價指標是實驗后測成績,另外,還參考了實驗動作技能的規范熟悉程度、實驗解剖成功率、實驗作業完成情況、實驗態度、形態結構的辨認測驗等手段。試圖運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法,考察學生知識、能力、技能和情感的變化,實驗效果評價指標是本次對比試驗的因變量。③研究結論。采用準實驗設計的方法,對實驗組(2010生物2班)和對照組(2010生物1班)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后測成績與對照組的后測成績差異顯著,且差異極顯著(p

    2.教學分析。傳統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與改進型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相比,在教學程序上缺少了試驗考核和實驗總結的環節,不能較好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學生學習缺少目標驅動,也沒及時總結反思實驗的成敗與得失,既影響了學生實驗學習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學生實驗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而采用改進型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教學,學生知道實驗結果與實驗目標的差距,能分享成功的喜悅,也有實驗學習的動機和目標,知道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有沒有學到要求的程度,因此,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表現較好。

    3.教學建議。①有關實驗教學策略改進建議。根據對比試驗的結果,有必要對傳統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進行改革與完善。主要加強實驗考核和實驗總結環節的改革,實驗考核包括實驗過程的考核與實驗效果的考核,實驗過程的考核是試驗考核的重點,建議每次試驗設計該次實驗的評價檢核表,評價實驗過程及技能水平。實驗評價檢核表是一種實踐評價工具,包括操作過程檢核和作品評價兩部分,操作過程檢核又分實驗設計檢核和實驗步驟檢核,評價等級只用通過及不通過表示,它所評價的表現行為特質通常不是屬于連續性變量資料[1]。目前,實驗過程評價占實驗總成績的60%,但缺少統一的評價標準,為使該過程的評價公平、公正、客觀,應該加以研究,以減少評價的隨意性。②建議設計實驗檢核表和實驗反思,并增加到學生實驗報告冊里,調整學生實驗報告冊的內容及格式,以改變目前實驗報告主要評價學生實驗結果,而忽視實驗過程評價的現狀,從而真正提高學生實驗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恩山.生物學教育研究方法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0-194.

    [2]徐作英,王重力.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鄭清梅.延伸動物實驗課堂,營造創新思維場所[J].生物學雜志,2010,27(5):102-107.

    [4]杜曉光.動物學實驗基本技能訓練的教學研究[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9,(3):124-137.

    [5]馬綱.動物學實驗教學設計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探索2009,28(7):120-176.

    [6]耿雪俠.生物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初步探討[J].宿州學院學報,2009,28(2):58-67.

    [7]田麗.改革動物學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綜合技能[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0(12):84-96.

    [8]黃斌.動物學開放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報)2009,25(4):78-93.

    [9]魏伍川.改革動物學實驗課教學,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方式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26(8):35-43.

    [10]張大治.《普通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23(7):134-145.

    [11]張志強.提高動物學實驗課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與體會[J].安徽農學通報,2008,12(9):96-112.

    [12]韋仕珍.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河池學院學報,2008,12(S2):91-142.

    第4篇:動物學研究方法范文

    【摘要】

    對實驗動物學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提出了該課程應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探索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模式;通過加強實踐操作技能的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加強考試考核的改革,培養“高分高能型”的人才。

    【關鍵詞】 實驗動物學 中醫藥院校 教學改革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研究實驗動物及動物實驗的綜合性新興學科,它融合了生物學、醫學、獸醫學、遺傳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交叉性,同時它的發展又推動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中醫藥學的發展,對科學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學研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也逐步步入了高等醫學院校的課堂,是中醫藥院校多數專業研究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也是部分中醫、中藥、藥學、生物工程、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程[1]。我院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開設這門課程也有近十年的歷史,這對于我院普及實驗動物學的有關知識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教師隊伍的不專業(多為實驗動物中心的工作人員或病理、生理教研室的教師),加之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的不統一、考核辦法的過時以及該課程是選修課的緣故,使得教學效果不好,流于形式化,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2]。為此,筆者在實驗動物教學實踐中大膽進行教學改革,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與考試考核辦法,在我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研究生及中醫、中藥、藥學等本科班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更新教育觀念,確立了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

    在以前的實驗動物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基本上以講授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理論為主,忽視了實驗操作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學完后即進行理論考試,與當時開設這門課程主要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的初衷不符。因為實驗動物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單純講授理論對于以往很少接觸實驗動物的學生來說,往往非常抽象,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實驗動物學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更新教學觀念,確立以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改過去的以理論學習為主為現在的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重點,改過去僅重視課堂學習為現在還重視實踐操作,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實驗動物學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學生進入實驗室和走上社會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目的這個中心,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適當減少理論課時數,增加實驗課時數,使實驗課時占到總課時的40%左右。同時豐富教學內容,使實驗教學不單純停留在實驗動物的捉拿、保定、麻醉、采血、給藥等基本操作上,而是把科學設計實驗、選擇合適動物復制中醫證候動物模型進行相關的中醫藥實驗等綜合項目放在學生的實驗課上,確保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2 豐富教學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新的教學模式

    實驗動物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符合各種實驗要求的實驗動物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符合要求的實驗動物合理地設計、開展動物實驗并獲得準確可靠的實驗結果。對于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他們未來大多是實驗動物的使用者。因此,對如何培養標準的實驗動物的內容可略講,而對如何利用實驗動物進行科學實驗的內容要詳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要有所側重。對研究生來說,重點要講授實驗動物的選擇和應用、動物模型的復制技術、影響動物實驗效果的因素及其控制、相關的動物實驗方法、最新的法規和動物實驗的進展,增加學生實驗動手的機會,提高實驗課程的深度和難度;對本科生來說,重點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著重講述實驗動物學的新技術、新進展(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基因敲除技術)、實驗動物的一般操作技術等。堅持以基礎知識為根本,側重相關知識、前沿知識的原則,通過對實驗動物學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對實驗動物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對其歷史、現狀、前沿等方面的知識有整體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除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外,還采用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等[3],以提高教學效果。

    2.1 演示法實驗動物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在信息化的今天,實驗動物學課堂教學就不能再停留在單純的黑板加粉筆上,而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輔助手段,不然的話會造成教師努力講,學生認真聽,但收效不大的現象,為此,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程時,不能一味地采用講授、描述等傳統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還應靈活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輔助手段,如投影、幻燈、多媒體課件等,把要講的內容形象化,視、聽并用,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介紹實驗小鼠的常用品種、品系時,可以將KM小鼠、DBA小鼠、C57BL/6小鼠、615小鼠的圖片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并結合圖片介紹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及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理解和記憶,加深對不同品種、品系小鼠的認識,改變過去認為實驗小鼠就只有單純白色,而沒有黑色、野生色、灰色等的錯誤觀念;再如介紹該學科較前沿的轉基因和克隆技術時,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嵌合體小鼠、綠色熒光小鼠、移植技術使身上能長出人耳朵的裸鼠及動物無性繁殖(即克隆)的動物,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

    2.2 參觀法實驗動物的環境控制是實驗動物學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但在講授屏障環境時,涉及到屏障環境的溫、濕度調節系統、通風凈化系統、消毒隔離系統以及屏障環境系統內要做到人流、物流、動物流“三流”分開時,在課堂上講,教師往往難以講清楚,學生也難以聽懂。如能根據教學目的,組織學生到實地參觀并講解,那么效果將十分好。屏障系統除感染性實驗室以外,一般多為正壓,學生通過實地參觀進入實驗室時開啟每一扇門迎面吹來的氣流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屏障環境內不同區域存在著的壓差;通過實地參觀,可以更好地理解屏障環境要進行人、物及動物分流的重要性,了解消毒隔離系統的操作規程。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進入實驗室工作掌握第一手感性資料。

    2.3 實驗法在實驗動物學的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盡量以學生為主體,自己僅充當指導與協作者,讓學生多動手、動腦,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其知難而進的勇氣。讓其獨立完成實驗的各個步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對于諸如捉拿、保定、麻醉、采血、給藥等基本操作技術,在進行示范之后,要讓學生親手操作,對于學生因將動物抓得太緊引起動物窒息死亡和灌胃灌到氣管里導致動物死亡等的錯誤操作要及時予以糾正;對于不同動物為何要采取某種采血和給藥的方式。如小鼠采血為什么多采用尾靜脈和摘眼球采血而不用心臟采血,主要原因是因為動物小,心率太快,無法進行心臟采血,讓學生在實踐中找答案。這樣在教師指導下,既能讓學生熟練掌握實驗技術,培養實際操作技能,又能對一些實驗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當然,實驗動物學教學除了以上方法以外,還可以采用討論或問題式教學方法。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師生雙向交流、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積極營造“平等、和諧、求知、創新”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4]。如對某抗腫瘤藥物的實驗研究可以同學生一起討論為什么要選擇這種動物(如裸鼠)而不選擇別的動物,同時還可以對造模接種的部位、給藥的方式及藥效的評價等進行探討,讓學生對抗腫瘤實驗研究從實驗設計開始到實驗結束全過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加強考試考核改革,培養“高分高能型”的科技人才

    多年來,在我國人才培養中經常會出現學習成績很好,畢業后工作能力一般的所謂“高分低能型”人才現象,造成這種“高分低能”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考試考核重理論輕實踐、重分數輕能力的結果。對于實驗動物學教學同樣存在這種情況,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是否對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知識有比較系統的了解,能否應用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否熟練地開展有關動物實驗,能否對動物實驗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科學的處理,既能反映學生“學”的效果,也能反映教師“教”的水平。以前多是通過理論考試,根據學生的分數來評定學生“學”的效果和教師“教”的水平。不可否認,這樣的評價方法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對像實驗動物學這樣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就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避免出現“高分低能”現象,培養“高分高能”人才,在本學科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加強了考核辦法的改革,對理論考試的基本概念部分可通過問答、思考、判斷題等形式考查;對綜合應用部分可提出某個科研設想,由學生自行設計,并根據其設計方案評分,同時加強實踐基本操作考核,將實驗成績單列,并將實踐動手能力考核成績提高到該門課程總成績的40%。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

    盡管在實驗動物學教學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許多亟待探索和解決的課題,如本課程內容及相關基礎課(生理、病理、藥理實驗課)合并的改革;編寫全國中醫藥院校統一的教科書;建立專業化的實驗動物學教學隊伍;開設教師進修培訓基地,加強實驗動物學科建設等。我們期望中醫藥實驗動物教學工作能夠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廣大實驗動物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關注。

    參考文獻

    [1]鄒移海,黃 翔,連至誠,等.中醫實驗動物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11.

    [2]黃文華,張燈成.與大學生探討實驗動物學在醫學研究中的重要性[J].西北醫學教育,2002,10(4):243.

    [3]邵義祥,米順星.淺談實驗動物學教學[J].上海實驗動物科學,2002,22(2):121.

    第5篇:動物學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動物學;實踐教學;一體化;三層次

    動物學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實驗能力是生物工作者的看家本領。因此,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生物教育教學過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對于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和素質的協調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動物學實踐教學不僅是培養動物學類專業創新人才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同時也是培養近生物類專業(生命、醫學、藥學、環境、食品等專業)學生技能、提高研究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本著培養新世紀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以“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主線,構建“一體化、三層次”實驗教學新模式。一體化是指服從實驗目標,以培養新世紀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宗旨,追求知識體系完整;三層次是指實驗內容設置分三個層次:基礎性實驗(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綜合實驗(學科間交叉)、野外實習(專業應用與創新)。

    1.一體化三層次動物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根據學校培養目標、教學大綱制定教學方案。首先重構實踐教學模式:對相關項目加以精選并形成系列性的技能訓練模塊,依據系統訓練與探索研究相結合的新思路,劃分為基礎性實驗(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綜合實驗(學科間交叉)、野外實習(專業應用與創新)3個層次,3個層次緊密結合且層層深入,從基礎操作訓練、專業技能訓練、設計創新訓練等方面培養學生操作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

    1.1基礎實驗教學層次:以雙基訓練為主,以熟練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為目標,學生在教師的系統指導下,人手一套設備,獨立完成,保證人人均受到良好的實驗訓練。為了基礎實驗教學層次的教學目標的完成,采用平時考核+理論考試+實驗操作考試的考核模式,確保學生的雙基得到全面的訓練。在這一層次的教學中,課內指導從檢查預習報告開始,及時指出預習報告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講授原理、步驟和注意事項過程中,對一些技術要領進行必要的公開演示,或播放相關錄像,規范性化操作要領;當學生進入實驗操作中時,教師要來回檢查與巡視,實時糾正學生錯誤的操作,解釋并示范正確的操作,做到因人施教;實驗結束后,教師及時批改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對于報告中提出的問題與存在的的問題給予指導和糾正。確保每位學生在課內高質量完成實驗。

    1.2綜合實驗教學層次:這一層次的實驗教學,由教師指定實驗項目(昆蟲分類、哺乳綱分類等),目的是讓學生將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發育、行為、分類檢索等內容組合起來,綜合運用形態觀察、解剖、測量、生活史與生境調查等實驗操作技能,對動物進行區分鑒別并編制檢索表。實驗場所采用開放式管理模式,提供各種擴充性學習資料庫,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實驗討論再實驗再討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動物形態、結構與機能、環境相統一的原理,達到具有科研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3野外實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知識,進一步培養獨立工作能力。要求學生認識不同海濱生境中的主要代表動物,掌握它們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它們的生活條件、分類地位以及動物與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動物的采集、培養、麻醉、固定、保存、標本制作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通過野外實習,讓學生在大自然環境下,了解動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命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發生發展的規律,全面認識動物界乃至自然生態系統。運用教師科研優勢,將野外實習與科研相結合,科研滲透教學,學生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例如:鼠類種群動態監測、山區土壤動物區系研究、海濱無脊椎動物資源調查研究等。教師的教學在于幫助學生自主完成,啟發和點撥將是教師最主要教學手段,提供學生所需要的儀器,學生以項目申報書或科研論文的形式完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2.教學效果顯著

    2.1一體化三層次動物學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學生實踐興趣濃厚,實踐過程積極主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實踐創新成果豐富。特別是通過野外實習與科研相結合,學生根據實習要求進行科研設計,進行實驗準備工作,包括試劑的配制、實驗器具和實驗材料的準備。按實驗設計的方法步驟,完成實驗全過程,并做實驗記錄。最后以論文格式書寫實驗報告,內容包括摘要、前言、材料與方法、實驗結果,討論、參考文獻等幾部分。總結野外實習的收獲、體會,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在問卷調查中大部分同學認為收效大,實習效果良好。

    2.2 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和協作精神。在野外實習中,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知識,進一步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學生將成為實驗的主角,通過專業基礎知識與實驗實踐相結合,激發出學生的創造性,尤其是提供了所學知識的縱向和橫向擴展與創新的舞臺。野外實習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實習過程中同學能相互合作、彼此理解、取長補短,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另外,各小組間也要積極開展相互交流與溝通,養成良好的互相配合、相互協作的精神。

    3.結語

    實踐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雖然我們的動物學實踐教學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在連續4屆的教學民意測驗中,90%以上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是非常有效的。生物科學的學生參與高校生物學科技能大賽,也屢獲佳績,在同類院校中名列前矛,得到學院廣大師生的肯定。但是實踐教學改革仍需不斷持續進行,讓我們不斷為動物學實驗教學注入活力,開拓進取,推動動物學實踐教學改革不斷發展。 [科]

    【參考文獻】

    [1]張錦輝,洪美玲,熊燕.《無脊椎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6(1): 107-110.

    [2]熊燕,洪美玲,張錦輝.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嘗試[J].生物學雜志,2002,18(1): 42-44.

    [3]陳艷珍,王衍喜,張錄強.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四川動物,2005,24(2):237-239.

    [4]劉莉,楊明娜.動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J].財經界,2006,(11):227-228.

    第6篇:動物學研究方法范文

    摘要:森林動物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在教學活動中存在諸多的問題,尤其是教學模式的單一,嚴重影響著教學效果。本文主要基于森林動物教學問題展開論述,進而針對存在的問題,闡述森林動物學的改革原則和改革措施。

    關鍵詞:森林動物學;教學現狀;改革原則;措施

    一、前言

    隨著我國課改的不斷深入,森林動物學暴露出諸多的教學問題,尤其是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實踐教學缺乏的問題,嚴重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基于有效的改革,尤其是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是對森林動物學的創新性發展,具有實質性的改革價值。

    二、森林動物學教學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森林動物學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以傳統“填鴨”式的方式為主。學生的學習,尤其是實驗學習環節,缺乏有效的實踐性。同時,在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中,教師為教學的中心,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森林動物學的課程內容注重實驗和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而教師在組織實驗教學中,以驗證實驗的方式,進行實驗教學活動,這與探索實驗的教學目的相違背。

    實踐性教學是森林動物學的核心教學模式,其在組織開展中,需要遵循“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原則。而實際的教學活動,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教師認為,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反而不以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在傳統的森林動物教學中,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教學理念的陳舊。

    (二)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森林動物學的最大特點在于概念多、名詞多,因而教學活動相對枯燥。傳統的森林動物學,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缺乏創新性,進一步加劇了教學活動的枯燥性。教學內容的陳舊主要體現于教學形式單一,章節內容過于文字化。基于這種教學現象,其教學活動的氛圍欠缺,“學生學的枯燥,教師教的累”,是當前森林動物學教學的最大問題之一。

    森林動物學的教學內容相對獨立,因而在組織教學中,各教學內容相對缺乏創新。尤其是基于生物技術發展,而構建的動物科學,在實際的教學中的引用較少,使得教學活動與實際生活發展存在差距。這點是當前森林動物教學中,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

    (三)課程安排不合理,尤其是實驗課程的課時不足。森林動物學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尤其是實驗課程,是森林學的重要部分。當前的森林動物學,在課程設計上缺乏合理性,實驗性課程缺乏,尤其是開設的實驗課程,在教學課時上明顯不足。在試驗課程中,師生都帶有“應付”的感彩。

    基于課程的安排不合理,其在教學資源的開發上相對缺乏。尤其是研究性的教學資源,是森林動物學發展的核心,因而教學資源的缺乏,嚴重制約教學的創新性發展。

    三、森林動物學的教學改革

    教學是森林動物學在新時期下,適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尤其是對于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創新性發展,是實現其有效教學效果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教學改革原則。一門學科的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尤其是改革的有效性,是改革的核心工作。因此,在改革的進程中,需要基于合理的改革原則,這樣才能實現良好改革的效果。

    1.有效性。教學改革的重點在于其有效性,尤其是課程內容的改革,要以課程大綱為核心,進行科學合理改革。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改革的尺度,也就是改革的形式、內容都需要滿足教學的需求。

    2.適應性。森林動物學是一門動態的學科,因而其改革需要與動物科學相適應。教學改革勢必對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進行本質性的改變。其在轉變的過程中,改革的內容要與最新的科研、教學相適應,這樣更有助于改革效果的實現。

    3.統一性。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指導思想,其在改革中需要遵循統一性原則,也就是,教學改革要以教學目標為基準,對各方面進行統一的教學改革。同時,在改革過程中,改革工作的開展也要統一化,這是保障改革工作有序進行的關鍵方面。

    4.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森林動物學注重實踐性教學的開展,因而在改革的過程中,需要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更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也是教學模式的改革核心。

    (二)教學改革的措施。基于科學的改革原則,進行全面的教學改革,是森林動物學改革的重點。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改革,無疑是對教學的創新性發展。

    1.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教學的發展。基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可以豐富課堂教學,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森林動物學注重實踐性教學活動的開展,因而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研究等學習活動。這點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尤其是實踐動手能力,是學生研究動物學的基礎能力。

    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可以基于興趣愛好、個性特點,進行選擇性學習。也就是說,基于選擇性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的全面性。森林動物學的概念、名詞比較繁雜,因而選擇性的教學模式,可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和具體的教學,這點有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

    2.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尤其是教學內容的創新性。隨著森林動物學的發展,其逐漸成為一門較為綜合的學科。因而,對其教學內容的改革,尤其是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是森林動物學科發展壯大的基礎。森林動物學在內容的改革中,教學內容的信息化、系統化,是其內容改革的重點。而且,教學內容偏向于探究性,以增加實驗教學的開展。同時,課程的課時安排,需要基于教學培養目標,進行有效的計劃。

    教學內容的創新性發展,還體現于教學內容的實際性。也就是,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是動物教學最好的方法。教師基于實際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課程教學問題情境的設置。同時,教學內容的連貫性,是改革中需要特別重視的地方,其直接關系著教學改革的有效性。

    3.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是師生雙邊教與學的過程,其注重互動環節的突出。因此,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尤其是課前的引導、課后的指導,是教學方法的改革重點。教師需要基于各類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同時營造好教學氛圍,而對于課后的指導,主要基于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的調整教學方法,已做好教學指導工作。

    4.實驗教學改革。森林動物學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因而在教學改革中,需要重點改革實驗教學環節。實驗教學的改革需要在教學形式、教學內容上進行,尤其是教學形式的改革,是實驗教學的改革重點。實驗教學的形式很重要,尤其是學生探究,教師指導的教學模式,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動物實驗的時間長、操作復雜,因而課時的安排相對要多些。同時,實驗教學中,多以探究性教學為主,盡量避免驗證性實驗的開展。

    四、結語

    基于上述,我們知道:森林動物教學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存在諸多的問題,尤其是單一的教學模式,嚴重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基于有效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是森林動物教學的創新性發展。(作者單位: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春,吳少斌.動物學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J].畜牧業與飼料科學,2010(09).

    [2]王建禮.動物學課堂教學的幾點體會[J].河南農業,2008(14).

    [3]黃斌,李芬.動物學開放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新鄉學院學報,2009(05).

    [4]史懷平,史新娥.提高動物學實驗教學效果的探索[J].畜牧獸醫雜志,2011(05).

    第7篇:動物學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作為師范大學的生物學系,實踐性教學環節又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作為動物學實踐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豐富學生動物學和生態學知識、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搞好野外實習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關鍵。

    近十年來,由于環境和資源的較大改變、高師院校生物科學專業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實習經費投入不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些學校把脊椎動物學實習與無脊椎動物學實習合并,或將動物學和植物學實習合并進行,有的甚至干脆取消了野外實習而改為參觀。這些做法無疑對教學效果尤其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學校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進一步明確了實習目的和培養目標,在實習時間、內容、組織方式和素質教育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使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的效果明顯改善,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顯著提高,野外實習對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作用得到了更有效地發揮。

    一、合理安排實習時間

    以往的實習都是安排在暑假期間進行(7月中、下旬),這時動物學與植物學的課堂教學已經結束,學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知識,通過野外實習加以拓展和鞏固,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缺點是錯過了脊椎動物實習的最佳時間,因為在黑龍江省每年6月初是鳥類等脊椎動物繁殖和活動的高峰。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在學校的全力支持下,合理安排課程及考試時間,把實習時間改在6月1日~15日,這樣既保證了實習的最佳時間和實習效果,又不影響如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一般安排在6月15日~20日之間)和臨近學期末學校共同課和公共選修課的考試,還不占用學生和教師的假期休息時間,這種安排深受歡迎。

    二、努力改進實習內容

    過去的脊椎動物學實習內容中標本采集和標本制作所占比例過大,而其他內容較少。而過多的采集標本會對動植物資源造成破壞,也會在社會上造成不良的影響,不利于群眾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提高。因此我們在實習中改變了標本采集和制作的內容,只采集數量較多、較為常見的魚類、兩棲類以及嚙齒類來學習標本制作方法,而對其他所有動物都采取只觀察不采集、不處死、不做標本的做法。同時增加了鳥類繁殖行為觀察和環志、動物數量統計方法、群落結構及群落演替、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生物多樣性研究、動物行為研究方法以及當地的經濟活動和人民生活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等內容。使實習內容由標本采集和物種識別為主轉變為數據采集和定量研究為主。真正做到了改“殺生”為“放生”、改“捕捉”為“觀察和研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明顯增強了學生愛護自然環境、自覺保護動植物資源的意識,也教育和影響了當地群眾。

    實習中我們還利用實習基地與中國大型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橫道河子虎園)相比鄰的有利條件,組織一次系統的參觀,教師對園中的幾十種珍稀動物從鑒別特征、形態、生活習性和保護現狀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這樣既豐富了實習內容,又激發了學習興趣。

    三、應用先進的實習手段

    由于實習時間較短,實習內容多,涉及動物學、植物學和生態學領域,因而配備現代化的_野外工作裝備是完成好野外實習的重要保障。近五年來,學校加大了經費投入,購置了全球衛星定位儀(GPS)、數碼攝像和照相設備、筆記本電腦、多媒體投影機、無線電跟蹤儀、對講機、夜視儀和高倍望遠鏡等等,為改革實習內容和方法提供了物質基礎。教師或學生在野外拍攝的圖像當天就能展示給其他同學,采集到的數據可以得到及時的處理。后續年級的學生可以利用這些資料在實習之前進行預習,還可以為教師的科學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由于實習裝備的不斷改善,大大提高了實習的效率、保證了實習效果。

    四、采取靈活的組織形式

    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鳥類野外識別和觀察,而這一內容需要安靜、對鳥類無干擾的情況下才能很好地完成,也就是觀察小組人數越少越好。過去由于每年招生人數在60~90人之間,指導教師人均指導15人左右即可保證觀察效果。1999年以來每年招生都在120~180人之間,因此造成了指導教師人數遠遠滿足不了實習需要的矛盾,每人指導30~40名學生,這將嚴重影響實習效果。為此我們一方面聘請身體素質好、有經驗的已退休的教師協助指導,另一方面將高年級研究生經過提前培訓補充到指導教師隊伍中來,這樣既可以保證指導教師的人數,又給研究生創造了野外教學實踐的好機會。在實習中為解決有經驗的老教師與新參加的研究生指導水平的不平衡,我們安排所有參加指導的人員先期到達實習地點進行集體備課,努力提高年輕教師和研究生的業務水平,同時還在每一次外出時都按一定的分組順序輪換一次指導教師,這樣就保證了每一組學生都學到豐富多樣而又相同的知識。這種把客觀的“大組”化簡為適用的“小組”的組織形式收到了很好的實習效果。

    五、嚴格要求,強化素質

    野外實習是高師生物學教學的特色,通過實習可以增進學生之間、尤其是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了解,既為學生表現自我、展示自我提供了平臺,也為教師進行素質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每一天的活動安排上,力求內容豐富而緊湊,采取準軍事化管理,根據鳥類繁殖期的活動規律和其他動物的生活習性,安排了四個活動時段,5:00~7:00進行鳥類識別;8:30~11:30進行兩棲爬行類和鳥類識別及生境觀察;14:00~17:00進行生物多樣性及景觀生態實習;19:00~21:00進行晚自習(預習實習指導、寫預習報告、整理實習記錄),活動內容要比學校的課堂教學還要多。實習過程中,要求統一身著迷彩服、統一行動,指導教師也同時隨隊活動,并嚴格要求、及時指導,學生的預習報告和作業在當天批閱并及時反饋。在做專項小課題過程中,學生要在每天早3:00就到觀察點進行觀察,晚8:00才回到駐地。面對周圍環境的寂靜、早晚的寒冷、蚊蟲的叮咬、不時的風吹雨打、正午的暴曬,雖然又苦又累,但這當中既有觀察動物行為的樂趣,更有同學們互相幫助、輪換吃飯和休息等團隊協同工作所帶來的幸福感受。通過跋山涉水、早出晚歸,培養了學生艱苦奮斗、吃苦耐勞以及團隊協作的精神。此外在進入課題研究之前,學生根據自愿或隨機組合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組,與老師一起分析課題并查找相關資料,讓學生通過3~5天的獨立觀察和研究。在完成課題過程中,大家分工明確,團結協作,有的觀察,有的記錄,有的繪圖,各司其責。在帶隊教師指導下寫出研究報告、再按小組選派代表進行答辯交流,其他同學進行提問、質疑。學生們的研究報告也為今后的教學科研提供了難得的基礎材料。每年都有幾名同學的研究報告獲學校科技論文大獎,其中有的論文已在省級刊物上公開發表。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既讓學生參與了科學研究,提高了科學素養,又培養了他們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野外實習,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可以學到許多在課堂上難以學到的知識,為今后進行動物學教學和動物學野外工作以及動物學的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六、改革考核方法

    第8篇:動物學研究方法范文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實驗動物學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專業的學生基礎課程設置跨度大,而且學了很多工程專業的基礎課,不同于醫學和生物專業的學生有醫學背景和生物基礎,他們不能夠很快掌握很多實驗動物的基本概念和詞匯,因此給教學帶來很多困難。

    (2)應用傳統的實驗動物學的教材要講58個學時的課,還有32學時的實驗課,而本專業的學生,實驗動物學課程設置只有32個學時,而且目前還沒有設置實驗課教學,因此課程的講授內容需要做很大的調整和縮減,才能適應本專業的學生的教學要求。

    (3)本專業的學生對實驗動物學的興趣不大,上課的時候,同學由于初次接觸醫學和生物類的課程,所以很多對這些不熟悉,也沒什么興趣。課堂效果不好,學生互動較少,因此這是教學中重要的教改內容。

    (4)作為新開課程,教師授課時教學經驗不足,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照本宣科地去講課,不結合實際科研工作和應用去講,講課的幻燈做的也欠圖文并茂,給教學帶來很多問題。

    (5)實驗動物學是一門傳統的基礎研究課程,是一門以操作技術為主的學科,實驗教學應是整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的教學體系中沒有設置實驗課程,是我們教學改革的主要環節。

    2實驗動物教學改革的內容

    鑒于本專業的交叉學科特點,我們采用如下方法進行教改實踐:

    (1)對本學科專業的26名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經統計發現76%的學生對本課程興趣不濃厚,58%的學生講到授課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83%的學生對實驗動物學中的疾病動物模型和動物實驗設計方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66%的同學希望以后開設實驗動物學的實驗課,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

    (2)采取責任教授引導,主講教師討論的方法,對實驗動物學的教學內容進行規劃,減少了很多與生物醫學工程關系不大的授課內容,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相關知識。

    (3)課堂講授時,通過生動的幻燈和教學錄像代替死板的文字,用實際的研究經驗去代替書本的照本宣科,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改革效果。

    (4)在教學同時,讓學生走進實驗動物房,進行參觀和實際動手操作訓練,而且開展了本科生導師制,讓學生跟著老師去掌握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

    (5)我們開展了學生展示,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設計動物實驗,把常見的一些疑難雜癥帶到課堂,學生對腫瘤、癌癥等熱點問題有很大的興趣,親自設計實驗,課堂互動很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6)在教材的選取上,以前的教材文字太多,圖片太少,不太適合學生使用。因此,需要選用圖片多的教材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適合交叉學科的學生使用。

    (7)加強了教師隊伍的技能培訓,主講教師均參加了中國實驗動物學會舉辦的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培訓,培訓合格均獲得實驗動物從業人員上崗證書。通過培訓,聽到了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們栩栩如生的實驗動物教學,受益匪淺,并且把這些學到東西傳授給學生時,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8)開展了學生實地參觀北京大學醫學部實驗動物中心,還有我們學院的實驗動物房,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實驗動物,親自抓鼠、注射等,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3結語

    第9篇:動物學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動物學》;教學改革;創新創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147-02

    《動物學》是生物科學本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筆者為非生物類專業本科生開設了《經濟動物開發與利用》公共選修課,每年有600余學生選修,反應較好,有些學生產生了創業思想,個別學生甚至走上了創業之路。如何將創新創業相關的信息與技能融入《動物學》課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給《動物學》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從突出介紹模式動物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面向生產實踐培養學生創業意識、改革課程教學方法保障教學質量等方面進行了總結。

    一、強化模式動物的介紹,補充新成果,反映新動態,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面對飛速發展的動物學科,要不斷吸收學科新成果,更新、充實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動物學》基礎知識與生命科學各分支學科、前沿學科的關系。通過介紹四膜蟲、草履蟲和渦蟲等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

    以四膜蟲為研究材料,在上世紀70年現了端粒,80年現了核酶與端粒酶。切赫、阿爾特曼、布萊克和格雷德本等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90年代組蛋白乙酰化翻譯后修飾功能的發現成為研究熱點,“大核DNA重整中RNAi機制的存在”被評為2002年美國Science雜志十大科學發現之一,同時簡介核酶、端粒酶和RNAi等的生物學功能及其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草履蟲基因組的破譯以及基因組分階段復制的不同過程,對于進一步了解生物進化的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草履蟲高度有序的細胞結構為細胞信號的研究提供了條件。草履蟲單細胞的特性使它對藥物的反應更為敏銳,是研究有毒物質的一種非常理想的材料。Sascha Krenek等人提出可以利用草履蟲的熱性能曲線間接反映氣候變暖對生物的影響。

    渦蟲的神經系統結構和神經遞質種類與哺乳類十分接近。渦蟲對依賴性藥物具有明顯的戒斷反應和劑量依賴性,成為藥物成癮機制在體實驗模型,為開發新的抗依賴性藥物提供了無限契機。Reddien等采用RNA干涉技術對渦蟲中1065個基因進行篩查,發現很多基因與中樞神經系統再生有關。渦蟲的另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征是退行生長。退行生長現象引起諸多思考:渦蟲如何計算自己的細胞數量?如何維持體形?各種器官如何保持功能?這些問題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研究興趣。

    水螅已成為軀干成形、干細胞生物學和再生研究的重要模型。華麗新小桿線蟲是第一個完成全部基因組測序的多細胞生物。Andrew Z. Fire和Craig C. Mello在華麗新小桿線蟲上發現了RNA干擾機制。這一發現對于機體防御病毒及尋找疾病的治療方法極為重要,同時RNAi也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一種重要工具。槍烏賊的星形神經元具有巨大軸突,Hodgkin and Huxley將微電極插入槍烏賊的大神經,直接測出了神經纖維膜內外的電位差,從而提出了“鈉假說”。Eric Kandel及其同事選用加利福尼亞海兔為實驗對象,揭示程序性記憶的儲存位點及形成機制。果蠅在20世紀生命科學發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遺傳學的研究、發育的基因調控研究,各類神經疾病的研究,衰老與長壽,學習記憶與某些認知行為的研究,等等都有果蠅的“身影”。隨著突變體誘變、嗎啉環修飾的寡核苷酸、mRNA過量表達、轉基因斑馬魚、基因敲除等相關遺傳操作手段的日臻完善,斑馬魚作為脊椎動物模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非洲爪蟾是最早克隆的動物,開創了動物克隆的新時代。

    二、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注重學生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

    將部分傳統動物實驗改造為設計性訓練項目。如有關草履蟲的實驗內容,除了要求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其結構并作圖外,還安排學生分組完成草履蟲的采集、分離純化和培養任務。結合四膜蟲和草履蟲在科學研究中應用的介紹,引導基礎較好、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查閱資料,自行設計利用草履蟲作為試驗對象開展科學研究的題目和實施方案。通過PPT講解,篩選出有一定科學意義且可行的項目,鼓勵相關學生以此作為參賽題目參與學校各類本科生的培養計劃,或作為畢業論文題目展開相關實驗。

    三、貼近生活,面向實踐,注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在介紹各類群分類概況時,結合動物資源價值和開發利用現狀,從食用、藥用、觀賞等方面進行概述,同時介紹我國特有、珍稀動物資源現狀,以及某些對人類危害較大的動物類群,讓學生大致了解各類群動物的資源價值、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拓展學生知識面和所學知識的應用范圍。對生活中常見、價值較大、開發利用比較成熟的典型種類,則予以重點介紹。如養殖蚯蚓在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大中型養殖場糞便上的意義,蚯蚓的飼用和藥用價值以及蚯蚓糞的肥效,等等;螞蟥的藥用價值與人工養殖技術要點;河蚌育珠的主要過程和珍珠的價值;冬蟲夏草的產生過程、人工培育的難點和蛹蟲草的開發利用;黃粉蟲、蝗蟲等的價值和開發利用前景;美洲大蠊、螳螂和斑蝥等昆蟲獨特的藥用價值;主要養殖魚類、蛙類、龜鱉類、蛇類、禽類和獸類的養殖與利用現狀。實驗訓練項目也能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不少實驗都可選擇養殖對象作為實驗動物,如蚯蚓、河蚌、福壽螺、圓田螺、蝗蟲、中華絨螯蟹、羅氏沼蝦、鯉魚、泥鰍、美國青蛙、中華鱉、家雞、家兔和小白鼠等。

    四、改革教學和考核評價方法,保障教學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現代大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日益多樣化,加之“手機”的誘惑,不少學生已成為低頭一族。“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法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抓住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1.建立《動物學》課程網絡資源教學平臺,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設置網絡交流平臺,師生互動,及時交流信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形態、結構和分類是《動物學》課程的主要內容。靠傳統課堂授課方式很難形象講述,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任課教師集體研討,完善《動物學》CAI課件,對理論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精簡,補充新動態、新成果和經濟動物開發利用方面的知識。

    2.分段式教學,加強師生互動。第一次上課時將教學日歷交代給學生(網絡平臺上也進行公示),讓學生清楚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時間安排和進度情況。將每次課堂教學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自學相關章節;第二階段,任課教師對主體內容進行概述,呈現知識體系,交代重點,解析難點,同時要根據教學經驗對學生自學容易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第三階段,學生提問,其他同學或教師解答;第四階段,教師提問,學生集體或個人作答。從機考平臺試題庫中將各章節考核要點整理出來,編制成判斷題、填空題、選擇題和填圖題等題型,在投影上展示出來,逐一提問,并對學生個人的答題情況做好平時成績記載。

    3.改革課程考核方法,建立新的考核機制。強化課程習題、實驗操作、實驗報告、讀書報告、課程討論等教學課程訓練項目,將這些監測情況匯總,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建立《動物學》試題庫和機考平臺。在考試內容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擯棄以死記硬背為特征的考試導向。

    總之,在《動物學》教學中,應從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入手,注重與生命科學發展前沿相結合,注重與日常生活實踐相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以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徐善良,麗,謝志浩,等.“動物學”課程教學改革途徑的探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82-84.

    [2]張志強.高等農業院校動物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進與體會[J].生物學雜志,2014,(4):110-112.

    [3]徐純柱,李微,郭自榮,謝桂林.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動物學實驗模式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1):157-158.

    Talking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Zoology"

    WEN An-xiang,WU Jia-yun,XU Hua-ming,WANG Qin,ZHU Guang-xiang,XIE Meng,JIANG Yan-zh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Sichuan 625014,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67194成人手机在线|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日韩电影|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cao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 草莓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