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修復治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對河流開發力度的增大,河流的管理問題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河流要發揮防洪、供水、灌溉、發電、航運、旅游等傳統水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顧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性的需求,實現水利功能和生態修復功能的統一,并在開發利用水資源與保護河流生態系統之間尋求相對平衡。目前河道治理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河道渠道化,傳統的護坡工程側重于工程安全和人類單方面的需要,設計時往往采用不透水的硬質結構,對河流的環境效應和生態補償重視不夠。因此修復河流生態和優化河流管理是保障河流健康的先決條件。基于這一觀點,從河流健康的理念出發。對河流的現狀、發展及治理進行分析。
1 河道現狀
1.1 河道管理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許多措施,但是仍有區域性的水污染嚴重、水資源緊缺、水生態退化、洪澇災害等問題尚待解決.流域多頭管理、職責不明、公眾參與不足等現象仍然嚴重存在。雖然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改變了原有河流生態系統的功能。其主要表現在河流干涸,水生態環境消失;河流功能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重。因此.基于環境變化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探討河流治水方略,修復河流生態刻不容緩。
1.2 存在問題
大多數集鎮、村莊、農田及交通等基礎設施均零星分布在河道兩側。由于建設用地和耕地資源不足,占用河道水域的現象比較普遍。同時,早期河道的建設規劃受歷史因素的限制,河道行洪斷面偏小,與集雨面積不成比例,甚至出現倒置現象。另外,由于歷史上對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造林育林力度不夠,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此外,防洪堤、堰壩等河道建筑物大多建設年代久遠.已運行了30—4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工程老化現象比較突出。
2 河道治理原則
河道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河道治理首先是要利于生物的多樣性,為水生、兩棲動物棲息繁衍提供生存環境,這樣既有利于保護河道水生態環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論文參考,河道整治。除滿足渲泄洪水要求外,還應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多樣化。為此,河道的整治要從生態、經濟、人文、社會效益等多方面考慮,既要修復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滿足人類依賴生存的要求。論文參考,河道整治。
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
2.1.1 平原河道特點
平原河道縱向坡降較緩.橫斷面一般呈復式,河道較寬,階地、河漫灘較發育,水深較淺。枯水期河道內水量很小或無水,洪水期河勢變化劇烈,水流泥沙運動規律復雜,河床沖淤變化無常。近年來由于干旱少雨,河道徑流量減少,河床、河灘裸露,有的河段行洪區域內栽植了大量樹木及高桿作物,致使河道行洪斷面縮窄.影響河道正常行洪。
2.1.2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
治理平原河道,要求既滿足河道體系的防護標準.又利于河道系統恢復生態平衡。論文參考,河道整治。所以應根據岸坡穩定、正常行洪、表面異質、材質自然、內外透水、成本經濟等原則進行。目的是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還要使工程結構對河流的生態系統沖擊最小化,不僅對水流的流量、流速、沖淤平衡、環境外觀等影響最小,而且要創造動物棲息及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多樣性空間。治理原則為宜寬則寬、宜彎則彎、寬窄交替、深潭與淺灘交錯、急流緩流并存的多自然型河道。
2.1.3 生態護坡技術
平原河道護坡應盡量減少混凝土用量.優先采取自然的土質岸坡、自然緩坡、植樹、植草、干砌塊石等各種淺護坦.為水生植物生長、繁育及兩棲動物棲息繁衍活動創造條件。土堤可采用植樹、種草和生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護河道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邊坡耕作,可設置防護帶,以確保堤防安全。常用的生態護坡形式有拋石護坡、混凝土預制件護坡鋪砌、生態磚和魚巢、土工織物袋、格賓網護砌等。河北省近年來河道常用的護坡形式為格賓網生態護坡和草皮護坡。從工程效果看,格賓網生態護坡優于草皮護坡,且觀賞性強。從生態環保方面.格賓網生態護坡屬生態環保型護坡,透水透氣性好,一定時間后易于植物生長;又由于其柔性結構,故整體性較好.適應變形能力強.能滿足河道較大流速對岸坡的沖刷,適應凍脹變形,不易破損,尤其適應北方寒冷地區,是理想的護坡材料。
2.2 山區河道治理原則
2.2.1 山區河道特點
山區河道縱向坡降陡.橫斷面一般呈“V”或“U”字型,階地、河漫灘不發育。論文參考,河道整治。河道洪枯變幅大,枯水期流量小,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壓力時間短。山區河道集雨面積小,暴雨集中強度大,匯流時間短,水流速度快,挾沙能力和沖刷能力強,其推移質和懸移質多,危害性不容忽視。輕則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則損毀耕地、摧毀城鎮村莊,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2.2 河道整治原則
山區河道治理中.要統籌上下游及整個流域相互關系,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并遵循自然規律,盡量發揮天然河道功能。所以在規劃治理中。一方面在流域內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攔截地面徑流,減少泥沙進入河道。論文參考,河道整治。另一方面進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護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攔擋壩、沉沙庫,攔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導河道,清除阻水障礙,使河道暢通。論文參考,河道整治。其次在關鍵河段修建堤防護岸工程,約束水流,保護岸坡。堤身結構和型式應盡量采用當地的建筑材料。由于山區河流水土流失嚴重,推移質多,大部分河道內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可采用大塊鵝卵石堆砌、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道趨于自然形態。還應注意河道的生態平衡問題,充分遵循自然規律.不宜過多改變河道自然特性,盡量保護天然河道的作用。
3 水質改善及污染源的處理
在河道水質污染嚴重的地區,必須控制點源、面源污染,強調源頭治理。通過河道清淤、水面保潔、控制進入河道的污染物總量,實行雨污分流排水體制,減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改善末端治理,對于必須排出的污水,應逐河段進行總量控制(即功能區的水質目標確定后的河段最小環境容量)。必要時需進行深度處理。提出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對于易積累的有毒物質,要堅決制止排人河流。根據河流徑流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和自凈規律.合理規劃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時間,按實時水情調度.合理利用水體的環境容量,達到逐步改善水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可娜.河流健康狀況評價及其枯河流管理中的應用[D].北京:國家圖書館一博士論文庫.2005.
[2]李宏偉,趙艷麗.宜陽縣河道治理思路與措施[J].T程建設與管理,2009,(9).
[3]余國慶,朱雯,邱美娟,等.淳安縣山區河道治理規劃與設計探索[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8,(3).
[4]董哲,孫亞東.生態水利T程原理與技術[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關鍵詞:河流治理;基本原則;修復任務;技術;重要性
Abstract: water the word is not strange to us, what's more, he is our human survival condition indispensable.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rising of urbanization, the production of life bad behavior, and the river regulation and so on, all have transgressed against nature's laws, constantly cause river ecological system function gradually degradation, therefor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 of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repair and at the same time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of water ecological, promote the water ecological continuous cycle.
Keywords: river management; Basic principles; Repair mission; Technology; importance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由于我國的中小型河流非常的多,而人類活動的延伸使得我國中小河流存在著退化的現象,以及山洪災害的日益加劇。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城市河流,河流就作為其重要的資源和環境的載體,而河流生態的退化,讓我國對河流的治理及其生態系統功能的完善化就顯得格外的重視了。水生態系統是一個依賴水生存的多樣群體,對維持全球物質循環和水分循環起著重要作用。隨著人們用水量的持續增加,以及人們對水生態系統日益嚴重的干擾,中國水生態系統受損嚴重。水生態系統修復即指通過一系列保護措施,最大限度減緩水生態系統的退化,將已經退化的水生態系統恢復或修復到可以接受的、能長期自我維持的、穩定的狀態水平。
1我國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問題
(1)缺乏系統治理,防洪標準偏低;(2)洪澇災害頻繁,人員傷亡嚴重;(3)管理薄弱,河流規劃和整治的前期工作滯后;(4)未注重河流系統性作用;(5)投入不足,治理任務艱巨;(6)經濟發展與河爭地問題凸顯
2中小河流治理規劃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遵循自然原則。根據河流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合理利用,適當的進行人為改造,保證河流系統自然、健康發展,構建河流與人類的和諧關系。(2)功能協調原則。在河流的不同時期和不同河段有著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主要功能要優先考慮,各項功能相互協調。(3)生態循環與平衡原則。生物多樣性是維持河流生態系統平衡和健康的基礎,增加河流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使河流系統的物質和能量處于良性循環。(4)景觀美化原則。經過河流生態修復后,可以給人們帶來美好的享受。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增加景觀異質性,保留原河道的自然屬性,運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材料塑造親水的河流景觀,突顯城市地方特色與文化。
3河流水系生態修復的任務
河流水系生態修復的任務:(1)改善水質、水文條件。包括水力學條件、水量等方面的改善,合理配置水資源,維持最小生態需水量。控制污染源頭,提倡清潔排放改善水質。(2)改善河流地貌特征。恢復河流的橫向連通性和縱向連續性,擴大灘地,防止河床材料硬質化。(3)稀有、瀕危物種的恢復。恢復水陸交錯帶植被,注重河流生物棲息地的建設。
4河流生態修復技術
(1)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拆除阻水結構,將人造化的矩形、梯形斷面修整為自然形態,根據河流生態學理念,宜寬則寬、需彎則彎,保持河道的自然平面形態的同時,滿足河道的排澇泄洪以及抗旱引水需求,處理好生態保護及土地規劃利用兩者之間的關系。
(2)河流護岸的生態修復可采用石塊、木材、植物或者其他的透水性材料代替硬質材料對河岸進行加固處理,保證河床的穩定同時防止河道的淤積,不阻礙河流中的物質與岸邊物質能量交換,改善地下水補給與地表水質量,生態護岸為植物提供了生長的良好條件,能成為動植物的棲息地。
(3)除恢復生物棲息地以外,還需培育物種,來達到物種多樣性的目的。人工和生物調節相互結合,在防止外來物種對本地物種造成侵害的前提下,通過選育、培養、引種以及種群動態調控等生物技術,再加以保護,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水體自凈能力,改善水體生態環境。
5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態修復的重要性
中小河流承載著調節局部氣候、淡水供給、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地的作用,沿岸有活躍的物質、養分和能量流動。自然狀態下的中小河流堤岸往往物種豐富,生產力高。因此,生態河流研究的空間尺度應該是對河道具有直接影響的空間,主要包括河槽、河堤、河堤背水坡及其護堤地5~10 m(沒有堤防的河道為河口兩側外20~50 m)的范圍。天然河道系統內的水量、水質和生物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河道生態系統。自然河道堤岸是生物活動最為活躍的區域,其間植物、微生物的存在為河道生物及水質自然凈化帶來了活力。然而,不合理的河道治理工程勢必引起生物生境的破壞,長河道邊坡是由多種異質性很強的生態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極為豐富的流域生境多樣化條件,這種條件對于生物群落的性質、優勢種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產生重大影響。
下面根據流域水循環過程與天然生態系統、河湖生態系統、地下水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環境建設用水的關系,本文提出了區域生態環境用水體系及分類,為生態環境用水保障提供統一的技術平臺。見圖。
生態環境用水體系及其分類圖
6結束語
關鍵詞:草原;生態治理;修復;環境保護
1草原生態現狀
1.1退化及沙化
草原退化主要表現在植被的覆蓋度降低、優質牧草比例下降。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大部分草原牧草都為可食性牧草,產草量高,牧草優質。為牲畜的繁衍和棲息提供的優異的環境,為草食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近幾年,草原過度的超載放牧,致使草原發生了退化,草原產草量的大幅下降,優質牧草比例逐年降低,畜牧業發展受到巨大影響。草原的退化也使狼毒、醉馬草、棘豆等有毒有害的植物大量生長,有害生物蟲害與鼠害泛濫成災。最終形成惡性循環,以上情況導致了我國草原逐漸退化、沙化、鹽堿化,甚至出現了沙丘以及帶狀沙群的情況。
1.2自然與人為影響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與此同時也對草原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無節制無計劃的亂墾亂挖行為造成草原的面積不斷縮減,現存的草原也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破壞。例如,阿壩州紅原縣月亮灣大草原慕名前來打卡的人越來越多,旅游人數激增,草原人為破壞日益嚴重。如果不加以限制和保護,長此以往,大草原就會逐漸沙化和消失,土地沙化會到過度吸收陽光造成地表溫度升高,導致降雨量降低甚至是干旱的惡性循環后果,會直接和間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
2現階段草原生態保護建設面臨的問題
2.1建設內容單一
現階段,在進行保護建設過程中,所需要建設的內容安排相對單一,并且不具有系統性,導致相關部門無法從整體上進行草原建設工程的協調,不利于保護建設工作的開展。在進行草原建設的過程中,工作內容需要擴大覆蓋面,其中包括對草場的大面積補播改良、封育圍欄、治蟲滅鼠、優質飼料基地的建設減輕草原壓力、對草原進行實時的生態監測等諸多方面。
2.2草原保護和牧民收入的矛盾
一直以來,進行草原保護建設工作很多時候都會影響到牧民的經濟收入,即使有著新的相關政策,也未能很好地解決這個矛盾。為此,需要在保護建設工作中重視牧民的收入因素,在保障牧民經濟利益的前提下開展工作。
2.3控制牲畜數量和科學合理放牧
一些牧民為了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不斷添加牲畜的養殖數量,一旦超出草原的承載力就會導致草原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同時,要科學布局,劃區輪牧、根據放牧時間合理計算載畜量,科學合理利用草場,使草場對畜牧業發展利益最大化。
3草原生態治理修復策略
3.1大力宣傳草原生態建設
在草原生態治理修復工作過程中,各級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與當地政府宣傳部門進行及時溝通,加強對生態草原的保護與建設的相關宣傳,讓當地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舉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等相關宣傳講座、發放有關草原生態建設的宣傳單,并充分利用現階段被人們廣泛應用的信息技術,如電視、廣播、互聯網以及手機中的公眾號等宣傳形式,有效提升當地廣大人民的草原生態保護意識。與此同時,宣傳部門應當及時為人民群眾普及保護生態環境的相關法律法規,提升人民群眾對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視性以及約束性,針對一些惡意破壞草原生態環境的人,應及時按照相關法律進行懲處,保證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實效性,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3.2構建科學合理的草原畜牧業經濟發展戰略
從草原生態環境的實際出發,現階段的草原生態保護工作與當地的畜牧業發展,已經逐漸凸顯出了兩者相互矛盾的局面。由于畜牧業在日常發展中,一些牲畜飼養人員需要將家畜趕到草原上進食,對草原破壞力度較大,甚至草原中一些牧草在幼苗期間就被牛羊啃食掉,最終導致草原面積逐年萎縮,造成草原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因此,現階段的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迫切解決的是畜牧業良性發展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引導群眾秉著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理念去發展畜牧業,并且根據畜牧業的發展現狀,為其制定相應的發展政策以及相關法律,方可有效保護草原的生態環境。
3.3完善草原保護相關法律法規
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不斷重視,現階段有關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相關法律已經逐漸被制定出來。但在其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法律漏洞,導致一些不法分子鉆法律空子來進行破壞草原生態環境的活動。如現階段的草原法在執行過程中,對違法的人民群眾的懲罰手段與力度相對較輕,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忽視,進而造成了一些法律條例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流于表面的現象。因此,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針對在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進展中出現的問題,按照草原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格執行,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優化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規劃工作。對于草原的占用、征用情況,應當進行一系列的嚴格審批,盡量降低草原面積被征用的頻率與數量。使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日常開展中能夠有法可依、依法治人,確保草原生態面積不被破壞。
3.4加強相關部門執法力度
草原生態面積的減少以及被破壞的主要因素是人們自身的生態保護意識太低,且部分群眾個體在其自身的思想中以利己主義為生活理念。因此,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及時加強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能力,加強對破壞草原生態環境的查處力度。在實際執法環節中,相關部門應當根據涉事案件的個性化差異,及時調整與完善現階段的有關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對一些比較典型的草原違法案例,應通過各大信息傳播終端傳播給廣大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更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該種違法亂紀行為對當地草原生態環境的巨大危害。最后,相關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應為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執法形象,并且要求執法人員一定要深刻掌握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其自身的執法能力。確保執法人員能夠在執法過程中堅守文明、公正的執法原則。
3.5落實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
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中,相關部門應當創建相應的生態保護補貼或獎勵相關政策。需要重點保護的地域中,如水資源保護區、草原生態重點保護區等,應當禁止開墾、放牧、濫采、濫挖等,對周邊的生活人員按照相應政策發放一定的生活補貼。對于一些可輔助畜牧業發展的草原,相關人員應當根據草原生態環境現狀、草原覆蓋面積以及現階段可承載的牲畜數量進行合理規劃與控制,最終形成科學合理的草原生態建設體系。與此同時,應積極引導當地畜牧領域中的廣大人民應當在草原上進行劃區輪牧,為草原區域面積的草地恢復爭取時間,從而形成長期有效的草原建設機制。
3.6加大畜牧業科技投入
關鍵詞:城市河道;綜合整治;生態治河;深圳
Abstract: River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resource of the c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eco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of Shenzhen, we must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peed up the rive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o improve river, river and city space coordinate, realizing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ject of Futian River of Shenzhen city as a cas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ewag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greenway system engineering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river city, as Shenzhen stat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City Riv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ecological river; Shenzhen
中圖分類號:TV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 概況
深圳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問題:環境空氣質量下降、水環境污染嚴重等。在河道水環境方面,深圳河、布吉河、茅洲河、觀瀾河、西鄉河、龍崗河及坪山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生活污水污染,水質劣于國家地表水Ⅴ類標準,水質發黑發臭,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和城市形象。近幾年,深圳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治理,先后對特區內的幾條河道進行開展點截污、清淤疏浚、建閘補水等綜合治理,在截污減負方面發揮了巨大的效用,明顯改善了河道水環境質量,其中大沙河、福田河、新洲河基本消除河道黑臭,為河道的生態景觀改造、水質滿足市民的要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福田河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區,北起梅林坳,南至深圳河,流域面積15.9km2,干流全長6.8km,橫穿筆架山公園、中心公園兩大市政公園,周邊人口稠密,是深圳市民主要的休閑游覽場所之一;是聯系南部紅樹林自然生態保護區和北部梅林山自然生態保護區的綠色生態紐帶;是建設宜居生態城市的重要節點。未治理前的福田河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河道防洪能力偏低,總體防洪標準不足50年一遇;河道護岸原均為漿砌石結構,部分護坡表面批擋脫落、損壞嚴重。(二)流域內存在錯接亂排、雨污合流及跑冒漏滴污水入河等現象,河道水質極不穩定。(三)河道渠道化,全為硬質護坡,呈現“三面光”的狀態,表面無植物覆蓋,河道生態功能缺失,景觀效果差。本次治理主要是在滿足河道10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基礎上,通過截排污水及初期雨水、利用再生水補水、水質凈化改善、岸坡生態改造、景觀綠化等措施,調活河道水體,重建河流景觀,增加河流親水性,營造優美的河流水生態環境,為市民提供一個豐富、充滿活力的城市濱水空間,滿足市民近水、親水、賞水的需求。
2 治理措施
2.1防洪排澇系統
按照“上蓄下泄”治理思路,首先在筍崗路和紅荔路兩側洼地下挖形成滯洪湖泊和低洼草坪,形成滯洪湖泊景觀水位、草坪以上有效滯洪庫容。同時在河道瓶頸段(跨越深南路段),增加一條頂管泄洪,以增大福田河防洪瓶頸深南路涵過洪能力。
在防洪斷面改造方面,根據本次改造范圍內現狀河道護坡特點,結合實際用地情況,局部拓寬河道斷面,增加河道的防洪能力。
2.2截污系統
福田河流域內存在錯接亂排、雨污合流及跑冒漏滴污水入河等現象,使得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進入水體,造成河道水體嚴重污染。
沿河道右岸設置截流管道或箱涵,對河道兩岸所有雨水口、合流排水口進行末端截流,保證旱季截污率達100%,保證7mm初雨不進入河道,減少進入河道雨水的攜污量,最大程度減少河道水體污染。
2.3 補水系統
深圳市河流基本為雨源型河道,河道暴漲暴落特點明顯。枯水季節,河道基流較小,加之福田河河道兩岸的總口截污,使得河道基本無基流。福田河功能定位以生態為基礎、以景觀為表現的生態景觀之河,在滿足城市河流應有的防洪泄洪功能的基礎上實現景觀、游憩、生態功能等,為市民提供豐富的最具活力的城市濱水空間,充分發揮“水”的生態環境價值,使福田河水景生態走廊更能體現新深圳的獨特風貌。為保證福田河旱季的景觀用水,與相關單位進行溝通,濱河污水廠每天向福田河提供3.8萬m3的中水,沿河道右岸敷設補水管,從河道上游北環箱涵段布置河道補水點,滿足河道整體補水,充分利用濱河污水廠的再生水。
2.4 景觀系統
在河道現狀景觀的基礎上,根據各段河道所處的環境特征,通過種植喬灌木,增加景觀節點等措施,將河道的景觀打造成“生活休閑”、“生態藝術”、“野趣自然”三個主題;新建筍崗路、紅荔路、振華路、福華路的下穿通道連通被市政道路分割多段的中心公園;新建7 處人行橋梁,使公園與周邊街區相互貫通,結合紅荔路段防洪滯洪區建設和土方平衡,塑造疏林草地、高低錯落、山水相間的沿河地形,增加了河流親水性,實現河流與五星級公園景觀相互協調。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探討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356。92萬km2,目前,尚需治理的面積近200多萬km2。為了適應新時期國家發展對水土流失治理的高要求,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大幅改善的需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水利部提出了“加強封育保護,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幾年,生態修復的實施,與傳統的綜合治理相比,其效果更為明顯。但從長遠來看,生態修復要保持持續、健康的發展,需要我們既要認清破壞生態環境的癥結所在,又要注意解決好相關問題。
1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人所共知,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為因素。我國人民千百年來靠廣種薄收、亂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分掠奪自然資源生存。隨著人口急劇增長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水、土和植被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人口增長過快,造成了土地不合理耕種,加上長期形成的廣種薄收的陋習,陷入了“越墾越荒、越荒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之中。
2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基本概念
生態修復的理念是依靠生態系統自身的適應能力、調整能力、消化能力和組織能力對系統所承受的破壞進行長時間的調節修復,緩解系統外部負荷,實現生態系統的規律性演變,最終是整個生態系統重新恢復正常狀況,實現系統的良性循環的過程。
生態修復應用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是指在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通過生態系統的自身修復機能,另外輔助一定程度上的人工調控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機能,從而改善生態系統受損的狀況并能對系統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3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對策及措施
3.1普及國策宣傳強化環保觀念
在此方面應加強水土保持方面國策的宣傳力度,普及該方面的基本常識,讓人民意識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后果,使人民自發地退耕還林還草,圈養畜牧,實現人與自然真正的和諧相處;也可以通過生態修復示范點的建立讓人民更輕易地了解到生態系統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還應該在學校范圍內普及水土保持和生態系統常識,是人民從小形成環保意識;最后還應該大力發動各種媒體進行水土保持知識的宣傳,如發放環保手冊、公益廣告等。
3.2堅持防先于治加強執法力度
應合理運用經濟措施和行政措施在保護現有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予與加強鞏固,豐富其物種組成,加強其食物鏈之間的聯系,封山禁牧,使地表植被自然恢復,這種方案相對來說投資少、見效快,適用于未發生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比較輕微的流域地區。另一方面,還應該加強執法力度,加強對亂砍亂伐、過度放牧、采土取沙、毀林開荒等不法行徑的監管和懲罰,強化人民的法制觀念和意識。
3.3制定修復計劃因地制宜治理
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地貌也不盡相同,因而不同地域的水土流失的狀況也差異較大,所以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總理應因地制宜,結合各地域特點定制切實可行的生態系統修復計劃,劃定治理區域、統計治理面積、確定修復方案,預算修復成本和年限,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分區、分時治理。水土流失發生的種類不同,采取的舉措和實施方案也應當與之對應不同,可根據水土保持和生態學原理,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建設治理措施的優勢,先規劃鋪設草本植物,結合低等灌木和根系較發達的喬木的種植。總而言之,讓不同植物協調搭配,使其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建立多樣化、多層次的生態系統機構,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4建立生態試點發展修復技術
近些年來,雖然我國針對生態修復的理論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但終究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論體系,在以往的科學研究中,我國專家往往過于看重植被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而忽略了自然界物質能量循環的規律,忽略了對土層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因此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上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科研潛力,因此我國可以多處建立生態系統試點,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試點水土流失的現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對試點的研究評價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論體系,進一步促進我國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5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生態修復區大多分布在山區,同時也多是貧困區,區內農民群眾的生活收入基本依靠土地,生態修復的實施一般會加劇修復區內的人地緊張狀況。只有考慮到當地的具體情況,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解決好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才能為生態修復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生態修復的順利進行。
4結語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念和技術的發展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個重大的創新,同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也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廣受生態學專家和環境研究者們的關注,經絡許多年的科研和實踐,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論已日漸成熟,但為了適應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仍需鍥而不舍地追求和探索。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過程中,應有機地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選用不同的生態修復治理方案,地方有關政府部門也應該加強監督和執法力度,同時應盡可能低發動廣大人民都參與其,共建美好家園、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劉榮強. 礦產資源開發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J]. 河北水利. 2011 (09)
項目針對甘肅省河西地區自然及農業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產資源耗費嚴重,且現有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機制不成熟和運行效率低下等因素,通過整合甘肅亞盛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相關資源,旨在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甘肅省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運行機制,提高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創新能力,改善西北地區脆弱的自然及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目的是服務于甘肅省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功能是研究并推廣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為甘肅省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建設提供共享服務。針對以上內容,項目組開展六個方面建設內容。
1.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運行機制創新能力提升。重點包括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要素收集與分析、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應用所需儀器設備和軟件等購置,目的是建設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研究與創新實驗室,功能是為不同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高效運行機制研究及鹽堿地治理體系建設提供條件保障與基礎支撐。
2.鹽堿地治理技術體系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推廣。重點圍繞河西地區鹽堿地治理及生態修復,以吸鹽及抗鹽作物培育、抗鹽堿土壤活性菌篩選,鹽堿地改良有機肥研發為目標,建立鹽堿地治理技術及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及鹽堿地監控系統,實現社會共享。目的是建成.鹽堿地治理技術體系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發團隊,功能是為甘肅省鹽堿地治理及生態修復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3.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技術創新及推廣服務平臺建設。重點建設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要素管理系統、信息共享平臺、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創新服務系統、推廣服務團隊。目的是建成生態產業鏈要素及體系共享服務平臺及技術推廣服務團隊,功能是通過信息平臺共享及技術推廣等方式,為甘肅省現代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共享平臺。
4.甘肅省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運行機制研究。研發不同要素結合的高效率、低成本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運行機制。目的是建設成熟且不同要素結合的甘肅省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運行機制,功能是為甘肅省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建設提供可靠技術保障。
5、甘肅省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示范區建設。根據不同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要素特征,在敦煌、玉門、景泰建立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示范區,目的是建立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建設推廣學習基地,功能是為甘肅省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建設提供樣板。
6、以甘肅省特色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為基礎的生態修復及鹽堿地治理示范區建設。
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中存在生態補償制度不合理;生態補償體系不完善;生態補償管理不健全;生態補償市場不充分;生態補償資金不到位等問題。完善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原則包括:開發與治理協同;新賬與舊賬分治;政府與市場結合;分類與共建并進。文章提出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對策建議為:構建生態監測和生態標準兩種體系;建立補償評估與補償談判兩種機制;完善事前補償與事后補償兩種制度;優化環境稅制和補償費用兩種手段;運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加強環境法規和生態管理兩種保障。
關鍵詞:
江西省;礦區;生態修復;補償機制
作為礦產資源大省,江西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開發與利用比較活躍,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環境的破環,僅江西贛州因稀土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而需要治理的費用就高達380億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江西礦業經濟總產值對GDP的貢獻度很高,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經濟社會快速健康持續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保障作用。與此同時,我省正在積極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探索建立省屬礦區生態修復補償機制,對促進我省綠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江西省屬國有礦區開發與利用情況
2014年江西省地礦局共實施各類地質礦產勘查項目293項,合同總經費約7.5億元。其中: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27項,經費6234萬元;中央財政項目7項,經費4436.6萬元;中央地勘基金項目6項,經費7508萬元;省地勘基金項目28項,經費8182.9萬元;自有礦權投資項目73項,經費8299.17萬元;地礦單位礦權合作項目28項,經費8029.7萬元;對外礦產勘查項目120項,經費3.18億元。為客觀、準確地反映我省國有礦區開發與利用現狀,我們基于中部六省的視角,分別從礦業單位個數、固定資產投資、主營業務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率、產品銷售率等方面來分析我省礦區經濟發展水平。
(一)中部六省礦業企業單位數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采礦業中湖南和河南的企業單位數最多,分別為1442個和1236個,而江西、安徽、山西處于一個層次,分別為520個、479個、446個。其中,四大類采礦業中,江西礦業企業分布較為均勻,而山西、湖南多集中于煤炭開采業。
(二)中部六省礦業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來,2013年在中部六省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山西是投資最多的,達1475.01億元,江西是最少的,為252.17億元。其中,四大類采礦業中,江西非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最高,為115.39億元;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最低,為27.74億元。
(三)中部六省礦業主營業務收入情況從表3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礦業主營業務收入差距明顯,山西采礦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最高,達5654.19億元;其次是河南,其主營業務收入達5339.33億元,江西采礦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最低,為940.49億元。其中,四大類采礦業中,江西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最高,為384.56億元,而非金屬礦采選業最低,為170.91億元,這與對應的固定資產投資不相符合。
(四)中部六省成本費用利潤率情況從表4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礦業成本費用利潤率高低不平,例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湖北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1.59%,而安徽為0.06%。對于江西四大類采礦業來說,其成本費用利潤率相對較為平穩,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分別為8.23%、10.6%、8.55%、10.3%。
(五)中部六省產品銷售率情況從表5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礦業產品銷售率相對平穩,例如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西的產品銷售率分別為99.13%、99.13%、96.92%、99.2%、99.39%、99.61%。對于江西四大類采礦業來說,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產品銷售率最高,為100%,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產品銷售率最低,為98.68%。
二、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
為保護與修復我省省屬國有礦區的生態環境,實現我省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省國土資源廳2008年出臺了《江西省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等,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我省省屬國有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省屬國有礦區生態環境惡化凸顯,礦業開發與礦區保護的矛盾嚴重,已成為礦產經濟發展的瓶頸。
(一)生態補償制度不合理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相關稅(費)包括兩大類:第一類是資源稅,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中的各類礦產資源稅收;第二類是資源管理的相關稅費:包括資源補償費、探礦權使用費、采礦權使用費、國家出資勘探形成的探礦權價款和采礦權價款。[1]在高層次的礦產資源稅費制度中,沒有礦區生態補償方面的條款。2006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總局《關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及2008年《江西省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原則上提出了對礦山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但是在具體的分區域、分種類如何進行補償方面沒有細則出臺。
(二)生態補償體系不完善生態補償是相關利益者之間關于生態環境的責、權、利統一對等的過程,需要相應的制度支持和技術支撐。我國現行礦產資源開發的法律法規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對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只提出原則性的補償,不但沒有界定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更沒有明確補償方式和標準等,導致各礦區生態環境補償主體單一、補償標準偏低、補償資金不足、補償期限太短,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影響礦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礦區生態環境補償的技術支撐還不夠:生態補償標準體系、生態價值評估體系、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沒有完善,缺乏統一、權威的指標體系和測算方法。[2]
(三)生態補償管理不健全生態補償管理涉及國土、環保、農業、林業、水利、稅務等眾多政府部門,各部門都有相關的管理職能,有些職責交叉,難免產生沖突,有些職責缺失,難免產生真空,沒有形成一個統一、高效的協同管理機制,因此在礦區生態環境補償管理上難以形成合力,容易出現管理越位或缺位問題。與此同時,“重規劃輕監督”的現象也比較嚴重。對于礦區企業事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事中對礦區受損者的補償、事后對生態環境的修復等缺乏全程監督和控制,因而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往往流于形式。
(四)生態補償市場不充分現行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出,缺乏市場化運作的多元化投資。這種補償方式一方面導致政府負擔過重,無力主導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另一方面市場化運作的不足使得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補償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礦區生態補償市場的不充分還包括:一是缺乏生態補償價格評估機制,表現在評估機構不一、評估體系不清、評估技術不高,導致生態補償價格隨意性大;二是缺乏生態補償公平談判機制,表現在生態補償方式、補償標準都是由相關政府部門確定,礦區生態環境受損者缺乏參與的平臺和積極性,導致生態補償不合理;三是缺乏生態補償市場融資機制。目前,我省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補償仍以政府主導模式為主,多是由政府財政支出,生態補償資金獲取渠道較少,生態補償資金獲取總額不大。
(五)生態補償資金不到位現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資金大都是“杯水車薪”,難以完全治理和修復礦區的生態環境破壞。一是因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任務重,歷史欠賬多。2012年國家42個部委組成的聯合調研組認為,贛州的污染問題比較嚴重,稀土開采污染遍布贛州的18個縣(市、區),涉及廢棄稀土礦山302個,遺留的尾礦1.91億噸,被破壞的山林面積達97.34平方公里,僅殘留1.9億噸廢渣的治理就需要70年。初步治理需要26億多,而整個綜合治理大概要380多個億。[3]二是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資金來源單一,礦山企業補償不夠。目前,我省礦區生態補償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幾乎全靠財政投入,而財政支出不足,補償標準過低,不能充分地起到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的作用。同時,礦山企業多只重視自身利益,對礦山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夠重視,對礦區的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更是能拖就拖、能賴就賴,補償資金不是不足就是不到位。
三、完善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原則
(一)開發與治理協同原則生態補償不是采取礦區“先開發、后治理”的舊模式,而是要把生態補償納入礦區開發的全過程,從一開始就要實行“邊開發、邊治理”的新模式,從礦區開發之始,就要在礦業權轉讓中明確生態補償問題,就要在礦區開發的時候明確企業恢復礦山的責任。
(二)新賬與舊賬分治原則礦區面臨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應該視具體情況新舊賬分別對待。對省屬國有礦區歷史遺留的生態破壞問題即舊賬,由政府負責治理,通過財政支出解決;而對于礦區生態補償制度出臺后出現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即新帳,必須由開采企業承擔對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對礦區受損者的補償等一系列責任。[4]
(三)政府與市場結合原則生態補償模式包括政府主導、政府直接補償和市場化運作等多種模式。原來的制度更多傾向于礦區生態環境由政府“買單”,通過財政解決相關的費用。現在要引入市場機制,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補償方式,多渠道籌措礦區生態補償資金。
(四)分類與共建并進原則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類型的生態補償機制,根據不同的礦區開發現狀和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區、分時、分類、分層地補償。另一方面要全局統籌,建立礦區生態環境共享共建機制,整合各個相關利益者對礦區進行共同的生態保護與建設。
四、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生態監測和生態標準兩種體系一是構建礦區環境信息采集和統計體系,加強對礦區生態破壞程度的實時監測分析,提高礦產資源環境統計資料的科學性、系統性和真實性。同時,建立礦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預警系統,通過監測及時掌握礦區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為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提供科學依據,便于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二是構建礦區生態補償標準,明確生態補償內容。應根據礦區的實際生態環境破壞狀況,確定生態補償的主體、客體及標準,避免補償內容的不完全或重復,低估或高估礦區生態環境損失的程度,對礦區生態環境做出科學、合理的評估,并結合相關利益者的補償意愿,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礦區生態環境補償標準。
(二)建立補償評估與補償談判兩種機制一是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評估機制。礦區生態環境破壞損失涉及土地、植被、水污染和居民健康損害等方面,應由第三方生態補償體系評估機構來進行生態損失估價。并且,不同的環境污染損失采取的評估方法不同,比如農作物的損失可以用生產率變動分析法、土地損失可以用替代市場法、居民健康受損可以用人力資本法等等。[5]因此,需要盡快制定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標準的具體評估方法,提出各種評估方法的具體適用范圍、操作原則,尋求多種方法結合的最佳途徑。二是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談判機制。生態補償談判機制是指礦區生態環境破壞者與受害者雙方就補償方式、補償標準、補償期限等進行平等、自愿的一種協商機制。要改變目前完全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補償機制,轉向基于市場化的生態補償協商機制,確立礦區生態環境受損者(包括政府)在生態補償中的市場主體地位,與礦產開采企業進行公正、公開、公平的談判,就生態補償達成協議。
(三)完善事前補償與事后補償兩種制度一是完善事前補償制度。要加強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區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對礦山開采涉及的生態環境問題要與環境保護規劃充分銜接,列入規劃的許可范圍,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分類要求保障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因此,礦業權管理機構批準出讓礦業權時,必須要求申請開采者在報告中含有相關的礦區生態治理與環境修復計劃。對于已經取得礦業權,并進行礦產資源開采,但未履行或履行不足生態環境修復義務的企業,可以暫停開采,限期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整頓。二是完善事后補償制度。礦產企業在開發過程中或事后,必須采取足夠的行動,實行礦區生態環境的補償修復。例如,對短期開采的實行“一次性補償機制”;對中期開采的嘗試“年度租金制度”;對長期開采的探索“股份制補償方式”。[6]
(四)優化環境稅制和補償費用兩種手段一是適時開征環境稅。應循序漸進,逐步構建礦產資源環境稅制。資源環境稅的征收可按產量或價格進行征收,稅率確定與對環境的損害程度掛鉤。在初期,主要針對水、土推行易征的污染排放稅目,條件成熟再考慮開征全覆蓋的環境稅。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的稅收機制應包括兩個方面:(1)懲罰性稅收機制,主要是通過強制性稅收,迫使企業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2)激勵性稅收制度,主要是通過稅收優惠或減免,鼓勵企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二是適當收取生態補償費。生態補償費主要針對礦區環境污染征收,因此可根據礦區面積大小進行征收。有人認為,對于生態補償費,因與環境稅的重合,可考慮“費改稅”,將生態補償費的征收制度設計融入到環境稅中。我們認為兩者不同,環境稅應主要針對修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生態補償費主要用于對礦區受損者的補償。三是可以探索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備用金征收模式。對于礦區資源開發的企業,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采礦許可的權利,強制其交納一定備用金,保證金的交納可以在銀行建立專門的企業生態修復賬戶,根據企業在實際開采中對生態環境的損害程度來確定賬戶金額。
(五)運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一是探索公司化運行機制。由政府發起,社會資本進入,成立專業性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投資公司,由公司具體承擔礦山生態修復資金籌措、運行和治理項目管理。在所有制性質上,公司可以是政府投資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也可以是政府委托的純民營企業。二是推進礦山生態資產證券化機制。資產證券化是一種金融創新,它可以通過靈活的融資方式,應用于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中。礦區生態資產證券化基本上可以采取兩種方案,第一種是直接將礦區某些權利如礦業權投入證券市場,可以稱為直接證券化;第二種是將礦區的某些資產如礦業權抵押貸款進行證券化,可以稱為間接證券化。三是探索礦區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市場化運作。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誰投資、誰治理、誰收益”的原則,通過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市場化運作回收資金并獲得土地出讓收入,即通過出讓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后的土地使用權和土地增值收益的方式,拓寬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資金渠道。四是探索組建生態銀行。生態銀行是以促進礦區生態環境建設為目的而經營信貸業務的銀行,應和相關銀行構建專業性的生態銀行或開發相關的生態銀行業務為我省礦區生態修復提供資金支持。企業、團體、家庭和個人在“生態銀行”開戶后,就成為了銀行的正式“儲戶”,并將獲得銀行發放的“綠色存折”。[7]儲戶們通過參與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獲得的“綠幣”,這些“綠幣”可以兌換旅游景區門票或其他公共服務,以此提升公眾參與熱情,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礦區生態建設中。五是建立礦區生態環保創業投資基金。盡快設立江西省屬礦區生態環保創業投資基金,并主要用于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資金或來源于政策性銀行聯合出資,或向外部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通過建立生態環保創業投資基金、發行生態建設彩票、培育生態環保信托業等方式為江西省屬礦區生態補償提供資金支持。
(六)加強環境法規和生態管理兩種保障一是加快生態補償立法建設。我省尚未建立完整、規范的生態補償法規制度,在礦區生態補償領域中的實踐活動依據的是各級政府制定的帶有生態補償性質的規范性文件,比較零星、散落。要緊緊抓住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戰略機遇,全面強化生態治理制度,根據省屬礦區生態補償的需要,盡快制定或修訂江西省屬礦區生態補償修復的指導意見,為礦區環境修復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強生態補償行政管理。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損害涉及水、土和植被等,而不同的生態損害分別由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不利于礦區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應由環保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協助,在國土廳成立跨部門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機構,負責全省編制全省省屬礦區生態環境整治專項規劃,確定工作目標任務,組織分期分批實施。同時,成立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土廳,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制度,負責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的實施、監測等工作。
參考文獻:
[1]劉云中.關于完善我國礦權和資源稅(費)政策的建議[J].中國市場,2013(36).
[2]王爾德.國家擬擴大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跨省補償或將破題[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4-30.
[3]任明杰,劉興龍.贛州稀土污染樣本[N].中國證券報,2015-1-30.
[4]劉洋,李文華.生態補償應新舊賬分開算[N].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0-5-25.
[5]李啟宇,曾凡英,何凡論.鹽礦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問題與對策:以四川鹽礦區為例[J].生態經濟,2014(9).
[6]駱云中,許堅,謝德體.我國現行礦業用地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資源科學,2014(3).
[7]鄒睿思.生態價值評估、資源證券化與生態補償機制探討[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8).
【關鍵詞】水土流失;生態修復的合理性;具體應用
【分類號】:X832
生態修復是指依靠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的單獨作用,或是與人工調控能力的復合作用,使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到相對健康的狀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生態修復的一種類型,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蝕地區,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組織和調控或與人工調控能力的復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到相對健康的狀態。以促進植被恢復,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概念
水利部生態修復規劃給出的定義是: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指在水土流失區, 通過一定的人工輔助措施, 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 促進植被的持續生長和演替, 保護和改善受損生態系統的功能,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 建立和維系與自然條件相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并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
二、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作用
1、增強了農民的生態意識, 提高了人們對生態修復的認識水平
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上不斷提高認識, 積極探索生態修復的技術與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傳和積極引導下, 大多數農牧民逐漸接受了這一新的理念, 認為生態自我修復是一項讓土地休養生息的好辦法, 是人類實現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 參與封禁治理的積極性很高。陜北農民給“信天游”填了新歌詞: “山坡上栽樹崖畔畔上青, 羊羔羔養在家門中; 草棵棵賽過糧苗苗, 禁牧帶來好光景。”這些都是對封山禁牧、生態自我修復發自肺腑的贊譽。2000 年和2003 年國務院先后下發的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 要求組織農村群眾投工, 必須嚴格執行村內“一事一議”投勞制度,凡是群眾不愿意投勞的不得強迫。這方面云南省在“長治”工程建設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了農民投資的積極性,90%以上的群眾愿意投勞開展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為做好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奠定了基礎。
2、實施生態修復產生了顯著的效果
(1)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
據調查, 各地在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之后植被覆蓋率迅速增加。陜西省吳旗縣封禁4 年, 林草覆蓋率提高了31 個百分點。福建省永泰縣封育治理后, 植物種類增加了近3 成, 森林覆蓋率由2. 3%增加到43. 3%。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烏審旗毛烏素沙地的植被覆蓋率由10%提高到40%~50%。1995 年, 廣東省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了綠化達標, 植被覆蓋率普遍提高30%~50%。江西省興國縣曾是一片“紅色沙漠”,如今堅持實行了封禁治理, 突出了預防保護措施, 收到了明顯效果, 目前全縣林草覆蓋率達74%。過去河床以年均4~6 cm 的速度在淤積抬高, 如今以5~7 cm 的速度在降低, 減輕了洪水災害, 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生態修復之所以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 是因為封育保護解除了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系統自我組織和調控作用增強, 區域林草植被種類和數量必然增多, 水土流失程度自然減輕。
(2)保土減沙效益明顯
20 世紀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 正是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強的時期,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局部地區特別是水蝕區成效是顯著的。截止2001 年底, 全國累計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1. 5 萬km2, 水土保持設施每年攔蓄泥沙能力15 億t, 增加蓄水能力250 億m 3, 減少入黃河泥沙3 億t。與第一次遙感調查成果進行初步比較表明, 不僅水土流失總面積減少, 而且保土減沙效益也有顯著的提高。如“三北”地區的防護林面積由1 113 萬km2( 1997 年) 增加到3 873. 5萬hm2 后, 防護受益面積可達17 936 萬hm2, 防護區提高農作物產量10%, 提高牧草產量20%以上, 土壤侵蝕模數可降至500 t/ ( km2?a) 。
(3)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強
生態系統的蓄水保水功能是由地上植被和土壤共同作用而實現的。實驗證明, 在有林地區, 日降雨量30 mm 無出水; 日降雨量55~100 mm, 3 天后才見細水流出。年降雨量1 200 mm時, 有林地區水分損失量僅50 mm , 而同樣環境條件的無林地區可達600 mm, 0. 07 hm2 林地比無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 m3。生態系統的蓄水保水能力主要表現是在雨季能蓄水、分洪, 在旱季則能抗御干旱。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能大面積增加植被, 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 同時也增加了下墊面的蓄水保水的能力。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研究, 黃土高原現有水土保持工程年減少入黃徑流10 億m 3, 規劃中的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工程每年將減少入黃水資源量40~50億m 3, 單就確保黃河不斷流來說, 它是不利的影響, 但從滿足整個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來分析, 它所減少的這部分水量是水土保持工程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產生活和生態建設所必需的, 因此是功而不是過。
(4)改善地區或流域的小氣候
在有林地區, 日間約有35%~75%的太陽輻射被林冠攔截吸收, 20%~ 25%被樹冠葉面反射回大氣中, 僅有5%~40%射入林中。綠色植物中森林能防風, 植物蒸騰可保持空氣的濕度, 林木可以調節溫度, 從而可以改變局部地區小氣候。如江西省修水縣河橋溝小流域在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進行封禁后, 山變綠了, 水變清了, 植物群落良性發展, 許多動物重歸故里。四川省巴中市堅持10 年封山禁牧、禁砍禁伐,林草茂盛, 山清水秀, 人居環境十分優美。在連續3 年遭受罕見大旱的情況下, 封育保護仍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草原生態惡化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部分地方再現了綠草如茵、風吹草低、藍天碧野的秀美景色。
(5)生態修復在治水保土的同時, 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實施生態修復過程中, 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對策和措施, 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調整了農村經濟結構, 發展了鄉村工業和旅游業, 顯著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生態修復使我國的農業由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集約經營轉變。陜西省吳旗縣在實施生態修復后, 大力發展集約高效農業, 培育草、羊、杏三項優勢主導產業, 積極興辦綠色企業,與實施前相比, 國內生產總值、糧食總產量、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四項主要經濟指標均翻了一番多。生態修復使我國的畜牧業由滿山遍野到處放牧、超載放牧向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圍欄封育、休牧輪牧、舍飼半舍飼轉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實施封禁治理、舍飼養殖后, 牲畜數量較禁牧前增加8. 1%, 良種及改良種畜平均達到87%, 羊的平均個體增重2. 5 kg , 出欄率由28%提高到44%, 平均出欄時間由21 個月縮短為9 個月。大規模推行生態修復工作,在舍飼半舍飼牲畜比重達71%的情況下, 畜牧業不但沒有滑坡, 而且實現了穩步發展。封禁保護后, 原來低產的林草資源變成了高產的林草資源, 促進了生態環境改善和畜牧業穩定發展的良性互動, 為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牧民們以水為中心建設草庫侖, 由游牧變為草場承包、定居生活, 這樣, 給大面積草場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草場得到了保護, 農民得到了實惠, 生產和生活條件都大為改善。
三、 生態問題現狀
近年來,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使環境不堪重負,過度的開發利用帶來了水土資源的流失及生態系統的退化,繼而惡化了生態環境,導致自然災害的不斷發生,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巨大損失。
在我國,每年的土壤流失量與土流失面積非常巨大,遠遠大于世界上平均水平,而且土壤流失量遠高于土壤容許流失量。近年來,在全球水土流失繼續向惡化方向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水土流失治理,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土流失總體上在減輕,強度在下降,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部分地區水土流失仍很嚴重,總的水土流失格局也沒有改變,甚至部分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等原因導致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進一步惡化,因此水土流失已經成為不得不積極采取措施來遏制的生態問題。
四、實施生態修復的合理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態修復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它是在以人工措施輔助的條件下應用生態系統自我組織和自我調節能力來對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或者加速已被破壞生態系統的恢復的一種理念,輔以人工是為了加快生態系統恢復的步伐。科學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有著自身演替規律可以自己完成自身的更新并具有強烈再生能力,可以自己恢復。這就要求我們實施生態修復遵循自然生態本身所具備的自然規律,靠其循環再生能力恢復植被,從而來治理水土流失,使其朝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水土流失面積巨大,情況復雜,在當前社會經濟狀態下,水土流失問題已刻不容緩。研究表明完全依靠傳統的水土保持措施很難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傳統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很多弊端,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近年來我國各地實行的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護區、水土保持示范區等措施,已經驗證了生態修復在增加地表覆蓋、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有專家研究表明生態修復能夠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保工程效益,如通過自我修復形成的林分單位面積活立木蓄積量比同齡人工林林分平均增加5立方米,質量也遠遠勝于人工林,而且森林土壤肥力及土壤涵養水分養分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因此在水土保持措施采取生態修復,可用較少的投入得到較大的成績,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植被,較好的減少或控制水土流失。
五、實施生態修復的具體應用措施
5.1 加強生態修復宣傳,提高群眾的生態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缺乏足夠理解與認識,所以我們要加強宣傳教育,讓群眾逐漸了解生態修復這種措施,接受生態修復的觀念,使群眾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上不斷提高認識,認識到生態修復是一項讓土地休養生息的好辦法,是實現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逐步提高農民投資的積極性,為做好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而努力。
5.2 加大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與創新的力度
生態修復應在技術上科學、經濟上可行,這就需加強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不斷的創新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豐富生態修復的理論,提高生態修復的科技含量。要開展多方面關于生態修復專題的研究,通過研究不同地區水土流失類型及導致生態環境退化的原因來總結水土流失的具體情況,然后創建屬于我國生態修復工程的具體可行的科學體系,從各方面研究的結果豐富我國生態系統恢復的理論基礎。
5.3 生態修復需因地制宜,同時制定人工輔助
生態自我修復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來實現的。實施生態修復必須具備一定的自然基礎條件,但并非所有的地區都適宜一樣的方法,不同水土流失地區生態修復的潛力、時間不同,大多數植物生長的狀況也不一樣,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當然,實施生態修復僅僅靠自然基礎并不夠,因為單單依靠自然的力量是難以恢復植被原有原生態面貌的,還必須依靠制定各種人工措施,以提高生態修復的效果。因此在生態修復過程中,我們除了要因地制宜的進行生態修復,還要正確對待生態自我修復與人工治理的關系,既要讓生態環境在良好的環境自己主動的恢復,又要添加必要的人工輔助,兩者合二為一,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5.4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生態自我修復是林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兩場革命,修復中我們首先要從思想出發改變人民群眾長期以來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傳統習慣,向精耕細作、集約經營方向轉變,實施各方面的綜合治理。在發展生態修復時,我們要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結構還是要以解決群眾當前的經濟收益問題為重點,保證群眾基本收入和穩定的生活條件,無論如何調整都不能減少農民的收入,不能為此降低農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們要實施具體的措施發展農業和林業時,比如在發展林業時,如果我們需要封山,就需要在山腳下,比較低的地方來發展農業,種一些有經濟效益的果樹,合理調節農業生產結構。
六、結束語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新世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一個重大舉措, 是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實施生態修復主要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在生態修復工作中我們要特別重視水土保綜合治理,不但要做好生態環境的治理,而且要解決好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只有這樣生態修復才能順利的進行。同時生態修復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做的好、有成效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政府、群眾等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積極配合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王治國.關于生態修復若干概念與問題的討論[J].中國水土保持,2003(10).
[2]杜曉軍,高賢明,馬克平.生態系統退化程度診斷:生態恢復的基礎與前提[J].植物生態學報,2003(5).
[3]黃成志,秦百順,董雨亭.認識大自然修復能力促進生態建設[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4(5).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成效;思路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的成效
1.1自然條件
洮南市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其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21°38′至123°20′,北緯45°2′30''至46°1′20''之間。屬于嫩江支流洮兒河和霍林河流域。全市轄1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8個國營農林牧漁場,221個行政村,628個自然屯,總幅員面積5103平方公里。
洮南市位于科爾沁沙地的東部及大興安嶺余脈,地貌類型北部為低山丘陵區,中部為洮蛟兩河沖擊平原,南部為松遼平原的沙丘覆蓋沖積平原,地勢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多以起伏不平的沙丘、丘間平原組成。海拔高程在134~662米之間,地面起伏較大。洮南市北部半山區為水蝕區,現有侵蝕溝2295條,溝壑密度為5.6km/km2,地面坡度為5°~55°。
洮南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春夏季干旱,春秋冬季多風,最大風力8級以上。多年平均氣溫4.8℃,5~9月份大于等于10℃的積溫2910℃。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005.3小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99.3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為2083毫米,無霜期136天,干旱發生頻率為57%。
主要土壤類型有淡黑鈣土、風沙土、草甸土、山地石質土、粟鈣土和堿土。地表植被北部為大興安嶺山前天然次生林植被類型,中部沖擊平原為人工林植被類型,南部為草甸草原植被類型,主要有柞樹、樟子松、榛柴、榆樹、楊樹、黃蒿、兔子蒿、羊草、苜蓿、沙打旺、蘆葦等。
境內有洮兒河、蛟流河、霍林河流經全境,有額木太河、那金河、雙發河、古樹河、野馬河、老龍河等季節性河流流經市境。全市水資源總量7.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8億立方米,地下水4.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3.2億立方米。
1.2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現狀
多年來,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洮南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按照國家制訂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經過多年的保護、治理與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全市治理基本農田面積496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面積9724.77公頃,經濟林面積12464公頃,種草面積2529.4公頃,封育治理面積27065公頃,其它面積為3.4公頃;坡面水系控制面積6845公頃,長度388.1千米;修建塘壩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09座,設計蓄水量為483萬立方米。竣工小流域209條,挖魚鱗坑9.5萬個,竹節壕4.5萬延米。
1.3水土流失得到明顯控制
通過綜合治理,全市形成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與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配合的綜合防護體系,林草覆蓋率提高到22.57%,水保工程年蓄水483萬立方米,年均土壤侵蝕模數下降到3868t/km2.a,完成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山洪、滑坡等地質災害明顯降低,危害程度減小,有效保護了道路、橋梁、村莊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昔日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以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治理為主體的那金鎮孤山小流域,多年來培植的山杏林如今已經舊貌換新顏,山上的杏林漫山遍野、郁郁蔥蔥,每到杏花開放時節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日漸呈現,這里作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成功典范已經遠近聞名。
1.4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
水土保持生態綜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市的農業生產條件,治理中所采取的治理措施有效保護了農田,全市有4個鄉鎮實現了農田水利建設達標,通過綜合治理,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穩產增收、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可靠保障。
2水土保持生態綜合治理思路
洮南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貫徹執行“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以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為中心,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遵循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調整產業結構,減少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科學布設各項水土保持設施,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支持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目標,實行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和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結合,積極開展綜合治理開發。結合水土保持治理特點,對流域內的天然次生林實行以封育為主的保護,部分地段采取人工補植、補種的方法,改造林相;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人口密度集中區,對多余的坡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自然修復;對治理區內管理粗放的經濟林,通過更新改造促進林木生長,提高覆蓋率和郁閉度,增強土壤抗侵蝕能力,減輕水土流失危害。
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防止邊治理邊破壞。堅持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的原則,根據自然條件和水土流失的特點,堅持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協調運作的原則,本著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的原則,調整農、林、牧、副各業生產用地比例,提高植被覆蓋度,減輕土地風蝕沙化程度,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3做法和經驗
3.1堅持“北治山,南治沙,中間治澇洼”的治理框架,理清治理開發思路
3.1.1強化生態意識,堅持退耕還林還草。在既抓經濟效益又抓生態效益的同時,明確生態效益優先,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全市的植被狀況進行認真核實,按照植被分布規律,對多余坡耕地按照植物的生長特點,制定總體規劃和分類措施,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
3.1.2積極開展宣傳教育,落實治理成果。向農民群眾廣泛深入宣傳“一法兩例”等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法律法規,教育他們遏制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讓其充分認識風力侵蝕的嚴重危害性,提高他們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并通過印宣傳畫、散發傳單、掛橫幅、修筑永久性標志加強宣傳教育。
3.1.3建立管護機制,制定方案,落實責任。市水土保持主管部門要把生態修復建設監督管理工作納入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日常工作,同時制定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監督管理方案,強化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項目作為鄉(鎮)、村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層層簽定任期目標責任狀和年度目標責任狀,分兵把口,各負其責。通過工程圍欄和人工種草治理的,必須簽定合同,明確產權,法律公證,使治理成果與產權人的利益相結合。同時制定監督管護方案。市水土保持機構抽調業務骨干作為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專職人員,同時鄉(鎮)水利管理站配備兼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人員,具體負責各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區的治理項目安排、監督檢查、技術指導等項工作。每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圍欄小區都配備一名由群眾推選,辦事公道、責任心強、身體健康,能勝任工作,工作能力強的管護人員,落實管護責任制。對違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制度法規、政策、鄉規民約的事件進行監督檢查,同時對護林護草人員定期付給適當報酬。
3.2建立生態修復建設技術檔案
技術檔案以封育區為單位建立,目的是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綜合治理結束時全面評價建設效果提供技術數據與依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3.2.1生態修復項目調查規劃設計文件。
3.2.2治理區植被生態演替觀測資料,包括多度、頻度、蓋度、高度和生物量“四度一量”觀測。
3.2.3治理區土壤理化性質觀測,以了解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理化性質變化。
3.2.4水土保持效益觀測。
3.2.5治理區植被利用活動記錄,評價人為活動對封育的影響。
生態修復建設的技術檔案由洮南市水土保持工作站建立并負責管理保存和年度觀測資料整編、匯總,以備驗收和檢查。
以封育管護區為單位建立技術管理檔案,為綜合治理結束時全面評價試點效果提供技術資料。技術管理檔案包括項目調查規劃設計文件、開工施工文件、檢查驗收文件、各項監測數據記錄及各類審批文件均需歸檔,以封育小區為單位分別記載封育措施數量等情況。
4.結語
按照有關的規劃要求,經過比較論證,得出如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