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

    第1篇: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發展策略

    隨著計算機技術及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而且受到普遍的關注。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可以說是進入了一種"知識經濟時代"和"注意力經濟時代","數字化生存"的概念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念并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這個時代,以互聯網、IPTV、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電視、博客等為代表的視聽新興媒體迅速崛起,充分滿足著受眾的多樣化傳媒需求。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的過程中都顯示出了很大的優勢。在這樣一個新媒體興起的時代,傳統媒體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傳統媒體將會同新媒體并存,還是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逐漸消失,都將取決于傳統媒體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方法。傳統媒體在日后的發展中要保留自己的地位,需要審視自身的優劣勢,并及時找出應對措施。

    有些學者甚至分析認為傳統媒體終將被新媒體取代。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傳統媒體經過長久地發展,具有很多核心的競爭力,所以還是存在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的。基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及生活的經歷與經驗,對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的發展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一、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

    就其內涵而言,新媒體是指20世紀后期在世界科學技術發生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就其外延而言,第一,新媒體主要包括光纖電纜通信網、大型電腦數據庫通信系統、通信衛星和衛星直播電視系統、高清晰度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和多媒體信息的互動平臺、多媒體技術以及利用數字技術播放的廣播網等等。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一些一直存在但長期未被社會發現傳播價值的渠道、載體,因為營銷理念的變革和泛商業化的運用,成為信息傳播的新載體,從而被賦予了媒體的意義。

    近幾年,新媒體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與進步,不僅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而且擴展了信息傳播的渠道。人們接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廣泛,而且新媒體的發展已經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滲透人們學習與工作的過程中。這使得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相比較而言,變得越來越小。那么什么是新媒體呢?新媒體其實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從概念的字面表述就可以看出來,對于新媒體的定義采用的是一種對立式的命題方式,也就是說除了傳統媒體之外的就是新媒體,反之亦然。也因為此學術界對于新媒體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界定。筆者認為新媒體是一種以網絡與信息技術為傳播途徑的一種信息傳播方式。

    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巨大的沖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傳統媒體的優勢被嚴重消解,面對新媒體更為豐富的視覺表現形式時,傳統媒體的優勢在瞬間好像被大打折扣。有人認為中國傳統媒體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因為中國地域比較廣闊,人口總量大、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等2],使得我國的導致雜志市場失衡[3],大量存在的市場盲點使得傳統媒體依然具備相當的市場潛力。事實上,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根本不可能為傳統媒體培養出大量的忠實讀者,這種可能性幾乎可以說是零。其次,社會媒體作為一種主要新媒體形式對傳統媒體產生巨大的沖擊。社會化媒體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個體接入互聯網的成本,從而使得廣大的民眾進入了新媒體的視野。

    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劣勢分析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傳統媒體還是具有一些比較明顯的核心競爭力的。總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都各具優勢與劣勢。本章主要對兩種不同的媒體形式的優勢與劣勢進行一個較為系統的分析,并進行對比研究,為傳統媒體的發展策略的提出做鋪墊。

    (一)新媒體的優劣勢分析

    新媒體之萌芽發展以來,迅速趕超了傳統媒體。這種現象的產生是有其內在的原因的。首先,現代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其做了技術支撐[4]。其次,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與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吻合度比較高。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的發展不僅有技術的支撐,同時市場潛力也比較大。所以,新媒體的發展是社會、經濟及技術發展的產物。具體來說新媒體的優勢與劣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媒體的優勢分析

    首先,新媒體拓展了信息傳播的渠道。在新媒體產生、發展以前,可以說傳統媒體幾乎壟斷了信息傳播的話語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者,而不僅僅是政府、專家、記者、編輯等負責信息傳播的人才能。這樣不僅尊重了人們的話語權,同時也增加社會的透明度。有利于促進社會的民主化氛圍的形成。

    其次,新媒體提供了互動平臺。這個優勢可以說是新媒體的核心優勢,也是新媒體的一個典型的特點。互動平臺不僅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媒介世界,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于媒體的關注度。而且新媒體傳播的內容更加關注人們的實際需求,結合人們的現實生活。

    再次,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速度快、傳播方式便捷[5]。信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如果傳播不及時的話,就會失去信息本身的價值。而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手段,具有及時性、快捷性、海量性等特點。傳播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報紙、期刊等傳播方式。而且新媒體的傳播范圍打破了時間及空間的限制,任何人幾乎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信息進行自由傳播。另外,從信息量來說,新媒體傳播的信息量是非常大,這從每天網站上的信息就可以看出,不僅有國際及國內的一些大事,也包含了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生活趣事與瑣事。可以說信息量非常大。

    2、新媒體的劣勢分析

    任何新生的事物之所以出現都是存在其內在及外在原因的,但是在看到其優勢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劣勢[6]。對于新媒體來說也一樣,其劣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息的質量不是很高。據最新的數據統計,網絡信息中有高達70%的信息是虛假信息。這就要求人們在接收海量信息的同時要做一個篩選,要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第二,新媒體的傳播環境比較差。網絡環境雖然在不斷地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一些暴力及黃色信息,不僅對青少年產生很大的危害,而且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二)傳統媒體的優劣勢分析

    1、傳統媒體的優勢分析

    傳統媒體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傳統媒體相對于新媒體來說擁有較多的權利,對于信息的控制力比較強。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更加關注的是一些對人們"有益"的東西,而不是"有趣"的東西。尤其是對于一些主流媒體來說更是如此,在短時間內新媒體是無法取代的。其次,傳統媒體資源比較豐富,歷史積淀比較深厚,而且擁有強大的運營團隊,在管理方面相對來說也比較規范。尤其是媒體資源,它對于媒體行業來說是最為關鍵的。從整個行業來看大部分的信息,依然是來源于傳統媒體。只是傳統媒體比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傳播途徑廣,所以人們接收到信息的直接途徑,大部分都是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的。

    2、傳統媒體的劣勢分析

    傳統媒體的劣勢主要體現在信息傳播的方向具有單向性、傳播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封閉性[7]。一般來說,傳統媒體的傳播都屬于高位傳播,宣教的成分遠遠多于互動的成分。因為有很多都是國家的重要的政策與法規以及各地區各部門的一些相關的規定。所以,傳統媒體常常以真理占有者自居。尤其,是一些期刊更是這樣,很多都是相關專家及學者的研究及調研報告等。但是,這些信息對于人們的吸引力并不高,市場需求的潛力也不大。比如,對于政府的政策、法規來說,基本上都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與人們實際生活及其關心的問題聯系不是很緊密,所以嚴重缺乏吸引力及感染力。同時,傳統媒體傳播的信息量相對來說非常有限,除了一些比較典型、重要事件的分析,國際國內動態的描述,再加上一些廣告等。涉及的信息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都不夠。達不到人們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

    三、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的發展策略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都各自具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為什么傳統媒體會受到新媒體這么大的沖擊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產生于發展以來沒有對自己做好正確的定位。為了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共同發展,筆者對傳統媒體的發展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一)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其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其優勢的充分發揮,同時提高傳統媒體的創新能力。曾近聽過一個故事,有3個老人家出門,其中一個帶了一把雨傘,一個帶了一根拄杖,另外一個什么都沒帶。出門后,突然下雨了。可是帶傘的老人家身上都是雨水,帶拄杖的老人扭到了腳,只有那位什么都沒帶的老人家既沒有被雨淋,也沒有扭到腳,安全無恙地回來了。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很多人或者企業之所以失敗,可能不是因為自身劣勢的存在,而是敗在自身的優勢方面。傳統媒體也一樣,如果為了保持著自身的優勢,不進行創新的話。那么很有可能優勢會在不經意間轉化成劣勢。那樣的話,傳統媒體的末日才可能真正帶來。

    傳統媒體一定要站在戰略的高度,從全局出發,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可以說現代社會對于知識及創新的依賴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知識和思想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基礎,也是基本條件。而傳統媒體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及專業性,應該盡量提供一些可靠的、權威的、前沿的知識和思想,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且傳統媒體作為社會在生產和知識創新體系的中關鍵及媒介,對公眾的認知及思想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

    (二)緊密聯系社會及時代的主題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傳播的都是信息,信息作為一種不具有事物形態的東西,其價值的衡量主要在于其使用價值。也就是說信息本身必須要滿足一類或幾類的需要,而這中需求主要集中在高層的需求上。從馬斯洛的需求層級來看,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溝通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個層次不存在并存及遞進關系。換句話說,對于一個連生理需求都無法滿足的人來說,也可以擁有高層次的需求,比如說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等,而且并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具有這五種需求。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媒體行業滿足主要是溝通、尊重及自我實現方面的需求。而這些需求是受時代及社會的影響的,也就是說這些需求與社會及時代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傳統媒體要得到更大、更好的發展,必須要緊密結合社會及時代的主題。

    (三)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與融合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存在是不沖突的。所以,傳統媒體可以嘗試著與新媒體進行戰略合作,將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一起為傳媒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比如,可以利用傳統媒介便于閱讀的優點,結合新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創設電子期刊、報紙、雜志等,從而增強與社會以及相關讀者群之間的互動。讓更多的人,哪怕是一些業余愛好者參與到傳統媒體的創作過程中來。這樣既可以打破傳統媒體傳播路徑及方向單一的問題,實現傳統媒介的多樣化發展,從而最終促進傳統媒體的可持續發展。

    (四)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及水平

    傳統媒體的發展必須要有大量高素質人才的支撐。這樣才能保持傳統媒體的生命力及創造力。具體來說,傳統媒體行業人才素質及水平主要體現在編輯人員的素質及能力的提高。對于編輯人員來說,其技術能力主要體現在外語、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運用方面。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出版界的國際化及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了。所以編輯人員除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外,還要加強對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及思想水平的提高,從而達到提升綜合能力的目的。總之,在市場導向、信息爆炸、思想民主的時代環境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已形成了激烈競爭的態勢。對于期刊等傳統媒體而言,積極參與到這一傳媒革命,不斷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變革與創新中開辟新的發展境界,尋求與新媒體的融合,在競爭中認清自己的比較優勢且創造出獨特的社會價值,爭取到新媒體無法取代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凸顯自己存在的意義,既是傳統期刊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需要。

    四、結語

    隨著科技的普及,新媒體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和喜好,自網絡平臺微博的誕生使信息的傳播方式更加的多元化,受眾信息來源也更加的廣泛。而對傳統的廣播業來說無疑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影響。對于傳統的廣播媒體而言利用自身優勢和新媒體的發展來完善自己已經大勢所趨,新聞學作為媒介的學術研究學科,對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和傳統廣播媒體未來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論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種沖擊不僅影響了傳統媒體的發展,甚至威脅著傳統媒體的生存。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及時性、便捷性及大容量性,而且新媒體的傳播方式符合了現代人的生活及工作習慣,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傳統媒體自身也存在嚴重的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自身存在的一些核心優勢,或者說沒有將相關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這兩方面的原因共同導致了傳統媒體發展受限的現狀。基于此,筆者認為傳統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緊密結合時代與社會的特點,同時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這樣才能促進傳統媒體的健康發展。最后,希望論文的研究為相關的工作者及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夏文蓉.聯姻,并不簡單的現在與未來--淺議報紙與新媒體的關系[J].廣告人,2011,(4).

    [2]安平.新媒體來了,傳統媒體哪里去[J].新遠見,2009,(6).

    [3]邱君平.文獻計量學[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4]張建星.新媒體帶給我們挑戰,也有機遇[J].中國記者,2011,(4).

    [5]安平.新媒體來了,傳統媒體哪里去[J].經濟導刊,2010,(5).

    [6]戴曉軍.借彼用彼 壯大自己--淺談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挑戰的策略[J].新聞戰線,2009,(9).

    第2篇: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互聯網 傳統媒體網站 商業網站

    傳播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要引起傳媒業在傳播觀念、傳播手段、傳播渠道上的深刻變化。在我國,傳統媒體上網始于1995年10月20日,《中國貿易報》成為傳統報紙上網的第一家;隨后《人民日報》、新華社也陸續觸網……如今,雖然上網的傳統媒體數量很多,但是一直以來,傳統媒體網站普遍敵不過商業網站的鋒芒,不如商業網站受廣大網民的青睞。

    目前來看,在所有上網的傳統媒體中,人民網算是辦得不錯的。它是2010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十大網站之一,也是十大網站中惟一由傳統媒體經營的網站。但是就是人民網這樣的網站,每天的訪問數量與商業網站相比,還是相差一大截。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文主要從傳統媒體商業經營的現實基礎及其現狀出發,探討傳統媒體網站的商業經營模式。

    一、傳統媒體網站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已注冊的上百家傳統媒體網站,相當一部分在與商業網站的競爭中,無論是內容選擇還是網站服務上都比商業網站稍遜一籌。歸咎其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網站的機制建設上,傳統媒體缺乏相應的市場運營模式以及營銷機制,這是傳統媒體在生存發展中常遇見的難題。其次,在人員管理培養方面,傳統媒體人才培養緩慢,缺乏合理的鼓勵機制等等。這些問題導致今天傳統媒體網站的發展狀況不盡如人意。一些傳統媒體網站在創建之后,就成為了一種擺設,新聞宣傳的效果無法得到展示。傳統媒體網站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傳統化的網站建設

    首先,傳統媒體網站的時效性不強。由于新聞講求時效性,今天發生的事情要第一時間出現在網上。然而在傳統媒體中,由于缺乏相應的網站管理人員以及采編人員,常常造成網站只能復制粘貼過去的新聞。這種現象在廣播、電視臺的網站尤甚。其次,在傳統媒體網站中,新聞傳播的方式比較單一,沒有吸收多媒體在圖、文、聲、影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表現形式主要還是停留在靜態文字以及圖片資料等方面。第三,在網站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傳統媒體缺乏對網站資源的合理配置,沒有及時有效地對網站服務進行改進。特別是在互動環節,傳統媒體網站常常表現得令人失望。

    2、市場意識淡薄

    由于體制的原因,傳統媒體網站對母媒的依賴狀態也使自身的獨立運營受到限制,難以挖掘自身潛能。“很多傳統媒體網站基本上是被母媒體養著,它設立的初衷只是占領網上輿論陣地,靠的是政策和‘輸血’”。這也就導致它經營意識淡薄,市場競爭觀念不強,甚至只講投入不講產出,盈利模式模糊或壓根就沒有盈利概念。①目前,多數傳統媒體網站的經營處于對商業網站的學習模仿階段,小打小鬧,亦步亦趨,還沒有建立自己的核心業務優勢,不利于市場的開發。

    二、傳統媒體網站的商業經營策略

    目前,傳統媒體網站在與商業網站的博弈中,逐漸處于劣勢。“一個網站要想在競爭中立足并得到發展,必須擁有足夠的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就是由網民眼球的力量支撐起來的數字選票。”②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傳統媒體網站也有著自身的優勢,如權威性、可信度高等。如何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網站的優勢,努力創新傳統媒體網站的經營機制,吸引網民,這也是傳統媒體網站走出經營困境的一個有效方法。

    1、表現形式的創新

    傳統媒體網站不僅要有原創的新聞,而且在對新聞信息進行加工時,還應該有更多的創新,形成網站的獨特風格。這就需要傳統媒體網站充分調動采編人員的積極性以及創新精神,讓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目前,新華網是傳統媒體網站中內容較為豐富的。無論是從版面設計還是新聞題材方面,新華網都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獨特的魅力。譬如在其網站,我們不僅可以迅速了解到新聞的全貌,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發表言論等。例如:網民論政,輿情在線等小板塊,為受眾提供了表達的空間,讓受眾在網上對各種新聞事件展開評論,增強互動性等。

    尼葛洛龐蒂在《數字化生存》中提出:“在美國,《電視導報周刊》的利潤居然超過所有四家電視網的利潤總和。它所代表的意義是,關于信息的信息,其價值可能高于信息本身。”③在信息浩瀚的網絡世界中,如何讓信息變得有用、變得有價值成為新媒體增值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傳統媒體網站能夠提供個人定制服務,即根據網民個人的需要對新聞進行篩選、過濾、加工和定向提供,那么新聞就將會變得更有價值,也成為吸引網民的一大法寶。例如:在搜索引擎上輸入,網站就彈出相關的鏈接,有從的位置、歷史、爭端、資源等方面全面分析,讓受眾在不自覺中獲知的全部相關信息,從而使網站獲得更多的關注。信息也在整理加工之后具有了高于一般信息的價值,也就是所謂增值了的信息。

    此外,傳統媒體網站不僅僅提供優質新聞,它還應該對網絡媒體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進行開發,增添一些新服務。例如股市行情、樓市看點、體育新聞、天氣預報、健康資訊等等,以滿足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需要。

    2、營銷機制的創新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作為新時期黨和政府的“喉舌”,傳統媒體網站如何擔負“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價值觀至關重要。因此,創新網站營銷機制成為關鍵。既不能片面追求市商業化式的營銷模式,又要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需要傳統媒體網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技術上,傳統媒體網站多向商業網站取經,多借鑒商業網站成功的經驗。其次,在人員配備上,新聞采編多安排一些經驗豐富的記者編輯擔當。因為這些從業人員在專業上有著較高的新聞理論水平,這是商業網站不具備的。利用這些優勢,積極探索出多種途徑和辦法,同樣也能使傳統媒體網站得到發展。

    例如,由《中國青年報》和北京中青網絡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中青在線,就是一家股份制運作的傳統媒體網站。但是與其他傳統網站不同,中青在線在新聞采寫上由《中國青年報》負責,中青網絡不介入,但是旗下的網絡頻道由該公司負責。這一模式使得《中國青年報》與中青公司可以相互利用各自的優勢,共同發展傳統媒體網站。

    總之,雖然與商業網站相比,傳統媒體網站在商業經營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發揮傳統媒體網站的優勢,在網站的內容和形式上加強創新,在網站的經營機制上進行合理的調整,對網站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增值服務,突破傳統媒體網站沉悶的風格,增強傳統媒體網站的市場營銷意識,這是傳統媒體網站商業經營的重點,同時也是傳統媒體網站立足網海的生存之道。

    參考文獻

    ①羅以澄、夏倩芳,《新聞網站的市場前景、存在的問題及策略探討》[J].《廣播電視學刊》,2000(12)

    ②李興國:《網絡傳播與新聞媒體》,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205

    ③尼葛洛龐蒂:《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183

    第3篇: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媒體融合

    本文以南方都市報的全媒體戰略轉型為研究文本,通過在全媒體時代這個趨勢下分析新南方都市報的全媒體轉型,闡述其轉型的運作方式,及其媒體戰略,探析傳統媒體全媒體之路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試圖通過個案的研究,以全媒體的視角重新分析傳統報業媒體,以期為其他將要進行轉型的報業媒體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全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的現狀

    隨著三網融合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發展迅速,新媒體時代下的數字技術已經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傳統媒體面臨著被網絡媒體所取代的挑戰,但是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等的發展,也為傳統體育報業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體育報業作為中國早期的媒體傳播形式所存在,報業擁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一定數量的讀者群。所以大多數報業集團開始積極地拓展新媒體,并開始向全媒體趨勢轉型,因此傳統媒體向全媒體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媒介研究的重要趨勢。作為南方地區最有影響力、實力最強的平面媒體,《南方都市報》在經過向全媒體的轉型,由單一的紙質媒體,探索出實施數字媒體的內容、廣告、發行一體化的全媒體,嘗試開創國內報紙利用互聯網的最新形態。從而將以紙質媒體著稱的《南方都市報》全面引入數字時代,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為新媒體典范,對南方都市報的快速發展起到助推作用。并從中探索出拓寬傳統媒體市場發展的途徑。

    二、全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

    在傳統報業向全媒體轉型的這幾年來,我國國內報業集團大多數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發展的轉型戰略,但是國內報業集團在全媒體轉型的路上仍然是剛剛起步,因此在向全媒體轉型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在所難免。

    (一)傳統媒體經營遇到沖擊

    在中央多次明確要求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一體化進程的改革大潮以后,傳統媒體的發展遇到沖擊,同時傳媒行業也面臨著很好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但是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經營過程中的自負盈虧。傳統媒體一直都是采取“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運營模式,在改企之前經營利益一直都是比較穩定,但本身所占有的資源較少。在改革以后,由于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興技術訊在在短期時間內占領大部分的市場額度,造成傳統媒體經營困難,經濟出現危機,甚至一些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導致破產。

    (二)新興技術發展迅速,傳統媒體面臨挑戰

    在與新型媒體的競爭中,傳統媒體在技術運用上的小足仍然是其發展短板。新型媒體就是憑借技術優勢,堅持以市場和用戶為導向、以平臺為基礎的發展模式才迅速獲取廣大用戶的青睞的。在這方面,傳統媒體能力尚很薄弱,如此看來,如果傳統媒體依然固守原路,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問發展差距越拉越大,最終的競爭結果小言而喻。

    (三)人才外流現象嚴重,中堅力量不足

    傳媒行業的競爭主要是靠業務,目前大部分供職于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只熟悉傳統的新聞采寫編業務,而小懂技術運用,小懂經營管理,這對媒體的長久健康發展而言是極其危險的。媒體的經濟狀況小佳,就會導致從業者的離職,去選擇處于發展上升期、運營體制更加靈活、工作待遇更好的新媒體,長此以往,這樣的惡性循環小斷上演,就會令傳統媒體缺少發展的中堅力量,最終失去競爭的資本。

    三、全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應進行的對策研究

    (一)發展平臺進行融合。

    很據實踐表明,傳統的報業網站作為新媒體發展的基礎性發展平臺,它的發展規模大多數都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報業網站新媒體產品鏈和價值鏈都是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發展報業要借助互聯網這個媒體平臺,是報業發展的新媒體的重中之重。

    (二)發展渠道進行融合。

    此次轉型,傳統媒體要以受眾為中心,逐漸對新媒體的整體格局進行優化。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與時俱進,因此要提升媒介產品的多元性、綜合體驗性及即時互動性等,滿足大眾閱讀消費需求。擴展傳統報業的傳播渠道,實現資源共享化,并進行多方面多渠道的傳播。

    (三)傳播內容進行融合

    在如今“內容為王”時代,內容建設始終是媒體融合的核心任務。在內容資源上而,傳統媒體的實際內容生產數量遠遠要小于網絡媒體,網絡媒體生產的交互式、開放式等使得W絡資源遠比報紙內容要豐富很多。當下重點是傳統媒體應當與互聯網相結合,樹立互聯網思維優勢,提高產品質量。

    (四)進行人才培育和發展的融合

    傳統報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這對新聞人才培養也提出了客觀的要求。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更注重的是單一新聞業務的培養,現在己經小能適應傳媒對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了。如果傳統媒體在多媒體和新媒體運用方面難以取得進展,那原有的人才基礎也會變得小牢固,因此,傳統媒體必須通過創新運營方式來招賢納士。

    在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融合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數字化報業所傳播的數字化新聞信息。內容的采集、篩選、核實、分類以及分析等等都是傳統報業的優勢所在。這也是報紙未來的生存基礎,也是報紙向數字化進軍的優勢。

    四、總結

    總之,在全媒體的時代下,傳統媒體產業與互聯網產業應進一步的快速融合。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相結合,這樣媒體的發展范圍將得到不斷擴大化。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趨勢,傳統媒體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互聯網+媒體”將成為未來媒體融合發展的一大趨勢。

    參考文獻:

    [1]羅里順.新媒體時代我國報業集團發展的戰略選擇.[J].東南傳播,2007.

    [2]劉政序.傳媒融合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困境與破局.[J].新媒體研究,2015(7):44-45.

    作者簡介:

    第4篇: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 全媒體;公眾;氣象服務;融合

    中圖分類號 P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5-0087-02

    伴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媒介渠道映霾磺睢4統媒體和新媒體各具優勢,并行發展,日益融合互通,媒介發展已進入“全媒體時代”。

    公眾氣象服務是氣象部門通過多種媒介向社會公眾提供氣象產品的過程[ 2 ]。在網絡信息技術高度普及的全媒體時代,公眾氣象服務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氣象部門在不斷優化、提升傳統媒體的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公眾氣象服務,其中包括微信、微博、App客戶端等,進一步豐富了公眾氣象服務渠道和手段。

    1 公眾氣象服務現狀

    目前,面向公眾提供氣象服務的媒介有以電視、短信、聲訊、報刊、戶外顯示屏等方式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有以互聯網、4G、云計算等技術為基礎,快速興起發展的網站、App客戶端、微博、微信等方式為代表的新媒體。

    1.1 傳統媒體下公眾氣象服務發展情況

    近幾年,公眾氣象服務短信用戶數連年下滑,一方面受新媒體發展影響,另一方面傳統媒體自身因素也限制其發展,比如因短信字數有限,無法實現天氣深度解讀與細微服務[ 3 ];聲訊12121撥打服務因內容缺乏新意,撥打量仍主要依賴季節和天氣過程;其他傳統媒體手段也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面臨形勢也日益嚴峻。

    傳統媒體的市場壟斷地位正在面臨新媒體的巨大挑戰,承載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尤其在青年群體的市場占有率,但二者并非對立關系。傳統媒體已有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其建立起的受眾用戶、品牌效應以及輿論導向上有著新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 4 ]。以河南省氣象服務中心數據為例,圖1中可看出,短信用戶總數和聲訊撥打量雖逐年下降,然而從2013年開始,其下降趨勢較前年明顯減緩。隨著對傳統媒體實施機制改革、技術升級、內容改版等一系列措施,其發展將進入平穩態勢。

    1.2 新媒體下公眾氣象服務發展情況

    據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數量達7.31億,手機網民占比達95.1%[5],微信和微博在眾多社交APP排名中均列前3。“河南氣象”作為河南省氣象服務中心官方微博,自創建以來發展迅速,目前已有粉絲數30萬,名列全國氣象微博第17名。主要以權威河南本省天氣預報、預警信息為主,24h跟蹤天氣,第一時間各類突發天氣事件,微博已經成為了公眾氣象服務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微信端,“河南氣象”訂閱號發展勢頭向好,因其內容豐富、轉發便捷,粉絲數、閱讀量均逐日遞增。在Web端,以中國天氣網河南站為例,2014―2016三年期間,點擊量分別達1.4億、5.4億、6.7億次,此外還有“氣象博士”App客戶端等,新媒體公眾氣象服務發展借助其信息傳播互動性、信息內容豐富性、覆蓋面廣等優勢,迅速獲得廣大公眾用戶的青睞。

    相較于傳統媒體,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下的公眾氣象服務平臺,在天氣預報、跟蹤災害性突發天氣、預警和氣象科普等方面,更具及時性,內容更靈活,形式更多樣,可預見新媒體下公眾氣象服務的發展空間仍然巨大。

    2 全媒體下公眾氣象服務面臨的問題

    傳統媒體下公眾氣象服務發展趨于平穩,新媒體下公眾氣象服務影響力與日俱增,“全媒體”并行發展下的公眾氣象服務綜合水平不斷提高,用戶滿意度穩步提升。但是在并行發展同時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氣象服務系統多、手段多、設備種類多。河南省公眾氣象服務手段包括短信、聲訊、微信、微博等近11種服務手段,雖然服務內容有差異,但有很多相近內容需要不同人員進行重復操作,無疑增加了人力成本和工作量,有限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如表1中所列7種服務手段簡況,其中影視、短信一列不包括后期制作人員數及后期制作用時。

    2)多種服務手段的單一性和封閉性,導致各類服務手段無法集約化。表1顯示7種服務手段涉及4套相對獨立的后臺系統,這樣給業務人員帶來信息時切換過多的系統、信息不及時、信息后回饋無法統計等問題,尤其預警類等服務信息的及時性得不到保障,在后續服務信息流程上勢必會擴大其延時,其后果難以估量。

    3)公眾氣象服務的廣度、深度、對象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性和盲目性,針對性不足。公眾氣象服務信息同質化嚴重;缺乏對公眾進行分類精細化服務,比如兒童、青年與老人等關注的信息內容、方式存在差異,公務出差人群與旅游出行人群關注信息的內容、方式也不同。

    4)從氣象服務產品內容上看,受目前技術水平制約,預報產品種類、精細化程度、預報準確率等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不能滿足各類公眾用戶的需要,直接影響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

    5)氣象服務業務人員年輕化同時,氣象服務理念全部融入到思想、工作中,仍需要一定時間;市縣級業務工作量重,業務人員偏少。

    3 全媒體下公眾氣象服務發展策略

    1)公眾氣象服務全媒體融合發展。集成現有氣象信息渠道,通過接口封裝、遠程調用等建立信息服務管理調度系統和統一、快捷的發送機制,實現信息自動化、快速化和一體化的全媒體融合平臺,有效集約各類服務手段,優化業務流程,合理組織安排人員結構,保障氣象服務信息在源頭上零延遲。

    2)深度細分公眾氣象服務對象。從不同層面細分服務對象,制作分類氣象服務信息;通過微博粉絲、微信關注、App下載、用戶調查等各類大數據分析,根據公眾用戶類別主動推送服務手段方式,方便用戶獲得個性化氣象服務產品。

    3)豐富氣象服務內容,發展分眾服務產品。開發、完善與公眾工作、旅游、健身、醫療等息息相關的分眾氣象服務產品,做到個性化服務,滿足各類公眾用戶[6]。

    4)建立完善的氣象服務評價體系。包括終端反饋、定期用戶調查等,搭建互動交流平臺,提高氣象服務質量和用戶滿意度。

    5)強化氣象服務理念,提高氣象服務團隊綜合素質。

    4 結論

    全媒體時代,公眾氣象服務融合發展是必由之路。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基礎服務建設為根本,服務內容為重點,在公眾氣象服務工作中推動全媒體時代下各類服務手段在內容、渠道、平臺、管理等各方面深度融合[7],建立集約化、智能化、一體化的公眾氣象服務系統,進一步提高氣象服務效益,不斷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褚希,周笑天,韓L,石振彬.提高公眾氣象服務能力的實踐與思考[R].南京:中國氣象學會,2013.

    [2]任振和.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法的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9.

    [3]滕景文,樊慧娟.淺析新媒體在氣象服務中的應用與發展[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6,37(S1):109.

    [4]艾菲.全媒體視野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路徑探析[J].科技傳播,2014(20):158.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

    第5篇: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但同時,電子雜志產業自身的問題也正在暴露出來。如內容同質化、商業前景模糊、版權陷阱、產業鏈條尚待建立、用戶閱讀習慣尚未養成、與傳統媒體的競合關系等諸多難題,都在限制著電子雜志產業的進一步提升,以至于很多人認為,這一產業起步不久就將轉入整合階段。也許現在的電子雜志,其情形正如智通無限副總裁童瑋亮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青少年在網絡上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看電視和看平面媒體的時間”,“資本也在瘋狂擁入,融資金額不達到1000萬美元似乎都不好意思說”;但這又是最壞的時代,因為“受眾更加挑剔,資本的投入導致行業競爭加劇,同時新媒體并沒有看到更多其他贏利點。”

    為增進業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探究電子雜志的發展前景及應對挑戰的對策,《互聯網周刊》研究中心發起舉辦了第四期互聯網周刊沙龍:“電子雜志的發展前景”。新數通、智通無限、龍源期刊網、主流網、陽光導航、飛行網、翠瓏等電子雜志企業,以及廣告公司、媒體記者等60多人出席了本期沙龍。與會代表就電子雜志如何實現內容突破,如何在廣告市場上實現主流化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傳統媒體與電子雜志如何相處?

    電子雜志的出現,一方面給傳統媒體增加了新的發行渠道,但另一方面它對廣告和主流人群的分流,卻又是傳統媒體不愿意看到的。兩者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系?是競爭還是合作,抑或是競合?

    面對電子雜志的沖擊,“傳統媒體需要思考的問題,第一是做不做,怎么做;第二個問題就是推不推,如何推;第三個問題是賺不賺,何以賺?” 主流網CEO張春暉概述的這三大問題,正是傳統媒體的困惑之處。也許這些問題可能不那么迫切,卻已是現實的擺在了眼前。

    對于傳統媒體和電子雜志的關系,龍源期刊網副總裁、總編穆廣菊有著自己的看法。她認為,目前電子雜志的類別和形式等都出現了基本雷同的現象,長期發展下去電子雜志就會患上發育不良癥,讀者的興趣會銳減。面對大多數電子期刊的趨同現象,她認為解決的最好途徑就是謀求和傳統期刊雜志的對接。

    在她看來,中國絕大多數的期刊發展到今天,都已經擁有了自己忠實的讀者群體,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媒體經驗,如對市場的判斷和內容的把握等。相比之下,電子雜志的優勢則在于它有承載平臺和獨立的技術。因此,電子雜志和傳統媒體應該是爭取雙贏而不是競爭,因為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電子雜志都不足以與傳統期刊抗衡,盡管它代表著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她特別強調說,“電子雜志產業面對自身的瓶頸和困惑,一定要去掉輔導傳統媒體的心態。與傳統媒體的對接是電子雜志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陽光導航CEO程虹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我認為傳統媒體的競爭對手絕對不是電子雜志,而是網站。人們的閱讀一定要采取翻閱的方式嗎,上下翻屏的方式就一定不能閱讀嗎?在今天搜索為王的情況之下,做一個所謂的內容平臺就有很大價值嗎?傳統的雜志、報紙需要多媒體嗎?不一定。我們自己要去辦一個多媒體的雜志嗎?我們好像也沒有這方面的優勢。”

    還有嘉賓則表示,傳統媒體與電子雜志,并不存在簡單的競爭或合作關系,兩者之間將會是一個相互借重和共同提升的過程。

    差異化生存之道

    電子雜志的收入來源,被普遍認為有廣告和收費閱讀兩種方式。與會嘉賓又是如何理解這一點的呢?

    新數通中國區總經理夏鴻談到,現在的電子雜志多數是免費閱讀。“為什么免費呢?主要是因為內容現在確實是不夠,精品相對比較少。第二,就是用戶缺乏一種付費意識。”

    他進一步分析了電子雜志的廣告收入。在他看來,“我們賣的是什么呢?我們賣的是用戶的行為分析。Xplus對經營廣告的認識基于兩點:一是經營內容,二是經營用戶。Xplus雖然不生產內容,但Xplus上面匯聚了數百種雜志,可以為廣告主提供更多的傳輸渠道選擇。”Xplus還創造性的提出了一種基于用戶行為分析的名為“即時插頁”的廣告精準投放方式。也就是說,Xplus在電子雜志里預留了廣告位,但不是廣告,它要做的是根據消費者偏好,有針對性的投遞廣告。

    舉例來說,Xplus共推行了200余種雜志,每本雜志被用戶點擊了多少次和看了什么內容,都會被記錄。比如當一個讀者看汽車的時候只看SUV,別的都不看,那他可能就是對SUV有興趣,或者想購買一輛SUV,因此當用戶登陸并打開雜志的時候,Xplus就會將SUV的廣告放置到預留的廣告位上,推薦給讀者。

    而關于什么樣的用戶是有價值的用戶,他也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理解。“什么是有質量的用戶,有人說可能‘白骨精’是有質量的用戶,就是白領、骨干和精英,但其實不完全是這樣。比如說,剛出生的孩子有行為能力嗎?能掙錢嗎?他不能掙錢,那他有沒有價值?絕對有價值,因此他背后的商業價值完全可以估算出來。”他概括說,“能夠被統計和可被預期的用戶才是有價值的用戶。”

    與很多電子雜志公司苦苦積累用戶不同,陽光導航選擇了另一條道路:為既定資源提供數字多媒體的整合服務。陽光導航發現,真正需要數字多媒體去表現的是青島啤酒、海信、海爾、紅塔集團等,他們需要用多媒體的方式來表現他們的產品。所以,現在的陽光導航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給傳統的實體性企業提供數字多媒體服務。這個多媒體產品可以是每月一期的月刊,也可以是旅游景點的多媒體展示,也可以是某大企業的內部總結,甚至也可以成為政府部門宣傳的好幫手。“內容是他們(客戶)既定的,誰來閱讀這些內容也是他們既定的,我們只是一個多媒體和數字表現的提供商,這就是我們的商業模式”。

    第6篇: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轉型是大勢所趨

    媒體融合的“大傳媒時代”呼之欲出。一方面,隨著新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國家“三網融合”等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不同媒介之間以及傳媒業和信息產業的界限將日趨模糊,融合趨勢日漸明顯,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的產業發展態勢。另一方面,國家目前大力支持優勢媒體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發展。在相關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我國的“大傳媒時代”呼之欲出。作為傳統媒體,以“大傳媒時代”為契機,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成為首要問題。

    新媒體的挑戰。以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尤其是報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用戶是媒體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新媒體已經擁有龐大的用戶群,發展潛力巨大。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截至2010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4.5億人,其中,手機網民達到3.03億人。我國移動電話用戶已達到8.59億戶。新媒體依靠它龐大的用戶群,這幾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我國傳媒業市場也逐步從傳統的報刊、廣電、戶外“三分天下”的發展格局轉變為報刊、廣電、戶外和渠道、網絡媒體以及移動互聯網“五強競爭”的新格局,因此傳統媒體必須居安思危,大力發展新媒體,實現自身的轉型。

    傳統媒體將日漸衰落。根據美國報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報紙廣告營收從2000年的最高點487.6億美元降為2009年的275.6億美元(其中印刷廣告營收只有248.2億美元),幾乎腰斬。而且在美國,網絡媒體的廣告營收已經超過報紙的廣告營收。此外,日本的網絡廣告也已經超越了報紙廣告。在部分發達國家,報紙則已然成為日落西山的夕陽產業。

    在我國,尤其是中心城市,這種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根據各方面的資料來看,2010年我國報紙的廣告營收增長率在15%到20%之間,而新媒體包括百度、淘寶等的廣告營收增長率均在30%以上。

    此外,網絡視頻業的快速發展,將給傳統電視業帶來巨大沖擊。目前,傳統媒體中受新媒體沖擊最大的是報業,而電視業基本上沒有受到沖擊,主要原因在于之前帶寬成本和技術給視頻網站帶來的成本制約。但是最近兩年隨著技術的大幅進步和帶寬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視頻網站已呈高速發展,逐步開始對傳統電視業帶來實質性影響。研究公司易觀國際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第三季度中國網絡視頻市場總額同比增長一倍以上,至人民幣6.21億元(約合9300萬美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酷6、優酷和樂視網等視頻網站已經成功上市,其融資能力將有助于網站實現快速擴張,進而給傳統電視業帶來實質性沖擊,可以說,前10年,新媒體主要沖擊的是報業,但2011年新媒體將明顯沖擊傳統電視業。

    傳統媒體的黃金發展期帶來新的機遇。我國傳統媒體尚有一段黃金發展期,為轉型提供了寶貴的時間。首先,我國傳媒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水平較低但潛力巨大。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廣告市場雖然從1981年的1.1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041.03億元,增加了1700多倍,但是仍然呈現小、散、弱的局面,和國外發達國家差距懸殊,潛力巨大。

    其次,我國傳媒業區域發展不均衡。由于我國存在嚴重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傳媒業的區域發展極不平衡。我國傳媒業市場目前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和浙江這幾個地區,占全國廣告市場的70%左右,而絕大多數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還很落后。因此,當中心城市的傳統媒體市場受到新媒體越來越大的挑戰時,次中心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傳統媒體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和成長空間。由于我國次中心和三四線城市占中國城市的絕大多數,這些地區的傳統媒體業還會有5~10年的黃金發展期。

    第三,媒介形態的發展不均衡。一方面,在市場規模上,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將快速成長,并且將成為市場規模最大的市場;廣電仍將保持增長態勢,但是增速放緩,仍將保持第二大廣告市場;報紙仍將保持增長,但是增速將最低,而且其市場份額將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在市場化能力方面,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市場化能力最強、市場化運營手段最多,報紙次之,而廣電媒體的大部分尚未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能力最弱、市場化運作能力最貧乏。從目前看,受到新媒體沖擊最大的是紙質媒體,而電視受到的沖擊相對小,因此,電視等傳統媒體尚有相對長的發展時期。

    傳統媒體轉型的難點

    理念陳舊。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決定方向。當前,傳統媒體在轉型方面觀念陳舊,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抱殘守缺,堅持“內容為王”理念。新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博客和微博等自媒體的大量出現,對傳統媒體組織和傳統媒體形成了較大的沖擊。當前,媒體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內容層面的競爭,而且是融合內容、渠道、營銷和運營的系統層面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仍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已經不能適應競爭的需要。

    當前絕大多數傳統媒體還沒有深刻認識到新技術給傳媒領域帶來的顛覆性變化,仍幻想通過細節的、修修補補的改良來應對新媒體。新媒體帶來的是顛覆性的革命,無論是觀念、技術、經營策略,還是體制、機制等都需要徹底改變,才能實現傳統媒體的順利轉型。目前,我國傳統媒體的轉型主要體現在報網互動和創辦區域性門戶網站。而這些媒體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觀念陳舊,主要體現在依然采取傳統媒體的采編理念和新聞思路,具體表現在網站多是區域性新聞門戶,內容以新聞為主。

    體制禁錮。當前很多傳統媒體還是采取“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尚未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這也導致轉型的一些配套制度難以建立。首先是很多傳統媒體創辦的新媒體雖然成立了相應的公司,但是尚未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更談不上“公司化”運作。其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層激勵約束制度,“無激勵無約束”、“有激勵無約束”等現象普遍存在于傳統媒體,而真正科學有效的激勵約束制度未能建立。這導致現有人員想既占有體制的好處,又同時獲得市場化的好處,而不是完全按照市場化的規則行事。第三,在依然以傳統媒體為主業和利潤源的現有架構下培育新媒體,當給予尚未盈利的新媒體從業人員以較高待遇時,這必將受到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質疑和阻止。但是如果不給稀缺的新媒體高級人才以市場化水平的高薪酬待遇,又難以吸引真正的高水平人才,這就形成一個難以破解的悖論。而企業發展史也一再雄辯地證明:在衰落的行業里培育新興的行業很難成功!

    人才結構缺陷。傳統媒體培養了大量的傳統采編人才,但是在轉型尤其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存在著重大的人才缺陷,主要表現為“三多三少”:一是傳統媒體人才多,新媒體人才少;二是傳統采編人才多,現代經營人才少;三是采編人才多,技術人才少。

    媒體最重要的資產和核心競爭力就是人才,尤其是科學合理的人才結構更是媒體發展繁榮的立身之本。但目前傳統媒體的人才結構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缺陷,令人憂心的是,傳統媒體的人才不斷被新媒體吸收和分流。更要指出的是,在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很多優秀的傳統媒體人士可以離開傳統的傳媒組織,成立自媒體組織,當自媒體組織蔚然成風的時候,傳統媒體將遭遇更為嚴重的人才外流潮。

    技術落后。從最新發展趨勢來看,無論是國外的facebook、twitter、谷歌、微軟、雅虎,還是國內的騰訊、百度、新浪、搜狐、網易,其本質上都是新技術公司,可以說,技術和媒體相互驅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一方面,媒介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激發了用戶的潛在需求,例如蘋果公司整合技術,打造了iPhone、iPad等產品,使得產品和信息實現了良好的融合,有效地激活了用戶對媒體的潛在需求。另一方面,技術和用戶需求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技術進步激發了用戶的潛在需求,而用戶的需求又成為技術發展的目標,時刻引領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從傳統媒體的發展現狀來看,在技術理念、技術實力和技術配套等方面和新媒體公司相比,都極其落后,相差懸殊。尤其是有效利用外部技術來為傳統媒體提供技術支撐的技術系統集成能力很差,不能滿足傳統媒體轉型的技術要求。

    資金匱乏。由于傳統媒體多采取“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且由于奉行的是自我積累的內源式發展模式,導致自身規模小,實力弱,資金較為匱乏。轉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撐,尤其是向新媒體的轉型更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這一點,考察一下新媒體公司從創始到盈利的過程中所花費的資金就可以明了。如何拓展融資渠道,為自身的轉型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成為傳統媒體轉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傳統媒體轉型對策

    目前,傳統媒體尤其是紙質媒體在區域性的深度覆蓋和區域性廣告經營方面具有很強的能力和優勢,因此,其轉型時要充分利用這種優勢和能力,探索出適合自身的轉型道路。

    實現體制轉型。通過規范的轉企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構建真正的市場主體。

    轉型的關鍵是要以新媒體為目標。新媒體給媒體業帶來顛覆性變革,代表著媒體業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傳統媒體業必須順應產業發展趨勢,以新媒體為目標來實現轉型,可以說傳統媒體轉型的關鍵在于必須以新媒體為目標。在以新媒體為目標進行轉型時,必須解決好如下幾個問題。首先,轉型必須時刻以用戶和市場為先導。當前,用戶高度重視體驗,這就要求媒體必須以用戶和市場為先導,在用戶體驗方面,新媒體能夠利用其技術實現媒體和用戶的互動,較好地提升用戶體驗能力。其次,轉型必須以技術為驅動。新媒體都是以新技術為基礎的,無論是谷歌、微軟、雅虎、Facebook,還是新浪、騰訊、百度、搜狐、網易,它們無不是新技術公司。因此,傳統媒體必須高度重視技術,并以技術為驅動。第三,轉型必須以平臺為基礎。網絡經濟具有“邊際成本趨向于零”的顯著特點,因此,新媒體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經濟的這個特點,打造巨型的傳播平臺,并采取“免費+收費”的盈利模式實現發展。

    對于傳統媒體的轉型來說,其關鍵要建立起大型平臺,并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特點來實現信息服務和用戶的有效匹配。

    亟須轉型為信息服務商。傳統報業一直有種根深蒂固的看法,認為報紙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內容,而報紙就是“內容提供商”,因此其理念就是“內容為王”。隨著新的信息傳播技術的出現和傳媒業的快速發展,傳媒業與信息業融合的步伐加快,而二者的進一步融合將出現信息傳媒業的新“藍海”。因此,未來的媒體必須建立起“信息服務為王”的理念,媒體必須成為一個真正的“信息服務商”,而不是“內容提供商”。成為“信息服務商”,就必須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真實、準確、有效的信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還要采取合適的渠道來有效到達。作為信息服務商,主要為用戶搜集、采寫、編輯、分類和深層次加工信息,這需要以讀者和市場為導向,對媒體進行精準定位,確定良好的編輯方針,選擇合適的傳播技術,并前置經營管理環節,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進行有效的客戶關系管理。

    打造成功的區域性新媒體。區域性傳統媒體的轉型點在于打造成功的區域性新媒體,成為生活服務類資訊提供者。首先,在市場定位方面要深深根植于本地市場。其次,為了盡可能地獲得流量和受眾群,讀者要定位于全部讀者和受眾。第三,由于區域性網絡媒體的“區域性”這個天然缺點,導致其很難獲得大流量,這就要求網絡媒體必須從黏度出發。第四,在內容設置上,為了盡可能地獲得流量和增強黏度,必須提供各類生活服務類資訊。這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各類用戶吸引到這個網絡平臺上,進而可以獲得大流量,另一方面由于給用戶提供了更為精準有效的信息服務,更能夠增強黏度。第五,區域性網絡媒體要想取得大發展,必須進行觀念的轉型:從采編理念轉變為用戶理念;從新聞導向轉變為市場導向;從新聞價值轉變為商業價值;從新聞為主轉變為信息為主。第六,傳統媒體創辦的網絡媒體操作手法相對單一,基本上還是采取傳統媒體的經營手法和營銷策略,而網絡媒體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實現線上和線下活動互動,實現精準營銷。第七,區域性網絡媒體首先要解決體制問題。當前,傳統媒體創辦的區域性網絡媒體多采取傳統媒體附屬品的方式,體制和機制上存在諸多嚴重的制約問題,而且在經營機制上很多采取的是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的經營方式。

    由于網絡媒體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且充滿較大的風險,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區域性傳統媒體必須采取全新的體制、機制來發展網絡媒體。一方面,要在企業制度選擇上,采取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獨立的子公司,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由于網絡媒體等新媒體風險大,未來收益也可能高,采取子公司制度能夠充分激發整個公司團隊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在激勵約束制度上,實施管理層持股制度。網絡媒體等新媒體自身風險大,又屬于初創的前景看好的行業,因此,只有實施了管理層持股制度,才能使得管理層發揮最大的能動性,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7篇: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新聞學,挑戰探討

    一、引言

    迄今為止,信息的發展越來越快,媒體借著信息的發展并且由于其自身的特點,逐漸成為了引導我國社會輿論的主要力量,媒體在輿論傳播中的作用無可替代。我國傳媒業的不斷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帶動了我國輿論引導事業的發展。受到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我國新媒體也在不斷地發展,正因為如此,新媒體在媒體發展領域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當前媒體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待問題,傳統新聞學的發展受到了新媒體的影響。在最近這幾年的時間里,我國新聞和信息的傳播速度很快,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網絡媒體的發展,其次,新媒體的產生也是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新型媒體的出現也使得我國的居民都參與到了新聞的傳播中,新型媒體讓我國居民與媒體之間存在更緊密的聯系。

    二、對傳統新聞媒體傳播特點的介紹以及新型媒體的長處

    (一)關于傳統新聞媒體傳播特點的描述

    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好的結果,能夠得到這樣好的結果離不開我國傳統新聞媒體的支持,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時間有很長,正因為如此,我國傳統新聞媒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其。我國傳統新聞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權威性的特點。在這個新媒體不斷發展的時代,傳統媒體也應該有著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傳統媒體更好的傳播新聞。從媒體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以網絡傳播為主的新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輿論信息源,并且受到人們的歡迎。從這種現象可以看出,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將會嚴重影響傳統媒體的發展。因此,傳統媒體的發展必須充分調動其自身的主動性。為了使新聞媒體的發展更加好,媒體新聞傳播必須要有輿論導向的功能。

    除了這一點,傳統的新聞媒體可以可以直接傳播新聞,這樣就不需要中間系統來傳播信息,也能夠很好的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同時還可以給我國的居民帶來更好的體驗,對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新聞,我國傳統新聞媒體能夠做到在最快的時間內把信息傳播出來,這一點對我國的傳統新聞媒體來說,是很有作用的。

    (二)關于新媒體長處的描述

    在我國新媒體出現的過程中,具有時效性是新出現的媒體最大的優點。將傳統媒體與新出現的媒體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新媒體的傳播信息的速度快好多。在一些重要事件發生后,由于新媒體自身的原因,信息的及時性可以保證。但是,傳統媒體卻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傳統媒體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無法及時關注到信息焦點,這便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又帶來了風險。但是新媒體卻沒有這樣的困難,新媒體在信息的傳播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變,能夠把傳播信息的速度加快,這一點能夠使新媒體的發展更加好。

    三、關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不同的地方

    (一)關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不同的地方

    傳統新聞媒體的發展有了很大的壓力,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新媒體的出現,正因為如此,傳統新聞媒體需要把自己傳播信息的方法進行改革。新出現的媒體有很多的長處,但是新出現的媒體和傳統的媒體也是有一些地方是一樣的。眾所周知,新出現的媒體和傳統的新聞媒體有一些地方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個不同之處主要是表現在網絡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在信息技術比較發達的現在,媒體之間的競爭是一定存在的,新出現的媒體能夠更加及時的把信息傳播出去,這一點能夠時新媒體的發展更加好。我國居民可以及時的發現中國甚至是外國的信息,這一點和傳統媒體是不一樣的。

    (二)關于新媒體給傳統新聞學帶來的一些挑戰

    新媒體的發展給傳統媒體的發展造成了影響,這一點是可想而知的,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作為傳媒人的編輯和記者,因為,現在大部分的居民都是通過網絡來知道新信息的,這一點對傳媒人的影響很大。

    四、結束語

    第8篇: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 科技時代;廣播電視;新媒體;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8-0011-01

    每當一種新興媒體出現時,關于新媒體是否會取代傳統媒體的“口水戰”便會爆發一次,如同“金科律令”般屢試不爽。面對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廣播電視何以自處?要想明確此問題,我們不妨先厘清新舊媒體的關系。

    1 媒體新舊間的關系

    廣播出現前,報紙可謂“一人獨大”,而廣播的出現打破了報紙媒介寡頭地位,即便如此,報紙也并未被廣播取代,而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摸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如在內容上更加重視對新聞的深度挖掘和評論,提高傳播效率,擴大報刊覆蓋面等。

    電視誕生后,面對電視媒體多樣化的傳播符號,視聽結合的雙通道傳播形式,廣播的生存問題一度引發了人們的擔憂,但廣播在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期后開始新的崛起,如建立類型化電臺,舉起分眾化大旗等,依托其優勢得以生存發展。

    如果說廣播、電視的興起對已有媒體的影響是有限的,畢竟已有媒體具有其難以比擬的優勢,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已有媒體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話,那么,網絡媒體的出現就如同拋出了一顆炸彈,其影響無疑是空前的。可以這么說,網絡集傳統媒體的諸多優勢于一身,且彌補了傳統媒體存在的一些缺陷,因而在面對網絡這一新興事物的挑戰時,傳統媒體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即便如此,傳統媒體仍然生存下來了。

    從新舊媒體的博弈間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各類媒體依托其獨有的優勢占據著不同的市場份額,新媒體不可能完全取代已有媒體,但會對已有媒體產生巨大的影響。

    2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的發展路徑

    2.1 樹立以受眾為本的傳播理念

    層出不窮的新媒體不斷“分流”傳統媒體受眾,此情此景,如何吸引受眾注意力無疑成為在媒體競爭中克敵制勝的利刃。而媒體的競爭,歸根結蒂是節目內容的競爭。只有制作出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才能虜獲受眾“芳心”。這就需要廣電從業者樹立以受眾為本的傳播理念,節目的策劃、實施、制作、包裝等都要充分考量受眾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真正制作出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廣播電視節目。

    2.2 發動受眾參與到廣電節目制作中

    全民娛樂時代,錄音技術和攝像技術的普及讓越來越多的人嘗到了音像作品制作的樂趣,群眾自制的個人視頻在網絡上層出不窮,每每使網絡內容更為豐富多彩,點擊率節節攀升,也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樂趣,群眾對個性化表達的強烈訴求由此可見一斑。廣電媒體應該認識到這一訴求,積極發動受眾參與到廣電節目制作中,例如,組建電視臺群眾DV記者組,使他們像新聞工作者一般拿起手中的攝像機發現新聞,記錄新聞,報道新聞,在這一過程中加深群眾對新聞工作的理解和認知,目前,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已經做出了很好的實踐,反響熱烈。再如,讓受眾自編自導自演電視劇,電視臺提供播出平臺,既能充分補充電視臺節目來源,又能讓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電視劇制作的樂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受眾參與節目制作的積極性。

    2.3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狹隘地說,網絡媒體是廣電媒體的“敵人”,它的出現使廣電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那么,基于此,廣電媒體是否當與網絡媒體“老死不相往來”,以此捍衛自身的地位?如果是這樣的話,廣電媒體的日子怕是只能愈發難過。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網絡媒體具備廣電媒體難以比擬的優勢,這是廣電媒體必須正視的,正視這一問題,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自身目標,不僅可以宣傳廣電自身品牌效應,便于受眾進一步了解廣電媒體,還能彌補廣電媒體線性傳播的劣勢,對精品節目進行二次傳播,增強與受眾的互動,贏得節目多次播放的新空間。當前,多數廣電媒體已經認識到網絡資源的價值,紛紛開始電臺、電視臺網站,實現了與網絡媒體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3 結論

    網絡媒體的興起給廣電等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面對網絡媒體的大肆“進軍”,廣電媒體應積極備戰,以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生存發展。新媒體時代,廣電媒體應樹立以受眾為本的傳播理念,媒體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受眾搶奪戰”,如何滿足受眾需求、吸引受眾注意力自然是重中之重。同時,還應發動受眾參與到廣電節目制作中,使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廣電節目制作的趣味,加深對廣電媒體的理解和認知。此外,鑒于網絡媒體擁有廣電媒體難以比擬的優勢,如何利用網絡媒體實現自身目標也是廣電媒體必須思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丁敏藝.科技時代背景下的廣播電視發展探究[J].中國新通信,2013(5).

    [2]劉會蘭,閆冬.淺談新形勢下廣播電視的生存與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6).

    [3]牛正偉.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如何應對[J].旅游縱覽(行業版),2011(2).

    第9篇: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 新媒體 研究生 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18

    Abstract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media, forming a wide audi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are important social output of high-level personnel, which media literacy is important reflect of the future's. The media literacy promo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whole society's media literacy. In this research, we study the graduate students' present situation of media literacy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gnition, utilization, judgment and participate of new media, which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well-rounded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find the realistic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public media literacy.

    Key words new media; graduat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1 選題背景

    如今,媒介素養被視為衡量公民素質的重要指標,其內涵已拓展為對各種媒體信息的認知、利用、判斷和創作能力,國內社會對全民媒介素養的關注也愈發重視。①

    大學生是中國最大的網民群體,網絡對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個性心理等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②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和博士研究生)作為大學生這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的上層群體,已經初步塑造和形成了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具備一定對媒體的理解、判斷、運用和創造能力,對研究生媒介素養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并且作為社會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輸出,研究生的媒介素養現狀是對未來全民媒介素養的重要反映,其媒介素養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全社會媒體素養意識。因此,針對大學研究生媒介素養的研究對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找到提升公眾媒介素養的現實路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其利媒介素養現狀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面:(1)對新媒體的認識情況;(2)對新媒體的使用情況;(3)對各類媒體信息的甄別情況;(4)參與新媒體創作的情況。調查過程中隨機組織100名學生進行問卷作答,包括80名碩士研究生和20名博士研究生,問卷采用匿名填寫的方式并當場回收,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3 大學研究生媒介素養現狀研究

    3.1 研究生對新媒體的認識情況分析

    在新媒體視閾下媒介素養的首要要素是就是對新媒體的認知,涉及是否能區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對新媒體種類的了解等等。為了解研究生對于新媒體的認識,調查問卷中列舉了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戶外媒體5項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微信、網絡電視、電子郵箱、手機短信、手機報7項新媒體,請被調查者加以區分,統計結果見表1。近1/3的被調查者能完全正確地區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絕大部分被調查者能比較好的區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錯項在4項以下,存在問題比較大的選項是將電視和戶外媒體理解為新媒體,或者將電子郵箱、手機短信理解為傳統媒體。之所以區分錯誤,是被調查者未理解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性的特點,新媒體可以讓傳播方與接收方產生更多的交流和交集,不再是接收方一味地接受,同時通過新媒體這一媒介,使得信息的傳遞脫離了時空的概念,接收方可以多渠道隨時隨地接受和反饋信息。

    3.2 研究生對新媒體的使用情況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欧美色成人综合| 69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8x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色老头成人免费视频天天综合|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下载| 一级成人黄色片|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成人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www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毛片免费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欧美成人小视频| 成人羞羞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全部免费观看1314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日本在线高清视频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