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平衡特征范文

    生態平衡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平衡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平衡特征

    第1篇:生態平衡特征范文

    關鍵詞:文化傳承;農業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研究

    人類想要生存,必須重視和發展農業。我國農業文化傳承經歷了幾千年,擁有大量寶貴經驗,但技術發展使傳統農業逐漸被取代,雖然短時間內實現農業利益最大化,但過度依賴先進技術,會破壞生態平衡,因此,人們開始重視研究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我國傳統農業歷經幾千年發展,對促進生態平衡,應對氣候變化具有獨特經驗。農業文化遺產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我國相關農業專家也在不斷進行農業文化研究,希望可以促進農業發展,保護生態平衡,為后代留下一片綠水藍天。由于我國關注農業文化時間較短,這一領域仍有諸多不足,需要各界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和不斷探討[1]。

    1農業文化傳承現狀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也是農業發源地,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并且我國歷史悠久,有大量農業文化資料需要整理,涉及農業發展和環境制約因素等方面。我國從2005年開始重視農業文化遺產概念,注重開發與農業文化相關的產業,通過發展農業文化遺產,傳承農業文化內涵,促進農業文化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部也在積極推動農業文化遺產發展,通過發展農業文化保護農業生態平衡,在保留農業文化特色時發展經濟,通過現代先進技術研究及一系列評估工作,為農業和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我國重視發展農業文化遺產的時間不長,但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獲得相關國際組織的認可。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值得相關農業專家重視并深入研究。

    2農業文化傳承特征

    農業文化屬于特殊的文化遺產,與其他文化遺產有所區別。農業文化遺產一般存在人口密集和科技相對落后的地區,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十分寶貴,具有較強的傳承性。農業文化遺產不但關乎民生,還關乎未來發展,既是一種資源,又是一種生產方式。提升傳承農業文化的意識,認識農業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保持生態平衡。農業文化不僅包括農業技術知識,還包括農業生態系統,農業文化綜合性強,需要加深對農業文化的了解,保護和發展農業文化,構建農業生態平衡體系,促進社會穩定發展[2]。

    3農業文化傳承價值

    只有認識農業文化的價值,才能提升對農業文化的認識,加強對農業文化的保護。我國農業發展歷史已有千年,其中衍生了大量農業文化,這些傳統農業文化值得傳承和發揚,雖然很多傳統農業工具已被淘汰,但先進技術需要與傳統農業工具融合,才能保證生態平衡,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倡農業文化傳承,目的是發展農業文化時不破壞傳統農業文化,農業文化具有經濟價值、生態環境價值、科學價值、人文價值等,所以傳承農業文化至關重要。重視農業文化發展,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發展農業,使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4文化傳承視角下農業保護與發展策略

    4.1文化傳承視角下農業保護與發展的現狀

    國內外在研究農業文化遺產方面經驗尚淺,沒有形成系統科學的研究體系,但國內外各界專家和政府對農業的關注始終不變,為研究農業文化傳承奠定了基礎。調查發現,目前很多專家學者不斷地對農業文化進行評價,這些評價大多是將農業文化當作一種資源,例如孫業紅副教授,專注研究農業文化、修復農業文化遺產工作,曾主持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委托項目多個,發表了40多篇與農業文化課題相關的國內外論文,是我國農業文化遺產方面資深專家。農業文化遺產復合性非常強,同時也比較脆弱,文章從各方面闡述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知,是希望深入了解農業文化遺產,了解農業保護和發展現狀。這樣才能根據農業文化需要提出一系列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建議。經過各界專家分析,發現了旅游業與農業文化遺產間的聯系,希望可以將農業文化遺產拓展為旅游資源,從而發揮農業資源最大價值,促進農業文化可持續發展[3]。

    4.2通過農業文化開展旅游開發

    通過對農業文化展開不同角度的調研,國內外專家學者發現開發農業旅游不僅可以有效保護農業文化,還能促進農業文化遺產發展。模式一經提出便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對文化傳承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變。實踐證明,文化傳承視角下開展農業旅游開發,能夠提升農業文化價值,增加地方旅游特點。農業文化旅游不同于目前的農家樂旅游,屬于重視精神文化的全新旅游模式,旅游者可以從中獲得享受和安寧。我國剛開始發展農業文化遺產旅游時,由于缺少可借鑒經驗過度開發,生態平衡被破壞,傳統農業文化受到沖擊,如今逐漸調整農業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限度,在農業文化旅游時植入積極價值觀,削減農業文化旅游的負面影響。政府一定要重視管理開發機構和農業生產者,促進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例如,我國特有梯田農業在開發農業旅游時,深入分析梯田特點,在保護梯田的基礎上開發特色旅游,發展定位明確[4]。

    4.3建立生態博物館保護和發展農業文化

    基于文化傳承視角建立生態博物館,保護和發展農業文化。馬存利曾指出生態博物館即活體博物館,建立生態博物館的最終目的是發展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時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服務政府和人民才能發揮農業文化遺產最大價值,因此,一定要注重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保證生態博物館的真實有效和完整。建立生態博物館可以匯集當地資源,我國地大物博,民族文化眾多,將民族文化與農業文化相結合,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文化博物館,在原有農業基礎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4.4培養發展農業文化人才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也是農產品進出口大國,但相關農業專業人才較少,發展農業和農業文化需要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我國可以建立農業相關的高校或者開設農業和農業文化相關科系,培養大批人才,為發展農業和傳承農業文化奠定基礎。政府還可以鼓勵資深農業專家傳承農業文化理念,為相關科研團隊提供資金支持,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文化事業傳承中。傳承農業文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不斷重視農業文化,提升各個階層的認識,共同促進農業發展[5]。

    第2篇:生態平衡特征范文

    1英語全球化

    被稱為“世界語言”“全球語言”“一種永不褪色”的英語,其全球化地位源自于“它的角色地位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公認”。這暗示著英語可以從三個途徑來獲取全球化地位。首先,英語在當前世界中是多個國家本族語,比如英美等發達國家。其次,英語作為某些國家的官方語言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公認,因而它可以廣泛地使用到政府、工業、媒體以及教育等關鍵性領域當中。在某些時候,英語又被稱之為“二語”,作為某些國家母語或一語的補充,如同當今所產生的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等。最后,英語作為外語教學中最具優勢的外語。在眾多國家的外語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隨著外語人數的增多,英語在眾多國家當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如此一來,如同Crystal所言“英語已經完全達到了全球化的地位”在當今世界上,英語作為60多個國家的官方或半官方語言,其中在20多個國家中占據著主要地位。在這一背景下,英語全球化所承載的語言霸權對整個全球語言生態所帶來的危害不容忽視,在這一背景下,英語正將其他民族語言逐漸邊緣化,破壞其語言多樣性,導致世界語言生態失衡,加劇語言單一性的產生。

    2英語對其他語言生態的影響

    “語言生態”是語言生態學中所提出的一個基本概念,是人種語言學、人類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這些領域中對語言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指某一特定語言在其所在的族群、社會、文化以及地理環境中與其他社會文化背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態發展狀況。其中語言的多樣性是一個完整的語言生態環境所具備的基本特征。然而隨著英語霸權地位的產生,世界民族語言多樣性開始受到了嚴重的挑戰,英語霸權地位對整個語言生態產生了重大影響,破壞了語言多樣性,給弱勢民族語言帶來了嚴重的生存危機。據統計,目前世界上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40%以上的語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定為“瀕危”語言,每兩周的時間內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這一消失速度是哺乳動物消亡速度的兩倍,是鳥類消亡速度的四倍。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相關學者認定為某種語言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處于一種較為強勢的地位從而導致其他國家語言被迫出現轉型等現象,致使這一國家語言逐漸被人們所遺忘。而隨著英語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其他小眾國家的民主語言逐漸被排擠出語言生態一大環境,從而導致語言消亡速度的加快。其中母庸質疑的是世界語言生態隨著英語全球的快速發展正處于一個急劇惡化的環境當中。語言的多樣性問題、保護瀕危語言、“弱語言”問題、英語全球化問題是21世紀中維護語言生態的三大熱點問題。縱觀歷史,世紀語言生態的變化總是遵循著一定的發展規律,強勢語言的出現必將伴隨著弱勢語言文化消亡,雖然語言消亡還涉及到自然災害、戰爭以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強勢語言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是相關弱勢語言文化的主要原因。雖然英語作為當今世界“強勢語言”的扮演者,并非當前語言生態危機的唯一因素,但對世界語言生態環境的惡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其他弱勢語言的瀕危及消亡,破壞了語言多樣,給世界語言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損害。

    3維護英語語言生態的重要性

    維護語言生態平衡是保護語言多樣性,也是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必然要求。語言是人類文明不斷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是需要全人類共同維護的重要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文化多樣性體現為“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承”。其中,語言作為各個國家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內容表現形式,維護語言多樣性是維護語言生態平衡的必然要求。每一個國家民族的語言都記載著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興衰,是民族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延續的重要載體。世界文化多樣性必然包含著世界語言多樣性,語言多樣性是保證語言生態平衡的重要關鍵。英語作為當前世界的主流語言,需要在全球化發展的同時,避免取代其他民族主流語言。語言多養性是保證不同語言群體接受教育、獲取資源以及表達自由的關鍵,是確保世界語言生態平衡的必然要求。其次,語言多樣性是維持世界語言生態活力的基礎,也是促進人類生態文化延續的重要前提。在當今知識經濟的時代,每個人以及每個國家都需要對世界通用語言進行一定的掌握,在掌握的同時也要避免被其所同化,喪失自身的民族語言。維護語言生態平衡,保護世界語言多樣性,加強不同文化、語言之間的交流借鑒,是推動不同文化之間平衡交流、文化共進的主要形式,是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推動力。母語作為每個人語言文化的根基,記載著這個民族的興衰,每個人都有著利用自身母語來表達自身愿望的自由,從某種意義層面來說,維護語言多樣想也就是保障每個人權利實現的重要基礎,是每個人依法享有權利的重要保障。就如同《岳麓宣言》中所強調的“保護和促進語言多樣性有助于促進人類發展,保護語言多樣性就是要保障各語言使用者在教育及其他基本的公共服務、就業、健康、社會融入、參與社會決策等方面機會均等”英語不可能站在世界各個國家民族語言上發展,尊重語言多樣性,可以更好地避免語言歧視、文化歧視以及文化霸權等不公平現象的產生,更好地保障人權,促進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

    4語言多樣性的維護措施

    維護語言多樣性不僅僅是維持人類語言生態平衡的基礎,還是世界各國文化生態延續的關鍵。語言的消亡意味著某一文化的消亡,其后果不可預估,語言多樣性的維持,意味著人類生態文化得以延續發展。民族語言的消亡意味著民族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意味著可供學習借鑒的文化財富在逐漸消失。隨著英語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開始作為強勢語言對世界各國的語言多樣性造成了嚴重威脅。就如同戴維·克里斯托所說:“人們生就可接觸到英語,并且它仍為多元化語言之成員,那將是件大幸事;倘若屆時英語成為地球上僅存的語言,那必將成為我們星球有史以來最大的文化災難。”為了更好地避免弱勢語言邊緣化,拯救其他的瀕危語言更好地維護語言多樣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了多項規定,成立了相關部門小組。各國開始極力倡導語言多樣性,制定相關的語言保護政策。一個國家所奉行的語言教育以及語言政策對于語言多樣性的維護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在當今世界由于英語所處于的霸權地位所帶來的影響伴隨著是世界語言生態的瀕危與消失,因此,維護語言生態平衡,控制英語的無限制傳播與削弱英語的霸權地位,加強各民族語言的母語教育,維持保護本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對維持世界語言的生態平衡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展開語言多樣性的維護,減弱英語對民族語言的影響已刻不容緩。(1)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其所具備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而所面臨瀕危的語言也相對較多,所以在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強化自身的民族意識。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經濟的騰飛,越來越多的開始借助國門走出世界,同時帶動的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英語的學習當中,而在這種狀況下,為避免漢語學習遭受到來自英語的沖擊,我們需加強民族意識,上至政府下至平民,維護自身語言多樣性的重任需要每一個人參與其中,加強對瀕危語言的關注,減弱英語所帶來的文化沖擊,鼓勵發展各民族語言,深入發掘語言價值,重視瀕危語言所面臨的語言生態危機將各民族參與到民族語言搶救保護行動當中來。(2)語言不僅僅是各民族交流的工具還是各民族文化的外殼與載體,伴隨著英語全球化的進行與發展呢,其所帶來的的不僅僅是語言的普及,還是英語語言文化的滲透于占領,英語所承載的英語文化可潛移默化的影響眾多學習者的文化價值取向。所以在保護語言多樣性的同時,需要從自身語言政策入手,實現自身民族語言的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從政策上確立本民族語言在各級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與作用,確保少數民族語言在各民族地區的主體地位,確保相關民族語言得到傳承與發展。(3)客觀看待英語全球化。一方面,英語作為當今世界政治、經濟、貿易等方面的通用語言,我們需正視英語所帶來的關鍵性作用,不能完全將其摒棄與排除,應當以一種英語為我所用的態度,將其看待成一種與世界建立交流的工具,利用英語來獲取讓自身進步的技術信息,借助它向外傳播我國先進思想與優秀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進行學習的同時還需要對英語所承載的英文文化以及語言霸權保持警惕,堅決反對語言霸權主義以及帝國主義利用語言所帶來的的文化滲透,維護我國語言文化的純潔性,避免英語語言文化對我國民族語言文化的侵蝕,加強民族語言文化的學習、保護與傳承工作,盡力維護我國語言文化的多樣性與我國語言生態的平衡與發展。

    5結語

    第3篇:生態平衡特征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intensifying the city process, as well as the mass and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wetland landscape, ecology, hydrology, vegetation these natural condition produces the tremendous change. So we must design the wetland landscap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the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of natures, the principle of continuity thes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o achieve the wetland landscape design optimization.

    Key words: wetland; ecology; natural; context; optimiz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地球上有三大生態系統,即:森林、海洋、濕地。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人類的工業文明在創造了輝煌的現代文明的同時,對這些生態系統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系統自身的平衡受到嚴重的威脅,并已威脅到人類自身。尤其是城市環境的破壞,已使人們產生警惕和反思,雖然人們已在不斷建設和改善城市環境,但總免不了帶上過分的人工雕琢與堆砌的印記,城市中十分珍貴的自然生態信息逐步在減少,使對現代人的身心滌蕩作用受到嚴重干擾,人們渴望遠離生態系統已經被嚴重破壞的城市環境,去呼吸新鮮空氣,擁抱大自然。

    濕地因獨具的生態與環境功能,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搖籃”、 “物種的基因庫”、“天然水庫”和“鳥類的樂園”。據資料統計,全世界共有自然濕地855.8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6.4%。濕地可以改善氣候、蓄洪防旱、調節徑流、降解污染、凈化水質、為珍稀與瀕危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為人類提供多種資源與美化環境等,濕地自有的休閑特質提供了多樣的景觀,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是人們觀光旅游、放松心情,親近大自然的絕佳場所。

    正因如此,如何開發利用濕地,同時保護或恢復濕地自身的生態平衡,以及濕地的可持續利用,成為了濕地景觀設計必須解決的課題。

    1.目前城市濕地開發現狀

    由于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劇,以及大規模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致使城市中及周邊的濕地的地貌、生態、水文、植被等自然條件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原有功能的改變、土壤的酸化、水污染、圍湖造田等人類的行為,直接導致濕地大面積持續減少,功能萎縮,水資源枯竭,濕地失去了應該有的功能,產生惡性的連鎖反應,如水土污染,植物凋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劇,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使許多物種陷于瀕危境地等等。對人們的生存環境構成威脅,對未來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到1990年代中期,中國已有50%的濱海灘涂不復存在,近1000個天然湖泊消亡,黑龍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澤濕地喪失,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質因污染失去了飲用水的功能。[1]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證實由于開發引起的生態棲息地惡化是美國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至少85%的物種經確認受到嚴重影響。[2] 雖然人們在反省自己的行為,并有所收斂,但這種破壞仍在不斷加劇。對于濕地的開發和保護措施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對濕地景觀優化設計的研究和探討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 2.濕地景觀優化設計基本原則2.1生態的可持續性原則 生態性是濕地的根本屬性,失去了生態性,濕地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然而生態性絕對不是簡單的生態材料或符號的運用,它是一個平衡的系統,有自我更新的生命力。景觀設計師應把生態性放在設計的首位,最大可能地保持濕地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接近于自然狀態,使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物種維持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把“整體的和諧”作為設計的宗旨,除了設計語言要和諧外,關鍵是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達到不需要外界的干預就能自動的修復和平衡。2.2可持續性的自然性原則

    自然性也是濕地的根本屬性,是其藝術審美價值的根本,只有自然性突出的濕地才能吸引人們的審美感知,才能放松城市人們緊繃的神經。所以,設計師不能將自己的審美趣味強加于濕地,更不能忽略濕地景觀自身的演變過程與規律,導致對原有濕地自然性的破壞。景觀設計師應該了解濕地生態學的原理,按照濕地形成、發展與演化規律來進行設計。理想的濕地景觀設計首先應該具有完整濕地自然結構,呈現明顯的自然特征,保持濕地的自然屬性特征,盡顯濕地自然之靈氣,不因人類的參與而改變其自然屬性,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

    2.3文脈的延續性原則

    濕地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地域、地貌、水文、氣候、植物、動物、人文等的不同,每個濕地都帶有自身的特征,積淀了豐厚而又獨特的人文底蘊。設計師應重視文脈的延續性,對現狀地貌、文化背景、民俗風情、現狀生態群落特征等進行調查,然后再根據這些基礎資料進行濕地景觀設計。即使是人工開出的濕地也要適合當地人文脈絡,體現出當地的自然及人文特征。 濕地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決不能置歷史及地域文化而不顧,盲目追求所謂時尚流行風格,應將自然機理與地方文化機理相結合,將地方文脈精彩的演繹給人們欣賞。如在滇池的改造中,設計師通過大觀樓長聯,恢復出以往滇池獨有的景觀元素:“蟹嶼螺洲”----濕地中的島嶼與水生物;“蘋天葦地”----大片的莎草和蘆葦;“四圍香稻”----水稻農田;“九夏芙蓉”----荷塘;“三春楊柳”----柳樹林;“兩行秋雁”----生態園中的候鳥棲息地。。。這些都是以現代的設計語言重組可以喚醒回憶的景觀元素,讓他們不只是懷舊的景色,而是讓地方歷史文化延續的景觀框架。 3.濕地景觀設計元素的具體運用3.1基地

    第4篇:生態平衡特征范文

    所謂的園林造景,是園林設計藝術中的關鍵環節,其旨在遵循一定的審美原則、運用一定的設計方法,將山、水、石、花、草、樹等景觀材料,進行科學而合理的分解、設計、搭配以及組合,從而創造出一種和諧、統一、完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的景觀。在日常的園林造景過程當中,設計者們往往有意識地按照造景材料不同的生物特性和美學原則,進行科學而合理的搭配,從而為人們設計出美觀、自然、和諧、統一的園林景觀。

    二.色彩灌木在園林造景中應用

    1色彩灌木在園林造景中應用的基本原則

    1.1因地制宜的原則。眾所周知,不同的色彩灌木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盡相同,只有在適合的環境條件才能存進色彩灌木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園林造景中運用色彩灌木這一新型造景材料,必須從色彩灌木不同的自然特性出發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不同的土壤、濕度、溫度、陽光以及水分的條件下,選擇不同種類的色彩灌木進行栽培。例如,紅葉石楠喜光,在光照條件充足的情況下,生長狀態良好,色彩鮮艷,而在光照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則會造成其生長狀態不佳,色彩暗淡。因此,只有根據色彩灌木的生物特性出發,進行科學而合理的栽培,才能充分發揮色彩灌木的觀賞價值。

    1.2合理搭配的原則。在園林設計藝術過程中,合理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原則之一。特別是在色彩灌木的造景設計中,應當切實根據色彩灌木的株形、姿態、花形、花期以及色彩等基本特征,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精巧的搭配。這樣才能切實做到適地適花、合理配植,營造園林景觀的節奏與韻律,最大限度地迎合人們日常的審美習慣,充分發揮色彩灌木的觀賞價值和環境效益,真正實現園林造景的自然、和諧、統一。

    1.3生態平衡的原則。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貫穿于園林設計中,是當今園林綠化設計發展的一大進步和特色。因此,將色彩灌木應用于園林造景,同樣必須尊重自然、愛護環境、遵循生態平衡的基本原則。在選擇和栽培色彩灌木時,必須從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地資源的實際出發,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倡導生物的多樣性,這樣才能促進當地環境的自我更新,從而實現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

    2色彩灌木在園林造景中的重要作用

    2.1單獨成為景觀,豐富園林景觀設計。在園林設計過程當中,可以將恰當地選擇色彩灌木獨植、叢植、片植等手段設計成為獨立的景觀。例如,呈片狀的牡丹或玫瑰、呈帶狀的月季、獨株直立的藍冰柏等等經過精心設計都可以單獨成為一景,這樣就可以極大地豐富園林景觀的景觀以及色彩,形成令人賞心悅目的圖畫,吸引游覽者的視線,成為園林景觀的焦點。

    2.2進一步優化景觀,有力烘托環境和氛圍。以前,在我國傳統的城市綠化以及園林設計中,常常中運用綠色灌木來進行造景,這樣的造景方式色彩單一,景觀平淡無奇,容易造成觀賞者的視覺審美疲勞。而在現代園林設計技術中,特別注重將色彩鮮艷的色彩灌木運用于造景過程中。無論是獨株還是成片、成帶、成塊的色彩灌木,都可以栽培在花壇、廣場、道路的周圍與其它綠色植物互相搭配,構成美麗的鑲邊以及各種字符和圖案。色彩灌木的合理運用有助于表現園林景觀的層次感和跳躍感,突出整個景觀的主題,有效的提升景觀設計的品位,優化外部環境,烘托環境氛圍。

    2.3有效分割空間,實現園林景觀的形式美和功能性。園林綠化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們創造美的環境以及休閑功能完善的活動場所。在園林設計中,可有有效利用色彩灌木來分割空間,順利實現園林景觀的形式美和功能性。例如,在草坪、廣場、道路等場所的園林設計中,可以運用帶狀或片狀、直線或曲線、規則狀或不規則狀等形式對色彩灌木進行栽培和設計,分割出一塊塊獨立的功能區,這樣既可以形成流暢的線條美,也可以營造花開葉散的色彩美,可以打破大面積的色塊格局,把整個園林分割為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景致,從而有效地美化和豐富了整個園林設計的景觀,同時實現了園林景觀的形式美和功能性。

    2.4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眾所周知,無論是在城市綠化中還是在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運用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重大意義,色彩灌木的運用當然也不例外。一方面,色彩灌木類木本植物根可以有效地固持土壤,提高土壤品質,大大增強邊坡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與其他草本植物相比較而言,色彩灌木的光合作用功能性更強,可以有效地吸收、稀釋、分解大量的煙灰粉塵以及空氣中的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對凈化空氣和調節氣候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因此,在園林造景中運用色彩灌木,其保護環境以及維持生態平衡的重大作用不容忽視。

    三.結語

    第5篇:生態平衡特征范文

    關鍵詞:生態園林;環境保護

    城市是一個規模龐大、關系復雜的動態生態系統,由社會 、經 濟 ,自 然 子 系 統 復 合 而 成 ,具 有 開 放 性 、依 賴 性 、脆 弱 性等特點,極易受到環境條件變動的干擾。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既有自然的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組成要素 ,而園林綠地系統則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凈功能的組成成分 ,在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美化景觀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態園林的概念與科學內涵

    隨著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給人類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危機 ,這一嚴峻的現實 ,迫 使 人 們 保 護 自 然 生 態 環 境 、仿 造 自 然 環 境 ,以 謀 求 優良的生存環境,把園林綠化作為主要手段,因勢利導地利用對城 市 生 態 環 境 有 重 大 影 響 的 有 利 因 素 和 改 造 不 利 的 因 素 ,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 ,將園林綠化事業推向生態園林的新階段。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在于:

    1.1依 靠 科 學 的 配 置 ,建 立 具 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 ,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

    1.2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 物 能 的 轉 化 率 ,調 節 小 氣 候 ,吸 收 環 境 中 的 有 毒 有 害 氣 體 ,衰 減 噪 聲 ,調 節 生 態 平 衡。

    2生態園林的主要功能

    生態園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講,主要體現在調節小氣候,改善環境質量和美化景觀方面。

    2.1 調節小氣候

    小 氣 候 主 要 是 指 從 地 面 到 10 余 m 至 100m 高 度 空 間 內的氣候,這一層正是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的區域和空間。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都深刻影響著小氣候。植物葉面的蒸騰作用能調節氣溫、調節濕度、吸收太陽輻射熱,對改善城市小氣候具有積極的作用。研究資料表明,當夏季城市氣溫為 27.5℃時,草坪表面溫度為 20℃~24.5℃,比地面低 6℃~7℃,比柏油路 面 低 8℃~20.5℃,而 在 冬 季 ,鋪 有草 坪 的 足 球 場 表 面 溫 度 則 比 裸 露 的 球 場 表 面 溫 度 提 高 4℃左右。由于綠色植物具有強大的蒸騰作用 ,不斷向空氣中輸送水蒸氣,故可提高空氣濕度。據觀測,綠地的相對濕度比非綠化區高 10%~20%,行道樹也能提高相對濕度 10%~20%。城市的帶狀綠地, 如道路綠化與濱江濱湖綠地是城市的綠色通風走廊,可以將城市郊區的自然氣流引入城市內部 ,為炎 夏 城 市 的 通 風 創 造 良 好 條 件 ;而 在 冬 季 ,則 可 減 低 風 速 ,發揮防風作用。

    2.2 改善環境質量

    2.2.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碳氧平衡

    有 關 資 料 表 明 ,每 ha 綠 地 每 天 能 吸 收 900kgCO 2 ,生 產600kgO 2 , 每 ha 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可吸 收 1000kgCO 2 ,生產 750kgO 2 ,供 1000 人呼吸所需要;生長良好的草坪,每 ha 每小時可吸收 CO 2 15kg,而每人每小時呼出的 CO 2約為 38g,所以在白天如有 25m 2 的草坪或 lOm 2 的樹林就基 本 可 以 把 一 個 人呼出的 CO 2吸收。 可見,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應有 25m 2 的草坪或 10m 2 的樹林, 才能調節空氣中 CO 2和 O 2的比例平衡,使空氣保持清新。如考慮到城市中工業生產對 CO 2和 O 2比例平衡的影響,則綠地的指標應大于以上要求。

    2.2.2 吸收有毒有害氣體

    污 染 空 氣 和 危 害 人 體 健 康 的 有 毒 有 害 氣 體 種 類 很 多 ,主要 有 SO 2 、N0x、Cl 2 、HF、NH 3 、Hg、Pb 等 ,在 一 定 濃 度 下 ,有 許 多種類的植物對它們具有吸收和凈化能力。 有研究表明: 當 SO 2通 過 樹 林 時 , 濃 度 有 明 顯 降 低 , 每 公 頃 柳 杉 林 每 年 吸 收720kgSO 2 。臭 椿、夾 竹 桃、羅 漢 松、銀杏、女貞、廣玉蘭、龍柏等都有較強的吸收能力。

    2.2.3 吸滯粉塵

    植 物 ,特 別 是 樹 木 ,對 粉 塵 有 明 顯 的 阻 擋 、過 濾 和 吸 附 作用。由于樹木有強大的樹冠,葉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樹木具有滯塵作用。

    3生態學原理在生態園林中的應用

    3.1 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合理布局園林綠地系統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 ,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 ,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與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 ,合 理 布 局 ,使 城 市 綠 地 不 僅 圍 繞 在 城 市 四 周 ,而 且 把 自 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 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 開 始 了 城 郊 結 合 、森 林 園 林 結 合 、擴 大 城 市 綠 地 面 積 、走 生態大園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 遵從“生態位”原則,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 ,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 、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 、合 理 選 配 植 物 種 類 、避 免 種 間 直 接 競 爭 ,形 成 結 構 合 理 、功 能健 全 、種 群 穩 定 的 復 層 群 落 結 構 ,以 利 種 間 互 相 補 充 ,既 充 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條 件 下 ,應 將 抗 污 吸 污 、抗 旱 耐 寒 ,耐 貧 瘠 、抗 病 蟲 害 、耐 粗 放管理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 如在上海地區的園林綠化植物中 ,槭 樹 、馬 尾 松 等 生 長 狀 況 不 良 ,不 宜 大 面 積 種 植 ;而 水 杉 、池杉、落 羽 杉、女貞、廣玉蘭、棕櫚等適應性好、長勢優良,可以作為綠化的主要種類。

    結束語:

    總之,生態園林是一個兼具社會、自然、藝術多元功能的綜合體,既要符合植物學特性,又要滿足生態、環保、休閑和美化城市的社會功能,同時在藝術上還要體現創作哲理和個性風格。單純、極端地追逐其中一項功能,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園林設計師應有較全面的修養,堅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才能高起點、大視野、全方位地把握生態園林的建設,從而營造健康、美觀、和諧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封云.試論中國園林的山石之美[J].中國園林,1996.

    第6篇:生態平衡特征范文

    關鍵詞:生態平衡 土地規劃 系統動力學 Logistic模型

    基于生態系統認識將區域土地分為其它生物和人類用地兩個子系統,建立了這兩類用地相互依存的關系的Logistic回歸模型,由模型的穩定性,著重討論了參數變化對生態平衡的影響,給出了平衡條件下各參數的關系式,確定了參數取值范圍,為人類合理用地提供了依據。

    一、人類用地變化的數學模型

    假定貴州省黔東南州生態試驗區的人類用地的格局最終都將發展成為一種與其確定的經濟結構驅動的模式相適應的狀態,這樣的用地變化過程可用一個動力學函數來描述。選擇任一子系統用地為考察對象,以L1表示之,下標i為子系統用地標號。Xi表示子系統用地的變化量(1∈k,i∈k)。將函數L1(X1,......Xk)展開為泰勒級數并略去二次以上項,則有

    這里變量L1i和Xi 都代表用地i的變化量,但前者表示用地i對土地1變化的貢獻,即由類型i轉變為類型1的數量,而后者則是一個獨立的變量。dXi則可以理解為總變化量dLi中的第i部分。同時我們注意到每一種類型的變化不僅使該子系統的用地轉化,還將影響其它子系統用地產生變化。

    為了進一步解釋土地變化與驅動力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得重要的公式

    其中m是時間段序列號。(3)式表明在時間段(m+1)開始時用地l的總增量L1m+1等于在時間段時種土地在種驅動力的作用下產生的變化量的總和。模型普適性較強,可用于描述一個局部的人類用地變化過程或若干各具經濟特征的局部過程組成的區域。

    二、人類用地系統SD模型

    人類用地系統是實現區域土地合理利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系統。人類用地系統通過合理利用率影響人口、經濟子系統。同時,也受到經濟子系統和人口子系統的影響。

    (一)人口子系統

    人口增減過程直接參與到土地利用變化過程中。考慮到人口數量由于資源有限的關系都限制了上限,且存在初期增速快,后期趨緩的特征。人口子系統中的速率變量符合Logistic增長律的數學方程表達式:■,ri表示出生或死亡率,i代表第i個子系統,i=1,2;Xk=Xj+(Yjk-Zjk)×DT,Xk表示當前時刻的人口數量,Xj表示J時刻即DT前的人口數量;Yjk表示JK時段內出生人口,Zjk表示JK時段內死亡人口,DT表示時間間隔,人口子系統主要方程:

    方程中,L 、R 分別為水平方程與速率方程;DT表示時間間隔;QYZRK. K為當前時刻的人口數量,QYZRK. J為J時刻即DT前的人口數量,NCSRK. JK為JK時段內出生人口數量,NSWRK. JK為JK時段內死亡人口數量。

    (二)經濟子系統

    經濟子系統是動力系統、核心系統,它通過各產業之和的區域總GDP建立土地產業鏈網,實現物質閉路循環。為簡化系統模型的關系,經濟子系統僅考慮了三個子系統第一、二、三產業的GDP,利用區域總GDP起成為連接和影響區域總人口和土地利用的重要控制因子。同上經濟子系統中的速率變量符合Logistic增長律的數學方程表達式:XJ=X1j+X2j+X3j,XJ為區域總GDP,X1j為區域第一產業GDP, X2j為區域第二產業GDP,X3j為區域第三產業GDP;■,rj為增長率,j代表第j個子系統,j=1,2,3。經濟子系統主要方程:

    方程中L、R分別為水平方程與速率方程;QYZGDP為區域總GDP,YCGDPZL為區域第一產業增量, ECGDPZL為區域第二產業增量, SCGDPZ為區域第三產業增量,Nyc、Nec和Nsc分別為區域第一、二和三產業GDP能達到的最大量。

    (三)人口、經濟及區域人類用地系統

    系統因果關系分析只是描述反饋機構的基本方面,不能區別不同性質的變量,借助流圖和SD方程,來定量地描述反饋系統。通過具體分析貴州省黔東南州生態試驗區區域人類用地系統的主要因果反饋關系以及各子系統變量間的聯系,形成區域SD模型流圖1。

    在建立模型的方程以及確立主要參數的過程中,利用了該區域的歷史數據,搜集了2005年至2009年的有關統計資料,在分析系統結構和各子系統變量的有機聯系后,建立了該區域的SD方程。人口、經濟、土地系統中的速率變量仍然符合Logistic增長律的數學方程表達式■,rk表示第k個子系統的增長率,k代表第k個子系統,k=1,2,…,9。人類用地系統主要方程:

    (四)SD模型檢驗

    采用SD模型歷史檢驗方法即利用歷史數據與模型仿真結果數據的相對誤差來檢驗模型的有效性,視其偏差程度大小,來驗證所建立模型是否有效。選取2002年—2009年共8年得數據進行檢驗,從歷史檢驗結果來看,該區域土地利用實際結果與模型模擬結果偏差均較小,相對誤差介于-5%—5%之間,模擬數據與歷史數據能夠較好的擬合,認為模型的有效性達到實際系統所能接受的程度,模型功能對真實系統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進行實際仿真操作。

    三、用地模型仿真結果及分析

    人類用地系統的各子系統用地需求在現行的增長速度下,以2005年為運行初始年來對所作的模型進行預測,以后備用地為政策調控變量,減少率為政策調控參數,對人類用地系統情況進行模擬運行,得到了2005—2024年的該區域人口、經濟、后備用地和人類用地系統的各子系統的仿真模擬結果表1。

    仿真結果表明:人類用地系統各子系統用地需求在現行的增長速度下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服從Logistic增長律,開始增加的速度較快,慢慢趨于平緩。在人類用地的其它子系統如農用地、建設用地等服從Logistic增長律。還表明,人類用地總量與生物用地總量的比例和各參數值,在計算的時間段內,都滿足生態平衡條件。

    本文對人類各子系統如何規劃用地建立了SD模型,對模型的參數估計、敏感性因素、未來區域土地利用演化的趨勢進行了分析和模擬。系統動態仿真結果表明,各子系統用地需求受人口和經濟的影響,注意調整各參數值,人類和其它生物用地可以滿足生態平衡條件,從而保證可持續發展。調整各參數值,實質上就是科學地制定政策,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合理控制區域人口和經濟增長,控制各子系統用地變化率。

    參考文獻:

    ①周玉剛,臧淑英. 系統動力學模型在土地資源研究中的應用——以大慶市地區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8(2):35-36

    ②趙蕾. 系統動力學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09(5):27

    第7篇:生態平衡特征范文

    關鍵詞:老年糖尿病;腸道菌群變化;抗菌素;微生態制劑;影響與作用

    近幾十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持續增長,其中老年病患者比重更是加重,整體占世界此中的1/3,糖尿病患率位居世界第2,如今仍然以較快速度,較高的數量增加,情況依舊惡化。

    1 老年糖尿病的具體含義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病群。主要特征表現為血糖過高、糖尿、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疲乏等現象或癥狀。糖尿病一詞是描述一種多病因的代謝病群,伴隨因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糖尿病具體可分為1型和2型兩種。1型糖尿病發病年齡輕,大多

    糖尿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大致有以下幾個:①種族與遺傳因素,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征可伴有糖尿病。并且根據調查研究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家族的糖尿病率各有差異,極大可能是由于種族,家庭遺傳導致;②環境因素,隨著近年來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變,體力勞動逐漸減少,智能機器廣泛推廣;飲食無節制,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隨意攝入,綠色健康清淡蔬菜減少,身體內微量元素的缺乏;以及由于社會發展,社會環境復雜化,引發的各個階層諸多精神壓力,精神疾病;精神問題,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

    2 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腸道菌群的變化

    通過對部分糖尿病患者抽樣調查分析,觀察發現各個年齡階段的糖尿病患者中的腸道菌群都發生變化,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齡增長,身體器官退化,身體素質低下,免疫力較弱,其腸道菌群的增加較多,幅度較大,腸道菌群失調尤為突出。腸道微生態與人的壽命與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在微生態平衡的狀態下,微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菌群保持著一定的數量與比例,腸道菌群內的細菌就有益于人體,起營養,生物拮抗,免疫,促進生長,抗腫瘤和防止衰老的作用。而現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正常的腸道菌群數量與種類發生變化,異常增多,導致微生物生態失衡,有害菌產生的毒性物質與內毒素的釋放,以及腸內細菌引起的內源性感染等,會降低腸道系統的免疫能力與其他一系列功能,又會引發更多疾病與并發癥的發生,從而影響人體的整個身體機能,加速衰老與死亡。

    3 抗生素與微生態制劑對其的影響與作用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現臨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轉基因工程菌培養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抗生素是一把雙刃劍,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利弊皆有,所以應當合理控制,有效利用,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極有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再次失調,而不是促進腸道菌群數量種類正常化。老年人免疫力較差,腸道菌群的抵御力極弱,容易收到外在因素與環境影響導致腸道菌群的變化失衡。通過研究顯示,在使用抗生素的5d內,腸道菌群中的腸桿菌,乳桿菌等一些桿菌數量明顯減少,是由于抗生素對細菌的抑制,滅殺作用,持續使用抗生素,然而到10~15d時,部分腸道菌群不減反增,數量明顯迅速增多,由此可見,抗生素使用,可以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也可能導致腸道菌群的失調,在醫學使用中要合理精準地把握尺度,減少使用頻率,控制使用的時間,合理有效的利用抗生素保護,修護人體腸道功能,治療糖尿病,避免一系列并發癥,減輕由此引發的痛苦程度。

    微生態制劑,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進微生物生長的物質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劑。也就是說,一切能促進正常微生物群生長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長繁殖的制劑都稱為"微生態制劑"。由于其調節腸道之功效,快速構建腸道微生態平衡,無論在嬰兒,老人,還是新生畜禽可以防止和治療腹瀉,便秘。隨著我國醫學的發展精進,我們逐漸地發展腸道菌群失衡的狀態可以得到改善,微生物失調的過程是可逆的。通過改變生活習慣,飲食結構,以及微生態制劑的適當干預,可以使腸道菌群失調得到消除或逆轉。微生態制劑通過生物拮抗作用,調節和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生物拮抗作用是指對有益健康的部分腸道菌群有利于成長,起到促進繁殖的作用;對部分致病菌則起拮抗作用,用兩種雙重作用調節腸道失調,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使用微生太制劑后,可以恢復腸道菌膜的拮抗作用,保護小腸皮上細胞并促進被損壞細胞的增生修復,同時有利于恢復小腸消化吸收功能。由上述兩種影響因素來看,可以將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前期先使用抗生素控制腸道菌群的增加,到達一定期限后,再使用微生態制劑維持現狀,保持腸道菌群的合理正常,不增加也不減少,兩種手段相輔相成,共同作用。

    4 小結

    綜上所述,抗生素與微生態制劑對老年糖尿病腸道菌群變化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對糖尿病的緩解與治療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我們并不能安于現狀,由于抗生素與微生態制劑的局限性,以及我國糖尿病的嚴峻形勢,國家應當對糖尿病中腸道菌群自己其他方面研究更加高度重視,相關研究者則應當深入地,多方面地研究其他更為有利的方法,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

    參考文獻:

    [1]王文麗,王紅漫,付朝暉,等.抗生素與微生態制劑對老年非腸道疾病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0,36(20).

    第8篇:生態平衡特征范文

    【關鍵詞】選生態原則;園林設計;應用

    生態原則的基本概念就是通過生物形態而衍生出來一種適應性藝術。在現代社會當中,生態已經融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之中,特別是在城市建設上面,更加體現出了生態的協調性。生態逐漸的成為景觀建設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并且成為園林設計中必須進行考慮的一個問題。

    園林設計總的來講,就是一門專注于研究如何能夠運用現代的藝術和技術,對自然、建筑和人類之間架通微觀定義上的“橋梁”,使三者能夠成為一種有機的整體,進而達到和諧、美好、美妙如畫的境界。園林設計的范圍非常的廣闊,其包括了公園、花園、庭院、街道、校園、賓館等等,只要能夠效想象到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園林設計的地方,甚至有的地方是無法進行想象都能夠可能出現的。在現代生活中,公園的設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夠充分的彰顯出生態原則的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1.邯鄲市的生態原則與園林設計的現狀

    1.1邯鄲市的生態平衡

    在進行園林設計過程中,對于生態的平衡具有著和重要的作用,因為,一個區域內的生態平衡決定著規劃的設計、風景的規劃和各項設計標準,是在園林設計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如果出現在園林設計中打破了生態平衡,會造成生態臨界點的突破,對生態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園林設計過程中不能嚴重的破壞植物和植被,在需要進行改造的過程中,要利用先進手段來進行移植,或者是進行分塊的處理。且不能直接對植被或植物進行清除,然后栽種新的植物或植被,一旦遇到天氣不好的狀況,會直接導致新的植物或植被在還未能夠形成群落之前就遭到嚴重的迫害。邯鄲市的叢臺公園位于中華大街中段西側,總共占地360畝,無論是從整體還是單方面來看,在設計上都與都與生態平衡具有一致性,無論是植被的移植,還是對建筑的重鑄,都沒有打破生態平衡。

    1.2邯鄲市的生態性質

    生態性質的基本概念就是生物的多樣性,這種性質的產生是由于地球生物進化而出現的結果,因此,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環境構成了一個生態體系,終而形成了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園林設計與生態設計中的遺傳多樣性具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因為在進行園林設計中要對植物進行“馴化”,這種馴化就是將植物進行雜交,通過這樣一種手段來提高植物的遺傳多樣新,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長時期的植物由于親近的繁衍而導致自身能力下降,不能夠剛好的對自身進行保護,所以,進行雜交的培育。邯鄲市的龍湖公園,在設計的形式上主要是以大型音樂噴泉為主,其他生態建設為輔的一種表現形式,并且在整個園林中,把各種植物作為襯托,充分的進行雜交,形成一種氣勢蓬勃的景象。

    1.3邯鄲市的生態共生

    生態共生主要分為兩種效果,一種是偏利共生,其主要指的是在生長過程中對其中的一個方面有利,而對其他方面沒有危害;另一種是互利共生,其主要指的是在生長過程中具有著相互之間進行物質傳遞,進而相互依賴、相互活力的共生關系。所以,在進行園林設計中,要充分的考慮到生態共生這種生長的關系,并要有效的進行使用,這樣才能夠使園林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互相幫助,使所有的植物與植被都能夠更好的存活,不會出現一方嚴重成長,一方逐漸消亡的現象出現。邯鄲市的趙苑園林,坐落在邯鄲市的西北部,共占地2100畝,無論是從哪個層次來看,這座園林的設計都是具有著絕對的古典藝術,用過園林的設計把古代的形象重新的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2.邯鄲市生態原則在園林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

    2.1邯鄲市在區域特征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邯鄲市的七彩園林在進行園林設計過程中,采用無紡袋栽培金葉榆、金葉槐、金枝槐、國槐、白蠟、造型大樹、法桐、北欒、海棠、白皮松、皂角、垂柳、金枝和金葉龍爪槐等各種規格的植物;另外采用營養體栽培金葉榆、密枝紅葉李、紅葉小檗、月季、金葉女貞等植物。使整個園林的生機盎然,為生態環境的改觀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2.2邯鄲市在園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邯鄲市金鼎園林在設計過程中,將高仿真動植物雕塑、人物雕塑、寺廟雕塑、園林景觀雕塑、園林小品、假山假樹都應用到了園林其中,使園林具有了多樣性的特點,能夠彰顯出園林獨特的景觀,將生態完全融于生活之中。

    2.3邯鄲市在生態系統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邯鄲市許多的園林都種植了發財樹、蘇鐵、金琥、榕樹盆景等常青植物外,更是集中了日本小姐惠蘭、劍蘭、春蘭、蝴蝶蘭等蘭花新品種十余種及鶴望蘭、仙客來、一品紅、杜鵑、紅掌、進口鳳仙、上品君子蘭、山茶、松果,鳳梨等等令人喜愛的鮮花。再加上晶瑩剔透的水培花卉和造型別致優雅的花盆、花架、山水動態盆景等讓每個進行園林欣賞的人,都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2.4邯鄲市的園林設計與生態系統構成生態食物鏈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生態學之中,生物鏈所指的是以能量和營養物質為紐帶形成的各種生物之間的有機聯系。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自然的生物鏈,每個地域內同樣有著自己的生物鏈,對于一個地域來講,所需要的物質需要從外部輸入,從而就會產生廢氣的物質,這樣就會形成以物質為紐帶的食物鏈。在進行園林設計中,如果對這些已經廢氣了的物質進行重新的利用,就能夠讓這些物質得到全新的價值,并且重新歸入到地域的食物鏈當中,從而相應的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2.5邯鄲市對生態位原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生態原則在生態位原理方面占有足夠的空間,因為生態位所指的的就是生物在生態系統之中的功能和作用,產生出來的時間和空間的地位,這種形態反映出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生態位原理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物種健康的成長。一方面,園林設計中要對植物的選擇有合理性,使所有的植物能夠具有良好的生態位,在園林中形成一種穩定的組織結構,通過自身的作用獲取園林中的資源,促進自身更好更快的生長;另一個方面,園林設計中的綠地存在著生物流,生物流是否得以正常的運行,決定了生態位的好壞,因此,在園林設計中要對所有生物活動進行充分的考慮,防止出現影響生態位的事情發生。

    3.總結

    總而言之,生態原則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園林建設的總要組成部分,通過以生態為基本原則來設計園林,能夠在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使園林更加的開拓創新。同時,生態原則和園林設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個完美的園林需要具有優秀的生態環境和藝術效果,所以,園林設計中的生態原則是我們需要更加深入探討和研究的。

    【參考文獻】

    [1]劉彥琢.生態原則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1,(10).

    [2]安瓦爾?買買提明,張小雷.基于模糊數學的南疆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和諧度分析[A].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三卷)[C], 2010.

    第9篇:生態平衡特征范文

    【關鍵詞】生態環境修復;水資源;非工程措施

    0 前言

    生態環境修復是一個具有生態、環境和自然屬性的概念,既反映了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水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功能,也反映了水生態系統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它取決于自然水體功能、水資源數量、質量和時空分布特征及開發利用深度、排污、社會發展和技術水平、人類認識水平和社會文明進步等諸多因素。

    1 生態環境修復水資源保障概況

    河道內生態需水包括維持河流中水生生物生態平衡所需的水量,維持河口淡、咸水平衡和生態平衡所需保持的水量,維持河流系統水沙平衡和水鹽平衡所需的入海水量,使河流系統保持稀釋和自凈能力的最小環境水量,保持河流水體調節氣候,美化景觀等功能所需水量。但考慮到天津市在海河流域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目前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具體情況,恢復河道功能和良好生態狀況必須從實際出發,對于維持河口淡、咸水平衡和生態平衡所需保持的水量暫時持保留態度,爭取在全流域逐步實現水資源科學合理調度、增加新的水源和水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的前提下,先行安排逐步加大陸域生態需水量的補充,以期盡快改善河流、濕地的水域生態環境,遏制不斷惡化的陸域生態狀況。

    2 水資源保障非工程措施分析

    2.1 建立和完善水資源生態保護政策、法制體系

    完善的政策和法制體系是有效保護濕地和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應通過建立對威脅濕地生態系統活動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濕地資源保護活動的鼓勵性政策,來協調濕地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

    (1)對現行中國水域生態保護的現行政策和法律法規進行評估;改革現有政策中制約、阻礙水域生態保護與合理利用發展的機制。

    (2)制定鼓勵節約利用水域生態自然資源和保護水域生物多樣性的政策和管理體制,并在投資、信貸、項目立項、技術幫助等方面解決政策引導問題。

    (3)鼓勵地方立法機構根據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建立并完善地方性法規、規章,同時注重發揮社會各界以及當地社區的民間保護習俗、鄉規民約等的綜合作用。

    (4)加強執法力度,嚴格執法,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制裁過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水域生態資源的行為,建立有效的執法和執法監督的體制。加強執法人員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對執法的技術、手段加強研究。

    (5)推行“清潔生產”工藝,對因開發利用造成的水域生態環境破壞問題,要建立由開發利用部門采取補救措施積極加以解決的機制。

    2.2 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

    積極推進資源管理方式的轉變,建立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集中統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權威的資源管理體制,以加強對全國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

    參照國內、外一些大都市水管理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天津市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以建立全市統一的水事務管理部門為方向,負責全市防洪、供水、節水、排水、水資源保護、水域生態保護、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等諸方面,以利于水資源管理的統一、高效。

    應該進一步加強流域機構的管理和仲裁權威,使流域機構在對流域水資源、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管理、決策、協調、仲裁處理上有更大的執行能力;同時,流域機構也應加強對上述問題的應變和決斷能力,努力解決好生態水量的上下游合理分配和生態水價的政策和價格制定問題。

    2.3 健全水資源生態保護信息管理體系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分析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合理、科學的開發利用水資源顯得益為重要,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系統的水資源信息和水域生態保護信息管理體系,為水資源和水域生態保護的管理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科學的依據。

    健全水資源生態保護信息管理體系規劃開展的工作有:

    (1)完善水域生態保護監測站網。

    (2)建立一支高效的水域生態保護信息管理隊伍。

    (3)組建水域生態保護信息研究、管理中心。

    2.4 加強水資源生態保護的科學研究

    加強水域生態保護的科學研究是促進水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發展的重要保證。通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水域生態保護類型、特征、功能、價值、動態變化等有較為全面、深入、系統的了解,為水域生態保護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學基礎。

    (1)加強水域生態保護的基礎研究,包括分類系統、分布、發生學及演化規律和過程的研究,編制并逐步發展以“3S”技術為基礎的中國水域生態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電子地圖集。

    (2)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包括保護技術,水域生態修復重建模型,持續利用技術及管理技術研究、水域生態保護效益評價指標體系以及與水旱災害關系等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四虎成人免费影院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午夜a级成人免费毛片| 成人午夜性影院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欧美成成人免费|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777777|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成人网|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看片黄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