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數學方程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學課程是文化教育中的基礎部分,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教育工作者們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相關研究表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數學是學習其他眾多理性思維專業學科的基礎學科。初中數學教學作為整個數學學習生涯的重要階段,其課堂教學的質量對提高學生的能力尤為重要。根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方程函數由于具有很大的邏輯性,成為大多數學生認為相對比較吃力的學習內容。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方程函數思想的種類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方程函數思想是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其中包含有許多數學思想,例如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逆向思維思想、整體思想、類比聯想思想、化歸思想等等。下面分別簡要介紹兩種思想方法:
1.數形結合思想
從表面上看來,數字與圖形之間沒有很大的聯系,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通的、可以相互融合的。“數”可以作用于“形”,“形”可以作用于“數”,并且,在計算方程函數相關問題的時候,可以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將題目中的函數轉化為圖形,也就是應用數形結合的解題思想方法。
2.逆向思維思想
逆向思維是將人們熟悉和比較常見的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根據對立面的思維路線進行發展,從反方向對數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因為每一種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多方面的特點,而人們習慣于沿著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引發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在初中數學的學習中,對于某些數學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例如方程函數,其實如果試著從結論往回推,從反方向進行思考,從答案往已知條件推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問題簡單很多。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方程函數思想的滲透方法
1.認真有效地備課,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在相關的數學教材中,并沒有明顯地將相關的數學結論中所涉及到的隱含數學思想方法以及相關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完全體現出來。如果教師沒有在課前對教材的具體內容、涉及到的數學思想以及適合講授的教學方法進行熟悉與準備,那么在講課時也就不能夠在課堂上將數學知識講解清楚、明白。數學的教學對教師的邏輯分析思維有極強的考驗,不應該僅傳授在教材上的數學基礎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對教材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深入透徹的研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隱含在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尤其是針對學生們方程函數思想建立的引導以及培養。課前備課應將問題講解清楚明白,務必要深入鉆研教材,精準掌握每個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并且根據章節概況來選定授課方式,做到認真嚴謹備課。課堂上講課清晰,層次分明,貫穿始終,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靈活地找出適合本節課、本個知識點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課堂上授課生動有活力,富有藝術性,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應對各種情境,對于學生的提問,首先引導學生們獨立思考、自己解決。最后教師要查缺補漏,能夠做到及時、正確地解答,這需要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
例如,在圖形中,已知點P是矩形ABCD中的一點,并且滿足PD=4、PA=3、PC=5,求PB的長度。
分析:在這道題目中,很容易就能夠發現數形結合的思想,學生要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觀察圖形之后,我們發現在題目中出現了直角三角形,就可以利用三角形進行解題。通過點P做出一條直線EF和AB、CD相交于點E和點F,然后再經過點P做出直線MN,讓MN∥AB,和AD相交于點M,和BC相交于點N,然后設BH=x,CN=y, PN=h。將32-x2=42-y2、y2+h2=52進行聯立,就能夠得到PB2=18,所以就得到了PB的長度。
2.將多媒體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相結合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重點發展動力,為人們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在我國教育教學方面,信息技術也同樣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上,教師們可以采用具有形式新穎、教學直觀以及簡便易懂等特點的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軟件的教學方法,將多媒體教學與初中數學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方程函數思想等方面的指導和教育,使得學生從視覺、聽覺兩方面同時受到熏陶,時刻為培養學生創造學習的有利條件,多方面了解方程函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們能夠有效地建立和提高初中數學中的方程函數思想。這個方法能夠快速提高學生們對于數學課堂的熱愛,更加有助于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將多媒體技術與數學課堂教育結合起來是提高初中數學課堂對于方程函數思想教學質量的好方法。
在每一門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都大大影響著課堂教育的有效性和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從而大大地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提高初中數學課堂對于方程函數思想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首要策略。教師們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最優的教育模式。例如,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嘗試將學科知識點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多多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
3.合作討論,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對于理科的教學中,研究討論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研究討論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研究討論中十分有效地提高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在中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多多提供機會將學生個人與小組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加強與組內成員的交流,提供充分的學生自主活動空間以及廣泛的交流。例如,在學習方程函數的課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對方程函數中的各種特點進行歸納、分類。合作討論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更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團結合作精神,了解團隊的重要性。讓學生們認識到該知識點的應用價值,更能夠提高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們喜歡上數學,從而大大提高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4.培養學生多看書的習慣,培養方程函數思想
作為新一代知識青年,要養成多看書的習慣,此處的書指的是課本教材以及相關知識講解資料。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是回憶課堂知識、鞏固方式方法的過程。“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是學習知識十分有效的策略,與此同時,也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讀書的同時,將方程函數的解題方法進行深入的了解與應用,針對不同的方程函數題目類型,采用相應的不同的解題方法,通過課后對往日錯題的研究,多多復習,自我探索,能夠促進方程函數思想的建立與提升,同時對提高知識的學習效果作用特別大,能夠直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育的效率。
三、總結
方程函數思想主要涉及邏輯思維、定向思維、逆向思維、擴散思維以及創新思維等等,是有效學習方程函數知識需要建立的前提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
參考文獻
[1]劉昭慧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方程函數思想的運用[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3,(4),17-18。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89-01
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中一個重要的代數教學的開始,其重難點主要是找出題目中的相等關系,從而快速列出方程式,解出答案,并且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關系著以后代數方程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做好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性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一、巧妙設置問題,激發探索興趣
初中生的好奇心更具理性化,想要抓住學生的興趣焦點,必須要深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并以此類事物為教學題材,巧妙設置問題情境來引入新課。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多方面的調查和了解,最終決定以其他課程為載體,找準一元一次方程和其他學科知識的有效連結點,巧妙運用其他學科知識,準確刻畫方程中的等量關系,引導學生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數量關系,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對問題的探索欲,接著再及時引入新概念,順利導入新課。
筆者先是運用了古詩“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進行導入,再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詩中的情景,其后讓學生們算算“寺內幾多僧”。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三個人用一個碗吃飯,用364除以4就可以得出”;有的說“四個人用一個碗喝羹,用364除以3也可以得出”。學生們的意見各不相同,此時筆者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等量關系,最后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等式,解決了“幾多僧”的問題,順利引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在以上過程中,筆者通過引入詩句,創設了詩中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紛紛發表了對問題的看法,活躍了課堂氛圍,為教學內容的有效導入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最后成功導入了新知識點。
二、教學貼近生活,提高生活技能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因此,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貼近生活,選取一個實用性強、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情境為例來展開教學。如人們在一些商場、超市門前經常會見到“打折”“降價”“甩賣”等促銷標語,教師可以將此融入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理性對待商場的打折促銷,以生活為載體,用數學來增強學生認識數學的重要性,掌握銷售的盈虧奧秘,培養學生的生活技巧,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
筆者根據“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問題:百貨商店在周末某一時間以每件60元的價格賣出兩雙運動鞋,其中一雙盈利25%,另一雙鞋虧損25%。賣這兩雙鞋總體上是盈利還是虧損或是不盈不虧?有的學生說不盈不虧,有的學生說盈利了,有的學生說虧損了。在學生出現思維沖突時,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交流,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用一元一次方程來求出進價,從而確定商家的盈虧。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學中,生活題材的情境問題設置能夠引發學生共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三、練習舉一反三,拓展思維能力
練習是課堂上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如何設計課堂練習,讓其起到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是教師要著重考慮的問題,也是難點。首先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于更好地設計針對性的練習。其次,根據學生的情況,分層次、逐級性地設計練習題目,由易到難,力爭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最后,讓學生對題目的解法進行自由地交流與討論,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在互相討論中學會對知識點舉一反三,達到真正掌握知識點的目的。
筆者在教學概念、找相等關系等內容后,設置了如下練習:甲、乙兩人都以不變的速度在400米的環形跑道上跑步,兩人在同一地方同時出發同向而行,甲的速度為100米/分,乙的速度是甲速度的3/2倍。他們什么時候相遇?在學生順利解決這一個問題后,筆者展開了變式訓練。
變式一:經過多久兩人第二次相遇?
變式二:若兩人在同一地點同時出發相向而行,他們什么時候第一次相遇?
以上課堂練習,筆者在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后,對練習進行了階梯式的設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積極地融入到練習討論中,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解決變式練習中學會舉一反三,真正得到思維上的拓展。
摘要:“數與代數”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數學課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與傳統的初中數學中代數部分相比,新課程標準在這一學習領域的目標、內容及教學活動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因此應該按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對“數與代數”及其教學進行認識,探索新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數與代數 教學策略
1、初中數學“數與代數”的教學價值
1.1 培養學生現實應用的能力
通過數與代數的學習,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認識到數、符號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重要語言,方程、不等式與函數是現實世界的數學模型,從而認識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培養初步的應用能力。
1.2 提高學生創新及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數與代數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探索,數的概念的建立、擴充以及數的運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導,方程的建立和求解,函數關系的探究等活動,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心,初步形成創新意識和發現能力。
1.3 幫助學生形成辯證科學的數學觀念
在數與代數中,不僅知識中存在著正數與負數、加法與減法、乘方與開方、變量與常量、精確與近似等對立和統一,而且在研究過程中也充滿己知與未知、特殊與一般、具體與抽象等對立與統一。同時,在變量和函數的研究中,還充滿著運動、變化的思想。因此,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有利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認識現實世界。
1.4 陶冶學生情操,形成良好品質
數與代數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數與代數的學習還可以培養學生細心嚴謹、一絲不茍的態度,知難而進、堅忍不拔的品質;數與代數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美,可以激發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
2、新課標下“數與代數”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傳遞者,學生則是知識的接受者。在《標準》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2.1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單一的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不再是課程的被動實施者、執行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建設者;不再是習題和試題的編制者,而是擁有先進理念、懂得現代教育技術、善于學習和合作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者。
2.2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
教師角色的轉變,必將帶來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學方式改變集中體現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評價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的學習需要。
2.3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應當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觀察、實驗、驗證等活動,應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將由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向多樣化學習方式轉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將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
3、新課程標準下“數與代數”的教學方法
3.1 現實中抽象出數的概念,培養學生數感
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在對現實背景的感受和體驗中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具體地理解數的意義。
例如,對100萬的認識,可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量,感受其大小,以形成對100萬等大數的認識。“貴州省中小學在校學生有100萬,每人每天節約一粒大米,一天可節約多少粒大米?重多少克?”這個問題對學生很有吸引力,他們或者先稱出100粒大米的重量,或者先稱出1千克大米,再數一數粒數,利用比例的知識很好地估計出了100萬粒大米大約是21千克重。這樣,學生對100萬這個大數就有了直觀的感受和認識。
3.2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符號感
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號所表示的問題。應創設空間,逐步滲透,幫助學生建立符號感。培養學生的符號感,必須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于數學教學的始終。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感到一些困惑,“如果字母作為一個數的不確定名詞,那又為什么要用這么多a,b,c ……”,實際上這就像我們講到這個人和那個人一樣,學生不理解a怎么能等于b,你可以告訴他a與b不一定相等,但也可能偶然相等。最本質的一點是要使學生知道字母表示某些東西,不同的字母或表達式可表示相同的東西。
3.3 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學生只有不拘泥于教師提供的案例,而能主動地尋求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才能為知識的應用找到生長點,也才有可能進一步探索其應用,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可以說,主動尋求新知識的實際背景,是增強應用意識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強調努力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今天,主動尋求知識的應用領域,開辟更廣闊的應用空間,顯得格外重要。
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地組織數學應用教學的內容,以使自己的教學藝術達到引人入勝,至臻完善的境地,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功能。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科學安排,把抽象的概念拓展為生動、有趣的典故,促進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呂世虎,肖鴻民.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探討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對初中生數學成績的影響,為改進教師的數學教育實踐,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提供理論依據。采用教師教學方式問卷、數學自我概念問卷對1649名初中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初中數學教師落實新課標倡導的教學方式的狀況不夠理想,略高于中值水平;鼓勵探究顯著高于因材施教、互動教學。數學自我概念存在性別差異,男生顯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數學成績顯著高于男生。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成績之間顯著正相關。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對初中生數學成績均有正向預測作用。教師教學方式對數學成績不僅具有直接預測作用,而且可以通過數學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間接預測數學成績。
關鍵詞
初中生 教師教學方式 數學自我概念 數學成績
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學行為和活動方式、方法的結合[1]。新課標背景下,教學方式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如何?這是教學研究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初中生數學成績是其學業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內外大型教育質量評價項目(如:PISA、TIMSS、NAEQ)持續關注的重點內容。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一些研究者通過實證方法探討了教學方式對數學成績的影響。例如:鄭太年等人調查發現:初中數學教師的講授教學法明顯多于討論教學法,講授法對數學成績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但討論法對數學成績的預測作用卻是負向的[2]。石寧通過實驗發現:相對于傳統教學法,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包括:學生課堂積極性、書面作業完成狀況、態度習慣及期末考試)更好[3]。劉堅等人對我國中小學生的大樣本數據進行多因素分析發現:控制相關變量之后,學校總體教學方式(包括因材施教、互動教學、鼓勵探究)對數學成績具有獨立的顯著正向作用。上述研究主要關注了教學方式對數學成績的直接作用,但是教學方式作為外部因素,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是通過個體內部因素起潛在的、間接的作用[4]。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探討教學方式對數學成績的影響大小及影響路徑。
學生的數學自我概念是影響數學成績的重要內部因素之一,是指學生對自己在數學學業方面的特長、知識和能力形成的比較穩定的認知、體驗和評價[5]。以往研究證實:初中生的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成績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6],數學自我概念水平越高的學生,其數學成績也越高[7]。教師教學方式對數學自我概念的影響也得到了部分證實。如:宋翠利發現,學生課堂參與尤其是行為參與越多,其學業自我概念水平越高[8];歐陽丹發現,學生感知到的教師期望和支持行為對學業自我概念有顯著的積極影響[9]。數學自我概念是具體體現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學業自我概念,因此,可以推測教師教學方式會通過數學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來間接影響數學成績。
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對初中生數學成績的影響及數學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為改進教師的數學教育教學、提高學生數學成績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一項區域教育質量監測項目數據庫。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S市H區25所初中的8年級學生為被試進行問卷調查。刪除無效問卷后,最終參與統計的有效被試為1649名,包括男生851名,女生798名。
2.研究工具
(1)教師教學方式問卷
該問卷測查內容主要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的實施建議[10],參考上海市2012年中小學學業質量“綠色指標”測試相關內容[11],自編9個題目,由學生報告其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相關的教學行為,包括因材施教、互動教學和鼓勵探究三個維度。采用“1~4”(從不、有時、經常、總是)4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數學教師的相關教學行為頻次越高。本研究中,結構效度分析顯示:χ2(24)=316.78、CFI=0.96、GFI=0.96、TLI=0.94、RMSEA=0.08。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顯示:總體及各子維度α=0.90、0.78、0.75、0.81。
(2)數學自我概念問卷
該問卷包括5個題目,來源于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12],由學生自我報告,單一維度,采用4點計分方式(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得分越高,數學自我概念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結構效度分析顯示:χ2(5)=35.62、CFI=0.99、GFI=0.99、TLI=0.98、RMSEA=0.06。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顯示:α=0.87。
(3)數學成績
問卷調查之后,全區組織了一次數學統考。本研究將原始成績轉化成T分數(M=60,SD=10)后來反映學生的數學成績,分數越高數學成績越好。
3.數據收集與處理
問卷的數據收集借助于計算機網絡平臺來完成,各學校數據收集員經過項目組集體培訓后,按照統一流程,在規定的時間段內組織學生在學校微機室完成調查。數學成績是由學生參加紙筆測試獲得相關數據。數據收集完成后,利用SPSS20.0和AMO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二、研究結果
1.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成績的基本特點
對研究變量的基本特點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顯示:第一,初中生知覺到的數學教師教學方式不夠理想(2.85±0.59),略高于臨界中值水平(中值為2.5);對三個子維度進行方差分析發現鼓勵探究顯著高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顯著高于互動教學(F(2,1647)=333.45,P
表1 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數學成績的基本特點
(M±SD)
注:*P
2.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成績的相關分析
對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成績進行兩兩之間的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教師教學方式總體及各子維度與數學成績顯著正相關(r=0.10~0.16,P
3.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對數學成績的預測作用分析
首先,檢驗教師教學方式對學生數學成績的直接預測作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發現: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分別為χ2(2)=13.31、CFI=0.99、GFI=0.99、TLI=0.98、RMSEA=0.04;教師教學方式對數學成績的直接預測作用非常顯著(β=0.15,P
其次,將數學自我概念作為中介變量,檢驗教師教學方式對學生數學成績的間接預測作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發現:中介作用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分別為χ2(25)=198.88、CFI=0.97、GFI=0.97、TLI=0.96、RMSEA=0.06(見圖1)。教師教學方式對數學成績預測作用仍然顯著(β=0.08,P
三、討論
1.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的基本特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初中生知覺到的教學方式總體及各子維度(因材施教、互動教學、鼓勵探究)得分略高于臨界中值,處于“有時”和“經常”之間,說明初中數學教師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倡導的教學方式落實狀況尚不理想。可能是由于教師的教學理念存在偏差,受傳統教學方式的慣性束縛,對新課標教學方式信心不足;也可能是由于教師自身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缺乏數學學科之外相關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課程教學論)的學習與積累,無法滿足新課標教學的需要;還有可能是由于班級規模大、教學任務重、評價體系不合理等外部因素造成教師無法很好地采用新課標倡導的教學方式。本研究還發現,數學教師鼓勵探究行為最多,而互動教學行為最少,可能是由于互動教學對教師挑戰更高,需要教師具備寬泛的知識體系來即時處理現場生成的教學問題。因此,全面落實新課標倡導的教學方式,一方面需要教師通過不斷學習更新教學理念,完善知識體系,掌握相關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部門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為教師改進教學方式創造外部條件。
本研究對數學自我概念分析發現,初中生的數學自我概念總體表現一般,得分在臨界中值附近。若以2分及以下(“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為低自我概念的話,數學自我概念較低的學生比例高達26.1%,這一結果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數學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實施課堂教學、課后教學反思等環節中,要同時關注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針對數學自我概念水平較低的學生,采取干預措施(如創造機會讓更多學生具有成功經歷)提高其積極情緒體驗。研究還發現,數學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女生顯著低于男生,這與前人研究的結果具有一致性。這一現象可能是由于性別刻板印象觀念造成的,許多家長、老師和學生普遍認為,男生比女生更擅長學習數學,數學對女生而言更難,這種社會文化因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女生的數學自我概念。實際上,本研究數據顯示女生的數學成績要顯著高于男生。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幫助女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消除數學學習的性別刻板印象,緩解學習過程中的消極情緒,提高女生的數學自我概念水平。
2.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對初中生數學成績的影響
相關分析結果發現,教師教學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成績兩兩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教師教學方式和數學自我概念得分越高,學生數學成績越好。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發現,教師教學方式對數學成績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可解釋其變異的2.2%,數學教師對新課標倡導的因材施教、互動教學、鼓勵探究等教學方式使用的頻次越高,其學生的數學成績越高。這一結果否定了部分教師對新課標教學方式的消極看法。目前,一些教師在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時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對課程改革持有抗拒心理,擔心積極推進教學方式變革會給學生成績帶來負面影響。于是,他們不愿轉變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穿新鞋走老路”“換湯不換藥”的現象。因此,相關部門在日常教研和教師培訓過程中,應該通過實證研究數據打消教師的矛盾心理,同時設計具體內容幫助教師掌握如何通過落實新課標倡導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數學成績。
分析數學自我概念在教師教學方式對數學成績預測作用過程的中介作用發現,中介作用模型比直接作用模型對數學成績的解釋率更大(ΔR2=12.9%),數學自我概念的中介效應非常顯著,占總效應的比例為46.8%,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教師教學方式對學生數學成績的作用機制過程。首先,教師教學方式對數學自我概念具有顯著積極影響。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的實施建議,如果教師采用因材施教、互動教學、鼓勵探究等教學方式越多,則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的情緒體驗越積極,對自己的數學學業能力評價越高[10],自我概念水平也就會越高。因此,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通過轉變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自我概念。其次,數學自我概念對數學成績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以往研究發現,學業自我概念的“自我增強模型”指出學業自我概念具有動機性質[13],自我概念水平較高的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更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因此會取得更高的數學成績。梁好翠的研究也證實,初中生數學自我概念可以通過增強數學學習動機來提高數學成績[5]。該結果啟示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自我概念達到提高數學成績的目的,并且應該制定相應的教學對策來增強學生的數學自我概念。最后,教師教學方式可以通過數學自我概念的部分中介作用間接影響數學成績,中介效應的比例為46.8%。這一結果表明,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變革教學方式,落實新課標倡導的因材施教、互動教學、鼓勵探究等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數學自我概念水平,進而提升其數學成績。由于數學自我概念僅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教師教學方式對數學成績的影響過程中可能還存在其他內部因素(如學習興趣)的中介作用,需要后續的實證研究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李森,楊正強.論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其變革[J].當代教學科學,2008(3).
[2] 鄭太年,王美,林立甲,等.我國教師的教學方法及其對學生數學成績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J].全球教育展望,2013(2).
[3] 石寧.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方式與實證分析[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4] 劉堅,張丹,綦春霞,等.大陸地區義務教育數學學業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12).
[5] 梁好翠.初中生數學自我概念對數學成就影響機制的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3(2).
[6] 周琳.初中生數學焦慮、數學學業自我概念及其對數學成績的影響[D].開封:河南大學,2008.
[7] 付文婷.初中生數學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其對數學成績的影響[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8] 宋翠利.小學生課堂參與、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1.
[9] 歐陽丹.教師期望、學業自我概念、學生感知教師支持行為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05.
[10] 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1]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2012年上海市虹口區中小學生學業質量分析報告[R].2013.
[12] PISA.OECD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2012_Student Questionnaire [DB/OL].http://pisa2012.acer.edu.au/downloads.php,201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1.使學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義;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確識別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及常數項.
(二)能力訓練點:1.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三)德育滲透點:由知識來源于實際,樹立轉化的思想,由設未知數列方程向學生滲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一元二次方程的意義及一般形式.
2.教學難點:正確識別一般式中的“項”及“系數”.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用電腦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塊長方形的薄鋼片,在薄鋼片的四個角上截去四個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邊折起來,就成為一個無蓋的長方體盒子,演示完畢,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和剪刀,實際操作一下剛才演示的過程.學生的實際操作,為解決下面的問題奠定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手、腦、眼并用的能力.
2.現有一塊長80cm,寬60cm的薄鋼片,在每個角上截去四個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積為1500cm2的無蓋的長方體盒子,那么應該怎樣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邊長?
教師啟發學生設未知數、列方程,經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會解,說明所學知識不夠用,需要學習新的知識,學了本章的知識,就可以解這個方程,從而解決上述問題.
板書:“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師恰當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
通過章前引例和節前引例,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知識來源于實際,并且又為實際服務,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可以解決許多實際問題,真正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產生用數學的意識,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中.同時讓學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學過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義?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問題的提出及解決,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鋪墊.
2.引例:剪一塊面積為150cm2的長方形鐵片使它的長比寬多5cm,這塊鐵片應怎樣剪?
引導,啟發學生設未知數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觀察、比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兩邊都是關于未知數的整式,這樣的方程稱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這樣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在整式方程的前提下定義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元”指的是“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二次”指的是“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元”和“次”的概念搞清楚則給定義一元三次方程等打下基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是指方程進行合并同類項整理后而言的.這實際上是給出要判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首先要進行合并同類項整理,再按定義進行判斷.
3.練習: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4)6x2=x;
(5)2x2=5y;
(6)-x2=0
4.任何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為一個固定的形式,這個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稱二次項,bx稱一次項,c稱常數項,a稱二次項系數,b稱一次項系數.
一般式中的“a≠0”為什么?如果a=0,則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寫出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及常數項?
教師邊提問邊引導,板書并規范步驟,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6.練習1:教材P.5中1,2.要求多數學生在練習本上筆答,部分學生板書,師生評價.題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項系數化為正數.
練習2:下列關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請分別指出其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常數項.
8mx-2m-1=0;(4)(b2+1)x2-bx+b=2;(5)2tx(x-5)=7-4tx.
教師提問及恰當的引導,對學生回答給出評價,通過此組練習,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四)總結、擴展
引導學生從下面三方面進行小結.從方法上學到了什么方法?從知識內容上學到了什么內容?分清楚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1.將實際問題用設未知數列方程轉化為數學問題,體會知識來源于實際以及轉化為方程的思想方法.
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及常數項.歸納所學過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義與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區別和聯系.強調“a≠0”這個條件有長遠的重要意義.
四、布置作業
1.教材P.6練習2.
2.思考題:
1)能不能說“關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2項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試說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義及一般形式(學有余力的學生思考).
五、板書設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1.整式方程:……4.例1:……
2.一元二次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5.練習:……
…………
六、課后習題參考答案
教材P.6A2.
教材P.6B1、2.
1.(1)二次項系數:ab一次項系數:c常數項:d.
(2)二次項系數:m-n一次項系數:0常數項:m+n.
2.一般形式:(m+n)x2+(m-n)x+p-q=0(m+n≠0)二次項系數:m+n,一次項系數:m-n,常數項:p-q.
思考題
(1)不能.如x3+2x2-4x=5.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熟練運用判別式判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
2.學會運用判別式求符合題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圍和進行有關的證明.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邏輯性和靈活性.
2.培養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通過例題教學,滲透分類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運用判別式求出符合題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圍.
2.教學難點:教科書上的黑體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當>0時,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當=0時,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當<0時,沒有實數根”可看作一個定理,書上的“反過來也成立”,實際上是指它的逆命題也成立.對此的正確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把這個逆命題作為逆定理.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上節課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得出結論:“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當>0時,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當=0時,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當<0時,沒有實數根.”這個結論可以看作是一個定理.在這個判別方法中,包含了所有各種情況,所以反過來也成立,也就是說上述結論的逆命題是成立的,可作為定理用.本節課的目標就是利用其逆定理,求符合題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圍,以及進行有關的證明.
(二)整體感知
本節課是上節課的延續和深化,主要是在“明確目標”中所提的逆定理的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內容的學習,更加深刻體會到“定理”與“逆定理”的靈活應用.不但不求根就可以知道根的情況,而且知道根的情況,還可以確定待定的未知數系數的取值,本節課內容對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及思維全面性進行恰如其分的訓練.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說出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及常數項.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別式是什么?用它怎樣判別根的情況?
2.將復習提問中的問題(2)的正確答案板書,反之,即此命題的逆命題也成立,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如果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則>0;如果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則=0;如果方程沒有實數根,則<0.”即根據方程的根的情況,可以決定值的符號,‘’的符號,可以確定待定的字母的取值范圍.請看下面的例題:
例1已知關于x的方程2x2-(4k+1)x+2k2-1=0,k取什么值時
(1)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2)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
(1)方程無實數根.
解:a=2,b=-4k-1,c=2k2-1,
b2-4ac=(-4k-1)2-4×2×(2k2-1)
=8k+9.
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
方程無實數根.
本題應先算出“”的值,再進行判別.注意書寫步驟的簡練清楚.
練習1.已知關于x的方程x2+(2t+1)x+(t-2)2=0.
t取什么值時,(1)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2)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3)方程沒有實數根?
學生模仿例題步驟板書、筆答、體會.
教師評價,糾正不精練的步驟.
假設二項系數不是2,也不是1,而是k,還需考慮什么呢?如何作答?
練習2.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kx2+2(k+1)x+k=0有兩個實數根,求k的取值范圍.
和學生一起審題(1)“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應考慮到k≠0.(2)“方程有兩個實數根”應是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或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可得到≥0.由k≠0且≥0確定k的取值范圍.
解:=[2(k+1)]2-4k2=8k+4.
原方程有兩個實數根.
學生板書、筆答,教師點撥、評價.
例求證:方程(m2+1)x2-2mx+(m2+4)=0沒有實數根.
分析:將算出,論證<0即可得證.
證明:=(-2m)2-4(m2+1)(m2+4)
=4m2-4m4-20m2-16
=-4(m4+4m2+4)
=-4(m2+2)2.
不論m為任何實數,(m2+2)2>0.
-4(m2+2)2<0,即<0.
(m2+1)x2-2mx+(m2-4)=0,沒有實根.
本題結論論證的依據是“當<0,方程無實數根”,在論證<0時,先將恒等變形,得到判斷.一般情況都是配方后變形為:a2,a2+2,(a2+2)2,-a2,-(a2+2)2,-(a+2)2,……從而得到判斷.
本題是一道代數證明題,和幾何類似,一定要做到步步有據,推理嚴謹.
此種題型的步驟可歸納如下:
(1)計算;(2)用配方法將恒等變形;
(3)判斷的符號;(4)結論.
練習:證明(x-1)(x-2)=k2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提示:將括號打開,整理成一般形式.
學生板書、筆答、評價、教師點撥.
(四)總結、擴展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教科書上黑體字的應用,求符合題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圍以及進行有關的證明.須注意以下幾點:
(1)要用b2-4ac,要特別注意二次項系數不為零這一條件.
(2)認真審題,嚴格區分條件和結論,譬如是已知>0,還是要證明>0.
(3)要證明≥0或<0,需將恒等變形為a2+2,-(a+2)2……從而得到判斷.
2.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推理嚴密性和思維全面性的能力.
四、布置作業
1.教材P.29中B1,2,3.
2.當方程x2+2(a+1)x+a2+4a-5=0有實數根時,求a的正整數解.
(2、3學有余力的學生做.)
五、板書設計
12.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二)
一、判別式的意義:……三、例1……四、例2……
=b2-4ac…………
二、方程ax2+bx+c=0(a≠0)
(1)當>0,……練習1……練習2……
(2)當=0,……
(3)當<0,……
反之也成立.
六、作業參考答案
方程沒有實數根.
B3.證明:=(2k+1)2-4(k-1)=4k2+5
當k無論取何實數,4k2≥0,則4k2+5>0
>0
方程x2+(2k+1)x+k-1=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2.解:方程有實根,
=[2(a+1)]-4(a2+4a-5)≥0
即:a≤3,a的正整數解為1,2,3
當a=1,2,3時,方程x2+2(a+1)x+a2+4a-5=0有實根.
3.分析:“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還是一元二次方程,需分情況討論:
(2)當2m-1≠0時,
然而,筆者觀于很多有關方程的課堂教學,感到教師往往著力于程式化、方法性和技能化的教學,對蘊含其中思維性、本質性和感悟性的重要數學意識,卻在不經意的教學中淡化或隱去,造成學生對方程在數學中的地位和意義認識不足.這種沒有讓學生獲得生動思維和深刻感悟的學習歷程,打造的只是方程知識的“虛架子”或刻板的解題程式,缺乏方程思想對數學建模的價值覺悟,一旦遇新的問題情境,方程作為“模”的意識就變得淡薄.以下列舉這方面的教學不足:
1 流失了引入未知數的“需求”意識
引入未知數的想法應當是在算術方法感到黔驢技窮的情形下去萌發、催生.算術思維強調從已知數出發,對已知信息進行思維直接加工獲得算式答案.在列式時,解題者往往以抽象思維的形式進行,啟發思維的工具最多是靠線段或面積分析圖,遇難一點問題時,甚至要發揮“超級想象”才能獲得正確的算式.由于算術方法缺乏對問題很好展開、表述和分析的“言傳”工具,只能靠抽象的“意會”行事.這種幾乎依賴記憶與想象,對已知數量分析、加工處理的方法,雖有時閃現奇思妙想異彩,但最終因承負信息容量有限和轉化問題手段的局限,用之不寬和活而不泛而窮途末路.
因此,在教學中引入未知數之前,教師應設計這樣的問題:故意設置數量關系復雜,造成算術思維的“斷鏈”.如:
誠然,小學階段已接觸到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將它與算術方法置于平行的位置上進行,既考慮到算術方法對培養數感和壘實數學基礎的價值,又放眼于未來發展之需:培養學生適應于用方程解決問題的代數思維.小學時,提出的問題一般較為簡單,通常兩種方法都可以解決,體會用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但真正讓他們領略方程的代數思維超越算術思維,應當還是在初中.可惜的是,筆者從平時聽課中發現:教師往往先講問題的算術解法,然后再導入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給學生印象:方程作為代數的新思維是與算術思維等效的,只不過是換一個“玩法”的新玩意.筆者認為:只有在挑戰新問題時,讓算術思維顯出窘迫,學生才能領略:未知數的引入會帶來數學思維語言的發展,它便于我們對數學思維延續、拓展和表述,有了它,數學思維便有了“唱歌起舞”的愉悅感.
2 流失了“有用的未知數”意識
【關鍵詞】新教法;觀念;興趣
一、用新教材的基本理念來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通過教授數學知識,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教材首先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因此要深刻的認識,立足學生終身發展以及參與未來競爭的需要,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育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實驗、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們的教學觀念與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進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學方法,從而逐漸過渡到熟練地駕馭新教材,才能變挑戰為機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發揮其作用。
二、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來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對所學知識加以關注和研究。新教材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并茂,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性,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極大的幫助。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課程的執行者,我們應該對此加以強化。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數學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國在數學領域的卓越成就,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要挖掘絢麗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數學美,給學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三、用科學的方法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和交流,獲得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概念、定理、公式的發現與證明過程,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現的一題多解的例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開放性課題研究,通過這種開放性課題的研究,學生既提高了數學語言的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獲得了新的知識,增強了合作意識,發展了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嚴謹活潑的課堂氛圍。改變課堂上傳統的老師問學生答的舊模式,更多地采取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
四、精確把握新教材的精髓來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初中數學教學從知識傳授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模式,著眼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養成,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實踐中,我們應精確把握其精髓,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結合近幾年教改中涌現的激勵式、探究式、發現式、情趣式等優秀的教學法,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新教材的特點,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實際的教學法,更好地開展新教材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積極主動地對課程進行適當的修正和調適,靈活使用新教材,設計出新穎的教學過程,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發他們的進取心,這也是衡量課程實施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新教材的實踐中,我們還應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在新教材的試用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暫時難以理解的問題,對新教材的編排會產生一些困惑;在教法改革中,我們還應防止矯枉過正,避免走進以滿堂問代替滿堂灌、以少講少練代替精講精練的誤區。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開拓,銳意進取,努力深入鉆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縱向體系;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平時挖掘積累生活生產中應用數學知識,方法的實例,廣泛收集數學信息,動腦筋想辦法組織素材。以此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
參考文獻:
在探索新教學模式時,有三個原則值得重視:1、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原則。全體學生在智力因素方面是存在差異的,在同等智力層次中,學生還存在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如性格、對課程的熱愛程度等。在教學過程中要除了注重學生的智力因素外,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對教學的影響。達到所謂的因材施教。2、同步數學與異步教學相結合原則。即在教學中,對全體學生的行動,提出統一要求和目標的同時,正確估計出學生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可能性,根據教材內容合理設置層次,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類型,在自學、聽講、討論、答問與作業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在班級集體中相對獨立地得到發展。3、學生心理認識規律與知識形成發展規律相結合原則。即遵循認識論與實踐論的基本原理,將知識內容進行彈性處理,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和每個學生的不同的認識階段。將新教材的彈性和學生的個性差異融于教法之中。
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
一、定好起跑線
先向學生宣傳層次教學法的目的。使每個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成績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劃分層次的目的是為了劃定每個學生現有的最近發展區,因材施教,最終縮小差異,達到班級整體優化。之后,公布學生雙基考查成績,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申報A、B、C三個學習小組。教師宣布各組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的不同標準和要求:C組學生在教師與同學的幫助下完成學習,達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練習題以及A組習題;B組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達到教材基本要求,獨立完成練習題、A組習題及部分B組習題;A組學生獨立達到基本要求,主動學習“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識拓廣性內容,在完成A、B組習題中總結歸納解題思想和方法,同時幫助B、C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共同進步。
二、分層次授課
1、備課設層次。備課時,教師認真研究教材,抓住問題的本質,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設置合理的認知層次:形象記憶性內容設為第一梯級,保證C組學生“吃得了” ;抽象理解性內容為第二個梯級,使B組學生“吃得好” ;知識擴展性內容為第三個梯級,滿足A組學生“吃得飽” 。 例如,初二“同類二次根式定義”教學的三個層次為:(1)實例引入同類二次根式定義,舉正反例反復理解;(2)定義應用,充分理解“化簡后,被開方數相同的二次根式” ,并舉幾組不是最簡二次根式的例子進行理解;(3)定義的拓廣,從同類二次根式定義中發現一般同類根式的定義(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安排作業時,教師可將課外習題分為以課外習題集和教材B組習題為主的超基本題;以A組習題為主的基本題;以練習題和大部分A組習題為主的起碼題,以此來分別滿足A、B、C三個學習小組課外作業的要求,把教材以及與教材配套的習題全部落到實處。
2、講課沿層次。層次教學在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般講課規律的基礎上,在知識和時間的安排上做了較大的改進。就新授課而言,三個層次既獨立成段,又前后連貫,以便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明白自己在該梯級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對思維的發展起定向作用。在時間的安排上,第一、二個層次的授課時間要得到充分保證,一般25至30分鐘。這樣能保證B、C組學生聽懂吃透。第三個層次只需點到為止,一般5分鐘左右,使A組學生學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個學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內容),上無窮(定向啟發,課外發展)。另外,課堂練習也異于常規教學。各個學習小組的練習內容和標準應有所不同。既要明確不同層次學生回答相應層次的問題,又要激勵低組學生回答高組問題,完成高組的任務。教師還可將重點內容設置幾個有梯度的問題,交給學生討論,以求自己獲取知識。
三、分層次評估
成功感是人們順利完成一項工作的重要因素。學習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級授課的基礎上,學生順利完成了本層次的學習任務,而且經常超級答問和超級完成作業,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培養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讓學生得到滿意的分數。于是,我們采取如下考查方法:(1)同一套試卷分兩部分命題。雙基題80分,拓廣題40分,其計分方法是:A組學生實得分100分-扣分,B組學生實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組學生實得分=120分-扣分。(此種方法常用于綜合考查)。(2)題同,評分標準不同。基礎題對低組學生基分離,對高組學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識拓廣題補足A、B組學生的基分滿100分;允許C組學生做拓廣題,作為升級的參考因素。(此種方法常用于單元考查)。考查成績90分以上者為該組優秀學生。連同平時的聽課、作業以及智力因素等,作為學生升級的量化依據。
四、激勵學生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