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范文

    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S1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2

    引言

    農業作為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重視的產業,其發展也被格外關注。而農業的發展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就是氣候,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十分顯著,雖然會帶來更大的產量,但也會使農業產品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病蟲害也會對農業的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威脅,因為不同的氣候變化會引起不一樣的病蟲災害,這給農業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難度。因此針對氣候變化對農業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氣候變化對農業氣象的影響

    多變性是氣候的最大特征,而這一特性也讓農業的生產變得有些波動。因為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氣候變化,因此,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產生的農業氣象災害也各不相同。

    1.1氣候變化帶來的干旱影響

    在最近幾年中,氣候變暖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世界各國也開始重視這一問題,而氣候變暖對農業也有著相當嚴重的影響,氣候變暖會導致干旱地區經常出現較大區域的干旱,干旱地區水分缺乏十分嚴重,并且干旱面積一直都在擴大。而在我國,因為受到了氣候的影響,降水量總體呈現出“北少南多”的局勢,這樣一來,北方的旱情更加嚴重,而這一勢態以長江以北的區域最為顯著。

    通過對北方干旱地區近幾十年的數據分析,不難發現,北方農業生產區的干旱情況越來越嚴重,同時干旱面積也在進一步擴大,而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我國干旱災害的發生頻率總體呈上升的趨勢。干旱會給農產品帶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并且這種打擊所涉及到的面積非常廣。據統計,我國農業因為受到干旱影響而虧損的金額已經高達480億元,而其中甘肅省又是受干旱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

    1.2氣候變化帶來的洪澇影響

    干旱是由于雨水過少而造成的影響,而洪澇災害則是因為雨水過量導致的。農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十分顯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影響農業生產的直接因素就是降水情況,而洪澇災害并不是在特定的時節發生,它在4個季節都會突然出現然后給農業造成極大的影響,但是總的來說,洪澇災害最為集中的還是在夏季,夏季的洪澇災害不僅頻繁且影響力較大。而經常發生洪澇災害的地區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以及沿江、沿河流域,并且隨著全球變暖,這些地區的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大,勢態也越來越嚴重,其所引發的臺風等影響也給當地人們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1.3氣候變化帶來的大風冰雹災害

    大風冰雹也是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氣象災害,而在我國,每年都會有頻率相當頻繁的大風冰雹災害,最多的1a已經高達2000多次,而最少也有400多次。大風冰雹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也是極為嚴重,而其中最為主要的3個影響是暴雨、大風以及冰雹。暴雨災害的降水量大、時間短促,但造成的傷害非常大;大風則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進而使農作物的產量降低;冰雹會損害農作物的結構,進而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2氣候變化對病蟲害的影響

    2.1全球變暖對病蟲害的影響

    眾所周知,病蟲害最喜歡在一些溫暖的地方繁殖生存,而最近幾年全球氣候變暖也為病蟲的繁殖與生存創造了優越的環境,不僅使病蟲的冬眠時間大大減少,病蟲的繁殖速度也進一步提高,使病蟲災害的勢態進一步擴大。適宜的環境導致這些病蟲擁有高繁殖率以及高成活率,害蟲數量的持續增加也意味著農作物的生長會受到難以想象的打擊,這也給有關病蟲害的控制部門的工作加大了難度。在農作物受到自然災害的前提下,還需要面對病蟲害的災難,農作物的產量可想而知。

    2.2暖冬氣候對病蟲害的影響

    病蟲害受溫度的影響十分顯著,而溫暖的氣候不僅會使病蟲的存活及繁殖幾率大大提高,其活動范圍也會進一步擴大。而冬天作為病蟲害冬眠的季節,能夠降低其活動頻率,但是暖冬氣候的出現會導致蟲害的發生期提前出現,暖冬氣候會讓原本難以生存的病蟲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病蟲災害的擴散率也進一步的提高,不僅如此,病蟲災害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農作物受此影響,產量將大大降低。

    2.3地區性氣候的影響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因此南北氣候有明顯的差異,當溫度上升時,各個地區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一些喜歡潮濕的病蟲害就會有較高的活躍率與繁殖率,而喜歡干燥環境的例如蚜蟲等病蟲害的活動率則大大減少。

    第2篇: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氣象災害;早稻產量;影響;湖南邵陽;2010年

    中圖分類號S42;S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289-02

    邵陽市早稻于每年3月底至4月初、氣溫穩定在10~12 ℃開始播種,7月上中旬成熟收割,早稻生育期包括播種至出苗、移栽、分蘗、幼穗分化、孕穗、抽穗揚花、成熟收割,播種至成熟所需的活動積溫為2 100~2 500 ℃,有效積溫為1 200~1 350 ℃。2010年邵陽市早稻生長期內天氣氣候條件異常,倒春寒、冷害、低溫連陰雨、強降水、暴雨洪澇等農業氣象災害頻繁發生,對該市早稻生產和產量影響極大。其中倒春寒和低溫連陰雨都是多年罕見的,導致早稻大面積減產,同時對邵陽市農業經濟和農民收入產生很大影響。及時總結分析2010年天氣氣候條件及其對早稻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對今后加強農業生產管理和防災減災、早稻產量預測預報具有重要意義。

    12004―2010年早稻產量變化趨勢分析

    2004―2010年邵陽市早稻單產繪制的產量變化趨勢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2007年早稻平均產量最高,達到6 153 kg/hm2,2010年早稻平均產量為近7年來最低,為5 707 kg/hm2。根據早稻生長期間天氣氣候條件,2007年農業氣象條件較好,沒有遇到倒春寒、低溫連陰雨等農業氣象災害,因此平均產量較高。2010年,早稻生長期內遇到了倒春寒、低溫連陰雨、暴雨洪澇災害等多種農業氣象災害,致使早稻生長期推遲,分蘗數減少,部分早稻田絕收。

    2早稻生長期農業氣象條件概況

    一是積溫。2010年,早稻播種至成熟收割期間≥10 ℃的積溫為2 034~2 245 ℃,較常年偏少66~255 ℃。二是降水。2010年4―6月邵陽市降水量在592~758 mm,較常年同期偏多50~150 mm,其中4月較常年偏多30%~60%,5月邵陽市區較常年偏多3成,其他地區正常,6月較常年偏多40%~60%,且6月局地降水異常偏多。三是日照。2010年4―6月邵陽市日照時數在202~273 h,與常年同期相比偏少70~130 h。由于5月陰雨寡照日數較多,嚴重影響早稻生長和分蘗,使早稻生長期推遲10~15 d。

    3農業氣象災害及其影響

    3.1倒春寒

    倒春寒指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旬平均氣溫低于該旬平均值2 ℃或以上,并低于前旬平均氣溫,則該旬為倒春寒。倒春寒能造成水稻爛種爛秧,嚴重影響早稻產量。倒春寒等級標準見表1。倒春寒是大尺度天氣系統產生的持續性天氣過程,當華南靜止鋒生成并維持在湖南省上空,可形成低溫連陰雨天氣,地面不斷有新的冷空氣從中路或東路補充到靜止鋒中,使靜止鋒得以長期存在,造成倒春寒天氣[1]。

    2010年4月上中旬邵陽市各個縣(本站)平均氣溫和平均氣溫距平值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除綏寧縣為輕度倒春寒外,該市其他地區均達到中等倒春寒。2010年4月中旬,正值該市早稻苗期生長階段,此時北方冷空氣活動頻繁,造成邵陽市4月中旬溫度偏低,早稻出現不同程度爛種、爛秧、爛苗,對早稻扎根有不利影響;同時早稻出苗期進一步推遲,苗情較差,較常年推遲10 d左右。為了減少倒春寒對早稻的不利影響,要選擇合適的播種期播種,抓好種子處理關,可以采用薄膜保溫育秧,增加苗床溫度。

    3.25月低溫及連陰雨

    5月連續5 d或以上日平均氣溫≤20 ℃為5月低溫。5月低溫發生時,西風環流指數為由高指數轉為低指數,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從北緯16.3°北抬至北緯18.6°。中低層長江流域存在橫切變,地面天氣圖上存在華南靜止鋒,并有冷空氣從東路或中路補充南下[1]。連陰雨指3月1日至10月30日,日降水量≥0.1 mm連續7 d或以上,且過程日平均日照時數≤1.0 h。低溫連陰雨對早稻的影響較大。分蘗數是表征水稻產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2]。據資料統計,2010年5月邵陽市降雨日數達到18 d,降雨量與常年相比正常,月日照時數在74~101 h,較常年同期偏少20~33 h。5月早稻正處于分蘗至幼穗分化期,連陰雨天氣嚴重影響了早稻分蘗數,造成早稻分蘗數減少。根據武岡農試站記載,2010年邵陽早稻分蘗莖數為113個,較2009年減少30個左右,分蘗數的減少嚴重影響了早稻產量。為減少低溫連陰雨對早稻造成的不利影響,雨后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早稻根系病變、爛種死苗,同時根據苗情長勢,及時追肥,中耕除草。

    3.3暴雨洪澇災害

    根據資料統計,2010年5月13―14日邵陽市出現了大范圍暴雨和局部大暴雨。13日邵陽自動站顯示,有77個站點日降水量超過25 mm,18個站點超過50 mm,2個站點超過100 mm;14日有33個站點大雨,12個站點暴雨,1個站點大暴雨,城步五團,日降水達150.5 mm。這次過程為2010年入汛以來最強降水,此次大范圍暴雨造成該市早稻大面積絕收。2010年6月邵陽市共發生暴雨洪澇災害7次。根據降水資料統計,綏寧縣暴雨洪澇災害發生頻繁,致災程度嚴重,降水量異常偏多,導致早稻大面積絕收。從表3可以看出,2010年6月,綏寧縣月降水量為350.7 mm,較歷年偏多9成,大部分地區降水偏多,且局地降水異常偏多,暴雨頻繁發生。因此,邵陽市6月暴雨洪澇發生頻繁,是早稻產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暴雨洪澇災害是邵陽主要氣象災害之一[3],每年都有洪澇災害發生,只是受災程度不同。6月正值水稻孕穗至灌漿乳熟期,此時早稻耐洪能力較差,暴雨洪澇災害使早稻結實率下降,空秕率增加,造成早稻嚴重減產,甚至絕收。據統計,2010年近4萬hm2早稻絕收。

    4結語

    結合早稻生長期間天氣氣候條件,重點分析了影響早稻產量減產的3個關鍵農業氣象災害[4]。4―5月連陰雨日數較多,北方冷空氣活動頻繁,造成邵陽市氣溫偏低,早稻生長期推遲10~15 d;暴雨洪澇淹沒農田,造成農作物大面積絕收,造成早稻產量下降。以期為以后早稻產量預測預報打下基礎,同時趨利避害,更加合理種植和管理,減少農業氣象災害對早稻的影響,提高早稻產量。

    5參考文獻

    [1] 廖玉芳,汪擴軍,趙福華,等.湖南省現代農業氣候區劃[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

    [2] 李偉.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J].漢中科技,2010(6):59.

    [3] 張茂文,謝彥,劉許生,等.洪澇災害對早稻產量的影響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22):142.

    第3篇: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建議;山東陽信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15-02

    農業生產是在自然氣候環境下所產生的社會與自然的生產過程,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部分都與自然天氣氣候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伴隨著我國農業生產不斷發展,在生產這一過程中,因為天氣異常或者由于天氣變化所導致的農作物產量減產等行為,稱之為農業氣象災害。當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一般包括很多,由于這些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還給農民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分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有關農業生產當地的氣候變化,才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控制,更好地防災減災。

    眾所周知,農作物在其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同時需補充營養,但是這些條件的前提需要明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現如今,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活動的變化,致使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由于全球氣候急速變暖,再加之一些極端天氣的出現,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良影響,同時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致使農業減產甚至顆粒不收。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更需要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和氣象服務工作,同時根據不同氣象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御,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高氣象工作的服務水平。

    1 陽信縣氣象災害概況

    根據近30年陽信縣氣象災害記錄資料分析,陽信縣境內經常發生的自然氣象災害有干旱、澇災、暴雨、冰雹、大風、干熱風、連陰雨、霜凍、低溫等。其中旱、澇災害是陽信縣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常頻繁交替發生。有歷史記錄資料以來,1986―2015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出現概率43.3%,干旱平均6.0年一遇;洪澇每3.0年一次,是氣象災害中導致農業生產損失最大的災害,且旱災明顯少于澇災。2010年8月陽信縣境內出現連續暴雨天氣,累計平均降雨量321.5 mm,全縣9個鄉鎮全部受災,農田大面積積水,排水困難,內澇嚴重。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因抗災能力差,倒塌嚴重。據統計,全縣農田受災面積34 680 hm2,絕產面積6 759 hm2;損壞房屋6 395間,倒塌房屋5 855間;轉移人員7 488人;受災人口136 000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7 530萬元。

    大風冰雹災害是影響陽信縣農業生產的第二大氣象災害。大風多發生于春季,其次為夏季,夏季大風多伴有雷雨冰雹發生。冰雹一般多出現在4―7月,且以6月最多。1986―2015年大風冰雹災害發生幾率為36.7%,在自然災害中僅次于洪澇。

    2 陽信縣主要氣象災害

    2.1 干旱災害

    干旱是指降雨量少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使農作物處于缺水的狀態下,無法正常地生長。這種現象存在的時間越長,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越大,會出現減產和絕收的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農作物死亡,給農民的經濟損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陽信縣干旱發生類型主要分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連旱等,其中以夏旱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春旱和秋冬連旱影響時間最長。

    2.2 洪澇災害

    澇災是影響陽信縣農業生產的最主要自然災害,這一災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災、濕災以及澇災3種類型。引發洪澇災害的原因眾多,造成陽信縣澇災發生的最常見、影響最大的因素為強降水,尤其是夏季短時強降水和大范圍持續性強降水。根據陽信縣土壤結構和地理環境,短時強降水或持續性強降水一旦達到暴雨或以上量級,受影響農田中會出現大量積水,若積水無法及時排出,會造成局部或大范圍農田發生內澇,致使農作物大量減產甚至絕收。

    2.3 大風冰雹災害

    大風冰雹災害是災害性天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旱澇災害更具影響范圍廣、局地性強、時間短、突發生明顯等特點。由于天氣系統的不穩定,在大氣中形成強對流天氣,經過大氣的動力和熱力共同作用的因素影響,加劇了風雹天氣的產生。大風冰雹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較為嚴重,出現時會對農作物的枝葉、莖稈和果實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且不利恢復,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陽信縣大范圍種植梨樹,鴨梨生產在農業經濟生產中占重要地位,大風冰雹災害性天氣的出現往往致使鴨梨大范圍落果、果實受損,影響鴨梨品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1-2]。

    3 防御措施

    3.1 干旱災害的預防措施

    對于干旱的預防,氣象部門應該做好中長期氣候趨勢的預測分析工作,加強對天氣系統變化的監測,及時做好預警,給農民提供完善的農業生產建議。根據天氣形勢的發展,適時開展人工降雨(雪)作業,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給。另外,還應該重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通過推廣節水灌溉的形式,加強植被建設,對預防農作物旱情發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3.2 暴雨洪澇災害的防范措施

    暴雨洪澇災害是夏季發生頻率最高的氣象災害之一,具有范圍廣、強度大等特點。預防暴雨災害,一是要早預報、早預防,氣象部門根據天氣形勢的發展及早做出預報,各部門及時做好準備,為提前防御打下基礎。二是要做好天氣跟蹤服務,一旦縣域內降水量接近或達到暴雨,氣象部門應及時暴雨預警信號,并密切監視天氣過程勢態發展,第一時間為領導決策和農民防災提供可靠的氣象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充分掌握,及時采取防治措施。三是要相關部門做好防洪工程建設和防洪防御機制,加強對農田內部水的排澇工作,注重排澇設施的維護,降低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4 建議

    4.1 構建完善的災害防御體系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由于農業生產和氣象變化密切相關,因此政府相關單位要重視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統一部署,協調各個部門,聯合協作,共同防御氣象災害,建立科學有效的防御體系。對氣象災害的發生能夠做好提前的預案,進行有組織的防御、指揮。另外,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在氣象災害發生時進行預防,做好監測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門的通力配合下,把氣象災害的破壞降低到最低。

    4.2 掌握氣象規律,調整農業布局

    造成氣象災害的原因主要與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相關,因此需要相關人員在預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方面對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進行了解。氣象工作人員要根據氣象變化做好監測,及時對災害發生進行測報,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災害預警。在農業生產過程要進行合理的農業生產布局,增強抗災減災的能力,保障農業高效和優質生產。

    4.3 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首先,對農業生產中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大力宣傳,提高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明確在農業生產中氣象災害產生的原因與破壞力,明確預防災害的重要性,在遇到氣象災害時,也能夠快速合理地進行響應,達到預防災害的效果;其次,增強氣象工作人員的基本技能,并提高防災意識,增加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減少氣象災害所帶來的農業損失,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總效益。

    4.4 建立農業災害保險與補貼機制

    由政府主導,并不斷探索適合我國農業災害保險的機制工作,聯合商業保險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入,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統一協調,建立保險新模式,避免農業生產過程中因為氣象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補貼模式,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穩定農業發展。

    4.5 增強生態環保意識

    造成氣象災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環境的變化,在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規律,科學有效地開發土地資源,并利用我國水資源,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同時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統籌安排農業生產活動,避免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環境出現改變甚至惡化情況的產生,盡量避免由于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氣象災害。

    5 結語

    總而言之,需要認識氣象災害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并將科研和氣象業務結合,同時依照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對相關農業氣象工作展開相應的分析,從而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氣象服務。另外,建立氣象服務管理體系,做好對于突發事故或者重大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理。農業生產本身會受到氣象變化影響,所以需要加強氣象災害工作的監測和預測,重視農業生產中因為氣象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增強預防氣象災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減少作物受災情況的發生,保障作物的增產增收,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

    6 參考文獻

    [1] 于璐,蔣慧亮,王春華,等.淺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發展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6(3):156.

    [2] 李建朝.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6(4):296.

    第4篇: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氣象災害 防災 減災 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1-0276-01

    前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1]。其中,氣象災害活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造成經濟總損失的71%左右,高居自然災害首位,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已成為全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氣象災害包括大氣直接產生的災害和衍生災害兩種。前者包括臺風、暴雨洪澇、干旱、冰雹、雷電、龍卷風,寒潮、低溫冷害和凍害,高溫熱害,沙塵暴和揚沙,連陰雨以及大風、大霧等。后者是指大氣作用于其它非大氣系統產生的災害,如風暴潮、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農林病蟲害、空氣污染等災害。

    1.我國氣象災害的分類概述

    當前,氣象災害已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臺風、暴雨(雪)、雷電、干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高溫熱浪、低溫凍害等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相當頻繁,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發生,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我國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氣象災害威脅。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對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和冷凍的影響、危害和造成的損失程度有比較充分的認識。由于局地風暴的危害因其常伴生在大范圍的暴雨中,因而過去常把其中的雷擊死亡人員和雷雨大風摧倒建筑物、機械設備導致人員傷亡以及冰雹造成農作物損失等災害列入暴雨洪澇災害中,忽略了它的危害程度。主汛期中國氣象局組織的“突發性氣象災害信息應急處理”業務中收集到的各種氣象災種造成人員的死亡數表明,僅雷擊和雷雨大風在我國造成的人員死亡數就達350人,占全部氣象災害死亡人數的32.2%,比單一由暴雨洪澇、地質氣象和臺風災種造成的人員死亡數都多X。

    2.我國主要氣象災害基本情況

    2.1 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特點和損失

    20世紀后半葉以來,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給我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氣象災害表現出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災情重等特點。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 800億元,約占國內內生產總值(GDP)的3% ~6%。受暴雨、熱帶氣旋、干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每年受災人口達4億多人次,傷亡3 000~4 0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 000萬hm2以上,占所有農作物的20% ~35%,糧食損失約200億kg,房屋倒塌200多萬間,財產損失約

    2 000億元人民幣。氣象災害不僅對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而且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構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2.2 我國主要氣象災害對各個地區的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熱帶氣旋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個臺風在我國登陸。2000年代以來,熱帶氣旋造成的年直接經濟損失呈明顯上升趨勢。從1970年代的后期到2004年農作物的災害情況較重,是1950和1960年代平均每5年受災的2~3倍,而1950年代的前期和1970年代的前期災害情況相近[5]。沿海各省從廣西、海南、廣東、福建一直到遼寧12省市自治區以及我國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地區,均受臺風活動的影響。1990~2004年我國大陸平均每年因臺風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60億元,死亡人數高達439人。我國暴雨洪澇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及華南、華中、華北、東北等地區; 1950~2004年,我國平均每年洪澇災害受災面積941萬hm2, 1990~2004年,平均每年澇災面積達1 373萬hm2,受災面積呈線性增加趨勢(圖2),并且長江和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頻數明顯增加。

    3.我國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

    3.1 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建設

    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天氣預報是其重要的條件。但因造成氣象災害的因素復雜,目前的天氣預報預警仍不能適應科學防災減災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無論是天氣預報能力,還是社會需求都要求加快建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加強氣象災害機理研究,提高大氣監測、信息加工和氣象災害預警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和氣象科技研究的進程。氣象災害預警水平依賴于大氣監測能力的提高。美國和我國短期天氣預報水平第一次快速、顯著提高分別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分析其原因,氣象衛星從太空監測地球大氣,所提供的云圖等新的地球大氣探測信息極大地豐富了過去常規大氣探測資料,特別是豐富了寬闊海洋、極地和高原、沙漠等人跡稀少地方的探測信息。自有氣

    象衛星探測后,活動在大洋上的臺風再也不會漏測了。我國目前的大氣監測網基本上是以監測天氣尺度以上系統為原則規劃組建的,數10km至數km的中小天氣尺度系統因目前站網距離大,成了漏網之魚。為了監測中小天氣尺度系統,提高對局地致災暴雨、雷雨大風、冰雹預報水平,減輕山地災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很有必要增加站網密度,建設自動氣象站。另外,還要建設氣象雷達站,提高衛星探測能力,建立起綜合性的、密度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化的立體大氣監測系統,以提高大氣監測能力。

    3.2 制定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原則,規范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行為

    減輕和防御氣象災害的影響,首先是要做好災害的預報預警工作。這意味著在災害發生前,提前預測氣象災害可能的發生和發展,使減災防災措施有的放矢,效益顯著。為了更好地做好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工作,提高氣象災害的預警能力,需要不斷加強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新方法的研制,提高對天氣氣候變化規律的認識。同時還需要加強天氣氣候變化監視系統建設,改進天氣、氣候變化監視手段,達到各

    種天氣、氣候探測信息采集及時,分析加工準確,自動化程度高,綜合能力強,效率高,使之能反應迅速,為減輕和防御氣象災害贏得寶貴時間。氣象災害主要是較為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的,只有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形成機理的研究、尤其是應用性研究,弄明白高溫干旱、暴雨洪澇、臺風、寒潮凍害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形成的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消亡的內在原因和環境條件,才能提高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和預警水平,達到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的目的。

    結語:綜上,氣象災害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然而我國目前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尚不完善。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需要建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加強氣象災害的機理研究,提高大氣監測、信息加工和氣象災害預警能力,這樣才能有效預防氣象災害。

    參考文獻

    [1] 辛吉武,邢旭煌,翁小芳,等.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 92(4):199-202.

    第5篇: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范文

    小城市及縣城幾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貫穿其中,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城市的輻射作用,人口與財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區現狀防洪標準低,據有關資料,在我國641座有防洪任務的設市城市中,防洪標準低于國家標準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縣城的防洪標準更低,僅為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有些縣城幾乎不設防;同時由于城區擴張,大面積地面硬化,使得暴雨產生的徑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頂托,使得內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區幾乎沒有排澇設施,造成市內排水系統不暢,排澇設施不足,城區經常遭受洪澇災害,損失十分嚴重,一些小城市、縣城幾乎年年受淹。根據有關資料統計,1999年,浙江省嘉興市一個市洪災損失就達40億元,除4億元為城市中心區的損失外,其余大量損失為分布在市轄城鎮,可見,小城市及縣城遭受洪澇損失之大。1998年,湖北來鳳縣遭遇了近50年一遇大洪水,城郊龍洞河水庫河堤防洪標準過低而潰堤,洪水淹沒了近大半個城區,給該縣受災居民造成了很大損失。

    二、盲目侵占城區河道,減少水面,導致洪澇災害和生態系統的破壞

    隨著城市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由于人口增長、工業勃興和對環境的忽視,在小城市及縣城建設中,土地利用價值高,受經濟利益驅使,為了多爭一塊土體,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滯洪區,將城區河道排水改為管道排水,在上面興建街道和商業城等設施,使得城區水面積急劇減少,天然調蓄功能不足,內河排水不暢,易淤積、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滯洪區面積被侵占,造成原有滿足設計排澇要求的排澇設施排澇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時,人為產生新的洪澇災害,街道被淹成為常見病,加大了城區洪澇災害的發生。當城區河道被侵占后,內河易被垃圾等雜物淤積,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環境惡化,違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環境臟、亂、差,城市生態系統也遭受到了嚴重破壞。1998年長江發生了繼1954年以來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經分析,長江發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氣候異常、暴雨過大、河湖調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具體表現在堤防問題、分洪區未準備好、圍湖墾地,洲灘民垸、干支流上游生態環境破壞、干支流防洪水庫不夠,下游河湖局部淤積、山區河道和泥石流治理重視不夠等因素。可見,小城市、小縣城的生態系統也會直接影響到大城市防洪。

    三、城區水利缺乏專項規劃,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體發揮

    在小城市、縣城建設過程中,對城區防洪規劃較為重視,特別在“98洪水”后,各地編制了或正在編制科學、可行的城區防洪治理規劃,并開始實施,而對排水以及作為城市生態系統和景觀體系特殊載體的城市

    水利,則沒有專項的整體規劃,僅對某一小區域內水系進行景觀設計,缺乏對整個城區水系的滯洪排泄雨洪、為工農業供水和城市景觀等多種功能的綜合考慮,使得城市水利的減少洪澇災害、凈化環境、提供公共綠地和旅游休閑等各項生態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由于體制上的原因,城區防洪規劃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規劃分屬不同的部門,水利部門只進行河道的防洪規劃,城建部門負責城區的排水及用地規劃,市政部門排水標準與水利部門要求的排澇標準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澇與城區防洪治澇截然分開,難以協調。1998年,某市實施城市防洪治澇工程,根據內河中蓄滯洪區的面積和排澇要求確定了排澇站裝機容量,并實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區面積擴大,將該蓄滯洪區所在地劃為新城區,新區建設中將蓄滯洪區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澇裝機容量不足。

    解決小城市及縣城水利問題方法探討

    一、對城區進行專項水利規劃

    水利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與道路等基礎設施一樣,圍繞城市或縣城總體規劃的總目標,同步規劃,同步協調,并以專項規劃報告作為城市(縣城)總體規劃報告的附件,正式列入總體規劃內容,報有關部門批準實施。專項城市及城區水利規劃應以城區為主,兼顧農村,城鄉一體化。要確保防汛安全,不能讓城區的經濟文化生活因洪澇災害而遭受損失;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改造整治內河水系,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滿足城區引水、排水和生活環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護綜合體系,促進城市開發和品位提升。主要規劃項目為防汛、引水、排水、水環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據城市、縣城規模和國家防洪標準確定的防洪治澇標準,采用加高加固現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規劃的重要內容,要統一規劃水源,合理調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質量的水;通過暴雨峰值和徑流量計算,確定城區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澇設施,保證有水排得出去。水環境的治理則保留水面積,通過清淤疏浚、截污、親水護岸、水利設施改造、立體綠化等措施,控制水環境,實現水清、流暢、岸綠、美觀的目標,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場所。

    二、加強城區河道水系的綜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城市景觀環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區發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區內河道成為城市排污溝,集污水和洪水為一身,惡化了人民的生活環境,制約城市發展。目前,對城市水系進行綜合治理得到了人們的重視。1998—1999年,北京市對該市中心區的水系進行了綜合治理,實現“水清、流暢、岸綠、通航”的目標,取得了社會、經濟和環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對府南河進行了綜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綠化、文化、安居等項目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得到了人們廣泛認同和贊許,榮獲1997年度聯合國人居獎。這些做法值得發展中的小城市及縣城借鑒,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遷的老路。城市建設初期,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水利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建立起良好

    的河流景觀與濱水環境,綠依水,水依城,將城區建設成與水融為一體的特色景觀環境。

    三、加快實施水務一體化管理步伐

    現代城市水利是一項綜合工程,承擔著防洪治澇、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態環境的建設。目前,水資源管理體制仍是水利部門管水源和防洪治澇,城建部門管城區供水和排水,環保部門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澇的不管城區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澇、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關系,甚至出現河道排澇和城區排水標準不是同一體系,塊塊管理,各自為政,不能統籌兼顧,全面規劃,使水利設施難以合理安排,并充分發揮作用。應加快水務一體化管理步伐,借鑒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務改革成功經驗,將涉及水事務的統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實行統一、高效、有序的管理體制,由水利部門對城區的防洪治澇、供水、排水及水環境治理統一規劃,研究防洪減災措施,保證高質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加大對城市水利的投資力度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城市(城區)的供水質量、生態環境的協調美化要求越來越高,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對水利建設要求也相應提高,其所需資金較大。要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全社會辦水利的辦法籌集資金。政府要加大對城市水利建設的投資力度,發揮財政性資金的導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業單位集資來支持城市水利建設。通過向銀行等機構貸款方法來籌集資金。江西省上饒、景德鎮等六個設區市以財政擔保形式,通過低息日元貸款,籌集到了城市防洪治理所需的資金,目前該工程已進入了招標投標階段。運用市場機制籌集資金。對城區河道水系進行綜合治理來增加土地,并使土地升值,通過依法轉讓等方法籌資,以地養水。

    第6篇: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范文

    極端氣候是一種發生于特定時期之中的發生于統計分布以外的各類十分罕見的氣候變化,一般分布于統計曲線兩側的10%之內。極端氣候變化引發的氣候災害變化對于人類經濟活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依據世界氣象組織的一項評估,以往100年以來,全世紀平均地面的溫度已經提高了0.3至0.6攝氏度,而且今后世界氣候提升之速率要比以往100年更快,而且將達到近1000年來的最高水平,而且在溫室氣體趨向于穩定之后的數十年之后,該變暖趨勢還會加以延續,這樣一來就會造成世界性的極端氣候狀況有所發生,從而極大地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我國不僅深受極端氣候的影響,而且還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國,干旱、暴雨、低溫、臺風和沙塵暴等極端氣候每年均會導致相當程度上的經濟方面的損失以及人員的傷亡,而且主要集中于脆弱性相當強的農業經濟領域之中。農業領域的災害是我國自然災害體系中面臨的最大災害,如果出現了大面積的極端氣候,對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威脅。這就需要對我國農業經濟領域受極端氣候影響的情況加以分析與研究。

     

    1 極端氣候概述

     

    所謂極端氣候,主要是指在特定時期之內出現在統計以外的十分特殊的氣候變化狀況,這種氣候普遍分布于統計曲線的兩側,具備了突發性與災害性等非常鮮明的特點,而且十分容易影響到當地的農業,其所造成的氣候災害會對農業經濟活動會產生極為嚴重之影響。各類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會極大地影響到我國的社會生產從而對人類正常的生活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就是首屈一指的農業大國,但同時也是深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就以農業產業而著稱于世。比如,暴雨、洪水、臺風以及低溫、沙塵暴等氣候均有可能導致人員的巨大傷亡以及重大經濟損失,而以上影響往往又集中于農村經濟領域之中,這樣一來就對我國的農業生產產生了相當大的威脅。

     

    2 我國極端氣候的主要特點

     

    依據我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的氣候狀況來看,我國的氣象災害具備了以下七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就時間與空間來觀察,幾乎每一年都有災害。在六十多年以來,要么是先旱災再澇災,要么是先澇災后旱災,旱澇兩災交錯出現,而且干旱與澇災、凍災、臺風以及干熱風等氣象災害之中,水災與旱災害的頻次出現得最為顯著。

     

    二是具有區域性的特點。我國北方地區旱災較多,而南方地區的澇災相對較多,干旱地區主要分布于黃淮地區和黃土高原等,其主要特征是受災的面積相當廣泛,干旱所持續的時間比較長;而洪澇則主要發生在珠江三角洲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東北的松花江流域等地區。那些干旱年份里,副熱帶高壓的勢力往往更強,一般七月份開始就已經全面控制了江淮地區且相當穩定,亞洲大陸在北緯40至50度的上空盛行比較強的東、西向環流,妨害了北方冷空氣的南下進程,造成了冷、暖空氣的交匯相當少,以至于難以產生鋒面雨,江淮地區出現了顯著的干旱行情。凡是暴雨成災的年份,副熱帶高壓的勢力往往不強,一般到了六月底至七月初,副熱帶高壓的脊線位置往往會停留于北緯25度以南等地區,而亞洲大陸的北緯40至50度空中所盛行的是南北向的經圈環流,導致來自北方冷空氣會持續爆發進而南下,而江淮地區恰恰是冷暖空氣相互交匯之處,這樣一來就會造成鋒面雨帶比較長時間地停留于此,進而出現了顯著的雨澇災害。

     

    三是具有交替性的特點。不同的極端氣象災害會交替性地加以出現,比如,旱、澇災害會交替地出現,要么是先旱災再澇災,要么是先澇災后旱災,要么是兩頭旱災而中間是澇災,要么是兩頭澇災而中間是旱災。

     

    四是具有持續性的特點。相同的災害往往在諸多情況下會連季地出現,比如,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在1966年至1968年、1971年至1974年就出現了連續兩年或者連續三至四年的干旱,而1998年至1999年則連續兩年出現了洪澇災害等。

     

    五是具有弱質性的特點。我國農業屬于弱質性產業,其生產力水平十分滯后,抗災防災能力相當差,大多依賴于靠天來吃飯,所以農業經濟對于自然環境所產生的變化以及各類災害的敏感程度比較高,而災害效應則相當強。據統計,我國大約有超過三分之一地區的農業GDP位于天氣敏感區域之中。

     

    六是具有規律性與周期性的特點。在通常情況下,我國的極端氣候災害以黑龍江愛琿至云南騰沖之間的連線為分解界。這條線以東的氣象災害的種類相當多,而且頻率也非常高,從地域分布來加以表現的話,南方主要是澇災而北方主要是旱災,黃淮平原與東北平原則是旱災經常出現的區域,洪澇災害則主要集中于長江中下游地區之中,極為嚴重的低溫凍災多出現于東北三省,東部沿海地區面臨著十分重大的風暴威脅,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華南地區的極端氣象災害可能性最大,也就是危險的程度是最高的。諸多統計資料已經證實了極端氣候災害的發生具備了十分模糊的周期性特點。

     

    七是具有發生的無法回避性以及隨機性。極端氣候災害的出現屬于自然現象而不是人為的,所以說是難以加以避免的,而且從極端氣候災害的個體來看則具備了極大的隨機性。

     

    3 極端氣候災害對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影響

     

    農業經濟中的農作物產量往往是各類自然因素以及社會經濟因素一起產生作用之結果。極端氣候災害當前依然是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深入研究極端氣候災害是怎樣影響我國農業經濟顯得極為迫切。我國由于各類極端氣候災害而導致的糧食減產數量非常驚人。依據統計,我國1983年至1998年之間的15年時間里,因為糧食損失而造成的總產量損失大約達到了10%之多,這就意味著,我國每一年至少有400億公斤的糧食為極端氣候災害所吞沒。依據一項統計,我國農業經濟由于極端氣候災害而減產的峰值年份主要有1961 年至1963年、1966 年至1968年、1974年至1976 年、1982 年至1984年、1988年、1994年、1997年至1998年、2008年至2010年等。從1961年至1972年是由于極端氣候災害造成農業作物損失的第一個高峰期,每一年的平均農作物損失達到了790萬噸之多,從1978年至1988年則是我國糧食損失逐步上升的時期,每一年的平均農作物損失達到了1800萬噸之多。從1994至1998年則是我國農作物損失的又一個高峰時期,每一年的平均糧食損失達到了3400萬噸之多。從2008年至2010年則是近年來我國農作物損失的峰值期,每一年的平均糧食損失達到了3900萬噸之多。也就是說,自從1985年以來,我國由于極端氣候災害而導致的糧食減產數量一直處于高位震蕩的狀態,而糧食減產的數量則在持續提升,這樣一來,就對我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4 我國農業經濟易受極端氣候災害影響的原因

     

    中國一直處于全世界季風性氣候最為明顯、自然災害發生得最為頻繁的區域之中,而農業產業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之中的首要產業,其所具備的先天脆弱性很容易導致受到極端氣候災害的巨大影響。一是我國的農業經濟是運用生物有機生長性機能將自然界物質與能量切切實實地轉化成為人類基本生活資料以及原材料的部門。我國農業生產的一大特征是以經濟再生產、自然再生產為前提,我國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特點是以動物和植物為主要對象,而以土地則是最基本的生產性資料,運用露天作業等形式來取得各類農產品并且產生相應的經濟效應。這就意味著我國的農業生產過程主要是對自然過程之中的自然環境以及自然因素具備了非常大的依賴性,而我國的農業生產則會受到自然條件之影響,極易受到各類自然災害之影響,其生產效能之優劣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于自然因素特別是氣象因素,有鑒于此,我國農業經濟具備了不穩定性的特點。二是由于我國的地理條件非常復雜,生態環境的基礎相當薄弱,因為氣候條件往往是多變的,各類計算災害頻頻出現,成為全球最易受極端氣候災害影響的一個國家。

     

    5 我國農業經濟應對極端氣候的對策

     

    就當前我國所實施的重大水利工程來考慮,為了能夠切實保障水利領域的安全,應著力強化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工作,不斷拓展我國的水利設施建設,從而確保我國的水利基礎抗水、抗旱以及防洪等功能能夠得到落實。要運用健全水利設施來持續提升我國農業抗災方面的能力。鑒于我國的地理條件較為復雜這一特點,除了需要選擇與培育抗澇災、抗旱災的相應農產品品種之外,還應當依據本地氣候的具體狀況來健全我國農作物的分布結果,選擇最為適合于當地農業經濟實際的農產品加以培育,或是由當地的農業經濟、農業科技專家來選用最為合適的農作物,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培育。在當前的極端氣候之中,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是影響區域最為廣泛與普遍的兩種災害類別,盡管以后的氣候變化具備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但提升氣候變化以及評估機制,落實防災舉措還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可以立足于農業保險以及農業再保險,更好地防范極端氣候對于我國農業經濟所產生的各類風險。在此基礎上,還應當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財政資金投入,從而把農業生產能夠集中于某些區域之中,努力落實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實現有效防控極端氣象災害與恢復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

     

    6 結 語

     

    總的來說,我國的農業經濟屬于弱質性產業,十分容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氣候這一因素的影響。鑒于我國一直以來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為了能夠更好地應對極端氣候造成的各種不良影響。我們一定要依據極端氣候對于農業經濟造成影響之成因,從多個不同方面逐步健全應對之策,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第7篇: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縫控制

    水利工程發展至今已不單單是為了防止洪澇災害,而是更好地利用其水利條件。由于混凝土有著造價便宜、不易風化、質地堅硬等優點,所以成為了水利施工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即使混凝土有著許多的優點,但是在施工時也難免會出現問題,比如說裂縫問題,一旦施工中造成混凝土凝結不均勻,出現了裂縫,那就等于是給水利工程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一遇到地質運動、暴雨等突發性問題就可能導致堤壩潰堤,引發洪澇災害。因此在施工時對混凝土裂縫一定要控制好,最大程度上保證施工的安全性。

    1水利工程及分類

    1.1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是用于和調配自然水資源,達到除害興利而修建的工程。水對于人類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資源,但是自然界的水的存在方式以及存在地勢都不符合人類對生產的要求,因此需要大力發展水利工程來滿足人類對生產生活的需要。水利工程主要通過修建堤壩、進水口、溢洪道、渠道、筏道、渡槽等水工建筑,以達到人們更好地利用水資源的目的。

    1.2水利工程的分類

    水利工程可按服務對象分為:將水的勢能轉化為電能的水利發電工程;防治洪澇災害的防洪工程;防止旱、澇災害為農田灌溉的農田水利工程;為城市排污、防暴雨積水的排水工程;維護生態平衡的環境水利工程。分類眾多,可見水利工程實際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2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的危害

    眾所周知,要用混凝土修建堤壩必須要用鋼筋作為基本框架,這樣才能是堤壩更穩定,如果說混凝土是堤壩的肉,那鋼筋就為堤壩的骨,有骨有肉才是最合理的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堤壩才能抵抗水流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力,但是由于混凝土凝結不均勻出現裂縫,就會對內部的鋼筋產生影響。

    2.1水面之上的影響

    都知道混凝土是呈現一定弱堿性的,這能有效防止內部的鋼架結構被腐蝕,降低了堤壩因為缺少鋼架結構而解體的可能性,但由于混凝土出現了裂縫,就使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容易進入混凝土內部,在內部和水作用產生碳酸,從而降低了混凝土內部的堿性,使得內部的鋼筋容易被腐蝕,一旦內部的鋼筋被腐蝕,原本鋼筋所在的位置就會留下新的縫隙,進一步加大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進入量,加劇了其他鋼筋被腐蝕的速度,時間越久,被腐蝕的程度就會越嚴重,而內部發生的這一系列反應都是悄無聲息的,從外面看是不容易察覺的,因此更談不上有相應的維護,可能什么時候就會出現安全事故。

    2.2水面之下的影響

    修建整個堤壩的過程中考慮最多的還是來自于水面之下的影響,水下環境復雜,因此修筑堤壩需要克服的困難很多,其中最需要考慮的就是水下的混凝土出現裂縫,混凝土是一種由沙石骨料、水泥及其他材料混合形成的一種非非均勻質脆性材料,由于在施工時需要耗費的混凝土量比較大,在硬化成型時會出現許多的縫隙,通常細微的縫隙是不會對堤壩有太大影響的,但是在水壓的長期作用下,較大一點的縫隙就會逐漸變大,等大到一定程度時水就會灌入堤壩內部,此時在高壓水流的作用下原本內部分散的空隙就會被一個個地連通起來形成較大的空隙,導致趕走的鋼架結構與水直接接觸,和水中比較活潑的一些化學物質發生電化學反應,加快了堤壩內部鋼架的腐蝕;不僅如此,縫隙的增大會使水流與混凝土的接觸面積增大,進一步加快了水流對堤壩的侵蝕,嚴重影響了堤壩的穩定性。

    3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

    3.1內外溫差導致的裂縫

    施工時適宜的環境溫度有利于降低混凝土凝固時產生破壞性縫隙的可能性,但是在實地施工的時候往往會忽略當溫度的影響。由于混凝土的特性,溫度的變化程度直接影響到混凝土制品的質量好壞。特別是熱脹冷縮的影響,當溫度過高時,混凝土在凝固時會受熱膨脹,會產生較大的拉力,當拉力超過了自身的制約膨脹拉力的限度時,就會是混凝土產生縫隙;當施工環境溫度過低時,混凝土表面就會遇冷收縮,當超過混凝土自身對制約收縮力度的限度時,也會導致裂縫的產生。

    3.2施工原材料質量導致的裂縫

    水泥是混凝土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成分,因此水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混凝土在凝固時出現裂縫的可能性。根據施工環境的不同,生產水泥的原料以及成分之間的比例也會隨之不同,由于水利施工環境的特殊性,在選用水泥時要選用不宜風化、凝固速度快、抗壓能力強的種類,保證原料使用的科學性。

    3.3地質變動所造成的裂縫

    由于施工位置的底層結構比較松軟、地下存在空洞等原因都會直接導致修筑的堤壩下沉,導致整體上出現裂縫,這樣的裂縫多表現為貫穿性裂縫,裂縫會深入到堤壩內部,嚴重時可直接導致潰堤。

    3.4其他原因導致的裂縫

    不僅僅是控制好溫度以及原料的選用就可以避免施工過程中出現裂縫,還存在這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水灰比例不當,水過多或者混凝土過多都會影響混凝土凝結過程中的抗拉性與抗壓性,從而導致其裂縫的產生。

    4相應對策

    4.1選用適當材料以及計算好原料之間的比例

    原料的好壞是后期是否會出現裂縫的根本原因,即使技術再好,所選用的材料不符合要求,所建造出來的工程也只不過是擁有高技術水平的豆腐渣工程,在選用時應當結合不同混凝土的特點選擇最適合的型號,此外拌合混凝土時應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的相關要求,從而達到科學拌合的比例。

    4.2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永遠不要打沒有準備的仗,工程施工也是如此,需要制作詳細的策劃,此外實地考察也是關鍵,需要對相應的地質地形作詳細的了解才能夠作出相應的計劃,最常見的就是探索河床的結構、巖層的組成及松軟程度,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有效避開會導致堤壩下沉的河床;除此之外還需合理設計工程圖紙,要符合力學原理,使筑成的堤壩抗壓性好。

    5結論

    每一個工程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從計劃到竣工的過程中所需要考慮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應當站在一個整體的角度在考慮問題,比如在考慮水利工程施工時混凝土裂縫問題時,不能單單只考慮材料的質量問題,應全方面進行考慮,比如從原料、地質構造、環境溫度、水壓、力學結構等方面進行考慮,將所有會造成裂縫的原因都考慮到,才能有效避免危害性的裂縫產生。

    參考文獻:

    [1]孫友材.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及處理對策[J].山西建筑,2015(16).

    第8篇: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城市水災害;現狀;危害;防治方法

    1、城市水災害及其類型

    1.1 城市水災害

    水災害是以大氣圈、水圈、土圈為主產生的災害,如洪災、澇漬災害、潮災、旱災、泥石流災等。水災害是相對人類而言的,在人類生存的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水災害,這就是災害的普遍性。近20年來,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市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和城市洪水災害三大水環境問題,水危機已成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制約和障礙。[1]

    1.2 城市水災害現狀

    氣候差異大,地勢復雜,是我國致災因素和災種多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緊張,經濟密度在地理上分布很不平衡,所以對水災害更為敏感,易產生巨大災害損失。

    城市化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城市人口眾多,建筑密集,財富集中,是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水災害具有種類多、損失重、影響大、連發性強、災害損失增長嚴重等特點。城市水災害主要表現為:雨水資源大量流失;雨水徑流污染嚴重;城市洪災風險加大;生態環境破壞;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2]

    1.3 城市水災害的類型

    根據長期統計分析,危害我國的水災害種類很多,其中危害最大、范圍最廣、持續時間較長的是干旱、洪水、澇漬、風暴潮及災害性海浪、泥石流、水生態環境災害。其中城市水災害主要由干旱、洪水、澇漬等引起。

    1.4 城市水災害防治現狀

    1.4.1缺乏城市水災害防治規劃

    在城市的發展建設中,有時為了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甚至擠占河道,從而降低了河道的分洪能力,加劇了洪水災害。另外,由于城市地域狹小,集水面積小,人口密度大,生產活動集中,取水也集中,所以容易出現資源型缺水;同時,排污集中,對水環境破壞力大,又容易出現水質型缺水。[3]

    1.4.2防洪措施單一

    在城市水災害防治規劃中,沒有科學統一的標準,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城市河段的防洪標準偏低,容易發生超標準洪水。在城市化地區,由于建筑物和地面襯砌的影響,使得不透水面積增加,截斷了水分入滲及補給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徑流增加,滯洪、蓄洪能力下降,常造成洪澇災害。[3]

    1.4.3暴雨、洪水預報方法不完善

    在洪水預報、防汛調度、通訊手段等方面落后,科研投入少。

    1.4.4地下水次生污染嚴重,致使水質污染發展很快[4]

    1.4.5市民和企業防災意識淡薄,城市防洪資金籌措渠道不暢

    2、城市水災害的起因

    造成城市水災害的原因很多,但在所有致災原因中,自然因素占主導位置。我國水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度高,致災的自然因素十分復雜,主要包括地形、地勢、地貌、地質、地理位置、大氣運動和植被分布等。除自然因素外,人類不當的或缺乏必要保護措施的開發活動,對河流會構成直接的威脅。主要因素為:

    2.1 城市人口增加、經濟增長,用水量增加

    2.2 城市化對降雨的影響

    2.3 城市發展導致污水排放量增加

    2.4 城市建設使下墊面性質發生變化,改變了徑流形成條件[3]

    3、城市水災害的危害

    城市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造成人員傷亡和國家、集體及個人的財產損失。

    3.1 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水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也將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城市人口的急驟增加,好多新建的公用設施、企業和住宅向容易受災的低洼地區或溝谷等危險區域發展的趨勢增加,易造成更大損失。

    3.2 對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影響

    城市和工礦現代化程度越高,對生命線的依賴就越重,而自然災害對生命線工程的潛在威脅也就越大。如不加以防御,必將導致極其嚴重的后果。

    3.3 對地下設施的影響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不斷擴大和發展,城市中好多設施都在向地下發展,在地下生活和活動的城市人口將日益增加,如果在城市內出現洪澇災害,首先應有足夠的設施確保地下人員和財產的安全。

    3.4 對社會運行機制的影響

    城市災害不僅可以給災區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可以使社會動蕩不安,破壞社會正常運行機制,從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4、城市水災害的常規防治措施

    4.1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既能減少水資源的需求量,又能減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減輕對水體的污染。

    4.2 盡量減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積,增加下墊面的透水性

    積極開發城市湖泊的作用,興建城市蓄水設施,修建雨水滲透設施,向地下補充地下水,既可減輕城市洪澇災害,又可以緩減城市水資源不足所引起的問題。

    4.3 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

    加強管理,合理開發,充分發揮現有各種防洪工程和防洪設施的作用。完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改進防洪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形成城市防洪建設的良性循環。

    5、對城市水災害防治的建議

    5.1 提高管道建設標準

    5.2 綜合利用水資源,充分利用污水

    在沿河適當位置建設污水處理廠,將原來排向河道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截流收集起來就地處理,注入河道作為水源。這樣,既擴大了城市凈化水域面積,為退污還清后的河道提供穩定可靠的水源保證,又節約水源,有效地凈化空氣,改善環境。在當前水資源嚴重不足情況下,實現污水資源化,是城市節水的必然途徑。[5]直接回用和間接回用是城市污水資源化的兩種有效途徑。

    5.3 高額保險作保障

    5.4 完善法制,加大執法力度

    我們應當建立和完善危機預警機制及危機狀態下的社會治安、社會救援、市場監管、信息反饋與溝通、指揮協調等方面常備不懈的危機應急管理機制,并制定應對可能危機的長期戰略,城市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克斯毛維克,特加大-古波特,陳吉寧編著.城市水管理中的新思維――是僵局還是希望[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2.

    [2]車伍,李俊奇著.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左其亭等著.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理論?方法?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

    [4]周振民著.城市水務學[M].科學出版社.

    第9篇: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防洪;減災;排澇;工程技術

    Abstract: The wild, caused great harm to the economic life of our country city. In city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blem of how to gras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we should vigorously investigat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city flood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strive to reduce flood damage,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flood;disaster;flood;engineering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TV8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我國城市洪澇災害形勢嚴峻

    2007年7月, 山東省濟南市遭受特大暴雨襲擊,造成25人死亡、4人失蹤、170多人受傷,財產損失重大。2010年6月,安徽省會合肥陷入嚴重內澇,市中心多條主干道因積水過深而陷入癱瘓。2011年6月,湖北通城縣城水災,城區交通癱瘓, 6萬多居民被困,死亡22人、失蹤5人,直接經濟損失12億元。2012年7月, 北京市遭遇了61年來最雨,導致北京受災面積16000平方公里,全市受災人口190萬人,道路、橋梁、水利工程多處受損,幾百輛汽車損失嚴重,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由以上看出,洪水瘋狂肆虐,給我國城市的經濟和生活造成了重大危害。城市洪澇災害形勢嚴峻,防洪減災建設刻不容緩!

    二、導致城市洪災嚴重的根源

    (一)我國防洪標準普遍偏低,是近年來水災損失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按我國目前的規定,大城市的防洪標準應達到100年一遇,特大城市或特別重要城市應達到200~300年一遇。但長期以來,各城市卻遠遠達不到這個標準,北京的城市防洪標準僅為61年一遇,一些中小城市防洪標準僅為10—20年一遇。

    (二)防洪排澇投入的嚴重不足,是形成防洪緊張局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的城市防洪比較注意防外水即防洪,而比較忽視防內水,即由于城市匯流區內遭遇暴雨所產生的內澇災害。目前我國城市的排澇標準一般不足十年一遇,因此一遇大雨,市區到處積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甚至產生巨大的經濟損失。例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據專家分析,北京的排水系統是20世紀50年代根據蘇聯設計建造的。長期以來,北京居民主要依靠陳舊的排水工程來避免街道被雨水淹沒。隨著時展,這套設施難以負擔偌大北京城的排澇任務。同樣,2007年濟南洪災也是由于城市排水系統能力不足造成的。當時濟南老城區還沿用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排水管線系統,排水能力嚴重不足。由此可說,城市急劇發展,過去的下水道難以解決如今城市的排澇問題,城市防洪排澇設施亟待改造。

    (三)城市洪澇災害嚴重,還存在著諸多非工程方面的因素。一是城市現代化使其總體承災能力降低。城市人口與資產迅速增長,新的開發區不斷向低洼易澇地區及泥石流易發區域拓展。城市化建設將原有農田變為住宅區或道路,城區周圍透水地面減少,不透水地面增加。河流兩岸天然的、滲水性能良好的土地被不滲水的磚石、混凝土結構的房屋、瀝青路面等各種透水性能很差的地面覆蓋,使原本可以被植物吸收,被洼地存貯或直接滲入地下的雨水,被不透水地面阻隔并集聚成地面徑流流入城市的下水道、排水渠,繼而進入流經城市的河道,增加了河流的降雨徑流量。

    二是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引發了洪水的泛濫。歷史資料表明,近代水災損失增長的原因,主要歸咎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例如濫伐森林和陡坡開荒引起流域性的水土流失,放大了洪峰流量;開礦和修路的棄土造成水庫和河湖的淤積;無節制的圍湖墾殖降低了洪水的調蓄能力,抬高了江河水位;圍墾河灘地和在其中建廠,縮窄河道行洪斷面等。

    三、城市防洪減災應采取的措施 (一)做好城市防洪減災長遠規劃

    防洪減災包括防洪和減災兩方面內容。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體系,加上洪水預報、調度等手段,使洪水順利下泄,不致泛濫成災;減災是指通過對洪泛區域的日常管理,加強洪泛區應對洪水災害的能力,一旦發生洪水泛濫也會將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壓縮到最低程度。

    從城市防洪減災角度來看,城市建設要解決好防洪和排澇兩方面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是城市要有足夠的排澇能力和調蓄雨水的能力,洪水侵襲時不至造成太大損失。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一方面要搞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另一方面要重視城市建設自身的調整。也就是說要對城市防洪排澇能力、調蓄雨水能力、提高交通、電、水等城市生命線網絡系統的防水能力、加強城市洪水預警報系統以及加強居民對洪災的認知能力和避險能力等都要做出統籌規劃,使城市在遭遇較大洪水或暴雨時不致釀成大災。

    (二)城市防洪減災具體措施

    防洪減災可分為工程與非工程兩種措施。工程措施是對自然環境的改善,非工程措施是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兩者的最終目標都是要減災。

    1、工程措施方面,一是要提高城市防洪及排澇標準。通過對防洪工程以及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的改造,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和排澇輸水能力。加固大江大河干堤和病險防洪工程,加高加寬改造堤防,因地制宜疏竣泄洪能力不足的河段,修建尚未設防的中小城市的自保防洪工程,實施蓄滯洪區的群眾保安工程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成人在线综合网|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99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成人漫画免费动漫y|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国产精品成人va|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成人777777|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成人超污免费网站在线看|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播放| 四虎成人免费网站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