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范文

    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

    第1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范文

    摘 要 本文通過對一些現有文獻、資料和新聞報道的分析,對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現狀的總體情況進行了概括。基于現代體育教學與體育科學的基本理論,簡要闡述了大學生身體素質與體育教學的關系,提出依據大學生身體素質合理設計運動負荷的體育教學思想。此外,針對目前大學生體育鍛煉中經常存在的一些認識誤區,深入探討了大學生體育鍛煉科學化、體育鍛煉生活化和體育鍛煉終生化的重要意義及其實現方法。

    關鍵詞 身體素質 體育教學 體育鍛煉 體育科學

    大學生的體質情況不僅關系到他們的身心發展,而且關系到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澄清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一些模糊的和錯誤的認識,培養其自主體育鍛煉和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把握體育鍛煉的科學知識,養成科學鍛煉的體育習慣,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為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尋求方向,并將此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方向。

    一、令人堪憂的大學生身體素質現狀

    進入到大學校園,大學生們繁重的學業加上就業、出國、讀研等各方面的壓力,尤其是蔓延開來的“宅生活”,正如有報道所稱:學生上完課后,多窩在宿舍,上網、購物、看電視、玩游戲,消磨時間。他們吃泡面、叫外賣、請同學帶飯是常有的事,一天不出門不足為奇,有的學生甚至“練就”幾天不出門仍樂在其中的“本事”,其結果是大學生們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據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的“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最近25年來,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肥胖、近視率明顯增加,心肺功能與1985年相比下降了近10%;大學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等反映耐力指數的測試成績分別下降了10.3%和10.9%。

    二、大學生身體素質與體育教學的關系

    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學生身體素質與體育教學之間的關系應當是互為促進的關系。如果運動負荷過小,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反之,運動負荷過大,超出了學生身體所能承受的限度,也會適得其反,有損于學生的身體健康。因此,體育教學就是要根據不同學生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及已有的運動能力,來摸索和把握這個閾值。

    可見,合理地安排和調節學生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是對大學教師體育教學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評價大學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鍛煉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特別當到了大三大四體育課結束時,科學體育鍛煉應當能夠深深地植入到每個學生的理念中,成為他們自主體育運動鍛煉的行為準則。大學生身體素質既是體育教學的依據,又是體育教學的目的。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要依據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設定,體育教學的目標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教會學生自主地從事體育鍛煉的科學方法。

    三、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幾點誤區及建議

    作者認為,面對大學生體質不斷下降的嚴峻現實,需要對傳統的體育教學進行審視和改革,而把握改革的方向需要重點澄清以下幾個誤區。

    (一)體育鍛煉與健康能否劃等號

    目前,學校體育受競技體育“更快、更高、更強”精神的影響,并未把學校體育的終極目標與健康聯系,即使在目標中設立了“為學生健康服務”這一條,但在評價手段中也沒有科學的評價指標,健康并未在實施過程中有所落實,“健康”成了口號。

    此外,大學生身體素質差是一個整體的宏觀概念,反映在個體上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在體育課上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學生心率達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學生僅170次/分。因此,體育教學應當堅持“有量有度,有規有律,有節有禁,適合自己,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適應氣候,適應環境,安全有序”的原則。可見,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的習慣,還更應當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科學健身的意識。

    (二)體育與生活是否互無關聯的兩碼事

    體育簡而言之就是一種人類努力揀回業已失去或正在失去的在物種進化過程中起過巨大作用的重要素質如力度和靈性的文化活動。因此,體育的本質就是“人的自然化”。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差只是一個宏觀的統計,更為真實的是每個學生在身體素質上各不相同。從這一點上說,大學體育教學更應該注重幫助學生“發現自己”。

    將體育融入生活對于大三、大四的學生更為重要,因為大三、大四就沒有設置體育課程,這就使一些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方面容易出現問題,久而久之,會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其實,就算開設了體育課程,也是一周一節到兩節,要達到鍛煉的目的,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而將其落實在行動上,則“體育生活化,生活體育化”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

    (三)體育教學被認為僅僅是體育課內的事

    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沒有硬性規定,遠遠超出了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范圍,不受教學大綱的限制。從學生自發地游戲、郊游,到正式運動項目及其比賽,凡是能用于身心鍛煉與娛樂的體育手段,都可以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學生活動的空間范圍更為廣闊。既可以在校園內,又可以在校園外;既可以在室外,也可以在室內;既可以在操場,也可以在教室;即可以在公共體育場所,也可以在大自然中。快速發展。

    體育鍛煉由課堂走向生活,由校園走向社會,與人的生命共始終,這是大學體育教學的成功所在。大學體育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體育鍛煉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真正掌握今后能長期從事鍛煉的項目和必要的鍛煉知識,學會科學地進行鍛煉,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奠定終身體育的基礎。

    四、結論

    (一)目前大學生整體的身體素質持續下滑,這一現象應當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重視。

    (二)通過體育教學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是對運動負荷的把握,運動負荷過小達不到預期效果,過大則容易對學生體質造成傷害。

    (三)高校體育教學要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體育鍛煉由課堂走向生活,由校園走向社會,與人的生命共始終,這是大學體育教學的成功所在。

    參考文獻:

    第2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范文

    【中圖分類號】 R 339.35 R 194.5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9-1132-02

    【關鍵詞】 體質;運動活動;生長和發育;學生

    當前,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原國家教委曾對12萬名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80%的學生近視,23.3%的學生因心理壓力而患心理疾病,每年因病退學、休學和自殺的學生也在不斷上升[1-3]。為此,筆者根據2005年全國大學生體質調研工作的規定及遵義市“十一五”攻關課題計劃要求,對遵義市1 500名大學生2006-2008年身體形態、機能與素質等方面進行了追蹤調查,了解其身體健康狀況及發展趨勢,為進一步提高遵義市大學生體質水平及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遵義市大學生1 532名,剔除殘疾或有嚴重慢性疾病(如心臟病、腎病等疾病)的學生,共計1 500名,男、女生各750名。

    1.2 方法 按《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手冊》[4]的要求和規定進行,檢測人員經過統一培訓,測量前所用儀器設備全部經過校對。身體形態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胸圍,生理功能指標主要為肺活量檢測,身體素質指標為《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要求的5項指標,包括100 m 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仰臥起坐(女)、1 500 m跑(男)、800 m跑(女)、鉛球。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0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身體形態指標變化 3 a來,男生的身體形態、維爾維克指數[(體重+胸圍)/身高×100]有明顯增長 (P

    2.2 身體機能變化情況 經過連續3 a對反映生理功能的肺活量進行跟蹤觀察,發現男女生肺活量指標總體呈增長趨勢,說明遵義市大學生在校期間呼吸系統功能的發育情況良好。見表2。

    2.3 身體素質指標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男、女生5項素質與第1年比較,第2年上升,第3年下降。

    表1 遵義市不同性別大學生身體形態指標2006-2008年比較(x±s)

    性別指標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身高/cm166.72±5.62168.10±5.86*169.12±6.05*

    體重/kg58.14±5.5658.55±6.66*59.56±8.34*

    胸圍/cm82.23±3.8383.10±4.57*84.89±5.51*

    維爾維克指數84.2084.27*85.41*

    女 身高/cm158.55±5.25159.15±4.58*159.18±5.69*

    體重/kg49.50±5.1651.66±6.25*51.69±6.56*

    胸圍/cm80.25±3.5881.60±4.25*81.60±5.56*

    維爾維克指數81.8483.73*83.74*

    注:*P>0.05。

    表2 遵義市不同性別大學生3年肺活量比較(x±s,mL)

    性別人數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7503 550±525.503 560±570.22*3 735±513.50*

    女 7502 389±98.022 418±399.88*2 488±12.87*

    注:與2006年比較,*P

    表3 遵義市不同性別大學生身體素質指標比較(x±s)

    性別項目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100 m/s14.15±0.8214.10±1.25*14.19±1.20*

    1 500 m/s607.52±25.25606.94±26.15*608.17±26.28*

    立定跳遠/cm236.13±17.07238.31±17.52*235.10±19.03*

    鉛球/cm771.00±0.26785.60±0.28*770.13±0.32*

    引體向上/個12.55±3.8412.93±4.65*12.40±5.12*

    女 50 m/s9.30±0.709.36±0.68*9.16±0.89*

    800 m/s224.85±23.74224.31±23.64*225.54±27.49*

    立定跳遠/cm177.30±17.07178.55±16.67*174.46±18.03*

    鉛球/cm516.88±0.36521.66±0.52*513.40±0.58*

    仰臥起坐/個40.59±9.6041.69±10.26*40.39±10.47*

    注:與2006年比較,*P

    3 討論

    遵義市在校大學生身體形態與生理功能各項指標正常,呈增長趨勢,但身體素質令人擔憂。總體上,男女生身體素質發展不均衡,且有明顯下滑趨勢,究其原因可能為,大學生生理與心理正處于上升階段,身體發育趨于成熟,各方面功能處于人生的最好時期,對健康沒有任何擔憂;一部分學生不但不參加體育鍛煉,還染上吸煙、喝酒、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等種種不良生活習慣;面對日漸激烈的考研競爭和就業壓力,平時僅注重專業課的學習,卻沒有養成良好的身體鍛煉習慣,缺乏體育鍛煉的熱情,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大學生身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發展,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不僅是為了達到《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要求和對疾病的防范,更關系到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問題[2]。大學生缺乏足夠的體育鍛煉是普遍存在的事實,由于缺乏體育鍛煉,在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已經普遍下降,對健康造成了潛在的影響。但大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并沒有造成嚴重影響,未能引起教師及學生的關注,因此有必要采取宣傳、鼓勵等各種措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5-8]。提高國民身體素質,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問題,而解決青少年身體素質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大學生身體素質問題。建議學校體育教學應以培養學生主動健身能力為主使其能夠自覺地進行身體鍛煉,而不僅僅是滿足達標項目測試。為了提高學生參與鍛煉的熱情,學校可以多開展一些學生普遍喜愛的體育活動,如球類、健美操、踢毽子、拔河、集體跳繩等課外體育鍛煉活動[9-11]。

    4 參考文獻

    [1] 史慧秋.某校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中國校醫,2006,20(6): 613-614.

    [2] 楊彥平,董軒.某大學2002-2007年新生體檢結果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9,30(10):960-961.

    [3]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課題組.1985-2005年我國漢族學生身體機能、素質的動態分析.體育科研,2008,29(3):17-25.

    [4] 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手冊.北京: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2005:21-40.

    [5] 韋柳惠,殷國前.1991和2000年廣西醫科大學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比較.中國學校衛生,2002,23(2):177.

    [6] 趙聯和.山東省大學生身體發育及體成分研究.中國校醫,2007,21(3):247-250.

    [7] 商厚姝.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的模糊綜合評判.中國學校衛生,2004,25(1):111-113.

    [8] 樊雅民.淺析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原因和對策.山西科技,2009(5):68-69.

    [9] 王慧麗.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6):142-144.

    [10]楊現新,凌文杰,李玉周.普通高校大學生亞健康狀態原因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6,33(11):2147-2147.

    [11]許良.我國青少年各個時期5項身體素質發展的動態分析.體育學院學報,2005,24(1):95-101.

    第3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范文

    摘 要 本為通過運用調查法、文獻法、數理統計發和實證分析法,通過對中央音樂學院學生身體狀況的調查,了解和找出我校體育教學中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理論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為我校教學改革提出理論依據。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育 身體健康 教學改革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良好的健康狀況是大學生為國家健康工作50年的重要保證。體育鍛煉作為一種強身健體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受到國民的關注,它對于增強體質和改善健康狀況的功效已經得到時間的驗證。因此,如何突破高校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合理的安排體育課,樹立大學生健康第一的思想,養成終身健身的習慣,應該是高校體育工作的發展方向。所以,筆者結合我校從2002—2010年8年間學生體質調研資料,對我校19—22歲大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指標的進行動態分析,以了解和掌握我校大學生體質變化規律、特點和水平,為我校體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改革提出理論依據。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與時間

    以中央音樂學院在校本科生(19—22歲)為樣本,進行抽樣調查。

    調查時間為:2011年3月—6月。

    (二)調查方法

    根據我校2002—2010年8年的體質調研為資料,選取我校19—22歲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仰臥起坐(女)、座位體前屈、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等11項可比性指標。

    二、結果分析

    (一)身體形態發育水平的比較

    以身高、體重和胸圍為例,與我校2002—2010年8年間學生的身高相比較,我校大學生的平均身高呈上升趨勢。體重有所增加,男生增長的幅度較為明顯,女生增長幅度較小。而胸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述結果顯示,我校大學生生長發育已趨于成熟,身高、體重和胸圍不同成度的改變,反映了現在學生生活水平的提高,給學生身體形態發育帶來的積極影響。

    (二)呼吸機能

    與我校2002—2010年8年間學生的肺活量相比較,我校男、女大學生肺活量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女生下降的要多一些。呼吸機能水平的下降說明,在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同時,我校的學生參加體育運動不足。

    (三)身體素質

    50米跑反映學生速度素質,我校大學生50米跑成績總體上處于下降趨勢,這可能是由于體育課堂教學在發展學生速度素質教學效果不理想。

    立定跳遠是反映男女生下肢爆發力和彈跳力的測試項目,我校學生立定跳遠男女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女生下降更為明顯。

    引體向上主要反映男生上肢肌肉的力量,仰臥起坐主要反映女生腰腹部肌肉的力量。我校男生上肢力量和女生腰腹部肌肉的力量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說明體育課對大學生力量素質重視不夠,大學生戶外運動減少,力量練習減少,造成大學生力量素質的減退。

    座位體前屈是反映男女生柔韌素質的測試項目,我校大學生柔韌素質有上升的趨勢,說明大學生力量素質的減退,使柔韌素質有所增加。

    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是耐力素質的測試項目,我校大學生耐力素質呈現非常顯著的下降趨勢,充分說明大學生體育運動的減少,造成學生心肺功能的減弱。

    綜上所述,在各項身體素質的評價中,除女生的柔韌素質有所增加以外,其余身體素質均有所下降,尤其是男女生耐力素質下降最為明顯。說明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給當代大學生的身心造成了一定得影響。大學生從事體育鍛煉和戶外運動的越來越少,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再加上體重增加、肺活量下降,這種形態、機能、素質發展的不平衡,都充分說明大學生缺乏體育鍛煉。因此,為了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進行體育教學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三、根據我校大學生體質變化趨勢探索體育教學改革

    (一)身體素質是各器官系統機能在體育活動中的客觀體現

    身體素質分為速度、力量、耐力、彈跳、靈敏和柔韌素質等幾個方面,根據大學生身體素質交叉的現狀,教學改革必須圍繞發展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這個中心來進行,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大學生的體質水平。

    (二)扭轉舊的模式,建立新的體系

    體育教學必須扭轉重技術、技能為主的舊的教學模式,建立全新的科學的教育體系,改進教學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樹立終身健身的思想。

    (三)加強理論教育,擴大理論教學知識范圍

    體育教學應該對學生加強體育知識和健身方法的教授,使學生擴大體育知識容量,具備一定的體育文化底蘊。使學生明白體育健身的科學原理,教會學生正確的健身方法,這是高等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

    (四)在體育教學中注重“三自”能力的培養

    “三自能力”即自我鍛煉、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能力。大學生不可能永遠在體育老師的指導下鍛煉身體,只有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三自能力,才能使他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做到堅持鍛煉,保持健康體魄,達到終身健身受益的目的。

    四、結論

    要解決我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首要的途徑就是要進行體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體育課的重要作用,打破陳舊的傳統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建立以健康、健身為主要目的的體育教學新體系。

    參考文獻:

    [1] 張勇軍.高校學生體育健身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5).

    [2] 陶勇.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關系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4).

    [3] 陳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5).

    第4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 身體素質;健康狀況;生長和發育;對比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39.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12-1092-02

    Physical Cha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1995 to 2005 in Shandong Province/DENG Yong-m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dong University,Yantai(264025),Shan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and its changing tendency in college students aged 19-22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10 years,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olicy makers. Methods Comparativ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by use of data from the Shandong Physical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of School Students in 1995 and 2005. Results It showed that height,weight and circumference increased while vital capacity and physical index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1995. Physical conditions reached best status during 19-20 years old,and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seemed to have better physical conditions than those from urban areas. Conclusion Physical condi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getting worse,especially in the female and senior students.

    【Key words】 Physical fitness;Health status;Growth and development;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未來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其中身體素質是保證人才整體素質得以實現的物質基礎。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不僅需要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道德品質,還需要健康的身體和強壯的體魄[1]。為準確客觀反映山東省高校學生體質發展狀況,通過對山東省1995年和2005年大學生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的發展變化進行分析,以了解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變化趨勢,為進一步實行學校體育的科學管理和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1995年和2005年山東省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資料[2-3]。分別從1995,2005年的調研資料中隨機抽取大學生各1 600名,其中包括19~22歲每年齡組的城鄉男女大學生各100名。

    1.2 方法 根據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4],在山東省監測點的3所高校(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和山東理工大學)2003級和2005級的體質監測資料中隨機抽取部分大學生,并與1995年山東省學生體質健康調查資料取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對大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及50 m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1 min仰臥起坐(女)、立位體前屈、1 000 m(男)和800 m(女)跑的數據進行統計與邏輯分析[5]。

    2 結果

    2.1 身體形態發育狀況 由表1可見,10 a間山東省大學生身高、體重、胸圍3項指標均值總體呈上升趨勢。男生身高平均增長1.98 cm,女生身高平均增長1.85 cm,身體縱向發育方面無明顯變化;體重的增長與身高大致相同,男生體重平均增長2.34 kg,女生體重平均增長2.49 kg,說明大學生橫向發育比10 a前有較大增長;男生胸圍平均增長1.51 cm,女生胸圍平均增長1.33 cm。總體來看,鄉村大學生優于城市大學生。

    2.2 身體機能發育狀況 山東省男、女大學生的肺活量及肺活量/體重指數均呈下降趨勢,尤其是鄉村女生下降幅度更大(表2)。

    2.3 身體素質發展狀況 見表3,4。

    2.3.1 各指標的高峰年齡 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高峰年齡有68.5%在19~22歲出現。50 m跑(城男除外)和耐力跑的高峰年齡均在19歲;肌力指標在城男、鄉男均為22歲,城女為19歲,鄉女為20歲;立定跳遠城男為20歲,鄉男、鄉女為19歲,城女為21歲;立位體前屈城男、城女均為20歲,鄉男為19歲,鄉女為21歲。

    2.3.2 城鄉大學生身體素質比較 大部分鄉村大學生身體素質優于城市大學生。鄉男在50 m跑(20歲除外)、肌力、立位體前屈和耐力跑4項指標中均優于城男,而立定跳遠除19歲外均為城男優于鄉男。城鄉女大學生50 m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鄉女在立定跳遠(21歲除外)、立位體前屈、耐力跑3項指標優于城女,而城女肌力指標則優于鄉女。

    2.3.3 不同年份身體素質比較 與1995年全省大學生體質調研資料相比,大學生身體素質呈整體下降趨勢,尤其女生更為嚴重。除19歲組城女50 m跑外,城、鄉女大學生的5項素質指標與10 a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城、鄉男大學生的肌力和立位體前屈水平低于1995年;除19,20歲組鄉男外,男生50 m跑成績也有所下降;立定跳遠在20,21歲組城男和19,21,22歲組鄉男以及耐力跑在19,20歲組城鄉男生均優于1995年。

    3 討論

    1995-2005年山東省19~22歲大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各項身體形態指標總體呈上升趨勢,男生身高、胸圍,女生體重增長更為明顯;2005年山東省大學生肺活量與1995年相比均呈下降趨勢,尤其鄉村女生下降幅度更大。山東省大學生身體素質狀況,除力量指標外,速度、下肢爆發力、柔韌性和耐力均在19,20歲達到高峰。10 a間山東省大學生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2005年城鄉女大學生的全部5項素質指標均低于1995年,城鄉男大學生的速度、力量、柔韌性也呈下降趨勢,只有下肢爆發力指標稍優。

    1995年山東省城鄉大學生50 m跑、立定跳遠、立位體前屈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只有肌力項目稍優;2005年城鄉女大學生85%的指標及男生50 m跑、立位體前屈和耐力跑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種情況在高年級組更為明顯(21,22歲組城鄉男女大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指標中,有92.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而這種差距的拉大是在全國大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降的情況下出現的,更進一步顯現出山東省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狀況。

    針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首先應加強體育教學改革,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和鍛煉,提高參與意識與自我評價、自我鍛煉、自我保護、自我調節的能力[8]。在大學生停止體育必修課后,為防止出現體質逐漸下降的現象,可開設體育選修課或成立各種體育俱樂部,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理念,充分調動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終身體育的觀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9]。其次,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意識,增強意志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引導學生分析和正視困難,提高心理承受力,調動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增加有趣味性的身體素質練習,建立形式多樣的體育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改善身體技能能力,不斷提高身體素質水平[10]。

    全社會都要為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做出努力,全面完善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網絡,讓社會、家長、學生充分認識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保證學生每天1 h以上的體育鍛煉時間。加強學生對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認識,糾正不合理的生活習慣,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參考文獻

    [1] 王洪,蘆特,金瓊.近10年間遼寧省高校學生體質動態變化.體育科學,2005,25(2):45-47.

    [2] 山東省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山東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10年調查研究.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98:198-202.

    [3] 2005年山東省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資料.山東省教育廳體衛處,2005:2-3.

    [4]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解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

    [5] 尹海潔,劉耳.社會統計軟件SPSS 11.0 for Windows簡明教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79-90.

    [6] 國家教育委員會等五部委.199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52.

    [7] 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中國學校體育,2006(10):6-8.

    [8] 季瀏.體育與健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7.

    [9] 魏錦龍,馬麗.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0(5):42-43.

    [10]常海林,邱小慧,周金玲.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25(5):75-76.

    第5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體能健康測試;因素

    0 前言

    從大學生體能健康測試數據來看,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繼續下降,這與高校體育課對開展耐力的項目重視程度不夠,同時也與學生對一些傳統的發展耐力項目缺乏興趣有關。所以高校教師要轉變思維,深化教學改革,創新體育課內容,要針對學生體質健康存在的問題,重視選擇具有一定運動負荷、能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項目,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1 關于大學生體能健康測試

    體質是人體的質量,是人體在先天遺傳性與后天獲得性的基礎上,在形態上和類別功能上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是體現一個國家人口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國家人力資源的必要保證。大學生是未來祖國建設的主力軍,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更需要強健的體魄,這樣才能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要求。為此,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2004年聯合頒布了學生體質測試標準(試行方案),并要求全國高等院校開展在校大學生的體質測試工作。

    200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在大學生體質測試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再次聯合頒布了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標準,從國家發展和未來的戰略高度強調了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所有在校學生體質測試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全國大中小學正式展開全面的學生體質測試工作,并重新制定了體質指標體系、數據軟件和數據的上報要求,進一步規范了測試工作,提高了測試數據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客觀性。

    2 目前大學生體能健康測試的現狀分析

    2.1 目前高校大學生體能健康測試的現狀調查

    大學生體能健康測試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能健康測試是學校檢驗學生體育素質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時也可有效的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體能健康測試在每個學期都進行,但是體能健康測試的目的性卻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在學校的教學中,對于學生體能健康測試的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并沒有真正的認識到體能健康測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在課堂上雖然對體能健康測試進行了講解,強調與學生學位證,畢業證掛鉤,但也僅是停留在表面現象。學生對于體能健康測試的關注度、熱情度沒有被帶動起來。高校體育教學中,對于體能健康測試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學生對于體質測試的理解比較表淺。

    2.2 學校對大學生體能健康測試系統管理分析

    在大學生體能健康測試管理方面,學校中的測試管理系統是比較繁瑣的,具體管理的過程中較難實施,管理者的態度盲目,大部分管理者在進行體能健康測試的時候并沒有真正的掌握體能健康測試的實質,僅僅是以一種盲目應付的態度在進行工作,在測試工作的過程中,管理機制松散,多個部門之間并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因此,常導致多個執行部門之間的工作不能同時進行,學校管理方面的欠缺,嚴重影響著學生體能健康測試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學校應加強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漸的改變這種目的性不強的問題,最終改善學校體能健康測試管理工作。

    其次,在學校測試儀器方面,學校在進行體能健康測試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測試儀器的影響,現在,雖然學校對于體能健康測試的重視度有所提高,但是在進行具體的操作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測試的器材測試的儀器的落后局面的影響,測試結果有時就會出現不能符合測試要求的局面,多數的檢測設備在進行工作的時候,不能將測試的時間進行統一安排,也制約著測試工作的順利開展。

    再者,學生的重視度不夠。學校在進行檢測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癥狀的出現,有的學生在長跑時甚至會出現暈倒、嘔吐等嚴重的問題,體能健康測試不達標的現象更是頻發,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關注度不夠。

    所以這就要求針對學生的體育鍛煉的時間與次數上的問題,學校應在學校體育師資滿足要求的前提下,不斷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自覺的進行體育鍛煉。分析學生不愿意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并不是完全是因為學習壓力大,而多數的原因還是由于學生自身的惰性,同時在進行鍛煉的時候,缺少參與體育鍛煉的伙伴,最后,學校在體能健康測試方面也缺乏相應有效的體育政策,因此,學校應明確體育鍛煉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而可以讓學生自覺進行體育的鍛煉。

    2.3 各個年級的學生進行體能健康測試的時間與現實安排沖突。

    部分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還會涉及到參加教學實習與社會實踐的工作,因此,學校對于學生統一組織體能健康測試工作存在一定的難度,多數學校在進行體能健康測試,時間通常會安排在學期的前面的階段,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體質狀況的反映存在不全面性,體能健康測試僅僅是一種體質狀況的反映機制,學生的體質不應僅僅關注體能健康測試的達標情況,更多關注的應該是自身的身體素質狀況。

    3 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體質狀況的分析

    3.1 體育教學內容中忽略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

    通過走訪的形式對某大學教師體育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82%的教師認為自己在教學中安排了身體素質練習內容,但時間安排較少,承認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太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和課余鍛煉技能與知識的教育,認為學生的體質養成應該在課下進行,自己應該有正確的認識與行為導向,不能依靠課堂教學。

    分析原因,首先是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關,大部分學生不喜歡進行身體素質練習,學生不喜歡也就導致教師只好改做其他的活動進行。其次是與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有關,有教師直接指出,因為現在學生比較怕吃苦,所以往往在安排枯燥的身體練習時不太配合教師,這也是這項內容難以貫徹的直接原因之一。再者是與教師的教學投入與有關,教師不愿意思考有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也是造成身體素質內容無法貫徹的原因之一。

    3.2 教學評價體系不科學

    調查結果顯示,約75%的體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主要依據學生的體育成績和平時成績,而平時成績又依據出勤率和平時表現,很少有教師把身體素質納入成績體系來評定學生的最終成績,更有部分教師僅僅從體育參與的角度來制定成績的考核辦法,給學生造成了只要來就有成績的錯誤思想。

    4 結語

    普通高等學校體能健康測試這項工作的開展,體現了國家對于當代大學生身體狀況的重視,因此相關管理部門和高校本身一定要做好這項工作,無論是宣傳教育環節還是后期的反饋工作,都應當利用有效手段激發大學生自覺投入到身體鍛煉中來,從而提高體質健康水平。國家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頒布相關的方針政策,并加大監察力度,使得各大高校能夠在強有力的監督之下逐漸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體質健康測試體系。

    【參考文獻】

    [1]黃敏,陳英軍,李亞莉.人性化視野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與展望[J].體育學刊,2011(5):78-81.

    [2]陳昌盛,吳家榮.素質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與對策[J].成功(教育),2011(21):14-15.

    第6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發展

    0 前言

    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是以發展學生身體練習為主,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達到強身健體,增進健康和提供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1]是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階段,更是轉變大學生對體育課程認知的重要過程,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發展一直以來步伐較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體現云南省特色優勢,也未全方位的展現出公共體育課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改革逐漸成為了學校體育發展的主要方向,主、副項結合、主、副項、身體素質結合、課內課外一體化、特色運動項目等教學模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且根據近年來全國大學生身體素質中部分情況直線下滑的現象,以及學校場地、教師等資源情況,對公共體育課進行改革成為了必然趨勢。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絡、圖書館等資源對研究所需文獻進行查閱分析,為論文的撰寫提供理論基礎。

    1.2 Swot分析法

    結合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現狀,對其存在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等因素進行分別分析,為論文結論的形成提供支撐。

    1.3 邏輯分析法

    對查閱到的資料及分析過程中得到的結論進行邏輯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云南省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云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一般為1年級第1學期開設體育必修課,進行體能素質鍛煉;第2學期和2年級開設選項課,對部分身體不適的學生的開設康復保健課,值得一提的是:少部分院校在公共體育課中加入理論課教學[1]。另外,根據近年來全國大學生身體素質中部分情況直線下滑的現象,以及學校場地、教師等資源情況,對公共體育課進行改革,選項+身體素質+副項、選項+身體素質等形式在一些地州院校逐漸開展起來,且每所高校每年都會進行一次身體素質測

    從課程目標還是課程開設情況來看,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基本符合《大綱》精神和要求,五個領域也包括在內,但在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對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以及科學有效的鍛煉方法要求度并不高,導致部分學生對于體育課的積極性不高;而課程開設情況則比較齊全,但從學生選課情況來看,集中在籃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這些大眾項目上較多,瑜伽、體育舞蹈、跆拳道、游泳、橋牌等與時代緊密結合的項目只在少部分學校開展,并沒有在云南省普通高校中普及開展。

    最后,從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考核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校對于公共課程的考核都取決于:平時成績+技術成績、平時成績+理論成績+技術成績、平時成績+技術成績+身體素質成績等三種形式,這幾種形式基本都能比較科學的反映出學生的期末成績,但是集中存在的問題為,比例分值無法統一化,導致無論哪方面比例比重的傾斜,都會對一定的學生體育課的學習造成影響。比如:身體素質比例增高,對于身體素質差,但學習興趣高的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2 優勢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是發展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階段,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過程。云南省又是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人數在各個高校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又豐富多彩,因此,挖掘云南省普通高校特色體育項目,將成為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的一大亮點;另外,云南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發展學生耐力素質的重要場所,結合地理位置的特點,安排科學有效的耐力素質鍛煉方法,對提高云南省大學生身體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2.3 劣勢分析

    公共體育課教學不僅僅是學校體育目標形成的一項重要指標,更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無論從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或者考核方式等方面來看,都存在一定改革空間,把更多緊接時代潮流的運動項目納入到公共體育課教學中,將公共體育課考核方式根據開設項目及教學模式進行科學合理分配,對提高云南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云南省地處高原地區,海拔高、紫外線強是體育課教學過程中的影響學生體育課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將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進行分類組合,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2.4 機遇分析

    1)2014年6月《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標準》的頒布,提出各個高校要開設不少于15門的體育項目。每節體育課提高學生心肺功能的鍛煉內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學生心肺功能的素質鍛煉項目作為考試內容,考試分數的權重不得少于30%。鑒于此,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可以從傳統的選項課或者綜合課轉變為特色的體育課教學,比如:楚雄師范學院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為9+6+3(9選項課學習,6周身體素質訓練,3周第二副項學習)。

    2)2014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體育場館課余時間要向學生開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安全保障。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對于學生提高體育運動參與度有著較大的影響,學生在空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豐富了學生課余文化生活,更是學生對運動鍛煉方法運用的有效表現,結合國家政策的頒布,在學校中多增設體育項目俱樂部、定時開放學校體質測試監測系統,使學生及時了解自身體質健康情況,促進其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

    3)基于“互聯網+”的提出,針對云南省大學生體質測試情況,結合互聯網對學生建立體質檔案庫。學生通過檔案庫可以直觀科學的了解自己大學四年的體質健康情況,甚至可以通過網絡檔案庫,看到自己在全省大學生中體質測試成績排名,從而激發我省大學生身體素質鍛煉的積極性。

    2.5 威脅分析

    1)為進一步提高普通高校學校體育工作效果,《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標準》頒布后,對各高校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標準》中對學校體育課課時、項目、體育俱樂部、學校體育場館、體質測試、師資待遇等都做了明確要求。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在各項要求中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2)與發達城市高校學校體育發展的差距。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從公共體育課開設項目、課時分配、教學模式等方面,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與發達城市高校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學生選項時的集中、參與度不高等都與此相關,開設與時代緊密結合的運動項目,合理科學得分配課時結構,創新特色運動項目、采用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等將成為未來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改革的重點方向。

    3)體育運動文化的效應較低。云南省有著得天獨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優勢,毗鄰東南亞國家、又擁有著一定的高原訓練基地,體育明星也不在少數。但體育文化的傳播卻相對較少,從教師教育聯盟到大學城,再到地州院校,體育文化的傳播途徑局限性成為了高校學校體育發展的阻礙墻,體育文化的傳播效應越大對學生學習體育運動的興趣影響越大,只有從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傳播途徑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公共體育課的教學將得到最大的效益。

    3 小結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的改革是提高云南省高校學校體育發展的有效途徑。按照近年來頒布的相關政策,提升學校體育綜合實力,順應時展機遇,構建互聯網+學生健康檔案,提高公共體育課教學效果;結合地域特色,挖掘特色體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利弊關系,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增強學生體育運動參與度,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提高身體素質能力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的關鍵所在;因此,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的發展需要從多元的路徑進行分析,結合云南省地域優勢,充分發揮地方院校的特色,做創新和轉型的前進著。

    【參考文獻】

    [1]曹沖,劉德軍.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的問題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4(03).

    [2]吳燕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主、副項制”模式的深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04).

    [3]馬岳良,史湘平,曹利民.高校“三自主”體育選項課改革實施效果影響因素分析――以湖南理工大學為例[J].競技論壇,2013(07).

    第7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體質健康;校園;體育鍛煉

    隨著時代不斷進步,人們追求的生活也更加精致,對自身身體健康也逐漸重視起來。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備受關注,少年強則國強,所以如何加強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是值得人們探究的。目前,雖然各校不斷完善體育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但是根據當代大學生的體質狀況檢測結果來看,依舊存在問題,如學校設置的體育課在學生畢業后并不能很好地被利用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因此,我們應當重視大學生在學校期間所受的體育教育方式,增強學生提升自身身體素質的積極性、自律性和主動性,把鍛煉當作生活中的必修課,才能讓大學生得到全方位發展。

    一、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意義

    青年人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是實行國民健身大業的重中之重。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就業壓力增加,各級畢業生的壓力全方面增大,這也對大學生的體質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一直為社會所詬病,因為大學生體質的提高僅通過體育課是難有效果的。大學的體育課時長短暫,僅能作為提升技能、培養興趣的主要方法,只有將體育課和課外生活中的體育鍛煉結合起來才可能有效培養學生鍛煉的興趣,提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使其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養成維持大學生課余生活中的體育健身習慣,是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關鍵[1]。

    二、當前大學生的健康狀況

    (一)身體形態

    大學生的身體形態是一個可以通過觀察來進行評價的指標,測評過程中將結合個人的身高、體重以及身體綜合素質來確定。從目前的學生身體指標來看,我國大學生的身體形態處于不平衡狀態,其中因為過度飲食、不積極參加運動健身導致的身體肥胖是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大學生的肥胖率正呈逐年增長的趨勢,會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另外,因為追求好身材而過度減肥引起的身體瘦弱是大學生身體形態的另一個問題,不恰當的減肥方法會給學生的生長發育等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因此人們應該在適當的范圍內鍛煉身體,保持健康的身體。

    (二)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包含身體的各方面,是一項綜合指標,包括速度、耐力、爆發力等方面,因此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也要從不同的方面尋找原因。其中速度以及爆發力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下降趨勢,這兩項可以通過50米或者100米短道運動來提高,耐力可以通過長跑來鍛煉提升。總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目前呈下降趨勢,學校要通過相應的運動鍛煉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當前大學生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各方面的指標以及素質都不達標,主要原因還是大學生缺少運動精神、缺乏體育鍛煉,因此在今后的教育中,學校要加強體育鍛煉,保證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

    三、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原因

    (一)大學的不良生活習慣

    大多數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由于沒有了嚴格的管束,就養成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這是導致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部分大學生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打游戲、看電影等,這樣會影響正常的生活作息,長期下去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大學生的飲食不規律,有些大學生不按時間吃飯,經常點外賣,吃一些油炸類的垃圾食品,還有一些人為了減肥而減少吃飯的量甚至根本不吃飯。諸如此類的飲食會導致學生的身體抵抗力下降,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綜合以上因素再加之當代大學生的運動時間縮減就會導致身體素質下降,影響身體健康。

    (二)大學校園中體育文化氛圍不濃

    雖說人們一直在說追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當今社會對于德、智的追求遠遠高于體育。大學之前學生的體育鍛煉可能僅限于學校的體育課,而大部分學校的體育課程安排是一周一節,每天的課間運動也是應付了事,并沒有達到預想效果。進入大學后,課余時間變多了,但是很多學校的體育設施和場地等條件都無法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學校體育社團人數少、規模小,無法積極開展相關的體育鍛煉活動,調動大學生的運動熱情。此外大部分大學都沒有組織課間跑步等環節,也沒有組織相應的體育鍛煉,因此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步下降。

    (三)體育教師沒能對學生鍛煉的積極性進行很好地激發

    大學期間的體育課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的,由于學校對體育課還不夠重視,因此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并沒有起到促進作用,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學習熱情,甚至還有的教師在課上消極應付。目前大學體育課都是傳統的教學,內容也都是基礎教學,這對學生來說并沒有積極地推動作用,反而會使其喪失對此類運動的興趣。因此大學體育教師要積極授課,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改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互聯網、App等方式規范鍛煉指標

    大學階段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價值體系與建設意識,但是很大程度上還未成熟,當面對一些沒有興趣的體育鍛煉項目時,他們往往缺乏主動性,有時需要采取一些強制措施來監督他們參與體育鍛煉,促進身體健康的提升[1]。網絡環境下,可以通過手機應用軟件等來設計科學的運動規范,讓學生的體育運動與學科成績甚至是畢業學分直接關聯。例如,利用手機上的定位功能,在App上設計相應的長跑路程,要求學生每天完成一定的公里數跑步鍛煉,監督學生每天進行運動。一旦學生沒能在學期末完成運動項目,經核實后會使其體育科目不合格。如此一來,學生的身體鍛煉直接與體育成績掛鉤,能很大程度上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運動競賽

    一般而言,大規模體育賽事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讓整個校園的體育訓練氣氛急速高漲。但是這種大型的校園運動會需要學校多方面配合才能順利開展。此外,還需要投入大量財務資金與人員設備等,如果對質量要求高的話,更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準備。因此,大多高校校運動會只是一年舉辦一次,在這種頻率下,也能夠起到很好的促進效果,讓校園絕大部分學生的體育運動達到標準。此外,學校還可以舉辦多種小型的運動賽事,在校運動會舉辦的空白期,滿足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需求,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更多不同主題的運動樂趣[1],讓校園文化生活更加多元。

    (三)專項訓練結合體質素質培養

    專項訓練是針對學生的身體機能與運動興趣開展的特別項目訓練,這種體育訓練能夠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在文化課程學習之余找到生活的更多樂趣,同時也讓身體機能得到發展。學生的體質健康與學習工作效率緊密相關,因此,在確保學生按照健康教育要求的體育鍛煉上增加專項培養項目,能夠讓學生的體質健康培養得到深化,訓練出具備更高體能素質的學生。從長遠來看,學生在校的體質訓練,能夠影響其終身健康,專項訓練的意義十分重大。

    (四)在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尋求助力

    校園文化建設涉及學生生活的多個方面,按照理論上的結構大致可分為基礎設施文化、制度管理文化、校園行為文化和師生心理文化。首先,在構建基礎設備文化時,需要考慮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在涉及體育鍛煉方面,多設置一些宣傳標語與海報,為體育運動項目多建設場地與用具。在制度文化構建方面,以國外體育大學為例,在大學體育教育中強調人性發展的核心,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監督制度以及獎懲制度,讓學生不僅在思想上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更能夠在行動上去監督促進學生的體育鍛煉,讓學生的體質發展與知識積累成正比。在心理文化建設方面,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相關的。多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不僅能夠擁有健康的體質,在生活中也能夠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因此,要強化運動對思想發展的積極作用,讓學生的精神生活與體質健康都能夠得到保障。

    五、結語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在校園時期會面臨各種壓力,這只是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過渡階段。學生的體質健康訓練是一件長期的事情,需要多種方式作用。首先需要良好的運動環境,讓學生在強烈的運動氛圍中生活,有可能激發其鍛煉積極性。其次,需要擁有合理的體育運動規范,讓學生接觸到科學的運動方法,保證身體健康。當然,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就必須采取一些強制措施,讓一部分疲于運動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第8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范文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中的種種現象對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致使學生的觀念多元化,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質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高校體育教學對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獨特的優勢,本文總結了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高校 體育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來,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由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悲劇事件也不在少數,學生的心理問題受到社會和高校的普遍關注。高校學生的健康發展不僅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高校體育教學可以把這兩者聯系起來,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一、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高校的大規模擴招,社會對大學生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近些年來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社會發展除了要求大學生具有必要的專業技能水平之外,還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發展都不是很成熟,體育教學是以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為基礎的教學活動,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人的身體素質的發展與神經系統有關,而人的身體素質又和人的思想意志有關,因此,體育教學在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能夠對學生的情感、情緒、意志和心理素質進行一定的調整,在進行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體育運動的協作性也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因而能夠促進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體育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情感、意志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同步健康發展。

    二、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的培養

    在高校體育課堂上,體育教師是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體育教師的觀念決定了體育課的內容和方向。因此,體育教師必須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對學生進行體育技能教學時,不但要培養學生體育技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在體育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讓學生認識到在一定的規章制度下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認可。體育活動具有團體性的特點,教師要利用集體運動項目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體育教育還具有美育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

    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受到學生情緒的影響,因此,合理的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的情緒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有利于學生對自我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身體機能變化規律合理調整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學習能力、性格差異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這樣不但能夠讓全體學生都能進行學習,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獲得成就感,提高心情的愉快程度。

    (三)教學方法的正確選擇

    教學方法影響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此體育教師要慎重選擇教學方法,以利于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傳統體育課講究教師的主體地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了課堂主體的地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改變這一現象,就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從目的和任務出發,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基礎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角色互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自信心,在籃球訓練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體育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學生在聯系中能夠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養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品質。

    (四)師生關系的有效構建

    體育教師不僅有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學生體育技能的義務,還具有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責任,因此,體育教師首先要以較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僅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學習,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好準備,體育教師要想通過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自己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重視師德修養,其次,體育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應該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能夠把自身的性格特點、心理狀況不自覺的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多觀察學生特點,了解學生情況,多對學生給予關心和引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總結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著獨特的優勢,也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利用體育教學的特點,認識到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第9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范文

    摘 要: 對成都5所實施“三自主”體育選課的高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學生自主選擇上課內容存在著僅憑興趣、教師教學方法比較陳舊、缺少素質練習、學習效果較差等問題。因此,應針對大一新生設置一些提高身體素質課,以增強學生體質;對學生選課應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調控,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避免貪圖輕松,只為考試過關的行為;要增強學生鍛煉身體的意識,注重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素質,以及新開體育課的科學合理性,以保證新開課程的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4474(2012)06-0103-04

    教育部2002年8月頒布了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新《綱要》),要求全國所有高校從2003年新學年開始施行。新《綱要》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努力拓展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權利,以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①。 那么,“三自主”選課在九年的實際運作中成效如何?“三自主”選課是否真正能更好地體現體育教學以及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能否改善和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這就成為當前需要討論的問題。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為了了解成都高校實施“三自主”體育教學的基本情況,我們對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財經大學5所高校1000名大學生和60位體育教師進行了調查、訪問。對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其中每所學校大一學生100份(男、女生各50份)、大二學生100份(男、女生各50份),共回收問卷927份,有效率為927%。教師問卷共發放60份,回收57份,有效率為95%。通過調查數據和相關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經驗,結合西南交通大學體育教學的實踐,對成都高校“三自主”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相關建議。 二、成都高校“三自主”體育教學的選課情況及教學管理 成都實施“三自主”體育選課的高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規定大一新生統一開設基礎素質課,大二開設“三自主”選項課程。因為,身體素質是一切運動技能的基礎,只有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才能使其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另一種是從大一新生開始實施完全“三自主”的體育選課教學,以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更好發揮學生的主觀積極性。

    1.“三自主”體育選課的管理辦法

    李宏圖 成都高校“三自主”體育選課的調查與思考目前成都高校基本都能運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對體育選課進行管理、指導和監控。其課程管理方法是:在一個年級內,打破各院系、專業的班級建制,完全按照學生所選擇運動項目重新組成教學班,教師按照學生選擇的運動項目以專項教學為主線進行訓練。所不同的是,各高校在體育課教學班人數的控制上標準不一致,有2所高校每個教學班學生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還有2所高校每個教學班學生人數控制在40人左右,只有1所高校每個教學班學生人數控制在70人左右。具體的教學班學生人數的控制跟該校的教學場地、體育器材和師資力量等諸因素有關。

    2.學生選課情況

    成都5所實施“三自主”教學的高校學生選擇體育項目的情況是:女生多集中選擇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體育舞蹈、交誼舞等項目;男生主要選擇籃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網球、武術等項目。從學生選課動機調查統計發現(見表1),學生在選課時主要受個人興趣愛好、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受同學選課、教師教學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個人興趣愛好是學生選課的主要取向,其次是該課考試是否容易過關,還有就是追逐運動時尚潮流等因素的影響。

    3.“三自主”教學內容的設置

    自2004年9月起,成都5所高校依據新《綱要》的要求,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體育課的教學,重新修訂了教學大綱,并充實了新的教學內容,共設置了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散打、跆拳道、健美操、藝術體操、體育舞蹈、游泳、健美、瑜伽等20個運動項目。調查發現,學生選擇上課項目的熱點依序是:籃球、羽毛球、網球、乒乓球、跆拳道、足球、健美操、武術、排球、體育舞蹈等。而田徑項目依然受到冷落,由于選田徑項目的學生很少,多年前就已經無法開課了。對于跆拳道、瑜伽、輪滑、攀巖、定向越野等新興運動項目,由于學校體育經費有限、師資力量不足、場館設施、場地器材等方面的限制,這些項目不能得到很好地推廣。在教學上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

    4.師生對“三自主”教學的態度

    對這5所高校部分體育教師的調查表明,有588%的教師對選課表示“肯定與支持”,305%的教師對選課表示“比較支持”,55%的教師對選課表示“一般”,52%的教師表示“不贊成”,這說明體育教師對自主選課基本上給予肯定。對這5所高校的部分學生的調查表明,有545%的學生對自主選課表示“贊成”,302%的學生對自主選課表示“較贊成”,104%的學生對自主選課表示“無所謂”,49%的學生對自主選課表示“不贊成”,這說明大多數學生是贊同實行自主選課的。

    三、“三自主”選課存在的問題 1.“三自主”選課使一些體能素質訓練的項目邊緣化

    自主選擇上課內容尊重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對發揮和培養學生的個人興趣和愛好,以及進行體育鍛煉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推行“三自主”選課,很多高校都取消了以前專為大一新生開設的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目的的體能素質課。而學生一旦通過網絡選課方式選定了運動項目,體育課就圍繞其所選運動項目進行教學,由于目前課堂中學生身體素質練習越來越少,使原本普遍薄弱的學生身體素質不僅沒有得到提高〔1〕,其運動技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掌握。盡管跑、跳、投等基本身體素質鍛煉有顯著提高,但單雙杠、跳箱、跳馬和墊上運動對培養學生協調性、靈活性、平衡能力的一些運動項目,由于學習過程比較艱苦、單調,不受學生的歡迎,因此,現在這些內容已從高校的體育課上漸漸消失。其實,這些學生不愿意選的體育項目的教育功能和鍛煉價值還是很高的,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而如今學生喜歡的某些新興體育項目,雖然有趣、好玩,卻不利于學生體能素質的提高。

    2.單憑興趣進行的“三自主”選課并非是合理正確的選擇

    學生自主選課打破了過去單一化的選課模式,出現了體育課程資源的多元化,教學項目多樣化,發展趨勢時尚化的新格局〔2〕。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由于大多數學生(尤其是新生)選課完全憑興趣愛好,只有少數學生對所選體育項目有一定的運動基礎,大部分學生的選課并非是合理正確的選擇〔3〕,他們對如何選擇運動項目缺乏應有的基本認識。而“三自主”選課把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興趣擺在首要的位置,似乎一切都要滿足學生的興趣。如果不能滿足,就不是以學生為本。殊不知,體育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通過后天教育逐漸培養的,且現在的大學生對新事物接受快,興趣愛好廣泛且多變。事實上,通過教學我們發現,目前還有不少學生對體育課根本沒有興趣,難道這些人就可以不上體育課嗎?把選課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往往會使學生不知該選什么體育運動項目好。應該對學生選課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調控,使其選的運動項目真正能獲得身心俱佳的鍛煉效果,達到鍛煉的目的。

    3.輕松易過關的體育項目不利于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

    對照現行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過去頒布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我們會發現前者在標準上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時,我們也看到,大學生體質多年來持續下滑,這種狀況至今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隨著體育課教學項目多樣化的同時,體育教學質量和要求卻在下降,一些體育教學內容華而不實,并沒有達到鍛煉的目的〔4〕。時常聽到有不少老師在抱怨現在的大學生身體素質越來越不如從前,一些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寵溺下,養尊處優、怕苦怕累。在“三自主”選課時,很多大學生(尤其是女生)常常選擇一些考試容易過關的課程。而這種趨向對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百害而無一利。因此,不能再忽視大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狀況,也不能再忽視學生體育課中貪圖安逸的傾向。應讓學生認識到一些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運動項目對學生身心鍛煉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經過刻苦的鍛煉,才能使其體質水平得到根本的改善。

    4.師資和教學資源不足是影響“三自主”選課的“瓶頸”

    隨著高校擴招,師生比例嚴重失衡,使得每個教學班的學生人數激增,由于師資和場地器材資源有限,要想盡可能多開設一些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已實屬不易,更何談學生自主選擇教師上課?〔5〕新《綱要》給予了學生很大的選課空間和自由度,卻沒有給高校教師足夠的時間去深造和提高。有些教師為了完成規定的教學工作量,在缺乏對課程應有的準備情況下,就開始給學生上課。還有一部分教師為迎合學生對某些運動項目的興趣愛好,片面追求更多的上課人數,在教學中不惜降低教學質量和要求,照搬套用他人的教材或大綱,甚至沒有準備教案,學生想學什么,老師就教什么〔6~7〕。這樣發展下去,所開課程即沒有特色,也沒有教學優勢,讓體育課淪為了“興趣”的奴隸,教學質量也得不到應有的保證。

    5.學生對體育課和老師的了解存在偏差

    學生對上體育課的目的缺乏全面的認識,對授課教師缺乏真實客觀的了解,學生對體育課的“短視”由來已久,這是個社會問題,也是個教育問題。為了高考升學這條“通天路徑”,使得老師、學生和家長忽視了平時的體育課。而考上大學后,在自主選課時,學生對教師的選擇一般是靠網頁上教師的基本信息介紹來選擇,而且只對自己關注的體育項目感興趣,卻忽視了該項目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特點和教學風格。還有一些學生更看重體育課最后的分數,而非體育課所學內容。在這種功利意識的驅使下,他們更寧愿選擇一些好過關的課程,這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很不利,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四、結論與建議 (1)學生自主選擇上課內容大多僅憑興趣,所選的運動項目不利于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水平的提高。其實運動項目只是體育鍛煉的一種方式,應該規定大一學生必修1~2個學期的身體素質或體能提高課,這有利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和運動技能的掌握。

    (2)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的自主選課絕非是合理正確的,興趣不能成為學生選課的主導因素,這是極端片面的。體育興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通過后天教育逐漸培養。不應把選課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應對學生選課采取適當的引導和調控,使學生所選課程對自身的體能訓練和身體素質提高都有幫助,讓學生獲得身心俱佳的體育鍛煉效果。

    (3)學生自主選擇上課教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在選課時只對所選運動項目感興趣,并沒有考慮該課程是否能提高其身體素質。加之,部分教師為滿足迎合選課學生人數而降低了上課要求及標準,使得學生輕易過關但并沒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因此,體育課程改革不能背離“增強體質”的根本目標,應保證新開課程的科學性、趣味性和安全性。

    (4)不少學生缺少吃苦耐勞精神,多喜歡選擇考試容易輕松過關的課程。目前隨著體育課教學項目多樣化的同時,教學質量和要求卻在不斷下降,而學生的身體素質下降的狀況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為確保學生今后走向社會能更好承受社會的競爭和挑戰,高校體育課程應增加部分強制規定學生學習的運動項目,以增強學生的體質。

    總之,新《綱要》的改革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在實施過程中偏離了體育教育的本質功能,應該在現行體育課程教學中仍然保留一些強制性鍛煉的項目,以增強學生體能和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周學榮,譚明義.新舊《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的比較〔J〕.體育與科學,2003,24(1):77-78.

    〔2〕秦百里,韓敬全,鄭 彬.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4,(11):91-92.

    〔3〕石 宏.對普通高校大一學生重新開設體能提高課的分析研究〔J〕.中韓體育學術論叢,2006,(10):130-135.

    〔4〕李靜波.是真理還是似是而非的真理——對“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質疑與考證〔J〕.體育學刊,2006,13(1):12-14.

    〔5〕張 英.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實施“三自主教學形式”的現狀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3):169-1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成人性色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成人观看网站a|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怡红院成人在线|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欧美成人aaa大片|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网站|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成人漫画免费动漫y|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人动漫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国产成人3p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