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纖維分析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專利 密集 產業 創新
一、引言
煙臺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是環渤海經濟圈內重要節點城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骨干城市,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重點建設港口城市。 2015年煙臺市生產總值為6446.08億元,位居山東省第二,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列第20位。
通過實施創新驅動,集聚知識產權要素,加快實現產業轉型和動能轉換,成為煙臺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專利技術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源,作為地區發展的戰略性資源,與經濟融合日趨緊密,對國家以及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漸凸顯。專利的密集程度不僅代表區域創新的水平,一定的程度上還能反映產業自身的特點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和方向。因此,明確專利密集性產業的類型,可以為區域自主創新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競爭力的增強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從專利資源、產業對專利的依賴程度等方面分析煙臺市專利密集型產業及其區域分布,綜合考量專利資源配置的區域極化和均衡,產業的比較優勢和集聚效應,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以期為煙臺市的技術創新布局優化和技術創新方向提供多樣性支撐。
二、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文的專利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專利數據庫(CNPAT),采用國別省市代碼CO和申請人地址DZ字段結合的方法進行檢索,檢索截至日期為2015 年12 月31 日。
本報告的產業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山東省統計年鑒》、山東省各市的統計年鑒,涉及2011-2015年間的數據。
三、利用專利密集型產業測度模型分析專利密集型產業概括
本文從專利的密度、產業對專利的依賴度、專利的強度、專利的熱度四個方面入手,來選取或計算專利密集型產業測度模型中的評價指標。將專利密集型產業測度模型涉及的4個指標專利密度、產業對專利的依賴度、專利強度、專利的熱度進行兩兩比較,通過多個專家打分討論后確定的判斷矩陣如下:
針對判斷矩陣A,使用方根法求得其最大特征值λmax=3.0291,對應的特征向量 。
進一步地,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可以確定一致性指標
,又根據表3-2可知4階矩陣的平均一致隨機性指標RI=0.89,由此可得一致性比率 ,
判斷矩陣符合一致性要求,指標A1~B2對應的權重分別為0.388531,0.172722,0.388531,0.050217,即使用優勢產業分析模型為產業進行評分時的計算公式為:
Mi=0.0.388531×A1+0.172722×A2+0.388531×B1+0.050217×B2
其中,Mi代表i產業的專利密集性綜合指數。
專利密集型產業的測度根據上述模型進行計算分析,在特定區域內,計算得到均值之上的產業認定為該區域的專利密集型產業。
根據構建的專利密集型產業測度模型,以及設定的5年授權量的閾值,計算得到煙臺市的專利密集型產業(參見表1)。
從專利密集型指數得分情況來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得分接近,位列第一二位;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得分接近,位列第三四位,但與第一二位的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稍有差距;其余四個產業中,位列第八的金屬制品業的專利密集指數高于煙臺市各產業平均專利密集指數不多。
將煙臺市的專利密集型產業與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山東省專利密集型產業對比可知(參見表2):(1)煙臺市的專利密集產業基本被全國、山東省專利密集型產業覆蓋,而食品制造業是煙臺市特有的專利密集型產業;(2)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既是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也是山東省專利密集型產業,但該產業在煙臺市并沒有呈現出專利密集的表現;(3)在煙臺市排位靠前的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同樣是山東省主要的專利密集型產業。
在構建的專利密集型產業測度模型中基于密度、依賴度、強度、熱度四個指標綜合計算產業的專利密集指數,為了展現這四個指標對于各專利密集型產業的專利密集指數的貢獻程度,表3將煙臺市三個專利密集型產業的專利密集指數及各分項指標進行對比。在八個專利密集型產業中,都至少有一個單項指標排在第八名之外。儀器儀表制造業、食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的指標IV排位較低,分別是第21、41、25位。指標IV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來幾年行業的專利密集程度,這三個產業在未來技能能否保持專利密集值得關注。此外,八個專利密集產業的指標III仍然排在前八位。
四、煙臺市專利密集型產業分類
將煙臺市的41個產業進行利密集指數-區位熵劃分標準制圖(參見圖1)。
如圖1所示,煙臺41類工業產業在圖中形成了4個類別,分別為:
類別Ⅰ(3個):專利密集指數高于均值,區位熵高于1,分別為3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35專用設備制造業,40儀器儀表制造業。這三個產業在專利密集度和產業規模上都具備地域優勢,但專利密集度較高的專用設備制造業區位熵較低,區位熵較高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利密集度較低。專利密集度和區位熵在煙臺市的產業中協調性較差。
類別Ⅱ(5個):專利密集指數高于均值,區位熵低于1,分別為26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27醫藥制造業,34通用設備制造業,14食品制造業,33金屬制品業。這些產業的專利密集度在煙臺市具備一定優勢,但產業規模有待提高。其中26化學制品制造業是煙臺市專利密集指數最高的產業,但其區位熵低于1,說明該產業在煙臺市并非優勢產業。而33金屬制品業的區位熵僅略低于1,但同時其專利密集指數并沒有顯著高于均值。
類別Ⅲ(12個):專利密集指數低于均值,區位熵高于1,分別是13農副食品加工業,42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38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32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28化學纖維制造業,37F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36汽車制造業,45燃氣生產和供應業,18紡織服裝、服飾業,10非金屬礦采選業,28化學纖維制造業。其中,32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區位熵顯著高于其余產業,是煙臺市區域優勢最大的產業,但其專利密集指數在濰坊市平均值以下,并非專利密集型產業。與之類似的還有15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36汽車制造業。
類別Ⅳ(21個):專利密集指數低于均值,區位熵低于1。具體包括其余的21個產業。這些產業在專利密集指數和區域經濟上均不具備相對優勢。
五、煙臺市專利密集型產業分析總結
(一)專利密集型產業專利密集指數分化嚴重
煙臺市的專利密集型產業共有八個大類,分別為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和金屬制品業。其中前四名的專利密集型產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與后四名的專利密集型產業在專利密集指數得分上具有較大的差異。
(二)計算機等制造業專利投入和經濟效益匹配良好
煙臺市的產業分類,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區位熵即專業化程度最高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入選煙臺市專利密集密集型產業,說明專利資源投入與專業化程度表現出良好的匹配關系。由此可見該產業應進一步加大發展力度,主抓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條,爭取成為全國的集聚區。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工業 能源 低碳經濟 無錫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7-096-03
一、引言
隨著低碳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國際間低碳經濟合作的日益緊密,我國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議題成為國內城市發展中的熱點。梁朝輝(2009)根據碳排放量分解模型,建立能源消耗、人口、GDP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的能源消耗總量模型,定量分析出上海2020年在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量預測趨勢;趙敏等(2009)根據IPCC碳排放計算指南中的碳排放計算公式,測算出上海市1994-2006年的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針對上海的能源結構、碳排放產業部門進行分析,提出適用于上海低碳經濟發展的合理化建議;朱守先(2009)則系統提出研究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系列指標,如人均碳排放、碳生產率、碳能源排放系數,并通過ESD模型探討城市產業結構發展水平與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節能降耗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出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建議;劉薇(2010)具體分析北京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和現實措施,并從工業園區產業機構的調整以及新能源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議;葉祖達(2010)在研究城市低碳建設中提出考慮碳排放的社會成本因素社會最優化的排放水平是指減排的邊際成本等于排放帶來的邊際社會損失,當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損失時,社會的最優碳排放水平可以被確定;黎廣明等(2010)在具體分析廣州的經濟、環境等因素,從法規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角度提出廣州建立低碳城市經濟的建議;謝傳勝等(2010)認為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城市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將社會經濟體系分為五大系統進行實證分析,利用模糊粗糙集法分析信息決策。本文通過對無錫市工業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狀況的定量分析,提出相應的合理化建議,以期其他相關城市的工業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分析提供借鑒。
二、無錫市能源消耗狀況分析
1.能源結構分析。能源結構為低碳能源與高碳能源的比例結構。從能源消費碳排放系數可知,天然氣碳排放系數較煤炭和石油低,一次電力(核電、風電、水電)碳排放系數最小。平均碳排放系數等于碳排放量與能源消費量的比值,當低碳能源所占比例增加時,平均碳排放系數將減小,能夠體現能源結構調整對碳排放影響。
2000年以來,無錫市工業的能源消費量伴隨著工業的增長而迅速提高,從2000年的1.13*107噸標準煤的消費量到2008年的3.06*107噸標準煤,無錫市工業能源消費量增加了170.52%,年均增長13.25%。在無錫市的能源消費中,主要以煤炭、電力為主,但本文主要研究無錫市工業的碳排放量,對于電力以及火力部門所用的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統一計入相關工業能源消耗量中,對于無錫工業的能源消費結構,重點分析碳排放量較大的原煤,以及碳排放系數相對較低的清潔能源原油和天然氣。
從表1和圖中1可以看出,無錫工業能源結構并不是十分合理,特別是與國內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對于碳排放系數較低的清潔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氣使用量較少,無錫仍是以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主要來源。
(1)煤炭消費:煤炭在無錫市工業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8年無錫原煤消耗量占總能源消費量的56.74%,而1995年無錫原煤消費量占總能源消費量的73.59%,原煤消費量在總體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使無錫市整體能源結構的逐步改善,但是隨著原煤消耗量的絕對增長,碳排放量還在不斷增加,對于無錫市的原煤消費還需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原煤消費最多的行業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占原煤消費總量的63.41%。在制造業中,原煤消費量超百萬噸的有四個行業,分別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這四大行業原煤消費量占全市原煤消費總量的28.01%。
(2)原油及石油制品消費:2008年無錫石油消費占總能源消費的3%左右,原油消費主要用于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和化學染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而其他石油制品消費則比較分散,總體來說,無錫的石油消費量并不高。
(3)天然氣:自2004年西氣東輸天然氣首次引入無錫市,當年無錫地區全社會天然氣消費量僅為3418萬立方米,至2008年全市天然氣消費量已達48123萬立方米,三年增長了14.08倍,天然氣消費量已占無錫市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2%。天然氣工業消費量按行業分,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以及金屬制造業四大行業是無錫市天然氣消費大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天然氣消費總量的67.72%。
2.產業部門結構分析。從產業部門出發研究無錫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潛力,主要對產業結構多元化演進水平(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degree,簡稱ESD)加以分析。ESD的計算公式為ESD=Σ(P/P,S/P,T/P),式中,P為第一產業產值;S為第二業產值;T為第三產業產值。ESD的值域為1至無窮大。
由于產業結構與碳排放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提高碳生產率的重要途徑。其次是非煤能源消費比重,煤炭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能源,非煤能源消費比重越高,單位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越小,同樣也有利于低碳發展。2007年,北京、上海和廣州3大城市的非煤能源消費比重超過60%,而無錫工業的非煤能源消費比重只有45%,與以上三個城市還有一定的差距,對于無錫工業而言,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尤其是非煤能源消費的增加是促進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1978年以來,無錫的產業格局不斷發生變化,第一產業由1978年的14.3%下降到2008年的1.4%,第二產業由1978年的68.3%下降到2008年的57.6%,而第三產業則在不斷增長,由1978年的17.4%增長到2008年的41%,無錫市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當中。但是,對于第二產業而言,由于無錫屬于工業性較強的城市,第二產業還是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經濟的發展相當一部分得益于工業部門產值的不斷提高。
因此,無錫市的低碳經濟建設還需從工業入手,積極采取措施優化工業特別是重點能源消費行業的能源消費結構,同時積極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無錫市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3.無錫市碳排放測算。在計算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時,應注意:產生碳排放的為能源終端消費量(標準量);不計加工轉換過程、運輸和輸配損失能源的碳排放;電力既有無錫市火力發電也有市外來電,熱力主要是本市供熱,其碳排放是按火力發電和供熱投入的能源計算,不再計算能源終端消費部門熱力和電力的碳排放。對于無錫市的能源計算中,不計二次能源轉換,碳排放計算能源數據為無錫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數據,并不是無錫市整體工業。
本文中碳排放估算方法是基于IPCC《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作出的,基本計算公式為:E=∑Ci*Fi(1)
其中E為無錫市碳排放總量,Ci為能源i的消費量,按標準煤計,104t;Fi為能源i碳排放系數,(104t/104t);i為能源種類。
從表3中可以看出,無錫市工業碳排放量增長迅速,從1995年的412.15萬噸到2008年的2203.19萬噸,碳排放量增長近五倍,年增長率達到13.77%。從表4中可以看出,無錫市工業人均碳排放量較高,并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而無錫工業的碳排放強度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仍然相對較高,以2005年為例,無錫工業碳排放強度如果以kg/美元計算為1.31kg/美元(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為8.19:1),而澳大利亞為0.141kg/美元,加拿大為0.13kg/美元,德國為0.088kg/美元,英國僅為0.074kg/美元,即使在國內,上海為0.108kg/美元,全國為0.156kg/美元,這表明無錫的低碳經濟發展在工業方面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實證分析
1.數據。能源消費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如經濟總量、能源結構、人口總量、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等。無錫作為工業城市,經濟發展有很大一部分為工業增長做出的貢獻,而其中又以重工業為重。重工業能源消耗大,尤其是含碳能源。結合梁朝暉(2009)的研究,本文以人均GDP、三產比重作為能源消耗的影響因素。
2.模型估計及結果分析。為方便進行數據分析,對數據建立相應的代碼,GDPP為人均GDP,EP為人均碳排放,TP為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從表5中可以看出,無錫市三產比重在2002年之前及2003以后均不斷增長,僅2002年和2003出現分段,因此設立分斷函數,以TP*D2002作為參數,2002年之前取值為0,2003以后取值為1。
通過模型估計,得出無錫市碳排放的關系式為:
從方程中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均通過顯著水平1%,人均GDP對碳排放隨其增長具有雙向效應,而三產比重對碳排放量具有負向的影響。通過懷特檢驗,說明方程不存在異方差。
從公式(2)中可以看出,如果以人均GDP與碳排放存在到U型關系,即符合庫茲涅茨曲線。以人均GDP為唯一解釋變量,公式即表明無錫市的碳排放隨經濟的增長和人均GDP的增加先升后降: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碳排放量由低趨高,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碳排放量又由高趨低,逐漸減小。
EKC曲線表明無錫工業碳排放量是符合庫茲涅茨曲線的規律,雖然現在無錫市的碳排放量還處于逐漸增長的趨勢,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新能源產業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而含碳能源消耗量較大的工業產業發展則會受到抑制,有助于碳排放量的減少。同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居收入的不斷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對于環境的要求也會隨著提高,環保意識也會逐漸增強,政府也會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政策和針對碳排放量大的工業產業的準入機制等。
由公式(2)得出,無錫市碳排放量增長的拐點在人均GDP達到9.833萬元左右時出現,由此無錫市碳排放量進入下降階段。而無錫市2009年GDP已達到8.115萬元。無錫市1995年-2008年年人均GDP增長率為12.92%,以此估算在2012年左右,無錫市的經濟增長就達到了EKC曲線的拐點,無錫工業碳排放量進入遞減的趨勢。
四、對策建議
無錫作為一個工業城市,其工業發展深深影響其經濟的發展。而無錫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中,工業占有很大的比重。無錫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煤炭等含碳量大的能源消耗較多,而如風力、水力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較小,嚴重影響無錫低碳城市轉變的進程。同時工業產業結構和管理也不盡完善,能耗大的產業比重大,相對的高新清潔產業較小。而從建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均GDP以及三產比重對于碳排放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針對無錫工業低碳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調整能耗結構,加強清潔能源利用。雖然無錫市煤炭使用量在整個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但是其比重仍在60%左右,且其絕對值也在不斷增加,過量的煤炭消費必然影響城市的低碳經濟,抑制了無錫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發展。因此在工業能源消費結構中,應逐漸降低煤炭直接利用的比重,或者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促進煤炭資源的多重利用,改變煤炭的單一使用方法。無錫工業對于清潔能源的使用還處于較為空缺的階段,應借鑒上海對于清潔能源的一些做法,如增加外來電和天然氣的使用量等,同時積極開發利用適合無錫地區使用和推廣的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能源和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將可再生能源作為無錫市能源結構中對于煤炭的補充能源和替代能源,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從而優化能源品種結構。
2.優化產業結構。無錫工業高耗能產業比重過高,高耗能企業過多,給節能降耗工作帶來了較大難度。無錫重點碳排放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以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五大行業。2008年,五大行業的碳排放量占無錫工業碳排放總量的81.98%。因此,必須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重點發展具有成長性、低耗能和高附加值特點的行業,突出抓好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抑制高耗能產業盲目地擴張,促進產業結構向低耗高效方向轉變,走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3.促進循環經濟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無錫工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立適合無錫工業自身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將發展循環經濟與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重視工業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不斷發明新的技術和材料,對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進行替代,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而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特別是對于能夠促進工業能源結構優化、降低煤炭使用量的高新技術或者生產工藝給予大力支持,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使廢棄物質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4.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對無錫排放排放量的增長起反作用,有利于無錫對碳排放的控制。無錫根據實際情況,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無錫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不斷增強第三產業在無錫三產中的比重,實現第一、二、三產業機構的合理優化。
5.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政府應加強對于工業企業節能減排的宏觀調控,對企業節能降耗進行監管和指導。政府應研究制定企業節能降耗的有關政策和規章制度,如在政策方面制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激勵企業節能的優惠財稅政策,研究制定對購買、使用高效率節能產品定額補貼的政策,節能技術產品研發的優惠政策等,在制度方面,建立嚴格的節能管理制度,建立政府與企業對接的能源監管機制,與企業合作建立產品能耗定限考核制度、能源利用分析報告制度等,既要加大對于企業節能指導和監管的力度,強節能監督檢查,加大懲戒力度,強化節能管理,同時也要做好自身的服務職責,保證國家節能法規的貫徹執行落到實處。以重點用能單位作為試點,大力推進節能降耗,貫徹執行“開源節流并重,節能優先”的能源方針,從而為節能政策的推廣打下基礎。
五、結論
低碳經濟的發展對于無錫市經濟發展轉型、促進經濟更快更好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無錫市工業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煤炭等碳排放量較大的能源消耗量過多,同時第一、二、三產業結構、工業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等,這些因素都將會阻礙無錫市低碳經濟的發展。無錫市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政府、企業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充分做好指導者的作用,加強對于無錫工業低碳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和指導作用,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促進工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企業也應加強自身的管理,促進能耗的降低。
[基金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091029531)]
參考文獻:
1.劉薇.北京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J].商業研究,2010(9)
2.葉祖達.低碳城市建設的社會成本研究[J].低碳城市建設,2010(8)
3.黎廣明,何國偉,劉靈輝.廣州建立低碳經濟發展途徑初探[J].廣東農業科學,2010(8)
4.謝傳勝,徐欣,侯文甜,許鳳茹.城市低碳經濟綜合評價及發展路徑分析[J].技術經濟,2010(8)
5.梁朝輝.上海市碳排放的歷史特征與遠期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9(7)
6.趙敏,張衛國,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09(8)
7.朱守先.城市低碳發展水平及潛力比較分析[J].開放導報,20094)
8.BP.BP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6[Z].London:BP,2006
9.張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10.江蘇省統計局,江蘇能源消耗變動因素的實證研究[EB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29_402501557.htm
11.無錫市工業能源消費結構及利用效率研究[EB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70913_402432944.htm
12.陳耀興.無錫調整產業結構的進展、問題及其對策[J].現代化研究,2007(11)
13.趙敏,張衛國,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09(8)
14.何建坤,劉濱.作為溫室氣體排放衡量指標的碳排放強度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2004(6)
15.徐國泉.中國能源效率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蘇無錫 2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