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

    第1篇: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消費需求;經濟增長;貢獻度

    一、引言

    從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看,一國要保持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就必須保持合理的消費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國內生產總值——GDP也在不斷上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2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300670.0億元。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居民消費是促進GDP增長的主要因素。于是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國居民消費支出總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和政府消費支出總額對GDP的影響程度,一定程度上解釋了GDP的持續增長現象。

    二、文獻綜述

    從宏觀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經濟增長取決于總供給與總需求。從供給層面看,潛在產出的增加與成本的降低在短期內是很難改變的。從需求層面來看,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通過提高人力資本、強化自主創新等來降低生產成本與增加潛在產出需要長期的努力過程,凈出口也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恢復。因此可以預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促進我國經濟自主性增長的動力來源于國內居民消費 。

    馬克思的消費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是引導經濟增長的源動力。從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看,消費占GDP 的比重越高,其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就強,消費率過低將導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 。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顯示,發達國家的最終消費率平均在 80%左右,發展中國家平均約 70%以上。各個國家經驗表明,消費需求增長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遠遠超過了投資需求增長和出口需求增長。在大多數年份里,主要是消費需求在支撐著經濟增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多在50%以上。最終消費需求對GDP的作用顯而易見,因此,將最終消費需求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

    改革開放后,由于經濟增長快,投資率較高,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出現穩步下降的趨勢,已從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7年的48.8%。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使人們意識到了促進我國國內消費的重要性,而促進消費就必須使居民收入及社會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在我國消費占GDP比例持續過低的情況下。要促進消費,就必須保證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因此,如何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確立消費主導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一直是經濟學家與政府部門研究的熱點問題。

    三、數據的處理與模型的建立

    1.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拉動率分析

    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約束已經由短缺時代的資源供給約束轉變為市場需求約束。從社會再生產來看,投資需求是中間需求,只有消費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終需求,消費需求的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才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

    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公式:

    消費對 GDP 的貢獻率 = 消費的增長量 /GDP的增長量× 100%;

    消費對GDP的拉動 = 消費對 GDP 的貢獻率× GDP增長率%;

    利用《統計年鑒》(2009)中的數據,得到1978——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支出總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總額、政府消費支出總額的數據,所有數據均為當年價格。對其進行計算得到我國1978——2008年的消費需求貢獻度及拉動,所有數據以不變價格為基礎。

    第2篇: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消費需求經濟增長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通過對河北1995-2008年的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數據的定量研究,試圖剖析在當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消費需求對于促進河北經濟可持續增長所起的作用,為進一步提出促進河北消費需求增長的現實的、可操作的對策和建議奠定基礎。

    二、變量的選取

    1.消費需求衡量指標的選取。消費需求作為一個宏觀經濟分析的范疇,是指一定時期內常住單位形成的對最終消費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總量。本課題研究消費需求的衡量指標是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最終消費。是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根據消費主體不同,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居民消費又可細分為城鎮居民消費和農村居民消費。

    2.經濟增長衡量指標的選取。經濟增長是由產出能力的增加帶來的總產出的持續增加,如果考慮到人口和價格因素,經濟增長就是人均實際產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時考慮到目前世界各國都采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從研究問題的一致性出發,本課題所涉及的經濟增長是指總產出的增長,并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來表示經濟增長率。

    三、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分析

    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是最終消費需求在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作為一項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不僅能反映一國(或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最終使用格局,還可以直觀地反映消費增長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經過分析我們發現:

    1.最終消費率在低位徘徊,波動中呈下降趨勢。從圖1可以看出1995年以來,河北的消費率始終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費率為43.4%。由于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落后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按照當年價格計算,1996-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速為14.3%,最終消費的年均增速為13.2%,兩者增速相差1.1個百分點。其中,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速為18.1%,而最終消費增速為14.3%,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慢3.8個百分點。由于消費需求增長慢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導致消費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僅為41.8%,比1995年下降了5.5個百分點。

    2.消費需求各組成部分比重變化不平衡,農村居民的消費率下降是消費率下降的原因。從圖2可以看出:政府消費率呈平穩的上升趨勢,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開始已超過農村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率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比較大,從1996年的37.9%下降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降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可見,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是造成最終消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費構成中,城鎮居民消費率基本表現出平穩的上升趨勢,2005年起已超過農村居民消費率成為消費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達到1995年以來的最高點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個百分點;而農村居民消費率則呈現出反方向變化趨勢,從1996年開始一直呈下降的趨勢,到2008年降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9.1%,下降了14.4個百分點,可見,農村居民的消費率下降是居民消費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析

    為進一步量化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動力作用,我們計算了各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各需求的增加額/GDP增加額×100%)和各需求對GDP增長拉動的百分點(GDP增長的百分點×各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兩個指標,并繪制了折線圖(見圖3-6)。經過分析發現:

    1.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是第一位的,消費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二動力。1996年以來,在河北經濟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以及地區間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3%、54%和5.7%,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1、6.9和0.7個百分點。可見,投資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主動力,消費需求僅次于投資需求。圖4顯示:除1999-2002年這四年消費的貢獻率大于投資和2003年、2005年消費和投資共同拉動經濟增長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資需求在支撐著經濟的增長。圖5顯示:1995年以來,河北的國內生產總值呈現出高速持續的增長,而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較快的年份中,投資的拉動作用顯著,可見,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短時間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成為政府提高經濟增長率的首選因素。

    2.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為持久和相對穩定,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圖4顯示:相對于投資需求,河北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足,但是與資本形成拉動經濟增長(3-10.1)及貨物和服務的凈流出拉動經濟增長(-1.5-4.96)相比,消費需求增長對經濟的拉動(3.1-7.1)波動較小,是拉動經濟增長最為穩定的因素。由于消費需求具有剛性,決定了在地區生產總值的年新增額中,消費需求波動幅度遠遠小于投資等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影響慣性最大。在經濟增長擴張期,消費需求增加不如投資明顯;同樣,在經濟收縮期,消費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費需求成為河北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轉貼于中國3.消費需求中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從消費需求的構成來看,1996-2008年,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為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25.69%。圖5顯示: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的總體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費,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保持平穩,平均水平為1.86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的平均水平為3.27個百分點。

    從居民消費內部構成來看,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波動中呈下降的趨勢,相對差異較大,從1996年的19.8%,下降至2008年的2.38%,下降了17.4個百分點,平均貢獻率僅為5.06%;而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波動中呈上升的趨勢,從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貢獻率為20%。圖6顯示: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拉動的平均水平(0.64個百分點),不僅遠遠低于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的平均水平(2.62個百分點),也低于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水平。

    五、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的灰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統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分析方法,對于小樣本,該方法要優于經典的數學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尋求系統中各要素的主要關系,并確定要素間的相互影響程度和對系統行為的貢獻程度。

    本文選取河北省1995-2008年按當年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參考序列,最終消費、政府消費、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和城鎮居民消費構成序列作為比較序列。用均值法對原始數據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同一數列的所有數據均處以該數列的平均值,得到一個新的數列,這個新的數列就是各個時刻的數值相對于該數列平均值的倍數的數列;然后,根據參考序列和各個比較序列計算差序列,從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min)=0.0011719,最大差值Δ(max)=0.820203;由灰色關聯系數的公式,令計算出各個因素在不同時期的灰色關聯系數;最后,根據關聯度公式:,計算各個變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聯度,分析結果顯示:

    河北最終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很高為0.942,且各年的關聯系數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且變動幅度比較小,說明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是河北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在最終消費構成中,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0.846)比政府消費(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說明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都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費構成中,城鎮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0.761)遠遠高于農村居民消費(0.597),這也表明雖然在總人口中,農村居民所占比重遠遠高于城鎮居民,但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要大于農村居民消費。分階段來看,居民消費的關聯度從九五時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時期的0.787;城鎮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從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說明居民消費尤其是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上升的趨勢。

    六、結論

    第3篇: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最終消費率 消費拉動率 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369(2007)3-0119-04

    問題的提出

    消費問題歷來為國內外經濟理論研究所關注。馬克思的消費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理論都肯定了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的消費理論指出,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因而最終消費是引導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消費需求是真正的最終需求,對于投資需求進而對于整個經濟增長起著直接的和最終的制約作用,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力量。因此,如何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而確立消費主導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始終是經濟學界和國家實際部門研究的熱點問題。

    近幾年,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創歷史最低水平;與同時期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最終消費率也要低20多個百分點。消費率過低、消費需求持續低迷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突出挑戰。消費需求的持續低迷,一方面使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后勁不足,經濟增長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動,進而惡化“產能過剩”問題和加劇國際貿易摩擦,“產能過剩”問題惡化和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反過來又使得投資和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影響了國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力問題不僅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活,而且影響到國民經濟協調健康發展,深入研究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概念及數據

    1.相關概念

    在分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時,本文主要采用兩個指標,即最終消費率和消費拉動率。

    (1)最終消費率,通常指一定時期內最終消費額占GDP的比重,一般按現行價格計算。消費率反映了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用于最終消費的比重。通過觀察消費與生產之間的關系,可以研究經濟的增長類型和運行質量,揭示其發展規律。

    最終消費率的計算方法為:

    其中,最終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

    (2)消費拉動率,又稱消費對GDP增長的拉動率,通常指在經濟增長率中消費需求拉動所占的份額,也稱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計算方法為:

    由于我國沒有正式不變價GDP絕對數,因此本文采用現價數據代替不變價數據來計算拉動率,盡管與不變價數據計算出來的消費拉動率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基本能反映我國消費拉動率的變化情況。

    2.數據來源

    本文比較分析所用現價支出法GDP、最終消費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數據均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stats.省略/)。

    縱向比較:“九五”以來我國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作用分析

    “九五”以來,國家一直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鼓勵消費、擴大消費需求的政策措施,消費需求規模迅速擴大,對經濟快速穩定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進一步考察發現,近年來消費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方面并沒有發揮主動力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最終消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特別是2001年以來不斷下降。“九五”以來我國最終消費率走勢呈先升后降的趨勢,最終消費率由1996年的58.5%逐步上升至2000年的61.1%高點,隨后不斷下降,由2000年的高點61.1%一路下滑至2005年的52.1%,達歷史最低水平。

    (2)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逐年下降。按現價計,1996-2000年我國消費拉動率一直高于投資貢獻率30~60個百分點,2001年以后消費拉動率逐年下降,投資拉動率逐年提高,使得2001-2004年消費貢獻率低于投資貢獻率6~33個百分點。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明顯低于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率。1996-2000年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相差不大,有的年份前者還大幅度超越后者。但從2001年起,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大幅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雖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達3~18個百分點。

    橫向比較:中外消費拉動對經濟增長作用分析

    根據世界銀行歷年(1990-2005年)的統計資料,在最終消費率方面,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差距很大,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從表2所列年份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消費率長期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2個百分點;與低收入國家相比,我國最終消費率低12~24個百分點;與中等收入國家相比,相差5~20個百分點;與高收入國家相比,差距同樣很大,相差11~24個百分點;即使與我國周邊東亞地區國家相比,也相差1~7個百分點左右。

    從具體年份2003年來看,在世界銀行《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的134個國家中,只有11個國家的最終消費率低于70%,低于60%的就更少(只有4個國家),而我國僅為5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2003年,與消費率較高的美國相比,我國最終消費率要低29個百分點;與最終消費率一向不高的日本和韓國相比,分別低16和11個百分點;即使與收入相當的印度相比,我國的最終消費率也要低21個百分點。

    與錢納里“標準模式”相比,我國最終消費率也明顯偏低。錢納里“標準模式”指出,人均GNP500美元(按1964年美元計)時最終消費率為78.3%;我國2003年和2004年人均GNP(按1964年美元計)分別為478.6美元和521.0美元,與500美元相當,而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最終消費率僅為54.6%,比錢納里“標準模式”低23.7個百分點。

    國外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

    作用的具體政策

    縱觀國外經濟發展史,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減稅。減稅是西方國家常用的刺激消費、擴大消費需求的工具之一。減稅不僅包括降低收入所得稅,還包括減免消費稅;不僅針對居民家庭,也針對企業。在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減稅一直居于歷屆總統經濟政策的核心。里根時期減稅的力度最大,從1981年開始連續3年的減

    稅計劃使稅率下降總幅度達到23%,極大地推動了國內需求的增長。又如1998年以來,俄羅斯政府通過大力減少稅種和降低稅率,使企業和個人的稅負降低了30%以上,有力地促進了消費增長。

    (2)降低利率。降低利率也是世界各國在刺激消費時常用的政策手段。雖然降低利率并不能起到直接刺激消費的作用,但是通過刺激投資需求可以促使經濟形勢好轉,從而擴大就業、穩定人們對未來的預期,進而能起到增加消費的作用。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衰退期,西方國家紛紛采取了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刺激消費,增加需求,促使經濟回升。

    (3)通過工資政策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關鍵,因此,西方國家都十分重視通過工資政策來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費,直接提高居民購買力。例如,近年來俄羅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社會有效需求。首先,通過頒布《最低工資法》保證勞動者最低工資及工資不斷提高,全國人均月工資從2000年的2290.1盧布增加到2005年的8 550盧布和2006年第一季度的9422盧布(合310多美元)。其次,提高農民收入。近年,俄羅斯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采取財政、稅收、信貸等多方面措施增加農民收入。

    (4)調節居民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擴大將導致社會平均消費傾向下降,因此對收入分配進行調節、縮小收入差距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福利支出是發達國家調節收入分配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西方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達30%~50%。此外,西方發達國家政府都十分注重利用稅收杠桿工具對居民收入分配進行調節,例如,美國里根政府取消了貧困家庭的所得稅,通過改革稅制縮小了相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間的稅收差別。

    結論及政策建議

    盡管一國消費率的高低與該國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發展階段及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不能通過簡單對比某國與另一國的消費率來判斷哪一國的消費率更為合理,但通過上述縱向與橫向比較,能夠充分說明2001年以來我國消費需求持續低迷、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越來越弱的事實。消費動力弱化嚴重制約了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因此,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以確立消費主導拉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借鑒國外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力的具體政策措施,并結合中國實際,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未來一段時間要加大貨幣政策在調控消費中的作用。國外增強消費拉動力的政策顯示,貨幣政策在調控消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到我國實際情況,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貨幣政策應通過結構性信貸政策鼓勵消費增長,即一方面對住房、汽車、電器、通信設備、教育、假期旅游等領域的消費信貸繼續給予優惠;另一方面實行較為寬松的消費信貸政策,積極培育農村和中西部貧困地區群眾的良性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2)完善促進消費增長的稅收政策,刺激消費需求增長。目前我國關于消費方面的財稅政策不多,支持力度也很不夠。應進一步完善促進消費增長的稅收政策,以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在促進消費需求中的獨特作用。要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稅收支持力度,擴大和增加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稅收優惠,促進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要加大對住房、汽車、教育和旅游等重點消費領域的稅收支持力度。

    第4篇: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二、海南經濟的消費總量與結構分析

    三、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四、海南經濟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六、結束語

    一、前言

    消費問題,從消費行為角度看,屬于微觀經濟范疇;從國內生產總值最終使用構成看,消費是重要總體變量,它的總量和結構變動影響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即對經濟增長具有影響作用。因此,消費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宏觀經濟范疇。我們對消費問題研究的出發點,是對經濟增長的關注。

    消費問題在近兩年成為一個焦點問題,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近兩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趨緩,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發生變化,例如東南亞金融危機、人民幣不貶值壓力、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等,使得消費問題終于浮出水面,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由于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變化,嚴重削弱了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因此,將開拓國內市場、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確定為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發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消費與增長,傳統的計劃經濟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帶來消費的增加,增長對消費起著決定性作用。經濟增長了才能適當增加消費,消費基金的過快增長會影響和妨礙經濟發展,并以此為依據安排經濟建設和制定宏觀發展計劃。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我們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變革,也獲得了認識和理論上的突破,那就是不僅增長決定著消費,同時消費對增長具有拉動作用,消費拉動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超過投資的影響作用,決定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和質量的高低。這一增長觀點可以從下面的經驗材料和理論獲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費與低收入低消費兩種模式比較。中國改革開放的20年歷史經驗表明,與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獲得巨大的提高,原來的低收入低消費,經濟發展滯緩模式已徹底改變。即使是同一時期在我國不同地區,例如東南沿海地區與西部地區,不同的消費模式伴隨著不同水平的經濟增長。再以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例,高收入高消費模式,伴隨著成功的經濟增長。所以,低收入低消費伴隨著經濟增長的滯緩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費伴隨的是經濟增長的高產出和高質量。第二,生產函數理論。勞動力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要素,而勞動力離不開消費。衣、食、住、行消費是勞動力的基礎需要,沒有這些消費活動也就不存在勞動力,消費水平決定著勞動力的總量水平和素質構成。所以,消費不但是人口再生產需要,也是經濟活動的必要前提條件,經濟活動,最原始的、首要的是從消費開始的。消費決定了勞動力,勞動力傳導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和貢獻。

    二、海南經濟的消費總量與結構分析

    1、消費需求的現狀、特點和結構

    國內生產總值的支出構成分為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總消費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來,經濟取得相當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獲得巨大提高。見表2-1。

    表2-1消費的總量與結構單位:億元

    年份總消費占GDP比重%居民消費比重%政府消費比重%

    197816.6885.115.7194.00.975.8

    197917.4685.616.6593.91.090.6

    198019.1086.017.8593.51.256.5

    198120.6479.619.1692.81.487.2

    198222.3871.720.8393.11.556.9

    198324.0070.722.0992.11.918.0

    198426.1262.023.3789.42.7610.6

    198531.5858.328.0588.83.5311.2

    198636.8159.432.7088.84.1111.2

    198740.0060.235.8389.24.1710.4

    198848.759.043.2288.65.5511.4

    198957.2757.148.9985.58.2814.5

    199066.2952.248.4573.111.3126.9

    199172.8752.156.8678.015.9322.0

    199295.5843.475.1878.720.4021.3

    1993127.9242.798.0476.629.8823.4

    1994156.4741.1124.5579.631.9220.4

    1995188.5046.2153.0981.235.4118.8

    1996208.87、53.6168.2780.640.6019.4

    1997222.3354.5176.8279.545.5120.5

    資料來源:《海南統計年鑒》,1998年

    以1988年為分界線,前后兩個十年。1978─1988年,總消費占GDP(代表國內生產總值,下同)比重為60─86%,(個別年份稍低)。在較低水平經濟總量情況下,較高水平的消費率必然是較低的儲蓄率,總投資處于有限的低水平規模,經濟發展處于一種滯緩狀態。1988─1997年,消費率為41─59%,儲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總投資規模迅速膨脹,經濟取得迅猛發展。但是,消費率下降的滯后結果是,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經濟的高速度是以犧牲消費為代價的,同時,低收入低消費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因此,消費水平沒有獲得與經濟增長的同步增長,海南經濟增長的機會成本高昂,經濟發展質量不高。與全國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費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統計,世界平均消費水平為78─79%,全國平均消費水平為58─60%,海南僅為41─55%,見表2-2

    總消費又細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從上面資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費僅占總消費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僅有兩年低于20%)。與居民消費和總消費相比,政府支出增長速度是最快的。

    2、消費模型

    消費,從實物形態看,表現為商品和勞務;從貨幣形態看,來源于可支配的實際收入。消費水平的高低主要決定于一國國民個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謂個人可支配收入是指個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總和。個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資、稅賦和政府轉移支付等因素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個人可支配收入決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轉移為個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設個人可支配收入為Yd,GDP為Y,假定個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為b,我們稱b為GDP的個人分配系數。這樣就得到:

    Yd=b*Y(2.1)

    再假定個人消費C是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數,由此得到:

    C=a+c*Yd(2.2)

    C=a+b*c*Y(2.3)

    這樣,我們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義的消費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發性消費,為常量,表明一個基本的消費水平;c為邊際消費傾向,它是消費增量同個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C/DYd=DC/(b*DY)=1/b*DC/DY(2.4)

    從消費模型可以看出,在邊際消費傾向c一定條件下,消費水平取決于兩個因素:即GDP的個人分配系數b和GDP。

    在GDP既定條件下,個人分配系數b決定了消費總量和消費水平。b是政策參數,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動區間的上限,也就是消費的最大限度,受預期投資影響。預期投資決定了預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預期收入影響。因此,消費不但取決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預期收入影響。

    利用消費模型,我們來進一步分析海南經濟中消費的特點及消費與收入的關系特征,見表2-3。

    表2-3居民收入與消費情況單位:元

    --------------------------------------------------------------------------------

    年份職工平居民人均農村居民人均儲蓄存居民人農業居民非農業居民

    均工資可支配收入人均純收入款年末余額均消費

    1990198015757788028526981436

    19912194172691610398666671609

    1992272023181026168011288192252

    19933501307213202699144910642813

    19944485392016203369181412593723

    19955340477018723978219715484345

    19965476492621564619237617264444

    19975664485023825041245818024458

    資料來源:《海南統計年鑒》,1998年

    第一、以量入為出的低消費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費中量入為出觀念占主導地位,消費水平低下,且增長緩慢。同期人均GDP增長了2.6倍,人均消費增長1.9倍,其中農業人均消費增長1.6倍,非農業人均消費增長2.1倍。消費水平提高遠遠落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并且消費水平的城鄉差距擴大,1990年城鄉消費水平比為2.1:1,1997年擴大到2.5: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經濟增長水平。

    1990─1997年,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1倍,農村人均純收入增長2.1倍,明顯落后于經濟增長。低收入是現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導思想。低收入必然帶來低消費,由此引發的需求不足成為經濟增長緩慢的主要因素,無疑制約了經濟發展后勁,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第三、非工資性收入和非貨幣化消費現象嚴重。海南經濟表現為低收入低消費的特征同時,還表現為高儲蓄。1990─1997年,人均儲蓄增長5.3倍,超過了經濟增長和收入增長速度。不協調的高儲蓄表明,?居民的非工資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當高,甚至超過工資收入,成為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社會團體的小金庫和地下經濟是灰色收入的來源。地下經濟有多大?占GDP份額有多少?尚難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經濟超過一定份額,將使GDP核算和經濟增長測算低于實際水平。地下經濟失控無疑將破壞經濟肌體的健康,干擾正常的經濟秩序。-非貨幣消費即實物消費現象不容忽視。公有住房、醫療保健等實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費形式,目前這些制度改革沒有全部結束,尚有遺留問題,新的貨幣化分配機制也沒有完全建立健全,計劃經濟下的實物消費情結和慣性仍在發生作用,實物或變相實物消費仍大量存在,這些因素影響著消費領域的貨幣化程度。小金庫禁而不絕、政府支出快速增長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見圖2-1。

    圖2-1人均收入、儲蓄、消費曲線

    三、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消費貢獻率與投資貢獻率

    經濟增長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消費、投資、國際貿易、勞動力、科技進步、經濟體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對于投資、勞動力生產要素研究已取得相當多成果,但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研究,仍有許多空白。近兩年,需求不足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需求不足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礎設施薄弱,生產要素瓶頸作用顯著的情況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擴大投資成為主要的手段。隨著經濟總量擴張、基礎設施完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逐漸降低,拉動作用逐漸減弱,這時,消費拉動作用會明顯增強,并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貢獻率是我們研究消費和投資拉動作用所采用的一個指標。消費貢獻率是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即在GDP增長中消費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資貢獻率是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即在GDP增長中投資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為海南1988─1997年消費、投資貢獻率。

    關于凈出口。凈出口在海南經濟總量中一直占較小比重,近年受貿易政策影響,比重下降。所以凈出口對海南經濟增長影響較小,這里暫不述及。

    2、貢獻率分析

    在海南經濟增長中,消費貢獻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狀態,投資貢獻率始終保持較高水平。重投資、輕消費,形成海南經濟的特殊格局,成為經濟結構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費貢獻率為41─57%,全國平均水平為56─63%,低6─15百分點;投資貢獻率為59─41%,全國平均水平為43─34%,高7─16個百分點。

    從投資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對比較薄弱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要素諸如電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頸制約,我們不得不拿出大量資金搞建設,采取高投資政策,依靠擴大投資規模,來完成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實力擴張。投資拉動作用十分明顯,經濟獲得迅速增長。由此可見,海南經濟走的是一條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長道路。隨著經濟總量擴張,基礎設施和發展要素不斷完善,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開始減弱。尤其是十年來,在開發建設中出現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項目的重復建設問題非常突出。所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逐漸減弱,投資向最終消費的轉化越來越低,投資拉動作用明顯下降。近兩年,雖然我們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基礎設施投資規模,但是,效果不很明顯。因此在經濟增長問題上,擴大投資規模只能是權宜之計,而且在宏觀投資政策上,我們要一手抓“規模控制”,一手還要抓“結構引導”。

    從消費角度看,消費貢獻率低于57%,1994年達到谷底水平41%,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始終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在投資邊際效益下降情況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得到加強。但是,海南經濟需求不足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資政策下仍然沒有高產出,經濟增長持續緩慢。與全國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經濟消費貢獻率相差10─20個百分點。這個差距就是我們刺激消費需求,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內需的政策空間。如果消費貢獻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那么,再過十年,海南經濟增長水平和質量,就可以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再過二十年,將達到發達國家經濟水平。

    四、海南經濟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綜上所述,收入水平,預期收入是消費的主要來源,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稱其為內部影響因素。消費習慣、產品質量、品種、價格以及服務,影響著消費選擇,可以稱其為外部影響因素。海南經濟中需求不足,既有內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總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政府消費主要受政策影響且較難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贅言。下面僅從居民消費方面說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滯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長2.6倍,職工平均工資僅增長1.9倍,農民純收入僅增2.1倍。進入九十年代,海南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得以較快提高,消費水平取得明顯增長。但是,相對于經濟增長水平,收入增長比較緩慢,消費水平沒有得到經濟增長的全部合理轉化成果。在經濟增長中,有相當的份額是我們犧牲掉的收入和消費增長的部分。從消費模型看,在既定GDP條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決于收入分配系數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數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資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帶來低消費,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時也是非工資性收入膨脹和非貨幣化消費增加的根源。

    2、價格機制改革快于收入機制改革影響消費需求增長。

    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開放,許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價格調整為契機的。價格機制成為政府和居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后,由于認識上的誤區,以及市場流通領域利益驅動和立法力度不夠等原因,國內市場商品價格比較混亂,曾一度失控。在與國際市場接軌問題上,盲目追逐價格平行而忽視了產品品種、質量等非價格因素,也忽視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在利益驅動下,國內市場上的糧、糖、棉、鋼材、汽車、家用電器、服裝、航空客票、標準住宿費、電影票、公園門票、美容美發等價格,基本接近國際市場價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然而,我們的收入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相距甚遠,我們的購買力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從收入分配看,工薪階層占絕大多數,私有經濟業主僅占極小份額。所以工薪階層是我們的消費主體。由于工資收入增長緩慢,名目繁多的“補貼”等非工資性收入仍是大多數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從而形成低收入與高價格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費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居民消費處于抑制狀態,從而造成消費市場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經濟周期性波動,預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響需求不足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響著居民的消費支出,另一方面影響到人們的思想和心理態勢,因為人們原有的計劃經濟的思想惰性和情結在相當的范圍和程度上存在著。加上近幾年經濟周期性波動影響,使人們對經濟的預期不明確,對收入的預期下降。這些因素使人們少支出多儲蓄,以備將來不時之需。在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機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議事日程,露出廬山真面目,同時又要面對下崗分流、子女教育費上漲等支出增加壓力。因此,人們只能精打細算,以積極節流被動開源方式來抵御收入預期的下降。

    4、消費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狀態改變。

    海南經濟發展的滯緩期比全國多十年。建省后,進入九十年代,海南經濟才開始真正的開發建設。農業,是海南經濟的主要基礎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長期經濟滯緩和文化背景因素影響,海南經濟的消費習慣根深蒂固,消費模式表現為傳統社會中的低收入低消費,量入為出的特征。在改革開放中,海南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消費習慣、消費模式沒有多大變化。

    十年來,儲蓄率不斷上升,1992年超過60%。隨著收入增加,消費未得到較快增長,儲蓄卻大幅上漲,說明人們增加的收入不是用來擴大消費而是進行儲蓄。高儲蓄率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在經濟起步發展階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隨著經濟總量擴大,高儲蓄將影響消費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在經濟波動發生時,人們在經濟預期不明確的情況下,必然采取多儲蓄,而不是多消費。近兩年的經濟實踐表明,在擴大內需問題上,高儲蓄率是一大障礙,雖然央行連續七次大幅度減息,但統計資料顯示,儲蓄有增無減,國民儲蓄熱情依然高漲。所以在目前形勢下,單一的降息貨幣政策也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高儲蓄就意味著低消費,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生活上的節約簡樸,就微觀而言,是一種文化美德,但就宏觀而言是有害無益的,是不經濟的。它往往成為低收入低消費的一個合理支點和借口。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伴隨著生活上的節約,是生產上的大量浪費和重復建設,是資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費。在資源稀缺和經濟產出成果有限的條件下,這無疑是兩把殺手锏,使消費水平難以提高。因此,在擴大內需問題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勵消費,一手還要抓生產環節中的浪費,要珍惜稀缺的資源。

    5、影響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資結構不合理和投資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長,不利于消費增加。我國財政政策比較單一,主要以投資為首選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當經濟過熱時就嚴格壓縮投資,在經濟低迷時就大量追加投資。這種政策的結果是,重復建設、盲目建設、低水平低效益項目十分嚴重。投資結構不合理和建設項目效益差,造成企業普遍嚴重虧損,甚至有許多項目一開工就虧損。投資嚴重浪費,生產能力相對過剩,企業低效,從而造成職工下崗人數增加,收入增長緩慢。我們可以算一筆帳:1997年,以全國平均水平為標準,通過扣除GDP的投資額,來調整海南消費率上升5%達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個億,(1997年GDP為408個億),相當于海南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為標準,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個億的投資額,相當于海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6%。這部分就是由于消費與投資結構不合理和投資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務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居民消費依靠對市場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效用選擇來實現的。國內市場上,中、低檔商品占主體,高檔較少,與國際市場相比,質量存在明顯差距。高、中、低檔商品分類,不應當僅僅是價格差別,更重要的應該是質量和服務的區別。居民對進口商品的熱衷就是對國內市場不能滿足消費需求的一個規避。商品價高質差,假冒偽劣現象猖蹶,欺詐消費者現象屢屢發生,這無疑嚴重地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抑制了購買力的順利實現。同時,產品品種、結構單一,也構成對消費的消極影響。有關資料顯示,美國市場銷售產品超過40萬種,而我國市場只有10萬多種,而且在工藝、質量、技術含量方面存在明顯差距。

    五、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為特征的海南經濟的緩慢增長,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普遍關注。國家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同時,也把擴大內需做為宏觀調控手段,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海南應以此為契機,積極拓展消費市場,刺激消費需求,及時制訂有效的政策措施來解決長期困擾經濟增長的需求不足問題。如果需求不足長期存在,在投資手段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就可能產生通貨緊縮。目前經濟運行中的通貨緊縮問題應引起我們的警惕。因為通貨緊縮將吞噬海南經濟十年來取得的成果,帶來經濟的嚴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費市場?如何刺激消費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經濟增長中可能出現的需求不足問題?我們認為,首先應該將提高消費率、降低投資率作為制訂經濟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長期發展戰略。雖然需求不足就表現為消費率的低下,消費率提高意味著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決需求不足問題上,首先應該注重消費率的提高。因為海南經濟發展實踐表明,由于過度地強調了投資的作用,忽視了消費的影響作用,造成海南經濟出現高投資率、低消費率的發展格局,投資與消費二者比例關系不協調,影響了海南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增長質量。應當承認,這是由于我們認識上的誤區和政策引導上的失誤造成的。為此,要盡快調整二者比例關系,改變原有格局,提高消費率,降低投資率,達到經濟良性循環。提高消費率并不是消極的壓縮投資,以經濟增長為代價換取消費的增加,而是積極地擴大消費,使消費增長快于投資增長,在經濟適度增長條件下消費與投資的比例關系協調發展。同時,注重經濟運行的平穩性和政策的連續性,克服和避免經濟周期性波動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差距擴大,出現社會兩級分化,要“效率”與“公平”并重,利用宏觀調控手段,逐步實現最大程度的社會公平,保證經濟發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會大環境。在政策操作上,具體地應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機制改革,盡快制訂出臺改革方案。

    提高國內生產總值的個人分配系數,也就是加大經濟發展成果向個人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從而增加有效需求;將工資制度改革提到議事日程,盡快提高政府公務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將住房、醫療、社會保險和子女教育等項費用計入工資,消除現存工資制度中的各種補貼和分配中的實物消費形式,實現貨幣化分配。建立起明確的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各項福利制度改革,實現職工福利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管理。同時,盡快完善其他各項經濟體制改革,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周期性波動和人們對經濟預期的不明確,提高未來收入的預期。

    2、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逐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農業是海南經濟的基礎性支柱產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農村消費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十年來,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增長緩慢,城鄉差距擴大。但是,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的具體措施包括:?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糧食是農業的主要產品,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并且糧食價格仍有上調的空間,所以要提高糧食價格,保證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維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解決瓜菜水果保鮮、運輸和銷售環節矛盾。瓜菜水果已成為農業的一項重要收入,但是保鮮技術缺乏、運輸和銷售難的問題比較普遍,要加強“綠色通道”軟、硬件建設,保證產銷順利實現;?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取消各種不合理攤派,實現以稅代費,在目前情況下,對農民實行稅率優惠政策;精減鄉村干部,降低農民負擔干部的系數。資料表明,農民收入中除去消費,并未全部轉化為農業投資,有相當一部分被各種不合理攤派吞掉,這無疑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負擔,也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ˉ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地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謀求優質高效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要素瓶頸作用十分明顯,勞動力大量剩余。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步伐,就地消化剩余勞動力,是必由之路,同時推廣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從而達到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有效需求的目的。

    3、增加城鎮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縮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時足額發放下崗職工生活補貼和失業救濟金,健全社會保險機制,這是刺激消費的需要,也是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開征利息稅,單一的減息政策未能獲得實效,同時配以積極的財政稅收調節政策,進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貧困居民轉移。儲蓄率居高不下,消費需求低迷不振,是開征利息稅的有利時機。通過利息稅,不但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實現收入再分配,還可以達到縮小城鎮收入水平差距,從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費觀念轉變和消費模式升級。

    需求不足與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有密切關系。在刺激消費需求上,要注重消費觀念的轉變,從政策上引導居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將消費提到與儲蓄對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認識,轉變傳統的量入為出的低消費習慣,培養人們形成積極的適度消費觀念。同時大力開展消費信貸,改變消費信貸落后局面,建立健全個人信用制度。積極推廣以住房、汽車等高檔耐用消費品為主的信貸形式,方式可以多樣,方法應更加靈活。大力支持收入穩定的消費者進行提前消費。

    5、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對于嚴重過剩項目,堅決實行“關、停、并、轉”,并嚴格禁止上新的項目,對于已近飽和的項目,要嚴格限制新項目開工,對投資實行嚴格的管理責任制,克服投資決策中的,杜絕新的重復和浪費。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活動,加大消費市場執法力度,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六、結束語

    近兩年,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增長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海南經濟中的消費問題以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對長期困擾著海南經濟增長的需求不足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的政策措施。對于目前的經濟問題,我們認為既有總量問題,也存在結構失衡問題。在擴大內需、解決需求不足的同時,還要進行結構調整,這樣才能解決深層次的經濟矛盾,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在研究工作中,我們強烈地感覺到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僅是一個統計數字,它還應具有更加生動和豐富的內涵,應當是經濟質量和成果的綜合反映。發展與增長,是兩個本質意義不同的經濟指標,發展反映了經濟的數量,增長應當是經濟質量的反映。所以,我們對經濟增長的關注,主要是對經濟質量和成果的關注。對消費問題的研究,我們也是以經濟增長質量為出發點的。如果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那么,勢必就掉入了統計數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會變成枯燥而毫無價值的數字游戲。經濟發展的數量僅僅是一種手段,經濟增長的質量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1998年中國經濟達到7.8%的增長速度,而美國和世界平均增長速度不過1—2%,但是,經濟增長質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由此,我們認為,經濟增長是經濟質量的提高,應當包含環境保護、住房條件、教育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費水平、平均預期壽命、科技含量等等概念內容,這就是我們的增長觀。

    參考文獻

    蔣學模主編,《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楊寬寬、俞肖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中國統計》,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

    第5篇: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改革 經濟增長 投資主導 消費主導

    一、前言

    自2003年開始我國的依靠投資的經濟高速增長,暗示了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嚴重不足。以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難以有效地應對由于金融危機歐美市場的萎縮的沖擊。在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之間我國資本的形成總額超過居民消費,并且兩者的差距逐漸增大。除此之外,消費對經濟增長 的貢獻率下降了約30個百分點,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的到來,歐美市場受其影響巨大,出口前景堪憂,所以此時由于出口形勢走低,消費低迷的影響開始顯現,所以長期來看依靠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模式需要過渡到消費主導的方式,否則外部市場的沖擊無法得到緩和將造成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的中斷。

    二、基于VAR理論的實證研究

    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體現在城鄉結構的差異上,我國的城鎮化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鄉需求結構差異也是我國選擇不同經濟增長方式的原因,因此本文將消費分為城鎮消費和農村消費兩部分。LNGDPt、LNCCTt、LNCVTt、LNLTt、LNGTt分別表示t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投資(包括凈出口,將凈出口看成國外的投資)、政府支出(可看成政府投資)的自然對數。

    基于理論模型,本文構建VAR模型。模型選取的數據范圍1981――2012。各變量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中經網等網站。其中GDP采取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

    (一)單位根與Johansen協整檢驗

    對VAR模型Johansen協整檢驗,發現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GDPt、LNCCTt、LNCVTt、LNLTt、LNGTt存在協整關系,檢驗殘差項,均通過檢驗。其對應的長期方程為:

    LNGDPt = 2.84 LNCCTt + 4.45 LNCVTt + 2.99 LNLTt + 2.25 LNGTt (1)

    (12.30) (-17.58) (-24.89)(8.96)

    通過(1)可以看出LNCCTt、LNCVTt、LNLTt、LNGTt五個變量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并不一致,經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城鎮消費、農村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均可以正向促進經濟發展;其次,城鎮與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最大,投資次之,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最小;再次,將消費分解為農村消費和城鎮消費,兩種消費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各有不同,通過上面的回歸方程來看農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大于城鎮消費。

    (二)脈沖響應函數圖分析

    在上列各圖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響應期間數(單位:年),縱軸表示國民生產總值的對數,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代表了國內生產總值對數對相應的內生變量的沖擊的反應,虛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

    從第一個圖中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城鎮居民消費一個正沖擊后,國內生產總值在前10期內小幅上下波動在第5期達到最高點;從第10期以后開始趨于穩定。這表明城鎮居民消費受外部條件的某一沖擊后,經市場傳遞給國內生產總值而且這一沖擊產生穩定的拉動作用。

    從第二幅圖中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農村居民消費一個正沖擊后,國內生產總值前10期內會上下波動;從第10期以后開始趨于穩定增長。這表明農村居民消費的某一沖擊也會給國內生產總值帶來同向的沖擊以后對國內生產總值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

    三、促進我國消費增長的建議

    (一)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

    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調整已經進入了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的良好的運行可以給其他方面的改革注入新的動力。一方面,金融改革需要繼續推進利率的市場化,通過利率市場化來合理的配置市場中的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我國金融行業中的銀行的業務太單一主要是信貸業務,在新常態行業供給側改革時會有企業破產出現壞賬,給銀行也帶來極大的沖擊,這一方面需要借鑒東南亞危機的經驗。

    (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居民消費會受到現期收入和未來預期收入的影響,要擴大居民消費不僅需要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現期的收入,還要保障經濟平穩增長。我們要控制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這就要擴大社會保障的深度和廣度,合理高效的管理好社會保障基金賬戶,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這才能使得居民敢于增加消費。

    參考文獻:

    [1]馬春文,張東輝.發展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第6篇: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制度經濟學;循環經濟;分析與對策

    一、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層面分析

    近年來,我國在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基本的制度環境,但是,由于處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初級階段,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安排上出現了供給和需求的非均衡。所謂制度非均衡是由于現行制度安排和制度結構的凈收益小于另一種可供選擇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結構,也就是出現了新的盈利機會,產生了新的潛在的制度需求和潛在的制度供給。在此階段,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非均衡狀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制度供求不均衡。隨著中央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來,人們對發展循環經濟意義的認識逐步提高,為循環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但這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無疑是一種非正式的制度供給,雖然非正式制度的供給能約束人們的行為,但其約束力較低。還有,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的修改跟不上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只側重于“治”而忽略“防”。我國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仍有不少法律上的空白。[1]譬如,發展循環經濟涉及到財政、稅收、金融、投資、貿易、資源回收、科技、教育培訓等縱向管理與企業經營、包裝、垃圾處理、建筑、食品、化學品、家電、服務行業等領域,需要制定法規或者規章的任務很多很重,有許多法律上的空白需要填補。

    2.產權制度供求不均衡。資源與環境一直被視為公共財產,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資源的公共性造成了資源過度使用、環境過度破壞并造成生態失衡。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經濟外部性可以通過產權交易使其內部化,我國發展循環經濟要改變生產的社會成本與個人獲利的不對稱性,就需要建立清晰的產權制度,以便把環境成本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流通,使得由產權不明晰所引起的外部不經濟內部化。目前,我國存在建立多元化的自然資源所有權體系的需求與我國資源所有權單一 、公共所有和界定不清的供給不均衡狀態。[2]

    3.激勵制度供求不平衡。在實現循環經濟過程中,在企業范圍內實現循環經濟的關鍵是使企業在實施循環經濟的同時,獲得預期利益。我國政府為了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促進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有效防止資源破壞或環境污染,先后實施了一系列財政、信貸和稅收等經濟激勵政策,包括對節能技術改造、節能設備購置實行信貸貼息、差別利率、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減征企業所得稅和加速折舊等;對資源綜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發電、風力發電和農村可再生能源項目實行稅收優惠等。這些經濟激勵管制制度的制定雖對循環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離循環經濟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對策

    1.突出企業在循環經濟制度創新中的核心作用。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將對環境影響最小化和確保資源供給最有效利用作為原則,體現在整個計劃中。在經營理念方面,倡導企業發展與節能環保并行,注重企業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其次,企業要進行技術的創新。以技術的創新,推動循環經濟制度的創新。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首先要樹立面向循環經濟生態化的技術創新觀,使技術創新觀由傳統經濟發展觀下只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忽略社會、生態效益,造成的巨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的觀念轉化為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體現循環經濟思想,形成一個包含了資源開發、原材料生產、中間產品制造、加工生產、流通消費、循環利用全過程的循環型技術體系。再次,企業要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企業面對循環經濟的管理制度創新就是要求企業強化環境管理和加強環境保護。[3]

    2.重視消費者在循環經濟制度創新中的參與作用。可持續消費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循環經濟每一項原則的貫徹落實都必須建立在可持續消費的基礎之上,因此,消費者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也要主動承擔起自身責任。從個體消費者層面來看,它通過消費者的“環保選購”對企業生產產品的原材料獲取、產品生產方式、消費過程以及消費后處置提出符合環保的新要求。這樣,生產企業才會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實現生產資料的可持續消費,真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自覺發展循環經濟。從政府層面上來看,政府作為國家的代表和象征,政府的可持續消費行為具有示范帶頭作用,政府可持續采購對于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優勢。可見,開展政府綠色采購,一旦標準明確、信息暢通、程序公平合理,供應商就比較容易根據要求提供符合標準的產品,以此來推動綠色產業市場形成,以可持續消費拉動綠色生產,推動循環經濟的制度創新。

    3.強化政府在循環經濟制度創新中的領導作用。政府在應加強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制建設。對已有的法律中央和各級政府必須認真貫徹執行并進行完善,要求政府作到監督密切、執行有力、獎罰分明,企業和個人要積極配合,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其次,需要根據自然資源產權多樣化特征,應分門別類建立起多樣的所有權體系。[4]同時,改變自然資源使用權無償獲取的產權制度安排,建立起市場化的產權制度,建立資源產權交易市場,促進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和經營權的市場化。再次,政府在激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時,除了要不斷完善各項激勵工具,還要著力引導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使之與國家的產業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宏觀政策相一致。總之,在資源和環境危機日益加劇的今天,應通過建立消費者責任制度對過度消費作出必要的限制,對畸形消費實行必要的懲戒,對浪費行為進行必要的制裁,使消費者自覺選擇與循環經濟相適應的綠色消費行為。

    參考文獻:

    [1]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155-156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2]姜宏.《綠色消費:以綠色需求拉動綠色生產》[J]35頁,《環境經濟》, 2007年第1期.

    第7篇: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能源消費;產業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096-05

    引言

    一直以來,世界各國的能源消費均以化石燃料為主,經濟的持續增長需要依靠能源的高消費來維持,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不可再生能源的貯存量將不斷減少并且會變得越來越昂貴。同時,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報告可知,61.4%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于能源消費。因此,為了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與環境不斷惡化之間的矛盾,必須從能源問題著手。探究能源消費背后的產業驅動因素,明晰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不僅有利于相關部門更好地把握能源消費特征,制定合理可行的節能降耗政策,并且對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費、降低環境污染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遼寧省作為中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也是全國能源生產與消費大省,受重工業比重過高的影響,原油消費量一直居于全國第一位,焦炭、汽油、柴油等的消費量也位于全國前列。本文應用遼寧省1978—2010年間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一個非限制性向量自回歸模型來考察遼寧省能源消費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并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進一步分析各影響因素的沖擊對遼寧省能源消費的響應以及貢獻度,從長期均衡角度來考察各變量之間的動態變化規律,從短期波動角度分析各變量對能源消費總量的影響和作用。

    一、文獻綜述

    國外文獻對能源消費的研究較為豐富,Lise和Montfort(2007)運用Engle-Granger兩步法對土耳其1970—2003的數據分析顯示,土耳其的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具有一定的影響,反過來不成立。Apergis和Payne(2009)研究的是依據獨立國家聯合體中的 11個國家的數據,運用多變量面板數據模型來探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實際GDP、能源消費,固定總資本投資和勞動力之間的系數是正相關的,并且誤差修正模型揭示了短期存在能源消費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而在長期,二者具有雙向因果關系。

    影響能源消費的因素不僅有GDP,人口數量、經濟結構、產業政策、能源價格等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國內學者齊志新(2007)采用因素分解法,來分析中國工業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研究發現,重工業比重每增加1%,能源消費增加約866萬噸標準煤,說明輕重結構的變化對能源強度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林伯強(2007)將GDP、煤炭價格、經濟結構、運輸成本作為解釋變量,分析了這些因素對煤炭消費的影響;此后,林伯強等(2011)利用投入產出結構分解法,分析了國內消費、進出口貿易和技術進步對中國能源部門和非能源部門電力消費的影響。周建(2007)建立了向量自回歸模型和脈沖響應函數來分析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效率改進之間的作用機理。研究結果表明,在眾多影響能源消費的因素中,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和重工業比例在經濟結構中的調整對能源消費的作用最為顯著。牟敦果(2012)運用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方法研究了電力消費量、工業增加值和煤炭價格三者之間的互動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工業增加值對電力消費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能源消費的研究方法和角度都在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因素被考慮到研究范圍內。本文在借鑒以往研究的基礎之上,綜合考察了遼寧省地區生產總值、人口總量、產業結構和工業結構對遼寧省能源消費的影響。

    二、變量選取與模型設定

    目前,關于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研究,本文結合現有文獻,選取以下4個變量作為解釋變量,來考察其對能源消費的長期和短期影響。

    (一)經濟總量

    大量的經驗研究表明,經濟總量和能源消費量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經濟總量一般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本文去除了價格因素的影響,均以1978年為基期。

    (二)人口數量

    能源消費可以分為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兩方面,人口數量對生活能源消費量起決定性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能源消費總量穩定增長,人均能耗也存在著一定的上升趨勢,但并不明顯。因此,本文僅考慮了人口數量對生活能源消費的影響。

    (三)服務業比重

    產業結構是影響能源消費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總體來看,服務業能源消費水平普遍較低,因此,增加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對于降低能源消費總量具有促進作用。本文應用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描述區域產業結構,假定服務業比重與能源消費之間具有負向關系。

    (四)重工業比重

    經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能源消費量較大的重工業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能源消費產生較大的影響。本文應用重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代表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將其作為能源消費的一個解釋變量。

    (五)模型設定

    根據以往文獻,本文將遼寧省能源消費函數表示為:

    (2.1)

    為消除數據的劇烈變動和異方差性,對模型各變量進行對數處理,可以得到能源消費方程為:

    (2.2)

    上式的最大優點是區分了絕對量和相對量對能源消費的不同影響。

    三、遼寧省能源消費的長期均衡

    (一) VAR模型建立

    基于所選取的變量,本文構建不含外生變量的非限制VAR模型:

    (3.1)

    式中:;

    為擾動列向量;是系數矩陣;p是滯后階數。

    一般情況下,VAR模型中的變量必須具有平穩性,因此首先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

    檢查序列平穩性的標準方法是單位根檢驗,本文使用經改進的DF-GLS檢驗,原假設為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備擇假設是平穩的。檢驗結果如表3.1所示:原時間序列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無法通過DF-GLS檢驗,即時間序列為非平穩的,而對這些變量進行一階差分之后,檢驗統計量值都小于5%檢驗水平下的臨界值,因此差分序列不包含單位根,從而表明序列是平穩序列,具有一階單整性。

    (二)長期均衡檢驗結果

    協整檢驗要求協整變量必須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從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看出,5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滿足單整的條件,因此,本文VAR模型中的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從Max-Eigen統計量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0個協整方程的原假設,只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協整方程為:

    (3.2)

    方程中ecm代表誤差修正項。結果表明,在1978-2010年間,遼寧省的能源消費總量與地區生產總值、人口數量、服務業比重、重工業比重之間均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從長期來看,能源消費對的彈性系數為0.556,經濟增長對遼寧省的能源消費總量有著正向拉動作用;能源消費對人口數量的彈性系數為0.897,說明人口數量對能源消費總量也有正向影響;服務業比重對能源消費具有負向作用,服務業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會降低0.798%;重工業比重對能源消費的影響系數最大,可見在長期重工業是影響遼寧省能源消費的最重要因素。

    四、遼寧省能源消費的短期波動

    (一)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由于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可以根據回歸分布滯后模型導出誤差修正模型(VEC)。VEC可以顯示出能源消費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短期動態調整過程,反映當變量受到外界沖擊偏離長期均衡狀態時,系統如何在下一期使變量重新回到長期均衡狀態。

    根據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輸出結果,可以寫出誤差修正模型的估計結果:

    (4.1)

    從模型估計結果中可以看出,在短期,遼寧省能源消費滯后一期對自身的影響顯著為正,說明當期能源消費總量受前一期能源消費的影響較大;經濟總量、工業結構的系數均為正,說明經濟總量的增加和重工業比重的增加能夠促進能源消費總量的提高,人口數量對能源消費具有正向影響,影響程度比較小,產業結構對能源消費具有負向影響,說明服務業比重的提升能夠降低能源消費總量。從方程中各變量的系數可以看出,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口數量每增加1%,能源消費總量增加0.39個百分點;經濟增量每增加1%,能源消費增加0.88個百分點;重工業比重每提高1%,能源消費總量增加0.97個百分點;服務業比重每提高1%,能源消費總量下降2.4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在短期,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工業結構是遼寧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方程中項是誤差修正項,其系數的大小可以反映出遼寧省能源消費在短期波動中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方程中誤差修正項系數的估計值為-0.24,說明短期中影響遼寧省能源消費總量變化的因素在偏離長期均衡狀態時,能夠以0.24的速度回到均衡狀態。

    (二)脈沖響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可以用來分析VAR模型中隨機擾動項對各內生變量當前值和未來值的影響。下面分別給lnener、lnGDP、lnpop、stru、ind一個單位的正沖擊,可以得到關于遼寧省能源消費總量的脈沖響應函數圖,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在當期給經濟總量一個正的沖擊之后,能源消費總量立即對擾動作出了響應,在第2期對擾動所做出的響應達到最大(約為0.06)。這表明,當經濟增長受到外部沖擊后,經市場作用傳遞給能源行業,并給能源行業帶來正向的沖擊;當給一個正的沖擊之后,始終沒有做出較大響應,這表明人口因素對能源消費的沖擊不顯著,雖然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居民對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加,但與其他因素相比,生活能源消費對能源消費的影響依舊較小;當給產業結構一個正向沖擊之后發現,傳遞給的是負向的作用,在第2期對能源消費有最大的負向作用,達到-0.01,然后開始圍繞0值上下波動;當給一個正向沖擊時,對擾動所做出的響應在第2期達到0.004,其后逐步下降到0,從第5期開始逐漸提高并趨于穩定。

    (三)方差分解

    脈沖響應函數描述的是VAR模型中內生變量受到沖擊之后給其他變量帶來的影響,方差分解則是通過分析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動的影響程度,來進一步考察不同沖擊的重要性。本文只考慮各變量沖擊對能源消費的貢獻度。下圖為各變量對能源消費的方差分解圖。橫軸表示滯后期間數(單位:年度),縱軸表示各因素的貢獻度(單位:%)。

    表2給出了各變量對能源消費的方差分解結果。從表2可以看出,經濟總量對能源消費總量的貢獻度最大,從第4期開始,經濟總量的貢獻已經超過能源消費總量自身擾動所引起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總量對能源消費的擾動影響逐期增加,在第10期達到了最大值,高達67.29%。表明遼寧省能源消費預測方差的67.29%可以由經濟增長的水平變動來解釋。這種現象契合了本文前面的理論論述,解釋了伴隨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消費總量大幅提升的原因。重工業比重對能源消費的貢獻程度小于經濟增長,位于第二,這體現了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特點。排在第三位的是服務業比重,在第二年達到了2.31%,隨后逐年上升。近幾年,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越來越大,第三產業比例的大幅度上升降低了能源消費量。人口數量對能源消費的貢獻度很小,表明生活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依舊很小,人均生活能源受制度變遷等因素的影響較大。

    五、結論

    本文通過對遼寧省能源消費與其影響因素之間關系的分析,揭示了遼寧省能源消費的基本特征。主要結論為:從長期看,遼寧省能源消費與經濟總量、人口數量、服務業比重、重工業比重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重工業比重對能源消費的作用最顯著。從短期波動看,當系統受到外界沖擊時,服務業比重的變化是使系統從短期向長期回調最有力的因素;生活能源對能源消費的正向影響比生產能源要小得多,雖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能的空間增大了,生活能源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較大。近年來,遼寧省能源出現了供需不均衡的現象。2010年,遼寧省從省外和以進口方式凈調入能源量達到13 242.97萬噸標準煤,約占當年能源消費總量的66.7%。長此以往,遼寧省能源消費對外依賴度將越來越高。因此,建議省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增加一部分能源專項基金,加強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引進,對水能、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等進行補貼等。這樣,一方面能夠解決遼寧省未來的能源消費問題,另一方面能夠減輕環境污染,符合國家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要求。

    長期以來,遼寧省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以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工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這就決定了工業是遼寧省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2010年,工業耗能增長率高達12.97%)。而服務業的優勢是消費自然資源較少,并且可為農業和工業的持續發展起到助推作用。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遼寧省的服務業比重也相對偏低,應該進一步限制各類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淘汰能源消費高的落后企業,加快服務業發展,結合遼寧省的實際情況,尤其應該加快生產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Z].200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Z].2011.

    [3] Lise W,Van Montfort K.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Turkey:Is there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J].Energy Economics,2007,

    29(6):1166-1178.

    [4] Apergis N,Payne J E.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J].Energy

    Economics,2009,31(5):641-647.

    [5] 齊志新,陳文穎,吳宗鑫.工業輕重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2007,(2):35-42.

    [6] 林伯強,魏巍賢,等.中國長期煤炭消費:影響與政策選擇[J].經濟研究,2007,(2):48-58.

    [7] 林伯強,張立,等.國內消費、技術進步和進出口貿易對中國電力消費增長的影響分析[J].世界經濟,2011,(10):146-162.

    [8] 周建.經濟轉型期中國能源消費的長期均衡及短期波動:1978—2005[J].南開經濟研究,2007,(3):3-46.

    [9] 牟敦果,林伯強.中國經濟增長,電力消費和煤炭價格相互影響的時變參數研究[J].金融研究,2012,(6):42-53.

    Study on the long-term equilibrium and short-term fluctuations in energy

    consump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TAN Fei,DONG Ku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section,Dal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第8篇: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居民 消費需求 經濟增長 對策

    中圖分類號:F0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1-049-03

    居民消費需求在拉動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非常顯著。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影響,這為人們所共知。如果不考慮對外經濟聯系的影響因素的話,那么,消費的實際增長,就直接表現為一國或地區GDP的增長。因為,居民的消費需求對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消費的增長就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基本要素。因此,消費的形成過程也就是GDP的形成過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間接影響,指的是消費的變動直接影響其他經濟變量,還會通過消費的變動間接地影響國民經濟活動的總量。

    既然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對微觀經濟主體和宏觀經濟運行會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因而,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定性分析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分析。本文著眼于居民的消費需求,重點探討居民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二者之間的聯系。

    一、宏觀視角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市場經濟體制下,居民的消費需求是通過購買消費品而表現出來的特定需求能力,這實質上是市場對消費品的現實需要。這種需求的層次愈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愈大,決定著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和轉變。正是在消費需求的影響下,經濟增長方式才得以不斷地向前發展。

    1.消費需求的水平、規模和速度決定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的水平、規模和速度。作為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重點的消費需求理論,建立在有效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的基礎上,國民收入是反映的是一國或地區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人均國民收入直接反映一國或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國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更能反映居民的消費水平。從各國經濟發展狀況來看,經濟增長離不開消費需求,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作用無可替代。由居民收入決定的消費需求和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兩者之間存在必然聯系。根據收入決定理論——凱恩斯模型,需求的增加并不能導致供給的增加,但社會總產出水平和經濟增長的幅度取決于社會總需求的強度。因此可以得出,消費需求的水平、規模和速度決定著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的水平、規模和速度。

    2.居民消費需求結構決定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結構。恩格爾定理告訴我們,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其消費的支出結構由原來的購買吃、穿等必須的生活必需品為主轉向購買高檔的、耐用消費品。而個人消費的結構變化直接影響生產消費資料的產業結構——不僅影響生產消費資料產業的構成,而且還影響一國或地區的產業結構。在賣方市場中,生產商主導,是產業結構決定消費結構。而在買方市場中,是消費者主導,產業結構決定不了消費結構。通過消費,產品的價值才能得以實現,生產過程才能得以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實現不了,即不為社會所需,那么生產就沒有必要,經濟增長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所以,從消費為生產提供動力的角度看,消費決定生產,消費結構決定產業結構。可以說消費產生著需要,而消費結構產生需求結構。消費者選擇消費品,形成個人消費結構,消費結構通過不同的需求結構制約產業結構,且決定著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不僅不斷地促進消費市場發展,還可促進經濟的有效增長。因此說,消費需求結構決定經濟增長結構,合理的消費需求結構不僅為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創造條件,也為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3.消費需求影響投資和生產規模。西方經濟學中加速原理(加速作用)表明,收入或消費的變動會引起投資的劇烈變動。一方面,為了滿足消費需求的增長,社會會調動各種因素予以滿足,出于利益的驅動,各企業也會動用各種資源增加生產,擴大規模,這必然要增加投資,而投資的增加又要求擴大生產資料的生產,這必然又要增加投資,說明消費需求的增加會導致投資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消費需求產生新的生產需要,成為生產商的動力,而生產又為消費提供消費的對象。因此,生產創造消費,決定著消費的性質、方式,即生產創造出按特定方式進行消費的消費者。消費需求產生了一系列的連帶生產的需求和投資的需求,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可見,消費需求的增加導致生產規模擴大,消費需求帶動了經濟增長。

    二、微觀視角下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在微觀層面上,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源調配”的作用上,進而對經濟的增長起著影響作用。因為,消費需求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各自行為的變化,不僅會改變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方式,還會改變生產者的投資決策、企業生產策略。

    1.消費需求的變化改變生產者的投資的規模和方向。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產品的最終實現有賴于消費的最終完成。可以說,居民的消費需求是促使企業進行經濟增長方式選擇、投資方向決策、生產方式變革的決定性力量。與此同時,消費需求也對社會生產提出要求,為生產提供直接目的和動力。企業存在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要創造利潤,而企業追逐利潤的結果,最終都會使其處于消費需求的約束下進行生產的擴張。而消費需求對企業的約束,必將使企業都要改變固有、傳統的管理模式,逐步在投資的規模、方向等方面走上強化科學管理、注重產品質量與科技含量的“集約型”增長軌道,進而助推經濟的總體增長。

    2.消費需求的變化改變消費選擇,影響經濟增長。影響消費需求的因素多種多樣,但最重要的是“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消費能力指受收入和購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影響的消費者的貨幣支付能力,其在消費者的消費決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消費意愿指在物價、利率及收入水平等情況下,居民傾向于消費的程度,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真實反映。它與消費支出、收入預期呈正相關,即在同等收入條件下,消費意愿越強,消費支出越多。消費者意愿的變化是動機、預期、傾向等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的變化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譬如,當消費者受到某種刺激時,其內在的需求就被激活而衍化成一種消費動力,從而推動消費者去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進而作出購買決策,產生購買行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企業生命,涉及到企業生產的產品能否被社會認可的大問題。消費意愿在消費者的消費決策中的作用不可小視。

    三、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及出口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這其中,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根本性和最重要的動力。因為,消費需求既是內生需求,又是最終性需求,而投資需求是引導性需求,出口需求是外生需求。消費需求不僅有很高的可調控性,而且其所占比重越大,抗擊風險的能力就越強。我國人口眾多,居民消費有很大的市場。因此,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對應對外部風險,促進經濟增長,現實意義重大。

    增加居民消費,最本質的就是要更多地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進而提高居民的現實購買力。

    1.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動居民消費的最直接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前提,更是促進消費的根本措施。需要重點提及的是,首先要重點增加和提高農民的現實收入,努力促進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其次要努力增加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進一步擴大就業。只有實現城鎮居民的大幅度就業,居民收入才有穩定來源,才能使消費主體增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要實現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是重中之重。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這需要國家推行差異性經濟政策,改變當前收入分配不均衡格局。收入是影響居民消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城鄉居民消費的多少直接取決于收入水平,因此,當前擴大居民的消費首先就要切實增加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

    2.切實轉變居民對消費理念的認識。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人們更多地存在著“先積累、后消費”的傳統消費觀念。多年以來,城鄉的居民消費傾向偏低,而儲蓄傾向則很高,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以及消費政策的反映仍然根深蒂固。為此,政府應徹底擺脫計劃經濟體制觀念的影響,真正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消費理念。轉變消費政策,積極鼓勵和大力提倡居民消費。在調節市場和經濟運行上,應著力實行消費啟動。提高存款稅率,弱化居民儲蓄偏好。應充分認識到,居民消費需求不足,會嚴重制約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居民消費的宣傳教育,轉變居民消費觀念;要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形勢,大力倡導信用消費,加快信息服務業發展,擴大信息產品及網絡服務的供給,促進信息服務的市場化。要從稅收體系、信用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入手,提供更加完備的消費環境,間接刺激居民的消費。

    3.培育居民新的消費熱點,擴大居民消費。消費熱點會帶動居民的消費需求,這已為實踐所證明,因此培養居民新的消費熱點就顯得尤為重要。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我國把“擴大內需”作為“保經濟增長”的根本途徑。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居民消費政策,對目前已經形成的消費熱點,要積極促進和正確引導。

    當前,居民消費熱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文化消費。文化消費是一種典型的非物質追求活動,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滿足居民精神需求的消費,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游觀光等。文化消費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隨著當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費已提高居民消費層次和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要素。為此,要正確引導樹立科學的文化消費觀念,即要引導居民樹立先進的文化觀;引導居民樹立有意義的文化價值觀;引導居民樹立科學合理的文化消費觀。要強化對文化消費的調控,增加享受文化消費,擴大發展文化消費。政府財政應資助傳統文化、先進文化消費、對外文化宣傳,向基層、低收人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要加強文化消費的法律法規建設,使消費者文化消費權益得到有效保護。要強化文化消費的管理,要從體制、制度、職能、程序、方法、手段上進行合理管理,實行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相結合,實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的有機結合,為引導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依據。

    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旅游消費,隨著《旅游法》的出臺,對旅游業沖擊會更大,持續時間會更長。但對促進旅游業的規范、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意義重大。今后應引導居民把消費視點轉移到自身素質提高上來,開辟出旅游業發展的新空間。

    二是住房消費。住房是居民最基本、最主要、負擔最大的生活資料,而且普通居民的需求呈剛性。當前國家對房地產業的調控,主要以打壓投資、投機為主,筆者認為這是治標而不是治本之策。因為,單純打壓,其后果必然是減少住房的供應。而在現行利益格局下,影響政府財政更是必然,因而難以持續。老百姓手里有一定的游動資金,是個客觀存在,加之又有需求。因此,治本之策是增加住房供應,但只增加保障房的供應和商品房的供應,仍然解決不了中低等收入群體的問題,所以還必須要考慮更大規模地改革住房制度,把滿足居民合理居住條件愿望和發揮房地產支柱產業作用結合起來,盡可能地減輕居民合理購買自住普通商品房負擔,發揮房地產在擴大內需中的積極作用,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居民的住房問題。住房產業還可帶動建材、冶金、機械、化工、林業以及室內裝飾業和家用電器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是服務消費。在我國,服務消費具備強大的結構性增長空間,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服務的消費,特別是大中城市的服務消費將會成為下一輪擴大消費的重點。諸如社區商業、物業、家政服務、老年服務產業等。大力發展服務產業,不僅能夠直接拉動內需,增加就業,而且還能為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創造有利條件。

    四是汽車消費。目前,我國已進入汽車私人消費的快速增長期。汽車產業關聯度大,不僅直接拉動消費,還可以拉動鋼鐵、石化、輕工等機械制造業。因此,國家把汽車產業列入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一。政府應在擴大汽車需求、改善汽車消費環境,完善汽車消費政策,減免使用環節征收的各項費用等方面予以重點關注,從而加快我國汽車進入家庭的步伐。

    五是信息消費。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2號)指出:“我國市場規模龐大,正處于居民消費升級和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融合發展的階段,信息消費具有良好發展基礎和巨大發展潛力。”信息消費是一種直接或間接以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為消費對象的消費活動。當前,信息消費伴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成為追求生活高質量的一種必然選擇,潛力巨大。

    信息消費不僅具有效益功能,更具有強大的福利功能,因此成為居民消費的重中之重。信息消費具有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們的快樂、健康和幸福的作用。發展居民的信息消費,有利于提高消費力,擴大消費規模,優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質量,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文明進步。當前我國居民信息消費發展還很不平衡,政府必須在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提高居民的信息消費能力、引導信息消費等方面作更多更艱苦的努力。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大力發展信息網絡產業,促進與金融、物流、現代制造業等有機融合。

    [本文為沈陽市社科聯2013年度民生課題“居民消費需求對沈陽經濟增長貢獻實證分析及擴大內需的對策研究”(立項編號:sysk2013-07-2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陳善步.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 程霞珍,潘理權.擴大居民消費的難點重點與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0(1):185-190

    [3] 孫超,孫婧文.沈陽市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3(8):48

    [4] 李志良.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的分析與思考[J].理論與當代,2005(4):29-30

    [5] 張俊良.擴大消費需求的意義難點及對策[J].消費導刊,2009(9):14

    第9篇: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經濟;淺談管理;發展

    1二者間彼此緊密聯系

    1.1發展經濟是工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礎

    相當長的時間以來,作為工商管理部門,對企業進行監督和管理,是其主要承擔的任務。其內容包括:在企業自身內部,把工商管理的負責機構建立起來,監督和執行企業的經營情況和企業的交易情況,以此作為手段,有序規范員工市場交易工作行為,達到一方面加強企業及員工自身的自律能力,時刻規范企業經營行為的目的,最終實現市場經濟秩序得以正常維護。從二者之間關系可以充分看出,經濟發展,是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過程中,開展工商管理活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同時,經濟發展對于工商管理起到決定作用。現階段以來,在工商管理上,中國給予高度重視,管理水平也在明顯提高,逐步實現提擋升級,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1.2經濟發展與工商管理互相促進

    快速發展的商品交易活動,對產生市場經濟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市場經濟需要具有合理的調節職能,對于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個既定的發展方向。在該階段,經濟全球化步伐是在不斷地加快的,對中國來說,市場經濟早就不再是加入WTO以前的那樣固守田園,已經在走出國門之后,向世界各地發展。因此,中國經濟發展上,正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并存在態勢。這種機遇與挑戰,不斷擴展了市場范圍,同步提升的還有:市場方面的自我意識、消費者在消費方面的意識,同時,國家的法律法規和企業管理在管制制度上面都得到了不斷完善。這些,一方面是中國經濟方面進步的體現,一方面也打牢了中國在工商管理發展方面的基礎。反過來說,工商管理的長足發展,又發展與完善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對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兩者之間,確是互相促進,同進共榮的。

    1.3經濟發展推動了工商管理的發展

    在經濟方面的發展,在生產力進步方面,得到更大優化的是新的生產關系也得到更大的優化,并日趨復雜。市場機制自身需要發展之處很多,若是只由市場機制實現對經濟調節作用,很難做到實現健康發展市場,工商管理在這方面應更好地發揮的協助作用才行。這就要工商管理機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不斷進行自身的完善,一方面滿足經濟發展一方面發揮市場經濟中的管理、維護還有監督的作用。

    2工商管理促進加快經濟發展中

    2.1工商管理對中國經濟穩步發展實現有力推動

    工商管理手段合理是否,其體現在是否對企業實現快速穩步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部門的工作任務之一,就是對企業和法律部門之間的關系加以協調。當前,不斷地發展和變化,是經濟形勢的主要特征。工商管理部門,既要對自身管理理念加以改變,實現用改變管理觀念和更新管理手段,去不斷適應適應經濟形勢發展需要,其主要手段是,以實現工商管理管理理念為基礎,建立新型的服務模式,新型的管理機制。這樣,既對于穩步發展中國經濟有利,還能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應該看到,切實提升企業的管理層對此方面思想認識程度,提高他們對工商管理的重視程度,對于加快企業發展來說,也是非常關鍵的地方。因此,工商管理部門在開展對企業的工商管理工作時,應該首先深入評估企業面臨的經濟形勢,以此為基礎,實現工商管理手段不斷完備。需要知道的是,中國實現快速穩步發展經濟,才能對企業快速發展經濟方面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其中,工商管理對于經濟發展,其影響作用是非常積極的,因此,企業在工商管理模式上,應做到科學合理,這樣才能一方面促進企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國家進步添柴加薪,做出積極貢獻。

    2.2提高管理企業力度

    對企業來說,在企業管理上,有了日益完善的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把企業工商管理重視程度提高起來,使工商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企業應審時度勢,分析掌握如今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對企業的工商管理加以調整和完善。作為工商管理部門,必須以相關法律法規作為管理的依據,實現嚴格執法,以使企業每個工作環節工作于法律規范的框架之一。在工商管理中,要不斷把服務意識加強和固化,實現以管理促發展,以管理促進步。要把科學合理工商管理作為經濟發展保障,而工商管理應把穩定市場秩序職責履行好,指引市場經濟在發展時保持正確的、好的發展方向。工商管理在對企業進行正確指導后,不但可以實現企業管理力度的加大,也可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既維護了企業的形象和信譽,更為更好促進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2.3工商管理可有效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

    工商管理,體現了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企業的長遠發展的好壞程度,與消費者對企業商品滿意程度是密切相關的。因此,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保護消費者權益。工商管理部門應加大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常識,提升作為消費者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方面的意識,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免于受到不法侵害;可以通過獎勵手段,對消費者投訴不法企業進行有償打假等鼓勵。工商管理對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給予高度重視,強化宣傳和告知,提升消費者在主動維權方面的意識,對企業最佳形象及信譽維護,積極促進企業發展的長遠性,達到促進中國經濟上實現快速健康地發展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玲.淺議工商管理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與作用[J].群文天地,2013(10).

    [2]王荔.工商管理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影響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4(8).

    [3]吳秀婷.解析工商管理對促進經濟發展的影響[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2(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www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 成人免费激情视频| 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黄色小说网站|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网站|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影院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婷婷丽春院影视|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看片在线观看|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