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候變暖的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全球變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與世界上的美伊戰爭,朝鮮核危機等等相比而言,全球變暖更是一個值得全世界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他已經喚起了全世界人們的重視和思考。而且在2008年5月和6月的“貿易與氣候”國際研討會上,人們也越來越不難發現國際貿易與全球變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
(一)全球變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全球變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也十分的顯著,他是一把雙刃劍對國際貿易體系既有利的方面同時也有弊的方面。這對我們在世界的貿易交易中應該既是一種挑戰和機遇同時也是一種威脅和競爭。
1、可以改變國際貿易的模式。全球變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也十分的顯著,它與氣候的變化有著顯著的關系。而氣候變化對國際貿易主要的影響在于,氣候變化導致原來緯度地區的氣溫異常升高,高維度地區的氣溫也比同緯度時期要高出很多,從而使得各國原來以農產品為原料的一些產業會不得不因為來自氣候和地理因素的變化而改變國家的貿易結構模式,比如原來以海洋,珊瑚,海洋漁業等等的一些資源會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氣候變暖而消失。這種影響也不僅僅是商品生產和銷售行業,同時對于服務業也有巨大的影響,尤其是旅游行業。海平面上升后將淹沒沿海的部分沙灘使得原來以海灘,海岸風光為主要休憩地發展的旅游行業將會逐漸冷淡。當然全球變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不僅僅是消極的,他同時隨著氣溫的升高也會使得原來不適合在該地種植的一些作物和資源凸顯出來。形成新的自然資源和新的服務行業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是這個同時也需要一個國家有足夠的準備和時間去發掘調整。不然將白白耗費所有的新資源。
2、增加了國際貿易的脆弱性。全球變暖帶來的自然災害比如說颶風,暴雪,冰凍等等惡劣氣候他將會導致該地區的國際貿易線路終止。尤其是突發的,沒有任何防范的自然災害的突然降臨將會使得國際貿易的機場港口,碼頭等等交通場所關閉,從而延誤了國際貿易交易的時間從而導致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雙方信譽度的降低。海上的颶風等有可能還會導致海上貨輪的被損干擾海運,對貨物造成一定的損傷。這樣一來,全球變暖就會給在國家貿易中,進行供給,運輸銷售的行業帶來損失。從而增加了國際貿易的脆弱性。
(二)國際貿易對全球變暖的影響
全球變暖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雙向關系。由于世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進步,大大減少了世界范圍內的運輸和成本,擴大了各種商品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易。其次,投資政策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和開放使得許多國家都已經實現了貿易政策的自由化,同時也讓跨國公司在全世界的生產分工更加容易,一件商品的生產可能來自世界很多個國家的不同零件所組成。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使用發達國家的零售件,發大國家也開始利用發展中國家豐富的勞動力和資源市場優勢發展經濟。而貿易開放又嚴重影響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規模效應,結構效應,技術效應上。而這種規模效應是指隨著國際貿易范圍和和合作的不斷擴大,使得世界各個國家對商品的需求增加,從而使得原先的規模包括能源使用,資本,勞動力的擴大。從而影響到更多的溫室氣體的排放。
二、運用國際貿易體系應對全球變暖的舉措
從全球變暖和國際貿易的關系中我們不難發現,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了國際貿易中的一個焦點,如何應對全球變暖勢在必行。因此如何運用國際貿易體系去應對全球變暖的舉措已經成了全人類的共識。但是從近幾年以來的世界各國會議上我們不難發現京都議定書后全球變暖沒有任何進展,哥本哈根大會原本是為了制定京都時代減排政策的會議失敗,這些嚴重的阻礙了我們對全球變暖問題的關注。
(一)采取邊界措施應對全球變暖
目前煙塵排放稅已經在各國得到了實施,但是具體的對這些煙塵中含有碳石化燃料的消費稅具體怎么去征收目前還沒有很好的確定這個邊界稅。因此只能對全球變暖中的影響因素出發大力調整煙塵排放稅或者能源稅的邊界稅;其次還應該對與排放權交易體系有關的因素進行邊界調整。當然,在采取措施的過程中除了以上兩種措施以外還有可以有鼓勵其他國家減少排放量的方式或者說對于一些在國際進出口貿易中的交通運輸工具適當的征收一定的稅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高的交通工具,以此目的來達到更好的為社會和環境服務,對誰污染誰治理進行支付的措施進行整治。
(二)劃分減排的標準應對全球變暖
哥本哈根會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在如何劃分減排標準上各國之間發生了分歧。因為對于各個國家而言,不同的標準必然會影響到各個國家對于國家集團之間的利益的爭論,利益的不同對于各個集團之間減排的責任就不同。比如可以劃分減排責任的標準有碳等價物標準,人均排放標準和歷史累計標準等等。歷史累計標準中主要采取的減排措施主要是煙塵排放稅和貿易交通稅等等
(三)實行貿易開放政策應對全球變暖
貿易的開放可以增加收入,收入的增加能夠使得環境質量的要求也會更高。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的小途徑是加大產品技術的貿易開放以及氣候友好型產品的生產以使得的氣候變化在技術的升級和轉化中得到緩解。尤其是采取在環境技術上更新快和價值高的產品,來降低公司的排放成本。同時技術的傳播和推廣也將通過國際貿易來更好的實現。
(四)加大對農業部門貿易開放應對全球變暖
氣候的變暖將會影響到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因此沒有國際貿易各國地產的糧食將無法滿足國內的人口需求和農產品的需求,這個時候必須通過貿易合作伙伴來供應來滿足國內對某一農產品的需求。國際貿易在這個過程中就減輕了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大量經濟學家對于研究如何幫助或者減少降低氣候變化在農產品中或者食品或者原材料中的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當今各國都在實行農業補貼,其實就是對農業的開放尤其是歐盟共同農業政策補貼力度的加大更好的為在貿易中受損的國家提供資金帶來利益。其次農業本身作為綠色的東西就可以起到一個改善氣候的作用。
關鍵詞:氣候變化;應對政策;公眾認知;中美比較
0、引言
近年來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其嚴重的破壞,造成數以億計的經濟損失。科學研究認為,氣候變化的趨勢主要是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升高了0.3℃~O.6℃,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0~25厘米。而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燒、大規模的工業污染、森林砍伐以及土地用途改變等種種人類活動造成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積聚。這些氣候變化現象及其引發的后果越來越引起人類社會的關注和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關于氣候變化的研究也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科學家們在科學層面上的探討,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于氣候變化帶來的有關政治、經濟以及倫理問題的關注與思考。富國是否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負有特殊的義務,發達國家是否對很大比例的歷史排放負有責任,排放所產生的成本是否已經不成比例地降臨在窮國?世界各國應如何公平地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和義務正成為熱議的話題和爭論的焦點。
中國和美國是全球氣體排放量最多的兩個國家,根據目前的國際談判情況,兩國都面臨著巨大的碳減排壓力。中國進行碳減排的重點在于轉變高耗能的生產方式,美國進行碳減排的重點則在于轉變高消耗的生活方式。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中國和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如何,采取的政策與措施是否積極有力,對于國際社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兩國政府的態度與應對措施對國內民眾關于氣候變化的認知也有著極大地影響,民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應對行動選擇,直接影響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落實與實施效果。因此,比較中美兩個碳減排大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分析兩國公眾對于氣候變暖的認知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有利于為兩國制定合理的減排政策提供依據,有利于促使兩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1、中美兩國應對氣候變化國策的比較分析
盡管氣候變化問題存在諸多爭議,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各國應該積極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各個國家根據自身利益以及氣候變暖的現狀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了若干國策。美國與中國是世界上兩個碳排放大國,這兩個國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影響著整個世界碳排放的趨勢,而兩國推行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也有所不同。
1.1 搖擺、消極的美國氣候變化國策
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法律與政策實體。政策制定的主體有聯邦政府與州政府。聯邦政府在制定氣候國策時表現出了搖擺不定,在減排與經濟發展兩方面的比較中選擇經濟發展優先于應對氣候變暖的戰略。具體表現為:①早年美國在推進全球氣候問題的對策研究上相當積極,1992年美國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成員國,并且成為第四個批準該框架公約的國家。②1997年7月25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伯瑞德一海格爾決議,標志著美國進入氣候變化政策的消極時期。該協議的中心思想是美國將拒絕簽署任何與《公約》有關的協議。2001年3月28日,小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京都協議書》。自1997-年2005年,美國聯邦政府鮮有法律或政策的行動,美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總體上處于最消極時期。③2005年,俄羅斯加入《京都議定書》,美國感受到了來自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國際壓力。同年的卡特麗娜颶風等嚴重自然災害也使得美國開始重新審視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重影響。2007年美國聯邦政府推出《氣候安全法》,其目標是2005年的排放量作為2012年的總量的控制目標并逐年減少。④奧巴馬政府就職后,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奧巴馬政府內外政策中僅次于推動美國經濟盡快復蘇的優先議程。2009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表明美國的氣候政策邁出了積極一步。
1.2 持續、積極的中國氣候變化國策
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碳排放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碳排放總量第一的國家。中國碳排放國策是世界矚目的焦點。中國在氣候變化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的減排對于全球控制氣候變化的進程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在減排國策的制定上一直持積極的態度。①1993年1月5日中國批準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推動了中國各職能部門間政策協調的發展。自《公約》于1994年生效后,中國政府以認真負責的態度,積極履行在《公約》下做出的承諾。2002年8月,中國核準了《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議定書》生效后,中國又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CDM)領導和管理體制。中國專家積極參加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工作,為相關報告的編寫作出了貢獻。②中國認真履行本國在《氣候公約》和《議定書》下的義務,于2004年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并于2007年6月《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在《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中國提出了到201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即: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到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的能源密集度。③2008年6月9日,中國央行公布的國內排放貿易計劃,包括從溫室氣體排放到水污染的每一項,加快國家對“綠色”推動增長的初步輪廓。“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顯示,中國“十二五”時期將著力發揮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中國政府面對氣候變化,在國際上積極參與支持國際合作,在國內組織籌建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機構,并主動采取政治、經濟手段等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動應對氣候變暖。2中美兩國公眾應對氣候變化認知差異性比較分析
2007年,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美國促進委員會(AAAS)以及非營利組織組成的工作組撰寫的報告《氣候素養:氣候科學的必要原則》中正式提出“氣候素養”這一概念,即指個人或者社會團體對氣候的理解,該理解包括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和氣候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一個具有氣候素養的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理解地球氣候系統的主要規律原則;知道如何科學的評估哪些關于氣候的信息是正確的;有目的的了解并與其他人交流有關氣候和氣候變化的問題;對于有可能影響氣候的問題,能夠做出有效和
負責的決定。國民氣候素養的形成一方面依賴于教育的實施,另一方面決定于政府推行的政策、態度及大眾媒體的導向。
如上節所述,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國策方面有較大的差距,那么這種差距在兩國民眾的氣候素養上是否有所體現呢?對于這一問題,我們通過一些調查數據來進行分析和判斷。美國的調查數據來自于喬治梅森大學與耶魯大學的聯合小組(以下簡稱“聯合小組”)和皮尤研究中心的問卷調查,中國的數據來自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問卷調查。“聯合小組”于2011年4月23日至2011年5月12日在美國做了關于氣候素養狀況調查。調查涉及1010人,樣本的總有效率為95%。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于2009年9月30日至2009年10月4日開展相關的問卷調查,調查涉及1500人,樣本的總有效率為95%。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于2011年3月18日至2011年4月20日對網民、大學生以及縣域居民開展了調查。對于網民與大學生采取網上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于縣域居民采取實地問卷調查的方式。參與調查的網民為3599人,問卷總有效率為96.97%;參與調查的大學生為6750人,問卷調查的總有效率為98.15%;參與調查的縣域居民為1513人,收回有效問卷763份。
2.1 中美兩國公眾對于氣候變暖的認同度極其相似
有關氣候變暖的問題最早出現在文獻中是19世紀末。對于氣候變暖的問題,科學界爭論不斷,兩國公眾是如何認識這個問題的呢?調查結果見表1。中美兩國公眾對氣候變暖持肯定態度的人數比例驚人的相似。中國公眾贊同氣候變暖的比例為65%,美國公眾贊同氣候變暖的比例為64%。持否定觀點的民眾比例差距較大,中國公眾認為氣候沒有變暖的比例為8%,而美國公眾持否定觀點的比例為18%。
2.2 科學結論對美國公眾關于氣候變暖的認知影響更大
2.2.1 科學家的結論對美國公眾認知的影響程度高于對中國公眾認知的影響程度
應對環境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由于全球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相互依賴性,使得決策者在應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得不向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尋求建議。調查結果見表2。美國公眾非常相信科學家確認全球變暖的比例為21%,中國公眾非常相信的比例為10%,美國公眾相信程度要遠遠高于中國公眾。由此可知,美國公眾關于氣候變暖的確切認知主要來自于科學家的結論。原因是:一方面美國政府較早以前就非常重視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也得到了很多權威性的結論。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為了推行其保守的氣候政策,采取有目的系統性行動操縱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及結果,而不是采取行政手段,使得美國公眾得到了更多的來自科學研究的信息。
2.2.2 歐美嚴寒對美國公眾關于氣候變暖的認知有所影響
自2009年末到2010年初,歐美各國先后出現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這是繼2009年11月中下旬出現嚴寒天氣之后,西歐部分地區和美國東部又出現降溫天氣。這種極端天氣現象的出現對于氣候變暖的觀念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調查結果見表3。美國公眾對氣候變暖持非常懷疑態度的要高于中國公眾10個百分點。可見切身感受會影響人們對于氣候變暖的認知。但我們還要看到,盡管經歷了嚴寒,仍有23%的美國公眾對氣候變暖一點都不懷疑,這個比例高于中國公眾13個百分點。說明美國公眾對于科學結論的信任程度非常高。
2.3 中國公眾對于碳減排政策的支持比例遠高于美國公眾
有關對碳排放政策的支持情況調查,結果見表4。美國公眾支持實施碳減排政策的比例為50%,反對的比例為38%,不知道或者中立的占12%。而中國公眾支持碳減排政策的比例為76%,遠高于美國公眾。選擇反對的比例為3%,遠低于美國公眾。調查的結果表明中國碳減排政策得到了更多的公眾的支持,政策制定的空間比較大,而美國政策制定受到的阻力則會比較大。因此可以看出,美國碳減排政策的出臺將會是個漫長且困難重重的過程。同時也可以看出奧巴馬政府雖然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但是要想通過參議院達到2020年削減以1990年為基礎的碳排放量4%的目標是非常困難的。
2.4 中美兩國公眾對于氣候變暖的原因認知存在較大分歧
在問及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時,中美兩國公眾認知存在較大差異,見表5和表6。我國公眾中有27%的受訪者認為是由于自然環境的因素造成的,73%的人認為是由于人為活動帶來的,其中36%的受訪者選擇了溫室氣體排放,有24%的人選擇大氣污染物增多,13%的人選擇了城市化。美國公眾中47%的受訪者認為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這個比例遠遠小于我國。而有35%的人認為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
2.5 中國公眾對于重要的氣候政策更為了解
為了考察公眾對國家氣候政策了解程度,我們設計了“您知道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內涵嗎?”這一題目對我國公眾進行測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是我國在國際社會進行氣候談判時中國維護本國利益的一個基準點,是我國國際談判的基礎。相對應的,美國在碳減排方面最重要的原則是“總量控制與交易”。我們用“您知道什么是‘總量控制與交易’嗎?”這一題目測試美國公眾的政策了解程度,結果見表7。美國公眾對于非常重要的氣候政策“總量控制與交易”表示不知道的比例達到55%,而中國公眾中對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表示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人僅為17%。有46%的中國公眾對于這個原則表示知道很多。由此可見,中國公眾在對國家氣候國策的了解程度要遠高于美國公眾。
3、結論與建議
As is subtly revealed in the cartoons above, global warming is a real threat to our world. In the first drawing, the glaciers in the polar region are rapidly melting owing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second picture, a homeless polar bear is staying on an isolated big block of ice.
The purpose of these portrayals is to show us that global warming is a looming threat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o begin with, global warming leads to the rise of sea levels. Large sections Chinese coastal regions would gradually disappear under rising sea levels because of global warming, severely impairing the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China’s long coastline is the base for about 70% of the large cities, over half of the domestic population and nearly 60%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ith comparatively-advanced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China’s off-shore regions will suffer great losses if the sea level does not cease rising. In addition, global warming increases the possibility and intensity of extreme weather such as hurricanes and snowstorms. Hurricanes and typhoons have become stronger and longer-lasting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se upswings correlate with a rise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due to global warm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global warming is a great threat to our world. Facing the growing menace of global warming, more scientific and a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on a larger scale to change for the better.
【參考譯文】
正如上述漫畫生動所示,全球變暖是當今世界的真正威脅。在圖一中,由于全球變暖,極地冰川正在加劇融化。在圖二中,一只無家可歸的北極熊呆在一塊孤立的大冰塊上。
中國氣象局對外公布的信息顯示:2012年入冬以來,截至2012年12月27日,全國平均氣溫是-4.1℃,比常年同期偏低1.2℃,為近7年來最低;東北、華北冷濕特征明顯,這兩個區域的平均氣溫都為近27年同期最低,同時,平均降水量又比常年同期分別偏多70.9%和110.9%。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高級工程師王艷姣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2011年11月中旬以來,大氣環流出現明顯的調整,盤踞極地的冷空氣開始向外擴散;
2011年12月中旬以來,烏拉爾山地區阻塞高壓建立,這一阻塞高壓有利于來自中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南下影響我國大部地區;
同時,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受到來自北太平洋偏東南水汽及中緯度西風帶水汽輸送的共同影響,北方冷空氣和暖濕氣流交匯,因而降水異常偏多。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副主任周波濤則認為,低溫天氣和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面積下降有很大關系。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融化,2012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下降至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周波濤說,研究揭示,秋季北極海冰面積變化對東亞冬季地表氣溫具有顯著的影響。秋季北極海冰偏少時,容易引起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增強和歐亞大陸北部西風減弱,有利于冷空氣南下。另一方面,北極海冰的大范圍減少使得北極存在更多的開闊水域,有利于大量的水汽從海洋輸送給大氣,同時,北極的變暖也使得大氣可以容納更多的水汽。
上述兩方面因素結合在一起,導致近年來東亞、歐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區冬季的異常降雪和低溫。
從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監測結果來看,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并沒有改變。最近的十五六年,絕大多數都在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榜單上名列前茅。
“全球變暖是一個事實,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暴雪、干旱、強降水都會出現。”周波濤指出,例如,2012年1月底到2月中旬極寒天氣影響歐亞大陸,夏季美國經受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高溫干旱,云南和四川西南部在冬春兩季經歷了嚴重的干旱。
[關鍵詞]氣候變暖世界港口第五代港口世界港口發展新階段
氣候變暖是人類現在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使氣候變暖的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脘、氧化二氮、菲氯碳化物。菲氯碳化物直接造成臭氧層破裂,已在世界范圍從1996年禁止。氣候變暖現在主要取決于減排的控制。氣候變暖的減排的控制與港口、航運又有什么關系呢?目前全球海上船舶每年排放的顆粒物約220萬磅,全球每年排放的氮氧化物氣體中30%來自海上船舶。據國際海事組織專家組的研究報告數據,2007年航運業二氧化碳排放11億噸,如果不采取良好的減排措施,到2020年,將達到14億噸。國際油輪獨立船東協會也類似的研究報告,航運業目前每年消耗20億桶燃油,排放了超過12億噸的二氧化碳CO2,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6%,海運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航空業的2倍。目前,據聯合國的數據,海運活動每年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經超過了全球排放總量的3%,這一排放數字甚至已經超過了英國各經濟部門的排放總量。由于從1990年至今全球海運船只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增長了85%,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將該港口和海運納入到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將達成的全球氣候變化條約中來。但是,港口、海運還沒有普遍對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任何有效控制。
世界港口的發展按經過了四代的發展。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分析,經過了第一代港口到第四代港口的如下變化:第一代港口是指1950年以前的港口,其功能為海運貨物的轉運、臨時存儲以及貨物的收發等,港口只是海洋運輸同內陸運輸之間的一個接口。第二代港口是指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港口,這一代港口除具有第一代港口的功能以外,增加了運輸裝卸和為工商業服務的場所。第三代港口是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成為物流中心的港口。這一代港口除具有第一代、第二代港口的功能以外,更加強與所在城市以及用戶的聯系,使港口的服務超出以往的界限,增添運輸、貿易的信息服務與貨物的配送等綜合服務,港口成為物流中心。第四代港口是20世紀90年代到2010年左右,為港航之間聯盟與港際之間合作聯盟的信息化、柔性化港口。這一代港口在包括前三代港口功能,并且其主要是港航之間的聯盟與港際之間合作聯盟基礎上的處理的貨物主要是備大型化,高度信息化、網絡化的同時還應滿足市場柔性需求,還具有生產精細化、敏捷化。
前四代港口基本上都對低碳發展、氣候變化給以忽視了。基于此,我們在2009年提出建立第五代港口。所謂第五代港口就是指綠色或低碳港口。其時間初步定為從2010年左右到未來的10到20年左右,根據情況這個時間的長度還可以適當調整。從時間上來看,我們之所以選擇2010年開始,一是考慮到第三代時間是十年左右,第四代時間也初步可以定為10年,這里10年到20年的考慮也是根據世界港口變化在近50年快速變化而作出的;二是我們注意到第四代港口的初始時間與第四代港口的提出時間1992年和世界一些先進的港口的第四代港的實施是密切相關的,而現在第五代港口已在2009年提出,并且悉尼港和長灘港在綠色港口方面已經有些相近措施實施;在中國,2010年5月中國交通運輸部確立了全國港口節能減排的目標,即到2020年,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下降10%,港口粉塵綜合防治率達到70%,港口污水綜合處理率達到100%。2010年3月,青島港提出國內港口企業的首個綠色港口發展實施意見。2010年 6月,廣州港決定2010年至2020年,10年分期投資10億元用于綠色港口建設。江蘇2010年9月開始全面部署建設綠色低碳港口,建設綠色低碳港口將成為江蘇省港口企業的工作重心。三是考慮到明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將達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的有較大可能性,并且近些年世界主要國家著眼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未來時間目標點初步定為2020年。在這與第三、四代港口的時間它的主要功能在包括前面四代港口的功能的同時,它還著眼于港城、港鎮的結合,其主要特征就是效率、綠色、低碳。從港口的功能來看,第五代港口在前面四代港口功能的基礎上側重于港口的生態功能和港口的低碳發展。
從減少氣候變暖來看,第五代港口的提出對世界港口的發展是具有一定重要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從世界港口發展階段來看,這標志著宣布世界港口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進入了第五代。我們希望進入第五代港口的世界港口建設能夠為緩解世界氣候變暖做出一點貢獻。同時我們希望碳排放量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國各個相關省市、自治區,在港口、航運方面盡快推出一些領先的緩解氣候變暖,減少港口、航運排放的政策,并給以落實,為緩解世界氣候變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氣候;農業生產;影響
中圖分類號:S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4-0215-01
氣象是大氣中的冷熱、干濕、風、云、雨、雪、霜、霧、雷電等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總稱;氣候是指整個地球或其中某一個地區一年或一段時期的氣象狀況的多年特點;天氣是指影響人類活動瞬間氣象特點的綜合狀況。氣象條件、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風、雨、雪、雹、冷、熱、霧霾、光照等氣象條件對農作物的生長、農業生產活動都會產生巨大影響。適時認識并掌握氣候規律、氣象變化,及時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是促進農業生產、確保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
農業是民生安全的基礎,氣候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不僅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產量和質量,嚴重時還會造成絕產絕收,危及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時刻都在受氣象條件的影響,如降水、干旱、雨澇、霜凍、高溫、霧霾、冰雹、大風等天氣。據相關資料顯示,從1949年~1988年的40年里,我國農作物因遭受氣象災害,平均每年受害面積達3300公頃,其中成災的面積為1400公頃,每年因災損失糧食達200億公斤以上,影響面大、損失嚴重。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離差值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同時隨時間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北方地區氣候變化主要體現在馕隆⒔鄧的變化以及極端天氣氣候發生的頻率。據資料顯示,近100年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增加幅度為0.5℃~0.8℃。受空間、地域等因素的影響,降水變化比較復雜。高緯度地區和一些濕潤熱帶地區的降水量有增加趨勢,但中緯度和干旱熱帶地區的降水將進一步減少。西北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華中至華北地區和東北中部4個地區的降水則顯著減少。氣溫、降水的不斷變化,對農作物的生長也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使農作物種植帶逐漸向北延長,尤其是延長了長江以北地區的作物生長期,許多地區的糧食由一年兩熟制轉變為一年三熟制,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緩解了高緯度地區農業種植熱量不足的問題,豐富了當地農作物的種植種類,也減輕了冬季冰凍災害的發生幾率。不利的是易引發干旱、洪澇、病蟲害的發生。我國地處北半球,夏季風提前過境就會造成南旱北澇;夏季風推遲過境就會造成南澇北旱。旱澇的發生,不僅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嚴重時將直接導致作物死亡,造成絕產絕收,給農戶帶來巨大損失。同時,氣候變暖、生態失衡導致的極端天氣,如暴雨頻發,引發的洪澇災害,對農作物的生長、產量、質量等都會產生巨大影響。而且,暴雨導致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不僅會對農作物造成二次破壞,更會直接威脅著人民群眾生民財產的安危。氣候變暖,危害農作物的各類病菌害蟲的存活時間不僅會相應延長,而且還會隨著種植帶的北遷而越冬向北遷移,導致病蟲害的危害范圍逐漸擴大,大面積暴發流行某一類病蟲害,就會造成無法估量的巨大損失。
因此,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及對策,來應對氣候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趨利避害,才能保證農作物的良好生長,確保糧食安全問題,確保民生安全問題。首先要進一步提高農民的防災、抗災、避險的意識和能力。相關單位的技術人員應定時定期的下鄉進行氣象信息的普及和宣傳,傳授相關的氣象知識和常識。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給農民給予技術上的指導和幫助。采取簡單易懂方法,做好未來天氣預報、農事措施建議、病蟲害防治提醒等,逐步提高廣大農民的防災避險能力。根據氣候、季節、溫度、濕度、降水等方面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加溫降溫、補水降濕、防寒防凍、抗旱排澇等方法,為農作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和條件,從而滿足作物對溫度、濕度、水分的需求。同時,要根據本地氣候特點,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和種植品種,規避不利因素造成的影響,將危害和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緩解氣候變暖趨勢。要加強投入力度,對氣候進行長期的觀測研究,尤其是對應用基礎和實用技術的研究,有效防控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等方面的影響和危害。
氣候的不斷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日益加劇,積極地采取相應措施加以防控,有效解決或降低對農作物生長、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是今后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從而保證農業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社會經濟的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根興,胡國華,鄒建文.應對氣候變化對未來中國農業生產影響的問題和挑戰[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09).
[2]周曙東,周文魁.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0(3).
[3]王潤元.中國西北主要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蘭州,蘭州大學,2010.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
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會給人類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適應氣候變化會花費不小的代價。
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并將繼續產生明顯影響
觀測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影響,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縮、凍土融化、河(湖)封凍期縮短、中高緯生長季節延長、動植物分布范圍向南、北極區和高海拔區延伸、某些動植物數量減少、一些植物開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態系統由于適應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嚴重的、甚至不可恢復的破壞。正面臨這種危險的系統包括:冰川、珊瑚礁島、紅樹林、熱帶林、極地和高山生態系統、草原濕地、殘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等。隨著氣候變化頻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數目上會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圍也將增加。
自然生態系統按其生長環境可分成陸生與水生兩大類生態系統。前者又可按其植被類型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態系統,也可按地形劃分高山、盆地、海岸帶等生態系統。后者可分成海洋和淡水兩類生態系統,其中淡水又分靜水(湖泊、池塘、水庫、濕地與河口灣)生態系統與流水(江、河、溪流)生態系統。下面選取冰川、湖泊、江河、海岸帶、植被(森林、草原)和農業等對氣候變化較為敏感的生態系統為例,介紹全球氣候變暖對自然生態系統影響的觀測事實和未來可能的演變趨勢。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與物種組成可能發生明顯變化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型與全球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有很好的對應關系。自然植被分布的變化最能體現氣候變化的影響。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階段,我國植被帶明顯偏北。現今西北地區的草原與荒漠區,在全新世曾是廣闊的溫帶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種草原動物也非常豐富。但隨著全球氣溫的波動式下降,同時受第四紀冰期氣候波動和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地隆升的影響,我國自然環境出現了明顯的區域差異,生物多樣性也隨之發生了顯著變化。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取決于氣候變化后物種相互作用的變化,以及物種遷移后與環境之間的適應性平衡。在移動過程中,生態系統并不是作為一個一個單元整體遷移的,它將產生一個新的生態結構系統,生物物種構成及其優勢物種都將會變化。這種變化的結果可能會滯后于氣候變化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植被模擬研究顯示,氣候變化時,某些物種由于不能適應新環境而面臨滅絕的危險,也可能出現新的物種體系。
全球變暖將對我國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積、結構及生產力等產生很大影響。氣候變化將改變植被的組成、結構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發生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
小冰期后期以來的變化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地面立體攝影)
2002年3月27日,內蒙古中部地區迎來今春第一場區域性、大范圍連續降雨,一些地區出現雨加雪天氣。這次降水覆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盟等地,并向自治區中東部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等地移動。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已連續3年大旱,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巨大損失。這次降雨將遏制內蒙古中東部地區的揚沙、沙塵暴天氣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春旱。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曹家洼村,一群綿羊冒著雨雪趕路。
冰川、凍土和積雪可能減少
高山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冰川將隨著氣候變化而改變其規模。由于全球變暖,一些冰川出現了減少和退縮現象。如非洲乞里馬扎羅山的冰川面積在1912~2000年間減少了81%。1889年它完全由冰雪圍繞,今天只剩下15%由冰雪圍繞,且主要由季節性冰雪覆蓋。
我國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自小冰期后期以來,一直處于后退狀態。1962年至1980年,冰川退縮了80米;1980年至1992年,冰川又退縮了60米。據1959年開始觀測以來所積累的資料,該冰川的物質平衡虧損20世紀60年代平均為-53毫米/年,20世紀80年代增到-346毫米/年,1990~1991年間更增至-706毫米/年。1959~1986年累積負平衡達6130000立方米,相當于冰川減薄3.25米。在烏魯木齊河流域,1964年航測地形圖上共量算到的冰川面積為48.2平方公里,1992年再次航測冰川面積已減至40.9平方公里,減少15.1%。
據資料推算,我國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積自“小冰期”以來減少了24.7%,達7000平方公里左右。
隨著全球進一步增暖,山地冰川將繼續后退萎縮。根據小冰期以來冰川退縮的規律和未來夏季氣溫和降水量變化的預測,估計到2050年我國西部冰川面積將減少27.2%,折合冰量約16184km3。其中,海洋性冰川減少最顯著,為52.5%,6925km3;亞極地型冰川次之,為24.4%,6631km3;極地型冰川最少,為13.8%,2629km3。三類冰川的冰川物質平衡每年虧損值分別高達-1318毫米、-900毫米和-623毫米,冰川平衡線高度將分別上升238米、168米和138米。未來50年西部地區冰川融水總量將處于增加狀態,天山北麓與河西走廊最大融水徑流預計出現在21世紀初期,其年增長量為幾百萬到千萬立方米不等;柴達木及青藏高原的內陸河流域冰川融水高峰預計出現在2030~2050年,年增長約20%~30%;塔里木盆地周圍高山冰川2050年前徑流增加量可達25%左右。
我國西北各山系“小冰期”冰川與現有冰川比較(單位:平方公里)
山系“小冰期”盛時冰川面積(平方公里)現有冰川面積(平方公里)面積變化(平方公里)百分比(%)
阿爾泰山449293-156-53.2
天山122489196-3052-33.2
帕米爾28822206-676-30.6
喀喇昆侖山66305925-705-11.9
昆侖山98358735-1100-12.6
祁連山32881972-1316-66.7
總計3533228328-7004-24.7
隨著全球進一步增暖,凍土面積繼續縮小。未來50年,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空間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80%~90%的島狀凍土發生退化,季節融化深度增加,形成融化夾層和深埋藏凍土;表層凍土面積減少10%~15%,凍土下界抬升150~250m,亞穩定及穩定凍土溫度將升高0.5~0.7℃。
隨著全球進一步增暖,高山季節性積雪持續時間將縮短,春季大范圍積雪提前消失,積雪量將較大幅度減少,積雪年際變率顯著增大。到2050年,冬季氣溫將升高1~2℃,隨著降雪量緩慢增加,青藏高原和新疆、內蒙古穩定積雪區積雪深度將分別以2.3%和0.2%的速度緩慢增加。同時,雪深年振幅將顯著增大,大雪年和枯雪年的出現更為頻繁。到2100年大范圍積雪將可能于3月份提前消失,春旱加劇,融雪對河川徑流的調節作用將大大減小。
氣候變化可能是導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積萎縮的主要因素之一
湖泊作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歷史和現代記錄,更能反映氣候變化的空間變化和區域特征。以我國青海湖為例,氣候變化可能是導致其水位下降和湖面萎縮的因素之一。青海湖水位在15~19世紀的近500年間盡管存在較大的升降波動,但出現明顯的直線式下降趨勢卻是在近百年,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僅在1908~1986年間就下降了約11米,湖面縮小了676平方公里。有實測記錄以來,1957~1986年間下降了2~3米,湖面縮小了264平方公里。
50年代至80年代我國西北主要湖泊面積變化(單位:平方公里)
湖名50年代統計60年代地形圖量算70年代衛星照片量算80年代統計
艾比湖1070823522500
博斯騰湖996980930864
布倫托海835790770765
瑪納斯湖550590
塞里木湖454454457457
巴里坤湖1401148890
艾丁湖124230
青海湖45684304
另外,我國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賽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均處于入不敷出的負平衡狀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湖泊均向萎縮方向發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
有關研究表明,在未來氣候增暖而河川徑流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平原湖泊由于水體蒸發加劇,入湖河流的來水量不可能增長,將會加快萎縮、含鹽量增長,并逐漸轉化為鹽湖,對湖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利;高山、高原湖泊中,少數依賴冰川融水補給的小湖(如帕米爾高原的一些湖泊),可能先因冰川融水增加而擴大,后因冰川縮小后融水減少而縮小;地處山間盆地以降水、河川徑流或降水與冰川融水混合補給的大湖,其變化趨勢引人注目,如青海湖長期處于較大的負平衡狀況,湖水位呈下降趨勢。如未來溫度繼續升高,湖區水面蒸發和陸面蒸散均會有所增加,若多年平均降水量僅增加10%,仍不足以抑制湖面的繼續萎縮,僅趨勢減緩,如降水增加20%或更多,湖泊來水量會增加,湖泊會擴大,水面上升,湖水淡化,有利于湖泊漁業和湖周地區生態與環境的改善。這樣的機遇有可能在下世紀某個時間出現。
海平面升高將影響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系統
1900年以來,全球變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厘米。這將會嚴重影響珊瑚礁、珊瑚島、礁島、鹽沼以及紅樹林等海岸帶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資源,進而影響海岸帶環境和經濟。
沿海主要驗潮站的實測資料顯示,我國海平面近50年呈明顯上升趨勢,上升的平均速率為每年2.6毫米,近幾年上升速率加快。據專家預測,我國未來海平面還將繼續上升。這將使許多海岸區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這將會引起海岸灘涂濕地、紅樹林和珊湖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的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帶來災難。同時,也將對社會經濟產生嚴重的影響,因為我國海岸線漫長,沿海低洼地區約占整個海岸線地區的30%。約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國民經濟,集中在東部經濟帶和沿海地區。
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增加
目前對氣候變暖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出現的變化了解甚少。現有的研究指出,與全球變暖關系密切的一些極端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水、熱浪、雪崩和風暴、沙塵暴、森林火災等,其發生頻率和強度可能會增加。由這些極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會加劇。如干旱發生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將加重草地土壤侵蝕,因而將增大荒漠化或沙漠化的趨勢。
綜上所述,全球變暖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許多是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氣候變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可能以負面為主
氣候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同時作為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在社會經濟系統中發揮作用。氣候變化會程度不同地影響到全球各地區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主要農作物及畜牧業的生產、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資源供給、沿海經濟開發區的發展、人類居住環境與人類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人類社會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隨其地理位置、時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條件而變化。
我國農業生產將面臨產量波動增大、布局與結構調整、成本與投資增加等問題
農業可能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部門之一。氣候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境,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質資源之一。氣候變化也對種植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生產環境、布局和結構產生影響。
試驗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取決于諸多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作物品種及培育、土壤性質、病蟲害、二氧化碳對植物的直接影響,以及氣溫、二氧化碳濃度和作物適應能力等因子之間彼此的相互作用。現有關于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未來(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全球三大作物(小麥、玉米和水稻)產量變化的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作物產量將減少,北半球發達國家的產量將增加。由于氣候變化影響存在的這種區域差異性,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將更為嚴峻。以亞洲為例,目前亞洲地區谷物進口量隨著人口的增加,已從1961年的2000多萬噸,增長到1998年的8000多萬噸。在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亞洲糧食供應與需求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我國是農業大國,氣候變化將使我國未來農業生產面臨以下三個突出問題:
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大
氣候變化對我國作物生產和產量的影響,在一些地區是正效應,在另一些地區是負效應。對產量的影響可能主要來自于極端氣候事件頻率的變化,而不是平均氣候狀況的變化。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后,灌溉和雨養春小麥的產量將分別減少17.7%和31.4%。氣候變暖后,不考慮水分的影響,早稻、晚稻、單季稻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均呈現出不同幅度的減產,其中早稻減產幅度較小(-3.7%),晚稻和單季稻減產幅度較大(-10.5%)。氣候變暖后,我國玉米總產量平均減產3%~6%,其中春玉米平均減產2%~7%,夏玉米減產5%~7%;灌溉玉米減產2%~6%,無灌溉玉米減產7%左右。
總之,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倍增時,溫度升高、作物發育速度加快和生育期縮短是作物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在總體上因全球變暖可能會減少5%~10%左右,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但氣候變暖對不同地區和不同種類作物的產量影響不同,我國水稻、小麥以及玉米品種多,品種間差異也很大,因此要有意識地調整農業種植制度、選育抗逆性強的品種和選擇適當的生產措施等,使之適應氣候變化。如果能夠對不利影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的話,未來30~50年(2020~2050年)的氣候變化還不會對全球乃至中國的糧食安全、重要基礎設施和自然資源產生重大影響。
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
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影響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溫度增加1℃時,大于10℃積溫的持續日數全國平均可延長15天左右,冬小麥的安全種植北界將由目前的長城一線北移到沈陽——張家口——包頭——烏魯木齊——線。氣候變暖還將使我國作物種植制度發生較大的變化。據計算,到2050年,氣候變暖將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從長江流域移至黃河流域;而兩熟制地區將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區的中部,一熟制地區的面積將減少23.1%。
氣候變暖后,我國主要作物品種的布局也將發生變化。華北目前推廣的冬小麥品種(強冬性),因冬季無法經歷足夠的寒冷期而不能滿足春化作用對低溫的要求,將不得不被其它類型的冬小麥品種(如半冬性)所取代。比較耐高溫的水稻品種將在南方占主導地位,而且還將逐漸向北方稻區發展。東北地區玉米的早熟品種逐漸被中、晚熟品種取代。
氣候變暖后,蒸發相應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顯增加,將會使我國農牧交錯帶南擴,東北與內蒙古相接地區農牧交錯帶的界限將南移70公里左右,華北北部農牧交錯帶的界限將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農牧交錯帶界線將南移20公里左右。農牧過渡帶的南移雖然可增加草原的面積,但由于農牧過渡帶是潛在的沙漠化地區,新的過渡帶地區如不加保護,也有可能變成沙漠化地區。
農業生產條件改變,農業成本和投資大幅度增加
氣候變暖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將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濃度下,雖然光合作用的增強能夠促進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土壤有機質的減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積累和分解都將受到限制。這意味著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滿足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著投入的增加。
氣候變暖后,農藥的施用量將增大。隨著氣候變暖,作物生長季延長,昆蟲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數將增加,而冬溫較高也有利于幼蟲安全越冬。溫度高還為各種雜草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此,氣候變暖可能會加劇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另外,氣候變暖后各種病蟲出現的范圍也可能擴大向高緯地區延伸,目前局限在熱帶的病原和寄生組織將會蔓延到亞熱帶甚至溫帶地區。所有這些都意味著,氣候變暖后可能不得不增加施用農藥和除草劑,而這將增大農業生產成本。
氣候變暖將導致地表徑流、旱澇災害頻率和一些地區的水質等發生變化,
特別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
水資源對全球變暖的響應問題,是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大問題。全球變暖會影響整個水循環過程,可能使蒸發加大,可能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導致洪澇、干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徑流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地表徑流將發生變化
對于全球變暖后地表徑流的變化,現在比較一致的預測是:到2050年,全球年平均徑流變化將表現為高緯和東南亞地區徑流增加,中亞、地中海地區、南非、澳大利亞減少的趨勢。對我國而言,七大流域天然年徑流量整體上呈減少趨勢。其中,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年徑流量變幅較小;淮河及其以北地區變幅最大,以遼河流域增幅最大,黃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全球變暖后,我國各流域年平均蒸發將增大,其中黃河及內陸河地區的蒸發量將可能增大15%左右。
臺灣缺水:2002年4月24日,在中國臺北縣附近的一座水庫,一名當地男子在幾近干涸的水庫庫區察看情況。臺灣持續的干旱少雨使得當局被迫決定在夏季關閉游泳池以節省用水,必要時還要實施配給供水。
水資源的供需狀況將出現變化
隨著徑流減少,蒸發增大,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盡管由氣候變化引起的缺水量小于人口增長及經濟發展引起的缺水量,但在干旱年份氣候變化引起的缺水量將大大加劇我國華北、西北等地區的缺水形勢,并對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全球變暖對農業灌溉用水的影響遠遠大于對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響,尤其是在降水減少和蒸發增加的地區。預計,2010~2030年西部地區缺水量約為200億立方米,2050年將缺水100億立方米。而且西部地區由于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設施,水資源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較大。
旱澇災害出現的頻率將發生變化
全球變暖可能增強全球水文循環,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趨于增加,但降水變率可能隨著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蒸發量也會因全球平均溫度增加而增大,這可能意味著未來旱澇等災害的出現頻率會增加。
一些地區的水質將出現變化
全球變暖后,一些地區由于蒸發量加大,河水流量趨于減少,可能會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特別是在枯水季節。同時,河水溫度的上升,也會促進河流里污染物沉積、廢棄物分解,進而使水質下降。當然,年平均流量明顯增加的河流,水質可能會有所好轉。
對氣候變化敏感的傳染性疾病傳播范圍可能增加,危害人類健康
眾所周知,許多通過昆蟲、食物和水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如瘧疾等,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全球變暖后,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范圍將增加,這兩種通過昆蟲傳播的疾病將殃及世界人口的40%~50%。而且,氣候變化可通過各種渠道對發病產生影響,危害人類健康,其中包括對人體直接影響,對病毒、細菌、寄生蟲、敏感原的影響,對各種傳染媒介和宿主的影響,對人的精神、人體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的影響等等。
人們因氣候變化而產生不適應的感覺,也會助長某些疾病的蔓延,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據研究,氣溫變化與死亡率有密切關系,在美國、德國等國的城市,當有熱浪襲擊時總體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全球變暖后,高溫熱浪將隨之增加,這將引起與熱有關的疾病和死亡增加。
全球變暖對人類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對貧窮地區的人口將是最大的。
氣候變化將影響人類居住環境
大量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將從下述三個方面對人居環境產生影響,一是氣候變化后,資源生產、商品及服務市場的需求產生了變化,使支持居住的經濟條件受到了影響;二是氣候變化對能源輸送系統、建筑物、城市設施以及工農業、旅游業、建筑業等特定產業的一些直接影響,轉而對人居環境產生了影響;三是氣候變化后,因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以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使得居住人口遷移。
人類居住地尤其是河邊和海岸帶居民受氣候變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脅是洪澇和滑坡。人類居住環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處理和交通等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因高溫、多雨而加劇。
低海拔海岸區的城鎮化快速發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為財富(城市)處于海岸氣候極端事件的威脅之中。
面臨氣候變化時,居民收入大部分來源于受氣候支配的初級資源產業,如農業、林業和漁業的經濟單一居住區,比經濟多樣化的居住區更脆弱。
盡管目前關于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系統的影響研究只是初步的結論,但氣候變化會對全球各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將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一點是確定的。
氣候變化可能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
大部分熱帶、亞熱帶區和多數中緯度地區普遍存在作物減產的可能;對許多缺水地區的居民來說,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別是亞熱帶區;同時,受到傳染性疾病影響的人口數量增加,熱死亡人數也將增加;另外,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澇,將危及許多低洼和沿海居住區;由于夏季高溫而導致用于降溫的能源消耗增加。
根據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通過林業措施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成本低、綜合效益好,真實的吸收和減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會像有些所謂低碳的工業項目,在設備生產過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不可缺或的重要領域。
一、森林是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并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匯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了大量的碳。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一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一直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二、森林銳減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災害導致森林遭受破壞后,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從人類文明初期的約76億hm2減少到38億hm2,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嚴重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毀林面積為730萬hm2。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4%,僅次于能源和工業部門,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圍繞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倡導通過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以推動“減少毀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三、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建設農田林網,起到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建設沿海防護林、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抗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而采用抗旱抗澇作物品種、加固海岸提防、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品種選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森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提高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產品與林業生物質能源具有固碳減排作用
關鍵詞:林業;全球變暖;途徑與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6-0211-1
1 背景
全球變暖是現今氣候變化最顯著的熱點,會帶來諸如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后果。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1.4-5.8℃。氣候變化已經不僅是一個環境的問題,同時也成為一個經濟問題和安全問題。既關乎生態系統平衡,也制約著人類的起居飲食。
目前世界范圍內認為全球變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為過多地排放溫室氣體(代表氣體為二氧化碳)造成。近200多年以來,人們焚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碳基礎能源獲取能量,砍伐森林又將其焚燒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引入了大氣層,使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劇烈增加,嚴重破壞了碳在大氣圈中的平衡。
在2009年6月結束的中央林業會議上,總理高度概括了林業“四地位”,即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關于減少發展中國家毀林和森林退化所致的碳排放高級別會議時指出,中國政府將按照主席做出的承諾,繼續加強植樹造林,減少毀林,防止森林退化,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確保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儲蓄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2 林業項目應對氣候變化的途徑與措施
“碳匯”一般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于《京東協定書》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大會第三次會議上達成。“碳源”是指二氧化碳從地球表面進入大氣,或者在大氣中由其他化學過程轉化為二氧化碳氣體成分。林業項目應對氣候變化可采取如下措施:
2.1 植樹造林,增加碳匯固定能力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也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說,到“十二五”期末,我國林地保有量將增加到3.09公頃,森林面積將達到2.07億公頃,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84億噸。只有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才能實現森林儲碳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目前增加人工林面積主要采取四種措施:全民義務植樹造林:實施重點防護林保護措施;在清潔發展機制(CDM)下開展造林和再造林項目,這也是《京都協議書》框架下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在林業領域內的唯一合作;培養林木生物質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減少碳排放。
2.2 提高現有森林的質量,增加碳匯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這一過程中被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實現森林的碳匯功能。我國目前的森林資源蓄積數量巨大,已經達到137.21億立方米,按每立方米平均吸收固定1.83噸二氧化碳計算,我國森林總貯碳量高達251億噸,超過全球目前一年的碳排放量。但由于我國大多數森林屬于人工林和次生林,生物量密度較低,碳儲量還遠低于高規格森林的水平。所以提高現有森林的質量,碳匯能力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2.3 保護森林,降低毀林等碳排放
我國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為森林碳匯固定項目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然而在大力發展人工林的同時,對占中國森林總面積60%的天然林的保護也應重視。1998年國務院批復的《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標志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正式啟動。保護森林還應加強林火管理,森林受到火災等破壞就會將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中,加劇溫室效應。1988年1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森林防火條例》,將森林防火工作提上日程,我國目前也普遍制訂了《森林防火條例實施辦法》。同時,嚴厲打擊亂砍濫伐行為和亂征林地行為,也可起到對森林有效的保護作用。
2.4 保護濕地和控制水土流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其土壤和植被中蘊含著大量的有機碳。然而從最新濕地普查結果來看,我國濕地的數量在一步步減少,這一結果嚴重影響到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也導致濕地中儲存的有機碳大量分解。從而,要提高森林碳匯,一定要保護濕地不受侵蝕,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2.5 尋找林產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途徑,減少碳排放
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著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兩大難題,而大力發展林木生物質用以替代化石能源正好可以很好地緩解這兩大難題。森林屬于可再生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它不僅能為經濟生活提供木材原料,更能起到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生態作用。用木材替代鋼材等能源密集型材料,通過木材轉化物部分替代化石能源等,不僅能起到節約能源的作用,還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加強環保。
3 結束語
碳匯林業擁有著發展低碳經濟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著特殊地位。近年來,在世界廣泛注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也積極投入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中。林業發展的目標適應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是新形勢下發展戰略的又一次重大歷史轉變,是加快發展碳匯林業的重大歷史機遇。
參考文獻
[1] 程鵬.關于林業項目應對氣候變化的途徑探討[J].安徽林業,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