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的核心理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以人為本 思想政治教育 草莓訓練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2)10-019-02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人以人為本理念,是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成長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高校,多才多藝、困難重重的學生會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抓好這兩頭,學生工作就不會出大問題,但中間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平凡、乖順,默默無聞、沒有特長,有的甚至不擅表達,他們卻占大多數,如何把中間群體培養成高層次或高技能人才,淮陰師范學院開辦“草莓”訓練營,培養普通的、一般的、不出眾的學生,探索人才培養改革新思路,為高等教育變革提供方向與啟示。
一、“草莓”訓練營開辦的主要背景
淮陰師范學院是總理故鄉江蘇淮安的一所省屬本科院校,學校有17個二級學院和1個民辦二級學院,全日制普高在校生2萬余人。淮陰師范學院開辦“草莓”訓練營的背景:
1.學生的多層次性。在學校里,那些能歌善舞多才多藝、能說會道、能為集體贏得榮譽的學生最受老師歡迎;最讓老師勞心費神的是另一頭,他們或惹是生非,或困難重重,需要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懷、關注。這兩頭的學生都會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抓好這兩頭,學生工作就不會出大問題。但中間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平凡、乖順,默默無聞、沒有特長,有的甚至不擅表達,他們就像草莓,外表光鮮奪目,但脆弱稚嫩、質地綿軟,稍一施壓就抵抗不住變成一團稀泥。
2.普通學生的訴求。兩頭的學生都獲得了老師的關注,作為中間群體的普通同學,他們也想改變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著手。他們并非甘愿“普通”,在內心深處也有“綻放”的渴望,希望獲得關注,得到改變。
3.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要求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善于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優秀品質,捕捉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這就要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體現整體性和發展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針對上述情況,淮陰師范學院從2011年初,免費辦起了針對沒有特長、默默無聞、不善表達的普通學生的“草莓”訓練營。
二、“草莓”訓練營的主要做法
1.豐富兩個“載體”,幫助普通學生成長
一是規范嚴謹的訓練課程體系。內容安排切合學生需求,形體、禮儀、演講、職業規劃、綜合知識等是主體。教學方法上,突出語言表達與心理承受力的實訓,老師講授和形體訓練之外,把學員分為三組,各組推薦代表演講,每堂課留下10分鐘,每個學生都要發言,對同學的表現進行評價。考核與就業接軌:把畢業生雙向選擇推薦表稍作改動,去掉大四的內容,讓學員去填寫。學員針對自己填寫表格的空白項,作出學習訓練計劃。每次課都堅持自評、互評、老師點評相結合,期末形成學員檔案。同時還定期向校內外師生展示其精彩的“公開課”,每學期結束還有學員的匯報表演。
二是建立專題博客,使交流零距離。在新浪網專門建立了淮師“草莓”訓練營專題博客,及時訓練營的活動開展情況,記錄學員的心路歷程,見證學員一點一滴的成長與進步。其已經成為“草莓”訓練營新聞、經驗交流的平臺,學員青春綻放、思想碰撞的舞臺。
2.建立“三項制度”,推動長效機制建設
一是學員招收制度。“草莓”訓練營明確學員招收制度,對象不能是學生干部,不能是有特長的學生,只招普通的、一般的、不出眾的學生;要求學員要有耐心、恒心,組織紀律性較強,不能缺課;同時對每期的報名人數作限制,采用小班授課,每期不能超過25人。
二是“公開課”制度。“草莓”訓練營的同學們經常向學校師生、其他高校展示其“公開課”,課程分為“娓娓道來”、“彬彬有禮”、“脫口而出”、“戲融堅冰”、“彩色心情”五個環節。在“娓娓道來”環節,配合PPT同步展示,由學員代表講述“草莓”訓練營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一系列榮譽的背后彰顯的是一份溫馨與關懷,折射出的是同學們對快樂的追尋;在“彬彬有禮”環節,訓練營同學在用優美的肢體語言現場展示禮儀動作的同時講解禮儀知識;在“脫口而出”環節,主持人現場互動,邀請現場嘉賓隨機抽取熱點話題與演講人員的名單,在經過簡短的準備后,“草莓”訓練營的“幸運兒”進行即興演講,現場嘉賓對演講進行點評;“戲融堅冰”環節的互動游戲則完美的詮釋了“團隊精神,寓教于樂”的精髓,在笑容之下大家看到了小草莓們樂觀積極的自我;“彩色心情”環節中,由現場嘉賓寄語草莓訓練營的同學們,表達對“草莓”訓練營的支持與鼓勵。
三是考核制度。在每學期末,都會通過匯報展演的方式展示學生自身的成長與進步,檢驗“草莓”訓練營的訓練成果,并根據檢驗的結果指導學生修訂和完善既定目標。通過扎實有效工作,使學生學會在每一天、每一節課、每一次活動中點滴積累,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從而達到在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的目的。
三、“草莓”訓練營的反響
淮陰師范學院“草莓”訓練營開辦近兩年來,促進了普通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在校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獲得了學校師生及社會的廣泛認可。
1.普通學生反映:“草莓”訓練營是普通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在快樂的氣氛中提高個人即興表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在輕松中認識他人和發現自己;有的學員說,體形訓練和“下一個是誰”游戲讓我們“草莓”訓練營真正成了一個整體,話劇中夾雜著禮儀知識讓我們快樂學習快樂玩;有的學員回憶到,開始被老師注意,能和老師進行近距離的接觸與交流,真的很開心,感覺更加自信了。第一次被這么多人表揚,覺得自己的笑容真的很好,也發現自己對人的態度要更正,親近熱情而不失大方,相信這一切都很有意義!
2.領導老師反映:“草莓”訓練營在淮陰師范學院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校黨委書記鄭勇說,從教育學的角度看,“草莓”訓練營是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創新實驗,它與每一門學科的教育改革價值應是平等的,是高等教育轉型的美麗呈現。“草莓”訓練營里師生的傾情投入與付出,學生的改變是顯性的,教育的變革也孕育其中。參與授課的王濤老師說,“草莓”訓練營的每一節課,形體訓練、情景模擬、親和力訓練、素質拓展訓練,每一位同學都參與進來,非常開心地看到許多平時說話害羞的同學也能夠非常大聲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非常高興地看到許多學生真摯的笑容,在不經意間發生著變化。
3.政府部門反映:2011年11月,“草莓”訓練營被淮安市文明辦評為淮安市2011年第三季度精神文明建設新人新事;2012年2月,“草莓”訓練營項目還被江蘇團省委評為2011年度全省共青團工作創新創優成果三等獎。
4.新聞媒體反映:2011年9月26日,《中國教育報》以《草莓訓練營:脫去脆弱與稚嫩》為標題對“草莓”訓練營進行了深入報道;2011年12月,“草莓”訓練營還入選了《中國教育報》高教2011年度感人故事。
四、“草莓”訓練營的經驗啟示
淮陰師范學院“草莓”訓練營為適應形勢發展,不斷在內容形勢、方法機制上創新完善,堅持以人為本,讓普通學生得到鍛煉、增長才干。在“草莓”訓練營的影響下,淮師“山楂”班、“抗挫力”培訓班也悄然興起,學校愈加關注普通學生的成長。這對于高校關注普通學生群體的成長,具有重要啟示。
1.全員育人,全程育人。高校要牢固樹立全員育人的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關注、關愛每一名學生的成長與進步,真心誠意為學生辦實事好事上下功夫,把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素質育人。
2.搭建平臺,提升質量。“草莓”訓練營為中間普通學生群體搭建了一個成長平臺,它體現了高校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尊重,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同時“草莓”訓練營以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寓教于樂,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勇于實踐,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激發了求知欲望,學會了思考和成長,增強了綜合素質,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3.精心設計,分類引導。高等教育大眾化環境下的大學教育既不可能“一對一”、“手把手”,也不可能“大一統”。在教育中,善于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特點,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的立場,緊貼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進行課程設計,實施分類引導,更能有效的凝聚學生,促進學生成長。
傳統的課堂,要求學生身子要坐直,雙手要放在桌上,不準講話,正是這些課堂行為規范,給了學生巨大的壓抑和束縛。教師在課堂上,應對語文知識精心設疑,使學生對此產生學習的興趣及探究的意識,所以教師要解開束縛,增進師生情感的溝通,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環境中自主學習。教師要盡可能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辯、敢寫,使他們在無拘束、無壓力的課堂上自主地學習,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
一、嘗試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有培養語文思維的意識,堅持主動積極的態度。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日漸繁重,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這樣對于語文思維的培養增加了難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生生間和生師間的互動合作。合作的內容可以是互相檢查對方活動、互相表達自己的看法、互相討論問題解決、互相競賽鞏固認知、共同操作發現新知等。
在課堂上,我注重讓學生提“兩種問題”的教學方法,使生生和生師之間產生互動。一類是學生自己弄懂了用來考別人看是否能懂的問題,可說“我考考大家……”;另一類是學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問題,用來請教同學或老師,可說“我請教大家……”。這樣,教師不僅是教者、也是學者,思者和聽者,從而為多向互動合作教學策略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課堂上,教師要精講少講,以導為主,盡量讓每個學生主動學習、思考、討論、操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和情景表演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擴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主動活動的空間,釋放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充分提高教學效益。
二、激發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人文性兼備的學科拓展學生語文思維的廣度。語文知識遍及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在這上下五千年的寬廣地域中,我們無處不受語文思維的潛在影響。所以,形成語文思維,首先就要拓寬學生在知識領域的廣度,對于知識領域的延伸,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適時地為學生提供課外的素材,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也拓寬了學生對課外作品的認知。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地引導,例如《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蜀道難》、《白頭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沒有配備電腦,也沒時間去查閱更多的書籍,所以,這些資料教師可以事先提供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拓寬了視野,增加了閱讀量,這樣自然就為學生創造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使他們再考慮問題時更全面,更順暢,眼界也相應地變得高遠,進而通過量的積累達到思維的質變,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
三、注重學生的經驗,以生活情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挖掘學生語文思維之深度。膚淺只會讓學生逞一時之快,過后便拋到九霄云外了。這樣達不到知識的積累,也無法拓寬知識的領域,進而就無法達到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要通過表象的引導,使學生深層地挖掘知識的內涵,了解事物的本質。現行教材中的絕大多數課文都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心靈感悟,那么我們的教學應盡量還原生活,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1、實踐表明:學生除了對新奇的、沒見過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外,對和他們的生活體驗有反差的東西也特別感興趣。例如《捕蛇者說》一課,捕蛇者陳述了蛇毒之厲害,祖輩父輩都死于這差役,為何還甘冒生命之危?這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產生了強烈的反差,使他們產生了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望驅使著他們認真閱讀課文。又例如:在講解《道士塔》一文時,學生會很明顯地了解到,王道士的無知,外國人的貪婪。這時教師要適時地引導,讓學生根據當時的環境來進一步探討內在實質。這樣學生就會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無能,國家的腐朽。這樣使學生從現象上升到了本質,進而進入到更深層的理解,開拓了視野,發散了思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思考討論后,才知道原來當時的苛稅比這蛇毒更嚴重。這樣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和教材之間的反差,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2、 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尋找與文中生活相似的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如以《端午日》為例,龍舟競賽這一情景中的“熱烈場面”,很多同學都體驗過,我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描述一下當時的熱鬧情景。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發揮著,結果大多數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把作者的情感體現出來。可見,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提高,還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情感。
[關鍵詞] 創業教育;實踐路徑;企業家精神
[基金項目]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1年校級教學科研項目“高校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對接研究”
[作者簡介] 賴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戰略管理,廣東 廣州,510006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1-0074-0002
一、問題的提出
2010年10月,我國的“十二五”規劃全文,規劃中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這一發展戰略的實施需要突破兩個重點:一是高水準的創新,二是高水平的創業。不難看出創業教育成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進入21世紀以來,創業不論是在我國高等院校還是民間,都成為一個流行詞語,我國成為全球創業最活躍的國家之一。但綜觀我國的創業教育,由于起步較晚,創業教育的理論多為簡單效仿歐美國家,或者直接將創業教育等同為大學生的創業活動[1]。總體上我國的創業教育,不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不能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對創業教育深入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就創業教育的理念、核心以及實踐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二、創業教育的理念
目前,我國創業教育大多面向高等教育階段具有自主謀業或創辦企業意向的學生,這一狀況已遠遠落后于時代新要求。創業教育的對象不能僅限于少數的“精英大學生”,而應當全民化,尤其應該包括未來的勞動大軍――全體青少年。如此一來,創業教育的具體實施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單純依靠大專院校單方面是無法完成的。因此,本文認為創業教育從理念上應當予以更新,要明白創業教育是政府部門、大學、教育機構、企業家等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2]。
首先,創業教育的對象應當是全體公民,創業教育的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我們以美國創業教育為例,美國的創業教育發展了一百多年,經歷了從片面的功利性職業訓練到較為全面的非功利性系統教學的過程。片面的功利性職業訓練目的在于培養能夠創造出更多工作崗位的人,讓受教育的對象成為自謀職業、創業致富的人。而較為全面的非功利性系統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創業素質,包括創業心理品質、創業意識、創業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不同工作的需要[3]。后者的訓練更注重對受教育者的能力培養。
其次,創業教育的理念應予更新。創業教育應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當中,貫穿于人的一生。目前,我國由于就業導向的原因,使得創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視,但在基礎教育階段幾乎沒有涉及到創業教育,這會導致創業教育的根本失敗。教育應當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業教育缺位,意味著在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階段的創業教育就如同“空中樓閣”,沒有堅實而廣泛的基礎。現實也表明我國高等院校的創業教育活動轟轟烈烈,但是實際效果差強人意,這與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業教育缺位有著直接關系,同時也會影響基礎教育本身的質量提升。反觀歐美國家,創業教育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衡量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當然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應當有所差異。
再次,創業教育的理念應當普及。良性的創業教育體系應該貫穿人的一生,是終身教育體系中具有時代特征、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實踐中,創業教育的開展應當是多種形式的。根據創業行為的突發性特點以及創業活動的長期積累性特點,通過整合各種教育資源,通過正式或非正式教育、正規或非正規教育等形式開展多樣化的創業教育,建立多種形式的創業教育組織,為社會成員開展創業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三、創業教育的核心
在上述創業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認為,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教給學生有關創業的顯性知識技能,不在于指導學生去創辦企業,不在于培養學生成為“企業家”、“老板”或者“商人”,而是教會學生具有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即企業家精神。德魯克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社會創新精神,是一種革新行為,并把這種精神或行為提高到社會進步的杠桿作用的地位[4]。本文根據相關文獻總結認為[1][5]: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在企業建立和經營管理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一種綜合才能,是一種隱形才能,企業家精神關系到一個企業能否健康有效的運作。
創業教育的目的是企業家精神的培養,那么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這種企業家精神的傳遞。企業家精神的傳遞需要合適的載體。企業家精神的培養不僅需要顯性的知識技能,還需要隱性的企業家思維方式。知識技能的掌握不意味著一定能夠轉化為成功的創業活動或者靈活運用于各種現實的企業活動的情境,但是如果掌握了企業家思維方式就可以在不同企業活動情景下實現創新思維,只有創新思維才能使創業過程始終保持向上的動力。
企業家精神要求企業家具備一定的個性特征和個性傾向性。首先,企業家應包含這樣一些特征:創造力、具有領導潛質、獨立自主、有激情、有冒險傾向以及渴望自我實現等。個性傾向性是指個體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完成某項工作的自信程度,它影響一個人做事的意愿與能力。創業教育中要培養的企業家精神就是需要具備這種個性特征和個性傾向性,可以使企業家在不同企業活動的情境中完成艱苦的任務,并且能夠調動起其積極認知能力,并對自身開創的事業充滿信心[5]。
四、創業教育的實踐路徑
根據上述所論,本文認為創業教育的實踐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在高等院校的創業教育期間貫通終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在終身教育理論中已經明確人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但卻沒有解決三個問題:第一,人們應當學習什么;第二,如何學習才會使其所受的教育終身受用;第三,學習到的知識怎么樣才不會隨時間與空間的轉移而丟失。在大學階段對青年實施創業教育是終身教育目標達成的重要路徑,是對終身教育理念的最好回應。終身教育的實質就是一種幫助人們獲得終身性就業知識和生存技能的教育,這與創業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從某種角度上,我們認為創業教育本身也應當是一種終身性的教育。
2. 企業家精神教育進入課堂并開發相應的課程。企業家精神教育進課堂要與地方的實際情況相一致,立足于當地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同時開發出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課程體系,這將是企業家精神教育進課堂的關鍵環節。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企業家精神教育重點是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和意識、了解創業知識并體驗創業過程、發展企業家的個性特征等 [1]。課程的開發應當是主題課程與專題課程相結合的形式。主題活動課程是以企業家精神教育為核心,以各種實踐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多樣性的活動和積極的實踐中,體驗創業過程。專題課程既可設置一定的必修專題,也可以提供較多的選修內容,供學生自由選擇。
對于高等院校的大學生而言,由于目前我國尚未開設創業管理或創業教育等專業,因此,在高等院校里,創業教育是跨學科的創業教育,創業教育應當結合大學生的本專業特點來開設。創業教育只有滲透到專業教育中,真正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才能最終實現企業家精神的教育。
[參考文獻]
[1]肖龍海.創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及實踐路徑――兼論企業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374(3).
[2]黃兆信,曾爾雷,施永川.美國創業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4).
[3]徐小洲,張敏.創業教育的觀念變革與戰略選擇[J].教育研究,2012,388(5).
關鍵詞:心育教學;滲透;心靈;體育教學;師生關系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課程改革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就體育教學而言,開始將教學目標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可見,體育教學既包括對學生身體的鍛煉,還包括對學生心理的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加強對心育教學理念的滲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和保證,進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體育教學中,要加強心育教學理念的滲透,依賴于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提高學生體育技能和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和保證。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有著較大的區別,是以學生的身體鍛煉為主的教學,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穿插教與學以及學與練,這就會使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頻繁地接觸和交流,也只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夠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體育教學中,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在人格方面使學生與教師平等,同時要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分析和研究,尊重和愛護每一個學生,并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創造性。只有在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的促進下,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才能獲得激發,并且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才能密切,一方面學生可以明確教師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接受和理解情況可以進行有效的把握,這就為改進體育教學提供了依據和參考。在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下,頻繁的交流可以達到心理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鳴,活躍課堂氣氛,進而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中,對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進而優化體育教學效果。
二、加強對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的挖掘
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對心育教學理念的滲透,需要在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不斷地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體育教學內容豐富并且形式多樣,這就需要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有效地把握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合理地開展教學活動。就體育教材而言,田徑課是重點,也是其他運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改進,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樹立開拓進取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而在球類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特別是教育學生做到勝不驕敗不餒。總之,在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心育教育理念的滲透,加強對教材以及各項教育資源的挖掘,并綜合利用這些心理因素,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進而在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啟迪學生樹立愛國情感。
三、加強對學生的鼓勵和引導
體育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因此需要教師加強對教學活動的把握,建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平衡模式。在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豐富且教學形式多樣,這就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需要教師對學生多鼓勵和指導。一方面,教師要以鼓勵學生,對學生的不足要運用合理的語言和方式進行引導,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其鼓勵,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把握,進而對教學過程進行改進,為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和進步創造有利的條件。
1.保護學生的心靈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需要學生進行較多的練習,進而提高學生的技能,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心靈的保護,特別是在體育競賽中,教師要為學生樹立重在參與的意識,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要避免因為比賽失利而導致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傷的實例,加強對學生心靈的保護,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的教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為了順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體育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足夠的機會,改進教學方法,避免單純的講授和乏味的練習,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現,進而獲得體育學習的技能。
四、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育教學理念,需要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體育教學與心理教學的相互滲透中,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體育教學與基礎課堂教學存在較大的差異,單純靠課堂難以掌握相應的技能和知識,需要在課外進行較多的練習,這樣就擺脫了課堂教學的束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例如,可以舉行多樣的體育競賽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還可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幫助學生養成頑強拼搏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在對體育教學形式進行創新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在跳山羊時,有的學生有懼怕心理,不敢練習,針對這種情況,在課后布置學生進行拓展閱讀,了解動作結構,然后講解示范后安排,勇敢大膽的學生帶頭練習,教會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評價、保護和幫助的方法。在教學中,輔以游戲“跳背接力”“越障礙接力”等來增強練習的興趣,在鍛煉中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素質教育要求實現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這就需要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心育教學理念的滲透,促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心理健康保健工作,從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出發,緊密結合教學,整合課堂教育中的各個要素,最終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育;創新;理念;方法
1 初中英語教育的創新理念
1.1語法教學方面的創新
在語法教學方面,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實現語法教學的創新。其一,語言結構上,盡量用圖表進行表達,這樣可以明確語法結構;其二,在真實的語境中,盡量練習語法項目;其三,堅持從分步呈現、分步練習到綜合運用,達到層次清晰、循序漸進的目的;其四,讓學生親自進行觀察和實踐,總結語言規律。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首先要重視語言的意義、情景和實際運用,防止死摳語法和生搬硬套的不良教學方法,充分把握語法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其次,把握語法教學的度,但是不能延伸過多,以免學生陷入英語學習的誤區,而要緊緊圍繞話題,創設與語法內容相似的語境,促使學生參與實踐,并從中掌握所學的語法項目。
1.2轉變學英語為考試的觀念
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需要以身作則,不能向學生灌輸英語,更不能為了應付考試而采取其他不良手段。實踐證明,如果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一般都能輕松而高效地學好英語;在初中英語課堂上,如果能夠改變教師與學生應付考試的陳舊觀念,就一定能走出英語的學習困境。因此,要想真正改變英語學習的理念,就必須制造一個良好的英語課堂環境,同時要采用生動活潑的方法,這樣才能實現創新教育,從而讓學生用心去體會英語。
2 初中英語教育的創新的原則
2.1語言的實踐性原則
在初中英語語言的學習過程中,語言的輸入要優于語言的輸出能力,在整個初中英語的學習過程中,英語的讀和聽是輸入,英語的寫和說是輸出部分,所以說,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現聽讀第一步,說寫第二步的相關規律和準則,英語的聽說讀寫的過程是英語教育工作者運用多種感官進行綜合性的作用,對信息進行主動的吸收以及傳遞的活動或者過程。站在信息論的角度來說,為了英語的交際所進行的聽說讀寫是整個聽話者或者是說話者之間進行信息輸入和輸出的交流過程。同時初中學生在進行英語知識學習的時候應當要進行大量的聽和讀方面的聯系,要通過相關的規則、情境在實踐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吸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說得出好的英語,寫好英語。
2.2將學生作為主體的原則
在初中英語的創新性教育的過程中,要突出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地位,要真正發揮好教師的指導性作用,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積極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敢于說出英語,積極參與到英語的互動中來,其次,教師不僅要對知識進行傳授,同時還應當教給學生相應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探索出相關的學習方法,教師要通過記錄、分析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建立起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才能逐步培養起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良好能力。
3 初中英語教育的創新方法
3.1單詞記憶法
對于英語學習中的這些難記的單詞很一些有特點的單詞,我們可以在記憶單詞時采用分類記憶法,將單詞分類按照讀音,詞性,用途,種類等方式劃分,并且將這種方式在記憶單詞法時作為一個習慣,長期的堅持。對于教學詞的種類,句子的成分及五種基本類型的簡單句等都有積極的作用。還可以在記憶中,采用直觀記憶法,可以利用圖片,實物和幻燈片等方式,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幫助學生記憶單詞。對于背一些特殊的單詞可以運用對比記憶法,這種方式在學生記憶同義,反義詞或者同根詞時,對比起來記憶效果會更好,并且這一方式在這類詞匯的記憶時,還可以防止記憶的棍淆。還可以采用聯想記憶法,通過想象力,,將單詞與單詞之間的關系通過有趣的事情建立起來,使單詞的記憶能夠更加的牢固,也使得記憶單詞變得更有趣味。
3.2創設交際活動環境,培養創新交流能力
英語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能夠運用英語跟外國人進行語言交流,這才是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然而,美國教育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英語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掌握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運用知識也是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中國學英語,沒有語言交際的環境,學生只是在課堂上學到的英語,沒有得到充分的鞏固和提高,因此就會出現懂得說,不懂得聽,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就大大的受到打擊。此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感知能力;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可適當調換道具,讓學生能有所創新。
例如,學了Shopping之后,我為學生布置出模擬的shop。當學生看到擺滿各式物品的商店時,就有了想要上來表演的愿望。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誰能用英語來購物,那么,他所買的物品就作為獎品歸其所有,同學們就更加爭先恐后了。在這樣的交際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交流能力。因為,在這樣的交流場所,學生是自主的,沒有心理壓力,敢于表達自己,還能根據自我需要創造性地進行交流活動,無形中有助于他們創新能力的培養。
3.3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創新提高
閱讀和寫作能力,是提升英語應用能力的基礎,初中英語教師要善于創造生動的情景模式。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斷培養學生讀書、看報,以及聽說讀寫的能力,盡量在每一節課上設置不同的情景模式,將對話的機會留給學生。另外,在每節課上,盡量讓學生用英語進行演講,或者講述英語故事,通過這種簡單、生動的教學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3.4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采用,培養創造性思維
多媒體教學已經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手段,深受廣大英語教師的采用。因為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直觀性,交互性,生動性等特點,有利于適時拓展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創意制作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時也常常將自己的創造力融于其中,從而以教學創新來啟發學生的學習創新。
英語教學課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應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首先,多媒體教學,可以激“活”教科書,讓學生更易理解接受。再次,用多媒體教學創設語言環境,使學生學會英語思維,接受純英語的熏陶和感染,使其聽、說、讀、寫形成習慣。然后,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走進英語課堂,聽英語,說英語,讀英語,寫英語,從而養成聽、說、讀、寫的習慣。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研究教材以及初中生的特點,做到教學方法符合學生學習需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學習效率,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參考文獻:
[1]黃定安.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3:32.
一、目前中學生心理現狀
(一)來自于學習方面的壓力。
中學時期,由于學習競爭的激烈,有的學生因不能適應學習的壓力,表現出精神不振、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低、記憶力下降等現象,甚至有的學生出現厭學心理;還有的在考試過程中出現考試焦慮,一旦考試失敗,就立即灰心喪氣,情緒十分低落,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一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下考試排名次、張榜、搞題海戰術,使學生的心理往往處于一種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
(二)人際關系的不協調。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這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中學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產生消極情緒,使得師生關系日趨緊張。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多數中學生都希望能有知心朋友,在自己情感需要的情況下,尋求朋友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由于有的同學處理不好同學關系,甚至關系緊張,就會產生孤獨感和自卑感,有時處理同學關系時會感覺無所適從。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有的家長缺少與孩子的溝通,甚至出現專制式教育,讓孩子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和諧、民主,導致孩子的性格孤僻、自私、專橫等。不和睦的家庭更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逆反心理。中學階段也是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產生的階段。中學生要求獨立的意識開始增強,不想依賴老師和家長,但是在老師和家長的眼里他們總是孩子,對他們關愛有加,總是避免不了干涉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這樣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導致其形成很強的逆反心理。
2.早戀問題。中學生自身的生理發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高中這種現象較為突出,一些學生由此感到“煩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由于走進了戀愛的誤區,心理沖突加劇,成績開始下降。
(四)不能正確對待挫折。
現在的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大多獨立意識差,嬌氣,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受不了,耍態度,哭鼻子。有的學生因為家境貧寒,時時感到矮人一截;有的學生由于父母離異,便封閉了自己。因此,加強學生的耐挫力的培養極有必要。教師應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分析學生受挫折的原因,培養學生對挫折的容忍力。
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一)給教師寬松的教學環境,讓教師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力量來自于教師。教師不論承載了多重的負荷,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學生要有耐心、愛心和責任心,對學生要充滿信任,充滿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社會應為教師減負,關心、理解教師的工作,使教師先擁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教師所承載的負荷大大超過人們所能想象的程度,學校內部的種種評比、有些家長動輒告教師狀,令教師時時感到心理緊張。教師的心理不健康,又怎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呢?因此,適當給教師松綁,給教師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是很有必要的。希望能多些這樣的呼聲,在對教師嚴格要求的同時,也對教師多些諒解,多些寬容。
(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多方關注。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應在思想品德課中,還應滲透到其他各科教學中。不僅學校、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家庭、社會也應多方面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這樣才能讓中學生從心理上得到呵護和關愛,進而快樂健康成長。
1.教師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徹到整個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不同反應,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努力創造一種民主、寬容、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對于突然出現的偶發事件,要學會冷處理,用寬容和關愛了解他們的心理感受,讓他們從心理危險的狀態中走出來,重新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去面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如果教師能敏銳地觀察到學生的心理異常表現,并及時疏導,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發生。
2.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把學生的心理教育納入整個教育工作的日程中,比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或定期舉辦講座、開辦學生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咨詢熱線等,為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利用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自學鉆研,建立一支專業精、教育觀念科學、業務能力強、心理素質好、職業道德高尚的高素質教學隊伍,有意識地鼓勵教師在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要發揮好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優勢作用,創造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不論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都有責任通過觀察、談話、問卷等方法,多方了解學生,主動學習青少年心理學知識,多理解學生。未成年人是社會的財富,每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都要盡自己最大可能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
關鍵詞:綜合性藝術;新教育理念;新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107-02
綜合性藝術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所誕生的新型課程。自實施以來,以其鮮明的人文精神、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改革創新的意識,給傳統的藝術教育者們帶來了劇烈的震蕩。新課程給教師帶來的不僅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促使老師們在不斷的探索和追求中實現其自身的創造價值和人生價值,還出現了學生熱情高漲、生動活潑地學習的大好局面。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學習的機會增多了,學生對藝術課的興趣提高了,在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溝通上很成功。學生的參與性增強,課堂氣氛有了很大的改善。這些成績的取得,和綜合性藝術課程要求的新教育理念有很大的關系。綜合性藝術課程涉及的教育理念非常多。本文試探究其中兩方面:一是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換問題;二是教育理念的實踐問題。
一、教師角色的轉換問題
教師角色轉換的一個方面是重傳授向重發展的轉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傳統教學中,注意知識的傳授,但忽視人的發展。教師是知識的唯一擁護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生要在教師的監督、控制下學習中小學的課程,就是要求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走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學的重點,有了由重知識的傳授到重學生的發展的一個轉變。綜合性藝術課程有助于將整個教學變成一個既是學生掌握終身發展必備知識技能的過程,又是一個開發潛能、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不像過去單一地接受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這將對整個中小學教育有積極的影響。
另外一個方面是綜合性課程中的師生關系問題。在傳統的教師角色中,教師是先生,學生是后生;從先生的角度更注意的是教,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綜合性藝術課程所倡導的是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知識要源源不斷,都是從量上去考慮的。知識絕不是一個儲存多少的問題,或是教給學生多少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學習、如何處理這些知識的問題。所以在由教師向學生教學轉變的過程,由重教到轉向重學的轉變,也是教師角色轉變后帶來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在綜合性藝術課程里,教與學是一個雙邊活動,學生同樣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僅僅是學生的師長,同樣是學生的學友,而且也是學生的朋友。教師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來,共同探討的這種氣氛,大大縮短了師生的距離,讓學生感覺老師非常親切。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給藝術課程的學習帶來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種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們對藝術學習的興趣更加明朗。
二、教育理念的實踐問題
綜合性藝術課程強調了教與學的交往和互動,師生雙方互相溝通、啟發和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彼此之間的思考、經驗、知識包括情感都是一種交通的狀態。怎樣把這種進步的理念落實到實際教學中,是不是還需要一些學習、反思和不斷地積淀,這是很重要的。先有好的理念,我們只是在理念上承認它,但是不能變成教學行為,實際上學生們還是不能真正受益,不能改變我們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不斷的反思很重要。老師和老師之間互相學習、共同合作的當中,也可以獲得很多新的靈感。另外,如果老師放下架子,把某些課題跟學生一起討論,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主動地參與、自主地學習,學生能感受到尊重。當一個人受到尊重的時候,他的潛能就能夠發揮出來。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進行不斷地反思學習,教師在這個課題中也就更落實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教師角色轉變之后,師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促進,就是我們講的教學相長。不一定是我們去給學生,學生同樣能給我們很多的教學資源。在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之間,怎樣把理念變成行為?一個好的理念,真正去掌握不是會說了就是掌握這個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去加深對理念的了解,這就是在實踐中學習。
一個好的優秀教師,一定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來做指導,同時要在實踐中把理念變為自己的教育行為。在教育行為的實踐中又強化了理念的形成和樹立。在這樣一個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做,在實踐中悟,悟完了以后再在實踐中更高層次地去實踐。藝術教育課程的教育理念的實施,因為反復的實踐過程,也說明了一個通理,就是任何人的學習都是終身的,不是簡單的一節課、一個學期。特別是綜合課程,每個教師都迫切感到需要學習,因為藝術課程的老師都是受的單科教育,而且過去的單科又是受到單科的知識技能的教育,過于重視知識的技能。因此,加強自身的藝術文化修養,在實踐中和學習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對藝術課程的理念是尤為重要的。在實踐當中,有很多老師已經在有意無意地嘗試著做了很多種藝術形式融合的工作,這是教學實踐的要求,也是藝術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綜合性藝術課程教育中,不論是教師角色的轉變,還是理論的形成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行為,以至于提高自身的全面修養,其實都需要在實踐中和學習中來適應課程的需要。在課程面前我們藝術教師要有時刻迎接挑戰的信心;反過來也是為教師帶來一種機遇。在機遇面前,抓住機遇,不斷完善自己、加強自己的學習、加強實踐后的反思,這樣我們將成為學習型的教師、研究型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吳廷玉,胡凌.繪畫藝術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1.
從接觸到實踐“生本”教育的一年中,“生本”教育帶給筆者很大的沖擊和感悟,筆者對它也有了較深層次的理解:
(一)以學生為本,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從矛盾論的觀點來看,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在教和學這對矛盾中,學生是內因,教師是外因,學生才是學習進步的根本動因。在“生本”教育中,課堂教學完全改變了傳統教育中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局面,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課堂的主人,快樂地學習。
(二)突出學習,利用了學生本能的學習能力
“生本”教育與以往教育模式的最大區別就是教育過程,以往的教育是教師講完后學生再學,學生如沒看懂也只能自己摸索還要趕著學下一課;“生本”教育是先設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生預習、自學,后在小組、全班的交流中得到提升,讓學生真正理解,真正把知識學到手。所謂利用學生本能的學習能力,是指學習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而且學習的意義和目的,就是豐富和發展人的本能(自然的、社會的),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尊重生命,相信生命,依靠生命,教育者所有的希冀與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去實現。
二、“學案”教學的探索
“學案”教學體現的是“生本”教育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學案”教學完全符合《英語課程標準》精神:真正做到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
(一)“學案”教學的概念與模式
“學案”教學是學生依照教師提供的學案進行的自主學習活動。筆者所在學校所嘗試的“學案”教學模式是:自主課――展示課――反思課――習題課。即:教師編寫學案――學生依據學案自主先學――自主課堂學習小組交流研討――學生為展示準備學習報告――展示課展示學習成果――展示中實現班級交流――課后反思――習題課中形成知識鞏固。
1. 編寫學案
學案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通過充分的課前準備,確保有效的課堂學習,實現教與學的互動,體現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因此,在學案的設計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的學案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手。學案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內容。一份好的學案勢必有一條明線清晰地呈現學法、考法和記法;更應有一條暗線清楚地體現學生的學習和思維過程。
學案在教學目標設定上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興趣愛好、學習方式等;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要求完成的任務有所不同;提供的學習方法力求多樣、具體、實用;學習過程盡量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出發,設置多種多樣的語言體驗環境;充分開放教學資源,并積極鼓勵學生開發資源。
2. 自主學習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學習,自覺思考,與同伴討論、交流,請教師長的學習活動。自主學習的成果是寫出自己滿意的學習報告。
3. 學生課堂展示
課堂上教師讓學生以多種方式充分地展示。展示不是簡單地回答問題,而是要讓學生展現解答問題的過程,展現學生的思維。參加展示的同學越多越好,展示的問題越多越好。要知道,人們的最高追求就是價值追求,學生展示的過程就是實現他們自身價值的過程。課堂上學生展示時,教師要認真地觀察學生的行為,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見解,以便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教師必須學會傾聽,一定要讓學生把話說完,當學生表達不出來時,要引導學生把話說出來。傾聽就表示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民主,不尊重就容易造成滿堂灌!
4. 反思
學生通過展示,反思自己的學習報告,悟出好的學習方法,并能繼續學習的過程。總結的過程是不斷進行的過程,總結出的結論應寫在學習備忘錄里。
5. 習題課
教師集體精選習題,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通過訓練,運用知識,鞏固知識,查漏補缺。教師通過批閱發現問題,問題先由學生解決,解決不了的教師再幫助解決。
(二)“學案”教學展示課實例
Unit 5 Traveling abroad課堂實錄稿(節選)
Discussion
T: In the last period, we have finished task 1 to task 3.Now,you are given 10 minutes to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three tasks.
(The students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tasks)
Distribute the tasks
T: Which group will show the tasks?
Student G in Group 7: Our group will show task 1.
Student H in Group 9: Our group will show task 2,No ① and ②.
Student I in Group 15: Our group will show task 2,question ③ and ④.
Task 1
T: Now, Group 7 please show your answers of task 1.
Student J in Group 7 write their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Para.1 No.6 Para.2 No.1 Para.3 No.7 Para.4 No.4
Para.5 No.2 Para 6 No.5 Para.7 No.3
Student K in Group 7: 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in this part?
Ss: No.
T: Group 7 have done a good job, now you all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Task 2
T: Now, let’s go to the next task.
Student L in Group 9: The answer to the first question is “She is in England to study at a university. She has been in England for six months.”
T: Then, for what does she study i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L in Group 9: She studies in the university for a business qualification.
T: So the answer to the first question should be…
Student L in Group 9: She is in England to study in a university for a business qualification.
T: Do you agree?
Ss: Yes.
Student M in Group 9: I will explain the next question: Why is she doing a preparation course first?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on Page 38, Line 18 and 19: Studying her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studying in China, so you need some preparation first. Do you have any different idea? (ask the other students)
Ss: No.
Student N in Group 15: Question 3: Why did Xie Lei feel like a child when she first arrived in Engla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She had to learn almost everything again. Do you agree with me? (ask the other students)
Ss: Yes.
Student O in Group 15:I will explain the answer to Question 4: Which two types of people have helped Xie Lei most since she came to England? Please look at Page 38, Line 34: Xie Lie lives with a host family who give her lots of good advice. From the Paragraph 5,we know the tutor helped her write an essay and encouraged her to contradict the authors she had read. So the answer is: Her host family and her tutor have helped Xie Lei most. Are you clear? (ask the other students)
Ss: Yes.
Task 3
T: Now,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qualities that we learn from Xie Lei.
Student P in Group 13: I think she is adaptable. She left her city to go to England even though she had never traveled abroad before, and after several months, she feels at home in a strange country.
Student Q in Group 2: I think she is fearless. Because she dares to study abroad alone.
Student R in Group 14: I think she is easy??going. For she is getting on well with her host family and other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 S in Group 6: Our group believe that she is serious about her work, and the evidence of our idea: Above all, she did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for her essay. Besides, when her tutor didn’t give her a good mark, she went to her tutor to ask the reason. Thirdly, she overcame many difficulties, and became a more autonomous learners in the end.
Student T in Group 5: I think she is persevered when she first arrived, she had problems, but she tried her best to overcome them.
Student U in Group 8: I also think she is persevered because she didn’t give up when her first essay failed.
T: From your discussion, I know you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know more about Xie Lei. She is a fearless, adaptable, easy??going, persevered girl, and she is serious about her work. These are good qualities, so I hope you will also have these qualities.
Conclusion:
T: From this period, we know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A student studying abroad may meet with some difficulties just as you have found. Besides, we also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know some good qualities Xie Lei has.
T: Now, class is over, see you!
Ss: See you.
課后反思:上完本節課,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只要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放手讓他們去做,他們會做的很好。任務一和任務二是針對課文的理解而設計的,本來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語言的組織上存在一定的問題,但經過小組討論,這些問題基本解決了,學生在討論中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展示課中對于問題的分析也很到位。任務三是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分析文章主人公謝蕾的優秀品質,學生們的發言真的超出了我的預期,他們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把謝蕾的優秀品質提煉了出來。這個過程也引導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要有堅強的意志,要有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決心。這節課的所有教學任務基本上都是由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的展示完成的。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充分體現了老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學案”教學的優點
(一)充分挖掘教師集體資源,克服個體資源不足
學案的編制要求教師的教必須以學生的學為基礎,這就要求教師以學定教,必須根據課堂上的情境不斷形成新的專業知識或技能,以適應教學的新要求。為了適應上述要求,教師之間應實現智慧碰撞,集思廣益,取各家之長,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達到對英語教科書的深度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學。
(二)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彌補教師單方面資源的不足
“學案”教學將教與學更妥善的結合,可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把傳授知識也當成自己的任務,而不只是老師的職責。因此,它能夠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領作用,學生資源得到了開發和應用,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三)“學案”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捕獲、判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學案是學生的學習方案。學生拿到學案首先要自主學習,根據學案創設的問題情境、語用任務,結合教科書,尋求相關信息,達到理解的目的。這能夠培養學生捕獲、選擇、搜集、加工、傳遞、吸收利用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自主學習 優化教學結構 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數學新教材以“綜合編排的體系、富有一定彈性的教材結構、注重從實際問題引入、更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等鮮明的特點,為一線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如何科學、合理、正確地使用好數學新教材,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能力,從而真正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是我們每一個高中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現在的高中數學新教材,它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具有許多適合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
1.知識體系的綜合編排,便于學生自主學習
教材打破了原來分科安排內容(分為代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的編寫體系,安排知識順序時注意處理好與初中數學的銜接,符合邏輯上的基本規則,在深淺上注意坡度的設計,工具性內容靠前安排;相關內容適當集中。這些特點更加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更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課前預習,也有利于我們展開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能力。
2.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突出培養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不應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應在講知識內容的同時注意對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加以提煉總結,使之能逐步被學生掌握并對他們發揮指導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內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
3.采用實際問題引入,強調數學應用意識
新教材突出了數學與實際問題的聯系,意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教材編排上:章節前圖的設計為了說明數學來源于實際,章節前引言從實際問題導出,閱讀材料很多是介紹數學模型及應用方法,習題也適當地增加了聯系實際的題目,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創設聯系實際問題的氛圍,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4.增加實習作業和研究性課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
增加“實習作業”和“研究性課題”是高中數學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把數學學習從教室走向了社會,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群體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實現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完善。
二、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學一線的教師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這些特征,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過程的一點體會:
1.科學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在預習中自主探索、獲取知識
高中數學新教材知識編排順序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前預習。而一個善于提前閱讀教材、自我探索知識的學生,通過閱讀,對知識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逐步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前預習、閱讀教材,主動探索數學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新教材的這一特征,每節課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鐘的時間給學生閱讀教材,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注意設置出適合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帶著問題和強烈的求知欲去閱讀。
2.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