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病理學研究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消化腫瘤病理學;
2、肺臟腫瘤病理學;
3、矽肺病理學;
4、臨床病理學;
5、超微病理學(醫學超微結構與超微病理學研究室);
6、膿毒性休克(病理生理學系);
關鍵詞:病理學;研究生;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9-0230-02
研究生教育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和載體,對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以適應現代科技、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際競爭的需要,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課題和任務。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和轉化規律的一門醫學基礎學科,在臨床醫學實踐中,病理學又是診斷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學也屬于臨床醫學的一部分。臨床病理學也稱為外科病理學或診斷病理學,是病理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支,病理診斷對許多疾病的確診、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后判斷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意義,被譽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工作不僅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醫學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要求,這對促進我國高層次病理研究生的培養,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能力和適應社會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地滿足現代病理學科發展及社會對病理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探索和完善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造就適應社會對醫學人才要求的高素質臨床醫療隊伍,我們對病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了調整和嘗試
一、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及特點
目前醫學研究生培養一般分為科研型和臨床型兩種模式,然而,在實際培養過程中這種分類沒有完全體現出各自的優勢,甚至給許多培養機構造成誤解,認為科研型主要側重于對基本科研能力的培養模式,往往忽略對臨床診斷能力的基本訓練,使基礎的研究生缺乏臨床工作技能訓練,而臨床型研究生缺少基礎扎實的理論和科研技能訓練。由于對研究生培養類型的差別認識不足,導致培養目標不夠清晰,形成培養目標和社會需要的脫節[1,2]。
長期以來,國內多數院校病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階段主要從事實驗病理學研究,投入臨床病理工作的時間很少,對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大多只注重強調基礎知識和科研能力的訓練,對臨床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這些研究生畢業進入醫院工作后,其臨床實踐技能明顯不足,不能得心應手地從事臨床第一線工作,這種“高文憑低能力”的現象應引起高度關注。過去我科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根據導師工作的重點不同,臨床病理科工作的導師以臨床型培養為主,基礎工作的導師以科研型培養為主。近年來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數量大幅上升,醫學生的質量和社會適應性越來越多地受到醫療和教育界的重視。然而,現有的病理專業畢業后的研究生就業去向沒有因分類上的不同而不同,科研型研究生大部分進入臨床從事臨床工作,只有少部分進入科研單位和教學崗位。這就造成科研和教學單位的人才不足,而進入臨床的部分研究生又不能及時地發揮效力。目前醫院在選擇畢業生時,更多的是注重其臨床病理的實際能力和基本素養,有單位用病理組織切片考試,有的要求獨立地動手切實際的病理標本,并作出病理診斷,一個沒有經過臨床病理診斷專門訓練的研究生是很難面對這樣的考查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沒有經過正規的病理診斷訓練的病理學教師,從事病理教學就會紙上談兵[3-5]。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一個缺乏臨床病理知識技能的病理學研究生,將很難適應今后的科研和臨床病理工作。
二、明確培養目標,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
我們從2007級碩士研究生入學開始按照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培養。首先根據病理研究生專業特色,將本學科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學經驗和臨床病理實際工作經驗的復合型人才。由于研究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工作經驗、性格特征參差不齊,導師首先依據個人特點,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分三個階段(版塊)培養:
(1)第一階段:集中授課階段(第一學年)。除完成學校統一安排的公共課程外,學科根據自身特色,加強基礎性、寬廣性和實用性專業課和選修課,此外通過參加讀書報告會、學術會,促使研究生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拓寬知識面。
(2)第二階段:科研能力訓練和教學培訓(第二學年)。通過科學文獻的查閱,完成文獻綜述、開題報告、科研課題的設計、科研實驗,撰寫階段性論文等,培養其科學研究的能力。并要求研究生參加四個月的本專業本科生教學的全過程,完成一定學時的實習課教學任務,培養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教學表達能力。此外研究生要進行尸體解剖過程的實習。
(3)第三階段:臨床病理診斷能力訓練3~6個月(第三學年的第一或第二學期)。研究生根據自已的科研進展,在第三學年的第一或第二學期,任選3~6個月到醫院病理科學習外科病理,導師制定相應的臨床病理診斷訓練計劃,要求學生在畢業時,達到初級病理醫師的診斷水平。這些計劃的制定在時間上要科學調整,不要讓科研和臨床病理訓練在時間上造成沖突。研究生在學習中可以初步熟悉疾病的病理學分類,掌握疾病病理診斷的程序和規范,學習常規的病理學診斷操作、各種特殊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分子病理技術在病理診斷中的應用等知識技能。學科安排教師給學生開設診斷病理學系列講座,鼓勵學生參加病理科的疑難病例討論,瀏覽常規病理診斷切片,基本達到對一個病理醫師的基本病例數觀察的最低要求。
三、效果和體會
我們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通過加強臨床病理診斷基本功的訓練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在側重臨床型研究生的臨床能力鍛煉的同時輔以科研能力的訓練,在加強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同時不放松臨床工作的實踐,使本學科研究生的培養成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學經驗和臨床病理實際工作經驗的復合型人才,有效地推動病理學研究生培養教育模式的轉變,對提高我國病理隊伍的總體水平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通過對研究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研究生們一致認同目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盡管近幾年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我科研究生就業率一直很高,導師們也認為這種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解決了原來基礎型研究生臨床工作能力不強的問題,以及臨床型研究生科研和教學訓練不足的問題,推動病理研究生教育由過去的僅注重培養科研型人才向注重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力,閔蘇.談教學醫院科研型研究生“三位一體式”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2):288-290.
[2]敖啟林,王國平.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7,6(6):526-527.
[3]趙涌,曹友德.病理學研究生進行臨床病理診斷能力基本訓練的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3,5(4):366-367.
[4]王昭.臨床技能與科研能力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0):152-153.
[5]王閣,張志敏.腫瘤學研究生培養方式思索與探討[J].重慶醫學,2010,39(16):2150-2152.
關鍵詞: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獸醫病理學;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175-03
獸醫病理學是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溝通動物醫學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的橋梁學科。它是以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組織胚胎學和微生物學為基礎,通過大體病理標本觀察、組織切片觀察、病理剖檢技術、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等方法研究動物疾病發生的原因、機理和轉歸過程,以闡明疾病的發生、發展的機制,為臨床學科提供理論依據[1,2]。
獸醫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在獸醫病理學的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病理學(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組織與細胞的損傷與修復、炎癥、腫瘤);系統病理學(呼吸系統病理、消化系統病理、心血管系統病理、泌尿生殖系統病理)和動物疾病病理學的理論知識,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求學生通過大體標本和組織切片觀察、病理剖檢技術、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等方法來認識和掌握疾病的病理變化,診斷疾病,為臨床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3,4,5]。
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對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的觀察,學生只是簡單地觀看,而獸醫病理課程概念較多,各種病理變化用肉眼和鏡下描述繁雜且相似,此時學生毫無獸醫臨床知識,在死記硬背中失去了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以至不能準確地診斷疾病,獸醫病理學教學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6,7]。新疆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學院于2012年通過《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項目》對現有動物醫學標本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先后完成了對10種新疆主要畜禽標本數據庫的建設,標本文字數據記錄達到2430條、圖片5000張、視頻資料10個(總時長300分鐘),總資源量達到50GB,建設“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網站”1個,其中包括動物病理大體標本圖片600余張,教學資源豐富。
一、“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功能、內容和特點
1.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網站建設。依托校園網現有的IT基礎設施構建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服務器操作系統采用Linux,WWW服務器采用Apache,數據庫管理系統采用MySQL,應用開發語言采用PHP,該LAMP組合均為開源軟件,無知識產權限制問題。應用系統采用B/S體系結構,該架構便于使用者借助智能移動終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電腦等通過互聯網訪問中心資源數據庫。
2.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網站的管理與注冊。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可通過專業技術人員對該平臺資源數據庫定期進行更新和維護。使用登陸前需在網站上進行用戶注冊,輸入用戶名、登陸密碼、真實姓名、電話號碼、單位名稱、Email地址等個人相關信息,用戶注冊后由網站管理人員驗證其相關信息后確定是否授權使用,用戶授權后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該平臺以實現信息共享。
3.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網站的信息內容。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網站首頁包括平臺概況、新聞動態、動物解剖標本庫、動物病理標本庫、寄生蟲標本庫、動物疾病圖庫、科普園地、視頻點播8個信息專欄。其中“平臺概況”專欄詳細介紹了《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項目》的目的和意義,以及平臺所具有的功能,使廣大專業用戶能夠詳細了解平臺的內容和應用范圍,為廣大專業用戶使用平臺提供資料?!靶侣剟討B”專欄介紹畜牧業相關科研動態、學術信息、平臺建設進展等畜牧業發展現狀相關新聞。“動物解剖標本庫”、“動物病理標本庫”、“寄生蟲標本庫”、“動物疾病圖庫”四個標本資源庫,通過登陸標本庫可以瀏覽和搜索動物大體標本、病理大體標本、寄生蟲標本和常見動物疾病病理圖片,可以使學生在課余時間查看和瀏覽學習?!翱破請@地”專欄主要介紹新疆畜牧業發展中的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計劃項目以及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簡介和科研成果展示?!耙曨l點播”專欄承載教學視頻課件、技術推廣視頻、科技發展視頻。
4.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病理標本庫的應用。授權用戶可以根據所需檢測內容選擇二極檢索標題,如:系統器官病理、腫瘤、病毒性疾病病理、細菌性疾病病理、支原體疾病病理、寄生蟲性疾病病理、營養代謝性疾病病理、中毒性疾病病理、免疫缺陷性疾病病理。再選擇點擊所需查詢的三級標題,如:神經系統病理、心血管系統病理、呼吸系統病理、消化系統病理、淋巴與造血系統病理、泌尿系統病理、生殖系統病理、運動器官系統病理、皮膚及其衍生物病理,點擊所要選擇的系統病理名稱就可以出現該系統病例所包含的大體病理標本圖片,每張標本圖片均由詳細的注解說明,使學生能夠結合標本了解該標本的病理變化特征。例如,在檢索豬化膿性腦炎標本時,可以首先點擊二極檢索標題中的“系統器官病理”,然后再點擊三級檢索標題“神經系統病理”,此時會展現出“神經系統病理”中所包含的所有標本圖片,然后可點擊所要查找的圖片(標本號4545),根據標本圖片注解,詳細觀察標本特征。
二、動物病理標本資源數據庫建設及在病理教學中的作用
1.實現網絡化教學,豐富病理學教學模式。獸醫病理學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對大體標本和病理組織切片的識別來理解疾病病理變化的機制,使學生通過眼觀標本來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8]。實驗教學是檢驗學生掌握和理解病理學基礎知識最基本的途徑,如何通過實驗考核來全面反映學生掌握知識及各種技能的程度,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實驗考核的作用,促進實驗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顯得非常重要。在《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項目》中將現有的600件動物病理大體標本,按系統病理學和臨床病理學方法進行分類,每個標本用數碼相機進行三面角度拍照存入計算機,上傳到“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網絡系統,并進行編號、標注標本名稱、文字說明。學生可以通過該系統學習并掌握各種疾病的病理變化,提高病理教學的效果。
2.增加實驗教學資源,實現標本圖像立體化。隨著網絡教育技術的發展,將獸醫病理標本與數碼圖像、網絡平臺相結合,在獸醫病理學的教學中可以將“新疆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網絡系統中相應的視頻、圖像在課前播放或讓同學課前預習,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病理課程的學習和理解。在實驗教學后,學生可以通過系統之中的病理圖片反復學習完成繪圖作業和習題。同時結合大體標本各種病理變化的觀察幫助學生從立體的動態的角度去觀察和認識事物?!靶陆笄菁耙卟吮拘畔⒐蚕砥脚_”網絡系統的建設,可以有利于對所需病理標本和組織切片的快速查找,實現了資源共享、開放學習,既高效便捷又生動直觀,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展望
在傳統的獸醫病理教學過程中,對動物病理大體標本和組織切片的病變觀察與識別,是獸醫病理學實驗教學的主要方法。隨著大體病理標本和組織切片的數量及種類的增加,特別是新增動物傳染性疾病大體病理標本和病理組織切片的補充,教學資源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為了提供多種病理學學習途徑,建立“畜禽及疫病標本信息共享平臺”,將龐大的病理大體標本和組織切片以網絡模式保存下來,不僅使病理變化圖文并茂,直觀易懂,而且可利用課余時間自學,能夠使學生更便捷的獲取學習資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方便學生掌握各種疾病的病理變化,加深了學生對病理學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提升了病理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同時也為專業技術人員獲取和學習專業知識提供了較為便捷的學習途徑。
參考文獻:
[1]周診輝,向雙云,張曉遠.《動物病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山東畜牧獸醫,2013,(34):75-76.
[2]鄭世民,劉超男,高雪麗,楊麗萍.動物醫學專業獸醫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5):33-35.
[3]楊玉榮,姜義寶,焦喜蘭.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研究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2(31):189.
[4]王海花,張桂云,吳鳳筍.獸醫病理學教學標本建設對教學效果的影響[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2012,32(2):49-50.
[5]高利波,高洪.動物病理學實驗教學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4(4):82-85.
[6]馮平,孫旺斌,屈雷.動物病理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榆林學院學報,2011,21(2):101-102.
[7]王建林,尹燕博.動物病理標本在獸醫病理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高等高職研究,20,47(11):29.
[8]陳宏智,易本馳.動物病理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應用研究[J].職教研究,2009,(11):36-38.
關鍵詞:說課;病理學;護理;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182-03
說課與講課不同,是對講課過程的理論概括。說課要體現講課者整堂課的宏觀思路、教學的安排及應對突況所采取的措施。除外還要體現出講課者如何銜接不同的內容,達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效果。因此說課是備課的深化、擴展與完善,現已被廣泛應用于教師培養、授課比賽中。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病理學教學經驗,以說課的形式淺談一下在高職護理教育中對病理學《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一章的教學思路。
一、教學內容分析
優秀的講課者一定要熟悉、吃透教材,要對教材有宏觀的把握。說課要講清楚整個學科的內容方向,該學科在護理專業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各章節之間有怎樣的邏輯聯系。
1.教材分析。《病理學基礎》是高職護理專業一門專業基礎課,為醫學之本,是護理學生邁入醫學殿堂的必經之路,學好病理學將對學生的醫學學習生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該課程主要通過研究患病機體的各種形態、功能、代謝等的變化來研究疾病,從而為臨床護理疾病奠定理論基礎。在醫學護理教育中屬銜接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護理課程的橋梁課程。因此學習病理學要有正常人體醫學基礎知識,而病理學疾病的學習,又讓各種臨床疾病的護理診斷、護理措施有理可循。病理學在內容上分為病理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
2.章節分析。(1)章節內容分析。正常局部血液循環是機體重要生理機能之一,是維持局部組織細胞正常新陳代謝的必要條件。臨床上多種疾病的發生都是血液循環障礙的直接后果,如壓瘡、冠心病等。還有一些疾病過程中伴隨著血液循環障礙的問題,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形成的贅生物、胎盤早剝時發生的羊水栓塞等。這些疾病一旦發生死亡率較高,是臨床重點關注的。護理工作經常要進行血管穿刺操作,操作不當也易于損傷血管,引發局部血栓形成,甚至導致病人猝死的嚴重后果。因此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是病理學教學內容中較為重要的一章。(2)章節編排分析。本章屬病理解剖部分總論內容。在章節編排上較前,位于《健康與疾病》、《組織細胞的適應、損傷與修復》內容之后,各系統疾病之前。這種編排體現了知識結構的系統性。五個知識點根據難易程度、相互間邏輯關系依次介紹。出血相對簡單,作為鋪墊最先講解。學生易于理解并建立學習的信心。隨后,介紹充血,內容難度稍有增加,其一因為淤血這種病理過程在日常生活、臨床疾病中很常見,其二為介紹血栓形成做準備。課堂講解起伏到一定高度。血栓形成是本章的至高點,重要且難理解,與臨床多種疾病等密切相關。栓塞、梗死難度有所回落,多與血栓形成有關,宜最后講解。
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指路標,它使整個教學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充分考慮護理專業的需求、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本章課時安排6學時,理論4學時、實驗2學時。說課時應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個方面說明。
1.知識目標。通過本章學習學生應該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熟悉淤血的原因及病變特點、血栓形成的條件及結局、梗死的類型等;了解淤血的后果、栓塞類型及對機體的影響等。本章的重點、難點均在血栓形成。
2.能力目標。護理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護理應用人才,教學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會觀察病情,觀察患者。通過本章學習,學生應能判斷各種出血現象,識別淤血、梗死的器官組織。其次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讓學生通過淤血的病理變化思考臨床相應的癥狀、由血栓形成的條件思考血栓性疾病形成的原因、由循環通路的特點思考栓子運行途徑,并探究如何去防治和護理。
3.情感目標。“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苯虒W過程中要將人文關懷滲入學生內心,畢竟醫學的作用是有限的,人終究要走向死亡,死亡的最終方式都是疾病。教學中應樹立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價值觀。
三、說教法
教學方法直接決定教學的效果。教學中如何做到“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下面我從六個方面介紹。
1.語言運用。跌宕起伏的語言能有效強化學生的記憶,加深學生的理解,講課者應予以重視。病理學作為醫學課程,涉及很多陌生的專業詞匯和眾多抽象的機制。講課的語言應注意兩點。(1)易:盡量將晦澀難懂的專業詞換成通俗、易理解的話去解釋。如栓塞這個詞,可換成“卡住了”或“堵住了”。(2)少:盡量用短句子代替長句子,如梗死的概念,可解釋為“缺血性壞死”。除外,盡可能多用示意圖解釋。
2.溫故知新。本章知識內容建立在正常人體血液循環通路、血液凝血途徑等基礎上,多年教學總結發現,新知識講解前對相關舊知識回顧非常必要。如講解血栓形成條件前,回顧內、外源性凝血途徑,講淤血原因前回顧大小循環等。復習可采用示意圖、概念圖、提問等形式,既利于導出新課,又有效促進了學生的理解。
3.案例教學。從近幾年開始,護士職業資格考試中病例題型在逐年增加。病理課是學生疾病學習的開始,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疾病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本章內容涉及眾多臨床常見疾病,非常適合采用案例教學。一方面是護士上崗證考試的需要,另一方面體現了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還可以使理論學習豐富起來。選擇案例應側重認識基本病變與一般臨床表現,通過學生的討論和分析,加強對理論學習的理解和記憶。如左心衰竭病例中,通過主訴和體格檢查來提高學生對肺淤血病理特點的認識;利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對本章內容總結提升。
4.實驗教學。為更好地將理論轉換為實踐,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理論與實驗并重。學生通過實驗課對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的觀察,進一步加深了對理論課內容的理解消化。如梗死類型分為貧血性梗死與出血性梗死,通過對相應大體標本的形態、顯微鏡下的組織結構進行觀察,學生對這兩種梗死的理解就很深刻,不易忘記。實踐證明,通過理論課與實驗課的聯系、配合,可以取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同學們反映較好。
5.開展讀書報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欲望,更為了學生稟賦和潛能充分發展,教學最后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可選擇護理相關內容開展讀書報告,如探討冠心病的健康教育。訓練學生查閱文獻,使用網絡資源,了解臨床動態,提高寫作與表達能力。
6.教學手段——多媒體結合板書。(1)多媒體教學的應用。隨著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的大量應用,課件教學被廣泛應用于各類教學過程中。病理學學習以形態變化為主,非常適合這種新的教學手段。圖片對比正常的腎與淤血的腎、正常肺與淤血肺的組織結構,能讓學生迅速掌握淤血的病變特點;展示淤點、瘀斑及紫癜的圖片,可幫助學生識別不同病變特點的出血;血栓形成過程的動畫模擬可促進學生的理解等。豐富了的課堂內容,設計新穎的課件還可提高學生的興趣。(2)板書設計。盡管多媒體教學有諸多優點,但板書仍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構成。設計板書時要考慮板書所要達到的目的效果。①提升教學層次和條理。教學過程中依次板書大小標題,可避免單純幻燈片教學片段化的缺點。②加強記憶,突出重點。本章中涉及概念較多,存在次重之分,依據教學目標將重要名詞用彩色粉筆書寫或用特殊符號標注,如血栓形成,來加強學生注意,起到課堂點睛的效果。③靈活繪制示意圖。教師可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的差異調整教學內容,機動選擇繪制示意圖,如講解左心衰引起肺淤血,通過肺循環的示意圖能有效說明。
四、說學法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深入理解、積極探索的三重境界。學法具體為“手、腦、口、腿”并用。
1.勤動手。課堂學習中積極運用手和筆進行勾畫圈點。將有關概念、病理變化、類型等予以標注,同時注意區分重點。復習時應及時對本章內容概括總結,可繪制本章組織結構圖來整理思路,理清知識脈絡,如下圖。
2.勤動腦。通過課堂案例,學生應從臨床資料(病史、癥狀、體檢與化驗等)和不做任何提示的病理材料中獨立分析,做出病理診斷,然后分析病變發展過程。本著能力培養的原則,由學生向老師匯報觀察結果與理由,對培養學生病變發展的分析與綜合應用知識等能力都有直接幫助。
3.勤動口。傳統教學形式單調古板,氛圍壓抑,師生雙邊交流不足,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技能,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課堂上盡量讓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既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4.勤動腿。為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勵學生多去圖書館和利用網絡資源去查閱文獻資料、閱讀學術著作和科技期刊,完成讀書報告、開展課外科學研究活動。
五、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依次由復習回顧—新課導入—溫故知新—新課講授—案例討論—總結概括—讀書報告共七個步驟展開。實現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1.復習回顧。復習回顧可采用提問方式,如“怎樣判斷術后病人傷口的愈合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對上堂課的掌握,幫助學生快速回顧上節重點,及時調整本次教學策略。
2.新課導入,溫故知新。要創設一種富于啟發性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蓮膶W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著手,讓他們從生活中發現知識、思考問題。如由孕婦妊娠中晚期下肢水腫的現象引出淤血的知識,由常見疾病心梗、腦梗引出血栓形成的知識等。隨后對本節課所需的其他學科內容進行簡單回顧,以便更好地開展新課講授。
3.新課講授,案例引入。依據教學目標的不同要求,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對重點、難點內容增大教學時間比例,并采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多器官感知能力來加強理解。如講解血栓形成內容,可結合多媒體動畫、繪制示意圖及病理圖片等手段協助學生深入理解血栓形成過程、類型及構成。對于了解內容通過圖片對比,減化講解。如講解梗死的類型,通過相應病理圖片幫助學生區分清楚即可。講解過程中可適當穿插案例,增強知識的實際應用,加大學生理解深度。
4.總結概括,讀書報告。知識內容的小結可提高學生的認識,并盡快將講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偨Y可采用組織結構圖、臨床病例、思考題、開展讀書報告等多種形式進行。對于難點、疑點反復強調,加強學生的注意,協助學生記憶。
六、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發展專業和自我成長的核心,是教師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手段。通過大量教學實踐總結,發現生動、準確及富于節奏的語言表達,精彩案例的引入,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有效結合,讀書報告等課外活動的開展。學生能較好掌握《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章節中各內容的基本理論,促進了學生臨床思維的發展,同時豐富了病理學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對病理學的興趣,并為后期臨床護理相關課程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還需有待改進的是課件制作水平,應多制作一些醫學三維演示動畫,為教學提供更加形象逼真的模型。
參考文獻:
[1]許三林,丁鳳云,宋印利.病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楊光華.病理學[M].第五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谷素華,楊國燕,張瑜.教學反思視角下的教師專業化成長[J].北京:教育與職業,2010,4(11):42-43.
[4]商臨萍,劉朝英,楊輝.研討式教學方法在護理碩士研究生《臨床路徑》課程中的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12,9(8):346-347.
[5]楊曉慧,吳小玲,朱晶.參與式教學法對臨床教學中師生關系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8):54-55.
關鍵詞:PBL;LBL;病理生理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074-02
近年來,護理職業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以素質、能力為主線確定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并進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的熱點。PBL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實習期間的能力表現,[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活躍課堂氣氛,加深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對解決較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很有幫助。[2]我們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法,目的就是探討PBL教學法對護理職業能力的初步影響。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以我校2007級護理專業1—2班10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1班51人為PBL法組,2班51人為傳統講授法組(LBL)。
2.方法:兩組均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供高職高專護理專用病理學教材。PBL教學法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為“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腦病”、“腎功能衰竭”章節中的“機能代謝的變化”、“防治原則”、“護理原則”,其余部分同傳統教學法組,以急性腎功能衰竭為例,PBL的基本方法是要求學生按照教師擬定的自學提綱提前預習,自學提綱內容包括:①急性腎衰病因、機理是什么?②分析見習錄像病例為什么出現少尿?少尿期特點是什么?③該例患者醫囑單內容分析:a.醫囑單中為什么要用利尿劑?b.為什么要用20%GS300ml然后加胰島素15u靜滴?c.為什么用5%碳酸氫鈉250ml靜滴?④如何制訂該病人護理計劃?學生據上述思考內容利用業余時間去圖書館,或互聯網查找閱讀相關文獻。課堂上,教師先講授急性腎衰的病因,發生機理,然后引入學生見習錄像病例,并呈現該病人住院過程資料,包括醫囑單。然后讓學生按自學提綱自行閱讀教材“急性腎衰機能、代謝變化”,分析醫囑單用藥依據,并歸納出“防治原則”,制定“護理計劃”,學生在這期間可互相討論,同時由班干部自行決定、安排主持討論會,如主持、代表發言、小組評分等,教師巡回指導并最后評價總結。教師總結分析的思路為:急性腎衰病因——發生機理——機能代謝變化——臨床表現——護理診斷——護理評估——制訂護理計劃——實施護理計劃,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或工作過程)。
3.考核:病理期末成績考核:兩組學生用同一教材、同一試卷、由同一教師授課,課程結束后統一出題,教研室集體批改,題型分為基礎理論、應用型病例分析。職業能力調查,由成教部聯系學生實習醫院護理部,按照護理專業大專畢業生應具有的職業能力——臨床護理能力包括:[3]臨床護理評估能力;臨床護理診斷能力;制定護理計劃能力;實施護理計劃能力。共33個小項,每個小項分為5級計分法計算:a低;b較低;c一般;d較強;e強。本調查共發放問卷102份,收回98份,回收率96%,在回收卷當中96份有效,2份無效,有效率為97.9%。調查表由所在實習醫院護理部蓋章統一寄回成教部。
4.統計分析:學生在校期末考試平均分數用(x±S)表示,兩組學生分數比較及職業能力調查測量平均分數用T檢驗。
二、結果
1.PBL+LBL組與LBL組考試成績比較,基礎題包括名詞解釋和單項選擇題,應用題為問答題和病例分析。PBL+LBL組總分和應用分析題得分明顯高于LBL組(P<0.05),見表1。
表1PBL+LBL與LBL組期末成績比較(x±S)
2.學生評估。與LBL組相比,PBL+LBL組學生自我評價,在學習主動性、收集信息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表達合作能力有所提高(P
表2PBL+LBL與LBL組學生自我評價比較(%)
3.實習期間臨床護理能力比較。采用PBL+LBL教學法組與LBL組相比較,能顯著提高實習期間臨床護理能力(P
表3PBL+LBL與LBL組實習期間臨床護理能力比較(x±S)
*與PBL+LBL組比較,P
三、討論
病理生理學是一門知識更新較快、介于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我們對護理學專業病理生理學教學采取了PBL和LBL相結合教學方法,并探討了其對職業能力的有益影響。結果表明PBL+LBL教學法不僅可提高在校期間學習成績,而且可提高實習期間護理職業能力,與Harrison Applin報道一致。[4]畢業生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是檢驗在校期間教學方法優勢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學指標、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必須與職業能力培養相適應。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體系的內容設置、教學方法等必須符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實用型”護理人才。[5]雖然PBL教學法,LBL教學各有自己的優勢與不同,但兩者恰當融合將促進護理專業學生臨床護理能力的后續培養。我們選擇病理生理學各論內容進行PBL和LBL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理解常見病臨床病理聯系,了解病史發展過程,有助于識別不正確醫囑,正確執行實施護理計劃,使護理評估能力、護理診斷能力及制定護理計劃能力得到提高。PBL和LBL教學法有機結合為培養全面適應服務于新時代的高素質護理人才開辟了新途徑。
參考文獻:
[1]Richards BF et.Rating of student’s performances in a third-year internal inedicine clerkship:a comparison between problem-ba sed lectue-based corricala[M].Journal of the A 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lolleges ,1996 Febjvol,71(2):187-9.
[2]蘇維,郭明晶,李志鵬.小組討論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比較[J].現代預防醫學,2000,27(4):530-538.
[3]劉迪成,黃惟清,王富珍.護理專業不同層次畢業生職業綜合能力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6-428.
[4]Harrison Applin.A camparison of competen cies between problem-based leaning and non-problem-based graduare nurse.Available online 3 september 2010.
近年來大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95年Wingo等報道的美國腫瘤流行病學監測結果中: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腫瘤分別占11%、10%[2]。掌握大腸癌的發生發展規律及診斷和預后的方法有重要意義。傳統的定性診斷由于缺乏客觀指標和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使診斷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隨著顯微測量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大腸癌病理研究從定性描述走向了定量分析,為探討大腸腫瘤發生發展規律及提高診斷水平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國外定量病理研究開展較早,有的已將定量病理測試和分析作為常規內容,國內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1]。目前大腸癌定量病理學應用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形態結構定量、DNA定量、核仁組成區相關嗜銀蛋白(AgNORs)定量、分子病理學定量、免疫組化定量及三維重建等,以前三者研究較多。本文將分別綜述這幾方面的研究狀況。
1 大腸癌的形態定量
1.1 形態定量含義及參數指標
形態定量是對組織的形態結構進行定量分析,它通過有關的量化指標反映組織的結構特點。國內外目前對大腸癌形態定量研究主要測試了以下形態結構參數:細胞核面積、周長、長軸、短軸、形狀因子、核漿比、核的體積密度、表面積密度、平均直徑、數密度、腺體的體密度、平均曲率、平均曲率的均值、體積及重平均體積、表面積與體積比等[3,4,5,6]。
1.2形態定量的測試方法
有網格測試和儀器測試兩類方法。儀器測試包括基于計算機分析的數字化儀和圖像分析儀,目前人們把圖像分析技術用于形態定量,即通過數字化儀或/和攝像系統將宏觀或顯微圖像輸入計算機處理和分析,具有測量快、準確性高及客觀性強等優點。
1.3形態定量在大腸癌發生發展和診斷中的應用
腫瘤組織結構的異型性和瘤細胞的形態變化的是常規病理診斷的重要依據,光鏡觀察對細胞核形態只能作大致的描述,易帶主觀性。形態定量分析能量化反映組織和細胞的形態結構,可排除主觀因素的影響。國內外學者通過對大腸癌形態定量研究,發現人大腸癌直接由粘膜發生的只是少數,多數是在腺瘤基礎上發生癌變,提出了大癌的發生發展模式:腺瘤癌模式。定量形態學參數可作為表達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客觀指標,大腸腫瘤是重要的癌前病變,形態學上對其非典型增生程度分級的不一致性有時可達34%-41%[7]。形態定量分析可彌補這一不足。核形態定量分析可為非典型增生程度的分組提供定量的客觀依據。根據形態定量參數的大小, Meijer在研究腫瘤不典型增生時,發現各參數值向兩端集中,即向輕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值集中,提出腫瘤不典型增生似乎分為二個等級比三個級別更合適,即輕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8]。Sato對一組大腸病變細胞超微結構的定量形態學研究顯示,隨著細胞逐漸取得惡性特征,細胞核逐漸變圓,癌細胞的核最圓,形態因子(PE)最大。Hajima[9]的研究顯示:形態定量中核漿比按大腸正常粘膜和輕、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癌的順序而增大,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外,各病變均有顯著差異,認為它是一項有價值的診斷指標。易平勇等人通過形態定量參數分析發現:絨毛狀腺瘤比管狀腺瘤更易癌變。Riddell等人分析核短軸、核漿比、核形狀因子的變化特點,發現輕、中度不典型增生均與癌有顯著性差異,而重度不典型增生與癌的差異性不顯著,認為二者間只有量的差異而無質的區別,甚至把重度不典型增生稱為浸潤前癌,并認為重度不典型增生將不可避免發生癌變,周水云等在研究大腸腫瘤分級診斷時提出了細胞核形態定量參數分析聯合DNA指數(倍體)分析能對大腸腺上皮各級異形增生及腫瘤癌變作出較正確的分級診斷和鑒別診斷[10]。此外我們用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對大腸癌、腺癌上皮細胞進行色度學定量分析,提出了大腸腫瘤和 腺癌亞型的細胞來源分類法[11]。
1.4 大腸癌的形態定量與預后
定量病理學形態定量研究中可根據癌細胞的各種各參數大小對預后進行判斷。有文獻報道大腸癌細胞的形態因子PE越大,其預后愈差[12]。Mitmaker等人的研究認為形狀因子PE指數大于0.84是預后不良的標志[13]。易平勇等人對大腸癌核的形態定量研究時注意到:核面積、核周長、核等周直徑、核體積、核面積標準差的大小變化可反映五年存活率的高低,癌細胞形態表達為大核者,其預后差。核漿比率可作為結直腸癌的重要預后參數指標[14],Garson[15]等人的研究認為大腸癌病人癌細胞核的體密度較大者,其生存期長,預后較好,表明癌細胞核的定量與預后關系密切。
2 大腸癌的DNA定量與倍體分析
2.1 DNA定量理論的含義及定量指標
DNA含量是指細胞內含有DNA的相對量,它能反映細胞核酸代謝情況。人的正常細胞染色體的數目和形狀是相對穩定的。每一體細胞具有46條染色體,可配成23對,稱二倍體;當染色體的數目整組增加,超過三倍體者稱為多倍體。應用細胞分析儀進行DNA測量,可反映細胞染色體的畸變。一些研究認為,腫瘤細胞DNA呈非整倍體意味著該腫瘤為惡性[16]。細胞核DNA定量指標較常用的有:⑴DNA指數(DI):反映腫瘤細胞DNA相對含量的平均水平;⑵二倍體偏離指數(2CDI):顯示腫瘤細胞DNA含量偏離二倍體的程度,文獻認為該參數在表達DNA含量異常的程度較DNA指數好[17];⑶積分光密度(IOD):間接反映細胞核DNA相對含量;⑷主峰倍體值(SP):如果主峰倍體值小于1.9C或大于2.1C則可認為該樣本為非整倍體,如果參照細胞的變異系數值小于3%則主峰值只要在1.94C或大于2.04C即可定為非整倍體[18]。
2.2 DNA定量分析的方法
目前DNA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二種,一種是流式細胞術:這是一項用流式細胞儀對懸液中流動的熒光標記的大量單細胞進行快速精確的定量分析技術;另一種是胸態圖像分析術,如圖像分析儀、顯微熒光光度計、顯微分光光度計等,它是對顯微鏡下的靜態細胞圖像進行定量分析。夏潮涌報道目前主要采用流式細胞術(FCM)和細胞圖像光度術(ICM)測量和分析細胞學樣品單個完整腫瘤細胞的DNA含量的倍體,國際分析細胞學會和國際細胞學會分別為FCM和ICM作細胞核DNA含量與倍體分析推薦了統一標準[19]。Diest在評價ICM的應用時提出:雖然ICM測量速度不如FCM快,但它可以直觀地檢測細胞,隨時測量其結構特征,在發現少有的核變化上優于FCM[20]。97年國際定量病理會議討論了FCM在人體實性腫瘤的診斷和預后價值,并指出FCM在腫瘤發生前能提供客觀診斷資料;在早期癌檢測中能提高診斷效果;在確定大多數腫瘤的預后、復發、死亡等方面有顯著的臨床價值[21]。在DNA定量分析方法的標本應用方面除了切片外也可作涂片、印片等可作參考。
2.3 DNA定量分析在大腸癌發生發展及診斷中的應用
大腸腫瘤并非由正常細胞一躍而成為癌細胞,通常需有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大腸腺瘤被認為是大腸癌的主要來源,分析癌前細胞DNA的含量變化有助于探討癌變的發生發展規律。國內外大量病理和臨床研究資料表明:腫瘤細胞DNA非整倍體是惡性腫瘤的重要標志之一,DNA異倍體出現是腫瘤生物學行為惡性、預后不良的重要特征,測試胞核DNA含量并進行倍體分析對惡性腫瘤的病理診斷、分類分級、預后判斷有重要價值[22,23]。研究發現[24]:大腸腺瘤樣息肉病例腫瘤細胞DNA含量均在正常范圍內,但當腺瘤樣息肉伴有不典型增生和癌變時,細胞核平均DNA含量呈遞增趨勢,但是正常粘膜、腺瘤、腺癌各組間有較大的重疊。Seiynu等[25]人用流式細胞儀分析大腸癌細胞時發現:DNA非整倍體在腺瘤階段已發生,這一結果不但支持了腺瘤癌模式的理論,而且表明DNA非整倍體可能是結腸息肉惡變診斷的早期指標之一。DNA非整倍體在惡性病變前二年即可檢測到[26]。有報道某些潰瘍性結腸炎可以不經過異型增生階段直接發生癌變,此時DNA倍體分析顯得更有意義[27]。Hammarberg報告[28]活檢系輕度不典型增生、DNA含量明顯增高且DNA直方圖呈二個異倍體細 胞群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一年后復查發現相應部位發生腫瘤,為中分化腺癌;此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異倍體隨病程延長而增加,異倍體發生率與癌變率平行。鄭香玲等研究認為:惡性腫瘤的分化程度與DNA含量和倍體類型有關,分化程度越差其DNA的含量越高,高、中、低分化腺癌細胞核DNA的非整倍體不斷增多,DNA含量直方圖峰值向右偏離,而良性腫瘤細胞DNA含量高于正常細胞,4倍體增多[29]。
2.4 DNA定量分析與預后
腫瘤細胞核DNA含量與臨床預后有明顯關系,一般認為DNA倍體量的變化與臨床預后的時間長短成反比。Roguum檢測了100例大腸癌術后患者,發現二倍體細胞患者五年生存率明顯高于非整倍體細胞患者,他認為非整倍體細胞是影響預后的一個獨立因素,他還證實Dude’sD或C期患者非整倍體更常見,預后差[30]。而Thomas等人則認為:腫瘤細胞DNA含量依然是一個有爭議的預后指標,DNA含量沒有單獨提供額外的預后信息,大腸癌預后由臨床和組織病理學指標所決定,即取決于腫瘤的部位、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的轉移以及病理分級[31]。Reiping等人在研究大腸癌DNA倍體和流式細胞計數與組織病理學參數及預后的估價時批出:DNA倍體的類型同一些組織病理學指標改變相關,即與腫瘤的部位、惡性度的病理分級、血管淋巴管的浸潤及淋巴結的轉移等有關。如:遠端結腸癌的非整倍體較近端的非整倍體為多,病理分組中惡性度高的多為非整倍體,二倍體腫瘤多局限于粘膜下層且很少與淋巴結轉移有關,有血管淋巴管浸潤的結直腸癌非整倍體更高,但流式細胞計數同病理分級的各級大腸癌病人的生存期無關[32]。還有研究表明:DNA非整倍體與大腸癌的生物學行為相關,為不良預后的一個可靠參數[33]。總體來看,大腸癌細胞核DNA含量的升高,非整倍體出現與預后的關系不可忽視。
3 大腸癌的核仁組成區相關嗜銀蛋白(AgNORs)定量
3.1 AgNORs理論含義
核仁組成區(NORs)是DNA的一個片斷,即18S、28S、核糖體基因(rDNA)的分布區。在人類它們位于五對近端著絲點染色體(13、14、15、21、22)的次縊痕處,是形成核仁的部位,故與細胞增殖有關。NORs可用銀染技術顯示,因銀與rRNA相關的酸性非組蛋白結合,形成銀染陽性的NORs顆粒(AgNORs)。AgNORs可作為NORs及其rDNA轉錄活性的標志,可用來反映核仁結構和轉錄功能的變化[34],為定量分析細胞增生和分化提供信息。
3.2 AgNORs定量測定方法
AgNORs定量測試和表達方法不統一。國內已有學者提出有關AgNORs計數的標準化方案[35]。
3.3 AgNORs定量在大腸癌發生發展和診斷中的應用
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大腸腫瘤細胞核內AgNORs的數量隨上皮細胞增生程度的遞增而增高,即癌AgNORs>腺癌AgNORs>正常粘膜AgNORs,并且也隨癌細胞分化程度的增高AgNORs計數而逐漸降低。Morais等人對大腸隱窩上皮按長軸方向由表及里分成表層、中間層和增生層,用AgNORs的量化指標分析其規律,他用的量化參數為:核仁組成區的體密度(VV)、面數密度(NA),結果顯示:VV和NA在增生層最高,至表層依次降低,認為這兩個參數能作為大腸上皮增生潛能的客觀指標,并指出NA在探測切片的區別時比VV更敏感。該研究表明:體視學與AgNORs定量分析相結合對于估價組織正常分化和增生形式以及預測腫瘤組織以增生為特征的生物學行為有較高的價值,并提示在人體正常大腸隱窩不同分層切片AgNORs定量可作為增生的標志[36]。一些研究表明:AgNORs面積檢出的結果比顆粒計數的結果更為確切,更符合AgNORs量變的理論規律。在腺瘤癌變過程中,AgNORs和DNA含量的顯著性增加并非完全同步,輕、中度異型腺癌發展為重度異型時AgNORs含量就顯著性增加,而DNA含量卻無顯著性增加,因此有學者認為AgNORs含量的顯著性變化是腺瘤早期惡變的信號。曾桃英等人研究大腸粘膜、癌旁粘膜、腺瘤、腺癌的AgNORs含量時,發現上述四組AgNORs計數及直徑均值雖然依次呈遞增關系,但各組之間的差異用t、u方法檢驗無統計學意義,因此他們認為單純用AgNORs計數研究 大腸上皮良、惡生腫瘤的意義并不大。
3.4 在腸癌AgNORs定量與預后
許多研究已證明:AgNORs計數是一項預后參數指標。王杉等認為:AgNORs計數高于或等于10的結腸癌患者的生存率較AgNORs計數低于10的患者差。結合DNA倍體分析,低AgNORs計數的二倍體腫瘤預后較高AgNORs計數的異倍體腫瘤預后為好,術后生存<5年組的AgNORs計數明顯高于生存≥5年組(P<0.001),提示AgNORs和DNA倍體均影響結直腸癌的惡性潛能,聯合檢測AgNORs和DNA倍體能較好地反映結腸癌的預后,有學者[37]發現AgNORs值與結腸癌淋巴結轉移有關,有轉移和無轉移的兩組AgNORs均值分別是5.4±1.28和3.04±1.08,差異有顯著性。李杰[38]的研究認為:AgNORs值與生存率密切相關,AgNORs大于4和小于4有著顯著不同的預后。Motohisa[39]等人在研究DNA含量和AgNORs計數與大腸癌相關關系時,把兩者結合分為4組,即第一組:DNA二倍體與AgNORs低計數;第二組;非整倍體與低計數;第三組:二倍體與高計數;第四組:非整倍體和高計數。結果表明:第一組預后最好,第四組最差,第一組復發率為2.1%、第二組16.7%、第三組23.5%、而第四組則為47.5%,顯然AgNORs計數低的病例復發率低,計數高的病例復發率高,而DNA呈異倍體類型的病例復發率更高。因此大腸癌AgNORs計數的高低和DNA倍體的改變與預后的好壞密切相關。
4 大腸癌分子病理學定量和免疫組織化學定量分析
4.1大腸癌分子病理學定量
隨著人們對腫瘤的認識不斷深入,對癌的發生、發展和預后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在分子水平研究大腸癌的發生機理及預后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的一個熱點。已報道大腸癌的分子遺傳學方面的異常包括抑癌基因(如:apc、mcc、dcc、P53和可能存在于染色體8p、1p及22q上的基因)的失活和致癌基因(如:ras、src、和myc)的激活以及癌轉移抑制基因nm23等基因的變化。抑癌基因P53的突變是迄今已知的與癌癥相關的最普遍的基因變化,研究發現;75%以上的大腸癌中存在P53基因突變,而P53基因突變后其表達產物要么缺如、要么出現P53蛋白過量表達。因此對表達量的測定已是分子病理學定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免疫組化和PCR技術的應用在微小組織上對多重參數進行測量蛋白和基因的表達已成為可能[10],定量測試這些基因表達量的改變對認識癌的發生機理、轉移和預后有重要意義。
有學者研究發現[4]正常大腸中P53 mRNA表達量很弱,明顯低于大腸癌組織(P<0.001),隨著Dude’s分期的進展,P53 mRNA表達呈逐漸增高的趨勢,Duke’s期P53 mRNA表達量增高相當顯著;癌瘤直徑大于5cm與小于5cm的大腸癌相比P53 mRNA表達者顯著增高;中等分化的大腸癌中P53 mRNA表達顯著高于高分化。余金生等人的研究表明[42]:正常大腸粘膜、腺瘤和癌的P53蛋白表達量依次遞增,并隨大腸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及瘤體的增大而增多,DNA含量呈異倍體的大腸腺瘤的P53蛋白表達量顯著高于DNA呈二倍體的大腸腺瘤。目前許多研究發現致癌基因ras等的表達量與癌的發生也有密切的關系。
研究表明:P53蛋白的表達量與大腸癌預后關系密切[43],Kenneth等人研究發現:nm23-H1等位基因突變、缺失及其表達量的變化對預后潛能有重要意義;P53基因、dcc基因和非近端常染色體臂的大部分缺失與大腸癌的遠處轉移和較差的預后有關;在一些大腸癌中L-myc的as基因型被認為與癌轉移高度相關。
4.2大腸癌免疫組化定量
免疫組化技術應用于腫瘤的研究在國內外已廣泛開展,免疫組化定量方法也有新的發展[44],免疫組化定量分析在大腸癌研究中的應用已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人們應用免疫組化技術對大腸癌發生發展有關的抗原或蛋白以及參與免疫反應有關的細胞等進行了定量檢測和分析,探討了大腸癌的發生、發展規律。目前人們用生物素一卵白素酶標記復合物免疫組化技術(ABC免疫組化)對大腸癌組織中纖維連接蛋白進行定量研究,發現大腸癌組織纖維連接蛋白量隨著分化程度 的降低細胞纖維連接蛋白逐漸降低,說明了纖維連接蛋白的減少能反映大腸癌細胞分化的程度[45]。劉思純等人[46,47]用ABC免疫組化方法對大腸癌、大腸腺癌組織中與抗原提呈和免疫反應有關的樹突狀細胞以及與周圍淋巴細胞的關系進行了定量研究,結果表明:大腸腺瘤和大腸癌組織樹突狀細胞較正常明顯增多,并和淋巴細胞相伴浸潤,癌周淋巴細胞反應明顯者癌組織樹突狀細胞數量明顯增多。Angelopoulou等人[48]用免疫熒光技術定量檢測大腸癌病人血清P53蛋白抗體量,提示癌的病變過程中抗體量的變化反映了疾病的進展和好轉,結果表明:在大腸癌病人產生P53抑癌蛋白抗體是普遍性的,P53抗體血清學分析對監測大腸癌病人的病情變化有一定的價值,但對預后沒有意義。Furuta等人[49]在研究糖蛋白CD44表達和大腸腫瘤上皮、基質細胞增生的關系時,對CD44和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采用雙標記免疫組化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當細胞CD44陰性時,PCNA陽性的概率比CD44陽性時更高,也說明大腸腫瘤CD44表達的水平的高低與細胞增生不同步??傊?,免疫組化定量技術已應用大腸癌研究的方方面面,畢將有重大突破。
5 大腸癌的三維結構重建和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5.1 大腸癌的三維結構重建
三維結構重建是用一組連接斷面圖像重構其三維結構。這一過程目前常采用計算機圖像處理和分析技術來實現,重建的三維圖像顯示在監視器上,可從不同角度對組織整體或任何斷面組織的分布進行觀察分析。與體視學分析不同的是后者是應用體視學原理在二維圖像基礎上通過幾何概率等數學方法推導三維空間結構。張元德等人用三維重建技術對大腸腺瘤癌變進行了研究,認為這種方法能提高癌變檢出率,對準確判定斷端有無癌浸潤也有重要意義[50]。用三維重建技術對大腸癌的研究國內外報道不多,其應用有待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入。
5.2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的應用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CLSM)是80年展起來的一項劃時代意義的高科技產品,它是在熒光顯微鏡成像的基礎上加裝了激光掃描裝置,利用計算機進行圖像處理。CLSM廣泛應用于醫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它不僅可應用于細胞內粒子和細胞通訊、細胞形態及功能的測定和研究,而且可結合計算機進行細胞和組織三維結構重建的研究,它是通過激光共聚焦掃描技術獲得組織、細胞內部不同層面的信息,然后通過計算機軟件程序的處理將逐幀采集的斷層圖像在電腦主運算系統中三維重建,使組織、細胞結構的研究由二維水平深入到三維水平[51],這種對微觀結構的三維重建是今后大腸癌研究應用方向之一。
綜上所述:定量病理測試及分析方法在大腸癌中的應用,提高了對大腸癌發生、發展、診斷和預后的認識。上述幾種方法既有獨立性,又能相互交叉、滲透,相互對比和聯合應用。如何將大腸癌的定量病理學研究深入下去?我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考慮:
(1)多種定量病理技術以及參數的聯合應用
Motohisa等人同時利用DNA定量和AgNORs計量對大腸癌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這兩種方法的聯用與單使用一個方法相比能明顯縮小良、惡性組間的重疊范圍,這為研究大腸癌的發生及鑒別良惡性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資料。在DNA定量中,FCM和ICM的聯合應用能夠互相補充提高檢測的敏感性。Fausel等人[52]同時應用FCM和ICM對大腸癌進行DNA定量研究,其結果表明:在倍體分類上用FCM檢測非整倍體例數占56%,而用ICM則占70%;在五年生存率上用FCM檢測的二倍體腫瘤病人占67%,而用ICM占75%。這個研究也表明:用ICM檢測似乎比FCM更敏感。Trope等人在研究卵巢上皮癌時用FCM和ICM檢測DNA倍體也有類似的報道[53]。目前運用單個病理定量參數對大腸癌進行研究,其特異性尚有局限,一些參數值的分布在大腸癌、腺瘤和正常組織之間有可能重疊較明顯,聯合運用幾種或多種特征性較強的參數,可縮小或消除這種重疊,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2) 發展分子定量病理學
分子病理學定量是以定量分析為基礎,在分子水平上進行定量研究。從分子水平探討大腸癌的發病機理及預后,是一新的研究方向,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探索,如:大腸癌的發生究竟需要多少個基因發生改變, 基因的表達蛋白量與癌的關系,與癌發生的有關基因改變究竟起多大作用,這些基因及其蛋白的表達量與預后的關系等將是定量病理學在大腸癌和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中需要解決的總理。
(3)注意現有形態定量參數的局限性,進一步開發新的特征性強的參數
定量病理學還處在發展初期,在大腸癌中的應用還得進一步深化拓寬,許多參數在良、惡性病變中的分布有重疊,給診斷帶來困難,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開發新的特異性好的參數。
(4)DNA定量方面應注意在切片組織中對DNA定量存在的不足
以細胞核切面為單位測得的積分吸光度不但與DNA染色的顯色反應強度有關,而且還取決于細胞核切面的面積大小和平均吸光度。切面的面積與完整細胞核的體積、形狀、大小分布有關:平均吸光度與切片厚度和單位細胞核體積的密度有關。薄切片的細胞核切片完整細胞核的一部分,其體積占細胞核內的位置,所以其DAN含量的測量結果有可能不能真實反映組織內完整細胞核DNA的含量和倍體,存在難以彌補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探索適合在組織薄切片上測量完整細胞核DNA含量和倍體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體視學的的發展為病理學家從腫瘤組織細胞二維切片上的形態特征定量推斷三維特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相信它與圖像分析儀及三維重建有機結合,能改進和完善組織切片上腫瘤細胞DNA含量測定。
大腸癌的定量病理學研究還有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有著廣闊的前景,定量病理學分析作為常規臨床病理分析內容需要一個發展過程,需要我們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申洪.論定量病理學.國外醫學生理病理科學與臨床分冊,1994; 4:201
Wingo PA, Tong T, Bolden S. Cancer statistics. Cnacer J Clin,1995,45:8
申洪.大腸癌體視學診斷數分析.實用腫瘤學雜志(第四次全國大腸癌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1991; 6:33
Meijer G A Baak J P A. Cytonuclear morphometry in the assessment of dysplasia in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Path. Res. Pract,1992;188:148
Mitmaker B, Kylomo S, Begin L et al.The value of nuclear morphometry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polyps that contain invasive adenovarcinoma. J Surg Oncol,1992;51:42
徐興釗,丁吉元,姚國秀等。大腸腺瘤和腺癌體視學計量在病理診斷中應用的探討,中華腫瘤雜志,1989;11(1):41
Brown LJR, Smecton NC, Dixon MF.Assessment of dysplasia in colorectal adenomas an observer variation and morphometric study.J Clin Pathol,1985 ;38(1):174
Meijer GA,Meuqissen SG,Begin L et al.Classifica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with quanotative pathology.Anal Cell Pathol,1995;9(4):311
Hajima N.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colorectal cancer.Virchows Arch Pathol Anat,1988;413:499
周水云,章鎖江,細胞核形態和DNA指數(倍數)分析在大腸腫瘤分級診斷中的應用,浙江醫大學報,1994; 23(3):98
申洪,陸藥丹,大腸腺瘤腺癌亞型細胞來源分類方法探討,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1994;10(1):38
Deans GT,Hamilton PW,Watt PC et al.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colorectal cancer.Dis Colon Rectum,1991;34:249
Mitmaker B,Begin L,Gordon P et al.Nuclear ahape as a prognostic discriminant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Dis Colon Rectum,1991; 34:249
Zhou WG.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relevance.Chin J Pathol,1990;19:61
Garson HT,Buschmann RJ,Weisz CP,Prognostic histomorphometry in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Anal Quant CytolHistol,1995;17(2):109
Bocking A,Striepecke EF,Cytogenetic and cell-kintic basis of diagnostic DNA cytometry .Verh Dtsch Ges Pathol,1994; 78:78
Bocking A,Striepecke E,Auer H et al.Static DNA cytometry in GL Wiek,compendium on the computerized cytology and histology laboratory.Chicago Illinois,USA:Tutorial of cytology,1994;107
Biesterfeld S,Gerres K,Fscgerwein G et al.Polypkoidin noneoplastic t issues.J Clin Pathol,1994;47
夏潮涌,腫瘤細胞核DNA含量測定與倍體分析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中華病理學雜志,1996;25(3):182
Diest V.Static DNA cytometry:diagnostic implications.10th Int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agnostic Patgology,Sendai,Japan,Oct,-Nov.1996
Teodori L,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flow cytometry in human solid tumors.state of the art.11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Diagnostic Quantitative Patgology,Siena,Italy,Oct.1997
Farnsworth WV,De Rose PB,Cohen C,DNA image cytometric analysis of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s of small renal.Cytometry,1995;18:223
Biejeubg A,Giroud F,Reith A,Consensus report of it European Society for analytical cellular pathology task for on stadardization of diagnostic DNA image cytometry.Analyt Quant Cytol Histol,1995;17
吳文新,張祥宏,呂海濤等。大腸腺瘤樣息肉癌變中ras p21、p53表達及DNA含量變化,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1997;13(1):12
Seiyuu Suzuki,Mizuno M,Tomoda J,Bocking A.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the DNA content in colorectal adenomas with focal cacer.Gastroenterology,1995;109(4):1098
Auffermann W,Bocking A,Early detection of precanarous lesions in dysplasias of the lung by rapid DNA image cytometry. Anal Quant Cytol Hidtal.1985;7:218
Borkje B,Flow cytometry of biopsy specimens from uncerative colitis, colorectal adenomas and carci nomas. Scand J Gastro,1984;25:905
Hammarberg C, Slezak P, Tribukait B et al. Flow cytometric DNA analysis as a mean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malignanc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lceratione Gut ,1984;25:905
鄭香玲,唐艷花,劉政國等。大腸癌細胞核DNA含量分析,中國肛腸病雜志,1996;2:17
Rogunm T, Lund E, Meling GI et al. Near diploid large bowel carcinomas have better five-year survival thqn aneuplord ones. Cancer ,1991;68(5):1077
Thomas C, Potratz D, Stockle M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DNA analysis in colorectal carcinoma.Cancer,1903;72(12):3579
Reiping Tang, Yatsen H, Yautong Y,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DNA flow cytometric and histopathologic parameter of colorectal cancer,Caccer,1995;76(10):1724
Akishi Ooi, Cheng Dong Huang, Masayoshi Mai et al. Numerical chromosome alteration in colorectal carcinom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Virchows Arch,1996;428:243
Sandy C, Berouras D, Jarvis LR et al. Video image analysis of AgNORs distribution in the normal and adenomatous colorectum. J of Pathol,1992;166:139
許良中,關于核仁組織區(AgNORs ) 研究工作的標準化方案,中國腫瘤臨床,1996;23(5):377
Morais M, Dockery P, White F.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silver-stained NORs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normal human colorectal cypt. J Anat,1996;188:521
Ofner D, Totscg M, Sandbichler P et al. Silver stained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 proteins (AgNORs) as a predictor of prognosis in colonic cancer. J of Rathol,1990;162:33
李杰,黃恩桂,王占民等,大腸癌AgNORs定量測定與臨床的關系研究,中國肛腸雜志,1996;2:15
Motohisa Kato, Shigetoyo Saji, Hiroshi Tsuya et al.Clincal study between nuclear DNA content and AgNORs. J Surg Oncol ,1997;64:36
Kenneth H, Ornstein DL, Fusheng Wang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allelic deletion and anenploidy in colorectal carcinoma.Cancer,1997;79(2):233
駱成玉,祝學先,王申五,大腸癌中P53基因mRNA表達的定量研究。中華實驗外科雜志,1996;13(3):157
余金生,尹朝禮,梁擴寰等。大腸腫瘤組織P53蛋白及DNA含量的定量研究,癌癥,1997;16(1):19
Sinicropc FA, Rnan SB, Cleary KR et al.bcl_2 and 53 oncoprotein expression during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Cancer Res,1995;55:237
申洪,免疫組化染色定量方法研究,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1995;4(1):89
王紅梅,宋今丹,人大腸癌組織中纖維連接蛋白的分布。臨床病理學雜志,1997;13(1):15
劉思純,袁世珍。大腸癌S-100樹突狀細胞和癌周淋巴細胞反應關系探討。中國免疫學雜志,1997;134:215
劉思純,袁世珍。大腸癌組織樹突狀細胞和淋巴細胞關系的探討,中國肛腸病雜志,1997;4:3
Angelopoulou K, Stratis M, Diamandis EP et al.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P53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 Int J Cancer,19 97;70(1):46
Furuta K, Yang XI, Rosada C. Relationship between CD44 express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epithelium and stroma of colorectal neoplams. Am J Pathol,1996;149(4):1147
張元德,八重堅,弘等.大腸腺瘤三維結構的臨床病理研究.中華病理學雜志,1995;24(6):363
Matsumoto B, Hale I.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nfocal microscopy. Cell Vision,1994;1:1
關鍵詞:病理學;PBL;臨床病理討論;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051-02
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主干課程,它以形態學為基礎,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病理學內容不僅涉及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醫學基礎學科,還涵蓋了各臨床學科,而病理實驗課不僅為學生提供形態學病理知識,同時也提供在學習形態過程中把學習的形態理論聯系相關實際、基礎知識聯系臨床知識的機會。那么怎樣在短暫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其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訓練其語言表達和共同協作能力,使其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性的合格醫學人才,是擺在我們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順應教學改革潮流,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一、PBL與CPC的概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創立的一種教學方法。然而經典的PBL教學與傳統的課程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它摒棄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而是強調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倡導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模式。
CPC(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教學法是以病例討論為核心,將病理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它主要通過臨床病案討論的方法來完成,通過病案討論,既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習的病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靈活地將其運用于臨床實踐,從而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醫學思維模式,對以后進入臨床學習和走上工作崗位,適應現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大有益處。同時,通過CPC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組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CPC教學在教與學兩方面可以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二、PBL教學法的七步模式
PBL教學法的“Maastricht七步模式”(The Maastricht Seven Step),主要分為七個步驟〔4〕:(1)Clarify & agree working definitions,unclear terms and basic concepts:將學生分組,各自梳理關于問題的基礎知識,并且與同組成員分享,最終整理出不理解的內容;(2)Define the problem(s),agree which phenomena need explanation:對問題進行定義并思考,明確需要學習的內容;(3)Analyse the problems:針對問題,小組成員分頭查找資料,獲取新知識并展開活躍的討論;(4)Arrange possible explanations and working hypotheses:通過交流討論,查閱資料,歸納出眾多的觀點和解釋,得出初步結論;(5)Generate and prioritise learning objectives: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學習目的進一步達成共識;(6)Research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 mostly through independent study:針對學習目的,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和組員一起分享自己的觀點及發現;(7)Report back,synthesise explanations,and apply newly acquired information to the problem:學生回到各自小組,互相交流學習成果,對新發現的問題重新查資料、討論。最后教師進行檢查總結,根據檢查結果評價討論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PBL結合CPC教學的主要過程
在病理實驗課中,我們運用了PBL結合CPC教學法。先將學生每8人分為一組,提前發給他們臨床病例資料,比如在學習完病理學各論中“消化系統疾病”一章后,提供以下病例:男性,60歲。因上腹部隱痛2年余,頭昏、乏力3月,黑便2周伴進行性消瘦入院,入院以后反復嘔吐咖啡色液體并鞏膜黃染,意識模糊,病情惡化,終因全身衰竭死亡。尸檢發現:全身皮膚、粘膜、鞏膜黃染,左鎖骨上窩淋巴結黃豆大,胃小彎距幽門2cm處粘膜面有一個形態不規則的巨形潰瘍,鏡下在潰瘍的周邊及潰瘍的底部均見有大量異型細胞,這些細胞可見到多量核分裂像;胰頭體積增大,質較硬,鏡下見胰頭實質內有上述異型細胞浸潤;膽總管及膽道口見灰白色腫塊并堵塞管腔,顯微鏡下見腫塊內也有大量上述異型細胞;肝重1360g,表面光滑,呈淺黃綠色,有多個圓形的結節,鏡下結節內為上述異型細胞;左鎖骨上窩淋巴結黃豆大、胃小彎及幽門下淋巴結約黃豆至蠶豆大、膽總管周圍及肝門周圍淋巴結約黃豆大,切面灰白灰黃色,鏡下淋巴結內也可見有大量異型細胞。接著提出問題:(1)根據上述病史摘要及尸檢發現,分析其死亡原因。(2)根據上述資料,分析疾病原發部位可能在哪兒,依據是什么,并根據尸檢發現進一步分析各個臟器病變的相互關系。(3)最后總結疾病整體的發生發展的過程。病案提供完了以后,讓學生課后通過復習相關基礎知識或查閱相關文獻,最后形成書面報告。這樣學生就會課后主動去復習所學過的病理學相關內容,并且還需要復習以前學過的生理學、解剖學和組織學的內容。下次課時,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由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自由發揮。這個階段可能相互分歧很大。比如原發灶究竟在哪兒,轉移是通過哪些途徑進行的等等。然后,每個小組推選一位發言人負責組織、歸納本組眾多觀點和解釋,并提出初步結論。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積極引導和指點,比如指出病例分析時的著手點在哪里等。下一步,學生再次對該病例主要問題進一步再認識,從而形成自己的基本觀點。最后,學生再回到小組,與組內成員交流。教師進行總結,判斷討論是否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做最后總結補充,并提出其中重點掌握的內容及注意事項等。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輔助作用,僅擔當引導者或起催化劑的角色。與傳統的單純討論式教學不同,這種教學模式更能夠全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必然由此產生的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為深刻,學習效果肯定也更好。
四、運用PBL進行CPC教學實踐中的意義
PBL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它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PBL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與學生平時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并努力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興趣,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第二,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將現在學習的病理學基礎知識和以后進入臨床學習的實踐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有助于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其知識有機統一而不至于脫節。第三,教學過程中,每位同學既能自主陳述觀點,又能通過組間互相討論交流最終達成一致,既訓練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對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和提高。第四,可以做到教學相長,PBL教學法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促進教師不斷更新相關知識,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拓展,并時刻關注學科前沿學術動態。因此,運用PBL結合CPC教學在病理學教與學兩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們大力推廣的一種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楊,李學農,申洪,等.病理學實習課PBL教學初探[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1):113-114.
[2]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2001,22(2):36-38.
1.南陽市中心醫院腫瘤內科三病區,河南南陽473000; 2.常州市腫瘤醫院臨床腫瘤學實驗室,江蘇常州213000;
3.上海市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腫瘤免疫與基因治療中心,上海200000
[摘要] 目的 探討乳腺癌治療中新輔助化療的臨床效果。 方法 對該院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新輔助化療的臨床效果。 結果 通過TThpC方案新輔助化療后,總有效率為74.0%,化療效果與腫瘤分期有關,PR、ER、C-erbB-2陽性表達率均顯著下降,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乳腺癌治療中新輔助化療可有效縮小腫瘤體積、降低腫瘤分期,抑制PR、ER、C-erbB-2的表達。
[
關鍵詞 ] 新輔助化療;乳腺癌;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3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2(a)-0062-02
[作者簡介] 徐赟(1982.9-),男,河南人,研究生,住院醫師,研究方向:表觀遺傳學。
乳腺癌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目前已成為女性群體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新輔助化療是針對局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的全身性藥物治療,主要用于手術前。乳腺癌為一種全身性疾病,術前采用新輔助化療可降低實體瘤的面積、增大保全乳腺的幾率,目前國外臨床報道新輔助化療有效率已超過60%[1]。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該院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顯示新輔助化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選取的觀察對象為該院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經細胞學、病理學、影響學檢查確診。其中男40例,女10例;患者年齡在30~80歲,平均(56.4±8.3)歲;腫瘤直徑在0.9~11 cm,平均(3.4±2.3)cm;病例分期Ⅱ期23例,Ⅲ期27例;腋窩淋巴結腫大17例。所有患者入院之前均未接受過任何化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化療采用TThpC方案:多西他賽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30561,規格2.0 mL:80 mg)80 mg/m2,靜脈滴入,d1,吡柔比星(國藥準字H10930106 ,規格20 mg)40 mg/m2,靜脈滴入,d1;環磷酰胺(國藥準字H32026196 ,規格0.5 g)500 mg/m2,靜脈滴入,d1。21 d為1個療程,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完成2~6個周期后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進行病理檢查并測定PR、ER、C-erbB-2。
1.3 效果評價標準
根據WHO實體瘤評價標準將治療效果分為完全緩解(CR)、 部分緩解(PR)、 穩定(SD)、 進展(PD)4個等級。具體標準為:①CR:臨床檢查腫瘤完全消失;②PR:臨床檢查腫瘤體積減少超過50%, 或其中的一個病灶完全消失, 其它病灶逐漸縮小,兩徑乘積減少≤50%;③SD:腫瘤體積無明顯增大或縮小,變化幅度≤25%;④PD:腫瘤面積增大幅度超過25%或發現新病灶[2]。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根據參數類型采用χ2檢驗或Z檢驗。
2 結果
2.1 患者總體臨床效果分析
50例患者中,治療總有效率為74.0%,其中23例Ⅱ期患者有5例完全緩解、13例部分緩解、4例穩定、1例進展,總有效率為78.3;27例Ⅲ期患者3例完全緩解、16例部分緩解、6例穩定、2例進展,治療總有效率為70.3%,經統計學分析,Ⅱ期與Ⅲ期治療總有效率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化療效果與腫瘤分期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2 患者PR、ER、C-erbB-2表達分析
新輔助化療前PR、ER、C-erbB-2陽性例數分別為35例、34例、23例,新輔助化療后分別將為17例、13例、9例,新輔助化療前后各指標陽性表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乳腺癌為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病死率較高,其發病機制雖然尚未完全明確,但是與遺傳因素、婚育、哺乳及精神狀態有較大關系。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其治療應包括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新輔助化療為術前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于臨床,應用新輔助治療可有效減少腫瘤體積、降低腫瘤分期、抑制癌細胞的擴散,目前,新輔助化療已成為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療的首選方案,增大了保全乳腺的機會[3]。Bonadonna G等[4]最早報道了新輔助化療的效果,將165例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患者腫瘤最大直徑3 cm以上,將患者分為5組分別接受3療程CMF、4療程CMF、3療程FAC、4療程FAC、3療程FEC方案的新輔助化療,結果157例患者腫瘤體積縮小,其中7例完全消失,且效應與患者年齡、絕經狀態、藥物組合使用等參數均不相關,大大增加保乳的機會。應用新輔助化療還可篩選靈敏化療藥物,通過新輔助化療可直接觀察化療前后腫瘤的體積、免疫組織化學指標的變化,評價所選用化療方案藥物是否靈敏。目前,新輔助化療的主要藥物方案有經典CMF方案、含蒽環類方案、含紫杉醇類方案及阿糖胞苷類方案[5]。該采用了含紫杉醇類TThpC方案,包含多西紫杉醇、吡柔比星及環磷酰胺。錢鈞強等[6]為研究多西紫杉醇對乳腺癌肝細胞的作用,利用流式細胞術從MCF-7、MDA-MB-231乳腺癌細胞系中分選出細胞表型為CD4+4、CD-24/low、ESA+的乳腺癌干細胞,然后將此三類干細胞與未分類細胞分別置于不同濃度的多西紫杉醇培養液中,檢測分析細胞凋亡情況,結果顯示多西紫杉醇對乳腺癌干細胞G2/M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其效應呈濃度依賴性、時間依賴性,干細胞早期凋亡率隨藥物作用時間增加而上升。
對于新輔助化療效果的評價主要采用臨床評價與病理學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影像學檢查可確定病灶的大小,而病理學檢查是金標準,而病理學檢查的同時測定一些分子標志物則更能確定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如ER、PR、C-erbB-2等。ER為雌激素受體,PR為孕激素受體,二者均為甾體類激素受體。ER陰性的乳腺癌患者往往惡性程度更高,而新輔助化療效果有可能與PR狀態相關,臨床研究表明ER、PR陽性表達與患者的預后有較大的關系。陳馨等[7]為探討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對ER、PR表達的影響及其臨床意義,研究了115例使用新輔助化療患者的ER、PR表達情況,并將113例未使用新輔助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新輔助化療組115例患者ER、PR陽性率分別為36.5%與46.5%,而對照組ER、PR陽性率分別為69.9%與72.6%,顯示新輔助化療可明顯降低ER、PR的陽性率,但21例患者接受新輔助化療前后的ER、PR陽性表達率卻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該研究50例患者中,治療總有效率為74.0%,其中23例Ⅱ期患者有5例完全緩解、13例部分緩解、4例穩定、1例進展,總有效率為78.3%;27例Ⅲ期患者3例完全緩解、16例部分緩解、6例穩定、2例進展,治療總有效率為70.3%,經統計學分析,雖然Ⅱ期與Ⅲ期治療總有效率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化療效果與腫瘤分期之間仍是相關的,且新輔助化療前PR、ER、C-erbB-2陽性例數分別為35例、34例、23例,新輔助化療后分別降為17例、13例、9例,各陽性率均顯著下降。綜上所述,采用新輔助化療手段治療乳腺癌效果顯著。
[
參考文獻]
[1] Charfare H, Limongelli S, D. Purushotham A.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J].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2005, 92(1):14-23.
[2] 高吉俊, 崔敬敬, 周鵬云. 淺談新輔助化療在乳腺癌治療中的臨床意義[J]. 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10):521-522.
[3] Turnbull L W.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early response prediction with quantitative MR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J].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6, 94:427-435.
[4] Bonadonna G, Veronesi U, Brambilla C, et al. Primary chemotherapy to avoid mastectomy in tumors with diameters of three centimeters or more[J]. J Natl Cancer Inst,1990,82(19):1539-1545.
[5] 牟鵬,厲紅元.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研究進展[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9):1011-1016.
[6] 錢鈞強,張霄蓓,馬懿,等. 多西紫杉醇對乳腺癌干細胞的作用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1(24):2749-2754.
[關鍵詞]燒傷;珍石燒傷膏;羥脯氨酸;wistar大鼠
[中圖分類號]R622 R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3)08-0836-04
燒傷創面愈合因素復雜,創面處理的好壞是燒傷治療的關鍵。選擇合適的藥物又是創面處理的關鍵,我院臨床使用的珍石燒傷膏療效確切,但其確切的作用機制未明?;诖?,本實驗在細胞分子水平研究珍石燒傷膏治療的大鼠在修復過程中燒傷部位羥脯氨酸含量的變化,同時觀察膠原及病理形態學的改變,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實驗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8只,體重(280±30)g,由長春市億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提供,SPF級。室內動物隔離器分籠,統一飼料,常規飼養。
1.1.2 主要藥品及試劑:珍石燒傷膏(吉林敖東延邊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20090,產品批號:1206004),羥脯氨酸測試盒(上海易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蘇木素染色液(北京斯百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IPA裂解液(北京百泰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大鼠燒傷創面實驗模型的制備及分組:將78只Wistar大鼠,用5%水合氯醛280mg/kg,腹腔麻醉,剪去背部長毛,8%硫化鈉退毛,隨機選取72只大鼠,每只大鼠背部左右各4個創面,用火焰點燃浸透天然氣的8層紗布持續30s、生理鹽水紗布蓋滅,制作大小均為1.0cm×1.0cm的深Ⅱ度燒傷模型(經病理證實)。隨機將模型大鼠分為3組,A、B、C每組24只,取6只未燒傷的大鼠作為正常對照組D組。A組采用同體對照方法,即: A組右側為實驗組,創面涂珍石燒傷膏,無菌紗布覆蓋后包扎固定;左側為對照,創面直接用凡士林油紗覆蓋包扎。B組背部8個創面全部涂珍石燒傷膏。C組背部8個創面常規消毒后,凡士林油紗覆蓋。以上各組均為隔日換藥。
1.2.2 觀察指標:珍石組和對照組的創面愈合時間、創面愈合率、創面平均瘢痕收縮率、創面組織病理學變化、膠原的分布和羥脯氨酸含量。
1.2.2.1 創面愈合時間:每天觀察創面愈合情況,創面完全上皮化時,計算創面愈合時間。
1.2.2.2 創面愈合率:于燒傷后7、10、14 和21天,采用透明膠片描記加稱重法測定局部創面面積[1],測定各組創面的愈合百分率。
創面愈合率(%)=(1-未愈合創面面積/原始創面面積)×100%。
1.2.2.3 創面平均收縮率:傷后第28天,采用膠片描記加稱重法測定痊愈后面積[1],利用公式計算創面收縮率,求得創面平均收縮率。
創面收縮率(%)=(原始創面面積-創面愈合后面積)/原始創面面積)×100%。
1.2.2.4 組織病理學觀察:同體對照組、珍石組及凡士林組各燒傷大鼠分別于燒傷后1周、2周 、3周和4周在無菌條件下大鼠創面活檢取材,每個時相點每組各為24個創面,按照標準進行HE染色,并在光鏡下觀察、攝像。
1.2.2.5 羥脯氨酸含量測定:采用酶聯免疫法進行檢測,嚴格按照羥脯氨酸測定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2 結果
2.1.燒傷創面一般情況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創面壞死組織呈干硬的黑色焦痂狀,大鼠燒傷創面未見感染征象,傷后3天創緣組織周邊略紅,創面輕度腫脹,創面皮膚組織質地韌,表皮燒焦,創面無觸痛,無水泡形成。傷后7天,同體對照組珍石側創面干痂從創面邊緣開始溶解、剝脫,并可見上皮從外向內生長,部分創面開始縮小,而凡士林側焦痂只有少許溶脫,創面紅腫明顯,創面無明顯生長,創周可見輕微紅腫,滲出較多,可見淡黃色液體滲出。傷后10天,同體對照組珍石側創面已大部溶痂,而凡士林側焦痂只有少許溶脫。創傷后14天同體對照組珍石側創面部分創面開始愈合,創面較干燥,觸之易出血。而凡士林側仍殘留少許焦痂未脫。隨后幾天可見珍石側創面愈合明顯,至傷后22天創面基本被上皮組織覆蓋,創面已基本愈合,可見絨毛狀毛發生長,新生皮膚彈性差。而凡士林側中央部痂皮未脫落,有少部分創面未愈合。約在傷后25天同體對照組凡士林側創面基本愈合,無毛發生長。A、B、C組觀察結果珍石燒傷膏治療組及對照組凡士林油紗結果一致。
2.1.1 創面愈合時間:A組 右側珍石組為(22.10±1.05)天,左側凡士林油紗組為(25.89±1.5)天,(A組右側較左側比較,P
2.1.2 創面愈合率測定:經檢測,同體對照組珍石側傷后7、10、14、21天的創面愈合率明顯高于通體對照組凡士林油紗側。
2.1.3 創面平均收縮率測定(傷后28天):A組珍石側創面愈合后平均收縮率為(48.7±5.35)%,凡士林油紗組創面愈合后平均收縮率為(68.4±6.35)%,兩組均數比較,差別有顯著性,(P0.05)。
2.2 組織病理學觀察:wistar大鼠燒傷后24h在光鏡下觀察,可見大量表皮細胞變性壞死、剝脫,表皮細胞及毛囊上皮細胞腫脹、變性,壞死或缺如。真皮層可見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部分膠原纖維變性壞死,排列紊亂,真皮深層仍見殘余正常毛囊汗腺等皮膚附屬器。A組珍石側及B組從燒傷后第7天開始,痂皮逐漸脫落,可見表皮細胞自汗腺處開始生長,增殖分裂活躍,并形成多層及形態分化的表皮細胞層,如圖1a;A組凡士林側及C組在傷后1周之內,可見大量中性粒細胞,痂下有新生毛細血管生成,可見部分壞死而極少有上皮細胞修復,表皮細胞生長緩慢、結構松散,形態分化不完全,如圖1b。燒傷后2周,A組珍石側及B組創面已出現較多的上皮細胞覆蓋,真皮內成纖維細胞密度增高,中性粒細胞減少,周圍膠原成分增多,可見上皮細胞自創緣及壞死組織界面爬行生長;而A組凡士林側及C組創面上皮細胞覆蓋較少,真皮內成纖維細胞密度略高,中性粒細胞略減少,新生上皮細胞自毛囊發生,痂下爬行生長較慢,新生膠原纖維排列方向較為紊亂,膠原之間的連接較松散。燒傷后3周,同體對照組珍石側及B組創面則完全上皮化,上皮細胞分化較好,成纖維細胞少,無炎癥細胞,膠原纖維排列整齊,如圖2a;A組凡士林側及C組上皮細胞自創緣及壞死組織界面爬行生長,創面上仍有壞死組織,上皮組織尚未修復,成纖維細胞較多,炎癥細胞減少,膠原纖維排列不整齊,如圖2b。燒傷后4周,同體對照組珍石側及B組創面則完全上皮化,上皮細胞分化較好,成纖維細胞增加不明顯,無炎癥細胞,膠原纖維排列整齊;A組凡士林側及C組上皮組織修復,被覆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較多,無炎癥細胞,膠原纖維排列欠規整。
2.3 羥脯氨酸含量:羥脯氨酸含量從燒傷后第7天到第21天呈逐漸上升趨勢,21天后下降,治療組在燒傷后7天,羥脯氨酸含量高于對照組(P>0.05),傷后14、21天,羥脯氨酸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本實驗通過動物實驗,觀察珍石燒傷膏如何促進創面愈合。創面愈合包括局部清潔、濕度、感染情況很多因素,這些過程都需要符合細胞生長的微環境,任何影響此過程的因素都可影響創面愈合[2]。燒傷創面愈合是機體對外來損傷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信號反應,其最終達到對損傷的修復,其中包括組織細胞的遷移增殖、肉芽組織的形成、細胞外基質沉積、再上皮化等[3],這些過程相互作用影響創面愈合。如何縮短燒傷創面的愈合時間,改善創面局部的微環境是很重要的。燒傷的治療方法眾多,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有切削痂植皮術,微粒皮移植術[4],脫細體真皮加自體刃厚皮移植術[5],不論哪種手術,都存在供皮區的問題。因此,探討非手術治療一直是燒傷學者不懈追求的永恒課題。在燒傷的保守治療方面祖國醫學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珍石燒傷膏能清熱止痛,活血生機,在臨床上已廣泛使用,我們通過實驗驗證其作用機制。本組實驗通過觀察珍石燒傷膏對大鼠深Ⅱ°燒傷創面愈合時間、創面愈合率、創面平均瘢痕收縮率等一般情況觀察,表明珍石燒傷膏能夠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提高創面愈合率,降低創面瘢痕收縮率。這與文獻[6-7]報道經珍石燒傷膏治療的患者傷口愈合快,瘢痕率和致殘率低,珍石燒傷膏具有縮短療程、改善預后之功效,是較理想的燒傷創面外用藥相符[8]。本實驗通過組織病理學觀察大鼠燒傷創面愈合,符合創面愈合規律,珍石燒傷膏能夠促進表皮細胞生長,使膠原排列規律,促進皮島形成,皮質腺和毛囊增生。
羥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是膠原蛋白的主要組成成分,是非必需氨基酸,不屬于20種常見的氨基酸,約占氨基酸膠原總量的13%,是衡量組織膠原含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近些年來,Hyp的研究和開發已經引起醫藥、生化、食品及美容業等方面的廣泛關注[9]。膠原是極少數含有羥輔氨酸的蛋白質之一[9-11],因此,羥輔氨酸含量的多少反應了局部新合成的膠原的多少,而膠原蛋白含量的多少又可以反映創面愈合的程度。本實驗通過羥脯氨酸含量檢測,進一步驗證了羥脯氨酸含量是檢測膠原含量的重要指標,羥脯氨酸含量從燒傷后第7天到第21天呈上升趨勢,21天后下降,治療組在燒傷后7天,羥脯氨酸含量高于對照組(P>0.05),傷后14、21天,羥脯氨酸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
珍石燒傷膏的主要成分是石膏(煅)、爐甘石(煅)、南寒水石、花蕊石、海螵蛸、沒藥(炒)、乳香(炒)、珍珠等,珍石燒傷膏具體是哪種成分在創面愈合過程中起作用,占多大比例,如何加減,將是本課題的研究方向,使其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更好的為廣大燒傷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孫同柱,付小兵,顧小曼,等.重組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促進兔燙傷創面愈合的實驗研究[J].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2000,17:12-14.
[2]Choi YS ,Hong SR Lee YM, et al.Study on gelatin-containing artificial skin :I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gelatin-alginate sponge[J].Biomaterials,1999,20(5):409.
[3]付小兵,程飚,盛志勇.創面愈合與瘢痕形成的分子學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2,6(4):464.
[4]孫維國,于劍剛,陳成,等.改良自體微粒聯合大張同種異體皮移植治療大面積深度燒傷臨床應用與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3):68.
[5]孫維國,樊星.脫細胞異體真皮修復燒傷瘢痕的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08,17(7):974-975.
[6]閆曉航.珍石燒傷膏治療II度燒傷創面157例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7,2(32):110.
[7]陳光玉.珍石燒傷膏治療面部燒燒傷78例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4):383.
[8]程小平、程志華、彭文方,等.珍石燒傷膏在Ⅱ度燒傷創面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5):507.
[9]張自強,趙東旭,楊新林.羥脯氨酸的研究與開發[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6,28(1):55-58.
[10]索偉,馬愛敏,王興林.短波紫外線照射四肢火器傷后組織中羥脯氨酸含量的變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