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范文

    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

    第1篇: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范文

    第一節 什么是變態心理學

    人的心理活動存在正常心理活動和異常心理活動,這種正常與異常表現在不同個體身上;

    對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的理解:

    1.有精神障礙的人,其心理活動并非全是異常;

    2.正常心理活動和異常心理活動之間可相互轉化;

    3.正常心理活動與異常心理活動在人類群體中并存是永恒的。

    變態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尚缺乏確切定義(是以心理與行為異常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分支學科);

    有觀點認為,應將異常心理作為疾病來研究------病理心理學;

    也有觀點認為,有相當多的心理異常,尚無器質性損害證據,不能稱作“疾病”,只能看作腦的功能。

    目前只能用”Abnormal psychology”,即變態心理學或異常心理學來命名。

    變態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區別:

    變態心理學:心理學分支,側重研究和說明異常心理的基本性質與特點,研究個體心理差異以及生存環境對異常心理發生、發展的影響;

    精神病學:臨床醫學分支,著重研究異常心理的診斷、治療、轉歸和預后,以及精神病的預防與康復;

    二 對心理異?,F象的現代說明

    1 精神分析的理論說明

    兩個基本命題:

    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

    性的沖動,廣義和狹義的,都是神經?。ㄉ窠洶Y)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性”:個體為了求得愉悅而對軀體部分進行的操作活動(如吸吮、撫摸)。

    主要觀點(基于上述命題推演出的判斷):

    (1)力必多:人類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動的動力。

    口腔欲階段:出生~1歲左右,嬰兒的生物本能與欲望主要是獲取滿足與舒適?!白晕医缦蕖鄙形葱纬?,整個心理生活處于“自愛”階段;

    欲階段:2~3歲,心理發展上,最主要的課題是學習如何控制、駕馭自己的生物本能和生理機能,來適應現實的世界。自我意識開始增強----“幼兒反抗期”;

    生殖器欲階段:4~5歲,完成“自我界線”的劃分,同時已能區分男女兩性差別,表現出對異性父母的特殊情感----“性蕾期”。

    人的心理結構:

    潛意識:被深深埋藏而不能被意識到的精神活動,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幻想、夢、精神錯亂、催眠狀態、或精神分析時使用“自由聯想”,才會出現于意識中;

    前意識:介于“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精神活動,雖屬無意識,但經本人加以注意或努力,即可易于浮現到意識境界;

    意識:能被意識到的精神活動。

    人的防御機制

    防止沖突引起焦慮的能力(弗洛伊德稱之為“壓抑”或“克制能力”);

    是應對挫折或困難時所采取的自我保護方法;

    多為無意識過程;

    恰當地使用是正常的心理現象,而過度、不當使用則可能為病態表現;

    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異?,F象的說明:

    合理地度過“性心理”發展的每個階段,是未來心理健康的充必要條件。如果發展受挫,會出現性心理發展的“固著”或“退化”,造成未來人格的變態和心理異常;

    “自我”必須學習外部世界,理性處理“本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因而體驗焦慮;

    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慮,必須克制、壓抑非理性沖動,如果克制和壓抑非理性沖動的力量不足,會產生異常心理和行為;如果壓抑力量足夠強大,會形成意識不到的痛苦,這種沖突痛苦隱藏在潛意識中,但常會以扭曲的形式變相表達出來。

    2 行為主義的解釋

    行為主義心理學介入變態心理學的早期記載是巴甫洛夫用高級神經活動學說來說明人的異常心理現象;

    巴甫洛夫既非從純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角度,亦非從現象學角度描述異常心理與行為,而是通過實驗結果的分析來說明異常心理現象;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

    條件刺激 (食物)

    + 反射(流涎)

    非條件刺激(鈴聲)

    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理論:

    三個特征:

    強度: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的強度,存在強弱之分;

    平衡性: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強度的均衡性,存在平衡與不平衡之分;

    靈活性: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相互轉換的速度,有靈活與不靈活之分;

    巴甫洛夫認為,神經癥和精神病的原因是興奮和抑制這兩個基本神經過程的沖突造成的

    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工作的一般技術路線:通過動物實驗的結果,演繹和推論人的心理,再以人為實驗對象,研究其行為并與動物實驗結果相比較;

    盡管目前許多學者將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作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開端,但按上述路線探索人類心理現象的第一人是桑代克;

    美國行為主義學派的代表:

    華生:舊行為主義代表人物,其將對人或動物的行為的環境影響歸納為:刺激與反應(S- R)

    斯金納: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其發明了“斯金納箱”,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評價1

    不同行為主義觀點,雖然其各具特色,但最終按科學發展的自身規律,達到互補的目標。特別是行為主義心理學與現代腦科學的結合,對人類變態心理學的解釋與矯正,開辟了新的途徑;

    評價 2:

    盡管對行為主義理論也有褒貶之辭,但其下述論點得到人們的認可,即:人類無論是在種系進化中,還是在個體發育中,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作為一種適應環境和積累經驗的本能(認知本能),絕對是心理發展的動力之一。

    3 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解釋: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關注人的經驗,將人作為處在其整個生活過程中的一個整體進行理解;

    強調人類獨有的特性,如選擇性,創造性和自我實現;

    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關心人的潛能和發展;

    潛能概念:人的潛在發展能力;

    潛能性質:無論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均具有趨向完善的性質和特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對異常心理的解釋:

    心理問題和心理異常是由于“潛能”趨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礙,是“自我”無法實現的結果;

    馬斯洛認為心理異常最基本的表現是“存在焦慮”(“基本焦慮”),即“存在”與“責任的沖突;

    人的根本意義是“存在”,是個體的自由和獨立性,同時又有義務維護自已賴以生存的群體---人類社會,因此必須承擔“責任”。 這種“存在”與“責任”的沖突對立所造成的焦慮,就是“存在焦慮”;

    第三節 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及其區分

    正常心理活動功能:

    保障人作為生物體順利地適應環境,健康地生存發展;

    保障人作為社會實體正常地進行人際交往,在家庭、社會團體、機構中正常地肩負責任,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組織正常運行;

    使人類正常地、正確地反映和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性,以便創造性地改造世界,創造出更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條件。

    異常心理活動:

    上述正常心理活動功能喪失,無法保證人的正常生活,社會活動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受到損害。而且以其異常的心理特點,隨時破壞人的身心健康。

    (1)、內省經驗標準:

    病人: 病人本人的主觀體驗;

    觀察者: 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對被觀察的行為作出正?;虍惓5呐袛啵灰恢滦杂柧殕栴}。

    (2)、社會適應標準:

    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要求和道德規范;能否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和改造環境;能否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

    是否具有與其年齡、文化程度及職業相稱的社會能力。

    將個體的行為與社會行為常模相比較

    4、心理學區分原則:

    (1)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

    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其形式和內容上必需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

    自知力:

    定義:患者對自已精神疾病的認識能力。

    “自知力喪失”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對自身狀態的反映錯誤,或是“自我認知”與“自我現實”的統一性的喪失

    鑒定標準:自知力,妄想

    (2) 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系,這種協調一致性保證人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高度準確和有效;

    鑒定標準:情感(邏輯、意向)倒錯

    第2篇: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范文

    【論文摘要】存在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中廣泛傳播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典型代表。存在心理學作為在心理治療領域中發展起來的頗具影響的心理學研究取向,其產生和發展必然受到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本文試圖從二者的研究內容出發,闡述存在主義哲學對存在心理學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存在主義是把人的個人存在當作全部哲學的基礎、出發點的生存哲學、人生哲學. 它起源于19世紀丹麥哲學家克爾凱廓爾,形成于 20 世紀20 年代的德國.它主張研究個人的存在及其基本狀態,強調個人的獨特的個性、生命與本能, 注重人的主觀經驗,重視現實人生,并以此作為人的出發點,由此逐漸成為20世紀的一大重要哲學流派。

    存在心理學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歐洲起源的,五十年代后逐漸傳入美國。它是把存在哲學的觀點運用于精神病學后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學觀點,是以存在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以精神分析為技術前提、以心理治療為手段,主張人能通過自我意識和自我反思來增強和超越自我,通過自由選擇來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心理學研究和治療方法。

    由此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出,存在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哲學思潮 ,為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并對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 二者產生的時代背景的相同

    存在主義興起于二十世紀20年代的德國,很快流行于法國,50 年代后流傳于歐洲各國,60 年代又流行于美國。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在當時傳統哲學比較空泛,社會動蕩不定,文化劇烈變遷,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危機為存在主義哲學的發展做了充分的準備。兩世界大戰后,歐洲的許多國家都面臨著經濟危機和社會蕭條。通貨膨脹、工人失業、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等社會問題加深了人們心理上的陰影,導致人們悲觀、痛苦、煩惱甚至面臨死亡的威脅。在迅速增長的社會經濟和人性喪失的戰爭恐怖面前,人們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到空虛和惶惑,找不到自我生活的中心和價值,找不到自我生存的意義。這時人們不可避免地開始思索人存在的可能性,人的本質是什么,探尋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存在主義哲學在此時應運而生,并逐漸在歐洲各國傳播開來。

    存在心理學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歐洲起源的,與存在主義哲學都是歐洲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劇了歐洲社會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各種危機,連綿不斷的戰爭使人們喪失了安全感,喪失了自由和尊嚴。他們感到了人情的冷漠,孤獨,空虛,人的異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各種心理疾病也紛至沓來。精神病醫生發現弗洛伊得的精神分析學說已經不能很好的理解在病人的存在中究竟發生了什么。就在這時,他們接受了存在主義哲學,以存在分析為基礎來研究病人的生活史,這樣存在心理學開始萌芽并逐漸成為一種學術思潮。

    2 二者都以人及其存在當作研究對象

    我是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我怎樣實現我的價值?我怎么樣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存在主義和存在心理學家們共同研究的主題。克爾凱郭爾首先提出,哲學應當把人當作研究對象,應當研究孤獨的個人,研究個人的存在,研究個人存在的基本狀態,通過個人主觀的心理體驗達到與上帝的聯系,獲得精神上的解脫。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里提出,哲學應當追問“在者”的“在”以及它為什么“在”、怎樣“在”等等有關“在的意義”的問題?!白穯柎嬖谝饬x的問題第一次在哲學史上被特別作為問題提出來并得到了發展?!?陳嘉映,1995,第31頁)

    瑞士精神病學家賓斯萬格是歐洲存在心理學的先驅,他曾是弗洛伊德早期的追隨者。在他讀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一書后,從一個精神分析的崇拜者逐步轉為存在心理學家。他借助于海德格爾關于人類存在結構的研究,對精神病人的內部經驗世界進行了重新建構。把精神分析、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概念加以綜合,試圖用存在主義哲學對精神分析重新解釋,提出了存在分析的心理治療方法。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羅洛·梅為了探尋人生存在的價值,也主張通過對人及其存在的探索和理解,研究“人的本體論存在”,來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的心理結構,使所有的心理治療體系都能建立于其上。

    3 二者都重視“在世界中的存在”

    海德格爾說,人的此在的基本結構是“在世界之中”,它是此在的最內在的最根本的存在狀態,是此在的先驗規定性。他認為,世界和此在是一同出現、一同存在的。沒有一個孤立的主體,也沒有一個孤立的世界。世界是此在作為實際生活在其中的那個東西。此在在世界中就是在自己的家,猶如人和他的家是不可分離的,人與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賓斯萬格根據海德格爾此在 “在世界之中”的理論,把世界中的存在劃分為三種:周圍世界、人際關系世界和自我世界。周圍世界是作為生物有機體的人的周圍環境世界;人際關系世界是社會聯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世界;自我世界是自我反思和自我認同的世界。他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世界為存在分析的哲學前提,構建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存在的關系方式,作為存在分析治療的理論依據。

    羅洛·梅接受了存在哲學和賓斯萬格的觀點,他把人存在與世界上的關系設想成為一種三維關系,他稱之為“存在與世界上的三種方式”,包括人與環境的關系方式、人與他人的關系方式、人與自我的關系方式。他把這三種方式視為有機聯系的整體,強調三種方式的同時存在性,比較全面的理解了人的存在。

    4 二者都強調了人的自由選擇

    存在主義者都把自由看作是人的最重要的屬性。幾乎每一位存在主義哲學家都談到了人的自由選擇。存在主義哲學的鼻祖克爾凱郭爾認為,選擇是一種絕對的意志自由,是指一種神秘的,突然的、超理智的絕對自由的精神行動。人的自我選擇是絕對自由的,“自我即是自由”。這種自由選擇對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選擇決定了人的存在方式,決定了人能否達到真正的“存在”。

    同樣,雅斯貝爾斯也十分重視人的自由,自由是他的人生哲學的一個核心內容。他說:“自由不是許多現象中的一種現象,而是一切人的命脈?!薄叭绻铱吹饺说淖杂桑揖蜁吹饺说淖饑馈!彼J為,人之所以成為作為自身存在的人,就是因為他是自由的,是自由把人和他物區別開來。正是自由,使人的實質從本質上區別與人的生存?!拔揖褪沁M行著選擇的存在”,也就是說,我有我的選擇,人的選擇或抉擇是自由的。

    薩特更加注重存在主義自由觀。他認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質,因為人的存在就是自由。他所說的自由只是意味著選擇的自由性,“自由之為自由,僅僅是由于這個事實:這個選擇永遠是無什么條件的?!比藗兗词共荒苓x擇自己所處的位置,但可以自由的選擇怎么認識、對待目前的狀況以及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和行動。薩特同時強調,個人須對這種自由的選擇負有責任。這種責任包括對自己負責和對他人和社會負責。這樣,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上的自由觀就成為人做出自由選擇的合理性的唯一標準。

    受存在主義哲學家們的影響,存在心理學家們也十分重視自由選擇在人的存在中的作用。羅洛·梅從一開始就堅持人的存在的獨特性,認為人是一種能自由選擇、自我決定、自我負責的存在。他把自由視為人格的基本結構的成分之一。自由是人類存在的一個完整而明確的成分,是人的全部存在的基本條件。一個人只有相信自己是真正自由的,他才能具有創造性意愿,他的自我潛能才能夠得到發展,他才能自由并負責任地選擇其行為方式。羅洛·梅指出:“心理治療的目的是使人獲得自由?!蓖瑫r,他又強調自由和責任是不可或缺的。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就是對自己的存在負責。

    布根塔爾也強調人的自由選擇性。人的存在是有限的,為了將這種有限的存在進行擴展,就會進行選擇。選擇是人先天就有的自由,也就是說,“自由是選擇的自由”。同時,人又必須對自己作出的選擇負責。這種觀點同羅洛·梅的理論如出一轍,與存在主義哲學也一脈相承。

    5 二者的理論都蒙上了悲觀色彩

    存在哲學家們在研究人的基本狀態和人生價值時,都認為人的一生是痛苦的,是悲觀的。克爾凱郭爾詳細的研究了人的存在狀態,把人的純粹主觀意識及其活動作為自己哲學的主要內容,闡述了一系列主觀體驗,為存在主義奠定了悲觀主義的基調。他認為這些主觀體驗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恐怖。它沒有確定的對象,也沒有明確的危險和威脅,它來自各個方面。這是一種在無法描述的深奧莫測的神秘情感前的戰戰兢兢的狀態。(2)厭煩。它是恐怖的表現形式之一,包括有對象的厭煩和無對象的厭煩,后者的意義更為深刻,是一種真正的厭煩,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存在的處境。(3)憂郁。這是當厭煩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并使人更加心煩意亂時的表現。人如何選擇和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人憂郁的原因和秘密。(4)絕望。它是一種精神上的表現,與人內在的永恒性有關。真正的絕望,是對自己的絕望,這種絕望可使人處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之中。

    海德格爾認為,人生存在的整體結構是畏和煩。“畏之所畏的東西是在世的在本身,是世界本身,而不是一般的在世內的在者?!彼鼪]有具體的對象,但在畏懼的包圍下,人們有一種壓迫感,說不出為什么畏懼,但它卻滲透在自我的心靈深處。正是這種畏懼,可以使人從沉淪中蘇醒,意識到本真的自我,從而能夠成為獨立自主的單獨的個人。煩標志人的本質,人生種種的存在狀態。這種煩主要指人們總是關心、掛念著某些東西,為某些東西感到憂慮。另外,海德格爾提出“向死而在”,認為死對人是如影隨形的東西,人的一生時時刻刻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人對周圍事物的擔憂,歸根結底是對死亡的擔憂。

    雅斯貝爾斯分析了四種邊緣處境,即死亡、苦難、斗爭和罪過。所謂斗爭,指實存與生存之間的對抗,沒有斗爭,就沒有生存,同時斗爭又在摧毀著生存。只有死亡才是使生存得以存在實現的條件。他主張人們對未來要抱有一種悲觀態度,要準備失敗,面對死亡,因為只有在這樣的邊緣處境中,人才能夠感到無路可走,因而背水一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所以他說:“誰以最大的悲觀態度看待人的將來,誰倒是真正把改善人類前途的關鍵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徐崇溫,1986,第279頁)

    上述存在哲學家們給我們展開了人生的悲觀主義的畫卷。與他們觀點相同的是,羅洛·梅在研究現代人的意志問題時發現,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速緊張,人們在忙碌工作的同時,心中充滿了對都市生活的厭惡。他們心靈深處對現實、對他人、甚至對自我都深感懷疑和恐懼,對人生的價值和方向都非常迷茫。

    雖然二者都針對上述人生的狀態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但總的來說,他們都認為人的一生充滿了焦慮、恐懼、空虛、孤獨,還得面對死亡,因此實質仍然是悲觀主義的。

    參考文獻

    [1] 徐崇溫.存在主義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 楊韶剛.存在心理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第3篇: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 心理學;問卷調查;在校大學生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on on Psychology in Henan College Students. Li Kangle, Li Jianping, Wei Yongxia, et al.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4530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on on psychology in college students, to privide reference for popularizat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and to privide making decision for the developing of psychology. Methods Random sampling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self-administering and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Resul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many of them are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psychology, and long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however, quite a few of them have som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psychology, and even 20% of them hold strong prejudice against psychology. Conclusion Although psych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as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influence of it on society is far from enough. It is a pressing issue to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psychology knowledge.

    【Key words】 Psychology; Questionnaire; College students

    1 引 言

    心理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單從字面上很難去了解其內在的實質。尤其在中國,傳統上的觀念和片面的宣傳導致許多人對心理學的認識存在著某些偏差,正如張侃教授所說:目前人們對心理學的誤解或是不理解已成為心理學發展的障礙[1]。人們對心理學的認識和認同程度是心理學發展現狀的重要組成部分, 反映著心理學的社會影響力,決定著心理學的發展速度。無論是要學好心理學,還是要做好心理學的研究, 都必須認清人們對心理學的認識現狀進而了解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 指導我們的工作,確定自己在心理學上的努力方向和應對現狀的決策, 也為心理學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近幾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各種心理問題也不斷出現。心理學對社會發展的應用價值越來越明顯,但在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同時,有多少人能正確地認識心理學,多少人還存在著偏見,存在著什么樣的偏見呢?對于這些我們必須調查清楚,因為它影響著心理學各項工作的進行,也關系著心理學的發展前途,只有清楚了這些情況,我們才能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加強心理學知識宣傳,才能使心理學更好地聯系社會,服務社會,為人們所接受。因此我們新鄉醫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04級學生就“在校大學生對心理學的認識”這個問題組成調研小組開展了有關的調查。對河南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也能從一個方面反映出該現實狀況。本文將初步調查情況公之于眾,以得到心理學界前輩、專家、學者及學友們的指教。

    2 對象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 從鄭州大學、新鄉醫學院、河南師范大學、河南財經學院等9所大學隨機抽取的在校大學生共1400名, 其中有130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

    2.2 研究方法 自編調查問卷[2,3],進行評估性問卷調查,對非心理學專業和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略作比較,主要調查分析非心理學專業學生對心理學的認知狀況。

    2.2.1 問卷設計及內容 先利用開放性問卷40份,在新鄉醫學院在校學生中搜集對心理學的各種看法和疑問,再把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概括分類,編制成調查問卷。問卷包括三大部分40個題目,第一部分(14個題目)為是非選擇題;第二部分(14個題目)采用5點測量法,把每種看法分為很同意,較同意,不了解,較不同意,很不同意5個水平;第三部分(12個題目)為不定項選擇題, 里面都包含一個供被調查者主觀發揮的項,以彌補所制問卷客觀題的局限。在本問卷中包含了對心理學學科性質的認識及態度,對心理學現狀的了解和對前途的推斷和預測,對心理學知識的了解及對心理健康的認識等各類內容。

    2.2.2 描述性統計 共發放問卷1400份,收回有效問卷1303份,有效回收率93.1%,其中非心理學專業有1275份,男生610人,女生665人,大一學生264人,大二學生738人,大三學生248人,大四學生25人;心理學專業的有128份,男生40人,女生88人,大一學生38人,大二54人,大三36人。

    2.2.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 結 果

    3.1 對非心理學專業和心理學專業的調查結果獨立進行統計,并作適當比較(問卷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結果分別見表1,表2。

    3.1.1 對非心理學專業學生的調查情況 有87.1%的人對心理學感興趣,且他們中有將近90%的人都讀過心理學方面的書或文章,了解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比如:心理測驗,心理治療,抑郁癥等,但是有29.3%的人卻認為心理學只能當作副科,選修課或興趣愛好等,不適合作專業來學。此外還有將近20%的人對心理學存在很大的偏見,甚至有10%的人認為心理學是一門偽科學根本沒什么用,30.2%的人對心理治療沒信心。在對待心理健康的問題上,有78.6%的人認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等重要,且有68.9%的人認為心理因素會影響身體健康。盡管如此,47.6%的人如果發現自己有心理問題,會對去看心理醫生感到不好意思,44.7%的人在有煩心的事時,很少找別人訴說;在對心理學現狀和前途的分析上有54.7%的大學生抱有樂觀的態度,認為前景良好,目前心理學人才非常緊缺;然而人們對心理學的認識還有不少誤區:一是認為心理學就是精神病學(23.6%)或就是心理咨詢,心理治療(54.1%);二是認為學心理學或搞心理學的人都是不正常的(24.8%)。在校大學生心理學知識的獲得主要途徑是書籍(76.5%),而通過社會宣傳獲得的人比率較低(26.5%)這與64.3%的人認為心理學在中國的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人缺乏對其正確的認識相一致。

    3.1.2 對心理學專業學生的調查情況 由于他們都已開設了心理學課程,對心理學的認識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對中國的心理學畢業生的就業,和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前途并不比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表現的樂觀――因為兩個群體對表1(13)“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前途是非常渺茫的”和(5)“目前,心理學畢業生在中國就業非常艱難”題做答情況作對比比率差異的顯著性檢驗Z值分別為0.94和0.40遠小于1.96,說明心理學專業和非心理學專業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并無差異。而非常贊同“心理學只能當作副科,不適合當作專業來學”觀點的人比非心理學專業的還要高,經檢驗Z值為2.53大于1.96,說明該差異是顯著性的。不論是心理學專業還是非心理學專業對心理學都有夸大的現象,認為心理學工作者能透視人的心理,學好了心理學就好像掌握了讀心術,抱有該觀點的人中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所占的比率比非心理學專業學生還要高。

    3.2 非心理學專業年級之間比較 通過方差分析,得知年級之間對各個題目的認識并無差異,P>0.05,即年級之間對心理學的認識和所具有的心理學知識并無太大的差異。

    4 討 論

    調查結果顯示對心理學感興趣這是大部分(87.1%)河南高校大學生的共性,他們渴望接觸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知識.心理學作為一門交叉的學科,它在中國真正的發展不過是20年來的事,目前心理學的發展水平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心理學的廣闊發展前景,這與54.7%的河南在校大學生認為的心理學前景良好,目前心理學人才相當緊缺相一致.而之所以有50%的心理學專業學生和48.3%的非心理學學生對中國心理學畢業生的就業表現的并不樂觀,可能主要是因為雖然我國社會上心理學應用有一定的繁榮,但由于這個繁榮才剛剛開始,各方面還都不正規,也帶來了一定的混亂,這就使人產生了迷惘和擔憂,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更是這樣。

    心理學是一個覆蓋面很廣的學科,也正是由于它的寬泛性,使人們對它的認識存在很多的局限,很多人不能看清心理學的全貌,而往往根據自己平時接觸到的東西去推測心理學.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目前心理學在中國高校的應用主要是心理咨詢和心理測量,很多人便認為心理學就是心理咨詢,就是心理測量;另外還存在一些情況,就是大學生對心理測量有一種新鮮感,很多人不懂心理測量的原理和缺乏正確的指導,導致一些不科學的測量問卷有流行的態勢,這必將導致人們對心理學的誤解;此外大學生對心理學的認識偏差,我們認為還有幾條原因:一是傳統思想的影響,二是目前中國心理學工作者比例非常小對心理學的應用、宣傳和普及不夠,加上很多的非科學的東西往往冠以心理學的名號,嚴重誤導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認識。

    在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上,能夠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有心理問題會對去看心理醫生感到不好意思,甚至很少找別人訴說,這是將近一半的大學生(47.2%)的共同心理,這也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心理學工作者要不斷總結經驗,轉換思路,尋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通過日常的生活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

    5 結論與建議

    第一,加強心理學的科普宣傳工作是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4],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活動,向大學生們講述心理學的內容和原理,幫助他們區別非心理學的甚至是非科學的東西。

    第二,加強應用心理學人才的培養和素質提高,擴大心理學工作者規模,在此過程中要完善心理學方向和職業管理體制,實行科學的嚴格的資格認證制度[5],為心理學畢業生指定合適的崗位,便于就業。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除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測量外,要不斷地開展新方式,擴展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范圍,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開展專家講座,開展各種心理疏導和訓練活動,這也是一些人所提出的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化的觀點。

    6 參考文獻

    [1,4]張侃.我國心理學的現狀與發展對策.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2):81-85

    [2]朱玲玲.淺談調查問卷的設計與分析.上海統計,1997,10

    [3]向麗紅.淺談高等農科院校開設心理學課的必要性.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5):505-507

    第4篇: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精神分析學派 游戲理論 學前游戲理論建構

    精神分析學派的游戲理論最初由弗洛伊德提出,建構于精神分析學派基本理論之上,并隨著這個學派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在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精神分析運動并非一帆風順,弗洛伊德本人及其后繼者不斷地對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進行修正和變革,精神分析內部不斷分裂與重組、演變與發展。[1] 至今,人們將由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包括其早期理論與晚期理論稱為古典弗洛伊德主義。而對弗洛伊德進行修正,發展而來的新弗洛伊德主義主要包括以埃里克森、安娜?弗洛伊德為代表的自我心理學派,以克萊因為代表的客體關系學派,以霍妮、沙利文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和以鮑斯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分析學派等。

    一、精神分析學派游戲理論的理論基礎

    精神分析學派的游戲理論最初由弗洛伊德基于其人格結構理論提出。他將人格結構分為“伊底”、“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帶有濃厚的生物性色彩,他最重視的是處于心靈最底層的“伊底”,代表人作為生物最原始的欲望和沖動,受“唯樂原則”控制、盲目地滿足本能欲望,沒有理性。代表著人的理性的是受到社會道德規則內化的“超我”,被“至善原則”支配。在弗洛伊德看來,“自我”是被動的、等待指令的、不具有能量的,是“本我”與“超我”的協調者。一方面,由于生物性決定,受“唯樂原則”操控,要滿足“伊底”的欲望和沖動;另一方面,又要將其納入社會道德所接受的行為活動中。所以,若平衡機制良好,人就擁有健康的人格;若平衡機制失調,就會引發心理沖突,產生心理異常。

    弗洛伊德基于人格結構理論闡釋兒童游戲,他認為“自我”的平衡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游戲中獲得的。[2] 筆者將其觀點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游戲動機、游戲本質、游戲發生周期、游戲與工作關系、游戲在治療中的運用。弗洛伊德奠定了精神分析學派游戲理論的基調,其后繼者也從不同側重點對他的游戲理論進行了繼承、修正與完善。

    二、精神分析學派游戲理論的基本觀點與發展線索

    (一)游戲的動機――“唯樂原則”

    1.弗洛伊德:游戲的發生受“唯樂原則”的驅使

    弗洛伊德認為,過去經典游戲理論的觀點都沒有突出游戲的“愉快成分”。他認為,游戲和其他的心理事件一樣,都受“唯樂原則”的驅使。[3]“唯樂原則”體現在游戲上,一方面表現為創造出安全、虛構的環境滿足兒童在現實中不能達到的愿望。另一方面表現為“強迫重復”,是對創傷事件的“掌握”,發泄消極情緒。[4] 例如,兒童常常在游戲中愿意主動重現痛苦經歷:扮演醫生為娃娃打針,扮演妖魔鬼怪,等等。在此過程中,兒童通過對痛苦經歷的重現,以積極主動的身份不斷重復、演練、最終宣泄消極情緒,“掌握”痛苦經歷從而獲得壓力的釋放與安全感。所以,“掌握”也是“唯樂原則”不同形式的表現。

    2.埃里克森:“掌握”理論的積極發展――在游戲中解決發展危機

    埃里克森修正弗洛伊德消極傾向的“自我”,強調“自我”的積極主動因素。與弗洛伊德將人格發展限定在兒童期不同,他提出“畢生發展觀”,強調來自社會的要求和自我對發展危機的解決?!罢莆铡崩碚撚纱税l展為對人格每個發展階段危機的解除?;诜e極的“自我”,他提出游戲可以幫助“自我”對生物性和社會因素進行協調和整合。[5] 在人格發展的階段,游戲也可以幫助“自我”解決每個階段的主要危機,幫助兒童從一個階段向下一階段不斷發展。例如嬰兒在與父母帶有游戲性的互動中獲得安全感。在游戲中,兒童可以不為自己的失敗、過錯負責,從而獲得成就感、自信和自主感,克服自己的羞怯疑慮。

    在人格發展階段中,“俄狄浦斯情結”是精神分析學派探討的重點。此階段對應埃里克森3~6歲的“主動性―內疚”危機階段。他同意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說法,即男孩因為對母親的愛所以對父親表現出敵意,女孩則因為對父親的愛所以嫉妒母親。[6]兒童的這種行為必然失敗并引起兒童的焦慮。成人需要理解兒童的這種發展危機,并用某種方式將其合理化,以幫助兒童獲得主動性。游戲則為兒童創造了這樣一個虛構的環境,通過對同性父母的自居的角色扮演來化解危機。在角色游戲中,兒童逐漸獲得性別角色意識。

    因此,埃里克森也格外注重學前期,又將其稱作“游戲年齡”。[7] 在此階段,游戲作為兒童的生活方式,是化解人格發展危機最有效、最自然的方式。積極的“自我”在游戲中獲得充分機會而得以完善。

    3.蒙尼格:消極繼承――游戲為攻擊性驅力的宣泄提供合法途徑

    蒙尼格對弗洛伊德的游戲思想進行了消極的繼承,將“宣泄”局限在攻擊性、破壞性驅力上。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攻擊性,游戲使這種攻擊性驅力得到釋放,并處于社會允許的范圍。例如,兒童可以在游戲中撕紙、奔跑、擊打玩具等,以釋放攻擊性驅力。他雖然為暴力游戲找到了理論依據,但是研究證明這種宣泄只會加強攻擊而不會減弱。

    (二)對游戲本質的認識――虛構性與角色游戲

    1.游戲的虛構性

    有研究者將弗洛伊德的游戲理論稱為20世紀虛擬論、游戲論的最大代表,其游戲論可概括為愿望滿足論和想象論:游戲是人借助想象來滿足自身愿望的虛擬活動。[8] 弗洛伊德認為,“游戲的兒童行為,同一個賦予想象的作家在這一點上是一樣的,他創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或者更確切地說,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9] 弗洛伊德認為,統治兒童期的愿望就是快快長大成人,做大人能做的事情。[10] 但是由于能力不足,還不能完全像成人一樣活動。所以,游戲從現實中抽離出一個想象的世界,在這里,兒童可以在想象中成為成人,做成人的事情,滿足兒童的愿望。

    2.角色游戲

    精神分析學派的游戲觀點主要圍繞“想象”“虛構”等詞,將游戲看作是滿足自身愿望的虛擬活動,使人在游戲世界得到“伊底”與“超我”的平衡,獲得健康人格。所以,象征性游戲、特別是角色游戲也成為精神分析學派游戲探討的核心類型。埃里克森指出在“游戲期”,游戲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兒童扮演獨角戲或陷入白日夢,在此過程中,他們能夠演出或夢到這一階段的沖突并加以解決;二是尋求同伴共同游戲,演出個人或相互之間的生命危機。[11]

    精神分析學派不贊同傳統心理學的觀點:兒童扮演角色出于模仿本能。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扮演中顯現了對角色的情感傾向和選擇性。佩勒系統闡釋了弗洛伊德的這個觀點。佩勒認為兒童對角色的選擇,往往基于他們對某個人(角色原型)的愛、尊敬、嫉妒或憤怒的感情。[12] 通過游戲,兒童“成為”他們喜愛的成人,通過模仿害怕的事物消除恐懼或者使自己不合理的行為合理化,從而獲得快樂。

    (三)游戲發生周期――兒童期

    精神分析學派游戲理論認為,真正的游戲發生在兒童期。成人時期游戲被其他創造性活動代替,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游戲。換言之,兒童游戲是身心統一的想象活動,而則是純粹的精神游戲。

    同時,埃里克森也認為兒童游戲以玩具為載體,而更多是關于藝術、創造與生活。埃里克森指出在青年階段,游戲失去了其作為一種主要發展功能的重要性,青年意識到將游戲作為對早期生活問題的手段是幼稚的。埃里克森將幻想中的角色扮演看作是青年解決統一性的適當手段,也是幼兒期游戲的合法延伸。[13] 精神分析學派雖然注意到成人創造性活動中的游戲性,但是仍將真正的游戲限定在兒童期。

    (四)游戲與工作的關系

    弗洛伊德認為,“游戲”的對立面是“現實”而非“工作”。安娜?弗洛伊德發展了這一基本觀點。她提出了六條發現線索,其中一條是:從關注自己的身體到關注玩具,從喜愛游戲到參加工作。[14] 她闡釋嬰兒從玩自己和母親的身體開始,到過渡到客體,到玩柔軟玩具,到開始社交活動,最后發展至為了施行一項長期計劃,可以為了從最后的結果中獲得快樂,而忍受挫折,能依據現實的要求在升華中獲得快樂。這時,兒童的游戲能力就發展成為工作的能力。[15] 同時,她認為游戲并不完全被工作取代,游戲與工作相互交互著。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精神分析學派將游戲和工作看作一個發展、過渡的連續體。當人們從工作中獲得快樂時,工作中仍存在游戲性體驗。

    (五)游戲在治療中的運用

    精神分析學派與學院派心理學不同,它發端于精神病學,建立在臨床醫學實踐的基礎上。[16] 所以,其游戲理論也帶有濃厚的醫學色彩,并發展出游戲治療。弗洛伊德首次嘗試將游戲運用到小漢斯的治療中,此后,安娜?弗洛伊德、克萊因、溫尼科特等人將精神分析系統運用到兒童上,發展兒童精神分析,并與成人相區別,將游戲運用到兒童精神治療中,形成了專門的游戲治療技術。

    關于游戲在治療中的作用,安娜?弗洛伊德、克萊因、溫尼科特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們都繼承發展了弗洛伊德在治療中對游戲的觀點:將游戲看作是癥狀化行為,并很自然地將游戲運用到他的分析中。[17] 但是,他們都只將游戲看作一種手段,游戲自身并無任何治療功能。與前者不同,溫尼科特對游戲的價值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第一,他注意到游戲的本體價值――游戲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游戲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療。所以,他認為分析師不能只注意使用游戲內容,還應當看到游戲中的兒童,把游戲看成其本身,并發明潦草畫線游戲。第二,將游戲的質量等同于創造性生活,并突破弗洛伊德認為的創造性只屬于成人的局限。溫尼科特認為,在游戲中兒童或成人才能自由地創造,自體才能被發現和加強,將游戲視為治療的最終成就。[18] 第三,突破精神分析的范疇,將游戲推入更廣闊的空間――游戲屬于健康。認識到游戲對兒童成長與身心發展的需要,幫助兒童建立一種積極的社會態度。他將游戲視為一種體驗,一種創造性、時空連續性的體現,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19] 由此,溫尼科特還總結了包括全神貫注、內部真實、信任、愉快因素在內的游戲特征。

    三、精神分析學派游戲理論對學前游戲理論建構的啟示

    通過在CNKI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對以“游戲”或“幼兒游戲”或“兒童游戲”為主題的相關文獻查閱和分析發現,目前學前游戲的核心問題域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游戲本體論。主要探討游戲的定義、動機、本質、特征及游戲精神等。第二,游戲與兒童發展。主要從兒童的身體發展、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情感發展、個性發展等領域挖掘游戲的發展價值;游戲中不同性別、年齡兒童的行為特征;游戲治療。第三,游戲與教學、課程的關系。主要將游戲引入教育環境,探討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與實踐,包括教學游戲化、游戲與課程的融入、整合,教學中游戲精神的體現等。第四,游戲的組織與指導。主要探討教育情境中成人(家長或教師)對兒童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第五,游戲環境的創設。包括游戲物理環境與游戲心理環境的創設。第六,游戲研究的歷史與未來發展趨勢。主要是對以往游戲研究的文獻梳理與分析,旨在發現游戲研究的未來發展走向和核心問題。

    從上面框架可以看出,學前游戲主要從心理學和教育學兩大視角對兒童游戲進行分析。精神分析學派源于精神病學,并作為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心理學派,它對游戲的闡釋主要基于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所以,精神分析學派游戲理論對學前游戲理論框架最大的貢獻還是在兒童發展與游戲治療上。在闡釋上述兩方面內容時,也不可避免地談到了游戲本體論的相關觀點。從一些分析學家的觀點中也能對游戲與教學、課程的關系、游戲組織與指導、游戲環境創設作出一些理念上的啟示。

    (一)游戲與兒童發展

    1.游戲的情感發展價值

    精神分析學派的游戲理論最大的貢獻就是使人們關注到游戲中的“情感成分”,關注游戲對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作用。一方面,游戲可以幫助兒童釋放內在驅力,消除緊張感和焦慮。另一方面,游戲給兒童提供安全的心理環境和“愉快性體驗”,使兒童在游戲中排除消極情緒、獲得積極體驗。

    2.游戲中獲得健康人格

    新精神分析學派發現游戲可以幫助兒童解決每個發展階段的危機,在游戲中,兒童獲得安全感、自主感、主動感,從而完成每一階段的任務,從而形成健康人格。

    3.游戲促進兒童個性的發展

    經過精神分析學派的不斷發展,溫尼科特突破創造性只屬于成人的局限,從游戲中的兒童身上發現了創造性,發現了游戲的創造性發展價值。

    4.游戲治療

    游戲治療也是精神分析學派不同于其他心理學派的最大特點之一,它將游戲擴展到了醫學臨床實踐中。對問題兒童和特殊兒童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游戲本身就具有價值,游戲本身就是治療,可以幫助兒童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預見未來發展的新問題。

    (二)游戲本體論的探討

    精神分析學派游戲理論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闡釋了游戲為什么發生、游戲的特征、游戲的本質等問題。精神分析學派發現了游戲“愉快性體驗”、虛構性的本質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經典游戲理論對游戲生物性本質的認識。并且,其理論給予了兒童游戲很高的發展地位。第一,將游戲看做兒童的內在需要,與人格發展密不可分。第二,將游戲看做是兒童的基本生活方式,兒童通過游戲表達自己。第三,發現了游戲虛構性的重要特征,為角色游戲找到重要地位。第四,將與兒童游戲區分開,雖然從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來看,其實無論是成人的精神游戲還是兒童游戲,從廣義上都可稱之為游戲。但是精神分析學派對與兒童游戲的區分,讓人們看到兒童發展的獨特需要。

    (三)其他核心問題域啟示

    第一,學前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論與實踐構建。雖然精神分析學派并沒有闡釋游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它將游戲看做兒童的基本生存方式和兒童期最重要的活動,重視“游戲性體驗”。這個理念對學前教育建構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與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第二,成人在游戲中的作用與指導。在游戲治療中,精神分析學家提到游戲有助于成人與兒童建立情感關系,同時成人可以通過游戲了解兒童的發展狀況與問題,并鼓勵成人與兒童一起游戲。第三,創設安全的游戲心理環境。精神分析學派的游戲觀點主要是基于這個學派的基本觀點和臨床實踐上。所以,游戲的環境創設與玩具選擇只是作為游戲治療的一個部分,并沒有系統闡述。但從其基本觀點可以看出,需要給兒童創設一個自由、穩定、安全的游戲環境,使兒童在游戲中能夠宣泄壓力,進行治療。雖然安全的心理環境不是針對教育情境下游戲環境提出的,但是亦產生一定啟示:成人應給兒童提供安全的心理環境,使兒童獲得安全感與熟悉感,以更好地、更富有創造性地進行游戲活動。

    (四)精神分析學派游戲理論的局限性

    第一,精神分析學派將與兒童游戲過分分裂開,某種程度上仍把游戲看做問題解決的幼稚期行為,否認了游戲對兒童畢生發展的作用。過多注重于游戲的物質化形式,雖然注意到了游戲性精神,但是并沒有完全將此作為游戲的核心,以致將兒童游戲與分裂,將游戲精神與形式剝離開來。第二,未探討游戲在教育中,特別是學校教育中的作用。由于精神分析學派關注的是精神分析與治療,游戲也主要是在兒童發展與精神治療的領域探討,未觸及游戲的教育價值。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 北碚,400715)

    參考文獻:

    [1]孫平,郭本禹.從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鮑斯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4][5][10][12]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17]王國芳.兒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戲治療概述[J].心理學動態[J].2000(4).

    [6][7][11][13][14][15][18][19]郭本禹.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8]董蟲草,汪代明.虛擬論的游戲理論:從斯賓塞到谷魯斯和弗洛伊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第5篇: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范文

    一、刑事一體化視角的確立

    犯罪學作為一個專門研究領域,吸引了大批研究者,形成了一種相當混亂的理論格局。我國學者王牧指出,在犯罪學研究中,產生了許多理論和學說,如犯罪人類學、犯罪生物學、犯罪心理學、犯罪社會學等理論。這些理論,都曾經把自己的學說視為犯罪學的完整理論體系。在犯罪產生的具體原因上,更是理論學說林立,不計其數。這種情況使犯罪學理論出現了非常雜亂的局面,紛繁復雜的各種理論、學說并存,對犯罪見仁見智,具體看來,它們似乎無可挑剔。但是,卻因此使人們對犯罪學缺乏正確而深刻的共識,失去了理論的說服力和魅力。[1]這個分析可謂切中時弊、一針見血。

    多視角地研究犯罪,對于犯罪學來說當然是一種幸事。但如果沒有一個基本立足點,則難免造成混亂。美國學者指出:當代犯罪學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反映了犯罪研究者的理論背景和現實背景的差別,而且反映了他們研究犯罪的直接、具體目的差別。犯罪學主題的選擇、理論觀點的發展和獨特研究方法的確定,取決于犯罪研究者對某個研究對象的目的。所以,犯罪的研究就象盲人摸象一樣,各有所好地去看大象,以各自的方法摸到大象的不同部分。因此,犯罪現象也可以用許多方法進行研究。為此,美國學者把犯罪學構想為一門由一系列與犯罪有關的研究領域構成的學科。這些領域可以容納多元化的理論觀點或構成一個綜合性的理論體系。[2]這種綜合性的理論體系的構成,確實使犯罪學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易于推動犯罪學的發展。但是,如果缺乏對犯罪學的基本定位,這種綜合性的理論體系就會成為一個各種理論觀點的大雜燴,從而嚴重地影響犯罪學研究的科學性。

    為使犯罪學研究正常發展,我們認為應該引入刑事一體化的視角,使犯罪學回歸刑事法學,使犯罪學在刑事法理論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隨著刑事法的學科分化,作為刑事法本體學科的刑法學,越來越演變成為一門規范學科,從而與作為經驗(事實)學科的犯罪學分道揚鑣,日益疏遠。正是有鑒于這種現狀,德國著名學者李斯特提出了全體刑法學的概念。李斯特主張把刑事的各個部門綜合成為全體刑法學,意即真正的整體的刑法學,內容包括犯罪學、刑事政策學、刑罰學、行刑學等。全體刑法學概念的確立,不僅使刑法學這門學科得以充實與膨脹,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注釋刑法學的狹窄學術樊籬,而且在此基礎上形成刑事法的一體化研究格局,將與刑事相關的學科納入刑事法的研究視野。我國學者儲槐植教授提出建立刑事一體化思想,指出:刑事一體化的內涵是刑法和刑法運行處于內外協調,即刑法內部結構合理(橫向協調)與刑法運行前后制約(縱向協調)。實現刑法最佳效益是刑事一體化的目的。[3]這里的刑事一體化當然是以刑法為本位而展開的,但同時涉及刑法與相關學科的協調。我們認為,只有在刑事一體化思想的指導下,才能使刑事法各學科得以整合。犯罪學作為刑事法的一個基礎學科,只有在刑事的法學科系統內準確地定位,其學術功能與學術價值才能得以正常發揮。

    二、犯罪學在刑事法學中的地位

    刑事法學是一門以刑事為其內容的理論學科,這里的刑事,[4]指的就是犯罪。由此可見,刑事法學是以犯罪為中心展開其理論體系的。在刑事法學中,刑法學又居于核心地位,其次包括刑事政策學、犯罪學、行刑學、刑事訴訟法學等。在刑事法學的理論中,犯罪學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從刑事法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先有刑法學,后有犯罪學。換言之,犯罪學是從刑法學中獨立出來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確實,刑法學與犯罪學,雖然都以犯罪作為研究對象,但兩者又存在重大差別。我認為,兩者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對研究對象-犯罪的理解以及研究方法上。作為刑法學的研究對象,犯罪是一種法律現象,是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而作為犯罪學的研究對象,犯罪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上客觀存在的犯罪。正因為存在著上述研究對象上的差別,兩者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刑法學主要采取的是規范分析的方法,而犯罪學主要采取的是事實分析的方法。規范分析的方法,是法學中廣泛采用的一種研究方法,主要是圍繞著法律規定進行注釋,因而規范分析離不開注釋,并且這種注釋是以法律規范為對象而展開的。在刑法學中,通過建構犯罪構成要件,使法律關于犯罪的規定實體化,從而為認定犯罪提供理論根據。而事實分析,是將犯罪作為一種社會與人的現象,采取各種分析方法闡明犯罪存在的性質、功能和原因。例如,法國著名學者迪爾凱姆在闡述社會學研究方法時,就曾經以犯罪為例加以說明。迪爾凱姆認為,社會現象是存在于人們身體以外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感覺方式,同時通過一種強制力,施予每個人。

    這些現象不同于有機體的現象,后者是通過某些形態和動作表現而存在的。它們也不同于心理的現象,心理現象只存在于個人意識之中和通過個人意識表現出來??偠灾@些現象具有一種新的性質,只有用“社會的”一詞可以表明這種性質和它的含義。[5]在迪爾凱姆看來,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雖然表現為對社會規范的違反,但它又不是單純地由社會規范所決定的,而是與一定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相關聯的,可以說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甚至有著積極的社會作用。這種對犯罪的社會學方法所得出的結論,是不可能從犯罪的規范分析中得到的,從而使我們大大地加深了對犯罪這種社會現象的理解。菲利也采用社會學方法對犯罪現象作了分析,并力圖建立一種犯罪社會學。顯然,這種犯罪的社會學分析,是一種超規范的分析。當然,菲利在注重犯罪的事實分析的同時,對犯罪的規范分析大加鞭撻,這表現了其理論上的偏頗。例如菲利指責古典學派把犯罪看成法律問題,集中注意犯罪的名稱、定義以及進行法律分析,把罪犯在一定背景下形成的人格拋在一邊。菲利指出,除實證派犯罪學外,迄今為止沒有科學的標準,也沒有對事實做有條理的搜集,更缺乏各種觀察和引出結論。只有實證派犯罪學才試圖解決每一犯罪的自然根源以及促使犯罪行為產生的原因和條件的問題。[6]在此,菲利把刑法學的規范分析與犯罪學的事實分析對立起來。

    實際上,這兩者在兩個不同學科中是可以并存的,并且不可互相替代。瑞士學者皮亞杰在分析人文科學的性質時,把正題法則科學與法律科學加以區分,皮亞杰提出,我們把那些探求“規律”的學科稱之為“正題法則”科學。這里所謂的“規律”是以日常語言或以多少是形式化的語言(邏輯等)來表達的。它的意義有時是指能以函數的形式來表達的相對常量關系,但也指一般事實或序數關系、結構分析等等。而法律科學則與此不同。這是因為法律是一個規范體系。而規范normes在原則上同正題法則科學所尋求的稱為“規律”(lois)的、多少帶有一般性的關系是有區別的。誠然;規范不出于對存在著的關系的簡單確認,而是來自另外一個范疇,即“應該是”(sollen)的范疇。因此規范的特點在于規定一定數量的義務與權利,這些義務與權利即使在權力主體違反或不使用時仍然是有效的。而自然規律則建立在因果決定論或隨機分配之上,它的真實價值完全在于它與事實的相一致。[7]皮亞杰的上述區分,對于我們理解犯罪學與刑法學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梢哉f,犯罪學大體上屬于上述正題法則科學,而刑法學則屬于法律科學,兩者的學科性質上有所不同,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我們過于強調犯罪學與刑法學的區別,而沒有看到兩者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樣也是片面的。法國學者斯特法尼曾經對刑法學與犯罪學的關系作了以下十分精辟的論述:不論是有“犯罪學”還是僅僅有“犯罪科學”,刑法與人類認識的這一新領域的關系是緊密的,沒有刑法科學的幫助,犯罪學就不可能得到發展,因為,犯罪學家不可能歸結出一個有關犯罪的“犯罪學概念”,只能采用法律有關犯罪的概念,所以,為犯罪學提供“犯罪定義”的始終是刑法。所不同的是,如同犯罪學家皮納特爾先生所說,犯罪學家認為,從犯罪中主要應當看到的并不是由刑法規定的法律實體,而是應當看到這一實體所掩蓋的“人的現象”與“社會現象”。斯特法尼同時指出,尤其應當強調的是,犯罪學的發展對于豐富刑法的內容所產生的影響。

    面對犯罪學經過長期研究所得到的結果,法學家僅僅付之一笑的時代已經過去,犯罪學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人們再也不可能拒絕承認其對法律的影響。[8]由于犯罪學與刑法學都以犯罪為研究對象,盡管研究的方法與目的不同,但這兩門學科之間的血緣關系是不可切斷的。對于犯罪學來說,尤其應當強調它的研究成果對刑法產生的影響,包括對立法與司法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犯罪學可以作為刑法的“輔助學科”。斯特法尼指出:這一被犯罪學家認為有貶義的名稱也許并不可取,因為,這一名稱僅僅賦予這些科學次要的與第二位的作用。[9]但我認為,“輔助學科”這一名稱僅僅表明犯罪學的存在是以刑法為前提的,并且從其功效上來說,也主要是為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服務的。這一名稱并不否認犯罪學對于刑法學研究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正如斯特法尼指出:刑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規范性學科,它只能從研究犯罪的各種觀察性科學學科中獲得裨益,或者廣泛地說,刑法只有從各種研究人在社會環境中行為表現的各種反應的觀察性學科中獲得裨益。[10]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將犯罪學定位為刑法的輔助學科的同時,應當充分關注犯罪學的獨立性。以犯罪概念為例,刑法學的犯罪概念與犯罪學的犯罪概念的關系始終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例如,上面引述的法國學者斯特法尼的論述,他就強調刑法學的犯罪概念對于犯罪學的重要性,認為犯罪學不可能存在刑法之外的犯罪概念。此外,按照埃德蒙德·梅茨格(1951)的觀點,刑法學決定犯罪學的犯罪概念,于是犯罪學變成了刑法的輔助科學。對此,德國學者施奈德指出:這種觀點嚴重的缺點是作為“刑法輔助科學”的犯罪學不可能調查刑法的形成、適用及其效果,而必須作為刑法的“仆從”,把已經確立的刑法規范作為起點,從刑法科學的手中接受研究對象。于是犯罪學就被置于這樣一種境地;既不能批判地分析一種邪惡制度(例如納粹主義)下的刑法立法和適用,也不能調查在民主法治國家里刑法立法和適用對犯罪監督所起的作用。[11]應該說,施奈德的這一認識是十分深刻的,尤其對于犯罪學的社會批判功能的強調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完全脫離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不滿足于刑法輔助學科的地位,犯罪學的研究就會失去法律意義。為了正確地解決刑法學的犯罪概念與犯罪學的犯罪概念之爭,我們認為有必要引入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的“規范性事實”這一概念。皮亞杰認為,在純法律科學與其他科學之間,還存在著一系列的邊緣地區。因此,就規范與事實,皮亞杰提出一種二元性的觀點:即對于過去或現在的主體來說是規范的東西,對于觀察者來說是事實,在一門純粹是正題法則的,但把法律行為作為社會事實來研究的學科中更為顯著:這就是法律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目標與法律學不同,它根本不是研究規范有效性的條件,而是分析與某些規范的構成和作用有關的社會事實。因此,這一學科的專家們,引入了“規范性事實”這一豐富而普遍的概念。其目的正是為了表示,這種對于主體來說是規范,而同時對于把這一主體承認的規范作為事實來研究的觀察者來說是分析對象的東西。簡言之,如果說法學屬于規范性質,那么就象在其他一切規范學科領域里一樣,就有可能做事實的研究和對與所考察規范相關的個人或社會行為的因果分析,而這些研究就必然具有正題法則科學的特征。[12]如果說,刑法學是將犯罪視作一種法律現象,即規范加以研究的;那么,犯罪學就是把犯罪作為一種規范性事實加以考察的。

    犯罪作為一種規范性事實,它不同于其他社會事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規范的制約與限定。但犯罪學又不是以研究作為規范的犯罪為目標的,因而其研究必然又超越刑法的規定。在這個意義上說,作為犯罪學研究對象的犯罪概念是動態的,具有開放性的特征。正如施奈德指出:犯罪學特別對犯罪行為與越軌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感興趣。通過犯罪化(通過刑事立法)從社會越軌行為中產生犯罪行為,而犯罪行為又可能通過立法者(非犯罪化)降格為越軌行為。犯罪行為在個人犯罪化和非犯罪化過程中產生和消失。[13]無論是犯罪化還是非犯罪化,都離不開刑法學的犯罪概念。但犯罪學又不拘泥于刑法學的犯罪概念,通過對犯罪的實質性的事實分析,為刑法中的犯罪概念的合理化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在刑事一體化的視野中,犯罪學作為一門學科,是輔與獨立性的統一。犯罪學的輔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犯罪學家并不是為了研究犯罪而研究犯罪,犯罪學不能成為經院哲學。因此,犯罪學研究的目的是為刑事科學服務的,只有將犯罪學研究成果通過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轉化為刑事規范及其適用的理論資源,犯罪學的社會功效才能最終實現。如果說,犯罪學是“解釋世界”;那么,刑事科學就是“改造世界”,兩者具有密切的依存關系,但前者又不能不服務、服從于后者。

    犯罪學的成果轉化,首先表現在通過對犯罪現象的研究,揭示犯罪演變的態勢與規律,從而為刑事政策提供理論根據。我國學者甘雨沛曾經生動地把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之間的關系比喻為“體用關系”:前者是“體”,后者是“用”,指出:犯罪學是事實學,它的任務主要是指向關于犯罪人、犯罪行為以及犯罪諸現象的事實的“存在”的確定。而這個經驗的實證的“存在”的真實,是刑事政策學的價值判斷的客觀基礎,無此基礎,刑事政策學則成為空中樓閣,不能成為現實的、合目的性、合理性的價值判斷。[14]因此,犯罪學家應自覺地擔當起提供犯罪事實之真實存在的分析材料,從而保證作為價值判斷的刑事政策的決策的科學性。犯罪學科的輔絲毫也不否定犯罪學家的主觀能動作用。德國學者施奈德曾經把犯罪學家稱為“超前思想家”,表明犯罪學對于刑事政策的科學化與刑事立法的合理化的重要意義。施奈德指出:犯罪學不僅研究犯罪行為和罪犯,而且還把犯罪行為的受害者、社會監督機構以及對犯罪行為和累犯的反應作為它的研究對象。犯罪學不再從刑法科學那里接受它人研究對象,而刑法學則又轉過來從刑事立法者那里通盤接受其研究題材。犯罪學更著重研究社會前提條件,刑法的立法過程以及刑法的作用。一項刑法的立法是否公正,這取決于一種應該被解釋成犯罪行為是否危害到社會的重要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重大利益。[15]因此,一種犯罪現象在社會上出現,總是首先進入犯罪學家的視野,只有經過犯罪學的研究,這種犯罪現象才能在刑事立法中得以確認,成為法定化的犯罪。例如,黑社會性質的犯罪是伴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出現的一種犯罪現象。如果沒有對黑社會性質的犯罪進行犯罪學的描述與分析,揭示其存在的社會基礎與活動的內部機制,就不能制定出科學的反黑社會性質犯罪的刑事政策,更不可能在刑法中對黑社會性質犯罪加以科學的規定。因此,犯罪學科的輔,只有在刑事法理論中的分工不同而已。這種分工恰恰是由犯罪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當然,在肯定犯罪學的輔的同時,絲毫也不能否認犯罪學科的獨立性。在刑事法學中,犯罪學無論是在研究對象還是研究方法上都有別于其他刑事學科。因此,在犯罪學的研究中,我們應當堅持犯罪學的獨立品格。這種獨立品格的獲得,有賴于犯罪學家的主體意識與學術使命的建立。在犯罪學研究中,應當抱著一種科學的態度,在“價值無涉”的原則下,對社會上的犯罪現象作出客觀的、理性的、獨立的分析與評判。唯有如此,犯罪學研究才具有生命力,其結論才具有權威性。

    三、犯罪學的學科建設

    犯罪學的學科建設是關涉犯罪學發展的重大課題。我國學者曾經對犯罪學的學科建設問題發表過十分精辟的見解。[16]確實,這個問題應當引起我國犯罪學界的足夠重視。我們認為,犯罪學的學科建設應當在刑事一體化的視野中考察,從而在與刑事法相關學科的協調中求得犯罪學科的完善與發展。在論及犯罪學的學科建設時,有必要首先對犯罪學的學科性質進行分析。關于犯罪學的學科性質,大凡從事犯罪學研究的學者無不認為它是一門獨立學科。在我國80年代初期,曾經將犯罪學作為刑法學的分支學科。這一觀點之謬誤十分明顯,因而已經無人再對犯罪學的獨立學科地位表示懷疑,但這不等于犯罪學的學科性質已經完全解決了。現在更為引人關切的是:犯罪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內在邏輯關系如何理順?對于這一點,在理論上尚待推敲。每每論及犯罪學的學科特點,有兩點令人稱道:一是綜合性,二是交叉性。因此,犯罪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與犯罪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稱邊緣學科)的判斷隨處可見。綜合性涉及犯罪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內部關系,而交叉性涉及犯罪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外部關系??梢哉f,這兩重關系實際上是相通的。犯罪學由于其研究對象-犯罪的性質所決定,具有跨學科的特點??梢哉f,犯罪學主要就是依賴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起來的。從龍勃羅梭引入人類學(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形成犯罪人類學,到菲利引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形成犯罪社會學,最后到加羅法洛引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形成犯罪心理學,犯罪學始終處于法律學科和其他人文學科的邊緣。這種邊緣性使犯罪學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因而在整合犯罪學的時候,又使犯罪學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我們可以舉出十幾個犯罪學的分支學科,但犯罪學本身到底是什么卻不甚了解。這里存在一個犯罪學的本體迷失問題,因此,我們要呼喚一種犯罪學的本體理論,也就是要加強犯罪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如果犯罪學沒有堅實的本體理論,一味地拓展犯罪學的發展空間,熱衷于開創犯罪學的分支學科,則犯罪學的理論難以達到應有的深度。由于犯罪現象的復雜性,犯罪可以進行多視角的研究,因此每一個視角就成為犯罪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形成犯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這種狀態確實有助于全方位地把握犯罪現象,但也使每個研究者的視野受到限制,形成盲人摸象的局面,注意犯罪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產生了一種深刻的片面,往往以某一視角的犯罪學替代整體犯罪學。

    例如,我國學者謝勇認為,犯罪學除了屬于社會學之外再無別的歸宿。因此,認為犯罪學與犯罪社會學僅僅是同一門學科的兩個不同名稱而已。[17]在此,謝勇把犯罪學歸結為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在我看來,在犯罪學研究中,社會學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因此,犯罪社會學是犯罪學的主體部分,但又不能簡單地把犯罪學等同于犯罪社會學,這里涉及對作為犯罪學研究對象的犯罪的理解問題。謝勇認為,犯罪學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犯罪,因此只能采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從中引申出犯罪學就是犯罪社會學的結論。我認為,犯罪學對犯罪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不僅限于對犯罪的宏觀研究,也包括對犯罪的微觀研究。前者探討的是一個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的問題,在與社會的關聯中揭示犯罪的社會原因;后者探討的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一個人為什么會犯罪的問題,在與人性的關聯中提示犯罪的個體原因。

    當然,謝勇的觀點也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感而發,他所提出的問題促使我們考慮加強犯罪學本體理論的建構問題。當我們從犯罪學的學科角度對各分支學科進行整合的時候,只是簡單的綜合,而沒有形成犯罪學科的內在邏輯體系。謝勇指出,目前在許多研究者心目中,犯罪學與犯罪心理學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從屬關系。犯罪心理學與犯罪人類學、犯罪社會學共同構成了犯罪學的主要分支,而犯罪學則號稱是對這些分支學科研究成果的某種“綜合”。然而當前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如此“綜合”的犯罪學除了具有“犯罪研究百科全書”這么一點意義外,實際上再無其他任何繼續存在下去的理由。[18]在此,謝勇深刻地指出了目前犯罪學本體理論研究的薄弱,這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得出的結論應當是加強犯罪學本體理論的研究,而不應當是將犯罪學歸結為犯罪社會學。我認為,犯罪學就是犯罪學,它既不能等同于犯罪社會學,也不能等同于犯罪心理學和犯罪人類學。但犯罪學之所以能夠成為犯罪學,其存在的理由又不是各分支學科的簡單綜合所能解決的,而應當有犯罪學本體理論的支撐。

    在犯罪學的學科建設中,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犯罪學的學科屬性是親近刑事法學還是接近其他社會科學,例如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筆者認為犯罪當然首先是一個刑法問題,因而關心、關注并觀察犯罪現象并直接與犯罪打交道的是從事刑事活動的有關人員,包括法官、獄政人員等。犯罪學是從刑法學中孕育并獨立出來的。但也不可否認,大量為刑事司法系統提供“輔助資料”的專家,即法醫和精神病學家對犯罪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以至于出現“犯罪學史無非是精神病學史中的一章”的說法。[19]此后,又有大量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加入到對犯罪研究的行列中來,形成了蔚為可觀的研究隊伍。隨著犯罪學分支學科的不斷問世,犯罪學的專門性與專業性越來越強。在犯罪學研究領域,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占據了話語權,而法學家則越來越喪失發言權。現在,犯罪學家這個稱謂變得虛化,泛指研究犯罪的各類人員,包括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等,當然也包括法學家。在這種情況下,犯罪學研究中是法學家起主導作用還是其他各種專家起主導作用?換言之,犯罪學是在刑事法學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還是向其他學科靠攏,成為其他學科的分支學科。這確乎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問題。當然,作為法學家需要反省的是:法學家在犯罪學的學科建設中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德國學者凱塞爾指出:犯罪學是一種各學科之間的科學領域,所以它應當以鄰近學科的研究概念、方法和成果來經常充實自己,并且應當準備借用它們,因為情報資料的交流和認識中的變化永遠不會停止。因此,這種關系不僅是由與專業知識領域的劃分相聯系的問題決定的,而且也是由襲用對犯罪學分析是很重要的那些科學結論的某種必要性決定的。[20]在此,凱塞爾論述了鄰近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成果對于犯罪學研究的重要性,這無疑是正確的。但犯罪學家在研究中應當具有更強的主體意識,他應當在這些來自鄰近學科的資料的基礎上,對現實生活中的犯罪現象作出獨立的解釋,而不是被淹沒在這些來自鄰近學科的資料中,也不是對來自分支學科的理論成果的簡單歸納總結。我認為,犯罪學家應當立足于刑事法,在刑事一體化的理念中對犯罪展開理論研究。這種研究的目的在于保證刑事法的正確實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應當使犯罪學更加親近刑事法,在刑事法的學科體系內得以發展。正如同刑法學一再地被人們強調為是一門應用學科一樣,犯罪學的應用性也受到充分的關注。犯罪學的應用性,主要表現為對犯罪現象加以科學的解釋,從而為刑事政策的制定與刑法的實施提供實證根據。但這種對犯罪現象解釋的科學性又不能離開理論思維。因此,我們認為犯罪學的應用性不排除、也不排斥犯罪學的理論性,甚至在相關程度上依賴于犯罪學的理論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充分強調犯罪學的基礎理論的建構??梢哉f,目前我國犯罪學研究中,對于犯罪現象的描述多于闡釋、資料堆砌多于理論分析,因而處于一個較低的理論水平。這種狀態的改變,需要犯罪學研究人員具有理論概括能力,對于社會上的犯罪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而不僅僅是歸納犯罪特點,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例如我國當前的犯罪解釋,就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擺在我國犯罪學家面前的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對于這個問題,應當從社會轉型與經濟轉軌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加以研究,尤其是需要應用現代化理論、失范理論、社會變遷理論、城市化與人口流動等作為堅實的理論支撐。

    只有在對我國當前的社會結構與社會演變的實際狀態有了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對我國社會當前犯罪發生的原因、演變的規律以及發展趨勢作出科學說明。德國學者科思認為,為適合于從正式的科學發展到評論社會的現實犯罪學的領域,犯罪學家的作用,盡管有些錯綜復雜,但其特點最好是用下列五種行為方式類型表示:

    (1)觀察家,用事物“現有”的狀況或他看出的狀況來描述事物。

    (2)理論家,解釋相互聯系。

    (3)思想家,對事物的現有狀況提出贊成或反對的論據并對其應有的狀況提出建議。

    (4)實踐家,參與創造他認為應有的狀況。

    第6篇: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范文

    摘要: 文化治療就是運用宗教、藝術、哲學等解決心理、情緒疾病,西方很早就認識到它們對心理治療的功能,自舍勒始,西方文化治療開啟了兩個方向,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醫生和以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為代表的哲學家,以“治療者”身份切入,分別把文化治療界定為個體治療和社會治療,其基本意向性都指向對各種精神、文化病癥的診斷與治療。文化治療的方法有很多,但基本上屬于“加法治療”和“減法治療”兩種思維形式。

    中圖分類號: B8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017)01003906

    Key words: western society;cultural therapy;research direction;thinking mode

    Abstract: The cultural therapy solves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illnesses with religion,art,philosophy and so on.The western scholars realized the functions early in psychotherapy.Since Shayler,cultural therapy in the west has developed along two research directions.As “therapists”,the psychological doctors represented by Freud and philosophers represented by Heidegger and Habermas,defined it as individual and social therapy,referring to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all kinds of mental and cultural illnesses.There are many kinds of cultural therapies,but basically they belong to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treatment.

    第1期劉桂榮: 診治精神疾病 追尋生命意義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5卷現代社會,人們亟亟于物質利益的追逐,心靈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但一些精神、心理情緒病癥無法通過藥物治療得以解決。在歐美等西方國家,現代心理治療理論和實踐對于哲學、文化的日益借重,人們開始日益關注文化治療理論的研究。本文對西方文化治療理論的三個維度、兩個路向以及兩種思維進行論述。

    一、 西方文化治療的三個維度

    所謂文化治療,是指運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非藥物、非物理治療方式對心靈問題甚至精神疾病進行宣泄、緩和、平復、凈化、撫慰,其積極意義在于它能夠調解和療愈人們心靈的煩惱和思想的糾結。西方文化治療主要體現為宗教治療、文藝治療和哲學治療三個維度。

    宗教(信仰)是尋找心靈的皈依與拯救,為人們提供希望、精神依戀的對象,并在壓力情境下提供調節心靈健康的策略?!白诮讨委煹哪康牟辉谟凇委煛谟凇松?。宗教治療不僅是治療病癥,而且更是拯救靈魂,她給病人帶來的不僅是健康而且更是人生價值的重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痛苦也會變成一種快樂,在這種人生目的引導之下,人不會因為世俗的痛苦而產生心理病癥?!盵1]也就是說,宗教所倡導的寬恕能夠化解人們的痛苦、憤怒,使人的心靈回復到清明、寧靜的狀態,引領人更深入地了解自我,達到自我超越的精神境界。W.馮特的《民族心理學》標志著宗教社會心理學的創建,他的學生S.霍爾對宗教與教育的關系做了廣泛的研究。W.詹姆斯的《宗教經驗之種種》開始調查的積極作用;榮格的《宗教心理學》強調通過宗教象征探索信仰者的深層宗教心理,承認宗教的治療作用。M.阿蓋爾的《宗教社會心理學》等對宗教行為、宗教態度以及宗教心理根源都進行過廣泛的實證性研究,P.蒂利希《信仰的動力》著重于個體宗教意識的研究,他們對宗教治療心理的積極與消極作用都有客觀性認識,重視宗教文化背景對人精神、心理的作用與影響。

    文學藝術的創作與閱讀鑒賞活動能夠宣泄、釋放抑郁的情緒,療治精神疾患。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強調悲劇是通過“恐懼”和“憐憫”來達到“凈化”的目的。他在論述悲劇感受時使用“凈化”這個概念,最早將其引入到文藝的治療功能中,且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認識到悲劇藝術對生理和心理雙重的治療作用。貝爾奈斯卻從生理醫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在貝氏看來,悲劇通過刺激觀眾憐憫和恐懼的情感,以期實現審美形態得以緩和,心理激情得到治療、釋放。美羅伊?莫雷爾在《悲劇愉悅與宣泄療法》中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認為“悲劇這種文學模式同精神病醫師用于臨床的治療手段有相通之處”[2]109。這些思想開啟了人們對文學藝術治療功能的關注,啟示人們利用戲劇藝術和(宗教)音樂對于弱小苦悶心靈的特殊“藥物效用”治功能,讓心靈處于困苦的個體得以治療。阿恩海姆的《作為治療手段的藝術》、春山茂雄的《腦內革命》、波蘭特的《文學與疾病》、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梅內蓋蒂的《電影本體心理學》等著作奠定了文化治療理論基礎,開拓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在宗教和文藝治療研究之外,在西方哲學自古至今的發展中存在著一種“治療型哲學”,以“治療者”身份切入社會,其基本意向性指向對各種生存之病的診斷與治療。治療成為哲學的功能之一,哲人們提出各種哲學治療方法以期解決、救治不同“病癥”。[3]

    古希臘時期,德謨克利特就突出哲學治療功能。他說:“醫學治好身體的毛病,哲學解除靈魂的煩惱。”[4]52柏拉圖甚至認為哲學對于人類健康方面的價值比醫學更為重要,因為,“一切善惡,無論是身體中的還是在整個人身上的,均源于靈魂而流向各處,就好像從頭流向眼睛。因此要想頭和身體健康,你們必須從治療靈魂開始,靈魂是首要的,最根本的?!盵5]139 畢達哥拉斯學派也認為,“靈魂不和諧”型疾病不是醫生而是“靈魂醫治者――哲學家”關注的對象。在希臘晚期哲學那里,“對虛幻人為觀念之物的追逐和躲避”,被各個學派哲人們診斷為對生命危害非常深的痼疾。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斯多亞學派、伊壁鳩魯學派,都將哲學視為追求幸福生活的藝術,亦或靈魂療法。伊壁鳩魯曾說過:“哲學家的話語如果不能治療人類的痛苦就是空洞的。正如醫術如果不能解除身體疾病就是沒用的一樣,因此,除非哲學能解除心靈的痛苦,否則也是沒有用的?!盵6]13

    在文藝復興之后,特別是康德之后,哲學慢慢演變為純粹的思辨之學,在思辨的王國中自說自話,失去了原本對人的生命和靈魂的關注的熱情。不過有一部分哲學家如克爾凱郭爾、尼采等仍在急切地關注著哲學的治療功能??藸杽P郭爾的《致死的痼疾》一書問世,是現代文化治療理論誕生的標志。在那個基督教差不多沒落的年代,克爾凱郭爾仍然堅守著最后的陣地,企圖用基督教的救贖來拯救因嫉妒、恐懼、孤獨、絕望等心靈痼疾而失落的人心和世情。

    在尼采之前,西方哲學家總是從積極意義上來談哲學的心靈治療功用。尼采是現代西方文化治療理論得以發展的標桿性人物,他認為哲學家需要糾察社會、時代、文明本身的深層痼疾,并且進一步對扭曲至深卻不為人察覺的“社會性格”進行診斷。尼采說:“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和哲學都可視為人們在成長和奮斗的人生中用以治療創傷與幫助前進的憑藉?!盵7]3701873年《作為文化醫生的哲學家》提綱的問世,是尼采文化治療思想的首次公布。《艱難時代的哲學》大綱的第一部分“治療哲學”概念的提出,是他文化治療思想趨向成熟的標志。尼采文化治療理論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的尼采認為人生雖然缺乏自在的意義和價值,但人生意義匱乏非不愈之癥,他試圖探賾“加法治療”方案治療人們生活狀態,給本來毫無意義的生命增添藝術的光輝來拯救人類的生存困境。但隨著對文化治療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他看到負載著繁重文化觀念的價值,是現代人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根源,因此需要重新對價值之價值進行徹底的清算,肅清長期盤踞在人類腦海中虛幻的價值觀念。尼采認為,要想讓人的靈魂更健康,須徹底與虛無主義的浪漫病決裂,“減法治療”才能使人真正地超拔于虛無的泥濘之上,才會有孕育超人的希望。[8]

    1912年舍勒的《重新感受和評價:論文化病理學》問世,用以揭示文化的疾患,并把“病理”這一醫學和心理學的概念拓展到文化上懟I嶗盞奈幕病理學是對尼采文化“減法療法”的發展,也帶來文化治療的革新,因為他開啟了一個大家熟悉卻被忽略的問題:是文化需要治療,還是文化中的個體需要治療?這也為現代文化治療開啟了兩個路向:社會治療和個人治療。

    二、西方文化治療的兩個路向

    弗洛伊德開啟文化治療的新氣象,以他為代表的臨床醫生,把治療界定為個體治療。弗洛伊德的精神治療受到亞里士多德“凈化說”的啟發,注意到“宣泄”的精神治療作用,并運用“談話療法”診治個體精神疾病。弗洛伊德非??粗匚幕睦?,利用獨創的精神分析作為工具研究文化心理起源,并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把“文化病理”化整為零,將克爾凱郭爾以降的文化病理問題重新歸位為診所中的心理診療問題。

    阿德勒對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治療加以繼承和發展。阿德勒認為“人不是被環境所決定的,而是被他自己對環境的評價所決定的”,“個體心理學的研究證明,我們決不能只治療單一的病癥或者只關注它的表象,我們需要在他整個的生活方式中,用心靈解釋經驗的方式,利用它所能表達的意義找出它的真正錯誤所在,這為教育和治療的未來提供了一種特殊指引。這才是心理學的真正價值所在?!盵9]51阿德勒不是將其理論局限于對心理問題的狹隘治療,而是關注人本身,從而開創了人本主義心理學。

    艾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和貝克的認知療法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個體治療。艾利斯從愛比克泰德的“困擾人們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們對這些事情的判斷”這一觀點出發構建了著名的“ABC理論”。這個理論指出,一種行為和情緒結果(C) 是由一個激發性事件(A) 和一個信念系統(B) 聯合而產生的。埃利奧特?D?柯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邏輯的治療(LBT)”,確定了信念、行動和情緒之間的邏輯(而不是因果)關聯。這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一種形式,引入哲學理論構建哲學解藥,這些解藥專門針對不合理的前提,為超驗美德提供解毒智慧和正能量,通過改變邏輯前提,克服不合理的慣性思維認知。[10]A.T.貝克的《認知療法與情緒障礙》《抑郁癥的認知治療》全面闡述了認知療法的基本理論、治療路徑和技術方法?!罢J知”是指一個人對自己、他人、環境和事物的認識與見解等等。認知療法乃是針對心理分析療法的缺陷而發展起來的,其重要的理論前提是人們的認知影響人們的情緒和行為,因此治療人們心理問題時通過認知技術和行為技術來改變當事人的不良認知從而解決情感和行為問題。一個人處于應激狀態時,他自己的認知結構決定了他的情緒是焦慮或是憤怒,是抑郁或愉快。由于個人的認知基礎不同,對應激的行為和情緒反應也各有不同。認知療法常采用認知重建、心理疏導、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其中認知結構的重建最為關鍵。

    不合理的認知前提是產生負性情緒、精神疾病的基礎,文化治療就是通過文化觀念的改變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和效果。精神疾病是人們因為人為構造的東西(思想、文化、觀念)而喪失了自然、自性、自我,為了外在的虛幻而失去了本真,本性受惑,容易受傷,“當我們執著地尋求答案、解決方法和治療方案時,我們遇到的困惑就影響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這種執迷本身就是一種幻覺?!盵11]47維特根斯坦認為,思想認識上的矛盾是產生痛苦的關鍵,治療痛苦關鍵在于思想的治療,而思想治療的本質就是學會正確的判斷,“正是通過求助于語言這個資源,我們獲得了一種治療我們困惑的方法。”[11]61羅?馬里諾夫、貝爾特朗?維爾熱里、E弗洛姆等也認為“只能通過沉思而不是藥物治療來獲得內心真正的平靜”[12]6,通過多種角度、方式的觀察才會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充滿活力的語言進行對話和思想交流才是真正的哲學治療,“只有徹底改變我們的文化,拋棄那種偏執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存在應該是首位的,徹底認識和表現人類的潛力才是生活的目的?!盵13]145

    從1980年代起,德國學者G.阿肯巴赫等創立了當代哲學咨詢,回歸哲學作為靈魂治療的傳統。目前,哲學咨詢(又稱哲學咨商)從業者及行業協會遍及世界各地,理論構建和實踐操作日趨成熟,甚至已成為心理治療、精神醫學的替代性選擇,它為人類應對各種情緒障礙、日常生活困境以及精神病患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和途徑。美國全國哲學咨詢協會(NPCA,其前身是美國哲學、咨詢、心理治療協會ASPCP)自誕生之日起,就有意識地將哲學和心理學放在一起研究,通過從業者的踐行,找出它們之間內在聯系和區別,力圖創建一種融合哲學和心理學內容的心理學-哲學踐行。哲學咨詢通過挖掘哲學家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佛陀、黑格爾、康德、尼采以及中國孔老莊等的思想來開展咨詢。這種哲學應用活動有人稱之為哲學踐行(philosophical practice),通過哲學踐行,治療人們因思想而造成的問題。美國哲學從業者協會會章的“使命宣言”聲明:“哲學踐行被定義成是……一類基于哲學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有益于顧客。這些活動是非醫療的、非醫原性的并且并非本質上與精神病學或心理學聯合在一起的。這些活動的焦點是有教育意義的、價值論的并且純粹理性的?!盵10] 美國哲學心理咨詢協會(APPA)創辦人羅?馬里諾夫也倡導運用哲學知識及思考方式幫助大眾開解日常生活難題,他的《哲學是一劑良藥》《人生大問題:用哲學拯救生活》《中庸之道:在極端的世界里找到幸?!返戎饕哉軐W大師的洞見啟發個人信仰,提升精神境界。哲學不是陽春白雪,它能切實解決倫理道德的兩難、情感困境、中年危機、生命意義的迷惘、面對死亡的困惑與恐懼,甚至職場生涯的低谷、失業、失戀,給予心靈的撫慰與激勵。

    與專注個體治療不同,海德格爾和哈貝馬斯等密切關注心理與文化、對象與背景、個人與情境、主體與客體、自我與他人、實踐者與實踐等相互作用,將哲學與心理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哲學中尋求智慧,對社會和時代的痼疾做出明確診斷。

    海德格爾從批判對“存在”的遮蔽和遺忘開始,通過對現代人精神生存狀態的診斷與療救,去尋找生命存在的印跡。海德格爾認為:“任何存在論,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義并把澄清存在的意義理解為自己的基本任務,那么,無論它具有多么豐富多么緊湊的范疇體系,歸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離了它最本己的意圖。”[14]15而澄清存在需要通過語言來實現,因為只有語言才能將人從僵化的形而上學和霸權的技術束縛中解救出來,使人的存在意義得以回歸。海德格爾的存在理論,是對現代人精神生存狀態的診斷,其根本意圖是治療、化解現代社會文明帶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以及由此而滋生的負性情緒問題。

    哈貝馬斯針對后現代社會的病態發展,從主體間性出發,提出以“交往與社會進化”為治療人類和社會的方案。哈貝馬斯認為人們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人的“此在”狀態,是一種存在境遇,是人與人之間共同享有的文化系統。文化在哈貝馬斯的思想中意義重大,它是交往行為者隨時可運用的知識儲備,是協調個人和社會的重要工具。文化使生活世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還能夠讓生活世界保持一種反思,能夠接受來自各方的拷問和審查。哈貝馬斯把拯救的愿景寄托在社會性的系統工程上,他希望割除后現代社會的腫瘤,讓社會重新歸位到有序的狀態,讓“某種社會福利、自主化懲罰以及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等要素都將被合而為一”[15]170。哈氏的文化治療思想有試圖將尼采、海德格爾、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論整合起來的志趣,可見,文化治療的功用越來越具有綜合的趨勢。

    三、西方文化治療的兩種思維

    文化治療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思想認識不嗵岣擼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逐步加強,從而沿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西方很多學者從理論與實踐上創構出多種文化治療的方法,但其基本都屬于“加法治療”和“減法治療”兩種思維方式[3],通過交流、思考,培根固本,去蔽去執。

    加法治療面對的是精神匱乏的病癥,孤獨、空虛,對死亡的恐懼等等。死亡吞噬生存的意義,導致精神空虛,覺得存在沒有意義,而通過宗教、藝術,以及增添哲學的終極關懷維度,賦予生存狀態更高、更美好的意義,豐富精神生活,增加精神支撐力度,提高快樂指數,抗衡生活中的障礙,戰勝痛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就是一種加法治療。

    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是把哲學、文化傳統對人的價值及生命意義的導向功能接引到心理治療中。他的代表作《醫師與靈魂》《活出生命的意義》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后者,風靡全球,被翻譯成24種語言。意義療法的核心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對人終極生命的關懷。在弗蘭克爾看來,人類生命體的存在是由身體、心理和精神三個維度構成,這三者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其中精神是超我的存在,是生命的意志和意義,意義是衡量人的生命存在的價值維度,是人存在的最高維度。弗洛姆說過:“人不僅要有某種思維系統,而且要有某一獻身的目標為他的存在及其在世界中的位置帶來意義?!盵16]56弗蘭克爾將意義作為心理調適的重要方式就是以追尋生命的意義作為目標,通過“對所有的惡性循環群系和反饋機制進行散焦”,克服存在之挫折所導致的“意源性神經官能癥”,讓患者直面并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17]116-121

    那么,人們怎樣才能發掘生命的意義呢?弗蘭克爾認為,首先,要有責任意識。責任是意義療法中的絕對命令。弗蘭克爾創設意義療法的目的在于引導患者認清自己的責任,因為,一個人只有認清楚了自己為什么負責、對什么負責以及對誰負責。只有認清了自己擔負的責任,才能實現生命潛在的意義和價值。弗蘭克爾認為,人越是投身于某種事業而忘記自己,越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其次,要學會愛。以愛調適人們的精神病患是弗蘭克爾意義療法的一大法寶。弗蘭克爾認為愛是一個人通達另一人內心深處的唯一路徑,因為只有愛著一個人才能看清楚一個人的本質特性,甚至可以看到他/她隱藏在心靈深處的東西。同樣,因為愛,你才可能為你的愛人竭盡全力,才能挖掘你全部的潛能,因為愛,你才可能更為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過,弗蘭克爾的愛,不同于或本能的愛,而是拋棄了弗洛伊德的追求快樂和阿德勒的追求優越,是一種正當的、神圣的愛。在弗蘭克爾看來,愛不是性的副產品,性只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性只有跟愛結合起來,才能得以提升,否則人將會失去人的意義。最后,要坦然地承受苦難??嚯y是大部分人必然經歷的人生體驗,勇于承受苦難,生命才更有價值?!妒ソ洝防锏幕奖称鹆耸旨?,用自己的生命背起了世界上所有的苦難,這種精神和毅力,讓人們看到沒有什么苦難是不能夠承受,沒有什么責任是不能夠擔當的,只要我們有直面苦難的勇氣,我們就會有足夠的力量來承受。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就是要讓人們認清苦難的意義和價值。弗蘭克爾說過,人哪怕在毫無希望的境地,在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時,都能找到生命的意義。而這時找到的生命意義,是支撐人們潛能發揮極致的精神動力,它可能支撐著人將個人的災難化險為夷,將個人的厄運轉化為人類的成就。意義療法對苦難的坦然接受,并不是因為苦難本身的意義和價值,而是承載在苦難之外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第7篇: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范文

    中圖分類號: R749.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1-0064-04

    “本土化”運動是二十世紀整個第三世界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個共同特征,許多學科和領域都在強調學科的本土化問題,以擺脫在世界文化體系生產中的附屬狀態。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初的以非智力因素理論為代表的心理學本土化的爭論正反映了這種愿望。如果說現在的心理學仍有著本土化的重要任務,那么,上世紀80年代末才出現的高校心理咨詢,作為心理學新興的領域,從它的產生到現階段發展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是心理學本土化最不完全、最有爭議的一塊領地。

    1 高校心理咨詢本土化的必然性

    心理咨詢開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以職業指導運動、心理衛生運動和心理測量運動為標志。20世紀60年代以后,心理咨詢開始走向世界,并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最初興起的是高校學生心理咨詢工作。1984年4月,我國高校第一個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在浙江省湖州師專成立[1]。此后,各個高校相繼成立心理咨詢機構?,F在,幾乎所有的高校都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學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應該謹慎地審視高校心理咨詢本土化的必然性問題。

    首先,理論與其對象的文化適配性要求高校心理咨詢理論必須本土化。目前,高校心理咨詢在我國的發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心理咨詢理論的基礎之上。這是普及高校心理咨詢時不得不面對的客觀事實,也是不得不努力去改變的弊端。因為,在缺乏文化適配性的前提下,某種事物的普及與推廣同該事物的科學程度與實際效果并不具有自然的聯系,甚至于,在社會需要迫切而承擔機構并不能提供優質、甚至合格的心理咨詢人員的條件下,這種普及與推廣可能會造成表面的繁榮,掩蓋了存在的問題或者轉移了人們對更為本質問題的視線。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中所使用的理論及模式,除去思想道德教育代替了部分心理咨詢的任務之外,整體上并沒有擺脫依賴西方心理咨詢理論的移植模式。按照知識社會學的觀點,科學知識或理論,尤其是社會科學的知識或理論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和歷史因素影響下產生的。心理咨詢理論知識,由于其涉及人的價值觀與文化性格,更明顯地體現了文化的影響,而當西方心理咨詢理論借助其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獲得超越文化的解釋權力時,必然會帶來基于文化差異的偏差。如何消除這種偏差是高校心理咨詢理論自身對本土化提出的必然要求。

    按照文化心理學及跨文化心理學的觀點,任何個體的復雜而高級的心理和行為,都浸潤了他所生存社會的獨特文化性格,用超越時空、具有普遍解釋力的原理去認識,用普適的理性原則去解釋,只能制造出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歪曲和誤解。在我國高校心理咨詢中,雖然心理咨詢理論的源文化與應用對象文化之間的差異客觀存在,但是不僅大多數的咨詢人員沒能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加以消除,甚至在現實迫切的需求推動之下,心理咨詢的理論工作者忙于應對怎么滿足這種需要,而淡忘了自己所運用的抽象理論與具體療法是舶來品,默認了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產生的心理咨詢的理論與療法能解決東方文化條件下的心理問題。

    其次,心理咨詢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也必須要實現本土化。心理咨詢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建立在相應的心理咨詢理論上的,心理咨詢理論適用性受到質疑的同時,其方法的適用性同樣也受到了質疑。如精神分析理論的一個核心是成年期的人格包括變態人格,更多的受兒童期經驗的影響,在西方其理論觀點遭受最初的質疑后,被普遍接受,但在大部分相對保守的中國人中,這樣的觀點還是很難被接受的。那么建立在其理論基礎上的一些咨詢與治療的方法,如“自由聯想”方法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再如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理論認為人具有實現的傾向,在心理咨詢方法的采用上應該以非指導性為主要原則,幫助來訪者理清其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但不提倡提供一些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在實際的操作程序與方法上不能做到本土化,考慮到中國大學特有的文化性格、社會習俗及獨特的生活環境,那么這種咨詢的程序與方法必然會產生一些問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中國心理咨詢工作者都有這樣的經歷,很多來訪者都是問題導向的,非指導性的咨詢原則和方法會讓來訪者對心理咨詢產生失望。

    最后,從當前高校心理咨詢的效果來看,高校心理咨詢也必然要加快本土化的進程。理論與方法適用性最終的決定因素之一是效果,效果既是對高校心理咨詢理論與方法的要求,也是最終的檢驗標準。雖然我國高校在心理咨詢工作上投入很大,但從效果總體來看不容樂觀。更多時候,高校的心理咨詢室成了一個擺設品,沒有起到它應起的作用,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層出不窮,學生自殺等一些極端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呈增加趨勢,而學校的心理咨詢并沒有在預防、發展或干預上顯示出應有的作用。當然,學生日趨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與社會結構劇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心理咨詢效果的低效性?;蛘叻催^來也可以這樣認為,正是社會結構劇變所導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嚴重性,才更需要對移植式的心理咨詢的本土化加以高度的理論關注與實踐努力。

    因此,探索并發展本土化的心理咨詢理論與療法,不僅是彌補理論原產地文化與應用對象文化差異的主觀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國心理咨詢的歷史使命。

    2 高校心理咨詢本土化中的弊端:移植與附庸

    近幾十年來,由于我國社會各方面的飛速發展和學習、就業競爭的加劇,大學生群體當中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層出不窮,社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急迫感期待各種心理援助。與此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中的許多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提出的一些咨詢理論和方法也進入了學術界。心理咨詢理論的引入和心理疾病的增加為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提供了成長和發展的沃土。國內很多高校的心理學工作者把這些國外的咨詢理論與方法“借用”來幫助重塑中國人的健康心理,但這種借用和理論移植并沒有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預期效果。一方面許多大學生明顯存在心理問題影響生活與學習,而另一方面很多心理學工作者覺得無用武之地,在求助者和幫助者之間找不到交結點。

    當西方的心理咨詢理論與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問的題解決上屢屢碰壁時,作為心理咨詢工作者,首先應該從本土化的角度來審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正如楊國樞教授所痛陳的,中國學者所探討的對象是中國與中國人,所采用的理論與方法卻幾乎全是西方的,這導致無論在研究的數量或質量上都無法追趕西方,也無法形成自己的特色[2]。當然,并不是說中國的心理咨詢研究者缺乏本土化的創新。鐘友彬提出的“認識領悟療法”就認為是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方法,但像這樣的理論或方法創新太少了。

    事實上,我國的文化遺產中不乏與人的心理有關的一些內容,如中國古代的“老莊思想”。其養生處世之道適合于做心理咨詢和治療,并對現代人類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提供了諸多啟示[3]。但遺憾的是,沒有將之發揚光大,而是熱衷于翻譯更為流行的國外先進理論。波莉.湯因比認為[4],全球化造成了文化殖民主義。這對于我國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者來說,更具警示意義。20多年的高校心理咨詢發展與繁榮的過程,正是以一種學術無意識的方式,自覺地將西方(實際上可以說是美國的)的心理咨詢理論以一股無法抗拒的潮流的方式蔓延到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以美國人或者歐洲人對現實的心理反應與疾病標準作為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反應與疾病診斷標準,甚至心理咨詢室的內部格局都以其為榜樣。心理咨詢所使用的各種方法必須與所要處理的問題相匹配,不能使對象的構建活動脫離對象構建的工具以及對這些工具的批判[5]。

    由此可見,本土化的最大敵人不是發展水平低下與處在附屬地位的現實,而是處在低水平移植與附屬地位而不以之為恥的麻木和學術創新意識的泯滅。只有保持警醒的狀態,以一種逼視的眼神審視西方心理咨詢理論及其模式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發展與繁榮的正當性,并從東方文化特質與中國當前高校大學生特有的心理環境出發,努力探索屬于自己文化的心理咨詢理論,才有可能避免對本土化問題的麻痹,最終完成本土化的任務。

    3 對高校心理咨詢本土化的思考:多層次的文化差異

    3.1不同而共存的東西方文化特征

    美國的心理咨詢理論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展示出了在美國社會的良好解釋力。美國心理學產生于美國特殊的文化背景中,當這種背景中產生的心理學原理應用于美國社會時,它是有效的,但是把這些原理應用到其他社會背景中,就會導致很多誤解[6]。例如在傳統上,西歐與美國的文化是明顯的個人英雄主義指向的,對于成就的認識往往是以個人的成功作為標準的,追求個人的成功是成就動機的一個主要標準。但是在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亞洲文化影響下,中國對個人成就的認識是以集體主義為重要指向的,衡量成就的標準不是依據個人的成功,而是集體的成功。

    這種社會文化的差異,按照瑪格麗特?米德的理論,相對應的是一種以開拓未來為使命的前喻型文化與以重復過去為使命的后喻型文化的沖突。在米德看來,在后喻型文化中,每一代兒童都能不走樣地復制文化形式,而缺少疑問、缺少覺悟則是這種文化得以延續的兩個關鍵條件;在前喻型文化中,代表未來的是孩子,年輕人按照自己的首創精神自由行動,他們能在未知的方向中為長者引路,而且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已普遍變得樂意接受各種觀點相互沖突的書面,而不是正統觀念[7]。雖然不能將中國的文化傳統視為單一的文化類型,但具有較為典型的后喻型文化的特征卻是不爭的事實,相對于歐美的社會文化傳統而言,這種反映了儒家文化傳統的特點尤為明顯。

    未來,世界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將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8]。在很多方面,人們認識到了這種共存的文化差異可能導致文明的沖突,處在霸權地位的美國文化與欲擺脫附屬地位的被支配文化之間必然會形成競爭,對于文化與知識生產標準的爭奪會日益劇烈。從這個角度看,心理咨詢理論如何清醒認識我們自己的文化特性,是實現高校心理咨詢本土化的基本前提。

    3.2城市和農村區域的不同文化場景

    隨著社會經濟持續高速度的發展和社會結構轉變的加快,我國的高校心理咨詢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源于類似歐美的文化場景。但是,我國高校心理咨詢還必須考慮城市與農村、貧困與富足差距加大所帶來的問題。這種以城市與農村的對立、支配與被支配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場景是西方的心理咨詢理論所未曾涉及的,卻是高校心理咨詢本土化的思考必然要涵蓋的。

    雖然從傳統文化背景角度上看,來自于農村與城市的大學生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很強的一致性。但當把差異比較的目光從國際轉向國內時,可以發現同樣是大學生,由于其生活場所的城鄉差別,有著不同的亞文化。農村與城市生活場景的差別,最主要的一點是大部分農村地區相對于城市是封閉和貧窮的。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詢實際上不是面臨著相同的大學生,或者相同的女生和男生,而首先是來自于城市的大學生和來自于農村的大學生。在面對兩種不同的人群時,心理咨詢的側重點和方法應該也有所不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遇到的問題更多的是貧窮等問題,而且他們的自尊心特別強,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非常要強,因此心理咨詢工作者應更多地傾聽他們的傾訴,避免用一些嚴厲的話語傷害其自尊心;而城市的大學生遇到的問題更多的是一些物質豐裕后所產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同時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強,因此咨詢者應更多地給予建議和幫助,指引他們走出心理困惑。

    而在現有的西方心理咨詢的理論當中,所考慮的場景可能更多的是同樣的城市場景中的富有與貧困的人群,并不是我們所要普遍應對的農村與城市的區域文化差別??紤]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和來自城市的大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是將文化差異的視野轉向國內區域時,高校心理咨詢本土化所要思考的另一個層面。

    3.3中國人個體心理行為的特征

    除了國際文化差異與國內區域文化兩個層次之外,高校心理咨詢的本土化還需要對反映在大學生個體身上的“中國人”或者亞洲人所特有的個體性情與心理行為的特征之不同于英語世界大學生的差異進行思考。在具體的咨詢實踐中,必須考慮這種個體行為與性情傾向系統的差異。如高校心理咨詢中常會涉及“非指導性原則”,指的是咨詢者要相信來訪者具有自我發展的能力,咨詢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傾聽來訪者傾訴,但不提具體的建議,最后由來訪者自己作決定,自己決定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問題。顯然,這同英美等國家比較直率、比較強調個人的自主意識,喜歡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性情特征與心理特征有關。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地將之運用于我國高校實踐中,則可能默認了中國人與美國人是同樣的這樣一個前提。而事實上,這種個體心理行為特征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馬哈蒂爾在評價亞洲人與美國人不同的行為特征時指出,亞洲人一般是以微妙、間接、調解、迂回曲折、非評價、非對抗的方式與其他人一起來追求他們的目標[9]。林語堂認為中國人遇事忍耐、老成溫厚、消極避事、超脫老猾、和平主義、知足常樂、因循守舊、幽默滑稽;羅素認為中國人寧靜淡泊、死愛面子、喜歡妥協、易屈服于公眾輿論、貪心、怯懦與麻木不仁[10]。由此可以總結出受儒家文化傳統影響甚深的中國人是內斂的、愛面子的、仁義的、服從權威的,而其中“內斂”是中國人最主要的性格特點,也是與西方人“奔放”性格最不同的特點。所以不得不懷疑“非指導性療法”對中國人的適用性。要想不犯忽視理論的源產地與應用對象差異的毛病,就需要在面對大學生個體時,充分考慮在傳統文化與區域文化影響的個體心理特征的獨特性,對咨詢的某些原則加以創新。中肯的觀點是既要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看成是一個“活人”而不是一個“死人”。同時又要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11],把來訪者看成是一個“活人”,有其自己的思想和靈魂,而不是以理論里規定的某種“抽象人”來對待,因為每個來訪者都是不一樣的,帶著不同的經歷和體驗。

    4 對高校心理咨詢本土化發展的建議

    在本土化探索方面,我國高校心理咨詢自出現之日起就沒有停止過,只不過在整體上仍處在有待進一步改進的水平,并且在本土化的嘗試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爭議,影響了對高校心理咨詢本土化的認識。如分不清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區別,把良好的服務態度加上給予來訪者一些關于疾病的知識當作是在做心理咨詢工作;把對群眾宣傳普及心理衛生方面的知識講座當作集體心理治療等[12]。但本土化的努力仍讓我們看到希望,關鍵在于能不能完成一些改變。

    首先,要改變我國高校心理咨詢重理論而不重本土實踐的狀況。真正的心理咨詢理論只有在現實的土壤中才能形成,沒有實踐支持,而是一味地以國外的理論為依歸,以介紹、解釋與驗證國外理論為榮,就不可能實現心理咨詢的本土化。中國的高校心理咨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過分糾纏于心理咨詢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討論,過分強調某一西方先進理論與方法的可適用性,而不關注心理咨詢工作的具體開展過程?,F階段,對什么是心理咨詢的關注超過了具體應該怎樣做心理咨詢和怎樣普及心理咨詢的關注。這就造成了精通咨詢理論的人忙于討論理論上的問題而沒有具體的實踐,不懂咨詢理論的人則通過熱線、面談等多種形式從事實踐工作的局面。

    第二,要突破以高校心理咨詢為心理咨詢主要陣地,只針對大學生的局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校的心理咨詢不能只在大中城市內發展,只在大中小院校普及,而在農村和偏遠地區沒有普及。除了一些高校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教師外,心理咨詢門診一般都依附在大醫院或者精神病醫院,社會上很少有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而這些機構對于受社會轉型帶來巨大精神壓力與折磨的群體而言,對于離開高校的大學生而言,數量太少,這種模式不符合我國國情。一方面,可以繼續擴大一些公益輔導機構的幫助力度,盡可能增加輔導機構的數量。但同時要考慮輔導質量,因為很多這些機構的存在更多的是出于宣傳的因素,對于咨詢人員的選擇和咨詢的質量沒有足夠的保證。另一方面,心理咨詢診所也可以像一些??菩缘尼t療機構一樣開設,行政機關在開設申請過程中做好監管工作。

    第三,完善高校心理咨詢的法律和制度保證,嚴格心理咨詢事業的準入條件。作為一項嚴肅的科學事業,對于人的發展與生存而言,心理咨詢對于人之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亞于醫療衛生事業對于人之生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國的心理咨詢師的培訓缺乏國家統一的標準與管理辦法,不同的部門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制定出了不同的行業標準與執業要求,缺少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證。唯一可以讓業界認可的,就只有一些心理咨詢師的從業守則,但是這些守則對心理咨詢師的限制更多的是一種道德和責任上的限制。如果醫院出現醫療事故,患者可以通過法律的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心理咨詢來訪者則很難找到可以維護自己權益的武器,這既使得一些不合格的人員繼續呆在心理咨詢領域中,也使很多來訪者對心理咨詢失望。

    參考文獻

    1 樊富民.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活動的回顧與展望. 青年研究報告,1993,4:31-36.

    2 楊國樞,文崇一.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本土化.臺灣:中國臺灣桂冠圖書公司,1982.152.

    3 曹鳴岐.道家思想與心理咨詢的本土化.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6:176-178.

    4 波莉?湯因比.誰害怕全球文化?載于威爾?赫斯頓,安東尼?吉登斯.編.在邊緣:全球資本主義生活.北京:三聯書店,2003.263.

    5 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33.

    6 肯尼迪.成功的代價:我們的單一文化科學.轉引自:葉浩生.心理學:世紀之交的困惑與爭論.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2:27-32.

    7 瑪格麗特?米德.代溝.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121-122.

    8 塞繆爾?享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9.2.

    9 塞繆爾?享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62.

    10 辜鴻銘.中國人與外國人―世界各國人的性格與文化侃談.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204.

    11 劉曉明,王麗榮.心理教育中的價值中立與價值蘊涵.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1:119-124.

    第8篇: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區別范文

    《數控加工工藝》網絡課答案

    形考任務1

    一、單項選擇題(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題目1

    切削脆性金屬材料時,材料的塑性很小,在刀具前角較小、切削厚度較大的情況下,容易產生(

    )。

    選擇一項:

    c.

    崩碎切屑

    題目2

    切削用量是指()。

    選擇一項:

    d.

    三者都是

    題目3

    粗車細長軸外圓時,刀尖的安裝位置應(

    ),目的是增加阻尼作用。

    選擇一項:

    c.

    比軸中心稍高一些

    題目4

    數控編程時,通常用F指令表示刀具與工件的相對運動速度,其大小為(

    )。

    選擇一項:

    d.

    進給速度vf

    題目5

    刀具幾何角度中,影響切屑流向的角度是(

    )。

    選擇一項:

    a.

    刃傾角

    題目6

    切斷、車端面時,刀尖的安裝位置應(

    ),否則容易打刀。

    選擇一項:

    b.

    與軸中心線等高

    題目7

    )切削過程平穩,切削力波動小。

    選擇一項:

    a.

    帶狀切屑

    題目8

    為提高切削刃強度和耐沖擊能力,脆性刀具材料通常選用(

    )。

    選擇一項:

    a.

    負前角

    題目9

    切削刃形狀復雜的刀具宜采用(

    )材料制造較合適。

    選擇一項:

    b.

    高速鋼

    題目10

    用硬質合金鉸刀鉸削塑性金屬材料時,由于工件彈性變形的影響,容易出現(

    )現象。

    選擇一項:

    b.

    孔徑收縮

    題目11

    刀具切削部分材料的硬度要高于被加工材料的硬度,其常溫硬度應在(

    )。

    選擇一項:

    b.

    HRC60以上

    題目12

    數控機床一般采用機夾可轉位刀具,與普通刀具相比機夾可轉位刀具有很多特點,但(

    )不是機夾可轉位刀具的特點。

    選擇一項:

    d.

    刀具要經常進行重新刃磨

    題目13

    YG類硬質合金主要用于加工(

    )材料。

    選擇一項:

    c.

    鑄鐵和有色金屬

    題目14

    下列那種刀具材料硬度最高(

    )。

    選擇一項:

    a.

    金剛石

    題目15

    刀具材料在高溫下能夠保持較高硬度的性能稱為(

    )。

    選擇一項:

    a.

    紅硬性

    二、判斷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0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

    題目16

    用中等切削速度切削塑性金屬時最容易產生積屑瘤。(

    )

    選擇一項:

    題目17

    在金屬切削過程中,高速加工塑性材料時易產生積屑瘤,它將對切削過程帶來一定的影響。(

    )

    選擇一項:

    題目18

    刀具前角越大,切屑越不易流出、切削力也越大,但刀具的強度越高。(

    選擇一項:

    題目19

    主偏角增大,刀具刀尖部分強度與散熱條件變差。(

    選擇一項:

    題目20

    精加工時首先應該選取盡可能大的背吃刀量。(

    選擇一項:

    題目21

    YT類硬質合金中,含鈷量多,承受沖擊性能好,適合粗加工。(

    選擇一項:

    題目22

    可轉位式車刀用鈍后,只需要將刀片轉過一個位置,即可使新的刀刃投入切削。當幾個刀刃都用鈍后,更換新刀片。(

    選擇一項:

    題目23

    在高溫下,刀具切削部分必須具有足夠的硬度,這種在高溫下仍具有較高硬度的性質稱為紅硬性。(

    選擇一項:

    題目24

    YG類硬質合金主要用于加工鑄鐵、有色金屬及非金屬材料。(

    選擇一項:

    題目25

    由于硬質合金的抗彎強度較低,抗沖擊韌性差,其合理前角應小于高速鋼刀具的合理前角。(

    選擇一項:

    形考任務2

    一、單項選擇題(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題目1

    過定位是指定位時,工件的同一(

    )被多個定位元件重復限制的定位方式。

    選擇一項:

    d.

    自由度

    題目2

    若工件采取一面兩銷定位,限制的自由度數目為(

    )。

    選擇一項:

    b.

    六個

    題目3

    在磨一個軸套時,先以內孔為基準磨外圓,再以外圓為基準磨內孔,這是遵循(

    )的原則。

    選擇一項:

    b.

    互為基準

    題目4

    采用短圓柱芯軸定位,可限制(

    )個自由度。

    選擇一項:

    b.

    題目5

    在下列內容中,不屬于工藝基準的是(

    )。

    選擇一項:

    a.

    設計基準

    題目6

    )夾緊機構不僅結構簡單,容易制造,而且自鎖性能好,夾緊力大,是夾具上用得最多的一種夾緊機構。

    選擇一項:

    d.

    斜楔形

    題目7

    精基準是用(

    )作為定位基準面。

    選擇一項:

    b.

    加工后的表面

    題目8

    夾緊力的方向應盡量垂直于主要定位基準面,同時應盡量與(

    )方向一致。

    選擇一項:

    c.

    切削

    題目9

    選擇粗基準時,重點考慮如何保證各加工表面(

    ),使不加工表面與加工表面間的尺寸、位置符合零件圖要求。

    選擇一項:

    d.

    有足夠的余量

    題目10

    通常夾具的制造誤差應是工件在該工序中允許誤差的(

    )。

    選擇一項:

    a.

    1/3~1/5

    題目11

    銑床上用的分度頭和各種虎鉗都是(

    )夾具。

    選擇一項:

    b.

    通用

    題目12

    決定某種定位方法屬幾點定位,主要根據(

    )。

    選擇一項:

    c.

    工件被消除了幾個自由度

    題目13

    軸類零件加工時,通常采用V形塊定位,當采用寬V形塊定位時,其限制的自由度數目為(

    )。

    選擇一項:

    c.

    四個

    題目14

    車細長軸時,要使用中心架或跟刀架來增加工件的(

    )。

    選擇一項:

    d.

    剛度

    題目15

    在兩頂尖間測量偏心距時,百分表上指示出的(

    )就等于偏心距。

    選擇一項:

    d.

    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的一半

    二、判斷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0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

    題目16

    基準可以分為設計基準與工序基準兩大類。(

    選擇一項:

    題目17

    夾緊力的方向應盡可能與切削力、工件重力平行。(?。?/p>

    選擇一項:

    題目18

    組合夾具是一種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較高的工藝裝備。(

    選擇一項:

    題目19

    工件在夾具中定位時,應使工件的定位表面與夾具的定位元件相貼合,從而消除自由度。(

    選擇一項:

    題目20

    因欠定位沒有完全限制按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應該限制的自由度,因而在加工過程中是不允許的。(

    選擇一項:

    題目21

    加工表面的設計基準和定位基準重合時,不存在基準不重合誤差。(

    選擇一項:

    題目22

    基準位移誤差和基準不重合誤差不一定同時存在。(

    選擇一項:

    題目23

    基準重合原則和基準統一原則發生矛盾時,若不能保證尺寸精度,則應遵循基準統一原則。(

    選擇一項:

    題目24

    車削偏心工件時,應保證偏心的中心與機床主軸的回轉中心重合。(

    選擇一項:

    題目25

    過定位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采用。(

    選擇一項:

    形考任務3

    一、單項選擇題(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題目1

    零件的機械加工精度主要包括(

    )。

    選擇一項:

    c.

    尺寸精度、幾何形狀精度、相對位置精度

    題目2

    制訂加工方案的一般原則為先粗后精、先近后遠、先內后外,程序段最少,(

    )及特殊情況特殊處理。

    選擇一項:

    c.

    走刀路線最短

    題目3

    換刀點是指在編制數控程序時,相對于機床固定參考點而設置的一個自動換刀的位置,它一般不能設置在(

    )。

    選擇一項:

    a.

    加工零件上

    題目4

    加工精度高、(

    )、自動化程度高,勞動強度低、生產效率高等是數控機床加工的特點。

    選擇一項:

    d.

    對加工對象的適應性強

    題目5

    在數控加工中,(

    )相對于工件運動的軌跡稱為進給路線,進給路線不僅包括了加工內容,也反映出加工順序,是編程的依據之一。

    選擇一項:

    c.

    刀具刀位點

    題目6

    下列敘述中(

    ),不屬于確定加工路線時應遵循的原則。

    選擇一項:

    c.

    使數值計算簡單,以減少編程工作量

    題目7

    尺寸鏈按功能分為設計尺寸鏈和(

    )。

    選擇一項:

    a.

    工藝尺寸鏈

    題目8

    下列關于尺寸鏈敘述正確的是(

    )。

    選擇一項:

    d.

    在極值算法中,封閉環公差大于任一組成環公差

    題目9

    零件的相互位置精度主要限制(

    )。

    選擇一項:

    c.

    限制加工表面與其基準間的相互位置誤差

    題目10

    在下列內容中,不屬于工藝基準的是(

    )。

    選擇一項:

    d.

    設計基準

    題目11

    車削加工適合于加工(

    )類零件。

    選擇一項:

    c.

    回轉體

    題目12

    車削加工的主運動是(

    )。

    選擇一項:

    a.

    工件回轉運動

    題目13

    車細長軸時,使用中心架和跟刀架可以增加工件的(

    )。

    選擇一項:

    d.

    剛性

    題目14

    影響刀具壽命的根本因素是(

    )。

    選擇一項:

    c.

    刀具材料的性能

    題目15

    車床切削精度檢查實質上是對車床(

    )和定位精度在切削加工條件下的一項綜合檢查。

    選擇一項:

    b.

    幾何精度

    二、判斷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0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

    題目16

    為避免換刀時刀具與工件或夾具發生干涉,換刀點應設在工件外部。(

    選擇一項:

    題目17

    在加工過程中的有關尺寸形成的尺寸鏈,稱為工藝尺寸鏈。(

    選擇一項:

    題目18

    尺寸鏈按其功能可分為設計尺寸鏈和工藝尺寸鏈。(

    選擇一項:

    題目19

    尺寸鏈中封閉環的基本尺寸,是其它各組成環基本尺寸的代數差。(

    選擇一項:

    題目20

    平行度、對稱度同屬于形狀公差。(

    選擇一項:

    題目21

    數控車床適宜加工輪廓形狀特別復雜或難于控制尺寸的回轉體類零件、箱體類零件、精度要求高的回轉體類零件、特殊的螺旋類零件等。(

    選擇一項:

    題目22

    車削力按車床坐標系可以分解為Fx、Fy、Fz三個分力,其中Fy消耗功率最多。(

    選擇一項:

    題目23

    車內螺紋前的底孔直徑必須大于或等于螺紋標準中規定的螺紋小徑。(

    選擇一項:

    題目24

    車削偏心工件時,應保證偏心的中心與車床主軸的回轉中心重合。(

    選擇一項:

    題目25

    機床坐標系和工件坐標系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對刀來實現的。(

    選擇一項:

    形考任務4

    一、單項選擇題(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題目1

    端銑時應根據(

    )選擇銑刀的直徑。

    選擇一項:

    b.

    側吃刀量

    題目2

    用立銑刀加工內輪廓時,銑刀半徑應(

    )工件內輪廓最小曲率半徑。

    選擇一項:

    c.

    小于或等于

    題目3

    機械零件的真實大小是以圖樣上的(

    )為依據。

    選擇一項:

    d.

    尺寸數值

    題目4

    加工機座、箱體、支架等外形復雜的大型零件上直徑較大的孔,特別是有位置精度要求的孔和孔系,應該采用(

    )。

    選擇一項:

    d.

    鏜孔

    題目5

    下列敘述中,(

    )適宜采用數控銑床進行加工。

    選擇一項:

    a.

    箱體零件

    題目6

    )是孔加工的標準刀具。

    選擇一項:

    b.

    麻花鉆

    題目7

    在三坐標數控銑床上,加工變斜角零件的變斜角面一般應選用(

    )。

    選擇一項:

    d.

    鼓形銑刀

    題目8

    加工中心和數控銑鏜床的主要區別是加工中心(

    )。

    選擇一項:

    b.

    裝有刀庫并能自動換刀

    題目9

    立式加工中心是指(

    )的加工中心。

    選擇一項:

    d.

    主軸為垂直

    題目10

    在加工中心上加工箱體,一般一次安裝能(

    )。

    選擇一項:

    d.

    加工多個表面

    題目11

    公制普通螺紋的牙形角是(

    )。

    選擇一項:

    a.

    60?

    題目12

    精加工f30以上孔時,通常采用(

    )。

    選擇一項:

    a.

    鏜孔

    題目13

    采用刀具預調儀對刀具組件進行尺寸預調,主要是預調整(

    )。

    選擇一項:

    d.

    軸向和徑向尺寸

    題目14

    若線切割機床的單邊放電間隙為0.02mm,鉬絲直徑為0.18mm,則加工圓孔時的間隙補償量為(

    )。

    選擇一項:

    a.

    -0.11mm

    題目15

    線切割機床不能加工材料為(

    )。

    選擇一項:

    b.

    非金屬

    二、判斷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0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

    題目16

    在銑床上加工表面有硬皮的毛坯零件時,應采用順銑方式。(

    選擇一項:

    題目17

    用立銑刀加工平面輪廓時,銑刀應沿工件輪廓的切向切入,法向切出。(

    選擇一項:

    題目18

    鉸孔時,無法糾正孔的位置誤差。(

    選擇一項:

    題目19

    輪廓加工完成時,應在刀具離開工件之前取消刀補。(

    選擇一項:

    題目20

    基準重合原則和基準統一原則發生矛盾時,若不能保證尺寸精度,則應遵循基準重合原則。(

    選擇一項:

    題目21

    加工中心是一種帶有刀庫和自動刀具交換裝置的數控機床。(

    選擇一項:

    題目22

    主軸在空間處于水平狀態的加工中心叫臥式加工中心,處于豎直狀態

    的叫立式加工中心。(

    選擇一項:

    題目23

    數控加工中心的工藝特點之一就是“工序集中”。(

    選擇一項:

    題目24

    電極絲過松會造成工件形狀與尺寸誤差。(

    選擇一項:

    題目25

    線切割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主要取決于單個脈沖放電能量大小,與走絲速度無關。(

    )

    選擇一項:

    《醫護心理學》網絡課答案

    形考任務1

    最早提出心理護理的護理科學的先驅是(?。?/p>

    選擇一項:

    B.

    南丁格爾

    題目2

    提出構造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是(?。?。

    選擇一項:

    E.

    馮特

    題目3

    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心、身常常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應的觀點稱為( )。

    選擇一項:

    A.

    心身統一的觀點

    題目4

    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undtW.)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年代為(?。?。

    選擇一項:

    A.

    1879年

    題目5

    護理心理學研究的任務不包括( )。

    選擇一項:

    E.

    運用心理學加強醫院管理

    題目6

    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立的心理學流派是(?。?。

    選擇一項:

    E.

    精神分析

    題目7

    提出行為主義學派的學者是(?。?。

    選擇一項:

    C.

    華生

    題目8

    在知覺過程中,人們總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當前知覺的對象,并用語言來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這是知覺的

    選擇一項:

    A.

    理解性

    題目9

    患者堅信周圍某人或某些團伙對他進行跟蹤監視、打擊、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飲水中放毒等稱為

    選擇一項:

    E.

    被害妄想

    題目10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指的是一種現象為

    選擇一項:

    E.

    適應

    題目11

    人的外部感覺不包括

    選擇一項:

    A.

    機體覺

    題目12

    人腦對當時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稱為

    選擇一項:

    A.

    知覺

    題目13

    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稱為

    選擇一項:

    E.

    思維

    題目14

    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一般不包括

    選擇一項:

    B.

    整理問題

    題目15

    刺激物持續作用于感覺器官,引起感受性改變的現象稱為

    選擇一項:

    E.

    適應

    題目16

    通過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等基本環節在人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稱為

    選擇一項:

    E.

    記憶

    題目17

    吃完糖后再吃蘋果,會覺得蘋果是酸的現象稱為

    選擇一項:

    C.

    感覺對比

    題目18

    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對解決新問題的影響稱為

    選擇一項:

    E.

    遷移

    題目19

    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稱為

    選擇一項:

    D.

    感覺

    題目20

    在人際交往中,與彼此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相聯系的內心體驗稱為(?。?/p>

    選擇一項:

    E.

    人際情感

    題目21

    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喪失,導致勞累感增加和活動減少的精力下降的可能診斷為(?。?/p>

    選擇一項:

    D.

    抑郁障礙

    題目22

    對于復雜的工作要提高學習效率應保持的情緒狀態一般為(?。?。

    選擇一項:

    C.

    較低焦慮

    題目23

    情緒帶有的特點不包括( )。

    選擇一項:

    B.

    社會性

    題目24

    一種迅猛爆發、激動而短暫的情緒狀態稱為(?。?/p>

    選擇一項:

    A.

    激情

    題目25

    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稱為(?。?。

    選擇一項:

    E.

    情緒

    題目26

    一般說來,能發揮人的最高學習效率的焦慮狀態為(?。?/p>

    選擇一項:

    B.

    適度的焦慮

    題目27

    在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下所引起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在人們遇到突如其來的緊急事故時就會出現應激狀態稱為(?。?/p>

    選擇一項:

    B.

    應激

    題目28

    人在動物園中看到獅子,絲毫不會有害怕的感覺,但看到迎面跑來一頭獅子時會驚恐萬分,引起這種情緒反應的因素是( )。

    選擇一項:

    C.

    認知

    題目29

    是否獲得滿足所引起的較低級的簡單的體驗稱為( )。

    選擇一項:

    E.

    情緒

    題目30

    沖動性大,具有明顯的外部表現的體驗稱為( )。

    選擇一項:

    D.

    情緒

    題目31

    一種使人的一切體驗和活動都染上情緒色彩的、比較輕微而持久的情緒狀態稱為( )。

    選擇一項:

    D.

    心境

    題目32

    馬斯洛認為需要的最高層次為(?。?/p>

    選擇一項:

    E.

    自我實現

    題目33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指的是(?。?/p>

    選擇一項:

    E.

    人格的穩定性

    題目34

    人格形成的標志為(?。?/p>

    選擇一項:

    B.

    自我意識與社會化

    題目35

    馬斯洛認為需要的最低層次為( )。

    選擇一項:

    A.

    生理需要

    題目36

    決定一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稱為( )。

    選擇一項:

    D.

    人格

    題目37

    食、色,性也

    指的是人的需要類型為( )。

    選擇一項:

    A.

    生理需要

    題目38

    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行動,并將該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意念活動指的是(?。?/p>

    選擇一項:

    E.

    動機

    題目39

    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它與人的生物學素質有關,并使人格染上獨特的色彩指的是(?。?。

    選擇一項:

    E.

    氣質

    題目40

    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對己、對客觀現實所持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了的行為方式指的是( )。

    選擇一項:

    B.

    性格

    題目1

    認為萬物以人為貴,也就是

    “人為萬物之靈、人定勝天”的理論稱為( )。

    選擇一項:

    D.

    人貴論

    題目2

    提出人本主義學派的學者是(?。?。

    選擇一項:

    B.

    羅杰斯

    題目3

    護理心理學研究的任務不包括(?。?/p>

    選擇一項:

    A.

    運用心理學加強醫院管理

    題目4

    提出行為主義學派的學者是( )。

    選擇一項:

    E.

    華生

    題目5

    提出構造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是( )。

    選擇一項:

    C.

    馮特

    題目6

    最早提出心理護理的護理科學的先驅是(?。?/p>

    選擇一項:

    D.

    南丁格爾

    題目7

    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心、身常常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應的觀點稱為(?。?。

    選擇一項:

    E.

    心身統一的觀點

    題目8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稱為

    選擇一項:

    C.

    感覺對比

    題目9

    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稱為

    選擇一項:

    E.

    感受性

    題目10

    根據內容,記憶的種類不包括

    選擇一項:

    D.

    機械記憶

    題目11

    在知覺過程中,人們總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當前知覺的對象,并用語言來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這是知覺的

    選擇一項:

    B.

    理解性

    題目12

    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對解決新問題的影響稱為

    選擇一項:

    E.

    遷移

    題目13

    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稱為

    選擇一項:

    A.

    思維

    題目14

    患者堅信周圍某人或某些團伙對他進行跟蹤監視、打擊、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飲水中放毒等稱為

    選擇一項:

    E.

    被害妄想

    題目15

    人腦對當時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稱為

    選擇一項:

    E.

    知覺

    題目16

    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一般不包括

    選擇一項:

    B.

    整理問題

    題目17

    吃完糖后再吃蘋果,會覺得蘋果是酸的現象稱為

    選擇一項:

    A.

    感覺對比

    題目18

    人的外部感覺不包括

    選擇一項:

    E.

    機體覺

    題目19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指的是一種現象為

    選擇一項:

    D.

    適應

    題目20

    情緒出現問題后的調節方法不應采取的為(?。?/p>

    選擇一項:

    E.

    不停宣泄

    題目21

    情緒與情感均具有的特性為(?。?。

    選擇一項:

    E.

    兩極性

    題目22

    對于簡單的工作要提高學習效率應保持的情緒狀態一般為(?。?。

    選擇一項:

    A.

    較高焦慮

    題目23

    人在動物園中看到獅子,絲毫不會有害怕的感覺,但看到迎面跑來一頭獅子時會驚恐萬分,引起這種情緒反應的因素是(?。?/p>

    選擇一項:

    B.

    認知

    題目24

    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稱為(?。?。

    選擇一項:

    D.

    情緒

    題目25

    一種使人的一切體驗和活動都染上情緒色彩的、比較輕微而持久的情緒狀態稱為(?。?。

    選擇一項:

    D.

    心境

    題目26

    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喪失,導致勞累感增加和活動減少的精力下降的可能診斷為(?。?/p>

    選擇一項:

    E.

    抑郁障礙

    題目27

    情緒帶有的特點不包括( )。

    選擇一項:

    B.

    社會性

    題目28

    一般說來,能發揮人的最高學習效率的焦慮狀態為(?。?。

    選擇一項:

    E.

    適度的焦慮

    題目29

    一種迅猛爆發、激動而短暫的情緒狀態稱為(?。?/p>

    選擇一項:

    A.

    激情

    題目30

    沖動性大,具有明顯的外部表現的體驗稱為(?。?。

    選擇一項:

    C.

    情緒

    題目31

    在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下所引起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在人們遇到突如其來的緊急事故時就會出現應激狀態稱為( )。

    選擇一項:

    D.

    應激

    題目32

    人格的特性不包括(?。?。

    選擇一項:

    C.

    外傾性

    題目33

    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指的是( )。

    選擇一項:

    C.

    能力

    題目34

    食、色,性也

    指的是人的需要類型為(?。?/p>

    選擇一項:

    D.

    生理需要

    題目35

    馬斯洛認為需要的最低層次為( )。

    選擇一項:

    B.

    生理需要

    題目36

    決定一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稱為(?。?。

    選擇一項:

    D.

    人格

    題目37

    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對己、對客觀現實所持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了的行為方式指的是(?。?/p>

    選擇一項:

    B.

    性格

    題目38

    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它與人的生物學素質有關,并使人格染上獨特的色彩指的是(?。?。

    選擇一項:

    E.

    氣質

    題目39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指的是(?。?。

    選擇一項:

    C.

    人格的穩定性

    題目40

    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行動,并將該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意念活動指的是(?。?/p>

    選擇一項:

    B.

    動機

    形考任務2

    與心身疾病發病相關的生物學因素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生活變故

    題目2

    心理社會因素作為重要原因參與發病的軀體疾病是指(

    )。

    選擇一項:

    E.

    心身疾病

    題目3

    以下疾病屬于心身疾病的是(

    )。

    選擇一項:

    E.

    冠心病

    題目4

    因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的改變而引起心理應激的刺激或情景,該因素稱為(

    )。

    選擇一項:

    A.

    文化性應激源

    題目5

    個體覺察到環境刺激對生理、心理和社會系統過重負擔時的整體現象,所引起的反應可以是適應或適應不良的概念指的是(

    )。

    選擇一項:

    C.

    應激

    題目6

    心身疾病的心理學診斷包括(

    )。

    選擇一項:

    C.

    病人的人格特點

    題目7

    塞里對應激的研究提出了包含三個反應階段的一般適應綜合征指的是(

    )。

    選擇一項:

    C.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題目8

    心身疾病的治療特別應重視的是(

    )。

    選擇一項:

    A.

    心理治療

    題目9

    與心身疾病發病相關的心理學因素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性別年齡

    題目10

    應激的調節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不間斷的宣泄

    題目11

    直接作用于人的軀體、產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在應激現象稱為(

    )。

    選擇一項:

    E.

    軀體性應激源

    題目12

    以心身疾病下不作為的疾病是(

    )。

    選擇一項:

    E.

    肺結核

    題目13

    高溫、低溫,輻射、電擊,強噪聲,損傷、微生物和疾病等對人造成損害時屬于(

    )。

    選擇一項:

    B.

    軀體性應激源

    題目14

    社會動蕩、戰爭、災難、重大事故、社會經濟制度的重大變化,該因素稱為(

    )。

    選擇一項:

    A.

    社會性應激源

    題目15

    下列反應中常見的急性應激反應是(

    )。

    選擇一項:

    B.

    急性焦慮反應

    題目16

    借助各種問卷、調查表和晤談等方式,向了解被評估者的人了解情況,據此評估被評估者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評估方法是(

    )。

    選擇一項:

    B.

    調查法

    題目17

    評估者通過對被評估者的可觀察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和記錄,這種心理評估方法是(

    )。

    選擇一項:

    D.

    觀察法

    題目18

    可以測量到所要測量的對象的程度稱為(

    )。

    選擇一項:

    C.

    效度

    題目19

    標準化心理測驗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測驗指導語因人而異

    題目20

    患者將過去的情感轉移到治療師身上指的是(

    )。

    選擇一項:

    C.

    移情

    題目21

    心理治療的發生作用的機制不包括(

    )。

    選擇一項:

    A.

    社會環境

    題目22

    告訴患者很多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是一種發展階段常見的暫時的困境的技術稱為(

    )。

    選擇一項:

    B.

    一般化

    題目23

    心理治療的原則不包括(

    )。

    選擇一項:

    B.

    長期原則

    題目24

    關于支持性心理治療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選擇一項:

    來給患者一些東西

    D.

    支持性的關系就是支持性心理治療

    題目25

    心理治療中往往要涉及個人的隱私,不宜在熟人之間做此項工作的原則為(

    )。

    選擇一項:

    E.

    回避原則

    題目26

    給來訪者以心理上的指導和幫助的過程稱為(

    )。

    選擇一項:

    C.

    心理咨詢

    題目27

    讓患者打消--切顧慮,想到什么就講什么,治療師承諾對談話內容保密,鼓勵患者按自己原始的想法講出來,不要有意加以修改的心理治療方法稱為(

    )。

    選擇一項:

    E.

    自由聯想

    題目28

    那些在患者過去的生活經驗中,當問題可以合理地期待發生,但不知為何沒有發生的情景的提問方式稱為(

    )。

    選擇一項:

    B.

    例外提問

    題目29

    治療師使用一些暗示性語言,試圖影響、改變患者的思維方向,引導患者向正向的、積極地解決方法思考的提問方式稱為(

    )。

    選擇一項:

    E.

    預設性提問

    題目30

    目前我國常用的心理咨詢的方式不包括(

    )。

    選擇一項:

    A.

    微信心理咨詢

    題目1

    過度換氣綜合征可能是下列問題的反應形式(

    )。

    選擇一項:

    E.

    急性應激反應

    題目2

    血管迷走反應可能是下列問題的反應形式(

    )。

    選擇一項:

    C.

    急性應激反應

    題目3

    導致個體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各種情緒反應的沖突和挫折等應激的生活事件,該因素稱為(

    )。

    選擇一項:

    B.

    心理性應激源

    題目4

    個體覺察到環境刺激對生理、心理和社會系統過重負擔時的整體現象,所引起的反應可以是適應或適應不良的概念指的是(

    )。

    選擇一項:

    B.

    應激

    題目5

    心理社會因素作為重要原因參與發病的軀體疾病是指(

    )。

    選擇一項:

    C.

    心身疾病

    題目6

    心身疾病的心理學診斷包括(

    )。

    選擇一項:

    B.

    病人的人格特點

    題目7

    高溫、低溫,輻射、電擊,強噪聲,損傷、微生物和疾病等對人造成損害時屬于(

    )。

    選擇一項:

    D.

    軀體性應激源

    題目8

    以下疾病屬于心身疾病的是(

    )。

    選擇一項:

    E.

    冠心病

    題目9

    應激的調節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不間斷的宣泄

    題目10

    社會動蕩、戰爭、災難、重大事故、社會經濟制度的重大變化,該因素稱為(

    )。

    選擇一項:

    D.

    社會性應激源

    題目11

    塞里對應激的研究提出了包含三個反應階段的一般適應綜合征指的是(

    )。

    選擇一項:

    D.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題目12

    以心身疾病下不作為的疾病是(

    )。

    選擇一項:

    C.

    肺結核

    題目13

    與心身疾病發病相關的生物學因素不包括(

    )。

    選擇一項:

    E.

    生活變故

    題目14

    與心身疾病發病相關的心理學因素不包括(

    )。

    選擇一項:

    C.

    性別年齡

    題目15

    因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的改變而引起心理應激的刺激或情景,該因素稱為(

    )。

    選擇一項:

    C.

    文化性應激源

    題目16

    心理評估的常用方法不包括(

    )。

    選擇一項:

    A.

    實驗法

    題目17

    對測量結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估計稱為(

    )。

    選擇一項:

    B.

    信度

    題目18

    應用心理測驗的基本原則包括(

    )。

    選擇一項:

    A.

    標準化原則

    題目19

    關于心理測驗選擇原則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選擇一項:

    D.

    可以直接使用國外的測驗工具

    題目20

    以一定的理論體系為指導,以良好的醫患關系為橋梁,應用心理學的方法,影響或改變患者的認識、情緒及行為,調整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指的是(

    )。

    選擇一項:

    D.

    心理治療

    題目21

    治療師采用一種戲劇化的方式,請患者想象,他尋求幫助的問題解決了,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變的提問方式稱為(

    )。

    選擇一項:

    A.

    奇跡提問

    題目22

    關于支持性心理治療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選擇一項:

    D.

    支持性的關系就是支持性心理治療

    題目23

    告訴患者很多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是一種發展階段常見的暫時的困境的技術稱為(

    )。

    選擇一項:

    B.

    一般化

    題目24

    心理治療的原則不包括(

    )。

    選擇一項:

    C.

    長期原則

    題目25

    心理治療的發生作用的機制不包括(

    )。

    選擇一項:

    E.

    社會環境

    題目26

    那些在患者過去的生活經驗中,當問題可以合理地期待發生,但不知為何沒有發生的情景的提問方式稱為(

    )。

    選擇一項:

    C.

    例外提問

    題目27

    讓患者打消--切顧慮,想到什么就講什么,治療師承諾對談話內容保密,鼓勵患者按自己原始的想法講出來,不要有意加以修改的心理治療方法稱為(

    )。

    選擇一項:

    C.

    自由聯想

    題目28

    目前我國常用的心理咨詢的方式不包括(

    )。

    選擇一項:

    B.

    微信心理咨詢

    題目29

    給來訪者以心理上的指導和幫助的過程稱為(

    )。

    選擇一項:

    A.

    心理咨詢

    題目30

    治療師使用一些暗示性語言,試圖影響、改變患者的思維方向,引導患者向正向的、積極地解決方法思考的提問方式稱為(

    )。

    選擇一項:

    D.

    預設性提問

    形考任務3

    題目1

    護患沖突發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選擇一項:

    D.

    護士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目標存在沖突

    題目2

    為患者做某事的護患關系類型為(

    )。

    選擇一項:

    B.

    主動—被動型

    題目3

    護患關系的特點包括(

    )。

    選擇一項:

    A.

    具有一定時效性

    題目4

    護患關系的重要性在于(

    )。

    選擇一項:

    E.

    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基礎

    題目5

    護理人員與休克患者的護患關系為(

    )。

    選擇一項:

    E.

    主動—被動型

    題目6

    護士不恰當的自我定位會常常會導致的結果是(

    )。

    選擇一項:

    C.

    護患關系中的交往障礙

    題目7

    護患交往的兩個水平包括(

    )。

    選擇一項:

    E.

    技術與非技術水平

    題目8

    在護理過程中護士與患者之間產生和發展的一種工作性、專業性、幫的人際關系稱為(

    )。

    選擇一項:

    D.

    護患關系

    題目9

    護患交往的兩種形式包括(

    )。

    選擇一項:

    A.

    語言與非語言形式

    題目10

    社交距離的大小為(

    )。

    選擇一項:

    C.

    1.2~3.5m

    題目11

    溝通雙方不斷地將自己對接受到的信息的反應提供給對方,這個回饋的過程稱為(

    )。

    選擇一項:

    E.

    反饋

    題目12

    在人所獲得的信息總量中,面部語言的信息大約占了(

    )。

    選擇一項:

    C.

    55%左右

    題目13

    信息源試圖傳遞給他人的觀念和情感稱為(

    )。

    選擇一項:

    E.

    信息

    題目14

    擁有信息并試圖進行溝通的人稱為(

    )。

    選擇一項:

    C.

    信息源

    題目15

    非語言溝通技巧不包括(

    )。

    選擇一項:

    A.

    多進行身體接觸

    題目16

    儀表、動作、手勢與表情屬于(

    )。

    選擇一項:

    A.

    非語言形式交往

    題目17

    護患沖突概念的理解正確的是(

    )。

    選擇一項:

    A.

    醫療糾紛的一種形式

    題目18

    護士要求扎實的專業素質不包括(

    )。

    選擇一項:

    C.

    高度的同情心

    題目19

    心理護理的方法不包括( )。

    選擇一項:

    A.

    自由聯想

    題目20

    兒童期患者的心理護理重點不包括( )。

    選擇一項:

    E.

    用沖擊法緩解患兒恐懼

    題目21

    老年期患者的心理護理重點一般不包括(?。?。

    選擇一項:

    E.

    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

    題目22

    心理護理的程序不包括(?。?。

    選擇一項:

    B.

    挖掘病人潛意識

    題目23

    臨終關懷的實質不包括(?。?。

    選擇一項:

    D.

    積極治療

    題目24

    青年期患者的心理特點不包括(?。?。

    選擇一項:

    D.

    挫折感不強

    題目25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點不包括( )。

    選擇一項:

    E.

    不易絕望

    題目26

    青年期患者的心理護理重點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持續采用認知調整

    題目27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護理重點不包括( )。

    選擇一項:

    E.

    持續提供認知治療

    題目28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點不包括(?。?。

    選擇一項:

    D.

    易生幻覺

    題目29

    臨終患者的心理特點不包括(?。?/p>

    選擇一項:

    C.

    偏執期

    題目30

    中年期患者的心理護理重點一般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治療抑郁的情緒障礙

    題目1

    患者的執行醫囑率又稱為(

    )。

    選擇一項:

    D.

    依從性

    題目2

    護士要求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不包括(

    )。

    選擇一項:

    B.

    藝術美感

    題目3

    護士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包括(

    )。

    選擇一項:

    B.

    政治敏感

    題目4

    指導--合作型護患關系模式常見于的疾病為(

    )。

    選擇一項:

    A.

    急危重癥

    題目5

    護患間的信息不對等的原因不包括(

    )。

    選擇一項:

    A.

    經驗太缺乏

    題目6

    共同參與型的護患關系常見于的疾病為(

    )。

    選擇一項:

    A.

    慢性軀體疾病

    題目7

    護患交往中護士基本素質的要求不包括(

    )。

    選擇一項:

    A.

    明確的政治方向

    題目8

    告訴患者做什么的護患關系類型為(

    )。

    選擇一項:

    D.

    指導—合作型

    題目9

    護士不恰當的自我定位會常常會導致的結果是(

    )。

    選擇一項:

    B.

    護患關系中的交往障礙

    題目10

    言語溝通技巧不包括(

    )。

    選擇一項:

    C.

    多使用專業術語

    題目11

    公眾距離的大小為(

    )。

    選擇一項:

    A.

    3.5~7m

    題目12

    人與人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稱為(

    )。

    選擇一項:

    D.

    人際距離

    題目13

    正確的溝通態度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與患者緊密目光接觸

    題目14

    溝通信息的傳送方式稱為(

    )。

    選擇一項:

    E.

    通道

    題目15

    非語言溝通技巧不包括(

    )。

    選擇一項:

    B.

    多進行身體接觸

    題目16

    為患者做某事的護患關系類型為(

    )。

    選擇一項:

    A.

    主動—被動型

    題目17

    護患關系的重要性在于(

    )。

    選擇一項:

    B.

    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基礎

    題目18

    護患沖突發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選擇一項:

    E.

    護士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目標存在沖突

    題目19

    兒童患者的心理特點不包括(?。?。

    選擇一項:

    C.

    不易產生焦慮

    題目20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一般不包括( )。

    選擇一項:

    B.

    不易激惹

    題目21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護理重點不包括(?。?。

    選擇一項:

    D.

    不孕不育知識的系統教育

    E.

    幫助患者調節負性情緒

    題目22

    臨終關懷的護理目標不包括(?。?/p>

    選擇一項:

    E.

    采取一切措施消除患者的疼痛

    題目23

    在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以良好的護患關系為基礎,改變護理對象的不良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其康復或保持健康的護理方法稱為(?。?。

    選擇一項:

    C.

    心理護理

    題目24

    心理護理的基本目標不包括(?。?。

    選擇一項:

    B.

    治療抑郁等消極情緒

    題目25

    兒童期患者的心理護理重點不包括(?。?。

    選擇一項:

    A.

    用沖擊法緩解患兒恐懼

    題目26

    中年期患者的心理護理重點一般不包括(?。?/p>

    選擇一項:

    B.

    治療抑郁的情緒障礙

    題目27

    青年期患者的心理特點不包括(?。?。

    選擇一項:

    E.

    挫折感不強

    題目28

    心理護理的程序不包括(?。?/p>

    選擇一項:

    B.

    挖掘病人潛意識

    題目29

    臨終關懷的實質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積極治療

    題目30

    心理護理的方法不包括( )。

    選擇一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成人在线色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激情成人网|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8x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网| 成人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