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范文

    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

    第1篇: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 Nature M.T環保地膜;生物地膜;可降解地膜;降解速率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8-0147-01

    農業上,農用地膜應用很廣。由于農用薄膜分子量大、性能穩定,能夠在自然條件下在土壤中長期存留,降解時間長達200~300年,造成大量的“白色污染”。生物可降解材料能被微生物或酶分解,最終代謝成CO2和H2O,不會引起環境污染,并且能夠克服對石油原料的依賴,因此生物可降解塑料替代材料的研發與應用是解決“白色污染”行之有效的舉措[1-2]。為了解決農膜大規模應用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近幾十年來,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成功研制出多種新型可降解塑料來代替傳統的塑料地膜[3-5]。

    清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生產的Nature M.T環保地膜,其原材料是公司研發團隊通過大量多次試驗論證對聚乳酸進行生物改性,使其具有延展性、柔韌性、耐溫性,于2012年成功研制出新型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母粒,目前已可全面取代市面上所使用的傳統石化塑料,此產品獲多項技術專利,并通過SGS等國內外權威檢測機構的認證和檢測。由該母粒制成的產品可取代傳統塑料制品,達到無毒害、無重金屬、無塑化劑等的環保100%生物可全降解新材料。海峽現代農業研究院有限公司與臺灣群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聯合引進清煬科技公司的環保可分解聚利膜技術在大陸生產及推廣應用。

    本研究通過土壤填埋方式研究環保地膜降解性能,從生物降解過程中的地膜重量的減少量和降解率等方面探討了Nature M.T環保地膜的降解特性,為Nature M.T環保地膜在蔬菜種植中的推廣應用提供實踐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田間試驗設在漳州長泰縣陳巷鎮西湖村群力果蔬基地。土壤理化特性:pH值6.30,有機質30.5g/kg,全氮2.85 g/kg,全磷3.11 g/kg,全鉀8.15 g/kg,堿解氮100.51 mg/kg,速效磷98.15 mg/kg,速效鉀358.35 mg/kg。

    試驗材料:番茄品種為農科180;供試地膜為Nature M.T環保地膜(產地:廈門)、國產常規聚乙烯地膜。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2個處理,即每種地膜為一個處理,以國產常規聚乙烯地膜為對照(CK)。3次重復。田間農事操作同當地番茄生產。

    1.3 試驗方法

    土壤采自群力果蔬基地,土樣采集完后,風干、磨碎過5 mm篩,備用。

    2015年8月,番茄苗移栽后20 d,將地膜剪成50 mm×50 mm大小的方塊,取約1 g地膜與1 kg土壤混勻,裝于填埋箱中。田間填埋箱的規格為210 mm×140 mm×100 mm,底部和四周為80目的不銹鋼絲網,頂部為30目的不銹鋼絲網。每種地膜處理15個箱,填埋箱裝好后置于種植的兩畦番茄之間的壟上土壤表層。

    1.4 取樣及指標測定

    填埋前,稱取地膜的重量,于填埋后15、30、45、60 d各取3個填埋箱進行相關測定。降解速率測定:主要測定田間地膜重量損失,計算公式如下:

    降解率(%)=(降解前重量-降解后重量)/降解前重量×100

    1.5 數據分析

    采用DPS 7.0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顯著差異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測定填埋地膜的失重情況來衡量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由表1可知,與常規聚乙烯地膜相比,Nature M.T環保地膜在土壤中具有良好的可降解特性。隨著填埋時間的延長,Nature M.T環保地膜的降解效果越明顯,填埋于土壤中60 d后,重量由原來的平均0.999 0 g下降到0.621 7 g,平均降解率達到37.77%。填埋于土壤中60 d后,常規聚乙烯地膜的重量變化不明顯,平均降解率僅為1.02%。

    3 結論與討論

    可降解地膜的評價方法包括降解生成物的積存量降解過程中氧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等[6-7]。本研究采用測定地膜的失重量來衡量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性能,隨填埋時間的延長,Nature M.T環保地膜重量不斷減輕,到達60 d時,地膜的平均降解率達到37.77%,這與張曉海等[8]、王朝云等[9]的研究結果類似。與Nature M.T環保地膜相比,常規聚乙烯地膜的重量變化很小,幾乎不能降解。通過本研究發現,Nature M.T環保地膜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農膜,其降解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4 參考文獻

    [1] 張文群,金維續.降解膜殘片與土壤耕層水分運動[J].土壤肥料,1994(3):12-15.

    [2] 李培夫.我國降解農膜的研制現狀及應用前景[J].新疆農墾科技,1995(6):24-25.

    [3] 袁俊霞.農用殘膜的污染與防治[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3,20(1):3l-32.

    [4] 高懷友,趙玉杰.西部地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11(3):184-186.

    [5] 許香春,王朝云.國內外地膜覆蓋栽培現狀及展望[J].中國麻業科學,2006,28(1):6-11.

    [6] STROTMANN U,REUSCHENBACH P,SCHWARZ H,et al.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online CO2 evolution test and a multicom-ponent biodegradation test system[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2004,70(8):4621-4628.

    [7] TSUJI H,SUZUYOSHI K,TEZUKA Y,et al.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biodegradable Polyesters:3.effects of alikali treatment on biodegra-dation of Poly(?-caprolactone)and Poly(R)-3-hydroxybutyrate films in controlled soil [J].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2003,11(2):57-65.

    第2篇: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范文

    1.1綠色設計理念的概念

    綠色設計理念也稱作生態理念、環保設計等。綠色設計理念是指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要合理分析并總結出產品的一系列性能、功用、質地、開發周期以及產品的成本,而對產品是否影響資源和環境更應當作重點考慮,使得綠色產品較傳統的產品在各方面都更具優勢,力求在各方面都做到綠色節能環保。在產品的設計階段應將環境污染因素和節能減排、不對生態圈造成壓力當作首要設計因素,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污生產措施,減少工業生產中因有害物質的排放給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的危害和干擾,減少能源的消耗,并在此前提下盡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資源或者可循環使用的資源。

    1.2綠色理念包裝設計的準則

    以人為本的思想是綠色理念包裝設計的基本理念,綠色理念包裝相對傳統包裝而言更具有深層次的內涵和人文關懷,它所傳遞和表達的信息量大且涵蓋的范圍廣。綠色理念以環保、健康為準則,研制出有利于人類社會和諧、高速、健康發展的產品。

    2現代社會對綠色包裝設計的要求

    2.1綠色包裝的結構

    在商品時代的今天,綠色包裝以其特有的結構特征贏得初步勝利。在包裝的結構上,綠色產品較傳統產品的包裝而言,使用更方便,搬運更合理,儲藏更可靠,解讀更方便,它具有傳統產品包裝不具備的各種優良性能,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在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已不能只滿足于產品包裝的基本性能,更多的人尋求的是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適和滿足,從中獲取更多的益處,當代設計離不開這些因素,或者說正是因為這些因素使得當代產品包裝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包裝的結構,無論大小都應傾注綠色設計理念,因為產品的結構更能體現產品的好壞和它的優劣。綠色設計理念想要準確地傳達產品包裝的內涵和信息,必須在它的結構上下工夫,從產品性能、用途以及消費對象方面綜合分析和研究,研制出適合產品要求的綠色包裝才是當務之急。

    2.2綠色包裝的造型

    產品的包裝造型屬于產品的基本屬性因素,也是產品設計中較為重要的方面。現代化的生活使得人們崇尚簡約主義,當然在綠色產品造型設計上也融入了簡約設計的元素,產品的造型應簡單、干凈、有內涵,同時簡約的產品包裝設計也可以減少材料的消耗。使用簡單的形狀、顏色,做到產品包裝外觀的簡約,在產品的包裝設計上力求用最少的基本元素達到最佳的效果。

    2.3綠色包裝的材料

    綠色包裝材料是順應社會的需求產生的,人們利用可循環使用的再生資源來制作產品包裝,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大量資源和成本。開發使用綠色包裝材料迫在眉睫,此類材料干凈、衛生、無污染。綠色包裝材料多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這類材料在使用的過程中應限制材料的種類數,縮減材料的種類可以增加同類材料的使用量,即用種類盡可能少的材料作包裝材料,與此同時人們要考慮材料的兼容性,使自然資源被合理的開發利用,并且使得自然資源良性循環。人們對廢棄的或者不被重視的自然資源應該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比如玉米桿、麥稈等被丟棄的綠色材料,應該根據其特性來設計研制出可利用的綠色包裝。使用綠色包裝必須確保包裝原料的安全化,材料不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以便在回收以后對廢棄包裝進行處理,同時制成的綠色包裝也要容易分類,以便處理。通常被用來制作綠色包裝的材料有以下幾種。

    2.3.1可降解塑料

    可降解塑料的分子內部結構比較特殊,其化學結構在一定的外界環境下能夠發生改變,因此用可降解塑料作產品包裝材料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可降解塑料包裝材料制作簡單,降解速度較快,可以通過紫外線的照射、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作用達到降解的目的。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可降解塑料包裝材料又被還原成簡單的化學成分,這種可降解塑料無毒,對人體和人類的生活環境不會造成威脅,當它以新的形式進入到生態環境中后,又可以重新組合,從而被再次利用。現代科技需要以可降解塑料作原料來進行包裝的加工、分解、再利用。

    2.3.2可重復再生材料

    可重復再生材料具有可重復利用的特點,相對傳統包裝材料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資源,降低了成本。生活中常見的可重復利用包裝有盛裝各種酒、飲料、食用油等的玻璃瓶或塑料瓶,這些玻璃瓶都可以回收利用,前提是這些玻璃瓶中不能含有金屬、陶瓷等其他物質,根據玻璃瓶的顏色可將其進行分類收集,以便再生利用。

    2.3.3可食性材料

    作為一種新型綠色包裝材料,可食性材料已經在食品方面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可食性材料不含有害物質,加工簡單方便。可食性包裝材料在實現產品包裝功能后,也可以將其“廢棄物”當作食用原料來使用,體現包裝材料的多功能性。可食用包裝材料質輕、干凈、無毒無味,可隨身攜帶,保存方便。可食性材料的種類有很多,經過一系列的組合、加熱、加壓等方法制成。不同產品所需要的可食性包裝材料也不同,根據原料的特性將可食性材料進行分類加工,主要的可食性包裝材料可分為五大類:(1)淀粉類可食性包裝材料。淀粉類可食性包裝材料主要成分是淀粉,使用各種天然果實淀粉,再加入天然無毒的植物膠或動物膠以一定的比例制成。(1)蛋白質類可食性包裝材料。眾所周知,蛋白質具有膠體性質,加入改變蛋白質膠體親水性的添加劑,制得以薄膜形式存在的包裝材料。(2)多糖類可食性包裝材料。以多糖食品為原料,利用多糖食物的凝膠作用制得。(4)脂肪類可食性包裝材料。由不同來源的脂肪提煉得到相應的包裝薄膜。(5)復合類可食性包裝材料。復合類可食性包裝材料由多種材料組合,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藝制得。

    2.4綠色包裝的生命周期

    所有的產品包裝都有生命周期,和傳統的產品包裝生命周期相比,綠色產品包裝的生命周期不僅包括從包裝設計、制造、裝配、運輸、使用到變成廢棄品為止經歷的所有時間,還包括從廢棄后到再利用的時間。

    2.5綠色產品的營銷

    綠色產品從生產者手中到消費者手中所經過的由眾多執行不同職能、不同名稱的中間商連接起來的通道,通過中間機構進行營銷活動,綠色產品應在適當的時間,按照相應的價格進行配送與銷售。產品的綠色營銷因素體現在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的時候,企業應該大力宣揚綠色產品較傳統產品的優點,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綠色消費潮流”中,促進綠色消費。

    3綠色理念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綠

    色包裝憑借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多元化的性能占據了很大的市場,它昭示了人類社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必然發展趨勢。人們通過匠心獨運的綠色設計理念設計出的包裝更加簡約時尚。就拿綠色包裝在食品中的運用來說,綠色食品包裝在生活中使用得很普遍,它在使用之后可以通過降解程序再回收利用,對人體的心理和生理機制都沒有危害,綠色食品包裝設計凸顯出經濟價值,綠色食品包裝是綠色設計理念發展的必然趨勢。有的綠色產品包裝還可以供人食用,對人體有一定的營養價值。綠色食品包裝在講究環境效益的同時,也體現了產品的經濟價值,必將推動“綠色消費浪潮”。

    為解決由于人們過度追求產品包裝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即包裝中存在的生態學問題,世界環保組織曾呼吁所有人了解綠色包裝設計的新內涵,綠色包裝設計要減少包裝材料的消耗,節約自然資源,包裝容器可以經過回收再次填充使用,包裝材料具有可循環使用的特性,并且可以在自然界的作用下降解。

    在產品包裝中引入綠色理念這一概念,使設計者在產品包裝設計中產生許多綠色理念的構想,這種綠色包裝不會污染生態環境,也不會危害人體健康,能循環使用,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包裝物質。人類的新價值觀將會使得綠色設計理念受到全人類的關注,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具有深層價值的理念。

    4結語

    第3篇: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殘膜污染;可降解地膜;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X825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6)12-0111-06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terials, plastic film has a huge use in China. The usage amount of mulch film in 2014 reached to 1.44 million tons, which increased by three times than that in 1992 with the annual growth rate of about 6%. The sum covered area of three provinces of Xinjiang, Shandong and Gansu occupied 38% of the total covered area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transparent plastic film is not easy to degrade after using because of its stable properties. The residual film quantity in farmland in some area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limit value of 75.0 kg/hm2 in China. The residual film pollutio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bvious accumulative effect, larg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pollution areas and annual increasing pollution intensity. Degradable mulch fil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the residual film pollution. Considering the mig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fate processes of degradable plastic film,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with rate of residual film, seedling non-emergence rate, earthworm mortality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level as indices. The model assessed and divid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of degradable plastic film into four levels of no impact, small impact, medium impact and large impact. This study provided a research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of degradable mulch film.

    Keywords Residual film pollution;Degradable film;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Assessment

    地膜具有增溫保墑、增加土壤肥力、防治病蟲害等作用,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每年地膜用量十分巨大,目前已成為世界上地膜用量最多、覆蓋面積最大、覆蓋作物種類最多的國家[1]。常用的塑料地膜是以聚乙烯、聚氯乙烯為主要原料,通過添加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等制成的有機化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機械拉伸性,但其分子量大、性能穩定、耐化學侵蝕、可緩沖冷熱,光分解性和生物分解性較差,在自然條件下不易降解,大量殘留于土壤中。殘留地膜在土壤中以片狀、球狀、棒狀和圓筒狀等形態存在[2],大量殘膜碎片會導致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和含水量降低[3],造成水分、養分的運移被阻斷,從而導致作物營養不良及減產[4]。近年來,由殘膜污染造成的農村土地板結問題以及由廢膜焚燒而產生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對生態環境構成潛在威脅,并具有長期的環境風險。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可降解地膜憑借其環境友好性逐漸進入人們視野,成為解決殘膜污染問題的重要途徑。與傳統聚乙烯地膜相比,可降解地膜的主要優點是在地膜失去增溫保墑等功能后,在各種因素作用下經過一定時間,能夠在環境中最終降解為無毒無害產品[5],從而防止殘膜對農田環境的污染。按照降解機理,可降解地膜可分為光(熱)降解地膜、生物降解地膜、氧化-生物降解地膜三類。有研究顯示,可降解地膜在煙草、花生等覆膜時間較短作物上具較好的適用性[1]。隨著政府引導的增強和農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可降解地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評價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規范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日本生物降解塑料研究會(JBPA)、澳大利亞標準協會(SA)等組織,對其分子量、拉伸性能、失重率、崩解度、生物化學需氧量、CO2產量和生物毒性等指標提出了要求,并規定了測試條件和測試方法。

    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地膜使用現狀,闡明了我國殘膜污染分布的時空分異特征;通過比較國內外可降解地膜降解性能指標及標準,識別可降解地膜污染源的遷移、轉化、歸趨途徑,梳理評價指標,建立了可降解地膜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模型,為衡量可降解地膜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提供一種研究思路。

    1 數據來源

    本文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0-2015)中提供的數據信息,統計了20多年來(1992-2014年)農用地膜的使用情況,并由此分析了我國殘膜污染現狀。

    2 我國殘膜污染時空分異特征

    地膜殘留量受覆膜年限、耕作方式等影響,不同地區不同耕層的殘片數量、面積差異較大。多數研究表明,殘膜主要集中在0~20 cm的土壤耕層中[6,7],占土壤中殘膜總量的90%以上[8]。通過分析我國地膜使用數據可知,我國殘膜污染具有“積累效應、區域差異、逐年增強”三個特征。

    2.1 殘膜污染積累效應明顯

    由圖1可見,我國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大幅提升,從1992年的78萬噸躍升到2014年的258萬噸。其中,地膜使用量平均占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的54%,從1992年的38萬噸,增長到2014年的144萬噸,增加了近3倍,年均增長率6.2%;最大增長率出現在1996年,比1995年使用量增長了近20%。

    全國地膜覆蓋面積逐年穩步提升,1993年地膜覆蓋面積約572萬公頃,到2002年增長到1 170萬公頃,面積翻了一翻;2014年增長到1 814萬公頃,比1993年提高了2倍多,年增長率約為5.7%(見圖2)。

    目前,我國去除殘膜的主要方法是靠機械或人工撿拾,人工撿拾大約需要16 h?hm-2[9],過高的勞動強度和撿拾成本推動了機械化殘膜回收的應用。但是,隨著我國地膜使用量和覆膜面積的不斷增加,地膜回收率無法達到相應水平,導致我國殘膜量逐年增加,積累效應明顯。

    2.2 殘膜污染區域差異較大

    由圖3可見,我國各省市地膜覆蓋面積差異較大,地膜的使用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也是我國糧食主產區和農業大省。新疆、山東和甘肅三地的地膜覆蓋面積占到全國覆蓋面積的38%,其中,新疆地膜覆蓋面積居全國之首,約為332萬公頃;山東位居第二,為222萬公頃,約為新疆地膜覆蓋面積的67%;甘肅、內蒙古、河北、河南的地膜覆蓋面積均在100萬公頃以上。在南方,地膜主要應用于高山、冷涼地區,其中,云南地膜覆蓋面積達到102萬公頃,四川和湖南緊隨其后。

    2.3 殘膜污染強度逐漸增大

    地膜使用強度即單位耕地面積的地膜使用量(kg/hm2),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區域或者地區殘膜污染的強度。2014年,新疆、上海、福建等地地膜使用強度較大,黑龍江、、吉林使用強度較小(見圖4)。從2004年至2014年全國地膜使用強度演化趨勢來看,我國地膜使用強度年均增長較大的主要為西北、西南地區,青海十年間地膜使用強度年平均增長43.6%,高出第二位增長率為15.8%的近2倍。青海、寧夏屬于黃土高原旱作區,三分之二的降水量以無效蒸發形式流失,地膜覆蓋技術是黃土高原農業生產的核心技術之一,部分地區地膜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海南由于耕地面積較少,地膜使用強度也較高。

    3 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和生態影響評價及評價模型構建

    3.1 現有可降解地膜降解性能評價標準及試驗方法

    評價指標與標準見表1。評價光降解常用的測試指標有分子量、拉伸強度、斷裂伸長率、厚度、質量變化等。另外,聚烯烴的氧化程度還可以用羰基指數表示,羰基指數是試樣在1 715 cm-1處的羰基紅外吸收峰與固定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之比。

    評價生物降解地膜能力的指標包括生物分解率、生化需氧量(BOD)、CO2和CH4產生量等。在評價過程中一般使用組合的測試程序,以確認生物降解的發生。在選擇測試方法時,應考慮地膜潛在的應用區域和遷移轉化過程,如堆肥、土壤或水環境等。

    地膜降解代謝產物可能對作物出苗率、生長率以及蚯蚓的重量變化和生存情況帶來影響,生態毒性測試即可以評價可降解地膜對植物或動物產生的影響。同時,還要保證地膜的重金屬含量在標準允許的范圍之內。

    根據現有地膜降解性能評價標準,可降解性試驗評價方法主要有土壤分解法、好氧堆肥法、特定微生物或酶作用法和厭氧試驗[10]。土壤分解法包括自然土埋法和實驗室土埋法,自然土埋法能反映自然界中材料的實際分解情況,一般以試樣的形態變化、失重率及力學性能的變化來定性表示,是目前我國可降解地膜性能評價普遍采用的試驗方法。實驗室土埋法和堆肥法采用在一定時間內的失重率、耗氧量及CO2釋放量等表征指標。特定微生物或酶作用法是自然條件的簡化模型,一般作為其它試驗方法的補充試驗。厭氧試驗一般采用CO2和CH4的產生量作為表征指標。

    3.2 可降解地膜降解評價指標篩選與建模

    目前評價可降解地膜降解性能的指標較多,但多為評價同一性能的平行指標,指標間具有顯著正相關性,例如CO2產生量、耗氧量和失重率均可表征生物降解過程的發生,是同一個降解過程的不同表征[11];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關于殘膜影響的其他指標,如對土壤關鍵酶活性的影響[12,13],對棉花產量的影響[14,15] 等。因此,在選取構建評價模型的指標時,首先要考慮指標的可操作性,即選取易于測量且直觀的指標,這是模型構建的第一原則。

    模型的構建還需建立在識別降解地膜遷移、轉化、歸趨過程的基礎之上。本研究構建了一個三層降解評價模型,可以模擬表示出可降解地膜的光降解、生物降解過程和生態毒性評價(見圖5)。但在現實環境中,這三種過程一般是同時發生的。

    第一層表示了可降解地膜的光降解過程:在日光照射下,長鏈分裂成較低分子量的短鏈,聚合物的完整性受到破壞,物理性能下降,從而實現地膜降解。分子量和揮發性固體質量的變化,是光氧化降解造成地膜物理性質變化的表現。在光氧化降解作用下,地膜分解為平均分子量小于5 000的碎片。

    經第一層光氧化降解后的地膜碎片進入第二層進行生物降解。生物降解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通過生物的物理作用如細菌的增長使高分子材料發生機械性破壞,分裂成低聚物碎片;再通過生物的化學作用,利用微生物中的酶將高分子聚合物分解成低分子碎片;然后由細菌等微生物侵蝕分解或氧化崩裂,最終形成CO2、水、生物質及其所含元素的礦化無機鹽(在厭氧環境下,則形成甲烷、水和生物質)[16]。該層生物降解過程利用一定時間內CO2的產生量進行評估,同時測定地膜殘留率,要求60%的有機碳轉化為CO2,且不能降解部分小于10%,而對于多種聚合物產品,則要求90%的有機碳轉化為CO2。

    經前兩層降解后的殘膜碎片進入第三層,繼續評價其生態毒性,一般進行出苗率、蚯蚓死亡率和重金屬含量測定。另外,時間也是衡量降解殘留產物的重要條件,是考慮地膜長期積累效應的重要指標,根據標準要求,選擇降解時間180天作為測試終點。

    本研究在評價地膜降解殘留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時,選取殘膜率、出苗率、蚯蚓死亡率和重金屬含量等指標進行衡量,指標的釋義與計算方法見表2。

    為將指標調整為同一維度,將出苗率調整為未出苗率,重金屬含量指標調整為重金屬污染度。基于這些指標,采用效應相加方法[17]構建了可降解地膜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模型,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R=∑ni=1Pi

    式中, R為可降解地膜生態環境影響指數; P為可降解指標值;i為指標的數量,i=1,2,…,n。

    3.3 可降解地膜的生態影響等級劃分

    在建立的模型基礎上,采用絕對確定法[18],依據頒布的相關標準劃分生態環境影響等級,將可降解地膜的生態環境影響分為無影響、影響較小、中等影響和影響較大四級,分別用一、二、三、四級表示(見表4)。

    4 結論

    隨著農膜覆蓋技術的發展,我國地膜使用量與覆蓋面積大幅度增長,各地區地膜使用強度也呈現出逐漸增強的趨勢,表現出積累效應明顯、污染區域差異大和污染強度逐漸增大的時空分異特征。由于使用量、耕作方式和使用時間的差別,我國不同地膜覆蓋區域土壤中殘膜量差異較大,平均殘留量為60 kg?hm-2,最高達135 kg?hm-2[19],高于我國國家標準《農田地膜殘留量限值及測定》(GB/T 25413-2010)中“待播農田耕作層內(25~30 cm)地膜殘留量限值應不大于75 kg?hm-2”的規定。

    可降解地膜既保留了傳統地膜增溫保墑的功能,又能夠在環境中最終降解為無毒無害產品,是解決農田殘膜污染的重要途徑。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對可降解地膜降解性能的規范,在識別可降解地膜遷移、轉化、歸趨過程的基礎上,利用殘膜率、未出苗率、蚯蚓死亡率和重金屬污染度指標,建立了可降解地膜的生態影響評價模型。基于該模型及標準規定,將可降解地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劃分為無影響、影響較小、中等影響和影響較大四個等級。

    本研究建立的可降解地膜生態影響評價技術指標體系和模型為評價可降解地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協助指導可降解地膜的研發和解決殘膜污染問題,也為制定國家標準《生物―氧化雙降解地膜》和我國政府有關農業環境保護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參 考 文 獻:

    [1] 嚴昌榮, 何文清, 薛穎昊, 等. 生物降解地膜應用與地膜殘留污染防控[J]. 生物工程學報, 2016, 32(6): 746C760.

    [2] 嚴昌榮,何文清,劉爽,等. 中國地膜覆蓋及殘留污染防控[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5.

    [3] 趙素榮, 張書榮, 徐霞, 等. 農膜殘留污染研究[J]. 農業環境與發展, 1998(3): 7-10.

    [4] 馮海. 甘肅省農膜利用現狀和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J]. 黑龍江農業科學, 2012(11): 152-154.

    [5] Ammala A, Bateman S, Dean K, et al. An overview of degradable and biodegradable polyolefins [J].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1, 36(8): 1015-1049.

    [6] 馬輝, 梅旭榮, 嚴昌榮, 等. 華北典型農區棉田土壤中地膜殘留特點研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8, 27(2): 570-573.

    [7] 馬彥, 楊虎德. 甘肅省農田地膜污染及防控措施調查[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5, 31(4): 478-483.

    [8] 梁志宏, 王勇. 我國農田地膜殘留危害及防治研究綜述[J]. 中國棉花, 2012, 39(1): 3-8.

    [9] McCraw D, Motes J E. Use of plastic mulch and row covers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J].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OSU Extension Facts F-6034, 1991.

    [10]丁健, 鄒憶, 蔣紅,等. 紡織材料可生物降解性評價方法[J]. 印染, 2012, 38(1):40-46.

    [11]張曉海, 陳建軍, 楊志新. Biolice可降解地膜降解速率及其產物研究[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28(4):540-544.

    [12]吳國. 環境降解地膜降解產物對作物生長代謝及土壤關鍵酶活性的影響[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 2013.

    [13]樊有國, 羅學剛. 環境降解聚乙烯地膜殘余組分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14(6):1-6.

    [14]何文清, 趙彩霞, 劉爽,等. 全生物降解膜田間降解特征及其對棉花產量影響[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11, 16(3):21-27.

    [15]龔雙鳳, 楊濤, 陳寶燕, 等. 地膜降解與土壤溫度和含水量的關系及其對棉花產量的影響[J]. 西北農業學報, 2015, 24(4):62-68.

    [16]Kyrikou I, Briassoulis D. Biodegradation of agricultural plastic films: a critical review [J]. Journal of Polymers & the Environment, 2007, 15(2): 125-150.

    [17]U.S.EPA. Supplementary guidance for conducting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chemical mixtures [R]. EPA/630/R-00/002. Washington, DC: U.S.EPA, 2000.

    第4篇: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淀粉降解農膜力學性能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塑料地膜的消費量居世界第一位。由于農用地膜能有效控制土壤溫度和濕度、防止雜草生長、減少水分和營養物流失,從而為作物生長創造有利的生態環境,使農作物的產量提高20~50,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地膜覆蓋技術在給農業增產增收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土地嚴重污染。傳統的農用地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廢棄的農用地膜降解極為困難,越積越多的塑料碎片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層,降低土壤的透氣性,劣化土壤,造成嚴重的白色污染。淀粉是一種可再生和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在地球上儲量豐富。將淀粉進行疏水改性后,與合成高分子材料直接共混生產出部分降解的塑料原料。

    本研究采用改性淀粉與低密度聚乙烯共混直接擠出吹塑成膜,工藝簡單,成本低,同時農用地膜的力學性能和降解性滿足使用要求。

    1.實驗部分

    1.1材料

    低密度聚乙烯(LDPE),廣東茂名石化乙烯工業公司;

    可降解淀粉母料:市場購買。

    1.2儀器與設備

    SJ-65-1500型吹膜機及其控制箱,空氣壓縮機,福建省泉州市新泰機械有限公司。

    ZL-300A擺錘式抗張力實驗機,長春市實驗機廠

    厚度測試議,長春市實驗機廠

    UV-2100型分光光度計,上海尤尼柯儀器有限公司;

    1.3實驗方法

    將保存在干燥、通風處的可降解母料和PE按純PE、5、10、15、20、25、30、35、40、45、50、55、60的比例稱取充分混合,經過SJ-45-600型擠出吹塑設備,設定成型溫度依次為170℃、160℃、150℃、140℃、130℃,主機轉速為160r/min、控制吹脹比和牽伸比,制備厚度在0.2-0.3mm的乳白色薄膜。

    薄膜抗張強度和斷裂伸長率采用ZL-300A擺錘式抗張力實驗機測試。薄膜的透光率UV-2100型分光光度計測定;降解性實驗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微生物在薄膜上的生長情況和半年農膜的失重率。

    2.結果與討論

    2.1力學性能分析

    按照實驗步驟將所準備的膜在測試儀上測定,并根據國家檢驗標準,分橫向和縱向分別進行測量。結果如下圖所示。

    從圖1從可以看出:所有不同加量的淀粉-PE膜的抗張拉力(橫向)都大于1.80N,比中華人民共和國GB13022號檢驗標準(≥1.60N)還要好。淀粉-PE膜的橫向抗張強度基本上都在4.500-6.500Mpa之間,當淀粉含量為25時表現出最大值,達到6.823Mpa;最小值出現在淀粉含量為50時,也達到了4.547Mpa。所以可知,當淀粉含量從0-55變化時,所吹制的膜具有較好的抗張強度(橫向),而且變化也比較均勻,基本上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與純PE膜基本一致。

    通過表3及圖2可以看出當淀粉含量從0-55變化時,單從抗張拉力(縱向)來看,其值也都在國家標準規定范圍之內(GB13022)。抗張強度的變化幅度的6.500-13.000Mpa不等。其中最大值達到了12.916Mpa(淀粉含量為20時),最小值也能達到6.612Mpa(淀粉含量為30時)。可以看出,所吹制的膜的縱向的抗張強度也表現良好,但是相比橫向而言,它的變化幅度較大,不是很均勻。總體上來看,仍然和純PE膜的表現基本一致。

    2.2透光率的測量

    按照實驗方法將所制的膜在UV-2100型分光光度計上進行測量,測得的結果如下所示:

    本實驗采用UV-2100型分光光度計測定薄膜的透光率,由于每次取樣的厚度不可能都一樣,而且,薄膜的厚度是影響其透光率的因素之一。所以本實驗先將各樣測其厚度和透光率,再以5的淀粉含量的淀粉-PE膜為標準,其它的以此進行換算后得到。

    圖3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淀粉含量從0-55變化時,淀粉-PE膜的透光率逐漸降低。當淀粉含量為5時,透光率達到96,和純PE膜的透光率基本一致。然而當淀粉含量為55時,透光率只有9.96,其透光效果已經很不好,這與淀粉的性質是有關的。

    2.3淀粉薄膜的降解性能測試

    農用淀粉薄膜樣品經過半年的野外自然降解實驗,樣品薄膜取出清洗干凈并烘干到兩次稱量沒有重量的減少,測量降解后的重量并計算失重率,測定樣品降解前后的力學性能和微觀形貌。由圖4及圖5對比可知,降解前共混薄膜中淀粉顆粒清晰,經過半年的使用,淀粉顆粒與聚乙烯界面變得模糊,薄膜的表面生長了許多細菌和霉菌。經過半年的野外降解實驗,失重率測試結果如圖6所示。由圖可知,未添加淀粉母料的聚乙烯的薄膜不降解,在低含量淀粉母料的降解性也較差,隨淀粉母料含量的增加,共混物膜的降解性明顯增加。

    3.結論

    通過實驗,當淀粉含量從0-55變化時,均能吹出外觀上較光滑呈乳白色的膜。當淀粉含量在25-30時,各種性能基本能和純PE膜的性能一致,能夠用作農用地膜用。隨淀粉含量的增加,薄膜的力學性能有所降低。當可降解淀粉-PE膜中淀粉含量超過55時,膜的橫向的抗張強度已經很差。掃描電鏡分析表明淀粉薄膜整體易于受到微生物的侵襲,能在規定的時間降解。

    參考文獻

    [1]Tokiwa,Yutaka;Iwamoto,Akira;Koyama,Masatoshi,Developmentofbiodegradableplasticscontainingpolycaprolactoneand/orstarch,Polymeric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1990(63):p742-746

    [2]vanSoest,JeroenJ.G.;Vliegenthart,JohannesF.G.,Crystallinityinstarchplastics:consequencesformaterialproperties,TrendsinBiotechnology,1997,15(6):208-213

    [3]吳春華,安鑫南,劉應隆.可生物降解的耐水性塑料薄膜的研制,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__,26(2):49~51

    第5篇: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生物技術環境污染應用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領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空前的滿足,但是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環境的持續惡化。環境問題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全世界都關注的課題,嚴重制約著全球經濟發展新局面的到來,在我國環境問題則表現的更為嚴重,對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對污染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但是總體來看,目前的污染問題還十分嚴重,需要加大對其治理的力度。生物技術是指利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生物體以及其組成器官和組織,去研發新工藝或者新產品的一種技術應用體系,而環境生物技術就是指可以應用到環境污染治理中的工藝或者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生物技術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環境生物技術在污染治理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在污水處理、廢氣處理和固體廢物處理的過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技的發展,環境生物技術的發展和革新速度也非常快,酶工程和基因工程等都是生物技術發展革新的結果。

    1環境生物技術的發展概況及特點

    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是造成當前各種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環境生物技術對生態系統的構建有非常好的作用。從微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構成生態系統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體,生態系統需要通過內物質的循環去保持平衡,而當前的生態系統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進而就造成了水污染、空氣污染以及固體垃圾污染等各種我們能夠看到的污染現象出現。當前的環境生物技術主要就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謝功能去進行各種污染的治理,近年來隨著微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諸如酶工程、基因工程以及環境修復工程等新工藝和新技術的出現,并且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環境生物技術不僅僅只被用在污染治理之中,在健康產業、環境監測以及醫藥產業等等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在世界范圍內,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非常看好環境生物技術的發展前景,也非常重視生物環境技術產業的構建和發展,以此可見在不久的將來環境生物技術必定會有更好的發展。環境生物技術之所以在世界上受到如此青睞,主要是因為其本身有諸多的優點,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效果也明顯優于其他技術。傳統的物理或者化學技術處理污染的過程比較繁瑣,且一次性的處理量非常有限,投資相對來說也顯得更高,最重要的是還會造成二次污染,而環境生物技術與之相比則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應條件溫和以及無二次污染等許多的優點。此外,環境生物技術可以利用修復技術去凈化環境,使得受到污染的資源能夠再次有被使用的價值,這是其他傳統技術和方法無法比擬的一項巨大優勢。

    2環境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2.1污水的生物凈化

    水為生命之源,水污染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所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此,水污染的治理在我國一直被重點強調。相關的研究資料顯示,造成水污染的污染因子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有機磷、重金屬、氰化物以及各種酚類物質等等都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污染因子,傳統的治污技術很難處理污水中這些有害的物質,而利用生物技術則比較容易實現。當前,通常采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的技術進行污水的處理,這兩種技術都是通過微生物自身的生命活動,利用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去祛除或者轉化污水中的有毒物質。無論是固定化酶還是固定化細胞的技術都屬于微生物技術的范疇之內,都是環境生物技術在污染處理中應用的直接體現。

    2.2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土壤的污染是近幾年來被重點關注的一種污染形式,因為我們所食用的糧食和蔬菜都來源于土壤,我們的生活更是片刻都不能離開土壤,因此必須要解決土壤污染的問題。相關的研究數據表明重金屬是造成土壤污染最重要的污染因子,對于土壤中重金屬的處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題,當前主要采用微生物的修復技術。土壤修復技術的原理是利用生物本身吸收和代謝的生命體活動去改變重金屬的化學形態,使其化學特性固定,從而降低其在土壤中的移動性,最終達到對受污染土壤中重金屬的凈化和消減。通過上述生物技術處理過的土壤,不僅能夠大大降低或者清除重金屬的污染,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通過微生物活動改善土壤生態結構,防止水土流失。

    2.3白色污染的消除

    白色污染是當前表現非常突出的一種污染現象,其污染源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廢棄塑料袋,還有就是很難被化解的農用地膜,據統計我國每年所產生的塑料垃圾有數百萬噸之巨,廣泛分布于河溝和土壤之中。許多人可能認為塑料垃圾只會有礙觀瞻,卻不是什么有毒有害的物質,實則不然,塑料垃圾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空氣污染。生物可降解塑料袋的研發已經成為全世界都關注的一個課題,當前也已經有許多環保袋產品問世,這些生物可降解塑料袋的制作就需要用到環境生物技術。當前利用環境生物技術可以廣泛地分離篩選能夠降解塑料和農膜的優勢微生物、構建高效降解菌,還可以分離克隆降解基因并將該基因導入某一土壤微生物中,從而使得兩者同時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加速塑料袋垃圾的降解。

    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生物技術在污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同時在環境修復工程中的應用也很廣泛,從目前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環境生物技術非常有效。然而,由于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長期以來對環境問題有所忽略,所以盡管現在的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所面臨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需要進一步加強環境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在實際的污染治理過程中,許多環境生物技術的雖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成本和適用性等條件的限制,還不能被全面推廣應用,這就要求環境生物技術要不斷的進行革新與進步,使其能夠在環境工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于潔,馮裕,解玉紅等.PCR-DGGE技術及其在環境微生物領域中的應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2(06):227-234.

    [2]林杰喜.分子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12(07):129.

    第6篇: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綠色包裝 綠色物流 環境保護 節約資源

    根據我國 2001 年出版《物流術語》(GB/T18354- 2001),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綠色物流系統的功能要素主要由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流通加工、綠色倉儲構成。但其中包裝是物流系統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

    一、綠色包裝的內涵

    1.綠色包裝的概念

    所謂“綠色包裝”,是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能重復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包裝。它的理念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保護環境,另一個就是節約資源。這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2.綠色包裝的原則

    許多發達國家把綠色包裝概括為按“4RID”原則設計的包裝,即:

    (1)Reduce(減量化)。即在保證保護產品質量、方便產品流通及儲藏和促銷等基本功能的條件下,盡量減少保證材料的使用。

    (2)Reuse(可重復使用)。即不易廢棄可以再利用的容器和包裝制品,常見的如酒瓶、裝運箱等,但更多的是物流包裝制品。

    (3)Recyle(可回收再生)。即把廢棄的包裝制品回收處理再利用。比如再生鉛筆等。

    (4)Recover(可獲得新價值)。如將廢棄木質、竹制包裝制品通過焚燒獲取能源和燃料。

    (5)Degradable(可自行降解)。即可生物降解、腐化消除污染,最終不形成永久垃圾,進而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二、綠色包裝材料

    常見的綠色包裝材料有以下四種:

    (1)重復再用和再生的包裝材料。如啤酒、飲料、醬油、醋等包裝采用玻璃瓶反復使用,聚酯瓶在回收之后可用兩種方法再生---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

    (2)可食性包裝材料。以植物多糖或動物多糖為基質的可食性包裝,主要有淀粉膜、改性纖維素膜、動植物膠膜、殼聚糖膜等。

    (3)可降解材料。可降解塑料包裝材料既具有傳統塑料的功能和特性,又可以在完成使用壽命之后,通過陽光中紫外光的作用或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作用,在自然環境中分裂降解和還原,最終以無毒形式重新進入生態環境中,回歸大自然。

    (4)紙材料。紙的原料主要是天然植物纖維,在自然界會很快腐爛,不會造成污染環境,也可回收重新造紙。在國際商品流通上,被廣泛用于蛋品、水果、玻璃制品等易碎、易破、怕擠壓物品的周轉包裝上。

    三、實現綠色包裝的措施

    1.加強環境標準建設

    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建立、健全我國的環境標志制度,高起點開展認證工作。我國的環境標志制度產品種類較少,遠不能滿足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只有順應這一國際潮流,采用積極有效的手段迎頭趕上,才能從根本上保護中國的外貿利益。在典型引路的同時,普及這項標準體系。此外還應及早研究國際環境標準,可以通過行政立法程序將該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與該國際標準有關的國內配套法規亦應盡早制定。

    2.企業應轉變綠色包裝觀念

    從市場導向型,銷售增長、利潤增長為目標的包裝觀念轉變為向消費者健康和社會環境安全為導向的綠色包裝觀念。切實把環境保護和消費者安全放在首位,而不僅僅是為了消除貿易壁壘而使用綠色環保包裝。

    3.科學、合理的包裝設計

    在包裝設計方面應從材料選擇、結構功能、制作過程、包裝方式、儲運方式、產品使用和廢品處理等諸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參考資源的利用和環境影響及解決辦法。在設計中始終貫穿節約的原則,盡可能降低能耗、便于拆卸、使材料和部件能得到再循環使用。如果包裝上刻意的附上一些環保標志和環保圖片,就會刺激消費者的大腦,提醒消費者不要亂丟棄包裝廢棄物。

    (1)包裝大型化和集裝化。這種途徑有利于物流系統在裝卸、搬遷、保管、運輸等過程的機械化,加快這些環節的作業速度,有利于減少單位包裝,節約包裝材料和包裝費用,有利于保護貨體。

    (2)包裝模數化,確定包裝基礎尺寸的標準。模數化包裝利于小包裝的集合,利用集裝箱及托盤裝箱、裝盤。包裝模數如能和倉庫設施、運輸設施尺寸模數統一化,也利于運輸和保管,從而實現物流系統的合理化。

    (3)包裝多次、反復使用和廢棄包裝再生處理可以采用通用包裝,不用專門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轉包裝,可多次反復使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裝物,用畢轉為它用或簡單處理后轉作它用;對廢棄包裝物可以再生處理,轉化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4.加大包裝人才培養

    包裝設計、技術和材料、工藝的創新要求我們必須要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目前我國包裝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高級專業人才非常缺乏,是我國包裝技術創新能力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因此應改變我國包裝職業技術培訓體系和模式,完善學歷教育、職業培訓、資格認證等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和認證體系,加大對包裝人才的培養力度。

    參考文獻:

    [1]駱光林:綠色包裝材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李志強 王海峰:淺論綠色包裝的發展[J].廣西輕工業.2009(6)

    第7篇: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范文

    (一)知識脈絡

    本節教材在學生學習了淀粉、纖維素、蛋白質等天然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后,很自然地過渡到學習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首先介紹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然后初淺地以聚乙烯、聚氯乙烯為例介紹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與基本性質,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溶劑中的溶解和在不同溫度時的性能變化等性質是與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科學研究及生產加工密切相關的;最后簡單介紹了常見高分子塑料、橡膠、纖維中某些有代表性的品種。

    (二)知識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點:

    新教材依然保持緊密聯系實際和新的化學知識從生活和生產實際切入的風格,也注意了緊密聯系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如烯烴的加成反應、羧酸的酯化反應等,以幫助他們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質、正確書寫重要高聚物加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復習鞏固已學的有機化學知識,也為他們選擇后續的選修模塊“有機化學基礎”奠定必要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及其應用,學會書寫重要加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類別及其在生產、生活、現代科技發展中的廣泛應用。

    2.引導學生學習和認識由塑料廢棄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徑和方法,培養他們的綠色化學思想和環境意識,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3.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自主檢索、收集、分類比較、展示等)使學生了解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的主要品種以及它們的原料來源與石油化工、煤化工的密切聯系,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豐富他們的學習方式。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收集各種各樣的材料及圖片、實物,課堂上采用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探究有機合成材料的組成、性能的興趣。。

    2、通過“遷移•應用”、“交流•研討”、“活動•探究”等活動,提高學生分析、聯想、類比、遷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的

    1、通過“遷移•應用”、“交流•研討”、“活動•探究”活動,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讓他們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

    2.引導學生學習和認識由塑料廢棄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徑和方法,培養他們的綠色化學思想和環境意識,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知識上重點、難點

    重要高聚物的加聚反應及其化學方程式

    (三)方法上重點、難點

    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的理解

    四、教學準備

    (十二)學生準備

    1.課前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收集各種各樣的材料及圖片、實物。

    2.收集有關廢棄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危害及其防治方法的資料。

    (十三)教師準備

    教學媒體、課件;準備“活動•探究”實驗用品。

    五、教學方法

    問題激疑、實驗探究、交流討論、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離不開各種各樣的材料,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結合已有的知識對材料進行分類。

    【點評】課前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收集各種各樣的材料及圖片、實物,課堂上采用互動式教學。

    【交流、投影】

    無機非金屬材料(如:晶體硅、硅酸鹽材料等)

    無機材料

    無機金屬材料(包括金屬和合金)

    材料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蠶絲、天然橡膠等)

    有機材料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涂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

    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如:高分子分離膜等)

    【聯想、質疑】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接觸過許多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制品。你能舉例說明嗎?它們是什么原料制造的?它們具有哪些優于天然材料的性能?

    【點評】通過回憶生活中的常識激發學生探究有機合成材料的組成、性能的興趣。

    【練習】計算葡萄糖和硬脂酸甘油酯的相對分子質量。

    【質疑】經計算,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180和890。數值已經不小,但是,我們仍稱它們為低分子化合物,簡稱小分子;那么,什么是高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呢?

    【講述】如果有機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達到幾萬到幾百萬,我們就稱它們為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簡稱高分子或聚合物。像以前所學過的淀粉、纖維素、蛋白質等物質都屬于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有哪些特點呢?

    【引題、板書】一、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1.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特點

    【講述】有機高分子化合物雖然相對分子質量很大,但是它們的結構并不復雜,通常是由簡單的結構單元連接而成的,例如,聚乙烯是由結構單元重復連接而成的,聚氯乙烯是由結構單元重復連接

    而成的,其中的n表示結構單元重復的次數。

    【投影講述】高分子中的結構單元連接成長鏈,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高分子的線型結構。具有線型結構的高分子,可以不帶支鏈,也可以帶支鏈。高分子鏈上如果有能起反應的原子或原子團,當這些原子或原子團發生反應時,高分子鏈之間將形成化學鍵,產生一定的交聯形成網狀結構,這就是高分子的體型結構。

    【過渡】由于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大及其結構的特點,因而使它們具有與小分子不同的一些性質。

    【活動、探究】將教材的“觀察•思考”涉及的實驗改成學生分組實驗(2~4人一組)。

    1.從廢舊輪胎上刮下的一些橡膠粉末約0.5g放入試管中,加入5mL汽油,觀察粉末能否溶解。

    2.取內徑比實驗室用導氣膠管外徑稍大的試管,膠管與試管等長。向試管中加入少量汽油后,將膠管插入試管,再用滴管向膠管內孔中滴滿汽油,稍侯,可見膠管伸長。

    3.取一小塊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燈加熱直至熔化時停止加熱,等冷卻后再加熱,反復幾次后點燃,觀察變化的全過程。

    【交流、討論、板書】2.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性質

    ⑴溶解性:難溶于水,在有機溶劑中也只能溶脹并極緩慢。

    ⑵熱塑性和熱固性

    ⑶電絕緣性

    ⑷不耐高溫易燃燒

    【講述】聚乙烯塑料受熱到一定溫度范圍時,開始變軟,直到熔化成流動的液體。冷卻后又變為固體。加熱后又熔化,這種現象就是線型高分子的熱塑性。有些體型高分子一經加工成型就不會受熱熔化,因而具有熱固性,如酚醛樹脂。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是以共價鍵結合的,因此它們一般不導電。

    【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正因為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有以上的主要性質,決定了高分子材料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中的重要作用。

    作業:探究活動: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通過去圖書館、上網查閱資料探究以下問題:

    1.我們身邊有哪些高分子化合物;

    2.高分子化合物對工農業生產和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

    3.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新發展,例如可導電的高分子材料、可降解塑料等。

    并動員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聚乙烯塑料涼鞋破裂可以熱補,而電木插座不能熱修補。

    2.裝苯的試劑瓶不能用普通的膠塞的原因。

    3.家貿市場上出售的香油的膠塞為什么要用玻璃紙包起來,如果不包起來會出現什么后果。

    第二課時

    【聯想、質疑】現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與塑料打交道,工農業生產和國防建設也大量使用塑料。那么,究竟什么是塑料?它們是怎樣制成的?

    【講述】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被稱為合成樹脂的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例如,聚乙烯就是生產聚乙烯塑料的合成樹脂。聚乙烯是以石油化工產品乙烯為原料,在適宜的溫度、壓強和引發劑存在的條件下發生反應而制得的。反應時,乙烯分子中碳碳雙鍵中的一個鍵斷裂,然后相互兩兩加成而聚成含n個結構單元的相對分子質量達幾萬以上的聚乙烯樹脂。

    【板書】二、塑料

    【講述】講述聚合反應和加聚反應的概念。

    【講述、投影】塑料與合成樹脂

    ⑴塑料是由合成樹脂及填料、增塑劑、穩定劑、色料、防老劑等添加劑組成的。

    ⑵樹脂是指還沒有跟各種添加劑混合的高聚物。

    ⑶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合成樹脂所組成的,不含或少含其它添加劑,如有機玻璃等。

    【遷移、應用】氯乙烯、苯乙烯、四氟乙烯在引發劑作用下經過聚合反應所得聚合物都是重要的合成樹脂。⑴它們為什么和乙烯一樣,也能發生加聚反應?⑵寫出化學反應式。

    【交流、討論】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聚合反應的書寫技巧,尤其苯乙烯的聚合反應,可以適當點撥:將苯基(—C6H5)當作支鏈,使雙鍵碳原子作為端點碳原子,以便于兩兩加成聚合。

    【閱讀】塑料王與工程塑料ABS的用途。

    【過渡】聚乙烯是當今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塑料產品,它有著廣泛的應用。

    【閱讀、討論】聚乙烯的性質和用途。

    【講述】塑料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這些結構穩定、難以分解的塑料廢棄物的急劇增加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全世界每年產生數千萬噸的廢舊塑料,比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它們聚集在海洋里、地面上、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已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公害。減少與消除白色污染既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從我做起,少用并及時回收、再生,也要依靠科技,生產可降解的塑料。

    【指導閱讀】塑料的回收利用與可降解塑料。

    作業:探究活動:

    1.收集有關廢棄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在各社區進行宣傳或提出倡議。

    2.課外實驗,參照教材第97頁動手實踐的方法進行廢舊塑料裂解得燃氣與燃油的實驗。

    3.收集橡膠制品的圖片

    第三課時

    【引題】今天我們討論第二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膠。

    三、合成橡膠

    【展示】展示課前同學們收集的橡膠制品的圖片。

    【交流、研討】結合你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常識思考:

    1.橡膠的特性是什么?由此決定著它有哪些用途?

    2.根據來源和組成不同,常用的橡膠有哪幾種?

    【講述】構成橡膠的高分子鏈在無外力作用時呈卷曲狀,而且有柔性,受外力時可伸直,但取消外力后又可恢復原狀,因此橡膠是具有高彈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根據來源和組成不同,橡膠可分為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合成橡膠往往具有高彈性、絕緣性以及耐油、耐酸堿、耐高溫或低溫等特性,因此具有廣泛的應用。

    【講述】順丁橡膠是化學家們最早模擬天然橡膠制得的合成橡膠,它具有較高的耐磨性,廣泛用于制造輪胎、耐寒制品及膠鞋、膠布、海綿膠等。利用工具欄講解順丁橡膠的合成,并以順丁橡膠的高分子鏈的卷曲認識橡膠的高彈性。

    【質疑】為什么實驗室的橡膠管在空氣中易老化?為什么盛酸的試劑瓶要用玻璃塞?

    【過渡】常用的橡膠除天然橡膠、順丁橡膠外還有其它的通用橡膠。

    【閱讀、講述】閱讀表3-4-1幾種常用橡膠的性能和用途,以說明當今合成橡膠的廣泛應用,以及“挑戰者”航天飛機失事的悲慘事件就是由于橡膠密封圈失靈造成的。

    【過渡】接下來討論第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纖維。

    【交流、研討】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是纖維制品呢?棉花、羊毛、蠶絲與錦綸、滌綸有何區別?纖維素是如何分類的?

    【投影、講述】1.纖維素分類

    纖維素:棉、麻

    天然纖維蛋白質:絲、毛

    纖維人造纖維:人造棉、人造絲

    化學纖維合成纖維:錦綸、腈綸

    第8篇: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環境管理學;問卷調查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11―0093―02

    環境管理學是一門集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和管理學等交叉一體的環境專業基礎課,以探究人類作用于自然環境行為的理論和方法為主要內容[1]。由于其知識體系涉及到多學科的內容,那么如何將各學科的研究方法匯集融合,就成為該課程達到實際應用要著重解決的問題。本課程中設計開展了關于食堂塑料袋使用、校園節約用水和一次性電池回收等和同學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為題材的調查問卷,借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從而培養其綜合能力。本文以校園食堂塑料袋使用為例淺析問卷調查法在環境管理學課程的應用實踐。

    一、前期準備

    在講述問卷調查法后,組織同學結合課后閱讀材料分析總結,分小組討論存在的疑惑及對方法的理解。教師對反映問題進行解釋后,結合目前校園環境內潛在的環境問題,讓各小組同學自擬題目設計一份調查問卷。由于問卷調查法主要包括題目、調查內容、問卷設計、數據整理及結果分析等環節[2],將小組同學進行分工(如組織者、資料調查者、問卷設計者、數據統計者、結果分析者、現場解說者等),明確各自的職責,并將資料匯總集體討論。學生向指導教師提供可行性報告,教師將建議反饋給學生,最終完成前期準備工作。

    二、調查問卷設計

    對于一份好的調查問卷而言,明確調查目的至關重要,因其決定了問卷結構、設計方案、題型數量、數據收集和結果分析等。本例是調查學生在校用塑料袋打包食物后引起的“白色污染”問題。問卷應圍繞待研究的問題和被調查對象進行設計,并盡可能排除被調查者可能出現的主、客觀障礙[3]。

    本調查問卷設計過程主要包括以下環節:(1)題目,題目是調查目的的直觀體現,應能使被調查者一目了然,不要產生歧義;(2)封面信,致被調查者的信息,即誰調查、調查什么、調查的目的、意義和致謝;(3)指導語,對問卷如何填寫進行說明;(4)題型、題量,以選擇題為主,可適當加主觀題,15~20題或5~10分鐘左右完成作答為宜,題量過多則使被調查者不愿意作答或答案有失偏額,而題目太少又達不到調查目的[4];(5)編碼,為題目設置編碼以便于統計分析;(6)初稿試用,以本系大二學生為試卷初稿發放對象進行試調查,檢驗問卷是否存在問題并加以修改。

    三、調查問卷發放、收回

    精心計劃、合理組織、加強領導、完善控制和堅持不懈的創新既是管理的五項基本職能,也是開展此項活動的具體要求。 調查問卷采取現場發放回收的方式,地點選擇在學校食堂,時間為中午12:00~13:00且就餐結束的同學,便于對調查問卷的有效收集。

    現場需要有經過培訓的小組成員對被調查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但切記不要加入提示性內容,并避免被調查者之間的互相干擾。要以真實的情感和語言交流,使被調查者愿意參加調查活動,從而獲得較高的收回率。對于收回的調查問卷需要仔細認真的核查,篩選無效問卷(未填寫、填寫不完全和答案與要求不相符),并將調查問卷歸納整理。

    四、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將收回調查問卷數據錄入EXCEL軟件,對數據統計處理后得出最終結果[5]。以2013年調查問卷結果為例,共發放調查問卷400份,收回385份,收回率為96%。下面就問卷中的一些典型問題和數據進行分析討論。

    1.在關于“為什么用塑料袋打包的原因”問題上,有58.7%的同學認為食堂人多(尤其下課時),36%的同學認為使用比較方便,5.3%的同學擔心食堂的餐具不衛生。可見,隨著生活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絕大多數同學是為節省時間和方便而使用塑料袋打包食物。

    2.在關于“你看到同學用塑料袋打包情形多少”問題上,有34.7%的同學選擇非常普遍,50.7%的同學選擇常見,14.6%的同學選擇較少。在關于“你對用塑料袋打包的態度”問題上,有34.7%的同學選擇非常普遍,50.7%的同學選擇常見,14.6%的同學選擇較少。由此可見,目前在校園內使用塑料袋打包已經是一種常態化的現象。

    3.在關于“你知道塑料袋在正常環境下的降解時間嗎”問題上,有4%的同學選擇1年,43%的同學選擇10年,53%的同學選擇100年以上。在關于“你認為大量使用塑料袋對環境污染嚴重嗎”問題上,有91%的同學選擇很嚴重,7%的同學選擇不太嚴重,2%的同學選擇沒什么污染。有近一半的同學對塑料袋的物理化學性質不是十分清楚,但對其產生的環境污染或影響卻有目共睹。這和其他環境問題相類似,人們在資源、能源使用過程中沒有正確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一旦超過環境承載力時,環境問題就會突顯,甚至威脅到人類身體健康和環境安全。

    針對調查結果,同學們查閱資料提出了相關環境管理措施,具體包括:(1)政策方法:制定相關法規,控制難降解塑料袋的生產和使用量,全面推行“限塑令”,提高企業綠色環保意識,生產環境安全塑料袋;(2)經濟方法:塑料袋具有不易回收、難降解、高溫分解出毒害物質的特點,因此應限制行業享受貸款、補貼和減免稅制度,實行“高價使用”,將對環境污染的費用由使用者買單,而不是轉嫁給社會;(3)技術方法:改革技術工藝,生產在自然環境中可降解的塑料袋,如生物塑料袋,改進處理技術,避免填埋或焚燒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4)宣傳教育: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塑料袋對環境的影響和危害,使公眾轉變觀念,自覺認識到大量使用塑料袋潛在產生的環境問題,在各學齡段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提高公民環境素質。

    [參考文獻]

    [1]葉文虎,張勇.環境管理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蘇超,周蕊.問卷調查法在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應用[J].圖書館學研究,2012(12).

    [3]王瑛.問卷調查難點問題分析[J].浙江統計,2009(10).

    第9篇:可降解塑料研究分析范文

    Abstract: The new sawdust composite pallet has a lot of advantages,such as easy to reclaim, un-fumed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ship,meeting the requirementsof environmental logistics,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It has described the merit and demerit of variety of sawdust composite pallets,and compared the function with each other.

    關鍵詞: 托盤;代木;綠色;環保

    Key words: pallets;epoxy tooling board;green;environmental friendship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8-0323-02

    0引言

    托盤(又稱棧板),是現代工商業生產、運輸、儲存及包裝的重要工具,用于集裝、堆放、搬運和運輸,放置作為單元負荷的貨物和制品的平臺裝置,制作材料種類一般為木材、金屬、塑料、纖維板等[1]。托盤作為包裝、運輸、倉儲、周轉、裝卸、搬運等物流環節中的重要要素,對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現有托盤的總數量在2億個以上,其中木制托盤占76%左右,占主導地位,這是因為木制托盤的優點是材料易得、加工簡單便利、成本低廉。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木材短缺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按照目前我國每年生產大約生產2000萬只木托盤的規模計算,需要消耗100萬立方米的木材,對中國這樣一個森林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來說,這無疑是個沉重負擔,而且隨著1998年開始,美國、加拿大和歐盟等國相繼對我國出口木質包裝材料要求采用熏蒸或高溫消毒處理,無疑增加了木質托盤的成本,隨著我們對外出口貿易的不斷增長,發展新型環保代木托盤勢在必行。

    1國內外代木托盤發展現狀

    國外代木托盤的發展有30年的歷史, 雖然直到現在仍使用一定量的經熏蒸防腐處理過的木箱和膠合板之類的加工木材制品制作的木制托盤,但代木托盤正在逐步取代木制托盤,其市場占有率在60%以上。國內代木托盤的發展起步較晚,近年來代木托盤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國外相比,代木托盤在技術、性能和設備上仍有一定差距,市場占有率不到30%,如國外發達國家的塑料托盤占有率為40%以上,而國內僅為13%左右。此外,國內生產托盤的企業有1萬多家,多數為中小型民營企業,且并不是單一生產托盤,另一方面,國家和有關部門缺乏托盤方面有關技術要求和規范,托盤規格混亂性能測試不夠系統和嚴謹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代木托盤的進一步發展[2]。

    2代木托盤的種類

    代木托盤一般分為紙托盤、塑料托盤、 金屬托盤、復合材料托盤等。

    2.1 紙托盤紙托盤一般有蜂窩紙板托盤、瓦楞紙板托盤、 紙漿模塑托盤等,瓦楞紙板與蜂窩紙板或瓦楞紙板與膠合板粘合而成的替紙質托盤產品,就構成貝力紙質托盤。紙托盤中常用的為蜂窩紙板托盤,蜂窩紙板因質輕、抗壓、抗震性能好,還可完全循環使用,成為一種新型的以紙代木的環保材料[3],具有重量輕、易回收、易降解、平整光滑、減振、緩沖、無須熏蒸、造價低、環保等優點被廣泛采用。與傳統木質托盤相比紙托盤具有一定的缺陷,①紙質托盤雖然成本低于木質托盤,但一般為一次性使用,單次使用成本遠高于木質托盤,大大影響了其使用范圍;②防水、防潮性能差;③各項性能指標差,如抗壓強度、抗彎曲性能、表面耐戳穿強度、支角承重等性能。

    2.2 塑料托盤塑料托盤是指以工業塑料為原材料制造而成的托盤。塑料托盤所使用的成型原料大都是熱塑性塑料, 一般以低壓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聚丙烯(PP)母料,加入20%~30%的自身回收料,并可根據需要添加1%~2%的添加劑母粒(如阻燃劑、增強劑等)。其具有易設計性、穩定性好、重量輕、成本低廉、免熏蒸、耐水耐潮、可回收利用、綠色環保等優點。塑料托盤的加工工藝有多種形式:注塑成型、結構框架、熱塑成型、滾塑成型和模壓成型,由于成本和工藝條件的影響,目前國內主要采用注塑成型加工方式,產品主要應用在食品、飲料、藥品、雜貨、汽車,以及郵政行業。隨著綠色塑料的概念被大眾接受,可再生塑料及可降解/生物降解塑料的廣泛應用,可百分之百回收再生的振動模壓法與氣體輔助注射成型等新型塑料托盤成型工藝的不斷發展,塑料托盤的發展空間良好,必將在以后的托盤中占據主導地位。

    2.3 金屬托盤金屬托盤是指以金屬材料為主要材料,其表面經過防腐處理的托盤,其中以鋼質托盤為主。鋼質托盤因其產品上部結構靈活多變、適用領域寬、重復使用周期長及倉儲周轉環保、經濟、安全和高效等優勢,近年來隨著鋼材價格的下降及產品結構設計和新工藝的采用,改變了市場對其笨重、價格高且不易維修的認識,我國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也開始大量使用可反復使用的鋼制托盤。

    2.4 復合托盤復合托盤利用木屑、廢舊塑料、刨花等成本較低的廢棄物,添加粘合劑壓制一次成型,如塑木托盤、模壓托盤、刨花板托盤、膠合板托盤、竹托盤等,符合綠色物流、綜合利用、節約型經濟要求,是今后的發展方向。目前市場上使用最為廣泛的為塑木復合托盤,其采用木纖維或植物纖維填充、增強的改性塑性材料擠出或壓制而成,具有耐用、壽命長、穩定性好、不易產生裂紋、易加工成型、不易變形、耐腐蝕、吸水性好、能回收利用及維護保養費用低等優點。塑木復合托盤在我國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企業規模少不能形成集群效應,生產能力低下,生產線配置低成套產品尤為短缺,產品品質不高,種類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相關研究水平不高。

    3各類托盤的對比

    由表可以看出各類代木托盤與木質托盤相比具有綠色環保、可回收利用、適用性強等一系列優點,符合綠色物流、綜合利用、循環經濟要求,是今后發展的方向。

    4代木托盤發展的建議

    4.1 政府加大對代木托盤企業的扶持雖然國內代木托盤生產廠家和用戶眾多,但托盤企業小而散的現狀急需扭轉,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加強行業協調,積極研究解決共性問題,提高國內托盤企業的競爭力。

    4.2 提高托盤生產質量質量是產品的生命,代木托盤生產企業應加強生產流程管理,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嚴格按照托盤相關標準生產。

    4.3 加緊代木托盤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加強代木托盤相關技術標準的修訂工作和宣傳推廣及貫徹力度,鼓勵企業與研究機構合作開發新材料、新技術,并積極應用于生產實踐。

    4.4 建立托盤共用系統積極推進托盤共用系統的建立,提高托盤包裝物流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5結語

    隨著國際貿易中木質包裝材料管理準則即 ISPM(No.15)開始實施,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概念意識的逐漸加強,采用新型綠色環保材料代替傳統的木材作為托盤主要材料將成為必然[4],這將對我國森林資源的保護,減少目前嚴重的“白色污染”產生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意義[5]。

    參考文獻:

    [1]李志強.蜂窩紙板復合托盤性能測試研究[J].包裝工程,2008,(5):32-34.

    [2]物流技術與應用編輯部.2009年中國托盤行業市場現狀分析[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9,(9):27-33.

    [3]劉曉紅,周魯兵.蜂窩板在代木托盤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包裝,2005,(3):65-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成人|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免费成人黄色大片| 成人免费视频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四虎成人影院网址|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成人在线激情网|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