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對人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庭空間;距離感知;環境感知
中圖分類號:TU-024;TU2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1-0049-02
校到社區,每天都會有為數不少的人光顧圖書館。有些人甚至選擇在圖書館會友,把那里當作第二起居室。因為親身到圖書館享受恬靜、舒適的愜意感受,是網絡環境所不能提供的,書卷形成的質感和味道也是數字信息所無法替代的。
在我國傳統建筑中,圍和而成的庭院給人以良好的觀賞性,通過借景、置景等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營造出干變萬化的視覺效果。在西方國家,波特曼首次提出中庭的概念,將室外空間引入室內,建筑空間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很快便得到了推廣。在眾多圖書館設計中,中庭空間是最普遍采用的設計手法,也是設計中的亮點。合理的中庭空間不僅能組織交通流線,還能補充室內光線,調節氣候,給整個建筑增添活力。
中庭作為圖書館的核心空間,有一個或多個,往往出現在建筑中最重要的位置,比如入口附進(圖1),這樣的位置,使入口處的人流,迅速得到分散,前來的讀者能很快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到達各個區域的行動路線,并在行進中體驗到游廊般的穿越感。垂直交通的組織也可靈活多變,打破了自上而下一一對應的單調感。除了展覽、休閑等作用外,大多數圖書館在功能使用安排上,還經常賦予中庭以補充閱覽的功能(圖2),這使得圖書館中庭有了更高的設計要求。
1 環境對行為產生的影響
在建筑學和室內設計中,都不可忽視環境對人的行為及心理的影響,圖書館內環境對讀者的影響,直接關系到讀者來圖書館的積極性,和在圖書館內的效率性。
1.1 空間感知距離
與特定物體之間的距離影響人的感知,可將這一距離分為:公共距離(1 2f1以外)、社會距離(4~12ft)、私人距離(18in~4ft)、親密距離(18in)。中庭內部空間不同的使用功能,有著不同的角色和空間感受。比如,在中庭內地面與屋頂之間無遮擋,地面開闊寬敞的地方,人們感受到的是公共距離,人們面對展臺的距離是社會距離,與桌子對面讀書的同伴說話時體驗到的感覺是私人距離,在入口附近人多擁擠的感覺是親密距離。在實際設計中,空間也不是越大越好,主要是使實際距離在感知空聞范圍內,才會讓人感覺到舒適。
1.2 對物理環境的感知
中庭的物理環境是構成中庭內環境的重要部分,它包括可識別的視聽環境、嗅覺環境、溫度環境、光環境等等。現在所倡導的“綠色環境”,就是提高圖書館各空間物理環境的品質。營造圖書館綠色中庭,一方面能夠吸引更多的讀者,激發人們的求知欲,也能夠加強圖書館內服務效率,提高讀者的學習效率。
1.2.1 視聽環境
1)中庭的色彩設計
中庭是人們進入建筑見到的第一個表情,所以中庭的色彩設計決定了圖書館的一個基調,可能是書卷氣濃厚的,也可能是現代感強的,可以是豐富的,也可以是純凈的。不同的色彩搭配,會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首先,中庭的色彩要與建筑的風格相協調,如一些圖書館的造型仿造古建筑的一些形式,有坡屋頂等元素的時候,可以以仿木色系作為主色調,搭配深色的中式家具,以表現莊重感和書院氣氛,在局部還可以運用中國紅等跳躍的顏色,使圖書館的形象更加鮮活。在讀書閱覽區采用暖色或冷色系的顏色,也會對不同地域的氣候有弱化調節的作用,比如在南方地區選用冷色調色彩,在北方地區選用暖色調色彩。圖3是大連市圖書館中庭內的局部裝飾,與建筑立面的外表皮使用了同樣的紅色面磚,二者遙相呼應,有很強的視覺效果。
2)聲音的控制
聲音是圖書館建筑中十分關鍵的因素之一,它可以影響到館內讀者的情緒和讀者的效率。持續的、長期的噪聲一定要想辦法控制,以免對讀者造成干擾。噪聲的來源一方面來自室外,相鄰馬路上的汽車噪聲,附近施工工程的操作聲,學校播放的廣播聲等等。針對這類噪聲問題,首先就是要隔絕或遠離噪聲源,在選址上要注意與相關噪聲源保持距離,然后加強圍護結構、玻璃窗等的密閉性。比如在普通玻璃上安裝毛氈或橡皮條,也會明顯降低噪聲量,還有在圖書館建筑附近種植高大的樹木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就是圖書館內部產生的噪音,尤其中庭是最易產生噪聲的地方,有談話聲,行走產生的腳步聲,前臺的機器掃碼聲等。降低這類噪聲,要注意將位置固定的噪聲源與閱覽區分離布置,做到動靜分區,合理布置人流及動線。地面材料和墻面材料的選擇也很有講究,有些材料有吸聲減振的作用。例如,木質地板在遇到高跟鞋時,會發出響亮的聲音,而鋪上地毯后的效果就會明顯改善,還可以采用6mm厚爾普或3mm厚橡膠塑料面層。
1.2.2 嗅覺環境
嗅覺是人體對氣體味道的感覺,它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尤其是當人們長時間處于一種氣味環境時,鼻子會對該氣體麻木而不敏感。但時間久了,人們會對不好的氣味產生生理上不適感。如有些大型商場,缺少空氣流動,敏感的顧客進入后,就會有明顯的不適感,他們會嗅到類似空調車內的氣味,而產生暈車的錯覺。相反,在彌漫著奶香、面包香的面包店,人們的心情會變得非常愉悅,并產生強烈的食欲和購買欲。圖書館藏納了大量的書籍,自然少不了油印與紙張的書香,但也有藏書過久或存儲不當造成發霉而產生的霉味。因此,圖書館應該有良好的通風換氣設施,保證圖書館內空氣的質量。中庭在通風換氣的處理時,更多地利用自然通風,并在自身內進行自動循環。處理得當,便可節約大量能源且到達很好的效果。另外,衛生間的位置和布置應考慮到與閱監區的位置關系,有些衛生間為了方便尋找,而布置在較顯眼的位置,卻恰好就與自習的座位幾步之遙。坐在那個位置的同學,會不時聞到撲面而來的氣味,十分影響心情。設計時注意到這些細節問題,便會減少一些負面氣味對館內讀者帶來的消極感覺了。
1.2.3 溫度環境
溫度對于其他公共建筑的中庭來說,似乎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直接與外界相連,還有大面積的玻璃幕墻,保證一個恒定適宜的溫度并不容易。而且人在其中停留的時間也并不太長,所以對溫度要求的標準并不高。可是在把中庭作為閱覽室補充空間的環境下,桌椅一般就在大廳中或圍繞中庭層層環繞,這時的溫度環境就與人的行為與心理息息相關了。北方地區,冬冷夏熱,這時需要分季節處理,如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就是將圖書館的主入口設在南向和北向各一個。冬天只開南門隔絕北方冷空氣,夏天只開北門阻擋南方的熱氣流,這
一巧妙的設計積極地利用了自然風,改善了室內溫度與空氣質量。中庭自身形成的“煙囪效應”和“溫室效應”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但在冬季的北方,仍要有更好的措施提高中庭溫度,否則就會出現書庫內溫度過高,但中庭內卻不到16℃,在走廊學習的同學要穿著棉襖,手捧著熱水瓶上自習。
1.2.4 光環境
大量引入自然光,是中庭的一大特點,L?康曾經說過, “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通過光對空間的塑造,讓人感到了空間的質感,空間豐富的層次和動態美。在公共建筑中,來自中庭頂部的光線,經過多次反射,到達建筑底部。若反射率高,光線可解決十幾層大廈的中間采光問題(圖4)。對于層數不高頂部采光的圖書館建筑,就大連地區,中庭底部及周邊,夏季可持續至16:00不需要人工照明,冬季也可達15:30,大大節省了用電量。深圳市圖書館新館更是將這種中庭采光用到極致,為了補充閱覽室的光照,建筑內部設計了三個中庭空間,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盡情地享受自然光。不同的玻璃材質有不同的透光系數和輻射換熱阻,因此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針對不同的需要應使用相應的玻璃材質,如吸熱平板玻璃,它可以吸收太陽輻射量為20%~60%,能吸收部分可見光,所以有防止眩光產生的效果。既適合有采光又需要隔熱的中庭采光頂的要求。
2 結語
中庭作為圖書館建筑設計中,一種重要的形式,有著緩沖交通、輔助閱覽、交往等多方面的重要職能,并能豐富外部造型。設計出良好的中庭空間,解決好相關技術問題,是“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直接體現。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化設計必將更為廣泛地被應用于此領域中,我們期待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為中庭室內空間,營造出更為舒適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林耕,夏青編著,國外當代圖書館建筑設計精品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
[2]G?湯普遜著,圖書館建筑的計劃與設計,書目文獻出版社,1981.
[3]鮑家聲主編圖書館建筑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在人們追求居室環境舒適化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由室內環境污染而引起的各種“現代病”,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為此,我們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降低我們的室內環境污染,提高室內空氣的質量,讓我們的室內環境在變得更加舒適的同時,也變得更加健康。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辦公和居室的環境越來越崇尚舒適化和高檔化,室內裝飾裝修成為一種新時尚,但是有些建筑材料、裝修材料的有害物質含量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致使多種化學物質進入室內環境,造成室內空氣質量惡化,導致各種“現代病”的出現,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室內空氣污染問題應該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以下對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對策。
1、室內空氣污染物的來源
室內空氣污染的類型有:物理性污染、化學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室內空氣污染物主要來源有七個方面。
1.1室內裝修材料
室內裝修的主要材料是膠合板、刨花板等人造板材,生產這些板材所用的膠黏劑中含有甲醛,部分殘留的甲醛會逐漸釋放出來,成為室內空氣的主要污染物。同時,在裝修過程中使用的油漆、涂料及其添加劑和稀釋劑、膠黏劑、防水劑、溶劑等,都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揮發性有機物。經監測在裝修過程中及裝修后1月內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等污染物均有超《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18883-2002)的現象。
1.2室內家具及辦公用品
室內家具釋放的游離甲醛,主要來源的于人造板的膠黏劑。在家具制造過程中使用的膠、漆、涂料含有大量的苯、甲苯、二甲苯,會在室內緩慢釋放。家具涂裝時所用的添加劑和增白劑大部分都含有氨水,氨會釋放到空氣中。計算機、復印機、打印機等現代化的辦公設施也會釋放污染物質。
1.3人類活動
烹調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油煙和燃燒煙氣兩類。在烹調過程中,由于熱分解作用產生大量有害物質,目前已經測定出的物質包括醛、酮、烴、芳香族化合物等共計220多種。城鎮居民以煤、液化石油氣或天然氣作燃料,這些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CO、NOx、CO2、丙烯醛、SO2和未完全燃燒的烴類,以及懸浮顆粒物。
在室內吸煙,會造成嚴重的室內空氣污染,香煙煙霧的成分極其復雜,目前已經檢測出3800多種物質。它們在空氣中以氣態、氣溶膠態存在,氣溶膠態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焦油及煙堿(尼古丁),每支香煙右產生0.6~3.6mg尼古丁,焦油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
1.4人體自身的新陳代謝
人體自身通過呼吸道、皮膚、汗腺、大小便向外界排出大量空氣污染物。此外,人體感染的各種致病微生物,如流感病毒、SARS病毒、結核桿菌、鏈環菌等也會通過咳嗽、打噴嚏等噴出。
1.5生物性污染源
室內空氣生物性污染因子的來源具有多樣性,主要來源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動物等。此外,環境生物污染源也包括床褥、地毯中孳生的塵螨,廚房的餐具以及衛生間的浴缸、面盆和便具等都是細菌和真菌的孳生地。
1.6室外來源
主要包括通過門窗、墻縫等開口進入的室外污染物和人為因素從室外帶至室內的室外污染物。
2、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隨著建筑裝修熱的興起和室內密閉程度的提高,使得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增加,檢測表明,室內甲醛、苯系物、氨氣、氡等污染物的濃度遠遠高于室外,由此引起的“病態建筑綜合癥”的患者越來越多,室內空氣污染已成為影響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2.1可吸人顆粒物(PMlo)
粒徑大于10μm的顆粒物大部分被阻擋在上呼吸道(鼻腔和咽喉部),而粒徑小于10μm的可吸入顆粒物能穿過咽喉部進入下呼吸道,特別是粒徑小于2.5m的細顆粒物能沉積在肺泡內,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顆粒物的化學組成非常復雜,同時細顆粒物富集了空氣中的有毒金屬、酸性氧化物、有機污染物,并載有細菌、病毒等,進人人體,危害人體健康和安全。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包括:對呼吸道的毒害作用,損害下呼吸道和肺泡的功能,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吸附有害氣體產生協同毒害作用,吸收太陽輻射產生致突變性和致癌性等。
2.2CO2
CO2在正常空氣中的含量約為0.03%~0.04%。當室內空氣與室外空氣交換良好時,室內空氣中CO2的濃度通常不會達到人的主觀感覺不適的狀態。但是,當室內CO2濃度大于1.5%時,會引起呼吸困難和呼吸頻率加快、改變血液pH值、減弱人體的活動能力等。當濃度大于3%時,會引起頭痛、眩暈和惡心,當濃度大于6%~8%時,可導致昏迷和死亡。CO2作為居室中常見的污染物,當濃度達0.07%時,少數敏感的人就會感覺到不良氣味,并產生不適感。CO2濃度的高低可以用來表示室內空氣清潔程度,以及通風換氣是否良好,居室內 CO2濃度應保持在0.07%以下,最高不應超過0.1%。
2.3CO
室內CO主要來源于吸煙、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等。當不存在室內源時,室內CO的含量與室外持平,維持在3~10ml/m3。由于CO不能透過皮膚,因此,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通過呼吸系統來實現。CO能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羥基血紅蛋白(COHb),但是CO與血紅蛋白的結合能力遠遠大于O2的結合能力,是O2的200倍,當O2與CO同時存在時,血紅蛋白優先與CO結合,制約了O2在血液中的傳播。CO可對心臟、肺和神經系統產生有害影響,當COHb的濃度為10%時,主要引起心血管疾病,導致中樞神經紊亂;當濃度為2.5%時,可加重胸痛病人的癥狀。
2.4甲醛
室內甲醛主要來自裝修材料及家具、吸煙、燃料燃燒和烹飪。它的釋放速率除與家用物品所含的甲醛量有關外,還與氣溫、氣濕、風速有關。氣溫越高,甲醛釋放越快;反之亦然。甲醛的水溶性很強,如果室內濕度大,則甲醛易溶于水霧中,滯留室內;如果室內濕度小,空氣比較干燥,則容易向室外排放。 轉貼于
甲醛對皮膚和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能引起視力和視網膜的選擇性損害,當濃度為1mg/m3時,可被人嗅到。在室內裝修和家具黏合過程中大量使用以甲醛為主要材料的脲醛樹脂(UF),甲醛在室內大量揮發,甲醛含量高于不用脲醛樹脂進行裝修的幾倍到幾十倍。由此引起疾病的主要癥狀是呼吸道強烈刺激、咽喉燒灼痛、呼吸困難、眼睛刺激、咳嗽、發冷等,有的人出現過敏性皮疹和神經失調等癥狀。長期低劑量接觸甲醛,可降低機體免疫水平,引起神經衰弱,出現嗜睡、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精神抑郁癥。呼吸道長期受到刺激后,可引起肺功能下降。
2.5氨
氨對健康影響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刺激和腐蝕作用,嚴重中毒時可出現喉頭水腫、聲門狹窄、窒息、肺水腫。氨氣濃度達3500rug/m3以上時,可立即致人死亡。輕度中毒時,會出現鼻炎、咽炎、氣管炎、咽喉痛、咳嗽、咯血、胸悶、胸骨后疼痛等,還能刺激眼結膜水腫、角膜潰瘍、虹膜炎、晶狀體渾濁,甚至角膜穿孔。
2.6氡
氡在衰變過程中放出α、β、γ粒子后衰變為各種氡子體,氡及其子體均為放射性粒子,其產生的輻射劑量占天然輻射源的54%,主要來源于室內地基土壤中和建筑裝修材料,裝修材料中析出的氡是對人體造成輻射危害的主要來源。若氡衰變過程中釋放的α粒子通過呼吸進入人體,則會破壞細胞組織的DNA,從而誘發癌癥。
2.7生物性污染物
生物性污染物是室內三大類污染物之一。室內的生物性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已有幾百年的研究歷史。例如,我們知道的肺炎、結核、麻疹、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等呼吸道傳染病都是由生物性病原體引起的,此類呼吸道傳染病與室內空氣不新鮮有很大關系。
3、室內空氣污染防治對策
3.1避免或減少室內污染源
用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材料取代高污染材料,避免或減少室內空氣污染物產生的設計和維護方案,是最理想的室內空氣污染控制方法。使用原木木材、軟木膠合板和裝飾板,而不用刨花板、硬木膠合板、中強度纖維板等,可減少室內甲醛散發量。采取集中供熱,電取暖和做飯,配備性能可*的通風系統,可避免燃燒煙氣進入室內空氣環境。盡量不要在室內吸煙,減少被動吸煙。正確選址或使用透氣性差的建筑材料,可避免或減少氡進入室內。正確選擇涂料及家具,例如,用水基漆替代油基漆,可以避免或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進入室內。
3.2正確處理室內污染源
對于已經存在的室內空氣污染源,應采用撤出室內、封閉或隔離等措施,防止散發的污染物進入室內環境。對于新的刨花板和硬木膠合板之類散發大量甲醛的木制品,可在其表面覆蓋甲醛吸收劑。
3.3使用治理室內空氣污染的空氣凈化設施
根據居室、廚房、衛生間的不同污染物選用具有不同功能的空氣凈化裝置,如空氣凈化器、排油煙機、臭氧消毒器等。
關鍵詞:2008奧運會;北京;人文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G81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7)01-0044-03
Abstract: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and theory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2008 Olympic Games to the humanism circumstance of eijing. 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humanism Olympic has the same meaning with the ancient theory on this. 2) he Olympic Games offer a good chance to eijing to show its humanism circumstance. 3) he influence of Olympic Games to the humanism circumstance can be shown from the hard environment and the soft one.
Key words: the 2008 Olympic Games; eijing; the humanism circumstance; effect
奧運會作為全球性的體育盛會,無論是參賽的運動員,還是觀眾,都會引發本國民眾或民族的愛國主義傾向性和狂熱性(Chinese Education & ociety,1996,UA oday,2002)[1]
。作為奧林匹克周期性與性的活動內容,奧運會的舉辦對提高主辦國的教育、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都會有著積極的作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出了“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的口號,其中人文奧運是國民教育的組成部分。奧運會的舉辦對北京人文環境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這是本文論證與分析的重點,期望為研究奧運會與北京人文環境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 人文環境與古代奧運會的人文意蘊
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環境”可以定義為一定社會系統內外文化變量的函數,文化變量包括共同體的態度、觀念、信仰系統、認知環境等。北京人文環境包括三個領域,一是物化環境即通常說的硬環境,二是人們環境行為表現的行為環境即軟環境,三是通過政府行為表現的制度環境。三者相互關照、相互印征、相互傳遞和感應,構成北京富有文化內涵的人文環境[4][5]。“人文奧運”理念的提出,在“奧運”史上,實屬開先河之舉;不管我們的理解程度如何,其本身閃爍出了“北京奧運”的生活哲理與文化智慧,反射出東方文化中神圣的人性觀念。它是文化意識和民族記憶的再現,這一點與古代奧運會的人文意蘊是相吻合的。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明確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把人當作萬物的中心,是人認識自身的第一步。他使哲學的中心由自然轉向社會和人本身,開創了古希臘人文主義的先河。隨后,蘇格拉底把“認識你自己”這一刻在希臘神廟中的名言納入自己的哲學思想,拓展了哲學研究領域。在希臘思想的體系化時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人的認識更加深化。他們從不同角度論述了人體運動與陶冶心靈的關系,從而奠定了人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和諧發展的思想基礎,這也充分體現了古代奧運會的人文意蘊[6]。北京奧運會提倡的人文奧運的基本內涵包括:傳播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推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精神與體魄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參與奧運、得益奧運”,充分體現“中國風格、人文風采、時代風貌、廣泛參與”的特點。它將普及奧林匹克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加深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信任與友誼。北京奧運會將堅持“以人為本”,以運動員為中心,構建體現人文關懷的環境,為八方來客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北京奧運會提倡的“人文奧運”,是本土實踐并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同時又是對中華文化變遷中諸種人文關系的深切關懷。
2 奧運會提供了宣傳展示北京人文環境的機會
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決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政府已使大約2.2億人初步擺脫了貧困,為2205萬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對6000多萬殘疾人提供了幫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日益強盛,這在人類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作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奧運會不僅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在人類史上創造的奇跡,也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體壇上爭取了重要位置[7]。通過籌辦和舉辦2008年奧運會,不僅進一步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也為宣傳展示北京的人文環境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據統計,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時間為2800小時,全世界電視觀眾達160億人次。悉尼奧運會比賽時間電視觀眾達196億人次,另外通過網絡了解和觀看奧運會的人數也驟然劇增。以亞特蘭大奧運會為例,在奧運會時期奧林匹克官方網站的點擊率達110億次。有關學者預測北京奧運會將有300多萬參觀者來到中國,更多的電視觀眾收看奧運會,全世界的目光關注北京。為此,每一位中國人都希望2008奧運會起到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民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向世界展示北京特有的人文環境,展示中華民族特有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樂觀和諧”的文化思想與祥和安然、熱情友好、文明禮貌的道德情操。
3 奧運會舉辦對北京人文環境的影響
3.1 奧運會舉辦對“硬環境”的影響
從1964年東京奧運會起,歷屆奧運會的舉辦都對主辦城市的基礎建設帶來巨大的改善[8]。東京建造了首都圈高速公路網、地鐵和一大批高級飯店和旅館等城市設施;巴塞羅那的道路實施增加了15%,人工湖河噴泉的數量增加了268%;美國亞特蘭大在各項建筑物中使用代替物質的冷設備、太陽能利用裝置,并用有軌電車和各類環保汽車改善公共交通網絡,悉尼奧運會的“綠色”概念成了整個城市的象征[8]。上述資料都是奧運會的舉辦對主辦城市基礎設施改變,這些改變不僅在奧運會舉辦時有著重要的作用還是奧運會后的寶貴財富。北京奧運會對改善人文環境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3.1.1 對城市景觀的影響
北京奧運會期間要求在城市主要道路、廣場、公園、奧運場館及周邊區域等公共場所,設置充分體現城市美感的建筑小品、雕塑和植物、花卉景觀等。搞好主要大街、重點地區、奧運場館及周邊區域、機場、車站、鐵路、公路主要進京入口的夜景照明建設,建成重點突出、結構合理的夜景照明體系,展現北京夜景莊重、恢宏、亮麗的獨特風格。2007年開始啟動奧運會景觀工程,通過實施北京奧運景觀和城市宣傳環境工程,到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京全城花團錦簇,張燈結彩,喜氣洋洋,歡樂祥和。
3.1.2 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影響
北京市在籌辦奧運會的建設中強調保持維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到2008年北京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修繕總數達到15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到40處。古都風貌保護既要注重單體修繕,又要注意舊城體系整治和改善環境,從景點保護發展到成片保護、形成風貌上來。要整治中軸線、朝阜路“兩線”景觀;展現什剎海風貌區、國子監古建筑群游覽區、琉璃廠傳統文化商業區、明清皇城景區、古城垣景區等“五區”風貌;修復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逐漸形成的京郊“六景”風景名勝區;到2008年,全市要組織推出30條特色旅游線路,開放130個特色博物館,為參與北京奧運會的各國選手、工作人員和廣大海外賓客及旅游者提供豐富的旅游生活。[3]
3.1.3 對城市公共標識和戶外宣傳設施的影響
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將規范和完善全市公共場所的語言文字和導向標識。在奧運場館及區域、重點街道、機場、火車站、主要活動場所、文化娛樂場所及賓館飯店、旅游景點等重要區域,完善以中英文對照為主的公共服務信息系統。要在全市主要道路、街頭和公共場所統籌安排一批已建成的電子廣告屏幕、宣傳欄、公益廣告牌等,用于奧運會籌備和舉辦期間的宣傳。要在重點公共場所臨時修建一批大型電子屏幕墻,在奧運會期間用于播放有關奧運內容的宣傳片、新聞片和旅游片,轉播奧運會比賽實況,營造奧運文化氛圍。[3]
3.1.4 優化無障礙環境
建設無障礙環境,是辦好殘奧會,弘揚人文奧運理念,推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和人文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有計劃地積極推進全市無障礙建設和改造,在主要道路、地鐵、車站、機場、大型交通樞紐和其他重要公共場所設置必要的無障礙設施,為殘疾人、老年人社會生活提供必要的條件。為方便外國殘疾人運動員及殘疾人朋友來華參與奧運會、殘奧會活動,滿足他們對無障礙設施的需求,突出抓好奧運場館及周邊地區的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改造,設置帶有英文、盲文的國際無障礙標識,在商場、銀行、醫院、郵局、公園等公共服務行業配備手語服務人員,積極推進“字幕工程”、“扶手工程”,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無障礙環境。
3.1.5 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到2007年底前,北京市基本完成城八區范圍內現有的200多個城中村的整治任務。在市區、邊緣集團、衛星城和中心鎮建成區范圍內,基本實現無違法違章建設。依法拆除影響城市交通和公共安全的戶外廣告。保持主要大街建筑物、構筑物外立面整潔和完好。清除城鄉結合部及鐵路、國道、河道周邊的暴露垃圾。清除所有小廣告。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取締不良商業經營項目。城八區公共廁所全部達到二級以上標準。
由此可見,奧運會的舉辦對北京市人文環境中的“硬環境”的影響意義重大,而當人們對這種硬環境的改變感到愉悅時就會產生一種自發的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這必將帶動軟環境的改變。
3.2 奧運會的舉辦對“軟環境”的影響
3.2.1 奧運會的舉辦對北京市民凝聚力和愛國主義的影響
凝聚力(Cohesion)一詞起源于拉丁詞“cihaesus”,表示結合或粘合在一起的意思。早在20世紀30年代,西方學者對凝聚力的研究在勒溫(Lewin)開創的群體動力學中就有所探討,他認為凝聚力是作用于集體成員的心理力量。奧運會的舉辦能夠促進社會凝聚力。舉辦一屆成功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社會各界都將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這種整體面對的壓力,將有助于群體凝聚力的加強[9]。在奧運會舉辦期間大量圍繞申辦和舉辦奧運會,以愛國主義、首都意識、集體榮譽為中心的宣傳工作,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全體市民愛國家愛北京的熱情,形成和諧互助的人際關系、奮發進取的工作精神和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等方面創造新局面。此外,舉辦奧運會對于促進北京文化事業的發展,在世界面前樹立北京文明開放團結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形象,以及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都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3.2.2 奧運會的舉辦對北京市民體育意識的影響
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以來,國民體育態度總體上受到了積極的影響,人們對我國大眾體育事業的發展大多持樂觀態度,普遍認為申奧成功促進大眾體育的發展,未來幾年大眾體育形勢會更好[3]。北京奧運會在籌辦和舉辦期間大量的關于體育運動和奧林匹克知識的宣傳必將會影響廣大市民對體育的認識,而且這種認識會隨著奧運會的舉辦而增加,也可以說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腳步的臨近,北京市民對體育的認識,自我體育的需要和體育價值觀會進一步發生變化。
3.2.3 奧運會的舉辦對北京經濟的影響
申辦奧運會的成功將帶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直接拉動經濟的增長。我國為舉辦奧運會的總投資將達到350億美元,而國家的投資又會帶動民間的投資,最終轉化為首都經濟增長的動力。由于國際奧委會營銷計劃的成功實施,分配給奧運會組委會的份額十分可觀,一般占到組委會預算的60%,帶來了直接經濟效益。奧運會舉行還將刺激消費需求,我國將新建或者完善一批體育設施,以及城市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這些大規模的需求將對北京的建筑、通訊等行業產生推動作用,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舉辦奧運會對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有直接影響。籌備奧運會一般需要將近8年,要興建各種體育場館、交通設施、通訊、服務等設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隨著奧運會的到來,各種服務性部門的工作量也大為增加。以往奧運會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舉辦國尤其是主辦城市的就業壓力。奧運會立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過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善居住環境,使老百姓親身感受到舉辦奧運會帶來的實惠[10]。據專家估算,北京奧運會將會帶來200萬個就業機會。廣州體育學院周毅教授,對北京奧運會的就業情況做出了初步的預測:奧運會主辦城市和奧組委從申辦奧運會開始到結束都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申辦奧運會階段;第二階段是準備和舉辦奧運會的就業機會增長階段;第三階段是奧運會結束后就業機會減少階段;第四階段是奧運會經濟持續穩定影響階段。他綜合奧運會投資行業和GDP增量的情況,參考歷屆奧運經濟對勞動就業理論模型的結論,采用投入產出模型得出北京奧運會對勞動就業的初步預測(見表1)。
可見奧運會的舉辦將對北京的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北京奧運會在舉辦前新增直接投資約為1349億元,并由此產生的投資影響為1321億元;另外,由新增直接投資所產生的直接帶動經濟的影響為1499億元,間接帶動經濟增長的影響約為794億元,因此,帶動北京市新增GDP總額達到2293億元,新增就業約為108萬人[10]。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葉震2001年預計,北京在準備奧運會的7年內,中國經濟因奧運可每年增長0.3個百分點。因奧運而增加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拉動北京經濟增長的作用約為205個百分點[12]。
4 小結
人文環境是人文奧運在空間上的一種展示和表征。奧運會的比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競技體育表演,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成功地舉辦一屆高水平、有特色的奧運會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期盼[2]。歷屆奧運會的舉辦對主辦城市都帶來了空前的機會和前所未有的挑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將對北京市人文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奧運會的舉辦對“硬環境”的影響包括城市景觀、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的展現、完善城市公共標識和戶外宣傳設施、優化無障礙環境和整治城市環境五個方面;奧運會的舉辦對“軟環境”的影響包括:奧運會的舉辦對北京市民凝聚力和愛國主義的影響、奧運會的舉辦對北京市民體育意識的影響、奧運會的舉辦對北京經濟的影響三個方面。總之,舉辦奧運會對北京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需要政府和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讓奧運會為北京,為中國,為中華民族爭光,讓中國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和推動世界和平貢獻[11]。我們堅信2008年奧運會將成為北京走向世界、邁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 陸遵義. 奧運文化與中小學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關系的實證研究 [J].中國體育與科技,2006.6,128-130.
[2] 史康成. 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體育人才工作的新挑戰[J]. 體育科學,2006,(9).
[3] 周全,北京2008年奧運會對國民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影響的研究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11,172-173.
[4] 沙蓮香,北京人文環境與城市文化氛圍[J].北京社會科學2004.1
[5] 人文奧運網省略
[6] 孔繁敏. 奧林匹克文化研究[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10,50--60.
[7] 楊樺.2008北京奧運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和聲望的研究[J].體育科學, 2006.5,3-5
[8] 陸小聰.奧運會與社會凝聚力[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9,6-8
[9] 周成林等,北京奧運會對增強沈陽市民凝聚力心理因素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10,15.
[10]周毅.等,第29屆奧運會對促進北京地區經濟增長的分析[J].體育科學,2006.3,8-10.
[11]董杰.奧運會對北京可持續發展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南京),2001.5.
關鍵詞:再生水;灌溉;農田環境;人體健康;發展前景
我國是世界上水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之一,不僅是一個人口大國,更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是養活中國龐大人口的基礎性資源,因此必須重視農田的發展,農田灌溉用水需求量大,水資源匱乏,而且近年來水資源被大量用于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使農田灌溉缺水更為嚴重。再加上氣候的不穩定,干旱情況出現時有發生,使農田灌溉中水資源短缺現象愈演愈烈。
一、再生水概述
城市再生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經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1]城市再生水符合處理水質及用水水質的要求,可被應用于農田灌溉、市政綠化、地下水回灌、工業冷卻以及地表水的補充方面。再生水的水源比較穩定,不會受天氣的影響,亦不會發生和領近地爭水的現象,能夠很好的提供灌溉用水,且利用效率高,其發展前景很廣闊。但是,其是否具有安全性也不可忽視,一些研究表明,再生水的處理中,可能由于工藝技術的限制,對有毒物質或一些病原微生物處理不夠徹底,使得再生水缺乏安全性。在農田灌溉后,這些有毒物質可能直接破壞土質及農作的生長,而且有毒物質會蓄積在農作中,間接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二、再生水對農田的影響
1、土壤pH。再生水用于農田灌溉,可能會導致土壤的PH值呈現輕微上升的趨勢。因為再生水中的營養元素比較多,含有較高濃度的碳酸氫及鹽分,這些元素都會使影響土壤的PH值,其一方面能夠豐富土壤中的營養成分,為作物生長提供更多的養分及良好的生長環境,另一方面如果其酸堿度沒有處于中性范圍而使土壤的酸堿度產生大的變化,則會破壞土壤環境,不利于作物的生長。但是據一些水質調查發現,再生水的PH值通常情況下不會使土壤PH值發生大的變化。總之,在進行污水處理時,必須嚴格控制每一步工序,極大程度的減少水中的有害物質。
2、重金屬的污染。重金屬污染不僅會對作物產生損害,還會給體健康帶來重大的威脅。[2]利用再生水灌溉農田,其中對人體及環境有毒的離子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再生水是城市污水經過化學處理后得到的水源,其含有較少的重金屬,正常且短時期的灌溉情況下不會引起土壤中重金屬的堆積。但是,再生水中含有較多的鹽分,進行農田灌溉可能會出現重金屬的交互作用現象,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可利用性,不利于農作物的種植。
三、再生水對人體的影響
1、再生水的利用最終都會回到人本身,其對農田的影響也可視為是間接能對人體產生的影響。[3]首先再生水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有毒物質,在長期的農田灌溉中,其有毒物質會被農作物吸收,人體在食用時不可避免的受到有毒物質的危害。植物吸收金屬元素是在眾多因素影響下進行的。許多金屬元素都是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物質,這些物質同時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如鈣、鉀、鎂這些金屬元素在植物中含量都很高。另外,一些微量元素,如鐵、銅、錳等也是植物及人體所必須的,但是,微量元素的含量也不可過高,否則不僅會毒害植物的生長,也會影響人體健康。鉛、鉻等一些重金屬作為污染農作物的主要種類,其會積聚在作物體內,影響其品質,在被攝入人體內后,可能會引起人體中毒,其已成為食品安全監督中的重點檢測元素。
2、用再生水灌溉農田可能會使農作物具有遺傳毒性,目前我國對遺傳性毒素的研究還十分淺顯。部分重金屬元素通過食物鏈在不同生物體間進行傳遞,其濃度聚集呈現越來越高的狀態,作為食物鏈頂端的類,可能最終會攝取最多的有毒物質,進而危害健康。從國內一些研究我們可看出,雖然再生水灌溉農田段時間內不會增高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但其具有不同程度的積累效應。因此,雖然未直接發現農作中有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現象,但潛在的風險依然存在。此外,在使用再生水的時候,其不僅可以以液態的形式存在,還可以氣溶膠的形式存在,通過人體呼吸或暴露在外的皮膚進入人體,給人的身體造成損害。
四、未來發展中的注意事項及建議
再生水會對土壤理化性質產生一定影響,不同地域的產業結構不同,經濟發展中關注的重點因素會有區別,因而在對污水的處理力度及回收利用上都會存在較大差異,再加上各地灌溉時間的不同,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亦會不同,高含量重金屬是經過長時期蓄積而來的,盡管短間不能看到土壤中重金屬的變化,但再生水是否能夠長期灌溉農田而不使農田的重金屬含量升高呢,這些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討。雖然再生水對農作物的影響較之清水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符合國家各項規定,土壤、作物、地下水其實也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系統內包含多種要素,如農田灌溉手段、農藥、化肥、灌水量及氣候,這些因素在農田系統中相互作用,成為影響農田質量的重要要素。例如,灌溉水質、地下水質及水位等因素與農田內的鹽分及氯化物含量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大量灌溉水的利用使地下水水位高于臨界深度,促使土壤不斷蒸發,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土壤積鹽,造成土壤鹽漬化。針對這種現象,應該建立農田灌溉制度,科學的規定灌水量、化肥及農藥的使用,盡可能的避免因灌溉不當造成的農田質量問題。
盡管有部分研究證明,再生水在進行農田灌溉中產生的風險因素在人體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但是不同的地區其城市污水中的有害物質的含量及種類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進行污水處理時,各地技術水平也存在差異,因而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區分,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方案處理污水。此外,就污水處理技術來說,我國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再加上部分地區監管力度不夠,會出現處理不充分的污水被利用在農業灌溉中的現象,這種惡劣的行為無疑會對人體健康及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必須建立起完備的法律法規對再生水的用進行明確的規定,嚴厲打擊非法,規范各企業及相關部門的工作,建一套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并設立相應監管部門進行監督。總之,再生水的質量保證需要各個領域的精誠協作與努力。
結語:盡管我國水資源十分短缺,急需有效的新能源或淡水資源的替代品來緩解,城市再生水作為農田灌溉水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農田用水,為能源的創新途徑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再生水的長遠發展,其是否可被長期利用,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探索、研究,克服其發展障礙,更新工藝技術,最終實現再生水天無害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衛平,呂斯丹,張煒鈴,伊麗麗,焦文濤. 再生(污)水灌溉生態風險與可持續利用[J]. 生態學報,2014,01:163-172.
一般來說,老年人的居室環境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居室地面:老年人腿腳較易疲勞,有時需要借助手杖才能行動,因此要考慮到居住環境的安全。如地面應平坦、干燥防滑,最好安裝木質或強化木地板,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門檻和階梯。廚房及廁所地面應安裝防滑地磚,洗澡間及樓道墻面可安裝必要的扶手。
燈光:室內采光和照明要符合衛生要求,如果光線不足或照明度差,易引起老人視疲勞,也易使人跌倒。光線也不應過強,天花板和墻壁不宜裝飾得太光亮,因為反光強烈會刺激眼睛,使眼肌過于緊張,易造成老人心神恍惚。
噪聲:老年人喜靜怕吵,應盡可能減少或隔絕噪聲。①門窗經常檢修,關閉時不能留有縫隙,開啟時也不能隨風擺動。②加裝窗簾,也有一定的阻擋和吸收室內外噪聲作用。③選用多孔的木質纖維家具,可吸收進入室內的噪聲。④桌椅腿可釘上一層薄橡膠皮,以免搬動時出現響聲。此外,房間墻上貼一些圖片,既美觀又可吸收響聲。
臥室陳設:老年人臥室布置應簡單,除必需的床、桌、椅及茶具外,同老年人關系不大的生活用品,都不宜放人臥室內。床鋪應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既要盡可能接受陽光照射,又不宜緊靠門窗,以免夜間熟睡時著涼。床的高低也要適中,以便于上下床。
室內空間:老年人視力和聽力功能的衰退,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因此要考慮到在老年人居住環境中必須調整室內的用具。室內要有一定的活動空間,方便老年人來回走動,活動筋骨。窗前陽臺上可種些花草,既可美化環境,也有益身心健康。
1、經濟內循環這個過程中,由于出口少了很大一塊,可能就會出現產能過剩,國內消化不掉最終產品的情況,這樣一些外貿型企業就會出現生存困難,甚至降低用工需求,影響普通人的就業。
2、在內循環為主的情況下,匠人精神就會被更多的提及,中國也需要這種精神。提升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能力,是普通人行穩致遠,家庭幸福美滿的必備條件。
(來源:文章屋網 )
勞動條件環境衛生健康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認識到人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在著名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曾提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點,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與自然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左傳》載有“土薄水淺,其惡易覯,……土厚水深,居之不疫。”西晉《博物志》指出“居無近絕溪,群冢,狐蠱之所,近此則死氣陰匿之處也。”[1]社會科學發展至今,人類文明要求我們所對健康的關注不能低于古人;學術發展,百家爭鳴,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就是以人類及其周圍的環境和勞動條件為研究對象,闡明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人體對環境的作用所產生的反應,即各環境與機體間的相互作用。
1學科體系概述
1.1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性質與研究內容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是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它是研究勞動條件、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與人群健康的關系,揭示環境因素和職業性有害因素對人群健康影響的發生、發展規律;并研究利用有利環境因素,控制不利環境因素和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對策,預防職業病和與環境有關的疾病,以保障人群健康的一門科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大致有以下的研究方向:環境化學毒物的毒理學、環境與職業流行病學,熱與毒物耐受的分子機制,水污染對健康的危害與防治。
2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與健康
2.1健康健康是指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是包括身體、心理、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人體機能最好的狀態當屬健康狀態,可受環境多種影響,還有多種不理想的狀態,如亞健康,亞臨床,疾病狀態。亞健康狀態下,人的機體雖無明顯的疾病,但活力降低,適應能力成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是由機體各系統的生理狀態現狀、生理功能代謝低下所導致,是介于健康、疾病之間的一種“第三狀態”。現階段調查研究表明,多數社會人的健康狀況整體下滑,問題不可小覷。其中當以亞健康人群居多。
2.2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與健康的關系
人類賴以生活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及勞動條件都與健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作用關系錯綜復雜態。我國人群健康現狀與環境作用研究及其問題分析,以及近年來的環境污染事件增多,職業病的患病增加,這些都說明不良的環境的持續作用會對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地危害和威脅,后果嚴重性已表現出來態。
3討論
3.1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的發展與健康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研究環境與人群健康關系,以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為目的。環境衛生工作是該學科理論知識體系指導下的環境衛生實踐工作,其目的是防止環境污染,預防疾病,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環境衛生工作能豐富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的內容,是其理論的具體體現;而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源于環境衛生工作實踐,但又高于實踐,對環境衛生的工作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目前全國正在進行衛生防病體制的改革,以便能夠適應中國社會和經濟建設發展的要求,提高中國人民的健康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也給環境衛生工作和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新的任務和希望。
3.2發展戰略
3.2.1加強研究環境中存在的大量化學,物理,生物因素均可對人群健康產生影響。大量的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產生明顯的危害。由于環境化學污染物種類繁多,成分復雜,數量巨大,污染面廣,其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也最大。因此,化學性污染對健康的危害仍是今后的研究重點。但不同污染物由于其存在形式,人體接觸的途徑,暴露量,個體敏感性的不同及多種因素的聯合作用等,對機體的作用模式和效應可能有所不同,這就更增加了環境因素健康效應研究的復雜性。
3.2.2 新技術,新方法在環境衛生工作中的應用由于環境衛生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交叉學科,在環境衛生工作中提倡創新性思維,及時創建和引進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對于提高環境衛生工作質量和研究水平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引進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的研究技術和分子流行病學方法對于深刻揭示環境與健康關系的內在本質至關重要。引進分析化學,儀器分析技術有利于快速檢測有害物質,可增強處理環境衛生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提高對新化學污染物的識別能力;應用新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可快速檢測環境介質中的致病性微生物。總之,及時引進和應用相關學科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將會給環境衛生工作和環境衛生學研究帶來嶄新的局面。
3.2.3 加強衛生工作1997年中國政府提出“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的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為今后的環境衛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最近20多年來,由于大量鄉鎮企業的興起,城市污染企業的轉移,濫施農藥化肥等造成的污染以及在村鎮建設中缺乏合理的整體規劃等,給農村環境衛生工作帶來諸多新的問題。因此,加強農村環境衛生工作是中國環境衛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務。2007年11月6日 ,衛生部、國家環保總局等18個部委局辦聯合了《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2007-2015)》,充分表明了我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態度與決心,為順利推進環境與健康工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郭新彪.環境健康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1.
[2]李蓉.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
[3]李魯.社會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
[4]宋曉明,花小川,郭新彪等.公眾對環境與健康工作需求現狀的調查分析[J].環境與健康管理,2009.23-28.
[5]傅華. 新公共衛生與21世紀人群健康策略[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1,13(1):6-8.
[6]李曉明,姚孝元.我國環境與健康標準體系現狀及問題分析[J].環境與健康雜志,2011(3):267-269.
關鍵詞:職業認同;職業倦怠;醫院人文環境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醫療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護理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給臨床護理帶來了新的挑戰。護理人員作為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有報道顯示,與一般人群相比,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水平較低,并且大多數護士存在職業倦怠,其職業認同感不高,不利于護理質量的提高[1]。因此,本文對醫院人文環境對提高護理職業認同感與職業倦怠之間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140名二甲醫院的護士為研究對象,護齡1~30年,平均(15.5±8.2)年,年齡22~53歲,平均(36.5±9.4)歲,醫院科室:10名為監護室、10名為急診護士、15名為兒科、18名為產科、10名為骨科、30名外科、57名內科。
1.2方法 運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對護士執業倦怠情況進行測評,包括3個維度,分別為低個人成就感(8條目)、去人格化(5條目)以及情感耗竭(9條目),總共22個條目,每個條目的總分為6分,其中39分為低度倦怠。同時,運用自制護士職業認同量表對護士職業認同感進行測評,包括五個維度,分別為職業自我反思(3條目)、職業挫折感(6條目)、職業社會交往技能(6條目)、職業社會支持(6條目)以及職業認知評價(9條目),共30個條目,運用1~5分進行測評,其中
1.3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次研究數據,運用t檢驗組間比較,以P
2 結果
2.1護士職業倦怠和職業認同受到醫師評價的影響 相比較醫師輕慢消極評價而言,醫師正向評價的職業認同評分高,且職業倦怠評分低,對比差異顯著(P
2.2護士職業倦怠和職業認同受到管理者激勵肯定的影響 不同管理方法對護士職業認同和職業倦怠的影響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2.3護士職業倦怠和職業認同受到患者及家屬肯定的影響 與消極偏見相比,患者及家屬肯定能夠降低職業倦怠評分,提高職業認同分,對比差異顯著(P
3 討論
有報道顯示,影響護士職業倦怠和職業認同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關于醫院人文環境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在本次研究中,選擇患者與家屬肯定、管理者管理方式以及醫師評價作為醫院人文環境的幾個側面,對職業倦怠和職業認同感量表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與醫師輕慢消極評價相比,醫師正向評價的職業認同評分高,且職業倦怠評分低,可能與醫師鼓勵可以增強護士成就感和滿足感,調動工作積極性有關。同時,患者及家屬積極肯定、管理者激勵有助于提高護士的低個人成就感、情感耗竭、自我反思、職業挫折應對以及社會支持等維度評分,尤其是患者及家屬的支持和肯定,能夠消除認知誤區,減輕職業倦怠感,使職業認同感提高[3]。此外,為了緩解護士職業倦怠,提高職業認同感,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①合理安排工作,優化人力資源配置;②重視人性化管理,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③培養責任意識,提高奉獻精神。
綜上所述,影響護士職業倦怠和認同感的因素有很多,重視護理管理,能夠使護士職業倦怠感得到緩解,使職業認同感提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夏芳,王莉.醫院人文環境對護理人員職業倦怠及職業認同感的影響[J].西南國防醫藥,2015,20(13):344-346.
[2]陳紅琢,張彩云,班佳佳,等.護士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因素及干預現狀[J].現代臨床護理,2015,9(7):77-80.
【關鍵詞】吸煙 重金屬 揮發量 殘留量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315-02
吸煙危害健康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據WHO統計,目前全球每年約有500萬人因吸煙而死亡,煙草已成為繼高血壓之后的第二號“殺手”,吸煙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目前國家已出臺多種措施對公共場所、學校、醫院等重要地點實施控煙和禁煙。目前國際與國內對香煙已建立了相關檢測標準[1],其主要檢測內容為捕集煙氣中粒相物質和氣相物質,測定一氧化碳、煙堿、焦油的含量。對香煙及煙氣中各類重金屬的含量測定報道較少,本文采用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2]和原子熒光光譜法[3.4]測定香煙在吸煙過程中不同部分的金屬含量分布,從而計算吸煙過程中重金屬的揮發量與殘留量,根據揮發量與殘留量來判斷吸煙對主運吸煙者、被動吸煙者及吸煙環境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設備 PE7000DV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美國珀金埃爾默公司、AFS-230E原子熒光光譜儀(北京海光公司)、MDS-20微波消解儀(上海新儀)、電子分析天平(瑞士普利賽斯公司)。
1.2 試劑和標準 Pb、Cd、As、Hg標準溶液均由環境保護部標準樣品研究所研制;酸均為優級純;其他試劑為分析純;需配制的試劑均為臨用前現配;實驗用水為密理博純水機制備的超純水,電阻率達到18.2MΩ?m。
1.3 試樣 購置漣水縣煙草專賣局煙店,香煙為同一批號、同一包裝內的香煙,選擇質量相近的50支作為待測樣品供測定。
1.4 方法
1.4.1 取樣
1.4.1.1 本底煙樣 準確稱取過濾嘴、煙體各5份到消解容器中供平行測定。
1.4.1.2 殘留煙樣 在清潔的環境中采用人工吸煙法在吸至煙體1/2處時,將過濾嘴、1/2煙身、煙灰放入消解容器中,平行操作15次供平行測定。
1.4.2 樣品處理 將上述樣品分別放入消解罐中,加入4mL硝酸、1mL過氧化氫,密閉放入微波消解儀中消解,消解完全后分別定容至10mL供測定。同時做空白試驗。
1.4.3 標準系列
用環境保護部標準樣品研究所研制的Pb、Cd、As、Hg標準溶液配制標準系列,在本工作范圍內,各元素線性關系良好,數據見表1。
表1 標準系列及線性方程(μg/L)
1.4.4 測定條件
1.4.4.1 汞的測定 儀器條件:負高壓280V,燈電流15mA,觀測高度8mm,載氣400mL/min,屏蔽氣900mL/min。樣品重復測定3次。
1.4.4.2 鉛、鎘、砷的測定 儀器工作參數:高頻發射功率1300W,冷卻氣流量15L/min,霧化氣流量0.7L/min;等離子體觀測:軸向,觀測距離15.0mm;分析線:Pb220.353nm、Cd228.802 nm、As193.696 nm;樣品提升量1.5mL/min;樣品重復測定次數3次。
1.5 樣品測定 選擇最優儀器條件,分別將空白溶液、標準系列、樣品溶液依次測定。鉛、鎘、砷采用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汞采用原子熒光光譜法進行測定。
2 結果
2.1 測定結果 計算方法:本底值=過濾嘴測定值+煙體測定值,殘留值=過濾嘴測定值+1/2煙體測定值+煙灰測定值,揮發量=(本底平均值-殘留平均值)/本底平均值*100,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揮發量測定結果(μg/支)
2.2 結論 鉛和砷揮發量較小,決大部分被煙絲本身和過濾嘴吸附;汞和鎘的揮發量較高,大部分含量隨煙霧進入人體和揮發在空氣中。鉛和砷對主動吸煙者有一定的影響,鎘和汞對主動吸煙、被動吸煙者和環境影響較大。
3 討論
3.1 在吸煙過程中四個項目的本底值與殘留值有較大的差異,各種金屬離子會因煙頭的溫度和中吸力量而揮發和流動。在吸煙時重金屬隨煙霧進入人體,吸附在煙絲和過濾嘴中;在不吸時揮發到空氣中、殘存在煙灰中。
3.2 揮發量的高低是由于元素本身性質決定的,鉛的熔點327℃,沸點1525℃;鎘的熔點320℃,沸點767℃;汞的熔點-38.7℃,沸點357℃;砷的熔點818℃,沸點615℃。香煙中心部位溫度高達800-900℃,在卷紙的燃燒邊緣溫度達200-300℃。吸煙時中心溫度要比自由燃燒時高一些。要保持香煙燃燒,中心部分必須在700℃以上。鎘和汞由于揮發溫度比較低,在吸煙的過程中始終都在揮發,揮發量大,煙絲和過濾嘴吸附量較小,對主動吸煙者、被動吸煙者、吸煙環境都造成危害。
3.3 由于國家采取禁煙的政策,許多單位和場所均設了吸煙室和吸煙區,條件較為簡陋,通風狀況差,煙民在吸煙時處于煙霧濃度較高狀態,揮發至空氣中的各種有害金屬元素和其他有害物質被吸煙者進行多次循環吸收,從而給吸煙者造成較大的傷害,建議吸煙室應設在通風較好的區域或有較好的排風系統。
3.4 煙灰中含有一部分有害金屬元素,煙灰隨著氣流會形成細小的顆粒漂浮在空氣中,易被吸煙者和他人二次吸收,從而造成機體吸收,建議煙灰應存放在密閉的容器中或將煙灰處于濕式狀態,定期清理。
3.5 雖然香煙中含有的有害金屬被人體吸收量較低,但隨著時間的累積, 煙民容易重金屬中毒,因為煙草通過高溫燃燒可使重金屬汽化,產生汽溶膠,這種物質不走消化系統,而是通過呼吸道吸入,因此吸收率較日常接觸要高出很多。香煙燃燒后產生的各種重金屬蒸汽會給主動吸煙者、被動吸煙者、環境造成損害和污染。
3.6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部分種植煙草環境受到重金屬污染,煙草中的重金屬是由生產環境中的水、土壤、空氣帶入的。在同樣的環境中生產的蔬菜、水果也會帶有鉛、砷、鎘等重金屬,但因為它們是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的,而人體的消化道對這些重金屬有天然的屏蔽功能,因此煙草中的重金屬危害更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行業標準.卷煙煙氣總粒相物水分和煙堿測定[S].YC/T8-93.北京:國家煙草專賣局,1993.1-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金屬指標[S].GB/T5750.6-20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