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為了有效控制門診院內感染。方法:通過分析門診院內感染因素并針對院內感染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加強醫院感染的監控,根據相關法規和規范,完善門診醫院感染控制的規章制度,結果:提高醫護人員感控管理意識,做好院感監測和定期進行質控檢查工作,降低了醫院感染的發生。
【Abstracts】Objective:in order to control nosomial infection of out-patient clinics. Methods:analyzing the elements of nosomial infection in out-patient clinics and formulating preventive measures on it;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of nosomial infection, making perpectly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controlling cross infection. Results: improving ideology of doctors and nurses to control and care the infections, accomplish fully the supervision on nosomial infections and carring out regularly check the quality about controlling infections. reduce happening of infections.
【Key words】out-patient clinics; nosomial infection; prevention; control
醫院感染又稱醫院獲得性感染,醫院門診是患各種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病人較為密集的場所,環境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加上抗生素濫用等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易導致感染性疾病的傳播。醫務人員在為病人治療、護理過程中直接的成為各種病菌的攜帶者和傳播者。因此,加強醫院內感染的管理工作是醫院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衡量醫院管理質量高低的主要標志。
1 門診醫院內感染的因素
1.1 手的污染 護士的雙手在治療操作過程中與病人頻繁直接接觸。若無消隔離觀念,形成接觸―污染―攜帶―傳播的過程,給病人帶來極大威脅,臨床常見一些醫護人員忽視為病人治療操作前的洗手。
1.2 無菌觀念不強 主要表現在一次性醫療物品消毒不嚴,注射器未回抽消毒液,輸液器浮于消毒液上面,浸泡器械未打開軸節;浸泡液濃度不符合要求;拖把、掃帚未真正做到專用和定點涼曬。
1.3 消毒物品管理不當 主要表現在無菌包失效,浸泡筒內消毒液液面不足,使用過的無菌盤未蓋嚴,貯槽的篩孔未關閉或關閉不全,無菌物品與其他物品混放一起,沒有放置在指定的無菌柜內。
1.4 紫外線燈使用中的干擾因素 紫外線燈是空氣消毒的主要工具,常被錯誤使用致無效,如輻射強度不夠、覆蓋面積少、照射時間短、有效距離外使用,燈管及燈罩內灰塵覆蓋照射作用差、未打開抽屜、柜蓋或門,只照物表或隔玻璃照射等。
1.5 使用化學消毒劑中影響因素 選液不當,消毒時間不合要求,消毒劑濃度不夠,消毒液易受污染[1]。
2 建立健全門診部醫院感染管理體系
門診部領導高度重視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將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納入門診部管理的重要指標之一,門診部成立了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合理配備了專、兼職人員;在門診部領導的支持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充分發揮其職能管理作用,專、兼職人員積極工作,各科室和檢驗科等相關科室積極配合,互相協調,形成門診部內的醫院感染監控管理系統。
3 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及全員培訓
認真貫徹執行《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為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了政策保證。門診部根據規范,制定以檢測為基礎,以管理為手段,以控制為目標,做好門診部內的醫院感染工作。重點加強醫院感染知識的學習,定期組織有關醫院感染知識的考試,對新的工作人員在上崗之前,要進行崗前培訓及醫院感染方面的考試,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每月采取定期,不定期檢查及突擊檢查的方法,監督實施,并列入科室質控項目[2]。
4 加強宣傳教育
建立分診制度,提高分診人員的業務水平,使傳染病患者與其他患者分開就診。設置候診椅,盡量減少人員的流動。做好門診衛生宣傳教育,向患者普及衛生科學知識,并定期更換宣傳欄,全員參與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就診環境。
5 實施細則,具體措施
5.1 手的管理 洗手是預防醫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治療操作是由醫護人員的雙手進行的,而雙手同時也因直接接觸患者或患者的分泌物、引流物、滲出物而處于暫時帶菌狀態,若不注意手的清洗消毒,就可能使各種各樣的病原菌在患者之間交叉傳播而造成醫院交叉感染。因此,除保持無菌操作前洗手,還應在接觸不同患者及處理患者用品后洗手液洗手,流動水沖洗,做到一人一紙(擦手紙);接觸患者血液,處理患者用過的器械時應戴手套,摘除手套后應嚴格用快速手消消毒雙手[3]。
5.2 加強無菌觀念 對醫護人員進行院內感染培訓,增強消毒意識;工作人員在操作時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制度,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治療室。
5.3 加強消毒物品及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監測 一次性醫療用品做到嚴把進貨關、監測關,合格后方可應用于臨床。每天檢查無菌物品消毒日期及標志、密封度、是否潮濕、不定期用試紙監測消毒液濃度。使用后一次性物品分類收集由后勤部門集中處理。
5.4 門診部的空氣消毒 由于門診人流量大,空氣中的細菌量也相對增多,因此,做好空氣消毒是防止門診呼吸道交叉感染的有力措施。門診各科室每日紫外線燈照射>2h,照射后及時登記;每半年監測紫外線燈管強度。每日治療后用5%洗消凈溶液拖地;物體表面用2%~5%洗消凈溶液擦拭,掃帚、拖把專用,定期徹底打掃室內衛生,并每月空氣培養1次。
5.5 消毒方法及監測的完善 預防感染很大一部分依賴于物理及化學消毒,而物理、化學消毒是否符合標準,又依賴于監測方法,所以門診完善了各種登記本,包括紫外線的強度測試及使用登記,消毒液濃度登記,消毒滅菌包登記,空氣培養登記等,運用了紫外線強度試紙,消毒液濃度試紙及3M高壓蒸氣滅菌包內指示卡和3M膠帶等監測手段,定人、定時、定室,以了解和確保滅菌設備的性能及消毒滅菌的效果[4]。
6 小結
通過上述一系列措施和管理方法,大大地加強了門診醫院感染方面的管理,使門診工作人員提高了對醫院感染的認識,有了自身保護的意識,最大限度地控制了門診部的醫源性感染,保障了工作人員和門診患者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付欣萍,楊鳳,高霞.預防與控制門診的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8);918.
[2] 陳莉,倪冬青.門診醫院內感染的因素及對策[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11);60~61.
[3] 于曉牧.預防與控制門診醫院感染的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7);1303.
一、評估內容
(一)貫徹落實《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的情況。包括本單位感染管理組織體系建設、人力資源配置、院感專職人員及人才梯隊建設情況等;院感管理委員會、感染管理科、臨床感染管理小組三級質控網絡構成情況;
(二)貫徹落實《省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管理辦法(試行)》情況。包括本單位專兼職人員持證上崗、專業技術水平和素質能力培養、繼續教育培訓及院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院感“三基本”培訓學習(含全員院感“三基本”理論知識學習、理論及操作考試、知識宣傳普及和日常工作實際落實)等情況。
(三)院感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情況。包括本單位消毒供應中心、手術室、產房、口腔科、醫療廢物暫存地等重點科室規范化建設布局、工作流程、安全管理情況及各重點科室手衛生設施配備,規范化使用情況。
(四)醫院感染基礎管理、重點部門和重點環節管理情況。包括本單位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醫療器械的消毒滅菌、無菌操作技術、標準預防與隔離、外來器械、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器械規范化管理及醫療廢物管理等情況。
(五)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情況。包括本單位多重耐藥菌管理部門建設、多重耐藥菌部門預警機制及監測工作、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微生物實驗室能力建設等情況。
(六)醫院感染監控體系建設情況。包括本單位醫院感染基礎監測如:壓力蒸汽滅菌檢測、消毒滅菌劑檢測、手衛生監測、重點科室環境監測、紫外線強度檢測等情況。
(七)醫院感染信息化建設情況。包括本單位院感管理信息系統規范化建設管理、醫院感染實時監控、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院感相關數據及數據分析情況。
(八)本單位院感工作及所轄村衛生室院感工作督導考核情況。
二、評估方法
自評與現場評估相結合的方法。評估內容可參考《市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實施方案(2013-2015)》。
三、工作要求
【關鍵詞】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預防;控制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466-01
新生兒病房嚴重的醫院感染率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專家的檢查發現[1],在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存在各種隱患。我院新生兒科是醫院的重點學科,新生兒科的床位數需求量越來越多。尤其是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中,且大部分為急危重癥患兒。為了分析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在2013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期間,本院對收治的重癥新生兒加強預防與控制,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本院收治的508例重癥新生兒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新生兒303例、女性新生兒205例。同時收集2010年01月到2011年01月本院收治的508例重癥新生兒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新生兒302例、女性新生兒206例。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1.2方法
1.2.1完善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結合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等,根據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實際特征,不斷完善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使醫護人員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形成新生兒配奶、洗手、工作人員出入病房等環節的有序流程。
1.2.2檢查醫院感染制度的落實
在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中,首先完善全醫院感染質量檢查評估組織,明確各個崗位的工作職責。其次,結合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醫院感染質量檢查評估標準。最后,采取多樣化的醫院感染質量檢查形式。醫院感染質量檢查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科內檢查, 醫院感染管理科組織的院內檢查以及各部門的醫院感染質量專項檢查等。
1.2.3采取針對性的各項監測
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過程中,采取前瞻性與目標性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及時發現于處理醫院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在區域或床旁做好隔離警示標識,增強標準預防的執行力度。同時,采取消毒滅菌效果監測與環境衛生學監測,確保新生兒接觸人員手衛生達到標準。
1.2.4提高全員參與積極性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工作人員都與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具有相關性,每一個進入病房人員都必須做好基礎的洗手流程管理,參與到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工作當中。院方可加強有工作人員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和教育,增強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提高其專業操作技能,共同參與新生兒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
1.3統計學方法
2結果
執行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的相關制度后,醫院感染率、漏報率分別為2.95%、1.57%,
明顯低于執行前的13.39%、10.63%,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隨著危重患兒數量的不斷增加,有創技術使用日趨廣泛,醫院感染事件風險率逐漸增高。新生兒的明顯特征是對醫療環境與醫護人員高度依賴,針對實際情況,在本研究中有機保持制度、流程與實際工作的適應性[2],爭取得到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批準,對科室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提供充分的指導。同時,落實各項監督、檢查措施,針對性整改存在的問題,確保有序的醫院感染流程,制定完善的檢查評估標準。在預防與控制工作中,由專職的感染科工作人員,到病房實施醫院感染病例的前瞻性與目標性監、用藥監測、消毒滅菌效果監測、環境衛生學監測等[3],及時發現存在的隱患,從而采取及時的應對措施。最后,提高科室醫務人員密切配合和全員參與程度,增強洗手流程、出入病房流程的執行力度。通過以上研究表明,執行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的相關制度后,醫院感染率、漏報率逐漸降低。綜上所述,加強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有利于降低醫院感染率、漏報率,提高醫院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何軍,王英.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院內感染的預防護理[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2(13):305-306.
[關鍵詞]檢驗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管理與預防
1 危險因素
1.1 標本具有傳染性
檢驗科匯集各類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各種檢驗標本,這些標本有不同種類的病原微生物,若未加防護,長期接觸帶有傳染性的臨床標本,不僅易發生實驗室獲得性傳染,而且檢驗人員被感染的概率也高。
1.2 無菌操作不嚴格
在采集血液標本時,一人一針一管都能保證,但一人一巾一帶有時由于有體檢或患者人數多時就不一定做到位,易引起患者間交叉污染。還有采血人數較多時,消毒液容器不能及時關閉,有時暴露較長時間,其藥液揮發,濃度達不到要求而造成污染。
1.3 工作環境差
工作人員每天接受檢驗的患者多患有呼吸系統疾病、肝炎等傳染病,患者在檢驗窗口咳嗽、打噴嚏等會引起空氣污染,標本離心操作會造成氣溶膠、標本外溢等造成空氣、臺面和地面污染。
1.4 檢驗用品處理不當
如采血針、吸管、注射器針頭、注射器針管、試管等一次性用具,由于消毒觀念不強,未經消毒液浸泡,與生活垃圾混在一起,直接污染醫院環境、物品,增加了醫院感染機會。
1.5 檢驗儀器污染
檢驗科用的儀器有的直接與標本接觸,如血細胞計數儀、血氣分析儀等,在儀器吸取標本時,容易造成儀器表面污染;離心機在離心時若試管破裂,液體外溢及其他如冰箱、培養箱、顯微鏡等都可能被污染。儀器污染不及時消毒處理也會引起檢驗人員感染。
1.6 醫用垃圾是重要傳染源
主要是檢驗后的廢棄標本如血、尿;微生物室的醫用垃圾,如細菌標本、培養基、細菌鑒定條;自動分析儀的廢物和廢液。這些醫用垃圾是重要傳染源,若處理不好,不僅易引起醫院交叉感染,流向社會,后果難以想象。
2 管理與預防控制
2.1 組織管理
檢驗科設立醫院感染控制小組,由科主任、微生物組組長、臨檢室檢驗人員組成。負責檢驗科醫院感染工作的管理,督促預防措施的落實。
2.2 健全各種規章制度與防范措施
科室可以制定“檢驗科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傳染病防護和報告制度”、“消毒隔離制度”“菌種保管制度”,以及適合各自實驗室應用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如生化室、臨檢室、微生物室、免疫室、血庫等。
2.3 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學習及培訓
在每月的業務學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時間,學習《傳染病防治法》、《消毒技術規范》、《病原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提高檢驗人員認識。醫務人員應當掌握與本職工作相關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方面的知識,落實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工作規程和要求。請醫院感染科負責人給我科工作人員作醫院感染防范標準示范操作。對新的工作人員在參加工作之前,進行崗前培訓和醫院感染方面的考試,考試通過后方可上崗。
2.4 做好自身防護
由于檢驗科直接接觸的血液、體液標本有感染的可能,工作人員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時穿隔離衣、膠鞋、戴口罩、手套。重視手的消毒,檢驗人員接觸污染物品、微生物實驗操作前應戴好一次性手套或乳膠手套進行操作,如手直接接觸污染物者,應將污染的雙手使用含醇或碘的手消毒劑搓擦2 min,再用皂液流動水洗凈,水龍頭用自動感應開關。
2.5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靜脈采血必須一人一針一管一巾一帶,微量采血應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片,對患者皮膚消毒要符合要求,靜脈穿刺以穿刺部位為中心,用碘伏由內向外緩慢旋轉逐步緩擦共2次,消毒皮膚面積應大于5 cm或等于5 cm。檢驗報告單全部用電腦打印,避免交叉感染。
2.6 保持室內清潔衛生
每天對空氣、各種物體表面及地面進行常規消毒。對明顯產生氣溶膠的操作如攪拌、研磨、離心等,特別是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又含有高度傳染性微生物的操作,應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
2.7 檢驗器材用品的消毒處理
各種器具除已知無傳染性的器材外,凡直接或間接接觸檢驗標本的器材均視為具有傳染性,應進行消毒處理。顯微鏡、離心機、酶標儀、血細胞計數儀、生化分析儀、血氣分析儀、冰箱、培養箱等局部輕度污染,可用2%堿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污染嚴重時,可用環氧乙烷消毒。
2.8 醫用垃圾的消毒與處理
(1)廢棄標本:如尿、胸水、腹水、腦脊液、唾液、胃液、腸液、關節液等液體標本,每100 ml加漂白粉5 g或曲氯新鈉(二氯異氰尿酸鈉)2 g,攪拌后作用2~4 h倒入廁所或化糞池;痰液、膿、血、糞便及其他固形標本,裝入黃色防漏醫用垃圾袋內由專人負責送往醫院的焚燒爐中焚毀。
(2)微生物室的醫用垃圾:如細菌標本、培養基、細菌鑒定條、藥敏條以及一次性用品,均應高壓滅菌后,裝入醫用黃色垃圾袋內由專人集中燒毀。
(3)自動化檢驗廢液消毒處理:在每臺自動檢驗儀旁準備兩個40 L的塑料桶,在35 L處劃好刻度線,將儀器廢液依管插入桶內,當桶內液面達到35 L刻度線,用另一塑料桶換下,將換下的桶內廢液進行消毒處理后,再作廢棄處理。
3 結語
只有管理好檢驗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才能保證其工作的正常運行,才能保障醫院各部門及患者的利益。但是,要取得顯著的管理成效,這不是短時期里能夠做到的,它需要長時間的正確管理與預防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敏,李偉宏,劉麗. 檢驗科醫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預防[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5(05)
[2] 陳登秀. 我院檢驗科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預防措施[J]. 廣東醫學院學報. 2010(03)
[3] 杜宇,趙先柱,陳建魁. 檢驗科預防醫院感染的對策研究[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9(04)
[4] 林凱,馬紅雨,魏利召,何曉峰,董磊,朱美財. 檢驗科醫院感染管理的現狀與措施[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8(04)
[關鍵詞] 醫院感染;部位;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7(c)-0132-02
現代社會和醫學的發展提高各種疾病的診療技術水平,但同時由于新微生物的出現和濫用藥物等造就了一大批免疫力不斷下降的人群,隨著治療手段增加,感染機會也增多。醫院感染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公共社會衛生問題。為加強醫院感染管理 ,有效預防與控制發生臨床科室醫院感染,保障醫療安全 ,提高醫院整體感染管理水平 ,對該院 2010 年1―12 月與 2011年1―12 月的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情況 ,進行調查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來源
資料來自該院2010年、2011年出院病歷 , 無明確潛伏期入院48 h以后發生的感染。
1.2 資料收集
出院病歷全部由本人進行回顧性調查的方法 , 全面系統閱讀病歷, 包括住院首頁、病歷記錄、體溫單、醫囑單、特護記錄單、化驗單、X線片、特殊檢查及臨床治療情況、愈后等,記錄相關數據,輸入計算機的專用數據進行分析 。計算其構成比 。
2 結果
2.1 醫院感染監測結果
2010年 1―12月監測調查出院病歷總共3 281例,發生醫院感染67例,感染率2.04%。2011年 1―12月監測調查出院病歷共計3 914例,發生醫院感染46例,感染率1.18%。科室醫院感染率進行配對t檢驗,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分布,見表1。
2.2 各部位感染監測結果及構成比
見表2。
3 討論
3.1 醫院感染發生率
回顧性調查了2010、2011年出院病人的病歷,監測結果2010年67例,發病率2.04%。2011年46例,發病率1.18%。兩年的統計結果都低于三級醫院所規定的 ≤10 %的標準[1]。而2011年醫院感染率發生明顯的下降,各科室與2010年進行配對檢驗P
3.2 醫院感染部位的分布
國外資料顯示,醫院感染好發部位 , 第 1 位是泌尿道,第 2 位是呼吸道[2],結果表 2表明:該院感染的好發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見,尤其下呼吸道感染明顯。這與國內大多文獻報道一致[3-4]。圖1、2、3顯示2010、2011年以內科病房醫院感染發病率尤其明顯,且逐年上升,主要病原體為銅綠假單胞菌,2年78例肺部感染中有5例為銅綠假單胞菌[5]。表明醫院呼吸道感染多為原發病基礎上的繼發感染 ,究其原因是老年人患者多[6],體質弱,抵抗力明顯降低;而心腦血管病患者入院時大部分病情嚴重且伴有意識障礙,經氣管插管、呼吸機、氣管切開等治療操作易引發吸入性肺炎,及治療過程中的機械刺激、再次污染也易導致發生醫院感染。也有資料顯示呼吸道感染不僅有外源性感染,同時存在諸多內源性感染[7],這些感染患者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病室間較小 ,南方空氣潮濕,銅綠假單胞菌易于滋生,室內飛沫間的傳播往往不易控制 ,而造成交叉感染 ,這是呼吸道感染占醫院感染發生率首位的另一原因。抗菌藥物使用欠規范:如使用時間過長、選藥不當、未做藥物敏感試驗、憑經驗用藥等;這些都是造成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4 結論
通過定期監控及縱向分析比較,找出引起醫院感染的主要科室和感染部位以及病原體。加強醫護人員醫院感染的防護知識宣教,注重手衛生,規范使用現代醫療技術,嚴格無菌操作技術,保持住院環境的空氣質量 ,有效地預防及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劉振聲,金大鵬. 醫院感染管理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0:819.
[2] Nationai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disk susceptibility testings[J]. Pennsylvania-sixth:NCCLS,2002:1-26.
[3] 朱萍兒,蔣桂娟,黃曉明.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與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4):3015-3017.
[4] 林秀娟,賀意輝,林紅燕. 258例下呼吸道醫院感染患者的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10,9(11):7-9.
[5] 李偉.銅綠假單胞菌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121-122.
[6] 許春艷. 老年患者醫院感染情況調查分析及對策[J]. 現代臨床護理, 2008,7(9):12-14.
關鍵詞新生兒病房規范消毒無菌操作降低院感的發生率及新生兒死亡率
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是保證醫院護理任務和安全的重要內容自從有了醫院就有了醫院感染醫院感染已成為影響患者安全、醫療護理質量和增加醫療費用的重要原因也是醫療高新技術開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年世界衛生組織對1個國家55家醫院開展院感現患率調查發現有8.7的住院患者有醫院內感染。而護士在臨床上承擔著大量的對患者的治療性和照顧性的工作與患者接觸密切、連續、廣泛。因而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和規范消毒對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生兒科的醫院感染的預防工作任重而道遠
在一些醫院感染暴發事件中得到啟示:①新生兒為醫院感染的重點人群。②近年來幾次嚴重的院感事件都與新生兒有關。③新生兒的個體特點決定了其為醫院感染的重點人群。④引起新生兒院感暴發的原因很多外源性感染常是造成暴發的重要原因。如醫護人員不足、手衛生意識不強、病房過渡擁擠和消毒隔離不規范等。
新生兒科護士的規范消毒與無菌技術
空氣:新生兒病房全部安裝空氣消毒機每天消毒次每次1小時每年對消毒機清潔消毒并進行效果評價。
環境和物表:①墻面和門窗:保持清潔每周用8消毒劑擦拭1次。②地面:每天1次使用含氯5mg/消毒劑濕拖。③醫療器械:呼吸機、監護儀、輸液泵、聽診器等每次使用完后用75酒精擦拭。④診療物品:治療車、門把手、床欄桿、床頭柜每天用含氯5mg/的消毒劑擦拭1次。⑤消毒使用安爾康愛爾碘皮膚黏膜消毒液每周更換。⑥體溫計用5mg/含氯消毒劑浸泡分鐘~1小時清水沖洗后晾干備用消毒劑每天更換。⑦濕化瓶、吸氮管、吸氮裝置的更換與消毒。吸氮管用后即換吸氧管每天更換濕化瓶、蒸餾水、吸氮裝置每天更換用5mg/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分鐘~1小時后用清水沖洗后待干備用。⑧暖瓶的污染。暖瓶每周用含氯消毒劑摸布進行擦拭。⑨新生兒保溫箱的消毒:每天用清水擦拭1次新生兒從保溫箱出來后用5mg/的含氯消毒劑內外擦拭干燥后備用。⑩對于各種注射、穿刺、采血器具使用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由衛生行政部門批準使用的產品。
人員的管理:①晨間護理戴口罩、手套做完后脫手套后洗手。②治療前后都用肥皂水洗手。為個以上患者操作中間用快速消毒劑(安立久手消毒劑)洗手接觸污染物時戴手套。③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嚴格歸類放置按院感的要求進行終未處理針頭放入一次性銳器盒各種管道毀形后浸泡然后打包交到醫院垃圾暫存間輸血袋輸完血后送回到輸血科。④在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方面由于護士承擔著給藥的職責因而也要掌握和執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按照正確的給藥途經、劑量、時間實施給藥并注意藥物的拮抗問題和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等。
生活起居用品的管理:①物品應浸沒在水中時間從水沸始算起不得少于15分鐘干燥貯存小時更換。②新生兒使用的布類:一用一換。③床上用品:一用一換。④直接接觸新生兒皮膚物品:一用一消毒。
護理操作環節的管理:護士在操作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完善治療和護理操作流程減少陪住人員及無關人員的停留降低人員密度減少探視、陪護人員。
結果
護士積極配合醫院感染管理科的人員每個月對空氣、物品、物表、手進行監測。同時對住院時間較長的新生兒進行血培養。監測結果是近五年來的院感統計表明新生兒科近5年來未發現1例新生兒醫院感染病例且新生兒死亡率明顯降低。
一、各項質控指標完成情況
1、無醫院感染事故和暴發事件的發生。
2、醫院感染發病率1.93%,例次感染率2.07%(≦8%)。
3、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0.45%(≦1.5%)。
4、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滅菌合格率100%。
5、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病原學送檢率45.9%(≦30%)。;使用限制級抗菌藥物的住院患者病原學送檢率46.8%(≦50%)。;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的住院患者病原學送檢率78.6%(≦80%)。;
一、完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管理組織網絡,強化責任意識
重新完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組織網絡,明確各相關部門及相關人員在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中的責職,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保障醫療安全。
二、抓好重點部門、重點環節、重點人群的管理
1、抓好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供應室、口腔科、人流室、產房、內鏡室等重點部門的管理,落實消毒隔離措施。上半年由院領導帶隊對重點部門進行了三次全面的感染風險大排查,對在督查中發現有感染風險隱患的需要相關部門協調解決的問題,立即提交了報告,通過院領導的協調,解決了有感染風險的環境清潔中的難點問題。如窗簾的清洗問題、空調出風口的清洗問題,總務科立即給予定期清洗,并形成長效管理機制。規范了部分科室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方法,對診療過程中消毒物品、消毒液使用不規范的現象提出了立即整改的措施,并進一步追蹤整改情況。
三、及時監測,發現問題,持續改進
1、做好醫院感染病例監測,上半年監測醫院感染病例127例,例次感染136人次,每季度對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及時查看住院時間長的重危病人、發熱病人、重大手術病人,及時發現醫院感染的病例,給予干預,杜絕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發生。今年上半年全院的醫院感染漏報病例5例,漏報率是3.94%
2、做好對高危科室環境衛生學的監測,特別是手術室、供應室、產房、1CU室、內鏡室、口腔科等高危科室的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空氣、滅菌器械的監測,上半年共監測309件,合格307件,使用中的消毒劑、滅菌劑監測59件,全部合格,高壓鍋生物監測25件,全部合格,不合格的2件均為洗手監測不合格。
3、做好ICU醫院感染的目標性監測,通過對高危人群、高危因素、高發部位的監測,及時發現醫院感染的動態信息,采取預防與控制措施,防止醫院感染的暴發和流行。1-5月份目標性監測:未發生中心靜脈置管感染患者,呼吸機相關5例,千日感染率是18.45‰,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1例,千日感染率1.33‰。
4、做好多重耐藥菌的監測,落實多重耐菌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預防交叉感染。上半年監測多重耐藥菌例75株,其中檢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10株,耐萬古霉素腸球菌1株,耐碳青霉烯類銅綠假單胞菌9株,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6株,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4株。
5、每月做好醫院感染質控數據的上報工作。
四、加強培訓,提高醫務人員的感染預防與控制意識
1、為了進一步加強醫療廢物管理,正確做好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交接和處置,防止因醫療廢物混入生活垃圾中流失到社會造成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將對全院職工及工勤人員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分批、分次醫療廢物管理相關知識的培訓。通過培訓,切實提高醫務人員對醫療廢物管理工作的認識,有效預防與控制醫療廢物對人類健康和社會環境所產生的危害,從而保障人類健康。
2、對全體工勤人員進行了環境的清潔與消毒、手衛生、職業防護和職業暴露后處置的培訓,指導工勤人員正確的做好環境的清潔,提高工勤人員對環境清潔在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中的作用的認識。
【關鍵詞】 導管室;醫院感染;預防;控制
介入放射學以其微創、簡便、安全、有效的特點,在現代醫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疾病經過介入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導管室同外科手術室一樣,是發生醫院感染的重要部門之一,為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保證手術安全,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現介紹如下。
1 建立健全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建立完善監督管理體系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醫院感染三級管理網絡,各級網絡體系全面、主動、連續地進行醫院感染情況監測、環境衛生監測、消毒滅菌效果監測[1]。導管室成立以科主任為組長的院感管理小組,感染管理小組在醫院感染管理科指導下工作。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消毒技術規范》、及《醫院分級管理要求》等法律、法規及規定,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各級人員職責、醫院感染控制方案、消毒隔離制度、醫院感染教育培訓制度,使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導管室相關人員必須熟知并嚴格遵守執行各項制度[2]。
2 加強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教育工作,提高控制醫院感染意識
采取院內統一學習,科內組織自學以及外出專業培訓等多種形式,學習有關醫院感染的專業知識,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要求醫護人員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嚴格遵守診療過程中的操作規程,對導管室的各項規章制度認真落實,加強訓練與提高護士的業務水平和無菌觀念,充分認識到無菌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3 抓好制度落實,嚴把監控質量關
導管室院感管理小組,每月進行最少三次自查活動,檢查醫院感染制度執行情況以及無菌操作技術、消毒隔離制度等,及時發現工作中的隱患。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并將自查結果以報表形式上報院感科,院感科定期抽樣監測、檢查監督并及時反饋意見,促進醫院感染監控工作的順利進行。
4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及消毒隔離制度,預防接觸性感染
凡進入導管室人員必須更換導管室專用拖鞋,工作人員必須更換無菌洗手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術患者一律穿潔凈的病員服,戴一次性帽子。手術人員按照外科洗手法進行洗手、消毒,使用無觸摸感應水龍頭,洗手后用高壓消毒毛巾擦干,一次一巾。術中醫護人員加強協作,相互監督有無違犯無菌操作行為,并及時糾正。一次性用品,一用一換一銷毀。循環風動態消毒機手術前30 min開機,直到手術后30 min關機,每月對操作者在操作中的手指、咽分泌物進行細菌監測。
5 加強導管室一次性使用無菌用品的管理
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應專柜存放,分類整齊放置,距離地面30 cm,柜內清潔干燥,溫度、濕度適宜,通風良好,室內定期進行空氣消毒,室內空氣含菌量≤200 cfu/m3;由專人管理一次性物品,建立一次性物品登記本,確保無菌物品無菌有效;一次性物品應有中文標識,包裝完好,發現不合格或質量可疑產品時立即停止使用,并上報相關部門;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用后,須進行消毒、毀形并按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禁止重復使用和回流市場。
6 做好清潔、消毒工作,預防感染發生
嚴格執行醫院的各項感染管理規章制度,控制進入手術間的人數,保持室內環境清潔,整齊干燥;手術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物品移動,減少人員流動;術中及時清理血跡、便溺、嘔吐物等以免污染環境。每日及術后進行衛生消毒,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及地板,術中的血液、污液引流液配成1 000 mg/L的含氯液浸泡30 min后倒掉。紫外線照射2次/天,60 min/次;連臺手術之間照射30 min~1 h,物表、地面用含氯消毒液重新擦拭;每周進行大掃除,用95%的酒精紗布擦拭紫外線燈管1次/周,每周清潔空調濾網一次。每月進行一次指示卡檢測紫外線強度;每月做空氣、無菌臺面、物品表面、工作人員的手指及消毒液的細菌培養等。并對檢測結果認真分析,發現問題及時控制。凡進行介入治療的患者術前必須接受抗-HIV、抗-HCV、HBsAg等監測,并有紀錄,急診手術按感染手術對待,陽性患者安排在每日手術最后。
7 手術廢棄物的處理
7.1 一般廢棄物的處理 未被體液、血液污染的廢棄物(包括一次性無菌物品包裝袋、辦公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放置;需要終末處理品的醫療廢棄物如一次性使用的導管經破壞處理后用黃色垃圾袋放置,并將袋口扎緊貼上“醫療廢棄物”,每日由專管保潔員統一收集,送往廢物處理站統一處理。
7.2 銳利廢棄物的處理 手術間內放置標準利器盒,收集術中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動脈穿刺針、手術刀片、玻璃類銳利廢棄物,每日由專人收集統一處理。
7.3 HBsAg和梅毒抗體陽性手術的處理 將手術器械和導管用0.5%過氧乙酸浸泡15 min,器械清水沖洗上油進行高壓滅菌,導管進行破壞處理裝置黃色垃圾,布類用黃色垃圾袋裝好,注明“陽性”送洗衣房處理,手術單元用0.2%過氧乙酸擦拭,地面用0.5%過氧乙酸拖地。
8 小結
建立健全管理組織、完善管理制度是預防和控制導管室醫院感染的基礎。通過對院感知識的學習,增強了工作人員醫院感染監控的自覺性,工作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加強消毒滅菌與無菌技術的質量管理,制定切實有效的控感措施,實行科室內自查與院感科抽查監督相結合,有效控制了導管室醫院感染的各個關鍵環節,保障了導管室環境衛生學監測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總之,只有提高對醫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認識,認真落實控制感染的措施,才能提高導管室感染管理質量。
參考文獻
【摘 要】醫院感染正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加強院內感染管理以成為醫院實行全面質量管理,有效地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議題。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應采取積極有效的綜合措施。因此消毒、隔離是預防醫院感染的基本方針,嚴格從無菌操作程序,工作人員的培訓,陪護人員的管理,嚴格執行探視制度等方面著手。采取恰當的滅菌、消毒方法,完善各種消毒隔離制度和實施必要的監督、預防,控制醫院內感染。
醫院感染正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加強院內感染管理以成為醫院實行全面質量管理,有效地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議題。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應采取積極有效的綜合措施。因此消毒、隔離是預防醫院感染的基本方針,嚴格從無菌操作程序,工作人員的培訓,陪護人員的管理,嚴格執行探視制度等方面著手。采取恰當的滅菌、消毒方法,完善各種消毒隔離制度和實施必要的監督、預防,控制醫院內感染。
1 醫院感染的促發因素
1.1 主觀因素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認識不足;不能嚴格地執行無菌技術和消毒隔離制度;醫院規章制度不全,無健全的門急診預檢、分診制度,住院部沒有入院衛生處置制度,致使感染源傳播。此外,缺乏對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不能有效地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1.2 客觀因素
1.2.1 侵入性診治手段增多 據統計,美國每年因使用醫療器械而發生感染者占醫院感染的45%。如內窺鏡、泌尿系導管、動靜脈導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吸入裝置、臟器移植、牙鉆、采血針、吸血管、監控儀器探頭等侵入性診治手段,不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導入體內,而且損傷了機體的防御屏障,使病原體容易侵入機體。
1.2.2 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療方法 因為治療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接受化療、放療后,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機能下降而成為易感者。
1.2.3 大量抗生素的開發和普及 治療過程中應用多種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體內正常菌群失調,耐藥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長,感染機會增多。
1.2.4 易感病人增加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過去某些不治之癥可治愈或延長生存時間,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惡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而這些病人對感染的抵抗力是相當低的。
1.2.5 環境污染嚴重 醫院中由于傳染源多,所以環境的污染也嚴重。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廁所的污染也很嚴重,抽水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氣溶膠。病區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浴盆、便器、手推車、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
1.2.6 對探視者未進行必要的限制 對探視者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時,以致由探視者或陪住人員把病原菌帶入醫院的可能性增加。
2 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只要加強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將近2/3的醫院感染是可預防的。
2.1 改進醫院建筑與布局 醫院建筑布局合理與否對醫院感染的預防至關重要。對傳染病房、超凈病房、手術室、監護室、觀察室、探視接待室、供應室、洗衣房、廚房等,從預防感染角度來看,為防止細菌的擴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設備與布局上都應有特殊的要求。嚴格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各區之間無交叉并注明標志,根據隔離種類妥善安置病人。
2.2 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制度是人們長期工作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處理、檢查各項工作的依據。包括消毒隔離制度、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及探視制度等。隔離旨在將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圍內,是預防醫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無菌操作規程是醫護人員必須遵守的醫療法規,貫穿在各項診療護理過程中。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應參加培訓,嚴格遵守消毒隔離與無菌原則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并從醫院感染、保護病人健康出發嚴格執行制度、常規及實施細則,并勸告病人與探視者共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