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

    關鍵詞: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減排潛力;規模方向距離函數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15

    中圖分類號:F124.6;F2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5)03-0070-04

    1引言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來自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壓力。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是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關鍵,同時國家總體目標的實現必然要從區域層面的減排行動著手,因此,測度我國各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績效并計算各省市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改進目標值對于了解我國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科學制定減排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展開了大量研究,從其評價指標角度來看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以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某一要素的比值的單要素評價指標對二氧化碳排放績效進行評價,如諶偉等對上海市工業碳排放總量與碳生產率進行測算[1];Zhao等計算了我國電力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增長率,并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影響因素[2];部分學者對我國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績效進行了評價[3~6]。二是從全要素角度出發、運用生產理論對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進行評價。Zhou等將二氧化碳排放績效視為考慮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生產技術效率,并對其進行測算[7]。此后許多學者從環境生產技術視角對碳排放效率進行了研究。如王群偉、進、Wang等測度分析了我國各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績效[8~10];孫作人等對我國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進行測算和分解[11];Zhou 等構建了非徑向DDF模型,并對電力生產行業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進行評價[12];王喜平等運用DDF對我國工業行業在二氧化碳排放約束條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進行測算[13]。

    單要素評價指標具有容易測算的優點,但無法反映二氧化碳的生產過程,忽略了能源結構、經濟發展及要素替代作用對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影響[14]。因此,近年來許多學者側重從全要素角度評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并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測度方法,其中由Chung等提出的方向距離函數(DDF) [15]在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評價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6~19]。DDF方法能夠根據不同的決策需要來自定義方向矢量而得到不同的效率值,因而能夠實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經濟產出反向同比例變化目標下的效率測度,但DDF存在以下缺點:一是在確定方向矢量時有任意性、主觀性的缺點;二是沒有考慮投入松弛和產出松弛的影響,使得測度的效率值存在偏差。Ramli等對DDF進行了擴展,建立了基于松弛變量的測度模型(SBM)的規模方向距離函數(SDDF)模型[20],彌補了DDF的上述缺陷。

    因此,本文將在全要素和生產技術的框架下,探索性地將SDDF模型應用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評價中,以期對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做出更精確的測算,同時測度欲達到效率最優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的改進目標值,為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相關決策提供參考。

    2研究方法

    21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測度

    在全要素和生產技術的框架下測度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首先應構建生產可能性集合。假設生產系統有N個決策單元(DMU),y∈RI+和b∈RJ+分別代表第K個DMU的期望產出向量和非期望產出向量,x∈RK+為第n個DMU的投入向量。定義生產可能集合如下:

    P(x)={(y,c):投入x可以產出(y,c)}(1)

    根據Fre等的研究[21],P(x)滿足以下條件:①P(x)為有界閉集,在P(x)中有限投入只能生產出有限的產出;②投入與期望產出具有強可處置性;③非期望產出伴隨著期望產出;④非期望產出具有弱可處置性。

    為達到期望產出增加的同時非期望產出減少的目標,Chung等通過引入方向矢量g=(gy′-gc),構建了方向距離函數[15]如下:

    D(x,y,c;gy′-gc)=max{β:(y+gy′c-βgc)}∈P(x)(2)

    現有研究中多以式(3)所示的線性規劃求解D(x,y,c;gy′-gc)[10,22]。

    D(x,y,c;gy′-gc)=max βm

    ∑Nn=1λnxkn≤xim;

    ∑Nn=1λnyin≥yim+βmgy;

    ∑Nn=1λnCjn=cjm-βmgc;

    λn≥0;

    k=1,2,…,K;i=1,2,…,I;

    j=1,2,…J;n=1,2,…N(3)

    這一求解過程未考慮松弛變量,會帶來高估偏差。本文參考Fre和Ramli等的研究[20,23],建立如下模型:

    max βm=∑Ii=1syi+∑jj=1scj

    ∑Nn=1λnxkn≤xim;k=1,2,…,K

    ∑Nn=1λnyin≥yim+syi;i=1,2,…,I

    ∑Nn=1λncjn=cjm-scj;j=1,2,…,J

    λn,syi,scj≥0;n=1,2,…,N(4)

    其中,syi、scj分別為期望產出的擴展因子和非期望產出的伸縮因子。當βm=0時,說明第m個DMU效率達到最優;βm∈[0,1]越小,效率越低。βm實際為第m個DMU的非效率值,其效率值為:

    am=1-βm(5)

    22改進方向矢量和目標值測度

    選擇有效的方向矢量是應用DDF時的首要任務。本文應用SDDF方法的計算結果來確定各DMU趨近生產前沿面的方向矢量。

    當∑Ii=1syi+∑Jj=1scj>0時,即DMU不在生產前沿面上,DMU的第j個期望產出和第k個非期望產出的規模方向矢量如下:

    gy=syi∑Ii=1syi+∑Jj=1scj;gc=scj∑Ii=1syi+∑Jj=1scj(6)

    方向矢量是由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的松弛變量決定的。

    當∑Ii=1Syi+∑Jj=1scj=0時,即DMU在生產前沿面上,gy和gc為任意值。

    根據SDDF的計算結果可以得到非有效的DMU欲達到效率最優,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的目標變化量分別為:

    ∑Nn=1λnyjn;∑Nn=1λnckn(7)

    3指標與數據

    本文研究對象包括除和港澳臺以外的中國30個省市,以勞動力、資本、能源為投入變量,GDP為期望產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非期望產出。勞動力投入、GDP數據源自《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能源的消耗量數據源自《2011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資本存量參考單豪杰的研究[24]進行估算,并將其折算為2010年不變價,四川和重慶的資本存量按兩地1998年的GDP比例分配。二氧化碳排放量按IPCC指導目錄所提供的參考方法和《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的能源消耗數據估算。2010年我國各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如圖1所示。圖12010年中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4計算結果分析

    41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分析

    作為徑向DEA模型的推廣,DDF能夠將非期望產出引入到模型之中,但效率測度時不具備單位不變性[25]。為解決此障礙,本文在求解之前應用成剛等提出的DEA數據標準化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26]。在DDF中,g=(y,c)表示欲達到最優,期望與非期望產出同時變化的比例。得到2010年中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如圖2所示。圖22010年中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由圖2可知,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區域差異化明顯,沿海和東部省份的效率值明顯優于西部地區。這說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

    在傳統DDF下的結果中,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等于1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上海、廣東;青海、云南、吉林、新疆、寧夏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在05以下,二氧化碳減排潛力很大。寧夏的效率值最低,為0262,說明欲達到效率最優,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寧夏的GDP應增加262%,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應減少262%。

    在考慮了松弛變量的SDDF計算結果中,處于生產前沿的省市為北京、上海、廣東3個省市,少于DDF方法下處于生產前沿的省市。天津、海南、重慶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較高,均在09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最低的省份為河北省,效率值為0201,寧夏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略優于河北省,效率值為0280。

    整體來看,DDF下的全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均值為0726,SDDF下的結果為0687,低于DDF的結果。主要原因是引入松弛變量的SDDF彌補了DDF高估效率值的偏差,這與預期結果相同。

    42改進方向矢量與改進目標值

    在利用SDDF計算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基礎上,本文計算了各省份欲達到效率最優,GDP和CO2的方向矢量、改進目標值和變化率。結果如表1所示。

    表12010年中國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績效

    改進方向矢量、目標值及其變化率

    總體來講,我國各省市CO2排放量的削減量明顯大于GDP的增加量,減少CO2排放量是我國大多數省市的當務之急。各省市間的期望與非期望產出的改進變化率呈現較大的差異,其中GDP變化率最大的省份為寧夏,其GDP增加6181%,才能實現效率最優;CO2排放量變化率最大的省份為內蒙古,變化率為8078%。

    5結論

    本文在全要素和生產技術框架下,使用SDDF方法對我國30個省份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進行了測算,并在此基礎上計算了各個省市趨近生產前沿面的方向矢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欲達到最優各省市期望產出與非期望產出的目標值和變化率,以此測度減排潛力,得到以下結論:

    (1)SDDF能彌補傳統DDF測算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高估缺陷。SDDF與DDF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存在偏差,整體來看SDDF對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測算結果低于DDF的計算結果,位于生產前沿面上的省份也不同。傳統DDF方法評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時未考慮松弛問題,存在計算結果高估效率水平的問題。SDDF是基于DDF的SBM方法,彌補了這一缺點,同時解決了傳統DDF確定方向矢量具有任意性的問題,從而能夠更真實、準確地測度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2)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區域差異明顯,經濟發達的沿海和東部地區的效率值大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在SDDF方法下,除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均處于生產前沿面上外,其他省份均未達到效率最優。趨近于生產前沿面的省份位于東南沿海地區,而東北三省、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以及河北省、山西省和山東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低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均值。

    (3)不同地區的期望產出與非期望產出改進變化率差異較大,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各省市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首要任務。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等不同,為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各省份期望產出與非期望產出的改進方向、改進目標值亦不同,在滿足我國全局利益的情況下,應根據各省市實際情況和改進目標制定相應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提升政策。但整體而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削減變化率明顯大于GDP的增加變化率,各省份應首先努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未達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最優的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改進變化率很大,從短期看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工作艱巨,應將改進變化率作為制定相關政策的指導方向,逐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諶偉,諸大建,白竹嵐.上海市工業碳排放總量與碳生產率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09:24-29.

    [2]Zhao X,Ma Q,Yang R.Factors Influencing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Power Industry:Cointegration Analysis [J].Energy Policy,2012,57:89-98.

    [3]潘家華,張麗峰.我國碳生產率區域差異性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05:47-57.

    [4]諶偉,諸大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低么?――基于福利視角的國際比較[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01:56-63.

    [5]籍艷麗,郜元興.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1,07:37-44.

    [6]李濤,傅強.中國省際碳排放效率研究[J].統計研究,2011,07:62-71.

    [7]Zhou P,Ang B W,Han J Y.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J].Energy Economics,2010,32(1):194-201.

    [8]王群偉,周鵬,周德群.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動態變化、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J].中國工業經濟,2010,01:45-54.

    [9]進,杜克銳.對外貿易、經濟增長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05:1-11.

    [10]Wang Q W,Zhou P,Shen N,et al.Measur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Chinese Provinces:A Parametric Approach [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21:324-330.

    [11]孫作人,周德群,周鵬.工業碳排放驅動因素研究:一種生產分解分析新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05:63-74+133.

    [12]Zhou P,Ang B W,Wang H.Energy and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Electricity Generation:A Nonradi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2,221(3):625-635.

    [13]王喜平,姜曄.碳排放約束下我國工業行業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軟科學,2012(2):73-78.

    [14]Ramanathan R.An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ountrie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J].Energy,2005,30(15):2831-2842.

    [15]Chung Y H,Fre R,Grosskopf S.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3):229-240.

    [16]Riccardi R,Oggioni G,Toninelli R.Efficiency Analysis of World Cement Industry In Presence of Undesirable Output: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J].Energy Policy,2012,44:140-152.

    [17]李靜,陳武.基于方向性距離函數的中國省區碳排放驅動因素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5(3):381-386.

    [18]Wang Q,Zhang H,Zhang W.A Malmquist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Index Based on a Metafrontier Approach [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58(5):1068-1073.

    [19]程云鶴,齊曉安,汪克亮,等.基于技術差距的中國省際全要素CO2排放效率研究[J].軟科學,2012(12):64-68.

    [20]Ramli N A,Munisamy S,Arabi B.Scale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Measurement of Ecoefficiency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13,211(1):381-398.

    [21]Fre R,Grosskopf S,Pasurka Jr C A.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 [J].Energy,2007,32(7):1055-1066.

    [22]劉明磊,朱磊,范英.我國省級碳排放績效評價及邊際減排成本估計:基于非參數距離函數方法[J].中國軟科學,2011,3:106-114.

    [23]Fre R,Grosskopf S.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 and Slacksbased Measures of Efficiency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0(1):320-322.

    [24]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的再估算:1952~ 2006 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25(10):17-31.

    第2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

    如今,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已成為人們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很多技術手段。比如提高現有設備的燃燒效率,盡量少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利用風能、太陽能、水能、核能等潔凈能源,使用生物質燃料,等等。

    誰排放了二氧化碳

    對我國來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煤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如何有效處置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碳,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保護環境都至關重要。

    根據粗略統計,交通運輸業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行業,大約占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1/3。交通運輸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由成千上萬輛機動車產生的,這些二氧化碳很難被統一捕集。

    火力發電廠則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行業?;鹆Πl電廠燃燒化石燃料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占全球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的24%。

    除火力發電廠外,建材、陶瓷、水泥、玻璃、冶金以及化工等行業,也燃燒化石燃料,不過,排放量要小得多。

    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燒是在鍋爐等工業設備中進行的,比較容易在管道系統中進行二氧化碳的分離和捕集。因此,首先處理火力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切實可行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辦法。

    科學家們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對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和分離,然后將其壓縮成液體,輸送到合適的地點,封存于地下。

    最新研究顯示,未來50年內,深埋二氧化碳可能成為減少溫室氣體的重要方式。

    地下 二氧化碳好去處

    我們人類生活、居住在地球表面,地下的巖石結構非常復雜。地質學家把地球表面到地下平均厚度17千米深處的這一部分,稱為地殼。一般情況下,人類發現并開采的礦產,如鐵礦、銅礦、金礦等,最深處也就在1~2千米。目前,煤礦開采深度普遍為幾百米至1千米,往更深的地下開采的并不多;石油、天然氣的埋藏深度相對深一些,可達幾千米。

    如果我們充分認識了解、利用我們腳下的巖石結構,就可以把捕集的二氧化碳儲存起來。

    在聯合國政府問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里,就介紹了埋存二氧化碳的幾種主要技術,包括:注入衰竭油氣田:注入油氣田提高采收率;注入海洋或陸地咸水層:注入深部不可開采煤層與可開采煤層,增加煤層氣產量;還有一些其他方法,如注入玄武巖、油頁巖及巖石洞穴等。

    使用這些方法,都離不開對二氧化碳性質的了解。

    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比空氣重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密度是1.977克/升。在空氣中,二氧化碳占0.03%。當溫度/壓力高于31℃/74大氣壓時,二氧化碳處于超臨界狀態(超臨界點溫度是31.1℃,壓力7.384兆帕大氣壓)。處于超臨界狀態的二氧化碳,密度近于液體,黏度近于氣體,擴散系數為液體的i00倍,是一種很好的溶劑,它的溶解性、穿透性均超過水、乙醇和乙醚等溶劑,具有很強的溶解能力。利用這個性質可以從多種物質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因而,二氧化碳在醫藥、食品、香料、煙草與化學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油田埋存儲法提高石油采收率

    利用超臨界萃取理論的原理,把二氧化碳注入到產量正在遞減的油氣田,可以提高油氣產量,這是不少發達國家正在采用的技術。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開始嘗試把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理論應用到石油工業,即把二氧化碳注入到油田的儲油層,增加油氣產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二氧化碳對烴類物質的萃取有自己的特點,超臨界流體把原油中較重的碳氫化合物萃取出來后,這種液態混合物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容易流向生產井,進而被抽提到地表。在石油工業中,這種方法被稱為二氧化碳驅油。

    目前,比較成熟的處理技術是在距地面800米以及更深處進行二氧化碳的儲存。在800米或更深的地方,地熱梯度為25~35℃/千米、壓力梯度為10.5兆帕/千米,游離的二氧化碳處于超臨界狀態,它的濃度變化范圍為440~740千克/立方米。因此,在多孔和可滲透的儲存巖層中,不需要特別的壓力條件就可以儲存二氧化碳。

    世界上達到一定規模的工業性試驗首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韋本(Weyburn,或稱韋伯恩)油田。這是國際能源署(IEA GHG)溫室氣體研究的監測和儲存項目,也是加拿大能源公司(Encana)涉及1.5億美元、周期達30年,用二氧化碳增加石油采收率的商業項目。其目的是通過把加壓的二氧化碳氣體注入到油田儲層中,以增加石油產量1.3億桶。同時,通過綜合監測,查明二氧化碳在被灌注到地下以后的運移規律,最終作為建立長期、安全的二氧化碳地下儲存技術和范例。

    通過研究,地質學家發現韋本油田的地質構造適宜進行注入試驗。制定好方案后,項目首先于2000年9月在加拿大能源公司韋本19井陣(1平方千米范圍的注一采井群組)中進行,初期注氣量為2.69百萬立方米/天(或5000噸/天)。現在的注氣量為3.3g百萬立方米/天,其中,每天有0.71百萬立方米的二氧化碳通過生產井進行再循環。在實驗區塊中,每天的石油產量(20560桶)有1/4(超過5000桶)是由二氧化碳的注入所貢獻的。到2008年生產周期,二氧化碳注入到75個井陣,注氣量達108億立方米(2000萬噸)。

    我國也在積極開展這個領域的研究與試驗,科技部支持開展的973項目――溫室氣體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資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就是通過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并且實現地質封存的示范工程。如今,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海洋埋存儲法限制雖多潛力大

    除了上面這種方法外,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深部咸水層,也是一種主要實現環境效益的措施。不過,由于沒有其他經濟補償手段,注入成本昂貴。

    研究表明,在沉積盆地的咸水層封存二氧化碳的溫度/壓力條件是:深度必須大于800米。只有在這樣的深度,才能達到二氧化碳的超臨界壓力。

    盡管采用深部咸水層儲存二氧化碳有著諸多限制,但深部咸水層儲存二氧化碳有很大的潛力。目前,世界各地區正在進行估測咸水層封存二氧化碳容量的研究,比如在美國的陸地和加拿大阿爾伯塔盆地、歐洲西北部的海洋、澳大利亞東部海洋等。

    其中,比較有名的是20世紀90年代歐盟啟動的一個咸水

    層封存二氧化碳項目(Sal ineAquifer CO2 Storage,簡稱SACS)。

    1998年,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與挪威、丹麥、荷蘭、法國及英國的科學研究機構組成SACS計劃集團,并開始收集有關二氧化碳注入到北海地區Utsira地層及其他類似地區的資料。SACS涉及了多學科方法,包括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以及儲庫的工程、數值模擬。

    在北海的斯萊普內爾(Sleipner)氣田,人們將二氧化碳從產出的天然氣中分離并注入到ut sira地層中。1996年10月開始注氣,每年注入100萬噸。Ut sira地層從南到北延伸400多千米,從東到西延伸50~100千米,面積2.61萬平方千米。那里有兩個沉積中心,一個在斯萊普內爾南部,厚度達到300多米:第二個在斯萊普內爾北部,厚度200米,該地層的局部厚度為200米,下面還有一層砂巖,進一步增加了儲集層的總厚度。

    據估算,utsira地層可儲存歐洲幾百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數量還是相當可觀的。

    煤層埋存儲法置換甲烷保安全

    煤層是富甲烷氣體存儲的巖層,一般情況下,每噸煤中會產生4.3~6.2立方米甲烷,所產生的甲烷集結在煤層中,吸附在煤的表面上。煤巖內部多微孔,具有吸附大量氣體的能力。在煤層壓力條件下,煤對甲烷的吸附可高達25標準立方米/噸。煤的年代越久遠,含氣量越多。不同種類的煤對甲烷的吸附情況不同,褐煤的吸附量最少,煙煤和無煙煤每噸可含有30立方米的煤層氣。

    其實,煤同樣可以吸附二氧化碳,而且煤與二氧化碳的親和力比甲烷大,在相同的壓力下,煤對二氧化碳的吸附量是甲烷的1.8~2.8倍??杀幻何降腃O2/CH4的體積比有一個變化范圍:從無煙煤的1到褐煤的10以上。

    由于二氧化碳與煤的吸附力比甲烷大,把二氧化碳注入煤層,可以保持儲層的壓力并很快置換出甲烷。

    美國圣胡安盆地的煤田試驗表明,注入3份體積的二氧化碳,可以得到1份體積的甲烷。一直到大部分甲烷都被置換出來以后,被注入的二氧化碳才會少量地從鉆井口溢出。

    我們知道,引發煤礦發生瓦斯爆炸的主要是甲烷等氣體,既然二氧化碳可以把煤層中的甲烷置換出來,那么在較淺的煤層中,通過置換反應將甲烷置換出來,既利用了這部分煤層氣,同時可有效避免發生瓦斯爆炸的危險,一舉兩得。

    但是,在實際中,這種處理方式并不可取。因為淺層煤最終是要被采掘的。在采掘過程中,煤層吸附的二氧化碳又會被重新釋放出來,還是沒有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

    好在煤層的采掘是有限度的,超過1500米深度,再繼續開采,經濟上就不合算了。為了得到深部的煤層氣,也同時為了實現二氧化碳的永久儲存,可以在深部煤層注入二氧化碳,采集深部的甲烷。

    只不過,現在的研究對深層煤圈閉二氧化碳的機理以及二氧化碳可能與煤發生的反應等問題,尚缺乏研究,相關項目的開展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試驗。

    我國是煤炭資源大國,至少有33個世和世以上的地質時代、有數量不等、質量各異的煤層沉積。對于煤層埋藏深度超過1800米以上的礦山,現有技術很難開采(我國現在有的煤礦已經開采到1000米了),所以,對于煤層埋藏太深、太薄以及不安全的地區,可作為注入二氧化碳提高煤田甲烷的候選基地。目前,我國已在山西沁水盆地開展了注入二氧化碳提高煤層氣采收率的微型先導性試驗,試驗煤層的深度為472~478米。

    備選方法實在多

    除了上面提到的技術,各國專家也都在嘗試其他儲存技術,比如將二氧化碳注入衰竭油氣田。我們可以這樣來認識這個方法:石油天然氣是地球經過很長時間的演化(幾百萬年、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或更長時問)才形成的礦藏,把它開采出來后,它們原來在地下的空間,沒有遭到多大的破壞,還可以再用來埋存二氧化碳。同時,原來的油氣藏地質資料也可以為二氧化碳的注入提供技術支持。只是,現在國際上還沒有工業規模試驗的報道。

    在海底開展儲存二氧化碳的試驗也仍處于研究階段??茖W家發現,在深海注入的二氧化碳會與水形成一種水化物,體積膨脹4倍:在不同深度,當把二氧化碳釋放到海水中時,會產生氣泡,并在氣泡外面形成一層固態的水化物。這層外殼限制了=氧化碳與海水的接觸;當海水深度大于2600米時,液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海水大;在3627米的海洋深處,液態二氧化碳表面能形成穩定的水化物外殼,與冬季池塘被冰覆蓋的現象類似。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來顯示在海底儲存二氧化碳的過程。他們在一個7升的大燒杯中放入3.5升(半杯)液態二氧化碳,在1小時內,由于每個二氧化碳分子與6個水分子連接組成一種新的水化物顆粒,結果原來的二氧化碳體積增大,這些化合物就漫溢過燒杯,流到外面了。

    不過,人們還不清楚二氧化碳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也不知道高濃度的水化物對深海環境會有怎樣的影響?海洋生物又會發生什么反應?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科學家還有一種設想,是把二氧化碳注入相關的巖體,例如玄武巖,玄武巖在全球的分布很廣。一般認為,玄武巖有很低的孔隙率,是一種低滲透率的巖石,并不適合于二氧化碳的儲存。但科學家考慮這個問題時,想到了玄武巖的裂隙,當多孔隙、有滲透性和封閉的低滲透性夾層出現時,這些夾層可以封存二氧化碳。玄武巖比沉積巖更有潛力作為二氧化碳的圈閉層,因為在適合的條件下注入的二氧化碳與玄武巖中的硅酸鹽反應,有可能形成碳酸鹽礦物。目前,人們關于這種類型儲存地點的知識很有限,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評估發生在玄武巖中的二氧化碳礦化作用的范圍與速度。

    第3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

    【關鍵詞】“碳減排” 新聞報道 誤區

    隨著2009年11月25日中國宣布了“碳減排”目標,“低碳經濟”的提法在2009年年底迅速興起,“碳減排”也在2010年年初漸漸成為了最熱的新聞關鍵詞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媒體“碳減排”的相關報道存在若干誤區。筆者擇其較為典型的部分,試辨析如下。

    一、二氧化碳不是大氣污染物

    在媒體報道中不難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商用車二氧化碳污染嚴重》、《“清潔煤炭”技術可減少二氧化碳污染》、《降低污染,把二氧化碳埋藏在海底》……這些文章中都把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作為大氣污染物來看待。實際上,從法律角度分析,目前在我國二氧化碳還并不是大氣污染物。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沒有明確列舉大氣污染物的種類,按照該法第七條規定,我國法定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實際是由國家《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16297―1996)以及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行業性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具體規定的。《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規定了33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二氧化碳”并不在其列。而其他標準雖有的與規定略有不同,也都沒有列入“二氧化碳”。如《廣東省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標準》中規定了37種大氣污染物,把“一氧化碳”列入其中,但是也沒有把二氧化碳作為大氣污染物加以限制。其實,二氧化碳是否應列入大氣污染物名單,在法學理論界依然有爭議。作為自然界不可或缺的物質,把二氧化碳簡單地看成是一種污染物,也確實是值得商榷的。

    二、“節能減排”中的“減排”,其實并不是“碳減排”

    “節能減排”幾乎成為有關“低碳”新聞報道中最常見的詞語之一。實際上,作為我國一項政策的“節能減排”,現階段是指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肮澞軠p排”中的“減排”一詞根本不是指“碳減排”,而是指“主要污染物減排”?!肮澞軠p排”作為政策名稱出現時,“減排”的含義是非常明確的。如2007年11月17日《國務院批轉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的通知》,通知中的“減排”對象,就專門是指“十一五規劃”確定實施排放總量控制的兩項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雖然,“污染物和溫室氣體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燒,兩者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其控制手段也有一定的一致性”、“以二氧化硫為主的污染物減排對溫室氣體減排有明顯協同作用”①。但是,把法律上不是大氣污染物的二氧化碳,當成了著眼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節能減排”政策中的“減排”對象,無疑是一種誤讀。

    三、節能未必減排、減排未必節能

    現在,很多“碳減排”新聞報道默認了這樣一個前提:“碳減排”是“節約能源”的必然結果。甚至認為“節約能源”和“碳減排”是一體的。于是,不少報道也就專注于《節約能源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實施,將之視為實現“碳減排”的“不二法門”。實際上,消耗的能源較少,不代表二氧化碳排放較少。以中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況比較為例:美國2008年能源消費總量為2299.0百萬噸標準油當量,中國為2002.52百萬噸標準油當量②,美國消耗的能源遠多于中國。但是,2008年 “中國和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體相當”③。中國能源消耗少于美國的情況下,碳排放卻與美國“大體相當”,主要原因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煤炭的“單位熱量二氧化碳碳排放量”高于石油和天然氣),低碳能源使用偏少。通過比較也揭示了這樣的事實:節約能源只是實現“碳減排”的途徑之一。能源結構不調整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出現“節能不減排”的情況;而擴大能源結構中低碳能源的比例之后,消耗能源增多,碳排放未必增多。尋求“碳減排”的政策路徑,不能視野單一,只在節約能源方面下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存在“減排不節能”的情況――把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是現階段公認的短期實現“碳減排”最重要的技術之一。但是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卻是“一項高耗能、高成本的技術”,按我國目前火電廠的情況,使用這項技術“增加了1/4的耗電量、耗煤量”,“發一度電幾乎要增加30%~50%的能耗”④。為了實現“碳減排”,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和“節約能源”背道而馳了?!?/p>

    參考文獻

    ①《中國污染物減排顯著帶動二氧化碳減排》,新華網,09年12月15日

    ②《氣候變暖變冷對中國都是巨大挑戰》,中國能源網,2010年1月25日

    ③《中美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體相當》,《中國經濟導報》,2008年10月30日

    ④《科學時報》2010年2月8日B3版

    第4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

    關鍵詞 增氧設備;合理利用;二氧化碳排放;減排效果;節能效益

    中圖分類號 S969.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21-0195-02

    2001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首次提出并評估了不同升溫情況下氣候變化“五個關切理由(綜合影響指標)”的風險水平,證明了溫室氣體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1]。2012年我國CO2排放總量為89.5億t,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8.3%[2]。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占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3],根據《中國漁業年鑒2013》的統計數據[4],2012年我國漁業經濟總產值達17 321.88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GDP)的3.3%,可想而知其產生的CO2排放量是不可忽視的。

    我國每年漁業生產領域總能源消耗為1 754萬t標準煤,其中水產捕撈、養殖和加工所占的比重分別為66%、21%和13%[5]。淡水和海水池塘增氧設備耗電量在養殖中所占比率高達53.7%[6]。2009年國家正式出臺增氧機列入農機補貼系列,加速了增氧機的推廣與使用。

    增氧設備的合理利用和正確配置可以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但一直以來沒有對使用增氧設備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漁業節能管理、技術推廣和科學研究的有效進行。評估我國水產養殖中增氧設備溫室氣體排放的現狀,正確使用和合理配置增氧設備,可以為漁業節能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為行業管理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基本思路

    隨著我國漁業生產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水產養殖中養殖設備的利用越來越多,漁業生產的能源消耗主要來自捕撈和養殖行業,徐 皓等[6]對漁業能耗的分類測算表明,我國漁業生產能源消耗折合標準煤1 935.2萬t,其中養殖占到近20%。

    本文對2012年增氧設備排放的CO2量進行估算,然后結合相關研究結果對合理利用增氧設備進行分析,探討增氧設備合理利用與配置對節能所做出的貢獻,利用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7]提出的CO2排放量的計算方法對CO2減排量進行估算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增氧設備的CO2排放強度進行計算,從而評估目前我國增氧設備的能效。

    1.2 計算方法

    1.2.1 CO2排放量的計算公式:

    QC=QE×FC×C×ξ(1)

    公式(1)中[7]:QC為碳量(t);QE為有效氧化分數,為0.982;FC為每噸標煤含碳量,為0.732 57;C為耗煤量;ξ為1 kW?h電折算為0.356 kg標煤[8]。

    Q■=QC×ω(2)

    式(2)中:Q■為CO2釋放量;ω為碳換算CO2常數,為3.67(以CO2的碳含量為27.27%計算)。

    1.2.2 CO2排放強度的計算公式。CO2排放強度指的是單位GDP的CO2排放量,該指標反映的是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很好地引導各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向低碳經濟轉型。其計算公式如下[9]:

    二氧化碳排放強度=■(3)

    2 結果與分析

    2.1 2012年我國增氧設備CO2排放總量

    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3》提供的數據:2012年池塘養殖面積為809萬hm2,其中淡水及海水池塘養殖面積分別為591萬hm2和218萬hm2,單位面積年耗電量分別為9 837.66(kW?h)/hm2和46 875.00(kW?h)/hm2[10]。淡水和海水池塘養殖中增氧設備耗電占總耗電比分別為53.7%和63.2%[6],由此推算出我國淡水和海水池塘養殖中增氧設備的單位面積年耗電分別為5 282.82(kW?h)/hm2和29 625.00(kW?h)/hm2。由此可見,池塘養殖增氧設備效能的提高對池塘養殖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由公式(1)、(2)計算可以得到2012年我國水產養殖增氧設備的單位面積CO2排放量和排放總量(表1)。

    我國2012年水產養殖中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CO2排放總量為10 461.83萬t,我國2012年全國CO2排放總量為89.5億t??捎嬎愕玫剑覈靥琉B殖增氧設備的CO2排放量占我國CO2排放總量的1.17%。

    2.2 增氧設備合理選用與配置的節能效益

    2.2.1 增氧設備的正確選用的CO2減排估算。葉輪增氧機具有增氧、曝氣和攪拌水體等功能,也是水產養殖取得高產高效的必備裝備之一,它能將整池水體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溶氧濃度和溫度[11]。葉輪式增氧機的市場占有率為65%[12],那么保守估計葉輪增氧機占所有增氧設備所帶來的CO2排放量的65%,那么2012年我國池塘養殖使用葉輪式增氧機產生的CO2排放量為6 800.19萬t。

    前期研究通過對3 kW葉輪式增氧機、1.5 kW水車式增氧機、1.1 kW射流式增氧機及2.2 kW曝氣式增氧機在自然狀態下的增氧能力及效果進行研究比較。由研究結果可知,3 kW葉輪式增氧機可使距增氧機10.0、1.5 m深處水體溶解氧增速約0.86 mg/(L?h),單位功率增氧值0.287 mg/(L?h)。而在相同試驗條件下,1.1 kW射流式增氧機的單位功率增氧值為0.436 mg/(L?h),是葉輪式增氧機的1.5倍之多。利用公式(1)、(2)計算可知在達到相同的增氧量的條件下,若用射流式增氧機取代葉輪式增氧機,2012年葉輪式增氧機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減少2 323.92萬t,相當于當年增氧設備排放二氧化碳的22.21%。

    由此看來,葉輪式增氧機的增氧能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用射流式增氧機來取代或部分取代葉輪式增氧機,可以有效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

    2.2.2 增氧設備的合理配置的CO2減排估算。顧兆俊等[13]通過研究在日照條件下養殖池塘表層水和底層水溶氧量的變化差異,分別使用葉輪式增氧機和耕水機進行了水體溶解氧的調控試驗,并對這2種養殖機械的調控效果和經濟效益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在白天日照條件下,在0.46 hm2的養殖池塘中,3 kW葉輪式增氧機開啟2.0~2.5 h與開啟60 W耕水機8~9 h后效果相當。

    為使水環境保持理想的狀態,完成晴朗白天(6:00―18:00)池塘增氧目的,3 kW的葉輪式增氧機需要工作6 h。而達到同等增氧量可以用60 W的耕水機工作替代,即將耕水機與增氧機結合使用,在白天開啟耕水機,晚間使用增氧機。以每年池塘有200 d需要增氧,其中140 d為晴天來計算,用該方法結合增氧,達到相同的增氧效果,池塘年節約的電量達2 419.2(kW?h)/hm2,利用公式(1)、(2)計算可知該電量相當于4.5 t二氧化碳排放量。

    按目前葉輪式增氧機使用率占總的增設備65%計算,設使用增氧機的養殖面積為80%,若將耕水機與葉輪式增氧機結合使用替代葉輪增氧機的單獨使用,2012年池塘養殖增氧設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減少2 061.17萬t。占我國2012年水產養殖中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9.70%。

    由此看來,根據各類養殖機械的功能特點,適時、合理、經濟地使用養殖機械進行水體環境的調控,不僅能促進各類魚類生長,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而且能顯示出明顯的環境優越性。

    2.3 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從排放量來看,雖然水產養殖增氧設備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比例僅為1.17%,但排放總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更加合理的指標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2012年美國的全國GDP為15 6760億美元,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2.7億 t,利用公式(3)可知其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0.34 kg/美元。

    根據《中國漁業年鑒2013》提供的數據,我國2012年海水和淡水養殖生產總產值(GDP)為17 321.88億元,淡水養殖產值為4 194.82億元。

    由公式(3)可得,2012年我國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10 461.83×10 000×1 000/4 194.82×108÷6.285 5=1.57 kg/美元(以2012年1美元=6.285 5元人民幣計算),為美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4.62倍。

    從排放強度來看,我國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由于技術和設備的能源消費強度大,致使我國水產養殖增氧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相對較高。據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在全國池塘養殖中增氧機械的總配套功率達18億 kW之多,且由于養殖控制技術落后,導致能耗損失達40%,是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高的原因之一。這也說明,我國水產養殖業產值的增加更大程度上依賴于能源的消耗,而不是技術的進步。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1)僅從達到相同增氧效果方面考慮,若用射流式增氧機取代葉輪式增氧機,那么2012年葉輪式增氧機產生的6 800.19萬t二氧化碳可以減少為4 476.27萬t,減排量為2 323.92萬t,相當于當年增氧設備排放二氧化碳的22.21%。

    (2)若要達到相同的增氧效果,將耕水機與葉輪式增氧機結合使用,即在白天開啟耕水機,晚間使用增氧機,相比單獨使用葉輪式增氧機,2012年池塘養殖增氧設備排放的(下轉第199頁)

    (上接第196頁)

    二氧化碳可減少2 061.17萬t。占我國2012年水產養殖中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9.70%。

    (3)我國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1.57 kg/美元,是美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4.62倍。

    3.2 本研究不足之處

    (1)造成增氧設備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高的主要原因包括:漁民對增氧機的合理使用和正確配置認識不夠。

    (2)目前對增氧機合理配置的研究不多,在養殖過程中為減少排放,多種增氧機結合使用的情況并不多見。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僅僅從理論上得出不同增氧機結合使用達到相同增氧效果達到減排目的,而增氧設備的實際使用要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養殖對象、場所,以及增氧量、時間等。為達到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目的,針對不同養殖需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多種增氧設備結合使用應提上日程[13]。

    4 參考文獻

    [1] 徐文彬.了解氣候變化風險 推動災害風險管理――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第二工作組報告[N].中國氣象報,2014-5-22(3).

    [2] 中國碳排放交易網.2012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創歷史新高[EB/OL].[2013-07-03].http:///.

    [3] 董紅敏,李玉娥,陶秀萍,等.中國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技術對策[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0):269-273.

    [4] 農業部漁業局.中國漁業年鑒2013[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3.

    [5] 徐皓,張祝利,張建華,等.我國漁業節能減排研究與發展建議[J].水產學報,2011(3):472-480.

    [6] 徐皓,劉晃,張建華,等.我國漁業能源消耗測算[J].中國水產,2007(11):75-76.

    [7] MARLAND G,BODEN T A,GRIFFIN R C,et al.Estimates of CO2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 burning and cement manufacturing:Based on the United Nationals energy statistics and the U.S.bureau of mines cement manufacturing data[M].Oak Ridge,Tennessee: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1989.

    [8] 趙翰森,李慧.高價能源促進電力行業高效節能[C]//2009中國能源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23-161.

    [9] 何建坤,張希良.與限控CO2排放有關的若干指標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1):23-26.

    [10] 車軒,劉晃,吳娟,等.我國主要水產養殖模式能耗調查研究[J].漁業現代化,2010,37(2):9-13.

    [11] 江山.水產養殖中如何正確使用增氧機[J].水產養殖,2010(6):24.

    第5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

    【關鍵詞】碳排放;水泥;工藝;影響因素;數學建模

    引言

    眾所周知,大氣環境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工業廢氣的排放造成的。水泥工業中碳排放又是其中的重點。本文從水泥工業的生產工藝、燃燒的原材料、碳排放的源頭和影響因素等方向來研究影響碳排放的因素,并介紹相應的一些處理措施,希望能為水泥工業的科學技術水平提高和減少碳排放,治理綜合環境,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幫助。

    1 水泥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現狀與分析

    隨著中國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對于水泥工業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研究表明我國水泥生產量年平均增長0.25億噸,年平均增長率為8%以上。而水泥工業中排放的廢氣大多為二氧化碳,據統計,水泥工業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比重從1992年的5.68%上升為2010年的12.54%,因此對水泥工業碳排放量的控制迫在眉睫。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水泥工業中二氧化碳的生成形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水泥熟料燃燒,化學式為C + O2CO2 ;二是燃料燃燒的過沖中碳酸鹽的分解,主要為碳酸鈣,其化學式為CaCO3CaO+CO2 。

    計算表明:每生產1 噸水泥成品,原材料的燃燒過程,再加上運輸用電力、燃料等方面的二氧化碳排放,約1 噸左右。所以這個量是相當龐大的。

    2 影響 CO2排放的因素

    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小依次順序為:工藝排放,燃燒排放,電力消耗。依次介紹如下:

    (1)水泥從生產窯上分為立窯(包括機立)和旋窯(回轉窯),從生產進料的方式上講分為干法、濕法。水泥由石灰石、粘土、鐵礦粉磨碎后按一定比例進行混合,這時候的混合物叫生料。 然后將這些混合物投入容器內進行高溫煅燒,一般溫度在1500 度左右,煅燒后剩下的物質叫熟料。最后將這些熟料與石膏混合后磨細,按設計比例混合,就是成品的水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普通硅酸鹽水泥。 如果是用其它可燃物質或者以廢棄物作為替代燃料來進行輔助燃燒,可以使含鈣質含量少的原材料與空氣充分接觸,燃燒的過程中減少了鈣質的化學反應,隨之也減少了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廢氣的排放。

    (2)不同品種的水泥由于其組成原料不同、摻合料的比例不一樣,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也會有很大的差別。通用硅酸鹽水泥中中加入其他摻和料和可燃物、助燃物的比例, 可以加強原料的燃燒程度,因而有效地降低了廢氣排放。如果采用低能耗、含碳化合物含量少的原料,(如硫酸鹽水泥)由于其主導礦物質碳含量低,所以在燃燒過程中,碳排放量會相應減少。

    (3)水泥熟料熱耗,企業水泥熟料的燃燒程度是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影響因素。而企業的管理水平、采用的生產工藝、技術力量、人員素質等都直接影響著水泥窯的熟料熱耗。 因此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 降低水泥熟料熱耗,將原材料充分進行煅燒是控制和減少水泥工業中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徑。

    3 減少水泥工業碳排放的措施研究

    3.1 減少碳酸質原料的用量

    根據水泥的生產原理和工藝,我們知道,生產水泥的原材料主要是石灰石及碳酸鈣,因此減少碳酸質原料在水泥生產中的用量,或用其它物質來替代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蛘咧苯邮褂梅翘妓豳|原料,因為從生產原理上講,燃燒碳酸鹽物質所吸收的熱量是整個原材料煅燒的40%左右。使用非碳酸鈣物質進行燃燒,可以節約能耗同時提高原料的利用效率。并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排放。

    3.2 提高生料易燒性

    水泥生產的原材料,如果在煅燒的過沖中不能充分進行燃燒,就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甚至是一氧化碳廢氣。因此原材料的燃燒性能和易燃率是減少碳廢氣的直接因素。在煅燒之前,加入礦化劑或其他化學物質來加強燃燒性能,將原材料進行充分的磨細和顆?;?,在燃燒的過程中均能加速其充分燃燒,減少熱能好,同時二氧化碳的產生也會隨之減少。

    3.3 利用可燃性廢棄物

    從生產工藝講,可以用很多不含碳酸鈣的物質來作為水泥生產的代用燃料。利用這些可燃性廢棄物代替部分或大部分燃煤和燃油,既處置了廢料,又節約了能源,同時也減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放量。

    3.4 提高燃燒器效率

    燃燒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將燃料和空氣導入爐膛和回轉窯中,在高溫作用下將其進行煅燒。目前,水泥窯燃燒器效率偏低,隨著新型高效低污染燃燒器的研制開發和投入使用,燃燒器效率在不斷提高,煤耗也相應降低,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放量也隨之減少。計算表明,如果燃燒器能減少煤耗10%,二氧化碳廢氣體排放量至少減少2.0%。

    提高燃燒器效率. 燃燒器的作用主要是將燃料和空氣進行充分接觸, 來提高燃燒的充分程度,達到提高燃燒器效率的目的,。隨著燃料的充分燃燒,產生的廢氣就會相應減少。

    3.5 提高熟料質量以便增加各種工業廢渣的摻入量

    水泥的質保期通常只有三個月,如果遇到雨水,保質期就會更短。這主要原因就是水泥生產的原材料質量達不到設計要求。熟料的質量越好,在燃燒器中的燃燒程度越充分,可以參入的各種工業廢棄物品就更多,一方面可以節約材料,還可以加強爐體內的燃燒。這樣生產出來的水泥質量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排出的廢氣也可以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3.6 調整水泥制造業的產業結構

    傳統的生產工藝中由于設備限制的因素,很多材料無法進行充分的燃燒。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新型干法技術在市場中得到大力的推廣。新型干法主要是增設了窯尾預熱器和分解爐, 并將回轉窯燃料由分解爐加入, 使燃料燃燒的放熱過程與熟料煅燒中耗熱最大的碳酸鹽分解的吸熱過程迅速地進行, 具有生產過程效率高、能耗小、質量高、產生廢氣量小的多種優點。

    4 結語

    現代建筑工程越來越多但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而作為混凝土和抹灰用的主材-水泥,其市場必然越來越廣闊,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在水泥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量也會加多,對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優化水泥的生產工藝、調整生產結構、加強人員素質,嚴格控制并采用各種技術來減少二氧化碳等廢氣的排放,才能使人類發展與環境友好相協調。

    參考文獻:

    第6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

    【關鍵詞】森林;碳匯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1.森林的碳匯功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態問題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預測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8~4攝氏度,海平面升高18~59厘米,將給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帶來諸多重大不利影響。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業革命以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的大量開采和使用,向大氣中過量地排放了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結果。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大增加,打破了地球在宇宙當中的吸熱和散熱的平衡狀態,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應對氣候變化,關鍵是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積累,其做法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減排)和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增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是通過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使用清潔能源來實現。而增加對溫室氣體的吸收,主要是通過森林等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植物體和土壤中,這個過程和機制實際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森林具有碳匯功能。由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簡單易行,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政府把林業納入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要求全力打好“森林碳匯”這張牌,充分發揮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研究顯示: 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存儲了2.48萬億噸碳,其中1.15萬億噸碳存儲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在生長季節,l公頃闊葉林每天可以吸收1噸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長1 立方米木材,就能從空氣中吸收1.83噸二氧化碳,同時釋放1.62噸氧氣。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由森林生態系統吸收的達到24%~36%, 足以說明森林碳匯功能的重要意義。

    2.森林森林生物量與碳儲量

    我國通過發展和保護森林,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減緩氣候變暖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1980年-2005年,我國通過持續地開展造林和森林經營、控制毀林,凈吸收和減少碳排放累計達51.1億噸。僅2004年中國森林凈吸收了約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同期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以上。據中國林科院依據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和森林生態定位監測結果評估,目前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高達78.11億噸,森林生態系統年涵養水源量4947.66億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億噸,年保肥量3.64億噸,年吸收大氣污染物量0.32億噸,年滯塵量50.01億噸。發展碳匯林業是黑龍江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黑龍江的優勢所在。

    全省現有森林面積1923.2萬公頃,森林蓄積量15.7億立方米。從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上看,均居全國首位,豐富的森林資源形成了巨大的碳庫。按照全省森林蓄積量15.7億立方米計算,黑龍江省森林現有碳庫儲量為(儲存二氧化碳)27.34億噸。隨著天保二期和退耕還林的深入實施,碳儲量及碳匯效益會更加顯著。不同緯度森林生態系統的二氧化碳通量具有顯著的差異。隨緯度的增高,森林二氧化碳碳匯的功能減弱,甚至成為大氣二氧化碳的源。森林的二氧化碳通量特征存在日變化、季變化、年變化與不同發育階段變化。我國科學家利用野外實測資料,結合森林資源清查資料,推算了我國50年來森林碳庫及其動態變化,并分析了中國森林植被的二氧化碳源/匯功能。利用森林資源清查資料從不同角度對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碳貯量進行分析后指出,我國森林正起著碳匯的作用,我國主要森林生態系統碳貯量為28.11PgC,其中森林生態系統植物碳貯量為3.26~3.73PgC,占全球的0.6%~0.7%。

    3.碳儲量及其碳匯功能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國內外在陸地生態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和碳儲量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有代表性的文獻來看,還存在以下不足:

    3.1研究的規模和尺度問題

    一是全球尺度和國家尺度,二是局部典型的陸地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而對于中尺度或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碳匯功能的研究卻較少。森林退化、土地利用變化所引起的森林生態系統碳的源/匯變化關系研究等方面,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3.2研究方法和手段問題

    森林生物量的測定以經典的手工方法為主,整體上不重視現代高新技術的應用。對于區域尺度的森林生態系統碳的源匯變化監測還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3.3數據等信息的標準化問題

    由于森林生態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在生物量和碳庫的估測中所使用的數據還不夠全面和完善,各種估計模型及其使用的參數并不一致,無統一標準。

    3.4“碳匯”貿易問題

    在國際范圍內,發達國家通過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造林資金或技術等可將其排放數額通過貿易形式減輕或轉移,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生態系統是最大的碳庫,其碳貯量約為1146PgC(PgC指1米深度的土壤有機碳總質量,1pg=109)t,占全球陸地總碳貯量的46%。1995年~2050年全球森林植被保存和吸收碳的潛力可達60~87PgC,可能吸收同期石化燃料排放碳的11%~15%,森林系統的碳收支狀況對于大氣二氧化碳的循環具有重要地位。中國森林面積雖僅有世界森林的3%,人工林面積卻居世界第一。目前人工林貢獻了中國森林總生物量的20%和碳固定量的80%。隨著中國林業戰略目標的實施和重點工程的推進,中國人工林面積將進一步擴大,這就意味著,繼續增加的中國森林碳匯會對中國未來的二氧化碳減排和國民經濟的增長作出巨大的貢獻,森林的碳匯功能進一步增強。

    第7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

    【關鍵詞】碳稅;包容性增長;稅制

    一、包容性增長下征收碳稅的必要性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尋求的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包容性增長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亞行當時在中國提倡“包容性增長”,比較重要的一個觀點是: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同時,增長也要是可持續的、協調的、更多關注社會領域發展的。這種增長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考慮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會領域的,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夠享受到這種發展的成果?!鞍菪栽鲩L”,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經濟增長應該是互相協調的。碳稅是針對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一種稅,更具體地看,碳稅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目的,對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氣、汽油和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目前,開征碳稅可以涉及到環境發展的各個方面,有利于、有助于實現包容性增長這一目標的實現。

    二、碳稅征收的可行性

    1.理論上的可行性。碳稅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目的,從而對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氣、柴油和汽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從理論上來講對化石燃料按照其含碳量征收碳稅,則會使得燃料的使用成本上升,而使用成本的上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促進資源的節約,削弱化石燃料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促進清潔能源的研發及推廣,使二氧化碳污染減少到帕累托最優水平。碳稅通過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促進新能源推廣,提高能源利用率,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政策上的可行性。我國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已經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排目標和承諾。2009年9月,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了《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的研究報告,提出我國可以考慮在未來五年內開征碳稅,其路線圖為2009年進行燃油稅改革,2009年或之后擇機推行資源稅改革,在資源稅改革后的1~3年期間擇機開征碳稅,預計開征時間2012~2013 年。2010年我國也開展了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國家發改委還表示“十二五”能源規劃的制定,將重點圍繞加快新能源、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等低碳技術的開發利用展開,占領國際技術制高點,并實現對國際低碳技術市場的控制權。這些政策和決議為我國開征碳稅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行性。

    3.技術上的可行性。與其他環境稅相比,碳稅有計量簡單、操作容易、便于檢測的特點。碳稅的稅基是碳的排放量,各種能源的含碳量是固定的,所以其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是確定的,再考慮減排技術和回收利用等措施計量真實的碳排放量,所以碳稅計量相對簡單,對稅務人員來說操作相對容易,也不需要復雜的檢測。同時,其他國家的碳稅實踐為我國碳稅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和借鑒,包括合理設計碳稅的稅負水平,充分發揮碳稅的調節功能,并規避其對低收入群體和高耗能產業的沖擊等。

    4.國外碳稅制度的實踐。歐洲國家征收碳稅的實踐起步較早,芬蘭是最早對二氧化碳排放征稅的國家,于1990年開始征收碳稅。此后,瑞典、挪威、荷蘭、丹麥、斯洛文尼亞、意大利、德國、英國等國家開始先后征收碳稅。迄今為止歐盟27國已經全部開始開征環境稅。并且碳稅的征收對于二氧化碳的減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國外的實踐證明,碳稅是一種有效的可以促進二氧化碳減排的政策手段,碳稅的征收,不僅可以促進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節能技術的革新,并且對新能源的研究與推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促進作用。

    三、碳稅稅制設計的思考

    1.征稅范圍和對象。我國現階段碳稅的征稅范圍和對象可確定為:在生產、經營等活動過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自然環境排放的二氧化碳。其中,化石燃料的范圍包括褐煤、煙煤、無煙煤、焦炭、泥炭、柴油、重質燃料油、輕質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煤油、焦油、天然氣等。二氧化碳排放來源于三個方面:生產經營、交通、生活。二氧化碳稅只將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行為納入征稅范圍。運輸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可通過對消費稅改革,使汽油、柴油的稅負與碳含量掛鉤;還可通過對車船稅改革,使稅負與排氣量大小掛鉤來實現。出于民生考慮,暫時不對居民生活使用的煤炭和天然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征稅。

    2.納稅人。在我國境內生產、經營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單位或個人。其中,單位包括各類企業以及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個人是指個體經營者。

    3.計稅依據以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折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稅基。計算公式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燃料使用量×碳強度系數。雖然直接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稅基,有利于鼓勵企業采取各種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技術上不易操作??紤]到目前尚無有效措施去除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量單純由燃料中的碳含量決定,稅基的選擇可用燃料代替實際的排放量。單位能量的化石燃料中煤的含碳量最高,與之相應,煤的折算系數最高,天然氣最低。一般來說,碳元素是組成煤的有機高分子的最主要元素,并且碳含量隨煤化度的升高而增加。整個成煤過程也可以說是增碳過程。因此,碳強度系數可以測算而且具有較好的區分度、可計量性。

    4.稅率。理論上,二氧化碳稅率的確定應考慮二氧化碳的邊際損害成本。但邊際損害成本實際上是難以確定的,因此,稅率的確定應綜合考慮減排目標、企業國際競爭力、與其他稅種的協調等因素。為了保護能源密集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可區分能源密集型企業和其他加工企業實行差別稅率,對能源密集型企業實行優惠稅率。

    5.稅收優惠。二氧化碳稅的實施應鼓勵二氧化碳減排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應考慮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此,二氧化碳稅的稅收優惠應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對積極減排的能源密集型企業的優惠。為了鼓勵企業節能減耗,企業可與政府有關部門簽訂二氧化碳減排協議,對于簽訂并履行協議的企業,可實施稅收返還;對于積極采用技術減排或回收二氧化碳(例如實行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等)并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給予減免稅優惠。

    6.收入的歸屬與使用。由于碳稅的征收涉及行業的發展、國際間的協調與平衡,從中央稅、地方稅的性質來看,碳稅宜作為中央稅,而不宜作為地方稅。但考慮到調動地方稅務機關的積極性以及增加地方稅收入比重等因素,碳稅可作為中央地方共享稅,實行收入分成,中央分成比例應大于地方分成比例。從收入的使用上來看,為了強化碳稅節能減耗的特定目的,碳稅宜實行??顚S茫饕糜跍p排降碳,如鼓勵節能技術、植樹造林等。

    參考文獻

    [1]Lee,C.Flin,S.J.& Lewis,C.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Combining Carbon Taxation and Emission Trading on Sifferent Industry Sectors [J].Energy Policy.2008(36)

    第8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

    使用節能燈

    節能燈是現在節能減排形勢下普通白熾燈泡的理想替代品,不但節省電費,而且使用壽命更是白熾燈的好幾倍。緊湊型熒光燈(CFL)非常節能。和白熾燈相比,緊湊型熒光燈(CFL)能在同樣的照明效果下節省75%到80%的電力,而且使用壽命是白熾燈的10倍。緊湊型熒光燈的成本是白熾燈的三到五倍,但電力使用是白熾燈的四分之一,而且使用壽命會更長。如果在2030年之前把所有舊白熾燈泡都換成緊湊型熒光燈,那么全世界每年能節省的電力相當于650座發電站,而且還能將釋放到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減少7億噸。

    將衣服擰干晾曬

    衣服也與二氧化碳排放有關?當然,衣服的清洗方式決定了它是否環保。有關數據顯示,一件衣服76%的碳排放來自其使用過程中的洗滌、烘干、熨燙等環節。不使用洗衣機將衣服擰干晾曬,也不使用烘干機,這樣洗衣可以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

    重織舊毛衣

    將舊毛衣收集起來加工成新毛線和毛衣,這樣比使用新毛線加工要減少76%的能耗,并減少71%的溫室氣體。

    多穿舊衣服

    你的衣服都對環境有影響。制造和加工新衣服要消耗很多能源,排出二氧化碳,因為衣服的一些化纖是由石油產品制成的,棉制品也消耗部分殺蟲劑。舊衣比新衣更加環保。目前,舊衣翻新不僅是一種環保行為,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趨勢。舊衣服還有一種常見的處理方式,即舊物利用。舊衣通過一定的處理,比如剪裁、縫紉等,變成生活中所需的其他物品,包括抹布、墩布、口袋等,既可以避免舊衣被當做垃圾扔掉,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又可以開發出新的用途。

    乘公交車出行

    以美國為例,美國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總量的30%多,減少排放的最好辦法之一是乘公交車。公交車每年節省14億加侖的氣體排放,相當于150噸二氧化碳。我國各級政府正在大力發展公交運輸,讓人們出行更加快捷,為了減排,選擇公交出行吧。

    適時開窗和關窗

    多開窗,不用空氣凈化器,就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夏天將空調溫度調高2度,冬天則將暖氣調低2度,密封好你所有的門窗。墻和屋頂做好隔熱,安裝低流速的沐浴噴頭,這樣做,一年可減少4000磅二氧化碳的排放。

    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少用1個塑料袋節能約0.04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1千克。塑料袋多是由聚乙烯制成,有數據顯示,每年有5千億塑料袋流入市場,只有不到3%的塑料袋被回收,絕大多數當成垃圾被掩埋,而掩埋后得要1000年才能被生物降解,并發出有毒的溫室氣體。所以減少白色污染的簡單辦法就是用環保袋代替塑料袋。

    支持本地農民

    買本地農民的蔬菜、水果、牛奶,這些農產品的生產離家越近,運輸距離和時間就越短,花費的汽油就越少。離產地近,因此本地蔬菜就更加新鮮,味道也更好。

    舉行綠色婚禮

    如果你要到外地舉行婚禮,同時邀請你的朋友參加,坐飛機或坐火車就會產生碳排放,必然會增加碳排放量。基于此,專家建議取消新婚旅行,婚禮在當地舉行,以減少因婚禮而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大量產生。

    不系領帶好散熱

    日本為節能,將夏天的辦公室溫度調到22攝氏度,讓員工不系領帶,打開領口,穿藍色工作服上班。此政策雖然讓裁縫亂了陣腳,但日本的碳排放減少了。一個夏天,日本減少7900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關掉電腦

    據美國能源部數據顯示,家里75%的電消耗在待機狀態的電器上,包括電視、DVD、電腦、顯示器和音箱。電腦比其它電器更耗電,屏幕保護并不能節能,一臺臺式機(不包括顯示器)平均一天耗電250瓦。相對一天24小時持續使用的電器,電腦一天用4小時,其余時間關掉,一年可以省70美元左右。關掉電腦一年可減少83%的排放,相當于63公斤二氧化碳。

    人走關電源

    走出房間時看一下電腦、顯示器、臺燈、打印機和其它電器是否關了。并給空調和頂燈設定每天的關閉時間,這不是什么大事,但能省電,減少碳排放,更可以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和降低維護費。

    節約用紙

    紙是由樹制成的,每年有9億噸樹木變成了紙。我們可以用再生紙代替白紙,這樣可節省60%的能源。每一噸再生紙可節省4000度電、7000加侖水和17顆樹。每一顆樹還能過濾空氣中60磅的污染物質。節約用紙,減少碳排放,過綠色環保的生活。

    使輪胎飽滿

    輪胎飽滿有力才能保持車子的穩定行駛,輪胎飽滿還可以提高汽油消耗定額(一加侖汽油所行駛的里程)3%以上,如果你將汽油消耗定額從20提高到24,你每年就可以減少200磅二氧化碳。

    第9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

    面對環境的惡化,科學家都鼓勵人們過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跡,碳足跡表示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的碳耗費量,是測量某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對環境影響的一種指標。第一碳足跡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個經常坐飛機出行的人會有較多的第一碳足跡,因為飛機飛行會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跡是因使用各種產品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費一瓶普通的瓶裝水,會因它的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而帶來第二碳足跡。碳足跡越大,說明你對全球變暖所要負的責任越大。碳足跡越小,說明你對環境的保護做出的貢獻越大。

    就個人而言,每個人可以從自我做起,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盡量減低碳足跡,選擇低碳生活。例如,少開一天車,少吃一頓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開一盞燈等等,都可以減少碳足跡;甚至用餐做菜時選擇烹飪方式也可以減少碳足跡。以土豆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產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鍋煮的要多,而用鍋煮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爐做產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爐做土豆就是一種更好的低碳生活。

    另外,棉布衣服與化纖衣服,爬樓梯與坐電梯,走路與開車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產化纖衣服要消費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應當選擇棉布衣服。在家居用電上,使用風電或水電等清潔能源產生的碳排放會比使用熱電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車在同距離時碳排放量較少,應大力推廣小排量節能環保型汽車。

    盡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們不時會進入高碳生活。這時就應當對自己的高碳生活進行補償。這種補償就是所謂的碳中和。這種補償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們可以計算自己日?;顒樱ㄉa)直接或間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過高,則可以通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計算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經濟成本,然后個人付款給專門企業或機構,由他們通過植樹或其他環保項目抵消大氣中相應的二氧化碳量,以達到降低溫室效應的目的??梢哉f,碳中和就是人們對自己高碳生活的補償。

    因此,人類的低碳生活處處可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 成人漫画免费动漫y| 国产成人黄网址在线视频|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成人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videos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a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在线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在线播放av|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国产成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一级毛片成人七仙女|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成人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