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旅游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旅游地;生態安全;測評方法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3-0151-04
目前,關于生態安全概念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生態安全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狹義的生態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的安全[1]。生態安全研究涉及從種群至全球等各種尺度,可以從國家、區域及行業等三個層面來進行,其具體內容包括生態安全測度評價、監控、預警、調控、維護與管理等內容,其中生態安全測度是最為基礎的關鍵性工作[2]。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近年來已成為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其主要內容包括:(1)旅游地生態安全因子的篩選與計量;(2)旅游地生態安全指標體系的構建;(3)旅游地生態安全區內外影響程度;(4)旅游地關鍵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等等。近年來,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方法代表性的主要有: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綜合指數法、層次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法、景觀生態學方法、生態承載力概念體系測評法、生態足跡法等等。目前尚未見到對各類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方法綜合比較的研究文獻。本文擬對比分析上述幾種代表性方法,以期考量各類方法在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中的具體適用場景,進而為科學全面評價各類旅游地生態安全提供些許借鑒。
一、旅游地生態安全測評的特殊性
旅游地生態系統從自然生態要素上看,和其他地域空間一樣,其生態安全測度內容主要包括:(1)水體安全,包括陸地淡水和海水等各類水體;(2)森林和草場、濕地等生態空間的安全;(3)大氣安全,大氣健康氣體含量及結構;(4)地表安全,包括地表性狀穩定、各類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等等。與其他類型區域生態環境一樣,旅游地生態安全受到地方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政策法規、開發技術、管理體制等的綜合影響。
此外,旅游地作為一種休閑觀光類生態地域,其生態機理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現為:
1.生態風險時空的非均衡性。旅游者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具有明顯的非均衡性:一方面,絕大部分旅游地旅游者人流及活動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時間差異性必須考慮;另一方面,在旅游地不同功能分區中,游客的活動性質、消費類型、停留時間等均不相同,核心景觀、游樂區、服務區等生態風險明顯高于其他功能區,測度時要考慮旅游者生態消費的空間非均衡性。
2.生態威脅因素的特殊性。旅游地生態不安全的主要誘因是旅行空間尺度不等的外來人口――旅游者的消費行為,其在旅游地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成為旅游地生態安全的威脅因子,這其中還需考慮生態風險具有彈性,因為旅游地生態風險直接受旅游開發方式、旅游活動性質、旅游管理等影響,相應地,旅游項目開發、旅游管理水平、旅游地社區可能的響應方式都需被視為生態安全的重要影響因素。
3.生態安全內涵的獨特性?;诼糜蔚刂黧w功能是為了滿足游客觀光休閑游憩的需求,對其生態安全測度不能只重視旅游地顯性生態因子,還應重視直接影響旅游者體驗質量等非污染性的隱性生態影響因子,如景觀美感度、開展旅游活動的生態適宜度(如河流兩岸及河床地形、水位改變可能對漂流活動的體驗影響)等等。
正是因為旅游地生態安全具有上述特點,在對其生態安全測度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二、旅游地生態安全測評方法
對旅游地生態安全的測度,從各測評方法的立足點看,大致可分為三類:(1)從生態系統中各生態要素與標準狀態的差距來測評;(2)從旅游地生態景觀的空間格局及穩定度來測評;(3)從現有容量與旅游地生態系統的承載力或生產能力之間的差距來測評。
(一)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環境影響評價體系(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著眼于旅游地生態安全狀況測評,該方法依照系統思想對旅游地生態環境系統的組成部分進行分解、評價,再對關鍵旅游生態安全影響因子進行測量,其中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其關鍵[3]。
1.綜合指數法。綜合指數法著眼于整個旅游地生態環境的各個自然關鍵因子,屬于多因子小綜合評價法,其過程為:(1)分析旅游地生態安全變化規律,建立表征各生態安全因子特性的指標體系;(2)確定評價標準;(3)建立評價函數曲線;(4)根據因子的相對重要性賦予權重;(5)將各因子的變化值綜合,得出生態安全測度值。
其代表性的模型為:
ΔE=(Ehi-Egi)×Wi
式中,ΔE為旅游開發前后生態安全變化值;Ehi為開發后因子的質量指標;Egi為開發前因子的質量指標;Wi為i因子的權重。
2.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的信息基礎是人們對每一層次生態因子相對重要性給出判斷,過程為:(1)建立層次結構,分目標、準則、指標、要素層;(2)構造判斷矩陣;(3)層次單排序;(4)層次總排序;(5)一致性檢驗。層次分析法中,人們常采用P-S-R模型同時考慮自然、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先從層次結構的角度分析旅游活動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影響,然后再從功能的角度分析旅游活動對區域生態系統內部功能關系的影響,最后再從層次與功能相結合的角度綜合評價旅游活動對生態安全造成的影響。
其代表性的模型為:
P=C/Cs
P= Pij=Cij /Csij
式中,P為旅游地生態安全度;C為實測值(或預測值);Cs 為標準值;i為第i個生態要素;n為生態要素總數;j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第j生態因子;m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生態因子總數;Cij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第j生態因子的實測值(或預測值);Csij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第j生態因子的標準值;Pij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第j生態因子的安全指數;Wij為第i生態要素中的第j生態因子的權重。
此外,為克服單一數學模型存在的缺陷,在綜合各方法優點的基礎上,人們相繼開發了各種方法相結合的EIA復合評價模型,如模糊綜合評價―層次分析―主成分分析模型、層次分析―變權―模糊―灰色關聯復合模型、AHP-模糊數學評價法[4]等等。
(二)人工神經網絡法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是大量簡單神經元聯結而成的非線性復雜網絡系統,以其并行分布處理、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健全性與容錯性等獨特引起廣泛關注。尤其在生態信息不完備情況下,在知識處理、模式識別、方案決策等方面,ANN具有很強的能力。其中,BP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常用的數據挖掘分類方法,具有非線性的模式識別、分類、預測、優化、控制等功能。旅游環境質量的許多指標是不能用數值確定的,即沒有明確的邊界,只有評價程度的高低,因此采用BP神經網絡專家系統,為旅游生態安全測度提供了有效途徑[5],被越來越多生態研究者采用。其過程為:構建網絡拓撲結構;提供訓練樣本;用實測值進行網絡測度;生態安全等級評價等[6]。其代表性模型為:
Qj(t)=fwijxi(t-τij)-Tj
式中,xi(t)為t時刻神經元j接收的來自神經元i的輸入信息;Qi(t)為t時刻神經元j的輸出信息;τij為輸入輸出間的突觸時延;Tj為j的閾值;wij為i到j的突觸連接系數或權重值。f(•)代表神經元傳遞函數,可以選擇傳遞函數為所希望的函數形式――平方根、乘積、lg、ex等,除線性傳遞函數外,其他變換給出的均是累積信號的非線性變化。
(三)景觀生態學方法
景觀生態學方法結合了生態學和地理學相關方法的優點,其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生態地域內異質土地單元之間的空間結構與功能、生態斑塊隨時間的變化規律等。其指標體系的構建涉及多個維度,如景觀多樣性指數、分維數、均勻度、優勢度、分離度、破碎度、蔓延度等,較為全面的景觀生態學評價體系涉及指標可達五十種以上。在旅游地,景觀生態學方法能夠描述生態安全變化的時間動態和空間累積兩方面特征。旅游地常從景觀結構穩定性、景觀功能效應性、景觀受脅迫性等方面構建景觀生態安全測度指標體系[7]。其代表模型為:
EQ=WiAi /N
式中,EQ為旅游地景觀生態安全;Ai分別為景觀結構穩定性、功能效應性、受脅迫性等方面閾值;Wi為各方面對生態安全的權重。
此外,還可根據旅游地生態特性采用專門指標體系進行針對性的要素安全測度,如以景觀生態格局分析法來測度景區內游步道對生物物種的影響。實際運用中,人們往往將綜合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法等與景觀生態學方法結合起來使用[8]。
(四)旅游生態承載力測評方法
生態環境承載力(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CC)方法著眼于在維持旅游地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旅游地到底能承受多大的生態壓力。換言之,該方法總體過程為:確定旅游地生態安全承受量或生產量;測算旅游地各類旅游活動的實際承受量或消費量;評估旅游地生態安全狀態。
1.旅游環境容量(TECC)方法體系。旅游環境容量(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TECC)是指,在自然環境沒有出現不可接受的變化和游客體驗質量沒有降低的情況下,使用一個景點的游客人數最大值[9]。旅游環境容量的最初研究者認為,旅游環境容量主要指旅游地生態環境容量,游憩區域的容量問題主要是指區域生態條件的惡化問題[10]。
旅游地生態環境容量代表模型為:
EEBC=min(WEC,AEC,SEC)
EEBC為生態環境承載力;WEC為水環境承載力(以水面為主要旅游資源,取WEC=污水日處理能力/人均污水產生量);AEC為大氣環境承載力(對于不產生大氣環境污染的旅游活動,可取無窮大;產生大氣污染時,AEC=區域大氣環境容量/人均廢氣產生量);SEC為對產生固體廢棄物的承載力(SEC=固體廢棄物日處理能力/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固體廢棄物量)。
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F為擴展性生態容量;n為污染物種類數;Si為自然生態環境凈化吸收第種污染物的數量;Ti為各種污染物的自凈化時間;Qi為每天人工處理掉的第種污染物數量;Pi為每位游客每天產生第種污染物的數量。
受旅游環境容量概念的啟發,美國學者先后提出了可接受的改變極限(LAC)和游客體驗與資源保護(VERP)方法,從游客體驗質量(旅游需求)和生態環境承受能力(旅游地生態供給)兩方面結合來對旅游地生態安全狀況進行測度。LAC用一組指標來對相應地區進行監測,如空氣潔凈度、空氣濕度、道路兩側土壤狀況、優勢動植物營養水平等等。VERP體系比LAC方法考慮到更多的旅游地實際情況,如來自于游客行為、活動種類、活動強度、活動時間及地點等更多方面的影響[11]。 此外,Prato提出了判斷一個環境系統的狀態是否與容量要求相協調的(AEM,Ex Post Adaptive Ecosystem Management)適應性生態系統管理技術和尋求獲得這種協調的MASTEC(Multiple Attribute Scoring Test OfEcosystem Capacity)容量多因素評分檢驗技術[12],使TECC方法體系內涵不斷豐富,實用性逐漸增強。
2.旅游生態足跡法。旅游生態足跡法(Tourist Ecological Footprint,TEF)由生態足跡法(EF)發展而來,是生態足跡法在旅游業的具體運用。TEF是通過測定一定區域內維持人口(含本地居民和外來旅游人口)生存與發展的自然資源消費量以及吸納人口產生的廢棄物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大小,與給定區域的生態承載力進行比較,評估人口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測度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方法。近些年,生態足跡法已成為國內外一批旅游界學者來評估旅游地生態安全及旅游行為對環境影響的主要方法[13~16]。其基本模型為:
TEF=TEFtransport+TEFaccommo+TEFfood+TEFshopping+TEFentrainment+TEFvisiting
旅游生態足跡(TEF)分別由旅游交通生態足跡(TEFtransport)、旅游住宿生態足跡(TEFaccommo)、旅游餐飲生態足跡(TEFfood)、旅游購物生態足跡(TEFshopping)、旅游娛樂生態足跡(TEFentrainment)以及游覽觀光生態足跡(TEFvisiting)組成,是6個子模塊計算結果的總和。
其具體測算公式為:
EF=Nef=N(aai)=N(Ci /Pi)
式中,EF為總的生態足跡;i為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Pi為i種消費商品的平均生產能力;Ci為i種商品的人均消費量;aai為人均i種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N為人口數,ef為人均生態足跡。
三、各種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方法的對比
EIA測評體系中,綜合指數法簡明扼要,該評析對象側重于生態安全的自然環境要素,能直接反映旅游地某一自然要素或自然環境總體所處的安全狀態,可以對比測度旅游開發前后旅游地的自然生態位差。由于旅游地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其自然環境要素和旅游開發項目兩者內部各因子之間的生態聯系常常不能準確表現,而且不同類型旅游地又包含了不同的顯性和隱性生態安全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建立、權重關系確定等又受測評人員專業背景、經驗和目標等影響,因此構建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有時難免會有失偏頗。AHP法可對單個生態要素(如水體、大氣等)或旅游地區域綜合生態系統進行安全測度,是一種對復雜現象的決策思維過程進行系統化、模型化、數量化的方法,能從層次和功能相結合的角度綜合評價開發活動對旅游地生態安全造成的影響,較好地反映了自然、經濟、資源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但正因如此,涉及多個因子的取舍及其權重關系,其準確性也會受到數據和專家經驗的影響。神經網絡法數據處理能力強大、擬合誤差小、預測靈活、參數調整控制方便、模型建立快捷等優點,適合解決各類旅游地安全測度中信息不完全、分析指標較多、指標非線性關聯難以確立等問題。但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受到人為設定的標準(教師信號)影響,而標準設定的恰當與否又直接受測評人員自身的經驗影響,因此測評人員的專業水平也尤為重要。
景觀生態學對區域內某種指標生物自然棲息地的變化情況進行研究,能夠以整體的思想審視生態環境的現狀和變化,避免了大量反復的生態調查,是在中國各旅游地現有生態環境基礎數據較為缺失的情況下,進行遠期旅游發展影響評估的好方法[17]。但由于景觀生態學方法的主要評價對象是自然類旅游地,因此較適用于生物物種尤其是植被占優勢的自然類旅游地,如森林、草場等類型的旅游地。
相對而言,旅游生態承載力測度方法體系容易理解和操作。旅游環境容量通過測評水、大氣及污染物等是否超過生態環境容納能力來反映旅游地生態安全程度,它第一次將生態安全與游客數量直接聯系起來。但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旅游環境容量只能是一個閾值,很難直接表征旅游地生態安全水平,因為旅游環境容量模型缺乏對旅游地生物多樣性、景觀穩定性、旅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等方面的深入探討[18]。此外,旅游環境容量直接受制于旅游地生態環境性質,普適性不強,還受到旅游規劃水平、旅游管理水平等“軟”要素影響[19]。但該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可用其來簡易測評目前各類非都市型“純”旅游地承受的生態壓力。LAC和VERP作為旅游環境容量方法的發展,融合了自然環境、游客、社區、管理者等各種利益相關者的訴求,該方法常被運用于以自然類旅游資源為主體的旅游地。旅游生態足跡法則從資源消耗和供給的角度,提出“可持續性”的解釋和測度方法,容易理解也更加簡便,不需要很多專業技能[20],并能給出一個關于整個旅游行為所引起的生態消耗的清晰描述,甚至能從旅游產品分類的角度對生態安全作一個明晰的測度[21~22]。但由于任何旅游區域都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與外界有物質流和能量流交換,對那些開放度較高的旅游地而言,用生態足跡模型分析旅游容量要考慮外地物質和能量輸入,而外地輸入量具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因此作為一個區域旅游承載力的極限值難以準確界定。從各類旅游地看,該方法較適用于范圍較大、游客消費鏈完整的旅游地生態安全測評。
旅游地生態安全與一般的區域生態安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特殊性,把握其特殊要求是確定測度方法的基本前提。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涉及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影響因子,實際操作中,不能片面斷言何種測評方法最適合或最不適合,需根據測評對象的實際情況及測評目標對各種測評方法進行優選。
參考文獻:
[1]肖篤寧,陳文波,郭福良.論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J].應用生態學報,2002,(3).
[2]劉紅,王慧,張興衛.生態安全評價研究述評[J].生態學雜志,2006,(1):74-78.
[3]陸書玉,欒勝基,朱坦.環境影響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2-44.
[4]張鳳玲,王鐵.基于AHP和模糊數學的旅游景觀生態環境評價[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24):96-98.
[5]朱兵,姚國榮.基于BP神經網絡的城市旅游環境質量評價[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3):221-226.
[6]孫家振,徐平.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在擬建小區域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9,(1):51-53.
[7]李魏,謝德嫦,張杰.景觀生態學方法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以大連森林公園東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為例[J].中國環境科學,2009,(6).
[8]仇恒佳,卞新民,姚劍亭,等.環太湖景觀生態安全綜合評價研究――以蘇州市吳中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3).
[9]Mathieson A.,Wall G.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2:21.
[10]Wagar J.A.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ild Lands for Recreation [Z].Forest Science Monograph 7 .Washington,D.C:Society of American Foresters,1964.
[11]Stankey George H.,Cole David N,Lucas Robert C.,Petersen Margaret E.,Frissel Sidney S.The Limitsof Acceptable Change LAC System for Wilderness Planning[R].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Inter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5:37.
[12]Tony Prato.Modeling Carrying Capacity for National Park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321-331.
[13]章錦河,張捷.旅游生態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地理學報,2004,(5).
[14]王輝,姜斌.生態足跡模型對旅游環境承載力計算的應用[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
[15]羅艷菊,吳章文.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旅游者生態足跡分析[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5,(3).
[16]章錦河,張捷,王群,等.旅游地生態安全測度分析――以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為例[J].地理研究,2008,(2).
[17]王娟,崔保山,姚華榮,劉世梁.縱向嶺谷區瀾滄江流域景觀生態安全時空分異[J].生態學報,2008,(4).
[18]盧松,陸林,徐茗.旅游環境容量研究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6):76-81.
[19]張驍鳴.旅游環境容量研究:從理論框架到管理工具[J].資源科學,2004,(4):78-88.
[20]Colin Hunter,Jon Shaw.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7,(1) :46-57.
近年來迅猛發展起來的生態旅游又被稱為“綠色旅游”,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為準則,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已經被認為是將來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生態旅游蓬勃發展,但是整個生態旅游市場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尚不健全。本文將以泰寧生態旅游標準化建設為例,探討如何在生態文明導向下建設好生態旅游標準化體系。
一、生態旅游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價值
對于生態旅游地來說,制定出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生態旅游標準體系,使其指導和規范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加強生態資源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惠及子孫后代;保護資源的豐富性和生物的多樣性,有利于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提高生態旅游區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提高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保護歷史遺存和民情風俗,促進地方文化的保護與研究。
二、泰寧旅游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做法與成效
泰寧縣2013年被國家環保部命名為“國家生態縣”,2014年確定為福建省生態旅游示范區,同年被國家旅游局列為“第三批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縣”并于2016年10月通過評估驗收。其主要做法與成效如下。
(一)主要做法
1.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首先,成立組織機構。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參與、企業主體、共建共享”的工作機制,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分管縣領導任副組長,縣旅委會等20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旅游標準化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與組織實施。其次,制定實施方案?!短幙h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縣工作實施方案》等明確了指導思想、工作重點、保障措施、階段目標。第三,提供政策保障??h委、縣政府制定出臺系列扶持與獎勵政策,對創建A、評星、評級的先進單位、企業和個人進行表彰或獎勵;從項目資金、收費優惠、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涉旅企業扶持與獎勵,保障旅游標準化工作深入推進。
2.一般標準與地方實際相結合。首先,編制特色標準。按照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縣要求,結合泰寧旅游發展實際情況,制定《泰寧縣旅游標準化規劃》,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為主體,以縣地方技術規范為補充。其次,堅持因地制宜。在“國家級旅游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縣”基礎上開展,對于原有的好經驗、好機制、好標準進行借鑒吸收、轉化提升。比如泰寧導游管理,以“狀元、進士、舉人、秀才”等級,在全省全國獨具特色、且運用成熟。
3.試點突破與全面推廣相結合。首先,全力抓好試點創建。選擇涉旅“吃、住、行、游、購、娛”行業的30家企業作為旅游標準化試點單位,對試點企業從方案制定、企業標準、人員培訓、內業資料、硬件完善等全過程輔導。其次,強化從業人員培訓。先后安排創標辦和試點企業參加在武漢、蘇州、??凇⒂捞┑鹊嘏e辦的全國和全省旅游標準化工作業務培訓會、經驗交流會;邀請石培華、戴學鋒、張凌云、鄭向敏等國家知名旅游專家到本地介紹景區管理、互聯網+和智慧景區建設、景區廁所標準和建設等;第三,大力營造創建氛圍。制定了《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縣氛圍營造方案》,向國家旅游局標準化信息交流平臺上傳刊發縣域及試點企業簡報,并在《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蛨蟮馈S“l《旅游標準化基礎知識手冊》,制作微信宣傳稿,大力宣傳標準化意義和創建工作,在全縣特別是旅游從業人員形成了“學標準、講標準、用標準”的氛圍。
(二)主要成效
1.旅游標準有效貫徹實施。一是建立完善了旅游標準體系。在實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基礎上,制定了多項縣技術規范以彌補縣旅游管理和服務空白,規范和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二是旅游企業標準化水平提升。至2016年,泰寧金湖景區等3家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區,明清園景區等3家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全縣旅游星級飯店7家,全縣16家本地旅行社中14家為3A級及以上旅行社,參評率為87.75%。全縣所有星級賓館、旅行社均通過了旅游安全標準化,參評率100%。
2.全域游客滿意度明顯提高。一是提升了旅游公共服務功能。通過實施旅游標準化,完善提升了一批城區和景區游客集散和服務中心、咨詢中心,形成了完善的游客服務網絡。引資了一批中高檔旅游賓館和游船,新建改造了一批生態停車場,明顯提高了泰寧全域公共服務水平。二是提升了旅游服務品質。全面強化了旅游安全、旅游文明、旅游秩序等市場監管,提升了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簡化規范了一系列面向游客的服務流程和手續,游客滿意度較創標前明顯提高。
3.旅游綜合帶動效應明顯增強。極大地提升了泰寧旅游形象,提高了泰寧市場競爭力,促進了全域旅游康健發展,特別是在近兩年全國旅游處于轉型新常態下,泰寧縣旅游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三、泰寧生態旅游標準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生態旅游評估
自從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態旅游的未來》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態旅游的概念以來,在生態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體實施方案上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而在我國,盡管對生態旅游的樂觀估計時有報道,生態旅游也被廣泛地認為是自然旅游的一種形式,被期望能促進資源的保護和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生態旅游項目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對生態旅游的內涵缺乏一個統一的認識,從而導致缺少一個評估生態旅游貢獻大小的明確的指標體系。而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力圖初步建立一個對生態旅游進行評價的框架。該框架是基于對生態旅游內涵的正確認識以及對當地居民、自然資源和旅游三者間關系上進行設計。
關于生態旅游內涵的認識
由于缺乏一個被廣泛認同的生態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態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區別顯得模糊不清。王家駿選擇了44個具有代表意義的生態旅游定義來進行分析,將關鍵詞一一選出,按聚類方法將其歸納為6大類11組分,構成了生態旅游定義分類系統。然后根據構成生態旅游定義分類系統的6大類組分的內在聯系,參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構建起理解生態旅游的概念模型。這一模型對于我們理解生態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幫助。從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生態旅游既可以促進環境資源的保護和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是,大部分的定義仍將生態旅游對象局限在自然生態、自然環境方面,忽視與自然相伴而生的歷史遺產、傳統社區等文化生態。也就是從旅游資源角度來看,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大類:狹義的生態旅游是基于自然資源的一種旅游形式,包括風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動植物等;廣義的生態旅游資源則把當地的民俗風情、傳統文化等人文景觀也包括了進去。也就是說,廣義的生態旅游還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態的內容。筆者的觀點傾向于后者。
筆者認為對生態旅游的內涵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認識:從旅游者角度來看,生態旅游是對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同時具有高質量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的一種全新體驗過程;從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環境破壞較小,實現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文化保護為目的的旅游方式;從當地居民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當地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影響較小、并可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新型產業??偟膩碚f,生態旅游應當以實現當地居民、生態旅游資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及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為終極目標。而這個終極目標的實現必須是以對生態旅游產品的正確規劃設計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態旅游評估框架的設計
通過上面對生態旅游內涵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出生態旅游應當以實現當地居民、生態旅游資源以及旅游業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并以社會、環境、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生態旅游評估指標框架至少應包括四個方面:對當地居民和生態旅游資源之間聯系的評估;對當地居民和旅游業之間關系的評估;旅游業和生態旅游資源之間關系的評估;對規劃和管理有效性的評估。選擇評估因子時應注意其是否具有相關性、實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這樣才能使設計出的評估體系不僅能夠實時監測生態旅游點的狀態以及發展趨勢,并進行優劣判斷,而且還可為管理決策體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資源。
當地居民和生態旅游資源的關系及其評估該關系的指標
在現實中居民和環境間的沖突時常發生,這一情況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來自當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護和開發政策,沒有征求和顧及當地居民的意見、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居民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缺乏對生活、生產方式加以選擇的余地。持續的環境壓力不僅會影響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而且會危及到脆弱的生態系統和旅游業的發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轉的災難性的后果。當地居民和生態旅游地資源之間應建立一個和諧的關系:一方面,居民主動地參于生態旅游點的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同時從良好自然環境帶來的旅游產業中獲得回報;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過適度的農、林、牧、副、漁等產業從自然資源中獲得回報,但同時應避免資源的過度開采掠奪,造成生態系統處于過度的環境壓力之下。
對兩者關系的評估可從居民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對待資源保護的態度、地方參與資源保護的程度(數量和類型)、當地居民和保護區內員工的關系、對資源的使用頻率等方面來進行。
生態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及其評估該關系的指標
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自然景觀(包括風景、地形、水文特征、動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等)和人文景觀(包括過去和現在)決定了生態旅游點發展的潛力和競爭力。自然景觀連同人文景觀同時可以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自然體驗和文化交流,這是生態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時一個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環境也會加強當地居民和游客的環境和文化保護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環境就是一個生動的環境和文化保護課堂。反過來,對環境和文化保護必須在資金上給予保障,在當地旅游業所帶來的財政收入中,必須保證充足的資金返還到環境和文化保護中去,促進旅游業發展與環境、文化保護的良性循環。在發展生態旅游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生態旅游的開發不能使資源退化,而應當實現一種敏感于環境的發展方式,即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避免超出旅游景點的環境本底,破壞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因此評估生態旅游資源與旅游業的關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首先要評估生態旅游資源對旅游業的貢獻率,這可從生態旅游資源是否提供了有質量的旅游經歷,是否提供了高質量的環境教育的場所,對現有容易利用的物質改進的潛力如何,對文化生態的體驗質量怎么樣等來進行;其次要評估旅游業對生態旅游資源所應做出的貢獻,這可從旅游業是否對生態旅游資源有意識地進行保護,保護如何,對當地居民和旅游者進行的環境教育怎么樣等方面來進行。如果這兩個方面的貢獻都比較高,說明這兩者的關系處于良性的互動之中。
旅游業和當地居民的關系及其評估該關系的指標
生態旅游應該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讓當地居民加入到生態旅游建設中來,即從經濟、心理、社會、政治等多方面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尊重和保護他們的正當經濟利益。只有居民對生態旅游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及和生態旅游之間建立起這種正向的互動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難題。
在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業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當地居民的經濟來源不能完全依賴生態旅游業,應該補充其它的經濟形式,使經濟多元化。旅游業不僅可以為國家和地方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同時可以為當地居民帶來社會和經濟效應。反過來,旅游設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觀會給旅游者帶來全新的體驗,并為生態旅游業的后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與此同時還會增進當地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從而有利于當地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
要評估旅游業和生態旅游地當地居民的關系,主要要看當地居民是否從旅游業中獲利。當地居民從旅游業中獲利的類型主要有三種:一是由于開展旅游業而提高了的經濟收益,在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從事旅游業及其與旅游業相關行業的數量,看地方的旅游業企業或與旅游業相關的企業數量以及當地居民與外來者的比例。二是當地基礎設施的改善,這方面主要是評估當地離供應商品與服務的最近城鎮的距離,醫療狀況,教育狀況、郵政、電話和電力供應,道路質量、公共交通狀況等。三是社會福利條件的改善。這主要是評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響,地方居民對旅游者和旅游業的態度,真正的認識或經歷地方文化等。
對規劃和管理有效性的評估
沒有好的規劃和有效的管理,開展生態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對生態旅游地的管理機構以及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人員進行評估是對生態旅游進行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也是能夠調控生態旅游地域系統的能動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對生態旅游地域結構是否有序及系統是否能夠良性循環有決定性作用。而要對生態旅游進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須有科學的管理目標。其次要做好生態旅游規劃,生態旅游區要確定區域的游客臨界容量。第三還要加強旅游環保工作,加強環境保護的科研工作,加快環境保護法規的建設,加強對國民的環境教育,重視環境質量的監測和效應評估工作,同時還要增加環保經費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強對生態旅游經營者的管理,要求經營者慎重選擇旅游目的地,精心編排旅游路線,培養游客的環保意識,嚴格控制旅游團人數,培養好的生態旅游專業領隊。
評估能影響生態旅游是否最終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標,因此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這包括了環境保護法規的制訂和執行情況,生態旅游規劃的制訂和執行情況,生態保護區的規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對社區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對生態旅游地的年度資料進行更新(包括物種、旅游者數量、周圍社區統計等),是否有社區共享計劃以及對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對旅游者行為的控制、群體的數量、運載量等)。三要評估保護區管理人員和員工的素質,這可從對物種的監控,擔當旅游向導、景區巡邏和執法的狀況,跟科研單位的合作情況以及跟社區的公共關系等。
通過認識資源、當地居民和旅游業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可了解到對生態旅游的評估,其實就是看這三者的關系是否處于一種良性的互動之中,如果三者的關系良好,可見生態旅游地開展的生態旅游是成功的,而發現三者關系中任何兩方的關系處于不好的互動時,就可以提醒當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關系重回正軌。這個評估框架也顯示了只要通過運用適當的管理策略,在資源、當地居民、旅游業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的基礎上,生態旅游既可以促進保護,又可以促進發展。因而這個框架既可以評估生態旅游業的各個重要方面的相互聯系,同時又可以評估一地生態旅游的地位。
參考資料:
1.王家駿,關于“生態旅游”概念的探討,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1):103-106
關鍵詞:生態旅游學;教學改革;學生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標志著人類生態意識覺醒,引起的廣泛爭論為民間環保運動的蓬勃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傳統大眾的旅游對環境的負面效應表現在旅游給自然資源帶來巨大壓力,旅游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忽視了旅游目的地尤其是當地社區居民的利益,旅游對旅游目的地生活方式、社會結構造成破壞。因此,生態旅游作為可持續旅游的一種發展模式,是順應這一時代潮流而迅速興起和發展的。
生態旅游產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65年赫茲用生態學理念提出的旅游應對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目的地負責任,屬于外來語,是Ecological Tourism即生態性旅游的縮寫。在美國著名旅游學者豪金斯(Hawkins)于1980年編寫的名為《旅游規劃與開發問題》的論文集中收錄了加拿大學者克勞德·莫林(Claude Moulin)的《有當地居民和社團參與的生態和文化旅游規劃》,本文所使用的“生態旅游”是針對鄉村旅游中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而言的。1983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生態特別顧問豪·謝貝洛斯·拉斯喀瑞在文章中所使用的“生態旅游”(Ecotourism)一詞,被賦予了兩個基本含義:旅游對象是自然生態環境,旅游方式是不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1988年他又進一步給出了生態旅游的定義“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研究野生動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風光”。隨后,中外專家和各種旅游組織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又紛紛對生態旅游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定義。
《生態旅游學》是為森林資源保護游憩專業和旅游管理本科專業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使本科生較為全面、系統地理解和掌握生態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內容,進一步了解旅游業的發展趨勢以及生態旅游的發展,培養大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生態理念、消費意識。然而,由于我國生態旅游業起步較晚,《生態旅游學》課程的教學與改革也仍處于不斷發展完善中,如何進一步提高生態旅游學的教學質量是高?!渡鷳B旅游學》教學中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我國具有發展生態旅游的良好優勢,生態旅游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游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納斯等地區。至2005年3月,我國已建成自然保護區2349個(不含港澳臺地區),總面積約149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的14.99%。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43個(加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的自然保護區有26個),地方級保護區中省級自然保護區773個,地市級保護區421個,縣級自然保護區912個,初步形成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這些自然保護區匯集了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中的精華,是生態旅游的理想處所。2001年,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調查結果表明:其中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到12個。目前國內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年總旅游人次近2500萬,年旅游總收入近5.2億元,一些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龍頭”。以中國四川省為例,2012年四川省生態旅游接待游客1.8億人次,實現直接收入412億元,帶動社會收入1350億元。其中,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鄉村生態旅游分別實現直接收入59.6億、67.8億、13.6億、271.2億元。再創歷史新高,2012年四川生態旅游直接收入較上年增長33.3%,占林業產業總值的24%。四川省把生態旅游作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把生態旅游作為弘揚和展示生態文明的重要平臺。
二、生態旅游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方案
1.培養環保意識強烈的生態旅游從業人員。本課程選用教材為楊桂華、鐘林生和明慶忠編寫的《生態旅游》,本書在參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融合了作者們所積累的豐富理論知識,高度概括了生態旅游的四大理念內涵。生態旅游的最大特征是保護性,培養從事生態旅游工作的學生首先要樹立高度社會環境保護責任感,教學過程肩負使旅游從業人員具備環境保護和環境道德標準的重任。本課程的學習能使他們對環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引起學生對旅游活動中環境保護事業的了解與關注。因此本課程教學應側重于將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根植于學生思維中,使其在今后工作領域內,有意識、有措施地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2.避免理論課堂教學枯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目前生態旅游主要采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通過大量相關的圖像和音響資料,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直觀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但如果每堂課自始至終使用多媒體,必然導致學生視覺模糊,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其次,由于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學生來不及對所學內容進行吸收、消化,影響了對后續新教學內容的學習。因此,應該增強學生主動學習課程的動力,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可以參與到多媒體授課中來,學生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可到某一景區進行實際調研,對現有景區進行SWOT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本景區二次開發方案,學生再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給教師和學生進行展示,教師和學生對其進行點評,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同時鼓勵將教師課件和學生作業等上網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等。
3.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應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本教材在實踐教學內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應根據教材編寫實驗實習指導書,大力開展實踐教學。當然,開展實踐性教學需要加強學校與政府相關部門、旅游企業、社區管理委員會等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建設生態旅游教學的產學研基地,為實踐性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條件,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實踐學習機會,促進生態旅游教學的高成效循環,有利于促進生態旅游學的理論與教學實踐。此外,為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性與參與性,還可以將實踐教學基地選擇到已開發的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度假區、海島、生態農業區、歷史遺址區、國家公園等,或者到還未完全開發并具有山地、森林、草原、濕地、海洋、人文等地理特征的生態旅游地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合理安排課程學習與社會實踐,使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更加貼近社會發展的需求,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對旅游高等院校而言,面向和服務于旅游產業,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更需要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
4.考核成績反映教學效果不全面,要完善考核方法??己耸菣z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當前,《生態旅游學》的考核形式較為單一,多為筆試形式。統計成績時,平時成績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80%,這樣學生只注重最后的考試結果,使得部分學生在考試前搞突擊,死記硬背,最終也能取得優異成績,因此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情況。因此,建議增加科研論文在考核中的比重,如科研論文占到總成績40%,從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和實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給予評分,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三、結語與展望
《生態旅游學》課程是一門新興課程,為取得本科生最佳學習效果,其課程內容將值得我們在教學改革創新實踐中不斷探索。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應該適時地調整生態旅游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教學目標,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擴大知識面,為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生態旅游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宋云祿.中國生態旅游的現狀與展望——以攀枝花市為例,西南財經大學[D].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2011:11-13.
[2]馬藝芳.大學本科生態旅游學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高教論壇,70-73.
[3]黃建偉.旅游高等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較研究——以康奈爾大學酒店學院與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為例[J].旅游學刊,2009:87-91.
關鍵詞: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本文為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Z2011507)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1月2日
為了實現河北省產業結構優化的發展目標,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將旅游業作為全省主導產業加快培育,使得旅游業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全省旅游接待人數和收入持續增長,2010年河北省接待海內外游客1.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近900億元,比“十五”末接待人次增長近90%,旅游收入翻了一番,接待入境游客92.12萬人次,創匯3.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5.42%和19.03%。但在我們驚喜于旅游業發展成績的同時,不能不注意到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說旅游地環境的惡化、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無煙工業冒煙”等現象,這會嚴重影響河北省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兼顧到生態環境的保護,那么開展生態旅游應該成為河北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生態旅游的內涵
“生態旅游”一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紀八十年代初首次提出,其含義不僅是指所有觀覽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強調被觀覽的景物不應受到損失。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其內涵強調對自然景觀的保護,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為一種發展理念,生態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動全過程及旅游經營管理的各環節,均以生態保護為首要原則,突出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強調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旅游產品,生態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態友好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生態體驗的服務和要素組合;作為一種旅游活動,生態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態價值的地區,用生態友好的方式,體驗生態之美的行為。
二、河北省生態旅游發展優劣勢分析
在旅游業快速發展和競爭激烈的形勢下,要使河北省生態旅游獲得可持續發展,就應對河北省旅游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分析,對其本身的優勢、劣勢有清楚認識,對其外部的機遇和挑戰時刻提高警惕,為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旅游發展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一)優勢分析
1、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生態旅游資源的稟賦條件對地區生態旅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國內外生態旅游發展的實踐證明: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民俗風情等,是開展自然和人文生態旅游的主要場所。符合這些要求的河北省生態旅游資源極其豐富:(1)眾多的名勝古跡。全省擁有世界文化遺產3項4處――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明長城、清東陵、清西陵,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承德、保定、邯鄲、正定、山海關,現有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等具有科研價值的文物12,000余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7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8處,均居全國前列。(2)齊全的地形地貌和秀美的自然風光。河北省是全國唯一兼有海濱、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現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國家級森林公園9處,國家地質公園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處。(3)獨特的民俗風情。永年太極拳、滄州武術、吳橋雜技等名揚世界。(4)璀璨的民間工藝。衡水內畫壺、武強年畫、蔚縣剪紙、豐寧布糊畫等享譽海內外。
2、區位優勢明顯。河北環抱京津,瀕臨渤海,消費群體集中,京津常住及流動人口達3,000多萬人,而且京津地區經濟發達,居民收入水平高,出游能力強,是全國主要的客源地,尤其重要的是該地區的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環境保護意識強,符合生態旅游對旅游者素質的要求。此外,京津兩市是國內外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入境口岸,成為海外游客進入中國的主要口岸之一,故而,河北省可借助優越的地理區位,充分開發進入京津的國內外客源市場。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有利于河北省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
3、旅游產業基礎有一定規模。經過長期開發建設,全省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旅游產業基礎和旅游生產力。目前擁有景區景點450余處,星級飯店313家,旅行社727家,旅游車船公司30多家,中國優秀旅游城市7座,4A級景區30處,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較為配套的產業體系。初具規模的旅游產業基礎為河北省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劣勢分析
1、生態環境脆弱。河北省以復雜的地形地貌為特色的旅游資源,既是有獨特吸引力的生態旅游資源,同時也屬于脆弱易損型資源。因為河北省地處中緯度亞歐大陸東部,季風現象顯著,易發生狂風、暴雨、冰雹等自然災害,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加上過去傳統的旅游發展觀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不考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對旅游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很多河北省適合發展生態旅游的區域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問題:一是土地沙漠化。如承德、張家口兩市土地沙化面積約1.83萬平方公里,壩上4縣土地風蝕沙化面積達54%,其中康保縣風蝕土壤面積占91%;二是水土流失嚴重。河北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3;三是草場退化嚴重。由于長期過量放牧,導致很多山場林草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承德壩上草原退化面積已達3,200萬畝,占總面積的43.4%。這些問題威脅到我省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2、旅游從業人員生態意識薄弱。河北省旅游直接從業人員約46萬人,間接從業人員達到200萬人,但大多數從業人員沒有接受生態旅游方面的教育,其中許多人都不能在知識和技能上完全適應生態旅游發展的需要。他們對生態旅游的知識和特點知之甚少,因而即使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也難以使之達到最佳的旅游效果。
(三)機遇分析
1、生態旅游成為國內外旅游發展趨勢。生態旅游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以來,它已充分顯示出在維護旅游資源與環境質量,維持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方面的優越性,生態旅游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的產業。在我國生態旅游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猛。在1999年國家旅游局確定該年為“生態環境旅游年”之后,全國各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生態旅游實踐活動。這一切都為河北省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河北省應緊跟國際生態旅游的發展潮流,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具有自身特色和影響力的生態旅游產業。
2、河北省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是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契機。為了解決河北省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所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問題,河北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間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建議,其中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和戰略舉措。另外,為了促進河北省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河北旅游的綜合競爭力,河北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研究制定了《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發展規劃》,計劃投資100億元建設充滿活力、帶動性強、國內領先的休閑旅游目的地。產業政策的導向和政府的重視為河北省生態旅游的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環境。
(四)威脅分析
1、業界對生態旅游的研究和理解不足。開發生態旅游是一種新思想、新意識,旅游管理部門對生態旅游的含義、特點以及生態旅游對旅游地生態、社會、經濟的影響缺乏全面、科學的研究,對生態旅游的規劃設計、開發、管理的特殊性研究不足,尤其是對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與生態環境監測不夠,如旅游旺季人滿為患現象嚴重,以至超過生態旅游區最佳環境容量而對生態旅游區資源及生態造成破壞。另外,在實踐中,由于旅游學界對生態旅游內涵的認識尚有不同,致使眾多的生態旅游活動只是貼上了生態旅游的標簽而已,并沒有真正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只要有別于傳統的大眾旅游,凡是與自然的或綠色的有關的就是生態旅游。有的企業甚至拿“生態”做幌子,打著生態旅游的旗號,不惜以犧牲生態資源為代價謀取經濟利益,結果造成環境永久性破壞,與生態旅游的初衷背道而馳。生態旅游在中國還處在探索階段,理論上還有很多誤解需要澄清,實踐中也存在許多偏差需要糾正。
2、鄰近旅游目的地市場競爭。河北省的區位既對生態旅游發展有促進作用,也使其面臨“南北夾擊”的挑戰,周圍的北京、山東、河南等地對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尤其北京是我國旅游業發達地區,優良的服務水平和完善的管理體制對河北構成強烈的競爭,同時河北省的生態旅游資源類型與北京具有雷同現象,但景區面積、景觀條件、知名度和開發程度等大都劣于周邊發達地區。另外,河南、山東等省也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也都在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在周圍區域的生態旅游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情況下,如何在突出地方特色、生態特色上做文章,組合旅游資源,發揮品牌優勢,成就旅游精品路線,形成競爭力是河北省發展生態旅游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三、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大于劣勢,機遇大于威脅,發展生態旅游的潛力很大,只要合理規劃,科學發展,利用機遇來克服劣勢,發揮優勢來迎接挑戰,一定會在生態旅游的發展上顯現出其獨特的生命力。
(一)加強宣傳教育,培養公眾生態旅游觀念。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所以應該加強宣傳和教育培養公眾生態旅游觀念。對社會公眾開展環境保護和景觀生態教育,利用宣傳媒體、學校教育、旅游節活動和其他一切有效形式普及生態環保知識,宣傳保護旅游景觀的重要性及對社會帶來的好處。對各級旅游主管部門的領導和旅游從業人員應進行崗前培訓,加強他們對有關生態旅游的政策、法規、運營規律、操作程序及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真正使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相協調。對旅游者進行生態環保教育,在旅游中讓他們自覺遵守旅游規章,自覺運用生態學原理指導旅游行為,自覺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只有全民的生態素質提高了,生態旅游這一朝陽產業才可能蓬勃發展。
(二)以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為主導,開展生態旅游規劃研究。建議省政府盡快組織編制《全省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整合現有生態旅游資源,完善生態旅游服務體系,使生態旅游有序發展。各級政府根據《全省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制定既符合現實需要,又適度超前的生態旅游發展實施方案。在編制規劃過程中,首先要求規劃者對各旅游地的生態環境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并對旅游者的行為有良好的控制力。其次,要充分了解河北省各旅游地資源、環境的價值、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以資源的生態特色為基點,進行資源與環境保護區劃研究,針對不同類型保護區域,確定相應的開發利用方式、強度與開發秩序。最后,將生態旅游規劃納入地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之中,依靠當地各級政府通過財政、行政、政策引導、信息引導等各種手段,協調解決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三)差異開發,錯位發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旅游布局。河北省應充分發揮自身旅游資源與周邊地區的比較優勢,針對京津日益增加的度假休閑、回歸自然的市場消費需求,突出河北獨特的優勢資源,實現與周邊旅游產品的差異開發和錯位發展。按照“生態河北、綠色河北”的原則,構建環京津生態旅游圈,形成如下生態旅游布局:秦皇島、唐山海濱生態旅游區,應發揮其環渤海優勢,開發海濱度假、森林休閑、民俗、長城和皇家陵寢觀光等生態旅游產品;承德、張家口森林草原生態旅游區,應發揮森林草原、冰雪、古建園林、清文化、遼文化等資源優勢,重點開發森林草原生態觀光、避暑、度假、滑雪等生態旅游產品;太行山綠色生態風景區,應開發濃郁燕趙風情、森林休閑、太行風光、人文古跡觀光等生態旅游產品;廊坊、保定溫泉湖泊生態休閑區,依托溫泉、濕地等特色資源,整合商貿、農業和歷史文化等資源,開發溫泉養生和濕地生態等生態旅游產品。
(四)建立生態旅游示范基地,打造生態旅游精品。根據旅游資源品級及擇優成片開發的理論,可以選取一些資源基礎良好、開發條件優越的生態旅游資源,建立一批生態旅游示范基地,在政策、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扶持,打造成河北省生態旅游精品。生態旅游精品在旅游產品結構中起著支撐的作用,將對生態旅游市場產生較大的吸引力,所以圍繞“生態長城”、“綠色燕趙”、“皇家休閑”和“紅色太行、生態太行”四大品牌,精心設計,打造一批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生態旅游精品,樹立河北省生態旅游產品的整體形象和良好信譽。
(五)加大市場宣傳力度,開展生態旅游宣傳活動。集合目前全省生態旅游區,舉辦生態旅游推介會,樹立河北省生態旅游的整體形象;注重市場營銷,設計生態旅游區的形象、宣傳口號,錄制宣傳片,開展異地或本地的旅游推廣活動;利用政府機關、林業部門、旅游部門的網站和服務窗口,搭建生態旅游信息平臺,及時最新的生態旅游建設動態、生態旅游指南;在京津及環京津等經濟發達地區開展生態旅游宣傳圖片展等活動。
主要參考文獻:
[1]河北旅游政務網.河北旅游2010年工作總結.http://hebeitour.省略,2011.1.
10.
[2]焦慧元,路紫.河北省發展生態旅游的思考[J].商業研究,2006.21.
要害詞:生態旅游;認證;生態旅游等級;評價;問題
Abstract:Establishmentofthesystemaboutevaluatingtheecotourismhierarchyisthekeytotheecotourismcertification.Theecotourismhierarchymainlyusetherelevantstandardstojudgethequalityandthedevelopmentextent.Atpresent,theresearchandpracticeofevaluatingtheecotourismhierarchyinChinaarestillrelativelyfew,whichhasnotformedacompleteandscientificresearchideas.Processofresearchaboutevaluatingtheecotourismhierarchyathomeandabroadarebeenreviewed,analyzedandsummarized,whichwouldbemoreconducivetoscientificresearchofecotourism,anddirecttheecotourismoperatingandmanagement.
Keywords:Ecotourism;Certification;Ecotourismhierarchy;Evaluation;Issue
由于在生態旅游項目開發與生態旅游區的建造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規范和標準來實現其對自然和社會負責的承諾,我國生態旅游發展呈現出令人擔憂的局面。而生態旅游認證的要害是建立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建立生態旅游等級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對于規范生態旅游區建造,促進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引導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目前,有關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在我國還比較少,沒有形成完整科學的研究思路。對國內外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及時回顧、分析并總結問題,是具有方法論意義的,這有利于更加科學地研究生態旅游。
一、生態旅游認證
生態旅游在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的過程中,需要建立相應的規范和標準來實現其保護自然和謀富社會的承諾。依據一定的規范與標準,對生態旅游企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評估,并提出改進意見的過程,就是生態旅游認證(EcotourismAccreditation)。不同的生態旅游認證體系其做法有所不同,其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由負責認證的機構提出詳細的標準體系與指標體系,其次是對被認證的企業或產品的現狀進行評估,確認其在生態旅游相關方面的表現是否達標,假如達標,予以一定形式的承認,一般會授予有關證書或標識(如授予生態標識),假如沒有達標,也會提出改進的建議[1]。從而促進生態旅游經營者改善其環境表現,實現其對自然和社會負責的承諾,促進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世界各地開展了不同層次的生態旅游認證,為規范、推動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WTTC發起的綠色環球是旅游業最早的生態認證制度,也是目前唯一涵蓋了全球旅游業的一個。澳大利亞是最早實行全國性生態旅游認證的國家。2009年5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世界生態旅游峰會進一步提出,要利用國際上認可的原則來制訂認證方案,以鼓勵企業參與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自愿活動,促進消費者的認知,同時,認證制度要反映區域和亞區域的標準,并建立相應的立法框架來實現這一目標。生態旅游認證要求建立一個生態旅游等級制度。
二、生態旅游等級
澳大利亞全國生態旅游認證項目(NEAP)將自然旅游和生態旅游住宿設施、游覽和吸引物產品,分為自然旅游、生態旅游和高級生態旅游三個等級。
李洪波、黃安民參考澳大利亞生態旅游認證項目(NEAP)的經驗,將生態旅游分為四個等級:自然旅游、一級生態旅游、二級生態旅游、三級生態旅游。
周玲強為把生態旅游分割成可操作的階段性目標,將生態旅游等級劃分為非生態旅游、生態旅游、高級生態旅游三個等級。
陳金華、肖壽才、黃暾根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指標體系將保護區生態旅游等級分高級生態旅游、中級生態旅游、初級生態旅游。
黃祖輝、程興火、周玲強將生態旅游評價標準用一個模糊集合表述,分為四個等級:V=(高級生態旅游區,生態旅游區,準生態旅游區,自然旅游區)。
可見,生態旅游等級主要是利用有關標準來區分生態旅游的質量和發展程度。這樣就把生態旅游分割成可操作的階段性目標,為那些所得等級不高的景區提供了激勵和改進的途徑,鼓勵景區的持續改進。
三、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狀況
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主要是通過生態旅游認證研究和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來體現的。
旅游業的綠色認證體系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才出現,其后不斷地把社會和經濟以及環境標準納入其中。目前,全世界范圍內確定了約250種旅游業標準,包括行動規范、獎勵、標準檢測、最佳實踐和大約70種提供批準標識或標志的生態標簽和認證體系[2]。國外有些學者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標準與行動措施作了較細致的研究,對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提出一些建議性的細則[3]。從國外各種形式的生態旅游認證過程中可以看出,對生態旅游等級進行評價主要從兩大角度進行,即基于表現的標準的角度和基于過程的標準的角度。表生態旅游評價指標及其判別
關于生態旅游的檢驗和等級評判標準,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提出了生態旅游的三大檢驗標準:(1)生態旅游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2)對象應該受到保護;(3)社區的參與。而孫玉軍等詳細的列出了生態旅游的評價指標以及判別的標準,如上表:[4]
有學者針對目前我國各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程度不一的情況,提出實行生態旅游認證制度多元化,建立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這種階段式的體系更為合適的觀點[5]。
李星群、廖榮華從自然保護區的非凡性出發,分門類設置了70項評價指標,比較系統的構建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為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設計和體系構建提供了參考。呂陽采用熵技術支持下指標權系數賦值的方法構建了具有三個層次和共84個詳細指標的生態旅游區識別指標體系,并根據該指標體系對遼寧省部分景區的屬性進行了判定。程道品、何平、張合平為反映生態旅游示范區建造效果,在三個層次(準則層、指標層、要素層)上構建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的評價指標體系,對46個指標要素設立了評價標準,用AHP法對其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并用四個等級來評價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白鷗和周玲強均在總結生態旅游認證標準和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最新進展的基礎上,采用德爾法和因子分析構建了共有42個指標的具有三個層次的生態旅游認證指標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項指標的權系數,并分別在實證分析中檢驗了其適用性。黃祖輝、程興火、周玲強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來構建由4個準則層、13個領域層和59個指標構成的生態旅游區認證等級指標體系,并對浙江省臨安太湖源景區作了實證分析,此研究發展了構建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的方法。
但以上研究者大多未對生態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和生態旅游景區生態程度與生態旅游等級的聯系作細致的闡述和分析。
借用新的研究方法還有,魏敏、馮永軍、李芬等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方法進行農業生態旅游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其中利用了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來確定評價因子的權系數。該研究給不同的農業生態旅游地進行打分,但并未根據所得分值進行等級劃分。
李洪波、黃安民提出了生態旅游評價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和兩個新概念,即生態程度、生態旅游等級,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試圖通過等級評價的方法來界定生態旅游。他們認為對生態旅游通過評價,確定等級后,首先可以了解某一目的地生態旅游的整體狀況;其次還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在此研究基礎上,李洪波、陳金華將生態旅游目的地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旅游、一級生態旅游、二級生態旅游及高級生態旅游,并將“生態旅游程度”作為評價的總目標,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設置了相應的類指標體系,并從理論上探討了詳細的評價方法。但此兩項研究并未作深入的實證分析,實際上只是提出了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的假說。
四、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存在的問題
1.對生態旅游的精確含義缺乏一致性的理解使生態旅游難以建立統一的評價和衡量標準
其一,從概念上來界定、衡量生態旅游難度很大。
現有的生態旅游定義不下百余條,每一種都有自身的側重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出發,結合自己的理解定義生態旅游。雖然沒有任何一種定義能夠包含生態旅游的全部內涵,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不同見解的研究思路是有助于一個學科的發展,是學科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然而對于業界而言,從如此眾多的定義中去理解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是困難的。生態旅游經營者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生態旅游的理論。許多生態旅游被當作一般傳統旅游來經營。生態旅游已經成為商業標簽在各種各樣境況中被廣泛使用,甚至常常被濫用?!坝行┳苑Q的生態旅游,根本就沒有顧及到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所以不打折扣的生態旅游主流路線是罕見的。當在可持續性標準的旅游路線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的時候,是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產業的”(MegarEplerWood,2009)。
“換句話說,生態旅游的理論還未真正勝利地付諸實踐”[6]。于是在實際經營中,“變形”的生態旅游時有發生,因此,對概念理解的偏差,使“現象的”生態旅游與“期望的”生態旅游之間出現了相稱大的差距。這正是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所關注的問題[7]。
其二,偏重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
生態旅游還表現出受益者主體的共生。生態旅游的受益主體由政府、旅游業、旅游者、當地社區、學術界、志愿部門、保護機構和媒體8個受益主體組成。在生態旅游系統中,這8個不同的受益主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從生態旅游中獲得利益,即他們是生態旅游利益的共同體;不同點是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發揮的作用不同,即所擔負的責任和義務有所差異。生態旅游就是要在自然環境和(或)文化敏感的區域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此目標的實現,決定了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構建必須關注所有利益相關者利益的調解程度和行為的協作方式,在體系中設計相應的指標予以反映。只有在一個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建立新型的利益平衡機制才能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個體理性的主觀動機最終帶來集體理性的客觀結果,實現四個維度上的可持續性[8]。因此,生態旅游的發展實際上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存在一個資源(自然、文化、權力等)的分配和利益(環境、社會、經濟等)的平衡過程,是利益相關者之間通過交易、調解、利益讓渡和責任而進行社會建制的過程。而現有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存在偏重一個或少數幾個利益相關者的現象,因而幾乎沒有關注這一社會建制過程。
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多維目標上。生態旅游是以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的總體目標而不是以企業的盈利和旅游者的最大享受為指導原則,是以資源而不是以旅游者需求為核心的,因此需要在保護區、旅游者、旅游企業、非政府機構、專家及學術機構、當地政府之間建立一個合作機制,從而使上述主體共同形成一個整體。同時,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也從服務與被服務轉變為調解與合作[9]。構建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應以整體內的調解與合作作為主要的出發點。
2.對生態旅游目的地復合評價存在誤解導致生態旅游等級喪失獨立存在的意義
其實質上,旅游景區與旅游目的地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
旅游景區是我國旅游研究和實踐中主要使用的一個詞匯,其含義應該是,一個以為旅客提供旅游產品和服務為主的場所,其主要功能是吸引游客,將旅游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2009年9月30日,國家旅游局的《旅游區(點)質量等級評定辦法》中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正式開業接待旅游者一年以上的旅游區(點),包括旅游景區景點、主題公園、游樂園、度假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動物園、植物園、文博院館、美術館等,均可申請參加質量等級評定?!痹谶@一規定中除了旅游城市與世界遺產單位沒有列入其中外,幾乎所有可作為旅游發生地的場所都包括了。
旅游目的地(TouristDestination)是國際旅游研究和實踐中常用的詞匯,一般情況下,相稱于我國的旅游景區。它是一個相對概念,可以指一個州,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城鎮或一個詳細的旅游景區。與旅游景區概念相比,外延要寬泛得多。再則,旅游景區所代表的功能范疇也少于旅游目的地。所以,旅游目的地指任何有旅游行為發生的場所,且沒有旅游區(點)的旅游規定性。而且作為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更具有游客對于目的地的單向性。
將生態旅游目的地,如自然保護區歸類至旅游景區(點)內是不合適的。這樣做,忽略了一個功能上的問題,即多數生態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功能并非是吸引旅客,發展旅游業,而是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具有復合性,其中的生態旅游業務只是一個輔助手段。以自然保護區為例子,根據IUCN提出的11類治理模式中,保護區的主要功能是保護、控制、科研、教導、維護等,而生產利用和旅游開發并不是其主要功能[10]。
從上述中可以看出,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具有復合性。將生態旅游目的地視為一般景區(點),無疑是抹去了傳統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的本質區別。這對生態旅游的發展將產生誤導,使評價生態旅游的標準與大眾旅游相比失去獨立存在的意義。又因為,生態旅游活動主要發生在目的地,生態旅游者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的過程行為與其他旅游者并無太大的區別,其行為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主要考察其在生態旅游區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活動內容。所以應將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范疇主要限制在一個詳細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如保護區、國家公園、自然遺產地等)之中,這樣有助于區分評價生態旅游與傳統大眾旅游不同的標準。
3.缺乏具有生態倫理觀的研究理念來指引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的構建
生態旅游屬于限定性的旅游類型,生態旅游有著自身的約束條件,研究生態旅游約束條件的表現程度和生態旅游的等級是息息相關的。所以研究生態旅游的約束條件應成為生態旅游研究者關注的問題之一。生態一詞在生態旅游的限定條件中被賦予了兩層非凡含義。首先,它一定是某種限定條件的化身;其次,它與自然生態平衡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
生態旅游的經營方式應區別于傳統的旅游經營。前者所關注的因素在本質上有別于后者。生態旅游項目一般都位于原始的或脆弱的生態系統內,鑒于此,生態旅游項目對環境具有很大的潛在影響。這些地區往往生物種類豐富,這是它們吸引生態旅游的一個原因,但是它們的環境也很容易受到破壞。與其他旅游方式相比,生態旅游危害所依賴的環境資源的風險更大,比如:人口過度擁擠,為了增加道路和建造設施而砍伐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環境的喪失,對稀缺資源的競爭加強,吸收能力弱或無吸收能力地區廢物和污染增加。所以生態旅游項目的經營必須以維護生態旅游地的生態平衡為前提。
生態旅游地的生態平衡大致包括三個方面:(1)自然旅游資源的生態平衡;(2)人文旅游資源的生態平衡;(3)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及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的生態平衡。
生態旅游地平衡理論在不同的地點、不同時間有著不同的應用結果,只能參照而不能隨意完全照搬和照辦其他地方的經驗。因為生態旅游理論是科學,旅游資源的內容不同,生態旅游的平衡點就不一樣。確定生態旅游之生態鏈的平衡點及變化幅值,以及在變化幅值內的生態旅游四要素①的各種組合是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的核心和基礎。[11]
正由于上述原因,在生態旅游經營中,人們應該更加關注環境狀況,以一種新的生態倫理觀來治理組織,以達到對環境的最小影響。對生態旅游的研究應該保持將生態倫理觀灌輸到生態旅游的實踐中去。“將環境觀引入經營者的經營準則是區別生態旅游產品與傳統旅游產品的重要部分”(CarolPatterson,2009)。
4.現基于各種理論建立起來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大多缺乏可操作性
其一,現制定的評定生態旅游等級的標準和原則多種多樣,實施起來困難重重。由于沒有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非凡是缺少業界的參與,基于各種理論制定出的規則和標準參差不齊,因而在實踐中或者難以貫徹,或者無人理解。同時,生態旅游中涉及的要素很多,有環境的、產業的、社區的等等,而且原因和影響之間可能會存在很大的時間滯后性,如生態旅游活動所帶來的文化方面的影響,就是一個緩慢影響的過程[12]。因此需要在實踐中反復觀察研究這些要素與生態旅游的內在聯系,這也給制定適合的原則和標準帶來了困難。
其二,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逐步向“基于表現”與“基于過程”相結合方向發展才能符合生態旅游治理實踐的要求。如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應包括能全面反映生態旅游治理績效方面的指標。在建立生態旅游評價體系時,“基于表現”的指標和“基于過程”的指標應該是互補性的。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治理績效包含在生態旅游“基于表現”的標準里,反映了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治理水平和治理目標的實現程度。
其三,生態旅游的發展是迅速的,產品數量迅速增大,也就是說,它處在動態當中。若要制定長期不變的原則和標準是脫離實踐要求的。若要使制定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適應生態旅游的發展,要害的是如何提高評價標準,或者說如何設計指標和構建富有彈性的評價體系以保證生態旅游環境的可持續性。生態旅游等級的評價,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是一個復雜、模糊的過程,它的評價不能簡樸地用一個精確的數學量來度量,用模糊語言來描述是非常合適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每一個單項指標,都是從不同的側面來反映景區生態旅游開展情況。生態旅游評價所涉及的各因素隸屬函數關系的確定要根據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的兩種方法來確定。
5.現建立起來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沒有考慮到生態旅游體驗
旅游個體通過與外部世界取得暫時性的聯系從而改變其心理水平并調動其心理結構的過程,就是旅游體驗。這種體驗是旅游者的內在心理活動與旅游客體所呈現的表面形態和深刻含義之間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結果,是借助于觀賞、交往、模仿和消費等活動方式實現的一個序時過程[13]。生態旅游由于詳細的旅游目的、方式等不同而有別于其它旅游方式,但它仍舊是一種旅游方式。生態旅游產品具有普通旅游產品所具有的共性,生態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產品與服務的消費有一個過程,是一段經歷,所以也存在旅游體驗,即生態旅游體驗。
Pinell與Gilmore在《體驗經濟》一書中,將“體驗”詳細分為四類:娛樂、教導、暫避現實和審美。旅游業被公認為天生的“體驗產業”,旅游者離開日常工作、居住的環境(暫避現實),接受跨文化與異域風情的洗滌(審美),盡情享受休閑時光(娛樂),并通過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靈感觸,獲取精神的成長(教導)。旅游體驗是旅游世界的硬核。不管是對旅游者還是對向旅游者提供服務和產品的旅游企業治理經營人員而言,旅游體驗的質量都可以說是他們從事旅游及相關活動的生命線,高質量的旅游體驗給旅游者以預期甚至超過預期的旅游滿足,從而奠定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長久基礎[14]。因此,體驗是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鑒于體驗價值已成為旅游產品能否熱銷的重要指標,因此,在進行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時,應充分考慮各項評價指標的體驗程度。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游客旅游是為了獲得某種舒暢而獨特的體驗。旅游體驗的核心在于真實性和參與性。旅游經歷就是游客參與旅游活動的結果,游客追求活動的真實性與參與性。真實程度和參與程度與體驗效果直接相關,真實程度和參與程度越高,體驗效果越好,反之則越差[15]。旅游體驗的真實性是建立在旅游對象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的。生態旅游者更加重視體驗程度。
綠色環球21生態旅游國際標準體現的原則要求生態旅游:(1)向游客提供親身的、直接的自然體驗(集中于自然區);(2)提供能夠更好地理解、欣賞和享受自然的機會(解說);(3)敏感性的解說;(4)持續性維持并提高消費者的期望。該標準針對每個原則設定了詳細的詳細指標,集中于對“過程”和“表現”的衡量,以提高生態旅游者的體驗程度。
旅游體驗影響因素受旅游者的客觀與主觀條件的影響。旅游者獲得旅游體驗的強度因人而異,但主要由旅游景區各種因素決定的。旅游景區的中央任務不是單純提供旅游產品與服務,而是為游客塑造難以忘懷的旅游體驗。對于生態旅游者來說,為了塑造最優的旅游體驗,旅游景區應該將生態旅游體驗主題化,以正面線索強化主題印象、淘汰消極印象,提供紀念品,并重視對游客的感官刺激。
建立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體系,要從游客的角度出發,為部分評價因子設置體驗系數,這將有助于真實反映生態旅游產品的價值。比如,很多旅游區在做生態旅游資源評估和市場推廣時,珍奇野生動物資源是重要的資本,但實際情況卻是,可能因為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很小或者根本不可能讓普通游客接近,所以對游客而言,其生態旅游體驗價值幾乎為零,體驗系數在這種情況下就能起到一定的矯正作用。
注釋:
①王敬武認為生態旅游理論是研究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媒介和環境(也包括旅游環境)之生態化意義下的想互關系和變化規律的科學,該觀點突出了生態旅游環境不同于一般形式旅游的環境。詳見:論生態旅游的內涵及規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5-100.
參考文獻:
[1]鐘林生鄭群明石強:中國實施生態旅游認證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2:112-116.
[2]MarthaHoney.Ectour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hoOwnsParadise?[M].Washington,D.C.:Islandpress,2009:2-19.
[3]Shores.TheChallengeofEcotourism:ACallforHigherStandards[M].NewYork:CABIPublishing,2009:213-218.
[4]孫玉軍劉艷江趙炳柱:生態旅游及其評價指標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2009,3:109-110.
[5]甄翌:關于建立我國生態旅游認證制度的思索[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治理,2009,7:41-43.
[6]SherylRoss,GeoffreyWall,Ecotourismtowardscongruencebetweentheoryandpractice[J],TourismManagement,2009,20:36-42.
[7]李洪波黃安民:生態旅游等級評價——一個理論框架[J].生態經濟,2009,10:130-134.
[8]楊桂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四維目標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9,5:71-77.
[9]宋瑞:我國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36-41.
[10]DavidA.Fennel,Ecotourism:an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gePress.2009:43.
[11]王敬武:論生態旅游的內涵及規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5-100.
[12]周玲強:生態旅游區認證標準及推廣過程中政府行為研究——以浙江省為例[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13-87.
[13]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204.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是利用多顆人造地球衛星,直接在空中將遙感圖像定位,從而能夠精確定出探測目標的準確位置,進行對探測目標的實時位移變化的研究,進一步發揮遙感技術的實際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是由計算機硬件、軟件和不同的方法組成的系統,給系統設計支持空間數據的采集、管理、處理、分析、建模和顯示,以便解決復雜的規劃和管理問題[5]?!?S”技術在各自應用領域各具特色,但亦有其局限性。三者融合在一起,相互取長補短,最終實現信息實時,準確,整體、快速、動態的反饋與管理。
2“3S”技術在森林生態旅游上的應用
2.1在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調查中的應用基于GIS技術,建立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調查的空間數據庫,不僅優化了查詢和管理等方式方法,而且還憑借其強大的空間分析處理能力,迅速完成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調查評價工作。利用RS技術將高分辨遙感影像圖全面、形象直觀地反映區域的地理要素,并根據其所反映出的色調、形狀、范圍、紋理等要素,來營造出森林生態旅游區域內的資源數量和質量。并采用GPS的導航定位技術,可為旅游資源的分布提供準確的定位。2.2在生態環境動態監測中的應用根據森林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區域性、實時性、整體性和周期性的特點,其調查成果要求有較高的精準度。因此,應用常規方法對其進行動態監測,不但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也會因耗時過長造成結果不精確,特別是在歷史數據的獲取、動態監測的時間以及數據的更新等方面無法滿足要求。而RS技術可以將歷史數據、動態監測以及數據的更新的問題一一解決,并滿足了對資源生態環境進行大范圍、動態、周期性監測的要求,從而為生態環境監測提供了技術和成果精度保證;GIS技術強大的空間信息管理與分析和數據庫更新的功能,使區域范圍內大量的遙感信息和衍生的資源、生態環境專題數據得到有效統一的管理,因此是進行區域生態環境和資源動態分析,建立動態數據庫的最佳手段;GPS技術高精度的定位使遙感信息、各種生態環境和資源專題數據及研究成果的空間精度有了可靠的保障?!?S”技術的集成應用,實現了區域性調查和動態監測,有效地解決生態環境等領域內各種信息由原始數據的獲取、分析、處理,直至成果的多維直觀顯示等一系列實用性技術難題,為有特色的生態環境提供景觀旅游服務。2.3在森林生態旅游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在森林生態旅游活動中,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人類活動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以保護環境為前提,對生物、水土、大氣、噪聲等各個因子進行空間評價和分析,并以專題圖的形式呈現。GIS充分發揮其優勢,在環境影響范圍內不斷表現其過去、現在以及可預測的將來各要素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累積。運用GIS技術可以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多因子的綜合評價,例如污染物數字濃度模型生成、景觀視覺效果可視性分析、坡度坡向三維立體效果分析、水文分析、評價圖形生成等。GIS和RS技術結合還可生成不同的土地利用專題圖,如某一區域的生態系統植被分布圖、水體分布圖、交通系統圖、農業用地和城市用地圖等,可用于綜合評價區域環境影響和戰略環境影響。2.4在森林生態旅游信息管理與服務中的應用基于GIS技術進行森林生態旅游的信息管理與服務,可以方便信息系統的更新與查詢,并可以進行多信息源支持下的輔助模擬與決策。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態旅游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動態維護的旅游信息系統,更為適合不同需求的游客來擬定旅游方案。同時,根據森林生態旅游信息管理系統,游客可根據某一屬性的所有空間特征的位置和分布優先進行選取,亦可對路線、距離和時間等方式迅速檢索出所需的數據。
3結語
【關鍵詞】波特五力模型 養生旅游 終南山地區
本文為西安市社科基金專項課題“終南山地帶養生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XF301)研究成果之一。
養生旅游(Wellness Tourism)在20世紀30年代起源于美國和墨西哥,是一種以養生為目的,滿足旅游者追求醫療保健、強身健體、身心放松等需求的新型旅游產品。我國養生旅游開始于2002年南寧中藥養生旅游和海南三亞康體保健旅游,隨后在山東、四川、黑龍江等地迅速發展,并逐漸成為全國旅游熱點。
波特五力模型概述
波特五力模型是邁克爾?波特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用于進行行業分析和競爭戰略研究的理論模型,可以有效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和行業的基本競爭態勢。五力分別是: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潛在進入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有的競爭能力,見圖1。任何行業一種可行性戰略的提出首先應該確認并評價這五種力量,從而分析其競爭環境和態勢。
1.供應商
隨著養生旅游逐漸成為時尚,《旅游時代》雜志盤點了中國十大養生旅游地,分別是福建武夷山、杭州西湖、湖北神農架等,雖然陜西終南山地區未位列其中,但是與這些傳統養生旅游地相比,終南山地區有其獨特的養生旅游資源優勢。
(1)自然資源優勢
終南山地區是指秦嶺中段在西安境內的北麓山區,東起藍田楊家堡,西到周至太白山南梁梁脊,東西長約200km,總面積約4851km2。該地區地域范圍廣,自然旅游資源種類眾多,有數十座著名的山峰,包括黑河國家森林公園、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十余個自然風景區。終南山地區風景秀麗,環境幽靜,氣候涼爽,保持了自然原始的生態環境,這無疑是終南山地區發展養生旅游的自然資源優勢。
(2)人文資源優勢
終南山秀美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歷代文人熱衷游覽的勝地。在全唐詩集2200多位詩人中,僅到過終南山下的藍田游覽、旅居或任官的就有230多位,留下了400多首傳世之作[1]。終南山的俊美還吸引封建帝王在此建離宮別苑,凸顯出該地區的人文內含,如秦皇漢武所建的上林苑、隋唐兩代在周至黑水峪建的仙游宮、在太平峪建的太平宮等。另外,終南山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和佛教勝地。而作為佛教圣地,中國佛教宗派中六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在終南山。終南山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人文資源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構成了該地發展養生旅游的優勢。
2.購買者
文章從旅游者旅游動機、可自由支配收入、閑暇時間分析養生旅游產生的條件,同時運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對終南山地區的養生旅游市場需求進行分析。
(1)旅游動機
旅游動機是推動人們進行旅游的內部驅動力,旅游者進行養生旅游主要有七大動機:延年益壽、修身養性、修復保健、生活方式體驗、養生文化體驗、醫療、強身健體[2]。這些養生旅游動機的產生和人口老齡化加劇及亞健康人群增加這兩個社會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國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截至2009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7億,并且每年增長3%以上。而陜西省在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人口老齡化進程,90年代人口老齡化逐步加速,至2005年末,全省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19萬,較2000年的218.41萬增長46.06%[3]。隨著老齡化的加速,老年人對延年益壽、保持健康的需求與日俱增,這種巨大的市場需求成為終南山地區發展養生旅游的基礎,因此近中距離的銀發市場是該地區養生旅游的重點客源市場。
亞健康人群增加是產生養生旅游動機的另一個重要外在因素。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僅占人類總數的5%,有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4]。我國內地城市白領中有76%處于亞健康狀態,且沿海城市這一比例高于內地城市[5]。而以修復保健、保持身心健康等為目的的養生旅游為這一日益擴大的亞健康群體提供了一種新型旅游方式。
(2)可自由支配收入
可自由支配收入是旅游者產生旅游行為的重要條件,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從2000年至2011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增長到21809元,增長了3.5倍,而陜西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124元增長到18245元,增長了3.6倍。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必將促使其購買能力的提升,而只有當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達到一定層次時,才會有旅游的欲望,進而產生養生旅游動機并進行養生旅游。陜西省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將導致養生旅游需求逐漸增加,而終南山地區是陜西省居民進行養生旅游的絕佳勝地。
(3)閑暇時間
從2008年元旦起,我國開始實行新的節假日調整方案,形成春節和“十一”兩個黃金周及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元旦五個小長假,目前,我國法定節假日和雙休日已經達到115天。同時,《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的實行使工薪階層有一定可以自主選擇時間的帶薪年休假,一年中平均休假時間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從而使養生旅游者有更多的出游時間。
(4)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與養生旅游需求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消費數量不變的條件下,消費者從某種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旅游者對于大眾旅游產品的消費一般來說都會產生邊際效用遞減現象,但是對于養生旅游這種體驗性較強的專項旅游活動,并不一定符合這一規律。因為隨著出游次數的增加,森林養生、水療養生等養生旅游產品使人們不斷體驗到樂趣,從而更加愿意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因此,隨著人們養生旅游產品消費數量和次數的不斷增加,對其滿足程度和需要的迫切程度越來越高,其邊際效用也不斷增加。這一規律使得終南山地區的養生旅游市場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3.潛在進入者
養生旅游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是醫療旅游。醫療旅游是國際旅游市場上醫療和休閑旅游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是指旅游者以治療疾病、康體療養、觀光休閑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我國發展醫療旅游具有明顯的優勢,主要包括悠久的中醫文化,豐富的醫療旅游資源,如溫泉、藥膳等,同時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醫療價格相對較低。顯然,醫療旅游在我國發展潛力較大,而終南山地區也有發展醫療旅游的資源,如豐富的溫泉資源等。養生旅游和醫療旅游相比,主要有以下區別,見表1。
兩者相比,養生旅游適合更多的旅游者,涵蓋范圍更廣,功能更多樣,追求長遠利益,與養生文化、養生產業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與醫療旅游相比發展潛力更大。
4.替代產品
生態旅游是養生旅游的主要替代產品。終南山地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植被覆蓋良好,空氣質量優良,已開發形成樓觀臺森林公園、終南山森林公園、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景區,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業。而西安世園會的成功舉辦及低碳時代的到來,為終南山地區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養生旅游與生態旅游相比,主要區別如下,見表2。
通過比較發現,兩者在依托資源和著眼點方面有相似之處,但在旅游動機方面有本質區別,同時,養生旅游的旅游市場范圍更廣,這使其雖然目前剛開始興起,但發展空間更廣闊。
5.現有競爭者
養生旅游這一新型旅游形態的現有競爭者是傳統旅游,傳統旅游的主要特點包括發展成熟、穩定客源、知名度高等。而養生旅游與傳統旅游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包括:(1)廣泛性。養生旅游者的涵蓋范圍較廣,已經擴展到老中青各年齡層,滿足不同層次旅游者的消費需求。(2)長期性。養生旅游并不以觀光為主,而是以體驗為主。因此,通常情況下養生旅游者在養生旅游地停留時間較長,不同于其他旅游者走馬觀花的傳統旅游方式。(3)保健性。養生旅游把“養生保健”貫穿于養生旅游產品設計、資源開發、活動安排、配套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4)體驗性。養生旅游本身就是一種體驗,旅游者通過親自體驗健康的養生生活方式來調理身體機能,使身心達到健康狀態。陜西省傳統旅游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多以觀光和人文類旅游產品為主,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著產品類型單一、開發缺乏整體規劃等問題,終南山地區養生旅游的興起將會對其產生一定沖擊。
總 結
通過分析發現,終南山地區具有發展養生旅游的優勢資源,近距離的銀發市場是該地區養生旅游的重點市場,而亞健康人群和女性市場也具有發展潛力。該地區養生旅游的潛在進入者是醫療旅游,替代產品是生態旅游,兩者都對養生旅游產生一定威脅,但是養生旅游較兩者市場范圍更廣,著眼于長遠利益,更符合人們追求身心健康的需求,發展空間更廣闊。傳統旅游是養生旅游現有主要競爭對手,目前,陜西省傳統旅游在市場上所占比重最大,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且這一局面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改變。因此,若能將養生理念融入傳統旅游,終南山地區養生旅游依托陜西旅游這一大品牌打造知名度,而陜西旅游因為終南山地區養生旅游的開發使其旅游產品體系更完整,兩者相輔相成,則養生旅游這一新型旅游形式發展勢頭將更加良好。
參考文獻:
[1]苗禾田.終南山旅游文化資源亟待開發[N].各界導報,2010-4-16.
[2]楊光,林峰.生態養生旅游開發[N].中國旅游報,2006-6-19.
[3]李俊紅.陜西省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22 (4):65-69.
[4]王育學.亞健康――21世紀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02:15.
關鍵詞:臥龍湖; 濕地;生態旅游;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6-0100-03
1 濕地與生態旅游
濕地作為地球上的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其價值超乎人們的想象。然而,近幾十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破壞,濕地是全球最受威脅的生態系統之一。為了保護濕地,同時讓更多的人能夠享用濕地資源,濕地旅游走生態旅游的發展道路是唯一的選擇,這也是旅游業對社會、人類、地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1.1 生態旅游內涵與特征
1.1.1 內涵
“生態旅游”一詞,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加以詮釋。目前國內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高達70多種,但將它們集中歸納起來看,其基本內涵可表達為: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觀點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針,以自然生態環境和相關文化區域為場所,為體驗、了解、認識、欣賞,研究自然和文化而開展的一種對環境負有真正保護責任的旅游活動,是專項旅游的一種形式。
1.1.2 特征
(1)保護性。與傳統旅游業一樣,生態旅游也會對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生態旅游是針對傳統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負面影響而提出的,保護性是它區別于傳統旅游的最大特點。
(2)專業性。生態旅游具有比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它要求旅游設施、旅游項目、旅游路線、旅游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游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和提高游客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此外,專業性還體現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
(3)參與性。生態旅游的參與性主要體現在旅游者和社區參與兩方面。生態旅游可以讓旅游者親身體驗大自然的奧秘,從大自然中獲得知識和樂趣,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有利于自然與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社區公眾的廣泛參與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成功的前提與保證。只有當地居民意識到自己能夠參與到旅游的各項開發、管理決策中,他們才會對旅游開發持積極態度。
1.2 濕地走生態旅游道路的意義
1.2.1 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濕地旅游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對旅游活動的利益相關者和旅游開發、利用的全程均提出“保護性”的主旋律?!吧鷳B化”的發展道路要求濕地旅游的所有利益相關者, 都必須表現出對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意愿與行為, 并有顯著的保護效果。同時,目前我國很多濕地都面臨著濕地資源開發和社區經濟發展等多重壓力,由于開發與利用不當,往往對濕地形成毀滅性的破壞。濕地旅游的“生態化”道路不僅解決社區發展問題,更為重要的它將資源保護貫穿于開發利用的始終,實現了濕地資源的保護性開發。
1.2.2 增強民眾環保意識
生態旅游所強調的是傳統旅游所沒有充分重視的生態環境教育功能。作為濕地生態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的旅游者,在享受濕地生態系統的同時,可以充分了解更多的生態與環境知識, 引發旅游者對人與環境內外關系的進一步思考, 提高其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隨著生態旅游的不斷發展,教育對象從旅游者迅速的發展至旅游開發商、決策者、管理者等, 從而使濕地的環境教育的受益面更大。此外,教育的手段已突破傳統的只靠旅游者用心去感應,現已發展為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藝術等手段展示自然,隨之呈現的教育效果也大大提高。
1.2.3 帶動社區全面發展
濕地生態旅游,同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動一樣,對旅游目的地而言都是一種經濟“注入”,都會對社會發展形成有效拉動。為了提高目的地的可進入性,社區政府要做好以道路建設為代表的先期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從而全面推動社區建設進入一個更快的非常規發展階段。此外,由于社區公眾的廣泛參與是濕地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成功的前提與保證,必將促使社區公眾在濕地發展生態旅游過程中,不僅獲得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而且提高其環保意識、增加環保知識,使自身的素質得以提升。特別是濕地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必然會限制居民單純消耗濕地資源這種“不經濟”生產方式,這樣發展生態旅游將成為社區一條更健康的發展道路。
2 臥龍湖濕地現狀分析
2.1 自然地理特征
臥龍湖是全省最大的內陸濕地,位于康平縣東關鎮境內,屬半人工半天然濕地。2001年經省政府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水禽棲息地和水生物資源為目的的湖泊型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范圍達112平方公里,東西長9公里,南北寬13公里,是包括水面、沼澤、塘、濕草地、灘涂組成的內陸型天然濕地生態系統區域。1998年的調查顯示,湖區生物種群達到550多種,有水生植物48種、浮游植物154種、魚類39種、鳥類14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5種、二級重點保護鳥類19種。臥龍湖位生態系統敏感脆弱,是國家一級生態敏感帶,與一般濕地相比,它的生態功能尤為重要。同時,臥龍湖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抵御科爾沁沙地南侵和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對于改善遼西北沙化地區的干旱氣候、凈化環境、補充地下水和調解水生態循環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濕地變化及原因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出,近幾年臥龍湖濕地的湖泊水面和沼澤具有明顯的減少趨勢,而耕地、草地則具有較明顯的增加趨勢。廣闊的湖面和沼澤草甸為多種多樣的動、植物提供了棲息、繁殖、停歇等場所,是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基礎。但是,2000年后,臥龍湖濕地面積加速縮小,濕生植被逐漸被旱生植被代替,沼澤草甸呈現了明顯的退化趨勢,出現了逆向演替現象。耕地面積的增加嚴重加劇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農藥化肥的使用造成濕地水污染這都說明了臥龍湖濕地處于嚴重退化狀態。
(數據來源:王麗霞等,《臥龍湖濕地動態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遼寧城鄉環境科技,第27卷 第3期)
造成臥龍湖濕地這種劇烈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高溫少雨是導致臥龍湖干涸的重要自然因素外,人為的不當利用對臥龍湖形成了致命破壞。首先,從 1994 年~2000 年,沈陽希貴集團先后在臥龍湖周圍修筑了10m寬38km長的封閉堤壩,在還有一道綿延55km長的環湖公路。為發展旅游業,建設了碼頭、湖內堤壩、湖心島,分割了完整的生態系統,阻斷了入湖的水道,這一切不合理的開發加速了濕地退化。此外,不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違背了濕地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規律,最終導致土地沙化。東西馬蓮河是臥龍湖濕地的主要補給水源,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人們攔截了臥龍湖的補給水源,發展經濟價值較大的水稻生產,因此奪走了臥龍湖的大部分水量。人們大面積圍墾臥龍湖周邊的土地,進行高密度種植,這樣導致土壤潛在生產力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有機質和其它養分含量均呈下降。
3 臥龍湖濕地旅游的“生態化”策略
3.1 規劃生態旅游區,合理策劃旅游線路
3.1.1 規劃濕地生態旅游區
根據臥龍湖濕地的實際情況,把其空間劃分為三個生態旅游區:核心生態保護區、緩沖游覽區和密集游覽區。
核心生態區為生態敏感區,應盡量避免人為干擾,實行全封閉保護,僅供科研人員使用。核心生態保護區的面積應該滿足主要保護物種的最小棲息面積。緩沖游覽區主要功能是隔開核心生態區和密集游覽區,用以緩解旅游活動對核心生態區的影響。緩沖游覽區一般只進行一些與核心生態區活動相符的活動,主要包括研究、環境教育和培訓,或根據經營管理的需要所進行的其他有益的活動。緩沖游覽區的邊界由重點資源保護區邊界與旅游經濟效益所能允許的面積的最大邊界間的距離決定。區內可供游覽,但嚴格控制游客數量。在區域內可設置一些隱蔽觀賞設施,但對設施的選址、設計均提出較為嚴格的要求。密集游覽區為主要旅游活動區,游人活動集中,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證人類活動對濕地生物的威脅最小。一些觀賞小道可設置在耕地周圍,保證濕地生物不受驚擾。
3.1.2 確定生態旅游線路
濕地旅游區內道路建設是生境破壞的主要原因。為了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應控制旅游道路的建設,包括陸路和葦地水道。在核心生態區內禁止修建旅游小路。在緩沖游覽區,相鄰兩條小路間的面積應滿足該區域禽類的最小巢居面積,小路間最好不形成閉合區域,且應沿核心生態區呈放射狀延伸。在密集游覽區,為了減小旅游活動對區內物種的影響,旅游道路與鳥類活動間的最短距離以人類能夠接近而不干擾物種的最近距離為宜,數據須經生態考察獲得。此外,在蘆葦分布區,對區內生物的影響主要是水上活動。水道的規劃與旅游小道的規劃基本相同,同時控制水上活動規模。
3.2 重視社區參與,惠及社區發展
臥龍湖濕地居民是濕地旅游發展的核心力量,他們既是濕地生態旅游積極的推動者,又是潛在的破壞者,因此沒有當地居民積極參與的生態旅游,其結果是注定要失敗的。總體而言,社區居民參與濕地開展生態旅游業有4個突出的優點:第一,從經濟方面看,社區的參與可使當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由單純的資源消耗型(“耕田種地,三打一擼”,即靠湖水灌溉種地,在湖里打魚、打蒲草、打葦子,擼蒲黃)向資源可持續利用型轉變。第二,從旅游方面看,社區居民參與到旅游服務中,能夠渲染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氛圍,從而提升濕地的吸引力。第三,從社會發展方面看, 社區通過參與臥龍湖濕地旅游,能提高居民文化水平 ,并能有效改善其所在社區的醫療、教育、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第四,從環境保護方面看,社區參與使居民了解到保護的價值,可壯大濕地保護力量。
社區參與臥龍湖濕地生態旅游的形式較為多元化。首先,社區居民通過參與旅游的規劃與開發工作形成對濕地旅游的參與。在規劃階段,通過農戶拜訪、村民會議等方式,聽取保護區居民的意見,并使他們了解生態旅游規劃及其進展情況。開發商和當地政府要保證與濕地居民一起制定開發計劃,而不能只把他們當成附庸品。其次,社區居民可參與濕地生態旅游的經營與管理工作。社區居民可以部分入股的方式聯合開辦小型的家庭旅館;可以以土地所有權的多少來參與社區旅游企業的經營;地方政府可以與金融企業聯手,為開辦旅游服務項目的居民提供一定數額的貸款和擔保;飯店或度假區公司可以向當地居民出售一部分股份參與利潤的分紅等,避免濕地旅館、餐館及紀念品的經營被外地企業所壟斷。同時,濕地管理部門及區內旅游企業應承諾給保護區居民優先的就業機會,并保證雇用當地居民達到一定比例。
3.3 增強環保意識,強化環境管理
臥龍湖濕地旅游若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利益相關者的環保意識,以加強對濕地的環境管理工作。
3.3.1 對投資經營者的管理
旅游管理部門對旅游投資者的投資方案,一定要按國家和地方規定的環境技術標準和要求進行嚴格審查,包括對投資者的人數、產品開發數量要嚴格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在投資建設過程中和項目建成運營后,要不間斷地檢查、監督環保措施是否落實,確保環境管理工作到位。
3.3.2 對游客的管理
臥龍湖濕地生態旅游能否真正實施,達到預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游客的生態環境意識和行為規范,所以對游客的管理工作不容忽視。對游客的教育與管理措施包括濕地旅游區內設立引導游客保護環境的各種設施, 包括各種宣傳媒介,如設立環境保護和衛生指示牌等,免費播放錄像片, 門票印出警示語句等; 同時,景區內還可制定一系列的處罰措施以加強對游客的約束。
3.3.3 對服務人員和當地居民的管理
應通過培訓、發送宣傳資料等形式增加服務人員和居民的環境保護知識, 提高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和生態文明素質。對居留在濕地生態旅游地的居民要耐心宣傳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法令, 讓他們了解哪些是違規違法行為, 杜絕墾荒、捕魚等活動,逐步改變其原有的生產方式。
3.4 嚴格控制游客量,合理甄選旅游者
臥龍湖濕地走“生態化”的發展道路,必然要求其對接待的游客數量有嚴格控制。由于濕地旅游資源的脆弱性和旅游設施的有限性,濕地開展的旅游活動規模一定要有所節制, 否則不但會破壞生態資源,還會使旅游接待質量得不到保證。所以,景區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旅游承載量并在經營中對其進行有效管理。
濕地在保證旅游活動規模不超過旅游承載力的基礎上,還要對旅游者進行合理甄選。除了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臥龍湖開展生態旅游的主要目的外,增加人們的環境知識、提高公民環保意識,是臥龍湖濕地開展生態旅游的又一大功能。香港米埔濕地保護區的成功經驗對國人的啟示為,通過生態旅游開發,在濕地內對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開展環境教育,這樣不僅為濕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讓公眾了解其存在的價值,自覺地參與到濕地的保護工作中。所以,臥龍湖濕地和政府要把學生群體作為臥龍湖客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其環境教育功能。
臥龍湖及周邊的生態環境現已遭到嚴重破壞,喪失了濕地的生態功能,干涸的湖底沙質土壤形成新的沙塵源,直接對沈陽及遼寧中部城市群構成威脅。如此嚴峻的形勢迫使臥龍湖必須找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由于生態旅游既能實現對臥龍湖的保護,又能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因而成為了臥龍湖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徐菲菲.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模式[J]. 生態學雜志,2007,(5).
[2]呂詠,陳克林.國內外濕地保護與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對鏡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啟示[J]. 濕地科學,2006,(4).
[3]陳建明.社區生態旅游的研究、分析和建議[J]. 林業經濟問題,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