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范文

    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

    第1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6-0116-02

    農村留守兒童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家鄉,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年齡一般在6~16歲[1]。林州市是勞務輸出重地,該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全國的一個縮影,文章通過對林州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可以了解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一定的對策和建議。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

    本次調查采取班級整群抽樣的調研方法,對林州市的姚村鎮、城郊鄉、河順鎮、任村鎮、東崗鎮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每鎮選擇一所初中樣本校,一所小學樣本校。

    (一)父母在外打工情況分析

    從接受調查的幾個樣本校來看,其中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最高達69.1%,最少也有31.3%;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最高達41.8%,最低為14.9%,從這幾個樣本學校的平均來看,單親外出打工者占21.5%,雙親外出打工者占23.3%,合計為44.8%。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分析

    這次所調查的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年齡分布在6~17歲之間,其中,6~15歲的留守兒童占90%,現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只有極少數留守兒童處于高中或職高學習階段。

    從性別上看,由于農村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女孩留守的數量遠超過男孩。農村家庭大多是兩到三個孩子,從留守的可能性上來說,家中較大的孩子超過較小的孩子。借助相關的調查發現,由于家中老人的身體情況欠佳,年齡大點的留守兒童時常會有“逆向監護”的情況[2]。

    (三)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關系維系情況分析

    在本次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4%,一年回來一次的占25.7%,半年回來一次的占60.8%,一個月回來一次的占9.5%。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系方式只能借助于電話,而父母的經濟情況一般不好,所以即使是電話聯系的次數一個月也就兩三次。

    (四)農村留守兒童的留守家庭情況分析

    從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沒有長輩幫忙,母親會留在家中照顧自己的孩子。當然也有極少數農村留守兒童與叔叔、姑姑、舅舅等親戚或者鄰居生活在一起,還有的與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

    二、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廣大留守兒童遠離父母,在教育和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問題和危機,根據調查,這些問題和危機及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不良性格偏差

    從調查中發現36%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形成了性格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出現了偏執、驕橫、冷漠、自私等人格障礙。這些不良的人格特點使留守兒童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更多的交往困難、獨立性差、堅持性差、不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等特點,對留守兒童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

    經調查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下降和失學、輟學的現象上。

    父母外出后,留守兒童一方面在一定時期內由于對父母的思念,學習上變得有些消沉,課堂聽課不能集中注意力,作業完成情況也不好,造成學習成績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學習缺乏家長嚴格有效的指導和管制,加上孩子愛玩的天性,導致孩子們根本無心學習,以致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

    就業市場嚴峻的現實,加上大學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很多父母改變了把升學當成跳出農門吃上“皇糧”的途徑的觀念,尤其是進城后,更是意識到金錢社會錢的重要性,進而形成“知識無用論”和“讀不讀書一樣”的心理。由此使得留守兒童更加不重視學習,甚至出現厭學情緒,加上父母無言的支持,留守兒童的失學輟學率逐漸上升。根據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對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6省14縣的17所農村初級中學進行的調查顯示,學生平均輟學率超過40%[3]。分析輟學的原因,由于留守和父母不支持而造成的占42%。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

    據調查,有13%的留守兒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監管,使他們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權益受到了侵犯,這種侵權行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些假冒偽劣產品,特別是未成年人生活用品乘虛強勢進入農村,侵害留守兒童的權益;二是一些留守兒童少年成為某些違法犯罪分子施暴的對象,據公安部的一項統計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已經成為受各類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孩容易成為犯的對象,男孩則容易被人販子拐賣,這是監護權的缺失造成的結果,同時也給犯罪分子進行違法行為提供了客觀上的便利條件。

    第2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06-0029-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肇慶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廣東省3-6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項目編號201310580019),肇慶學院教學改革項目“肇慶學院學生學術引導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JGZB201202)的研究成果。

    一、留守兒童的界定

    研究者的視角不同,對留守兒童的界定也不同。馮建等認為,“留守兒童是對我國廣大農村、城鎮地區存在的一種特殊兒童群體的稱謂,主要是對由于兒童雙親或單親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一種親子離異現象的描繪。”吳霓等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流動到其他地區務工,而把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由父母單方或孩子的長輩、親戚代為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范方等人的研究認為,“留守兒童是指其父母雙親長年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照顧的未成年孩子。”周福林等人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由此可見,留守兒童有一個共同點,即父母雙方或一方沒能與孩子在一起生活。

    因此,要界定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必須把握以下三個特點:第一,生活在農村或城鎮地區的兒童;第二,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時間外出務工,不能與其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第三,由父母以外的人承擔照顧和撫養義務的兒童。留守兒童的出現,意味著兒童的監護權發生了變化,原來由父母雙方共同監護變為由父母一方或父母之外的人監護,監護的方式主要有隔代、上代和自我監護三種。留守的類型也可以細分為兒童單獨留守、兒童與父親留守、兒童與母親留守、兒童與父親和其他親屬留守、兒童與母親和其他親屬留守、兒童與其他親屬留守等六種。以上特點不僅是判斷是否屬于留守兒童的要素,同時也表明了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的基本生活狀況。

    二、留守兒童的相關研究

    1.留守兒童現狀研究。

    (1)留守兒童數量急增,總體規模擴大。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總數的37.7%,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與2005年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2)留守兒童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學齡前留守兒童快速膨脹。全國婦聯課題組2013年的調查發現,學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38.37%,比2005年增加了47.73%;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為2948萬,其中小學(6~11歲)和初中(12~14歲)分別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32.01%和16.30%。與2005年相比,小學和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共減少315萬,降幅為9.65%。可見,學前留守兒童快速膨脹,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呈減少趨勢。

    2.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狀況研究。劉正奎的研究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狀態焦慮水平上明顯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兒童;年齡越小時父母就離開的兒童,其焦慮水平越高;父母與留守兒童的聯系頻次對其焦慮水平也有重要影響。劉宗發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的孤獨感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年齡和父母外出情況對其孤獨感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隨著年齡的增加和年級的升高,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呈遞增趨勢。程黎的研究顯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的自尊水平明顯地高于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兒童,而父母雙方均在家兒童的自尊水平與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兒童之間沒有明顯差異。對年幼的兒童來說,他們嬌弱的身體需要父母的關愛,他們幼小的心靈需要父母的呵護,他們懵懂的情感需要父母的引導。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家庭教育的缺位,親情關愛的缺失,導致他們在焦慮、孤獨、情緒障礙、自尊等方面的問題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

    3.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研究。劉宗發提出:“對于留守兒童自身而言,要意識到社會支持對個體成長的重要意義,積極主動地尋求社會支持,提高社會支持的利用度。”葉敬忠認為,隨著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兒童的社會網絡也發生了變化,留守兒童與外出者關系疏遠,而與現實生活中密切聯系的成員的關系有所加強。曹建平認為留守兒童成長方式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社會支持的朋輩性、親子關系的殘缺性、教育管理的松散性、社會交往的閉鎖性和自主性。”王秋香認為,“由于父母的外出,父母和家庭在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逐漸弱化,同輩群體會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化產生消極影響。”不難發現,同輩群體的支持對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利弊兼具,如何進行正確引導,挖掘同輩群體支持的積極因素,消除消極影響是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一大難題。

    三、影響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1.監護人因素。留守兒童監護人的研究發現,親屬有物質使用問題、犯罪史和教育技巧低等都會導致兒童再次進入寄養系統的高風險。父母和看護人的溫暖理解或支持溫暖等方式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有積極意義。葉敬忠認為,“母親作為監護人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能得到較好的照顧,而隔代監護下的留守兒童問題最多。”另有研究者發現,對留守兒童而言,即使父母雙方均不在身邊, 但只要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得當, 監護人積極給予“替代性”父母情感和責任,這樣的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發展水平相似甚至發展得更好。可見,監護人的選擇對留守兒童成長有重要意義。

    2.父母因素。

    (1)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的頻率和親密度。雷靂等指出:親子溝通和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之間有著密切關系,良好的溝通可以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異常的溝通則造成性或非社會性心理行為。如果留守兒童的情感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親子關系日趨消淡,他們難以獲得良好的自我感受、產生安全感和自尊心,從而導致心理上的敵意和焦慮。

    (2)家庭的完整性。單親家庭中的留守兒童,他們的不安不僅來自父母離開自己,還有父母的離異或離開。徐陽的研究發現,單親留守兒童既要承受家庭破裂的壓力還要承受單方父母外出的壓力,這些兒童大部分是問題兒童。

    (3)留守類型。有的留守兒童是由父母中的一方養育,有的由于父母雙方的離開處于親屬寄養狀態中。戴柔兒的研究分析,輾轉于不同家庭中的留守兒童會面臨特殊的心理發展任務:維持于父母的心理連接,維持與寄養家庭代養者的心理連接,平衡與父母、代養者之間的心理連接。

    3.學校因素。

    (1)學校辦學模式。肖敏等人的研究發現,相對于非寄宿制留守兒童,寄宿制留守兒童情緒管理能力增強。這表明寄宿制可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學校作為兒童主要的活動場所之一,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資源匱乏的地區,為了兒童能健康成長,減少安全事故,寄宿制學校不失為一個好的辦學模式。

    (2)同伴關系。彭麗秀等關于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與同伴關系分析的研究顯示,同伴關系與生活滿意度、正性情感與同伴關系呈顯著正相關;并與生活滿意度的各維度呈顯著相關。當兒童沒有辦法與父母隨時聯系,缺少關愛時,同伴關系給予了留守兒童情感上的支持。

    4.社會因素。

    (1)留守兒童的數量。“相對剝奪感”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當一個村莊留守兒童數量較多,甚至成為主流群體時,兒童對父母外出打工產生一種共識,不感到陌生,他們就沒有相對剝奪感的出現,從而減輕了他們的心理壓力。

    (2)當地的風俗文化。同一姓氏集居的村落,具有血緣關系,村里成員的監管對兒童行為有較好的影響,留守兒童也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具有優良教育傳統、重視兒童教育的村落,也會對留守兒童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3)當地的治安狀況。蔡澄邰等人的研究發現,由于放學后學校管不了、父母無法過問、祖父母放任也難管,導致放學后時間成為管理真空時間。而近年來農村小鎮上一些公開的或隱蔽的網吧,大量招徠甚至引誘在校學生,兒童容易受到不良影響。此外,農閑時節,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無事可做就會賭博,許多留守兒童的代管監護人也參與其中,這對兒童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四、留守兒童研究的展望

    以往的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留守兒童成長中的問題,這對今后的研究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有一定的幫助,但我們也發現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可作為今后研究的方向。

    1.研究對象的選擇。留守兒童的年齡結構已發生變化,學前兒童成為留守兒童的主流,目前研究的關注點主要在學齡期(小學和初中),關于學前留守兒童的研究還比較少,這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2.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已有研究大多采用調查研究的方式,這樣的研究結果受到研究方法本身的限制。就留守兒童問題本身來說,量化的研究方法過于粗放和簡單,觀察法、訪談法、敘事法、行動研究法等質性研究方法可能更能發現某些重要的內容。

    3.研究的地域性。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出現與我國經濟的發展有關,所以它的存在必然與區域經濟發展有關,各地的留守兒童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差別?如何針對地域差別給予相應的教育建議?這也是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重要應用價值。

    4.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策略問題。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我國城市化進程還未完成的情況下,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務之急,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和建議應從實際出發,才能真正為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馮建,羅海燕.“留守兒童”教育的再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2).

    [2]吳霓,程秀杰.義務教育階段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課外活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山東升梁山縣韓崗鎮為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7(3).

    [3]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4).

    [4]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研究,2006,(3).

    [5]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6]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6).

    [7]劉正奎,高文斌,王婷等.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2).

    [8]劉宗發.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研究[J].教育評論,2013,(2).

    [9]程黎,王寅梅,劉玉娟.親子分離對農村留守兒童自尊的影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2).

    [10]葉敬忠,莫瑞.關注留守兒童: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1]曹建平.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探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7,(5).

    [12]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J].文史博覽,2006,(7).

    [13]Koh E,Testa MF.Children discharged from kin and non-kin foster homes:Do the risks of foster care re-entry differ?[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1, 33(9):1497-1505.

    [14]黃艷蘋.家庭教養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D].江西師范學院,2006.

    [15]葉敬忠,王伊歡.留守兒童的監護現狀與特點[J].人口學刊,2006,(3).

    [16]王玉花.從心理彈性理論視角看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J].教育學術月刊,2010,(10).

    [17]雷靂,王爭艷,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J].教育研究,2001,(6).

    [18]遲希新.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心理社會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2).

    [19]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0]戴柔兒,賈曉明.親屬寄養兒童分離與個體化發展的個案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6).

    [21]肖敏,葛纓,曹成剛.農村寄宿制留守兒童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關系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11(31).

    [22]彭秀麗.湘西少數民族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及教育啟示[D].湖南科技大學,2012.

    第3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經濟發展;社會就業;留守兒童教育

    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發展的特殊群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回避的難題.在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演變和改革的今天,留守兒童成為政府關注,媒體聚焦,百姓關心的一大熱點話題.關注留守兒童改革與教育,不僅僅要著眼于教育內部系統,同時需密切關注教育外部改革的配套建設,站在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高度上,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功能,形成上下聯動系統,在多方合力的影響下,改善留守兒童教育的學習生態環境,促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一步一步的解決.

    1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留守兒童”最初是指因出國潮導致被留在國內由祖輩撫養的孩子,現階段則主要指因父母外出務工被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在有些書中,“留守兒童”又被稱為空巢兒童和留守少年.還有很多學者認為留守兒童是由于父母雙方離開故土外出打工,由親朋好友和祖輩父母作為兒童的監護人,幫助照顧子女.少數研究者認為留守兒童是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兒童.隨著留守兒童隊伍的逐漸壯大,留守兒童的教育成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難題.對于大多數留守兒童而言,教育問題是一個不被重視的話題.2014年,我國教育部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調研,并召開了全國留守兒童交流會.當前,全國義務教育發展極為不均衡,農村留守兒童有2271名,其中女孩的比例是男孩比例的一倍之多,重男輕女的現象極為嚴重.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不僅僅需要體驗生活的辛酸,還存在著父母親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遺失,被監護意識不足等,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留守兒童在生活、安全、心理上都帶來了一系列后遺癥.具體說來,留守兒童教育面臨著以下問題:

    1.1學習乏力,厭學情緒嚴重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通常是祖輩和親戚,受教育程度不高,60%的人只接受過初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學習成長期,“三觀”尚未樹立,學習意識和叛逆意識較為嚴重.本應該在良好的家庭社會背景下的孩子,在學業上得不到有效的監管,臨時監護人往往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監護作用.大部分留守兒童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經常發生拖欠家庭作業、逃學、綴學等現象.因學習上產生的困惑得不到根治,或是由于跟不上班級的平均成績,從而得不到最起碼的尊重,這使得留守兒童在一定的挫敗感后,成為輟學群體,過早進入社會.

    1.2法制觀念淡薄,是非觀模糊

    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感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呵護與關愛.農村兒童的成長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教育缺位等現象,很多兒童在道德和價值觀培育過程中,得不到相應的指導.隔代教育又使得很多問題進一步被放大,農村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和道德評價上很容易受負面榜樣所影響.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缺乏基本的禮儀常識,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不服管教,違反校紀校規.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兒童沉溺于網絡游戲之中,經常與社會上的一些不良人員接觸,在不良人員的誘導下,留守兒童不合法行為經常發生,學生常常于不知不覺中觸犯了法律條文,不惜踏上犯罪道路.

    1.3監護主體責任錯位,忽視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雙方都外出打工,他們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意識淡薄,在教育問題上,父母對于孩子學習上存在的困難,不能及時給與幫助和指導.當孩子學習效果不理想時,部分父母在電話中對留守兒童是一頓臭罵,不能幫助學生分析失敗原因.更有部分臨時監護人,只是負責孩子的溫飽問題,忽略孩子的其他需求,在教育問題上不聞不問.監護主體將監護責任理解錯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采取置之不理的態度,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心理逐步錯位,產生了憎恨、仇視等心態,隨著時間推移,學生不合理行為愈演愈烈.留守兒童教育出現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的問題.說到底,留守兒童歸根到底是由于我國長期的城市化發展優先和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所導致的.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使得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愈演愈烈.

    2經濟發展與社會就業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啟迪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經濟發展與社會就業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留守兒童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體制長期發展的結果,造成了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的巨大反差,因此,解決留守兒童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發展經濟,全方位促進社會就業與發展.

    2.1打破城鄉二元體制

    隨著全面改革的深入與推進,戶籍制度得到了很大的改革,隨遷流動子女的教育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改觀,留守兒童在城區的就學條件有了一定的好轉.當前,留守兒童在二元體制下,集中在農村,要從根源上治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創造更多的教育機會,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大力促進“三農”建設,增加農村收入,縮小城鄉之間差距.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才導致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中國一直有安土重遷的習俗,大部分人并不愿意離開故土.只有當二元經濟變成一元經濟,“三農”問題和農民工問題,這才能從根源上進行根治.留守兒童的減少,將導致這一特殊群體逐步得到緩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將迎刃而解.第二個方向是退而求其次,統籌規劃,解決隨遷子女入學難的問題.政府在進行頂層設計的時候,需要在城區進行規劃,對于留守兒童的教學進行規劃,一步一個腳印的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2.2建立農民工就業保障體系

    從經濟發展與社會就業的角度看,要解決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根據農民工的特點及其社會保障需求,盡快建立一套適合農民工特點的保障體系,才能使得農民工的低級需求得到滿足.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安全需要是最為基本的低層次需要,只有讓個體在安全需要上得到滿足,才能使的農民工的就業保障體系更加完整.具體說來,首先要建立適合農民工的醫療保障體系,根據農民工的特點,解決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問題,降低農民工的風險和對疾病的擔憂.其次,建立農民工失業保險制度,沒有失業保險,農民工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第三,逐步理順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城鄉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逐步解決養老保障問題,并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做到流動就業農民工社會保險關系及時轉移,使農民工在流動就業中的社會保障權益不受損害.只有農民工的權益得到保障,個體的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也將成為農民工留守兒童的堅強后盾.事實上,對于絕大部分農民工來說,一旦自身身體安全出現問題和差錯,必然會使得家庭的經濟支柱崩塌,連基本的生活都維持不下去,更談不上自身子女的教育問題.因此,建立農民工就業保障體系,這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后盾與支撐.

    2.3改革僵硬的戶籍制度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兒童本身,還給家庭、學校、社區和安全帶來了重大的負面影響.從小處著眼,留守兒童教育給隔代監護人、留守老人、單親監護人等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面對留守兒童在教育上出現的種種陋習,臨時監護人往往感到有心無力,不能夠正確的對其引導和幫助.從大處著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必然會成為阻礙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影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降低未來人口素質的一股消極力量.因此,從現實的角度考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需要從戶籍制度著手,加快對戶籍制度的改革與創新.首先,政府要及時的轉變觀念,對現有的戶籍制度進行頂層設計,弱化甚至取消相關城鄉分離制度,拆除城鄉二元差距,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其次,城市戶籍與農村戶籍,兩者之間存在鴻溝,需要進行不斷整改與優化.政府應該制定優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構建平等的權益,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中國長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衍生問題,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下的產物,也是農民工問題的重要部分.從經濟發展與社會就業的角度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城鄉二元體制產物,也是二元戶籍制度的后果.從歷史角度看,特定的時期,必然是社會轉型的成本代價.然而,這個代價和后果不應該由留守兒童來承擔,更不應該由處于弱勢的農民工群體來承擔,這個代價需要社會和政府共同承擔.在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從經濟發展與社會就業的角度出發,應該對問題的本質予以深層次思考,而不僅僅是浮于表面,治標不治本.政府應當提前發現問題并制定前瞻性的政策,促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能夠真正得到解決.無論是經濟問題還是教育難題,其產生的后果都不應該由農民自己來扛,更不應該讓無辜的農村留守兒童深受其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兒童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希望,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我們應該刻不容緩的進行整改,期待著有未來有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周小驥.成都市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與分析[D].四川大學,2007.

    〔2〕張晉太.二元工業化與城市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77.

    〔3〕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4〕蔡澄.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教育探索,2010(12).

    第4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思想政治教育 現狀 對策

    本文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現狀,提出了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進行了如下探討。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現狀

    目前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狀況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留守兒童政治思想觀念意識淡薄弱

    當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在思想政治素質上比較差,思想政治比較薄弱,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對于民族精神的概念他們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更別說我們國家現在的政策形勢情況知之甚少,總認為這些與自己無關緊要。

    2、農村留守兒童理想信念模糊不清、價值觀念錯位

    當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對于理想信念模糊不清、價值觀念意識錯位日益突出,很多的留守兒童特別崇拜歌星,他們覺得人生的目標就是能夠掙到很多的金錢,缺少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使得農村留守兒童陷入拜金主義的功利性中,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理想信念模糊不清、價值觀念錯位。

    3、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存在問題

    留守兒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且極端的壓抑會帶來心靈上的傷害,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他們的性格過于傾向偏激,如果一遇到煩心的事就會脾氣暴躁走向極端,從而形成了嚴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了他們與別人的社會交往。

    4、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凸顯

    農村留守兒童現在正處在一個心理極為敏感、內心情感的渴望時期,他們特別依賴于家庭和父母。現在的很多農村家庭中,父母離異或是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使得這些孩子缺少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最終形成了內心情感的缺失。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在內心情感上的缺失嚴重影響了他們和社會交往的能力。

    二、當今,我們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注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家長要盡可能多地給孩子以心靈的關愛,父母要從站在孩子的立場出發,為孩子找到并落實合適的監護人并應盡可能多的保持與孩子的聯系。有些年輕的父母常年外出,舔犢之愛與撫育的義務感使他們內心強烈的愧疚。這種愧疚成為一種強大驅動力,促使他們去尋求補償。以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經歷為教育媒介,加強父母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溝通交流,這也是成為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

    2、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提高教師素質,學會因材施教

    學校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為教育的力量是來自于自人的個性這個話的源泉。任何人設置的規章制度的結構,不管是多麼的巧妙,也不能取代教育事業的個性。同樣學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也是如此,通過了解學生的需求以及特點,以因材施教的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來保證時效性。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講,他們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群體,因此,學校以及教師了解這一特點后,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采取有效以及特殊的教育方式來對他們進行教育,通過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寄宿制學校可以方便與教師對留守兒童的了解,通過了解之后,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幫助以及及時的指導。學生在寄宿學校上學不僅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同時還可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寂寞。對于走讀的學生和在校寄宿的學生來講,后者更為方便安全,更有利于他們的學習。所以說,建立寄宿制學校是當前可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對策。

    3、制定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生活的初始點,家庭的教育影響是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替代不了的。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的原因,這對他們未來的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所以,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來講,和不在身邊的父母團聚是它們最大的心愿。那么,變革現行戶籍制度,真正的幫助了農民工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對改變他們的生活待遇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解決了和孩子不見面的狀況,這使得很多的農村留守兒童結束了遠離父母的生活狀態,能夠健康的成長。

    從政策方面來說,要大力推進法律的完善以及加強政策的調整,尤其是推進國家制定的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和父母一起進城生活的有關政策,以改變農村流動人口子女帶來的諸多困難,不僅要創建還要完善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能夠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制度,制定有利于農民工利益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同時還要堅持以進入地政府管理為主的同時,還要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校為主,抓好并落實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工作。要嚴格執行并落實國家政府制定而且已經出臺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政策措施,于此同時還要對其進行高度的重視。另外,國家和當地政府要加大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保護力度,在實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的基礎上,要合理保護并完善留守兒童的各項權益保障,同時還要強化監護人的職責,確立對監護人的法律制度,創建一個以家庭監護為主、學校為保障的制度。

    結束語:

    總之,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極其復雜、繁瑣的工作,那么我們要針對于當前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狀況主要存在的問題采取一個很好地解決辦法,才能開辟有效的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鄧安平.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探析[J].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第5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范文

    然而在實際中,不少基層干部和站點管理員在對待留守人員上有著“不該管”“管不了”“管也沒用”等種種看法,認為遠教站點只要按時放片、定點收看即可,不該多此一舉。分析原因,這些思想的來源除了工作態度不積極外,最主要的是找不到利用遠教幫扶留守人員的直接辦法。筆者認為,要解決此問題,首先要增強遠教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其次要在實際問題中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比如有些地方將遠教站點打造成留守人員的“親情站”“健康站”和“學習站”,就很值得一學。

    將遠教站點打造成留守人員的“親情站”。要幫助“空巢”老人、留守婦女、雙親缺位兒童解除心理孤獨感,遠教站點應利用自身特點,發揮網絡優勢,為他們建立與外出親人進行親情溝通的平臺。站點工作人員應深入基層,實際掌握所轄區域每一戶留守人員的具體情況,主動索取外出務工人員的聯絡方式,建立外出務工人員QQ群、微信群,幫助留守人員搭建好與外出親人溝通的橋梁。對于有上網條件的家庭,遠教站點管理員應幫助其學會網絡聊天等網上溝通方法;對于沒有條件上網的家庭,管理員可定期安排留守人員與外出親人進行網絡視頻,以解其思念之情。

    將遠教站點打造成留守人員的“健康站”。醫療條件落后是目前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留守人員限于經濟來源與文化水平的制約,缺乏主動尋求更好醫療環境的意識和能力。遠教站點可根據留守人員性別和年齡結構召開具有針對性的健康講座,比如針對老年人開展養生講座,針對婦女開展衛生計生講座,開設兒童安全防范類講座等等。不僅如此,遠教站點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當地醫院開展合作,定期組織醫療服務隊進村義診,現場問診,現場解答;并建立站點管理員與醫師線上聯系渠道,遠教與醫療單位攜手在線上構建起留守人員健康之家。

    將遠教站點打造成留守人員的“學習站”。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監護人監護水平低下等問題造成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已成為農村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問題。對此,遠教站點應結合地域留守兒童特點,將遠教平臺上豐富的資源與留守兒童共享,如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專題網站,針對留守兒童安全、教育、生活等方面設計專題軟件,并定期開展活動,播放兒童教育專題片、動畫片等,提高留守兒童的綜合素養。而對于留守婦女由于知識水平低下導致創收能力不強的問題,遠教站點應根據本村實際情況為她們尋找合適的創業商機,并利用遠教平臺大力開展培訓工作,使留守婦女盡可能掌握一門以上的生存技能。

    第6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范文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我國廣大農村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學習興趣不高,存在厭學現象

    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厭學現象。他們對學習的認識不夠,學習興趣不高,成績比其他孩子差。筆者對一所鄉村中學初一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60%以上的學生屬農村留守兒童,85%以上的農村留守兒童不愛學習,恐懼上課。

    2.個人性格畸形,行為比較極端

    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善與他人交流,易生自卑、內向心理,情感淡漠,安全感差,遇事不能冷靜,常表現出焦慮、憂郁、偏執等行為,經常失控,性格向畸形化發展。調查發現,35%的農村留守兒童認為父母不在身邊,而其他的孩子有父母在身邊,很不公平,于是抵觸其他孩子,甚至為一些小事爭吵、糾纏、打架。

    3.道德素質較差,缺乏正確引導

    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正確引導和教育,道德素質較差。大部分的農村留守兒童對父母存在誤解,認為父母不要自己了,對父母產生怨恨,與父母的感情疏遠,沒有親情感,對其他的親人也不在乎,沒有敬老愛老意識。調查顯示,農民工中有45%一年不回一次家,25%一年回一到兩次家,26%只在重要節假日回家,僅有4%經常回家。這些父母一回到家,對子女不是進行教育,而是以錢和溺愛來彌補子女,忽視了道德行為引導。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因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令人揪心。那么,這些問題的成因是什么呢?調查發現,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在家庭方面,親情教育力度不夠。留守兒童處在情感和性格的成型期,正需要父母的親情教育來輔導,而大量的農民從農村流向了城市,他們與子女的互動、溝通劇減,致使子女心理上的問題無法得到至親的開導,家庭監護力度相對薄弱,隔代人監護顯得有心無力。二是在學校方面,教育資源不夠均衡。從我國教育工作實際來看,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還是呈現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態勢。三是在社會方面,沒有形成有利環境。調查表明,留守兒童中去過黑網吧、電子游戲廳等場所的超過50%,在這50%的留守兒童中有28%的人有過打架、辱罵他人等行為。總的來說,如今的農村環境,并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1.家庭多親情,給孩子多一點溫馨

    家庭是幸福的港灣。父母加強與家里的老人或者其他照看孩子的親人聯系,在共同商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方式方法的基礎上,多通過書信、電話等方式,定期與孩子進行感情的溝通,以便能夠及時了解孩子心理發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和幫助孩子糾正心理發展方向。

    2.學校多關愛,給孩子多一點溫暖

    學校應該強化認識,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成長需求,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教師密切留意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情況,多與家長聯系,共同探討關愛留守兒童的方法,使他們同時感受到來自教師、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3.政府重落實,給孩子多一點保障

    各級政府部門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大力度宣傳《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有關法律法規,強化農民群眾的認識。同時,認真落實未成年人教育的有關政策,創新社會管理,推進戶籍改革工作,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切實保障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到同等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4.社會共努力,給孩子多一點支持

    第7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展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及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系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的家鄉,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教育環境誘發了他們不良的人格因素,不良的人格因素導致了他們的行為問題和學業不良,有些甚至出現嚴重的過錯行為和強烈的傾向。

    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展問題涉及一代農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它不僅關系農民的切身利益,也是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是農村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的大事。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不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決,農村教育將出現“塌陷地帶”,農村青少年群體也可能出現“塌陷人群”,因此,關注和研究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展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展問題的產生原因

    人格發展是指在整個生命歷程中,個體的人格特征隨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積累而逐漸發生變化的過程。家庭是塑造兒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對兒童的人格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父母良好的榜樣作用以及有效的監控機制對兒童人格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促進兒童健康人格的養成。而親子關系失諧、父母榜樣作用缺失和父母監控機制弱化則是導致兒童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家庭環境的改變,家庭教育的“缺失”,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點:一是冷淡、孤獨;二是情緒不穩定,易心煩意亂,自控能力不強;三是自卑拘謹,冷漠寡言;四是比較圓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壓抑,憂慮不安;六是沖動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緊張焦慮,心神不定。

    兒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家庭是兒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會化場所。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和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因為它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教育與生活在時間、空間、活動上往往是統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使其家庭環境發生了不利于其人格發展的變化,導致他們的人格出現了一些不良特質。

    從總體上看,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展問題的出現緣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事實上,在這個籠統的原因背后,隱藏著更為復雜的心理社會因素。其中,親子關系的失諧和父母榜樣作用的剝奪共同構成了影響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展的家庭教育因素,它們以特殊的功用與機制不僅改變了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學習的情境與過程,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展問題的教育策略

    1.優化家教環境,提高育人水平

    家庭是兒童人格教育的主要信息來源,對兒童的行為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它是融于日常生活當中的,更容易為孩子所接受,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父母是兒童認識社會的引領者,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表現出自己的行為,父母的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人格,父母可以親手輔導孩子社會化的進程,訓練孩子如何與人相處。而親子關系淡漠、父母榜樣作用缺失和監控機制弱化必然導致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水準的降低,是導致兒童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2.在學校中成立農村留守兒童“成長互助小組”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明顯的共性,在日常生活和價值判斷上也具有共性的困惑和問題。同時,相同的經歷與境遇使留守兒童之間更易于產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籍與支持。在小組的交往與活動中,留守兒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間的快樂,理解并分擔彼此的煩惱,交流和討論他們在成長中的困惑和疑慮。這樣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沖淡他們對父母的思念和孤獨感,而且從共同的交往活動中可以培養他們的互助、安慰、分享、合作等親社會行為和對集體的依戀和歸屬感,促進兒童健康人格的發展。

    3.農村基層組織對留守兒童的人格教育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營造健康向上的農村風貌,創設有利于兒童良性互動的社會生態環境,提高兒童心理的調適能力,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加強對監護人員的宣傳工作,大力倡導科學文明的監護方式和教育模式,促進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

    除此之外,亦可結合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展的特點和農村的教育條件嘗試其他一些輔助途徑。

    第8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范文

    >> 留守家庭親子關系疏遠問題值得關注 幼兒園非安全型依戀的親子關系調查研究 90后大學生親子關系調查研究 大學生親子關系初步調查研究 親子關系影響家庭教育的研究 親子關系與家庭教育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對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研究 閩東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 基于團體心理輔導的留守初中生親子關系優化研究 當前中國農村家庭結構現狀調查研究 常熟市3~6歲幼兒家庭親子游戲開展現狀調查研究 親子關系與留守兒童道德發展 兒童親子關系沖突的研究 淺談“構建和諧親子關系,優化家庭教育環境”的研究 淺談“構建和諧親子關系優化家庭教育環境”的研究 家庭教育中和諧親子關系的構建策略研究 離異家庭背景下親子關系溝通的策略 失去親子關系將失去家庭教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0-01-07.

    [3] 朱俊卿. 農村親子關系特點的定性研究[J]. 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05):35-37.

    [4] 陳麗,劉艷.流動兒童親子溝通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2,(01):59-63.

    [5] 鄭會芳.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溝通、家庭親密度與其社會適應性關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6] 上官青木.養育方式與學習能力[N].中國青年報, 2002-12-12(A10).

    [7] 廖運生,宋淑娟,陳勃.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情感溝通的研究[J].前沿,2009,(08):155-157.

    第9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課余生活學習;情感

    “農民工”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漸漸為公眾所關注,而農民工子女的問題,也就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直到本世紀初才為媒體、學術界等領域所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形成是我國特有的戶籍制度下產生的特殊群體,在我國農村務工人員不能享受到其所打工的城市的各種社會福利,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只能在原戶籍所在地解決。筆者所在省份浙江的相對不發達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也應受到關注,如筆者所在的中學,在校生總共1235名,其中留守兒童比率約為60%,這種情況也對學生成長和學校教學等方面形成影響。

    農村留守兒童課余生活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以上特點給他們的課余生活的安排帶來影響,周邊的環境也同樣深深影響著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其一,在現在學校的課程安排中,沒有教學生如何利用時間的課程,這對于留守兒童如何有效利用時間,并進行有效的學習和休息是不利的。其二,父母外出,學生離開學校缺少有效監督,甚至家中其他監護人就沾有很多陋習,家中經常聚集社會不良分子,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其三,社會環境復雜,特別是在城區,網吧、舞廳等場所對學生吸引很大,而供學生使用的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等比較匱乏。

    農村留守兒童課余時間安排的對策

    課余時間教師和學校的角色 學校是有史以來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當前,人們對學校有強烈的依賴性,而在農村這種依賴性更加明顯,甚至將學校作為一種先進文化、權威與向上流動的符號。現在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學校成為他們除睡眠外活動最長時間的場所,而對于寄宿的學生,學校更是他們睡眠的場所。在農村中,一般村民對學校和教師有一種較強的依賴心理,學校和教師的地位更是重要,因此,應該利用這種對學校和教師的依賴來指導農村留守兒童對課余時間合理的安排和利用。

    合理安排,制定計劃 教師應該幫助留守兒童樹立合理安排和科學管理自己的課余時間的觀念,幫助他們做好課余時間利用的計劃。一是樹立科學管理課余時間觀念。對留守兒童進行時間教育,讓其認識到時間的特征、價值以及明了時間的管理方法,對自己的課余時間做到高效的利用。二是確立目標,制定課余時間利用計劃。在設立好目標以后,目標的實現和任務的完成,都必須要有良好的執行力作為保證,對于課余時間的管理也是一樣。如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雖然平常的活動也能起到一定鍛煉身體的作用,但如果有每天進步的目標和良好的執行計劃,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后不僅鍛煉了身體,且學到了技能,更多鍛煉了意志品質,培養了良好的習慣。三是靈活處理課余時間。制定好的計劃有時候可能趕不上變化,同時課余活動安排的優先級往往不如其他事情,因此,要讓留守兒童學會靈活處理突發事情。

    創造良好的活動空間,豐富課余活動 在幫助留守兒童認識到合理利用課余時間的重要性后,充足的活動場所和多姿多彩的活動類型,對提高留守兒童課余生活的質量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讓農村留守兒童在課余時有一個良好的活動條件與環境,在辦學經費允許的情況下,對住校的留守兒童應盡學校所能改善學生寢室的生活條件,逐步實現寢室公寓化、布置家庭化,讓留守兒童回到寢室后有回家的溫馨感。同時,學校對體育場館進行改造,增加體育健身器械,保障留守兒童在課余時間有足夠的運動場地和活動器械。學校還積極創建校園綠色網吧,開放圖書閱覽室,滿足學生汲取精神營養需要。

    關注心理健康,減輕精神壓力 心理健康和精神狀態是農村留守兒童在課余最應該受到關注的方面。教師通過自身的觀察和周圍同學的訪談,了解留守兒童學生的生活、學習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和面臨的精神壓力。要以多種途徑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引導他們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待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采用座談交流或者邀請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師對其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同時,豐富的課余生活對留守兒童心理和精神壓力又起到緩解作用,幫他們擺脫簡單、機械校園生活。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會更加突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學校以及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保證所有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確保不讓一個農村留守兒童掉隊。

    參考文獻

    [1]孟茜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以河南孟津縣為例[D].西南財經大學,2009.

    [2]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3]趙富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四虎成人永久地址|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成人综合视频网|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成人免费小视频|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a一级试看片|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