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生態學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形態的一門科學
B.生態學是研究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
C.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
D.生態學是研究自然環境因素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
2、生態學作為一個科學名詞,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義的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3、著有《生態學基礎》一書并因此獲得“泰勒”獎,被譽為“現代生態學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態學家?(A)
A.E.P.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目前,人們重視、最活躍的生態學研究領域是(D).
A.個體生態學
B.種群生態學
C.群落生態學
D.生態系統生態學
5、通常生態學所研究的幾個可辨別尺度的部分包括(ABCD)
A.個體
B.種群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生態學;課堂生態;課堂生態環境
中國分類號:G434
一、問題的提出
2003年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拉開了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序幕,但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出現的零碎、重復、無序、低效等問題日益凸顯[1],比如課堂中出現的“只見技術不見人”,其典型的教學場面就是:“教師就某一應用軟件的功能從頭到尾詳細介紹、演示,然后再要求學生從頭開始演示一遍”[2]。信息技術課堂環境的建設對于教學起到良好的作用,相關的研究中提到:信息技術課多數為上機操作課,“有限的空間和高密度擺放的電腦,使得機房多種污染并存”[3]。基于以上信息技術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很令人擔憂,從學校層面到師生層面出現了很多“非生態”的現象,因此構建信息技術生態課堂環境,用教育生態學的視角來研究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不是對傳統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全盤否定,而是克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不利因素或環節,是對傳統信息技術課堂進行改善。
二、教育生態學的基本理論
1、教育生態學的相關理論
教育生態學,是教育學與生態學的交叉新興邊緣學科,于20世紀60―70年代在英美等國家興起。1932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沃勒(W.Waller)正式在教育領域中提出了“課堂生態學”的概念[4]。1966年英國學者阿什比(E .Ashby)在英國、印度、和非洲大學的比較研究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態學”的概念[5]。70年代,多伊爾(W.Doyle)和龐德(G.Ponder)從“教學研究的一個被人忽視的維度”[6]來倡導課堂生態研究,課堂生態研究的相關成果又相繼呈現,教育生態學的創始人勞倫斯.雷克明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態學”這個術語。
2、課堂生態的概念
關于課堂生態的概念界定清晰程度,國外的研究比較模糊,相反,國內的界定則比較清晰。作為最有影響的課堂生態學家多伊爾在其提倡課堂生態的研究范式時候,就給出了課堂生態的定義。他認為:“因為學習發生的每一個背景中都包含了一位學習者,一位教師,一個背景和學習的信息……因此,學習發生在一個生態系統之中”[7] 從國內來看,雖然研究者們給出的課堂生態概念的準確性有待商榷,但從概念界定來說,因為明確了課堂生態的屬概念、本質特征和構成的因素,所以,對于課堂生態的概念界定還是很清晰、明了的。下面是關于國內課堂生態的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定義:
竇福良:“課堂生態系統是在一定時空內由教室中的學生與其教學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構成的基本系統。由此,課堂生態系統包括教師、學生和環境三部分,三種生態因子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生態學的基本功能―育人”[8]。
沈雙一和陳春梅:“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教學時空內,以課程教學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9]。
孫芙蓉:“從課堂生態研究對象和內容方面定義課堂生態。課堂生態的研究對象是研究課堂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即課堂內有機體和其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研究的內容包括課堂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形態以及對于結構和功能的優化與調控”[10]。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于“課堂生態”的界定都基本一致:認為課堂是一個生態系統,該生態系統包括教師、學生和環境三部分,它們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并且共同構成了了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
三、信息技術生態課堂的組成要素
課堂的組成要素主要包括了教師、學生和環境。信息技術生態課堂也包含這三種要素,在信息技術生態課堂中,課堂生態主體間、主體與環境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生態聯系,它們共同使信息技術課堂變成有機共同體。按照人類生態學的環境分類方式,可以把信息技術生態課堂的環境分為三類:信息技術課堂的物理環境、信息技術課堂的社會環境以及信息技術課堂的規范環境。
四、信息技術生態課堂的構建
信息技術課堂是一種特殊的課堂,各要素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假如要使信息技術課堂內部關系發生質的變化,就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建立反觀性對話、非對抗性討論,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小組協同開展問題探究,改變單向的知識傳授關系,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與老師在信息技術課堂成為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對話者。構建信息技術生態課堂,實質上就是構建一種和諧的環境來支持教學的開展,也可以說讓師生成為平等的生態主體,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最終讓信息技術課堂充滿活力。
五、結語
信息技術生態課堂構建的重點是環境與主體之間的交互、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互。環境與主體間的交互就是構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要主體能夠適應環境來展開教學;主體間的交互包括學生個體與教師個體間的個別指導、學生群體與教師群體組成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個體與教師群體的交流討論、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間的小組合作以及教師群體面對學生群體的集體教學等。總之,要從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向多樣性的學習方式轉變,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地建構式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地信息素養,使信息技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參考文獻:
[1]李樹培,王榮良.信息技術課程核心價值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3):7
[2]王世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歷程與歸因[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3]管志毅.中學信息技術教師邊緣化生存狀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4]Waller,W.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1932,p.161
[5]Ashby,E. Universities:British,Indian,African: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1966
[6][7]W.Doyle&G.Ponder. Classroom Ecology:Some Concerns about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1975,46(3)
[8]竇福良.課堂生態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3
文學生態學一詞最早出自美國聯合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約瑟夫•米克在七十年代出版的專著《生存的喜劇:文學生態學研究》中。這次十分有影響的跨學科交叉嘗試,與他個人的教育環境背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生態學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而得出的結論,是研究有機世界與無機世界之間相互關聯的科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文學則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觀現實,形象地描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人社會之間的關系。創作感直接來自于作者的想象,是對大千世界萬物的感悟、思考和反思。在這個意義層面上,科學和文學之間存在著可以調和的前提基礎:科學視角意味著邏輯和證實,對自然做自由充分的觀察和研究,作家的文字同樣折射和反映隱含某種邏輯的內在聯系,并付諸想象中的真實再現。生態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與文學及文學批評雖然方法迥異、角度不同,但仍然存在可以相互溝通和共通的可能性。其在所包含的現實關系中,生態學與文學及其批評明顯存在著深入的交叉重疊和滲透。從廣義上說,生態學與文學之間在社會、歷史、倫理和時空,甚至在形而上學等層面上都存在著許多共通之處。它們都將面臨同樣的問題,尤其是,它們所面對的人與自然關系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必然被涉入共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背景之中。
2.文學與生態學的獨特建構
從文學與生態學結合的視角對文學生態學的概念、模式、詩學生態系統、文本重讀的策略以及文學生態學可能走向的價值建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本論文的最后,筆者將簡單概述在生態批評潮流中脫穎而出的文學生態學的獨特建構、文學生態學的研究視域以及文學生態學的局限。生態批評與其說是一種方法論,毋寧說是一個潮流或一場運動。文學生態學則是這個潮流或運動中涌現出來的具有建設意義的學科。格羅特菲爾蒂在1998年主編的《生態批評讀本:文學生態學的里程碑》中將生態批評界定為“簡單地說,生態批評是對文學與物質環境的研究。…生態批評采取地球中心的方法進行文學研究”。這是一個寬泛的包羅萬象的定義,寬泛本身意味著這是一場運動,而且不斷擴大、延伸的運動。生態批評運動從呼喚環境意識肇始至今,己經進入了第二階段的學科發展階段。其話語范圍不斷擴大,建構方向日漸明晰。
3.文學與生態學的項目融合
關鍵詞:生態 生態批評 人類中心主義 自然環境
一、生態批評產生的歷史源流
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發展,人類變成了世界的主宰。隨著明的發展,人類依靠獨有科學技術在統治和改變世界的同時,也遭到了大自然報復,鼠疫,艾滋病,流感, 沙塵暴, 熱帶風暴,我們不知道還會有怎樣的劫難等待著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西方文化里有著鮮明的體現,有《奧得賽》式征服自然的英雄凱歌,也有阿卡狄亞式返歸自然的田園牧歌;既有對大地母親蓋婭的感恩,也有對文明英雄普羅米修斯的歌頌。始于十八世紀的生態思想,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自然的態度。前者以英國牧師、自然博物學者吉爾博特•懷特(Gilbert White,1720-1793)為代表,主張阿卡狄亞式的回歸自然;后者以瑞士植物學家卡羅勒斯•林奈(Crolus Linnaean,1707-1778)為代表,主張帝國式的征服自然。
雖然人與自然是個永恒的話題,但直到最近兩個世紀它才真正受到人類的重視, 因為人類到了必須考慮未來生存問題的時刻了。而這種思考促成了在歐美文化文學領域內生態批評(Ecocriticism)思潮的產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美國學者首先提出生態批評理論。但“生態批評”這一術語卻出現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學者威廉•魯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1978年發表的文章《文學與生態學:生態批評的試驗》上第一次使用了“生態批評”這一術語。隨后出現了很多類似的術語,如:“生態詩學”、“生態文學”、“環境文學”、“綠色文學”等等。最終,人們保留了“生態批評”這一叫法。
生態批評仍然是一種新生的文學批評理論,對它的質疑和詰難從未中斷。有人說對“自然”的強調僅僅是一種政治說教。在學術圈內,生態批評依然被看作文學研究的邊緣的和懷疑的“子域”。經過多年的努力,“生態文學研究或者稱生態批評從二十世紀七十年端,并迅速地在九十年代成為文學研究的顯學。”現今,美國內華達大學,弗吉尼亞大學、亞利桑那大學等都變成了生態批評中心,云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態批評研究者。
二、生態批評的定義
美國第一位“文學與環境教授”徹麗爾•格羅費爾蒂(Cheryll Glotfelty)做出了這樣的定義:“生態批評是研究文學和物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問;正像女性批評是從性別意識的角度來考察語言和文學,而通過閱讀文本,批評給予人們生產方式和經濟等級的認知理解一樣,生態批評按地球中心的方法入手來進行文學研究。”格羅費爾蒂的定義確立了生態批評的幾大特征:1.生態批評研究的重點是自然(物理環境)與文學乃至文化的關系;2.生態批評是以“地球中心”而非“人類中心”考察文本;這有別于其他文學批評理論;3.生態批評和自然學科的“生態學”密不可分,但生態批評并沒有機械借用“生態學”方法或研究策略和數據成果。王諾對此分析的極為清晰:“生態批評家主要吸取的并非自然科學的具體研究成果,而是生態學的基本思想,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生態哲學思想。生態哲學是文學批評的理論起點和依據。”
三、生態批評的旨歸
從歷史上看,“生態批評”的產生起源于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所以,它本身就帶有“問題主義”傾向。生態批評試圖打破人類根深蒂固的人本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堅實堡壘,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那么,生態批評的終極旨歸究竟是什么呢?
格羅費爾蒂在“1994年西方文學協會”上論述生態批評時說:“生態批評者和理論家探討諸如此類的問題:自然是怎樣在十四行詩中描述的?自然的場景在小說情節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戲劇中所表述的價值觀是否與生態智慧相一致?大地的隱喻是怎樣影響我們對待她的?作為一個流派我們如何彰顯“自然寫作”? 除了種族,階級和性別,“地方”應該成為一種批評類別嗎?男人書寫自然是否和女人的書寫相異? 文化本身是以何種方法來影響人類和自然世界關系的? 荒野是怎樣隨著時間而改變的?環境危機以何種方式,在何種程度上滲透到當代文學和通俗文化中的?”
格羅費爾蒂的發問基本上對文學生態批評的意義和生態批評學者的任務做了細致描述。帶有“問題主義”傾向的生態批評研究的是自然和文學的關系。人與人之間在自然生態危機的現實中也存在一種生態平衡的問題,自然危機到底給人類帶來了怎樣的“社會生態”問題;自然生態危機給人類的內在世界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涉及到人類內心世界的“精神生態”問題。這些都是生態批評的研究范圍之列。
中國學者劉蓓拋棄了人類狹義上的回歸自然,倡導廣義上的回歸,即:以研究文學文本中的生態哲思來達到人內心世界的自然回歸。她認為這是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的首要任務。此觀點與中國學者曾繁仁的觀點不謀而合,曾繁仁認為必須確立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普遍共生的態度來對待自然環境,“態度決定一切”。
四、生態批評的困境及出路
雖然生態批評現今已經是一門炙手可熱的文學批評理論,但是,它自身也面臨著許多困境;中外不少學者發出了種種質疑:生態批評能否真的完全把“人類中心主義”完全解構?生態批評作為一種文藝批評有無美學上的價值?它的美學學理又是什么?又如何從生態批評上升到生態美學?生態批評到底在文學批評領域能走多遠?生態批評的方法論意義有多大?也有學者不無刻薄地質疑既然生態批評解構的是“人類中心主義”并旨在建立一種所謂的“地球中心主義”,但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發難的卻是人類自身,人類真的能夠把自己解構嗎?
雖然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境,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衡這一事實卻也給生態批評帶來了重要的歷史切機和出路。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為現下的生態危機尋求出路。生態和環境問題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人們在呼吁社會大眾樹立一種“生態意識”,重新確立在自然中的 “生態身份”;“深生態”更是倡導人們要“像一座山那樣思考”來和諸如山川河流等“自然公民”進行換位思考。人類正經歷著一個洶涌的生態思潮時代,后現代之后的人類社會是一個“生態學時代”,文學文化領域中的生態批評也必將隨著這個時代的進步從邊緣步入中心;從而為人類自己也為整個生態自然擔負起它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馬 凌:《征服與回歸:近代生態思想的文學淵源 》,《外國文學研究》,2003.1。
[2]王 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曾繁仁:《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王 諾:《生態批評:發展與淵源》,《文藝研究》, 2002.3。
[5]Cheryll Glotfelty. What isEcocriticism[J/OL].1994WesternLiteratureAssociation,省略,
2004-04-20.
[6]劉 蓓:《生態批評:尋求人類“內部自然”的“回歸”》,《成都大學學報》,2003.2。
生物學中生物多樣性的定義
生物多樣性,生態學術語,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不同學者提出了多種定義。
在《保護生物學》一書中,蔣志剛等(1997)給生物多樣性所下的定義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英文為biodiversity 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對于生物多樣性,不同的學者所下的定義是不同的。例如oNorse et al.(1986)認為,生物多樣性體現在多個層次上。而Wilson等人認為, 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樣性("The diversity of life") (Wilson & Peter,1988; Wilson,1992)。孫儒泳(2001)認為,生物多樣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變異"。在《保護生物學》一書中,蔣志剛等(1997)給生物多樣性所下的定義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
關鍵詞:GIS;景觀生態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Q1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8)33(c)-0040-01
一、景觀生態學研究概述
景觀生態學的定義有多種表述,但就一般講,是指反映地形地貌精景色的圖像,諸如草原、森林、山脈、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區域的綜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們放眼所映的自然景色。而生態學中,景觀的定義可概括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景觀是指幾十km2至幾百km2范圍內,由不同生態系統類型所組成的異質性地理單元。而反映氣候、地理、生物、經濟、社會和文化綜合特征的景觀復合體稱為區域。狹義景觀和區域可統稱為宏觀景觀。廣義景觀則指出現在從微觀到宏觀不同尺度上的,具有異質性或綴塊性的空間單元。顯然。廣義景觀概念強調空間異質性,其空間尺度則隨研究對象、方法和目的而變化,而且它突出了生態學系統中多尺度和等級結構的特征。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想和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核心所在[1]。
二、GIS簡介及其發展應用
1、GIS簡介:GIS可定義為用于采集、模擬、處理、檢索、分析和表達空間數據的計算機信息系統[2]。主要包括①空間數據輸入子系統;②數據存儲與檢索子系統;③數據分析與信息處理子系統;④數據輸出子系統[3]。功能構成包括:①數據采集、檢索、編輯;②數據操作運算;③數據儲存、組織;④數據查詢、檢索、統計、計算;⑤數據空間分析;⑥數據實現[2]。
2、GIS的發展應用:GIS的發展經歷了開拓發展、鞏固、突破以及社會化階段。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地理信息產業的建立和數字化信息產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已經成為許多機構必備的工作系統,尤其是政府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受GIS影響改變了現有機構的運行方式、設置與工作計劃等。而且,社會對GIS的認識普遍提高,需求大幅度增加,從而導致GIS的應用擴大與深化[4.5]。GIS的應用領域包括資源管理、資源配置、城市規劃和管理、土地信息系統和地籍管理、生態環境管理與模擬、應急響應、地學研究與應用、商業與時常、基礎設施管理、網絡分析、可視化應用等各行各業。其中GIS的應用已遍及與地理空間有關的領域。一方面,又可通過失控模型構建,分析空間要素的發展變化,為咨詢、規劃與決策提供技術支持[6]。隨著計算機硬件性能的提高以及面向對象、網絡和數據挖掘等主流IT技術的發展,GIS的應用日趨慣犯,已成為城市規劃、設施管理和工程建設的重要工具,同時還進入到軍事戰略分析、商業策劃、移動通信、文化教育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社會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已被公認為21世紀的支柱產業。
三、GIS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
1、研究景觀生態系統及其空間格局
一方面,由于地理信息系統中貯存的有關底圖文件數據,其加工功能強大,形成完善的人機對話系統,能快速、準確地對遙感圖像進行有關處理;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統中的專題信息和專家智慧能對遙感圖像進行專題監督分類,其結果以計算機地圖形式輸出。
2、研究景觀生態系統的功能和動態
由于地理信息系統中貯存大量專題數據和豐富的程序、模型和方法,利有計算機、遙感等現代技術手段的支持,因而能采用多層次、多因子的區域綜合和系統分析,既可以從時間與空間、質量與數量、內部與外部、靜態與動態、自然人為等角度綜合認識景觀的結構和功能,從而進行景觀功能模擬和動態預測。
3、進行景觀生態設計和景觀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設計和規劃一般都要與具體實踐和應用相關聯,作為整個設計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綜合、系統地對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研究之后,依靠地理信息系統中的專題研究模型,加上專家系統,首先對景觀生態特征進行評價、然后利用GIS的可視化功能并結合景觀設計中的各種應用模型,根據具體的目的要求,對景觀規劃結果進行模擬顯示和分析,為設計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信息。
4、研究全球性問題
景觀生態學經過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門涉及生物圈,地理圈和智慧圈等領域、把人類和環境統一起來進行綜合研究的新興交叉學科。它力圖為協調人類與景觀的關系提供理論基礎,對于這樣一門全球性科學的研究,單一學科、傳統手段與方法已無能為力,而GIS對此則大有可為:首先,有全球性的資源與環境大容量數據庫;其次是綜合了各有關學科專家的智慧;第三,有先進的信息網絡支持,可將在物理上離散的各地數據庫、模型庫聯系起來共享;第四,處理數據的速度相當快,能在自然過程的形成時間之內模擬各種可能出現的結果,并提出對策。
四、結語:GIS現如今已成為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支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GIS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更加深入,同時也會把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
作者簡介:欒毅(1986-),男,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人,黑龍江工程學院2005級測繪系本科生,專業地理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李博等.生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陳述彭,魯學軍,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統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3,6-7
[3]江東.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應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4
[4]王慶華,郝偉.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21(1):2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2002102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生態旅游
從生態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經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還是模糊。國際生態旅游學會提出生態旅游是游客有意識的到目的地旅游,實現了解當地文化、自然等知識,這種旅游活動除了盡可能維持當地生態系統、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對當地自然游憩環境負有責任之外,還肩負著使當地經濟繁榮、使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同時尊重并維護當地居民群體的傳統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這個定義在傳統定義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內容,而當地居民是旅游規劃中不可或缺的考慮對象,本文也采取此定義。
1.2 生態旅游規劃
生態旅游規劃作為旅游規劃的分支之一,以生態旅游資源為依托,運用旅游規劃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從整體出發對生態旅游活動空間進行合理布局,是生態旅游目的地進行旅游開發、建設的法律依據,是生態旅游區社會、經濟、環境效應和諧的指揮官。
2 國內研究進展
相比較國外,我國的生態旅游規規劃起步較晚,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興起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于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緊接著1995年與1996年分別在云南西雙版納和湖北武漢召開了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后又有1999年被國家旅游局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這時生態旅游正式成為了被廣泛倡導的一種旅游形式。
2.1 生態旅游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生態旅游規劃具有協調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決定了生態旅游規劃必須以生態原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為指導思想,而規劃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旅游資源的保護,影響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規劃是否合理,決定了旅游業能否可持續發展。劉玉安(2006)以典型生態旅游區石河子為研究對象,認為實現當地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突出旅游特色、營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務環境、旅游宣傳與環境保護相結合、保護游客利益。
2.2 生態旅游規劃原則、理論與方法研究
旅游規劃中要遵循市場導向、資源依托、法律監督、宏微觀相結合等原則,生態旅游規劃除了要遵守這些一般原則外,還要充分考慮生態旅游本身的特點,遵循保護先行與適度開發原則、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原真性原則、各方利益共享原則、環境教育原則。國內學者對生態旅游規劃原則的研究大體差不多。康宏成(2010)對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也進行了總結,認為要遵循適度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護性原則、自然與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則、各方參與原則、服務設施生態化原則、環境教育原則。
生態旅游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生態旅游規劃除了一般旅游規劃基本理論外還有眾多符合其自身發展規律的理論來指導,其中可持續發展理論、景觀生態學理論、生態倫理學理論、生態美學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是最為重要的。申利(2004)闡明景觀生態學是生態旅游規劃的主要理論之一,分析了在景觀生態學指導下旅游規劃的過程,肯定了規劃結合自然環境的旅游規劃的景觀生態學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科學技術方法被運用到生態旅游規劃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統)因具有強大的圖形數據采集、空間數據可視化和空間分析功能,為生態旅游規劃中提高工作效率與其科學性提供了理想的平臺,在生態旅游規劃中受到廣泛的應用。劉芳(2009)認為GIS的應用必將給生態旅游資源的調查評價、旅游市場分析、開發空間規劃以及當地環境保護監測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薛達元(2014)采用GIS對黔西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資源特征,規劃該州生態旅游發展方向和特色。
2.3 生態旅游規劃實證研究
生態旅游規劃的實證研究是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對自然保護區、鄉村旅游地區、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區的規劃研究方面。劉佳靜(2008)以福建萊溪巖風景名勝區為例,將生態旅游規劃與開發的相關理論和方法貫徹到風景游賞規劃的實踐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現狀,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面臨的管理體制不順、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遭到破壞、布局不平衡、缺少規劃等問題,并就宏觀層面國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對單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建設規劃的編制進行了探討。張念萍(2014)概述了鄉村生態旅游的幾個基本類型,并分析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鄉村生態旅游規劃設計內容和發展戰略。劉曉明等(2013)對新農村建設、農村生態旅游規劃的基本概念進行了闡述,對新農村生態旅游規劃的內容、原則作了歸納和總結,同時討論了新農村生態旅游規劃的要點。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有學者對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旅游規劃進行了研究,李吉來(2013)認為在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生態環境的建設很重要,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做到既尊重當地生態環境,又提高城市與鄉村生活品質。魏文波從文化與生態結合的視角出發,以生態學旅游理念為基礎,以民俗文化旅游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的概念。吳妍(2008)認為民族旅游規劃要充分體現民族性和現代性,要以保護為前提,在此前提下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同時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
[論文摘要]開展生態修復研究與實踐,應理清環境、生態、環境生態、生態恢復、生態建設、生態工程等與之相關的一些概念及科學內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亂。我國的生態工程與國外的環境生態修復和生態恢復有較大差別,將生態學應用于農林水等生產領域,是我國生態工程研究與實踐的突出特點。流域生態修復是今后生態修復的發展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是建設項目生態修復的主體;當前亟待開展生態修復機理、生態修復潛力、生態修復指標體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戰略思指導下,水利部提出了“加強封育保護,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啟動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配套,積極開展封山禁牧、輪封輪牧,努力探索和總結生態修的技術和經驗。生態修復已為水土保持工作者所熟知,但其學涵義及有關問題尚待明確和研究。現對生態修復的若干關概念、理論及有關問題作一討論,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1 生態修復相關的重要概念和理論
1.1 環境與生態
廣義上講,環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總和,如現代人居環境即為廣義的環境概念;狹義上講,環境是影響有機體生長、發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條件的總和。生態系統簡稱生態,是有生命的主體(包括人類)與無生命的客體的總和。研究有機生命體與無機環境關系的科學稱為生態學,研究生命體以外的無機環境的科學稱為環境學。生態修復的研究與實踐離不開環境學和生態學,而后者尤為重要。
1.2 生態環境與環境生態
生態包括環境,“生態環境”的說法是不科學和難以理解的,可以牽強地理解為與生命體最密切相關的環境。我國所謂的生態環境實際就是生態,準確地講“生態環境建設”應為“生態建設”[1]。生態修復是對生態系統的修復,故不能稱為生態環境修復。
環境雖然是無機的,但完全從無機角度理解環境是不完整的。特別是自然環境,本身是生物體或生物群體周圍的整體狀況,只有應用生態學原理研究、認識和理解環境,才能更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這就是環境生態學。環境生態作為概念不易理解,但環境生態學無疑是科學的,他對生態修復理論和技術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1.3 干擾與生態演替
自然界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災、水災、泥石流、蟲害、大風、人類活動等,改變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這些事件稱之為干擾。干擾可分自然干擾和人為干擾。干擾促使某一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發生變化,舊的環境和物種破壞了,新的環境和物種又會產生,并在一定時間內維持其相對穩定。在沒有嚴重干擾的情況下,自然生態系統會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這稱為生態內因演替。演替的結果,最終會出現一個相當穩定的生態系統狀態,這稱為頂極穩定狀態。每一演替階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頂極穩定狀態的群落稱為頂極群落。干擾常使生態系統受損并改變,稱為外因演替。生態系統正常演替總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而干擾使演替進程發生變化,嚴重時,如人類大規模活動,則使生態系統向相反方向演替,這稱為逆序演替。生態修復就是使擾生態系統的逆序演替轉向正常演替[2]。
1.4 生態穩態與生態閾值
生態系統不是絕對平衡的,而是永恒地發生著演替,舊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會產生,當演替到頂極狀態時,在很長時間內將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即穩態。生態系統動態平衡中的穩定狀態,稱為生態穩態。穩態生態有相當強的自我調控能力,在干擾作用下雖不斷地振蕩和變化,但只是量變;當干擾嚴重并超過其調控能力時,系統將發生質變、崩潰,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穩態生態抵抗干擾的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稱為生態閾值[2]。只有研究生態穩態和生態閾值,才能確定修復生態系統的類型、區域、難易程度、時間周期,并確定合理的修復指標。
1.5 人與自然共生理論
人與自然共生和和諧相處,是人類對“自然改造論”深刻反思后產生的新認識。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不是其對立面,脫離生態規律的自然改造,損害了自然生態系統,必然損害人自身。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之間存在著互利互惠的共生現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須建立在人與自然共生的基礎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現象的研究,總結了人類系統與生物系統之間生物控制的8條規律。據此研究,生態學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輸入和最小物質消耗以保證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的生態設計原則。這也是生態修復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
2 國外的環境生態修復與生態恢復
修復的本意是對錯誤和缺陷進行糾正的作用或過程,修復最早從污染環境治理角度被定義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個受損的特定對象部分或全部恢復到原初狀態的過程。環境生態修復起源于環境修復,生態恢復又受環境生態修復的影響。
2.1 環境修復與環境生物修復
環境修復是對被污染的環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濃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狀態。早期的環境修復主要采用工程技術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學手段。1972年美國嘗試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謝活動降解管線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對Exxon Val-dez油輪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進行修復(阿拉斯加研究計劃),從而出現了環境微生物修復技術,后來出現了環境植物修復技術,最終形成了環境生物修復技術。環境生物修復被定義為利用生物生命代謝活動降解被污染環境的污染物,并使之無毒化和無害化。
2.2 環境生態修復
20世紀6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H.T.Odum提出生態工程概念,受此啟發,歐洲一些國家嘗試應用研究,并形成所謂“生態工程工藝技術”,實際屬于清潔生產的范疇。隨著生態學與環境生態學的發展,90年代美、德等國家提出通過生態系統自組織和自調節能力來修復污染環境的概念,并通過選擇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輔助建造生態系統來降解污染物,這一技術被稱為環境生態修復技術。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該技術至今還不成熟,國外的環境生態修復也只是對輕度污染陸地的環境修復,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過濕地自調節能力防治污染。這與我國的生態自我修復有很大差別。
2.3 生態恢復
關鍵詞:近自然理論;限制因子原理;森林演替理論;生態位理論;封山育林
進人21世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劇、土壤肥力下降、水患頻繁發生、水資源短缺的地域迅速增加、生物多樣性衰退等現象已引起全球的廣泛關注,而森林質量下降是導致上述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嚴峻現實,我國有效地實施了6大林業工程。封山育林作為6大林業工程之一,因投資少、技術簡便、適用性廣等特點成為天然林保護與恢復的重要技術措施。
1 封山育林的概念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資源的一條十分重要途徑,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有封山育林的習慣,2000多年前就有實踐和記載:《呂氏春秋·審時篇》“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天即環境,環境哺育的植物才是最適者;《管子·輕重已篇》:“毋斬大山,毋戮大衍”,就是不要破壞生態環境;《齊民要術》中有“順天時,量地力”之說等等。封山育林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林業卷)中的定義為:以封禁為基本手段,促進森林形成的措施,即把長有疏林、灌叢或散生木的山地、灘地等封禁起來,借助林木的天然下種或萌芽逐漸培育成森林。隨著封山育林研究的深入,封山育林被定義為通過研究森林順向演替規律,采取積極的人工干預措施,促進其順向演替,使森林植被從初級向高級演替階段發展。封山育林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封山育林單指在無林地(不包括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部分非林地上育林、育灌、育草;對人工造林(含飛播造林)、現有林分進行封禁的保護措施稱為封山護林;廣義的封山育林還包括封山護林。
2 封山育林的理論體系
2.1 近自然理論
近自然林業起源于德國。近自然林業的核心在于,要考察現有的森林,對在考察中的森林加以細心緩和地調控。由此可見,森林撫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普及森林撫育時,必須明確其另一個核心思想認識,森林撫育是在總體過程上把握森林。要在周圍環境中,并結合周圍環境來培育全部生命物質。近自然的森林撫育特別重視適地的樹種選擇,生命物質的結構及其功能,以便在撫育中利用一個樹種或樹種總體所預期具有的反應能力。近自然林業的全部因素都是森林撫育的組成部分。從生態上看,干擾森林,可理解為森林生態系統中闖入了外來者,它要損害森林生態系統。盡管我們需要它,其作用還是妨礙性的。因此,不論干擾是物理式的、方法論式的或是技術式的,這些外來者都要抱著撫育的想法“植入”進來。這樣自然的反抗才會弱一些,費用才會低一些,生態上的妨礙性才會柔和一些,物質成果才會更有利一些。
2.2 限制因子理論
生態因子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生態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環境條件,有時又稱為生物的生存條件。所有生態因子構成生物的生態環境。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賴于各種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關鍵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種生態因子只要接近或超過生物的耐受范圍,它就會成為這種生物的限制因子。系統的生態限制因子強烈地制約著系統的發展,在系統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同時有多個因子起限制作用,并且因子之間也存在相互作用。
我們在封山育林工作中,要充分考慮影響封山育林成果的各種生態因子,找出其中的關鍵因子,對其進行人工措施,改變其限制作用,才能得到預期的封山育林效果,而且,明確生態系統的限制因子,有利于封山育林的設計,有利于技術手段的確定,并可縮短封山育林生態恢復所必需的時間。
2.3 森林演替理論
森林的發展和衰敗變化都有它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就是森林演替。按森林演替的性質和方向,分為森林群落進展演替和逆行演替。影響森林演替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方面。目前引起森林演替的原因,大部分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如原有森林群落遭到人為干擾破壞,就會發生逆行演替。若人為干擾強度大,并反復產生,就會使林地自然環境惡化,最后出現荒山,裸地。這就是森林群落逆行演替的規律。相反,如原有森林群落遭到一次或兩次破壞,只要停止繼續破壞,或經過人為封禁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就會產生進展演替。這就是森林植被群落正常演替和發展的自然規律。這個自然規律的關鍵,就是要制止森林繼續遭到破壞,使之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封山育林就是認識和利用這個自然規律,把遭到破壞后留有的疏林、灌叢和荒山迅速封禁起來,除了使它免遭繼續破壞,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外,又施加人為的補植補播,防止火災等育林措施,來加速森林群落進展演替過程,從而達到恢復和擴大森林資源,發揮森林多種效益的目的。
2.4 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
2.4.1 生態適宜性原理。生物由于經過長期的與環境的協同進化,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生態上的依賴,其生長發育對環境產生了要求,如果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生物就不能較好地生長,因此生物產生了對光、熱、溫、水、土等的依賴性。這就是生態適宜性原理。植物中有一些是喜光植物,而另一些則是喜陰植物。同樣,一些植物只能在酸性土壤中才能生長,而有一些植物則不能在酸性土壤中生長。一些水生植物只能在水中才能生長,離開水體則不能成活。因此種植植物必須考慮其生態適宜性,讓最適應的植物或動物生長在最適宜的環境中。
2.4.2 生態位理論。生態位是生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關于生態位的定義有多個,它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人而進行補充和發展的,美國學者Grinell于1917年最早在生態學中使用生態位的概念,用以表示劃分環境的空間單位和一個物種在環境中的地位。英國生態學家Hutchinson于1957年發展了生態位概念,提出n維生態位。他以物種在多維空間中的適合性確定生態位邊界,這樣對如何確定一個物種所需要的生態位變得更清楚了。Hutchinson生態位概念日前已被廣泛接受。因此,生態位可表述為:生物完成其正常生命周期所表現的對特定生態因子的綜合位置,即用某一生物的每一個生態因子為一維,以生物對生態因子的綜合適應性為指標構成的超幾何空間。
2.4.3 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在封山育林中的應用。任何由鄉土樹種組成的森林群落都是經過長期的物競天擇形成的最優植被組合,生存條件是最適合于當地的自然條件,各個樹種在生態位上避開競爭,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資源,更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維持生態系統長期的生產力和穩定性。而封山育林就是要恢復這樣的森林群落,因此,利用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來指導封山育林工作,能夠加快封山育林進程,少走彎路,加速我國森林恢復的步伐。
2.5 生態平衡理論
在正常情況下,生態系統內部能量和物質輸入輸出基本相等,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在結構和數量上保持穩定,具有復雜的食物鏈關系及符合能量流動的金字塔營養層次,這時即使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生態系統也能自我調節以恢復原來的穩定狀況,這就稱為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它靠自我調節能力來維持,這種調節能力來自系統內部的負反饋機制。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這種自我調節機制來自系統的食物鏈和營養結構,通過它可以實現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則需要通過人工調控來實現這種穩定。但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來的壓力或沖擊超出界限,調節就難以奏效。改變了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營養結構關系就會使某些生物數量急劇減少、生產力衰退、抗逆性減弱,最終可能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封山育林就是為了減少外來的壓力,使其不超過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范圍,利用系統的反饋機制實現自我調節,維持系統的穩定。
2.6 生態系統結構理論
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組分與環境組分組合而成的結構有序的系統。所謂生態系統的結構系指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及其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和各組分間能量、物質、信息流的方式與特點。具體來說,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3個方面,即物種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
建立合理的生態系統結構有利于提高系統的功能。而封山育林形成的是混交林,多為喬、灌、草結合的混交復合層林分,是一種結構合理的生態系統,能夠實現物種之間的能量、物質和信息的流動,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同時,封山育林能夠增加物種多樣性,進而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
2.7 生物多樣性理論
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來生物學與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一般的定義是“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綜合體的多樣化和變異性”,按此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樣化,各種生命形式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多種相互作用,以及各種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生境與生態過程的復雜性。
一般地講,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與景觀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是保護了地球上的種質資源,同時恢復生物多樣性會增加生態系統功能過程的穩定性。具體說來,生物多樣性高的生態系統,能夠增加高生產力種類出現的機會和能量流動途徑、提高抗干擾性和資源利用效率。正是基于這些,生物多樣性理論成為封山育林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在封山育林中,應最大限度地限制封育區內的人為活動,減少甚至不再進行破壞,使封育區內物種盡快恢復,增加其物種的多樣性,增強系統的穩定性,并且,加快恢復與地帶性生態系統相似的生態系統。同時利用就地保護的方法,保護自然生境里的生物多樣性,有利于人類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8 森林植物的自然繁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