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閱讀教學設計的要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文“主問題”閱讀教學實踐是以自主學習為主要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它是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啟發討論式教學,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師生間的良性互動,還語文課堂生動活潑的本來局面的教學改革。
我在語文主問題閱讀教學中的教學程序是:預習提問——設計重構——問題研討——總結歸納。
1.預習提問。我要求學生首先認真閱讀文本,然后提出至少三個有價值的問題,并以“預習問題本”的形式上交。這些問題包括文本核心問題、子問題以及一些評價性問題。
2.設計重構。我通過批閱學生的問題大體了解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基礎,然后對問題分類整理,挑選出能結構課堂教學進程的核心的問題,對教學設計進行重新調整,設計少而精的關鍵問題組織閱讀教學。這樣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推動學生的有效學習。
3.問題研討。我根據主問題為學生學習探究提供盡可能充分的時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連結在一起,由于問題從學生中來,教學有了針對性,就會給自主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形成了開放又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當然,要引導學生把問題的焦距盯在課文的重點難點關鍵點上,緊扣主問題,對學生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適當啟發與點撥。
4.總結歸納。學生討論主問題完畢后,并不等于學習的結束,要求學生運用自學和討論探究獲得的知識加以整體建構,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
批閱學生的“預習問題本”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學情,從而做到有的放矢。當然,這樣的工作量畢竟太大。可以收取一部分同學的問題來作為參考,更重要的是教師依據文本進行導學問題的精心預設,以期精彩的課堂生成。這里舉幾個課堂問題解決實例:
對《沁園春·長沙》的閱讀中,有同學提出“‘誰主沉浮?’是反問句,還是設問句?”這涉及到對作者寫詞時的思想傾向的探討。對徐志摩《再別康橋》的閱讀中,有同學提出“作者寫柳樹,為什么寫成‘金柳’,而沒有寫成‘綠柳’,為什么又寫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涉及到詩歌意象及其修飾語的選取以及對作者思想傾向的探討。
對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閱讀中,有同學提出“為什么是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這涉及到詩歌的主旨理解。
對沈從文《邊城》的閱讀中,有同學提出“文中描寫到翠翠情竇初開,可是翠翠的情竇該不該開?”這個問題反映了學生普遍的思想狀況和人物形象思想狀況的落差,抓住這個問題因勢利導,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落實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在課堂的問題解決中,問題本身來源于學生對已知知識基礎上的未知探索,再將問題提交到全班進行分組討論或者集體討論,推進生生對話或者師生對話,最終促成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這樣的問題解決形式就是“問題來自于學生,又回到學生中去”的形式,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 小學英語 閱讀教學 文本解讀
隨著2011版課程標準的頒布,各版本的小學英語教材都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以教科版廣州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分別在五、六年級的單元話題中增添了語篇教學板塊。因此,閱讀教學逐步走向常規教學,如何通過有效的文本閱讀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成為當前小學英語教師們討論的熱點話題。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文本解讀問題,只有在深度解析文本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實施閱讀策略,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一、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的“三個避免”
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三方的對話活動。在閱讀教學活動設計前,首先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文本解讀,教師自己要做忠實的讀者,走進文本,鉆研文本。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實施有效的文本閱讀活動。
1.教學目標設定避免僅關注語言知識。
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整堂課的提綱挈領,課中的每一個過程和環節都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但在很多教師的眼里,閱讀課教學目標仍然只有“字、詞、句”等語言知識,文本也似乎都是“字、詞、句”的堆砌。正是由于這些教師缺乏對閱讀文本充分而準確的解讀,才會把任何體裁和題材的文本看成語言點和語法知識的集合。
文本解讀與目標設定相輔相成,是教師教學的第一步,是教學的源頭。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這五維目標共同引導我們對文本的深度解讀,缺一不可。以六年級“Ben’s Changes”閱讀課為例,我們構建了五維教學目標:
語言知識:(1)復習鞏固話題詞匯和句型。(2)復習鞏固一般過去時態和一般現在時態。
語言技能:(1)說說自己身邊人和事的變化,能用連續的句子介紹Ben’s Changes。(2)能讀懂關于Ben’ Changes的文本。(3)能以My Changes為題寫小短文。
學習策略:(1)學習提取相關信息關鍵詞的閱讀策略。(2)通過閱讀,學會構思語篇,提高寫作技能。
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感受身邊人和事的種種變化,更懂得珍惜時間,珍愛生命。
深度解讀文本,除了明確文本的詞句構成外,我們還需要了解文本的體裁、文脈,作者撰寫文本的意圖,情感和文化內涵。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確定五維教學目標,實施閱讀教學,才能讓學生褪去文本閱讀的“皮毛”,走向文本“靈魂”的閱讀。
2.教學重點確立避免僅側重文本信息。
在現行的很多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填寫表格、回答問題等活動,分析和提取文本的主要信息。貌似幫助學生解析文本,卻破壞文本的整體性,將語篇割裂成幾句話進行逐一分析。然而,文本解讀的要求告訴我們,在解析文本時需要關注到語言運用的背景,注重語言運用真實情景,重視語篇的框架結構,強調學習策略的習得,關注情感的滲透等方方面面的內涵,還原語篇的全貌。因此,找尋文本的精彩之處,是我們實施有效閱讀教學的必要前提。例如,在教科版《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Unit 8“Let’s have both”語篇中,文本以“Today is Xiaoling’s birthday.Her Chinese and English friends are coming to her party.”為話題情景,描述了主人公如何為他們的中外朋友設計菜單的討論過程。淺層意識上的文本信息是主人設計的這份菜單:What should they have for dinner?但是,僅僅提取文本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繼續追問:Why should they have these for dinner?我們需要認識到本單元話題是Foods and Drinks,關注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是此文本的深層文化意識,主人公對中西方不同客人文化的尊重是文本的深層情感意識。因此,在此語篇的教學設計中,我們需要創設Design Menu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整理Menu信息,同時,也要解析文本的文化和情感意識,更完整、更深度地呈現文本。
成功的文本解讀就是簡化教材和活化教材,真正回歸到閱讀文本中,讓教學內容更有生命力,使教學設計更生動,才能呈現出課堂的活力、閱讀的魅力。
3.教學活動設計避免脫離學生的認知。
閱讀教學活動是為學生服務、為學生設計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語言信息,運用語言的“腳手架”。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是建構在自己的認知能力基礎上,學生在解讀文本中會聯系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積極主動地發現和建構。因此,教師更要站在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的角度解讀文本,讓閱讀教學活動在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中,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感悟,體味語言的人文魅力。例如教科版《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Unit 6“At the weekend”語篇,圍繞中心句“The Chen family is very busy at the weekend.”展開,描述Chen family一家周末的行程安排。Chen family作為一個中國家庭,文本中描述的很多周末活動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比如“Their son Jiamin always goes to the Children’s Palace on Saturday.”,“Jiamin seldom goes to the cinema with his parents.”等。因此,我們在解析文本時,設計的教學活動可以融入學生自己的認識和情感,讓學生一邊閱讀文本,一邊作上標記,并進行分析交流。這樣的閱讀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文本閱讀中,在閱讀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幫助他們建構自己的文本。
基于學生認知能力和興趣的文本解讀,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創設指明方向,這樣的教學活動能深深吸引學生,挖掘學生思維的潛能,教學設計越出彩,課堂越生動。
二、基于文本解讀的閱讀教學策略
教師通過解讀閱讀文本,賦予文本以全新的生命,使閱讀教學更立體、多元和綜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閱讀教學策略:
1.猜測配圖標題,激活語言知識。
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往往是話題單元整體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有特定的話題情境,并蘊含著話題的語言知識。因此,我們需要在帶領學生進入閱讀文本之前,激活必要的語言知識,了解話題情景,熟悉文本的寫作背景,以便更好、更全面地理解文本。閱讀文本中配有的插圖和文本標題是最恰當的切入口。教師在處理教科版《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Unit 8 “Atrip to Hongkong”語篇時,在Pre-reading教學環節,首先揭開語篇的標題“Atrip to Hongkong”,運用FreeTalk的活動形式,通過與學生談論旅行,導入mindmap(如下圖)讓學生了解trip這個話題從哪個方面進行交流。
運用mindmap就文本標題猜測文本信息并提出問題,既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激活話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又能順利引導學生進入閱讀文本的學習。
2.梳理文本文脈,整體理解文本。
閱讀文本是由字詞句構成的,但它們絕不是簡單的疊加,它們的組成結構蘊含著作者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也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和態度。因此,閱讀教學要求我們要學會整體理解文本,整體把握文章框架,解讀文本結構,抓住解讀閱讀文本的切入口,引領學生循序漸進地理出文章思路,歸納文章要點,挖掘文章內涵。這樣才能更好地分清主次,抓住語篇的主旨,避免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導致的錯誤認識(傅詠梅,2012)。教師在教授教科版《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下冊Unit 4“Have a good time in Hainan”語篇時,組織學生進行了兩次文本閱讀活動。第一次快速閱讀文本,回答問題:How long will they travel in Hainan?What do they talk about for their trip?,整體感知文本,構建信息框架圖(如下表),解讀文本結構。
在閱讀框架的指引下,教師再帶領學生進行第二次文本閱讀,按照文本的時間順序,細讀文本,整理出每天活動的主要內容,在完善表格信息的同時,歸納出文本的要點和思路。教師在認真研讀教材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設計的教學活動要能梳理文本的文脈,幫助學生整體理解文本,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3.挖掘文化內涵,深度解析文本。
閱讀文本的結構、語義常常是一目了然的,文本解讀讓我們善于挖掘文本的內隱價值,也就是文本的文化內涵。一方面仔細體會筆者在文本中所灌注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是文本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知識,通過我們的介紹、擴充和滲透,使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進一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等知識,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借文本閱讀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教科版《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Unit 2“A country life is a healthy life”的閱讀文本中,教師可以圍繞文本中的兩個中心詞busy,healthy來帶領學生梳理文本信息,比如,在早晨,主人公需要wake up at 5 a.m.和milk the cows,體現他的busy life,但是他卻have plenty of fresh milk for breakfast,體現他的healthy life。在這樣的信息對比中,學生不僅感悟到與他們生活方式差異較大的country life,而且在品讀與交流中理解和體驗healthy life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解析文本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獲得對文章深層含義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樣有助于學生擴大視野和提高領悟英語的能力,培養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跨文化意識。
4.融入生活體驗,發展語言能力。
閱讀文本是學生語言學習的范本,深度而有效的文本解讀為學生語言學習打下基礎。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體――學生,始終是我們在文本解讀和活動設計時需考慮的重要因素,我們要關注學生實際生活,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立足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文化背景組織進行拓展活動。拓展活動可以是仿寫,比如,模仿“A trip to Hongkong”語篇的思維導圖,介紹學生自己的A Wonderful Trip;可以是擴寫,比如,“Have a good time in Hainan”語篇學習后,讓學生繼續設計幾天的活動;也可以是改寫,比如,學習“A country life is a healthy life”語篇后,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以“My city life is_______life”為題,給語篇的作者回信。教師依據文本的內容和結構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設計實施拓展活動,讓學生在拓展活動中有感而發、有話想說,實現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英語閱讀課堂教學離不開文本解讀,教師只有多視角解讀文本、全方位分析教材,并且真正落實在閱讀及閱讀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感受語言,與文本真實對話。基于文本解讀的英語閱讀策略,能充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在收獲閱讀技巧和策略、語言水平、文化體驗,推動閱讀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教師培訓;有效性;“國培計劃”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7-0024-03
隨著教師培訓工作的普及化,一般性的教師培訓已不能滿足較高層次骨干教師對專業發展的需求。如何提高培訓的有效性,是當下開展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教師教育研究的重大課題。本文從承擔培訓任務的機構的角度,結合我們幾年來實施的“國培計劃”中西部項目――湖南省農村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培訓項目的實踐,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我們認為,培訓者只有緊緊抓住以下幾個關鍵環節來開展工作,才能取得較好的培訓效果。
一、調研培訓需求,確定培訓目標
在現有的教師培訓中,忽視教師培訓需求的現象隨處可見,在教師培訓中呈現給教師的培訓內容主要是基于講授者的能力和研究旨趣,忽視了教師的實際需求。培訓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在培訓之前,對被培訓者進行培訓的需求調查,使培訓具有針對性。培訓針對性的產生源自于對參培對象的了解,了解學員參加培訓的需求、現狀,分析他們的所想、所求,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師參加培訓一般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績效為指向,希望通過培訓能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但我們所說的培訓需求并不是指個別教師的需求,而是在開展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找出能代表參培教師共同愿望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在參培教師的個性需求中歸納概括出他們相對共同的需求,這些共同需求中蘊含的一些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應該成為我們確定培訓目標的重要依據。
為了更好地承辦“國培計劃”――湖南省農村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培訓項目,了解參培教師以及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保障培訓質量和效果,我們專門編制了培訓需求的調查問卷,對參培的語文教師進行培訓需求調研。在調查問卷中,我們精心設計了“您對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內容標準、具體實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影響新課程標準在教學中的具體實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您認為自己在哪方面需加強培訓、學習?”“您認為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最讓人頭痛的是什么?”“就您本身來說,對改善教學效果最大的障礙是什么?”等16個問題。調研后經統計分析,我們發現參訓的語文骨干教師對“新課標背景下作文教學及閱讀教學的教學設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前沿理論與知識”等方面存在較為普遍性的培訓需求。因此,培訓相關方面的知識、提升相關方面的能力就成為了我們培訓的具體的目標。
二、圍繞目標設計培訓內容,針對需求安排培訓課程
針對需求,安排針對性強的培訓內容是實現有效性目標的關鍵環節。2011年1月教育部的《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也指出“要不斷優化培訓內容,加強教師培訓需求調研,根據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并針對不同類別、層次、崗位教師的需求,以問題為中心,案例為載體,科學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和優化培訓內容,不斷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培訓課程是實現培訓目標的載體,是培訓的核心要素,直接影響著培訓的質量。培訓機構在課程的設置時要以參訓教師的現實需求為起點,一定要改以往“我有什么就給什么”為“教師需要什么就給什么,缺什么就補什么”的課程開發理念,做到最大限度的滿足每位參培者的學習要求。不僅如此,教師培訓一定要有適切的培訓內容。“適切的培訓內容至少應有以下要點:一是培訓內容要反映當前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工作和熱點問題;二是培訓內容要緊貼教學,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中心,與教師的實際需求相吻合;三是培訓內容要以教師專業標準為重要依據,致力于專業實踐能力提升,引領教師專業化發展。”[2]
三、精心遴選培訓師資,優化培訓專家團隊
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家團隊對實現有效培訓的關鍵作用毋庸置疑。我們認為,培訓專家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理論基礎,更要熟悉中小學一線教育教學工作,并在相關學科教學和教學研究中有所建樹,在全國和地區教育教學中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要根據培訓目標與培訓專題內容遴選主講專家,擔任專題講座的專家必須對此專題有豐富卓越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研究,他們應成為參訓教師學習、借鑒和模仿的對象。培訓專家團隊除需要具備專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外,還應具有較強的培訓技能,既能積極傾聽、啟發追問、給予建議,又能組織分享、給予點評、激發挑戰,能夠把參訓教師的培訓學習引導深入,切實提升參訓教師的專業能力。
四、創新培訓模式,盡量發揮參培教師在培訓中的主體作用。
成人學習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成人學習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導向式的學習”――成人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特點,進行自主的和自我反思的學習。作為成人,他與未成年人的最大的區別在于成人獲得了獨立自主的自我概念,它的產生,意味著人在心理上和社會性上開始從依賴的、他律的未成年階段向獨立的、自律的成年期轉換,成人以進入職業為契機,開始從社會一員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每一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的任務,希望以自己獨立的人格,運用自己的力量來開拓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成人學習的動機來自于職業與生活的需要以及自我發展的需要。成人學習結果最終表現是工作、生活技能的改進。成人學習者能診斷自己的學習需要,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并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成人教育的核心是幫助成人更有效地學習,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這意味著知識形成中個體主動參與、積極建構的重要性,意味著學習中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表達和創造性的解放的意義。缺乏學習者個人對知識的主動體驗創造的知識對學習者來說難以產生實用價值。[3]因此,教師培訓的有效性取決于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否主動自覺的投入,取決于是否尊重并發揮教師的主體性,是否為教師的自主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培訓應該盡量發揮參培教師在培訓中的主體作用,盡量采用參與式的培訓形式。參與式培訓就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實現教師在培訓中的有效參與,使參培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由被動接受型轉變成主動參與型的學習者,讓培訓成為受培訓者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平臺,使參訓者主動從培訓中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提升。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是參與式培訓取得成功的關鍵。要做到這一點,培訓者在培訓課程的設置上就應該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課程體系。例如:在開設的“小學閱讀教學設計的要點”課程培訓中,我們建構了“五步驟”的培訓課程內容體系:(1)邀請教育部“培計劃”項目專家、湖南師范大學的張良田教授以講授的方式對小學閱讀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2)邀請語文教學名師盛新風老師給學員上《跨越百年的美麗》的閱讀教學示范課(如果邀請全國名師有困難,也可請當地名師上示范課或者組織學員觀看《名師課例》的視頻錄像)。(3)帶領學員到一線學校去實際觀摩一到兩堂閱讀教學的課程并錄制教師上課的全過程。(4)組織學員針對錄像資料開展評課、議課,總結提煉如何有效進行閱讀教學設計的要點。(5)選取幾位參訓教師上閱讀教學的研究課或者進行閱讀教學設計大賽。“五步驟”培訓課程的建構既有專家的理論引領,又有名師的課例示范,同時又能極大地調動參訓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參訓教師普遍反映這種“五步驟”的培訓課程模式很有成效。
五、加強培訓工作管理,構建訓后跟蹤管理的長效機制
培訓管理工作既是影響培訓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培訓工作的重要內容。在開展培訓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培訓管理的有效機制,是培訓目標任務順利完成的保障。培訓管理重在實施“過程管理”,要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與調控,使培訓的開展過程自始至終沿著既定的方向推進,實現預期的目標。“培計劃”項目的實施,必須創新培訓管理,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訓管理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通過規范化、專業化、人性化的管理,營造一個積極向上、溫馨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參培教師在愉悅的心情下參加培訓學習,為培訓收到較好的成效提供條件和保障。
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優秀教師的成長需要在長期的工作實踐過程中堅持不懈地學習、工作。忽視對培訓的后續管理,將會導致教師培訓學習的知識不能被內化,培訓成效不能得到鞏固,影響培訓的有效性。因此,對參培教師的管理需要延伸到培訓結束之后的工作實踐過程之中。我們認為,對培訓的后續跟蹤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參培教師信息檔案庫,實施動態管理;二是創建交流學習平臺,共享學習實踐成果;三是及時了解參培教師學習工作情況,加強交流溝通;四是關注參培教師的成長,促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EB/OL].2011-01-06.
http:///gzdt/2011-01/06/content_1779454.htm.
[2]朱郁華.怎樣才是有效的教師培訓[N].中國教育報,2013-06-05(09).
[3]張靂.論有效的教師培訓原則[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5.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存在問題 解決方法
語文在生活及學習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具有優秀的閱讀能力也間接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打好了堅實基礎,更能拓寬學生視界,刺激思考,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筆者秉承國家初中課程教育改革的理念,結合目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閱讀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不合理
在閱讀教學課前,教師需要細致地對課堂教學計劃進行規劃。但是,我們看見目前許多老師依舊延續傳統教育模式,在教學設計和課堂安排中仍舊沿襲以前的一套,沒能體現出新時代的閱讀需求。我們不是完全否定傳統教學模式,它是前輩教育教學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只是老師是學生閱讀教學中的引導者,不能完全蕭規曹隨,應當結合具體教學環境,細心觀察學生在閱讀課程中的表現,必要時,做些記錄分析,這樣會有效幫助教師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質量。
2、學生沒有在課堂上占據主動地位
我們仍然可以看見,許多閱讀教學課堂中,任然是老師一問,學生一答的課堂模式。我們應該看到,閱讀是人與書本的對話。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一問一答的狹窄對話之中。學生應當在課堂上占據主動地位,老師作為一個循循善誘者,應當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肯定和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而不是學生的回答與標準答案相吻合就表揚,不吻合就批判,這樣會扼殺那些精彩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局限學生的閱讀思維。
3、沒有幫助學生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
目前的閱讀教學模式,經常能看到一些老師通過大量、反復、有計劃、有目的的閱讀訓練,使學生形成一種持續穩固的閱讀習慣。這種出發點無可厚非,可是老師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反而變成了“填鴨式”教學,并非“多多益善”。老師在課堂上一字一句,咬文嚼字式地分析每一個要點,唯恐錯過一個要點,生怕留下一點遺漏。試問,學生跟著老師這樣單一直線行走,怎么能發散思維呢?久而久之,學生受老師這種閱讀習慣的影響,由主動閱讀變成了機械式的呆板分析,從而缺乏自己的思維。這樣的閱讀教學造成了課堂任務冗雜、繁多、枯燥的情況。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慢慢輕視、淡化,閱讀興趣也就逐漸降低,造成了學生閱讀自覺性的缺失。
二、解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的策略
1、老師在課前認真做好課堂安排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在上課之前,應該有計劃地構建一張教學藍圖。針對不同的文章,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案,針對不同的學生,應當加以適當的引導。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以學生為課堂的根本,老師需要避免先入為主,而應該積極引導課堂,營造一種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參與到師生共同對話的樂趣。
2、推動教學模式的改變
新時代下,老師迫切需要一套適合自身,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模式。要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就要立足于改變教學模式這一環節。以前的教育模式重點關注分數,但是一個學生才能的高低,絕不僅僅體現在分數上。所以,教師們應當轉變關注重點,關心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對學生的一些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鼓勵學生課下多閱讀,課上多提問,課后多思考,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盡量弱化對分數的重視。
3、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很多地方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不上去,都和學生閱讀興趣的缺乏密切相關。學生一旦萌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就化被動為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營造出一種積極良好的閱讀氛圍。據此,教師們可以先選擇讓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書籍,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閱讀,充分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此外,老師更可以開展一些別開生面的課堂活動,比如,讓學生們自己講故事、演故事等,提供給學生自我展示的舞臺 ,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渴望得到外界關注和認可,閱讀就能提供這樣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既能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同時豐富了課堂形式,可謂一舉兩得。
三、總結
關于閱讀的內涵:閱讀,在本質上應該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要教好閱讀必須明確課程標準對閱讀要求標準。
因年段的不同其閱讀要求也不盡相同。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要加強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的指導,設計閱讀實踐活動。下面就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方式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根據讀寫結合理念來設計閱讀教學活動
讀寫結合是語文閱讀教學落實的任務之一,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可結合文本的本體的不同進行閱讀訓練。比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長春版)六年級。下冊《雷鋒的故事》可引領學生學習怎樣布局謀篇,體味詳略得當的寫法,學習構段的方式,哪段祥寫那端略寫,為什么這樣寫。詳略得當是該篇的突出寫作特點。詳略得當是為突出主題而服務的。
二、抓住訓練點設計閱讀教學活動
在閱讀教學中,訓練點是學生不懂的理解有困難的地方。還以《雷鋒的故事》為例。如:為什么學習雷鋒?雷鋒精神是什么?什么是精神?怎樣用時代價值觀來詮釋雷鋒精神。雷鋒的故事離我們生活實際遠怎么辦?怎樣傳承雷鋒精神,時代需要怎樣的雷鋒精神。怎樣設計教學活動。要區別于思想品生課。這樣的課為什么不編入思想品生課而編入小學語文教材里,編者的目的是什么。我理解是要體現語文教育的特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教育的特點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要體現語文訓練,不能上成品德課。設計的活動應為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能力與素養形成服務。
三、依閱讀教學策略的轉變設計閱讀教學活動
要側重從工具性與人文關懷向重視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方向轉變。關注學習過程,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的一門課程,說它實踐性因為學生要進行觀察社會,進行社會調查,要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中。要寫作,要發表自己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與看法。說它蹤合性是因為明麗山川,歷史文化名勝古跡,名人傳記、古詩文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更是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培養的一種責任擔當。
要從教師的講向學生的讀轉變。要把課堂閱讀時間真的還給學生,減少無效的環節設計,和表面的合作學習,不要在乎形式是否合作,側重關注學生個體閱讀。要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要讓學生從文本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要真的進行角色轉變。我們要的是真實性的閱讀。
語文要返璞歸真。語文教學要牢記五要。要讓學生積累;要讓學生感悟(自己閱讀);要啟迪學生心靈讓學生越學越聰明;要讓學生大量閱讀。要該教的必教。
四、閱讀教學活動要依不同的文體而設計
小學課文中有散文、記敘文、議論文、詩文、說明文、文言文等。現以說明文文體為例談一下閱讀教學活動。此文體的文章應注意讓學生明白什么。一個是語文知識,一個是價值觀,一個是閱讀興趣。
三年級教材《恐龍》是說明文文體。教學時要激起學生閱讀興趣,感悟說明方法,怎么寫的,用什么方法寫的?不要硬塞給學生說明方法如打比方、數字說明等。注意教學設計的內在聯系,要有整體考慮,思考如何在課上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實踐怎樣體現呢(一個是動手操作,一個是動手寫,一個是表演再現當時的情境)實踐怎樣體現要設計環境與實踐活動。思想性強的文章,決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課,要詮釋時代精神。要培養學生批判性閱讀的能力。
一、引言
二、當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形成與發展的簡析
(一)提問式(問答式)閱讀教學模式
為了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突出學生主體作用和體現外語交際教學思想,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用提問形式代替了單純的講授。通過設問、解答、幫助、指導等多元教學行為的綜合利用,促使課堂教學信息由單向活動,即教師向學生傳授,變成了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也會增多,從而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
閱讀教學的提問自然涉及到問題的設計。由于我們教師更多注意到的是提問的量與面,因此在教學上引發一些負面的作用。如:
1.控制性教學活動過多 教師針對文章提出一連串問題,弄得學生忙于應付(回答),缺乏思考空間。
2.提問的角度把握不當 許多問題屬是非題。這種低層次的語言操練活動使得學生對閱讀文章里的語言認識與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層上。
3.綜合性思維訓練不足 問答式教學貫穿全過程,有時只能在幾個學生的范圍中進行活動,大部分學生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缺乏誘發學生進行綜合性思維活動的內容。這樣,就無法為多數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實踐經驗積累與發展的過程。
(二)對話式閱讀教學模式
對話式閱讀教學,是問答式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它是基于問答式閱讀教學模式基礎之上的一種啟發式閱讀交際教學。在這種閱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就比較注重教學情景的設計與學生的參與,教學活動從師生的雙向交流轉向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問互答。教師較為自然地融入學生之中,并與他們建立起對話式伙伴關系。教師在設計教學步驟,如閱讀話題的導入、教學環節的過渡和語言點學習等等時,常從學生的角度入手設計教學情景。通過聲情并茂的呈現、設問、引導、啟發、對話、交流等多項有效教學行為的交替運用,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去感受與思考文章的內容以及語言等方面的問題。有時多維性問題的提出也會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然而,經過一年多的課堂教學的現場觀察、凋研與思考,筆者發現對話式教學模式在目前閱讀教學中運用時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重形式輕內容 教師過于注重情景的設計,往往一堂課中幾個教學事件的情景設計互不關聯,或脫離教學內容與話題主線。
2.問題代替活動,回答代替互動 由于教師急切盼望更多的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原本設想的一種語言交流就變成了應答,如:(1)反映在提問上,力求一堂課不重復叫某一學生,而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得到發言的機會;(2)對話設計通常從教學情景出發,有時會遠離或超越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學生無話可說;(3)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一,若教學演示與鋪墊不夠,相互問答很有可能會流于形式,問題代替了活動,回答代替了互動。
3.閱讀邏輯與思辨能力發展的問題 依照閱讀課程的教學目的和特點,通過閱讀活動學生既要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及篇章布局、結構,又要掌握新的語言現象、文法結構,并達到初步運用的程度。若單純采用對話式教學模式很難達到閱讀課程的教學目的。因為教師注重創設便于口頭對話的交際教學情景而忽視了情景的主題性、連貫性和梯度性;忽視了“交互性語言教學”(英國,里韋爾斯,1997)的多維性:在閱讀中讀者與讀物的交互,交互式寫作,交互式視聽,圖文、實物的信息傳遞與教師表述和學生理解、表達的相互關系,人際合作等方面的交互特征等。所以對話式閱讀教學活動僅停留在某個層面上,難以解決學生閱讀邏輯與思辨能力發展的問題。
(三)討論式閱讀教學模式的實踐
濟南大學張為民在《談“討論式教學模式”》中對“討論式教學”的概念表述如下:“討論式教學模式是有別于課堂討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在模式展開涉及的不同緯度上具有特殊規定性。這種模式由教師備課、布置討論、組織討論、討論總結四個前后緊密聯系的環節組成,在其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知識與能力并重、課上與課下并重、面向全體與照顧重點相統一和恰當性原則。”
去年上半年,溫州樂清中學已經把這種模式應用到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認為這種嘗試很有意義。最初筆者到該校聽一節討論式閱讀教學的研究課(課題是高一下23單元第91課the rescue of abu simbel),并因此引發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1.聽、說、讀、寫的權重與課型的關系;2.問答式與討論式活動形式設計的差別;3.活動類型與問題設計層次的關系;4.語言實踐與閱讀教學目標的關系;5.語言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與語言能力形成的關系;6.討論式閱讀教學模式與閱讀題材、體裁的關系。
下半年在市高中英語閱讀活動教學研討會上展示了一節討論式閱讀教學課和一節閱讀活動教學模式研究課。此次討論式閱讀教學課還是由樂清中學那位教師設計并執教。課題是"who moved my cheese?"a summary version of the story by diana wieland.教師改編了此文章,課堂教學程序大致如下:情景導入—設問—閱讀—疏通、理解—深層問題—討論、擴展—結合實際再討論—總結—布置口頭和筆頭作業、加強語言實踐。總體來說,這種閱讀題材與體裁比較適合討論式教學模式。然而即使閱讀材料適宜,在應用該模式時還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可能是受目前高中英語課程、教材、教師綜合素質以及外語學科教學特性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所限制。若要真正落實討論式教學模式的精神,教師在備課前需做大量的工作,如:1.選擇或改編既適合于討論、學生又感興趣、有教育意義的題材;2.學生必須有這方面的經驗(直接或間接);3.最好課前(提前幾周更佳)布置有關討論任務,以便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收集材料,因為這直接影響討論的效果與質量;4.討論話題時所用的語言應盡量控制在學生語言能力所及的范圍(對此教師應當有預測),否則,就會又成了教師的“一言堂”。
由此可見,討論式教學模式有觀念新、思維活、語用強等許多優點,比較適用于高中閱讀教學。基于以上幾種模式的探討和實踐,近兩年我們開始研究并嘗試構建任務型閱讀活動教學模式。
三、任務型閱讀活動教學模式構建的主要依據
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活動課堂教學是博眾家教法之長,同時吸收了最新的第二語言教學理念,以r·m·加涅等所著的《教學設計原理》為理論依據,以閱讀課堂學習任務為基礎的一種新型綜合活動教學模式。加涅認為,教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的學習。教學若從幫助(facilitate)學習的角度出發,必然把我們的關注點集中到學習者預期學習結果達成的活動過程。
加德納把學習結果分成五類: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我們常用的知識概念實際上是加涅講的言語信息,也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學中的陳述性知識。加涅認為技能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智慧技能,即運用概念和規律對外辦事的能力;另一類是認知策略,即一種特殊的智慧技能;第三類為動作技能,身體和肌肉協調的能力。信息加工心理學則用程序性知識來解釋這三類技能。這些技能都是概念和規則對人的行為控制。任務型閱讀活動教學模式就是依據加德納的學習結果理論來分析學習任務,即在確立教學目標時,我們主要考慮的問題是“學生學完后將會做什么”而不是“學生要學什么”。在教學步驟設計時至少體現兩種目標:1.本課題“學習結束時應達到的目標”——“終點目標”;2.“本課題學習過程中必須達到的目標”——“使能目標”。與此同時,用“自上而下”的閱讀教學理念來思考與決定哪些“使能目標”是達到終點目標的前提條件。
任務型閱讀活動教學模式在教學步驟設計中充分體現并融合了現代第二語言教學的各種先進思想。強調了語言的交互性(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語言交際學習的任務性(the task-oriented 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語言教學的反思性(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教學設計的目的在于幫助個體的學習。正因為“學”有許多有序的階段,“教”才有這些階段。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行滿足了某些階段的要求,則在這個階段教師就可以不出現。任務型閱讀活動教學模式中的教材處理、教學內容重組和教學事件排序等都應用了以上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原理,并據此導出相應的閱讀活動教學過程和方法,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
四、任務型閱讀活動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框架
任務型閱讀活動課堂教學模式是在觀察學生在課內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并對其分類的基礎上,逐步演變而成的一種既靈活、操作性又較強的閱讀教學模式。該模式注重學生在學習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項閱讀活動,同時,學生的層次性活動過程也是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過程。該模式主要框架表述如下:任務型閱讀活動多元教學目標的權衡課堂閱讀活動任務的設計閱讀活動層次與學習任務的有機組合任務型閱讀活動課堂教學的評估與反思。
(一)任務型閱讀活動多元教學目標的權衡
1.教學分析
首先,依照加德納“教學設計原理”的教學思想來澄清閱讀教材所處單元的總體教學目標及做好目標遷移的準備工作,從宏觀上劃分、增減、重組教學內容。如:sefc 1a unit 12 lesson 46 english on the air是有關英語廣播的話題,生詞極少,語法在初中就接觸過(動詞不定式作主語),而且又是47課的教學內容。因此本課的教學總目標及目標遷移工作可以這樣認定:(1)通過學習本課讓學生了解"english on the air"更廣泛的含義。即:英語節目的播出不僅局限于radio,因此要增加相關話題的閱讀材料;(2)借助各項活動訓練閱讀技巧,習得相關閱讀策略;(3)通過課內信息的輸入、記憶、加工及有效輸出,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語言知識與能力,然后利用目標遷移原則設計一項真實性任務在課堂教學最后環節或課后完成。
2.任務型閱讀活動目標的確立
確立主要學習目標,劃定教學活動的主線。比如,以"english on the air"的話題為主線,擬定下列“終點性活動目標”:
(1)get ss(studtens)to gai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bbc englishand cctv english programs through reading tasks designed by the teacher;
(2)enable ss to introduce some english programs broadcasted on the radio or tv;
(3)learn certain reading strategies through various reading activities;
(4)fulfill a real task as homework:"write a passage to introduce our school english broadcasting station"with chineseinstructions provided.
支持“終點
性活動目標”—“使能目標”:
(1)memorize some information through pair work and produce the result in the form of reporting;
(2)make up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3)guess the meaning of some specific words in the supplementary reading(such as "around china")based on the language context;
(4)express their own ideas and preference of english programsthrough discussion(group work).this stage involves cooperating,mind-working,language processing and preparing for the real task fulfilling.
(二)課堂閱讀活動任務的設計
1.學習任務的選擇
閱讀活動任務的設計基于閱讀活動目標的確立。針對本節課的“終點性活動的目標”,分析其相關的“使能目標”,陵得學習任務的目標與閱讀活動的目標一致,并據此導出相應的學習任務,即學習任務的選擇。我們在進行學習任務選擇時必須分析構成學習任務的主要因素。david nunan認為學習任務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組成:(1)goals——各個具體學習任務的目標;(2)input——構成學習任務內容的輸入材料;(3)activities——基于這些材料而設計的各項活動。學習任務的選擇首先會涉及到“任務目標”和“材料輸入”這兩個方面。現以sefc book 2a,unit 4,lesson 15 china daily為例,選擇以下學習任務:
(1)lead-in task:
goal ①:get ss to recall the resources which news(especially english news)is usually obtained from.
input:watch and listen to the selected part of news from tv programs.show ss some english newspapers.
(2)while-reading task:
goal ②:get ss to gain more information about china daily.
input:let ss read the text of lesson 15 china daily.
(3)post-reading task:
goal ③:fast reading technique and word-guessing skill;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dictionary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strategies.
input:select another 3 pieces of news from china daily as supplementa
ry reading.
(4)language-application task:
goal ④:get ss to consolidat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period;produce written english.
input:a school newspaper“今日平中”in chinese.
2.學習任務難度的確定
在選擇學習任務時須考慮構成任務的第三個主要因素:activities(基于這些材料而設計的各項活動)。然而要設計活動首先就得對選定的任務進行分析、定級。david nunan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1)輸入材料的因素。閱讀文章的編排、文章的題材、體裁等都會直接影響材料的難度。如:2002年4月我市高三英語閱讀活動教學公開課中的閱讀材料"advances in computer technology"選編于“中學生英語閱讀新視野”,由于該文章的語言編排、文章長度、話題等方面都超過了學生的現有水平,我們在盡量保持材料真實性的情況下,對文章的長度、語言進行改編,從而有效地控制了難度。(2)學習者的因素。學習者的背景知識、圖式、態度等因素。又如:學生對computer的發展歷史知識背景等比較缺乏,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又不增加input任務的難度,我們通過網絡搜索,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computer圖片,以交談形式讓學生獲取兩個方面的背景知識:computer應用的領域及發展進程。(3)活動因素。由于強調材料的真實性,通常使用簡化活動的要求或形式來控制任務的難度。例如:lesson 15 china daily lead-in task的input中有two pieces of news broadcasting,語速較快,學生很難一下子把握住新聞的要點。我們通過問題的設計來降低視聽活動的要求(do you still remember what happened in the usa on september lth?october 7 th is also a great day to us chinese.)從而使學生在視聽兩條新聞前把注意力集中到下列這些關鍵詞上:the first news:september 11th new york's world trade center was slammed into by terrorists.the second news:october 7 chinese soccer team beat oman by 1:0 and reached the world cup finals.這樣,就確保了lead-in task活動的有效性。
(三)閱讀活動層次與學習任務的有機組合
如何通過活動的設計使得學習任務順利完成,我們還得分析完成任務過程中各項活動的層次性、多樣性和連貫性等方面的問題。
·層次性(即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理解性活動控制性活動半控制性活動交互性活動。
·多樣性:(1)活動組織形式(individuals—pairs—groups);(2)活動方式(listen or watch,speak or report,read or skim,scan etc,write of draw...);(3)輸入手段:網絡、計算機、電教、多媒體、傳統板書等。
·連貫性:依照學習任務目標及活動的主線,使活動內容前后安排連貫,起轉承、鋪墊作用。
·系列活動設計具有邏輯性和規律性。閱讀活動層次與學習任務的有機組合可以用下列圖表來說明:
學習任務和閱讀活動的有機組合示意圖
附圖
下文以"english on the air"其中的一項學習任務為例,具體描述其組合:
while-reading task 1:what programs does bbc english broadcast?
goal ①:
get s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bbc english
input:
get
ss to read paragraph 3 carefully and as fast as possible.
activities:
活動組織形式:個體活動(individuals:teacherstudents);活動層次(理解性)collect the facts—the programs broadcast by bbc;活動方式:讀說
while-reading task 2:which program do you like best?why?
input:
ss will scan paragraph 3 again by themselves.
activities:
活動組織形式:雙人活動co-operative work(discuss in pairs and report their partners'interests and reasons.)活動層次:①理解性:imitat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text.②控制性:memorize what their partners have talked about.③半控制性:produce the language(use one's own words to report his or her partner's opinion)活動方式:尋讀說、交談轉述。
說明:上述的理解性和控制性活動對半控制性活動起著鋪墊性的作用。
while-reading task 3:get ss to make up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uppose you are chatting on line with a friend who is working for bbc english,please made up a dialogue with him:where;for whom;what programs;how to find outinformation;how to pick up;..."these words are shown on the screen through a computer.
input:based on what they have gained in "while-reading tasks 1 and 2"skim paragraphs 4,5
activities
活動組織形式:雙人活動:chat in pairs.
活動層次:
半控制性:language application in a supposed situation;most answers collected from the text or based on their experiences.
活動方式:掠讀說(編對話模擬交際)
說明:get ss to gai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bbc english是本節課“終點性活動目標”之一,而(1)memorize some information through pair work and produce the result in the form of reporting.(2)make up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是其“支持性目標”。while-reading tasks 1 and 2的閱讀活動是while-reading task 3的預先鋪墊,閱讀活動與學習任務如此組合體現了閱讀活動的邏輯性和學科學習的規律性。
(四)任務型閱讀活動課堂教學的評估與反思
1.評估
任務型閱讀活動課堂教學設計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主要是看:通過本節課堂教學活動學生會做什么。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1)一致性:整堂課的學習任務和閱讀活動設計的組合與預期的學習結果一致性。2)有效性:活動過程的目標性、層次性與鏈接性的有機結合。3)能動性:活動應當以意義為中心,任務的焦點就是解決(或為解決將要面臨的)某一交際實際問題。任務與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實際,設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能動性。4)交互性:閱讀活動要體現多層次多方位的互動,如,師生、生生之間的活動;讀者與讀物的交互活動;學習者與多媒體的交互活動;生生交互式的轉述(report)或寫作等。5)發展性:閱讀活動要在學生原有的言語能力、心智技能基礎上進行提高并有機滲透學習策略;閱讀活動要有利于學生英語閱讀思維的發展。例如:advances in computer technology閱讀活動課中的“發展性”閱讀活動任務是這樣設計的task:if you were the writer,would you stop your passage here?so what could be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following paragraph?基于前面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predicting的思維活動,從教師提供的四個選項中選對了答案:one harmful advancement in computer technology was the computer virus in the 1980s.input:paragraph 5.鏈接性的思維活動activities:do you think the computer virus is an advancement in computer history?why or why not?引出supplementary reading computer hackers及最后的交互性活動任務:get ss to report their groups' opinions about whether computers bring about more advantages or disadvantages.
2.反思
任務型閱讀活動教學模式的完善與發展是基于每堂課后的教學行動反思的。因為不同的施教者、學習者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及學習任務都會有不同的詮釋,因此模式應用也會不盡相同。教學模式是藝術定格,藝術則是模式的發展。發展教學模式首先要對教學行為進行研究、思考,加深對外語教學理論的理解,從而提高實際應用的能力。批判性地反思教學就是對教學過程的各步驟提出問題,通過科學研究予以解答,同時修正、調整、完善現有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任務型閱讀活動教學模式是以學習任務為主線,以學生活動為主體,以教師調控、幫助為輔的互動式閱讀交際教學。該模式的課堂結構具有動態性特征,學習任務與閱讀活動層次組合的程序描述了學習任務在實際授課中的編排順序和學生在何環節、以何種方式參與預期安排的活動的過程。通過觀察學生的活動行為,教師就需要即時進行調整。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相當程度取決于活動的設計和行為目標的一致性。循環性的課堂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對本學科教學理論認識的加深,有助于教師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榮固:“把問答式教學改造、提升為對話式教學”,《中小學教育,教學探討》2001年第2期
2.wilga m.rivers(1997),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universit
y press。
3.張為民:“談‘討論式教學模式’”,《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2期。
4.《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r·m·加德納,l·j·布里格斯,w·w·韋杰著;皮連生,龐維國等譯:《教學設計原理》,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年版。
6.david nunan 1989,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從關聯主義學習理論進行分析,當今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堂中,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主要存在三大問題。忽略了對學生閱讀學習動機的指引對于初中生而言,每個學生的閱讀學習動機各不相同。例如,有一大部分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在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會依據試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閱讀,這樣的學習方式比較死板,學到的是“死知識”,很難激發學生學習閱讀的興趣。因此,合理有效地指引學生閱讀學習的動機是極其關鍵的。剝奪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將自己作為教學的主體,在閱讀講解中采取滿堂灌的方式。這樣的課堂教學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學生無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限制了學生學習閱讀的思維模式和閱讀技巧。閱讀材料選擇不當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材料的選擇尤為重要,是直接決定教學活動是否能夠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脫離了現實生活。如閱讀材料中存在過多生詞、復雜的句型,這樣一來,學生對文章難以理解,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與信心。
2關聯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案設計
本文對關聯主義學習理論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方案的設計中,著重分析歷年中考閱讀題型和閱讀模式,并對傳統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中的不足進行反思和修正,通過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為學生閱讀學習提供更多的通道。本次設計主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為核心,對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篇章閱讀進行教學設計與分析,著重對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進行設計。選取的閱讀文章是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第四課“WhatshouldIdo”。教學內容:WhatshouldIdo?課時:Period5(第五課時)教學對象:八年級學生一、教材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內容是SectionC部分的閱讀文章。本課時主要是在前四個課時的聽、說、讀、寫學習的基礎上,深入掌握閱讀的方法與技巧。通過閱讀教材,讓學生在新教學模式下進一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做適當的戶外活動,這是有益的;學會減壓。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掌握閱讀中涉及的生詞、短語:until,fit,asmuchaspossible,pressure,complain,include,pushy,send,allkindsof,compare,crazy,themselves,adult,ontheonehand,ontheotherhand,Organized。②掌握固定短語搭配:notuntil,fit,include,send,bythemselves,it’stimefor.../to...,asmuchaspossible,takepartin,see...doing,comparewith,ontheone/otherhand。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指定的任務中不斷探索,組內之間交流互動,集思廣益,豐富知識,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學會適當的放松、勞逸結合,對于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規劃。三、教學重難點1)Languagepoints(語言要點)。2)Readingandwriting(閱讀與習題練習)。四、教法與學法Task-basedteachingmethod,即通過任務鏈,讓學生了解閱讀策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五、教學資源網絡教室,自行設計的多媒體課件(CAI教學輔助課件)。六、教學過程1)Pre-reading(閱讀前的活動)。①教師活動。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美國學生的生活以及課后活動的視頻,從而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自己平日在課后會做些什么。對學生在本單元前四課時所學的單詞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②學生活動。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思考自己在課后會做些什么?與美國學生有何不同?復習本單元前四課時的單詞、詞組。③媒體工具(信息資源)。通過視頻來創設教學情境,利用思維導圖工具與PPT相結合,將本文中相關的詞匯、短語進行展現,通過思維導圖工具進行相近詞匯、詞組的組合,便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④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創設與創設疑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媒體工具(PPT與思維導圖)的支撐,便于學生對本課涉及的新詞匯、詞組的理解與掌握。尤其是在思維導圖工具的作用下,將音形意相近的詞分為一組,便于區分與記憶。2)While-reading(閱讀中的活動)。①教師活動。教師在課堂中布置閱讀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提導與幫助。②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文章能夠掌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每個國家的學生都有他們自己的壓力,利用搜索引擎來了解“Howtorelaxmentalburden”(如何緩解壓力)。③媒體工具(信息資源)。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搜索引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掌握更多緩解壓力的方式。④設計意圖。利用信息技術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學生了解自己在英語閱讀中的不足,深入掌握閱讀理解的策略。同時,通過媒體工具(PPT、搜索引擎)來豐富學生的背景文化知識。3)After-reading(閱讀后的活動)。①教師活動。以提問的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了解學生對文章的掌握情況,對文章的難點利用思維導圖工具進行講解、分析;讓學生討論自己的課后生活與閱讀文章中其他國家學生的課后活動的異同,并以小組形式進行匯報。②學生活動。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將問題(自己的課后生活與閱讀文章中其他國家學生的課后活動的異同)的討論結果,與組內其他學生進行成果分享與交流。最后整理成報告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進行師生互動。③媒體工具(信息資源)。小組之間利用飛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對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交流討論,最終小組長利用相應的信息技術軟件(PPT或word)整理成報告的形式,將小組成員的報告內容進行展現。在此部分中,對于組內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組內其他成員可以利用遠程協作學習系統進行指導與幫助。④設計意圖。此部分活動是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自信心。小組之間利用即時通訊工具和遠程協作學習系統進行問題的解決,圓滿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七、板書設計1)Whatdoyouusuallydoafterclass?2)Whyarestudentsnowundertoomuchpressure?3)Whendoyoufeelunderpressure?4)Whatshouldyoudotorelax?八、教學總結本節課利用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美國學生的課后生活,由此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思考自己平日在課后會做些什么,對學生在本單元前四課時所學的單詞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接著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通過文章了解課后生活與其他國家學生的課后生活有何不同?對于學習中存在的壓力如何去緩解?通過教師布置的任務,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進行獲取,教師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整個教學環節以關聯主義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關聯主義學習理論提供技術支持,為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提供更多的通道。例如,通過PPT的呈現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搜索引擎解決相應的疑惑,豐富背景文化知識;通過即時通訊工具(飛信)進行結果討論;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組內其他成員可以通過遠程協作學習系統給予一定的指導與幫助,利用媒體工具為學生知識的獲取和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多的通道。
3結論
1.解讀創意策略,倡導“頭腦風暴”
創意閱讀教學的策略有別于經驗的、慣用的或所謂成定論的模式。創意閱讀教學一般有形成式閱讀、統整式閱讀、融入式閱讀和輔助式閱讀等教學類型。形成式閱讀就是以發現和探究新的、未知的問題為主題的閱讀;統整式閱讀就是以綜合各學科、各要素為主題的閱讀;融入式閱讀就是以過程體驗為主題的閱讀;輔助式閱讀就是以補正、拓展為主題的閱讀。在創意教學中,先要確定一個有必要和可能的話題,創新性閱讀話題,更具有多解性質,結論不一定具有“唯一性”。實施創新閱讀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獨立閱讀型、小組合作 閱讀型、全員參與閱讀型等。有一種辦法叫做“頭腦風暴法”,簡單說就是以如同暴風驟雨式快速反應發表意見。創新閱讀結束后,教師或學生可以對話題或創意發言進行簡要的回應,可以是總結,可以是鼓勵,也可以是補正。回應有話題本身的回應,有學生學習參與狀態的回應。創意性閱讀,首先要選好話題或課題。話題或課題都不能脫離語文性,否則就徒有虛名,違背了語文性。其次要提供必要的閱讀材料或創設創意情境。老師不要過多干預學生的創意行為和意見表達,只在必要時給予適當指導,最后是回應階段。回應階段,一般是總結、鼓勵、評價等,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整理、存檔資料等。
2.設計創意問題,落實“創意匹配”
設計創意問題來源于教師素養提高,在課的開頭就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在過程中,要盡力對原材料進行延伸性想象,小學語文好多篇目,故意留許多空白,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做必要的補白,便成了學生解讀作品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學中可采用情節補白、情感補白和細節補白等補白方式。要利用文與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新舊知識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溫故之時激發起對新知的興趣。落實創意匹配,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解答問題,創意可以對應多個關鍵詞,當有多個創意的時候,可以設置為優選或者輪替。
如:《嫦娥奔月》教學設計片斷:
(1)你知道哪些奔月的故事?
生1:我知道飛天三國:蘇聯、美國、中國,這三個國家都有奔月的飛船。
生2:我聽說八戒奔月的故事,八戒戲嫦娥,結果被變成了一頭丑豬。
生3:我知道外國有月亮女神和暴風雨神相識、相愛、被毀的故事。
(2)你知道有關奔月的詩句嗎?
生1:“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生2:“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生3:“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3)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嫦娥奔月》,說說你喜歡文章中的誰,并說出一兩條理由。
生1:我喜歡嫦娥,她長得漂亮,要是上《非誠勿擾》肯定有很多人專門為她而來。她不僅美麗而且善良,因為她“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鄉親們都非常喜歡她。”能幫助別人的人,不僅要有善心,還要有能力。心有余力不足的人太多了。
生2:我喜歡后羿,后羿為老百姓除了害,你想啊,后羿是一個射日的人,他還能放得了逢蒙。還有,從“‘嫦娥!嫦娥!’后羿連聲呼喚,不顧一切地朝著月亮追去”可以看出來,后羿也很重感情,重情重義又有本事的人誰不喜歡呢,怪不得他能娶到嫦娥。
生3:我喜歡逢蒙,因為他有理想,他也想實現升天成仙長生不老的理想,老師不是說,人都要有理想嗎?逢蒙有這么大的理想,也了不起啊!
師插言:一個人要有大的理想,更重要的要有高尚的情操,偉大的理想是建立在高尚之上的。你們說逢蒙的這種理想對嗎?
生:逢蒙奸詐貪婪,裝病找機會,提劍逼嫦娥,真是人渣!
(4)《嫦娥奔月》的結局使人感到分離的悲涼與痛苦,同學們,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為故事編一個圓滿的結局嗎?
我班的吳同學寫道:嫦娥在天上碰到神九,聽說家鄉變化巨大,逢蒙早除,他高興得長袖輕舒,曼妙的舞姿,動情的表演,感動了天上的眾仙,也感動了上帝,上帝同意她和神九回家,家鄉人都在酒泉擺酒相迎,世界轟動,嫦娥可是世界上飛天第一人啊!中國才是真正的飛天強國啊!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能根據閱讀教學的特點和要求,通過發人深思的語言導入,啟發學生潛心文本,邊讀邊想。在組織品讀感悟交流中,老師巧妙地扮演了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較好地形成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者不局限于文本,而是直擊要點,縱橫開闔,打開學生的思維,在思維跑偏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正能量。
關鍵字:合作學習策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前言:
合作學習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種極具創造性和實踐性的主流教學策略。合作學習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按照學生的性別、個性和能力特點等將學生混合編組,形成一個異質的學習團體,每個團體成員都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從而協同努力。合作學習逐漸融入到我國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策略,能夠提供給小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小學生在合作與互動中發展語言能力,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合作學習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要點
(一)注重語境體驗與語言實踐
閱瀆是一個獲取語言的過程,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由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建構知識的能力決定,而不是由背誦老師講授內容的能力決定。語文學習事實上是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也是學生交際能力、言說能力、表達能力的形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以小學生的讀為主,小學生學習語文并不是要研究漢語的基本形式,更多的是反復誦讀、熟讀精讀,在語境中整體把握課文,明文達義、因文悟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喚醒小學生對語言的驚奇和敏感以及創造的勇氣和力量,通過教師的引導,小學生自我體驗、自我發現和自我創造。通過語境體驗與語言實踐,小學生獲得對漢語本身以及社會相關知識的直接感受與深刻體驗。通過閱讀課文來引導小學生積累與豐富自己的語言是小學生最為重要的一種語言學習途徑,因為課文收納了許多文字、詞匯與語句,能夠為小學主語言的積累與豐富提供語言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目的是促使小學生語言應用能力與交際能力的形成,而不僅僅是讓小學生理解和掌握語言。合作學習策略強調師生在互動的對話和交際中增強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豐富小學生的語言內涵。
(二)注重思維培養與個性發展
伴隨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以及生活的豐富,小學生的團體意識逐漸增強。小學生正開始全面接觸漢語、規范地學習漢語、審美地感受漢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提供給他們充足的語言交際的平臺和氛圍,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地調整課堂教學,增強課堂調控藝術。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旨在促進小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的培養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小學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借助即興發言、課外鑒賞與改寫等多種合作形式,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小學生的個性。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充斥著課堂,教師不進行相互討論就匆匆歸結,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思維是互動的,學習能動性、個性以及探索意識都得到有效發展,興趣愛好、特長和才華等也都得到了充分的顯示,從而激發出來許多新穎、大膽的觀點,學習效果也遠遠超過傳統學習。
二、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合作學習的標準
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要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情感性與形象性。語文的課程內容、性質與規律都與其他學科不同,因此,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和操作策略都應該體現出語文的品格和閱讀的特色。合作學習不僅使小學生自覺地關心漢語和運用漢語,而且還促進了小學生理解漢語和生成漢語,維持自覺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以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積極的情感體驗,根據”特長互補、興趣相近”的原則,協同合作,真正突出語文閱讀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與實踐性。
(二)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變
合作學習的關鍵之一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由傳統的權威者的角色逐漸轉變成指導者的角色。教師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指導是明確地指向已有的結論,而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指導恰恰不能將學生的學習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要為學生提供信息,補充相關的知識,啟發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質疑某些已有的結論,大膽創新,探究不同的結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僅僅通過閱讀,使小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感圖式,以及作為人類文明的基本信念,然后讓小學生在自己的體驗與實踐中,自主地閱讀和表達。
(三)學習評價的轉變
在合作學習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轉變了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自主中主動發展。小學生的思維洋溢著更多的詩意與天真,呈現出非邏輯性和混沌性。閱讀教學是小學生人性啟蒙與智慧鑄煉的天堂,更容易喚起小學生的感性,啟迪小學生的靈性,發掘小學生的悟性,提升小學生的人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一方面,對合作學習的結果,語文教師要用激情的語言進行真誠地贊揚和評價;另一方面,這種評價要著眼于整個集體,不宜過分渲染,流于形式,要讓小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評價的質量與價值。通過合作學習,把評價的重心由關注學習的結果轉向關心學習的過程,由鼓勵個人競爭轉向鼓勵集體合作。
參考文獻
[1]徐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常見問題及對策[C].//北京市區縣科研人員第二屆(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722-727
[2]尹利華.淺談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合作學習的"四部曲"[J].新課程(小學版),2010,(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