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微生物的研究方向范文

    微生物的研究方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生物的研究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微生物的研究方向范文

    摘 要 從心理學角度看來,體育鍛煉是智力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本文以菏澤市實驗小學的小學生為實驗對象,采取側手翻為鍛煉手段,對小學生練習側手翻后是否對方位知覺和靈敏協調性有影響的調查研究。

    關鍵詞 側手翻 空間知覺 靈敏協調性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武術側手翻練習對小學生方位知覺和靈敏協調性的影響研究。

    (二)實驗對象

    實驗人員為一年級學生,選取兩個班分成實驗組25人和對照組25學生。其中實驗組男12人,女13人。對照組男14人,女11人。選取同樣的歲數,身高,體重處于同樣的環境來降低外在因素的影響。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組側手翻練習前、后方位知覺能力的比較

    在進行實驗過程中,對實驗組進行了前測和后測,結果對實驗組進行前測,實驗結果摸錯總次數為366,對實驗組進行后測,實驗結果為摸錯總次數為165,實驗組在側手翻練習后摸錯總次數明顯降低,可知實驗組人員在經過側手翻練習后方位知覺能力有明顯提高。

    (二)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方位知覺能力的比較

    在經過兩個月側手翻練習后,結果實驗組摸錯次數為151,對照組摸錯次數為320。明顯看出實驗組摸錯總次數少于對照組。

    (三)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男、女生方位知覺能力的分別比較

    在經過兩個月的側手翻訓練后,實驗組的男生與對照組男生的方位知覺能力的比較,實驗組男生摸錯次數的平均數為7.92,對照組男生的平均數為12.36,實驗組男生平均摸錯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男生。實驗組女生平均摸錯為4.31,對照組女生平均摸錯次數為13.36,實驗組女生摸錯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女生,從數據表現上看,女生的結果對比比男生的結果對比的差異更加明顯。

    (四)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靈敏協調性能力的比較

    在實驗后,結果發現實驗組比對照組總數共多了四次,其差別并不大,故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練習側手翻協調能力差別并不明顯。

    (五)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男、女生方位知覺能力存在顯著性差異原因分析

    從運動訓練學理論可知,在對運動員實施全面身體素質的訓練過程中,就某一素質訓練時該素質的提高還會對其它身體素質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這種現象被運動訓練學理論稱為運動素質的轉移。對靈敏協調性素質的訓練試圖借助于運動素質的轉移理論,在進行其它主要素質訓練中以轉移來替代靈敏協調性素質的訓練,身體素質訓練的實踐表明,運動素質的轉移是客觀存在的,在進行速度、力量、柔韌性素質的訓練與提高過程中定會提高靈敏協調性素質的水平,但是這只能說是可以促進而絕不可以代替。如果只依賴于運動素質的轉移過程來發展靈敏協調性素質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采取直接發展的形式來進行發展。

    運動是肌肉活動的結果,正是因為所有運動都是通過肌肉外化來的,所以力量素質被視為一切動作的基礎。靈敏協調性需要肌肉快速的啟動,因側手翻只有兩個月的練習時間,對肌肉增長力量的刺激并不是很大,故實驗組與對照組并無太大差異。

    三、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側手翻訓練對小學生方位知覺能力和靈敏協調性的發展變化情況。根據研究結果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并提出幾點建議:

    (一)結論

    1.實驗組實驗前、后方位知覺能力上有差異,且實驗組小學生參加側手翻練習后方位知覺能力均優于參加側手翻練習前。

    2.實驗組與對照組方位知覺能力上有差異,且實驗組方位知覺能力均優于對照組小學生。實驗組男生方位知覺能力均優于對照組男生。實驗組女生方位知覺能力均優于對照組女生,且表現更加明顯。

    3.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靈敏協調性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T檢驗結果表明,兩組學生在靈敏協調性上并沒有顯著性差異。

    4.整個小學階段,方位知覺的發展對于小學生未來身體方向感和協調等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學的體育教學中適當開展側手翻運動,能夠促進學生方位知覺能力的發展。

    (二)建議

    1.由于本文撰寫時間有限和實驗器材的限制,建議在研究小學生側手翻練習時間應更加充分和器材更加先進。

    2.在進行靈敏協調性的訓練應主要是對肌肉力量的訓練,側手翻可以是輔助練習。

    3.在體育課中增加側手翻練習。體育教育中,應按著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安排相應的活動內容,使小學生各種心理能力得到最全面的發展。

    4.由于本文實驗人員有限,建議對小學體育活動中開展側手翻練習是否對不同年齡段方位知覺增長高低作對比研究。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 黃希庭.運動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2

    第2篇:微生物的研究方向范文

    據上海醫藥工業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已,詳情如下:

    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部門代碼、名稱及聯系電話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100701藥物化學

    1.抗感染藥物研發

    2. 抗腫瘤藥物開發

    3.心腦血管系統藥物研發

    4.中樞神經系統藥物開發

    5.內分泌系統藥物研發

    6.藥物合成工藝及創新藥物研究

    7.半合成抗生素藥物研發

    8.降血糖藥物研發

    9.降血脂藥物研發

    10.藥物晶體工程研究 001化學制藥部 T:021-55514600

    009上海市抗感染藥物重點實驗室 T:021-55514600

    010化學制藥新技術中心 T:021-55514600

    006生物制藥部 T:021-62479808

    012張江分院 T:021-50795798 21 101 政治理論

    201 英語

    701藥物化學專業基礎綜合一(有機化學及藥物化學)或702藥物化學專業基礎綜合二(有機化學及分析化學)

    注:701、702任選一門

    方向10為012部門招收;方向7為006部門招收;其他方向為001,009,010部門招收。 100702藥劑學

    1.透皮給藥系統

    2.靶向給藥系統研究

    3.緩控釋給藥系統研究

    4. 新型注射給藥系統研究

    5.生物黏附性局部給藥系統

    6.藥品包裝材料質量研究

    7.粘膜給藥系統研究

    8.藥代動力學

    9.藥物新劑型

    10.難溶性藥物給藥策略研究 003藥物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T:021-51320211 11 101政治理論

    201英語

    703藥劑學專業基礎綜合(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及藥劑學) 100703生藥學

    1.植物資源綜合利用及天然產物化學

    2.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與開發

    3.創新中藥研究及其產業化和重點重要品種二次開發

    4.中藥及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及天然產物創新藥物研究 004中藥研究部 T:021-62479808

    012張江分院 T:021-50795798 4 101政治理論

    201英語

    704生藥學專業基礎綜合(天然藥化及分析化學)

    注: 方向4為012部門招收;其他方向為004部門招收。 100704 藥物分析學

    1.藥物分析研究

    2.藥物質量控制方法研究

    3.藥物質量標準

    4.毒物分析 005分析測試中心 T:021-62479808 5 101政治理論

    201英語

    705藥物分析學專業基礎綜合(有機化學及分析化學) 100705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1.微生物新藥的篩選及開發研究

    2.微生物菌種的傳統選育與基因工程改造技術

    3.生物轉化的工藝研究

    4.多肽藥物的工藝開發研究

    5.細菌抗藥機制研究

    6.發酵廢棄物處理及環保微生物開發研究

    7.基因重組蛋白質藥物的工藝研究 006生物制藥部 T:021-62479808

    012張江分院 T:021-50795798 9 101政治理論

    201英語

    706微生物與生化藥學專業基礎綜合(生物化學及微生物學) 100706藥理學

    1.生殖毒理學

    2.中藥藥理

    3.神經藥理

    4.腫瘤藥理

    5.藥物毒理學

    6.分子藥理

    7.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

    8.免疫藥理

    9.消化藥理

    10.社會管理藥學

    11.臨床藥學 007藥理評價研究中心 T:021-55514600

    008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 T:021-50800333

    012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 T:021-62897078

    015臨床藥學研究中心 T:021-54234291-409 13 101政治理論

    201英語

    707藥理學專業基礎綜合一(藥理學、生物化學、毒理學)或708藥理學專業基礎綜合二(藥理學,管理學原理,藥事法規)

    注:方向1.5為008部門招收;方向10為011部門招收;方向11為015部門招收;其他方向為007部門招收。報考方向10的考生需要選擇708,報考其他方向的考生需要選擇707 081703 生物化工

    1.生化反應工藝與工程

    2.生化產物分離工藝與工程 006生物制藥部 T:021-62479808 2 101政治理論

    201英語

    第3篇:微生物的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微生物防治;園藝植物

    1微生物防治園藝植物病害的發展起源

    日常生活中,從電視訪談節目中經??吹接嘘P于生物生存的節目,針對微生物和病原體之間的關系,其復雜度較為深刻。正因為這些因素,導致在種植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種植的植物出現疾病后,影響了其正常生長。利用有益菌種與植物的相互結合,從而抵御病害的發展,能夠更好地促進植物的快速成長。在開發過程中,已經完成的主要疾病防治菌劑,如下表1所示。

    2植物園林中的病原抵抗原理

    對于植物來說,某些病毒自身不帶任何毒性,且無突出變異體。但在侵染寄生以后,會對本體植物營養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就導致植物出現營養方面的疾病,而有些病毒本身帶有一定的毒性,其影響更大。部分菌種或者病毒自身無毒,在獲得一定的能源物質以后,可以幫助植物產生抗性屏障,阻止植物再次侵染其它疾病,稱之為誘導抵抗,而這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有益寄生。

    在對植物體內病毒進行抗性生產的過程中,分析放射性土壤桿菌對桃樹冠癭病的影響,在進行長時間的嘗試后,發現其抑制作用較好。其主要機理就在于植物體內的拮抗保護以及生產形勢,都能夠保護植物本身抵抗周邊病毒。對于產生抑制治療效果的病原體,可以從園藝植物的病害體中進行提取,日本研究者在對青枯病的主要病體菌株進行分析后發現,能夠引誘番茄產生番茄素,可有效抑制番茄青枯病的發生。針對真菌的生產利用,對根系內部所產生的特殊生態結構進行分析,通過菌根的作用,對周邊形態產生較好的影響。

    3微生物對園藝植物病害放置的具體利用情況

    對微生物的利用,從古既有,最早利用的是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促進植物對氮的吸收,更好地促進其生長。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利用這類形式的生產中,也從促進生長朝著抵抗疾病的方向開始發展。1934年,美國發現抑病土,對于小麥生長中所遇到的一些特殊疾病,都有很好地抑制作用。而相關學者在對西瓜枯萎形態的研究中也發現,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對植物的生長會產生較高的抑制作用。在現代,通過對微生物的研究,在生物農藥方面也得到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其中利用天然植物產物進行蟲害疾病防治,能夠更好地保護植物。另外,利用抗生素農藥,也能夠較為合理地殺死線蟲類寄生蟲體,且在現代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國在對這類藥物的應用中,也逐漸廣泛使用開來,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帶來了更好的產業豐收。

    對園藝植物的病蟲害防治進行研究,是我國無公害培養園林植物生產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利用微生物進行防治,不僅減少了現代的環境污染,而且能夠更有效地從根源上控制疾病的發生。從農業化的發展中來看,微生物農耕用藥在市場的比值較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這類藥物的效果沒有傳統農藥效果好,同時購買時價格偏高,所以,導致在我國的應用中并沒有較好的市場競爭力。

    第4篇:微生物的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高級微生物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1-0154-02

    研究生的培養不同于本科生,按教育部下發的《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1號)所說,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途徑是研究生教育,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意見要求在研究生學習階段,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要有機結合,強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高級微生物學是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微生物學學術型研究生必修的一門課程,是微生物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門課程,在研究生的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理論、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的不斷推廣應用,《高級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也逐步變化,舊的理論、實驗設備及實驗方法有些已淘汰,新的已經補充。為了使研究生及時了解本學科國內外的發展現狀與動態,提高其從事科學研究、教學與科技管理、指導生產實踐的能力,本教學團隊在多年的教學基礎上,對研究生的“高級微生物學”課程進行了改革探索。主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一、修訂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

    江西農業大學1957年創建了微生物學科,國內知名學者黃其望、歐陽諒等老前輩創建本學科。半個多世紀歷經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微生物學科得以發展壯大。2003年本學科經教育部批準為碩士點,開始招收微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而“高級微生物學”一直被列為微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一門重要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沒有固定教材,講授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是主要的教學內容,同時設定一定學時的討論課。隨著研究生擴招,研究生掌握的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為了使研究生的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得以強化,為了拓寬研究生的知識背景,“高級微生物學”課程以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和沈萍主編的“微生物學”為主要教材,教師講授部分內容,學生自學部分內容。

    根據學科發展和進步及時修訂和完善教學大綱,新的教學內容分幾個部分:

    (1)簡要介紹微生物學發展史,微生物研究與發展現狀,鞏固本科學習階段的內容,夯實研究生學習高級微生物學的基礎;

    (2)根據微生物的特點,沿著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發育、新陳代謝、代謝調控等基本理論主線,闡述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學科的最新成就;

    (3)圍繞微生物學基本技術和最新的技術方法,從微生物生態學研究與應用實踐,微生物的分類與鑒定兩方面講解。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盡量結合科研和生產的實例,闡明微生物學現代技術方法、原理和應用,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應具備的科研思路和常用的微生物學技術,引導學生在科研設計和實驗中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在結合國內外微生物學科的一級期刊以及Science、Nature等雜志上新近發表的微生物學相關研究成果授課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微生物學領域中的源頭創新及科學效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時展保持同步。

    二、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大多數研究生認為研究生學習期間關鍵是要把實驗做好,課程的學習不重要,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積極,所以經常有大量的學生缺課。有的研究生為了獲取學分,不是深入探索學習相關知識,而是通過考試前死記硬背一些考試內容過關。如果老師要求寫文獻綜述,很多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就在網上收集一些論文資料,不做任何分析,敷衍了事。研究生教育要求學生不但知識背景要寬泛,而且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要達到這種目的必須是通過課堂教學而不是通過實驗完成。因此我們試圖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們將理論教學分解為精講部分、講座部分、自學討論三個部分。把以教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首先布置課前文獻報告,再組織課堂交流,討論文獻相關問題,最后監督討論后的研究報告和進程,把知識灌輸改變為以重視能力培養為目的的傳授知識。通過探究式、激發式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開展專題演講,鍛煉學生綜合能力

    完成理論基礎知識的講解部分內容后,給每個學生設立一個主題,如重金屬的微生物代謝研究進展、微生物來源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和組合生物合成、微生物代謝組學、細菌的信息交流、環境微生物基因組學、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微生物蛋白組學、未能培養微生物、新基因發掘和功能研究、農用抗生素的研究等,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將來的研究工作進行選題。學生可利用互聯網、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綜合分析,寫成5000字左右的綜述(不含參考文獻),制作PPT,安排一定的課時要求學生輪流上臺演講,其他學生和老師作為評委,根據其幻燈片制作是否精美、語言表達是否流暢、內容是否條理清晰、回答問題是否恰當等指標為演講的同學綜合評分。研究生通過這些新知識的學習,開闊了的學習視野,啟發了思維,強化了學術研討和文獻調研的能力,奠定了科研課題研究工作的基礎。

    四、增設實驗環節,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由于招生規模逐年擴大,研究生生源多樣化明顯。不同的生源掌握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差別明顯,新生現狀給研究生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是第一學期開設高級微生物學課程,很多學生尚未進入實驗室,為了培養研究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我們在課程改革中增設了實驗環節。在實驗安排中,首先設計的是一些基礎性的實驗,如,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及無菌操作技術;細菌與酵母、放線菌與霉菌的菌落特征識別;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與放線菌染色技術及其形態和結構觀察。隨后根據學生將來的研究方向選題,設計實驗方案,在老師指導下開展實驗。例如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我們確定的題目是“放線菌發酵培養物對土壤及植株養分的影響”通過實驗了解不同濃度的鏈霉菌代謝產物處理水稻種子,對種子萌發率、可溶性糖、葉綠素含量及根系活力的變化進行綜合分析;以稻瘟病菌為病原菌對三葉一心期的水稻進行處理,以觀察鏈霉菌對水稻幼苗抗病效應的影響。通過這個創新實驗環節,一方面提高了不同生源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

    五、規范考核模式,強化基礎知識,考查思維創新

    研究生課程考核模式主要有三種,提交課程論文、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等。但這些考核方式均存在弊端,如課程論文,學生只是在網上拷貝現有的論文,不做任何的歸納總結。開卷考試則是學生把試卷拿回去,在網上搜索相關答案直接照搬照抄。閉卷考試時,學生就在考試前突擊,死記硬背。總結經驗,我們對高級微生物課程成績的最終評定做了許多調整,量化各項指標。我們將考核內容設定為考勤5%+課堂交流25%+課外作業15%+期末考試55%,考勤考查的是到課率,課堂交流包括課堂問題的交流和由學生選定的專題演講,課外作業為布置的每章節的作業,期末考試主要是討論型的題型。增加平時成績和討論分析題型的比例,可以有效避免學生考前突擊,考后就忘的現象,引導學生真正地用腦學習。

    為了順應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師不僅要有寬泛的生命科學理論知識,而且其技術知識層次也要跟上現代生物實驗技術不斷更新的步伐。因此我們在研究生的高級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隨時關注高水平期刊文獻,更新補充知識,及時引導學生密切關注最新的研究。教師從學習者實踐體會方面得到寶貴信息和教學資源,促進了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提高了教學水平,有效地實現了教學相長。

    國內許多生物相關專業院校都開設了《高級微生物學》課程,各院校在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實踐等方面各有所長,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的做法。例如南京農業大學充分利用英文原版教材提供的課程網站、各類多媒體技術等教學手段,提高教學信息質量,關注前沿動態和最新科研成果,采用雙語教學試點部分教學內容、建立網絡交流平臺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當然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如在安排課程實驗時,需要課時的保證和實驗場地,由此影響了原來的教學安排,這就需要協調實驗室和師資安排。我們將進一步探討課程改革的可行性,盡可能地完善高級微生物課程教學模式,促進研究生研究性、自主性學習,完善知識背景和提升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于漢壽,楊冰.研究生高級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7):1112-1116.

    [2]馬富英,余洪波,張曉昱等.試論研究生高級微生物學教學定位[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9,(3):24-27.

    第5篇:微生物的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5-146-02

    Teaching Reformation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 Course Based 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Wang Yanjie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The disadvantages of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course teaching for postgraduate in microbiological field were reviewed. The measure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was put forward. An exploration for teaching reformation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 course was established by utilizing the superiority of th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The creative competence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were trained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enterprise competence improvement and scale culture of postgraduate.

    Key words:Postgraduate education;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 reform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教育資源的短缺對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制約作用逐漸顯現;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側重理論化,使培養的研究生人才實踐能力不強;碩士研究生學習的自主性薄弱,造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好,培養的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從而出現了研究生就業率不高,但社會卻缺乏高層次應用人才的問題。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特色不鮮明、創新和實踐能力差、學校的投入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成為了我國研究生培養的突出問題[1]。針對目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下滑的趨勢,探索適合學校自身師資條件與不同學科特點的、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就業率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我校微生物學科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和社會需求設置4個主要研究方向,即環境微生物與微生物分子生態、農業微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品應用微生物和天然藥物的微生物轉化。這4個方向是互相交叉滲透的,在選擇課程時,堅持以本專業為主體,也選相關專業甚至其他學科的課程為補充,以提高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的綜合能力。但課程的設置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對人才的需要,逐漸顯現出眾多問題。為此我校微生物學科充分利用和整合學校、工程中心和企業的教育資源,調整了課程設置,改進了教學方法,提高了研究生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為學生課題研究提供了平臺。

    1 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設置的前沿性、研究性和特色性不強 由于微生物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校微生物學科課程設置的前沿性先進性不足。微生物學科設置學位課、必修課和選修課,專業學位課有高級生物化學、現代微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必修課有微生物專題、現代微生物學綜合實驗、生物信息學、微生物分子生態學和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選修課主要根據各老師的研究方向進行課程設置。課程設置中缺少本方向研究的前沿課程,不具有特色。此外,課程內容與本科課程的區別較小,不能充分體現出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

    1.2 按師設課、課程體系規范性差 課程的設置隨意性較強,按師設課問題突出,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發展。同時,課程設置缺乏長期的、系統的規劃,沒有站在學科建設的高度、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的角度進行課程設置。

    1.3 課程設置過于狹窄,不利于學生自主選課 我校微生物學科學位課學分18學分,必修課分,而課程學習要求獲得30學分以上,這樣學生選修2門選修課即可達到學分要求。課程中包含了專業課程,又包含有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還包括了英語、計算機方面的訓練,但這些課程培養出來的學生個性不強,知識面狹窄,實際科研工作能力不強。

    1.4 實踐課程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碩士生除了培養獨立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科研實踐)能力外,還必須參加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和勞動實踐。一般要求第二年開始參加大學本科的部分教學實踐,如承擔授課、指導本科學生實驗或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等,研究生學習期間要做2~3次學術報告。入學后每學年要有不少于1個月(累加)的社會實踐、勞動實踐活動。執行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這種實踐活動不感興趣,積極性不高,實施效果不好??己诉^程中也存在如何客觀考核評價的問題。

    2 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內容滯后 許多高校對老師的考核多是輕教學、重科研[2],老師對研究生的教學水平如何,沒有引起學校的足夠重視,缺少督促老師在教學上下功夫的措施。致使研究生的教學內容陳舊、前沿性不足。同時,一門課程多由一個老師講授,不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擴展,缺少相關學科的交叉和滲透。

    2.2 教學方式沒有充分考慮研究生學習的自主性 研究生的學習與本科生有著本質的區別,其中之一就是研究生可自由支配的學習時間會更多,研究生的學習形態主要是非正式學習[3],是在培養目標要求和導師的指導下,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從自身的認識結構和成才需要,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進行學習[4]。而目前多數采用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和多年傳統教育養成的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形成了一切都依賴的觀念,研究生本人的個性、創造力和創新思維很難得到充分發揮。

    2.3 教師對理論課重視不夠 目前許多研究生導師對理論課重視不夠,相對于理論課程學習,更多地注重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動手能力培養,主要原因在于教學過程中的評估監督體系不完善。

    3 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課程改革方案及措施

    寒區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是由黑龍江省教育廳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共同籌建的集研究、產業化于一體的科技創新單位。近年來,工程研究中心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研究生培養的思路、方式、方法以及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采取了研究生、科研導師團隊、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現場“四位一體”的創新模式,先后接納、培養了數十名研究生。初步探索建立了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為依托的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工程中心的科研資源、設備資源、人力資源、學術資源、企業資源以及文化資源,打破了研究生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的格局,對研究生課程也進行了初步改革。

    3.1 增加選修課的種類和學分比例 選修課的設置是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和打好理論基礎。確定選修課時應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專業方向,二是交叉學科??鐚W科設置課程有利于研究生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從整體科學思維和多學科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考慮增設一些體現近代微生物學的發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需求課程,如宏基因組學、微生物蛋白組學、微生物代謝組學、SCI/EI論文寫作及文獻檢索等課程。在增加選修課的同時,適當降低必修課的學時和學分,創造學生更大的選課空間。同時增設社會實踐課,研究生可深入合作企業進行實踐,掌握書本上得不到的信息和資料,進而增加研究生對于研究課題的理解和試驗整體設計及執行能力。

    3.2 改進教學方法 充分發揮多師一課的作用,并利用工程中心的資源,將企業中的高級技術人員請到課堂,或者將課堂設置在企業現場,提高授課效果。老師一般是在某一方面有專長,一門課程完全由一位老師講授,不可避免地會有知識內容講得不深不透的現象,多師結構可以充分發揮每個老師的學術特長,并將企業的生產實際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為學生的科研拓寬思路。

    課堂教學中改變重復、陳舊的教學內容,嘗試各種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如開展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參與授課的研究生課程教學和以學生為主體組織系列Seminar學術論壇等。

    3.3 加強實踐環節,注重能力培養 通過工程中心建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協作與互動關系,將大學的學術研究與企業的生產應用研究結合起來,由大學和企業各選派一名研究生指導教師,共同培養學生;研究生參與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課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使研究與生產實踐很好地銜接,克服了研究生培養與社會生產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實現教學、科研和生產一體化。

    4 結語

    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材、講義、實驗內容等改革,而這些改革涉及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條件改善、學科的特色和學校的管理措施等多個方面,因此建立一種符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以及研究生培養規模化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打破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各種資源優勢,以探索建立適應新時期人才戰略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劉華奇,劉彬,劉浩然,等.基于綜合實踐平臺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33-35.

    [2]霍靜靜.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建議[J].聊城大學學報,2009(2):191-193.

    [3]鄔智,趙蒙成,羅丹.論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非正式學習的視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38-41.

    第6篇:微生物的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熒光定量PCR;病原菌檢測;生防菌監測

    中圖分類號:S4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5-0025-1

    深入研究自然土壤生態系中病原微生物和生防微生物的互作及種群生態學,對發展植病生防理論和進一步提高生防菌的防效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方法包括平板計數法等耗時較長,存在較大誤差,阻礙了本學科的深入系統研究。20世紀90年展起來的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可以快速準確的的對微生物生物量進行定位,對土壤微生物生態學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研手段和方法。

    一、實時熒光定量PCR原理

    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是一種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熒光基團,利用熒光信號的積累實時監測整個PCR進程,最后通過標準曲線對未知模板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實時熒光定量PCR方法包括探針類和染料類兩種,前者對定量操作更加精細和準確。

    二、在土傳病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

    經過多年的發展,實時定量PCR在土傳病害生防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國內外學者均有報道,技術日趨成熟,成為目前土壤中微生物定量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技術之一,目前主要應用在兩個方面,包括病原菌的檢測和土壤中生防菌的動態監測,現闡述如下:

    (一)土壤中病原菌的定量檢測

    在土傳病害研究中,對致病菌的定量檢測是判斷病害發生流行的依據,通過Real-Time PCR技術對病原菌進行定量檢測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病原菌的動態變化規律,為掌握其發生發展規律,了解病害流行學,進行有效的防治提供必要條件。

    Lees土壤主要病原菌立枯絲核菌AG-3融合群的定量PCR檢測體系,根據保守區ITS序列設計定量PCR引物和TaqMan探針,對土壤中的立枯絲核菌AG-3進行了定量檢測和動態跟蹤,并在人工接種和自然土壤中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為進一步研究其病害流行學以及病害發生動態提供了里理論依據。對馬鈴薯癌腫病致病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進行了定量PCR檢測。刑楠利用實時熒光PCR技術檢測土壤中水稻紋枯病原菌的群體動態變化;Schweigkofler利用Real-Time PCR技術結合改良的孢子捕捉方法對松樹潰瘍病致病菌Fusarum circinatum在空氣中的孢子釋放動態變化規律進行了定量研究,根據ITS序列設計特異性的定量PCR引物和TaqMan探針,通過改良的孢子捕捉方法收集孢子,提取基因組DNA,進行熒光定量PCR的定量檢測,進行孢子釋放量的動態跟蹤,從新的渠道研究了松樹潰瘍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為病害流行學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徑。

    (二)土壤中生防菌的動態變化監測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一個動態變化和穩定的生態系統,各種微生物存在一定的制衡關系,一旦平衡被打破,就會造成病害的發生,而生防菌株對于土壤環境來說屬于外來物種,其定殖擴展能力受到土壤內部微生物群落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學條件的影響,施用生防菌劑后,其防治效果和對病原菌的持續控制能力必須通過其在土壤中生物量的動態變化規律進行監測,傳統的平板分離檢測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誤差較大,通過熒光定量PCR檢測技術,可以直觀的評價生防菌的定殖情況。

    Hagn建立了自然環境中生防木霉的熒光定量PCR體系,通過對木霉ITS區序列進行比對,設計出了木霉特異性引物,利用所設計引物還可以高效穩定地擴增含有木霉的土壤樣品的環境總DNA。該實驗體系的建立,為生防菌定量檢測提供了思路,進一步推廣了熒光定量PCR在生物防治中的應用,但是自然界土壤中木霉大量存在,為評價生防木霉菌株的定殖能力,必須設計其特異性的引物和探針進行檢測和定量,Savazzini利用熒光定量PCR技術檢測和定量研究了菌株Trichoderma atroviride SC1使用后在土壤中的動態變化規律,Savazzini對前人研究的幾種木霉定量PCR說采用的引物進行了綜合評估,結果表明ITS區雖然可以定量判斷,但是特異性不明顯,無法準確的檢測同種的木霉菌株,后其根據木霉的幾丁質酶基因設計引物和探針,并通過木霉特有的熱激蛋白基因設計引物,以保證PCR產物的模板來自木霉,通過進行檢測,與傳統的平板檢測方法進行了比較,結果差異不明顯,其也為熒光定量PCR技術提供了新的方向,引物設計區不一定非要局限在ITS區域,根據物種自身的看家基因設計特異性引物,是今后相關領域研究的熱點和新方向。

    應用小型熒光定量基因擴增系統可實現對植物病害的現場快速診斷,對于疫情發生初期的傳染源控制非常重要;另外,熒光定量基因擴增技術在病原研究、病害控制、生防制劑研究等方面應用同樣具有一定的意義??梢哉f熒光定量技術為植物病理學、病害流行學、生物防治帶來了全新的研究空間,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提供了更加精確的數據,減少了成本。

    參考文獻

    [1]陶萌.土壤中粉紅粘帚霉67-1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J],中國生物防治,2009,21(5):35-40.

    [2]形楠.土壤中水稻紋枯病菌的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D].北京林業大學,2005.

    第7篇:微生物的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 宏基因組 生物信息學 高通量測序

    【正文快照】:

    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是通過非微生物培養的方法對環境中微生物菌落進行調查研究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主要研究對象為菌落中的細菌、古細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微生物菌落中微生物的多樣性、種群結構及其動態改變、各成員之間相互關系及與環境之間的相互

    獲取全文----請聯系客服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王鎵;董競成;;淺析中醫藥防治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概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年01期

    2 DONG ZhiCheng;CHEN Yan;;Transcriptomics:Advances and approaches[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3年10期

    3 沙淼;林立亮;李雪娟;黃原;;線粒體基因組測序策略和方法[J];應用昆蟲學報;2013年01期

    4 劉金定;張贊;黃水清;李飛;;昆蟲RNA-Seq數據的分析流程[J];應用昆蟲學報;2013年05期

    5 龐曉東;陳學亮;許正光;孫丹;常海龍;王守山;;法醫DNA檢測儀器及其發展動向分析[J];警察技術;2014年01期

    6 章從恩;王嘉毅;郝俊杰;鄢丹;王睿林;李瑞生;李建宇;肖小河;;微量量熱法體外表征拉米夫定對腸道特征菌群的影響[J];藥學學報;2013年10期

    第8篇:微生物的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含氮廢水;生物脫氮技術

    一、前言

    城市污水的來源包括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工業廢水和降水等,污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含量很大,如果未經處理或脫氮除磷效果不佳就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從而使水質惡化,水體生態環境被破壞,水生動植物大量死亡等,使水污染和水資源短缺的情況加劇,因此對于城市污水處理廠來說,脫氮除磷已經成為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目前對城市污水脫氮除磷的工藝主要包括反硝化除磷、同步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以及厭氧氨氧化等,本文主要對這幾種工藝進行了簡要的介紹。

    二、生物脫氮除磷機理

    傳統的生物脫氮理論認為生物脫氮是由氨化、硝化、反硝化三個步驟及微生物的同化作用來完成。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被同化為微生物細胞的組成部分,微生物得到增殖。

    污水生物除磷技術來源于微生物好氧吸磷現象的發現。磷在自然界以2種狀態存在:可溶態或顆粒態。所謂的除磷就是把水中溶解性磷轉化為顆粒性磷,達到磷水分離。廢水在生物處理中,在厭氧條件下,聚磷菌的生長受到抑制,為了自身的生長便釋放出其細胞中的聚磷酸鹽,同時產生利用廢水中簡單的溶解性有機基質所需的能量,稱該過程為磷的釋放。進入好氧環境后,活力得到充分恢復,在充分利用基質的同時,從廢水中攝取大量溶解態的正磷酸鹽,從而完成聚磷的過程。

    三、傳統生物脫氮工藝存在的問題

    硝化菌群增值速度慢,系統總水力停留時間較長、有機負荷較低,增加基建投資運行費用;

    (1)反硝化時需另加碳源,增加運行費用;

    (2)硝化過程需投加堿中和,增加了處理費用;

    (3)氨氮完全硝化需要大量的氧,使動力費用增加;

    (4)系統抗沖擊能力弱,高濃度氨氮和亞硝酸鹽進水會抑制硝化菌的生長;

    (5)同時進行污泥回流和硝化液回流,增加了動力消耗及運行費用;

    (6)運行控制相對較為復雜等。

    四、脫氮新技術

    1、反硝化除磷

    反硝化除磷菌(DPRB--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ing Bacteria)能在缺氧,有硝酸鹽的環境下聚磷。DPB的生物聚/放磷作用被荷蘭代爾夫特工業大學(TU Delft)和日本東京大學(UT)研究人員所證實,它具有同PAO極為相似的除磷原理,只是氧化細胞內貯存的PHA時電子受體不同而已(PAO為O2,而DPB為NO3-)。在缺氧(無O2但存在NO3-)條件下,反硝化除磷細菌DPB能夠像在好氧條件下一樣,利用硝酸氮充當電子受體,產生同樣的生物攝磷作用在生物攝磷的同時,硝酸氮被還原為氮氣,這使得攝磷和反硝化(脫氮)這兩個不同的生物過程借助同一個細菌在同一個環境中完成,反硝化除磷細菌能將反硝化脫氮和生物除磷這兩個原本認為彼此獨立的作用合二為一。攝磷和脫氮過程的結合不僅節省了脫氮對碳源的需要,而且攝磷在缺氧條件下完成可縮小曝氣區的體積(亦節省能源),產生的剩余污泥量也有望降低。

    2、同步硝化反硝化

    傳統觀點是硝化反應在好氧條件下進行,而反硝化在厭氧條件下完成,兩者不能在同一條件下進行。而近幾年許多研究者發現存在同時硝化反硝化現象,尤其是有氧條件下的反硝化現象,確實存在于不同的生物處理系統中,如間歇曝氣反應器、SBR反應器、Orbal氧化溝、生物轉盤及生物流化床等。其機理一方面認為好氧條件下存在缺氧甚至厭氧的微環境,另一方面從微生物的角度為好氧條件下同時存在好氧反硝化菌和異養硝化菌,這一現象將為生物法脫氮指引一個研究方向。

    同步硝化反硝化具有以下優點是能有效保持反應器中pH值穩定,減少堿量的投加;減少傳統反應器的容積,節省基建費用;對于僅由一個反應池組成的序批式反應器來講,該反應能夠縮短硝化、反硝化所需時間;能節省、降低能耗。

    3、短程硝化反硝化

    短程硝化反硝化是利用硝酸菌和亞硝酸菌在動力學特性上存在的固有差異,控制硝化反應只進行到NO2--N階段,造成大量的NO2--N累積,然后就進行反硝化反應。與傳統生物脫氮相比具有節能、節約外加碳源、可以縮短水力停留時間、可減少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和減少投堿量等優點。

    4、厭氧氨氧化

    在厭氧氨氧化過程中,羥胺和肼作為代謝過程的中間體。和其它浮霉菌門細菌一樣,厭氧氨氧化菌也具有細胞內膜結構,其中進行氨厭氧氧化的囊稱作厭氧氨氧化體(anammoxozome),小分子且有毒的肼在此內生成。厭氧氨氧化體的膜脂具有特殊的梯烷(ladderane)結構,可阻止肼外泄,從而充分利用化學能,且避免毒害細胞。

    厭氧氨氧化正在開發的工藝有ANAMMOX和OLAND工藝2種。ANAMMOX工藝是由荷蘭Delft技術大學Kluyver生物技術實驗室開發的新工藝。該工藝的原理是厭氧條件下,以NO2-和NO3-作為電子受體,將氨轉化為氮氣。OLAND工藝由比利時Gent微生物生態實驗室開發,該工藝的關鍵是控制溶解氧,使硝化過程僅進行到NH4+氧化為NO2-階段,由于缺乏電子受體,由NH4+氧化產生的NO2-氧化未反應的NH4+形成N2。

    厭氧氨氧化(AnAMMOX)反應通常對外界條件(pH值、溫度、溶解氧等)的要求比較苛刻,但這種反應由于不需要氧氣和有機物的參與,因此對其研究和工藝的開發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厭氧氨氮化一般前置短程硝化工藝,將廢水中的一部分氨氮轉化成亞硝酸鹽。目前在處理高氨氮焦化廢水、垃圾滲濾液,消化污泥脫水液等廢水方面已有成功的實例。

    厭氧氨氧化工藝具有以下優點:

    (1)反應無需外加有機 碳源作為電子供體, 在節約成本的同時, 防止了投加碳源產生的二次污染。

    (2)只需將進水中約50%氨氮氧化為亞硝酸態氮,節省了供氧動力消耗。

    (3)反應過程中幾乎不產生 N2O, 避免了傳統硝化-反硝化工藝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4)微生物增值速度慢,產泥量少。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鎮化的大勢所趨以及國民工業的飛速發展,我國城市污水的水量也不斷增加,對于污水處理廠來說工作負荷進一步加大,因此需要合理選擇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當前用于城市污水生物脫氮除磷的工藝有反硝化除磷、同步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以及厭氧氨氧化等,除此之外,氧化溝工藝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在選擇生物脫氮除磷工藝時,不但要考慮脫氮除磷效果和工作效率,而且還要考慮技術和經濟可行性問題,發展處理效率高、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脫氮除磷方法是未來城市污水處理工藝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肖文濤.污水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現狀與發展[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0,(11):59-62.

    第9篇:微生物的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噬菌體;病毒繁殖;本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搖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051-02

    一、引言

    噬菌體是唯一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病毒,其首次作為模式系統,用來研究病毒繁殖的一般特征,有些噬菌體還作為微生物遺傳和遺傳功能研究的有力工具以及用于人類致病菌的分型和一些疾病的治療。當然,很多噬菌體是有害的,尤其是在發酵工業中,發酵液噬菌體污染會嚴重影響產品質量,甚至會引起倒罐的嚴重后果,并且隨著工程菌株在發酵工程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有害噬菌體的重要性也會遞增。無論在噬菌體分型、噬菌體治療或遺傳工程中的應用,亦或是噬菌體在發酵工業中的危害,使得對噬菌體的學習研究愈發重要。了解噬菌體的分類,對噬菌體的進一步的學習研究至關重要。

    現行的本科教材中,對噬菌體的分類介紹得較少,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高教出版社,第二版)中,根據外觀形態及核酸類型把噬菌體分為6種,但6類中沒有包含dsRNA這種類型;楊蘇聲、周俊初主編的《微生物生物學》(科學出版社)中,僅從形態學上將噬菌體分為6種形態類型,而沒有結合核酸類型進行分類,過于籠統;而其他有些教材,如沈萍、陳向東的《微生物學》(高教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和黃秀梨的《微生物學》(第三版)中,對噬菌體分類介紹更少。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對噬菌體的分類則過細,難度上并不適合在本科教學中使用。結合長期在課程傳授過程中的體會,并參閱有關文獻、資料,我們提出了一套較適合在本科生教學中講解的噬菌體分類方法,并與同仁切磋探討。

    二、噬菌體分類的一般方法

    噬菌體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有多面體、絲桿狀和多形型等形狀,其大小范圍波動也很大。噬菌體蛋白質外殼中含有單鏈或雙鏈的DNA或RNA,呈線性狀或環狀結構。噬菌體的分類與植物病毒和動物病毒相似,遵循以下準則:血清學的關聯;大小及形態;基因組結構特點、組成和復制方式;化學組成及理化性質;潛伏期;對滅活的易感性;寄主范圍;致病性。

    1.形態學分類。噬噬菌體的基本形態為蝌蚪狀、微球狀和絲狀,并且可以進一步分為5種不同的形態類型,即:A型,蝌蚪狀,伸縮性尾;B型,蝌蚪狀,非收縮性尾;C型,球狀,大頂衣殼粒;D型,球狀,小頂衣殼粒;E型,絲桿狀。

    2.核酸類型分類。噬菌體的核酸成分即噬菌體的基因組(genome),是噬菌體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具有遺傳信息的載體和傳遞體的作用,也是噬菌體分類中最可靠的分子基礎。主要有以下幾個指標:①核酸類型是DNA還是RNA;②核酸結構是單鏈(single strand,ss,單股)還是雙鏈(double strand,ds,雙股);③核酸外形呈環狀還是線狀;④核酸是閉口環還是缺口環等。根據已有文獻的報道,可以將噬菌體核酸類型總結如表1。

    三、適合本科教學的分類方法

    根據以上的分類依據及本科教學的特點和應把握的難易程度,本文以形態學結合核酸類型作為分類依據,先從形態上把噬菌體劃分為蝌蚪狀、絲桿狀、球狀3大類,并根據每一大類具體形態的差異再進行細分,如此將噬菌體分為7小類,最后結合核酸類型將噬菌體分為9個小類。見表2、表3。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得出的分類方法與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關于噬菌體的分類基本相似,均是以核酸類型和結構為基礎進行分類劃分,雖不特別全面,但此類方法更適合本科階段教學,便于理解和記憶。經過在教學中的應用和實踐發現,此種方法可以使同學們對噬菌體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有興趣對噬菌體作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的同學,可以參照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對噬菌體的分類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研究。

    參考文獻:

    [1]楊蘇聲,周俊初.微生物生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89-90.

    [2]黃秀梨.微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8-80.

    [3]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7-76.

    [4]沈萍,陳向東.微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9-193.

    [5]Bacteriophages.Mark H.Adams[M].New York:USA.Interscience Publisher,Inc.1959:250-279.

    [6]何能波,司東,余茂.噬菌體圖譜[M].北京:科學出社,1991:1-6.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免看**一片成人123|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不卡|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四虎www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摸夜夜摸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黄页网站免费观看大全|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电影| 午夜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