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

    第1篇: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一個事物總有歷史和未來。城市演進到今天,人們的生活、工作需求日益智慧化,所以大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在這里,我對未來智慧城市的一些功能定位做一點思考性的介紹。

    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

    當人類文明還處在農業社會的時候,城市就出現了路網。當時的路需要承擔兩種職能:交通和通信,也就是說通信網和路網是合在一起的。所謂五百里加急快報,就是當時一種典型的通信方式。后來通信網才從路網中分離出來。

    到了工業社會,城市基礎設施的網絡越來越多,增加了水網、電網、熱電網等,城市功能越來越完整,對人們生活的支撐力度也越來越強。

    目前,我們正處于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過渡期。從城市的各種網絡來看,信息通信網異軍突起,正顯現出越來越大的威力。因為信息通信網可以整合并加強其他網絡的作用,所以地位越來越重要。信息通信網可以分成通信網、廣電網、互聯網、物聯網等,自產生以來,這幾個網絡分分合合,但發展趨勢是會走向融合。目前這幾個網絡還在各自起作用,這是一個過渡期。

    負責向人們提供信息服務的網絡,將對其他所有網絡實施智能化,之后人們的社會生活將進入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即信息社會。信息社會中的城市,就是智慧城市。

    那么什么叫智慧城市呢?智慧城市就是用信息化手段,對現代城市的功能、形態、布局、運行、管理等方面進行重新整合和改造,使它變成一個智能化的新型城市,這種城市更有利于人們在信息時代生活和工作。簡單地說,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化和城市化融合的結果。

    整合城市和農村優勢

    基于幾千年來城市的演進情況,我們可以預判一下未來城市的發展形態。當信息化手段或智能化工具將城市真正完全改造時,人們將進入信息社會。我們可以構想一下:現在我們生活的工業社會城市,可能要經歷一次全新的回歸過程,這個回歸過程當然是更高層次的,而不是回到原來的農業社會的模式。

    這樣一種回歸,我們可以稱之為生態化回歸。為了實現這種回歸,人們提出一些新的城市概念和理念,比如田園城市。田園城市這個概念是我兩年前在成都聽到的,當時,這個概念引起我非常多的聯想。既然有田園城市,是不是也可以有森林城市、草原城市、濕地城市等呢?

    智慧城市是信息網絡發展到一定階段對城市做出的貢獻。目前這種城市演進過程還在快速推進中,所以我們可以從城市的空間布局、城市生態化、城市與鄉村的融合等方面,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展望。

    未來的城市到底有多大?是大城市好,還是中小城市好?這些問題可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從一個例子中,或許我們能找到答案。今年5月8號,我國第一個村級市掛牌了,這個村是河南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通過這個事情,我們可以談談農村信息化和城鎮化后的智慧城市概念

    這個村支部書記是一名人大代表,他說他們之所以將農村改為城市,是為了能讓農民當市民,他認為在九億農民中,八億人都想當市民。農民想當市民這種想法很正當。從城市化未來的實現模式來看,從智慧城市的角度去看,工業化可以讓農業實現產業化,農業產業化以后,必然要求農村實現城鎮化或城市化。因此,大量農民在客觀上需要農村城市化,這種城市不需要是很大的城市,一個中小城市、小型城市也是可以的。農村城市化就是信息化追求的目標,利用信息化手段不僅可以助力農村城市化,還可以讓它智能化。

    目前不少城市存在嚴重的污染、擁堵等問題。套用上述村支部書記的話,我認為在五億的市民中,有四億人向往著農村藍天白云、綠樹青草的田園生活。

    未來,在建設智慧城市、新型城市的進程中,我們應該把城市和農村的優點整合在一起,逐步解決目前在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工業社會的問題。

    突破物流和信息流

    田園和城市看似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我們如何實現建設田園城市的夢想呢?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要突破兩個主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個是物流,一個是信息流。

    目前來看,物流主要靠汽車、火車高速化以及現代航空業的發展來逐步完善。這些交通工具的發展可以縮小空間距離。而信息化可以把空間距離降至零,因為信息具有流動性,可以即時獲取。信息網絡的普及可以把城市的信息鴻溝填平,使得人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沒有障礙地獲取信息。信息網絡具有智能化的能力,可以使得城市的其他基礎設施,比如水網、電網、汽網、路網等,都實現智能化。

    基礎設施智能化加上科學的城市管理方法,可以使城市和農村其他方面的生活設備實現智能化。當農村的基礎設施全部實現智能化后,農民跟市民在生活設施的使用上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我們堅信這個愿景是能實現的,關鍵是我們要努力。

    目前,我們正處在工業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發展時代,沒有必要走老的城市化道路——先實現一個工業化城市,然后再將其改造成信息化城市。我們可以走城市化跟信息化融合發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云計算、物聯網等發展和成熟,能夠加速信息化發展的進程,進一步推進智慧城市快速發展。

    針對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我認為建設智慧城市,可以從兩個途徑來實現。

    一是針對現有城市。建設一座城市的成本很高,對已經建成的城市,我們不可能將其大樓拆掉,使之變成田園。因為現有的城市在整體格局上不可能進行大調整,因此我們只能運用信息化手段和創新管理理念對其進行改造,逐步解決城市存在的問題,使其在生態環境接近田園。

    第2篇: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智慧城市;城市規則;城市管理;產品福祉

    [中圖分類號] F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8-0115-05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fragmented by a wave of concepts that seek to define and frame the new trends in urban development. Terms such as “sustainable city”, “green city”, “eco-city”, “ubiquitous city” and more recently “smart city” have been gaining more traction among urban planners,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They attempt to embrace new models and approaches that help them to design urban policies aimed at meeting pressing challeng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limate change, mass urbanisation, migration, growing inequality and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name a few.

    隨著城市發展新趨勢的定義和規劃概念的紛紛涌現,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概念越來越碎片化。“可持續發展城市”“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泛在城市(也稱U城市)”和新興的“智慧城市”等名詞日益受到城市規劃者、決策者和實踐者的重視。他們嘗試用新模式、新方法來設計城市政策,以應對環境惡化、氣候變化、大規模城市化、移民問題、不均衡發展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等帶來的急迫挑戰。

    Notwithstanding this, these concepts have not always been able to generate consensus on which urban models should guide policymakers who, regardless of their political ideology, take a long-term view that transcends partisan governments. This also has repercussions on the private sector, which is often conditioned by the vision and strategy framed by the city council.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we ask ourselves afundamental question: what is the highest aspiration for a city?

    盡管如此,這些概念并不能讓決策者在某一種模式上達成共識。這些決策者,不論是什么政治意識形態,都具有超越黨派政府的長遠眼光。缺乏共識也會影響到那些受城市政府的遠見和策略調控的私營企業。為此,我們要先回答一個根本問題:一個城市的最高愿望是什么?

    Amidst volatilit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 leading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initiatives requires a holistic vision and approach that conceives of cities as open ecosystems of actors and policy areas that are interrelated and interdependent, but which have a shared aspiration: maximising citizens’ well-being. Often given as the supreme objective in nation-states’ constitutions, in practice 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often dismiss the nature of such statements in the current political system, which is still dominated by the axioms of infinite economic growth and paternalistic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在今這個動蕩不安、充滿變數、錯綜復雜的時代,城市發展的主要政策和計劃需要有全局觀和整體觀,要將城市規劃成行動者和決策者相互關聯、相互依靠的開放的生態系統,為實現讓市民的福祉最大化的共同愿望而努力。這通常被看作是國家憲法的最高目標,而實際上,在現階段,在以刺激經濟的無限增長和家長式作風主導國際化發展的政治體系中,國家、地區和地方政府常常拋棄了“市民福祉最大化”的本質。

    In this new paradigm, local governments have the advantage of being closer to their citizens and, thus, of being aware of their dreams and worries much better than national governments, meaning their capacity to respond to their problems and foster their goals should be higher.Such a comprehensive, integral view i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Wise Cities. Wisdom is the ability to think and act using knowledge, experience, understanding, common sense and insight. This involves an understanding of citizens, contexts, events, situations, and the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apply judgement and action in keeping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ptimal course of action. Thus, wisdom involves doing good (the right policies and actions for citizens’ well-being) ) by doing it well (the most efficient mechanism to achieve it).

    在@種新范式中,地方政府的優勢在于更貼近市民,也因此比國家政府更能了解市民的夢想和擔憂,那么也更有能力回應市民的關切,實現市民的目標。這樣的綜合觀和整體觀正是智慧城市這個概念的內涵。智慧是一種運用知識、經驗、常識、理解力和洞察力進行思考和行動的能力,要求愿意并且能夠理解市民,了解所處環境,認清發生的事件和面臨的形勢,做出判斷,采取行動以保證最佳行動過程。為此,智慧意味著通過好的方法(使用最有效的達成機制)去做好事情(為市民福祉而制定正確政策,采取行動)。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a Wise City are the universal values (or virtues) relating to justice, democracy, car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kindness, compassion and excellence. Indeed, one of the big challenges for this century’s urban planners and managers will be to design an urban model that is human-centred and takes into account each city’s idiosyncrasy and cultural trajectory in order to avoid a “one-size fits all”approach.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model should be the improvement of citizens’ quality of life, including the fulfilment of basic needs, the creation of a safe environment, access to opportunities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指導方針就是普遍的價值觀,關系到正義、民主、關注自然、友善、同情與美德。事實上,本世紀的城市規劃者和管理者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要設計一個以人為本同時兼顧每個城市的特質和文化發展軌跡的模式,避免“一刀切”。這個模式的終極目標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包括滿足其基本需求、創造安全的環境、提供同等機會和滿足對幸福的追求。

    This conceptualisation does not disregard those that have gone before, but includes and transcends them.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green or technology-smartness are also features present in a Wise City, but they are not the end objectives per se: they are a means of improving citizens’ quality of life. The Wise City concept can help us align all interdisciplinary areas of study that take place in the complex ecosystem of cities, organising a science of cities into a common direction or framework. There are no more purposeful approaches to development than wisdom.

    上述定義并非摒棄從前的觀點,而是對以往觀點的包含和超越。可持續性、生態化、環保性和技術智能同樣是智慧城市的特點,只是它們本身不是最終目標,而是改善市民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方法。智慧城市的概念整合了針對城市復雜生態系統的跨學科研究,將城市科學調整為一個共同的方向或者框架。沒有比智慧城市更有效的發展方法了。

    This vision is conveyed by “Wise Cities - a global think tank network”, which is shaped by fourteen research institutio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initiative aims to influence and inspire local governments,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nd policy researchers to better adapt to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 that affect urban development.

    上述愿景正是 “智慧城市――全球智庫網”項目的理念,這個由全球14個研究機構共同形成的項目,旨在影響并激勵當地政府、國際組織和政策研究者更好地適應當前轉型,更好地迎接影響城市發展的各種挑戰。

    The Wise City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llowing seven principles:

    以下七個原則概括出智慧城市的特點:

    (1)People-centred approach: citizens’ well-being is at the heart of policy setting;

    以人為本的方法:市民的福祉是制定政策的核心;

    (2)Resilience: adapted to each city’s cultural idiosyncrasy, socioeconomic context, environmental setting and overall sustainability;

    m應能力:適應每個城市的文化特質、社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和整體的可持續能力;

    (3)Techno-culture: technology as a means to improve citizens’ well-being;

    技術文化:技術作為提升市民的福祉的方式;

    (4)Quadruple helix: integration and engagement of stakeholders through public and private partnerships (citizens, government, private sector, academia);

    四輪聯動:通過公私合作關系(市民、政府、私企、學術界)讓不同利益群體融合并參與其中;

    (5)Trust-building: as a result of 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build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social capital;

    構建信任:基于利益群體的合作,構建和鞏固社會資本;

    (6)Experiential learning: benchmarking best and worst practice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policies and sharing knowledge gained by experience (intra-c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體驗式學習:衡量最佳與最差的實踐,監管并評價政策,通過同城合作和國際合作獲得經驗,并分享;

    第3篇: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智慧城市;內容;建設方案

    Abstract: Intelligence city is the necessary phase of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 This research analyze the content of intelligence city under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EPC system network, and try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plan suit for China city. This resear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city manager.

    Key words: wisdom city; Content; Construction plan

    中圖分類號: TU984.11+1

    1.引言

    智慧城市旨在充分運用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各個領域為城市管理、公眾生產生活提供智能化的感知,不斷提升城市信息系統的開放共享能力、協同能力以及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創新社會管理,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促進城市持續科學發展。智慧城市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以城市現實情況為基礎,以城市需求為導向,以信息通信技術為依托,以城市科學發展為目標的不斷演進過程,是城市信息化的更高級階段[1-3]。

    物聯網技術是智慧城市最為基礎的技術支撐。國際上,以韓國的泛在生態城市以及美國IBM公司推動的智慧城市方案為代表,主要應用領域包括政務、通信、醫療、能源、交通、教育、水管理、安全等方面。由此可知,推動城市各行業應用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整合,以及一體化管理與服務成為一個重要發展趨勢。韓國正在本國智慧城市建設中推廣城市集成運營中心,美國IBM公司也推出城市智能運營中心并在全球試點推廣[4-7]。

    我國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尤其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實際上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的城市管理者更應置身全球智慧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充分考量自身優勢和劣勢,厘清建設思路,做到不落后。因此,探討物聯網技術支撐下的智慧城市建設內容尤其建設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智慧城市內容組成

    智慧城市是包羅萬象的,與城市管理、公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聯系,可以說只有每個方面都實現了智慧,才稱得上真正意義的智慧城市。從國外經驗來看,智慧城市內容組成應該符合四大特征,總結為: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如圖1所示。

    圖1 智慧城市內容組成的四大特征

    因此,筆者認為智慧城市的內容組成應從四個方面探討:

    ⑴全面透徹的感知方面:通過傳感技術實現對城市管理和公眾生產生活各方面監測,從而達到全面感知。傳感技術在內容上應該包括各類隨時隨地的感知設備和智能化系統,能夠智能識別、立體感知城市環境、狀態、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變化,還能夠對感知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處理,并能與業務流程智能化集成,繼而主動做出響應,促進城市各部件和諧高效的運行。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感官系統”。

    ⑵寬帶泛在的互聯方面:即各類寬帶有線、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城市中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全面互聯、互通、互動,為城市各類隨時、隨地、隨需、隨意應用提供了基礎條件。寬帶泛在網絡極大的增強了智慧城市作為自適應系統的信息獲取、實時反饋、隨時隨地智能服務的能力。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神經網絡”。

    ⑶智能融合的應用方面:現代城市管理及公眾生產生活實際上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系統各部件之間有復雜的數據流和業務流。智慧城市必須集大成,為各應用提供智慧的大腦,再輔以人的智慧,則可以大大提升決策支持的能力。智慧城市的智能應用應該實現智能融合、隨時、隨地、隨需、隨意的應用,進一步彰顯城市組成部門乃至個人的參與和各用戶的力量。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手臂”。

    ⑷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方面:現代科技講求以人為本。智慧城市的建設尤其注重以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注重從市民需求出發,并通過維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強化用戶的參與,匯聚公眾智慧,不斷推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內在動力”。

    筆者認為,就中國現階段城市發展現狀來看,雖然短時間內做不到上述四個大方面內容的整合,但可以從簡化提出適宜中國城市發展現狀的建設方案,如下所述。

    3.智慧城市建設方案探討

    上述四大部分內容組成雖然包羅全面,但是中國城市在短期內很難實現。筆者認為中國大部分城市可以采用簡化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即從六大目標出發進行建設。這六大目標包括智慧的經濟、智慧的運輸業、智慧的環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如圖2所示。

    圖2 智慧城市簡化版目標

    筆者認為該簡化版建設模式呈現對角線規則:智慧的管理和智慧的運輸業對于城市的智慧建設至關重要,兩者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一條中軸線。智慧的運輸業是城市交通流的重要承載,而城市交通和城市人的流動和物質流動有密切的相關關系,這些又落實到城市管理上;智慧的經濟和智慧的環境兩者相輔相成,在發展智慧經濟的同時,更要注重智慧環境的建設,兩者同時是智慧的居民和智慧的生活這條對角線的重要生存載體。

    在上述對角線規則指導下,筆者認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完全可以選擇典型著手建設,比如先從運輸業和管理角度實現智慧,再逐步實現經濟和環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進。在每一步建設時,爭取該步嚴格參照國際標準,做到充分引進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最后就可以實現一個完整的智慧城市。這種方式,比起大規模投入、找不到重點的建設方案或許更加有效。

    4.結語

    本文分析了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智慧城市的內容組成,著力探討了當前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方案,即:選擇典型著手建設,比如先從運輸業和管理角度實現智慧,再逐步實現經濟和環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進。在每一步建設時,爭取該步嚴格參照國際標準,做到充分引進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最后就可以實現一個完整的智慧城市。希望對智慧城市建設管理者起到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徐曉林,數字城市政府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04,p54-55.

    [2]Doolin,B.,Powerandresistanceintheimplementationofamedic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J],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2004vol.14no.4,p343-362.

    [3]張永民、杜忠潮,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及思考[J],中國信息界,2011年第2期,p28-32.

    [4]沈蘇彬、毛燕琴、范曲立等,物聯網概念模型與體系結構[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第4期.

    [5]朱洪波、楊龍祥、于全,物聯網的技術思想與應用策略研究[J],通信學報,2010年第11期.

    第4篇: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智慧城市;城市發展;影響因子;空間結構

    中圖分類號:K901.8 文獻標志碼:A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推進及知識經濟的興起,世界競爭開始轉向虛擬空間[1],城市發展思潮也逐漸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2-3],之前的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字城市[4-5]框架正向一個融技術、經濟、社會、空間于一體的智慧城市演變[6],城市愈發追求更加低碳、環保、高效、智能、幸福的美好目標,在這一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智慧城市是運用先進的ICT技術,將人、商業、運輸、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整合,從而使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宏大的“系統之系統”,以更為智慧的方式運行[7]。智慧城市不僅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利于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為未來城市提供了新的路徑。因此,很多國家和城市啟動了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8-9],學術界也開展了很多有益的研究。目前,國外智慧城市研究的視角主要有技術應用[10]、產業組織[11]、資源配置[12]、城市規劃[13]、人本主義[14]。國內智慧城市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頂層設計[15]、大數據對智慧城市規劃的影響[16,17]、國外智慧城市發展對中國的啟示[18-20]、智慧城市建設的路徑[21]、智慧城市評價[22]、智慧城市的作用[23-25]、評述與展望[26]。智慧城市的發展評價相關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于單個城市,僅有的一些多城市發展差異比較研究,樣本量也較少,不能很好地揭示智慧城市的發展差異。另外,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差異大多基于單個年份,少有探討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差異演變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中國公布的三批智慧城市為范圍,本著可比性、科學性、可行性及完整性的原則,選取了77個地市級的智慧城市,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以判斷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哪些因素發揮了主要作用,然后對2011年和2014年這些智慧城市發展水平進行評價,最后分析其原因,以期為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1 數據來源與指標設計

    本研究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12年和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年鑒》、各相關省市統計年鑒和各相關城市的政府統計公報。首先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完整性及可比性的原則,即要滿足以下要求:可準確表征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數據可獲得;數據完整;在同一層級有可比性。根據智慧城市的含義,智慧城市的指標設計應注重兩方面:其一,以信息、知識為核心資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手段;其二,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本研究選取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及智慧生態五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表征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構建起智慧城市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表1),選取77個地級試點智慧城市進行空間差異分析。

    2 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水平差異及演化

    2.1影響因子的測度及分析

    2.1.1 2011年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主因子

    首先,分別對2011年和2014年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數據量綱的差異,采用因子分析,運用最大方差法旋轉處理后得出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貢獻率(表2)。根據特征值均大于1的原則,從19個因子中提取了4個主因子作為主成分,累計貢獻率為78.02%(表2),根據旋轉成分矩陣(表2)可知F1主因子與X2、X3、X4、X5、X6、X8、X9、X10、X12、X13等10因子有很高的關聯性,這些因子主要涉及到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技術、智慧服務和郵政業務總量,可將F1主因子命名為智慧城市綜合實力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杭州、蕪湖和昆明;F2主因子與X1、X7、X13、X14、X15、X16等6個因子關聯性較高,主要涉及互聯網用戶、就醫便利度及生態,可將F2命名為宜居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重慶、廣州、上海、杭州、天津、武漢、大連。F3主因子與X11(單位GDP能耗)、X17(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呈較高相關性,為生產方式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上海、廣州、杭州、武漢、無錫、南通、常州。F4主因子與X17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相關性較高,可稱為綠化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上海、珠海、大連、昆明、無錫。四個主因子分別不同角度反映了2011年的智慧城市的發展程度。

    以4個主成分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計算綜合分值,得分僅表示在構建的指標下各地智慧城市的相對差別。選取前20個城市的總和得分排序(表3)排名最高的前五位依次是為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綜合得分都大于0.71。其次為寧波、武漢、蕪湖、無錫、金華、昆明、大連,綜合得分在0.24~0.36之間。重慶、南通、青島、煙臺、溫州、常州、珠海的綜合得分在0.048~0.13,其余城市綜合得分都小于0。北京呈正相關的主因子F1中排名第一,綜合得分也遠遠高于其他的城市,表現出了北京發展智慧城市具有非常強的綜合實力,但是其它主因子為負數,說明北京在互聯網、生態宜居、綠化方面應該進一步強化。根據2011年中國智慧產業發展水平發現,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智慧城市發展較好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等一些特大城市,其它城市發展較為滯后,且具有明顯的等級結構,其智慧城市水平等級與其規模呈正比。

    2.1.2 2014年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主因子

    運用相同的方法對2014年中國智慧城市的數據進行分析。系統對選取的19個因子進行旋轉后提取4個主因子。4個主因子對選取的19個指標的解釋能力達到78.541%。進行因子得分級算得出2014年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排名前20位的城市(表5)。

    2014年主因子F1在X2、X3、X4、X5、X6、X9、X10、X14、X15、X16、X17、X18等12個因子上載荷值較大,這些因子多側重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技術及智慧生態,體現的是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綜合實力,可將F1主因子命名為智慧城市綜合實力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烏海、鄭州和昆明;F2主因子與X1、X8、X12、X13等6個因子相關度極高,主要涉及互聯網用戶、社會保障及通達性,可將F2命名為通達性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重慶、廣州、天津、上海、鄂爾多斯、杭州、大連和武漢。F3主因子在X11 (單位GDP能耗)載荷量相對較高,為生產方式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廣州、杭州、常州、溫州、武漢、泰州和珠海。F4主因子與X7(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有很強的相關性,可稱為智慧服務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秦皇島、珠海、鄂爾多斯、新余、四平、石家莊和北京。

    2014年和2011年相比,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前三位城市變化不大,北京、上海和廣州都是前三位。重慶發展很快,由13位上升到第4位,天津、杭州和武漢則略有下降,寧波下降較多,下降到第12位,無錫也發展較快,有第9位上升到第7。鄭州和秦皇島發展最為迅猛,分別從60位和41位大幅度上升到第9和20位,太原市也有所發展從21位上升到18位,而煙臺、唐山和蕪湖排名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蕪湖下降最為明顯。整體看來,智慧城市的發展的水平都在整體提高且發展呈現出以北京、上海的“雙中心”發展趨勢。

    2.2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

    利用全國地級以上的77個試點智慧城市綜合實力整體得分F,進行聚類分析,將2011年和2014年77樣本智慧城市分為5個等級。2011年五個等級的智慧城市數量分別為1、1、3、7、65,智慧城市等級體系呈金字塔型分布。2014年五個等級的智慧城市數量分別為1、1、4、70、1,智慧城市等級體系為不規則的梭形結構,中等層次以上的城市數量較多,高等和低等層次的城市數量較少。

    2011年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的智慧城市分別是北京和上海,2014年仍然是北京和上海,綜合得分大于1的智慧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減少到僅北京和上海,且北京的綜合得分從2011的4.83增加到2014年的5.12,處于第一等級,而上海從2011年的2.98下降到2.77,處于第二等級,北京和上海的發展速度遠超其它城市,日益成為我國智慧城市等級體系的兩極。第三等級的智慧城市2011年有廣州、天津和杭州,2014年增加了重慶,這些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經濟發展迅速,科技創新能力強,智慧城市發展潛力巨大。2011年處于第四等級的智慧城市僅有7個:寧波、武漢、蕪湖、無錫、金華、昆明和大連,2014年很多智慧城市發展迅速,處于第四等級的智慧城市增加到了70個,而第五等級的智慧城市從2011年到2014年從65個減少到僅鄂爾多斯1個。

    將智慧城市與地理空間結構相結合,從而反應出智慧城市的空間分布結構。全國77個地級智慧城市的整體得分F,體現了各個城市智慧建設的強弱。得分高,實力強的城市,其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經濟和科技創新實力強、社會保障能力業相對較高;相反,得分較低的智慧城市,總體實力較弱,智慧城市的各個方面需要提高。將智慧城市與地理空間結構相結合,從而反應出智慧城市的空間結構類型(圖1)。

    3 智慧城市空間差異的成因

    3.1 城市發展的內在需求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人口、資本、產品等要素不斷向大城市集聚,城市自身也在不斷膨脹,出現了經濟活動頻繁而無序、流動人口管理困難、城市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擁擠等諸多問題。中國的特大城市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對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在更新現代城市管理理念的同時,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使信息化、數字化城市管理從功能到效率得到全面升級,使數字化城市向集成化、智慧化、協調化發展[27]。這些內在需求及城市發展從低級向高級演替的規律促進了智慧城市的發展,也造就了這些高水平的智慧城市。

    3.2 對原有資源稟賦的慣性依賴

    規模較大的城市經濟基礎好、科技實力強,智慧技術鏈和產業鏈有了初步的發展。比如無錫建有國家傳感網示范區,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是國家云計算服務創新示范城市。特大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也較高,而小城市這方面的資源條件較匱乏。所以在原有發展路徑的影響下,造成了特大城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較高而小城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格局。然而,等級較低的城市,發展潛力巨大,具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圖1)。

    3.3 政策驅動

    在政策方面,城市規劃和政府政策對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國家出臺了諸多政策:《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推M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促進我國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2012年12月5日,住房部《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方法》以及《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實行)》的通知;2013年,住建部先后公布兩批國家智慧城市(區、縣、鎮)試點,城市數高達193個。為各個地區智慧城市的發展創造了可能,2014年8月29日,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相應的依據。在地方上,許多城市將智慧城市納入地方“十二五”規劃綱要,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地區還出臺了一系列專門的政策規劃,逐步建立起保障智慧城市穩定健康推進的政策體系[18]。各個城市還從不同方面開始建立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系統、智慧城市綜合體、智慧政務城市綜合管理運用平臺、智慧安居服務、智慧教育人文服務、智慧服務應用、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設、和智慧交通的建設。

    最后,自2010年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明確提出后,國家各個層面都非常重視智慧城市的發展,所以在2011年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處于第五等級的城市很多,經過2年的發展,2014年第五等級城市明顯減少,而第三等級城市急劇增多,從側面表明國家及政府的重視對智慧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4 智慧文化

    構建智慧城市的過程中,信息化和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智慧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然而其滲透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還有賴于城市居民思維意識的轉變,有賴于智慧文化在社會的普及程度。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無錫、寧波等城市經濟較為發達,開放程度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上述城市的物聯網較發達,淘寶村的數量也較多,這有助于形成智慧文化氛圍。同時,這些城市信息化程度比較高,通過網絡平臺接受城鄉居民預約服務的人也在不斷增加,各公共服務機構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也為供給和需求的良性互動奠定了基礎,極大地推動了智慧城市的發展。

    4 結論

    智慧城市對促進城市科學化管理及提升經濟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代表了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是對于其發展水平差異及發展形成規律的研究較少。因此,基于智慧城市的內涵及相關研究,構建了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指標體系,選取了77個樣本智慧城市進行分析評價,主要結論如下:

    (1) 影響智慧城市空間結構和區域差異的主因子動態變化不大,主要是綜合實力因子。2011年,除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杭州等城市位于前三等級,寧波、武漢、蕪湖、無錫、金華、昆明、大連位于第四等級,其余大量城市都屬于第五等級。影響智慧城市主因子有四個,其中綜合實力因素包括了初始因素的大多數,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宜居因子、互聯網、生態及綠化因子也發揮了一定作用;2014年中國智慧城市整體上有了較大發展,影響智慧城市的因子變化不大。

    (2) 中國地級以上智慧城市的總體水平正處于初級上升階段,但空間差異較明顯。無論是2011年還是2014年,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都是前三等級智慧城市,重慶發展迅速進入第三等級。而其余71個城市雖仍屬于第四第五等級,但是大部分城市正處于上升和發展階段,其發展空間廣闊,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員來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2014年和2011年相比,第五等級城市迅速減少,第四等級智慧城市急劇增加。

    (3) 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格局單極態勢較明顯、呈“梭”型結構。2014年和2011年相比,前三等級變化不大,僅重慶進入第三等級,但是第四等級的城市急劇增多,形成了以北京為第一等級、上海為第二等級的單極不規則“梭”型的發展格局。這一階段發展格局的演變主要得益于各地級市政府優惠政策的推動、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以中小智慧城市的快速發展為特點。

    (4) 智慧城市的發展受到城市發展的內在需求、原有資源稟賦的慣性依賴、政策的影響及智慧文化,尤其是政策的作用非常顯著。

    隨著“四網融合”及“互聯網+”的逐步推進,智慧城市發展是一種趨勢,智慧城市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科技和信息在城市發展及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滲入程度,而考慮到本研究選取的樣本較多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研究的主要指標對新興的一些指標關注較少,比如城市居民對智慧城市的認可程度、物聯網、淘寶村數量等,因此本研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國地市層面智慧城市的空間結構演變。未來應增加一些新指標,多選擇一些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截面數據。

    參考文獻:

    [1] 劉云剛, 謝安琪, 林浩曦. 基于信息權力論的智慧城市建設芻議[J]. 人文地理,2014,139(5):8-13.

    [2] 柴彥威, 沈潔. 基于居民移動―活動行為的城市空間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1(5):108-112.

    [3] 湯茂林.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多樣化問題[J]. 地理研究,2009,28(4):865-882.

    [4] 段學軍. 數宇城市建設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22(5):1-4.

    [5] 魏海平,陳應東,錢海忠. 數字環境下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23(6):45-47.

    [6] 甄峰, 翟青. 信息時代移動社會理論構建與城市地理研究[J]. 地理研究,2012,31(2):197-206.

    [7]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信息時. 智慧地球[M]. 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1-3.

    [8] 劉靜玉,王發曾. 基于空間信息技術的城市開放空間信息系統設計[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5):114-119.

    [9] 李保杰,顧和和,紀亞,等. 基于地學信息圖譜的礦業城市空間擴展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1):50-54.

    [10] Washburn D, Sindhu U, Balaouras S, et al. Helping CIOs Understand "Smart City” Initiatives: Defining the Smart City, its Drivers, and the Role of the CIO[M]. Cambridge : Forrester Research, Inc, 2010:10-17.

    [11] Harrigan P 0, Boyd M M, Ramsey E,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e-procurement within the IC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Ireland[J]. Management Decision,2008,46(3):481-500.

    [12] Lenzen M, Peters G M. How city dwellers affect their resource hinter land[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10,14(1):73-90.

    [13] Graham S, Marvin S. Splintering Urbanism: Networked Infrastructures, Technological Mobilities and the Urban Condition[M]. London: Routledqe,2001:1-11.

    [14] Batadgan L. Smart cities and sustainability models[J]. Revistade Informatical Economico,2011,15(3):

    1453-1465.

    [15] 甄峰,秦蕭. 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總體框架研究[J]. 現代城市研究, 2014(10):7-12.

    [16] 甄峰,秦蕭.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研究與規劃中的應用[J]. 國際城市規劃, 2014,29(6):44-50.

    [17] 柴彥威,龍瀛, 申悅. 大數據在中國智慧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探索[J]. 國際城市規劃,2014,29(6):9-11.

    [18] 沈山,曹遠琳, 孫一飛. 國際智慧城市發展實踐與研究前瞻[J]. 現代城市研究,2015(1):42-48.

    [19] 王廣斌,崔慶宏. 歐洲智慧城市建設案例研究: 內容、問題及啟示[J]. 中國科技論壇,2013(7):123-128.

    [20] 吳志,強柏. 歐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實踐[J]. 城市規劃學刊,2014,218(5):15-22.

    [21] 辜勝阻,王敏. 智慧城市建設的理論思考與戰略選擇[J]. 中國人口?資源環境,2012,22(5):74-80.

    [22] 劉維躍,王海龍,劉凱歌,等. 運用熵權/TOPSIS組合模型構建智慧城市的評價體系[J]. 現代城市研究,2015(1):

    31-36.

    [23] 趙四東,歐陽東,鐘源. 智慧城市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評述[J]. 規劃師,2013,29(2):5-10.

    [24] 易衛華,張賽飛. 智慧城市的社會影響與對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0):238-242.

    [25] 劉蘭娟,徐鑫. 智慧城市建設財政支出影響經濟轉型的CGE模型分析―以上海為例[J]. 上海經濟研究,2014(1): 104-111.

    [26] 王朝暉,鄭新奇. 基于共詞分析的智慧城市研究現狀與展望[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4):59-63.

    [27] 逢金玉. “智慧城市”―大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2):74-78.

    Study on spatial difference of smart city

    development level in China

    ZHANG Jian-Wei1,2, LI Bei-Ge1, BI Dong-Fang1, WANG Can1

    (1.School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2. Center for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第5篇: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內容摘要: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資源環境約束的不斷加強等挑戰,要求發展中國家必須走一條綜合性建設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本文提出以創意城市、智慧城市和生態城市于一體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旨在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態城市 智慧城市 創意城市 新型城市化

    建設創意城市,占領城市競爭制高點

    創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先導性。創意產業又稱創意工業、創造性產業、創意經濟,是源于個人創造力與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創造財富并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主要包括廣告、建筑、美術和文物交易、手工藝、設計、時尚、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及電視、廣播等行業。倫敦、紐約、東京、首爾等城市在世界上率先發展創意產業,已成為世界著名的創意城市。創意產業正表現出強有力的發展后勁,成為下一輪城市競爭的主要目標之一。

    發展創意產業是占領城市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城市里人口、知識、資本高度聚集,城市是創意產業的重要載體。城市的優勢在于人的活力,它集中了各種有創造力、有才華的人,并且通過工業制造、金融體系、政策扶持、市場傳播等配套體系,把人的創意轉化成巨大的社會財富。創意產業是知識密集性產業,不像傳統制造業那樣對土地、資源有巨大需求,它能夠不受城市土地、資源相對稀缺的限制。因此,基于創造力的創意產業正符合了當今國際大都市之間激烈競爭的特性,是大城市特別是國際大都市真正擁有的比較優勢,也是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精髓所在。

    韓國為取得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優勢,探索了一種獨特的發展模式。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將韓國文化產業推入瀕臨破產的境地,迫使韓國政府必須重新思考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增長點。制定專門法律法規確立“文化立國”的國家方針,從國家意志高度明確發展文化產業的方向。制定文化創意產業具體的實施規劃和具體計劃,明確發展目標。在組織管理、人才培養、資金支持、生產經營等方面逐步加強機制建設,對文化產品的研發、制作、經銷、出口實施系統支持。在政策側面構建發展文化產業的法律支持及服務體系,制定法律法規保障文化產業發展。

    建設智慧城市,打造智能城市先行者

    后危機時代,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期。世界各國紛紛聚焦于搶占以物聯網為代表的先導產業制高點,大力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經濟振興與社會轉型。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物聯網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了美國、歐盟、日本等先發國家和地區的極大關注,普遍把物聯網提升為國家戰略級層面的先導產業,韓國政府于2004年推出了U-Korea戰略(“U”是英文ubiquitous的縮寫,意為“無所不在”),結合韓國城市管理與建設,制定了U-City戰略。我國在早期啟動了物聯網核心傳感網技術研究,在研發水平、技術標準、專利擁有方面具有優勢,具備實現物聯網完整產業鏈的能力。

    (一)借鑒韓國U-City戰略,促進城市管理信息化

    針對以無線傳感網絡為標志的物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韓國政府于2004年推出了U-Korea戰略。U-Korea戰略的核心是“IT839”行動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8項服務、3個基礎設施、9項技術創新產品,在9項技術創新產品中,都引入了無線傳感網的核心部件RFID/USN(Ubiquitous Network Society),支撐物聯網戰略。建設U-City是U-Korea發展戰略在韓國城市的具體實施。U-City是一個可以把市民及其周圍環境與無所不在技術(ubiquitous technology)集成起來的新的城市發展模式。U-City把IT包含在所有的城市元素中,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設備訪問和應用城市元素。

    在有條件的城市率先普及物聯網體系建成智慧型城市,在城市設施管理、城市安全、城市環境、城市交通、城市生活等方面實現智能化。在城市設施管理方面,利用物聯網,管理人員可以隨時隨地掌握道路、停車場、地下管網等設施的運行狀態,減少城市資源浪費。在城市安全方面,利用紅外攝像機和無線傳感器網絡,在監測火災時可以突破人類視野限制,提高火災監測自動化水平,利用GIS可以對火災發生地點進行定位,LCD大屏幕可以播放火災現場情況,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實時監控火災現場。在城市環境方面,U-環境系統可以自動給市民手機發送是否適宜戶外運動的提示,市民還可以實時查詢氣象、交通等方面的信息。在城市交通方面,安裝在路口的傳感器可以感知路口車輛,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可以根據各路口的車輛數來決定紅綠燈時間,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二)推進物聯網產業化,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

    縱觀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史,經濟危機往往催生具有戰略性、先導性的新興產業。1857年波及全球的生產過剩危機,引發了電氣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產業革命,催生了電力、石油化工、內燃機等新興技術和先導產業群;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電子革命為標志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世界工業體系發生了劇變,核能、航空航天、計算機、IT網絡信息等產業迅猛發展,并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2008年,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正引發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催生著先導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融合了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代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方向的具有戰略性、基礎性的產業。當前,在全球范圍內,都已興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浪潮。

    物聯網產業目前已經成為大國博弈、贏得先導產業競爭優勢的戰略制高點。美國2008年底由IBM向美國政府提出“智慧地球”的戰略,強調傳感等感知技術的應用,提出建設智慧型基礎設施的構想;2009年6月,歐盟ICHU物聯網行動計劃強調了RFID(射頻識別)的廣泛應用,并注重信息安全;2009年8月日本提出了I-Japan戰略,強調電子政務和社會信息服務的應用。

    (三)設立物聯網產業創新支撐平臺,突破和掌握核心關鍵技術

    建設物聯網產業創新支撐平臺,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服務,降低新興產業研發風險與成本。產業創新支撐平臺為產業提供共性技術研究與開發服務,加速先導技術在全行業的擴散,促進技術溢出;平臺還可以利用豐富的科教資源,開展產業技能培訓服務,把高端的行業技能向全行業普及與推廣。通過平臺機制,耦合當前科技需求、研究和開發、產業化等“割裂”的創新鏈,整合分散的科技資源,實現產業創新資源的共享,提高科技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牽引行業技術創新活動,培養高層次的技術創新人才隊伍。

    建設生態城市,樹立新型城市風向標

    21世紀是生態世紀,即人類社會將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邁向生態化社會。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下一輪城市競爭的焦點,許多城市把建設“生態城市”作為奮斗目標和發展模式。“生態城市”是在城市生態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人居環境模式,是生態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術和自然的充分融合,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引領低碳經濟之路。“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水、二氧化碳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人類在社會經濟中自覺遵守和應用生態規律,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走向低碳經濟,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建設生態工業園,實現水、二氧化碳、物質零排放。生態工業是仿照自然界生態過程物質循環的方式來規劃工業生產系統的一種先導性工業模式,生態工業園(Eco-industrial-Park)是生態工業的實踐,是包含若干工業企業、農業、居民區等的一個區域系統。它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立工業系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和食物鏈網,從而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工業生態系統,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資源和減少環境的負面影響,最終達到工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這也是解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生態工業園不同于傳統工業園,在園區內有著各種副產物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廢水的梯級利用、基礎設施的共享以及完善的信息交換系統。生態工業園區與傳統的廢物交換項目的區別,也在于其不滿足于資源、能源相互間一對一的簡單循環,而旨在系統地使一個區域總體的資源、能源增值。由此,園區內企業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園區與自然環境之間是協調的,這種互動與協調又使得企業獲得豐厚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結論

    創意城市的建設是當前城市競爭的制高點,城市發展與競爭也是創意產業的競爭。創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是要將物聯網產業化。物聯網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和關鍵,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進一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農業、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同時,也要加大對生態的保護力度,加快城市生態工業的建設,通過建設生態工業園等措施來保證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建設創意城市、智慧城市和生態城市于一體的“三位一體”城市,是我國在當前環境下提高城市競爭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

    創意城市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高成長性、高回報率但同時又具有高風險的產業,其最大特點是發展的探索性和不確定性、技術更新快且往往具有顛覆性。因此,各地政府在建設創意城市時,在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尤其是投資時,必須對其可能帶來的巨大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以減少因盲目投資沖動而帶來的經濟損失。那些單純依靠引進技術和國家政策補貼維持的“新興產業”,對創意城市的建設和新型城市化的發展既沒有實質的幫助,也沒有經濟意義。創意產業的發展先機需要靠科學把握發展客觀規律,在科技創新動力和可持續研發能力(內因)及良好發展環境(外因)共同作用下,通過掌握核心技術奪取的。如果缺少這些條件,即使某一時刻擁有或引進了最先進技術,也會隨著世界技術進步飛速發展而逐漸落伍,或被淘汰。

    智慧城市既是智慧地球的體現形式,是數字城市建設的延續,也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更高階段的必然產物。同時,智慧城市是一種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種發展城市的新思維。而智慧城市的核心是物聯網體系的建設,“智慧城市”的理念提供了城市創新發展的新思路,開辟了認識城市、發展城市的新視角,其本質是以物聯網為重要基礎之一,以先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和多網融合為依托,以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和新形態。“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在逐漸被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社會公眾所接受。

    生態城市作為新型城市的風向標,是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一個國家生態城市的發展也體現了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程度。通過建設生態工業園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時進行,從而實現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引領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學華.中國城市體系規模結構演變:1985~2007―一個“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9),2009

    2.劉習平.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道路選擇[J].黨政干部學刊,2009(6)

    3.楊清霞.怎樣邁向智慧城市[J].決策,2009(12)

    4.陳勁.綠色智慧城市(二) 綠色智慧城市的構想[J].信息化建設,2010(04)

    第6篇: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綠色建筑是智慧城市的基礎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初級階段,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平均每年有15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全國城鄉到處大量新建房屋,新建建筑規模超過了歐美發達國家之和。并繼續快速增加,且由于建筑用地規劃和建筑設計不合理,浪費嚴重,單位建筑能耗比西歐發達國家高出2~3倍,北方采暖燃煤排放物對空氣污染高出國際標準2~5倍。據統計,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是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和附屬設施。我國已經達“城市人口的臨界點”,大約有6.75億人生活在城市,占到總人口的51%。到2030年這一數字有望增加到10億。城市成為戰略減排的重點,它消耗了近2/3的能源和60%的水資源,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到70%。這與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國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有尖銳的矛盾。所以,推廣綠色建筑、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已迫在眉睫。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相關人士介紹,綠色建筑目前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14年建筑節能方面投入將超過40億元,到2015年,全國新增綠色建筑面積10億平方米以上,根據國家規劃,到2020年我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從2012年的2%提升至50%。綠色建筑的推廣,將促進智慧城市的健康快速發展。

    智慧城市的建設,首先需要應對城市化和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正在積極探索提升基礎設施效率的有效途徑。借助適當的技術,城市可以變得更環保,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同時還能降低成本。所以,綠色建筑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

    綠色建筑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抓手

    當前我國智慧城市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顯露了很多問題,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系統設計――構建目標、技術、政策、示范體系。今年4月我國出臺了《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定位目標和重點,并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模式之一,以期待全面推動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同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和城市治理現代化也為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型城鎮化戰略被譽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抓手。而綠色建筑是綠色智慧城市發展的最好抓手。作為新型城鎮化模式之一的智慧城市建設,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鎮化的未來也必然會走向集約、綠色、低碳的新型化道路,這些也正是符合綠色建筑的特點和要求,他們之間的有機結合讓智慧城市更富生機。

    長期來看,新型城鎮化為未來房地產市場發展提供了新契機。預計未來,城鎮人口增速放緩,城鎮化放緩等將導致房地產市場規模增長放緩。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剛性需求也將放緩,隨著現代年輕人群學歷的提高、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環境的要求等會對建筑、環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綠色建筑正符合這類人群的要求,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的綠色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的有機結合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核心抓手。

    從綠色建筑走向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而綠色建筑是智慧城市發展的最好抓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將進一步短缺。從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出發,綠色生態建筑愈來愈受到世人的青睞,它勢必成為21世紀建筑的弄潮兒,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隨著各種綠色建材的出現,科技、信息業的發展一定會帶動綠色建筑的發展。

    住宅,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之一,也是城市建設的基礎。綠色生態健康住宅是指遵循和諧發展原則,以生態學和社會學為基礎,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為核心,在住宅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科學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高新技術成果,使建筑物對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建筑物、環境、社會等因子之間和諧共處,為人類營造自然、舒適、環保、健康、優美、便捷的生活空間。

    綠色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藝術品得以生長的主要載體。綠色文化是為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而進行的設計、創造并使之產生積極成果的一種文化,其基本觀點是把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和諧作為人類應有的追求。按照和諧發展的理念,充分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在城市建設中應充分保護綠化、水體、濕地,處理好城市建設與環境建設的關系,營造大范圍的、城市與鄉村交融的城市生態格局。

    第7篇: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智慧城市;信息;服務;體系

    現在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口占到了全部人口的50%以上,我們的世界已逐步成為一個巨大的城市聯盟與城市網。我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期后進入一個大的轉折期,人們大量進入城市,尤其涌入大中城市,近年來,我國城市化率超過50%,城市化推動著城市的發展,也帶來了人口稠密、交通擁堵、城市資源供應不足、環境惡劣等影響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本文從智慧城市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入手,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新契機。

    1、智慧城市信息服務體系的內涵

    1.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運用物聯網、空間信息網格、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地感知、分析、整合城市各功能模塊產生的各種信息,經過對城市每個方面每個層次的需求做出明確、靈活、高效的智能響應,營造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物融合相處的環境,使城市管理者更加高效地管理城市,使企業服務更加便捷、發展更具創新性,使人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

    智慧城市是一種高級的城市形態,綜合了以人為本、綠色低碳城市、無線城市、智能城市的先進理念,形成了自己的理念體系。智慧城市融合了科技創新、綠色生態、人本幸福等理念,是一個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打造環境生態宜居、產業健康發展、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智慧城市跳出城市本身,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來分析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綜合考慮城市長遠發展、城市經濟增長、人類進步等重要問題。

    1.2智慧城市信息服務體系的特征

    1.泛在物聯

    把城市里的公共設施通過物聯網、互聯網、傳感設備等聯系起來,使能夠隨時隨地地采集、傳遞、處理信息,時時感知、監測城市的運行。

    2.充分整合

    通過互聯網與物聯網的高度融合,可以把城市中的海量數據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使城市協調運行。

    3.智能處理

    通過對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僅能夠收集、傳遞信息,還能夠對信息進行分析,自動化對城市運行進行控制。

    4.激勵創新

    大力發展全社??的力量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創新活動,推動城市的快速發展。

    5.協同運作

    建立在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基礎上,每個關鍵系統和相關者協作,使城市高效運行。

    6.高度關注城市功能

    目前,我國智慧城市的功能分為宜居型和產業促進型,智慧城市建設需求應與城市的定位相匹配。

    7.信息成為城市運營的重要資源

    信息資源是支撐智慧城市運行的關鍵,信息服務平臺把整個城市的信息、數據、應用、服務等整合起來再分配,達到節約成本、拓展應用的效果。

    2、智慧城市信息服務體系的架構組織原則

    智慧城市的建設主要包含四個原則:涵蓋多數網絡、流程、應用程序以及與不同的發展趨勢有關的活動。這些應用程序是否與使用實物測量設備監控技術(如衛星圖像、航空測繪、GPS/GNSS參考站和激光/激光雷達技術)能夠很好的兼容是需要關注的焦點之一,或者很多復雜的應用如:城市安全流程;建筑的樓宇管理系統自動化;閉路電視(CCTV)的監測和控制;社區接入電視(CATV);地理信息系統(GIS)整體可視化;銀行數據分析等。

    大部分應用可以在城市行動框架內實現,除非與其他企業的發展趨勢或幾種互動資產管理流程是采取正確的措施,否則他們將被視為不同的應用程序。因此,企業聯合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實現使用上述應用程序的功能。大多數城市的企業單位用來溝通和提供信息服務的應用如下:

    (1)用戶資料,以便監察公眾行為。

    (2)文檔信息的統計和可行性研究報告。

    (3)行業信息監測市場需求,通貨膨脹和其他。

    (4)金融業務信息和財務分析。

    (5)對收入信息、市場現金流動和日常業務活動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

    管理層的參與則將充實城市信息服務的總體組件,體現如下:

    信息管理:收集和管理從一個或多個源分發該信息到一個或多個聽眾。這有時會涉及到哪些人擁有權利管理該信息。管理是指在組織、結構、處理和傳遞的過程中控制信息。

    交易管理:從商業交易的角度,是一種用來管理IT的方法。BTM(BusinessTransactionsManagement)的目的是保證服務質量,為用戶開展業務交易的同時優化IT應用程序和基礎設施執行相關交易。

    工作流與人員管理:工作流就是工作流程的計算模型,即在計算機中將工作流程中的組織、邏輯關系和規則以恰當的模型進行表示并對其實施計算。

    土地/空間管理:確立城市和郊區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流程管理的應用和方法。土地資源往往被用于各種用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競爭機制。因此,較為理想的是綜合所有用途中的計劃和管理方式。

    想要實現智能信息服務體系的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統籌安排、系統分析。相對于物理網絡連接,通信協議的連接往往可以利用現有的布線網絡或者使用光纜系統。隨著科技的發展,無線、藍牙、Wi-Fi和不同的GSM技術愈發成熟,在不久的將來,這使得數據共享和信息交換變得更為切實可行。

    能源管理無論是對電力系統,通信和其余網絡(如飲用水等)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管理這些不同的自動化系統組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從而減少資金成本并給公民提供一個較為滿意的服務。

    智慧城市信息服務體系的架構組件是基于基礎設施,連接到一個超微結構的網絡系統管理工作框架。該系統管理包括服務器應用集群,數據庫服務器和通信服務器等。另外系統管理是跟蹤器在任何設備的可行性活動的實施。該可行性設備可以是網絡節點和其他有用的資產。基礎研究范圍的提高是為了控制和監測這些設備的的性能從而降低運營成本。GIS自動化平臺在設備管理和資產維護等方面是非常有益的。

    3、智慧城市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內容

    智慧城市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需要謹慎制定具有戰略遠見、符合城市個性的總體規劃,還需要在充分考慮各領域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制定重要領域規劃方案,以指導實際建設。盡管每個城市的資源、發展狀況不同,但是從網絡化、信息化的角度來看,智慧城市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內容,按照建設目的主要可以分為城市環境、社會管理與服務、經濟發展三大類。

    3.1城市環境類

    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具有秀美的生態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發達的人文科技環境、繁榮的經濟環境、通暢的信息環境。智慧城市主要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其他環境的質量。智慧城市中,信息環境類建設內容主要圍繞網絡環境、數據環境兩大主題展開為智慧城市的發展提供便捷高速的網絡數據傳輸環境、高效智能的數據環境。

    3.2社會管理與服務類

    增強城市市政、道路、車輛等基礎設施和終端的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推動加快云計算、物聯網、無線網絡等信息技術在市政、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運用。對于我國城市的普遍情況來說,最關乎城市高效運行、人們幸福生活的方面,理所應當成為大部分城市當下建設智慧城市的主題。

    3.3經濟發展類

    城市經濟是城市發展的動脈,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這重要的作用。當下經濟進入全球化、網絡化的發展模式,信息技術、科技創新越來越多地滲入傳統產業,逐步改變原有的運行模式。例如:電子商務、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農業等五個主要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第8篇: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然而,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仍面臨不少問題及挑戰,比如,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不清晰,盲目炒作、基礎不扎實等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對智慧城市內涵、發展路徑等認識不統一

    智慧城市的提出,是為破解城市發展中的生態、民生等一系列問題的。有人誤把城市信息化或數字城市等同于智慧城市的全部,有人以為智慧城市建設就是建設數據中心、寬帶網,缺乏對智慧城市目標、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的考慮。人口膨脹、城市擴張、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等,對城市基礎設施造成日益增大的壓力,智慧城市建設應當破解這些難題,并將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放在重要位置。

    二、信息孤島廣泛存在,互聯互通的難度不容小覷

    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信息共享成為難題,有價值的公其信息資源和商業數據的開放程度較低。究其原因,收費政策的實施慣性,一些單位或部門把公共財政投入建成的數據庫作為“搖錢樹”;政府部門有各自獨立的垂直信息系統,存在數據不統一、標準化程度不高、互聯互通程度不足;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有部門甚至表示數據不能給其他部門使用。“三網融合”的提出不下十年,但迄今為止,尚未融合,今年文再促進“三網融合”,可以印證信息互聯共享的難度。“信息孤島”問題的解決不會輕而易舉。

    三、智慧城市建設出現過熱苗頭

    建設智慧城市,要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循序漸進地加以推進。從實際情況看,我國信息化水平處于世界中下游,卻有50%的城市聲稱要建設智慧城市,顯示出過熱的苗頭。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走理性務實、健康有序的智慧城市發展之路,但文件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背后的原因需要深入研究。

    四、信息安全存在隱患

    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數據中心建設和開發利用,而我國信息安全保障尚不成熟、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涵蓋數據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應用的全鏈條大數據產業和生態體系不健全;部分核心技術來自國外,一些城市規劃和丁程由國外企業承擔;安全經驗的匱乏和安全系統的漏洞,也將增加智慧城市運行和管理的脆弱性,甚至對國家信息安全構成威脅。處理好信息安全與信息透明的關系,需要政府的智慧。

    五、信息服務不夠

    雖然互聯網企業推出了眾多的服務平臺,但政府引導不多;盡管住建部強調要因地制宜建設智慧城市“一城一策”,而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要求、評審、通過;但在實踐中,跟風、隨大流問題廣泛存在,除展示館外還沒有更多的用途,缺乏對信息的收集、處理、加工和相關服務;如果不重視信息系統建設的后續開發利用,會留下新的“爛尾工程”。因此,在智慧城市規劃、建設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應當更多地聽取當地政府、企業和百姓的意見,而不能任由技術導向。

    六、建設資金不足

    在我國城鎮化初期,各地主要依賴土地財政為主的模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隨著經濟轉型和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地方財政收入在下降。理論上,智慧城市的建設、運營和維護資金,可以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但公共基礎設施,特別是公益性項目或能力建設項目,PPP模式并非最佳選擇,需要創新融資模式,改善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第9篇:生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智慧城市;云計算;互聯網

    目前大規模城市化已經成為現在城市發展的趨勢,那么如何在大規模城市化中確保食品、藥品、以及人的安全,構建安全有效的監控網絡,;如何滿足人們在教育、衛生、醫療方面的需求,科學有效的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如何推動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進行;如何快速應對城市當中的突發事件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成為當今大規模城市化中亟需解決的問題。傳統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這個社會的要求,這時新一代的只能技術和信心技術走入我們的實現,讓我們對城市結構、城市功能、城市定位有了全新的認識。“智慧城市”這一概念便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產生的。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成為現在城市建設的必要的內容。

    一、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是指城市向著更深層次的信息化發展,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構建城市的基礎設施,讓城市管理變的更加簡單、有效。為城市生活的居民提供一個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社會和諧共處的良好環境。讓城市具有智能協同、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全面感知的特點。實現對城市智慧化服務和管理。最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等新技術的興起,智慧城市的實踐研究也在不斷的進步。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等技術解決現在大規模城市化中的問題,全面提升城市在民生、政務、產業方面的水平,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物聯網技術在現代信息技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將具有移動終端、RFID、傳感器等等智慧化模塊的末端設施,通過短距離通信、有線長距離或者無線和設備之間實現互聯互通。滿足智慧城市對城市資源的智能化管理。利用互聯網將城市設施中無處不在的智慧化傳感器有效的連接起來,從而實現對城市全面感知,實現物聯網和“數字城市”的融合。對教育、城市服務、公共安全、生態環境、政務、民生等等各方面的需求做出智能化的決策支持,讓智慧城市真正做到“智慧化”。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還需要云計算技術的支持,它可以認為是智慧城市的“大腦”。所謂云計算以互聯網的計算方式為基礎,讓智慧城市應用系統根據自身的需求,從由大量計算機構成的資源詞中獲取與之相適應的軟件服務、存儲空間以及計算能力,提高對系統資源的利用效率。所以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都是智慧城市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基于云計算的智慧城市架構

    智慧城市是由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和數字城市相互融合而產生,智慧城市發展的目標就是形成一個系統的、龐大的物聯網,將感知設備應用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并通過后臺強大的計算機完成對大量數據進行整合處理,進而實現智慧城市給城市的服務和管理帶來的巨大改變,如下圖1所示,智慧城市架構可以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智慧英曾、應用支撐平臺、網絡層、感知層。

    其中感知層通過具有RFID、攝像頭、傳感器等模塊的設施收集信息,并將這些設施收集的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到數據中心。數據中心平臺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決策能力、管理能力,并包含了涉及各個行業的專業數據庫,能夠為校園、環保、交通、政務等一系列智慧應用提供數據信息上的支持。傳感器終端將收集的大量信息傳輸數據中心,數據中心通過傳入信息的整合分析,進而實現智慧城市應用的智能化。在傳統的城市架構中,其具有的硬件服務器已經無法滿足對大量數據的管理和處理,在物聯網的傳輸層和應用層中應用云計算,讓云計算為智慧城市服務,很好的解決了大量數據的計算和存儲問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智慧城市應用系統的運行效率。

    智慧城市的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對大量數據信息的共享和高度整合,而云計算的特點就很好的符合智慧城市建設。因此以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基礎的智慧城市架構如下圖2所示。

    該系統主要有云安全層、智慧城市運營支撐體系、基礎設施層、云服務平臺及應用層、門戶層組成。

    1.云安全層 云安全層涉及智慧城市的方方方面,確保智慧城市中應用系統能夠正常的運行。

    2.智慧城市運營支撐體系 該體系是針對智慧城市應用的新特性建立的,保證了智慧城市應用系統正常的運行。

    3.基礎設施層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層的底層,云計算基本架構為基礎設施層,其中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基礎資源,另一個是只能接入,其中基礎資源是建立各個行業準也數據庫,各個智慧城市應用結合自身的需求進行存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了資源的高低協同和共享。智能接入包括基礎通訊網絡和物聯網感知設備,保證智慧城市應用系統的接入。

    4.云服務平臺和應用層 智慧城市的中間層是一個云服務平臺。主要針對智慧城市應用系統而設置的,在這個服務平臺上不但可以實現城市資源信息的共享和管理,還可以一些智慧城市應用,除此之外,依靠其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還可以為用戶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智慧城市應用系統主要表現在三大領域,分別是智慧產業、智慧民生、智慧政府。通過智能化、精細化的智慧城市應用,滿足各個領域對信息化提出的各種需求。

    5.門戶層 門戶層是向用戶、企業以及政府展示各種智慧城市應用成果,同時這一層還為城市居民感受智慧城市應用系統提供了一個平臺,在這里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各種智慧化的城市應用。

    物聯網技術是對互聯網技術的拓展和延伸,物聯網技術使得網絡變的更加互聯互通,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因為網絡終端存儲和計算能力都無法滿足需求,云計算技術強大存儲、計算、信息整合能力,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僅實現了對大量數據的計算和儲存,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也需要云計算技術作為支撐。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讓智慧城市真正“智慧化”。

    結束語

    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一種趨勢,為了保證智慧城市的發展,實現城市資源的智能化管理,就需要需要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撐,使得原本無法實現得城市服務和管理得以實現,讓城市真正“智慧化”。

    參考文獻

    [1] 吳余龍,艾浩軍.智慧城市――物聯網背景下的現代城市建設之道.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伊人成人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色播|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91成人精品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亚洲成人xxx|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成人自拍视频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免费视频软件网站|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91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成人免费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小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va亚洲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电影| 亚洲午夜成人片|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