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范文

    植物多樣性的保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植物多樣性的保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植物多樣性的保護

    第1篇: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范文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現狀;原因;法律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X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3-0044-03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ystem

    Xing Ruo-mu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11602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reatened current situation of biod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s current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system, all the reasons and causes of inadequate protection, and finally combines the problems of China's specific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system, to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legal system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eywords: Biodiversity; current situation; reasons; legal issues; measures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規定,生物多樣性即為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物種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通常所說的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它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

    一、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

    生物資源支撐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并且使人們能夠適應環境和需求的變化。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全球大約有3000萬種生物,目前人類描述過的生物大約有140多萬種,長期利用的僅150種左右。人類食物的90%是來自被馴化和培育的20種動植物。生物資源是人類財富的巨大寶庫。然而,由于人類普遍缺乏對生態價值的認識,長期以來實行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為代價來獲得短期或局部的效益。而在這過程中,原有生物物種的人為消失和生態環境的急劇改變,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一)遺傳多樣性喪失

    當前,全球大約492個遺傳上顯著不同的喬木種群受到威脅。在美國西北部,159個遺傳上顯著不同的海洋回游魚類種群已經處于高度或中等程度的滅絕危險中。自20世紀50年代,玉米、小麥、水稻和其他農作物品種的傳播很快排擠了很多本地品種。印度尼西亞1500個當地水稻品種在過去15年里消失,這種遺傳多樣性喪失造成農業生產系統抵抗力下降。1991年,巴西桔子樹遺傳相似性導致了歷史上最大的柑橘潰爛。1972年前蘇聯小麥大面積損失,1984年佛羅里達柑桔的潰爛的大爆發,皆起因于遺傳多樣性的減少。

    (二)物種多樣性喪失

    專家估計,自6500萬年前恐龍消失以來,當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自1600年以來,大約有113種鳥類和83種哺乳動物已經消失,而且還有許多其他物種瀕臨絕滅或面臨嚴酷的生存威脅。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評估生物多樣性得到的一個結論是:如果按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

    (三)生態系統多樣性喪失

    就生態系統而言,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包含全球物種50%以上的熱帶森林。在今后30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森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里,大量的熱帶森林物種將面臨滅絕。溫帶森林的破壞同樣嚴重,許多物種豐富的原始森林被單一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代替,導致大量野生物種瀕臨滅絕。除非立即減緩毀林,否則大約60000種植物在今后的30年里可能絕滅,脊椎動物和昆蟲的消失比例可能更高。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也在不斷喪失和嚴重退化,其中受到沖擊最嚴重的是處于相對封閉環境的淡水生態系統。另外,一些島嶼物種的生存也面臨嚴重的威脅,現存物種中11%的哺乳動物和40%的鳥類的生存受到威脅。

    二、現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及法律問題分析

    盡管在我國其他法律中散見了一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規定,但是,至今沒有一部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沒有建立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制度。

    (一)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不足

    首先,單純依靠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手段是不夠的。我國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立法在自然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基因多樣性等方面都己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涉及。目前我國的立法和實踐對生物多樣性確實有一定的保護功效,但是,由于生物多樣性所受主要威脅的特定性,這些規定在目前只有有限的價值,對于掌握著毀滅性技術,為了直接的經濟利益而事實上正在無限制地開發地球資源的人們影響甚微。不同的經濟增長階段,需要不同的環境政策。在現階段工業化進程中,我國的生態立法雖已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問題,但僅著眼于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這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我國涉及到外來物種控制問題的相關法律主要有:《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家畜家禽防疫條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同時還有一些用以配套的名錄及審批制度。此外,在《海洋環境保護法》中也有相關的法律條款。然而,這些法律、條例及組織體系主要集中在人類健康、病蟲害檢疫等有關方面,并沒有充分包含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環境破壞的相關內容,與從生物多樣性保護角度出發控制外來物種的目標還相差甚遠。

    (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事實上,我國雖然對于外來物種問題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但遠沒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外來物種控制體系,對于外來入侵物種的早期監測控制和迅速反應,都沒有相關的規定。同時,我國幅員遼闊,生態系統類型眾多,有些入侵生物雖然在短期內還沒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但依然會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構成潛在威脅,而這一點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外來物種管理的法律制度只是剛剛起步,而且法規級別較低,已有的措施并不十分得力,缺乏專門性、系統性的法律法規,防治監管體系也有待建立。總的來說,我國現行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水平與我國面臨的生物安全的嚴峻形勢很不相稱。

    (三)執法力度不夠

    在機構設置方面,在環境保護部門中沒有專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執行機構,很多相關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為都是由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相關單位聯合執法。由于沒有專門的執行機構,造成很多保護工作的進行效率低下,權責不明,出現問題時極易出現推諉責任的現象。在執法人員的素質要求方面,沒有規定相關的執法人員從業資格標準,導致現有的執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普遍專業素質不高,使國家相關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定無法被執法人員準確理解貫徹和執行,造成相關法規政策的預期社會效應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觀念的推廣方面,當前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觀念的推廣力度不夠,整個社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較為淡薄,人們更多的是看到各類生物資源的經濟價值,而沒有看到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在資金投入方面,財政部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經濟投入與實際保護工作的資金需求相比仍有相當大的缺口,很多刻不容緩的、生態價值巨大的保護工作因為資金問題而遲遲難以進行。

    三、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的對策

    (一)確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的基本制度

    1.生物資源評估制度。國家對生物資源總體和各種生物多樣性資源類型的狀況定期進行評估,以作為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可利用管理工作的本底數據。

    2.生物資源產權制度。明確規定生物資源的產權(包括所有權和使用權)的主體、客體和內容。產權的取得、利用、轉讓和散失方式,規定對產權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對產權轉讓的基本管理措施。

    3.有償使用制度。以稅、費等形式規定對國家所有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有償使用。

    4.綜合利用制度。確定綜合利用的基本要求。提倡生物資源節約使用、廢舊利用、、循環利用,發展和推廣綜合利用技術。

    (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監督管理機制

    1.各生物多樣性資源行政部門的職責。各生物多樣性資源管理部門負責與之相適應的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綜合性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自然區域的保護和無具體管理部門的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的保護。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法定職責行使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監督管理權。

    2.環境保護部門的統一協調。環境保護部門是國家負責環境保護(包括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的專門行政機構,應負責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的全面統一協調工作,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規劃和政策方針的制定,在整體上協調各有關部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

    3.人大專門委員會的監督。加強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作用,通過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進行實質性的監督,保證生物多樣性法律法規的實施。

    4.制定監督管理部門法律。以專門法律的形式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監督管理機制,明確各有關部門的職責范圍、統一協調方式和法律規范,實施監督程序。

    (三)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查詢制度

    生物多樣性的監測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管理者服務,為他們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制定土地利用規劃、評價環境影響等問題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時,生物多樣性的編目和監測提供了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生物學信息,可應用于一些基礎學科,如系統學、生態學、行為生物學等領域,也可應用于一些應用學科,如生物技術、土壤學、農學、林學、水產學、保護生物學及環境科學等方面。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就是將原來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可持續利用信息匯總,在保證準確、可靠的前提下以適當的方式電子化,并提供完備的數據檢索和查詢工具,以適應不同目的的查詢需要。

    (四)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制度

    自然保護區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和希望。因此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制度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重要制度。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是對就地保護原則的具體貫徹落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進行有效的管理。

    (五)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

    《生物多樣性保護法》中應規定各地區的有關部門應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一方面通過接受有關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部門和其他企業部門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培訓、資源開發和各種服務積累資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中去。再者,隨著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認識的加強,還可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同時,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資金援助。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重要財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桂萍.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其保護[J].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3):38- 40.

    [2] Miller DR and Rossman AY. Systematics,biodiversity and Agriculture[J]. Bioscience,2005(2).

    [3] 朱文玉. 我國生態農業政策面臨的挑戰—協調農業和生物多樣性[J].求是學刊, 2007(1): 65- 69.

    [4] 尚占環,姚愛興.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幾個熱點問題的研究現狀[J].自然雜志,2003(2): 105- 110.

    [5] Tilman D,Fargione J,Wolff B,et al. Forecasting agriculturaldrive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J].Science,2001(3),292.

    [6] 張步,李鳳民.生物多樣性與種群數量動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探討[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 (1):32- 34.

    [7] Reid W.How many species will there be?[J].Conservation Biology,1992,(4):101-106.

    [8] 世界資源研究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資源報告(1994-1995)[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5:28-27.

    [9] 錢迎倩.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C]//.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首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 1995:15-23.

    [10] 郭中偉,李典謨.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J].生物多樣性,2008(11).

    [12] Medellin R A.Tru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J].Conservation Biology,2008(2).

    [13] 世界資源研究所,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8-11.

    [14] 楊源.論我國動物保護法律體系地完善[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1):70,72.

    [15] 鈄曉東.西部大開發中生物多樣性法律保護及理念構建[J].社會科學研究,2001(5):46.

    [16] 宋延齡,楊親二,黃永青.物種多樣性研究與保護[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7.

    第2篇: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范文

    關鍵詞:園林植物;文化韻味;多樣性保護

    引言:園林建設離不開植物設計,植物為園林增添了生命氛圍,創造了優美的生態景觀,又營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氣息,這是因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氣候特點,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風情,這些都能夠從園林植物中得到反映和呈現,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園林文明歷史的國家,園林植物在文化氛圍營造、文化意境打造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關鍵而重要的作用,能夠正確賞析園林植物文化,并做好植物多樣性保護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1、我國園林植物的文化內涵分析

    1.1強調植物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和諧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歌頌的傳統美德,無論是民族的發展、國家的建設還是社會的建設,都本著“和諧”這一思想理念,園林植物規劃建設方面也不例外,我國園林植物的栽種與規劃都注重與客觀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一致,力爭在規模、形態、涵義上同客觀環境和諧共生。體現出了園林植物的生長與培育同環境和諧共生的功能和作用。

    1.2滲透著地域風情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擁有自己的生活習俗與思想文化,這一點也能在園林植物上反映出來,由此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園林植物表現形式。我國各民族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一些少數民族依然聚集分布于我國的邊遠地帶,他們由于自身特殊的生活環境特征以及民族文化信仰,使得其園林植物景觀也顯得獨具特色、與眾不同。

    1.3體現著生態文明氣息

    生態建設、環保建設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主流,在園林植物建設方面也必不可少。我國當前的園林植物體現出濃厚的生態文化氣息,也是一種新文化、新內涵,特別是最近一些年來,人們加大了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城市園林植物也在朝著有利于生態方向建設與發展。我國一些經濟發展、發展程度高的大城市重點加強了對園林植物生態特征的研究。例如:上海在自身的園林植物規劃與布局等方面體現出一定的生態價值和意義,植物結構規劃切實參照地域環境、地理條件等進行,體現出積極的生態意義,也就是群落下層植物的布局要接受上層植物的領導,植物類型較為復雜、多樣,體現出彼此和諧共生,也創造出了良好的生態性效果。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園林植物規劃也體現出廣泛的生態學意義,那就是: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降低噪音、美化綠化城市環境等等。

    1.4民族文化的展示

    在中國豐富的植物資源中,有很多是可以應用于綠化美化的園林植物.園林植物,是指人為種植的、以觀賞為主要目的的植物.園林植物的出現充分體現了植物與文化的關聯性,因為園林植物的選擇必然是文化審美的結果.中國園林植物的歷史幾乎與社會歷史同步.宋代虞汝明的《古琴疏》中記有:“帝相元年(公元前1936),條谷貢桐、芍藥.帝命羿植桐于云和,令武羅伯植芍于后苑.”雖然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可以證明此說,但也表明園林植物栽植的歷史久遠.在周代園林植物已經應用廣泛,《詩經》中提到的100多種

    植物,很多可以被用于園林,如桃、棣棠、蘭、松、竹等.比較有代表性是《詩經?鄭風》中的《溱洧》,講到春日男女共同秉蘭出游,離別時互贈芍藥.屈原的長詩《離騷》中說到自己在園中種植蘭花、香蕙、芍藥、揭車、杜衡和香芷,身上佩帶江離、白芷、秋蘭等香草,詩中還提到木蘭、冬青、花椒、玉桂、、芙蓉等園林植物.秦漢的園林植物種類繁多,秦代上林苑中有奇花異草300多種,到漢代的上林苑有花木

    2000多種.經過魏晉隋唐宋元各朝,到明清園林植物栽培業已成為了獨立的產業.中國園林植物對于世界的意義非常重大,大量的植物被引種到國外,為世界的園林貢獻了植物材料,僅威爾遜就引種了1000多種,因此他稱中國為“世界園林之母”

    2、中國城市古典園林遺產保護預警的主要框架

    2.1保護預警的對象

    一直以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概念,是構建在實物的特性(設計、材料、技術和位置)基礎上,1994年在日本奈良舉行了關于遺產真實性的討論,在原有的真實性涉及的四個方面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為七個方面(形式與設計、材料與物質、使用與功能、傳統與技術、位置與環境、精神與感受以及其他內在、外在的因素),超越了對遺產個體的評價,將遺產作為傳達有形和無形信息的總和來評價。中國城市古典園林的真實性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個特例,其形成期與鼎盛期往往分屬不同年代,也就是說享有如今盛譽的古典園林不是某一特定歷史年代所建成,它是時光雕刻和歲月凝聚的結果。傳統的古典園林遺產保護將園林作為用于觀賞的藝術品,在這種理論研究的態度下往往將古典園林進行博物館式冷凍保存,然而古典園林并不是獨立于城市人居環境而存在的個體文物,在城市發展史中,園林自身也一直處于變遷之中,并且往往和城市的生活、生產活動保持著某種聯系,具有某種城市功能。在當代城市建設中,也不應將園林隔離在城市生活之外。如何將古典園林這一寶貴空間轉化為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資源,并讓城市居民參與到古典園林的保護中來,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2.2保護預警的內容

    世界文化遺產體現了一個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財富,是一個城市今后發展的資源和優勢,更是遺產地城市的城市特色。文化遺產作為建成環境,具有特殊的意義,即傳統文化以相當強烈而清晰的圖式透過建成環境而表現出來。中國城市古典園林有自己生存的環境和文化背景,離開了其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它本身所包含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就會被大大地削弱,它蘊藏著的各種歷史文化信息也就會逐漸喪失。對于城市古典園林的保護與預警不僅僅局限于在園林內部的景觀環境和自然環境,同時應向園林周邊和城市進行擴展,延續其與城市的關系和空間格局,使得園林景致與城市空間環境和諧共融,成為城市意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2.3保護預警的方法

    古典園林遺產保護預警包含了多方面的目標和內容,相應的指標體系通常覆蓋到多種類型的數據,來源多樣,量大龐雜,需對這些古典園林遺產資源信息進行有效的保存、管理和分析,工作難度較高,工作量龐大。在進行保護預警工作時應科學地制定計劃,合理地理順工作流程,在選擇具體方法時應當適應不同對象和任務的要求,根據現有實際狀況,做出科學的選擇。

    結束語

    我國園林植物具有濃厚的文化特征、彰顯出了一定的文化特色,我國必須意識到園林植物的文化特色,深刻理解并領悟這些文化特色與文化風情,維護我國園林植物文化的多樣性,加強園林文化多樣性保護,提高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速度,使我國的園林植物文化得到最大范圍的傳播與傳承。

    參考文獻

    第3篇: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范文

    關鍵詞:黃喉噪鹛 月亮灣 自然保護小區 植物 監測

    中圖分類號:S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3(c)-0071-03

    自然保護小區是我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載體,該文在野外植物調查、植物標本采集、整理和鑒定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調查生態監測工作,研究了黃喉噪鹛繁殖地月亮灣自然保護小區喬木樹種和草地監測樣地的維管植物物種組成,植物科、種區系分布類型等。

    1 監測時間

    調查分兩個年度開展,時間分別為秋季、春季和夏季,共11個野外調查工作日。

    2 監測范圍

    以月亮灣自然保護小區為范圍開展種子植物調查,其中對喬木樹種全面調查,對草本分區域設立10個樣方(1 m×1 m)及3條樣線開展調查。

    3 監測統計

    月亮灣自然保護小區目前發現種子植物31科44種,其中喬木19科24種(裸子植物2科2種),灌木1科1種,草本14科19種。具體見表1。

    生態監測的結果表明,月亮灣自然保護小區植物科數占江西的14.49%,占全國的9.2%,種數占江西的0.94%,占全國的0.16%,總體較單調,以單種科為當地區系的主要構成部分,植物種類保護顯得較重要(見表2);植物區系分布類型廣布種占41.94%、泛熱帶占35.48%、北溫帶占22.58%,具有明顯的過渡型特點(見表3)。

    參考文獻

    [1] 陳圣賓,歐陽志云,徐衛華,等.Beta多樣性研究進展[J].生物多樣性,2010,18(4):323-335.

    [2] 金孝鋒,丁炳揚,鄭朝宗,等.浙江百山祖自然保護區種子植物區系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05-618.

    [3] 徐敏,駱爭榮,于明堅,等.百山祖北坡中山常綠闊葉林的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7,33(4):450-457.

    [4] 沈澤昊,胡會峰,周宇,等.神農架南坡植物群落多樣性的海拔梯度格局[J].生物多樣性,2004,12(1):99-107.

    [5] 朱彪,陳安平,劉增力,等.廣西貓兒山植物群落物種組成、群落結構及樹種多樣性的垂直分布格局[J].生物多樣性,2004,12(1):44-52.

    [6] 朱彪,陳安平,劉增力,等.南嶺東西段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及其樹種多樣性垂直格局的比較[J].生物多樣性,2004,12(1):53-62.

    [7] 唐志堯,柯金虎.秦嶺牛背梁植物物種多樣性垂直分布格局[J].生物多樣性,2004,12(1):108-114.

    第4篇: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范文

    關鍵詞:城市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斑塊―廊道―基質”、系統、空間

    由于生物多樣性對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已經成為全世界國家和地區關心和研究的重點。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其內容包括自然界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它包括了4個主要層次,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1]。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包括在其中。城市生物多樣性(Urban biodiversity)指城市范圍內除人以外的各種活的生物體,在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體現出來的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分異程度[2]。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對于維護生態安全和生態平衡、改善人居環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3]。城市植物多樣性(Urban plant biodiversity)是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兩方面:自然野生植物和人工栽培植物[4]。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的意圖,是采用規劃的方式來保護和促進城市區域生物多樣性,使城市生態良性發展,達到改善人居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5]。

    1、天門市概況

    天門市地處鄂中,位于江漢平原北部,地理位置為東徑112°35′―113°28′,北緯30°23′―30°54′之間,市域國土面積2622平方公里。大地構造屬楊子準臺地斷區與下楊子臺褶的翼部,北緣與大洪山南部余脈低丘相連,是大洪山低山丘陵與漢江平原的結合部,西南面有漢水環繞,依山帶水,呈龍拱虎衛之勢。

    天門市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濕潤,雨熱同季,水熱條件較好。全年平均氣溫16.2℃;年均降水量1101.4毫米。

    天門市土地類型多樣,按土壤類型可分為潮土、黃棕土、水稻土三個土類。平原區和濱湖區土壤多為沖積土,土質疏松,自然肥力高,易于耕作;丘陵區以風化土為主,黃棕土最多,自然肥力較沖積土低;漢江干堤沿線一帶,受漢江堤防歷次潰口影響,多屬砂性土壤,保水能力差。

    2、植物多樣性保護的層次規劃

    2.1遺傳多樣性保護規劃

    遺傳多樣性是指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不同異質種群間和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城市園林綠化中,對同一種園林植物的應用要盡可能選用不同地理種源的個體,或用種子繁殖的實生苗,對園林綠化品種要應用盡可能多的物種;避免或減少使用無性繁殖的扦插苗、組培苗個體,園林綠化品種應避免使用單一物種[6]。通過自然選育和人為選育的手段得到新的變種、變型和園林栽培品種,保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水平。

    2.2物種多樣性保護規劃

    物種多樣性主要指一個地區內物種的多樣化高低,通俗地說,一個地區內物種多樣性的高低首先比較包含物種數量的多寡;在物種數量相同或接近的情況下,比較該地區物種隸屬的分類群的多寡、科數和屬數的多寡及地理分布類型的多寡[6]。

    規劃堅持適地適樹、地域性特色等原則,積極發掘本氣候帶鄉土植物,對引入的野生植物進行生物學特性、物候期以及栽培性狀進行觀察和研究,最終篩選出可應用于城市各類園林綠地的鄉土植物,增加植物物種多樣性。

    通過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區(佛子山自然保護小區、長壽山自然保護小區、張家湖風景區等),對優良種質資源進行保存和重點培育,形成植物種質資源庫,擴大可利用資源的數量,為推廣應用鄉土植物打好基礎。

    2.3生態系統和景觀多樣性保護規劃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其中,生境多樣性是影響生物群落多樣性甚至整個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基本條件,創造多樣的生境條件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的決定因素[6]。由不同類型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景觀要素在空間結構、功能機制和時間動態方面的多樣化,反映出景觀的復雜與多樣程度。

    根據光照、水分和土壤三個自然因素,對天門市內生境進行分類,不同生境配以不同植物群落,挖掘多樣的生境條件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采用喬、灌、草復層植被群落結構,形成穩定的生態群落,注重生態群落的景觀效果,體現景觀多樣性。

    天門市各生境類型適宜植物參照表

    生境類型 適宜植物

    喬木 灌木小喬 其他

    喜光―耐旱―耐瘠薄型 油松、側柏、羽葉欒樹、豆梨 黃櫨、金銀忍冬、香柏、雀梅藤、野薔薇 波斯菊、牽牛、金盞花、赤脛散

    喜光―耐濕―喜疏松土型 水松、旱柳、楓楊、榆樹、構樹、鵝掌楸、烏桕、喜樹、垂柳、紅花羊蹄甲 桂花、夾竹桃、紫葉小檗、麻葉繡球、木芙蓉、 爬山虎、花葉姜、濱菊

    半日照―中生―喜肥沃型 三角楓、七葉樹、香椿、 紫荊、連翹、金銀木 一串紅、百日菊、凌霄、紫藤、美人蕉

    半日照―喜濕潤―耐砂性土型 黃連木、棕櫚、砂地柏、米心水青岡 金桂、三尖山、木繡球、金橘、漆樹、冬紅茶梅 竹類(毛竹、紫竹、淡竹、剛竹)、射干、黃菖蒲

    耐陰―中生型 槐樹、樸樹、樟樹、雪松 石楠、小葉黃楊、女貞、茉莉、海桐、榆葉梅 常春藤、萱草、

    耐陰―喜濕型 青楊、羅漢松 十大功勞、闊葉十大功勞、大葉黃楊、梔子花、珊瑚樹 吉祥草、沿階草、大理花、鳶尾

    3、規劃總體布局

    借鑒景觀生態學中“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形成基本的景觀生態模式,促進各生物群落的基因交流,豐富物種多樣性,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保存多元的自然景觀。

    3.1基質(生態背景)

    天門河由東向西貫穿天門市境重要地段,將市域劃分為南北區。北部佛子山、長壽山等山體延伸入市域,張家湖、青山湖、石門口水庫等湖泊水庫較為集中,山林水系形成良好的生態屏障;漢江臨市域南側而過,南部以大面積的農田為主,山、水、農田構成天門市良好的綠色基質(背景)。

    3.2斑塊(生態保護區)

    佛子山自然保護小區(風景區)、長壽山自然保護小區(風景區)、張家湖風景區等生態資源,另有華嚴湖、青山湖、石家湖等生態湖泊斑塊。斑塊周圍控制50―100米的綠化緩沖空間,保護自然山林水系免受蠶食。

    3.3廊道(水系、道路和高壓走廊林網體系)

    天門市地屬古云夢澤,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市內河流渠道縱橫交錯,現形成以漢江、天門河、漢北河為主的河流系統。規劃水系生態廊道兩岸控制30―50米的綠帶,保證物種的交流。

    天門市內主要交通道路有長荊鐵路、漢蓉鐵路(在建)、隨岳高速、武荊高速、天仙一級公路及省級道路,道路及高壓走廊兩側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控制綠化帶寬度,注重植被群落層次結構和季節性樹種的搭配。

    通過廊道(水系、道路和高壓走廊)將城市生態斑塊(山體、湖泊)有機結合,促進城鄉綠地環境一體化,豐富生態系統和景觀多樣性。

    4、景觀生態學理論與植物多樣性層次規劃關系研究

    在城市系統中,基因是物種的組成部分,物種是群落的組成部分,群落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天門市植物多樣性不同層次規劃的橫向分析,構成天門市植物多樣性的系統構架。同時導入景觀生態學中“斑塊―廊道―基質”模式,從空間上對天門市植物多樣性進行總體把握,并將生物多樣性的四個層次滲透其中以縱向深入剖析天門市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使天門市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更具有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馬克平. 試論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生物多樣性,1993,1(1) :20-22

    [2]吳人韋. 城市生物多樣性策略. 城市規劃匯刊,1999(1) :18-20

    [3]中國城市建設規劃部.關于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通知.中國園林,2003,19(3) :42-43

    [4]陳兵. 黃石市陸生植物多樣性與應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第5篇: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范文

    關鍵詞:木蘭科;遺傳多樣性;研究

    木蘭科(Magnoliaceae)植物是古老的第三紀孑遺植物,分布于亞洲、美洲的熱帶至溫帶,我國有11屬約9O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華南至西南的地方[1]。據記載,木蘭科是被子植物中受到嚴重威脅種類最多的科,其中有8屬35種是中國瀕危稀有植物[2]。

    生物保護的最終目標是保證物種或居群的延續及維持物種的進化潛力[2]。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既是其維持繁殖活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基礎,同時又是其它一切多樣性的基礎[3],而居群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一個居群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因此預測這個居群未來的發展趨勢[4]。種內遺傳變化是物種適應環境變化以及物種進化的基礎,對物種保護有重要意義[5]。

    近年來野生居群遺傳多樣性的減少已經成為保護生物學最關注的問題[6],從一個居群或物種的遺傳數據可以估算出它的遺傳多樣性水平、遺傳漂變的影響力、遺傳分化程度和基因流,了解這些數據是防止這個居群或物種滅絕必須做的第一步[7]。因此,了解木蘭科植物中如華木蓮、巴東木蓮、樂昌含笑等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并據此分析其致瀕原因,這對保護物種多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益于研究木蘭科的系統分類,系統發育、分布及其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等問題。

    1 華木蓮屬(Sinomanglietia)

    1.1 華木蓮(S. glauca)

    在1999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華木蓮被列為一級保護植物。根據IUCN(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2001)公布的“2001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如果一個物種的生活區域不超過100 km2,僅存一個居群,且個體數量還在持續減少,則這個物種屬于極度瀕危物種。華木蓮僅分布于27°34′N~27°36′N,114°19′E~114°22′E[8],總面積僅16 km2左右,屬于極度瀕危物種。因此,對華木蓮的遺傳多樣性進行研究,進而探討其瀕危的原因將對華木蓮的保護及物種多樣性的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林新春和俞志雄利用RAPD分子標記對華木蓮的l9個天然群體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結果表明:華木蓮居群在遺傳距離為0.205處可分為三大類:玉金山居群、模式標本樹周圍居群、模式標本樹對面山上的其余居群;19個居群之間的遺傳相似性指數介于0.7000~0.9389之間,遺傳距離值介于0.0931~0.3808之間,平均觀察等位基因數與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數分別為1.5444和1.3l34,平均基因多樣度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數分別為0.1847和0.2782[9]。

    華木蓮自然居群的遺傳多樣性水平低于一般物種。與其它瀕危植物相比,它低于觀光木、北美鵝掌楸及中國鵝掌楸,高于版納青梅,可能與水杉相當而高于銀杉。其居群間的分化可能主要受環境因子選擇和基因流阻隔的影響,華木蓮陷入瀕危之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生境破壞嚴重和它自身的生物生態學特性。應對華木蓮現有生境進行保護,并人工促進生長更新,擴大現有居群,提高遺傳多樣性,并開展遷地保護。

    廖文芳和夏念和運用ISSR標記對采自江西宜春的華木蓮進行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表明,無論與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平均水平,還是與同科的樂昌含笑和觀光木,或其它特有、珍稀瀕危物種相比,華木蓮的遺傳多樣性都是很低的,其遺傳結構顯示了它作為珍稀瀕危物種的特性[10]。研究指出了導致華木蓮遺傳多樣性較低的兩個可能原因:一是華木蓮演化歷史與生境破壞。最早的、最可靠的木蘭科大化石出現在白堊紀[11],第三紀時,木蘭科植物曾經廣泛分布于北半球[12],到第四紀,我國東部出現了干冷與濕暖氣候的交替變化[13],極不利于當地植物的生長,華木蓮的生長可能在歷史的氣候變遷中遭遇了嚴重的瓶頸效應,從而遺傳多樣性極低。二是人為破壞。華木蓮是國家保護樹種,而且個體很少,竹林中的成年華木蓮大樹在當地的林業部門有記錄,而幼苗則無記錄,農民為其自身的利益,常在竹林管理時將華木蓮幼苗清除,使華木蓮個體數量急劇減少,直接導致了華木蓮遺傳多樣性的降低。人為破壞是導致華木蓮遺傳多樣性低的直接原因,而低的遺傳多樣性是導致華木蓮瀕危的主要原因。

    在保護珍稀瀕危植物中,棲息地的保護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由于華木蓮種群數量稀少,生長區域狹窄,遺傳多樣性水平低,抗干擾能力弱,因此,對華木蓮的保護應以就地保護為主,將華木蓮的整個生長區域保護起來,以提高其遺傳多樣性。為了增加遺傳變異,在就地保護的同時,還應該進行遷地保護。在遷地保護過程中應盡可能地從華木蓮的整個生長區引種,由于華木蓮靠昆蟲傳粉(主要是甲蟲),種子的傳播主要依靠鳥類,在進行遷地保護時,應充分保證移栽后華木蓮的正常繁殖,在選擇栽培地時,盡量選擇與華木蓮原始生境相似,受外界干擾少的區域,以保證移栽后華木蓮的成活及生長;同時,應該盡量避免移栽幼苗,而采用種子培育的方法進行移栽 [10]。

    2 木蓮屬(Manglietia)

    2.1 巴東木蓮(M. patungensis)

    巴東木蓮隸屬于木蘭科木蓮屬,為我國特有珍稀瀕危物種。分布范圍狹窄,僅見于湖北、湖南、重慶及四川的局部地區,且極為零散,很多居群的個體數量不超過10株,較大的分布點估計有30株以上。垂直分布多見于海拔600~1000 m 的密林中[14],其樹形美觀、四季常綠,是良好的園林綠化樹種,樹皮為中藥厚樸的代用品。盡管我國的植物學工作者對其繁殖技術進行了一定的研究[15,16],但整體來看研究較少,資料欠缺,尤其在居群遺傳多樣度及遺傳結構方面。

    何敬勝等[17]采用等位酶分子標記的技術和方法,系統地對巴東木蓮遺傳多樣性、遺傳變異程度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巴東木蓮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和一定程度的遺傳分化。[此為18號文獻,與17號文獻的順序應該調整一下。]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可能與其繁育系統等生物學特性、生活習性及生境特點有關。其次,巴東木蓮為長壽命多年生的樹種,而且種子萌發能力較強[18],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可以保持原有的遺傳多樣性。最后,巴東木蓮所處的長江流域地形復雜、氣候差異顯著,在第四紀冰川期成為許多第三紀古老植物和特有植物的避難所,并形成一個遺傳多樣性孑遺中心,也是木蘭科植物的現代分布中心和多樣性中心之一。與受第四紀冰川影響更大的北美相比,該地區更有利于物種在冰期保持遺傳多樣性,從而削弱冰期后的瓶頸效應。

    巴東木蓮目前仍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說明導致它瀕危的不是遺傳基礎,而是生境破壞。因此,建議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必要補充[17]。

    3 含笑屬(Michelia)

    3.1 樂昌含笑(Mi. chapensis)

    樂昌含笑,木蘭科含笑屬植物,自然分布于我國中亞熱帶偏南地區,是南方常綠闊葉林的主要組成樹種之一。原始林因受人為砍伐的影響,現呈間斷零散分布,水平分布東起福建武夷山,西至貴州黔東南山區,南至廣東懷集,北達湖南慈利,包括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福建六省[19]。樂昌含笑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作為優良綠化樹種推出后,在華東地區得到廣泛研究利用,其引種育苗、嫁接繁殖等方面的技術很快被攻克了。但是,由于樂昌含笑開發利用前期被無節制地采種和砍伐,野生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遺傳多樣性受到嚴峻考驗。

    姜景名和滕花景應用隨機擴增多態DNA(RAPD)標記方法分析了珍稀木蘭科植物樂昌含笑6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及分化程度,探討了其群體遺傳結構。研究結果揭示樂昌含笑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平均Shannon指數為0.4751,多態位點頻率高達81.98%,種群間的基因分化系數為22.26%[20]。

    樂昌含笑群體內的遺傳變異大于群體間的遺傳變異,所以在進行種質收集或種源試驗時,可以適當地在群體內加大取樣單株的數量,以增加遺傳變異的來源[20]。

    4 鵝掌楸屬(Liriodendron)

    鵝掌楸屬現存2種,一種是生長在我國中部和南部山區的中國鵝掌楸(L. chinese),另一種是生長在美國中西部至加拿大東南部一帶的北美鵝掌楸(L. tulipifera),既是地球上殘存并處于瀕危狀態的雙種屬,被稱為跨洲際分布的特殊類型“樹種對”,又是優良的雜交育種配對親本種[21-22]。

    20世紀90年代Parks等人[23]和Parks本人[24] 分別利用等位酶標記和RFLP技術進行了中國鵝掌楸與北美鵝掌楸的遺傳分析,計算出Nei’s遺傳距離為0.434,北美鵝掌楸的群體遺傳變異與遺傳多樣性大于其他異交授粉樹種。國內同時期的研究得出了鵝掌楸育種潛力大,中國鵝掌楸與北美鵝掌楸各自空間格局形成的假說[21,25]。1997年朱曉琴等人通過等位酶分析研究,認為鵝掌楸種內遺傳多樣性水平較高,種內遺傳變異的20.6%分布在群體間、79.4%分布在群體內,東部分布亞區的多樣性水平和群體問分化程度高于西部,其遺傳多樣性水平隨著緯度增加而遞減[26-27]。近年來,逐步開展了鵝掌楸花粉流標記和檢測鵝掌楸屬種間雜交的花粉污染等研究[28-29]。

    劉丹和顧萬春運用群體遺傳學原理、RAPD分子標記技術,從DNA分子水平闡述鵝掌楸的群體遺傳多樣性、群體遺傳變異規律等,探討中國鵝掌楸、北美鵝掌楸遺傳變異豐富程度及雜種鵝掌楸的偏重親本雜交程度,為鵝掌楸遺傳資源保存、測定、評價和利用提供實驗依據[30]。

    RAPD所提供的遺傳信息與已發表的中國鵝掌楸等位酶揭示的遺傳規律大致相符。研究結果從分子水平上進一步證實了中國鵝掌楸群體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并證實了北美鵝掌楸遺傳多樣性要高于中國鵝掌楸。

    在中國鵝掌揪、北美鵝掌揪的等位酶研究中,用RAPD分析結合表型研究的結果都表明鵝掌楸存在著廣泛而豐富的遺傳變異,但為什么又處于瀕危狀態?許多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證,多數人認為是生殖上隔離和瀕危生態造成鵝掌楸日趨瀕危,但如何挖掘其廣泛的遺傳資源,還有待探討。

    5 觀光木屬(Tsoongiodendron)

    5.1 觀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lum)

    觀光木是木蘭科單種屬植物,其形態與含笑屬相近,因其聚合果于果熟時愈合而與含笑屬不同,是研究被子植物系統發育方面的重要材料。該種分布區很廣,包括湖南、江西南部、福建、廣東、廣西、云南東部及海南,但種群通常較小,為稀有植物,是我國二級保護植物[31]。

    第6篇: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范文

    1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的研究現狀

    從研究層次看,農業生物多樣性可劃分為遺傳多樣性(品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農地景觀多樣性。在遺傳多樣性方面,多數的研究集中在農作物品種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作物品種多樣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作物上,特別是對農戶生計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種,如稻、玉米、菜豆、辣椒等,因此導致研究的作物種類相對狹小。作物遺傳多樣性的方法可以采用農戶問卷調查,也可以采用基因組學的方法和田野作物性狀調查的方法,后兩種調查的方法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成本較高。作物遺傳多樣性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它是國家種質資源調查的重要對象,農業生產中保留的種質資源不必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由此可以認為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物多樣性評價不用過多追求傳統種質資源種植的面積和均勻度。國內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評估多集中在農業物種多樣性。但是,不同于自然生態系統,農業物種多樣性的調查具有較高的難度。在類型上,遺產地的農業物種多樣性可能包含了森林、草地、農田、濕地等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也包含了草本、灌木、喬木等不同植被類型,農田生態系統按照作物的種類也可以分為瓜菜種植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稻田生態系統、茶園生態系統、林下作物種植系統等等,因此增加了農業物種多樣性調查的難度。另外,農業景觀的斑塊性特征使得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調查方法不再適用。這些復雜性造成了迄今還沒有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的標準。對農業物種進行調查,常見的有按照生物類群進行研究;按照用途進行研究;按照社會組織單元進行研究等。典型的做法是把農業生物多樣性按用途劃分為糧食作物、蔬菜、果品類、畜牧業養殖類、水產養殖類、藥用類、觀賞類和用材類,在該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還有森林子系統、村落子系統、梯田子系統和溪流子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在每一子系統中又區分了動物多樣性、植物多樣性和微生物多樣性。此種方法的優點是比較簡便地了解到系統存在的物種類型,但是由于農業物種多樣性是由農業物種種類的數量以及均勻度決定的,物種數不能反映農業物種多樣性的大小。另外,這種調查方法不能評價特有種、瀕危種等農業生物類型。長期以來農業生物的栽培和管理都在農民自己的土地上進行,相關的農業生物資源也掌握在農戶手中。農戶之間的經濟狀況、生產管理方式和農業生產技術差別導致了農戶管理的物種多樣性的差異較大。農戶管理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社區、一個地區和國家的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可以認為,農戶水平的物種多樣性是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和就地保護的基本單元。農田生態系統的管理強度較大,人為影響很大,采用戶級水平的生物多樣性評價的方法效果更好[1]。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中,進行的多是戶級水平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調查技術包括農戶選擇,樣地選擇,實地調查。對于物種多樣性核心資料的搜集有直接關系的用詞包括:土地利用階段、土地田野類型、樣區、樣方、鑲嵌樣地、單一物種的數量、物種豐富度己取樣頻率。資料分析上最有關聯的用詞包括均勻度,物種多樣性,以及相似度指數。資料分析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類型物種下相似度分析和管理多樣性分析[1]。從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過程中,農業生物多樣性的計算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群落植被生物多樣性的計算方法,考慮自然植被群落的豐富度、均勻度和生物多樣性,出現了10多種評估群落物種多樣性的指標:Margalef指數、Gleason指數、Pielou指數、PIE指數、Audair和Goff指數、Simpson指數、Shannon-Wiener指數等。也有一些以指標賦權的方式把這些指數綜合起來形成了物種多樣性綜合指數[2]。農業景觀中,農田及周邊的溝渠林路、灌叢、荒草地、果園、庭院等半自然生境構成的復合景觀維系了全球約50%的野生瀕危物種[3]。但是,國內對農田邊界景觀生態功能的研究還比較少。在農業文化遺產篩選標準中,農業景觀的價值已經得到充分的闡釋。但在農業文化遺產申報中,農業景觀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農業景觀被認為是農業美學景觀的現象依然存在。實際上,農業景觀多樣性具有多種功能,景觀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多樣性有利于保護害蟲天敵、促進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傳統農業景觀,由森林、草地、水域等組成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所占面積高,并與農田構成復合的農業景觀,為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類型,使生境專一種和生境泛化種都能占有合適的生態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增加能夠提升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和提高作物產量。不同的生境類型維系了不同生物群落類型,并且生境多樣性的測量方法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參照對非自然生境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可將農業景觀分為點要素、線要素與面狀要素。按照這種分類標準,農業生態系統中點狀要素包括池塘與其他公共基礎設施等;現狀要素包括道路、樹籬、墻壁等;面狀要素包括草地、水域、灌木林、自然林等。郭輝軍等[1]把農田復雜景觀的調查建立在不同土地利用階段內進行,樣地面積的確定可以綜合采用最小面積法、權屬邊界法和標準樣地面積法等。郭輝軍[1]認為戶級水平的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通過歸納和總結,可以形成景觀水平和社區水平的農業生物多樣評價結果。實際上,農業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是不同的概念,景觀多樣性不是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生物多樣性的簡單集合,尤其是在調查和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戶級水平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和景觀多樣性調查具有明顯的區別。

    2影響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因素

    在多樣的生態條件下,經過自然或人工選擇,農業文化遺產地形成了豐富而穩定的適應性農業生物種質資源。這些農業資源與人類生產活動的關系密切,易受人類文化、民族習俗、耕作方式和經濟方式等變化的沖擊。在一些地區,育成品種或雜交品種不能完全適應當地的多種生態條件,原有的傳統農業生物資源因此被保留下來。但在糧食需求的壓力下,現代育成品種被廣泛種植,傳統遺傳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沖擊。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減少與農村文化多樣性的丟失有關,傳統作物也會因文化的傳承而被保留下來,如在云南當地的節慶和婚喪嫁娶慣用老品種祭祀和慶祝。在農業多樣性形成的過程中,農戶是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改造者,他們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地景觀和農業生態系統。大量研究已經表明,農田生態系統或農業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降低都和農業集約化的種植方式以及傳統農業管理技術的消失有關。一方面,農田農地的過度開發、田塊的規模化經營、鄉村溝渠路面的過度硬化導致了農業半自然生境的減少或消失,世界范圍內45%的稀樹草原都轉化為農業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開墾成農田。另一方面,農業集約化管理過程中對高產和穩產的過度追求,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導致農業景觀均質化、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減低;集約化的農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農藥、化肥造成農業環境質量急劇降低,直接導致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4]。農業的集約化經營通常導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農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變成相對離散化分布狀態,減少了農業景觀的復雜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僅減少了某些物種的豐度,還會影響物種之間的關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穩定性。農用土地向低級、簡單的生態系統退化,空間異質性減少。另外,農用地閑置或撂荒均會導致某些生境類型的消失,進而會威脅生物多樣性。

    3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

    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是保證我們現在以及將來能夠獲得和應用這些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和相關的技術。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對其進行保護就比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護要艱難得多。對于農業遺傳生物資源,我國很多科研單位進行了作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和遷地保護等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多為種質資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數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對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種開展的保護工作相對較少。動態保護的理念下,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還是強調就地保護。就地保護是由農戶以儲存的種子或繁殖材料為基礎進行農業生產和管理的一個過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區,就地保護對多數傳統品種、野生近緣種來說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國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通過這種自然保護的形式對野生植物進行保護。但也存在缺點:第一,保護的目標物種較為單一,保護的投入相對較大;第二,除了對少數野生近緣種有效外,對栽培品種、半馴化品種等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數物種是無效的。就地保護的另一種措施就是擴大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多樣性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提高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手段,例如庭園系統可以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蔬菜、觀賞、藥用、材用植物,被認為是野生植物的避難所,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進化的重要試驗地。庭院管理者會從周邊野生環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較小的管理強度保護了很多的生物多樣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類型,如林地、田塊邊緣區、草地、灌木籬墻等,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異質化空間,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為捕食性昆蟲、傳粉昆蟲等動物的避難所,有利于它們遷入鄰近的作物生境中對害蟲起到調節和控制作用[5]。因此,對農業景觀重構和提質,不僅可以提升農業天敵害蟲調控、水土涵養、授粉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還可以實現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增加糧食產量的目標。國外已經采取了很多積極的措施來保護農田邊界,歐美國家就采取了很多農業景觀保護的具體措施,如將少部分農田建設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濕地;鼓勵種植作物的多樣化和種植模式的多樣化,鼓勵間作套種、發展農林復合經營;建立農田邊界緩沖帶種植;保護傳粉動物、害蟲天敵的棲息地和生境。2005年歐盟就開始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增加生態補貼,以生物多樣性為保護目標的高價值農田占到農用地的20%。雖然我國在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開發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進展,但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進展緩慢。在我國有一些支持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如鼓勵立體種植、間套作、野生動物廊道建設、防護林建設等,但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其他方面,如緩沖帶建設、帶狀耕作、保護性耕作、植物籬種植、植被屏障建設、農田邊界建設、農田植被提升、河流緩沖帶、農地灌叢管理等,還沒有產生綜合的農業景觀保護政策。

    4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建議

    就農業遺傳多樣性和農業物種多樣而言,對其就地保護最基本的動力來自自我消費價值和市場價值。就經濟價值而言,如果傳統作物的產量及價格得到提高,市場價值通過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增值作用而提高,那么受到直接利益驅動下農民會主動種植傳統作物。因此,允許對傳統品種、半栽培種、采集和管理物種進行提高品質和產量,可能對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的作用[6]。結合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對調查出來的物種及相關的傳統技術,可進行有規劃地開發利用,通過建立規劃區和博物館等,發展生態旅游業,提高相關傳統資源的利用,以便擴大傳統農業生物資源的市場效益。就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而言,農業文化遺產地可以借助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工作開展以下保護措施:(1)開展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和評價。需要建立綜合評估農業文化遺產生物多樣性特征的方法,識別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所面臨的主要威脅;完善現有的農業文化遺產監測體系,定期獲取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和保護發展措施的影響;探索結合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和屬性數據變化形成預警機制。(2)開展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建設技術示范區。在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過程中,強調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并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重要標準。鼓勵對遺產地居民維持、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特別是對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鼓勵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包括與生物多樣性緊密相關的社會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研究。對于景觀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地區,可以在研究其維持的機制的基礎上形成示范。(3)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開展生態補貼,提高管理者、農戶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和功能的認識。探索不同管理情景下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推動基于農業生物多樣性長期價值的深入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重點研究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發展經濟之間的協同,使利益相關者都能夠從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受益。另外,積極探索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市場化機制。

    第7篇: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范文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上世紀90年代初全球旅游總收入就已超過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在2004年,全球國際旅游收入達6220億美元,入境過夜旅游人數達到7.6億人次,同比增長均達10%;全球旅游就業人數達2.12億,約占全球就業總人數的7.5%;國際旅游收入占全球服務貿易額的29.6%,相當于全球GDP的1.53%。[1]這組數據顯示旅游業是全球最大的產業,促進了全球經濟的巨大發展。同時,也加速了旅游業的發展,而在進行旅游開發時,也對一些國家的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其中就有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問題。為此,相關部門開展了旅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本文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出發,提出森林旅游開發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若干建議以供商榷。

    1.生物多樣性的涵義

    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機體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態復合體的多樣性和變異體,確切地說,生物多樣性是所有生物種類,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們擁有的基因,它們與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2],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3]。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生態系統多樣性,即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性[4~6];景觀多樣性指的是由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構成的景觀在空間結構、功能機制和動態方面的多樣性或變異性[7]。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核以生存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與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的最重要因素和人類生活、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衡量尺度[8]。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有著巨大的價值,傅伯杰等(2001)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具有利用價值及內在價值,將生物多樣性的利用價值分為直接利用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利用價值就是指為人類消費提供的那部分的生物資源價值。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主要體現于其維持生物圈的功能[7]。1995—1997年王健民等在《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提出生物多樣性總經濟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價值、潛在使用價值和存在價值四個方面,并進行了評估約為40萬億元(如表1)[9]。

    從表1可見,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其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相聯系的間接使用價值,占其總價值的約95%。這一部分價值也正是生態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資源基礎。例如,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自然生態環境——以景觀多樣性為基礎;生態旅游欣賞的對象是自然景觀、自然植被、自然中重要的動植物類群、特定的物種、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為欣賞對象。

    表1中國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初步評估結果

    價值類別

    價值(元)

    直接使用價值

    產品及加工品年凈價值

    1.02×1012

    直接服務價值

    0.78×1012

    小計

    1.80×1012

    間接使用價值

    有機質生產價值

    23.3×1012

    CO2固定價值

    3.27×1012

    O2釋放價值

    3.11×1012

    營養物質循環與貯存價值

    0.32×1012

    土壤保護價值

    6.64×1012

    涵養水源價值

    0.27×1012

    凈化污染物價值

    0.40×1012

    小計

    37.31×1012

    潛在使用價值

    選擇使用價值

    0.09×1012

    保留使用價值

    0.13×1012

    小計

    0.22×1012

    合計

    39.33×1012

    摘自《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1998。

    2.森林旅游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森林旅游就是以良好的森林自然生態環境為主體,利用森林生物的多樣性、多功能,輔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科學保護和適應開發,為旅游者提供游覽、休閑、度假、保健療養、文化娛樂和科學教育等旅游服務。[12]

    生物多樣性不僅為森林旅游提供基礎資源——生物資源,又為森林旅游提供美學價值,為此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森林旅游得以持續、成功發展的根本所在。但是隨著森林旅游的無序、盲目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據我國數次森林資源清查的資料顯示,第一次森林資源清查(1973~1976)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00;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1984~1988)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33.73;第五次森林資源清查(1994~1998)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78.63,增長了1.9倍[8][10]。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日益顯現出來,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存在不確知性(Uncertainly-Known)的特性,人們還不清楚森林中到底有多少物種,加上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種資源或一個系統,本身也處在發展變化之中[11]。所以,人們還不能確切評估森林旅游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大小,大部分專家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來評價。

    經營者以自然景觀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向旅游者提供各種服務的森林旅游,目的是使經營者自己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必然生態系統提供更多的能流和物流,對系統內的生物種類組成、種群數量比例和土壤的外部形態等產生一定的影響。[13]據韓也良(1991)研究,旅游區一項基礎設施建設對山體和植被的直接破壞,往往是其基本建筑面積的幾倍和幾十倍。[14]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森林生物個體的影響。大量涌入的游客的活動使動植物的繁殖習性變得紊亂,使個體的生命周期擾甚至阻斷,影響到物種種群的繁衍進程,改變種群結構,嚴重的會造成物種的滅絕。

    (2)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反復的旅游踐踏會破壞土壤物理結構,降低土壤層厚度,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從而破壞動植物生活的基礎環境。另外,旅游活動在自然環境中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會導致景區土壤化學性質的改變,并阻塞空氣和光線,從而造成土壤營養狀態的改變,使生態系統受到損害。特別是不可降解甚至有毒物質的產生,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為嚴重。

    (3)對森林景觀多樣性的影響。旅游設施建設過程中大量伐除植物,改變了植被覆蓋率或植被結構性質,造成景觀破碎度加大,導致景觀多樣性的降低[7]。

    (4)頻繁的旅游交通為外來種入侵森林生態系統提供便利,另外,大面積建筑物或公路阻隔了兩個生境之間物種交換,從而影響到本地的生物多樣性。

    3.旅游區生物多樣性保護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隨著森林旅游活動的開展,其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峻考驗,而且旅游手段越現代化、旅游密度越高,產生的負作用就越大[15][16]。由于政府過去對環境問題的不重視以及對游客教育的忽視,使得生物多樣性迅速衰減,造成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生物多樣性保護已刻不容緩。

    3.1保護措施

    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以物種為中心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兩種保護途徑[17],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從物種保護開始的,但經驗表明,單一的物種保護很少能夠達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18]。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設法保護物種的生存環境——生態系統和景觀。在對森林生態旅游區規劃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物種生存環境的保護。比如,在較大范圍的自然區域內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應注意規劃出的游覽區和游徑區域一旦有較大強度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狀態相比較),是否會影響已建立的自然區域內自然保護區網作用的發揮。要求堅持對保護區網外緩沖帶以內區域(包括核心保護區、生境走廊、內緩沖帶)的嚴格保護,應將人類活動都限制在外緩沖帶及以外的范圍內,以免由于人類活動區的不科學規劃,造成區域內物種基因、能量、物質流通渠道的損壞,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與破壞;其二,應建立相應的物種監測體系,對每個物種建立檔案,以便于多樣性保護措施的實施。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旅游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1)將森林旅游區分為中心活動區和生態緩沖區兩部分。在生態緩沖區內嚴禁破壞森林資源。

    (2)采用高設計標準使園內建筑物風格與周圍的自然和文化環境相協調。

    (3)把對環境影響大的不適宜商業活動及設施集中到中心活動區或敏感環境區域外。

    (4)在上馬娛樂項目時要考慮到生態效應,使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

    (5)對旅游者普及生態教育,自覺以生態意識貫穿整個旅游活動,并且能夠自覺保護旅游資源。

    (6)設立醒目而生動有趣的保護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標識牌。

    (7)將垃圾分類別(玻璃、塑料、紙品、易拉罐)收集,統一處理。

    3.2應處理好的問題

    雖然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造成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森林旅游割離開來,而應該借助森林旅游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通過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促進森林旅游的持續發展。所以在進行森林旅游開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森林旅游應同保護生物多樣性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等多種形式,向游人傳播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的科學知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以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之效果。為此,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經營者可以在森林旅游地建立動植物標本檔案,供游客參觀。還可在森林旅游區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保護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等教育標志。還可通過發放環保宣傳單、導游員生動解說等,讓游客在愉悅中增強環保意識,使森林旅游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2.依據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開展森林旅游,維護生物生存環境。大部分森林是無效旅游資源,游客一般集中在旅游線路附近,因此應該考慮旅游資源的環境承載力。所謂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旅游資源質量的前提下,某地區的自然環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動量[19]。根據旅游環境承載力來控制游客量,可以避免對資源的過度利用,避免開發經營后“人滿為患”對生物資源造成破壞。因此,旅游環境承載力應加強研究,加強管理監控,采用景區分流、價格分流等有效的人員分流方法,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進行科學管理,提高旅游科學文化品位和生態經濟效益,實現生態保護和旅游持續發展的雙贏目標。

    4.討論

    對于森林旅游區而言,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極其重要的,也是維護其自身持續發展的一種手段。但是,如何分析生物多樣性與其環境的關系,如何找出影響生物多樣性與發展旅游的關系,如何找出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因素,不但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還是對森林旅游區的經營,同樣是迫切需要在經營與設計中解決的問題。把保護與經濟發展,把保護與持續利用目標相結合,使保護成為一種積極手段。

    參考文獻:

    1.邵琪偉.在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的講話.旅游調研.2005,(10)

    2.陳靈芝.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對策.見:錢迎倩,馬克平主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3~15

    3.馬克平,試論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生物多樣性,1993,1(1):20~22

    4.McNeelyJA,MillerKRetal.Conservingtheworld.Biologicaldiversity.Gland,Switzerland,1990

    5.SouleME.Conservation:tacticsforaconstantcrisis.Science,1991,253:744~750

    6.NAS(NationalResearchCouncil).Conservingbiodiversity:aresearchagendafordevelopmentagencie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2

    第8篇: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范文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重要性;人類;啟示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擁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它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因此,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體現

    沒有生物多樣性,就不會感受到來自樹林的綠意、海洋的蔚藍,當然,也不會有空氣、食物和水。

    生物多樣性就像一個超級市場。我們所吃的所有食物都屬于它。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貨物”越來越少。例如,在印尼,超過1500種稻米已經在過去的15年里滅絕了。而且,在世界范圍內,474種家禽已變得稀少,617種自1892年起已瀕臨滅絕。僅在歐洲,11000種高等植物中的2400種已處于危險之中。可以說現在是繼650萬年前恐龍滅絕后最大的生物生存危機。也許,將來美麗的大自然風景將只會出現在畫布上。

    二、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關系

    其實大自然是一個仁慈的“人”,她在每時每刻都給予我們健康和美麗。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依賴自然環境去恢復我們的健康。多少年來,人們從自然世界中尋找著療法。植物為現代醫學研究出新型藥物提供原料。特別是青霉素的誕生,挽救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報道說專家們在太平洋紫杉樹和馬達加斯加長春花中發現了用于治療癌癥的植物成分,也許有一天我們能發現可以治療艾滋病、白血病的成分。

    然而,正是由于它的魅力,來自人類的威脅也就越來越多:對食物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不斷增加的需求;缺乏對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利益進行鑒別;收集大量的珍稀動物做標本等等。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減少生物的多樣性,就肯定會減弱未來大自然抵御威脅的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給人們帶來的啟示

    生物多樣性給了我們太多,也忍耐了太多。最近幾年到處都發生著奇怪的事情:珊瑚礁突然大批死亡,大型山體滑坡塌倒的泥石流,不尋常的傾盆大雨,一些地區的持續干旱。這其實就是來自大自然的懲罰。無論人類怎樣預防,它都會纏繞著我們。畢竟生物多樣性問題并不僅僅關系到那些生活在污染區、輻射區附近的人們。

    也許,不久的將來,生物多樣性的美麗只能出現在畫板上,到那時,人類的懺悔將會無濟于事。

    第9篇: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范文

    關鍵詞:旅游干擾;喀斯特森林;植物多樣性;豐富度指數;均勻度指數;多樣性指數

    中圖分類號:S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07-1337-04

    Effects of Tourism Disturbance on the Plant Diversity of Typical Karst Forest

    ZHOU Feng-jiao1,DING Fang-jun1,YANG Cheng-hua1,RAN Jing-cheng2,WU Peng1

    (1.Guizhou Academy of Forestry, Guiyang 550005,China; 2.Management Section of Maolan Nature Reserve, Libo 558400,Guizhou,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nnual tourist capacity, 3 communities in Libo Xiaoqikong scenery zone, Maolan nature reserve and original forest standing for strong, slight and no disturbance respectively was sele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ourism disturbance on the plant diversity of typical karst forest. The kind and amount of vegetation was investigated to obtain the diversity indi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ichness, evenness and diversity index of arbor and shrub layer was decreased under strong tourism disturbance; however, of herb layer, the richness index was increased while the evenness index was decreased. Under slight tourism disturbance, the richness index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of arbor layer, evenness and diversity index of shrub layer was decreased; the Simpson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of arbor layer, richness index of shrub layer, all the diversity indices of herb layer was increased.

    Key words: tourism disturbance; karst forest; plant diversity; richness index; evenness index; diversity index

    亞熱帶喀斯特非地帶性森林,是地球同緯度地區殘存下來的一片面積最大、相對集中、原生性強、相對穩定的典型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其森林動植物種類繁多,珍稀瀕危物種和特有種較多,是一個難得的生物基因庫,屬于世界自然遺產,對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有重要的意義[1]。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亞熱帶喀斯特森林,近年來,隨著森林旅游的開發,旅游區不斷擴大,旅游人數不斷增加,旅游直接影響了動植物種群結構和生物多樣性,同時在開展森林旅游過程中產生的水、土、氣污染都有可能對生物多樣性產生重要影響。關于旅游干擾對植物多樣性影響的研究較多[2-5],但是喀斯特地區旅游干擾對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影響的研究較少。通過調查旅游開發時間較長和年游客量較多的荔波小七孔風景名勝區和開發時間較短、年游客量相對較少的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個重要旅游點典型植被的多樣性,以期為典型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森林公園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1 調查地點概況

    調查地點選擇在具有喀斯特原始森林及其生態系統的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荔波小七孔風景名勝區,其中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選擇石上森林、水中林和九洞天3個景區作為樣地,荔波小七孔風景名勝區選擇龜背山原始森林和林蘿彩掛的野豬林兩個景區作為樣地,另外在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選擇人類活動極少的未開發的原始森林作為對照樣地,旅游干擾的強度根據旅游開發時間和年游客量確定為較強干擾(A)、一般干擾(B)、無干擾(C)3種程度。樣地情況見表1。

    2 研究方法

    2.1 調查方法

    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旅游干擾主要在沿旅游線路兩側縱深0~20 m范圍之內,超過20 m幾乎沒有游人活動,因此樣地設置在旅游區沿路邊的典型地段。

    采用樣地調查法調查,每個樣地總面積400 m2(20 m × 20 m),包括4個10 m×10 m的樣方,每個樣方相隔 100 m,調查胸徑5cm以上喬木的種類、胸徑、樹高和冠幅;每個樣方內設置5 m × 5 m的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樣方,調查灌木的數量、種類、地徑、高度和草本植物的種類、高度和蓋度。

    2.2 分析方法

    統計各樣地中喬木層和灌木層物種數、頻度和總株數及草本植物層物種數及蓋度。應用Excel和SPSS 17.0軟件處理和分析數據,計算植物多樣性各指數。

    分別計算不同植物的重要值,并以此作為植物多樣性各指數[6-8]的計算依據。

    1)豐富度指數。采用Gleason指數[9],其計算公式為G=S/lnA

    2)多樣性指數。分別選用Shannon-Wiener指數和Simpson指數[10-12],其計算公式分別為H′=-PilnPi和D=1-■Pi2(■Pi=1)。

    3)均勻度指數。采用Pielou指數[13-15],其計算公式為J=H′/lnS。

    以上各公式中,S為物種數,A為樣方面積,Pi為第i種的相對重要值。喬木層和灌木層物種相對重要值=(相對頻度+相對密度+相對高度+相對基部斷面積之和)/4;草本植物層物種相對重要值=(相對頻度+相對蓋度)/2。

    3 結果與分析

    3.1 旅游干擾對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種數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各群落物種數平均值為A(91.5)C(100.6)B(109.0),較強干擾的A群落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物種數占總物種數的比例分別為11.0%~19.3%、44.6%~46.0%、42.2%~45.0%;一般干擾的B群落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物種數占總物種數的比例分別為17.9%~31.3%、37.4%~63.4%、24.1%~39.4%;無干擾的C群落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物種數占總物種數的比例分別為20.4%~33.7%、53.3%~63.1%、25.2%~26.1%。說明一般的旅游干擾下,群落物種數比無干擾群落物種數增加,但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的物種數占總物種數的比例增加不明顯;較強的旅游干擾下,群落物種數比無干擾群落物種數降低,喬木層、灌木層物種數占總物種數的比例降低,而草本植物層物種數占總物種數的比例增加。

    3.2 旅游干擾對豐富度指數和均勻度指數的影響

    3種群落的豐富度指數平均值喬木層為ABC,灌木層為ACB,草本植物層為CBA。喬木層隨著干擾程度增加,豐富度指數降低,灌木層干擾程度小豐富度指數增加,干擾程度大豐富度指數降低,而草本植物層隨著干擾程度增加,豐富度指數增加(表2)。這可能是由于旅游開發過程中旅游道路的修建等使喬木的數量和種類減少(調查過程中也看到A群落的某些喬木被人為毀壞)[16];灌木層受喬木層的影響,在較強的旅游干擾下,大量物種因無法承受干擾而消失,只有少量耐受性較高的物種還存在,而在低強度干擾的群落中,先鋒種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又不至使一些物種因干擾而消失,大量的物種可以共存,物種豐富度最高[17];而隨著干擾程度增大,上層的喬木層和灌木層蓋度降低,為草本植物層植物的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

    3種群落均勻度指數平均值喬木層為ACB,灌木層為ABC,草本植物層為ACB(表2)。旅游干擾較強的A群落喬木層、灌木層、草本植物層的均勻度指數均最低,A群落喬木層和灌木層物種數相對較少,物種豐富度低,使均勻度降低,而草本植物層雖然物種數較多,但是各物種數量差別較大,存在優勢種而使均勻度最低;干擾強度低的B群落灌木層的均勻度指數小于無干擾的C群落,而喬木層和草本植物層的均勻度指數均大于無干擾的C群落,B群落灌木層物種數比C群落多,但是均勻度反而降低,說明B群落灌木層的各物種數量差別較大,喬木層物種數較少但各物種數量分布均勻,導致喬木層的均勻度指數增加,B群落草本植物層的物種數明顯增加,均勻度也增加。

    3.3 旅游干擾對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的影響

    由表3可知,3種群落的Simpson指數平均值喬木層為ACB,灌木層為ABC,草本植物層為ACB。旅游干擾較強的A群落喬木層、灌木層、草本植物層的Simpson指數均最低;干擾強度低的B群落灌木層的Simpson指數小于無干擾的C群落,而喬木層和草本植物層的 Simpson指數均大于無干擾的C群落。A群落喬木層、灌木層、草本植物層的Simpson指數均最低,說明物種集中性強,總體中有的種占優勢,A1群落中喬木層的優勢種是料慈竹(Bambusa distegia),相對重要值為32.3%,灌木層優勢種是龍須藤(Bauhinia championii),相對重要值為8.0%,草本植物層盾蕨(Neolepisorus ovatus)相對重要值較高,為12.3%;A2群落喬木層優勢種是木(Loropetalum chinensis),相對重要值為29.8%,灌木層優勢種為地果(Ficus tikoua),相對重要值為22.5%,草本植物層優勢種是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相對重要值為31.9%; B群落灌木層中有的物種占優勢,B1群落為貴州懸竹(Ampelocalamus calcareus),B2群落是抱莖菝葜(Smilax ocreata),B3群落為香葉樹(Lindera communis),相對重要值分別為18.7%、9.0%、19.0%,而喬木層和草本植物層中的各物種個體數相對比較均勻,這同均勻度指數結果一致。

    Shannon-Wiener指數是群落空間多樣性和異質性的度量,能夠綜合反映群落物種不確定信息的程度[14],3種旅游干擾強度的群落平均值比較,喬木層為ABC,灌木層為ABC;草本植物層為CAB(表3)。從表3可以看出,旅游干擾較強的A群落喬木層、灌木層的Shannon-Wiener指數均最低,與A群落存在優勢種有關;沒有旅游干擾的C群落喬木層和灌木層的Shannon-Wiener指數均最高,說明C群落喬木層、灌木層物種分布均勻,沒有明顯的優勢種;而C群落草本植物層的Shannon-Wiener指數最低,是因為C群落喬木層、灌木層種類和數量相對較多,導致下層的草本植物層沒有足夠的光照而種類和數量相對較少。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旅游強度對喬木層的Simpson指數(P=0.0070.01)和Shannon-Wiener指數(P=0.0020.01)影響極顯著,對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的影響不顯著,可能是因為較強的旅游干擾毀壞了喬木層,而在土壤缺乏的喀斯特石灰巖上喬木層生長較慢,喬木層不能短時間內更新,而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更新相對較快。

    4 結論與討論

    在較強旅游干擾下,喬木層和灌木層的豐富度指數、均勻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均最低,而草本植物層豐富度指數最高但均勻度指數最低;輕度的旅游干擾下,喬木層的豐富度指數、Shannon-Wiener指數均降低而Simpson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均最高,灌木層的豐富度指數最高,均勻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均降低,草本植物層的豐富度指數、均勻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均增加。

    研究得出的結論基本符合中度干擾學說[12],一定強度的干擾使群落的多樣性總體提高,與吳甘霖等[2]、鞏等[3]、劉鴻雁等[5]的結論一致,但吳甘霖等[2]的旅游干擾對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所起的作用較大、鞏等[3]的旅游干擾對草本植物層影響最為顯著的結論,與研究的旅游干擾對喬木層影響最大的結論不同,可能是由于調查的群落類型不同、植物的生態習性不一及不同人為干擾下各層的多樣性變化各異。

    至于嚴重影響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的臨界干擾強度是多少以及旅游干擾強度的詳細劃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適度的森林旅游開發不僅不會影響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反而會使局部的多樣性有所提高,這與森林中的林窗效應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游客量超過一定的限度、旅游開發強度大、管理不善,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會降低。因此,自然保護區在進行森林旅游開發時,只有分析和限制游客量,科學規劃旅游路線,科學開發景點,科學管理和建設,規范游客行為,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不被破壞,使環境保護和經濟持續發展同步。

    參考文獻:

    [1] 周政賢. 茂蘭喀斯特森林科學考察集[M].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2] 吳甘霖,黃敏毅,段仁燕,等.不同強度旅游干擾對黃山松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6,26(12):3924-3930.

    [3] 鞏 ,陸 林,晉秀龍. 黃山風景區旅游干擾對植物群落及其土壤性質的影響[J]. 生態學報,2009,29(5):2239-2251.

    [4] 朱 珠,包維楷,龐學勇. 旅游干擾對九寨溝冷杉林下植物種類組成及多樣性的影響[J]. 生物多樣性,2006,14(4):284-291.

    [5] 劉鴻雁,張金海. 旅游干擾對香山黃櫨林的影響研究[J]. 植物生態學報,1997,21(2):191-196.

    [6] 晉 瑜,潘存德,王 梅,等.荒漠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及其測度指標比較[J].干旱區地理,2005,28(1):113-119.

    [7] 姚國龍,王 濤,宗世祥.不同演替階段沙地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4):167-170.

    [8] 楊秀蓮,張克斌,曹永翔,等.寧夏鹽池縣植被恢復過程中的植物多樣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9,12(6):163-167.

    [9] 馬克平.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測度方法Ⅰα多樣性的測度方法(上)[J].生物多樣性,1994,2(3):162-168.

    [10] 汪殿蓓,暨淑儀,陳飛鵬.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研究綜述[J].生態學雜志,2001,20(4):55-60.

    [11] 陳廷貴,張金屯.十五個物種多樣性指數的比較研究[J].河南科學,1999,17(增刊):55-57,71.

    [12] 李俊清.森林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02.

    [13] 彭少麟,方 煒,任 海,等.鼎湖山厚殼桂群落演替過程的組成和結構動態[J].植物生態學報,1998,22(3):245-249.

    [14] 曹成有,寇振武,蔣德明,等.科爾沁沙地丘間地植被演變的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2000,24(3):262-267.

    [15] 曹成有.科爾沁沙地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重建機制的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2002.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18性| 成人αv在线视频高清|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成人免费看吃奶视频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成人片在线观看地址KK4444|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午夜成人片|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日韩成人免费aa在线看| 成人毛片手机版免费看|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