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西方家庭教育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文化價值觀 家庭價值觀 家庭成員關系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u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XU S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By analyzing individual family values,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auses of the western family value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elping people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ulture value; family value;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0 引言
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美國是西方文化的融合體,民族衍變歷史、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這兩個不同的文化實體存在不同的核心文化價值觀。自上世紀伊始,國外許多學者都致力于文化價值觀的研究,并進一步將文化價值觀具體到文化價值取向層面。目前在所有文化價值取向模式中, Condon&Yousef(1975)提出的模式最為全面。Condon & Yousef 兩位學者從六個領域審視文化價值,即自我,家庭,社會,人性,自然以及超自然。
家庭,是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縮影,家庭價值觀是文化價值研究體系的核心,它對家庭成員的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Condon&Yousef模式將家庭領域分為關系取向,權威性,角色行為,移動性四個維度,本文基于此,從Condon and Yousef 模式家庭領域出發(fā),對中美家庭價值觀進行比較,以促進人們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交流。
1 個人家庭觀念
1.1 中國的個人家庭觀念
中國社會重家庭生活,其構造以家庭為本位,借以消融個人和團體的對立,因而被稱為“倫理本位”的社會。從我國文化傳統(tǒng)來看,在個人、家庭、團體三者中,家庭往往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中國社會的家庭本位注重群體價值和人際和諧,強調個體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里,家庭是個體完成使命的載體,如同光環(huán)普照其中的每個成員。當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應首先考慮家庭利益,而事實上個人常常是和家庭合二為一的,兩者休戚相關,榮辱與共。我國民間流傳的許多諺語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這一點,如:
If the family lives in harmony, all affairs will prosper.
家和萬事興。
Domestic scandals should not be publicized.
家丑不可外揚。
Five generations live under the same roof.
五世同堂
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人們的觀念也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變化。但是家庭作為個體獲得自身歸屬感,社會認同感的來源,仍然牢牢扎根于人們的心中,支配人的行為。
1.2 西方的個人家庭觀念
西方信奉自我中心,重集團生活而輕家庭生活,靠宗教維系個體,凝聚社會,從而確立自身的獨立地位和自由權。因而西方社會被稱為“個體本位”社會。個體本位強調個體利益高于一切,家庭僅作為一種獨立制度安排,即居住單位。在處理個人與家庭的關系時,個人的利益和愿望往往占居首位,家庭則隱沒于個人發(fā)展需求之后,居于較低的位置。因此,西方家庭觀念十分淡薄,社會行為不需要遵循任何家庭倫理,無需為家庭條條框框所束縛,所有一切均以個人的利害得失為轉移。
1.3 中西方個人家庭觀念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使得中西方個體家庭觀念存在著鮮明的差異。自古以來,中國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jīng)濟成為主要的經(jīng)濟形式,而中國家庭是農業(yè)自然經(jīng)濟生產(chǎn)、消費、分配的單位。加之重農文化是群體本位的沃土,因此家庭必然深受群體本位思想的影響。同時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倫理文化對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的形成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文化發(fā)源于便于海運的地中海沿岸,得天獨厚的條件促使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并逐步形成重商文化,而重商文化是個體本位的溫床。同時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強調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著不可侵犯的權利和獨立的人格。因此,家庭、教會和國家都是為個人而存在的。
2 家庭成員關系
2.1 中國家庭成員關系
2.1.1 夫妻關系
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是男權社會,為了維持父權制家庭穩(wěn)定,封建父權家長制度和封建道德規(guī)范使男女關系成為主從與尊卑關系。因此,在夫妻關系中,丈夫的權威往往要大于妻子。這種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倫理道德觀念在漢語稱謂系統(tǒng)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例如在親屬內部稱謂中,父親的父母稱為祖父、祖母,而母親的父母我們卻稱為外祖父、外祖母。一個“外”字折射出男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兩性地位的不平等。在廣為熟知的俗語背后也依稀可見其中的玄機,如:
Follow the man you marry, be he a fool or a crook.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The husband sings, the wife accompanies.
夫唱婦隨。
A man ‘marries’ a woman. / A woman ‘is being married to’ a man.
“娶”妻,“嫁”夫。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當代中國家庭中的伴侶關系正趨于平等的方向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的女性在政治、經(jīng)濟、教育、婚姻中的地位有了突破性提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當前我國某些地區(qū)仍然殘留著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講,女性仍然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
2.1.2 父母與子女關系
中國家庭里,多數(shù)家長都扮演著控制子女命運的角色,很少把孩子看作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在潛意識中往往認為孩子必須依附于大人,受大人保護,顯然這種關系是不平等的。這一點從親屬稱謂中也可以看出,如稱呼自己父母時多用 “爸爸、媽媽”,而斷然不會直呼其名。
當前父母子女關系日趨民主化、和諧化。父母不再全權干涉子女的生活,開始適度地給予孩子獨立處事和思考的空間,學會放手。但是在家庭重大問題的決策上,一般仍由家長定奪。
2.2 西方家庭成員關系
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在基督教義里,夫妻關系先于其他家庭關系。因此,婚姻關系比父母、子女、他人的關系更為重要,同時夫妻雙方處于平等地位。
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個性自由的人際關系,等級和身份觀念比較淡薄。長輩與晚輩之間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處。對于家庭事務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發(fā)言權,同時子女成年之后無論成家與否一般都要離開父母,單獨居住。與中國不同,西方社會采用對等式稱呼語,家庭成員或親戚之間人們習慣直接稱呼對方名字。晚輩直呼長輩的名字不僅表示上下輩之間的平等,還表示他們之間關系融洽。
總體來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家庭和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西方家庭在對待家庭關系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兩種文化觀念各有特色。以家庭為本位的東方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維系長久的婚姻關系,促進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但是以家長決定為主導的特點使得年輕人缺乏獨立意識,過分依賴家庭,造成時下社會普遍存在的“啃老”現(xiàn)象。而強調個人自由與獨立性的西方家庭,有利于培養(yǎng)年輕人的自主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家庭以外的社會活動,但是其對個體發(fā)展的過分關注容易導致家庭倫理的破壞和親情關系的淡薄,使年輕人缺乏對家庭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3 家庭教育
3.1 中國家庭教育
中國的家庭教育普遍著眼于孩子未來有個好前程。教育目的看重結果,功利性較強。在大多數(shù)家長眼里,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是自身價值的延續(xù)。基于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企盼,家長自孩子出生起,盡力滿足他們的一切物質需求,為他們提供最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創(chuàng)造舒適安逸的成長環(huán)境。除了在生活上的過度關心外,中國家長在教育內容上片面強調學習成績,偏重智力的開發(fā)與投資,而忽視孩子在自主能力、創(chuàng)造力、社會性、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協(xié)調均衡發(fā)展。這就不可避免造成中國學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馬加爵事件、復旦大學投毒事件,大學生生活不能自理等現(xiàn)象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當前教育片面重視分數(shù),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獨立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的弊端。
3.2 西方家庭教育
西方家庭崇尚民主、寬松的教育方式。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把他們看成是自由獨立的個體,把他們擺在與自己平等對話的位置,凡事都尊重子女的意見和需要。與中國家庭相比,西方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更多關注孩子的自由發(fā)展,其家庭教育目的看重過程,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huán)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
3.3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異形成的原因
中國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長期深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官本位”的成功觀以及重讀書的家教觀念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們思想中。同時當今社會巨大的就業(yè)壓力,激烈的人才競爭,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都無形中在人們身上扣上了沉重的枷鎖,逐漸形成“好成績=好工作=高收入=優(yōu)生活”的片面思維觀念。
而西方社會在多元文化、思想價值觀的影響下,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崇尚個性全面充分發(fā)展,注重實現(xiàn)自我價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西方家長多倡導培養(yǎng)孩子的冒險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他們成為獨立自主、品格健全的社會人。同時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所處社會發(fā)展水平?jīng)Q定的。西方社會經(jīng)濟條件較為優(yōu)越,社會養(yǎng)老保障體系十分健全,不存在 “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tǒng)觀念。
4 結語
中西方不同的家庭觀是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產(chǎn)物,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解中西方家庭文化的異同,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與磨擦,達到相互尊重的目的。同時我們一方面應發(fā)揚傳統(tǒng)中國家庭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精髓,如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等觀念,另一方面還要學習借鑒西方先進的觀念思想,反思本土文化的弊端,加強中西方交流,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參考文獻
[1] 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M].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03.
【關鍵詞】家庭治療;社會工作;家庭問題;研究綜述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以及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中國的家庭在結構、功能、觀念等方面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變遷、家庭變遷為家庭社會工作走向專業(yè)化、正規(guī)化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zhàn)。核心家庭的大量出現(xiàn)、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離婚率的升高、家庭沖突的增多、青少年問題的凸顯等促使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中國的家庭問題。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國內外研究人員進行了很多實證研究,都證明了家庭治療的功效。家庭治療的研究與實踐已經(jīng)滲透到了成人精神分裂癥、心身癥狀、障礙、成癮、抑郁、焦慮、婚姻壓力、親子沖突等許多領域,吸引了具有精神病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等不同專業(yè)背景的人員,已由一種鮮為人知的治療方法發(fā)展成為一門應用廣泛的學問。家庭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模式,是以整個家庭作為治療的單位,著重的焦點在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系和溝通問題,是處理人際關系系統(tǒng)的一種方法。每個家庭成員的行為都是與家庭、與家庭其他成員互動的結果,個人的問題不單單是個人問題,可能與家庭系統(tǒng)有關。所以家庭治療的對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過在家庭成員內部促進諒解,使每個家庭成員了解家庭中病態(tài)情感結構,以糾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態(tài),改善家庭功能,產(chǎn)生治療性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結構式家庭治療和薩提亞的家庭治療模式已在中國內地被廣泛應用和傳播。在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中德心理治療講習班的開設,首先介紹到中國的是系統(tǒng)家庭治療模式。其中以趙旭東為首的研究團隊對系統(tǒng)家庭治療模式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研究。在中國,結構家庭治療以香港大學的李惟容博士為代表,她是米紐慶(Minuchin)唯一的華人弟子,也是著名的結構家庭治療師。李惟容博士一直致力于結構家庭治療的研究,香港家庭研究所也在她的努力推動下得以成立。香港家庭研究培養(yǎng)了包括家庭醫(yī)生、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yī)師、社會工作者在內的專業(yè)人員,為有需要人士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家庭治療課程,這也為結構家庭治療在中國內地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至于薩提亞家庭治療近年來在中國內地的興起,一方面得益于國內學者對薩提亞(V.Satir)原著的翻譯,如易春麗、葉冬梅合譯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2006);章曉云等翻譯的《薩提亞家庭治療實錄》(2006);聶晶翻譯的《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2007)等。另一方面中國國際薩提亞學院在北京、廣州設立了薩提亞中心,大力發(fā)展和推廣薩提亞模式,這也使得薩提亞家庭治療很快在中國內地得到廣泛認可。還有眾多學者對家庭治療進行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都為家庭治療在中國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一、國內學者關于家庭治療的研究
利用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對“家庭治療”的搜索結果①進行文獻研究得出,中國國內學者對家庭治療方法的應用和研究多在臨床精神病學、心理治療與咨詢中,在教育教學和社會工作領域的實踐才剛剛起步;對搜索結果內的相關文章進行內容分析得出,有關家庭治療的研究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關于經(jīng)典家庭治療方法的介紹研究
家庭治療模式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被視為繼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之后的“第四勢力”。它帶給社會工作和心理治療以嶄新的視角,把關注的焦點由案主本人轉向家庭。
國內一些學者立足于不同的學術角度從整體上對家庭治療進行了介紹,以汪新建、韓麗麗、馬希權為例。汪新建(2004)從關系的探究和調整的角度,對西方家庭治療產(chǎn)生的學術背景、基本框架和近期的發(fā)展進行了全面介紹。[1]汪新建對家庭治療的介紹偏重于心理治療,而韓麗麗(2005)則基于社會工作的立場,從社會變遷引發(fā)家庭問題,家庭社會工作運用專業(yè)方法對家庭問題的解決來介紹家庭治療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四個流派:薩提亞(Virginia Stair) 的家庭溝通治療、敏努欽(Salvador Minuchin)的結構治療、哈雷(Jay Haley)的策略治療、鮑卓勉伊-納吉(Ivan Boszormenyi -Nagi)的脈絡治療。[2]而馬希權和趙旭東(2010)更偏重于從精神病學方面對家庭治療的起源和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一個整體介紹。[3]還有一些學者對家庭治療進行理論綜述和研究綜述,為以后的研究者理清了思路并提供借鑒。如鄭滿利(2003)的《家庭心理治療理論研究綜述》;[4]姚建忠(2010)的《國內家庭治療研究的回顧與反思》;[5]于春紅、鄭潔歡(2011)的《家庭心理治療的理論及其應用》等。[6]
在具體理論流派的介紹方面,國內學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結構式家庭治療和薩提亞的家庭治療這三個經(jīng)典家庭治療流派。1988年,由于中德心理治療講習班的開設,系統(tǒng)家庭治療模式最早介紹到中國內地。其中以趙旭東為首的研究團隊對系統(tǒng)家庭治療模式的治療理念、具體操作技術和臨床實踐方面進行了全面又深入的研究。如,趙旭東《系統(tǒng)家庭治療關于治療關系的觀點――附中德比較》;[7]楊昆和湯宇等人的《系統(tǒng)家庭治療常用技術的臨床運用研究》、[8]《對18歲以下心理問題者進行系統(tǒng)家庭治療的研究》、[9]《系統(tǒng)家庭治療技術的臨床運用》;[10]還有楊眉的《系統(tǒng)家庭治療家的提問技術――中德心理治療講習班心得》;[11]張明廉、袁國楨等人從臨床應用方面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的系統(tǒng)家庭治療療效研究,[12]還有劉愛英、羅錦秀等人對兒童癔癥進行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等。[13]
國內學者對結構家庭治療的系統(tǒng)介紹,趙芳(2006)[14]的研究最為全面。她從結構家庭治療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國外、港臺以及中國內地的研究現(xiàn)狀等方面對結構家庭治療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并對實際運用過程中遇到的文化阻抗進行思考,探討結構家庭治療與中國文化之間達到“契合”。還有祝菡(2007)[15]以結構式家庭治療在實際運用中的實用性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為思考點, 對結構式家庭治療的現(xiàn)實運用做了比較深刻的應用評價。而薩提亞家庭治療在中國內地的興起,除了一些學者對薩提亞專著的翻譯和中國國際薩提亞學院在中國內地的成立外,還得益于一些學者對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關注。楊明娟(2008)[16]對薩提亞家庭治療的理論基礎、人性認同模型以及溝通姿態(tài)、轉化歷程、家庭重塑、角色舞會等主要的治療方法和技術作了簡要介紹。王琪、楊帆(2008)[17]則對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中局限性和優(yōu)越性進行了評析。在實際應用中,吳燕霞(2007)[18]使用薩提亞治療模式在改善大學生自尊和人際關系方面進行應用性探索;陳海芹(2008)[19]通過團體輔導實驗證明了薩提亞治療模式對初中生親子沖突進行干預的有效性。
2、關于家庭治療最新進展的研究
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家庭治療受到后現(xiàn)代建構主義、女性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的質疑與挑戰(zhàn),在經(jīng)歷發(fā)展的黃金期后,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國內的一些學者也敏感的把握到這種變化趨勢。如茆正洪、趙旭東(2010)對西方家庭治療的五個新趨向的總結,介紹了建構主義的影響與社會建構主義的治療模式、后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的影響及敘事治療、女性主義的影響及性別敏感性治療、多元文化主義及文化敏感性治療、整合的趨勢。[20]對家庭治療新趨向研究的學者還有汪新建、呂小康、趙芳、李洪濤等。汪新建、呂小康(2007)[21]認為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原本流派林立的家庭治療領域出現(xiàn)了一種整合性的理論思潮和實踐取向。整合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對整合性理論的構建,二是技巧層次上的整合,三是對促成療效的共同因素的綜合。趙芳(2010)[22]也認為整合是當代家庭治療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在整合的同時更加強調治療過程的系統(tǒng)化與綜合性,并致力于對特定情境下特定家庭問題的研究,以響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家庭事實。
在家庭治療的整合性的主導潮流下,國內學者也看到了女性主義也對家庭治療提出了質疑。李洪濤(2000)[23]意識到傳統(tǒng)大文化系統(tǒng)、社會系統(tǒng)以及家庭系統(tǒng)長此以來對女性的不平等期待造成的當前女性的矛盾處境。他倡議應將社會性別的理念納入家庭治療過程,警覺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的規(guī)范與限制,以治療促進兩性的平等與發(fā)展。汪新建(2005)[24]把西方女性主義思潮對傳統(tǒng)家庭治療理論模式和方法造成的沖擊和影響概括為四個主要的方面:一是強調用政治的眼光看待家庭;二是反對譴責母親;三是主張從社會性別的視角看問題;四是正視家庭暴力。
另外,受到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也開始將目光轉向對敘事治療(尤娜,2005)[25]和聚焦于問題解決的短期治療(申雯,2007)[26]等家庭治療的新模式的理論和技術進行梳理和介紹。
這些研究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家庭治療的理論和技術,給中國內地的家庭治療帶來了嶄新視角,也為家庭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更多可能。
3、關于家庭治療的實證研究
在家庭治療的實際運用中,從應用領域來劃分可分為:精神衛(wèi)生、心理咨詢、教育、社會工作領域。范圍較廣且有代表性的的實證調查主要在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領域,如趙旭東、許秀峰等人(2000)對90例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庭成員實施系統(tǒng)家庭治療,比較治療前后精神癥狀、社會功能和家庭動力學變化。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患者及其家庭成員治療后在精神癥狀、社會功能和家庭動力學均有積極變化,證實了系統(tǒng)家庭治療的療效與家庭認知、情感模式及交往行為的改變相關。[27]楊昆等人(1999)在1994年4月至1998 年2月,共對73個18歲以下有不同診斷的索引病人的家庭進行了系統(tǒng)家庭治療,認為系統(tǒng)家庭治療技術適用于中國青少年兒童家庭,可逐漸推廣、應用。[28]朱臻雯(2003)選擇青少年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來研究家庭三角關系,設計三角問卷,把被試青少年分為控制組,情緒問題組和行為組,得出結論: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家庭三角關系中表現(xiàn)沒有顯著差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對子女卷入家庭三角關系沒有影響;有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的青少年較之沒有問題的青少年更多涉入家庭三角關系中,有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的青少年在三角關系中的表現(xiàn)沒有顯著差異。[29]
而家庭治療在社會工作和教育領域的應用大都是個案介紹。孔芳(2012)把家庭治療的理念帶入家庭教育中。她在西方家庭治療理論中,依據(jù)家庭發(fā)展階段論觀點,關注兒童發(fā)展的各階段主要任務,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促進兒童與家庭的逐漸分離,這與傳統(tǒng)中國人家庭成員之間過度追求依戀的現(xiàn)象有極大的區(qū)別;家庭作為一個系統(tǒng),家庭各次系統(tǒng)之間保持清晰的界限,避免形成各種三角關系,培養(yǎng)良好的家庭教育互動模式,能更好地保證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發(fā)揮。[30]
相比之下,國內學者在社會工作領域引入家庭治療的研究還很少,現(xiàn)存的一些研究主要涉及青少年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和社區(qū)矯正。如張微(2007)的《結構式家庭治療在家庭社會工作中的應用―以對一個混合型家庭的治療為例》;[31]卓彩琴、招錦華的《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的家庭治療策略分析―基于三個典型家庭治療案例的質性研究》(2008);[32]朱孔芳的《家庭治療模式在社區(qū)青少年服務中的應用研究》(2010);[33]劉學蘭、李麗珍等人的《家庭治療在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干預中的應用》(2011);[34]劉新莉的《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社區(qū)矯正個案分析》(2011)等。[35]
由以上家庭治療的實證研究的現(xiàn)狀可以看出,家庭治療在中國國內雖有發(fā)展,但發(fā)展緩慢,缺乏理性而有效的實踐模式的構建,案例分析報告過于簡單,缺乏長期追蹤調查和深入研究。
4、關于家庭治療的本土化問題研究
產(chǎn)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家庭治療在中國二十年多年的發(fā)展和實際應用過程中,也遇到了文化阻抗和“水土不服”問題,這些問題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和思考。李顏苗和梁(2005)[36]通過對中西不同的家庭文化觀的比較,探討家庭心理治療在國內應用的特色及其應該注意的問題。并對國內學者提出建議:家庭心理治療涉及到諸如文化、歷史等范疇,國內學者在應用其方法時不要盲目照搬西方的理論,要結合中國文化背景,發(fā)展中國特色的家庭心理治療。梁志秀、孫丹等人(2006)[37]在對家庭治療本土化的思考中指出,中國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注重權威、強調等級,重視親子關系等,為家庭治療理論與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提供了發(fā)展的契機和基礎;而家庭治療則進一步發(fā)揚了中國文化中人文精神和家庭本位的思想,二者的有機結合將是家庭治療中國化的真正出路。姚麗(2010)[38]明確指出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對家庭治療的本土化的阻礙,使得國內社工在運用家庭治療方法開展工作中面臨三個本土化問題:介入、取得信任和改變家庭互動。對家庭治療本土化的研究還有陳紅莉(2006)[39]的《社會工作本土化:文化視角下的家庭治療》;劉志紅、阮曾媛琪(2008)[40]的《系統(tǒng)家庭治療在中國的適用性分析》等。
社工在具體運用家庭治療方法開展家庭社會工作時,不應拘泥于某一流派,應博采眾長,順應時代潮流,結合中國文化背景,針對中國家庭的特點和現(xiàn)實需求探索出本土化的家庭治療服務模式。
二、對國內家庭治療的評析和展望
國外關于家庭治療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已十分成熟,這為家庭治療在中國社會工作領域的應用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國外關于家庭治療的研究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與西方家庭治療產(chǎn)生于二戰(zhàn)后家庭問題叢生的條件相似,家庭治療在中國的開展也是社會轉型期間中國千千萬萬個家庭的需要。但從現(xiàn)有的情況來看,盡管國內許多學者和臨床工作者把目光轉向家庭治療,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在理論和實踐中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整體來說,在社會工作領域,國內對家庭治療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論和技術的“引進”階段,具體的應用工作處于“摸索”階段。第一,在理論研究中,對家庭治療缺少系統(tǒng)梳理,對家庭治療的優(yōu)缺點的批判性研究不夠,在家庭治療與中國家庭之間、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研究不夠深入,對本土化家庭治療模式的構建幾乎是一片空白;第二,很多實證研究只是運用家庭治療方法對某一問題進行簡單干預,而缺少對具體的治療過程的詳細的闡釋和深入追蹤研究。家庭治療是一種整合性極高的方法,而家庭社會工作更是囊括了社會工作中的眾多群體,在具體應用時,需要社會工作者針對不同家庭、個體不同需要,選取一種或多種合適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致力于恢復個人的重要社會支持系統(tǒng)――家庭,改善家庭功能,達致最好的服務效果。
家庭治療作為一種分析人類行為的新框架,將案主的問題置于更宏觀的系統(tǒng)―家庭等群體之中來分析,這種方法不僅為解決個體問題提供了幫助,避免造成對案主的指責,同時也為解決與個體相關的組織系統(tǒng)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家庭治療這一理念也可以運用在各個系統(tǒng)之中,如學校、企業(yè)、機構、小團體等,使我們從不同的視角理解人類行為的意義,推動家庭治療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
【注釋】
①檢索時間:2012-6-1;檢索關鍵詞為“家庭治療”或“家庭心理治療”或“薩提亞模式”;檢索范圍是從1983年到2012年,在全部數(shù)據(jù)、全部期刊中,匹配度為精確,查詢范圍為全部目錄,搜索結果共有1226條;選擇查詢目錄為醫(yī)藥衛(wèi)生,其他檢索條件不變時,搜索結果為共有記錄999條;選擇查詢目錄為教育和社會科學綜合,其他檢索條件不變時,搜索結果為263條.
【參考文獻】
[1]汪新建.關系的探究與調整:西方家庭治療的新視角[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韓麗麗.家庭問題與家庭社會工作的介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3]馬希權,趙旭東.家庭治療及相關的家庭研究概述[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1).
[4]鄭滿利.家庭心理治療理論研究綜述[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3(6).
[5]姚建忠.國內家庭治療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6).
[6]于春紅,鄭潔歡.家庭心理治療的理論及其應用[J].社會心理科學,2011(5-6).
[7]趙旭東.系統(tǒng)家庭治療中有關治療關系的觀點─附中德比較[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5(2).
[8]楊昆等.系統(tǒng)家庭治療常用技術的臨床運用研究[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1999(2).
[9]楊昆,趙旭東等.對18歲以下心理問題者進行系統(tǒng)家庭治療的研究[J].云南醫(yī)藥, 1999(3).
[10]楊昆等.系統(tǒng)家庭治療技術的臨床運用(一)[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0(3).
[11]楊眉.系統(tǒng)家庭治療家的提問技術─中德心理治療講習班心得[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5(4).
[12]張明廉,袁國楨.精神分裂癥患者系統(tǒng)家庭治療的療效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8).
[13]劉愛英等.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兒童癔癥一例[J].校園心理,2009(3).
[14]趙芳.結構式家庭治療的理論技術及其與中國文化的契合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15]祝菡.結構式家庭治療的理論及其應用評析[J].社會心理科學,2007(3-4).
[16]楊明娟.薩提亞治療模式簡介[J].社會心理科學,2008(1).
[17]王琪,楊帆.薩提爾家庭治療模式評析[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8(8).
[18]吳燕霞.薩提亞治療模式在改善大學生自尊和人際關系中的應用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7.
[19]陳海芹.運用薩提亞治療模式干預初中生親子沖突研究[D].山西大學,2008.
[20]茆正洪,趙旭東.西方家庭治療的新趨向[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 2010(9).
[21]汪新建,呂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療領域的新趨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22]趙芳.家庭治療的發(fā)展:回顧與展望[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23]李洪濤.家庭治療中的社會性別視角[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0(2).
[24]汪新建.西方女性主義思潮對家庭治療的沖擊和影響[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25]尤娜,葉浩生.敘事心理治療的后現(xiàn)代視角[J].心理學探索,2005(3).
[26]申雯.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概述[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
[27]趙旭東等.系統(tǒng)家庭治療前后精神障礙患者家庭動力學變化及其與療效的關系 [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2).
[28]楊昆,趙旭東等.對18歲以下心理問題者進行系統(tǒng)家庭治療的研究[J].云南醫(yī)藥, 1999(3).
[29]朱臻雯.家庭治療在中國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應用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3.
[30]孔芳.家庭教育新理念―從西方家庭治療理論談起[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31]張微.結構式家庭治療在家庭社會工作中的應用―以對一個混合型家庭的治療為例[J].社會工作(學術版),2007(1).
[32]卓彩琴,招錦華.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的家庭治療策略分析―基于三個典型家庭治療案例的質性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8(1).
[33]朱孔芳.家庭治療模式在社區(qū)青少年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社會工作社工方法,2010(1).
[34]劉學蘭,李麗珍,黃雪梅.家庭治療在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干預中的應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35]劉新莉.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社區(qū)矯正個案分析[J].社會工作(實務版),2011(2).
[36]李顏苗,梁.中西方不同的家庭文化觀與家庭心理治療的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5(48).
[37]梁志秀等.關于家庭治療本土化的思考[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38]姚麗.家庭治療的本土化[J].社會福利,2010(4).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忽視跨文化意識教學等問題,提出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意識。【關鍵詞】英語教學
滲透
跨文化
意識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是可以和擁有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另一語言人群進行交流。不同的語言都有各自不同的詞匯構成、語法規(guī)則、文化特性等,甚至體現(xiàn)了該語言人群的價值體系。最明顯的一例,當西方人聽到贊揚,他們的反應很自然的會是:“Thank you. That`s so kind of you to say so.”而中國人聽到贊揚,我們常常會說“哪里哪里,您過獎了,遠沒有那么好。”如果放到英語里去說,首先如若直譯“Where, where” “You are flattering me.I am not that good.”就一定會讓外國人一頭霧水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只會讓他們覺得說話者在否定他的判斷能力,從而引起誤會。外語的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當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基礎,但僅僅具備這些方面的能力還遠遠不夠。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某種程度上來說“how to say ”比“What to say”更加重要。 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呢?1.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細微之處體現(xiàn)英語文化滲透牛津版初中英語教材有意安排了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既有結合日常生活和西方人生活習慣展開的多種交際對話,又有介紹西方風俗文化的篇章。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意識地學習掌握西方文化知識。對于初中教材中關于外國的日常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的話題,我們可以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外國的文化。如在教7A unit3 let`s celebrate!時,教者先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國外節(jié)日的資料,比如2月14日的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每年春分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的Easter Day復活節(jié)、4月1日的April Fools` Day愚人節(jié)、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Mother`s Day母親節(jié)、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的Father’s Day 和11月1日的Halloween萬圣節(jié)、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jié)和12月24日的Christmas圣誕節(jié)是紀念耶穌生日、舉家團聚的節(jié)日等等。筆者要求學生分組,將自己找到的眾多圖片與文字資料制作成PPT,在課堂上暢所欲言,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各種豐富的閱讀材料,不僅學到了很多英語知識,還對英語文化有了更加深的理解。這樣在賦予了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英語也有了更多的生命與活力,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交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敏銳發(fā)現(xiàn)課本中滲透的文化因素,把語言放到具體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教學。這樣才能使語言鮮活起來,使學生獲得真正的交際能力、語言能力。2. 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滲透口語文化英語學習就某種程度而言,真正地困難不是如何正確地發(fā)音與拼寫,而是在實際語境中如何恰當?shù)剡\用語言。比如以please請為例。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初學者常會套用中文習慣您先請(You go first please )來表示禮貌,但是給西方人的感覺是你在對他指手畫腳,他們會不喜歡這種說話語氣,但實際上在西方他們會很謙讓地往邊上讓一讓,然后說:“after you”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說話。這就是中西方思維角度的不同,教師應指導學習者敏銳的感受到這一差異,并投入實際語言運用中。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熟練掌握所學語言材料并達到活用的程度,就要避免機械的重復,而應精心地設計真實的情景讓學生進行交際。如在學完打電話用語后,為了使學生能自然地運用英語打電話,筆者設計了多種主題、多種情景,寫在小紙片上讓學生分組抽取,然后完成對話。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接近真實的語境,并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相貼近的、學生感興趣的題材,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3. 欣賞英語原聲電影和英文歌曲,使學生直觀感受英語文化讓學生接觸英語原聲電影和英文歌曲,不但能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還能激發(fā)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興趣,使學生在身心愉快的環(huán)境下感受異國文化,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鑒賞能力。我認為,經(jīng)過有目的有計劃的選擇,的確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英美電影可供學生觀看和學習。在這些電影中,學生們能非常直觀感受到西方文化中Anything is possible的英雄主義內涵,能體會到西方家庭教育注重self-reliant孤立自主的特點,能理解西方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深刻影響,也能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劇中純正的英語和背景文化。除此以外,筆者也會讓學生接觸很多或經(jīng)典或現(xiàn)代的英文歌曲,如《Auld Land Syne》《Jingle Bell》《Silent Night》《Yesterday Once More》《You Raise Me Up》《Tell me why》等,這些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易于模仿,單詞量適中,學生會很感興趣。同時筆者會給他們介紹或者讓學生自己去搜索歌手檔案、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宗教含義以及社會意義,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提高了他們學習跨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總之,英語教學應該融文化教育于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與意義,達到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參考文獻】[1]方保軍. 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質.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 . [2]黃希庭. 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71-473. [3]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面面觀. 北京.
一、總的說來,他的家庭倫理思想是建立在比較基礎上的中西兼容,以新式思想為主。具體而言,可以把他的家庭倫理思想中的積極方面概括如下。
(一)提倡婚姻自由
首先,嚴復主張一夫一妻制。他說:“匹合之制所以最善者,以其最便家庭教育之故,故吾國多妻之制,往往為新學家所深垢。”批判中國當時有錢人和貴族的一夫多妻現(xiàn)象。其次,反對早婚,主張晚婚。他在給熊純如的信中曾說:“吾國前者,以宗法社會,又以男女交際不同西國之故,遂有早婚之俗,而末流或至病國,誠有然者。”把早婚提到導致國家落后的高度,雖有夸張的成分,或者說嚴復還沒有認識到國家落后的真正原因在于封建經(jīng)濟和封建君主專制政治體制,但他的確指出了早婚的危害性。并且,嚴復還講了反對早婚的理由。“男不知所以為父,女未識所以為母,雖有兒女,猶禽犢耳。”認為比較適宜的結婚年齡是男子三十歲和女子二十歲。再次,嚴復主張滿漢通婚。他認識到滿、漢兩族各有優(yōu)點,通婚則可以取長補短。如果繼續(xù)實行滿漢禁婚,則對滿人最為不利。最后,嚴復反對封建婚姻中的門戶觀念。他說:“故無論復之嫁女娶婦,固不論財。”可見,嚴復在子女的婚姻上沒有傳統(tǒng)的門當戶對、嫌窮愛富的思想。這對于上流社會比較普遍的“政治聯(lián)姻”、“經(jīng)濟聯(lián)姻”是一大挑戰(zhàn)。另外,嚴復還主張婚姻自主。他說:“昏嫁之事,宜用自由,使自擇對。”這是對中國幾千年“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婚姻模式的叛逆,具有啟蒙意義。嚴復還認識到青年人經(jīng)濟上的獨立對婚姻自主的重要作用。他說:“甚且舍祖父余蔭,食稅衣租而外,毫無能事足以自存。如此而日自由結婚,不待父母之命,庸有當乎?庸有當乎?”
(二)主張男女平等,倡導婦女解放運動
嚴復形象深刻地描述了封建社會里婦女受壓迫的悲慘遭遇。他說:“壓制婦人,待之以奴隸,防之以盜賊,責之以圣賢。”控訴了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對婦女的殘酷迫害,并認為女子纏足和吸食鴉片是中國禮俗中對民力貽害最深的兩件事。他認為男尊女卑的觀念是人為設置,并非天然形成的。“中國婦人,每不及男子者,非其天不及,人不及也。”他還指出了婦女自立的途徑。“禁纏足、立學堂固矣,然媒灼之道不變,買妾之例不除,則婦女仍無自立之日也。”并且,他特別強調讀書和參與社會實踐對婦女解放的重要作用。“蓋讀書者,閱古人之世;閱世者,即讀今人之書。”嚴復認為,婦女自強有利于國家強盛。“故使國中之婦女自強,為國政至深之根本。”這一認識可謂很有遠見。嚴復不僅指出男女的不平等、婦女受壓迫和束縛,而且,還認識到經(jīng)濟上不平等,女子經(jīng)濟上不能獨立是根本原因。他說:“支那婦人,又凡事仰給于人,除倚市門外,別無生財之術。”女子在經(jīng)濟上依附于男子,則她們在人身、人格等方面不可能真正獨立,必然處于依附和被支配的地位。這一見解是相當深刻的。所以女子參與勞動,取得經(jīng)濟收人不僅有利于婦女解放,而且有利于減輕家庭經(jīng)濟負擔。他說:“一家無坐食之人,則家累輕。”他還從經(jīng)濟角度分析了他家鄉(xiāng)30年前盛行的溺女之風,并大聲疾呼:“嗚呼!骨肉之愛,人道最高尚者也,及雜以私,則用情之誠,不若禽獸,是不可以憬然耶?”可見,嚴復一方面強調親子之情,另一方面反對重男輕女,女孩應該同男孩一樣受到父母的疼愛和呵護。更難能可貴的是嚴復還較早地認識到了婦女參政的重要性。他說:“吾國近十余年來,始有男女平權之說,浸假言自由婚姻矣,至于今則言女子參政權矣,此其為是為否,哲家不敢輕下斷言,但就事實上之實驗,科學上之研究,有可言者,請為諸公更一及之。”最后,嚴復認為婦女地位的提高、經(jīng)濟和人格上的獨立符合社會進化的法則。“既言男女婚配之進化,則女子地位關于社會進化者亦有可得而言。”
(三)提倡孝親敬長、慈愛子女,重視父子親情
他指出:“孝親敬長固矣,而不宜使髦奎之人,沮子孫之發(fā)達。”嚴復的家教思想中重“孝”。在他寫給夫人朱明麗的一封家書中說:“普賢乃不肯以一字慰問其母,此兒真不孝也。”在寫給女兒嚴殯和嚴謬的信中夸獎她們能勤學寫信,鼓勵她們經(jīng)常寫信給他。由此可見,嚴復非常注重與子女間的溝通和了解,注重親情的培養(yǎng)。他不僅深愛著自己的親生兒女,而且憐愛親屬中的其他晚輩。這一點從他寫給外甥女何紉蘭的信中可見一斑。“吾年日老,姊妹所出只汝一人,故于汝身更加憐愛,較之子女有過無遜。吾甥當善體此意,以慰老人,切切!”另外,嚴復還教導子女要贍養(yǎng)父母,使父母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子女有所成就,父母也引以為榮。盡管世界進化、前進,但“孝”的思想不可丟棄。“故世界天演,雖極離奇,而不孝、不慈、負君、賣友一切無義男子之所為,終為復載所不容,神人所共疾,此則百世不惑者也。”嚴復認為子“孝’,并不是片面的,他還高度贊揚母慈的偉大。“慈母之于子也,幼勞顧恤,若忘其身,母苦而子樂也。至得其所求,母且即苦以為樂,不見苦也。”
(四)闡述了兄弟姐妹相處的原則,要求兒女之間要重視姊妹親情
首先,兄姐要關心、疼愛弟妹。在寫給次女嚴謬的信中他說:“小弟弟不賴學否?不好哭吵要東西吃否?汝是姐姐,須得疼他,他自然不同你淘氣了。”其次,長子擁有嚴父一般的權威,弟妹要敬重長兄。他是這樣說的:“吾兒當知,迷信事小,而我諸子中,有以幼弟傷長兄感情,卻是極大關系。諺云:‘長兄為父嫂為母’;又云:‘父有長子,稱曰家督’,況大哥年將知命,可為汝父有余,乃以嫡母忌日,叫汝代勞拜佛,汝緣不信宗教,或他見解,雖露不豫之色,兼有無謂語言,使大哥傷心,豈非該死?惟是大哥本身,亦有不對之處,因他當下見汝曹如此,便應呼到面前,扎實教訓一番,劈面大罵,才是做家督正理。而乃容忍不言,骨肉之中過于世故如此,亦是不合也。”嚴復在這里所強調的長兄的權威是建立在親情互愛基礎之上的,不同于封建宗法社會嫡長子繼承制中的長子所擁有的那份權威和獨尊地位。另外,嚴復還強調在姻埋姑嫂的關系中,長嫂應賢淑大度,發(fā)揮表率作用。“人家有大小,有燦理,有姑嫂,甚至婆媳,但凡相處,皆有難言,惟有打頭者系賢淑大度之人,處處將私心爭心與為己心除去,然后旁人見而服之,不致互相傾軋。”
(五)重視教育,提倡科學的生育觀
他在談到中國傳統(tǒng)的生育觀時指出:“故最要莫急于奉生,教育子孫次之。”說明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是重視生育,但不重視教育。嚴復認為父母當用“善”來教育子女。“此猶莊周以非指喻指,非馬喻馬,而齊桓公亦云仲文教我以所善,不若教我以所不善。其為特色,天下父母當自知之。”嚴復還認識到教育是提高女子地位,改善女子生活,解決女性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他說:“姑(故)女子教育,所不可不巫者,一曰妃(配)偶關系,二日遺傳關系,而最后則有生計關系。”嚴復主張優(yōu)生,用遺傳學和進化論思想來解釋優(yōu)生的道理,希望以此來改進國民的素質。他說:“飲食養(yǎng)生之事,醫(yī)學所詳,日以精審,此其事不僅施之男子已也,乃至婦女亦莫不然。蓋母健而后兒肥,培其先天而種乃進也。”并且,嚴復還從經(jīng)濟的角度分析了中國人只重視生育的數(shù)量,而不重視生育的質量。“設使娶妻一人,生子四、五人,而均須仰食于不足自給之一男子,則所生之子女,飲食粗弊,居住穢惡,教養(yǎng)失宜,生長于疾病愁苦之中,其身必弱,其智必昏,他日長成,亦必有嗜欲而無遠慮,又莫不巫巫于嫁娶。于是謬種流傳,代復一代。雖半途夭折之數(shù)極多,然所死之數(shù),必少于所生之數(shù)。”由此可見,經(jīng)濟貧困與生育質量低下已進人惡性循環(huán)的矛盾狀況,深刻揭示了中國極度貧窮和人民意識不覺醒的社會現(xiàn)實。
(六)對西方家庭倫理思想應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倡導有取舍的吸收
他說:“即在西洋諸國大抵莫不行匹合矣,而自由結婚之余,亦未盡離苦趣。夫婦道苦,由是而二弊生焉,一曰不事嫁娶,一曰輕為離異。”可見嚴復看到了西方社會婚姻自由的一些負面影響,對獨身主義和輕易離婚持否定態(tài)度。另外,對盲目崇外、心醉歐風的不良社會風氣嚴復提出了批評。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中可取之處嚴復持肯定態(tài)度,提倡繼承。而對只注重感官的不負責任的愛情婚姻觀提出批評。他如此說道:“又睹東西之俗,通脫逾閑,由是怨曠既多,而夫婦之道亦苦,不知中國數(shù)千年,敬重女貞,男子娶妻,于舊法有至重之名義,乃所以承祭祀,事二親,而延嗣續(xù)。而用今人之義,則舍愛情而外,羌無目的之存,今試問二者之中,何法為近于禽獸,則將驚然而知古禮之不可輕議矣。”
二、正和其他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不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一樣,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思想仍占主導地位,再加上嚴復自小熟讀典籍,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他的家庭倫理思想又有著保守性和批判不徹底的特點。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對女性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上存在片面之處
如嚴復認為,為人太太的天職是:“家中照管門戶、教束兒女,系做太太人天職,非不得已不要常出門也。”他認為在新式人物中這種美德已蕩然無存。“承先持門戶教子孫為第一要義,此之美德,豈是新人物中可求?”他還認為“世間惟婦女最難對付。”與孔子的“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并且他認識到,男女因生理方面的區(qū)別,因此分工有所不同。“故女子以生生為天職,其力以儲能為多;而男子之力見于事功,固多效實。”認為女子的天職就是生育,對女子在參與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活動中所起作用認識不足。曾說:“婦女能頂半邊天。”顯然,嚴復是看不到這一點的。
(二)在愛情婚姻觀上盡管與前人相比有較大突破,但受傳統(tǒng)影響依然存在
在他晚年所作的《讀經(jīng)當積極提倡》演講稿中倡導隆古教化、綱紀不變。他說:“治制雖變,綱紀則同,今之中國,已成所謂共和,然而隆古教化,所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敬,夫義婦貞,國人以信諸成訓,豈遂可以違反,而有他道之從?”他還說:“今日吾國所謂女權,無非與男子爭權。既與男子爭權,則不得不過于智育,過于智育,則女性必衰。女性之衰非他,一曰不事嫁娶,二日不愿生育,此歐、美之已事。”把爭取女權僅僅看作與男子爭權,反映出嚴復的矛盾心理。女權解放運動主要是指讓女子從男尊女卑、受歧視、受壓迫的不合理的社會體制中解脫出來。與不事嫁娶、不愿生育并無必然聯(lián)系。嚴復在對待自己子女的婚姻問題時,這一保守心理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他說:“吾俗向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于洛生提出先與他的女兒相處,看彼此是否情投意合,然后再決定是否婚約。嚴復的回答是:“告以不能。”而且把青年男女為婚姻自由而私自出走視為一大罪過。他說:“故務弱其民,男秉義程,女守潔清,而寄毅逃嫁,皆大罪矣。”
(三)家教思想中尚有一些世俗的內容
如他教導長子嚴豫說:“故愿吾兒一聽父言,必變此計。吾非望汝媚世阿俗,然亦甚不愿吾兒為無謂之件俗。”要求兒子不要像他那樣為無謂而憐俗,對社會宜采用較為現(xiàn)實的態(tài)度。這一點僅就家庭教育而言并無可厚非,但鑒于當時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革命形勢蓬勃發(fā)展這一社會現(xiàn)實而言,其世俗和保守的一面也清晰可見。
(四)始終沒有認識到封建專制制度對婦女解放、婚姻自主、女性人格獨立的束縛作用
通過分析他生前的著作和他給親友的書信,可以看出他認識到了經(jīng)濟落后和教育不發(fā)達是社會腐朽、人民素質低下的原因。主張走教育救國的改良道路,而不是通過革命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在其知識分子思想中的體現(xiàn)。如他在《擬上皇帝書》中說:“且臣知陛下之所以謙讓逾巡,終不忍言變法者,重以子孫輕改祖、父之道故也。此誠陛下孝治之隆,不可及之盛德也。然而臣愚竊以謂[為]過矣。”雖然有在一定程度上變革祖宗之法的要求,但對涉及根本的封建政治制度“祖、父之道”卻采取了妥協(xié)退讓的辦法。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變法維新,這已被歷史所證明是一條行不通的道路。
以上大致勾勒出嚴復家庭倫理的正反兩方面。可以明顯看出他的思想中既有積極探索、以求變革、突破xxx成規(guī)的可取之處,又有相對保守、謹小慎微的矛盾特點。這既根源于時代的局限性,也根源于階級立場的狹隘性。這一點對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學者都不能苛求。嚴復畢竟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家庭倫理遺產(chǎn),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要結合今天的社會現(xiàn)實,既大膽吸收其中積極合理的內容,又勇于批判其中封建性的殘余,建設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家庭美德。
(一)嚴復的家庭倫理中注重親情和弘揚“孝”道,有利于維護家庭和睦和社會穩(wěn)定
據(jù)報道,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進一步加快。2009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7億,占總人口的12.5%。與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增加725萬,老年人口比重增加0.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高齡化程度進一步加重,10年來,我國高齡人口增加了近一倍。2009年,8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000萬左右。在我國人口老年化和高齡化程度不斷加重的今天,弘揚“孝”道具有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家庭作為個人生活、休息、娛樂的場所,對處于激烈競爭和急劇變動狀態(tài)中的當代人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和諧安寧、充滿親情、幸福美滿的家庭氛圍有利于消除人的疲勞和巨大的工作壓力。當然,美好的親情關系不僅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精心的培養(yǎng)和細心的呵護,而且需要強烈的責任感和崇高的共同目標才能得以維持。子女對父母的關心和孝敬是培養(yǎng)親情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地發(fā)展。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部分年青人不養(yǎng)老、不敬老的行為,不僅是對親情的踐踏和傷害,而且毒害了社會風氣。
(二)嚴復認為對待愛情婚姻應持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值得借鑒
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曾說:“愛情里確實有一種高尚的品質,因為它不只停留在性格上,而是顯出一種本身豐富的高尚優(yōu)美的心靈,要求以生動活潑、勇敢和犧牲的精神和另一個人達到統(tǒng)一。”愛情既是神圣高尚的,又是純潔無瑕的。它應是婚姻的惟一基礎,對待愛情和婚姻采取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尤為必要。應該說當今的大部分青年對戀愛和婚姻是持嚴肅和慎重的態(tài)度,但是,也有部分青年對戀愛和婚姻采取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只圖一時新鮮,違背了愛情的初衷。比如大學生中就比較流行“只求曾經(jīng)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的觀點,甚至有些人把戀愛視為一種時尚追逐,把擁有男友女友當成一種裝飾,就像脖子上的項鏈,成了炫耀的資本,缺乏理性思考。正如有學者指出,戀愛與婚姻雖然不是人生的惟一目標,卻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豐富的生活內涵和文化外延,直接影響到青年人精神生活的社會定格和個體質量。因此,青年人在婚戀生活中不僅僅局限于跟著感覺走,還應當進一步通過對愛的思考去增強自身愛的行動自覺性和科學性,從而消除自發(fā)性和盲目性。
(三)擯棄嚴復對女性社會地位的片面認識,提倡男女平等,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
嚴復在女性社會地位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他也曾正確地指出,平等并不是抹煞男女生理心理上的差別,“夫精神本于體力,而女子體力,以經(jīng)數(shù)舍遜于男子,此學者所共識。”今天所強調的平等主要是人格獨立和權益平等。現(xiàn)在有些單位在招工時或提出特別要求或提高標準不愿錄用女工。因為我國人口太多,為減輕就業(yè)壓力,有些人甚至提出讓女性回到家庭中去。這些是明顯不合理、不可取的,是男女不平等思想的表現(xiàn)。在農村地區(qū),生育觀上的重男輕女思想還比較普遍,為了生男孩,在懷孕時查出是女孩,采用墮胎的辦法也時常出現(xiàn)。當然,封建家庭倫理思想的遺留遠不止這些,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嚴復主張樹立科學的生育觀,有利于順利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由于實行晚婚晚育、優(yōu)生優(yōu)育、提倡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生育質量普遍提高。但是,每年仍然有為數(shù)不少的畸形和弱智兒童出生,優(yōu)生、優(yōu)育的觀念有待進一步普及。有些人還抱著多子多福的思想。未來的競爭必定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現(xiàn)代家庭應重視對子女的全面教育,為中華民族在本世紀中葉的騰飛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