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單細胞動物的主要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為腦內另一調控水平衡的復合體,由無窗孔的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及細胞間緊密連接、基底膜、星形膠質細胞等組成,介于血液和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之間,限制血液中某些離子、大分子物質轉移到腦實質,此屏障作用為維持CNS 內環境穩定、保障腦功能正常行使提供了重要保障。BBB 分化發育過程中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緊密連接的形成雖被認為是其成熟的標志,但BBB 生理功能的實現有賴于各組成成分間的相互作用。近來對星形膠質細胞調控BBB 物質交換和腦內水平衡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并認為與AQP4 表達有關。
本文就AQP4 與血腦屏障發育及其完整性關系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BBB分化發育過程中AQP4 的表達
目前由于對雞胚視頂蓋中血管及BBB 分化的研究已較完善,因此常被用于BBB 的研究模型。Nico 及其同事【3】采用免疫細胞化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了雞胚視頂蓋AQP4 在BBB 分化發育過程的動態表達。免疫電鏡顯示雞胚視頂蓋發育第9 d,BBB僅由不規則的內皮細胞組成,內皮細胞間緊密連接尚未形成,AQP4 未見表達。待發育至第14 d,Western blot 技術首次在約30 kDa 鏈附近檢測出AQP4 的免疫活性,電鏡下顯示短的內皮細胞間緊密連接已形成,并串聯構成BBB 的微血管,星形膠質細胞間斷黏附于血管壁,AQP4 不連續地表達于血管周邊,血管周圍仍然存在小空隙。發育第20 d BBB 成熟,內皮細胞間緊密連接形成,BBB 微血管被星形膠質細胞緊緊包被,血管周邊星形膠質細胞足突上的AQP4 呈現強陽性表達,且冷凍斷裂研究顯示AQP4 的正交排列陣也同步形成。而在嚙齒類動物, BBB 分化發育發生于出生后,AQP4 表達與BBB 發育也表現出一定的同步性。大鼠出生后腦毛細血管呈最大速率增殖,BBB 逐步發育完全,腦內AQP4 的首次檢出也恰在出生后(生后第7 d 的小腦內),且隨BBB分化發育逐漸增加【4】。
以上證據顯示不論BBB 于胚胎期發育完全的禽類還是出生后發育完全的嚙齒類動物,AQP4 表達與BBB 分化發育都表現出一定意義的同步性,說明腦內水調控與血腦屏障關系密切。
2.AQP4 在BBB發育過程中的作用
水通道蛋白的表達與BBB生理功能間的聯系在胚腦發育過程中得到了很好地體現。嚙齒類動物胚腦發育之初,巨大的細胞外間隙(ECS)容納著大量水和離子,僅通過簡單擴散將其轉移入血液,ECS 容積改變不明顯。隨著BBB分化發育,膠質細胞在腦毛細血管外層被膜形成,AQP4表達增多,待到腦發育后期BBB分化發育成熟時,ECS 內水及離子得以高效轉運,ECS容積迅速減小,完成了腦的最后發育【4】。
為進一步揭示AQP4在BBB發育過程中的作用,研究者【3】采用脂多糖(LPS)破壞發育20 d的雞胚視頂蓋(即發育成熟的BBB)以模擬腦膜腦炎時的病理病變。受LPS影響電鏡下BBB形態發生明顯改變,內皮細胞間緊密連接被分開,血管周邊星形膠質細胞足突明顯水腫,AQP4免疫反應活性變微弱且呈間斷分布,表明BBB受損時AQP4 也發生相應改變,AQP4是腦水腫發生的關鍵因素,且BBB與調控水流的AQP4關系密切。
3.mdx和mdx3cv模型中BBB結構和AQP4表達的變化
mdx模型模擬了人類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癥(DMD)。此病為X性連鎖隱性遺傳性肌病,由于編碼抗肌萎縮蛋白(dystrophin)的 DMD基因缺陷(缺失或突變),肌細胞內缺乏dystrophin,導致肌纖維膜細胞骨架功能缺失,產生對稱性肌無力、肌萎縮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癥狀【5】。
近年來該病的細胞膜學說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即肌細胞遺傳性某種代謝缺陷使肌纖維膜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因此細胞膜尤其是膜蛋白的研究成為DMD膜假說的重要手段。研究顯示mdx小鼠肌纖維膜上AQP4蛋白呈年齡相關性下調,1歲齡成年mdx小鼠較年齡相仿的野生型小鼠AQP4表達下調90%以上【6】,腦內AQP4的表達也呈現與年齡相關的下調,同時DMD患者的肌組織活檢也顯示AQP4表達下調的結果【7】,因此目前認為AQP4表達的改變涉及DMD的發病, mdx模型也因此被用于AQP4的研究。
Nico 等【2】研究顯示dystrophin 表達缺陷的18-20 個月齡的mdx 小鼠BBB 形態改變明顯,內皮細胞間緊密連接斷裂,細胞旁及細胞間轉運增加,血管周圍星形膠質細胞水腫,AQP4 表達下調,BBB滲透性增加,血管源性水腫形成。進一步研究顯示BBB 改變始于mdx 小鼠出生前,即肌肉病理特征尚未表現時,表達于內皮細胞胞膜的細胞間緊密連接相關蛋白ZO-1 下調并移位至胞漿,影響細胞間緊密連接的形成,GFAP(星形膠質細胞表面的一種標志物)下調,星形膠質細胞減少,AQP4 表達也下調,血管滲透性增加【8】。mdx模型說明BBB 完整性和星形膠質細胞調控水轉運的作用密切相關,同時也說明腦內AQP4 的定位有賴于dystrophin 蛋白。腦內dystrophin 蛋白包括DP140、DP71 及長鏈dystrophin DP427,以DP71 為主。由于mdx 模型并不影響DP71 表達,遂采用敲除DP71 的mdx3cv模型進一步研究。mdx3cv模型中2 月齡小鼠即出現AQP4 表達下調,較mdx 小鼠提前出現。免疫組化顯示mdx3cv小鼠腦皮質血管周圍的大量星形膠質細胞足突甚至沒有AQP4 染色,免疫金結果進一步明確顯示腫脹的星形膠質細胞足突出現極少的AQP4 金顆粒,且少量AQP4 金顆粒移位至神經纖維周邊的星形膠質細胞膜。AQP4 在mdx3cv小鼠模型的表達改變也說明DP71 對其在腦內的準確、穩定定位起關鍵作用。
4.AQP4與BBB完整性的關系
DMD、顱腦機械損傷、神經系統損傷、化膿性腦病、顱腦腫瘤、永久性腦缺血或短暫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等病變多伴有BBB損傷、腦血管滲透性增加及血管源性水腫,而AQP4在其中的上調或下調表達不一【9,10,11,12】,以致難以明確AQP4上調或下調與水腫形成或消退的關系。AQP4上調是引起水腫的早期原因抑或是水腫發生后促進水腫液排出的反應,AQP4下調阻止了水腫液清除而致水腫抑或是AQP4下調是抑制水腫惡化的機體防御反應?
病人或因心臟爆裂猝死
此病通過一種名為錐蝽的吸血昆蟲傳播。錐蝽叮咬受害者后,一種叫“克氏錐蟲”的寄生蟲會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中,最終進入心臟并在心臟中生存繁殖。
感染者在患病初期出現與患艾滋病相似的癥狀,這種病像艾滋病一樣,容易通過血液傳播,還可能在妊娠和生育期間由母親傳播給孩子。大約1/4的感染者會出現心臟肥大或者腸肥大的癥狀,如果病情發作,肥大的器官會突然爆裂,導致病人猝死。
可能潛伏數年后暴發
在感染初期,美洲錐蟲病像艾滋病一樣難以被發現,可能潛伏數年然后暴發。患者一般經歷兩個階段——急性期和重癥期。急性期之后,病情表面上會趨于緩和;再經過數年后,患者才會進入重癥階段,出現便秘、腹痛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等病癥。如果盡早發現,感染者可以通過3個月的藥物治療痊愈,然而由于該疾病潛伏期十分漫長,且發現后治療費用高昂,所以很多患者不得不放棄治療。
目前全球感染者據估計有1000萬人,多數患者來自中美洲的一些國家,而美國人被感染的人數則接近30萬。
防患于未然
雖然“新型艾滋病”起于美洲,但并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由于現在人口出入境頻繁,隨時有可能把病原體攜帶回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傳播此種疾病的昆蟲也有可能進入我國。防患于未然,是最重要的一步。
家庭防護。家庭住所周圍應清除垃圾、雜草、填平污水坑;臥室要掛好門簾、窗紗,晚上睡覺時放下蚊帳;可適量噴灑驅蟲藥水,也可點蚊香、滅蚊片及艾蒿等。做到這些,基本可以杜絕大多數叮咬人類的蚊蟲。
個人防護。北京友誼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任愛民表示:維生素B經人體新陳代謝,從汗液中排出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氣味,可以驅蟲,因此可以多食糙米、豆類、干果、硬果、花生仁、水果、綠色蔬菜、奶類、河鮮、海鮮等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而用適量薄荷或西紅柿,揉出汁涂于人體的皮膚上,也可以防止蚊蟲叮咬。
疫區防護。由于公務或私人旅游進入疫區時,必須遵守更加嚴格的防護措施。深圳市疾控中心主任程錦泉表示:由于現在尚未出現針對“新型艾滋病”的疫苗,只知道它通過血液等途徑傳播,所以防蟲工作仍然是進入疫區后的重點。在疫區盡量穿著長袖衣褲,部分涂敷驅避劑,睡覺時應注意避免身體緊貼蚊帳。一旦出現無誘因的發熱、咽痛、淋巴結腫大等早期癥狀,務必及時就診,以便排除。
相關鏈接
幾種常見的蟲媒傳染病
流行性乙型腦炎:一種較為常見的蟲媒傳染病,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以腦實質病變為主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感染乙腦病毒的豬為主要傳染源。蚊為傳播媒介。夏秋季發病,有嚴格的季節性。主要表現是高熱、劇烈頭痛、神志障礙,嚴重病人可有昏迷、抽搐、呼吸衰竭,可因嚴重腦水腫及腦疝而死亡。
瘧疾:一種由瘧原蟲寄生于人體而引起的寄生蟲病,臨床上以發冷、發熱、貧血、肝脾腫大為主要特征,傳播媒介是按蚊。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主要表現為高熱、頭痛,肌肉、骨骼和關節酸痛,乏力、皮疹、淋巴結腫大等。
森林腦炎:一種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為森林區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國,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以吉林、黑龍江兩省多見,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區也有病例發生。野生嚙齒動物及鳥類是主要傳染源,蜱為傳播媒介。
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蜱媒急性傳染病,本病除經蜱傳播外,羊血經皮膚傷口及醫務人員接觸急性期病人新鮮血液后,也可感染發病。在我國,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發病高峰期為4~5月份,臨床上以發熱、頭痛、出血、低血壓休克等為特征。
蜱媒回歸熱:又稱地方性回歸熱,是由鈍緣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體病,不規則、間歇發熱為其主要臨床特征,我國新疆有該病流行。
萊姆病:我國于1985年夏在黑龍江海林縣林區首次發現。病原體是伯氏包柔螺旋體。它是一種由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發于春、夏季。臨床表現為慢性、炎癥性多系統損害,除慢性游走性紅斑和關節炎外,還常伴有心臟損害和神經系統受累等癥狀。本病分布廣泛,在五大洲20多個國家都有病例報告,我國已證實有20省、市、自治區有本病流行。
Q熱:病原體為貝氏立克次體。本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常在野生動物(嚙齒類)與家畜之間傳播流行,牛、羊為人體Q熱的主要傳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糞便污染傷口而感染。主要癥狀有畏寒、發熱、劇烈頭痛、肌肉疼痛,可發生肺炎及胸膜炎,部分病人還可發生肝炎、心內膜炎、心肌炎、血栓性脈管炎、關節炎、震顫性麻痹等。
細菌性疾病:蜱能傳播一些細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桿菌病、野兔熱、蜱蟲熱等。
粒細胞無形體病:蜱會傳播一種“吞噬細胞無形體”,它會使血小板、白細胞減少,醫學界將這種病稱為“無形體病”。我國最早是在安徽蕪湖發現了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此后,在湖北、浙江、河南、山東、山西、江蘇等地都有發病報道。
1.沈陽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遼寧沈陽 110034;2.沈陽醫學院沈洲醫院耳鼻喉科,遼寧沈陽 110034;3.沈陽醫學院藥理教研室,遼寧沈陽 110034
[摘要] 目的 探討缺血再灌注誘導心肌細胞凋亡和凋亡相關基因表達的相關機制。方法 取體外新生大鼠心肌細胞作為試驗樣本,將其隨即平均分配為四組,A組為對照組,B組為模擬缺血組,C組為缺血2 h后再灌注1h組,D組為缺血持續3 h組。采用TUNEL法對各組樣本心肌細胞凋亡情況進行檢測,并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對Bcl-2/Bax基因的表達情況進行檢測。結果 在心肌細胞I/R后,檢測到明顯的陽性凋亡細胞,同時D組和C組細胞凋亡指數明顯高于B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結果表明,Bax蛋白表達明顯上調,Bcl-2基因表達明顯下調。結論 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均會造成心肌細胞凋亡,同時心肌細胞的凋亡同Bcl-2/Bax基因的表達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關系。
[
關鍵詞 ] 缺血再灌注;心肌細胞凋亡;凋亡相關基因表達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6(b)-0141-02
[作者簡介] 程陽(1977-),女,回族,遼寧沈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制,耳鼻喉疾病的發病機制。郵箱:cy313313@163.com。
相關研究顯示,心肌細胞在缺血再灌注過程中,有病理性細胞凋亡現象存在,是細胞死亡在缺血再灌注損傷過程中的主要形式[1]。近年來,關于缺血再灌注誘導心肌細胞凋亡的研究多為整體研究,由于在體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模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體液調節、神經調節等,本次研究通過以體外大鼠新生心肌細胞作為研究對象,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對缺血再灌注誘導心肌細胞凋亡和凋亡相關基因的表達進行研究[2]。本次研究于2013年3月—2013年9月期間通過構建大鼠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通過TUNEL法對凋亡細胞進行檢測,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對相關凋亡基因表達狀況進行檢測,以對缺血再灌注損傷過程中心肌細胞的凋亡現象進行研究探討,并對相關基因的表達同心肌細胞凋亡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證據。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Bochringer Mannheim公司生產的TUNEL試劑盒和熒光標記素,以小鼠抗大鼠Bcl-2、Bax單克隆抗體作為一抗,以生物素標記羊抗鼠抗體為二抗,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鏈親和素作為三抗,以上均有北京中山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心肌細胞培養選取新生的健康SD雄性大鼠10只(由本地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體重(244±11.16)g,日齡1~2 d,將心臟在無菌條件下取出,剪裁心室組織得到若干1~3 mm2均勻小塊,使用0.25%胰酶對其進行4次消化處理,手機單細胞懸液并離心,并制備成單細胞懸液,在二氧化碳孵箱中培養45 min后,吸出濃度較高的心肌細胞懸浮液,在小牛血清中培養,將細胞密度調整為5×105個/mL,在在6孔培養板中接種,培養36 h后進行試驗。
1.2.2 心肌細胞爬片的制備將制備好的濃度均勻的心肌細胞懸液于六孔細胞培養板中培養,72 h后,改為在無Brdu的0.5%小牛血清DEEM中孵育36 h并進行試驗。
1.3 制備缺血再灌注模型
缺血模擬:以模擬缺血液取代常規心肌細胞培養液,在厭氧罐中放入培養板,將5%CO2混合95%N2充入瓶內,持續40 min,以充分排出O2,在37℃環境中進行2 h培養;再灌注模擬:在模擬再灌注液中進行缺氧心肌細胞1h培養。
1.4 心肌細胞鑒定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聯合形態學對心肌細胞進行鑒定。
1.5 實驗分組
將培養的原代新生大鼠心肌細胞隨機分配為A組(正常對照組),B組(模擬缺血2 h)、C組(缺血2 h后給予1 h再灌注)及D組(持續缺血3 h),每組包括10例細胞爬片。
1.6 TUNEL染色
按照相關操作方法,對各組細胞爬片進行凋亡細胞的檢測,以不加TDT酶作為陰性對照,判定標準以核陽性為準,對凋亡指數進行計算。
1.7免疫組織化學法染色
按照ABC法,對各組的心肌細胞爬片進行Bcl-2/Bax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1.8熒光顯微鏡觀察
將各組心肌細胞制備成細胞懸液,將細胞密度調整為1×107個/mL,加入溴化乙錠、Y啶橙,混合均勻后制備載玻片,并在熒光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1.9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數據進行相關性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肌細胞鑒定結果
新生大鼠心肌細胞經過3 d的培養,細胞貼壁,其中正常心肌細胞呈現不規則三角形或索性,細胞核居中并呈卵圓形,胞體存在折光性明顯,立體感較強,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明顯偽足,搏動規則,頻率80~100次/mi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表明,細胞純度在90%以上。
2.2 TUNEL檢測及相關基因表達結果
4組心肌細胞胞核均存在明顯的程度不同的黃褐色反應,胞漿未染色;4組細胞的胞漿中均存在Bcl-2蛋白和Bax蛋白的表達,胞漿中存在明顯可見的棕黃色顆粒。細胞凋亡指數及相關基因表達結果見表1。
由表中數據可知,缺血模型的心肌細胞的凋亡指數及Bax基因的表達情況均明顯高于對照組,Bcl-2基因的表達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中持續缺血3 h組和2 h缺血后給予1h再灌注組細胞的凋亡指數及Bax基因的表達情況明顯高于缺血2h組,Bcl-2基因的表達情況明顯低于缺血2 h組,即Bax基因的表達情況存在明顯上調,Bcl-2基因的表達存在明顯下調。
表14組心肌細胞凋亡指數、Bax/Bcl-2表達統計結果
注:同A組比較,*P=0.000,t凋亡指數=11.271,tBax=27.034,tBcl-2=18.683;同B組比較,**P=0.000,t凋亡指數C=9.243,tBax-C=8.951,tBcl-2-C=6.562; t凋亡指數-D=6.571,tBax-D=1.671,tBcl-2-D=12.809。
2.3 熒光顯微鏡觀察結果
在熒光顯微鏡下,可觀察到A組細胞的細胞形態完整,細胞膜光滑,細胞核居中;其余三組缺血模擬組細胞均存在明顯的凋亡表現:細胞膜完整,但存在皺縮現象,胞膜出芽或鼓泡,核固縮,核仁裂解,細胞在細胞膜的內陷作用下被分割為凋亡小體。
3討論
當前,臨床醫學和生物學上普遍應用細胞培養技術進行相關研究。部分資料表明,在離體大鼠心肌細胞的缺氧復氧模型中,若心肌細胞存在2 h缺氧,給予1 h復氧后,其功能和結構的改變情況同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一致性較高[3]。因此本次研究中采用離體大鼠心肌細胞缺氧復氧模型作為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模擬,對其病理生理過程進行分析。由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過程中,會導致機體酸堿平衡失衡及離子濃度改變,對心肌細胞的損傷均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本次研究中采用缺血模擬和溶液再灌注來對缺血和再灌注過程中酸堿失衡和離子濃度變化進行模擬。
研究顯示,單純的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均會造成心肌細胞的凋亡,目前臨床上普遍將細胞凋亡作為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特征,以同單純缺血無細胞凋亡和缺血性損傷進行區別[4]。本次研究中,采用TUNEL法,對缺血2 h模擬組、缺血模擬2h之后給予1 h灌注組和持續缺血3 h組細胞培養基進行標記,以對陽性凋亡細胞進行統計分析,在熒光顯微鏡的觀察下,三組缺血模擬組細胞均觀察到明顯可見的細胞凋亡形態結構變化特征:細胞膜完整,但存在皺縮現象,胞膜出芽或鼓泡,核固縮,核仁裂解,細胞在細胞膜的內陷作用下被分割為凋亡小體,表明單純的缺血和缺血后再灌注均會造成細胞凋亡,同時本次研究顯示,續缺血3 h組和2 h缺血后給予1 h再灌注組細胞的凋亡指數明顯高于缺血2 h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表明延長缺血時間和給予再灌注,均會加速凋亡過程,對心肌細胞造成進一步損傷。
研究證明,細胞凋亡主要是受細胞內相關的凋亡基因控制,并受到細胞外信號影響,是一種分子調控機制的細胞死亡形式[5]。其中Bcl-2基因組、Fas抗原及抑癌基因p53均同細胞凋亡有關,其中Bcl-2基因組同細胞凋亡的關系最為密切,主要包括Bcl-2等抗凋亡基因和Bax等促凋亡基因,二者通過相互作用對細胞凋亡進行控制[6]。本次研究中,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結果顯示,在對照組(正常心肌細胞組)中,存在一定程度的Bax和Bcl-2基因的表達,在缺血模擬組中,較對照組而言,Bcl-2基因的表達存在明顯的下調,Bax基因的表達存在明顯的上調,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中,持續缺血3 h組和2 h缺血后給予1h再灌注組細胞的Bax基因的表達情況明顯高于缺血2 h組,Bcl-2基因的表達情況明顯低于缺血2 h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這一結果表明,Bax/Bcl-2基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過程中參與了細胞凋亡的相關調控過程,主要表現為抗凋亡基因的表達下降,促凋亡基因的表達上升,具體的調控機制仍需做進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通過在細胞水平上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進行評價,結果顯示,細胞凋亡可作為缺血再灌注損傷和單純缺血性損傷的病理變化特征性形式,其中Bax/Bcl-2基因在細胞凋亡的過程中起著主要的調控作用,因此臨床進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預防和治療時,建議對細胞凋亡和相關凋亡基因的表達進行有效干預,從而實現良好的臨床療效。
[
參考文獻]
[1]虞燕萍,周承亮,傅云峰,等. 姜黃素對缺血再灌注H9c2心肌細胞凋亡和GSK-3表達及其磷酸化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 33(2):240-243.
[2]田金,王雄.AMP579與腺苷對缺血再灌注心肌細胞凋亡及作用機制的比較[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5): 572-573.
[3]陳曉敏,丁欣,王汐.疏血通注射液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細胞凋亡和P53的影響[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3(2): 121-123.
[4]莊梅,吳代琴,雷大衛.不同劑量的地塞米松對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細胞凋亡及核因子κB表達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 14(5):538-540.
[5]張武寧,陳牧雷,楊新春,等. 心肌細胞凋亡在老年性缺血再灌注后心力衰竭發生中的作用[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8):795-798.
對于初中生物這門需要大量記憶的學科來說,通常可以幫助同學們認識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要知道生物也是一門實用型學科。共同閱讀初中生物知識點總結,請您閱讀!
初中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分類:(1)動物,植物,其他生物(2)陸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圈的范圍: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生態系統:在一定地獄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其中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物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從非生物因素來說,從地獄關系來說,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來說.7上P31
練習使用顯微鏡:先調粗準焦螺旋,后調細準焦螺旋.7上P37
觀察植物細胞:常用的玻片標本有: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調取少量的材料制成.
細胞壁:是最外層一層透明的薄壁,起保護和支撐細胞的作用.
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非常薄.
細胞核:植物細胞有一個近似球形.
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
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細胞液中溶解著多中物質,在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細胞質內還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細胞壁,液泡)
植物細胞模式圖7上P45動物細胞模式圖7上P48
細胞中有哪些物質:許多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
無機物:分子比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無機鹽、氧等.
有機物:分子比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
細胞在生活中會產生一些廢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
線粒體將細胞中的一些有機物當作燃料,使這些有機物與氧相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使用.
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中,它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長,它可以分成許多個片段,每一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細胞通過分裂產成新細胞: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分不開的.但細胞不能無限制的長大,一部分細胞長到一定的大小,就會進行分裂.
細胞分裂過程與染色體變化7上P59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上皮組織:保護分泌等功能肌肉組織:收縮舒張功能神經組織:產生和傳導興奮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7上P62
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人體內的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進而形成植物體.
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莖、葉(營養)花、果實、種子(發育)
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7上P67
幾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草履蟲.
草履蟲結構示意圖,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7上P70
病毒的種類: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而且比細胞小的多,只能用納米來表示他們的大小.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根據他們寄生的細胞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病毒的結構很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藻類植物(最低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等),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廣泛,種類更多.
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7上P92
種子萌發的過程: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后,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植株的生長:7上P97
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水、有機物和無機鹽(氮、磷、鉀)
桃花的基本結構:7上P102
傳粉:花藥成熟后會自然裂開,散發出花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里面有卵細胞,它跟來自花粉管的結合,形成受精卵.
種子和果實的形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因而紛紛凋落.惟有子房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運輸途徑:7上P111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7上P123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實驗)7上P127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7上P132
生物7年級下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布于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7下P5
3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露西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化石.
生殖系統:人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靠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統不一樣,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7下P9
生殖過程:7下P10
分娩: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青春期的性意識: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愿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8上P19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無機鹽:水可以運輸能量,無機鹽包括鈣,磷,鐵,碘,鋅.7下P24
維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里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統:消化道: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于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食品的合理營養、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
肺的運動模式圖: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7下P50
一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
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在兩層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運輸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后,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中數量最多,兩面凹的圓餅狀,沒有細胞核,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可以運載氧氣.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吞噬細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動脈、毛細血管、靜脈:7下P67
心臟解剖圖:7下P68
心臟工作示意圖:7下P69
血液循環模式圖:7下P70
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叫做體循環.
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于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血型.
輸血關系表:7下P76
腎: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每個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7下P81
尿的形成圖:7下P82
膀胱:暫時儲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89
視覺形成的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并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到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象.視網膜上有對光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
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93
聽覺形成的過程:7下P94
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神經系統是由腦、骨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經元: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
神經的基本調節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松開放手饅頭示意圖:7下P102
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
構成內分泌系統的主要內分泌腺:7下P106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生物8年級上
魚: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擺動和鰭協調作用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二是能用鰓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有口無,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
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烏賊、章魚貝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長環境,家兔的內部結構8上P16
空中飛行的動物:自然界中空中飛行的動物早在幾億年前就出現了.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后來是有脊椎動物中的鳥,以及哺乳動物中的蝙蝠.他們既是陸生動物,又適行.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100萬種以上的昆蟲
鳥適行的特點: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恒定.鳥類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點是與它的飛行生活相適應的.
昆蟲的特征: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里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昆蟲的分類:昆蟲的分類屬于節肢動物(身體由很多體節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的是節肢動物)
兩棲動物: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動物的運動:家兔的骨骼,關節模式圖,肌肉與骨和關節的關系8上P29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
運動需要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動物的行為: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也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的特征: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這是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
群體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態平衡: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做生態平衡.
動物與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動物與仿生: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菌落: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
細菌的發現:荷蘭人列文?虎克制作了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老人的牙垢,發現細菌.
巴斯德用鵝頸瓶證明了細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還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后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細菌沒有細胞核8上P60
細菌的生殖:細菌是靠分裂來進行生殖的,有些細菌在生長后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過產生大量的孢子來繁殖后代的.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3.與動物植物共生.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類: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征.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植物的分類:8上P81
生物分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生物8年級下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它們通過開花、受粉并結出果實,由果實的種子來繁殖后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出來的.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
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不完全變態.
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包括求偶、、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之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相對性狀: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基因和染色體: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內有蛋白質和DNA.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體細胞(除生殖細胞外)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
1883年比利時胚胎學家比耐登發現馬蛔蟲的和染色體都只有2對染色體中的其中2條.
基因經或卵細胞的傳遞8下P30
1858~1865奧地利的孟德爾發現了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在男性細胞中發現一對染色體與其它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對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
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把男性性染色體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女性細胞中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模擬原始的地球條件和大氣成分,合成了多種氨基酸.
生物進化的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達爾文的自然學說: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像這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可以分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
人體的三道防線:1.皮膚和黏膜2.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3.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產生的抗體.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點是出生以后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后天性免疫)
免疫的三個功能: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產生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初中生物學習方法五大要點1.課前預習
預習是主動學習的環節,通過預習能夠幫助我們提前了解所學內容,提高聽課效率,預習首先要找出下一節課要學知識大概,理清知識脈絡,對于重點、難點可以提前標注出來,這樣聽課的時候就能有所側重。
2.處理好聽課記筆記的關系
初中生物,知識點相對較少,難度也較小,所以,所學的生物知識基本上都能在課堂上消化,我個人認為在聽課時不必專門準備聽課筆記本,在生物學教材中有許多空白處,這就是記筆記的好的地方。特別是老師上課時為了板書的規范而書寫的內容不必花很時間去記,將更多的時間用來理解上課時老師所講的內容。在書上或筆記本上記下來的應當是老師上課對知識的歸納、總結及補充,而不能成為板書的抄書員。有許多同學做的筆記就是在書上做記號,在一些看書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句子下劃線。但這種做記號的方法常會出現你沒有做記號的地方在某次考試的中考就這是它。所以在看書時最好不要做記號,但為了幫助自己在較短時間找到知識的重點、難點,可以在一些關鍵詞下做一下記號,這樣可以避免對復習課本時產生干擾。
3.課后練習
想要學好生物,要理解知識,弄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課后練習是少不了的,通過練習能夠鞏固我們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記憶,通過練習能夠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了解自己還在哪方面有所欠缺,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加強,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學知識。
4.學會觀察
生物是一門與生活生產聯系非常緊的學科,在學習時要善于聯系實際,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利用課余時間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的花、草、魚、蟲,看看它們有什么特點、然后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答,只能這樣才能更多的識別生物,了解生物,增長生物學知識。
5.學會總結
及時的做好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善于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找出它們之間的規律,這樣就讓每一個單一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網,這種知識歸納能幫助你準確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生物的基礎知識。
初中生物復習基本方法1.要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掌握這些規律將有助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學習線粒體就應該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①外有雙層膜,將其與周圍細胞分開,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區域內進行;
②內膜向內折成嵴,擴大了面積,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規律地排布,使各步反應有條不紊地進行;
③內膜圍成的腔內有基質、酶;
④基質、內膜上的酶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應所需,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這樣較易理解并記住其結構與功能。
學習生物同其他學科一樣,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學習減數分裂過程,開始只要弄清兩次分裂起止,染色體行為、數目的主要變化,而不能在上新課時對染色體行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目、與遺傳三定律關系、與有絲分裂各期圖像區別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練習與復習中慢慢掌握。
2.設法突破難點
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或是過于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于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識,能一目了然。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紡錘體、核仁、核膜的變化,我們若將其總結為“前期兩現兩消,末期兩消兩現”,則其他過程就容易記住了。動物體內三大物質代謝過程復雜,可總結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轉化”。對一些復雜的問題,如遺傳學解題,可將其化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小題,依次解決。
(2)抽象問題形象化。要盡量借助某種方式,使之與實際聯系起來,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間結構復雜,老師一旦出示DNA模型,幾分鐘即可解決問題。因此,學習生物常常需借助圖形、表格、模型、標本、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
3.經常歸納總結
在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學完一部分內容之后,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
歸納總結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
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生物的“遺傳的物質基礎”,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蛋白質性狀。
抓聯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絡。
樓主恬妞:年前朋友家的“嘟嘟”生產了,送了我只棕色的泰迪,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寵物呢!每天都要和它親親、抱抱、說說話,回老家過年時也沒舍得把它送寄養。可是公公婆婆看到后,堅持讓我送人,因為今年我打算要龍寶寶,而寵物身上很臟,弓形蟲之類的寄生蟲會誘發一系列傳染病,對胎兒健康造成威脅。啊,這還不要了我半條命……好糾結呀!
回復
2樓Lucy Lee:我認為養貓養狗都沒有問題,關鍵是一定要給它們定期打預防針,還有做檢查,看看是否感染了弓形蟲或其它病菌。我懷孕后頂著巨大的壓力把繼續留在身邊,不過還是聽取了醫生的建議,盡量不和這些小家伙們接觸,清理糞便的艱巨任務也交給老公代勞了。TORCH的檢查報告顯示,我沒有感染任何病毒,包括弓形蟲。
支持[14] 回復
3樓菜菜: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寵物攜帶某種病菌,萬一在孕期內被感染,怎么辦?雖然被感染的準媽媽生的寶寶不一定畸形,但是萬一呢?就算在孕期及時得到治療,可使嬰兒先天弓形蟲感染的發生率由60%降低到23%,可萬一是23%那部分呢?而且用藥肯定對胎兒有一定影響,是藥三分毒嘛!還是忍痛割愛吧!防范于未然才是上上策啊!
支持[167] 回復
4樓米米:我們寵物群里有幾個是醫生,自己或老婆懷孕后都繼續飼養著寵物,他們說只要注意衛生,帶寵物定期打免疫針,懷孕前提前幾個月去醫院做相關檢查就行了,醫生會告訴你是否適合受孕。
支持[95] 回復
5樓Pregnancy:弓形蟲對胎兒的危害極大!感染后一般沒有癥狀,難以識別。準媽媽們在懷孕前不妨先到醫院咨詢,特別是既往有過不良孕產史、免疫功能低下、家中飼養寵物、喜歡吃半熟肉類食物或有生食蔬菜等習慣等的高危人群,一定要進行弓形蟲抗體檢查!
支持[113] 回復
6樓丫頭寶貝:弓形蟲感染的方式有很多,寵物傳播只是其中一種,吃未煮熟的肉、蛋,切生肉的案板的污染,同樣可使人感染,所以即便不養寵物還是有可能感染弓形蟲,不要妖魔化了寵物!特別提醒那些喜歡吃火鍋的準媽媽,大多數牛、羊的體內都有可能寄生著弓形蟲,但肉眼看不見,懷孕期間盡量少吃,如果饞得不行,那一定要把食物燙熟哦!
支持[208] 回復
7樓快樂寶貝媽:懷孕時我和貓都做了關于弓形蟲的化驗檢查,都正常。我翻閱了大量關于孕期健康與寵物方面的書籍和資料,嚴格按照科學方法照顧寵物和自己,注意衛生、勤洗手,一天至少要洗十多次手。現在,寶寶已經3歲了,身體很健康,我會告訴寶寶要善待小動物,要輕輕地撫摸寵物,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
支持[145] 回復
許多養寵物的家庭都有這樣的困惑,為了胎兒健康,有孕婦的家庭還可以養寵物嗎?大家普遍擔心的是弓形蟲感染。那么我們先認識一下弓形蟲。
弓形蟲是1908年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在飼養的鼠體內發現的一種具有完整生命功能的單細胞動物,體積很小,需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它的一生有兩個宿主,中間宿主(人、豬、犬、羊、貓、鼠等多種哺乳動物哺、禽類、爬行類動物)和終宿主(貓科動物),能引起人得弓形蟲病。
小小弓形蟲 惹禍大病情
弓形蟲能使人患先天性弓形蟲病和獲得性弓形蟲病。
先天性弓形蟲病是懷孕婦女被感染后,隨血流經胎盤傳播感染胎兒的,多數為隱性感染不出現癥狀,有的出生數月至數年才出現癥狀。孕婦在妊娠早期(3個月內)感染弓形蟲,常造成孕婦流產、早產、畸胎或死產,尤以畸胎發生率高,以腦積水、大腦鈣化、視網膜膜絡腦炎和精神、運動障礙為主要癥狀。此外,在新生兒期可伴有發燒、皮疹、嘔吐、腹瀉、黃疸、肝脾腫大、貧血、心肌炎、癲癇等全身表現。
普通人感染弓形蟲大多為后天獲得性弓形蟲病,其癥狀因侵襲部位和機體免疫狀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癥狀。淋巴結腫大是最常見的癥狀,其次是弓形蟲侵犯腦、眼,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及眼部癥狀,免疫力低下患者常表現為腦炎、腦膜炎、癲癇和精神異常。弓形蟲眼病以視網膜膜絡炎為主要特征,成人表現為視力突然下降,嬰兒可見手抓眼癥,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也可出現斜視、虹膜睫狀體炎、色素膜炎等,多雙側發生,除視力障礙外常伴有全身癥狀或多個器官損害。
弓形蟲感染 非獨寵物之禍
雖然飼養寵物可能感染弓形蟲,但這絕非飼養寵物所獨有。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能傳染弓形蟲。人類的弓形蟲感染主要有以下途徑。
1.經口感染:動物之間捕食和人吃未經煮熟的肉類、飲生水,是主要的感染來源,如狗肉可攜帶假包囊或包囊,人可因食用未煮熟的狗肉感染。有人在牛奶、雞蛋中也發現本蟲。
2.通過血流經胎盤感染。
3.偶爾經昆蟲傳播。如蒼蠅、蟑螂等昆蟲的機械性攜帶。
4.通過輸血、器官移植傳播。
5.接觸動物(寵物)。一些家畜的痰液、唾液、眼鼻分泌物和尿液中分離出滋養體。如貓糞便可攜帶卵囊,隨糞便排出,污染環境。
家有寵物 準媽媽孕前要檢查
飼養寵物的女性在懷孕前,要做一項叫作“TORCH”的化驗或做弓形蟲檢查,以確定有沒有感染弓形蟲。如果檢驗顯示已經感染過弓形蟲,則不用擔心,因為女主人體內已經產生了抗體;如果顯示從未感染過,則表明沒有免疫力,那就要在整個懷孕期間盡可能不養貓、慎養狗,并且注意自己的飲食衛生;如果化驗結果顯示正在感染,則暫時不能懷孕;如果在懷孕3個月內,孕婦的弓形蟲或TORCH檢驗顯示感染了弓形蟲,應立即中止妊娠,因為這對胎兒的發育影響較為嚴重。喜愛寵物的孕婦,有條件者寵物也應做弓形蟲和TORCH檢查。
家無寵物 準媽媽也不要掉以輕心
所有的人對弓形蟲均易感,特別是免疫力低的孕婦、嬰兒、牲畜屠宰人員、肉類銷售人員和接觸弓形蟲的醫務人員,即使家中沒有寵物也不能掉以輕心。可采取如下預防措施。
1.做好飲食衛生,足夠的烹飪時間,吃熟食,喝開水,不食用未經消毒的奶制品、雞蛋,蔬菜、水果都要洗干凈。防止病從口入是預防弓形蟲病最主要、最可行、最簡單、最經濟而且最有效的措施。弓形蟲對外界理化環境的抵抗力很強,但包囊對溫度敏感,有人觀察其在50℃條件下15分鐘即喪失活性,卵囊在80℃條件下1分鐘死亡。
2.食生肉或半生肉、飲生水是感染弓形蟲的主要途徑,因此,吃涮肉、火鍋時盡可能地增加涮肉時間,切生肉與熟食的刀和砧板要分開。
3.做好食品、飲水的保管、存儲,防止蒼蠅、蟑螂等昆蟲接觸。
4. 做好孕前孕期檢查,治療弓形蟲感染。
5. 對輸血者和器官供給者進行弓形蟲常規檢查。
6. 不養貓,慎養狗。
寵物慎養 和平共處有原則
對于貓在弓形蟲傳播中的作用,學界尚有不同意見,但是飼養寵物可能增加感染弓形蟲的機會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為了寶寶的健康,提倡準孕婦、孕婦不養寵物。那些不愿意忍痛割愛的女士一定要“慎養”。
1.家貓感染弓形蟲的途徑通常是食用死老鼠、鼴鼠、松鼠或其它被感染的小動物,故住在室內、從未與老鼠接觸過的貓被傳染的機會極少。因此,一定要選擇養沒有吃過這些小動物的貓;不要讓貓經常到室外。
2.貓糞便攜帶卵囊排出到外界,但卵囊需在外界適宜條件下,經2~20天的發育才能成熟,才具有感染性,因此要及時處理貓糞,最好每天都處理,以深埋為佳。
3.不要養成讓貓隨便臥在沙發、主人被褥及身上的習慣,貓臥過的衣服、被褥,應用開水浸泡、沙發要用3.5%碘酒擦干凈。
4.養成不讓寵物舔手,不與寵物過度親密接觸的習慣。
5.孕前、孕中盡可能地減少或不遛狗,不讓狗與外界接觸攜帶回卵囊。
6.定期帶寵物到獸醫院檢查弓形蟲感染,并進行殺蟲治療。
7.接觸生肉、接觸寵物和生肉后最好將手在1%來蘇爾中浸泡兩三分鐘或用3.5%碘酒擦手(一般自來水和肥皂不易殺死它們)。
8.進行力所能及的鍛煉,多食用可提高免疫力的蔬菜,如茄子、海帶、苦瓜、蘑菇、絲瓜、芹菜、胡蘿卜、地瓜(別名紅薯、甘薯、白薯)、木耳、南瓜、獼猴桃、麥麩等,盡可能地提高準孕婦、孕婦的免疫力,比不養貓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