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建模環境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近些年來,霧霾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有研究表明,溫室效應、霧霾等環境問題的出現與化石能源的燃燒有著很大的關系,環境問題極大的影響居民的生產生活,解決環境問題變得極為緊迫。本文研究分析影響消費者接受新產品的因素,結合廣義Bass模型構建理論概念模型,利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研究電動汽車在社會內外動力和相關約束條件下發展變化規律,給政府提出相關建議意見,促進電動汽車的市場擴散,對于緩解能源緊張和解決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Bass模型的文獻綜述
Bass在1969年,提出了Bass模型,這個模型完整的考慮了影響消費者采購決策的內部和外部影響因素。Bass模型適用于研究首次采用新產品。根據Rogers的創新擴散理論,Bass 認為一些采用者的決定取決于新產品本身的因素的影響而不受其他采用者的影響;而另外一些采用者做決定時會受到市場上其他成員的影響。楊衛(2016)運用BASS模型預測了西安市未來10年的電動汽車保有量情況。曾鳴(2013)利用 Bass 模型對我國 2020 年基準油價和高油價情況下的電動汽車保有量進行了預測。 預測結果表明,我國電動汽車在未來 10 年會有較快的發展速度, 汽油價格的上漲會促進電動汽車的推廣。
三、系統動力學及其在新產品擴散中的應用
系統動力學適用于研究復雜系統內各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強調系統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發展變化。系統動力學建模的過程是分析系統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首先構成因果回路圖。因果回路圖可以清晰的表示出系統的反饋結構。其次,通過將各變量分類,可以分成水平變量、輔助變量、速率變量等變量構建系統動力學存量流量圖。最后,建立各因素之間的數學關系。通過系統動力學軟件對系統進行仿真模擬分析。本文使用的系統動力學軟件是Vensim。
四、本模型采取的因素
通過已有文獻和調查報告對影響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因素的分析,本文將影響因素歸結為三大類:經濟性因素、技術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經濟性因素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論主要考慮購買價格、使用成本等因素;基于創新產品技術具有的特點本文考慮的技術性因素主要是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節能性、續航里程以及電池的壽命等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基礎設施的便利性和電動汽車售后服務這兩個因素。
五、市場效能X(t)隨時間變化建模
本文從經濟性因素、技術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三個方面定性分析了影響X(t)的因素,本節將運用廣義Bass模型定量的從以上三個方面建立本文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并對其中重要的方程式以及?⑹?進行解釋說明。
購買價格和使用成本會影響市場效能X(t)的變化。其中電動汽車的建議零售價格去除政府的補貼后是消費者實際的購買價格,本文主要考慮電池成本和其他零部件成本對建議零售價格的影響;使用成本本文只考慮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的加能成本,通過電力價格、電動汽車百公里耗能以及年行駛里程測算消費者年平均的使用成本。
六、政府推廣作用建模
電動汽車市場擴散初期,消費者認知程度比較低,汽車制造廠商并不具備成熟的技術,多方面不利的因素導致市場陷入緩慢發展的階段。政府需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利于消費者和汽車企業的優惠政策,從而可以打破發展緩慢的局面,促進電動汽車的市場擴散,我國近些年來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的政策,給予了電動汽車發展足夠的重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55-01
我國人口基數大,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環境污染較嚴重是目前影響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這樣的形勢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將更加緊迫,保護環境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是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涉及經濟學、生態學、地理學、系統學、社會學及計算機科學等相關領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如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相關理論和技術方法,并能熟練運用于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培養他們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就業和社會的需要,將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通過多年的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經驗和相關文獻表明:實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學需要,在教學計劃安排、教學模式、教學考核上進行探討,適應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調整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效果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內容豐富,包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生態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規、數學模擬等相關專業知識,這些知識理論性強,掌握這些理論有利于對環境規劃與管理理論知識的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在做教學計劃安排時需要考慮和這些理論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做好教學計劃的相應調整,其中有些主干課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課程,環境規劃與管理里涉及的相關內容也較多。從環境專業整體計劃出發,“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可以與其他專業課同時開設,一般安排在第6學期,也可以放在第7學期前半學期,這樣學生獲得相應的專業理論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論內容,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環境問題能力,從而達到較好教學效果。
二、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有利于基本理論的掌握和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內容第一部分為基本理論,如“人-地系統理論”、“復合生態理論”、“空間結構理論”、“循環經濟理論”、“環境承載力理論”,授課時如果按照書本進度講授理論,學生學起來就會顯得枯燥無味,理論內容掌握不透。在進行教學計劃安排上,可以將這些理論穿插在后面章節內容講解,結合實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理解理論,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因時間和課時原因,結合專業需求有些理論可以重點講解,有些理論可以讓同學們自學,這樣精選理論內容,強化應用知識。
其次,簡化技術方法,強化應用。對環境規劃與管理中所涉及的數學方法,如回歸預測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總量控制技術方法如數學規劃法,可持續發展評判方法如生態足跡法,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方法,這些技術方法幾乎是模型構建起來的經驗公式,調整部分內容在水環境、大氣環境規劃中進行講授,在講授課程時可以簡化模型,利用實踐應用實例歸納講授,在實際環境規劃與管理中進行分析,加強應用與理解。
對于不同專業根據學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論和技術方法可以進行有選擇的講授,以突出學科特點,講授課程理論內容時對其基本概念和理論,貫徹少而精原則。選擇具有普遍意義和較高實用價值的環境規劃與管理技術方法和主要理論為教學重點。比如對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來說,環境規劃與管理的重點內容結合土地資源規劃、生態規劃、城鎮規劃的應用進行講解。同時,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專業就業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識面,加大與交叉學科的聯系,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分量和進度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加強案例教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案例教學是通過實際案例或專題的講授、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知識技能,學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專業課,包括環境影響與評價、環境預測、數學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土地資源、生態規劃等相關知識,具有很強的現實經濟與文化背景。對教師而言,按照書本內容進行講解,不利于理論和技術方法的理解,如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將書本內容在實例分析中體現出來,這樣學生既學會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內容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一)案例選擇是教學別要注意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選擇自己科研項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結合當今社會熱點的實際環境問題進行分析,將書本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與工程實際相結合,把干癟、抽象的東西轉化為生動、具體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
(二)圍繞重點內容分析實際環境規劃與管理問題,提出規劃與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實例如何應用書本理論,對學生了解實際環境規劃與管理問題起因、分析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所選實例應是人們關注的熱點環境問題,學生會更感興趣。介紹實例時,注重分析相關環境管理方法、措施,將相關類型問題進行歸納,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誤用。
(三)根據講授案例重難點,講授過程中采用討論與提問相結合方式。比如在教學中圍繞城市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教師講授重點、難點、疑點,結合城鎮綜合整治規劃與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調查的背景資料,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鼓勵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間進行規劃模式、管理方法的辯論,通過比較綜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練運用規劃與管理理論,如空間結構理論、復合生態理論、環境承載力理論。討論時教師注重啟發規劃理論的運用,進行“畫龍點睛”式的引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綜合應變能力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理論性、系統性、綜合性較強,環境問題因為多變性,分析問題時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解決結果,亂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結果。為提高綜合應用能力,擴大就業面,其考核方法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問題的多方面分析結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實例分析為主的開卷考核,也可以課程大作業或課程設計的方式進行考核。使學生真正掌握有關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方法、解決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關鍵詞: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煤礦;生產效率;
0、前言
煤礦生產是國家能源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煤礦生產效率直接關系到煤礦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社會競爭力。在煤礦生產過程中,應用先進的科學成果能夠明顯促進煤礦生產的效率。其中,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在煤礦生產領域已經大放異彩,本研究就針對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對煤礦生產效率的影響進行探討。
1、計算機仿真技術的原理分析
隨著市場對計算機技術要求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新型的計算機技術不斷出現,其類型大致可以分為軟件技術、硬件技術和軟硬件結合的技術,三者的應用范圍各有不同。對于計算機仿真技術來說,它是屬于軟件和硬件結合的技術,在日常的生產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起著提高生產效率和節約生產成本的作用。
1.1計算機仿真技術的技術要求
作為一個軟硬件結合的技術,計算機仿真技術需要在軟件上進行數據處理和圖像仿真,在硬件上主要是使用影像拍攝設備,通過影像采集和數據處理,并實現對事物的還原處理。在計算機仿真技術中,需要外部數據采集設備進行信息輸入,內部的仿真軟件進行數據轉換和識別。在實踐應用過程中需要從三方面保證計算機仿真技術保證生產要求。外接設備,主要起到數據采集作用的設備,在進行數據采集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數據的準備性;仿真軟件,在采集到的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圖像處理和數據定位,這些數據的處理為仿真技術的實現打下基礎;模擬技術,將處理后的數據進行圖像化和定位化,通過一定的計算機處理和數學模型分析,實現對外部事物的仿真模擬。
1.2計算機仿真技術的技術原理
計算機仿真軟件的開發是實現仿真技術的最后一步,也是直接影響仿真效果的主要因素,要實現良好的計算機仿真效果就需要通過數學建模,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計算,實現不同的模型架構,從而實現仿真效果。計算機仿真軟件一般是在裝有Linux的操作系統中進行開發,以此盡可能保證數據的穩定和軟件調試工作的便利,在編程語言的選擇上一般使用Java語言,因為后期仿真軟件開發完成應用時常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運行,采用Java是為了方便進行跨平臺操作。在仿真軟件的開發過程中,需要進行實際的生產需求考察,了解生產實踐過程需要什么樣的仿真軟件,對仿真軟件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條件的要求等,之后在進行軟件的針對性開發。在軟件的開發和調試過程中可使用數學模型作為處理的樣本進行測試。對于不同環境下的生產操作需要建立不同的數學模型,以盡可能適應多種復雜應用條件下的仿真模擬要求。對于外界設備的影像數據采集除了需要保證影像的清晰度,還需要做好外界設備和計算機接口的技術對接,開發能夠穩定運行的軟件,保證接口能夠滿足日常高流量的數據傳輸問題,避免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出現數據丟失和失真現象,影響最終呈現的計算機仿真效果。在仿真模擬技術的實現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仿真,另一部分是模擬。仿真過程需要對經過處理的數據進行建模,實現基本的邏輯架構。而模擬技術不同于對現實事物的處理,需要利用三維立體數據處理和圖像圖形技術對原有的事物進行再現。在計算機模擬技術中,需要的技術指標更加嚴格,而且適合在包括房地產開發和空間設計等領域應用。因此,可以說模擬技術是仿真技術的升級版,模擬技術是對仿真技術的升華。
2、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對煤礦生產效率的影響
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應用在煤礦生產中必然會對生產過程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具體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提高了煤礦的生產效率。應用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首先需要對煤礦礦井生產作業的環境進行分析,通過對礦井生產作業面的影像采集,經過計算機傳輸并通過仿真模擬軟件的處理之后產生較明確的仿真模擬圖像,能夠對井下環境做出細致準確的分析,了解井下的地質條件,從而制定正確的煤礦開采方案,提高煤礦開采的科學性和效率。在傳統的井下煤礦開采過程中只能通過技術人員下礦井進行實地的技術勘察,往往受制于井下環境和人員經驗的限制,無法準確而全面的對井下環境進行地質勘察,不能真正發揮出指導礦井下生產作業的作用,煤礦生產過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運用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后能夠將影像資料真實仿真模擬呈現到地面專家團隊的屏幕中,集中眾人的智慧分析出井下可能存在的地質問題和作業環境問題,從而提出正確的生產設備擺放和生產設備作業強度的要求,在保證井下生產安全的情況下,科學生產保證持續高水平的生產效率,避免因對井下情況不清楚造成的生產進步遲滯的情況。例如在井下通風系統中采用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通過對網絡圖進行繪制,首先收集巷道和通風的原始數據,了解巷道的各項基礎數據,并據此繪制出通風系統圖樣,將各個監測點進行編號標注。之后利用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進行仿真模擬,參數輸入完成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參數修正和模型完善。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在煤礦生產中應用進一步推動了礦井的機械化生產水平,通過計算機仿真計算對井下情況的實時傳輸和仿真模擬,隨時隨地了解井下的操作情況并指導井下自動化生產機械進行生產調整,原本很多需要人工下井操作的項目通過影像的仿真模擬,用機械代替人工操作,提高了井下作業的效率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從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煤礦生產的效率。
3、結語
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直接應用于煤礦生產的關鍵過程中,外接設備、仿真軟件、模擬技術三個部分共同完成了全部的計算機仿真模擬過程,通過對井下地質條件的全面細致勘察指導井下進行科學生產,減少了需要人工下井進行操作的項目,推動了煤礦生產工作的機械化程度,提高煤礦生產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苑穎.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對煤礦生產效率的影響分析[J].電子制作,2014,20:197-198.
[2]王寶英,彭克發.基于計算機仿真的煤炭礦區節能減排動力學研究[J].煤炭技術,2013,11:13-14.
關鍵詞 DPSRC框架;城市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空間分異
中圖分類號 X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5-0086-04
工業化與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背景針對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1~2],盡管大多數學者在環境健康與環境風險角度趨于共識,但其自身的定義和評價方法與評價模型在不同學者間存在差異[3~4]。
1 城市環境評價模型
1.1 當前城市環境評價模型
目前國內外環境評價的模型框架通常有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提出來PSR模型、DSR模型以及歐洲環境署提出的DPSIR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等模型[5~7]。這些模型都是以因果關系為基礎的環境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
PSR、DSR、DPSIR這些模型都是來源于壓力―響應(PressureResponse)模型,能夠清晰的反應環境指標體系中指標間的因果關系。他們的共同點是:①環境影響力;②環境因子改變的結果;③環境改變的社會反應。PSR、DSR、DPSIR的區別在于他們在因果鏈上的分級程度不同。
1.2 DPSRC模型
DPSRC[8]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ResponseControl,驅動力―壓力―狀態―響應―控制)是一種因果網絡模型,DPSRC模型框架如圖2所示:[HJ*4]圖2 DPSRC框架
Fig.2 DPSRC framework
DPSRC模型中突出強調人在城市環境中的重要作用,較好地解決PSR、DSR、DPSIR模型中多重環境指標間的相互聯系。一個簡單的城市環境的因果關系網如圖3所示:DPSRC模型能夠處理現實生活中多重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因果關系網,表現城市環境多重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區域的環境空間分異。
2 大連城市環境空間特征分異
環境具有綜合性、動態性、地域性、不可逆性、長期性以及戰略性等特點,需要引入地理信息和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特征是具有空間建模、空間分析、數據處理、成果[HJ*4]圖3 一個簡單的城市環境因果網
Fig.3 A simplified causal network of urban environment
表達等方面的優勢;遙感適合大范圍動態監測。筆者以為,基于地理信息系統與DPSRC模型的大連城市環境評價流程可概括為五個階段:一是地理信息基礎地圖的建立與評價指標體系的確立;二是城市環境指標的量化處理和 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三是城市環境矢量網格數據庫的建立和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四是城市環境綜合指數的計算、城市環境空間特征分異與城市環境分區;五是城市環境空間決策與管理(見圖4)。 楊?俊等:基于DPRSC模型的大連城市環境空間分異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5期2.1 城市環境的指標體系
DPSRC模型框架為城市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城市環境狀況是人文因子和自然因子共同影響的結果。根據系統性、指標選擇的獨立性、可比性、真實性和實用性,考慮到資料收集的可能性,在廣泛研究國內外城市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案例基礎上,根據2005年大連市野外調查和收集的最新資料,按照模糊層次分析法(AHP)的方法構建了基于DPSRC模型的大連城市環境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2 圖形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基礎圖形數據為1998年大連市區地形圖, 2003年更新大連市區1∶10000交通圖,2005年更新大連市區行政區劃圖;2003年大連市區2.5 m加10 mSPOT5圖像;基礎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大連國土資源與房屋局和大連市交通局外業調查數據,以及大連市統計年鑒。
2.2.1 數據處理與分析
基礎的圖形數據矢量化處理,遙感圖像正射處理處理,社會經濟數據庫建立,外業調查數據庫的建立。城市環境指標按照相關的模型結合GIS技術實現環境指標的空間分析,其中的模型有:人口空間離散化模型、反距離權重模型、趨勢擴展模型、引力模型、緩沖區模型等,在MapInfo、Vertical Mapper、ArcGIS等商業GIS軟件包中含有這些分析模型。
2.2.2 數據指標標準化
用于測度環境狀況的指標分為兩種情況:越大越安全的指標(如綠化率)和越小越安全的指標(大氣環境質量)。為了綜合評價,在對不同量綱指標的初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時應把所有的指標數值轉換成統一的含義,因此,參評因子的標準化量化公式為:
對于越大越安全的指標:Xj=(Xi-Xmin)/(Xmax-Xmin);
對于越小越安全的指標:Xj=(Xmax-Xi)/(Xmax-Xmin);
其中,Xi為實測值,Xj為標準化后的數值,Xmax和Xmin分別為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化后的指標還需要依據相關科學研究成果對參評因子標準化值及其評判等級對量化數據做出相應的修正和調整。
2.3 城市環境網格數據建立
2.3.1 指標權重計算
環境評價涉及到多級賦權,因此采用模糊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這種方法是采用模糊數學來改善AHP法的判斷矩陣尺度,可避免多個指標同時賦權的混亂,并能提高評價的準確性,更好地擬合實際環境問題。首先運用層次分析法將任一層次上的各因子兩兩比較,構造比較判斷矩陣,通過專家權衡,兩兩比較判斷各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然后用求和法計算權重,其比較結果用L.Saaty的1-9標度法[9]。
2.3.2 單元網格環境指數
3 大連城市環境分區
3.1 城市環境等級的判別確定
城市環境系統的結構、活力、組織能力、恢復力以及系統服務功能的機制極為復 雜,在實際研究工作中,通常在較大范圍和較大程度上采用定性的、模糊的和模擬的表征方法。城市環境綜合指數值需要采用極差標準化的方法,將城市環境綜合指數值轉換為等級值。根據大連城市環境數據庫,利用通過GIS空間疊置分析等GIS空間分析功能,對各單元格不同分值進行分類,環境指數越大,環境程度就越高。依環境指數最小值與最大值就可確定環境等級的判別指標。大連城市環境按照DPSRC框架各因子綜合指數分成5個類型區:當0≤S≤10,評價單元為環境不安全區;當10<S≤20,評價單元為環境較不安全區;當20<S≤30,評價單元為環境過渡區;當30<S≤40,評價單元為環境較安全區;當S>40,評價單元為環境安全區。[KG)]
3.2 大連城市環境空間差異與分析
在MapInfo下創建大連城市環境空間差異分布圖,如圖5所示。大連城市環境空間差異分析:環境安全區是沿大連市東部海岸,這里的自然植被保護較好,建筑物較少,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較完善;環境較安全區域是東部的商業發達區,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但人口較稠密以及自然環境較好,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較欠缺的西部生態區;環境過渡區是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較欠缺,人口較稠密,有些小的工廠;環境較不安全區主要是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較欠缺,人口較稠密,交通條件較差,工廠較多;環境不安全區主要是東北部大型的石化工廠以及垃圾處理場,人口較稠密,交通條件較差。
4 結 論
以PSR、DSR、DPSIR模型研究城市環境系統簡單直接,可以為城市環境系統管理提供依據,它更強調線性關系,卻忽視了在現實世界中實際存在的復雜性(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的關系)問題。文章用DPSRC模型較好的解決多重環境指標間的相互聯系,突出人在城市環境系統中的核心調節作用,為城市決策者正確分析與決策城市環境化發展方向提供科學而直觀的依據。
所建評價模型具有一般性,可用于不同區域環境因子的評價與比較,但是有些環節處理不太理想:一是城市環境評價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級別標準的科學判定,對于某些指標,可以依據相關科學研究成果確立其級別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但是還有大量的指標仍然需要多學科的深入研究;二是在城市環境的評價過程中,可以依據景觀生態學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遙感圖像以空間的形式表達評價結果,并可對其影響因子進行動態監測和動態評價,進行環境的預測與預警分析,構建起城市環境評價、預測和預警的完整體系。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施曉清,趙景柱,歐陽志云.城市環境及其動態評價方法[J].生態學報, 2005,25(12):3237~3243.[Shi Xiaoqing, Zhao Jingzhu, Ouyang Zhiyun. Urban EcoSecurity and its Dynamic Assessment method[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12):3237~3243.]
[2]UM Mrtberg,BBalfors,WC Knol. Landscape Ecological Assessment: A tool for Integrating Biodiversity Issues i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lann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 82(4): 457~470.
[3]Xiao D N ,Cheng W B,Meng F L. On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ontents of Ecological Security[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2,13(3):354~358.
[4]N Pirrone,G Trombino,S Cinnirella,et al. The Driver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DPSIR) Approach for Integrated CatchmentCoastal Zone Management: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to the Po CatchmentAdriatic Sea Coastal Zone System[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5(2):111~137.
[5]A P Karageorgis, MS Skourtos,V Kapsimalis,et a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Watershed Management Within the DPSIR Framework: Axios River Catchment and Thermaikos Gulf[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5, 5(2):138~160.
[6]劉耀彬,李仁東,宋學鋒.城市化與城市生態環境關系研究綜述與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3):55~60.[Liu Yaobin,Li Rendong,Liu Xuefeng.Summarary and comment of the correlation study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ecoenvironment[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15(3):55~60.]
[7]David Niemeijer,Rudolf S. de Groot. Framing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Moving From Causal Chains to Causal Networks[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6.
[8]丁德文,徐惠民,楊俊.人海關系與海岸帶系統科學[R].大連輕工業學院,2005.[Ding Dewen,Xu Huimin,Yang Jun.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Sea and System Science of Coastal Zone [R]. Dalian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2005.]
關鍵詞:電子商務;網絡財會;問題;措施;發展趨勢
一、引言
21世紀,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了主流貿易手段,而且是在商品貿易形式中出現的新興的業務方法,已逐漸滲透到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電子商務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交易載體,這種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載體改變了傳統的交易方式,促使金融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絡金融是一個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由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集成的在線管理,實現財務和業務的協同效應,是一種為各種遠程管理操作和處理的新的財務管理模型。網絡會計是一個基于網絡環境會計信息系統,進行企業財務會計服務,實現遠程處理,支持電子文檔和電子貨幣化處理方法。互聯網具有很多不確定和不穩定的特點,其實他在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和便捷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問題。許多專注于會計影響分析,很少涉及的電子商務網絡財務會計的開發和建設。相比之下,突出會計研究的發展,則是本文特點之所在。
二、電子商務環境給財務會計提出的新挑戰
(一)交易過程無紙化
無紙化涉及到會計數據電子化的安全問題。電子商務形式下會計數據是以電子信號的形式保留在磁盤或光盤里,但是,電子數據被非法修改可以做到不留竄改痕跡,使得企業對電子數據安全性存在疑慮;同時法律能否接受計算機記錄的電子會計數據(無紙化數據)作為有效的證據,已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中國目還必須將會計憑證打印裝訂以備核查。
(二)電子原始會計信息數據處理方式的變更
電子原始數據生成的確認,即電子簽字問題;交易業務數據保存管理的安全性和電子數據傳遞過程的可靠性都是電子商務環境下財務會計面臨的新難題。
(三)會計信息安全面臨挑戰
如何保障安全的電子商務活動是電子商務研究的核心。會計信息的安全性最終歸結為會計信息的失效的問題。許多問題在電子商務中,安全已經成為可靠的電子商務環境問題的發展瓶頸,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如自然災害、人為的原因、硬件故障、軟件故障和數據的安全性等。
三、電子商務網絡財務會計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會計主體虛擬化問題
會計主體是指所服務的對象。傳統的會計主體是一個實在的經濟單位實體。而在電子化商務進程中,虛擬的會計主體應運而生。在電子商務時代,網絡會計主體完全借助于電腦無形化、無紙化運作,無疑是一些沒有場地、沒有明確辦公地點,甚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化了的網絡公司、網際公司。也就是說,網絡會計主體的虛擬化處于一種模糊狀態,這些虛擬的網上企業、網際企業以新的經濟形態形成網絡經濟主體。虛擬化的會計主體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結合市場變化,迅速快捷地分分合合,甚至發生消失。其虛擬性難以辨認,值得深思。
(二)會計國際化的發展問題
電子商務的世界,世界經濟的國家之間的距離縮小成一個。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實現巨資在世界各地流動,以提高資本流動的范圍和強度。站穩在國際舞臺上,風暴在國際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需要有一個強大的立足點,但還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淘汰落后產能和技術,繼續加強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發展。哪里有巨額資金?只有少數企業能夠依靠自己的盈利或累計借款國內金融機構的支持,大多數公司需要籌集資金,以國際化發展,這使得一個樣的國際法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資金借貸。
(三)電子商務網絡會計的環境安全問題
隨著網絡技術、電子商務技術以經營的形式數據、電子文檔的快速發展,占網絡操作使用帶來了許多新問題。互聯網的開放,使會計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脅。會計信息通過網絡傳輸,轉讓無形資產,安全風險識別,內部控制,內部審計較困難,易數字化原始憑證偽造,缺乏有效的會計業務,包括內存中的數據,不留任何痕跡,系統文件不可讀。數據輸入過程中指定的程序,電子數據處理存在潛在問題。
四、推動電子商務網絡財務會計發展措施
(一)加強電子商務財會網絡建設
目前,大多數公司都局限在局域網上開展業務,已經嚴重阻礙了電子商務,會計網絡播放性能。為此,披露應針對不同的受眾,網絡建設內容豐富,加速廣域方向。要繼續加大信息的傳輸范圍,開放金融信息傳遞渠道。在按照網絡會計職能,建立一個網絡平臺。主要有:互聯網,內聯網,外聯網,和其他通信網絡。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網絡的會計準則,不僅可以提供會計信息,而且還可以提供一切可能的會計方法。
(二)創建電子商務綜合運作網絡體系
實施電子商務網絡核心的財務會計管理,我們必須根據一個多用戶操作,采用現代管理技術,核算內容、核算方法和核算方法,從人的綜合經營網絡系統創建。實施會計,管理和決策的電子網絡,提高資金,成本和質量管理系統,數據庫,語言,系統化的數據共享,數據輸入。
(三)培養電子商務網絡會計專業人才
電子商務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技術人才的競爭,還應該包括電子商務流程的建模能力、網絡營銷能力、企業網站建設能力、能夠理解的商業模式等。演示網上銀行交易,請訪問電子商務網上營銷,網上訂貨和網上交易。通過模擬訓練,熟悉電子商務操作流程,參與虛擬經營活動,增加了虛擬的直接經驗。
(四)加強電子商務財會網絡監管
網絡監管問題也不容忽視,應用現代技術加強管制的監測功能,加強審計監督職能必不可少的。在高層次的計算機網絡背景下,高層次的財務管理,采用高等數學、統計學、運籌學、經濟學和其他方面的理論,利用計算機可以運行高層次的數學模型分析經濟活動,在深入了解和控制經濟發展和變化的內在的活動規律,尋求良性經濟管理解決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作者單位:南昌工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薇,淺談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網絡財務管理[J],財會研究,2011(01)
[2]鄧世平,淺談電子商務發展給財務會計帶來的新挑戰[J],經濟研究導刊,2011(31)
[3]黃俊玉,電子商務會計相關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12(02)
所謂數學思想方法,就是指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反映到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它是對數學事實與數學內容(表層知識)的本質與共性的認識(深層知識)。關于中學數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①符號化與對應思想,如換元思想、對應變換思想、函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②分類與集合思想,如分類思想、交集并集思想、補集思想;③公理化與系統思想,如公理化思想、結構思想、整體思想、分解組合思想;④統計思想,如隨機思想、統計調查思想、假設檢驗思想、量化思想;⑤化歸思想,如縱向化歸、橫向化歸、同向化歸、逆向化歸思想;⑥辯證思想,如對立統一思想、運動變化思想、最優化思想、極限思想。數學思想方法總是蘊含在具體的數學基本知識里,處于潛形態。作為教師,應該將深層知識揭示出來,將這些深層知識由潛形態轉變為顯形態,由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朦朧感受轉變為明晰的理解。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水平,培養學生機敏及逆向的思維,又能激發學生猜測和創造的能力,并由此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
一、在數學應用和聯系實際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高中數學課程的性質中談道:“對于認識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社會實踐是重要的獲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學生通過對事物的觀察、了解并親身參與取得第一手資料,可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數學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選擇判斷能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對形成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驗證和發展,進一步加深理性認識。數學探索能力是數學思維能力中最富有創造性的要素,也是較難培養和發展的要素。探索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提出設想、驗證設想、修正和發展設想的過程,在數學中,它表現在提出數學問題、探索解題途徑、得出數學結論、尋找解題規律等一系列有意義的發現活動之中。
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對于高中學生而言,要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例如讓學生嘗試研究“銀行存款利息和利稅的調查”:先讓學生制定調查研究專題,從教科書、課外閱讀書以及網絡中查找有關銀行存款利息和利稅的內容,由學生自己根據實際需要,分組到不同的銀行進行原始數據的搜集,通過對原始數據的分析、整理,建立一個數學模型。在研究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使他們發現了研究數學的樂趣,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在抽象問題的探索中運用數學思想方法
提倡學生問,還要善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地深化思維,增強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并希望能夠上升為一種自覺地對客觀事物中蘊藏的一些數學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1.1找出存在問題
以往的高校培養模式中,受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思想觀念的影響,普遍存在著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的現象,具體表現在:實驗教學的目標不是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直接教學目標,而是以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熟練掌握某種操作技能為目的;實驗教學內容過度依附于理論教學,演示性、驗證性的實驗類型較多,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較少;實驗教材落后,未跟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教學過程強調模仿和訓練,學生只需要按照實驗教材規定的實驗方案、儀器、設備和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和記錄實驗結果即可,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只是被動參與,沒有主動思考。環境科學與工程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且發展十分迅速,領域在不斷擴大,熱點問題不斷涌現,學科水平提升很快,但在本科教學中也普遍存在前述問題,亟待確立新的培養模式,開拓新的培養方法[6-7]。
1.2確立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為適應學科發展和社會服務的要求,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調動學生潛能、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不斷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8],摸索出了一套創新能力培養模式。該模式可歸納為“頂天”、“立地”式,即:一方面依托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教學科研平臺和環境學院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將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鼓勵學生早期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訓練,實現“頂天”;另一方面將實驗教學與工程應用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暑期學校的生產實習和實踐教學活動,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和中試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象牙塔、關愛自然、服務公眾、回報社會,鍛煉學生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立地”。
2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式
2.1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內容
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堅持實驗教學內容與我國環保形勢和國際學術前沿接軌,鼓勵實驗教師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實驗改革研究,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的內容。如:早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的實驗室主任孔令仁教授就將自己的“光化學氧化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研究成果轉化到專業實驗課“環境化學實驗”中,開發了“萘水溶液中的光化學氧化實驗”、“產生柱法測定萘水的溶解度”等新實驗,近年還把新開發的“多功能光降解儀器”應用到教學實驗中;楊柳燕教授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轉化成“環境微生物學實驗”中“有機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高效脫酚菌的分離和篩選實驗”,并將Ames試驗轉化為“鼠傷寒沙門氏菌/哺乳動物肝微粒體致突變性實驗”;孫成教授把新技術“雙波長與導數光譜法”應用到專業基礎實驗課“環境監測實驗”中,開發了新實驗“雙波長與導數光譜法測定廢水中苯酚與2,4-二硝基苯酚”;高士祥教授將其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環糊精對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機理研究”的部分內容編寫成研究性實驗———“增溶實驗”,應用于低年級學生的開放性實驗中,等等。
2.2本科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南京大學自2007年4月起全面啟動了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由本科學生個人或創新團隊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自主設計并完成實驗。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在學校投入專項經費、設立創新訓練指導中心的基礎上,追加投入經費和人員指導,構建了完整的國家、省、校、院系四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體系,積極組織學生申報,學生也展現出較高的科研熱情和良好的實踐能力。3年來累計申報通過65項,支持總經費26.7萬元。其中2007年獲得國家級、省級重點支持的7項,校級項目8項;2008年獲得國家級、省級重點支持的7項,校級項目15項;2009年目前已獲得省級1項,校級14項。迄今已結題16項,獲得國家級優秀3項。
2.3開放性實驗
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根據低年級學生主要接受化學、生物、物理等基礎實驗訓練的特點,依據學校“優化課內”,“強化課外”的教學原則,為浦口校區一二年級學生開放實驗室,設置開放性實驗,提高低年級學生對專業的認識。開放實驗的內容及手段均綜合了多門學科,是集基礎知識、學科前沿動態與實際應用為一體的綜合性實驗。其中包括:小麥受重金屬脅迫實驗研究、工業廢水實驗室模擬多級處理實驗、浦園室內外環境空氣污染檢測與控制研究、浦園水體富營養化檢測與控制研究等12項實驗項目。參加學生120人次/年,并提交相應實驗報告及論文[9-10]。
2.4本科生導師制度
為強化科研與教學的相互滲透,鼓勵學生早期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訓練,環境學院設立了本科生導師制度,吸納本科生在二三年級即可自主選擇導師、參與導師承擔的重大課題的研究,并對本科生開放重點實驗室、資料室,提倡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作進行實驗和研究活動,鼓勵本科生學研結合,積極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在本科學習階段,很多學生受益于創新性實驗計劃和本科生導師制度,發表了學術論文,參與了專利申請。近年來,本科生37篇,其中SCI論文10篇。
2.5本科畢業論文和設計與導師科研課題掛鉤
多數本科生畢業論文和設計均從導師承擔的課題中選題,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學術前沿。根據近3年的統計,41%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來自指導老師承擔的國家級課題,29%來自省部級項目。
3實驗教學與工程應用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
環境科學與工程是應用性極強、與社會密切相關的學科,承擔著解決經濟發展中必然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的重任。因此,實驗教學中心突出理論教學與實際工程和社會應用的結合,鼓勵學生走出象牙塔[11-12],通過多種方式達到關愛自然、服務公眾、回報社會的目的。
3.1暑期學校
南京大學自2003年起實行3學期制,在暑期舉辦5周時間的暑期學校,著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心承擔了環境學院“暑期學校”的教學任務,通過聘請國內外學者開設專題課及講座、安排研究型實驗、組織數學建模等競賽培訓、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以及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并通過指導學生完成實習報告、小學期總結或撰寫學術小論文等,提高綜合能力。
3.2教學實習
中心與多家科研院所、企業、環保管理部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擁有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接觸工程和社會的機會。這些基地包括: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太湖生態系統實驗站、中石化揚子石化水廠、南京大學宜興環保科技研發中心、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常州市環境保護局、江蘇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蘇三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等。這些實習基地均有良好的設施、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教學實習工作規范化、制度化,能滿足不同專業教學實習的要求。其中南京大學宜興環保科技研發中心為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提供中試基地,成為實驗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3.3暑期社會實踐
暑期社會實踐是鍛煉學生能力、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手段,學生經過社會實踐的洗禮后能達到“長見識,增才干”的鍛煉效果。中心在學生實踐方面給予了很高的支持力度,連續3年被評為“南京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多支團隊和個人受到省級和校級表彰。以2008年為例,成功申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9個,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實踐任務,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濕地使者行動”、“綠色蒲公英”等實踐團均引起了當地公眾和媒體的關注和稱贊。
3.4環保協會活動
中心通過支持南京大學環境保護協會的活動,在學生中開展各類環境主題活動,同時加強學生對外交流,服務于社會。如開展各類環保知識講座;組織“綠色”系列活動———與南京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合作在校內以及紫金山開展垃圾清理志愿服務;在南京市梅花山以及揚州市開展環境風險與人身健康調研系列活動;組織綠色活動、濕地使者行動等品牌活動。
3.5實驗教學開到海外
為拓展人才培養視野,中心致力于本科生國際交流合作,將實驗教學的課堂開到海外。
(1)本科生赴海外著名大學插班學習。每年均有人數不等的學生派到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芬蘭和香港等地學習和生活,直接接受國外著名大學的熏陶,培養實驗能力和國際化的眼光。
(2)赴美科學實踐之旅。聯合美國自然科學研究院和美國圣約瑟夫大學于2008年8月共同組織了一支包括2名教授、2名博士生、2名碩士生和8名本科生的學習交流團隊,赴美國費城等地參加了為期20天的活動,以引導學生走出校園、邁出國門、接觸世界、開拓視野,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深入探究環境問題的根源和本質,努力探求解決當前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3)赴名古屋市、常州市污水處理廠參觀比較實踐。2008年8月,05級同學組團聯系并參觀了日本名古屋市的名古屋市寶神污水、污泥處理場、寶神廢物回收利用中心以及挖留污水處理廠,通過與名古屋污水處理廠與工作人員深入交流,就名古屋市污水處理事業發展、現狀、所面臨的難題以及處理工藝等展開討論,同時結合環境工程暑期實習前往常州市污水處理廠的生產實踐,比較了兩市污水處理發展情況,嘗試找出差距,并探究了中國在發展污水處理時的著力點,如何預防缺乏遠見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 政府監管;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博弈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4-0104-03
一、引言
伴隨21世紀我國經濟發展轉型逐漸步入新常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環境會計也在社會矚目下,逐步{入企業會計核算體系中,并發揮著環境相關信息傳遞和評價的作用。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卻不夠規范,錯報、漏報和隱瞞等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在提倡綠色發展的背景下,政府作為社會的“監管人”必須發揮引導和監管作用,通過引導促使企業有效地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然而,由于企業和政府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上存在沖突,一方面政府始終在政策上支持、行動上引導企業進行自覺有效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另一方面企業出于自身考慮很難做到真實披露。從博弈的視角來看,政府和企業這兩個主體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客觀上存在博弈關系。如何正確認識并利用這種博弈關系,使政府和企業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上建立合理的博弈機制,是目前環境會計學界較為關注的課題。
二、博弈的相關概述
博弈論,也稱為對策論,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1]。博弈論主要研究在一定條件和規則下,行為人各自選擇行動策略,在執行策略時各主體相互影響、依存和較量的問題。博弈論通過分析個體的行為,再加以預測未來行為,研究主體的最優行動策略。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博弈的情景,例如下棋、打牌等競技娛樂活動,比賽雙方都有自己的目標和利益,為實現自身效益最優,雙方必須在考慮對手所有可能策略的基礎上來選擇自己的方案。博弈論就是研究競爭主體間能否存在“雙方均不后悔”的最優方案,以及找到這個行為方案的數學理論和運行方法。
經濟博弈是研究經濟主體間利益競爭的博弈問題。現代社會中,各經濟主體的依存斗爭性完全符合博弈的條件,而博弈論也逐漸成為研究經濟主體策略選擇的有效工具[2]。博弈論中所及的基本要素,大體上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一)參與人
參與人,即局中人,在博弈中通過分析對方行動來進行決策,并同時會影響其他個體利益的決策結果的獨立承擔者。參與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體(如政府、企業等)。在博弈中一般假設個體是“經濟人”,只追求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對策略選擇一般都從自身利益角度來考慮。
(二)行動
行動是參與人在某個時點的決策變量。一局博弈中每個參與者所有可能采取的行動策略,可以組成一個行動集合,并根據各自的現實情況,在集合中選擇下一步方案。
(三)收益函數
收益函數是指參與人在執行行動集合中某一策略后獲得的效益。每個參與者的收益函數不僅表現了自身的收益,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他參與人的策略。
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一)模型假設
在實際經濟活動中,政府監督部門與企業是否有效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之間的“監督”博弈,最有可能出現的是混合戰略均衡,即監管部門和企業會以一定概率分別選取某種策略,所組成的策略集合會使雙方達到均衡[2]。基于政府與企業的博弈關系,建立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來模擬現實情況,并對納什均衡解進行分析。通常在建模前,首先應作出四個基本假設。
假設1:在模型中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都為“完全理性經濟人”,策略選擇都秉持利益最大化原則。
假設2:為更細致地模擬現實情況,設政府監管部門的收益函數由三部分構成:(1)監管成本即投入費用C,具體包括人工費用C1、制度制定成本C2和信息搜集成本C3等(由于求解不對成本部分作具體分析,所以在下文中均統一歸為C)。在政府實施監管之前發生的所有支出,都應計入成本費用中。(2)社會對政府監管能力的認可程度,即社會效益。企業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時政府收益應為O,屬于政府本職工作,所以不會帶來額外收益;若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錯報或隱瞞,則政府會受到公眾的指責,對當地政府的形象及官員的業績造成的損失等設為I,此時政府收益為-C-I2或-I1,顯然I1大于I2,政府無力監管對自身形象毀損更大。(3)政府對違反制度規定、未合法有效進行會計信息披露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的罰金為F。
假設3:企業有效地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時預期收益為i1;而企業錯誤披露信息且政府又未能盡職盡責監管時,企業的預期收益為i2(一般情況下i2>i1);在政府實施嚴格監管情況下,發現企業錯誤披露時,考慮污染罰金或企業由于不合理披露及其所帶來環境污染造成當地居民的指責和上報等聲譽損失h,則企業的預期收益為i2-F-h。長遠角度看,隨著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聲譽成本(非物質形態的成本)會大幅增加,對企業的影響長遠深刻[3]。
假設4:企業、政府雙方策略信息嚴格保密,嚴防對方采取政策而對自己不利。
(二)收益矩陣
針對政府監督部門與企業在能否有效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上的利益博弈,為實現雙方滿意度最高的策略,建立了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通過假設來模擬現實情況,制成表1的博弈矩陣,并列出雙方在有效披露和披露無效情形下,采取不同策略所獲得的具體收益。然后根據最終的均衡求解來探討雙方的利益變動,從而為政府有效地實施監管提出建議。
(三)模型求解與分析
通過對表1博弈矩陣進行分析,可以得出:
1.當F
2.當i2-F-h>i1時,企業有效披露時的收益始終小于披露無效時的收益,則企業的最佳策略是忽略社會責任,進行無效披露。
3.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當F
現實生活中,政府和企業都無法及時準確地判斷對方所采取的策略,通常情況下會采取混合策略來達到一種混合策略均衡。因此,無論哪一方轉變策略都不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5]。以下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進行分析:設x和y分別表示政府監管部門監管概率和企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概率,設企業在披露和不披露策略下期望收益為U■和U■。政府實施監管和不嚴格監管策略下期望收益為U■和U■。在達到混合納什均衡時,給定x,企業選擇有效披露(y=1)和披露無效(y=0)的期望收益應相等,即:U■(λ,1)=i1x+i2(1-x),U■=(i2-F-h)x+(i2-h)(1-x)
可得x*=(i2-i1-h)/F
同樣給定y,政府選擇嚴格監管(x=1)和監管失職(x=0)的期望收益應相等,即:
U■(1,y)=(-C)y+(1-y)(-C-I2+F)
U■(0,y)=(-I1)(1-y)
可得y*=1-C/(I1-I2+F)
x=x*=(i2-i1-h)/F=y=y*=1-C/(I1-I2+F)
式中I1為政府監管失職的期望收益;I2為政府嚴格監管的期望收益;C為政府監管成本;F為罰金;i1為企業有效披露時的期望收益;i2為企業不合理披露時的期望收益;h為企業不合理披露時的聲譽成本。
上式是納什均衡解即相關者的最佳策略組合,即給定一方的策略,此策略即可獲得最大化效益。若政府部門以x*的概率進行有效監管,企業以y*的概率進行信息披露,從x*=(i2-i1-h)/F來看,政府履行責任的概率與i1、i2、h和F相關。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當i2-i1-h越小,政府履行責任概率越高,而此時F+O(i2-i1-h)=i2-i1-h,若i2-i1-h趨于0,即在政府嚴格監管下企業有效披露和企業披露無效的預期收益之差等于0,企業在利益驅使下會選擇逃避披露,而政府監管機率也會趨于0。
2.若i2-i1-h相當大,為保持等式平衡,即必須設置較高的罰金F來對企業進行規范,此時政府也會加大嚴格監管力度。
3.從y*=1-C/(I1-I2+F)來看,當監管力度不同引起的預期收益差距越大,罰金越高,則企業自覺披露概率越高;反之,則企業會有較大概率選擇逃避披露。
4.從政府的監管成本C帶來的影響來看,若C越低,則政府監管積極性會上升,預期收益也會提高;反之,則政府實施監管困難,造成失職行為。
(二)建議
綜上所述,通過對上述博弈模型納什均衡解的分析可以得出,企業未進行有效披露收益i2越低、企業社會聲譽成本損失h越高,監管下罰款F越高,或企業進行有效披露時收益i1越高,政府監管成本C越低,企業越傾向于有效披露信息。若企業未有效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而政府又監管失職時的預期收益與企業有效披露時的預期收益相當時,企業就沒有理由不進行有效披露。
在分析政府與企業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博弈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建議:(1)政府對罰金的定位應高于大多數企業有效披露和無效披露信息之差的均值,從而起到強制威懾力的作用;(2)政府監管部門應加大技術創新,利用互聯網不斷改進監管方法,以實現監管成本最小化,運用“制度+科技”手段提升監督水平,搭建智能監督平臺;(3)政府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時,還應幫助企業樹立正確的競爭觀,自覺自愿履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殷子和,殷錚,張一.經濟博弈概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21-72.
[2] 黃濤.博弈論教程――理論與應用[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113-138.
[3] 劉鴻飛.企業社會責任的成本、社會責任聲譽和社會責任效益三者的模型初探[J].時代金融,2015(23):290-296.
[4] 朱?弗登博格,讓?梯若爾.博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0-26.
[5] 劉冬冬.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2(10):89-91.
[6] 杜興強.公司治理演進與會計信息披露監管――博弈分析與歷史證據[J]財經研究,2004(9):74-84.
[7] 劉海英.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綜述與展望[J].財會月刊,2011(2):67-69.
研究目標
開展沿海圍墾區水資源優化配置研究,是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的需要。在國內外水資源優化配置與聯合調度研究的現有基礎之上,實施江蘇沿海灘涂圍墾區水資源優化配置與聯合調度研究,為江蘇沿海灘涂水資源保障提供關鍵性技術,也為其他類似地區的水資源開發積累技術經驗。本研究的具體目標如下:a.依據江蘇沿海灘涂開發規劃,揭示出圍墾區各類水資源用戶的需求特性,提出需水綜合管理方案,實現需水精細化管理。b.根據江蘇沿海灘涂圍墾區各用戶的需水要求,并結合當地水資源特點,構建多水源多用戶多目標的水資源系統仿真模擬模型。c.實現當地水、過境水及遠距離調水的聯合優化調度,構建適合沿海圍墾區水資源配置方案的評價體系,提出圍墾區水資源配置優化方案,促進圍墾區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研究內容
江蘇沿海圍墾區淡水資源極度缺乏,建立高效安全的水資源保障體系是實現圍墾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唯一途徑,也是實現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2,27,28]。在分析沿海圍墾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蓄淡工程優化布局和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上,進行沿海圍墾區水資源優化配置與聯合調度研究,是建立江蘇沿海圍墾區水資源保障體系的必要環節。在充分了解圍墾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的同時,分析圍墾區水資源需求時空變化特征,運用圍墾區當地蓄水工程與遠距離調水的聯合調度技術以及多水源多用戶多目標聯合調控與分配技術,生成圍墾區不同水平年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不僅可以實現水資源在不同區域和用水戶之間的有效公平分配,而且可以實現對區域水循環及其影響的自然與社會諸因素進行整體調控。本研究圍繞以下幾方面內容展開研究:a.沿海圍墾區水資源需求分析與預測。結合江蘇沿海灘涂圍墾區發展規劃,了解沿海圍墾區各水資源用戶的需水要求,包括水量要求、水質要求及用水時間要求等,分析其在時程分配上和空間分布上的變化特性,預測不同發展水平年下江蘇沿海圍墾區在生活、生產和生態三方面的需水過程以及綜合需水過程,分別研究基于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排污總量控制以及多目標控制的沿海圍墾區需水管理技術與方法。b.沿海圍墾區多水源供水系統聯合調度。在沿海圍墾區水資源評價的基礎上,結合江蘇沿海灘涂開發規劃,分析沿海圍墾區各供水工程、用水戶在流域水系和自然地理上的拓撲關系,構建沿海圍墾區水資源供需系統網絡圖,厘清其水資源供需結構,并根據各水源之間、各用水戶之間以及水源與用水戶之間的水力聯系、水源特性和用水特性,建立沿海圍墾區多水源多用戶水資源模擬仿真系統,建立沿海圍墾區多水源聯合優化調度模型,尤其是當地蓄水工程與外調水的聯合調度模型。c.沿海圍墾區水資源合理配置。根據江蘇沿海灘涂開發規劃,兼顧抑制需水、增加供水和保護生態,構建沿海圍墾區水資源配置方案集;基于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原則,建立多水源、多用戶水資源系統聯合調控與分配模型;構建適合沿海圍墾區的水資源配置方案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分析評價不同配置方案在經濟、技術和生態環境等方面上的差異,確定圍墾區水資源最佳配置方案。在上述研究內容中,本研究的主要技術難點在于,沿海墾區多水源、多用戶、多目標的水資源聯合調度和優化配置。
技術路線
針對上述研究內容,本研究在充分收集與分析江蘇沿海灘涂圍墾區水文、氣象、水文地質、潮汐、土地利用及社會經濟等方面資料的基礎上,將首先對沿海圍墾區水資源需求的時空變異特性、河流渠道水系結構以及圍墾區內供水工程布局進行分析,研究沿海圍墾區的水資源需求管理措施,構建水資源系統供需網絡圖,并結合沿海圍墾區水資源開發潛力研究與特殊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建立起多水源多用戶的水資源模擬仿真系統以及聯合優化調度模型,根據沿海灘涂發展規劃,生成各類情景下沿海圍墾區水資源配置方案,建立沿海圍墾區水資源配置方案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最終提出沿海圍墾區水資源優化配置優化方案,從而為江蘇沿海灘涂圍墾區水資源利用提供技術保障(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