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媒體融合的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媒體融合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媒體融合的建議

    第1篇: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美國經驗借鑒;城鄉移民;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160-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移民(農民工進城)成為一個普遍社會現象。由于長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原有城市居民的排斥,城鄉觀念轉變的滯后以及文化融入機制的缺位,我國城鄉移民的文化融合問題尤為突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其移民的社會融合過程同樣充斥著各種困境。在文化方面,美國既有文化同化運動,也有多元文化主義,通過一系列的文化融合實踐,美國最終形成了一體多元的文化格局。其移民文化建設的經驗可以為我國城鄉移民的文化融合問題提供借鑒。

    一、美國移民發展歷程及文化融合實踐

    (一)美國移民發展歷程

    美國歷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移民潮發生在1820―1880年間,其間移民數大概達到1 000萬人。當時美國社會,特別是內戰之后,出現了工業化,對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需求旺盛。186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鼓勵外來移民法》。當時,自由開放的移民政策一方面吸引了歐洲熟練技術工人,大量西歐、北歐移民涌入,以愛爾蘭人和德國人居多。另一方面,吸引了大量非熟練勞動力。華人勞工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和開墾加州農田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美國西部的淘金熱吸引了很多來美國淘金的華人,他們通過采礦為美國帶來了巨大財富。這一時期還有大量被販賣到美國的非洲黑奴。

    第二次移民潮發生在1880―1920年,移民人數猛增到2 350萬。來自意大利、奧匈帝國、希臘、土耳其、俄國等東歐和東南歐國家的移民人數猛增。這一階段,移民的大量涌入及由此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導致美國移民政策主題轉向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限制。美國政府多次立法,限制歐洲移民,排斥亞洲移民。其開端是1882年的《排華法案》,接著是1917年劃定的“亞洲”。同時,隨著來自意大利、奧匈帝國、希臘、土耳其、俄國等東歐和東南歐國家的移民人數的猛增,1917年美國通過了一項旨在限制東南歐移民入境的“文化測驗法案”。

    隨著美國限制性移民政策的實施,移民人數明顯減少。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開始了移民政策有限松動和有限選擇階段。1943年美國廢除了 “排華法”。 受民權運動的影響,1965年5月“移民和歸化法”頒布完成了美國移民制度由民族來源限額制向全球限額制下的優先制的轉變,該法案把教育水平作為移民的重要條件,廢除了種族歧視條款。數百萬計的東南亞難民和拉美國家的移民、難民和非法移民涌進美國,發生了1880年至今的第三次移民潮。

    近些年來,特別是“9?11”事件發生之后,美國把國家安全作為其針對移民政策的第一要務,堅決抵制中東、穆斯林國家的公民。

    (二)美國移民文化融合實踐

    1.美國化運動

    20 世紀初,伴隨外來移民的大量涌入,在思想文化上出現了以約翰?菲斯克(John Fiske)為代表的一些知識分子鼓吹盎格魯?撒克遜優越論。美國聯邦政府主導了一場“自上而下”式的美國化運動,它是對美國移民文化融合過程的強制性和單一化模式的政策干預。1917年美國宣布參戰后,為了應付各族裔移民由于國家背景與歷史傳統不同而引起的社會極大混亂,美國聯邦政府深感樹立“美國第一”信念的重要性,對移民的美國化運動發展到頂點,開始對所有外來移民群體實行所謂的“百分之百的美國化”政策。美國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成立了“美國化委員會”,宣揚“美國第一”、“美式生活標準”等口號,并通過法律和行政手段強化“美國化”,排斥移民本族群文化。美國化運動為移民歸化奠定了基礎,但它缺少對移民族群個性的尊重。

    2.教育主導下的個體自覺遵從文化融合實踐

    1931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使得美國開始實行限制移民準入的政策,美國移民數量大幅下降,“美國化”熱潮消退,美國政府對移民的社會融合不再以強制性干預為主導。這一時期移民文化的融合更多依賴社區、志愿者和非政府組織的幫助。1965年5月美國頒布了“移民和歸化法”,開始把教育水平作為移民的重要條件,而各種準入和融合的優待政策則主要針對的是高層次的青年“技術移民”。這一階段,美國開啟了教育主導下的個體自覺遵從文化融合實踐,目的在于通過教育使規章的外在硬性政治強力控制內化為個體自覺遵從。美國通過公立學校、夜校、移民培訓機構、社區志愿者組織向移民及其子女提供語言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文化展示以及公民課程等服務,幫助其文化融入。教育主導下的個體自覺遵從文化融合實踐不僅有利于教化成俗還優化了美國移民質量,促使移民認同美國文化和價值觀,融入美國社會,達到了歸化的目的。

    二、美國移民文化建設的經驗

    (一)大力發展移民培訓機構,積極開展公民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

    美國政府一直致力于發展各個層面的移民教育培訓機構,教英語,講授美國文化,培訓社會生活技能,生產技術技能,極大推動了移民教育的發展。美國的移民教育還將重點放在掃盲式的低水平教育援助和培養熟練勞動技術人員上面。一方面,成立許多社區組織,通過慈善捐款和志愿者向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移民群體開展教育服務;另一方面,著力于培養熟練勞動技術人員,強化移民的生產技術培訓。美國針對移民的職業教育注重實用,課程設置多樣化,對移民順利就業和獲得穩定生活及進入社會有關鍵性作用。除此之外,美國還將移民子女教育作為移民社會融合的最重要環節。一方面通過多次立法保障移民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另一方面在很多公立學校都開設有針對移民子女的公民教育課程和公民教育實踐活動。

    (二)切實保護弱勢移民群體利益,實行包容性的文化制度體制

    美國歷屆總統也都把消除社會不平等和種族歧視作為努力方向,比如以肯定性行動為代表的一系列行政干預手段的實施,就是為了給美國弱勢移民群體提供一個平等基礎上的優先機會。這些靈活性的傾向性政策切實改善了少數移民族裔與婦女等弱勢群體的經濟狀況,促進了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文化方面,由于美國化運動中以損害文化多樣性為代價推動文化歸化,導致了少數群體的抗拒。吸取這個教訓后,美國采取了在國家政治法律的一體性和主流文化的普遍性的基礎之上,允許移民保留本族群的傳統文化的文化包容政策。在教育中推行多元文化,實行雙語教育,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三)注重主流文化的教育與宣傳,利用主流文化的吸引來促進文化融合

    美國非常重視其本土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宣傳,美國化運動就是對“美國第一”“美式生活標準” 的強制性政策干預。雖然由于其缺少對移民族群個性的尊重而遭到了一些移民族群的抗拒,但它客觀上促使移民了解了美國文化和價值觀,起到了歸化的目的。一方面,美國本土文化在繼承和發展中兼收并蓄,其中關于自由、民主、美國夢的主流文化精髓對外來移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美國也重視本土文化的外宣,比如利用好萊塢出產的影片在全世界的巨大影響,來宣揚美國的價值觀和美國精神,讓自己的主流文化成為現代文明的最典型代表。

    三、美國移民經驗借鑒下的我國城鄉移民的文化融合對策

    (一)借鑒美國經驗,全面推進城鄉移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培訓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教育主導下的個體自覺遵從文化融合實踐模式,慕逃的角度出發,幫助城鄉移民及其子女的自覺文化融合。一方面,針對受教育程度低的城鄉移民群體,可以通過培訓機構、夜校、社區志愿者組織推廣普通話,展示城市生活內容及城市文化,培訓城市生活技能,使他們具備在城市生活的基本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加強城鄉移民的生產技術培訓,促進他們的順利就業,為進一步的文化融合提供基本的經濟基礎。目前,我國的此類培訓大多是公益教育性質,沒有強制力和監管機制,形同虛化。應借鑒美國移民培訓機構經驗,政府將專項補貼資金投向進城農民工培訓機構,令其開設一些多樣性實用性的技能培訓課程并對其進行監管,保障其專門為農民工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針對城鄉移民子女,首先要保障其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另一方面學??砷_設一些公民、市民教育課程和公民、市民教育實踐活動。

    (二)借鑒美國經驗,切實保障弱勢城鄉移民的合法權利,采取包容性的文化制度體系

    由于城鄉移民在處于社會經濟地位下層,是弱勢群體,應尊重他們對城市發展的貢獻,出臺切實可行的傾向性政策來維護這些弱勢群里的利益,提高其社會福利,拒絕一切排斥與歧視態度。在文化方面,我們應該采取包容性的文化制度體系,農民工進城面臨的不僅是單方向的文化融入問題,主流應為城鄉文化的融合。我們應該尊重城鄉移民的主體地位和選擇權利,尊重城鄉移民的文化特性,可以在農民工居住密集的社區開展一些鄉村特色的文化活動。這些民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豐富城市文化,促進城鄉文化交流。當代中國城市實際上也是一個文化大熔爐,多樣化文化的交匯與融合還會產生很多新的文化要素。

    (三)借鑒美國經驗,加強城市文化的吸引和宣傳,建設文化融合機制來推進文化融合

    首先,我們應增強城市文化對城鄉移民的吸引力,加大其在城鄉移民中的宣傳。城市文化中民主、自由、對生活質量和品質的追求,城市生活的便捷化這些都對城鄉移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次,我們應著力建設文化融合機制,隨時隨處宣傳城市生活理念,宣傳現代化便捷的城市生活方式。利用已有文化資源對城鄉移民免費或低價開放,以提高城鄉移民的文化層次,以達到一方面消除原有城市居民固有的對農民工的排斥和歧視,另一方面讓城鄉移民意識到作為一名城市建設者的自豪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付美榕.美國移民政策動因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3,(4).

    [2] 藍強.論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4).

    第2篇: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安徽出版和報業集團的改革亮點不少,尤其以下三個方面最為突出:

    第一,新聞出版體制的改革,的確解放了生產力,擴大了生產力,延伸了生產力。具體講因為轉企改制,安徽的出版、發行集團開始變成真正的文化企業了,甚至變成了上市公司,拓開了生產力發展的充分空間。例如時代傳媒可以充分地進行資本運作,搞得風生水起,令人贊嘆。資本運作的結果是向多元化的經營領域進軍,向一切可能的領域拓展。然后因為有了這種實力,向主業反哺,使得出版既面向市場,又可能不去做市場的奴隸,出版人可以很從容地進行精神生產。主業是挺拔的,是處于領先地位的,在出版的質量和數量方面是名列前茅的。時代傳媒的數媒融合也是成功的。因為與新媒體融合的一個關鍵條件就是有巨大的資本投入,他們做到了,于是他們成功了。大家看到的時光流影網站、電子書包項目、幼兒全媒體產品等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市場表現力。

    第二,體制改革與核心價值觀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值得總結,有示范作用。仍以安徽出版集團為例,集團成立以來,76個項目獲國家三大獎,總成績十分突出,極大地弘揚了核心價值觀,也彰顯了主業挺拔的格局和追求。集團向影視領域的擴張――“1894甲午大海戰”獲五個一工程獎,表明了他們對主流價值觀的堅守。就走出去而言,截至目前,時代出版共輸出版權3102種,在全國出版企業中排名第一,顯示了我國的文化實力與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試想,如果沒有轉企改制,沒有資本運作,沒有媒體融合,能有這樣豐碩的成果嗎?同時,如果我們的改革不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有如此這般的改革成果嗎?答案是十分明確的。

    第三,體制改革也使得我們關于改革的各項政策,特別是經濟政策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彰顯出極大的魄力。安徽出版集團總裁王亞非講到:十多年來,集團獲得各類政府出版資金超過4億元,在全國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僅《中國紅叢書(100種)》單項,就獲資助1200萬元。這還沒有計算國家對文化企業實行的所得稅返還,還有在走出去方面獲得的一系列資助等。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體制改革得越充分、越深入、越真實,對于相關扶持改革政策的利用就越充實、越有效、越到位。這些政策與體制改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改革的強大動力與發展實力,這與那種改革不到位、不真實的單位或企業,即使給予了相應政策,也沒有形成相應的動力和實力,成為鮮明對照。

    了解了安徽的改革情況之后,也對安徽改革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安徽(“時代”與“皖新”)的情況表明,股份制改革,股權激勵,是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所要求的,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決定要求的,也是上市公司完成其既定任務的法定責任,更是行業發展發出的強烈呼聲,它與國有資產流失沒有必然聯系,它不僅具有激活生產力的功能,而且還具有保護出版生產力的功能,尤其是目前,安徽兩大傳媒集團就有這樣緊迫的現實,建議中央有關部門把安徽這兩個上市公司作為試點,先行一步,取得經驗,全面推廣。

    第二,建議新媒體集團抓緊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從一個省的范圍來講,防止和克服媒體融合的各自為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現象,采取集約化的辦法,是有道理的。但是一開始就不采取現代企業制度是有缺陷的,因為,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改革成功的案例,積累了一定的改革的成功經驗,這些案例和經驗表明,越走市場,就越要堅持導向;越堅持導向,就越有市場。如果一開始不把現代企業制度放在足夠重要的位置上,則會虎頭蛇尾,事倍功半。還有把所有新媒體從報業集團分出來,報業集團的融合發展及未來怎么設計,出路在何方,值得思考與認真設計。

    第3篇: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一、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對寬帶反壟斷問題的基本觀點

    信息化發展實踐表明,存在著“寬帶鴻溝—寬帶壟斷—寬帶改革”的邏輯,其中,寬帶鴻溝是“癥狀”,寬帶壟斷是“病根”,寬帶改革是“藥方”。

    壟斷運營商濫用其寬帶批發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排擠寬帶零售市場競爭對手的行為,已經造成不利于信息化發展的明顯后果。政府反壟斷執法部門啟動寬帶反壟斷調查理所應當,我們期待著調查結果能夠約束壟斷運營商的壟斷行為,更希望此次調查對電信市場和信息化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關于國家寬帶戰略,我們認為,克服寬帶鴻溝,離不開增加寬帶投入,但克服寬帶鴻溝,也不能僅寄望于加大建設投入,不能僅寄望于寬帶壟斷者的覺悟,在寬帶批發的源頭引入競爭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引入更多市場化的競爭主體,也是增加寬帶投資的一種方式。

    廣電網是未來中國寬帶競爭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其所擁有的入戶有線電視線路,是解決用戶駐地網的自然壟斷一種很好的手段。但是,廣電系統自身改革明顯滯后,是阻礙他們成為有效的寬帶競爭者的重要原因。此外,廣電領域的壟斷也需要通過進一步改革、通過政企事的分離、通過引入競爭來解決。

    寬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形成有效競爭的格局,然而,寬帶改革的具體方案是見仁見智的,需要深入研究,乃至必要的爭論。我們并不認為把電信的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分切給廣電網是可行的和最理想的方案。

    二、在反壟斷研究平臺上開展電信改革方案開放式討論

    信息化研究中心建立開放的反壟斷研究平臺,在平臺上,圍繞寬帶產業革命,開展電信改革方案、三網融合改革方案的討論,大家各自提出不同方案、不同觀點和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目的在于站在國家戰略和電信產業改革發展的高度、站在廣大消費者的角度,推動決策、提供參考。

    平臺是基礎,代表中心的正式立場;在平臺上提出的各種改革方案和建議,均為個人意見,不代表中心正式立場。

    中心反壟斷、推進電信改革,基于社科院超越部門利益的客觀立場,中心就反壟斷問題召開多次座談會,邀請各大部委代表參加,公開聽取電信、廣電、電子等各領域專家正反兩方面意見,“10.20紀要”為參會各領域專家共同意見。中心《寬帶瓶頸: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瓶頸》課題,從采集取證、分析數據、開展課題研究、征求意見,到上報成果,程序規范,不存在小報、代言媒體和娛樂媒體所臆測的“陰謀”、“陽謀”。研究中心籍此聲明,一些媒體中有與此不相符合的有關報道,均以本中心發出的聲明為準。此類媒體以特定目的所進行的不實報道以及對公眾造成的混亂,應由這些媒體自已負全責。

    1、反映反壟斷平臺基本主張的“10.20紀要”

    紀要全稱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互聯網接入與電信壟斷”學術研討會紀要》,是一個專家意見綜述。紀要根據2010年10月15日中心主持召開的“互聯網接入與電信壟斷”學術研討會記錄整理,并由研究中心汪向東主任于2010年10月20日審定后,按慣例報送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等各大部委及相關部門。

    紀要的核心是五點建議,如下:

    (一)建議政府主管部門立即責成中國電信先停止清理行動

    (二)建議政府主管部門責成壟斷運營商立即停止價格歧視、差別待遇的壟斷行為

    (三)建議及時調整網間結算的結構與政策,增加國家交換中心(NAP)點的互聯帶寬,降低網間結算價格

    (四)建議電信行業主管部門明確互聯網接入市場的開放政策,將“穿透流量”合法化,進一步擴大電信業的開放與競爭

    (五)建議國家反壟斷法行政執法部門以此為契機,啟動電信市場的反壟斷調查

    2、平臺相繼推出的三個方案

    平臺推出的各個方案,由中心成員及參與研究成員從不同角度提出,但均不代表中心正式立場。各種方案根據“10.20紀要”精神,從不同角度對電信改革方案的思路進行探討、設計和論證。

    1)第一方案說明

    第一方案是一個將ISP與IDC相剝離的方案。由課題組研究成員提出,以《第五次電信分拆與重組方案建議》為題,署名“高紅冰”,全文發表于《互聯網周刊》(2011年3月5日)。

    在該方案建議中,考慮到國家三網融合推進中的難點,提出將電信、聯通和ISP和IDC業務進行分離,進行改革,主導思想是分業經營,推動移動(鐵通)與廣電進一步合作,促進廣電系統更快地融入互聯網中來,參與寬帶市場的競爭,即所謂打造中國寬帶市場競爭的“第三極”。

    分拆重組的具體方案主要內容是:“參照英國電信集團2008年將數據中心業務進行分拆,出售給HP的成功做法,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數據中心業務分拆出來(目前擁有的近10萬個數據中心機架,超過60億的年收入),這些內容不再屬于電信、聯通自已擁有的資源,解決了中國移動互聯網上沒有內容的問題。”

    由于該方案中有涉及將電信、聯通IDC業務打包交由廣電的有關內容,媒體即臆測此改革方案是廣電授意所為。信息化研究中心特此申明,中心該課題研究從未受過廣電方面授意或資助,方案中的觀點和建議僅為推進電信改革方案的深入探討之用,在此一并澄清。

    同時,為避免媒體再次望文而生歧義,特重錄公開見報原文如下:

    “關于分拆出來的數據中心的歸屬問題,可以采用三種方案:第一種是交給有IT背景的民營企業去運營,特別是那些正在發展云計算業務,亟需數據中心資源的民營企業;第二種是交由廣電來運營,數據中心是當前制約廣電在三網融合業務上發力的軟肋,正是廣電亟需的資源;第三種是由電信運營商成立合資公司來獨立運營,從而擺脫體制的限制,在運作上更加靈活,也更加市場化?!?/p>

    2)第二方案說明

    第二方案是一個骨干網運營體制加強競爭和用戶駐地網實現網業分離的方案。核心內容是建立“獨立第三方非主營交換中心”,引入骨干網競爭;同時通過網業分離,在“最后一公里”引入競爭。該方案由中心課題組研究成員提出,署名“國平”在本期《互聯網周刊》上發表。

    前提是假設IDC方案(三網融合)在現階段不可行。政策隱含的是這樣的含義,如果廣電不進一步實現政企分離、打破行政性和政策性保護下的壟斷,其擁有電信骨干網參與寬帶市場競爭,對競爭者即不公平。

    廣電沒有完成政企分離,打破壟斷,是這一具體方案在現階段無法著手操作的主因。一方面,方案提出后,廣電沒有顯示出積極推進自身改革的意愿,使這一試探方案顯得一廂情愿;另一方面,這一具體方案一旦實施,客觀要求廣電政企分離,打破壟斷,回到三網融合正軌,廣電是否愿意實現臺網分離,將網絡部分拆出來置于廣電系統之外,歸給市場,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

    在此背景下,第二方案采取將電信網、廣電網與互聯網等三網融合擱置,僅定位于電信網與互聯網的融合進行設計。當然,這一方案并非排斥廣電,也同時考慮了將下一步實現臺網分離后的廣電網。

    第4篇: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寫作是主觀題目,同一主題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行文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然而,筆者還是建議各位考生采用老掉牙的“三段法”,因為這種寫法最通俗也最保險,清晰明了,易于把握,也易于閱卷者評價。考生若能熟練掌握這一寫作方法,即可省去不少構思時間,以便在行文上多下功夫。

    首段:描述漫畫,點明寓意

    寫首段時,考生首先要描述漫畫內容,然后再點明漫畫寓意。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多數考生來說,描述漫畫是寫作中最難的部分。因為寫作的主題可以預測,時事熱點也可以預測,但漫畫本身卻不可預測,無法提前準備。那是不是說考生對漫畫描述就束手無策,只能聽天由命了?當然不是!在筆者看來,漫畫其實也是一種語言―圖片語言。考生若想迅速地將其解構為文字語言,可以依照如下三個環節對其進行解讀。

    1. 拆分:拆分漫畫內容,提取重點信息,并將信息一一羅列。

    2. 轉換:將上述信息用英語句子表達出來。

    3. 重組:將這些分散的英語句子組合成句式高級、邏輯清晰的一兩句話。

    上述三個環節中,與漫畫本身關系最密切的是第一環,而針對不同的漫畫,考生用于拆分和提取信息的方法也會不同。如果漫畫描述的是一件正在發生的事或是一個故事,那么考生可以按照故事或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描述;如果漫畫描繪的是一個靜態空間,考生不妨按照空間順序,采取從左到右或從總體到細節的順序對漫畫加以描述,具體順序依題目來定;如果漫畫既呈現出了時間關系,又呈現出了空間關系,那么考生在描述時就要將兩者結合起來。下面我們以2011年的真題“旅程之‘余’”為例,看看同時包含這兩種關系的漫畫該如何描述。漫畫中,船、湖、年輕情侶和垃圾等要素之間呈現的是空間關系,而情侶吃零食、向早已漂滿垃圾的湖面上扔東西的情景則呈現出時間關系。在描述時,這兩種關系都應有所體現。首先,考生可以將這幅漫畫的內容拆分成以下四點:①一只船在湖中漂流;②一對年輕情侶坐在船上;③他們在吃零食并將包裝袋扔入湖中;④湖面充斥著垃圾。然后,考生可以將上述信息點轉換成英文表達出來:① In the lake drifts a boat. ② On the boat sits a young couple. ③ They are eating snacks and casting the packaging into the lake. ④ The lake is filled with refuse.接下來,考生可以通過定語從句、現在分詞作狀語等方式將上述四句話組合成一個復雜句:“In the lake drifts a boat, on which sits a young couple eating snacks and casting the packaging into the lake that is filled with refuse.”最后,考生可以對這句話進行一定的“包裝”和潤色,使之成為完整的漫畫描述句:“The picture/photo/cartoon shows a lake in which drifts a boat, on which sits a young couple eating snacks and casting the packaging into the lake, which is filled with refuse.”

    描述完漫畫內容之后,考生要進一步挖掘其深層內涵及寓意,即explain its intended meaning??v觀歷年真題,漫畫要表達的寓意主要為兩類:一是反映某種社會現象,二是表達某種大眾觀點。考生要根據漫畫本身的內容,并結合文字說明來判斷其所反映的到底是什么。仍以“旅程之‘余’”為例,這幅漫畫反映的是人們在旅游觀光時污染環境的現象。因此,考生可以在描述完漫畫后寫道:“The picture illustrates the phenomenon of environmental threat to scenic spots.”

    再如,在2010年的真題中,漫畫上呈現的是一個正在冒熱氣的火鍋,火鍋里燉著“佛”“儒”“后現代”“莎士比亞”等各種“文化食材”,漫畫下方則寫著“文化‘火鍋’,既美味又營養”的字樣。由此可見,這幅漫畫所反映的是文化融合的現象,而漫畫下方的文字則表明人們對文化融合的肯定態度。因此,考生可以在描述完漫畫后寫道:“The picture reveals a belief shared by many people that cultural integration is both enjoyable and meaningful.”

    中間段:分析社會現象/討論大眾觀點

    如果說首段是“提出問題”,那么中間段就是“分析問題”??佳杏⒄Z作文的篇幅并不長,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字數內做出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討論和分析,確實需要考生們仔細思考。

    人們常說:“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任何社會現象的出現都有其原因,而且原因往往不止一個。此外,一種社會現象會帶來什么影響也值得人們關注。因此,如果一幅漫畫反映的是某種社會現象,考生就要“溯來龍(原因)”“追去脈(影響)”,對其進行全面剖析。例如,2005年的真題“養老‘足球賽’”反映的是老人無人贍養的現象。該現象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考生需要在中間段進行論述時一一列出:“The reasons why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unwilling to support their parents are obvious. Nowadays, people, particularly the middle-aged, are busy climbing the ever-steeper career ladder, spending much time on work; thus, they have limited time to spend with their parents. Another factor that we cannot ignore is that when people grow old, they are prone to various physical and mental weaknesses; to make things worse, some of the elderly are unable to live on their own, thereby requiring daily care. For these reasons we can understand why a growing number of aged people are left unattended.”

    而如果一幅漫畫反映的是某種大眾觀點,考生就要對其正確與否進行判斷。因為觀點是對社會現象的評論,如果評論得當,考生可以“點贊”,肯定此種觀點;如果評論不當,考生可以“吐槽”,論述此種觀點有何不妥。例如,2004年的真題“終點又是新起點”想要表達的是“在生活中不斷樹立新目標會使人們獲益良多”的觀點。對于此種觀點,大多數考生都持肯定態度。因此,考生可以采用正反結合的論證方法,先舉一個成功人士的例子來支持這種觀點,然后再從反面論述,如果一個人取得了一定成功之后就不思進取,那么這個人以后就不太可能再獲得成功。例文如下:“No doubt people gain by setting new goals for their lives. Take the famous scientist Thomas Edison for example. He had done very well in his early life, but continued to succeed by pursuing ever more difficult things throughout his life. If one is obsessed with the success he has already achieved, he will lose the chance to pursue new successes. What is more, he may become the slave of his success. There are many cases showing people losing their drive to better themselves after becoming successful.”

    尾段:說看法,提建議

    尾段的寫法比較靈活,主要是表達考生的個人看法,然后提出建議。那么建議該如何提呢?筆者建議考生采用“從內到外、由近及遠、層層遞進”的方式。也就是說,考生在提建議時,可以從“向內”和“向外”兩方面考慮。

    所謂“向內”提建議,是要說明漫畫的當事人(如“養老‘足球賽’”中的子女)應該做什么。如果他們的行為與想法得當,應繼續保持;如果錯誤,則應該認真改過。

    (當事人) should change their thoughts on ... (錯誤的想法)

    (當事人) should accept ... (更好的想法)

    (當事人) must stop doing ... (錯誤的行為)

    而所謂“向外”提建議,是要說明當事人之外的人(如父母、親人、同學、朋友以及政府、媒體、學校等)能夠做什么,來幫助或督促當事人解決問題。

    The government can introduce new policies to ... (改變現狀/遏制某種行為)

    The legislature can enact new laws to ... (打擊某種行為/維護某種權利)

    Public media can put up advertisements to ... (弘揚正氣/倡導某種行為等)

    Educators can give lectures to ... (鼓勵人們……/ 建議人們……)

    例如,針對“養老‘足球賽’”,考生就可以采取這種“從內到外”的方式來提建議,在點明子女該如何做之后,指出立法機關、公眾媒體應該采取怎樣的行動。例文如下:“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 grown-up children should 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taking care of their parents. They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status of the elderly. What’s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example, the legislature can enact new laws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aged people. Meanwhile, public media should put up advertisements to call attention to the virtue of filial piety among the Chinese. Only through these measures can we see a more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future.”

    第5篇: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一、新媒體發展背景下廣播新聞傳播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技術的推進,催熱了媒介的融合,也促使新媒體得到了長足發展。而新媒體發展中,又屬即時通信工具最先進。近兩年來,隨著網絡,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受眾對廣播新聞傳播的聚焦點已經逐漸從傳統廣播音響中轉移到了以手機查看為主的微博、微信和手機客戶端上,也使傳統廣播新聞傳播受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廣播與其他媒體的新聞內容重復率提高

    在過去一段時間,隨著媒介融合的趨勢愈加強化,傳播廣播新聞開始結合音頻、視頻等形式廣泛傳播新聞,也逐漸使廣播新聞模糊了原有的媒介特性認知,導致廣播的媒介優勢逐步喪失。加之報紙、廣播等傳播的新聞內容幾乎一致,致使媒介融合一旦實現,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對獨家新聞采集的要求更高,各方媒體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大。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作為以“聽”為核心的傳統新聞傳播媒體,廣播不僅解放了人們查看新聞的眼球,也正是因為只“聽”不看使得廣播新聞傳播的移動性大大增強,讓受眾在碎片化的時間里也能通過即時通信工具聽到最新的新聞消息,但因這些網絡傳播內容依舊是由文字、圖片復制而得,創新力不高,因而也降低了新聞傳播內容本有的聚合力和影響力,無法真正有效強化廣播新聞傳播在受眾當中的良好形象。

    (二)各媒體競爭加大廣播受眾忠實度降低

    與此同時,當前各種媒體在相互競爭的基礎上又開始了相互合作,構成了一個與生態系統相似的循環系統。在該系統中,一條廣播新聞資源可以被不同媒體形式或組織反復傳播,進而又反過來強化了各種媒體之間原有的競爭關系。從某種程度上看,媒體市場正在逐漸擴張,廣播新聞媒體傳播的受眾群會越來越多。然而,廣播新聞傳播與新興媒介融合發展的腳步還不夠快,媒介融合并未達到理想狀態,由此也導致在新媒體融合背景下,大部分廣播新聞傳播還在采用原有的傳播方式將新聞傳導給其受眾,使受眾群體對一則新聞可能聽了再聽,聽了再看,或看了再聽,不利于提高受眾對廣播新聞傳播的忠實度。因此,廣播新聞傳播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創新發展,就必須順應媒介融合的趨勢,結合現有的媒體工具不斷進步,逐步增強廣播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進而進一步強化廣播新聞的主體功能地位。尤其是當下遍受聽眾關注的微博、微信及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手段,它們推動了喜于追求時尚的青年群體以更新的渠道、更新的方式收聽廣播新聞,掌握時下最新資訊,提高自身對實事的把握力度。筆者認為,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廣播新聞傳播要實現創新性發展,就需要利用以上三種即時通信工具做有益的嘗試。

    二、廣播新聞傳播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創新性發展

    (一)巧用微博與受眾互動擴展廣播新聞助力

    近年來,受眾利用微博參與廣播新聞傳播互動、評論已成為廣播新聞傳播的常態。這主要因為微博擁有短消息寫作、音頻、視頻及圖片上傳等便利功能,可進行民意實時采集與自我形象塑造,加之微博受眾關系鏈建設限制小,公共信息轉發速度快,受眾更樂于利用微博參與廣播新聞傳播。從某種程度上看,利用微博短消息與圖片功能,廣播新聞傳播的主要內容能快速簡潔傳達,可有效激發受眾收聽的興趣,觸發觀眾自由方便地表達對廣播新聞的意見,有利于彌補廣播新聞傳播與受眾互動不足的缺陷。例如,為了滿足受眾對廣播電視新聞的表達,中國之聲等權威新聞電臺在新浪微博開辟了一系列專欄,如“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央廣新聞晚高峰”、“央廣新聞熱線”等一系列子欄目,利用通過微博傳播廣播新聞的方式向受眾傳達最新新聞消息或預告可能性新聞,引起廣播新聞受眾的熱烈討論及互動,從而為后續廣播新聞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評論。同時,廣播新聞傳播利用微博短消息與圖片的方式,可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廣播新聞傳播的體驗真實性,全面提升廣播新聞的影響力。例如,在2013年廣西—北京高鐵正式開通之際,廣西交通廣播利用自身的官方微博,以即時短消息與圖片的形式做了一次高鐵體驗報道,讓觀眾在從聽覺與視覺上真正了解廣西—北京高鐵的沿途風景,及乘坐高鐵速度之快,安全性之高。由此可見,巧用微博功能,將新型微博與傳統的廣播新聞傳播相互結合起來,可最大化激發受眾收聽廣播新聞的興趣,提高受眾互動與評論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擴展廣播新聞傳播的影響力。

    (二)善用微信實時推送功能全面提升收聽受眾精準度

    微博新媒體的出現,顯著提高了廣播新聞傳播的速度,但很遺憾的是,微博新型媒體難以統計新聞傳播效率和精準度,使得廣播新聞難以評估傳播受眾的精準性。直至微信新型媒介出現與發展,才有效改善了精準傳播的問題。眾所周知,微信語音功能具備天然的溝通感,真實的對話可讓廣播新聞的真實性大力提高,受眾接受的新聞信息質量也大大提升。加之目前,微信公眾號推出了語音推送、隨機遴選、訂閱與推送等功能,可更快更有效地使廣播新聞電臺獲得精準受眾收聽,并實時接收受眾反饋的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或評論。例如,在2013年11月,深圳正式啟用新航樓。為了讓受眾更好地獲取新航樓的相關信息與實際體驗,深圳電臺先鋒898在實行廣播新聞直播的同時,以特派記者微信公眾號語音互動播報的方式,向受眾實時推送新航樓的體驗。此外,特派記者還結合文字、圖片等傳播方式,由新航樓聯想其他新的熱點話題,大大提高了受眾對廣播新聞的關注度。與此同時,微信新媒體對廣播新聞的傳播還有效地將受眾從信息尋求的角度轉向了信息尋求與信息傳送雙向結合的角度。例如,廣播新聞記者在采訪時可直接利用微信,以語音的形式讓現場目擊者講述案件發展經過,以目擊者的生動描述向其他受眾還原真實情況,大大提高廣播新聞信息的真實感與現場感體驗。而且,這種多元化的表達,也有效彌補了傳播廣播新聞以單一直播形式傳播的缺陷。更有意義的是,利用微信語音,聽眾能更容易把握傳達者的情緒與態度,進而通過現場感強度判斷是否按照傳達者的建議改變原有的想法。例如,在杭州西湖之聲廣播中,經常有網友會直接以微信語音的形式向電臺主持人反映,某某路出車禍了,前方道路已堵,建議其他正往此路走的車主改道行駛等??梢哉f,善用微信實時推送功能,以簡單語音、文字或圖片的形式傳達廣播新聞信息,強化新聞真實感與現場感體驗,不僅可提高受眾收聽的興趣,還可進一步提高收聽受眾的精準率。

    (三)巧借手機端直播新聞強化廣播影響力

    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無疑為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信息傳播沖擊。但不可忽視的是,傳統媒體借助新媒介也創造了更大的信息生命力。其中,巧借手機客戶端直播信息就是最好的體現。利用手機客戶端直播廣播新聞,可以讓受眾隨時隨地對新聞節目進行點播,并配合電話連線、短信等形式向電臺主持人發送個人收聽意見,進而參與廣播新聞互動,從而有效擴展受眾收聽群,也為廣播新聞節目奠定了堅實的受眾基礎。例如,江蘇廣播電臺為了提高受眾收聽率,建立優質的受眾群,不僅與大型網站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也利用自己的手機客戶端實時發送直播新聞,有效吸引了大量受眾的關注,使得江蘇廣播電臺面對激烈的媒體競爭底氣更足。因此,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融合下,廣播新聞傳播業也不可忽視手機客戶端等新理念技術,并要想方設法將其融合到廣播新聞中,以充分適應媒介融合背景,并實現廣播新聞的創新性發展。

    三、結語

    第6篇: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ス丶詞:下一代網絡;軟交換;IP多媒體子系統; IP承載網

    0 引言

    下一代網絡(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是電信業提出的駕馭IP網絡和業務的技術體系。從2004年形成架構至今不斷發展和演進,其主體架構是構建基于統一的IP承載網絡,能夠進行連接認證和業務認證,能夠保證服務質量,提供話音網絡的演進,提供PSTN仿真業務、多媒體業務(IP Multimedia Service, IMS)和其他流媒體業務。近幾年來,話音業務低值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運營商開始全面進行轉型,并更加關注下一代網絡的技術和業務進展。電話網的技術轉型,在加快軟交換引入步伐的同時,加大了網絡智能化的改造力度。然而,隨著多媒體業務需求和多網融合技術的不斷發展, IMS技術受到業界的普遍關注,而提供各種業務的IP承載網絡的不斷完善和演進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概要介紹了下一代網絡在交換領域業務網絡的技術進展和IP承載網絡的發展。

    1 NGN標準化進展

    NGN的標準系列是Y2000,Y.NGNR1Scope[1](NGN R1范圍)是對Y.2000系列建議的補充文件, 該文件主要提供NGN第一階段(R1)的范圍,包括R1的環境、R1業務,業務描述以及應用例子等。

    建議草案Y.NGNR1Reqts[2](NGN版本1的需求)主要規定NGN第一階段業務和能力的高層需求,能力需求幾乎涉及到了網絡的各個方面,包括:傳送連接、通信模式、媒體資源管理、信源編碼、互連互通互操作、尋路、服務質量、計費統計、編號命名和編址、識別認證和授權、安全、移動性管理、開放業務環境等能力相關的需求。

    Y.NGNR2Reqts是在2006年7月同意立項的新的建議草案,重點研究NGN Release 2的業務和網絡能力。在先前的GSI會議上,主要明確了把組管理、個人信息管理、消息處理、組播、Presence、位置管理、Push、設備管理、會話處理、基于Web的應用支持、內容處理、數據同步、內容管理等能力作為業務引擎。除支持NGN R1特性外,NGN R2還支持以下特性:高級多媒體業務、互連、基于多業務方案的附加的要求/能力、家庭網絡、商業用戶(企業、SOHO)支持、全移動性(真正的FMC)、高級QoS、業務傳遞平臺、自動配置、用戶數據(身份、單點登入SSO)、在線計費能力、高級管理能力、現有組件(例如NACF、RACF) 的功能加強等。本次會議主要增加了定義,業務特性中補充了家庭網絡, 完善了高級多媒體業務的具體內容等, 目前,該草案還處于起步階段。

    在NGN業務方案和應用模型中,SG13目前重點討論融合業務方案的通用模板和業務分類,以及建議草案:Y.wsconv,基于Web業務的NGN融合業務方案;Y.NGNRTCONV,基于IMS的實時會話型語音業務;Y.NGNCTMP,用于多網絡提供商環境的支持融合終端的NGN能力;Y.idservreqts,基于ID(標識符)的業務要求;Y.NGNOPENENV,NGN開放業務環境;Y.ngnmcastsf ,NGN組播業務框架;Y.ngnmcast,帶有基于MPLS QoS支持的NGN組播業務能力;Y.cwbs,NGN 集中Web瀏覽業務方案;Y.ngnaccount,NGN計費要求以及新建議草案,NGN環境中的數據庫能力和要求。我國中興通信設備公司(ZTE)新啟動了一個新的建議草案Y.cmr――用于多媒體業務振鈴業務(CMR)的 FMC 業務方案。

    服務質量(QoS)是在分組交換網絡上支持實時應用所需考慮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分組交換網絡固有的無連接的特征, 使得IP網絡中端對端的QoS保證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因此,QoS已成為當今網絡技術研究、標準化工作的一個極為活躍課題。目前在QoS領域 重點討論了以下幾個草案建議:Y.123.QoS、Y.mpm、Y.enet、 Y.2111(Y.racf)、Y.flowreq、Y.RestPriority和Y.RACFMPLS。提交全會通過了Y.2211,基于以太網的IP接入網QoS要求體系架構(原Y.123.QoS)、Y.2172,IP網絡恢復優先級等級(原Y.RestPriority)。

    表1列出了SG13有關QoS的新的建議計劃。

    2 軟交換

    軟交換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呼叫控制技術,它以軟交換設備為呼叫控制的核心,具有分層的體系架構、基于分組傳輸、能夠提供多種接入方式等特點。在這種體系架構中業務與控制、接入與承載彼此分離,各個網元設備之間采用標準的協議進行通信,支持標準的業務開發接口實現獨立于網絡的業務開發模式,并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多媒體等各種業務。實踐證明軟交換體系在技術上已經成熟,經濟分析可行,軟交換技術正在逐步取代電路交換技術。

    軟交換系統由多種設備組成,主要包括軟交換設備、中繼網關、信令網關、接入網關、媒體服務器、應用服務器等網絡側設備以及IAD、SIP終端等終端側設備。主要應用集中在利用軟交換提供長途匯接和本地用戶接入業務,以及為企業用戶提供綜合通信解決方案。 軟交換技術已經成為運營商實現綜合業務經營、向不同業務領域滲透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軟交換已經在電話網的長途和匯接層面開始引入,已經承載了30%的話務量,質量穩定可靠,節省了投資和運用成本,是PSTN演進的有效技術手段。

    我國成功地啟動了國際基于軟交換的NGN系列標準的研究,已經制定了基于軟交換的下一代網絡國際標準系列,形成了多個國際標準草案,樹立了我國在NGN領域的學術地位,引領了國際標準的制訂。軟交換作為PSTN演進的方式和NGN的業務子系統之一已經成為ITU的NGN系列標準。在2006年7月28日結束的國際電聯 SG13全會上,由中國電信主導的“PSTN/ISDN仿真體系架構”和“基于呼叫服務器的PSTN/ISDN仿真的實現”兩項標準作為國際電聯 NGN Release 1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ITUT SG13全會上順利通過。Y.PIEA(Y.2031)即PSTN/ISDN Emulation Architecture,Y.PIEA對基于軟交換和基于IMS的兩種PSTN仿真架構、接口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這標志著中國電信在國際NGN標準化過程中已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提升了中國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是中國企業自主技術在國際標準舞臺上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此次在國際電聯獲得通過“PSTN/ISDN仿真體系架構”和“基于呼叫服務器的PSTN/ISDN仿真的實現”的兩項標準是根據中國制定的軟交換相關行業標準[3]和中國電信網絡實施的經驗而提出的,得到了信產部電信研究院和國內設備制造商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國際上許多運營商和設備制造商的響應,把中國基于軟交換的相關標準和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國際標準推向國際舞臺,并由中國電信主導了軟交換國際標準的研究,填補了國際電聯在軟交換領域研究的空白, 也為固網運營商進行網絡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依據。根據目前ITU-T 研究的NGN 的體系架構,已經明確PSTN/ISDN 仿真作為三個業務子系統之一。目前實現PSTN/ISDN 仿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IMS實現PSTN/ISDN 仿真,一種是用軟交換來實現PSTN/ISDN 仿真。但是由于IMS實現PSTN/ISDN 仿真的演進方式還不成熟,而軟交換已經比較成熟,目前運營商面臨的網絡演進問題可通過軟交換的方式來解決。

    電話網是中國電信的最大網絡之一,而網絡演進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電路交換向NGN演進的過程中應注重網絡的銜接性、業務的連續性以及網絡運營管理的穩妥性。實踐證明軟交換已經具備替代電路交換設備的能力,靈活提供業務的能力也已經得到驗證,同時軟交換符合電路交換向分組交換轉型的總體發展趨勢,電話網向下一代網絡演進過程中,軟交換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在話音網絡引入軟交換技術,承載網絡的服務質量,不同廠家業務平臺的互通和業務應用薄弱是關鍵的因素,這三大技術問題已經在實踐中逐步解決。

    采用軟交換技術實現電話網的演進,將提升電話網的業務能力,降低成本,符合網絡的未來發展趨勢。軟交換的引入使基于電路交換的網絡轉型為基于分組的網絡,關鍵點在于其業務的提供是有序的,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不同于一般的基于IP的業務。而且在其業務的種類上增加了基于IP的增值業務,使傳統話音業務又有了擴展。

    3 IMS

    IMS標準由3GPP、ITUT和ETSI TISPAN三大組織協作制定。其整體框架基本一致、且相互引用,但側重點各有不同:3GPP側重從移動網角度定義IMS系統,ETSI和ITUT則側重于從整體NGN網絡的角度研究IMS,將IMS作為NGN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并定義了IMS與NGN其他子系統之間的標準接口。其中:

    1)3GPP定義的IMS子系統的概念是[4]:IP多媒體子系統由可在分組域提供包括語音、視頻、文本、聊天等在內的IP多媒體業務的核心網功能實體構成,這些功能實體包括CSCF、MGCF、MRF等。

    2)ETSI TISPAN在NGN整體架構中定義了核心IMS(coreIMS)的概念[5],并援引了3GPP的IMS定義:下一代網絡中的IMS,也可稱為核心IMS(CoreIMS),是3GPP定義的IMS的子集,僅包括會話控制功能,而業務層的應用服務器功能(Application Servers,AS)、傳輸/媒體層的相關功能如MRFP(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Processor function)、IMMGW(IP Multimedia Gateway Functions)則不屬于核心IMS。

    3)ITUT FGNGN對IMS的概念定義如下[6]:IMS是支持基于SIP的業務的核心網絡功能實體的集合。IMS支持用戶和終端設備從特定位置向網絡的注冊,并作為注冊過程的一部分,同時支持授權和其他安全管理措施。IMS采用基于SIP的控制機制。IMS支持的業務包括多媒體會話型業務以及部分非會話型的業務如呈現業務或消息交互業務。

    綜合上述概念定義,可認為IMS本質上提供了基于IP承載的、對實時會話業務進行控制的能力;且按照涵蓋范圍的不同,可分為核心IMS(CoreIMS)和IMS(或IMS網絡)。其中,核心IMS主要包括控制層的P/I/SCSCF和HSS等功能實體,提供基于SIP的實時會話控制功能;IMS(或IMS網絡)涵蓋應用層的AS功能實體、控制層的CSCF和HSS功能實體和IMS終端。核心IMS是IMS網絡的一部分,IMS網絡是下一代網絡的組成部分,IMS網絡與NGN網絡其他功能實體(如承載層的NASS/RACS子系統等)協作配合,并定義了標準化的、靈活開放的接口。

    3GPP定義了R5、R6、R7等階段性IMS標準。R5階段主要定義了IMS的基本框架及3G接入的能力;R6版本定義詳細定義了接口和功能,及WLAN接入的能力,已于2004年12月份凍結;R7版本對移動部分作了進一步的優化,并引用TISPAN R1標準支持xDSL接入,定義了接入方式無關的策略控制和計費架構,考慮了VCC能力等,目前該版本尚未完成。

    TISPAN定義了R1、R2、R3等階段性IMS標準。R1版本引用了3GPP IMS R5標準,并擴展支持xDSL等固定接入方式,重點研究NGN架構下的IMS、PSTN仿真子系統、PSTN模擬子系統、NASS/RACS接入子系統等,目前該版本已經完成;R2版本將新增FTTP接入、WiMAX接入、FMC等其他業務需求研究,目前尚在進展中;R3版本將新增移動性管理能力,尚未開展具體研究。

    IMS在業務能力上能夠提供基于會話的多媒體會議、一號通、號碼攜帶、Centrex、一鍵通(PoC)、呈現、組管理、即時消息等業務。在融合和組合的業務中IMS可以提供CSI(移動電路域與IMS域協作業務),如視頻共享、固網移動語音無縫切換、混合Centrex、游戲(成員間通信業務,如即時通信、多方通話等)、Web搜索與點擊撥號相結合、語音視頻通信與IPTV相結合等。

    IMS面臨許多挑戰,其結構的復雜性目前有許多專家開始質疑。其業務定位有待進一步研究明確。特別是基于SIP的固網多媒體數據業務需求、基于SIP的固網移動融合業務需求尚不明朗。IMS面臨P2P技術和業務模式和控制模式的挑戰。IMS面臨非會話型業務的挑戰。IMS技術和標準本身尚在完善之中。特別是固網移動融合技術標準尚在進行中,多種接口協議的標準和設備仍在擴展完善中。IMS設備產品尚在不斷完善中,尚未經規模商用驗證。特別是在規模組網、接入、漫游、性能、可靠性、多廠家互通、終端定制、計費管理等方面缺乏規模商用驗證。這些問題需要積極研究和試驗。

    4 IP承載網絡

    基于IP/MPLS技術建設多業務融合承載網絡已經被通信界認同,通過建設一個相對獨立于已存互聯網的精品網絡,為商業客戶和企業客戶提供有質量保證的業務,已被大家普遍認同。國外主流運營商也采用了同樣的雙網運營的技術路線。英國電信BT、AT&T、韓國電信等世界跨國一流運營商都先后提出了基于IP/MPLS技術的多業務融合承載網絡的建設規劃?;贗P/MPLS技術的大容量多業務融合承載網采用了優化的拓撲結構和路由組織、快速路由收斂、快速重路由、MPLS二層和三層VPN、QoS(服務質量)、組播、NTP(網絡時間協議)、網絡管理和安全等先進設計理念和技術,成功實現了電信級IP網絡的可擴展性、可用性、融合業務承載能力,以及可管理性和安全性,可同時承載大客戶互聯網業務、二層(包括偽專線和虛擬局域網VPLS)和三層VPN業務、QoS業務、組播業務(如IPTV)等高附加值業務。

    目前在城域網層面主要提供寬帶撥號接入業務,Internet專線接入業務和VPN業務。由于現網主要由2/3層交換機組成,導致網絡結構不清晰(2/3層混用);此外由于網絡范圍覆蓋廣,造成了設備的級聯數偏多,直接影響業務性能?,F網設備對MPLS、組播、QoS等支持能力都較差,甚至不支持,所以網絡對新業務的支撐能力不足。

    在城域網層面,運營商積極進行城域網的優化和改造, IP城域網優化改造以業務為導向,充分滿足語音、視頻、數據業務的發展需要,使網絡具有VPN等多種的業務能力,同時使網絡層次更加清晰化,通過二三層網絡分離,構建層次清晰的三層路由網絡(城域骨干網)和二層接入網絡(寬帶接入網),采用城域骨干網的大容量、少節點和寬帶接入網的廣覆蓋的原則,減少IP 城域網的物理和邏輯級聯級數,進行網絡質量差異化能力的部署,通過在IP 城域網部署區分服務機制,為不同用戶和不同業務提供不同QoS 等級的差異化服務;在控制管理方面進行管理控制集中化,用寬帶接入服務器和業務路由器構建清晰的業務接入控制層,實現集中的業務提供和控制。

    在下一代網絡架構的研究中,電信運營商正在積極尋求能夠駕馭IP網絡的解決方案,使得運營商能夠控制和管理基于IP的網絡并具有業務管理的能力,并讓網絡的體系具備融合的能力,在業務層面具有靈活擴展和組合的能力,在用戶接入層面能夠進行接入控制、標識和管理。這樣一種體系架構是NGN的內涵所在。 NGN中的NASS和RACF就是想使接入管理和控制成為可能。NASS不僅完成接入的連接認證和用戶配置管理,而且能夠進行用戶的位置管理; 而RACF則在業務控制功能實體和傳送功能實體之間,根據用戶信息、SLA、運營商網絡策略、業務優先級、接入和核心網絡的資源可用性等因素完成QoS傳送資源協商和預留功能。

    未來IP承載網絡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架構方面向融合多業務承載的方向發展,運營商優化改造其互聯網,以便承載多重播放業務。高等級客戶的需求演變為高帶寬,網絡能力將向高可靠性、高擴展性、高QoS、低延時和線速轉發方向提升。

    2)網絡對用戶和業務要求具有用戶唯一性識別和業務感知能力。

    3)網絡支持大規模商業組播能力;在超級核心節點開始逐步引入路由器矩陣技術,以降低整體網絡架構的復雜度;在核心路由器設備上,40@GPOS接口開始進入試商用階段;城域網中10GE端口將會取代10GPOS接口而成為主流接口形態;業務路由器向綜合性、大容量和高性能方向發展,未來將支持高性能的深度包檢測能力。

    4)電信營運商開始積極面對P2P流量對帶寬的占用,對互聯網中的流量進行引導,并積極探索電信級的IP承載網架構,逐步引入全網端到端資源管理和控制平臺。

    5)電信級以太網新技術獲得了很大發展,拓展了營運商針對客商的業務范疇。

    5 結語

    下一代網絡是一個長期的目標網絡,需要逐步完善和實施。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傳統電信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電信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演進為運營商的轉型在技術方面提供了保證,網絡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演進將為業務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提供基礎。運營商也從追求規模擴張轉變為注重投資質量的效益;從追求高新技術轉變為注重性價比高的成熟適用技術。

    參考文獻:

    [1] ITUT Recommendation, Y.2000SerSup 1 -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 Service aspects: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 NGN release 1 scope[S]. ITUT, 2006.

    [2] ITUT Recommendation, Y.2201 -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 Service aspects: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 NGN release 1 requirements[S]. ITUT, 2007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信行業標準 軟交換設備總體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S], 2006

    .

    [4]3GPP TS 23.228 V8.1.0 -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stage 2, version 8[S],2007

    .

    [5]ETSI TS 183 021 V1.1.1 NGN Release 1- Endorsement of 3GPP TS 29.162 Interworking between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IP networks[S],2005

    第7篇: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傳播;微博;微傳播

    前言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區別,當然不在于出現時間的先后,而在于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不同。電視出現的時候,也對報紙和廣播產生了沖擊,但最終證明這三者無法相互取代,因為報紙傳播文字和靜態圖片,廣播只能傳播聲音,電視只能傳播動態畫面,盡管會此消彼漲,但它們誰也殺不死誰。互聯網則不一樣,因為它可以傳播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它是新媒體,革命性的新媒體。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媒體已經從邊緣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微博、微信等為典型的新媒體的盛行預示著一個全新的媒體時代已經到來。

    一、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帶來新一輪媒介革命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不斷改變著社會輿論的生成、存在與傳播方式,不斷對既有的社會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戰?,F如今,新媒體已成長為社會動員最為重要的力量之一,它以其獨特的開放性與匿名性,給新興的網絡民主提供了平等的行動機會與空間。由于低成本、高效率、便捷度高的政治參與渠道的存在,社會各階層、各利益群體均能通過網絡,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見與利益訴求,甚至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借助新媒體輿論,代表著不同利益群體的各種聲音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社會基礎。

    伴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2012年被認為是新媒體新發展的元年,在一個人人可以成為信息者的“自媒體”時代中。新媒體憑借著技術跨越式發展所帶來的革命性的產品而繼續對傳統媒體保有強大的沖擊力,并逐漸瓜分傳統媒體的收視份額?!半S著網絡新媒體的崛起,帶出了視頻市場的多元化,宣告了建立在信息革命基礎上的一個大傳媒時代的到來。它導致電視傳播的方式、傳播的領域、傳播的時間、傳播者與受眾的角色與關系、觀眾接受信息的心理過程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觀眾可通過互聯網主動搜索、選擇電視節目,控制節目的播放進度,下載、儲存、評論和轉發網上的電視節目?!雹?,“網絡的出現改變了媒介生態,傳統廣播意義上的電視也面臨挑戰。新媒體不僅改變了電視的節目內容,分化了傳統意義上的觀眾,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的性質與內涵”。②面對沖擊,電視業如何應對,有學者認為有必要全面的認識新媒體對于電視等傳統媒體所制造的沖擊,“新的傳播形態之下,作為媒介消費者的觀眾,將通過“選擇”產品來完成傳播過程,在媒介技術的門檻越來越低,傳播資源不再變得稀缺等新的傳播環境下,觀眾的選擇率將成為電視媒體生存與發展的參考取向。同時,電視媒介的市場競爭將更加自由,用戶將可以根據不同供應商開出的服務品種,實現更多消費選擇,而不只是被迫選擇某有線電視??梢?,傳統意義上電視的“權威”地位將不再由政府主導,而代之以市場主導,它將同其他媒介包括新媒體一樣,被投放到市場中重新審視。這就要求電視必須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受眾意識,才可能贏得用戶的青睞”。

    技術的發展也賦予了新媒體平臺更多的新功能,“集多平臺、多功能、多媒體的優質技術平臺對用戶的收視感覺,瀏覽體驗是電視媒介無法抗衡的,況且新媒體技術還在飛速發展。無論是獲取信息、人際傳播,還是生活購物,人類對這種技術平臺的依賴會越來越大,用戶規模和黏性日益增加”③。

    二、在新媒體沖擊下電視業的轉變與對策

    挑戰即是機遇,電視業應通過自身調整來迎接新媒體的挑戰?!巴ㄟ^對節目內容、形態的不斷深化與創新,提升節目品質,搶占輿論高地,整合平臺優勢,贏得核心競爭力,尋求與新媒體的共榮共生、相互融合之路,已經成為傳統電視媒體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雹芏谛抡Z境之下,有學者認為應該轉變電視原有樣態應對挑戰“1.內容為王,提高競爭力,2.品牌至上,拓展影響力,3.融合共贏,提升傳播力,4.轉變思維,打造創新力,5.科學監管,保障公信力”⑤而針對新興的手機電視,有學者建議“1.加大對手機電視的宣傳力度。2.針對手機電視特點,著力制作原創性內容。3.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及行業合作政策。4.凸顯手機媒體交互性,營造社區文化交流空間”⑥在全媒體語境之下,有學者提出傳統媒體更應注意品牌建設,“全媒體時代,海量信息的供應必然導致媒體精準選擇用戶,用戶精準選擇信息,而有品牌的獨特性、差異化、稀缺性的信息將會成為進入全媒體時代的通行證,全媒體時代我們在介入更多的媒介的同時,更應該強調植入品牌的重要。”⑦此外,在三網融合的大趨勢之下,有學者建議在新環境下試行直播分類,并提出可行性建議?!耙环矫妫W融合的發展可以推動制播分離改革;另一方面,制播分離改革可以強化廣電行業在三網融合中的主導權,有利于解決三網融合文化信息產業革命的性質問題,確保我國文化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⑧

    2012年,以微博為代表的微傳播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趨勢,微博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資訊內容與資訊獲取的便利,促使我們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步。微博也帶來了人與人、人與組織、人與社會之間的更多互動,甚至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傳播、表達的媒體平臺,微博為社會與民主的進步搭建起更廣闊的平臺,成為更多人“參政議政”的有效通道。面對傳播方式的轉變,學者們提出了平臺之間跨界傳播的策略。“微博環境下電視新聞能夠借助微博實現信息的快速傳布,并形成穩定的社交圈子。社會化分享式運作思路是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欄目傳播模式的新突破,在這個運作過程中,要在社交的背景下關注受眾和電視臺的良性互動。這些是電視新聞欄目整合傳播的特色,也是帶給媒體人的有益啟示。”而在具體優化策略方面提出了借力發力的方法,“1.把握好微博與原有媒體內容之間的關系,2.平衡好“硬性內容”和“軟性內容”的關系,3.最大程度地“擬人”,展示個性展開互動”

    面對新媒體對觀眾注意力的爭奪和對廣告市場的侵吞,傳統電視媒體已被推倒了媒體變革的風頭浪尖。技術的發展帶來傳播方式的變革。但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明顯顯露出疲態,而對于新技術的整合也處于初級階段。相信隨著對技術的開發及應用的進一步拓展,電視和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的整合和關聯度將會進一步加強。新媒體的前景仍將一片光明。(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注解

    ① 參見劍飛 曉倩 《芻議在網絡傳播中提升電視節目影響力之道》 《當代電視》2012年第9期 第50-52頁

    ② 參見余志為 《電視會消亡嗎?――論新媒介格局下電視媒體的未來》 《現代傳播》2012年第9期第19-23頁

    ③ 參見李勤 勇趙霞 《淺論媒介融合環境下的電視節目創新策略》,《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年第11期 第89-90頁

    ⑤ 參見萬俊杰 《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發展趨勢》,《青年記者》2012年10月上 第55-56頁

    ⑥ 參見李鐘雋 《融媒生態視閾下手機電視發展現狀探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第11期 第64-66頁

    第8篇: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石磊教授的《分散與融合――數字報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一書,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他認為,數字技術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改變了報業生態,但并不必然帶來報業的衰落。報業同樣可以采用新技術,在媒介融合中實現數字化轉型,實現與新媒體共生共榮。這種認識和論述,對報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通讀全書,我認為該書具有以下四個特色:

    特色一:多年潛心研究的集大成

    石磊教授現為四川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新媒體藝術與文化碩士點負責人、新媒體研究所所長。2006年7月,他發表了論文《媒介融合,報業發展新支點》,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從那以后,他發表了《從媒介融合看報業數字化轉型》、《數字報業內容融合與渠道融合》、《報業數字化轉型商業模式構建》、《媒介融合語境下媒介產品生產模式之變》、《培育跨媒體跨地域傳媒集團路徑選擇》、《新媒體語境下公共領域重構》等10多篇報業數字化轉型研究的論文。2009年10月出版了《新媒體概論》,并被北師大等許多高校作為教材。專著《傳媒與文化――文化視角下的傳媒研究》獲得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他還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傳媒發展對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項目“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研究”、四川省社科項目“媒體融合時代的傳統媒體發展戰略”、省教育廳社科重點項目“傳媒融合發展研究”,擔任“新媒體理論與實務”叢書副主編,四川省精品課程“新媒體概論”第一主講教師。

    2006年初,石磊教授在四川大學攻讀文藝與傳媒方向博士學位期間,為構思撰寫報業數字化轉型的博士論文,并就相關問題多次與我進行研討。我認為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目前國內剛剛起步,頗具前沿性。2008年上半年他的博士論文初稿完成后,又認真聽取了許多老師和同學意見,多次進行修改,終于在2010年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分散與融合――數字報業研究》。這是他長期研究的成果,是報業數字化轉型研究的集大成,是報業研究的可喜新成果。

    特色二:努力構建數字報業研究的理論體系

    該書將報業的數字化轉型放到數字化生存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進行系統全面研究,認為數字化轉型是報業發展的的必然選擇。更為重要的是,他創造性地提出,報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轉型,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戰略轉型。他不僅強調報業在技術上與新媒體融合,還主張在組織構架和業務流程上進行重構和再造,破除阻礙報業數字化轉型的體制機制障礙,找到數字化的商業模式,構建起報業發展新模式。這樣就跳出了一般性的數字化研究,使報業數字化研究具有了厚度和高度。

    石磊教授對國內外報業數字化轉型歷程進行了梳理和闡述,并將眾多的轉型路徑精當準確地概括為內容融合與渠道融合。在內容融合上,以前單一的報業內容生產變成全媒體的數字內容生產,報業由“報紙業”變成“報道業”。在渠道融合上,以前分散的、各自獨立的報紙、廣電、新媒體等渠道有效地整合在統一的數字平臺上,實現全媒體融合。內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將產生跨媒體跨地域的數字化現代傳媒集團。這些分析論述,對當前我國傳媒改革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

    特色三:多學科交融,理論聯系實際

    該書以新聞傳播學為基本立足點,綜合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注重從經典和前沿理論中尋求支撐。同時,注重從中外傳媒實踐中尋找答案,以開闊、創新的視野選用大量鮮活、針對性強的案例應證觀點。將報業數字化轉型放到國際背景下考察,運用了大量的國外理論成果和跨國媒體的生動案例。同時,注重中國語境,對報業數字化轉型在中國遇到的特殊問題進行闡述,并在政策、管理和經營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石磊教授在對報業數字化轉型情況進行細致考察、對傳媒發展眾多理論和實踐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抓住傳媒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探討了報業為什么要進行數字化轉型、什么是數字報業、怎樣進行數字化轉型,做到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具有學術價值、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第9篇:媒體融合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 媒介融合;模塊式教學法;護理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護生數量越來越多,學歷層次越來越高,加之臨床設施與技術更新的速度較快,臨床護理帶教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護理臨床教學是護理專業學生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之后,在臨床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參與臨床實踐活動,驗證、鞏固、深化所學理論知識,成為一名合格護士的必要途徑和重要環節[1]?,F階段我國護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除了在政治思想和身體素質方面要達到國家教育部提出的大學生基本要求之外,在專業培養目標上大學??频漠厴I生應成為臨床第一線的高層次實用人才,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而本科畢業生除了要具備臨床實際工作能力之外,還要具備教學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以及進行社區護理的能力[2]。我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大專、本科護理實習生,如何正確引導、提高實習生的各種能力,做好臨床護理帶教工作,提高護理臨床實習質量,是我們不斷探索和完善的課題。

    1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國馬塞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這一概念。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會隨著不同體制下媒體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形態[3]。WwW.133229.CoM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4]。

    2模塊式教學法的引入

    臨床護理帶教模塊化的教學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理論而建立起來的教學活動框架和程序,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也是臨床教學經驗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導臨床教學實踐。作為結構框架,它突出了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塊式教學法”的主要優勢在于根據培養人才應具有的知識、能力等,按需施教,目標明確,在優化教學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培養能力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等[5]。

    3媒介融合模塊式教學法在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建議

    3.1媒介融合的方式將印刷形式的講義、雜志、書籍、電腦多媒體課件、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互聯網等媒介有效結合應用于臨床護理帶教中。

    3.2教學模塊的分類及考核建議

    3.2.1基礎理論和技能強調《護理學基礎》中涵蓋的基礎理論和技能在護理實習生整個實習過程中的強化學習和應用。帶教老師可以通過制作課件、分發講義、示范操作等途徑向護理實習生有效傳達教學內容[6]。待實習生出科或結束實習時予以理論考核、技術把關。

    3.2.2專科理論和技能根據各科室的自身特點,在臨床護理帶教中滲透本科室典型病例,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情景模擬教學法或標準化病人模擬等多種途徑,以求護理實習生能夠有效掌握相關??浦R與技能。待實習生出科或結束實習時,整合基礎理論和技能給以系統化考核。

    3.2.3溝通能力整體護理的理念已被現代護理界廣泛認可,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是有效實施整體護理的必備條件。在溝通過程中護理美學、護理心理學、護理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交叉其中,良好的溝通能力是護理實習生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臨床護理帶教工作要重視實習生溝通能力的培養,通過入院宣教、操作前評估宣教、操作中合理解釋溝通、操作后健康宣教、出院前指導等多種途徑為實習生創造溝通條件,給予合理化建議,達到最佳溝通效果。待實習生出科或結束實習時,可征求患者同意進行實用性考核。

    3.2.4專業英語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護理人才與護理對象日趨國際化,護理教育正逐步與國際接軌,培養國際化的高級護理人才成為臨床護理帶教的一個重點。臨床帶教老師可根據實習學生知識需求,制定適宜的專業英語學習目標,為之創造積極的語言學習氛圍。待實習生出科或結束實習時,進行情境模擬法給予考核。

    3.2.5科研能力借鑒研究生教學中的導師制教學形式予以帶教,鼓勵實習生參與科室內的課題研究,在臨床實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實習生的臨床科研能力。綜上所述,媒介融合模塊式教學法是一種倡導融多媒介于教學工作,將教學內容細化、目標化,優化教學資源,力圖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目前,媒介融合模塊式教學法應用于臨床護理帶教工作的系統性研究尚少,研究者可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邱瑞娟,梁桂興.臨床護理帶教模式的研究進展.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2):186-189.

    2沈寧.護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黃建友.論媒介融合的內涵及其演進路徑.當代傳播,2009,(5):50-52.

    4蔡雯.新聞傳播的變化融合了什么.中國記者,2005,(9).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一级片| 欧美14videosex性欧美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成人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看| 久久天堂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猛男性色生活|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