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震勘探的原理范文

    地震勘探的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震勘探的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震勘探的原理

    第1篇:地震勘探的原理范文

    [關鍵詞]延長油田

    油氣勘探 技術方法

    隨著我國對油氣供給需求量的增大,供給缺口也不斷增大,因此對油田油氣勘探的研究變得至關重要。顯然在現在經濟發展迅速的趨勢下,傳統的勘探技術已經滿足不了現代油田油氣開發需要,所以用現代科技新方法取締傳統的舊方法是延長油田油氣勘探研究的必然趨勢,本文對幾種重大技術勘探方法進行了介紹,希望可以對延長油田的油氣勘探研究上做出新的指導方向,為油田油氣的開發做出貢獻。

    1油田油氣勘探的原理

    要找到新方法有利于延長油田的油氣勘探研究首先就要了解油氣勘探的原理,其原理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地震地層學、數值模擬學、和油氣檢測學。

    1.1地震地層學

    地震地層學是做出合理系統解釋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指將地層學與含有巖性與巖相方面的沉淀學,運用到地震解釋的工作中去,再將地震的資料含有的地層和沉淀的特點信息有效的利用,使之高效結合,從而給出的系統解釋的方法。

    地震地層學還包括:地震層序、層序地層學、地震相以及合成地震記錄;其中合成地震記錄不僅是在研究地震模型時應用非常廣泛的技術,更是油藏描述的工作基礎。

    1.2數值模擬技術

    數值模擬技術主要指的是油氣盆地的數值模擬技術,是從盆地石油地質的成因機制方面出發考慮,將油氣的產生、移動最后到聚集和在一起變成一個整體,充分研究其中各個地質的參數用以建立數字化的動態模型,利用現在科學技術將其形成從一維立體描述到三維立體描述的電腦軟件,從各個角度全面立體的描述整個盆地的油氣資源的形成以及地方地質的演變過程。

    此過程中包括:多次覆蓋、水平疊加剖面、疊加偏移剖面、垂直地震坡面以及地震資料解釋。其中地震資料解釋是做出構造、地層、巖性和烴類檢測以及綜合解釋并由此繪制相關圖件的基礎理論,更是對測區做出含油氣的評價和鉆井位置的主要依據。

    1.3油氣檢測技術

    油氣檢測技術是一種綜合利用烴類存在的多種地震特性參數(速度、頻率、振幅、相位等)來確定油氣富集帶的方法。這類技術有許多種,目前常用的有亮點技術和AVO技術等。

    油氣檢測技術包括:儲集層預測技術和地震橫波勘探。其中地震橫波勘探在我國還不是很成熟,還處在研究與是當中。

    2延長油田的油氣主要勘探方法

    油田油氣勘探方法有很多種: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電法勘探、地球化學勘探和地球物理測井。

    2.1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油氣勘探中被應用的最廣泛的方法,地震勘探可以分為:二維地震,三維地震,四維地震和井間地震。

    二維地震是指沿著一維測線測地震信息,在(x,T)平面內采集數據和處理地震資料的一種方法。

    三維地震是在一個平面上采集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維空間里進行處理的勘探方法。

    四維地震是相對于二維與三維勘探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通過三維空間與時間的結合,組成新的總體,隨著勘探時間描述時間的對勘探數據的影響,并以此差異來描述地質目標本體的屬性變化過程。

    井間地震是新的物探方法,主要是將震源與檢波器一起放入井中對地震波進行觀測,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鉆井的風險。

    2.2重力勘探

    各種巖石和礦物的密度(質量)是不同,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相同。根據此研究出重力測量儀器,測量地面上各個部位的地球引力(即重力),排除區域性引力(重力場)的影響,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發現異常區,這一方法稱重力勘探。

    2.3磁力勘探

    各種巖石和礦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測定地面上各部位的磁力強弱以研究地下巖石礦物的分布和地質構造,稱作磁力勘探。在油氣田區,由于烴類向地面滲漏而形成還原環境,可把巖石或土壤中的氧化鐵還原成磁鐵礦,用高精度的磁力儀可以測出這種磁異常,從而與其它勘探手段配合,發現油氣田。

    2.4電法勘探

    電法勘探的實質是利用巖石和礦物(包括其中的流體)的電阻率不同,在地面測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層介質間電性差異,用以研究各層地質構造的方法,對高電阻率巖層如石灰巖等效果明顯。

    2.5地球化學勘探

    根據大多數油氣藏的上方都存在著烴類擴散的“蝕變暈”的特點,用化學的方法尋找這類異常區,從而發現油氣田,就是油氣地球化學勘探。

    2.6地球物理測井

    地球物理測井簡稱測井,因為各種地質條件和鉆孔條件不同,采用不同的鉆孔探入的方法,來辨別地下的巖石和流體的不同性質的方法,這同樣也是油田油氣勘探和開發的重要方法。

    3延長油田的油氣勘探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1艱難的增加儲量壓力

    要減輕增儲減產的壓力首先要突出工作重點,努力實現油氣規模增儲;還要牢固樹立科學的找油找氣觀,努力發現油氣煤鹽勘探大場面;同時更要將勘探資源與精細勘探增儲量相結合。

    3.2巨大的資源拓展壓力

    要解決巨大資源拓展的壓力首先要立足于科技上的不斷創新,強力推動工藝技術進步。不僅要加快勘探開發重要技術的創新,更要提高核心技術能力持續提高攻關力度,并且積極的推進科技把科技成果轉化實踐應用。

    3.3較大的技術創新壓力

    要解決加大的技術創新壓力,強化勘探管理是關鍵。不僅要切實的提高勘探整體效益更要找準市場變化與勘探管理有效結合,更要了解把握計劃的制定與方案實施的關鍵,大力尋找并控制投資與提高效益的著力處,找出提高勘探效率與降低勘探成本的新方法。

    3.4新區地質認識的挑戰

    創新人才培養,全面提升科技隊伍素質,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勘探技術人才隊伍,提高技術人員自主創新能力、發現油氣藏能力和解決現場問題的能四是創新人才培養,全面提升科技隊伍素質能力。不僅要建設一支與勘探發展相適應的測錄井、試油氣、資料解釋等方面的專家隊伍,來提高資料解釋和綜合研究能力。更要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現場監督隊伍,提高現場指揮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4油田油氣勘探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

    隨著社會上對油田油氣的需要越來越大,對的油田油氣勘探和開發的力度也越來越強,隨之而來的便是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主要是對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打擾,還有排放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所以,要保證延長油田的油氣勘探在研究與開發上取得良好成績,更要保證工業區周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樹立新的觀念,以可持續發展也中心,在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條件下,確定排放標準,提高技術,建立污染預測的模型,用不同的防治手段處理油田油氣勘探開發對大氣、水、土壤等環境的污染。

    第2篇:地震勘探的原理范文

    Abstract: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collecting combination exists within group interference and other shortcoming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s of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exploration. Therefore,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exploration technology of single point high density 3-D seismic. But the single point high density exploration advantage lack of th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summary. So,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spatial sampling rate, resolution, fidelity, S/N and other aspects of a single point of high density seismic exploration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understanding: the technique with conventional exploration than the overall point of view have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patial sampling rate and resolution of seismic data, high fidelity, high imaging accuracy and so on.

    關鍵詞: 高密度;保真度;分辨率;信噪比

    Key words: high density;fidelity;resolution;signal to noise ratio

    中圖分類號:P6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9-0314-02

    0 引言

    所謂高密度地震勘探就是指在地震采集時道間距小于常規的采集道距,甚至單點不組合的采集方式。該方法起源于國外,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1]。但目前很多人對高密度的優勢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客觀準確的答案,而且以往的關于這方面的文章并沒有給出高密度具有這些優勢的機制,為此本文將從以下方面對單點高密度地震勘探的優勢進行分析總結,為以后選擇單點高密度勘探提供一些參考。

    1 提高了空間采樣率

    空間采樣率由空間采樣間隔原理決定,只有當地震信號每個頻率的波長范圍內有兩個以上的采樣點時,才能保證地震資料在空間上具有良好的空間分辨率,根據王喜雙2007年給出的地震信號中的最高頻率和空間采樣間隔的關系公式:b?燮vint/2fmax=1/2k (1)

    式中:b為空間采樣間隔;vint為目的層層速度;fmax為地震信號中的最高頻率;k為地震波傳播方向的波數。

    由(1)式可以得出,當fmax增大時,b逐漸減小。所以當地震采集的空間采樣率增加時,地震波中的高頻成分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這對于提高地震波的分辨率很有幫助[2]。而高密度地震勘探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小道間距采集,目前采樣間隔可以達到5m×5m,這就滿足了空間采樣間隔原理可以大大的提高空間采樣率,與此同時也可以避免假頻的出現。

    2 提高了保真度

    保真度在地震勘探上指對有效信號和干擾噪聲的采集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最終解釋成果的準確性會受到保真度的高低的影響。如果保真度低,就不能保證反射信號真實的反映地下的實際情況[3]。高密度地震勘探能夠提高地震資料的保真度的原因如下:

    ①激發因素:與常規地震勘探相比高密度的激發條件不同主要表現在炸藥類型、炮密度和震源的不組合上。高密度勘探的激發炸藥一般選用高密度、高爆速的震源藥柱,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盡量地減小聲波的強度,進而降低面波干擾,使激發出的有效波與常規震源相比較頻率更高、能量更強,有利于提高保真度。

    ②接收因素:與常規勘探中的模擬檢波器相比,高密度地震采集中使用的數字檢波器接收頻帶范圍更寬,可以達到1Hz到幾百Hz,這遠遠超出了地震有效波的頻帶范圍,對有效波和干擾波都進行充分采樣。高密度勘探放棄了野外檢波器組合,采用室內組合可對檢波器的信息進行二次分析,對故障檢波器進行排除,補償定位和耦合等誤差,從而避免組內干擾,減少非同相疊加造成的信號畸變和屬性失真,進而提高了信號保真度。

    3 提高了分辨率、成像精度

    ①縱向分辨率:熊金良通過對面元大小和縱向分辨率關系研究得出,縱向分辨率的提高并不是由小面元本身產生的,實質是它使單位面積內數據量增大,單位長度內總道數增加,也就是提高了覆蓋次數。這就給出了小面元能夠提高縱向分辨率的真正原因,而高密度的采集就是小面元的采集,因此高密度地震資料能夠提高地震資料的縱向分辨率[4,5]。

    ②橫向分辨率:橫向分辨率可以表達為區分地下兩個繞射點距離的能力,一般用第一Fresnel帶半徑來度量,Fresnel帶的大小與頻率有關,這是因為Fresnel帶是按時間差與1/2周期關系來衡量的。Fresnel帶的面積與頻率近似成反比。由公式(1)可以得出高密度采集應用小面元時,它的地震反射波主頻是提高的,這有利于高頻信號的接收和保護,再根據頻率與橫向分辨率的關系,可以得出橫向分辨率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③提高成像精度:高密度提高成像精度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在滿足空間采樣定理的前提下,小道間距有利于改善偏移的成像效果。二是碗學儉等通過對炮檢距的分布進行研究,發現高密度的采集觀測系統的炮檢距分布很均勻,能夠改善地下反射信息的連續性,進而提高了縱向和橫向的成像精度[6]。

    4 總結與展望

    由以上論述得到如下結論:

    ①高密度地震勘探具有單點接收、小道間距、寬方位、高道數、大動態范圍等特點,正是由于這些特點使得高密度地震勘具有較高的空間采樣率,進而避免了假頻的出現、能夠有效的消除組內干擾、提高噪聲的壓制精度、提高地震資料的分辨率、成像精度和保真度。另外由于高密度地震勘探放棄了野外的檢波器組合方法,使得室內的組合方式更靈活,還提高了野外的施工效率,縮短了開發周期,這些對于石油勘探都是非常有益的[7]。②在實際應用時,要根據工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確定合理有效的采集方法,解決好采集中的關鍵問題,不能盲目的使用單點高密度技術,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增加大量的成本[8]。雖然單點高密度勘探在國內的陸地勘探發展的比較晚,還有很多相應的采集以及處理問題等需要解決,但根據以上的論述有理由相信單點高密度地震勘探會在未來的石油勘探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李慶忠,魏繼東.高密度地震采集中組合效應對高頻截止頻率的影響[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42(4):363-369.

    [2]王喜雙,謝文導,鄧志文.高密度空間采樣地震技術發展與展望[J].勘探技術,2007,1:49-53.

    [3]劉二鵬.高密度地震采集技術研究—以長治某煤礦采取區為例[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1.

    [4]熊金良,岳英,楊勇,等.面元大小與縱向分辨率關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4):489-491.

    [5]云美厚.地震分辨率[J].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5,28(1):12-18.

    [6]碗學儉,吳樹奎,楊素玉.馬廠油田高密度三維觀測系統設計研究[J].石油物探,2008,47(6):598-608.

    第3篇:地震勘探的原理范文

    關鍵詞:煤礦;地質勘探技術;重要程度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社會經濟穩健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煤礦地質勘探的技術水平已取得一定的進步與發展。與此同時,為了順應時展潮流,滿足日益增長的煤礦使用需求,煤礦企業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地質勘探技術及其重要程度轉變。其中,地質勘探指調查開采區域內地貌、水文、礦產、構造、地層、巖石等地質情況幫助發現有工業意義礦床明確礦產質量提供礦山建設所需地質資料的過程[1]。按勘探原理,地質勘探可分為坑槽探、鉆探及物理勘探,物理勘探又可細分為放射性勘探、地震勘探、電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等。鑒于此,本文針對煤礦地質勘探技術及其重要程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煤礦地質勘探技術的類型

    按勘探原理,地質勘探可分為坑槽探、鉆探及物理勘探。作為現階段煤礦勘探技術的主要組成部分,物理勘探技術的應用范圍廣泛,市場占有率高,可細分為放射性勘探、地震勘探、電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等[2]。其中,瞬間變磁技術以電磁波原理為依托無需解除煤礦即可完成探測過程,屬于新型煤礦地質探測技術,其電磁波探測器普遍深埋于井下,將發射波及回線波納入判斷標準,結合斷面大小評估探測距離,即接收回線匝數越多、電磁波發射功率越大、探測深度越深。

    電阻率法以巖土介質導電性差異為依托觀察記錄預估人工電流場分布概況滿足了解地質構造及尋找煤礦位置的需求。同時,相較于常規電阻率法,高密度電阻率法的優勢明顯,不僅能增加探測點密度,擴大探測范圍,還能多種裝置同時使用,便于獲取多種比值參數確定異常信息,進一步提高煤礦地質勘探的準確性。

    雷達勘探技術以雷達功能為依托結合地下介質電阻率差異性,例如:介電常數差異性等,通過電磁脈沖高頻率反射原理探測目標物體及地質信息。由此可見,煤礦開采前期應用雷達勘探技術能真實反映探測區域內巖性變化及礦產分布概況,減少成本投入,為保證煤礦順利開采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

    地震探測法以地震波原理為依托結合地下介質密度及彈性的差異性利用地震探測法人工產生地震波地下介質作出對應反應獲取參數預估地下巖石性質及形態。由此可見,煤礦開采前期應用地震探測法能真實反映探測區域內巖性變化及礦產分布概況。

    二、煤礦地質勘探技術的重要程度

    (一)預防瓦斯

    瓦斯屬于無臭、無味、無色氣體,偶聞蘋果芳香,其標準狀態下密度為0.716千克,普遍積聚于礦井巷道高處或上部,其滲透能力較強,較難溶于水中,濃度過高極易引發井下工作人員缺氧窒息,存在引發爆炸及燃燒的可能性,是現階段我國煤礦開采的突出安全問題[3]。由此可見,煤礦開采前期應用地|勘探技術能準確掌握井下瓦斯及其分布概況,便于制定安全預防方案,降低瓦斯泄露、燃燒、爆炸等事故的發生率,保護井下工作人員生命安全。

    (二)頂板施工

    頂板指煤層上方的鄰近巖層,頂板事故指煤礦井下挖掘完巷道后巷道頂層巖石下塌造成變形、破壞、垮落的現象。同時,受煤礦井下作業環境特殊性的影響,頂板事故與開采條件、地質條件、作業設備、整體素質存在著密切聯系,即開采條件越惡劣、地質條件越復雜、作業設備越落后、素質水平越低下,頂板事故發生率越高,特別是地質條件,是頂板事故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煤礦開采前期應用地質勘探技術能全面了解地質條件概況,預估斷層區域,降低頂板事故的發生率。

    (三)防治水害

    地層中礦井水不僅加劇煤礦井下作業的難度,還極易引發重大透水事故,威脅井下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特別是我國東部地區地質條件較為特殊,板巖層稀薄且地下水蘊藏量豐富,一旦煤礦企業忽視前期地質勘探環節,井下作業破壞地層構造,地下水沖破板巖造成大量地下水上涌,直接影響煤礦開采進度,反而增加成本投入[4]。由此可見,煤礦開采前期應用地質勘探技術能幫助掌握地下水蘊藏量及分布概況,降低透水事故的發生率,以保障企業經濟利益為前提,保護井下工作人員生命安全。

    (四)探明儲量

    煤礦地質勘探技術深入開采區域巖層,以宏觀角度為出發點真實反映煤層厚度及結構變化概況,為保證煤礦順利開采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并且能大致估算開采區域內煤礦存儲量,準確探測煤礦井下煤層頂板的巖性,明確開采區域隔水層位置,進一步提高煤礦采礦效率及質量。由此可見,煤礦開采前期應用地質勘探技術能估算開采區域內煤礦存儲量,為制定開采進度表發揮輔助作用,有效規避煤礦開采投資風險。

    2.5保證效益

    煤礦地質勘探技術不止停留于前期勘探及中期開采過程,貫穿于煤礦開采過程始終。由此可見,煤礦開采應用地質勘探技術,以提高勘探工作效率為前提,保證勘探精確性、全面性及高效性,降低煤礦開采事故的發生率,進一步確保煤礦開采產量及經濟效益。同時,作為社會發展及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資源,我國煤礦資源蘊藏量豐富,開采潛力巨大,煤礦地質勘探技術的重要性日益明顯,為此帶來的經濟價值無法預估。

    三、結語

    通過本文的探究,認識到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煤礦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多,煤礦地質勘探的技術水平逐步成熟,社會對于煤礦地質勘探提出全新的要求及的標準。如何靈活應用煤礦地質勘探技術做好煤礦開采工作,是煤礦企業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綜述地質勘探的概念,分析煤礦地質勘探技術的類型,以重要程度為切入點,提出具體的作用具備顯著價值作用。

    參考文獻

    [1]郝曉虎.煤礦地質勘探技術及其重要性分析[J].能源與節能,2017,03:125-126.

    [2]宋平.淺談煤礦地質勘探技術及其重要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33:121.

    第4篇:地震勘探的原理范文

    關鍵詞:光纖光柵 地震檢波器 光纖布拉格光柵 長周期光纖光柵

    中圖分類號:P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068-01

    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檢波器作為關鍵的環節,影響著勘探的準確性及進程。地震檢波器廣泛地用于石油工業、礦藏開發、地質、地熱等精細勘探之中。但過去的地震檢波器往往有靈敏度不夠高,易受干擾等缺點。

    在20世紀80年代末,Morey發表用作傳感器的光纖光柵[1]受到各地工作者的關注并讓其于之后得到長足的發展。近年來,光纖光柵因抗電磁干擾能力強、抗腐蝕、尺寸小等優點,作為地震檢波器被研究應用于地震勘探中。可預見,光纖光柵傳感器作為地震檢波器將成為一大趨勢。

    1 光纖光柵地震檢波器的工作原理

    地震檢波器實質為振動傳感器,由光纖光柵構成的地震檢波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纖光柵對應力應變的敏感作用,把對應變物理量的測量轉化為對光學物理量的測量。完整的地震檢波系統,其組成如圖1所示,寬帶光源的光經耦合器輸入到檢波器后,對于光纖布拉格光柵中滿足布拉格條件的光將發射回來,其余的光則沿原光路繼續傳輸,由于反射光包含振動信息,因此,對反射光解調。而長周期光纖光柵因其透射性質,則需對透射光進行解調。解調系統利用光電檢測電路,把帶有外界信息的光信號轉化成電信號輸出,再經過放大器后送進計算機分析。

    2 光纖光柵地震檢波器分類

    根據光纖光柵的周期,可將應用作地震檢波器的光纖光柵分為兩類,分別是短周期光纖光柵,也就是光纖布拉格光柵及長周期光纖光柵。

    2.1 光纖布拉格光柵

    光纖布拉格光柵的光柵周期以及折射率決定了光柵的反射光譜和透射光譜。當外界物理量改變這兩個參數時,會使波長發生漂移。因此,通過檢測光譜中的波長漂移即可獲取信息。

    在引起光纖布拉格光柵波長漂移的外界因素中,最直接的為應變參量。因為無論是對光柵進行拉伸還是壓縮,都勢必導致光柵周期的變化,并且光纖本身所具有彈光效應使得有效折射率也隨外界應力而發生變化[2]。

    波長變化的量化公式可以表示為:

    (1)

    式中外界條件導致的波長漂移為、光柵周期、光柵有效折射率。而光柵周期以及有效折射率的變化分別為和。

    應力應變對光纖布拉格光柵的影響可量化為:

    (2)

    其中為應變變化,為光纖材料的彈光系數,為應變引起的波長變化的靈敏度系數。

    通過式(2)可知,借由光信號表征的物理量可至小波長量級的分辨率,這理論上表明了光纖布拉格光柵作為地震檢波器的高精度,實驗上通過模擬仿真也證明了其實用性[3]。

    然而,光纖布拉格光柵也存在如反射光特性所導致的光源振蕩,器件比較脆弱、需要良好保護等缺點,而這些尚未能完全有效解決的問題亦是其商業化的阻礙。

    2.2 長周期光纖光柵

    長周期光纖光柵的理論是在光纖布拉格光柵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模式耦合屬于同向傳輸的纖芯基模和包層模之間的耦合[4]。

    根據耦合模理論,長周期光纖光柵相位匹配條件[5]為:

    (3)

    其中,為芯內導模的有效折射率;為發生耦合的m階包層模的有效折射率;為光纖光柵周期;為導模耦合到m階包層模的波長。由式(3)可以看出,與芯層和包層的折射率有大關聯性。當外界條件如溫度或應力作用于光柵引起其纖芯和包層的有效折射率和光柵周期變化時,光柵的波長會產生變化,測得的大小可以確定外界溫度或應力的變化。通過對靈敏度分析,建立力學模型以及仿真,國內有黎芳等人驗證了長周期光纖光柵用于地震檢波器是可行的[5]。

    長周期光纖光柵作為一種透射型光纖光柵,無后向反射,在傳感測量系統中不需隔離器,測量精度較高。但相對于光纖布拉格光纖,其也存在著溫度、應變等物理量間的交叉敏感等問題[4],不利于實際的測量工作,需多個傳感器組合方可利于解決。

    3 結語

    對于光纖光柵以周期進行兩種分類,并分析知兩類光纖光柵在具有優點的同時,也有如脆弱,交叉敏感的缺點。不過光纖光柵檢波器相對傳統地震檢波器所具有的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定會使其成為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并得到發展,逐漸成為主流的地震檢波器。

    參考文獻

    [1] Morey W W, Meltz G, Glenn W H.Fiber optic Bragg grating sensors[C]//OE/FIBERS'89.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1990:98-107.

    [2] 馬超,喬學光,賈振安,等.光纖布拉格光柵地震檢波器的研究與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23(2):622-626.

    [3] 劉漢平,王健剛,崔洪亮,等.光纖光柵地震波檢波器[J].山東大學學報:工學版,2007,37(2):89-92.

    第5篇:地震勘探的原理范文

    一、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

    1.專業崗位職業能力分析

    (1)職業描述。物探專業主要面向石油、煤礦及其他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行業企業,主要職業崗位群包括利用地球物理性質進行野外地震資料采集、地震資料數字化處理、地震資料地質綜合研究等。主要工作崗位有野外資料采集過程的地球物理師、解釋員、處理員、技術工人等。

    (2)課程模塊化項目實施步驟。 第一,行業領域——進行行業、企業調研;第二,工作崗位領域—提煉核心技能;第三,課程領域—確定核心課程模塊化項目、重構課程結構、編寫教學指導方案、開發項目教材。

    (3)物探專業人才建設的切入點。物探專業的主干專業—野外地震數據資料采集施工專業;主要產品—數據記錄資料;主要過程—施工生產過程;主要技術—施工技術。

    (4)培養方向。服務于石油、天然氣的勘探與開發單位,煤層、煤層氣的勘探與開發單位,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單位,從事野外一線的地震資料采集工作,室內地震資料處理工作,地震資料綜合地質解釋工作。

    (5)職業目標定位。地球物理勘探的工作過程對人員技術要求不同,如圖1所示。

    圖1

    (6)就業崗位(群)。就業崗位(群)包括主要工作崗位、相關工作崗位和發展工作崗位。主要工作崗位包括野外資料采集技術人員、解釋員和處理員;相關工作崗位包括施工監督員、大小線查修工、鉆井爆炸監督、儀器操作員和測量員;發展工作崗位包括野外資料采集物理工程師、地震勘探監理、地震數據處理工程師和地震資料解釋工程師。

    2.課程建設的思路

    筆者學校借鑒CBE、MES、KH等教學課程模式,參照東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員工培訓項目,探索創新核心技能模塊化項目課程體系,擺脫了以往的學科教研室結構體系下進行課程設置的“學科型”課程設置,建立了“職業型”課程設置。在教學內容組織安排時,充分考慮到企業職業的需要,按照社會、行業中的職業要求安排教學課程內容,實現由職業定專業。根據企業工作崗位要求和學校教學領域覆蓋的職業崗位對應的專業中應具備的綜合能力,形成以職業技能為主,以職業資格標準為切入點,以就業為導向,將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結合的模塊,形成模塊化核心技能項目課程,組成以教師團隊為主的不同工作室,建立以班主任為首席教師制的職業技能團隊或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的工作室結構,改變了以學科為中心的教研室結構。由首席教師牽頭組建團隊,進行教學與教學研究活動。同時組建與技能模塊相對應的項目課程,形成模塊化項目課程教師工作組團隊。

    二、模塊化項目課程體系框架

    學校教務部和教學督導室根據市場部與培訓部提供的企業崗位用工要求,結合歷屆畢業生在東方物探、煤層氣、中聯煤等單位反饋回來的信息,對原有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調整改進,建立了“公共課程模塊+基礎技能模塊+核心技能模塊”為主的課程設置模式,確立以核心技能培養為課程改革宗旨,以建立核心課程開發為主體的教材建設,以教學項目設計為專業課程重點的體系建設。

    1.公共課程模塊

    貫穿三個學期,教學項目內容包括:文明社交禮儀、應用文寫作和演講、計算機軟件操作、簡單專業英語翻譯。這些教學項目所包括的相關課程有德育、語文、數學、物理、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等。這些課程是專業核心課的基礎、工具,是學生必備的文化素質能力。

    2.基礎技能模塊

    在學生入學一至四學期進行基礎技能課程教學,包括電工電子技能、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獲得野外地震資料并處理解釋能力,是對接核心技能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關鍵課程。以“學、做結合”教學模式進行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對完成工作任務應掌握的技能基礎知識、實驗實訓所具備的技能基礎知識組成的模塊,由若干個項目課程組成,使學生對專業崗位的基本專業技能有初步的認識。

    3.核心技能模塊

    安排在第五至第六學期,包括野外地震勘探施工能力、野外地震采集資料處理能力、地震資料綜合地質解釋能力,即根據地震地質任務進行野外施工的能力并將野外采集地震資料按處理流程轉化成地震剖面,對地震剖面按資料解釋流程進行地質解釋確定油氣藏及井位。第五學期在校內外實訓基地實施以“工學結合”的模式進行項目實訓。重點針對專業崗位技能或職業技能進行訓練,學校與生產單位聯系,由教師帶隊3~4周到野外地震隊生產一線各班組參觀實習,熟悉各工種具體工作內容。另外利用校內實訓設施—東方公司生產單位應用的軟件,完成一條測線的處理流程及簡單地震剖面解釋,項目是生產單位的勘探項目,從而保證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完全一致,體現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職業性。第六學期安排專業生產性實訓,頂崗生產。在真實職業環境中,注重專業技能的拓展、職業習慣的養成和企業文化的了解,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加貼近工作崗位的要求。

    三、模塊化項目課程及教學項目的實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實踐教學體系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相吻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的比例超過50%,強調校外頂崗實習等綜合能力模塊訓練,達到學校學習與就業崗位的有效對接。

    1.基礎能力模塊項目訓練

    (1)知識:掌握電工、電子技術的基礎理論,根據電路焊接地震元器件;掌握簡單的數學、高等數學的運算規律;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的操作、應用;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

    (2)能力:掌握觸電預防與急救、基本元器件的識別與測試能力,熟悉常用儀表儀器設備的使用;掌握數學的分析計算能力,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應用能力,掌握電子元件的焊接 能力。

    2.專業能力模塊項目訓練

    (1)知識:熟悉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采集數據的流程、地震組合的原理及方法、多次覆蓋技術的方法,掌握測量的基本原理,掌握野外鉆井、爆炸機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儀器接收地震記錄的方法,掌握地震數據處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地震資料解釋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石油地質的相關理論。

    (2)能力:培養學生進行野外地震勘探的能力:能根據需要完成的地震地質任務設計施工方案,并根據設計方案完成野外施工任務,獲取野外地震資料。軟件應用能力包括應用解釋、處理軟件根據流程進行解釋處理的能力。

    3.綜合能力模塊項目訓練

    (1)綜合能力訓練一。知識—數據處理流程、資料解釋流程。能力—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GeoEast一體化軟件應用,按處理流程處理測線,按解釋流程進行地震剖面解釋。

    (2)綜合能力訓練二(校外:生產實習與頂崗實習)。知識—了解野外生產全過程;了解企業工作流程和企業文化;熟知生產流程及工作方法。能力—獨立工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撰寫技術報告和編制技術資料的能力;能參與施工和管理,能處理施工中發生的一般技術問題和團隊協作能力。

    我們通過對工作項目分析,獲得每個項目的具體工作任務。對完成任務應掌握的職業能力做出詳細描述,按照工作的相關性設置課程,按照項目課程類別要求,對工作領域中涉及的項目課程進行了劃分并對實驗、實訓場地進行了建設。如表1所示。

    表1 物探專業技能模塊項目課程

    工作領域(模塊) 項目課程 實驗實訓場所

    野外資料采集操作與管理 工區踏勘 濃縮儀器采集實訓室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訓基地

    地震資料采集前的方法分析過程

    選擇合適采集技術、進行初步論證

    編寫地震資料采集施工方案

    野外資料處理 野外采集記錄接受 GeoEast解釋處理一體化實訓室

    野外采集資料預處理

    地震資料反褶積處理,地震速度分析

    靜、動校正疊加、疊前、疊后偏移處理

    野外資料解釋 分析工區地震記錄特點,逐線且閉合追蹤有利地質層位 地質構造解釋陳列實訓室

    地震資料構造解釋、地震資料巖性解釋

    井位確定 確定油氣藏量 多媒體實訓室

    確定井位

    成果報告

    通過對工作流程和具體任務要求的分析,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和階段性教學目標,組織課程內容構建行動學習項目。以項目課程為主體,對工作項目進行分析,獲得每個項目的具體工作,我們把工作任務相關的職業能力加以整合序化,轉化成學習型課程工作任務,組成核心技能教學項目,對核心技能教學項目進行課時分配。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堅持學生實踐過程以真實的實訓基地或仿真模擬演練為主,保持與企業工作現場一致,堅持教學項目設計標準與企業技能鑒定標準相一致、項目完成與成果展示相結合。

    在開發課程體系時首先確定職業工作,再整合典型實際工作任務和適應于教學的工作任務,最后轉化為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項目。在開發課程化系時,以下是物探專業技能模塊項目課程教學課(表2)。

    表2 項目課程教學方案

    項目課程名稱 地震資料采集前的方法分析過程 總學時 66 項目名稱 施工區域的觀測系統定位 學時 18

    教學

    目標 1.能夠設計施工區域的觀測系統,對現場有應變能力。

    2.對施工現場復雜的地形,能夠正確改變觀測系統。

    3.遵守HSE管理規定,有團隊協作精神。

    教學

    內容 1.HSE安全知識

    2.懂得排列的布控、檢波器的使用、組合炸藥的原理。

    3.反射波的原理。

    4.記錄的分析。

    工作

    任務 1.確定采用的觀測系統。

    2.根據激發點和接受地段的相對位置,確定道間距、排列長度、偏移距、最大炮檢距。

    3.根據工區的實際地形確定觀測系統的圖形擺放圖示法。

    4.對工區可能出現的各種干擾波的處理方案

    教學

    方法 項目教學法、講授、實踐操作、項目團隊協作學習、多媒體演練

    活動設計 應知 應會 拓展知識

    1.根據工區的復雜地形能夠合理設計觀測系統。

    2.利用多媒體演示整個設計過程。

    3.制定施工計劃并實施。

    4.對地震記錄能夠判斷。 1.地震勘探原理

    2.石油地質基礎

    3.采集接收原理

    4.儀器操作原理 1.采集設備的使用與維修。

    2.資料采集操作流程。

    3.鑒別地震記錄、能夠簡單處理。 電法資料采集方法

    四、實施的成效

    第一,通過模塊化項目課程教學,在實踐工作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學生不僅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也學會與他人合作。通過物探專業模塊化項目課程教學,使學生學習環境更接近崗位工作環境,在實際工作中,讓學生了解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學會溝通技巧,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第二,有效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通過各專業的模塊化教學,教師樹立了以首席教師為主的教學團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資源共享,教學在整個專業團隊協作過程中相互溝通,不斷提高,在教學設計中獻計獻策、不斷創新思路、開闊視野。同時,學校合理整合利用六大實訓場地和一個校外實訓基地,充分發揮了學校現有教學設備的作用。

    第三,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改進,模塊化教學中的每個子項目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工作,由學生自主和合作完成。學生在實踐鍛煉中學會了思考、學習、動手實踐的過程,達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目的,增強了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保證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黃寶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踐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7).

    [2]陳炳森,陳韶光.高職專業核心課程實施項目化集中教學的研究[J].廣西教育,2012(12).

    [3]蔣志梅.高職展示設計專業基礎課與核心課程項目化貫穿性研究[J].職業時空,2012(12).

    第6篇:地震勘探的原理范文

    果。

    關鍵詞:地震勘測 表層低速帶 微測井 小折射

    中圖分類號: P315 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在地表附近的地層中,有一些地質經過了長時間的風化作用,外在表現較疏松。當地震波在此處傳播的時候,其速度相較于地表下層沒有被風化的部分要小的多,所以這種地震波傳播速度很低的近地表地層就被叫做低速帶。對于表層低速帶的速度進行測定,能夠進一步完善表層低速帶的相關參數,大大提高了靜校正質量,以便于地震勘探工作得以高質高效的展開。在目前的地震勘探工作中,野外表層低速帶的測定已經占據了重要的部分。本文通過對地震勘探中表層低速帶對其影響的深入了解,結合表層低速帶在速度測定方面的基本原則,詳細探究了地震勘探中表層低速帶的測定方法。

    2、表層低速帶對地震勘探的影響和速度測定的基本原則

    2.1 表層低速帶對地震勘探的影響

    地震勘探的效果影響因素中,低速帶是其主要影響之一。比如,低速帶使地震波射線從深部反射上來的時候,會發生垂直方向的偏移, 而低速帶在速度大小上一般偏低,并且在縱向和橫向的變化方面較大,給反射波進行旅行時帶來的影響較大;在表層低速帶內還會產生許多較強的多次波,這些多次波因為低速帶的低速性,波長一般都比較短,很小的地質體就可以產生很強的噪音與散射;此外,地震波在經過表層低速帶以后,很容易出現時間上的滯后,使得低速帶的速度和厚度變化較大,即下伏高速層和低速層之間分界面起伏很大,這就造成了其經過低速帶從深部到地面各點的相對滯后時間有很大的差異。不僅如此,低速帶在概念上也沒有一個規定的范圍,在我國的西部其速度一般是在1200-1400m/s;而在我國的東部其速度一般是在400-1000m/s。

    2.2 表層低速帶速度測定的基本原則

    表層低速帶速度測定的基本原則就是:速度的測定一定要和地形地貌與表層地質結構的變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然后才能開展相關的工作。即在戈壁區和深溝處應用地震微測井和小折射的方式來進行低速帶速度的評定,但是在陡坎區則主要通過地震微測井的方式,而在沙漠區則是大炮初至折射(又叫做大折射)和地震微測井的方式。下面通過對微地震測井和小折射核心原理的詳細闡述,來探究地震勘探中的表層低速帶測定方法。

    3、地震勘探中表層低速帶速度測定的方法原理

    3.1 微地震測井

    根據觀測得來的資料,地震測井的操作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圖中:h——井筒的深度;

    P——井筒中心與測點的水平距離

    G——井筒中點

    地震速度測井在淺層進行測定就變成了微地震測井,此時檢波器主要被放置在測井中,并在靠近井口的地表處得到激發。每當完成一次激發,檢波器就會移動一個位置,而地震記錄儀在這中間接收到的直達波,并且獲取其觀測深度和初至時間,再由下式求出平均速度V和層速度Vi。

    V=Z/t

    Vi=ΔZi/Δti

    在上式中,Z代表著接收點的深度,而t則是直達波垂直時間,ΔZi和Δti分別為各層的厚度和相關的波傳播時間,而當接收點和井口的距離為零的時候,就能夠把非垂直直達波時間tg利用下式的函數關系,轉變成垂直直達波時間t。

    t=tan[Z/(Z2+d2)1/2]

    微測井法主要是利用多次激發得到的透過波折線段斜率和其距曲線的拐點,來進行表層低速帶厚度和速度的劃分。用微測井法來進行淺層速度測量,可以對速度層進行很詳細地劃分,同時對比與淺層折射法要更加的準確。

    2.2 小折射測定低速帶

    在野外地震記錄中,經常利用相遇時距曲線法,并采用初至對比和互換點的方法來對低、高速帶界面的折射波進行科學合理的識別,繼而連續跟蹤對比。但是因為野外的地形錯綜復雜,導致了折射平面有傾斜的情況發生,因此可以利用與常規小折射方法不同的新型的小折射方法。其大致的模型如下。

    其中三層的層速度分別為V0、V1、V2,而其對應的折射角則是A0與A2,垂直深度在炮點分別為Z1與Z2,而入射角與出射角分別是Ri與,根據折射定理可以得出以下過程。

    sin A0= V0/ V1

    sin A2= V1/ V2

    Q和第一和第二折射界面的法線所形成的夾角分別是A3和A2,所以就有:

    A3= A2—γ2+γ1

    SQ射線的入射角是α,并且它和第一個射線界面的法線所形成的夾角是A1,,所以就有:

    sin A1/ V0=sin A3/ V1

    α= A1-γ1

    sin A1=sin A0sin(A2-γ2+γ1)

    同理可得:

    A3’= A2+γ2-γ1

    sin A1’/ V0=sin A3’/ V1

    sin A1’=sin A0sin(A2+γ2-γ1)

    此時出射角b= A1’+γ1

    而當折射交叉的時候;

    Ti=(SQ+SK’)/ V0+(QP+K’E)/ V1-EP/ V2

    式中Ti::非垂直直達波時間轉換為垂直直達波的時間

    而通過相關的數據計算可以得出第二個折射界面在炮點折射交叉的時候,其Ti與深埋Z1和Z2的函數關系主要為:

    Ti= Z1cosγ1/ V0 [1/cos A1’+1/cos A1-(2sin A0cos A2cosγ2)/cosγ1+sin A0cos A2cosγ2(tgγ2-tgγ1)(sinα/cos A1-sinb/cos A1’)]-[ Z1sin A0sin A2cos(γ2-γ1)]/ V0 (sinα/cos A1-sinb/cos A1’)+(2 Z2sin A0cos A2cosγ2/ V0)

    而對于第二個折射層在其旅行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相互關系為:

    ti=xi(sinb/ V0)-zi(cosb/ V0)+ Ti (Z1, Z2)

    而式子中的Ti (Z1, Z2)就是上面第二個折射在炮點折射交叉時的Ti

    在上述式子中,折射排列兩端在放炮時的初至波到達時間如果被詳細的得知,那么就可以依次的求出直達波速度V0等表層低速帶的參數,并可以計算出幾乎所有字母所代表的參數。

    折射新方法相對于常規方法更適用于山區和沙漠地區,它可以對風化帶靜較正的精度和質量進行科學的改進。

    4、結語

    三維地震勘探的過程主要是以野外采集、處理和解釋為主的系統工程,所以野外數據的采集是整個地震勘測工作的基礎部分,尤其是表層低速帶的參數。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地震勘探技術也會得到相應的更新和改善,表層低速帶的速度測定作為地震勘測工作的重要環節,在未來必將有其新的意義和內涵。作為一名地震勘探的工作人員,在當下更應該掌握好地震勘測中表層低速帶的測定方法,結合地震勘測在以后的發展趨勢,以實現地震勘探工作的精準和高效。

    5、參考文獻

    [1] 何曉冬,劉文奎,余瀅帆,徐國棟,張慶民. 西部新區地震勘探輔助數據標準SPS/SPS~+系統及其應用[J]. 中國西部油氣地質,2007,01:90-93.

    [2] 楊為民,張云崗,劉原英. 層析靜校正技術在山地復雜地區三維地震勘探中的應用[J]. 中國煤田地質,2007,02:63-65.

    [3] 袁桂琴,熊盛青,孟慶敏,周錫華,林品榮,王書民,高文利,徐明才,史大年,李秋生. 地球物理勘查技術與應用研究[J]. 地質學報,2011,11:1744-1805.

    第7篇:地震勘探的原理范文

    [關鍵字]數據挖掘 礦山勘探開采 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 TD8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5-165-1

    礦山勘探開采在多年的作業中積存下來了大量的數據,怎樣運用這些數據,成為技術難題。然而,數據挖掘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數據挖掘技術能夠對這些積存的數據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從這些數據中提取有關于礦山勘探的信息,作為以后勘探開采的依據。

    1對數據挖掘的簡單介紹

    何為數據挖掘,數據挖掘是數據的管理技術,它以固定的數據庫為基礎,從數據庫中進行信息的提取。數據挖掘可以從這些復雜的、無序的數據中找到隱藏著的,但對企業有用的潛在的信息。不過數據挖掘所提取的這些信息是以固定的模式、規律、概念、規則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這些信息可以預測發展的趨勢,對企業非常重要。

    數據挖掘是一個多步驟的處理過程,它的工作原理包括七部:(1)明確目標。在繁多復雜的領域中,確定一個領域,查看其應有的知識與目標。(2)范圍的界定。在眾多的數據集中選擇一個或多個作為目標,聚焦檢測這個目標[1]。(3)預處理數據。預處理就是簡單的計算時間的順序和數據的變化流程,摒棄沒有聯系的數據,隔離那些空白數據。(4)數據轉換。在維變換方法的指導下,及時迅速的找到需要的數據,把要用到的變量精確。(5)利用數據挖掘的計算模式。在匯總、分類、回歸、聚類等數據挖掘的模式中,選擇需要的計算,搜索目標模式。(6)解釋成果,用原理表現出來。去除與要找的模式沒有關聯的,剩余所需解釋的模式,利用處理系統,分析解釋,然后明理成文。(7)尋找需求的信息。把挖掘出來的粗糙的信息分析證明它們的用途。也就是去偽存真的過程。

    數據挖掘技術的功能有兩類:(1)描述。對選定的數據進行微量的刻畫,獲取有用的資料。(2)預測。把刻畫的信息根據歷史的資料和經驗進行推測。數據挖掘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和推廣范圍,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周圍都可一看到,如氣象的預報,在經濟方面,對于風險的分析,成本的控制等。數據挖掘技術的核心已經發展了數十年,把它用在礦山勘探開采上會取得不錯的成績。

    2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提高礦山勘探的開采

    在地質勘探的數據庫中,有著眾多的資料和數據,而系統的核心部分是數據庫,數據庫由大量的相互聯系的專業數據庫組成。數據庫的設計結構應該嚴格按照設計的基本原理和礦山勘探開采的相關標準。

    2.1數據庫中關于井的一些相關數據

    (1)錄井數據。錄井數據主要由巖屑錄井、巖心錄井、井壁取心等基礎信息所組成。(2)地層數據。地層的基礎信息組成地層數據。常見的地層數據有:巖性的、有關年代歷史的、化學生物的等。(3)流體分析。數據分析在礦山勘探的水流的相關分析。有關水測量的詳細記錄[2]。(4)巖性數據。巖石物理的構造(位置分布和礦物成分)是該數據的主要內容。(5)鉆井、測井數據。主要包括鉆井、測井的一些基本的相關數據。

    2.2礦山勘探數據庫有關地震的一些數據類型

    (1)二維地震的數據。由疊前疊后的地震道,二維導航,原始地震的數據信息。

    (2)三維地震數據。與二維的地震數據一樣,只不過包括的是三維的信息。

    2.3數據技術在勘探中的數據加載類型

    (1)井數據類型。主要是大塊數據與非大塊數據組成。像資源庫中的曲線測井等屬于大塊井數據。而典型的非大塊井數據包括生產信息和探井信息。

    (2)地震數據。要對不同階段的信息處理,包括疊前和疊后。采集、處理和解釋所處階段不同相應的數據格式也會有所差異。

    2.4相關的實物資源的數據

    主要包括資源開發過程中涉及到的種種索引和各個類別的信息。礦山勘探開采中的數據數量多而復雜,關乎到勘探的各個環節,每個細節的數據都極為豐富,因而,對這些礦山數據的技術分析要求程度非常高,同時還需要具備嚴密的精度,保證挖掘出來的數據準確的反應礦山勘探開采的真實信息[3]。礦山勘探開采所關聯的數據繁多而瑣碎,地貌的性質及礦山的地物在礦山系統中的運作都是可變的。不是固定的,所以在數據挖掘中增加了難度。

    在對礦山勘探開采的某個具體的系統分析時,往往很大程度會受到實際環境和需要的影響,所以,在結構和系統的模塊的構架的結果會出項很大的不同。不過,從理論上來講,數據挖掘技術的功能有著一定的共性。首先,要對基礎的數據進行簡單的預處理,這些數據必須來源于數據庫或者專門的知識庫。其次,經過預處理的數據,會被數據挖掘引擎再進行加工處理,從而達到數據處理的標準。最后,從中篩選信息。

    礦山勘探開采的系統的數據庫,是進行數據分析的主要資料。其內容關乎到作業過程中的歷史數據。一般而言,礦山勘探開采中的業務數據庫,是數據挖掘技術挖掘的主要對象。業務庫中的相關資料經過抽取,在進行加工,篩選。都會將其存放到數據倉庫中,同時,還要對這些數據的質量和時效進行維護與管理[4]。在維護和管理中,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要特別注意這個過程的存儲。

    在礦山勘探開采業,其知識庫里往往存儲了一些相關的業務經驗,主要和以前的開采及出現的重大問題有關聯。這些經驗可以和數據挖掘技術挖掘出來的信息,作對比,從而篩選出有用的信息,過濾出知識模型計算出來的結果。另外數據庫中還應該存放著數據挖掘技術分析提取的知識和信息,這樣可以供下次類似事件的分析和處理。這些資料可以單獨存放于模型庫中,模型庫可以對各種實施方法的匯總及模型實現程序的保存。可以實現數據的挖掘和后處理。對礦山勘探開采的發展有很大的經驗提供。

    3結束語

    目前,礦山勘探開采已經形成了集勘探、數據庫、管理和數據分析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質的行業體系。這和數據挖掘技術的運用是分不開的。數據挖掘技術在礦山勘探開采中的運用,極大的提高了勘探開采的速度和質量。其中,得益于礦山勘探開采的數據的真實可靠。有了數據挖掘技術,礦山勘探開采將會更快更好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溫國鋒,陳立文.煤礦安全管理數據倉庫的建立與應用研究[J].中國礦業.2009(01):12-13.

    [2]歐鳳霞,王宗殿.基于關聯規則的數據挖掘技術在中醫診斷中的應用[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2):78-79.

    第8篇:地震勘探的原理范文

    關鍵詞:神南礦區;煤礦水害;工作路線

    中圖分類號:TD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24-0173-02

    神府煤田位于陜西省最北端神木、府谷兩縣境內,是中國和世界特大煤田之一,占全國探明儲量的15%。紅柳林煤礦位于神府煤田的南翼,地跨神木縣店塔鎮、麻家塔鄉,井田面積138.6 km2,煤層賦存于侏羅統延安組,主采煤層為1-2、2-2、3-1、4-2、4-3、4-4、5-2等煤層,煤炭總資源量約19億t。現結合礦區內水害特點和防治水工作中已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對礦區內的防治水工作進行分析。

    1 紅柳林煤礦水文地質條件及水害特征

    1.1 水文地質條件

    神南礦區位于陜北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的接壤地帶,全區以黃土梁峁及沙丘地貌為主,形成特有的水文地質特征和充水條件,區內含水層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1.1 第四系松散孔隙潛水含水

    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孔隙潛水含水層組:含水層為中細砂及礫石層,厚3.05~4.75 m,水位埋深0.5~4.40 m,一般2 m左右。

    第四系上更新統薩拉烏蘇組沖積、湖積層孔隙潛水含水層:含水層厚0~24.70 m,平均厚度為9.8 m,水位埋深2.8~10.5 m,是區內主要含水層和透水層。

    1.1.2 風化基巖裂隙含水層

    風化砂巖含水層厚度為9.10~54.80 m,平均厚約26 m。其巖性由一套黃綠色、灰綠色中粗粒砂巖、砂質泥巖及粉細砂巖組成。含水層底部為中粗粒含礫長石砂巖。

    1.1.3 延安組砂巖承壓含水層

    本組地層為中細粒砂巖,粉砂巖及砂質泥巖為主,厚度21.75~114.13 m,平均66.5 m。本含水層富水性弱,滲透性差,為一極弱含水層。

    1.1.4 燒變巖含水層

    主要分布在各煤層南部露頭線附近或溝谷區,燒變巖含水層厚度8.42~18.65 m,平均厚度12.69 m,富水性中等。

    區內隔水層主要包括以下兩種類型:

    ①第四系中更新統離石組黃土隔水層。本組地層在礦區內不連續分布,厚度變化較大,巖性以黃褐色亞粘土、亞砂土為主。②新近系保德組紅土隔水層。在礦區內連續分布,厚度0~103.37 m,一般50~80 m,總體呈南北薄,中部厚。巖性為棕紅色粘土、亞粘土,紅土一般結構致密,裂隙較少,隔水性較好。

    1.2 主要水害分布及特征

    根據礦井水害的水源將礦井主要水害分為地表水、松散層水、基巖含水層水、上覆煤層采空區水、周邊小窯采空區積水、燒變區水,分別具有如下特征:

    ①地表水水害:主要為分布于地表的沖溝、河流和水庫,除考考烏素溝、蘆草溝等為常流水外多為季節性流水;

    ②松散層水水害:神南礦區多數區域有厚層砂層覆蓋,具有良好的滲水和儲水條件,局部排泄不暢的區域容易形成極富水區,水力流動容易造成水砂涌出;

    ③基巖含水層水水害:大部分區域基巖含水層含水性較弱;

    ④上覆煤層采空區水水害:為礦區內開采上覆煤層時形成的采空區,因上部巖層塌陷容易溝通上部含水層或潛水,對下部煤層的開采構成威脅。

    2 防治水方法和技術手段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在煤礦水害防治方面取得了迅猛發展和較大成就,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推出,為防治水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常見的技術手段主要有物理勘探、鉆探、防隔水煤柱留設、注漿封堵、淺部截流、地面防滲處理、大功率強排水泵等,其中物理勘探因其操作簡單,成本較低,探測范圍大等優點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物理勘探根據其原理可分為直流電法、瞬變電磁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三維地震勘探法等。

    ①直流電法是以地殼中不同巖、礦石的電阻率差異為物質基礎,通過觀測、研究人工建立的穩定電流場在地下巖、礦石中的分布和變化規律以達到找礦、研究地質構造和尋找地下水的一種電法勘探的方法。主要用于淺部(小于200 m)的水文勘探工作,如:第四系含水層、覆蓋層厚度、斷層裂隙帶、巖溶、采空區等的勘查。

    ②瞬變電磁法勘探原理探測原理是在發送回線中通以穩恒電流,這樣在回線中及周圍一定區域內便產生了一次穩定磁場。根據電磁感應原理,當一次電流關斷后,在大地中感應出二次渦流場。在地中,良導體內部所激發的渦流場較強、不良導體中的渦流場較弱,可通過分析二次場隨時間的衰變規律,來探測地下地質體的分布情況。主要用于中深部(小于1 000 m)水文勘探工作,如:砂巖富水區、斷層裂隙帶、巖溶裂隙、采空區等的勘查。

    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的原理與常規大地電磁測深(MT)類似,是針對天然電磁場信號弱的特點,采用可控制人工發射源方式,利用發射電偶極AB(一般1~3 km)向地下發送不同頻率的交變電流,形成交變電磁場,在距離場源足夠遠的地方通過測量相互垂直的電場信號Ex和磁場信號Hy,根據公式求得地下介質的視電阻率和阻抗相位。可用于中深部(可達1 500 m)水文勘探工作。

    ④三維地震勘探方法:三維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條條的測線,沿各條測線進行地震勘探施工,采集地下地層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信息,然后經過電子計算機處理得出一張張地震剖面圖。

    3 礦區防治水工作路線

    煤礦水害的防治工作主要以預防為主,然后再結合其它防治方法,遵循預測和預報,有疑問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基本原則。形成首先進行水害隱患排查,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水害治理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的防治水工作路線。

    3.1 水害隱患排查

    采用三維地震勘探結合鉆探驗證的方法查找礦區內小煤礦采空區,采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結合鉆探驗證的方法確定燒變區邊界,采用瞬變電磁法結合鉆探驗證的方法對煤層上覆含水層、松散層水等異常富水區域進行圈定。煤礦開采留下的采空區要標明積水范圍、積水量,定期對礦區內地表水進行調查,查明水庫蓄水邊界和蓄水量,查明沖溝及河流的流速、流量等基本水文情況。

    3.2 水害治理措施

    地表水因流量大并可能造潰水潰砂,對礦井危害較大,一般采取筑壩攔截、鋪膜防滲、留設防水煤柱的方法進行防治;小煤礦采空區、煤層上覆采空區、松散層水、基巖含水層水在采用物探手段大體查清的基礎上采用鉆探的手段進行探放,達到設計探放水目的后可以進行采掘作業。

    3.3 防治水措施

    根據礦井實際情況建設強排水泵房,安裝大功率強排水泵,確保礦井發生超預期涌水量的抗災能力;安裝礦井水情在線監測系統,對礦區內主要水體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

    4 結 語

    礦井的水害防治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所以需要結合煤礦的實際情況,進行開采條件和安全技術等方面的論證,有效地提高礦井水害防治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實現高質量的開采。

    第9篇:地震勘探的原理范文

    【關鍵詞】灘淺海 地震勘探 應用現狀

    1 灘淺海區域施工和地震采集的難點

    1.1 灘淺海上施工難點

    首先,灘淺海雖是灘涂、前海區域,但是海水依舊很深,且海水流急,漲潮、退潮明顯,海域水深變化大,一般在0-25米,天氣變化沒有規律。其次,我國近海區域分遍布大面積養殖區,灘淺海海岸線上廠礦比較多,地表環境非常復雜,致使灘淺海施工困難。

    1.2 灘淺海地震勘探采集技術難點

    1.2.1?海上檢波器定位與測量困難

    地震采集檢波器設計位置會受灘淺海漲落的影響,使實際采集位置偏離理論設計的位置。從灘淺海采集的單炮記錄軌跡來看,檢波點位置存在較大的漂移量。目前,我國灘淺海地震測量工作大多采用GPS定位系統,這種系統的工作方法是依次標出灘淺海上所有炮點和檢波點的位置,而檢波器的位置在灘淺海測量中時常受到潮汐、海浪、海風和海流的影響,致使檢波點和炮點的實際位置與設計的理論位置偏移,繼而給測量的地震資料的質量和效果造成嚴重影響,甚至震源和檢波器之間的高差也會受到潮汐的影響需要進行校正。

    1.2.2?觀測系統設計困難

    灘淺海勘探目的層比較淺,觀測系統對淺層覆蓋次數的要求比較高,要求排列道間距和炮排距都比較小,這種高要求增加了觀測系統設計的難度。

    1.2.3?灘淺海氣槍激發銜接問題

    灘淺海的潮間帶屬于水陸連接部分,這里的海水深度一般在10米水平以內,在漲潮等特殊時期可能達到25米。由于灘淺海的海水水深較淺,致使氣槍上不來,在灘淺海進行人工打井又下不去,這種情況影響兩種地形資料的銜接,致使灘淺海氣槍激發和潮間帶激發無法有效銜接。且灘淺海的油藏深度較淺,氣槍陣列組合激發面積又比較大,這導致氣槍陣列從點震源轉變成激發震源。這樣的轉變,直接影響對灘淺海地質體的分辨率,降低灘淺海目的地質體的測量精度,給灘淺海地震勘探帶來困難。

    1.2.4?灘淺海地質構造復雜

    該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灘淺海目的層比較淺,影響煤油的反射波和初至波在淺層目的層交匯在一起的資料品質;灘淺海第四系低界埋藏淺,厚度薄,致使采集資料困難。灘淺海勘探區內的斷裂小斷塊比較復雜,地層傾角比較大,對地震資料的分辨率要求比較高,致使地震勘探采集技術解決微小地質體比較困難,影響地震資料采集的質

    量和品質。

    1.2.5?灘淺海高頻噪聲影響高頻有效波成分雖然灘淺海整體環境噪音比較小,但是灘淺海仍然存在部分高能噪聲、隨機噪聲,這些高頻隨機噪音嚴重影響高頻有效波的信噪比,進而音響高頻有效波的成分。

    2 灘淺海地震采集技術在油氣勘探領域的應用現狀

    2.1 觀測系統設計和采集施工

    2.1.1?觀測系統設計

    灘淺海觀測系統的設計是否合理關系到一個灘淺海區地震勘探的成敗,因此它對地震探看非常重要。在設計灘淺海觀測系統時,為了獲得高品質的地震資料,提高地震資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識別微小地質體,往往采用小網格和高覆蓋次數設計灘淺海的觀測系統。炮檢距從小到大依次分布,可以有效提高道集內疊加數據的精確度,因此,在設計灘淺海觀測系統時第一要考慮的是觀測方式是否滿足灘淺海勘探任務的要求。第二是確保灘淺海地震勘探采集設備在地表復雜的特殊淺海區域內其工作條件能得到滿足,具有保證測量地震資料高品質和完整性的能力。總而言之,灘淺海地震觀測系統的設計需要滿足地下構造需要和適應地表需要兩個基本條件。

    2.1.2?灘淺海地震勘探采集的施工

    相比陸上地震勘探,灘淺海勘探的施工受海上自然條件的影響比較大,施工質量的優劣不只是受地震勘探技術本身的影響,能否選擇合適的施工方式也會影響其施工質量。利用灘淺海區域潮汐、海浪、海風、海流的基本變化規律優化灘淺海的施工方案,是有效提高施工質量的方法。比如:在灘涂地帶3米以下的海水水域使用一般的炸藥震源,在3米以上的潮間帶使用氣槍震源。在水域小于1.5米的灘涂、兩棲地帶使用速度檢波器,在海水水域深度大于1.5米以上的使用壓電檢波器。另外,還需注意震源和檢波器的結合使用。

    2.2 接收技術

    接收技術主要包括檢波器的擺放精度控制和二次定位技術兩種。這里對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海上ARIES有線采集設備施工原理進行簡單介紹:在施工時采集設備連接成一條電纜后沉入灘淺海海底,制約各道的位置,采集時采用即時定位和放線的手段,以減少拋錨過程帶來的誤差,進而提高施工過程中一次到位的檢波點的位置精度。針對灘淺海海浪、潮汐等自然條件造成的檢波點位置偏移,采用增加排列的鉛塊和壓電加配重鐵塊等方法確保檢波點位置的精度。對于灘淺海檢波器的二次精確定位,是為防止實際檢波點與設計理論檢波點的偏移采取的措施,二次定位系統可以有效提高檢波器的位置精度,為采集資料的后期處理提供檢波點實際接收坐標。

    2.3 激發技術

    2.3.1?新型震源技術

    傳統的震源大多使用常規炸藥震源,這種震源在淤泥中激發的地震信號存在頻率低和激發噪音強的缺點,無法滿足灘淺海高精度的地震勘探采集資料的需要。針對這些問題,延遲疊加震源、聚能彈、共心聚能震源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新型震源技術,新型震源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了灘淺海過渡帶資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2.3.2?鉆井技術

    針對灘淺海兩棲地帶淤泥較厚,打井比較困難的問題,相關采集作業采用套筒鉆井、下藥和悶井等技術,迫使炸藥下到所設計的理論深度,防止下放的炸藥上浮,增強炸藥爆炸時的激發能量,減少灘淺海潮汐、噪音等的干擾。

    2.3.3?氣槍激發的方法

    在灘淺海施工時,如果海水深度大于3米,氣槍激發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氣槍激發容易受到灘淺海海水表面和灘地的影響,致使觀測采集的資料重復沖擊、鳴震和交混回響等特有波的干擾,影響資料的質量和品質。針對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合理調整氣槍震源的沉放深度、抑制虛反射、控制氣泡效應、提高初泡比,通過采用適合氣槍組合的方式消除以上干擾,提高采集資料的質量和品質。

    2.4 三維地震技術

    隨著灘淺海勘探采集技術的發展,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得到普遍的應用。它是在二維地震技術的基礎上獲得灘淺海地質構造、布置探井進一步發現油藏,使用三維地震資料精細落實圈閉變化和儲集層變化的最新灘淺海勘探采集技術。灘淺海三維地震勘探采集技術由三個步驟完成,一是野外采集灘淺海的地震數據資料,二是在室內進行數據處理分析,三是對采集的灘淺海資料進行解釋。

    4 結束語

    數字地震勘探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灘淺海地震勘探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目前,國內已形成了數字地震采集、資料處理、模擬資料數字化處理等新配套數字技術。利用數字三維地震采集技術勘探灘淺海的的油田氣資料和地震資料將使過去受技術水平限制未能成功進行勘探的近海油藏得以被重新發現。

    參考文獻

    [1] 吳鐵軍, 沈月霞.二維勘探新觀點[J].河北煤炭,2006,(4)

    [2] 郭向宇,蔣小松,朱志軍.三分量地震數據處理技術及應用效果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42(1):82-86

    [3] 潘繼平.國外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進展與經驗[J].石油科技論壇,2007,(4)

    [4] 周剛,田坤,易緣峰.淺海煤田地震勘探采集技術研究及應用效果[J]. 科技資訊,2010(10):94-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十八黄网片|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成人a毛片在线看免费全部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成人网|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app|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成人无遮挡裸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91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www亚洲欲色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